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

>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1989年11月3日文殊講堂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大家晚安!

今天是我們講堂落成之後第一天的講經。

(那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這個時候最看得出來,道若一尺,魔就一丈,這個講堂經過很多的波折,經過很多的障礙,很多地破壞,起到今天才漸漸平靜

首先我們佛教一定要僧贊僧,佛教才會興盛,那麼我希望我們要講這部經,最重要就是要讓家了凈土法門,那麼我們有這個福報在這個地方,是要修很多劫,很多劫的福德因緣,那麼今天因緣具足,所以在座諸位要好好地來聽。

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是每一個道場早課晚課都在誦的,比如說打佛七,早上都誦《阿彌陀經》,平常晚課也都誦《彌陀經》,我們自己自修也誦《彌陀經》,但是對這本彌陀經》深入研究的人也有,那麼對這本經要徹徹底底地了解,我相信不是很多,所以我們今天會選這本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是要深入地研究凈土法門的事跟理的圓融法,那麼我們為什麼要選這本呢?因為這一本它講的事相、講的理體都很詳細,所以這本經若對一個教育程度比較低的人,聽起來可能會比較吃力,因為這是文言的書,但是我會盡量用台語來解釋,解釋得很清楚,一句一句念,一句一句向諸位解釋,儘可能讓每一位法師、每一位在家居士,都得到法喜充滿。

在這裡對諸位宣布:進來我的講堂,不準講是非,不準傳是非這是必須要執行的事,一間道場會亂就是這樣搬弄是非,那麼我們今天要來凈土法門,口業不清凈我們要如何學道呢?我們今天身、口、意不能與本性相應,那麼凈土法門這個「凈」字就做不到,所以我希望說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大家合作,佛教已經衰微好幾百年,我們做一個佛教弟子應該盡心儘力來擁護,不要再搬弄是非,那麼我希望諸位為了整個的佛教來設想,同心協力來進行我們這個佛教

底下,請打開講義。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明蕅益大師要解

清圓瑛法師講義

目錄

重校新版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序(李炳南)
圓瑛法匯序(林翔)
彌陀要解講義序(興慈)
彌陀要解講義序(靳雲鵬)
序(樂慧斌)
圓瑛法匯序(林森)
序(印光法師)
序(梅光羲)
二種題目
譯經法師
解經大師
著解序文
解經玄義
正釋經解—序分
正釋經解—正宗分—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
正釋經解—正宗分—特勸衆生應求往生發願
正釋經解—正宗分—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正釋經解—流通分
蕅益大師
校勘及重新排印說明

重校新版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序

重校就是重新再校對這個新版,新版是對舊版講的,因為舊版有很多錯誤。《阿彌陀經這是一本經典。要解,那麼這是一位大師所寫的,那麼再加上講義呢?那就是圓瑛法師講的,講義就是像我們現代講的比較白話。序就是寫在文章的前面先作稍微介紹叫做序,簡單講就是重新校對這個新版的《阿彌陀經要解講義》,這個前面的一篇序,序文就對了。

佛法難聞,凡情忽之也;凈宗難信,旨奧罔解。佛法者何?凈而已矣。】說「佛法難聞,凡情忽之也」:佛法就是我們現在在研究的大乘經典小乘經典難聞是說:沒有福的人聽不到,沒修無量劫來這個善因緣他聽不到,他很想要求道,但是所求的不是正法,是邪法,是不正不正見的。那麼難聞呢?是他要聽到沒那麼簡單(,沒那麼簡單)。「凡情忽之也」:「凡情」就是一般的眾生。他(忽略,)忽略了,他都不會想到:我今天可以聽到佛法,是真的很不簡單福德因緣(,凡情忽之也)。一般的眾生他沒有去重視,沒有去注意到。「凈宗難信,旨奧罔解也」:凈土宗因為是不問自說,我們每一部經典都是弟子問,佛才回答,但是因為(這本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這本經典,是(因為)很深奧,很不可思議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所以徒弟證阿羅漢果(的這些阿羅漢,)都無法去了凈土法門不可思議地方,所以凈土宗是不問自說,凈土講的這本阿彌陀經》,是弟子沒有問佛自己說出來的,叫做不問自說,所以因為證阿羅漢果他都無法了解這種境界,(因此說凈宗難信,證阿羅漢果他都無法了解,)當然要叫凡夫來相信這部經典是更加難,叫做凈宗難信(,很不容易相信)。「旨奧罔解也」:「旨奧」(把筆拿起來,):「旨」就是義理,就是說這本經典義理。「奧」就是深的意思(,就是很深的意思)。「罔解」就是不解,不了解的意思,「罔」就是不的意思。因為這本凈土宗的經典(,那麼)《阿彌陀經》(這本經典)義理很深奧,(叫做旨奧,罔解就是)不為一般眾生所容易簡單來了解的。「佛法者何?」:意思是說佛法是在什麼呢?「凈而已也」:就是在講一個凈而已。那麼要凈(,要凈)什麼呢?【所凈者何?】今天我們在講凈土宗這個「凈」是要凈我們什麼呢?底下【根塵識皆是也。】就是要凈我們的六根,要凈我們的六塵,要凈我們的六識,六根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根,為什麼稱呼為根呢?在座諸位!樹若沒有根它會活嗎?不會活,所以六根的意思,把筆拿起來,六根這個根寫四個字,就是增長生死,增長我們的生死叫做根,會主導我們的生死的叫做根,我們若有這個六根我們的生死就不了,眼睛看色,耳朵聽聲音,嘴,口業,這六根就是這樣,光是我們一輩子所吃、殺的眾生就不計其數,所以這個根就是說增加了生死,樹若沒有根它就不會活,所以我們這個六根就是在攀緣地方,在造業的地方,意思就是說有這個六根會增長我們的生老病死,這輩子死後,下輩子再繼續來出世,生生世世來六道輪回就是因為有這個六根,(有這個六根,)我們若轉一個念頭,以清凈心,那麼六根就是我們的本性,六根所散發出來的就變成智慧之六根,所以我們現在是叫做污染的六根,(污染的六根,)那麼我們若明心見性,我們若有修行眼睛看一切境界,咦!如如不動,我們過去凡夫眼睛看這個色就分別、執著,咦!我們現在學佛,這眼睛這人眾生變成憐愍心、慈悲心、觀照心,不同,聖人也用六根,但是聖人的六根是長養聖胎(,長養他的聖胎);凡夫的六根是造惡、輪回。那麼塵呢?塵就是污染的意思,這張桌子若是三天不擦就有很多灰塵落下來,我們這個心若沒來聽講佛法,光是個性要改就不可能,光是這張嘴整天就是在搬弄是非,(整天就是在搬弄是非,)所以說雖然有的聽到佛法,但是他不去實現他的清凈,塵照常還在,(塵照常還在,)這塵就是污染的意思(,污染的意思,其實這個塵實在……,但無心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你只要對境無心,塵無所住這是我們的本性,這個外境不重要,凈化我們這個心最重要,我們的內心心動念這個塵就會污染我們,所以我常常勸告諸位,說:(活在你的生命,)活在你真正的生命當中,你要了解自己,(你要了解自己,)不要常常拿你的尺寸去衡量別人,(不要常常拿尺要去量別人,)你要了你自己你是一個凡夫你是一個煩惱眾生你怎麼夠資格去講別人呢?你憑什麼要講別人,你愈講你就愈分別,這六塵就愈污染(,你愈講你就愈分別,這六塵就愈污染),但是我們人都會講別人卻是不會講自己,這就是我們學佛的重心點,所以從今以後,在座諸位!不要干涉別人,是非不要聽。哲學家講一句話:(全世界的人都說這個人不好,你要應該跟他相處才來說他,)全世界的人都說這個人不好,你不要相信,你要來跟這個相處看看你再來下斷言;全世界的人都說這個人很好你也要來跟他相處看看,這樣才不會偏激,才不會冤枉。要深入去了解才不會被六塵污染。(所以……,若是我不同),我這個作風是說人做個人負因果,我做,我負因果你做,你負因果你要造惡跟我無關,我只能教化你:你不要造口業,不要分別,不要執著,要放下團體當中不要斗爭(,我只能這樣教你)。但是你不聽我的話,你一定要這樣做,那你去因果我不用替你擔。有一個很關心的信徒(來,打電話)來:啊!慧律法師!外面誹謗你怎樣、怎樣。我說:你冷靜,誹謗我們的人不一定比我們有修養,我們沒有誹謗別人,我們不用擔因果,誹謗我們的人他要負因果,他斷眾生的慧命讓眾生來誹謗三寶,他要下地獄,難道不是這樣?我們沒有誹謗別人就好,別人講我們怎樣,這沒有關係,(這沒有關係,)我們歡喜心來領受,要成佛,要當菩薩,一定要經過這個階段,一定會經過這個階段,種種的境界。那麼「識」就是分別心,(分別心,)我們所要親近東西就是這三種,根、塵、識,「根」就是六根,就是增長我們的生死,「塵」就是污染的意思,「識」就是分別心,我們若有分別心,我們就繼續去造業,繼續去執著,繼續造口業,知道也講,不知道也講,所以我們造業最重的就是什麼?就是這張嘴巴,(就是這張嘴巴,)所以我們會修,大家在拜佛,大家在念佛,光是這張嘴巴功德全都花光了(,這張嘴巴都把我們的功德全都花光了)。底下說:【故群經蘊義,無不在凈;學而習於凈,扼乎佛法之要矣。】所以群經就是很多經典都這樣告訴我們: 「蘊義」:(把筆拿起來,)蘊就是含藏。含藏就是說隱藏很多的義理,無不在凈(,全都在講要如何凈),佛法就是要讓我清凈世間人就是要讓我們污染,(污染,)所以我都勸這些老菩薩經文雖然有一點深奧,但是我們坐在這個地方聽得懂也來,聽不懂也來,至少不會看電視,不會去造業,至少不會跟媳婦打架、吵架,不會跟你老公吵架,至少你這二個鍾頭一張嘴靜默沒有去造業(眾鼓掌),你來這兩個鍾頭看的是佛祖這本經典,是法。佛、法,再看到的師父就是僧,你來到這個講堂有修沒修三寶具足,所以聽得懂、聽不懂都要要來結一個善緣(眾鼓掌)。「故群經蘊義,無不在凈」,就是說一切的經典蘊藏所講的,就是全都在凈,「無不在凈」就是完全在講要如何凈,如何才能清凈?「學而習於凈,扼乎佛法之要矣」:我們要來學佛,學習這個凈(,清凈)。「扼乎」(把筆拿起來,):就是掌握住,(掌握住,)手握緊,「扼」就是手握緊,意思是說你已經掌握了佛法的(,「要」就是)根本,今天你來學佛你不來學凈要作什麼?(你要來學佛,)你不要學凈,難不成要學污染?要學凈,我告訴諸位!第一、一定要對眾生禮貌,遇到要多講:謝謝、感謝、送駕、接駕,對人要有禮貌,但是我有去看其他的道場,我們不可以講別人的不對,師父是很行,但是站在身邊徒弟都沒有在招待人,整天就是這個法師比較有修行來向他頂禮(:啊!這個……);這個沒修行不向他頂禮,甚至沒修行的,連看都不看一眼,有修行、沒修行從外表怎麼看得出來(,你從外表怎麼看得出來),所以我常常勸告這些在家徒弟,我都勸告我的徒弟:凡是進來我們文殊講堂,不準去說全台灣省哪一位法師是非,有修行也好,沒修行也好,男眾也好,女眾也好,沙彌也好,沙彌尼也好,持戒也好,破戒也好,持齋也好,破齋也好,一切與我們在家人關係你做,你負因果他做,他負因果,我們沒剃度,師父就是三寶,你若能用這種心去恭敬,第五、你就有這個三寶觀念佛法是在講這個清凈,今天我們在家人修行是怎麼樣,拿一支秤在秤出家人:咦!這個比較有修行,我老是聽徒弟講:我的師父很有修行,我的師父開悟,我的師父神通,或是說我師父有我了不起我說:啊!讚歎師父很好,但是師父修行師父,你師父開悟不是你,難道不是這樣?你把師父形容得很好,是多麼地好,像佛祖般,但是你沒開悟,沒有神通,沒有修行對我們一點幫忙都沒有,所以唯有要修自己,一定要修自己,迴光返照,你進入這個講堂才有意義,若今天我們這個凈不能清凈我們的心,整天來這裡搬弄是非,誹謗出家人,還是說這個比較有修,這個比較沒有修,有啊!我看很多徒弟就是這樣,當然外面跟我們無關,我們現在講堂為主,不準講三寶過失你不共法聖人你不了解人家在做什麼你也不了解師父凡夫還是菩薩,你今天誹謗人家,你若是誹謗到菩薩你怎麼辦,難道不是這樣?你從外表看你怎麼知道他是凡夫還是菩薩呢?看不出來,我們自己承認說我們是凡夫,我們就不要講人家的是非,要當作每一個人就菩薩,這樣你就掌握了佛法的根本,這就佛法的根本(眾鼓掌),所以在座的諸位!不管法師、在家居士來,我都當作你們是菩薩,每一個我都當作你們是菩薩,【然三藏煙海,畏繁求專,得《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古德匯而輯之,曰《凈三經》;】這是什麼意思呢?「然三藏煙海,畏繁求專,得《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古德彙而輯之」:意思就是說三藏十二部經典浩如煙海,「煙」就是大的意思,像大海般那麼大,意思是說三藏十二部經典大海那麼大。「畏繁求專」:「畏」就是眾生每個都會怕,那麼多經典你到底是要看一本(,你到底是要看一本,「畏繁求專」),太多了,大家都會恐怖。「求專」(把筆拿起來,)這個「專」就是簡單直截了當,意思是說了生死最快的,直接的,不必再繞道,不必轉來轉去的(,有用轉來轉去的,要專,就是直接,不是簡接)。「畏繁求專」意思就是說專心,那麼就是以這個《阿彌陀經》,人家說《凈土三經》,「將三經」就是《凈土三經》。凈土以哪三本作經典呢?《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那麼我們現在要講的這本經叫做《阿彌陀經》,下一本經要講的叫做《觀無量壽經》,第三本我們要講的就是《無量壽經》,我們這個講堂凈土為主,所以這個凈土經典就一直講、一直講……,講到死為止,沒有停,一直講,跟凈土關係的全都講,就是要讓我念佛,要讓我們了生死,所以《阿彌陀經》現在我們在講,《觀無量壽經是說要如何來觀,觀這個阿彌陀佛,那麼《無量壽經》呢?就講佛的種種的願,那麼這是下次要講的經典。「古德彙而輯之」:「彙」(,把它寫下來),同類事物聚集起來叫做彙;「輯」就是(集集的「集」,收集的「集」,這個「輯」)通那個「集」(,集合的「集」)。「古德彙而輯之」,古時候古德將同樣的事物集合起來(, 「彙而輯之」 ,這個輯就是集合的集,彙而輯之),叫做「凈土三經」,簡稱「凈三經」。【近德益以《華嚴行願品》、《楞嚴勢至圓通章》,曰《凈五經》。】(近來的諸山長老這些大德,「益」就是增加的意思。)近來的大德將《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叫做「凈土三經」,但是又增加兩部經,加上去剛好《凈土五經》。哪兩部經呢?就是說華嚴凈行品》,意思是說華嚴經》裡面的《行願品》(,華嚴就是一本經,《行願品》就是《華嚴經》裡面的一品),所以意思就是增加這品變成說凈土的第四本經典。底下,《楞嚴勢至圓通章》,又增加《楞嚴經》裡面的一章,叫做《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簡稱《勢至圓通章》)。再講一遍:增加第四本是《華嚴經》裡面的《行願品》,又增加一本是叫做《楞嚴經》裡面的《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這就是《楞嚴經》,增加《楞嚴經》裡面的一章),那麼這樣合起來剛好五本經典。(《凈土三經》是《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那麼《凈土五經》,是增加《華嚴經》裡面的《行願品》,又拉回一本,《楞嚴經》裡面的《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這樣合起來剛好一本叫做《凈土五經》。)【前匯專之專者也,各明一義;後益選其專者也,自行化他之加行也。】這句話不容易了解,相信大家都不懂(,相信大家都不懂看得懂的少數,因為這種東西若沒經過思惟,實在是不懂得它在講什麼)。我現在來解釋,諸位要注意聽!「前彙專之專者也,各明一義」:(意思是說前面的「凈土三經」,前面彙集起來的「凈土三經」;「專之專者也」:他分專就是專在各明一義;「各明一義」:就是說每一部經都明,就是說都明了的各別一種意思、意義這是什麼意思呢?「前彙專之專者也,各明一義」:)意思是說凈土三經」每一本經都講一種意義,不相同的,雖然是凈土,但是各明一義,《阿彌陀經》在講的有《阿彌陀經》的意義,《觀無量壽經》講的有《觀無量壽經》的意義,《無量壽經》講的有《無量壽經》的意義(,意思是說各明一義),各明一義。(前彙之專,「前彙專之專者也」,意思是說前面彙集了「凈土三經」,它的專就是專在各明一義。)「後益選其專者也」:「後益」,「益」就是增加。(就是後來增加被選為「凈土五經」,它的專就是專門在講什麼呢?叫做後益選其專者也,)是說那麼後來的人又增加兩部經典,被選為「凈土五經」的。「自行化他之加行也」:「自行」是說自己的修行;「化他」呢?就是要普度眾生,「之加行也」:就是增加修行力量。意思就是說凈土三經」它是各明一義,增加兩本經典,它的專就是要增加自行化他的力量(,簡單講就是這樣子)。【依聖言量,末法惟凈成就,】那麼「依」照「聖言量」就是(佛菩薩所講的,按照聖人講的話,)按照諸佛菩薩所講的話。「末法惟凈成就」:末法的時候惟有凈土宗(,修凈土宗)的人才辦法成就。(說:千人念佛千人往生,萬修萬人去,一萬個人修行一萬個人成就,末法惟凈成就。)【又雲普被三根。】又說凈土法門它的偉大之處就是普被三根,你上根的人來凈土法門也會成就,中根的人你來念佛、來拜佛也會成就,下根的人你來念佛、來拜佛也會成就,【姑無論其探源析流,遍飲其水;】(意思是說……。)「姑」就是暫時。暫時不要討論它的來源。「析流」就是淵源,剖析它的來源叫做析流。(「遍飲其水」:這句話是跟前面連在一起講的,)說暫且不要探索它這個來源什麼東西,「遍飲其水也」:是說全都喝到,(意思是說不用這樣,不用說每個都知道它的來源,每個全都了解它的出處。「遍飲其水」)就是說深入經藏的意思,全面了解經典的意思,不要說這些。說【盱衡當時,果能貫徹三經者,寧多乎哉?】「盱衡」出於《漢書•王莽傳》(,這盱衡,把筆拿起來),「盱衡」就是舉眉揚目,這眉毛挑起來,眼睛張開(,意思就是說觀看當時的意思,眉毛挑起來,看當時的這些修行人,叫做盱衡當時。這個「盱」, 「盱」的意思就是跟虛空的「虛」同音,跟虛空的「虛」是同音)。「盱衡當時」就是說舉眉揚目看一看。「果能貫徹三經者,寧多乎哉?」:「果」就是真正。就是說睜大眼睛來看,當時真的有辦法貫通三經(,三經就是《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寧多乎哉?就是說怎麼會很多呢?寧多乎哉?就是說)怎麼會很多呢?意思就是說能貫通這三本經典,這幾乎不可能(,幾乎不可能)。【僅《彌陀》一經,聞者較廣,但亦依其文,而作諷誦,鮮能達其義,如法實修。】意思是說就《彌陀經》這本經典來講。「聞者較廣」:知道的人比較多,大家都知道有這部彌陀經》,「但亦依其文,而作諷誦」:「諷誦」就是琅琅地背誦就是我們在誦經般。意思是說光是《彌陀經》這本經典,聽到的人有比較多,但是按照文章來念(,而作諷誦就是誦經的意思)。「鮮能達其義」:很少人能夠了解它的義理(,很少人能夠了解它的義理)。「如法實修」:能夠了解義理實實在在去修。「如法」就是依佛所講的法去修。【雖有《圓中鈔》及《疏鈔》等,非不浩浩淵淵,探賾索隱;第以辭藻典雅清鑠,非夫人盡能受;】這句話就很深奧了。(「雖有《圓中鈔》」:這是這本這是《圓中鈔》是一本對《彌陀經》的解釋很圓滿。「鈔」,因為過去都是用手寫,這個鈔就是提手旁的「抄」意思是相同的,)意思就是說雖然有人作(這本《圓中鈔》,還是作一本《疏鈔》,《彌陀經疏鈔》,)《彌陀圓中鈔》、《彌陀疏鈔》等等的書。「非不浩浩淵淵,探賾索隱」:(如果不去,浩浩淵淵,)如果你沒有深入經藏,深入這個註解,(廣大的學習叫做浩浩淵淵,)多方面地去了解(,廣大地來學習)。「探賾索隱」:(這個「賾」就是幽深而難見之道理。探討幽深而難見深奧的道理叫做賾,探賾索隱,那麼探就是探討,)「賾」就是幽深而難見;「索」就是引出來,「隱」就是把那個含藏的義理把它引出來(,我們說索引、索引,一個是引導的引,一個是隱藏的隱,不一樣,所以這個「索」就是把這個隱藏的東西引導出來,所以說探賾索隱)。「探賾索隱」意思是說將它深奧的義理,難見到的義理,隱藏的義理,全都把它發現出來,發現出來。「第以藻辭典雅清鑠」:(「藻辭典雅」,)「第」就是再(,再講,因為這個辭)。「藻辭典雅」:(就是優美文辭優美文辭叫做辭藻典雅,)意思是說它的文詞很優美,非常地美。前面說義理很深奧,底下的意思是說文章寫得實在是太好了。(啊!這個文章寫得太好,)「清鑠」就是有力之詞(,非常有力,非常有力叫做清鑠)。「非夫人盡能受」: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義理又很深奧,用辭又很深奧,都是文言文,所以不能讓一般的眾生去領受、去了解。【仍如寶珠裹衣,貧子不富。】就是像一個人在口袋裝一個摩尼寶珠,但是這個乞丐他不了解說他向上自己裝一個摩尼寶珠,到處出去跟人家化緣,去跟人家乞討,到有一天人家告訴他,說:噢!你身上裝那粒就是摩尼寶珠,你口袋裝的那一粒就是最富有的人,咦!他發現之後,噢!他就無量地歡喜他就變成富有的人他就懂得這粒摩尼寶珠,所以這粒摩尼寶珠就是我們的佛性比喻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在我們這個身體裡面,我們都沒有發現到,沒有去了解到,沒有去了解到,所以我們今天覺得很窮,那麼我們覺得很是因為我們沒有開悟,沒發現我們的本性所以我們會覺得很窮,就像一粒摩尼寶珠放在口袋你不了解那個就是寶,我們今天學佛人要發現的是什麼呢?不是鑽石,不是金條,不是漂亮衣服,不是好的轎車,不是洋房大樓,全都不是,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本性有價值本性有價值,所以仍如寶珠裹衣,就是放在麵包起來,寶珠衣服包起來我們沒有發現到,貧子不富,貧窮人不富有,因為他沒有發現那粒摩尼寶珠。【佛法難聞,似又不一其障也!】意思是說佛法很難聽得到。「似」就是好像。好像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障礙佛法難聞就是佛法很不容易聽到,好像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遭遇與障礙,意思是說遭遇不同叫做不一其障也,有的人來學佛,一下子聽到師父錄音帶他就感悟到這個人生痛苦感情佛法的偉大,一下子就來聽經聞法,對三寶很有信心,沒什麼障礙有的人還沒有聽到這個錄音帶還沒有親近法師,就聽到是非了,就聽到人家在說法師的是非了,他還沒有親近還沒有聽到錄音帶就聽到是非了,就自動障礙,所以我跟諸位講:哪一種人罪最重?斷眾生的慧命罪最重,斷眾生的慧命就是毀謗三寶讓人三寶信心,所以在座諸位!地獄不好受,(地獄不好受,)我們勸導他,拿錄音帶給他聽都來不及了,你怎麼還說三寶是非給他聽,讓他斷了來學佛因緣呢?你斷這個眾生的慧命,你跟他說這個法師壞話他就不來聽經,就無法入門,所以我常常跟在家人說:不要造口業,就是這樣的意思,不管人家有修或無修,你若有就好,(你若有就好,)不要去管別人,這樣你會清凈,能親近親近,我們不能親近的默默離開地好,不要互相攻擊,互相批評不好,【蕅益大師要解出,文潤而質,言簡而精;性與相,雙彰其諦;】這蕅益大師就是作這個要解,要解,這蕅益大師作這個要解一出來,作這個《彌陀經》的要解一出來,文潤而質,這個文章啊!文章寫得……,「潤」就是滋潤,寫得很好,而質就是有內容文章寫得很好,「潤」就是修飾,有修飾過,我們說潤文、潤文,意思是說這篇文章看過又改,改又看過,不適合的全都修改過,文潤就是有經過修飾,而質就是有內容,有內容,言簡而精,精就是切要,言詞很簡略而且很切要,精就是很切要,意思是說恰到好處講得好了,性與相,雙彰其諦,「性」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理體,「相」就是我們的事相,與我們的本性,「性」就是理,「相」就是事,就是理事圓融,(理跟事圓融,)雙彰其諦,彰就是顯的意思,顯出來,諦就是真理,雙彰其諦就是講到本性講到本性講得很好講到事相也講得很好,彰就是真理,就是真理的意思,【禪與凈,融而無諍。】就是說禪與凈土融合,如水乳合,禪要教我們明心見性凈土宗也是要教我們清凈心,全都一樣,融就是混在一起,無所爭端。【求解者,豁顯其義;求行者,詳示其端。】這本書的好處是說若有人要求這個了解的人,豁然其義,「豁然(顯)」就是當下開朗,就是豁顯其義,「豁顯」就是一下子就很明顯地了解它的義理,求得者,若想要修行的人,詳示其端,「端」就是重點,若要修行的人他就對他開示什麼是最重要的,什麼是最重要的,所以【十三祖】十三祖就是印光大師,【嘆為觀止,】印光大師就是一直讚歎,一直讚歎說這個要解實在是很了不起,【良有以也!】嘆為觀止,是說了不起了,「良有以也」,「良由」就是有原因的,意思是說印光大師為什麼這麼讚歎,為什麼這麼讚歎這本要解(,這本要解),這是有原因的,(這是有原因的,)【古閩】「古閩」就是福建省(,多一個古就是說以前到今天大家都稱為「閩」,福建叫做閩南,福建又簡稱閩,所以閩就是福建省,福建省就是閩),福建省有一個【高僧】,叫做【圓瑛法師,復慮格於教相者,】就是考慮到(,考慮到),「格於教相」,格就是束縛,格格不入,因為這個教相很深所以沒有幾個聽得懂,沒有幾個看得懂,「復慮」就是考慮,這個圓瑛法師的考慮這個教相太深了,格格不入,不為眾生所接受,考慮到這個教相很深奧沒辦法讓一般的眾生來接受,【或猶難入,又隨文逐句,】意思就是說這樣會很難入,隨文逐句就是隨這個文章,逐句就是每一句一句一句解釋,逐句就是隨這個文章一句一句解釋,叫做隨文逐句。諸位!你們若要來聽經,一定要帶筆來,這種東西讓你聽過,你明天都不會,你聽我們這個經一定要帶筆來,你不帶筆,你不作筆記,你明天自己看你完全看不懂,隨文逐句就是一句一句去了解,【增以講義,】就是增加這個講義,【使解若疏,】「疏」,疏就是通的意思,通達的意思,講若鈔,鈔就是身邊的手稿就是講,要講比較方便,【講若鈔也;】疏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註解註解的意思,使這個解就是一目瞭然,讓這個講的就像身邊所寫的東西,【如是,則彌陀一經,三根庶普被矣!】若像這樣子彌陀一經,上中下根,「庶普被矣」,庶就是希望、應該,應該講這個彌陀一經,上、中、下根的人應該是很普遍來接受,【寧知尚有不然者:末世版本不競,流通典籍,亦復為一障焉!】這句什麼意思呢?寧知尚有不然者,一句一句講,「寧」就是豈不知道,「尚」就是「還」,「有不然者」就是不止如此(,不止如此),他前面的意思是說這個「解」就像疏,「講」就像鈔,那麼這個《彌陀經》,它就能普遍上中下的根機,意思就是說但是不是這樣子的,寧知尚有不然者,意思是說又怎麼知道還不止這樣子,有哪一些情況發生呢?末世版本不競,就是說末世的這個版本,「不競」就是不廣為流通,因為它這個流傳、流通,流通得不是說很多,流通得不好,不競就是說不是爭相來廣傳出去,大量地流通,就是末世的版本,「不競」,沒有廣為流通,所以流通典籍亦復為一障焉,所以流通這個典籍就變成一種障礙,流通得少,沒有人知道有這本註解,沒有人知道,所以這是一種障礙

【台省凈學,習是經解者,乃為上海鋟(qǐn)版,序有「壬午暮春」。】台省凈學就是台灣省一個凈土宗的這些學子叫做凈學,我們在台灣省這些凈土宗的學子,習是經解者,就是研究《彌陀經》解釋的人,乃為上海鋟版,序有「壬午暮春」,意思是說我台灣省現在在研究凈土的人,研究《彌陀經》註解解釋的人是從上海來的,鋟版就是雕刻的版本,雕刻就是刻在木頭上再用一個油印,把它油印,油印,雕刻好再把它印下去,是這樣子叫做鋟版,鋟版就是雕刻的版本,是從上海來的,雕刻的版本,它的序文裡面有「壬午暮春」,把筆拿起來,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民國前三十年就是壬午,暮春是指陰曆三月,春季的最後一個月叫做暮春。再講一遍:壬午就是它的序文裡面,壬午就是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民國前三十年,有這本版本,暮春就是三月,春季的最後一個月,春季的最後一個月叫做暮春。【疊次翻印,】就是「再」的意思,再一次地翻印,再一次地翻印。【皆依原書攝影為之,】本來這個版本是攝影去做的,【後始察知多訛;凡所翻,無不訛也。】後來才發現到很多這個……,「訛」就是錯誤發現上海所雕刻的這一本很多錯誤,後始察知多訛,很多錯誤,凡所翻,無不訛也,凡所有的翻譯,很多錯誤。【雖亟思而正之,惟艱於校勘之求,】雖亟就是迫切,雖然我們很迫切想要去改變修正,雖亟思而正之,雖然迫切想要去把它修正改變,惟艱於校勘之求,「惟」就是但是,但是困難地方,艱就是困難地方,但是它困難地方,就是校對的人,校勘的人才,惟艱於校勘之求意思是說但是困難……,就是困難對於要校對的這種人(人才)的要求很難,很嚴格,非常地困難,【罔須勝其事,細其心,且當恆其德也。】固就是必須要,固須就是必須要必須要勝其事,勝就是負擔得起,固須勝其事就是必須要負擔得起這種的事情,細其心,且當恆其德也,意思是說要校對的人的這種人才必須要負擔得起這個大責任,細其心是他的心要很微細,哪個地方講對,講不對,他都知道,而且當恆其德,而且要……,恆就是永遠,永遠這樣子,又要有德行,就是說他能負擔得起這種事情,他的心又很微細,而且又很有德行,永遠都是這樣子。【辛亥夏,】辛亥,民國六十年民國六十年的時候,【古粵許寬成教授,慨而任之;】古粵就是廣東省,人家所說廣東省,廣東有一個許寬成教授,慨而任之,「慨」就是很高興,一口答應,一口答應,【復得鄭勝陽居士之助,】又得到台中的鄭勝陽居士的幫忙,【遂鑄鉛易型,自成新版;】因此就改變用鉛,鉛就是我所說的以前的印刷一塊、一塊打版,就像現在打字的,以前是一支一支排著,排著,鉛版,因此就用鉛版,鉛,鉛,用這個鉛,鉛的版去做,改變它的形貌,自成新版,【並擬遍搜舊刊而封之,】並且,並且,擬就是擬定準備的意思,準備要普遍收集以前舊的版本,封之就是除掉,以前有很多錯誤,很多錯誤,一定要把它除掉,並擬就是準備,要好好地來收集這個舊的刊物,封之就是把它封起來,不要讓它流通,【不使重出於世。】為什麼呢?因為錯誤太多不可以讓它重新出來外面,因為這個錯誤太多,【嗟夫!無圓公講義,要解不彰;無要解,阿彌陀經之秘不顯;】意思就是說沒有圓瑛法師的講義,雖然蕅益大量的要解很好,但是不能明顯顯示出來,叫做要解不彰,若沒有圓瑛法師的講義這個要解就不彰,不彰就是……,不彰的意思就是不明顯,顯示不出來,若沒有要解,《阿彌陀經》的……,「秘」就是深奧的這個道理,沒有顯示出來,沒有顯示出來,沒有圓瑛法師的講義要解就顯現不出來,若沒有這個要解……,《阿彌陀經》說秘密道理顯示不出來,【無《阿彌陀經》,】凈土法門就不能普被三根,【凈土之普不被;】「普」就是不能普遍,【無凈土,無量佛法不能濟其窮矣。】濟其窮就是眾生的意思,無量佛法不能幫助這些眾生了生脫死,這簡單講就是這個圓瑛法師的講義,若沒有要解就顯不出來,沒有要解《阿彌陀經》的意義不出來,沒有《阿彌陀經凈土法門就不能普遍幫助眾生,若沒有凈土法門眾生就不能得救,簡單講意思就是這樣。【稔(rěn:醞釀成熟)其事重大也如此,】稔,把筆拿起來,就是兩大的事情也不會比這個事情更大,叫做稔其事重大也如此,就是說再重要的事情都沒有比這種事更重大,也不過如此,【又安可再容魯魚亥豕,】那麼怎麼可以再容忍……,魯魚亥豕就是文字因為形近而傳學錯誤這句話意思就是說魯魚亥豕,底下辛亥的亥,豕就是豬,一般人講是shǐ,那麼魯魚亥豕的意思就是說是一個典故,如果我們查這個《康熙字典》,意思就是說以訛傳訛的意思,簡單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以訛傳訛,錯誤再傳下去還是錯誤,這是一個名詞,又怎麼可以再容一錯再錯呢?魯魚亥豕就是錯誤再傳下去,再傳下去,又不對,【混淆於人心耶?】這樣來混淆我們眾生的心,不可以,【閑嘗省其咎由,其辭至無可遁,其事至無可委者:何以未先磚本於上海,後不肇末於台灣,任其悠久流訛,垂三十年也?】這一句很難很難很難很難,這保證看不懂的,我這句話跟足足想七個多鍾頭,這句話,閑嘗省其咎由,我私下常常這樣想,想經典這樣印,不對又再傳下去,不對又再傳下去,是因為什麼呢?因為什麼呢?其辭至無可遁,其事至無可委,底下又問,為什麼,叫做何以,為什麼未先磚本於上海,後不肇末於台灣,把筆拿起來,磚本,畫起來,肇末,畫起來,這是一個名詞,磚本肇末是一個名詞,磚本肇末就是說,應該先就平等其本,後正其末,簡單講就是這樣,所以這句話實在講,磚本跟肇末它是一個名詞,他現在把它分開來了你看,看不懂,以未先磚本於上海,磚本就是說先等其本,就是說它這個版本是這麼好的東西,你為什麼不從上海來改變呢?後不肇末於台灣又不糾正後來的台灣的這些眾生或者是這個書籍,意思是說應該,為什麼不先從上海的版本改變,後來又不……在台灣……,流通到台灣來的這個版本又把它改變,任其悠久流訛,垂三十年也,任其一直流傳一直錯誤,一直流傳一直錯誤,垂三十年,就是近三十年,接近三十年,何以就是為什麼,意思是說很感慨的意思,這明明不對,為什麼在上海沒有先把它改變,為什麼到台灣又沒改變,讓它一直流傳,流傳三十年,【不知而翻,是其疏;知而仍之,是其慢。】不知道,你來翻譯,這就是疏忽的意思,是其疏就是疏忽,沒注意到,知而仍之,是其慢,明明知道這本翻譯不對,你又印它,這樣就是我慢,要糾正,你沒有糾正,錯了又繼續讓它錯,這樣不行,【信奉弘護雲乎哉?】信奉的人,弘法的人要如何去說、去傳法呢?信仰凈土法門的人,弘揚凈土法門的人,他到底要如何去講,要如何去傳呢?全都不對。

【今之刊也,在正其訛;訛正而後流通,冀少補既往之愆(qiān:過失)也。】這個時候我們若刊出,刊物把它刊出來,在正其訛就是要糾正這個錯誤,訛正而後流通,這錯誤若改正之後把它流通出來,冀少補既往之愆也,希望多多少少可以彌補過去的錯誤,愆就是錯誤的意思,這個跟一千、二千的千同音,冀就是希望,希望多多少少能夠彌補過去的錯誤,【若因之】這樣有改變之後,【忽者不忽,】忽略的人他不忽略,【弗信者信,】不信仰佛教,不信仰凈土的人,這樣來相信,【是又今刊之所切願者矣。】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刊出來這本經典最重要註解最重要的願力,最切願就是最重要的願力。

中華民國六十年辛亥仲秋稷門李炳南謹識

中華民國六十年辛亥仲秋」仲秋就是陰曆八月,「稷門」就是山東人,山東人,稷門就是山東,「李炳南謹識」謹識就是他寫的,這位李炳南居士,這篇文章就是李炳南居士寫的,可見他學問有多麼淵博。

那麼李炳南居士他從大陸來到台灣,一開始也是在小屋中講經,三、五個,十個,慢慢、慢慢地發心蓋這個慈光圖書館,這個台中蓮社,這位老人是非常的了不起,教內外的大德、在家居士,每一個人都很讚歎、很尊重,這位李炳南居士他是戒律得很嚴格,若就他本身的德行學問修行,可以說在居士方面是第一名的,第一名的,那麼我們出家人是非常地讚歎,非常地讚歎,這位李炳南居士無論他的戒律,無論他的修持,無論他的學問,他的願力,就是值得我們欽佩,值得我們欽佩,我相信他今天因為是在家,他今天若剃度,我想應該是一代祖師,一代祖師,聽人家說他的生活對自己有多麼了不起,比如說他的房間,一間房間小小的,那麼他的書擺放好,擺放好,那麼放哪裡,他的東西就是整理得很整齊,很整齊,一張小床,過著那種安貧樂道的日子,若電燈熄燈時,他手伸出去他就知道這本是什麼書,這本是什麼書,房間裡面若沒有電燈,手伸出去抽出來,他就知道那本是什麼書,意思就是說他的生活,生活得包括他的書,他都整理得一絲不苟,對他自己的為他生活,他以身作則讓人家看,所以講這樣就很慚愧,出家人不一定做得到像在家人這麼了不起,所以我們是讚歎,非常、非常地讚歎,李炳南居士,是不是?

我在讀逢甲大學的時候,那麼在台中他都有辦這個寒假、暑假的研讀班,研讀班,那麼我總共在那邊讀七、八屆,讀七、八屆,他在講《華嚴經》的時候,我雖然聽不懂,也很喜歡去聽,只要我沒有課,沒有考試的時候,盡量去聽他的《華嚴經》,若聽不懂,有時候這句話今天聽一下,經過一年,咦!這一年前李炳南居士就有過了,就悟到這一句,所以有時候聽經,第一次聽他會迷糊糊,會迷迷糊糊聽不懂,但是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時候他就會去悟到,所以聽經有這個種子,有這個清凈種子,總是很好。無論我們會成道,不會成道,先結這個善緣,先結這個善緣。

圓瑛法匯序

那麼這句是(圓瑛……。這個序是圓瑛法師所寫的,圓瑛法彙序,現在)是在讚歎圓瑛法師這本經典,他這本經典好處,的了不起是在讚歎圓瑛法師這是一位林居士寫的,寫讚歎圓瑛法師的這篇文章

【閩中山川磅礴。靈氣所鍾。高僧輩出。黃檗心要。百丈清規。古德流風。至今猶有存者。】閩中就是福建省境內,福建省的境內,山川磅礡,這個山、川,磅礡就是水勢澎湃,水勢很大,意思是說很好的地理,我們所說的地靈,地靈才有人傑,意思是說很好地地理,磅礡就是充沛的樣子,水很充沛,山川磅礡,靈氣所鍾,靈氣就是地靈,地靈這個氣,所鍾就是聚集,集合起來。高僧輩出,出了很多高僧。底下就比喻一些例子,比如黃櫱禪師,把筆拿起來,這黃櫱是一個禪師,是開悟聖者這是一位開悟聖者,他講這個心要,就是怎樣會開悟,黃櫱禪師,就是他講這個心要。百丈清規,這百丈禪師訂這個叢林規矩清規。古德流風,一位古時候大德,流風就是這個道一直流傳下來,一起流傳。至今猶有存者,起到今天還有存在福建省裡面,福建省裡面。【圓瑛法師。籍隸古田。】圓瑛法師是哪裡的人呢?我們說我們這個籍貫,籍隸古田,古田是一個地方,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名,他是屬於這個古田這個地方。【蚤歲脫俗。】這個「蚤」跟我們早、晚的早是一樣的意思,蚤歲脫俗,意思是說很早就出家了,不是像我這麼晚,我二十七歲才出家,今年三十七,出家十年,那麼人家是很早就出家了叫做蚤歲脫俗,脫俗就是脫離俗緣來出家的意思。【真參實學。】他是確確實實在參學,確確實實在學道。【孜孜弗懈。】孜孜弗懈就是很勤勞學習,很勤勞參學,沒有懈怠。【卒能成就其德業。】所以最後他能成就,一切的道業,【光明俊偉。】很光明、很偉大。【與先哲同揆。】先哲就是以前的聖賢,跟以前的賢人,「同揆(kuí:道理,准則)」就是同一個道理,意思就是說古時候人怎麼講,他就是怎樣道理,這揆就是同一個道理,他所講的跟古時候聖人所講的道理是同樣的意思,同樣那麼行的意思,與先哲同揆,哲就是聖賢,揆就是道理。【鄉人士皈依座下者。如水趨壑。】他的同故鄉,同鄉的人,來皈依的人皈依座下的人,如水趨壑就是像水流入深谷內,像水流入深谷內,【比歲卓錫浙東。先後住持七塔天童二寺。法雨覃敷。】覃就是大,敷就是施,布施的意思,他就大大的布施這個法出去,大大的布施這個法出去叫做法雨大施。覃敷就是大施,大大的布施。【三根普被。】上根、中根、下根的人全都被他蔽蔭到。【余今夏曾詣天童。】我今年的夏天曾經參訪天童寺,【參承道席。】就是親臨請他開示,參承道席就是親臨請他開示。【是時方演講楞嚴。】那個時候,那個時候他正在講《楞嚴經》。【緇素翕集。】緇就是穿黑衣服,我們今天穿這個黑衣服,出家人的意思,素就是白色,就是在家人,緇素就是穿黑衣服的出家人(,穿黑衣服的出家人),跟穿白衣的在家人,緇素簡單講就是僧俗(,僧跟俗)。翕(xī:聚集)集就是集合。【法師闡明義趣。機辯縱橫。】說這個法師,他闡揚……,這個義趣就更《楞嚴經》的義理,闡明就是說明它裡面的義理最重要地方。機辯縱橫,機辯縱橫就是說他的反應很快,辯才無礙,縱橫就是所向無敵,你走到哪裡都是對手。【聽者無不悅服。】聽者無不悅服,每一個在聽講經的沒有一個不心悅誠服的。為什麼圓瑛法師辯才無礙,很簡單上輩子持清凈戒,上輩子持清凈的口業戒,這張嘴持得很清凈,所以都讚歎眾生他不曾誹謗眾生,不曾嫌棄眾生,不曾打聽眾生的各種來說是非他不曾這樣,到他哪裡,靜悄悄,所以他這輩子,圓瑛法師他的口才辯才無礙,除了他有宿世的慧根以外,他就上輩子沒造口業,若上輩他有造口業,要當一個法師他的智慧辯才無礙,還得音質要好,他講經的聲音聽起來很舒服有的人他是飽學之士,但是他講話會沙啞:現在要講這個《彌陀經》(法師學子嗓有病人說話的聲音)。聽完了,那天生病了,不騙你,聲音沙啞(眾鼓掌),所以說人家有這種天份,人家有這種修持,不是沒有原因的。為什麼?持戒清凈,所以要以持戒學佛之要,持戒是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又以持戒學佛之要。每反覆誥誡而不已。】他每次都重復再重復。啊!持戒很重要持戒很重要。【信乎宗說兼通。】信乎就是幾乎,這個信不是相信的意思,這個信不是相信的意思。信乎意思就是說幾乎,差不多,宗就是禪宗,說就是顯教,無論禪宗心法還是顯教的說法全都通達,說就是解門,宗就是心法,信乎宗說兼通,【行解相應。】簡單講就是說差不多,幾乎,他的禪的這個心要,他的教義教理通達他是行解相應,不但他會做,還會解,對這個佛法還會了解,了解還會去做,做還會了解,相應的意思。【足為學者之模楷也。】是我們要學的人的楷模。就是他的模範,他的模範。好!今天解釋到這裡。南無彌陀佛(念佛)

【今上海佛學書局。以法師平生撰著。匯刻行世。征序於余。】昨天講到福建省圓瑛法師,那個地方出了很多的高僧大德這是說這個本書在印行之前,上海佛學書局,以法師這輩子的著作著作,彙刻行世,就把它集合起來印行,征序於余就是說要求我來為他寫一篇序文,一篇文章還沒有開始叫做序文,征序於余,就是說徵求我來寫這個序文。【夫我佛設教。法門雖廣。無非使人解粘脫縛。】因為我本人沒讀過漢文,從小都讀國語,又很少在看黃俊雄的布袋戲,所以這漢文就讀不來,這點對大家很抱歉,我就不能像會寬法師那樣那麼會講台語,會寬法師在講台語講得很順,妙廣法師,我沒辦法,我從小就是一直讀書、讀書,讀二十幾年,全都讀國語的,有一我也想去學台語的,老居士教我,台語是八音,很難讀,讀這個怎麼讀得來,讀二十幾年的中文,讀這個破音字讀不來,我說:沒辦法。這沒辦法,所以很抱歉,對大家很抱歉,不能讀這個漢文給大家聽,夫我佛高教,法門雖廣,我們這個佛門設這個教,法門雖然很廣大,無非是要讓人解黏,就是這個煩惱常常在向上,黏住的意思,業障如影隨形,比如說我們壞脾氣,一點小事就發脾氣,一點小事就攻擊別人,痛苦煩惱就常常黏在心裡,這個要解開,解破,事實這是簡單的事,但是大家看得很難。脫縛,我們這個心就是被這個境界綁住,被煩惱綁住,研究這個佛法要來信佛,不是要來平安的,是在解脫的,在拜解脫的,所以這個柏拉圖說:一切現象皆是我們的牢獄,一切現象皆是我們的牢獄說我們這世間一切的現象就是把我們綁得死死的,像監獄把我們關著,縛就是綁住綁住,那麼我們今天要修行一定要從心下手。底下說【明心見性而已。】看到我們本來的面目來見到我們的本性這是最重要的。【學道之士。真積力久。】學道的人,真就是本性,我們這個本性一直顯化出來,一直顯化出來,一直顯化出來,真積力久,真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迴光返照迴光返照,這個久了力量就跑出來了力量就跑出來,以前我……,幾年前聽到人家在誹謗我們佛教,心裡很難過,一直想跟他辯論,到了今天不同了,沒感覺了,因為我成佛菩薩階段,一定要有逆境有可能成就,這個逆境是一種力量逆境是一種力量,今天人家為什麼對我們這樣呢?我們自我檢討,我們若有過錯我們懺悔,我們若是沒有過錯,他講什麼都沒有關係,所以這個逆境一直來、一直來、一直來,我們今天凡夫是說這個誹謗、批評都來,沒有的事他也講,現在一直想要阻擋他,現在內心就產生一股力量逆境來一直要阻擋,就產生一種矛盾心理狀態他會痛苦,要召開記者會,打官司,要來說明,全世界都一樣,即使你是律師也一樣,博士也一樣,都想保護自己,宗教家在處理事情就不一樣,大修行人在處理事情就不一樣,隨便你講,我若問心無愧,隨便你講,我不解釋,也不用記者招待會,也不用辯論,你講什麼反正你高興就好,你講這樣,你的良心自己知道你講這樣對或不對,我今天根本就不跟你解釋,你講我是你比我還痛苦,你講的都是子虛烏有的事你怎麼會比我還快樂子虛烏有的事你怎麼會比較快樂眾生有無量的恨,但是我們佛法有無量的慈悲,恨一定贏不了慈悲的,你記得這句話,仁者無敵嘛!你一直恨別人,講的都是不實在的事,你那個恨你還沒有打倒別人你就先倒了,整天就恨別人,想要怎樣,要招兵買馬,要攻擊,要誹謗人家,要全台灣的人都對這個法師反感,人家還沒有對這個法師反感你就先倒了,你就寢食難安了,難道不是這樣?所以我跟諸位講(眾鼓掌):整天想要害人的人,要講人家壞話的人,他絕對活得痛苦,別說往生極樂世界平時他就痛苦,折磨自己嘛!對生命不認識的人生命他是一種懲罰,對生命不了解的人生命是一種處罰,我們對生命不了解,生命是一種懲罰,因為你根本不覺悟,整天都在跟人家過意不去,整天都跟這個不和,跟這個人不和,跟那個斗,這樣眾生有什麼?我們原諒別人,不跟別人計較,放下,三餐吃得飽,好好修我們的行,做我們的工作,所以說明心見性,我們若要學的人這個悟性要提起來,悟性若不提起來,你整天光是擋這些是非你就受不了,愈高位是非愈多你不修行便罷,你若愈修行魔就愈多,真的,所以真積力久,【有悟於第一義諦。】我們這個悟性若出來力量就強,有悟到這個第一義諦,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就是說不可思議境界,無諍的境界,無量的慈悲心的境界,絕對的境界中道境界,第一義諦就是中道思想,過與不及,統統不對,第一義諦就是無所著的思想,第一義諦就是絕對的忍辱思想,第一義諦就是柔軟心的思想,第一義諦就是永遠是保持這麼清凈的內在,這第一義諦永遠就是保持這麼清凈的心,不曾動過一個念頭要去害人,不曾動過一個念頭要去講人家的壞話,不曾動過一個念頭去搬弄別人的是非,不曾動過一個念頭去瞧不起這個、瞧不起那個,不曾這樣,這就佛法,【靈光獨耀。】靈光,這個靈光不是世間人所講的起乩,靈光就是佛光的意思,佛光的意思,意思是說我內心是有平等心就產生智慧,有智慧他就無量光明的意思。獨耀就是別人沒有,我們就產生,所以修行不只是念佛而已,開悟很需要,修行不只是念佛而已,開悟很需要,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你不要念回脫根塵,會笑死人的,迥脫根塵就是擺脫六根跟六塵的束縛,要是這四個字你能去參、去悟,那不得了,什麼叫做迥脫根塵呢?擺脫,解脫這六根跟六塵所產生的痛苦煩惱簡單一句話,六根就是什麼?眼睛還沒有學佛以前看大家全都不順學佛之後,記得!看大家都很順,要看大家都很順,看這個也很順,看這個也很順,這樣我們的心二十小時就不會動搖,我們今天為什麼會痛苦,就是看每件事都不順,看每件事都不順,這樣就是自己自我痛苦,處罰自己,處罰自己,我恨你,人家還沒倒你就先倒了,恨到心揪成一團,打針也沒有用,人家又不理你,問他:我在恨你你知道嗎?不知道。噢!我恨你多久了你還不知道,可惡。眾生,若是我,我不會去恨人家,恨他是我們比較痛苦他不會比較痛苦,嫉妒他,我們比較痛苦他不會比較痛苦,富裕人家,嫉妒富裕人家,若富裕的人一直富裕,我們是窮得要死,我們再怎麼嫉妒還是這麼窮,所以說嫉妒別人本來已經輸一層,娘娘別人輸二層,你已經輸人家的錢財、才能,你還嫉妒別人,輸二項,輸人家的修養錢財,所以安貧樂道,六根就是這樣,控制這個六根就是這樣,看每件事都看得很順,耳朵是聽的,每件都聽得很順,接受人家的建議,接受人家種種的忤逆,接受種種誹謗、攻擊,都沒有感覺聖人就是這樣,禪師就是這樣,這若真正開悟祖師大德你就是全台灣省每家報社都攻擊他,他還是一樣,沒感覺,寫的人要因果倒是真的,被人家誹謗的不用,因為他解脫地過日子,所以迥脫根塵,簡單講就是擺脫六根跟六塵的錯誤錯覺、束縛,因為我們就是錯覺錯誤,所以今天會痛苦,擺脫不了。【雖不文字。可也。】意思是說明心見性的人悟到第一義諦中道思想,他六根、六塵都超越,所以他不文字,就是說心,論你這一顆心。【其或明宗弘教。發為文辭。等身著作。】「其或」就是有的人。有的人是明心見性,悟到我們這個本性他不文字,底下這段說有的人是弘揚佛教,「明宗弘教」:「宗」就是講心地法門,八大宗派,弘教就是顯教,說法,發為文辭,用這個文章,用這個語言,等身著作,發為文辭就是寫出來,【亦可也。何以故。】為什麼呢?【此心既空。則文字與實相。不相違異。】這個心很空,空到無一切法,這個文字跟實相不相違背,文字是寫在書上,寫在紙上,實相就是我們所講的中道,我們所講的第一義諦,我們所講的解脫,我們所講的無所住,我們所講的超越虛空,我們所講的心,《金剛經》所講的佛說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這實相就是說無相無不相,實相就是說而無念,無念而念,實相就是不可思、不可議,實相就是絕對的心理狀態,實相,我們所謂的禪,所謂的禪就是實相,所以文字跟實相,不相違背,為什麼呢文字你若觀照,當下就是實相,實相是本體東西文字是外相的東西簡單講就哲學來講philosophy([fi』lɔsəfi]:哲學法師用英語說),文字就是現象界,實相就是本體界,照哲學來講,實相不是本體界,本體界,哲學界對本體根本不是悟,那是初衷地揣測跟推論,但是藉著哲學的名詞只能說文字這是現象界,實相就是本體界。「不相違異」,不互相違背。【故法師願力宏毅。】意思是說圓瑛法師的願力很大。【所至修廢舉墜。】所到之處他就……,修廢,寺廟壞了修補一下,沒有齋堂,沒有講堂,或是沒有大殿修補一下。「舉墜」就是以前衰微的事物,要把它振興起來,所至修廢舉墜,就是說圓瑛法師到每一間道場就把這個廟再建起來,建立這個講堂大殿,整理藏經種種。【巨細靡遺。】巨就是大小不遺漏,意思是說大件、小件,「巨」就是大,大件、小件都沒有漏掉。靡遺,不遺漏,沒有漏掉,這圓瑛法師大小事情都沒有漏掉。【至於挺身衛道。處事變艱危之會。不怵不撓。尤為難能可貴。】關於挺身衛道意思是說為了佛教捨身命,為了佛教捨身命,那麼因為我們為了佛教捨身命,所以佛教慧命能夠繼續傳下去,夠繼續傳下去,要跟諸位講很虔誠的話,外道一定無法破壞佛門,只有佛門會破壞我們的佛門佛門在破壞佛門才是厲害,山頭主義太重,門戶之見太重利害關係沖突,道場道場會拉信徒法師法師互相攻擊、誹謗,這都不修行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家都是佛的弟子,有修,沒修也全都是佛的弟子,有修行的人就是佛的好孩子,沒有修行的人就是佛壞孩子,好孩子,壞孩子都是佛的孩子佛祖也是很疼他,奈何說這個是壞孩子就拿刀要讓他死,要把他斬死,沒有這樣,佛門就是都這樣,自命清高,認為我就是持戒清凈,別人都沒有修行,我持午,我日中一食,我很有修行,別人全都不好,只有我這個師父好,只有我這個宗教好,只有我這個派門好,這就菩薩戒,自贊毀他,自己讚歎自己,誹謗別人,別人修行都不對,只有我們的修行對,不要這樣,不要這樣,所以佛門會互相攻擊,就是因為我們的悟性沒有提起來,我們今天若悟性有提起來,全都平等嘛!人家他發一個大心要弘法,我們來支持,人家他發一個大心要做水陸,我們要支持,人家他發一個大小要打佛七,我們也要支持人家,我們為什麼不讚歎呢?為什麼要互相攻擊呢?這樣不好,這樣不好,所以至於挺身衛道,說真的要擺平佛門是非才是能人,這外道要破壞我們佛門,不可能,很困難,只有佛門要破壞我們佛門有可能,穿同一件衣服在斗地才夠力,若穿不同衣服在斗,沒什麼力量,你袈裟一件,我也是一件,你這又不比我的大件,所以說我們出家人,或是在家要擁護三寶,出家人僧贊僧,有是非,馬上擺平,叢林無爭就是福,叢林若無爭,這就叢林的福。「處事變艱危之會」:就是說這個圓瑛法師無論怎樣變,無論怎樣困難,無論怎樣危險,之會就是之際,「不怵不撓」(,把筆拿起來):「怵」就是恐懼。不恐懼。不撓就是不屈服,所以一個出家人他不但弘法,而且還是精神偉大,不怕死,尤為難能可貴,難能可貴。【惟其真理既徹。】惟其真理既徹就是因為……,「惟」就是「就是因為」,就是因為真理就是我們的本性,既徹就是悟到,所以悟到之後開大智慧,【應物無方。】應物無方就是孔子講的君子不器,君子不器就是器具的器,器皿的器,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這個茶杯,這個茶杯只可以裝茶而已,茶杯裝茶做什麼讓我們喝茶,它就不能當引磬來用,這引磬要做什麼?引磬只能響,不能當茶杯君子不器就是不只是做一種用途,不器就是……,君子不是只有一種用途而已,每一種他都很厲害。應物無方的意思是說既然他開悟他有大智慧,什麼境界來,他就是這麼冷靜,這麼有智慧,應物無方就是待人接物一切圓滿,無方就是絕對的圓滿,無方就是沒有一定的方向,意思是這樣,但是他的意思是很圓滿的意思,很圓滿的意思,沒有漏洞,應物無方就是待人接物圓滿圓滿。【雖熾然有為。而不著為之相。】雖然置身在火焰世俗當中,但是……,有為就是世俗當中,熾然就是像火在燒一般,有為法就是我們所講的世俗中,而不著為之相是什麼意思叫呢?意思是說雖然在眾生當中打滾,意思是說淤泥而不染,不著為之相,若能領會佛法就是那兩個字而已,不著不著就是無所住,你若用佛法來講,佛祖四十九年才講一個字而已,講:空;若講兩個字就是「不著」;講三個字就是「無所住」,無所住無所著;講四個字就是「一切法空」,沒有一切法,起心動念若動到一個法是真實的,就是意識的產生,所以哲學家,這個思想他就不能解脫他不知道思想是一種錯誤執著哲學家他錯誤就是錯誤在他這個悟性不出來,他用這個意識在做他主觀的推論,所以他當下推論的東西是一種標准性的東西,他沒有破一切相,沒有破一切的煩惱,所以他就意識去揣測,所以哲學不究竟,哲學不究竟,科學不究竟,只有佛法,為什麼呢?他的我執都沒有破,我執都沒有破,所講出來的都是意識的產物,哲學家也知道這色身是假的,哲學家也都知道這色身是假的,但是色身假的是用觀照,是用意識,但是他沒有悟到本性沒有辦法解脫沒有辦法脫離時間、空間的束縛,他動一個念頭時間、究竟就束縛住,動一個念頭時空就束縛著。哲學家說:宇宙銀河系外面是怎麼樣,是open,是無止境的開放的宇宙哲學又說:不對、不對,凡是事情都有盡端,所以這宇宙是對封閉的,close,封閉型的,佛就不是這樣講了,佛就說你的心若放大,宇宙就大,你的心若縮小,宇宙就小。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