慧律法師:維摩詰所說經要解 弟子品第三

維摩詰不思議經》

第三卷【弟子品第三】

經文:【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於床,世尊大慈,寧不垂愍?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毗耶離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掛礙,以大悲心,贊於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
  「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貧里而行乞。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而不能普,舍豪富,從貧乞,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迦葉!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於一切菩薩,深起敬心。復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聞此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時維摩詰取我缽,盛滿飯,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痴,亦不與俱;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不滅痴愛,起於明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凈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時我,世尊!聞此語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缽欲出其舍。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缽勿懼。於意雲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我言:『不也!』
  「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法眼凈,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於是諸比丘稽首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凈,與萬梵俱,放凈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
  「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勒果。』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
  「世尊!我時默然。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
  「於是嚴凈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現。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
  「我即為如法解說。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凈故,眾生凈。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
  「我言:『不也。』
  「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凈;顛倒是垢,無顛倒是凈;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凈。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
  「我即答言:『自舍如來,未有聲聞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
  「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毗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舍轉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睺羅!不應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羅睺羅!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智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眾魔,度五道,凈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彼,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系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
  「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缽,詣大婆羅門門下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缽住此?」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
  「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粗言,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凈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阿難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仁?可密速去,勿使人聞。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為世尊,過於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
  「當有何惱時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
  「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眾生。行矣!阿難!取乳勿慚。』
  「世尊維摩詰智慧辯才為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弟子品就是說現在有很多人去探望維摩詰居士維摩詰居士心想:我生病,佛怎麼沒來看我?佛知道維摩詰居士的起心動念,就一個一個一直派去,目犍連、舍利弗、須菩提阿難、迦旃延、迦葉尊者、羅睺羅,一個一個一直派去,問這些弟子你去維摩詰居士的病。每個人都說:我沒辦法!因為都曾被訓斥過,都講不贏他,沒辦法他是再來,怎麼講得贏他?
弟子品就是佛現在要派弟子去探望他的病。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自己這么想。
【寢疾於牀.】
寢就是躺,寢疾;因為他生病生病,當然這是示現的,示現生病,示現給人看,不是真實的,寢疾於牀;生病躺在牀上。
世尊大慈]、】世尊您是慈悲的人,【寧不垂愍。】您怎麼不慈悲來探望我一下,寧不垂愍:怎麼會不慈悲,來憐愍我維摩詰,佛您應該來探望我一下。
【佛知其意.】
佛是遍三千大千世界的人,大家在想什麼他都馬上知道。像我現在心動念,佛一定會告訴我:慧律!榴槤不要吃太多,他一定會這樣告訴我吃了會嗚嗚叫。
佛知其意;佛知道他的意思。
【即告舍利弗。】就告訴舍利弗。【汝】舍利弗,汝就是你,你【行詣維摩詰問疾。】
就是探望病苦有沒有好一點。
高僧大德說:閑心是莫通。至人就聖人聖人的心跟心是相通的,所以,不用講大家都知道,維摩詰居士聖人,佛當然也是聖人聖人聖人而言,起心動念馬上都知道,對不對?若這樣你們最輕松,若這樣大家的心念都相通,很輕松,不用打電話,不用講這么多話。我若起來,我啪一下,我就下來,因為你們都知道我在想什麼,就不用講,講得苦口婆心。可見,你們沒有通達,不知道我在講什麼,還是有勞我老人家一直講、一直講,一直、一直講,還得講好幾年生病也得起來講,肚子痛也得起來講,打噴嚏也得起來講,沒辦法!因為你們不通達,我也不通達
舍利弗是五百位弟子之上,他智慧第一,佛先派一個大智慧去。所以,如來知道其他人可能沒辦法這是表示舍利弗是第一大智慧。但是,舍利弗是第一大智慧,更加顯示維摩詰居士智慧才是驚人。所以,先派舍利弗。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佛的命令沒人敢違抗,對不對?所以,佛再三地考慮,不然派舍利弗去。舍利弗第一句話就說沒辦法維摩詰居士智慧無量,不是弟子能夠的,而且,過去曾被訓斥過,他不敢隨隨便便去探望他。
【所以者何。】為什麼呢?【憶念我昔】我想起我過去,【曾於林中宴坐樹下。】
注意!把筆拿起來,宴坐就是攝身、心,使它不散亂不放逸,我曾在林中打坐攝受身心在那裡坐。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喂!【唯.】就是喂!喂!喂!尊者尊者
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
不必是坐為宴坐,不必是坐就是說不必這么坐才叫宴坐,不必是坐就是不必像你這樣攝身心地坐著,叫做宴坐;所謂宴坐;如如不動叫做宴坐。
下面開始訓斥舍利弗,如何訓斥?你注意聽!

【夫宴坐者.】若真正在宴坐,【不於三界現身意.】就是不會在三界內對色身和意識心動念,【是為宴坐。】
因為維摩詰居士證得法身,像虛空那麼大的量,所以,他是無相、空、無願的,究竟清凈法身之法。舍利弗是二乘人,他是三界內的二乘,當然,境界差很多。
維摩詰居士為了讓舍利弗了解法身才是真正的宴坐,所以就說:不用像你這樣坐,不必是坐叫做宴坐。什麼叫做宴坐?真正的坐就是如如不動要像無相法的法身才是宴坐。既然是法身就不是在三界出現的色身,攝這個身、攝這個心在坐,攝這個心,你現在坐著,是用色身、用意識攝心,在那裡,只是暫時得到清凈而已。

舍利弗【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
小乘修法有一個叫做入滅盡定,叫作九次第定。入定之後,他的外表像枯木死灰,不能運用,他怕自己散亂,他沒發大心,所以,怕起來度眾生他會散亂,不能如如不動他不證得究竟的法身
所以,不起滅定就是:不取滅盡定,你不要取,不要執著有一個滅盡定,同時可以現出威儀庄嚴威儀,不要像枯木死灰那種小乘入滅盡定的威儀。意思是不起滅定,你不執著有一個滅盡定,同時你可以現種種威儀起來度眾生你不用入滅盡定,同時你可以現出威儀來度一切眾生。這才真正叫做宴坐。
小乘的宴坐跟法身大士的宴坐大不相同,這是完全不同。最起碼你是小乘人,你攝身心宴坐,坐在那裡,閉上眼睛,不起心、不動念,那是小乘、二乘,聲聞跟緣覺在修的。
法身無相的,動跟靜都無相,動也緣起性空,靜也是緣起性空,一切法是空性,動、靜都是一如,這才是真正我們要追求的法身
所以,就跟舍利弗講:舍利弗!你不執著有一個滅盡定,你同時可以現諸威儀,知道嗎?這個叫做我們的宴坐。

【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
這是什麼意思?
不舍道法,不舍一切道就是所謂通達清凈心、智慧心菩提心叫做道,當下這個心,念頭里擺脫了生死的束縛,充滿著智慧菩提心;但是,外面是現凡夫事。不舍道法,他沒離開他的本性通達清凈法身智慧菩提之心,但是,他的外表是現凡夫事。
所以,我才告訴諸位,就算你是菩薩,你的所做所為,也不能離開凡夫事情事理圓融,事相跟理體是圓融的,事跟理,理上是無生,事相雖然現智慧,但是以事相來講,是跟眾生一模一樣。
我才向諸位再三勸告,哪一位是菩薩,你根本看不出來,我早就向諸位再三勸告,我們這裡哪一位是菩薩,沒有一個人看得出來,你們誰是菩薩,誰知道?說不定我這裡三、四十個男眾徒弟,不知有幾位菩薩在這裡也說不定,說不定這裡的女眾,哪位是菩薩來示現,來鑒定師父講得對不對也說不定。所以,男的叫做菩薩公,女的叫做菩薩母。我們這裡的男眾、女眾,哪個是菩薩,看不出來。因此,我們盡量看人家的優點,減少自己的煩惱,看到人家的缺點就想,這個人說不定是菩薩,這可能是菩薩、是佛,這是佛示現的,不可以看他錯誤,這樣天底下就沒我們的事。
所以,這位維摩詰居士雖然現在家身,但是終日,每天都與道相應,因為他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
     
舍利弗【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
太厲害了,從《維摩詰經》中維摩詰居士所講的話太厲害。
什麼叫做宴坐?因為維摩詰居士證到法身無相,這都是無相法,你看看!不住內;你不要認為我有一個心在控制,不執著有個心,認為我在修行也不在外,也沒有一個色身在打坐這叫做宴坐。
維摩詰居士早就告訴過我們:我們的色身是幻宅,我們的色身是虛妄、幻化出來的,怎麼能夠住在內呢?即使是外面的山河大地,也是因緣和合。
所以,小乘人就聲聞、緣覺,他為了防止念頭不被跑掉,所以,他就控制念頭,用壓抑的或者是用控制的,繫心在內,觀照、觀照..,維摩詰居士是證悟到能所雙亡、究竟無相,所以,根本不用觀照。
所以,意思是說你細心觀照內心內心是不實在,色身是幻化的,凡夫是整天在追求外面,法身大士是內、外平等,外面的山河大地也是空性,內在的色身也是緣起性空,所以,不住內、不住外,當下這顆清凈心就是妙用清凈不著相就是現一切在任何時間、空間,這就是妙用
所以說,心不住內也不在外,是為宴坐。
【於諸見不動修行三十七道品.是為宴坐.】
諸見就是外道邪見,六十二種妄見就是諸見。法身大士直接觀本性本來就是如如不動外道沒有正知正見,他沒有正確智慧,所以,他修錯了,執自己的邪見認為是真實。所以,法身大士見到真性清凈本性
所以,他不離開種種外道邪見,當下就了解空性。他不邪見,也不著邪見,他了解真性沒有這些。所以說,於諸見不動,對六十二種邪見保持如如不動不動就是不住、不執,用這種心來修三十七道品,這叫做宴坐。
小乘是修觀身不凈,這裡的觀念要注意小乘是修觀身不凈,不知道我們的法身本來是清凈,所以,他見到一個動,色身不凈舍掉、舍掉..,一直想要拋棄舍掉這個色身,而取另外一個色身,
法身大士可不這樣,觀身當下就是性空,非垢非凈;無垢可舍、無凈可取,名為不動這句話就是如此,這就是說沒有骯臟的可舍,也沒清凈的可取,這叫做宴坐。用這種心來修三十七道品,是為宴坐。
【不斷煩惱而入涅磐.是為宴坐。】
不斷煩惱,因為煩惱當下就是涅磐煩惱菩提,所以不用斷煩惱
你若悟到,煩惱自性就是空,那就涅磐不生不滅,進入不生不滅階段你會得很意義你會得很歡喜心。你的內心不看輕哪個,你的內心也不曾我慢哪個,你的內心二十小時平等法,沒有分別,皇帝來也如此,乞丐來也如此,狗來也如此,雞來也是如此,一切都平等法;除非是菩薩示現要教化眾生,就是說示現生氣或是責備,這是菩薩示現的,不然,煩惱當下就是涅磐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你若真的如此打坐,這才是佛所讚歎的,所印可,佛所認同的實相的打坐,那叫做平等法的打坐
【時我.世尊。】我就舍利弗,當時的我,舍利弗嚇一跳,噢!這位在家人怎麼這么行,世尊,我【聞說是語.】我聽到維摩詰這么說,【默然而止。】我卻默然不語,【不能加報。】這個報是回答,我沒有辦法回答,被問得答不出話來。這個報不是報應的報。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所以,我不夠資格問維摩詰居士的病。因為每次去都被訓斥,講不贏他,沒辦法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目犍連是神通第一,他是出自婆羅門種。
【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我不夠資格去探他的病苦
【所以者何。】為什麼?【憶念我昔】我過去【入毘耶離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
他說法:人應如何做善事,身口意應如何修行,目犍連就是開示這些十善,我們要布施、要持戒。講一講都是生滅的有為法的善,目犍連就是如此開示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謂我言;對我講,講什麼?【唯.大目連。】喂!尊者尊者!大目犍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不當就是這樣不對,你這說法不對。
【夫說法者.當如法說。】
你叫人要十善、要布施、要持戒,這樣講是不究竟,這樣是不恰當的說法。不當:不恰當;不當如仁者說:你這樣說,一點也不恰當。
說法者,當如法說。你既然要說法,應當如法。注意!如法應當與空、無相、無願相連接,以中道第一義諦、究竟的涅磐,這個叫做如法說。
意思是說你若教人修十善,但是一定要教三輪體空,不應該說我在做善的這種觀念;若教人持戒要用無相持戒,不可認為說,執著我是一個持戒清凈的人,這樣又不對了。因為他講得不夠徹底,不與空相應、不與究竟相應,所以,維摩詰居士就訓他、責備他。
【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
什麼才是真正的法?法是無相
我們要了解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你對人說法沒關係;但是,你還存有眾生相。所以,法無眾生,真正說法不可以存有眾生相,你若存眾生相,還執著有相,有為的十善布施持戒那是污染清凈的真法。你若悟到法,法當下就是沒有眾生,當下就能離開一切的煩惱眾生有一自我觀念,所以,他會習慣性,執著性偏重,所以,要用空性,讓他了解法,法性本來就無眾生,不是二乘人所說的「有眾生相可斷,要斷我相」;大乘佛法不這樣,大乘佛法當下就是空性。
所以說,法當下就是空性,無眾生,當下就能離開眾生的污染跟煩惱。意思是說目犍連講得不究竟。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法當下也無有我,無有我相,當下就能離開我垢。垢就是說因為人會著我見,因為有我所以煩惱就生,離開這個我;煩惱主體
【法無壽命。】
法當下無壽者相。壽就是生死去來的假名,我們從出生一直到生命的結束,這叫壽命
但是,生本來就是不生,去也實無所去,因為虛妄執著四大、五陰的假體,所以,我們認為有一真實生命來出生,其實是因為我們妄想業力而來的,實在是空性的,是帶著業力意識來投胎的,結合物質世界,而產生虛妄世界。所以,我們認為有一個生,色身的壽命盡,結束了,我們認為有個死,這叫生命;壽者相。
但是法本身並不這樣,並沒有壽者相,離開生死垢,離開生死,沒有這種東西,因為生死本性是空,本自無生死叫做離生死,這個離就是空,空掉這個生死,本無生死名【離生死故。】意思是說法性本來就沒有生命觀念,當下就離開生死念頭生死凡夫迷失的執著才會產生生死念頭
【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
法無有人,人有靈性草木沒有靈性,所以,我們認為有人,有來有去,所以有時間觀念
但是,法性,法身,佛的法身無有人相,前後際斷就是沒有所謂的過去,沒有所謂的未來也沒有所謂的現在,現在心本身不可得,過去已經過去;這都是虛妄連續的錯覺,才說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前後際斷是指時間,意思就是法性如虛空無所來去無所過去、未來,現在又當體即空,當下就無不變,不變的事情,所以,沒有所謂的人相。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
我們若有相,我們就有種種形狀不同。
我們今天就是有相,所以,在座諸位!今天,為什麼有這么多是非,為什麼有是非?因為眾生有相。你的看法跟我看法就不同,有我相、我見,你的看法跟我看法就不同,認知就不一樣,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斗爭是很正常的,那個人對你慈悲,不太正常,我們活在這個娑婆世界,有人對你慈悲,這不太正常,這是菩薩再來的,我們若走到外面,人家對我不好,很正常,你就想,他會娑婆世界他不是沒原因的,所以,我們若到外面要掛一個牌子,不要打我!這很正常,斗爭不斷,沒辦法是非絕對不斷,是非既然生,你如何能清凈呢?
所以說,怎麼樣能夠沒有是非,從自己做起,把你的心情擺平,用空性、用法身、用無生法忍,完成你不不滅本性將來你進入了本體,你的清凈之土就無量無邊,因為你現在度量無量無邊,你將來所住世界就無量無邊,很簡單道理,一切都是你的念頭,你的念頭決定你的將來,對不對?有相的世界你有執著,當然你下輩子出生,就是出生在很復雜、對立世界我現在擺平我的內在,別人是是非非沒有關係,我永遠沒有是非,完成了覺悟,心凈則佛土凈。
所以,我才告訴諸位!你不必盼望你將來會投胎到哪裡,你不恐懼你的將來,你死後所住地方你現在意志這一念、所有的行為就決定一切,要記得師父跟你們講的話,你現在所有每個念頭,就是決定你將來出生的凈土在哪裡。
所以,法身是常寂滅、寂然,因為它是無相,滅諸相故。所以,在座諸位!諸佛菩薩如何一直對我開示,如何修正我們的觀念,我們怎麼一直無法放下,我們是不是很愚痴快樂道理,都跟我講得很清楚,我們老是要聽師父開示師父開示會比佛祖開示還行嗎?佛、諸佛菩薩維摩詰居士都是再來的,他對你講得很誠懇,一切法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一切法都是寂滅,是因為你的心心動念,讓你產生痛苦讓我們產生痛苦
【法離於相.無所緣故。】
法離於相,我們有離相嗎?我們有離開一切相嗎?離相不是跑到山林中才叫做離相,那也是執相,放棄城巿,執著山林中也叫做執。
法離於相是不管任何時間、空間,都無所住、無所著叫做離於相,眼睛所看的都歡喜心,耳朵所聽的都歡喜心,無所緣故是說沒有值得我們攀緣之處,叫做無所緣故,這個緣是指執著對象無所緣就是法本身就離一切相,意思是一切相不值得我們執著無所執著無所緣故
【法無名字.】
因為一切法都產生在語言當中,語言當中就有名相,法的自性是空,實相是無相無不相,當下無一切相,當然也沒有這些文字名字,【言語斷故。】語言是安插不上去的,所以,人家說我們好、說我們壞,罵我們、讚歎我們,於我們的空性無礙。我才告訴諸位!悟到空性的人,一切無礙,再怎樣都無礙。
【法無有說.離覺觀故。】
覺觀就是我們粗糙的審察力量,法無有說,語言跟實相當然是不離,是不離,法本來就是無可言說,唯佛與佛乃能親證,諸佛菩薩、等覺菩薩,才能達到這種境界,法本自是無有說,不可以講,不可思議心境境界
離覺觀,不是你粗糙的念頭意識去觀照、可以體會到的無所說的實相。這句話意思是說法本自離開一切言說,不是你用粗糙的意識去觀照可以觀照得出來,叫做離覺觀故。
【法無形相.如虛空故。】
【法無戲論.】因為是實相,哪裡有戲論,真實相是離一切言語,所有的言論都是戲論,實相是【畢竟空故。】妙覺圓境也就不可思議,擺脫了這些語言。所以,法是無戲論,因為,它是畢竟空。
【法無我所.】上面是講無我,現在是講無我所,【離我所故。】
我所表示說他身旁的一切東西以為是自我有個東西,因為,我們對一切法都認為是我所有的,我擁有一切,我所就是我擁有,法是沒有所謂你擁有的,世間為我所用,非我所有,這是暫時借我們住、借我們穿、借我們吃的,這世界,這物質世間,不是我們究竟解脫之處,不是究竟,我們所取之處,是生滅之處,你擁有的一切,也不真實
所以,法無我所,意思是說法沒有所謂你擁有什麼東西,因為,法本身不可得簡單講,你現在所有的東西,所擁有的東西,全部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消失,你的頭發,你的美貌,你的金錢,一切你所擁有的,眨個眼,眼睛一睜一眨就變化,眼睛一睜一眨又變化,你的細胞有一分一秒停止的,所以,我所擁有的東西,統統是空相,不實在的。
【法無分別.離諸識故。】
法是無分別心,因為意識能分別,所以,法、意識不分別,空性你要如何分別?就像虛空無相,要如何分別?離諸識故,離開一切分別心。
【法無有比.】把筆拿起來,比就是所謂的比較,就是所謂的對待法,對立法叫做比,法無有比,法有長、有短叫做比,有善、有惡叫做比,有大、有小叫做比,有男、有女叫做比,有天、有地叫做比,所以,法無有比,因為一切法當體就是空性,哪裡有大小、長短、善惡你我呢?法不用經過比較,自性本空,法【無相待故。】相待就是互相襯托出來,大,為什麼他是大,因為我小,為什麼他是長?因為我比較短,為什麼說我是善?因為他比較壞,所以,長短、善惡都是相待而生,比就是這樣子,法沒有經過比較、襯托,當體就是空性。
【法不屬因.不在緣故。】
因為,因當體就是無生,因是對果而言,有因達到果就是生滅。在法的本身來講,每一個動點都是空性,哪裡當作因?哪裡當作緣?哪裡當作果?
所以,小乘法,以《俱舍論》來講,是講因果生滅因緣果報;但是,對大乘的法性來講,講到虛空,法性的本體;實相,因緣果當體都是空性。所以說,法不屬因,因是有動態性的前後的推論,可以引發成果叫做因,法如虛空,空、無相、無願,哪一個動點當作因,如果你修因待果,那永遠不能成佛你要因果當體就是空性就完成了覺悟不離因果,當下就超越因果,所以,法不屬因,法不屬於因,哪裡要當作因,有因就會引發成果。不在緣故,因為諸法因緣所生,所以,觀一切法,法不在緣,緣也是空性。
【法同法性.】但是法性是【入諸法故。】
法性是如如不動都是一種實相,同樣地,法性有深跟淺的認同,小乘對法性認知度不夠,大乘對法性比較徹底的了解,窮盡法的實相叫做法性,所以,法是同法性,入法性就入諸法故,為什麼?因為無一法不空。空來到這個杯子你也可以說杯子當體就是空;空來到這個桌子桌子當下就是空;空來到我們這個身體身體當下就是空,空就完成一切實相。學佛為什麼會快樂?今天,我們才能快快樂樂過日子,能快快樂樂過日子,來完成覺悟,不然,我們所過的日子是什麼,虛妄錯覺執著痛苦煩惱,累積的煩惱人是一出連續錯誤的悲劇,一直到他臨命終死亡,人就是如此,連續的悲劇,若聽到佛法,哇!太棒!太棒!
【法隨於如.無所隨故。】
法隨於如意是說法,一切時都是不動真如無所隨故:它不隨一切生滅因緣果,也不隨一切所以就是隨如。如果不隨如就會隨一切,因為法自無法,法當下是空性,所以,法是隨著空性的真如,所以,它不隨一切生滅法而轉,這叫無所隨故。
我們現在都隨著生滅法,隨處可見,男的有男的執著處,女的有女的執著處,他們無法隨於空性的真如那就是隨於生滅執著,所以,法無相,應當隨於空性的真如不應當隨於執著生滅的一切法,所以,法隨於如,隨於如所以無所隨故,隨什麼?
隨【法住實際.】就是法性、就是實際,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也有人說法同如法性實際,【諸邊不動故。】諸邊不是有就是無,眾生執著有,二乘人執著無,有、無都是對立,所以法住實際,法當下就是真如,諸邊不動;空、有都不能影響它,就是不能改變的空性,畢竟空。
【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
因為六塵是剎那間、剎那間變化,你的心隨著它轉是無知
所以,法,我們的法性,我們的實際、我們的本性,我們的菩提之性,清凈之心,本來就無動搖,是自己虛妄執著。所以,不依六塵故。
【法無去來.常不住故。】
無所謂的來跟去,來、去是生滅法;常不住,常當體就是空,常不住就是永遠不住於過去、現在、未來,法沒有所謂的過去、現在、未來,統統沒有。
【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
剛才我已經講過了,法是隨順一切空性,法是隨一切無相法,法當下就不生滅無所造作。意思是說你做任何事情產生動念都叫做「作」,你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隨一切因緣如何轉,智慧常現前,所以無所造作,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沒有一切的造作。
【法離好醜。】
你看看!我們就是離不開好跟丑,我們現在是有好跟丑,所以,男的眼睛都色瞇瞇,看到美的想多看兩眼,比較美的出來,大家都爭相拍照,每個都要她簽名。我想不通,像前幾天,人家在賣房子,賣房子時,銷售房子,房地產在上漲,我上次不是講過我很有福報,我買的房地產馬上上漲,你看看!去請林青霞來,林青霞就來,結果,十成裡面,她賣六成出去,為了看林青霞,順便去買房子,台中是空屋子最多的地方,為什麼?都是高雄、台北有錢人去買,買下來就空在那裡,富裕是富裕到房子很多,貧窮貧窮到租間房子都租不到,世間平等,所以,就看美女林青霞,去就順便買房子,這老闆聰明,再考慮看看,以後流通處也須要站幾位美女在外面,客人!請坐!客人!請坐!說不定有效,生意做得比較大,客人!請坐!不然,請佛像錄音帶,這不錯,但是,這是眾生相,請個美女,賣房子會比較快,法是離開好醜
【法無增損。】
損就是減,法也沒有所謂的增加,也沒有所謂的減少。
既然如此,你今天賺很多錢,也不用很高興,你今天若賠很多錢,也不用很煩惱,你只要三餐過得去,也是這樣過日子,錢放在別人身上,別人也在用,錢放在我們身上,我們也在用。
【法無生滅。法無所歸。】
無所歸就是沒有一目的要往哪裡去,法無所歸,歸到哪裡?歸無所得。《楞嚴經》裡面講,歸無所得究竟菩提,歸無所得;《圓覺經》裡面也談,究竟菩提歸無所得。無所得才是真正的法所歸,法無所歸向。
【法過眼耳鼻舌身心。】心就是意。
【法無高下。】就是平等,法無高下,法就是平等
在座諸位!維摩詰居士講這樣,講到這裡還不開悟,真的,死掉好了。若還活得很痛苦、很煩惱,真的,死掉好了,人家已經對你講得很清楚:法,什麼是法身?真正的法都是離這些不實在的。
【法常住不動。】常住不動,真法常住
【法離一切觀行。】
法離一切觀行,法本無相,離一切觀行;離一切觀照,能觀、所觀都沒有。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
你若說法如法,這才是法,你所講的法跟我所講的法不同,你的是執著法,真正的法是如如不動、不來不去不好不壞、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無過去、無現在、無未來,無五根六塵、無五陰,無分別心、無因緣、無一切,無我、無我所、無戲論、無形相、無一切名利、無有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如是才是真法。唯,大目犍連,法相是如此,豈可說也,你在什麼呢
【夫說法者.無說無示。】
說法的人並沒有真正在說法,無示,他並沒有開示終日說法終日開示,但是終日說法、無開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沒聞法也沒得到什麼,自性本來就是空性。
【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
譬如幻士,幻士就是無生說法,為幻人說法就是不實在的,色身,說法的人也是如此,聽法的人也是虛妄。所以,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建,應當要存在這觀念而為說法,一切都是不實在的,沒有真正說法的人也沒有真正聽法者。
當了眾生根有利鈍。】
眾生的根機有差,有利根跟鈍根,目犍連說法不了解眾生的根機,若不了解眾生的根機,說再多法也沒用,沒有作用
【善於知見無所罣礙。】
應該了解諸法,正知正見要了解正知正見正法知見你就無所罣礙。
【以大悲心贊於大乘。】
所以,我們所有的修行都是為了完成眾生佛道,因此,我們必須以大慈悲心來說法,讚歎大乘法。所以,你若舍離空性而說法就不大乘的說法,所以,我們必須以大慈悲說法,讚歎大乘的空性法,讚歎大乘的實相法,以大慈悲心來讚歎大乘的實相畢竟空法。
【念報佛恩.不斷三寶.】
因為大慈悲心是諸佛菩薩所建立的,我們若要念報佛恩,必須要大悲心來建立正知正見的法,以大乘法說法,所以,我們念報佛恩來開示乘法,才能不斷三寶,因為,你若對眾生開示實相法,三寶就會興隆,眾生善根就不斷,【然後說法。】
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太厲害了!
【我無此辯.是故不任】我沒有這種辯才,所以我沒有這能力,【詣彼問疾。】去問候維摩詰居士

 

【佛告大迦葉。】迦葉尊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你去維摩詰居士探病一下,問候一下。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我也不夠資格去拜訪他、向他問好,【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為什麼?
【憶念我昔】想起我過去,【於貧里而行乞。】因為,迦葉尊者是修頭陀行,他是婆羅門種,迦葉尊者常常顧慮窮人,貧民很可憐,所以,若不讓他種點福田,下輩子還會很窮,迦葉尊者是證阿羅漢果的尊者,所以,他乞食都是托缽,都向窮人托缽,所以,曾在貧里,很窮之處托缽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
你只向窮人托缽,不讓富裕者種福田你也慈悲而不能普,因為你【舍豪富.從貧乞。】窮人機會福田,富裕人就機會福田
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
意思是說你若是真正大修行人平等法一定要顧及,你應該次第乞食,次第是不分貴賤,不分貧富,為了要利益眾生貧窮、富裕都一律要平等,都一律要平等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應次行就是接著,不可以跳過去,叫做應次行乞食,不可以貧窮托缽,他很富裕,他已經很富裕了,不要,這樣不可以,這樣沒有平等心,所以,不可以離開富裕而向貧窮乞食,這樣不對。
【為不食故.應行乞食。】
注意聽!不食是指涅磐涅磐就不吃東西,為了涅磐,所以我們才乞食,這太重要了
一般人不了解到底什麼叫不食,怎麼為了不吃才乞食,既然不吃就不要,不是這個意思,不食就是當你進入涅磐,就是不生不滅,所以,為了涅磐,我們應當行托缽乞食,涅磐就是無生死法,無寒暑,冬天、夏天;寒暑,因為平等法。
【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摶食。】
注意聽!為了壞五陰和合的假相,就是為了涅磐,為了破除、滅掉五陰的和合假相,為了求得涅磐用這個心,所以,應以涅磐的心,不生不滅的心而取摶食。
這個摶就是團長的團,一團二團的團,團結的團,這個團,以前的印度印度吃東西不拿筷子,拿筷子,有的人說拿箸,是中國人才有人拿箸,日本人才有人拿筷子印度沒人筷子印度左手是拉屎用的,右手抓東西吃,有的人用右手拉屎,用左手抓,所以,有的人寫字用右手,有的人寫字用左手,不同。所以,他們吃東西時都捏一團,你若曾見過就了解,捏成一團、一團、..,用拳頭捏成金珠子這么大團,彈起來,彈起來聽得懂嗎?他們彈得很准,台灣人不曾這樣吃過,彈下去,飛出去,彈下去,射中鼻孔不能呼吸,他們很厲害,他們按一按,碰!很准!不會彈錯,按一按,彈下去,很准!都很准,一摶食。
再解釋一遍,為壞和合相故,因為五陰都是和合相,我們為了壞五陰身的和合相,當然這就是涅磐,也是為了涅磐,以涅磐的心,所以,我們應該取摶食,這是當時印度風俗,現在若說摶食沒人知道,在中國沒有這樣。
【為不受故.】
不受也是涅磐的意思,為了涅磐,為了涅磐不受一切法,善惡不在、大小不分空有不別,所有一切全都不受,所以,為不受故,【應受彼食。】我們為了涅磐,所以無受心,不受;一切法不受就是涅磐,所以,我們應該受彼食,為了涅磐,所以,我們應該乞食。
【以空聚想.】
涅磐就是空聚想,也是涅磐。為什麼要講這個?因為我們【入於聚落】時會看到很多人,看到你我,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聚落;落就是所謂的城巿、城鎮叫做聚落,落就是落下來的落,聚落,所以,這個聚落就是集合的地方涅磐是空聚落也就是空掉集合的相,就是涅磐相,凡是托缽到人很多的地方你應該了解一切都不是實在相,都是涅磐相,所以,我們來到聚落,以空聚相,入於聚落聚落就是人多的地方,像我們現在的鄉、鎮;聚落
所見色.與盲等。】
要注意聽!千萬不能解釋錯誤所見色就是說看到一切外境的境界,與盲:跟沒有看到沒什麼兩樣,就是完全不執著,百不見的意思,百不見、百不聞,一切法不可得,他根本連聽都不要聽,看都不要看,就是這個意思,所見色,與盲等,見跟不見統統平等,表示他的心不為所動,任何一個境界全都平等;我們眼睛看了煩惱瞎子看不到不會煩惱
【所聞聲.與響等。】
這個要注意聽!聲音剛開始講話,響是回過來,最後的尾音,無論你聽到什麼聲音,就是等於跟結束一樣,沒什麼兩樣,因為,你有音聲、音響,所以,你就有喜怒哀樂,聽到好的、聽到壞的,他沒有,沒有這種產物。
【所齅香.與風等.】
風沒有味道,表示你聞到再香的味,永遠不生心,不生貪著的心,表示不生心,風,風無味,你聞到香味跟風一樣,風無味,意思是統統不執著
【所食味.】所吃的味道,【不分別。】因為法是無等相,因為你有分別相,所以會覺得有味道,味有好跟壞,所以,不分別心。
【受諸觸.】
注意!觸是指實相,進入證悟實相的境界。受諸觸,【如智證。】意思是說我們色身接觸到外境,就像觸到實相一樣的智慧的證明。
再講一遍,受諸處,你接受到外境的觸,外境有如同觸到我們實相的自內證的智慧,受諸觸,又如你內在自己證悟到,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因為你接觸到外境好壞,你就是真正的實相,如智證就像你自內證的功夫,自內證就是無漏智、無生智。
【知諸法.如幻相。】
知道一切法是虛妄之相,一切法【無自性.】無自性當然是【無他性.】無自性是在每一個個體上都沒有自性,當然就不能推出對方有自性,對不對?當然就無他性。
比如說師父這個色身,這個色身無自性,這個我相沒有,對方也是沒有我相,到處都沒有我相,哪裡有他性?他性是指自性開展出來的。所以,無自性當然就是無他性。
【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注意聽!本自,把筆拿起來,本自無起,不然就是不生不滅,有然就是有怎麼樣,有怎麼樣就是有為法,就是生滅法,不然就是不生滅法,本自無起的不生滅法。今則無滅;不生,本自不然;本自不生,今則無滅,太棒了!太棒了!《維摩詰經》實在太棒了!
本來就無生諸法如幻,從因緣而生,法性常空,本來就無生,所以,不然,這個然就是生,本自不生,現在不必去滅它。所以,師父我很煩惱麻煩幫我滅掉這個煩惱。唉!煩惱本自不生,不必滅,本來無縛,何必求解。
迦葉。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脫.】
迦葉!你若能不舍八邪,就是八種邪見,這個在佛學大辭典里有講,內有色想、內無色想、不凈想、一切色想等等,總之,我們知道,八邪就知道了也沒有所謂的八解脫,如果,你不認為有一個八種邪見,而入於八種解脫的話。
【以邪相入正法.】
轉一個念頭而已,邪、正在於心不在於外相。
 比如今天我們稱外道天主教基督教或是一貫道,回教也好,有一天,他有因緣,起心動念動一個念頭,馬上了解,悟到他本來的面目,邪馬上就是正,馬上就是佛法,正知正見三寶弟子。所以,我們四月十二日還要辦皈依也有很多外道人要皈依,同樣,錄音帶、錄像帶的影響力可能很大,每次辦皈依,每次都客滿,所以,現在拜佛的人很多,聽說鳳鳴廣播電台,五點到六點有播我的錄音帶我不知道,台北也是如此,播我的錄音帶都不知道,現在大家都替我廣告,高雄人說有聽到,不知是否是真的,不知會不會騙我,我是沒聽到。
以邪相入正法,當體就是空性,悟到馬上就能正法這是我們心的問題。
【以一食施一切.】
注意聽!以一食就是平等,以一食;以平等的絕對來施一切,這個一食,不是一、二、三、四的一,是平等心,
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
如是食者,離開凡夫、離開二乘的意思,非有煩惱,非離煩惱,有煩惱凡夫,離煩惱是二乘法,若能平等食者,這是法身之食,所以,佛吃飯就是平等法,行住坐卧都是平等法,我們一切造作都不平等法,所以,煩惱很多。如是食者,無有煩惱不可以他有煩惱也不可以離開煩惱眾生他是安住實相的食。
【非入定意.】
把筆拿起來,這是二乘人所修的,入定。
【非起定意.】
根本沒有入定,哪裡有什麼出定呢?
起定就是出定,二乘人有入定跟出定,法身大士終日食,終日定,沒有所謂出入的觀念,所以,非入定,沒有所謂的入定,也沒有出定的觀念
【非住世間.非住涅磐。】
為他大智慧,所以他不執著世間,因為他慈悲心,所以不安住在涅磐,因為他常常度眾生,所以,你要加幾個字——因大智故,非住世間;因大悲故,非住涅磐,這樣你就更清楚。
為他大智慧,所以他不執著世間,這世間生滅法,他要住什麼?一切法不可得你要住什麼?哪一種東西可以給你快樂,你告訴我?永遠的快樂,非住世間,非住涅磐,因為大悲,所以不住涅磐,住在涅磐就不來了,二乘人就是住在涅磐裡面。
【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
若真正布施的人,真正布施平等布施的人,沒有大福報也沒有所謂的小福報,既不為益,也不為損,對自己沒有益處,對自己並沒損害,不為益也不為損,並不是為了所謂的利益也沒有所謂的損失,沒有。
【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
為你平等乞食,自利利他,所以,這才能入佛道,不依聲聞才是真正的供養,所以,不空施福,你這才是不空,沒有白費了布施。所以,你若平等布施,你就得平等報應果報,你就不是二乘布施
迦葉。若如是食.】你若這樣吃、這樣托缽,【為不空食人之施也。】才沒有白費吃人家的信施。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
哇!聽到這樣實在很感動,當時我聽到這些,太感動,得未曾有。
【即於一切菩薩深起敬心。】
迦葉尊者都尊重他。
【復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斯有家名就是這隻是一個家人就有這樣的辯才就有這樣的智慧還能夠如此大智慧、大辯才,還有誰不發菩提心呢?斯有家名就是他是一個家人,有這樣一個家人就有這樣的辯才智慧還能夠如此的智慧辯才,乃能如是,有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太偉大!
【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我不夠資格【詣彼問疾。】


【佛告須菩提。】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須菩提中國話叫做善吉,很善良、很吉祥的吉,弟子當中他是解空第一,了解空理第一,所以《金剛經》就是對須菩提講的,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想起我過去,【入其舍.從乞食。】入他的房舍,入其舍就是入他的房舍,向他托缽,向維摩詰居士托缽他不知道他多厲害,若有這種居士,我可能也不敢去托缽,因為,太厲害,他會訓斥,我不敢。
【時維摩詰取我缽]盛滿飯。】
盛滿飯之後你就知道,他就開始說法,先盛一缽飯給你吃,就要開始訓示了,怎麼訓呢?
【謂我言。】告訴我,【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
你若能在吃飯當中了平等法,諸法平等,意思是說諸法平等,你當下若修平等法,你連吃飯也是平等解脫的意思,維摩詰居士說【諸法等者,於食亦等。】你吃平等
【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這樣才夠資格受人家的布施,因為你平等法。
因為,須菩提出生時很富裕,所以,他能了解,富裕人比較我慢,所以,他專門要救富裕人,須菩提了解富裕人不念世間無常,所以,他不布施,因此,須菩提就專程托缽,托什麼缽,向富裕人托缽他不窮人托缽,他想救濟富裕人,我若不救富裕人,接受他們的供養,下輩子會貧窮,所以,須菩提專門向富人托缽
所以,維摩詰居士告訴他,不可以,你托缽也要窮人機會,怎麼可以專門向富人托缽,乃可取食,平等法才可取食。
【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痴.亦不與俱。】
須菩提,淫怒恚不必斷,注意聽!不必斷的意思是本性本來就沒有這些,講斷是二乘人,講不斷是法身大士
本來就沒有這些,因為你虛妄執著,所以淫慾心不斷;因為你虛妄執著,所以忿怒心不斷;因為我們沒有智慧,所以你愚痴心不斷。
雖然不斷淫怒痴,就是本性具足清凈智慧;但是也不以淫怒痴互相,與俱就是也沒有這些。因為,法身大士觀淫,男女的淫、忿怒、愚痴,都跟涅磐相一樣。所以,我才告訴諸位!修行一切法,從外表上是無法判斷的,當下能夠得解脫,我們若會聽法,其實是很簡單的,這就是涅磐。不斷、不俱,若能如是,你才能取食,所以,不斷淫怒恚,但是,也並沒有具足淫怒恚。
不壞於身.而隨一相。】
一相就是平等不壞於身就是萬物平等是非都洞觀,我們的色身就是一相,不用將色身滅掉,我們還有另外一個色身,色身就是五陰身,所以,你不必壞掉五陰身,你就可以平等進入法身,實相法。
不滅痴愛.起於解脫。】
聲聞是因為智慧,所以,會障礙,因為愚痴聲聞因為法執不斷,所以,會障礙智慧,因此,他還有滅叫做痴愛;大乘沒有這樣,大乘佛法不滅痴愛,當下就能解脫,起於解脫
【以五逆相而得解脫.】
意思是說弒父、弒母、弒和尚、弒阿闍梨,出佛身血、破羯磨轉*輪僧;五逆罪,再講一遍,殺父親、殺母親、殺阿羅漢、出佛身血、出佛身血就是說你只要拿支針插到佛,佛流一滴血出來,你就出佛身血,第五就是破轉法lun僧,破轉法lun僧就是惡性攻擊、傷害、破壞弘法的法師、僧團,叫做破轉法lun僧,因為這會斷眾生的慧命,寧可破塔、壞寺,不可以破羯磨轉法lun僧,轉法lun就是要把佛的法身散布到各地。你若把寺廟打掉,罪比較輕,當然也是非常之重,你若破壞人家在轉法lun,你的罪是不得了,你若破羯磨轉法lun僧,這是無法用一劫、二劫來算,一去就是無量無邊的劫,哪裡在說法,你破壞,不得了!不得了!所以,人家說法,我們隨喜就好,不要去講人家,如果,他講的是邪法,那就沒有話講,就訓誡他,邪法嘛!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也不解不縛,本自不縛也不必求解。
【不見四諦.非不見諦。】
不見四諦法就是不執著四諦法,但是,也並不是他的心不見真諦,他的心清清楚楚,所以,也不能說他沒有真理,他見到了真理,並不能說他不見到真理。不見就是不執著四諦法,也不能說他心中沒有擁有真理,就是這個意思。
不見四諦,非不見諦,並不是他沒有真理,只是他執著
【非得果.非不得果。】
非得果,因為果本身並不是從而來,本自沒有果跟因,本來就是佛。非不得果,對凡夫俗子來講,講有得果。
【非凡夫.】
因為超越凡夫為非凡夫,因為,凡夫當下就是佛,不二法門,非得果,不能講得到果位,也不能講不得果,不是凡夫,當然也【非離凡夫法。】
【非聖人.非不聖人。】像《金剛經》講的,佛說聖人即非聖人是名聖人
【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雖然成就一切法,但是能離開一切法的執著
【乃可取食。】乃可取食。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
不見佛、不聞法就是說對你開示你要平等法,不可以有法、有佛可求,有法可聽,因為一切法都空、無相,你若有見佛、有聞法,就是落入外道法,所以,要說不見佛、不聞法,才是真正的見佛、聞法。
【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這些都是外道,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
這意思是說維摩詰居士開示須菩提要以平等心,雖然我們出家,但是,我們不可以執著佛、法、僧,雖然他是外道也要平等,才能接受別人的供養,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可執著我在學佛,不可執著有個外在的佛,所以,不見佛的意思是說不著佛求,自性就是佛,平等就是佛。不聞法不是指不聽經、不聞法,而是指執著所說的法,法是用來解脫的,意思是指平等,對一切法都平等。所以,不見佛、不聞法就是不著佛求,不執著佛求,不執著法而求。
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前面是講不執著佛求、不執著法求,下面是講不能看輕外道,意思是說雖然他是外道,但是本性相同。富蘭那迦葉這個人邪見,意思是說一切法無所有,什麼都沒有,如虛空不生滅,一切是斷滅性的空,跟佛教所講的空不同。空,我們是講「有」當體是空性;他的主張不是「空性」,應稱作「否認」、斷滅的空,所以,你在富蘭那迦葉旁邊寫個:勿執著斷滅空,這樣你會比較了解。
他的斷滅空是什麼都沒有,沒有君臣、沒有父子,也沒有所謂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類的理論全都沒有,他的意思是說世間什麼都沒有,如虛空般。
末伽梨拘賒梨子,在旁邊寫個:自然外道什麼叫自然外道外道邪見,認為沒有因、沒有緣,沒因沒緣,眾生的苦跟樂並不是因果關係自然就如此,出生痛苦自然痛苦,又沒人讓他痛苦,他出生快樂自然快樂,否認因果的意思,叫做自然外道,末伽梨拘賒梨子,叫做否認因果,認為一切自然,他富裕、快樂都沒有原因,本來就如此,就是這樣子
接著,【刪闍夜毘羅胝子.】
刪闍夜毘羅胝子外道,這位是說要經過很久、很久的生死,你的苦自然會停,自然會結束,意思是說你生死自然會結束,反正你要一直受苦,不必用智慧,反正我這輩子受苦,下輩子再受苦,再下輩子受苦、受苦..,三百世、五百世、一千世,受苦之後自然就會解脫生死,意思是教人不修行愚痴的受苦,佛是說,你若沒有智慧,你永遠無法解脫六道輪迴痛苦,所以,他執著解脫生死,不用修行,反正自自然然地生死會結束,外道,經過生死的結束,苦自然會盡。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這叫做無益苦行外道,無益;沒有一點益處。
比如說他穿粗衣,衣服;穿粗糙的衣服,他不可以穿好的衣服,就是說我要苦行,他的苦行沒有意義,無益苦行外道,不然,就是拔發;拔頭發,拔發,每天在..,頭髮長出來時,就在那裡頭發,拔得痛苦,拔得痛苦表示只要這色身受苦,有一天,就會解脫,只要色身受苦,有一天苦就會盡。所以,修這種苦行意義,不是用智慧修行
接著,就是煙熏外道,煙熏外道是說火生得很旺,生得很旺,鼻孔在那裡,熏鼻子,冒煙像是在樹葉樹枝,燒起來冒白煙,坐在那裡痛苦,冒煙嗆鼻,鼻子讓它痛苦讓它受苦,一直咳嗽,這種外道說起來很悲哀,但是,沒辦法!這有什麼意義你看看!有什麼意義你看,熏煙又嗆..,嗆一嗆,再一直咳嗽,這有什麼意義?這樣叫做受苦會盡,意思是說只受色身的痛苦,他們認為這樣子是消業障,無益的苦行;拔頭發,接著,還把頭發吊起來,外道頭發都留很長,留到披雙肩,烏溜溜的黑發披雙肩,現在把它綁起來,這三束,綁得像直升機用的螺旋槳,綁在上面,綁在上面時,用一束似清朝人,清朝的小李子,喳!甩到後面,他將那束綁起來,綁起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