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

慧律法師主講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四

上海圓明講堂沙門圓瑛弘悟講

法門人雪相戒凈敬錄

戊二 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分二)

己一二問答三觀修行後 二 問答兩重除障(己初又分二)

庚一 示三觀行相(庚初又分五)庚二明單復圓修三

辛初威德啟請 二 正陳請詞 三 如來贊許 四 承教靜聽 五 正答所問

辛一威德啟請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合掌。[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就對佛這樣講。

[此二四問答,]前面兩個四種問答兩種問答兩種問答,就是四種問答。[別明觀行。]要如何修行這是指[中根修證。]前面是上根之人所修,一念之間就進入圓覺;現在是別明觀行,別明就是各各不同,各各不同,這是中根之人的修證,因為根機不到,利根的人能夠頓悟,中根的人就要慢慢來,慢慢來、慢慢地熬。[言別明者,其有二意:]「別」的意思是什麼呢?[一則由一類人,已依前門證入,不必修此,故名為別。]他是利根。[一、則此門各各自別,]前面是說:利根是別於一切中根之人;現在是說中根之人各各不同。說:則此門各各自別,[如三觀,]三觀就是空觀、假觀、中觀。看本書後面:「謂奢摩他、三摩、禪那。奢摩他:定中的慧;三摩缽提:慧中有定;禪那:定慧均等,先了解三觀。所以,翻譯成中文,奢摩他就是空;三摩缽提應該是有,就是假有;禪那就中道也可說是空、假、中三觀。翻回來,暫時了解一下,後面會談到。三觀。[或單修、]一觀,復修就是兩種。[或復修、]互相,互相交換,空、假、中互相交換修。或者是空、假、中同時修,[或交修、或全修,成二十五輪,]後面講的二十五輪,就是二十種修行方法不同。[各應一機,]輪就是種,二十五種修行方法的不同,各應一機。[故名為別。]所以名叫做別。[其所離障,亦各不同。如四相四病,]四相就是生、住、異、滅,前面所講的:有的是滅,有的是異,有的是住,有的是生,生是最微細的,滅是最粗的,由粗的先斷,所以,由下往上斷,滅、異、住、生。所以,四相四病,[皆是別相,不同前通明觀行也。於是威德自在菩薩,起座啟請。]這是[經家敘儀,]經家就是說:記載經典的人,加上去的一個儀式,記載經典的人,記載當時候他是怎麼禮敬佛。[三業恭敬如前。

辛二正陳請詞(分二)壬初慶前二請後

壬初慶前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好好地為我們說明這個差別性,分別這個差別性是如何,能夠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覺悟心地非常光明。[承佛圓音,]藉著佛圓滿音聲,因為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藉著佛圓滿音聲,[不因修習。而得善利。】]注意聽!承佛圓音,不因為修習而得善利,一開始聽怪怪的,怎麼會這樣講?怎麼會說:不因為修行修行應該會得到利益,怎麼會不得善利呢?不是這個意思。意思是說,我們的圓覺之心自性本有,不是因為修行才得到善利,而是人人本來具足。所以說:承佛圓音,本自具足圓覺之心,不因修習,而得善利。所以我說古人的翻譯簡單,但是,並不明了,所以,必需再加字。聽師父的課,就是有一個好處文言文不懂,我會加到你懂為止,加到你懂為止,像是來上國文的空中大學。所以,來上經典三年的人,會增加他的文學造詣,真的!會懂很多文學。

[大悲世尊,]按照前面所說的解釋。[准如前釋。廣為三句:謂為我等廣開分別如是,]什麼叫做廣開分別?大大地了解開緣、開示這個差別性,[而說次第隨順,]次第隨順是說有一定的次第,沒辦法電梯,不然也要告訴我怎麼爬樓梯,電梯就是代表直接,聽懂了嗎?咻……,我們去新加坡,那個大樓六、七十層,六、七十層,搭電梯到頂樓只要幾秒鍾,那實在快到……,又沒什麼感覺才是厲害,才是厲害!不知道那個電梯是怎麼發明出來的,才一下子,十樓、二十、三十、……,好快!新加坡電梯速度快得驚人,六、七十層,一下子,當!十樓……,非常快!當頂樓只要幾十秒,還不到一分鍾,六、七十層,這是舉例來說,直接入佛的本懷,就像電梯,咻……,如果不能坐電梯,至少要告訴我樓梯怎麼走,一層一層地爬,意思就是次第,次第隨順。[圓頓隨順諸文,令諸現前菩薩圓覺妙心,慧照光明,照見次第則妄盡覺顯,]虛妄去掉,覺性顯示出來。所以說:[照見圓頓,]圓滿境界。[則當下離言。]離開一切語言。[承佛圓音者:佛音具足眾音,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故不因修習而得善利,]因為我們的本性本來具足。所以說:[謂亡心頓證,]把你那個能所的心放下,能攀緣的心、能觀照的心、能修行的心,統統沒有,進入性相一如,亡心就是性相一如,一切事相無生;一切無生就是事相,就是這么偉大!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都是無生、不可得。如果聽經之後,煩惱還是很重,你就要想:我們的業障真的很重,人家怎麼那麼快,坐電梯一下子就到了,我連樓梯都沒得爬!對不對?樓梯在哪裡還找不到。有樓梯可以爬還算不錯,有樓梯可以爬,那個還有救,還知道要去七樓拜佛;連樓梯都找不到,找到廁所去,這就更糟糕了!所以說:亡心頓證,[識得自心,]了解我們的清凈心。[即是圓覺;不因修習觀行而得如斯善利。暫聞已得善利,]暫時聽到,馬上得到善利,[況勤而行之。初慶前竟。]勤加修行就是沒有修行,勤加修行就是好好地觀照無生,叫做勤加修行

[壬二請後(分二)癸初問所修癸二明所為

癸初問所修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譬如一座大城,大的城門,外面有四個門東、南、西、北。[隨方來者,]隨四方來,[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世尊徒弟也是辯才很好

[此問所修之行,由上但聞所證之差別,]但是,[未聞所修之行門,]要如何修行呢?[故此請問。大城,王都也,王所依故。以喻圓覺妙心,為清凈法身所依故。外有四門者:從外來入王都,]王的都城,[乃有四門,以喻菩薩欲證圓覺,修四法界行,皆可入故。]只是因為根機不同。[但隨彼四方所來入之人非止一條路徑,以喻菩薩欲證圓覺,依四法界修,]四法界就是: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法界、事事無礙法界。[隨彼根性,其發覺初心,]開發他的初發心。[乃有多種方便。一切菩薩者,謂欲證圓覺之人,合隨方來者。莊嚴成佛國土成就無上菩提,隨其根性,非一種方便。如《楞嚴經》雲:「方便有多門」,]所以說:[合非只一路也。

【「惟願世尊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方便漸次就是一步一步來,一步一步來,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

古德雲:「欲知山下路,]山下的路,我們如果要知道山下的路,[須問過來人。」]須問過來人。所以說:兩種人要聽,要聽兩種人的話,第一、要聽大智慧人的話;第二、要聽有經驗人的話,要聽這兩種人的話。為什麼?經驗太重要了!所以,包括找醫生大家都想找老醫生經驗夠啊!經驗是從學問來的。所以,外省人在煮麵,煮完後,你如果嫌難吃,他就會操著外省腔跟你一句台語:這是我數十年的經驗!數十年的經驗,外省人的台語不太流利:數十年的經驗!因此,要問過來人,修行也是這樣。[故雲惟願世尊,以世尊乃過來人也。廣為我等,宣說最初發心之方便。所謂隨方取便,即下手之工夫也。漸次者,以初圓照二字為成佛之因地故。初雲:]我們了解這世間如空中的花,[知是空華,]虛妄東西放下,[即無輪轉。]無輪轉就是沒有生滅,輪轉就是生滅,你就不會被它影響,你知道一切法都是生滅東西,不要隨它轉就無。[又雲:知幻即離,]如果了解這是虛妄東西,我們就放下、就離開,沒有煩惱。[不作方便,]也不假任何的手段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此乃上上人圓修頓悟之行。今為中下之機,故請應用何等方便,漸次增進,並能修之人總有幾種?初問所修竟。]問到這里。

[癸二明所為

【「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大乘者,速得開悟游戲如來大寂滅海。」]什麼叫游戲如來?已經得到妙用了神通自在了,當然就當作游戲一樣,得力了!所以說:游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令此現會菩薩以及未來末世眾生,一心求大乘之者,速得大開解悟,發覺初修方便,以及漸次增進之法。游戲如來大寂滅海者:建水月之道場,作夢中佛事游戲諸佛如來,大寂滅海之中。作是語已,如是三請。二正陳請詞竟。]請了三次,不是像現在的人,這么簡單就聽到師父說法,這么簡單。現在的人看到師父都是:嗨!慧律法師(法師作招手狀)!沒辦法!像兄弟一樣,像兄弟:喂!慧律兄!我舅又到最近出殯,師媽回去台北他就常問:老大,老大!這要怎麼處理啊?竟然叫我老大,沒有學佛都叫我老大,還說:叫慧律兄沒錯啊,不然要叫什麼?

[辛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當為汝說。

[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重言善哉者:乃贊其當場一問,]利益現在以及後代的人。[利益今後也。汝等乃能為諸現前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者:指初修方便,准問詞]問的這個詞,[還有漸次二字,今不言者,以初步定千里之程,]一開始修行就是要這樣。所以說:[趣向既定,漸次可知。誡以諦聽,許以當說。三如來贊許竟。

辛四承教靜聽

【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四承教靜聽竟。]所以,我們如果沒有遇到佛,那就沒辦法;還要遇到這些菩薩知道怎麼問才是重要,我們想問的,這些菩薩都代替我們問好了,代替我們問好了!對不對?還得遇到這些菩薩很會提問題,如果叫你問,只怕你問不出來!假設說現在佛陀現前,你頂多是說:請世尊開示!你也不知道要請佛開示什麼,因為你不懂啊!對不對?這些菩薩就有辦法講圓覺的妙性,你沒辦法!提問題還要問得有藝術,要很厲害才有辦法問。所以,我們想問的,菩薩都替我們問好了

[辛五正答所問(分二)

壬初長行二偈頌(壬初又分四)

癸初標本舉數二正示觀門三引例彰圓四校量顯勝(癸初又分二)

子初約稱性之行以標本子二約隨機之行以舉數

子初約稱性之行標本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

此示法性圓滿平等無二。體居萬象之先,故稱無上。]也就是說:我們的本體萬象就是一切事相;我們說:體、相、用,體就是平等空性;相跟用就是萬象。所以說:體、相、用,體是居萬象之先,所以稱無上,底下說:[本妙覺性,周遍十方一切處故,隨緣出生,一切諸佛,]我們的本性,這個妙覺,如果會用會用,如果你會用,它就遍十方一切處,隨緣出生,一切諸佛簡單講:隨任何一切的善的因緣、惡的因緣、大的因緣、小的因緣,乃至一切的因緣、贊嘆的因緣,不管……,或是落在火坑因緣或者是你處於很順遂的因緣都能產生我們的本性只在悟跟悟而已,也就是我們會不會運用這顆心。我們如果不會運用這顆心,行善執著善,變成惡,本來是布施,卻變成惡法。我們如果運用這顆心,譬如說:別人對我不好,一切很惡的因緣,我們如果懂得觀照,知道這就是學習的機會,惡卻變成善,善惡本無自性,唯心所造。也就是說:隨一切因緣,才能產生我們的如來清凈本性。所以說:在這道場如果沒有解決;沒有解決就是沒有明心見性,就算你去其他道場,也一樣沒有消息,零加無序一千個零,統統叫做零。悟是指當下,你若能體會「當下」這兩個字,才有辦法入道。所謂當下就是畢竟空性,當下就是超越、解脫的現在,叫做當下。「當下」這兩個字很難解釋,也很沒有辦法去形容,因為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在不得已的時間形容之下,他說我當下;事實上,空無一切相的東西,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也不可得,在無所住、在無所著的境界之下,你要如何來形容畢竟空性的思想你不用「當下」沒辦法形容,你不用當下……,譬如說虛空當中,虛空當中無一切相,無一切相,虛空在哪個地方?你隨手一指都是虛空。我們的本性,不住過去、現在、未來,不住一切法,你只得講「當下」,就是代表一切法,不然你沒辦法開示沒辦法形容、沒辦法去體會。所以,當下就是平等,所以,當下這一念,就是遍過去、現在、未來。所以,《華嚴經》說:能以一切劫化作一念,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一切劫也是時間累積的一種覺性、一種認同,你無量劫是因為無明無明如果一念圓滿,所有無明都無,這難道不是無量劫在一念?一念能夠化作無量劫,因為你已經神通妙用自在你能夠將時間當作一種意識性的累積,意識上的累積,所以,強迫它,給它一個形容,一念可以化作無量劫無量劫可以化作一念。所以說:「當下」簡單講就是畢竟空性平等,我們的真如本性,只有這樣形容而已。所以,禪宗一句「言下大悟」,言下大悟就在那個時候,就進入實相,不隔一絲,不隔一毫,沒有任何的期盼,沒有任何的轉角處,當下就是本來的東西什麼叫做當下?放開身心,一切法不可得,統統平等,任何的形容都不對。所以說:隨緣出生,一切諸佛修行就是在這一念。[及諸有情,與一切諸法,並及無情,同一體性。如前所雲:]就像前面所講的:[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我們知道一切緣,緣起是無自性,一切因緣法既然無自性就像是幻化出來的東西,每一個幻化的當下,都夠產生我們如來圓覺的妙心。就是說:如果會運用我們的心地你就是佛。[故得同體平等,即所謂「情與無情共一體,]「情」就是眾生;「無情」就是山河大地,共一體。為什麼?「情」叫做佛性;「無情」叫做法性。「有情」叫做佛性無情」叫做法性。在唯識學來講,「有情」就是見分,「無情」就是相分,見分與相分,都來自於自體分,沒有什麼兩樣的,共同一個體性的,共同一個體性東西,是我們剎那無明一直變化……,硬要自己執著,硬要卡死自己,所以,將我、你、山河大地,分得清清楚楚,分得清清楚楚。所以說:情與無情,何以故?都是空性。[處處皆同真法界。」]都是一真法界。[則佛性即是諸法之性,諸法之性即是佛性。如《金剛般若》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也。]菩薩!你如果能在這個字好好地體會,絕對處處無掛無礙自由自在,見到惡,你也是一樣;見到善,也是平等;見到一切法也平等;再惡的人平等乞丐來也平等皇帝來也平等,凡是一切事相,既然是幻化就不可得,不可得,當下就理入法界平等性。我們的貪嗔痴從哪裡來?貪嗔痴就是因為不了解幻化的東西,不知道放下;不知道放下幻化出來的東西,你就不能嗀平等的當下。[於諸修行實無有二者:]就是不二門,不二門。[謂於彼諸佛修行一切法,法法平等,悉皆無有二相。如前所雲:無明真如,無異境界,]無明真如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真如清凈心的根本,說:無明當下就是真如,無異境界:沒有兩種境界。為什麼你有兩種境界呢?因為你我執、有法執、有生相無明,硬是把自己跟有情無情得很開,你、我、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硬是把它得很清楚!所以,無明當下就是真如,沒有什麼兩種境界。[諸戒定慧,及貪嗔痴,同是梵行。]何以故?戒定慧可得故,自性自有具足戒,自性自有具足定,自性自有具足慧,戒定慧具足故。何以故,戒定慧就是貪嗔痴?皆是梵行呢?何以故?貪無自性,貪不可得;嗔無自性,嗔不可得;痴無自性,痴不可得,貪嗔痴雖是無明煩惱來源煩惱本來就是幻化的東西,所以,也不可得。所以,戒定慧可得、貪嗔痴不可得都是平等法,所以,同是梵行故。修行如果不從不二法門下手,修到八十歲、九十歲,還是為了別人煩惱,為了別人煩惱。所以,師父才再三地勸告諸位:我們有修沒修,這才是重要,自己有修沒修才是重要;別人有沒有修,這是別人的問題,我們有沒有修?這才是最重要!所以,[但契一真,]你只要合一真法界,[實無有二。初約稱性之行標本竟。]實在是沒有二種,沒有把戒定慧分開,沒有把貪嗔痴分開,為什麼?不二故,不二法門,不二法門要做一個菩薩慈悲平等性的修行者,如果不從不二法門好好下手,我們今天只能做世間君子而已,善惡分得清清楚楚的人,叫做君子善惡分得清清楚楚而無所著,那叫做聖人,不一樣!完全不一樣。善惡得很清楚的人,那叫做君子善惡得很清楚的人而不執著不受善惡的影響,那叫做聖人,那不是君子而已。

[子二約隨機之行以舉數

【「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說:方便隨順,我們要證入如來如來真性

[此正入證之門。然覺性遍滿一切諸法,則法法皆為入證之門。如《楞嚴經》所雲:「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故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其數無量,所以說:方便隨順,其數無量,什麼叫做方便隨順呢?方便就是手段,運用三觀——空觀、假觀、中觀,而進入我們如來自性,它的方法是很多的,說:我們運用種種方便、種種手段隨順我們的真如本性,進入平等階段,進入解脫階段,它的方法很多,有多少呢?無量無邊。若是簡單來講,[但圓攝所歸,]圓攝所歸就是說:用圓滿方法來歸納,圓攝所歸,用圓滿方法,根據根機的差別,所以說:[循順根性差別,證入淺深,]簡單地分,[當有三種。]有三種。[然眾生根性,雖復萬殊,而此三觀,收無不盡。初標本舉數竟。]空觀、假觀、中觀,沒有什麼兩樣,沒有什麼兩樣,奢摩他、三摩、禪那,後面會講到,所以,再解釋一遍:方便隨順,用各種的方便修行,來隨順我們的真如本性,它的方法是無量無邊。但是,如果用圓滿方法來攝所歸,歸納的方法,按照眾生的根性,叫做循性差別,前面說眾生五種根性,當有三種那就是所謂的三觀三觀

[癸二正示觀門(分三)

子初泯相澄神觀二起幻銷塵觀三絕待靈心觀(子初又分四)

丑初示立行之本二示觀行之相三示入觀之效四結觀行之名

丑初示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到清凈圓滿的覺性。

[若諸菩薩發心修行,必以悟解為先。]你一定要先了解道理,不然你要如何修行?修行人怎麼可以閉門造車呢?有的人講:我自己關起門來好好念佛你怎麼叫做好好念佛?說:師父啊!我要老實念佛,莫換題目。我問你:什麼叫老實老實是沒有妄想你沒妄想嗎?問題是「老實這兩個很難老實就是通達自性平等,叫做老實;我們從來不老實,我們每天早課晚課,不過,妄想仍然一大堆,不老實。所以說:若諸菩薩發心修行,必以悟解為先,要先體悟。[先要悟解,]要了解悟到,[本有真凈,]我們每個人本來有的真實清凈,[圓覺妙心,]用這種心來……,[以為]「以為」就是當作。當作[觀行之本,]「以為」就是當作。來當作我們修觀的根本,修行觀照的根本,這樣我們才能成佛。我們今天修行就是盲目,用意識心在分別,終日人我是非不斷,放不下人家的侮辱放不下人家的贊嘆,當然沒辦法修行。我們要先悟到圓覺,何謂圓覺?圓覺不可得。[即成佛正因。依此不生不滅為因地心,]就是說:我們一開始要修行,用不生不滅修行的心,[然後凈治無明習氣,]凈治就是所謂的對治,對治,就是所謂的長養聖胎。所以,開悟困難,問題是開悟了以後,你怎麼修行?怎麼樣除掉這個習性這是很大的問題。開悟並不困難,悟到平等,我認為不是很困難的事;困難的是說:我悟了以後,要如何長養我的聖胎?我已經有聖胎了,我怎麼樣繼續滋潤它?我要如何來長養我這個聖胎、清凈佛性這就要看功夫了。所以,有些悟了的人,仍被習氣所轉,被習氣所轉,除非是大徹大悟。所以說:然後凈治無明習氣,[稱性而修耳。]「稱」就是合乎於。合乎於本性修行。[先修奢摩他。此三種梵名,同《楞嚴經直解》雲:]《楞嚴經直解》這是一本書。[二經列三名,]意思都差不多。[同一梵語。謂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古釋奢摩他,]中國話翻譯作止,[此翻雲止,]「止」:定。「止」就是停止妄想,心有定,妄想就停止,簡單講:奢摩他就是所謂的定。[以寂靜為相,]寂靜就是不為一切所困擾,心安住在很安靜的境地。以前我的一位國文老師我很好,對我很好,我那時候經學佛了,他很喜歡看海,常常叫我講佛法給他聽。他就說:林益謙啊!(林益謙就是我,你認識我吧?)我如果去看海的時候,就覺得心裡很靜很靜。我說:那如果沒有看海呢?他說:對喔!我怎麼沒想到?不看海,心就不靜了。對不對?有一個人在澳洲得很舒適,他說:我去澳洲australia,發現到處都是一片綠油油的草地,樹木茂盛,也沒空氣污染;澳洲的墨爾本、雪梨,到處都是公園,地廣人稀,是一個很好、很清凈地方,我看到那個環境,心裡很高興!我說:那如果有一天搬離澳洲怎麼辦?憑藉著外境,而感覺有一點定,那叫做外來的定,不是本性具足的定;外來的定,外力一失去,就不是我們的東西。所以,定要從本性發出智慧放下,那個清凈心的定,才真正是我們的東西。如果說:因為我們住在一間公寓里,或是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我們才覺得很靜,那不是叫做靜,那叫做無明無明,那叫做無明無明。搞清楚喔,寂靜是以慧為基礎的定,叫做寂靜。[義當空觀。]空觀。靜就是空觀。[三摩缽提,此翻雲等至,]三摩缽提叫做慧,智慧的慧。什麼叫做等至呢?由般若的慧令心平等,叫做等至,「等」就是平等,令一切眾生,一切相都讓它平等到達,等至,簡單講就是:由般若智慧令心平等,[亦名等持,]等持。[以幻化為相,]以幻化為相,一切幻化之相無礙。所以,翻譯起來,[義當假觀。]假觀就是不不論事相,叫做假觀,知道一切法畢竟空性;但是,不否認一切法,不否認一切法。再來,[禪那,]翻譯成中文叫做定慧均等,定慧均等,定中有智慧智慧中有定,叫做禪那。[此翻雲靜慮,雙離靜幻,]雙離靜幻。什麼叫做雙離靜幻呢?也不著空,也不著有,就是不著假,不著空觀,也不著假觀,叫做雙離靜幻。[以寂滅為相,]寂滅就是空有可得。[義當中觀。]按照它的道理;「義」就是道理。按照這個道理來說:就如天台中觀,配合著天台中觀,義當中觀就是按照道理來說:那應該是天台所講的中觀。[然修證必須三觀者,以如來藏心,]如來藏心[具三諦理,]三諦理。[謂空藏]空如來藏。[、不空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藏]空不空如來藏。[。]說:空藏、不空藏、空不空藏,這簡單了!空如來藏,這是楞嚴經》講的,什麼叫做空如來藏呢?就是說我本性,我們的本性如來藏就是含有如來本性有一種力量,一種力量,叫做空的智慧不空如來藏呢?就是說我們的如來藏當中、我們的自性當中,有一種智慧不壞假名,知道一切名是假;但是不壞也就不空不去否認它。所以,不空是有,就是假立的存在。空不空呢?我們在如來藏當中,當下就是空,當下空就是不空不空當下就是空,所以,這個也是差不多。[空,即空觀,真諦也。]真就是不是俗,真就是不壞叫做真,不壞,當然是以空為主叫做不壞,真的東西當然不會壞,空的東西、空性的東西當然不壞了。[不空,即假觀,]假有的存在,假有,「假」就是因緣生,[俗諦也。空不空,即中觀,第一義諦也。]第一義諦就是不可思議境界不可思議境界。[三觀各照一諦,]三觀各照一諦,空觀、假觀、中觀,各照一個,真諦、俗諦跟中諦。[圓攝一心,]縮回來,圓攝回來,簡單講也是一心,[故曰圓照。以一心圓照,則為頓;]剎那之間即開悟,叫做頓,以一心圓照,為頓。[以次第各照,則為漸。]次第各照就是說:空觀修了之後修假觀;假觀修了之後修中觀,一步一步來,叫做次第,這叫做漸漸的根器;頓是指根機,漸也是指根器。[此憨山]大師[依天台三觀義,略順於《楞嚴》。《正脈》]就是交光大師所作,[不翻,但約義釋雲:]就道理來講、來解釋。[奢摩他,謂開解照了生滅自性,]開解照了,開解照了生滅自性修行依此而修。什麼叫做不生滅簡單講:不論天氣好、壞,或者是下雨,一切境界都要了解,緣生不可得,不生滅,用這種心去修行,不要被習氣所牽,剩下來就是心境上的轉變。先用放下一切,然後觀照起心動念,戰勝了習氣,我們成佛指日可待,成佛就指日可待。放下一切外緣,這些都是假的,因為外緣而起貪嗔痴,這是愚痴眾生;如果因為外境而迴光返照,暈就真的是行人這就是修行人。[微密觀照。]好好地觀照。[全取正因佛性,]所以,[略兼了因為體,]了因就是修行,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前面我們講過了。所以,略兼了因佛性為體,[是為即定之慧。]定之慧,你看加一個「慧」字,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你看,奢摩他,後面還加一個智慧。所以,定不能離開智慧,定離開智慧的話,四禪八定變成外道東西,變成外道東西佛法的偉大,他的入定,全部是因為般若的慧才入定,那這個定就是正知正見的定。[三摩缽提,謂躡解起行,]「躡」就是依照。依照這個解悟、悟到的東西修行。[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入一個沒有妄想境界。[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緣因為體,]緣因就是外在一切的因緣都是我們的佛性,叫做緣因佛性,緣因佛性,為體。[是謂即慧之定。]有智慧,但是不離定,有智慧不離定,這個「之」就是中,前面的定之慧,慧之定,就是定中有慧;這里是慧之定,就是慧中有定,這道理是一樣的意思。[禪那,謂歷位修證,]經過一個階段……,一直修證,[如是中中流入薩婆苦海。]中中就是說恰到好處圓融,恰到好處的圓覺統統流入,什麼叫做薩婆若海?一切種智叫做薩婆若海,一切種智:道種智,一切智、道種智,綜合起來叫做一切種智,叫做薩婆若海,一切種智。[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緣了二因為體,]略兼緣因佛性、了因佛性為體。[是為定慧均等。]定慧均等,均等。這就是交光大師的《楞嚴正脈》。所以,[此交光依《楞嚴經義》,]所以說:《楞嚴經是非常重要的經典,我們《圓覺經講完,就要講《楞嚴經》,《楞嚴經》差不多要講一年半至兩年,相當地久![似有揀於天台。]「揀」就是不同於,「揀」就是分別於,似乎跟天台宗不太一樣。[惟我圭峰密祖《疏》,]圭峰大師,宗密大師,圭峰宗密大師。[依本經]本經就是《圓覺》。[另立三種觀名,冥符《楞嚴》;質之憨山、交光,亦不相違,]「質」就是對照。對照憨山大師、對照著交光大師來看,也沒有什麼互相違背的地方。質之也就是他立的三種觀名,符合《楞嚴經》,對照憨山大師的註解、交光大師註解楞嚴正脈》,也沒有什麼不同,沒有什麼互相違背。[今准用之。]拿這個來作為標准。[第一、奢摩他、為泯相澄神觀。]這顧名思義很簡單,[自釋:泯相者,謂身心客塵永滅;]泯相:破一切相,沒有身相、沒有心的煩惱。[澄神者,取靜澄念;]就是把思想集中,然後慢慢地冷靜,冷靜,英文叫做calm down,calm down,你要冷靜,要冷靜,碰到什麼事情要冷靜:我這樣去追求,值得嗎?我這樣去煩惱,值得嗎?冷靜。冷靜了久了,馬上發現清凈這一顆心。[觀者,心冥所觀之境也。]發現身不可得,心也不可得身心進入空性的狀態,馬上就清清凈凈。[第二、三摩缽提,為起幻銷塵觀。]起幻銷塵觀。什麼叫做起幻銷塵觀呢?[自釋:起幻者、謂起諸幻智,]這個「幻」就是智慧,起這個幻化的智慧智慧也不可得,當然以幻化了。[以除幻]化[境]界[,]所以叫做起幻銷塵[變化諸幻,而開幻眾。]來開示幻化的眾生。所以,[銷塵者、從此自覺,]六根與六塵不能幹礙。[根塵無累,]六根、六塵沒有什麼負擔。為什麼?六根放光動地,已經明心見性了,見到圓覺了,對不對?本來無一物,又休息惹塵埃呢?根,六根又變成、轉變成六種本性本性是一體的,眼睛,我們說分別心叫做眼識,對不對?分別心,在眼睛叫做見。所以,見就是見性;聞就變成聞性,耳朵就變成聞性了,六根、六塵本來是分別執著的,但是,我們一剎那之間,身心幻累,煩惱,當下知道它是空性,不可得東西。我們的六根、六塵,所以,祖師大德說: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所以,師父跟你們講的,師父編纂的那個《佛心禪話》,哇!那是好了!所以說:應該去看看那個禪宗祖師大德怎麼講,你如果研究《圓覺經》、禪宗,再看師父所編纂的《佛心禪話》,哇!這太好了!比吃霜淇淋還好,很容易悟道了;不悟不是我的問題。有一個人修行了很久,修行了很久,沒有開悟,去問他師父師父師父啊!我修了這么久,為什麼都不開悟呢?他的師父告訴他:是你自己障礙啊,你不開悟,跟我有什麼關係?自己不覺悟嘛!怎麼關師父事情呢?說:仁者自不悟,去何關師父之事呢?你自己不開悟,跟師父哪有關係你自己放下有什麼辦法?所以,根塵無累,[自他一體,]自己跟別人同一體性。[幻相永離。]幻相就永遠離開。[幻相屬塵,]那是外在的塵。[永離謂銷,]永遠離叫做銷,稍就是所謂的融化它。廣欽老和尚說:修行人要把有的東西轉變成無的東西,這個就是功夫。有,我們今天有,有車子、有房子,然後就有什麼就有煩惱;有感情、有愛情就有執著要把「有」的東西,轉變成什麼?變成無,這就是真正在修行。無就無掛無礙無掛無礙。對不對?所以說:[非但所觀是幻,能觀之智亦幻,故皆永離也。第三、禪那,為絕待靈心觀。]絕待的靈心觀,絕待就是一真、平等,沒有對立叫做絕待,絕待就是不二,不二,不去動一個念頭,說:我在行善!不去動一個念頭,排斥任何一個惡的人,那這個人的功夫就到家了!絕待。再惡的人,我都能夠原諒他;也不必有原諒的心,再惡的人自性也是空;再好的人也是空,這樣就平等。[自釋:非關真妄,不對有空,直照靈知,而為觀行。]這個要解釋一下,不然會看不懂。非關真妄,我們以福建、絕待的心,怎麼樣非關就是沒有所謂的真跟妄的對立,我們講的真是對妄講的,妄是對真的講的,這個還是名相,真正的絕待是不可思議就像維摩詰經》裡面講到不二法門文殊師利菩薩起來頂禮,喔!乃是真正無言,就是不二法門,連講都不可以講。真、妄都是落入語言的,真跟虛妄都是落入語言,只要落入語言對我們的本性就有偏差,不是我們本來的東西;除非悟道悟道語言就是實相。所以,不對有空,不對有空就是:不取相對有限空的執著,叫做不對有空,不執取相對的有、空,不執著於相對的有跟空的思想,叫做不對有空,有跟空是相對的東西,怎麼樣?直照靈知,直接歸入我們的本體而為觀行,而為觀行。放下,如果做不到這樣,做不到這樣,菩薩你就師父講兩個字放下你在大門寫上斗大兩個字,門開開關關,一天要念好幾遍,如果去廁所就念:放下放下;如果去大使,貼兩個字解脫解脫放下,小便時念放下,大全時就解脫放下解脫……,每天小便、大便都念,很快就解脫,進步神速往下,不可得故……,所以,在門上貼著斗大的「放下」兩個字頭上廁所的門開始大便,就看這兩個字:解脫,……解脫,這很快的!修行你說困難,其實也很簡單放不下,硬要卡死自己就沒辦法,才得勞駕佛陀說法四十九。若是上根利智之人,譬如六祖慧能大師,六祖慧能大師遇到五祖,一句話開悟;六祖慧能大師如果遇到佛陀,去到佛陀那裡,佛陀只要比一隻手指頭,六祖馬上開悟,連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都不必,比這一隻就是絕待,遠離對待,遠離對立,對不對?進入空性的東西,比這一隻,六祖就開悟了!哪像我們搞了這么久,我講得聲嘶力竭,從去年講到今年,問看看有誰開悟了,還沒有人舉手,真是糟糕!你看這根機相差多少?二千多年前的根機,跟二千年後差這么多![如文雲:不取幻化,及諸靜相。又雲:超過礙無礙境,]連那個無礙的境界都不執著。[又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不互相干礙。[皆絕待靈心義也。]絕待的靈心。[初示立行之本竟。

丑二示觀行之相

【「以凈覺心,]現在要開示如何觀、如何修行了。以清凈這顆覺悟的心、放下的心,怎麼樣呢?繼續定住,[取靜為行;]取靜就是放下放下,不可得放下,使你的心一直靜下來,使你的心一直靜下來修行要有方法,什麼方法能夠讓我們靜,我們就用那個方法,喔!圓滿的覺性,本無一法,本無對立善惡不著空有不立,不可得相,用這種心,不可得放下……,一直靜下去。你看,佛多會講經說法,[由澄諸念,]就像水放著讓它澄清,好厲害的說法!由澄諸念,我們的妄想,一直執著、一直攀緣我們現在慢慢一直放下,不可得放下……,你想想看![覺識煩動。】]你就慢慢了解:喔!原來我們的意識在擾亂我們,這個分別心、執著心在困擾我們,我們找到了賊了,我們找到了賊窩,我們開始要打賊了;賊,你都不曉得住哪裡,你要抓什麼賊?你根本就不知道賊住在哪裡,我說:抓賊啊!抓賊?沒有賊啊!你要先知道賊在哪裡;賊從哪裡來?心的賊從哪裡來?從靜,你就看得到賊,從靜,冷靜,冷靜,我這執著男女感情對嗎?我這樣貪著金錢對嗎?我這放不下子孫感情對嗎?冷靜,冷靜,有空多看一些往生的人,百利無一害,真的!百利無一害,我不騙你,比師父講的超過十倍、一百倍的力量,馬上就有體悟:喔!人死後滿臉都是血,唉!我有一天死了也是如此!真的!世間都是虛妄的,想當初,他沒有我活不下去,我沒有他也不想活;現在看到車禍的現場,不可得……,還是佛陀講的最實在。昨天我心血來潮打開電視,正好看到在上演一出戲,我也不知道它在演什麼,好像是一個女眾在試探男眾,那個男的在外面放盪了一陣子,算是風流了一陣子,他的太太生氣,後來兩個好了婚姻是一出鬧劇嘛!婦的怕先生不愛她,她說有一我不能走路了,你要不要牽我?你會不會牽著我?那男的就說:會!有一我不會吃飯了,吃飯不方便,有一天我吃飯不方便,你會喂我嗎?會!有一天我如果繼續流眼淚你會幫我眼淚嗎?他說:不會!因為我從今以後,不會讓你眼淚了!惡心,惡心,聽了真是想吐!哪有可能你從今以後都不讓她流淚了?應該讓她多流淚,才會覺悟,啪啪!益謙,你從今以後會不會讓我眼淚?會,我會讓你眼淚直流,當下開悟!啪啪!馬上打到你鼻青臉腫(法師笑),怎麼可能讓你不掉眼淚呢?對不對?所以說:這世間都是假的東西,統統假的東西。老了以後,向上有一股怪味,口水也止不住時:我有一天口水流下來,你會不會幫我吸?會!哇!沒刷牙,這樣吸怎麼受得了?(法師笑)都是騙人的。所以說:世間都是虛妄東西你就了解覺識煩動,喔!都是意識的變化,剎那間變化,不實在的假體。

所以,[發覺初心,以靜為首。以未悟以前,一向妄想動亂,今既悟此心,即依所悟,真凈覺心,發起觀照,返觀不動之心體,以靜境安心,漸漸修行,故雲:取靜為行。]所以,我們要聽佛陀的,第一、要先將我們的心安住,將我們的心安住在靜,就是不受影響,不受影響。[由以靜澄心,]澄心,就是使這個水能夠澄凈,就是使這個心慢慢地沉澱下來,穩住,澄心就是使這個心更清凈。[諸念不起,覺得識心,]覺得就是:覺悟到這個意識的心在困擾著我們,叫做[煩勞動擾。]我們的心如果慢慢靜……,靜下來,靜到一陣子,你慢慢就會發現:喔!我們的意識心、煩惱心在困擾我們。[此覺非識,]此覺非識就是:此覺悟之心,非意識分別之心,此覺非識,這個很重要你能覺悟到煩勞動亂、困擾我們的這一顆心,那當然不是意識的分別心,叫做此覺非識,這一很重要,不注意聽會看不懂。此覺悟的心,這一顆心,並不是我們分別、執著的那顆心。[若自是識,]如果仍然是用我們分別心的意識,[則不能見識,]則不能見到分別的心,因為你還是用分別心,用分別心不能見到分別心。若自是識,若自是識,則不能見識,如果你仍然是用意識心去分別心,你當然看不到你的分別心,因為只有清凈心可以見到分別的意識心。所以,若自是識,如果就像你講的那個意識心,當然也不能看到你自己意識心,因為分別心不能見分別心,要怎麼樣?要清凈才能夠觀照到那是分別心,這很重要![如眼有見,]眼睛看得到外面,但是,眼睛[不能自見其眼。]眼睛看得到外面,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睛這是什麼意思呢?眼睛就像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眼睛看得到外面。如果說眼睛看得到外面,就是說:我們的本性看得到分別;眼睛看不到眼睛是說:如果是意識心,意識心看不清楚。所以,這是一種比喻,所以說:如眼有見,但是,不能見眼。[《直解》雲:「由此妄想消歇,]我們的妄想消除。[則見阿賴耶中,習氣生滅之相。」]習氣就是業力業力在支配著我們,業力業力什麼叫業力生滅法叫做業,有增有減叫做業,做工有工業,做商有商業,做醫有醫業。所以說:則見阿賴耶中,習氣生滅之相。[二示觀行之相竟。

丑三示入觀之效

【「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這一段在講什麼呢?講觀照產生效果了,這一段在講觀照產生了效果,產生什麼效果寂靜輕安,最後他會寂靜輕安。好,注意!這一段注意聽,我先解釋一下,靜慧發生什麼叫做靜慧發生呢?就是覺性智慧,我們覺悟本性,那個智慧慢慢產生了,靜慧發生,我們的覺性,清凈智慧慢慢發生了,也就是產生,發生就是產生。身心客塵,身是客,心是塵,我們的身體六道輪迴來的,是來這里作客的,所以說:身客心塵,這樣念就比較清楚。身客心塵,身是指客,身體就像娑婆世界六道輪迴作客的,身客,作客的。心塵,心是生滅微細生滅就像我們灰塵那麼微細,心的煩惱就像灰塵那麼微細,不容易察覺,所以叫做心塵,身客心塵,彼此永滅,放下,因為你已經有清凈智慧了,這樣就能統統放下。便能內發,從內在發出什麼呢寂靜輕安,因為你也不會為了外境煩惱,也看得身心,當下放下,就是圓覺的本來面目,馬上奏效,觀照奏效。

[此示入觀之效。由前念澄覺識,]這個念頭慢慢地澄清,覺識,覺悟到這個分別心。[慧性開明,因靜生慧,故雲:靜慧。]迷時就像暫時被隱蔽了,[迷時則隱,]悟時,我們本性智慧就產生,[悟時乃顯,故雲:發生。]以我們本性光明發現,[以心光發現,則頓見身心幻妄,]頓見,剎那間見到我們的身心都是虛妄東西。[本來不有,]本來就沒有。[如客如塵。以客,喻身,往來不定;以塵,喻心,生滅不停。]這是一種比喻,[由身心所起之客塵,乃法喻並稱也。從此永滅者:]從此永滅就是說:[如此則內脫身心]的困擾[,]我們一直執著這個身體是真的,現在才知道是假的;我們一直認為心的煩惱是……,我們如果知道這個心也是不實在,虛妄的分別心,當下放下清凈本性就現前了。[故雲:永滅。此是最初工夫,]菩薩修行如果沒有次第,你不知道如何下手,能使我們的心平靜那就的是在下功夫菩薩!即心即佛,一切佛法就是心法牛車不走,不是打車子,是要打牛;我們的身體身心修行,我們要從心下手,不是從身體下手,身體恰到好處期待是有必要的,吃吃苦,可以磨練我們的心;但是,我們的心如不分別、不執著,我們的心得清凈,這才是最重要的。[一念頓契無生也。]叫做直取無生,直接就進入無生狀態,統統解脫不生不滅,不來亦不去,無來無去,沒有什麼事。[便能內發,寂靜輕安者:謂身心既脫,則無明重擔歇滅,便能於凈圓覺心內,任運發起,寂靜清虛,]清虛,「虛」就是所謂的無一切相,清虛,清凈猶如虛空一樣的,「虛」就是通的意思,寂靜智慧就產生,什麼都障礙不了。[輕安調適之相。]菩薩!不從心地下手,修行是冤枉,冤枉這一條路修行如果不從我們的本性下手、從我們真正的智慧下手,我們再怎麼修行,拚命地拜佛念佛,都只是一種結緣而已,因為不會運用,不會運用,不會運用。不會運用心,講起來實在很悲哀,很悲哀!如果會用菩薩!你今天開始才是真正在修行;如果不會,就真的不是在修行,只是結緣,來這里:師父!我拜一萬拜、我拜一千拜、我念幾萬聲佛號!結果怎麼樣?一停下來,講東講西,講是講非,我慢貢高,貪嗔痴具足我說拜佛又不是在運動!問:師父拜佛可以消業嗎?我說:不會!師父!不拜佛可以消災嗎?會!一念圓滿覺性,你就是佛,沒有貪嗔痴,這樣不是消業是什麼?你拜佛念佛,起來後造一切惡業你這樣叫做消災嗎?消什麼災?不墮地獄就很慶幸了!能精進拜佛,又能配合清凈的覺性,哇!這真的是大修行人拜佛念佛很好,能夠放下,用圓覺的觀照的覺悟放下身心,這才是真正在修行菩薩!回去之後,一切天地萬物是非大小、富貴貧窮,統統沒有,放下!不過,有的人沒辦法,有的人不到火葬場看看沒辦法,講歸講,沒有什麼作用,沒什麼作用

[【「由寂靜故,]因為我們的心一直清凈。[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身心相盡,妄念不生,而得寂靜輕安之故。文不言輕安者:]就是說[以寂靜自得輕安。工夫到此,則十方廓然,]「廓然」就是寬大,十方很大的范圍,「廓然」就是十方沒有一界限。[聖凡交徹,]聖人凡夫的心交徹,通達,互相通叫做交徹。[心佛一如,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我心中顯現。我心如鏡,佛心如像。此約行人入觀,諸佛心、入行人觀心,如影像也。《直解》雲:所謂「諸佛法身入我性,我心還共如來合。」]諸佛法身入我的本性我的心又與如來共同一體,[乃妙契法身。此正《楞嚴》「返流全一,]我們的六根就變成分別,六種分別;我們現在本性,卻變成同一,同一種東西,就是平等心,眼睛看,眼睛不分別;耳朵聽,耳朵不分別,對不對?統統不分別,就變成用本性,全一,「一」就是本性。[六用不行,]「六用」就是六種分別心,沒有作用了,為什麼?因為一個清凈心嘛![十方國土,皎然清凈。]為什麼?明心見性故,大徹大悟故。[譬如琉璃,]譬如說透明的互諒互讓寶珠,[內懸明月,]當然看得清清楚楚,因為身心透脫了。[乃至一切如來,密圓凈妙,皆現其中。」]一切如來,「密圓」就是暗合,暗暗地合這個圓覺的妙性,都在裡面。這密圓凈妙也可以說:不可思議地配合著圓妙的清凈本性都在其中,「密」也可以講是不可思議。[當圓教頓破無明之相。三示入觀生效竟。

丑四結觀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這方便講叫做奢摩他。

[此菩薩依奢摩他觀力修行,行乃無過,故以方便稱之。]修行過程當中,就是這樣子修行,這樣才沒有過失。[名奢摩他者:依圭峰]大師[密祖泯相澄神觀,]泯相就是除一切相,澄神就是令心神專註。[謂於染凈諸法,心不妄緣,]放下就不攀緣、不執著。[而恆寂靜也。]空空盪盪,身心都空空盪盪。[初泯相澄神觀竟。]第一個是空觀,奢摩他是空觀,用智慧的觀照入於空性。

[子二起幻銷塵觀(分四)]這是假觀。

[丑初示立行之本二示觀行之相三示漸次增進四結觀行之名

丑初示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

若諸菩薩發心修行,必以悟解為先。]悟解為先。[先要悟解本有真凈,]真實清凈的什麼?[圓覺妙心,以為觀行之本,]觀照修行之本。[即是成佛之因。依此不生不滅為因地心,然後躡解起行,]依解而起行,[是為稱性而修耳。初示立行之本竟。]這就是真正合我們的本性修行。說: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到清凈的圓覺。

[丑二示觀行之相

【「以凈覺心,知覺心性,]以我們清凈的覺心,了解我們覺悟心性。以及六根與六塵,[及與根塵,]皆是幻化出來的,[皆因幻化;]幻化不實在的東西。既然是不實在的,如同過目雲煙,不實在的東西,我們為什麼要一直執著這個不實在的世間呢?[即起諸幻,]就是智慧。[以除幻者,]就是境界。就馬上用智慧,幻化起來的智慧,除掉幻化的境界。[變化諸幻,]變化一切種種的幻化,而開示幻化出來的眾生。[而開幻眾。】]統統是幻,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知道幻化的就是離開、放下;離幻即覺,離開了幻化的事相、假相,我們就馬上覺悟

[以者,依也。]依也。[依本悟真凈圓覺妙心,發起智照。知覺,即智照也。照彼心識,]煩惱,分別之心。[及與根塵,皆是無明,迷真而起。]所以,[雖有而性常自空,]雖然有這個世間,來來去去種種塵境,但是,本性是空,不可得故,緣生緣滅故。[故雲:皆因幻化。然既已覺照,]覺悟的觀照。[識與根塵,皆如幻化,]六識、六根、六塵叫做十八界,根塵識和合,叫做十八界。皆如幻化,[則例觀一切諸法,無非如幻。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諸幻,指幻智;幻者,謂根本無明,彼是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覺智力,頓破根本無明。]破這個根本無明。[以四相無明,]就是生無明、住無明、異無明、滅無明,以四相無明——生、住、異、滅。[既已除滅,自然而有三輪不思議業用現前,]三輪就是身、口、意,身口意當然就是不可思議,業用就現前。[故雲:變化諸幻而開幻眾。隨機應化,說法開示如幻眾生,廣作利生佛事,普現十界身雲。二示觀行之相竟。]雲是下雨的前奏,身雲就是說:所到之處皆普潤眾生,普遍的度眾生,叫做十界身雲。

[丑三示漸次增進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因為起這個幻智,智也幻、境界也幻,因為起這個幻化的作用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因為同一體故,你就了解,他就是我們心中眾生,同一體性,變成同體大悲,馬上產生大悲的輕安,大悲就是沒有恨,沒有恨。[一切菩薩,從此起行,]一切菩薩,從這個地方開始一直修去,這一段就是開示[漸次增進。】]一步一步進去這個境界,叫做漸次增進。

[由起諸幻以除幻者,及變化諸幻,而開幻眾之故,]再解釋一遍:由起諸幻,這是智慧;以除幻者,這是境界,用這個幻化的智慧,觀照、放下幻化的境界兩個都是變化,所以說:變化諸幻,而開幻化出來的眾生。[已證真如自體,從體便能起用,]從這個體馬上產生作用。[故雲:內發大悲輕安。此同體大悲心,觀一切眾生與我本來同體。]本來同一體。[我今已悟、]我現在已經悟到,[已修,而眾生仍然不覺,廣設方便,普度眾生終日度生,無問勞慮,]天天都在眾生他也不會覺得累。[當度眾生,]度眾生時,他也不會執著眾生之相,[不取度生之相,故雲:大悲輕安。]為什麼?眾生就是我自性眾生心中眾生,我們怎麼會累呢?我們心中眾生,自己度我們心中幻化的東西,我們幻化的智慧開示幻化的眾生都是同一體。[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按照這樣去修行。[正示觀行漸次增進之相。一切菩薩,指信、住、行、向、地等。從此起修觀行,漸次增進者:約歷位,]經過一切位次。[從淺至深:約斷惑,從粗至細。今依《起信論》,逆次發明。初、信位,]信位,信位就是斷這個滅相,生、住、異、滅的滅相,所以,[寄息於滅相;]害處於就是說把它安排在、停止,止於哪裡?止於這個滅相,生、住、異、滅的滅。[二、賢位,寄息與]就是把它安排停止在[異相;]在異想裡面討論。[三、聖位,寄息於住相;四、果位,寄息於生相。文雲:如菩薩地盡,]十地盡了。[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心也沒有一切所謂的生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這段要詳細解釋一下,不然不知道在講什麼。彼觀幻者,彼,「彼」就是所謂,所謂能觀幻化的這個智慧,怎麼樣?非同幻故,既不是跟那個幻境無實在的東西一樣;非同幻觀,也不是有一個能夠幻化出來觀照的智慧。前面一個,非同幻故就是不同於境界,因為確實有觀智,所以,沒有一個真正的幻境,非同幻故,也沒有一個幻智,沒有一幻境也沒有一個幻智,簡單講就是這樣。再解釋一遍:彼觀幻者,彼觀幻者就是說:所謂能觀幻化的智慧,既不是幻化出來的境界,也非同幻觀,也不是有一個幻化的觀照的智慧,因為都不可得,暈才是真正的觀幻之智慧皆是幻故,幻相永離,幻相永離。

[修行至此,返觀從前。觀幻者:觀,即能觀真智;幻者,即所觀之境。真智獨存,故不同彼幻之無實故。非同幻觀者:]是什麼意思呢?[謂幻觀之智,對幻法而立,]因為有幻法的境界,所以有幻觀的智慧。所以,[幻法既無,]我們所觀照的幻法既然無,那麼,哪裡有智慧可言呢?所以,[幻智何有,若存幻智,猶未離幻,]離一切離,離到一法也無,離緣,離到一法也無,離。所以說:究竟菩提,歸無所得,就是這個道理,究竟菩提,歸無所得。[故雲:皆是幻故。自此能所雙亡,]能所雙亡,[境智俱泯,唯一真心,故雲:幻相永離。][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

菩薩所修圓妙之行,]怎麼樣呢?就像土,土就是幻化的法門比喻作幻化的法門;長苗,如同幻化的智慧,後來會結出種子,就是覺悟的心。幻化的法門,然後怎麼樣?配合幻化的智慧,而產生了覺悟的心,就是種子,土下去,這個種子就長苗。謂菩薩修行圓妙之行,[再以喻明:如世間種谷相似,]一樣。[依土長苗,]長苗,種這種苗。[至結實收成之時,則苗土俱棄。種子,喻覺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謂依幻法而起幻智,]因為有土,所以會產生苗。[從幻智而亡心入覺。]幻智而亡心……,亡心就是連那個幻智都要放下,叫做亡心。從幻智而亡心,而亡掉那個心,亡掉那個智慧,亡掉那個智,幻智,入這個覺悟。[入覺、則能所不立,]我們如果入這個覺悟也沒有能覺之智慧、所覺的智慧,能覺的智慧、所觀的智慧,能覺的智慧、所觀的境界都是能所,統統沒有。[前二皆袪矣。三示漸次增進竟。

丑四結觀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菩薩依三摩缽提觀力修行,即起諸幻以除幻者,故以方便稱之。名三摩缽提者:依圭峰密祖起幻銷塵觀,謂彼觀幻者,觀即能觀之智:幻者即所觀之境。所觀既亡,能觀亦泯。二起幻銷塵觀竟。]底下是另外一個,叫做定慧均等。叫做

[子三絕待靈心觀(分四)]

我們第一個說:奢摩他是指定中之慧;三摩缽提是慧中有定;底下這一段要討論是什麼?討論定慧均等,定慧均等。

[丑初標立行之本二示觀行之相三示成就利益四結觀行之名

丑初標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這一段跟前面都一樣。

[若諸菩薩發心修行,必以悟解為先。要悟解本有真凈圓覺妙心,以為觀行之本即是成佛之因。依此不生不滅為因地心,然後躡解起行,是為稱性而修耳。一示觀行之本竟。]跟前面的文字都一樣。所以說: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

[丑二示觀行之相

【「以凈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幻化出來的東西統統不著,幻智也好、幻境也好,連靜、安靜的相都不執著,[了知身心,皆為罣礙,]這句話的意思要注意聽!了解說:只要動到一個念頭執著這個心、執著這個身體,動到一個念頭分別這個心,統統是罣礙,因為身心皆不可得。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為什麼?因為你有所著,有所著嘛!知道身體虛妄的、心是煩惱。[無知覺明,]注意聽!無知覺明,無知就是真如,沒有分別心的知叫做無知。覺明就是本覺妙明,每一個字加一個字就更清楚,「覺」就是本覺;「明」就是妙明。[不依諸礙,]諸礙就是身心,不按照會障礙身心,為什麼?清凈本性不關身心事。[永得超過,]永遠能夠超過,所謂[礙、無礙境,】]或者是說觀照的無礙的心,都要放下。再解釋一遍:以我們真凈的覺心,不執著所謂幻化的智慧也不執著幻化的境界皆是如幻故。就算修行修到某一種程度,以及相當有一個安靜之相清凈之相,及諸靜相,都不執著。為什麼?了解我們的身心是掛礙的根本,罣礙的根本,只要你不動念頭,怎麼樣呢?無知覺明就是我們的平等心,沒有分別心的平等的知,那個平等的覺知,怎麼樣?本覺就是妙明,本覺的妙明是怎樣呢?不是藉著有礙的身心來討論,因為他是藉著超越的定慧,如果這樣放下,用本覺的妙明,就永得超過,所謂礙就是身心;無礙就是:得到無礙的那一念也要放下,所以,礙跟無礙統統沒有,超過、超越。

[以者,依也。依本悟真凈圓覺妙心,建立觀行,直觀中道一心,雙離二邊。離有邊,故不取幻化;離空邊,亦不取靜相,此顯雙離前二觀,直觀寂滅無二之真心。]直接觀照寂滅不二的真心。[了知身心皆為罣礙者:]有身體,會病苦種種,所以要放下;心會煩惱,這兩種皆不可得,只要你有可得皆是罣礙。[了知,是能;身心,是所,托所起能,故二皆為掛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者:真知無知,]無分別心叫做無知,[此乃本覺妙明之真知。境智俱空,故雲: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者:謂對待既亡,能所不立,無明凈盡,得以離境,]得以離境。[故雲:超礙離智。故雲:超過無礙,畢竟寂滅,是為永得超過也。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受用世界是在外,在外面我們所受用的世界;以及與內在,對內來說,是身心世界,外面的世界山河大地身心是我們內在的世界。[相在塵域,]相在塵域就是說:雖然說有這個事相、有一個范圍,塵域就是一個束縛、一個界限,但是,到這種境界,[如器中鍠,]器中鍠的意思就是說:鍾一敲下去,en……,以前在懺公那邊,我就敲過鍾,每天都在唱:洪鍾初叩……,每天都在唱這個,傻傻地坐在那邊敲鐘,咚……,「鍠」就是洪鍾的聲音。意思是說:洪鍾雖然是有形相的,但是,它一打的話,那個聲音是傳遍千里,無礙。雖然是一個范圍、一個區域;但是,一個大智慧迸發起來,沒有界限,就是這個意思,產慧產生,就沒有界限。所以,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無礙。智慧產生之後,怎麼樣?[煩惱涅槃,不相留礙。】]都沒有作用,雖然我們有身體、有身心,但是,我們怎麼樣?統統沒有罣礙,這樣我們的智慧就能遍十方。意思說:鍾雖然是有形的東西鍾聲一敲,即遍十方,遍十方。

[於此返觀自己,外之所受用世界,內之能受用身心,雖然相在塵勞區域,而不被塵勞之所局礙。]這個相被束縛,而被塵勞所礙,有一個固定之相,固定之相,[喻如器之鍠,]就是聲音,[即洪鍾之聲,]鍠……,[鍠鍠然聲出於外,以明礙處]明這個礙處。[能達無礙之意。喻世界身心,不能局礙,靈明觀智,超出有為無為也。世界身心,喻器;靈明觀智,喻聲。器局本處,]這個器,鍾是束縛在本處,聲音則傳遍東南西北,[聲聞四達,以喻觀智,]以譬如說觀智。[依身心修得身心不能拘,觀智廓爾無邊,]廣大無邊。[身心不離舊處。]身心不離舊處,不能離開本來的地方,但是,觀智能遍十方。[煩惱涅槃,不相留礙者:超出有為,則煩惱不能留,又超出無為,則涅槃不能礙也。煩惱涅槃,法合喻器;不相留礙,法合鍠鍠鍾聲。二示觀行之相竟。

丑三示成就利益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這樣就能產生寂滅的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自他身心是說:自身、他的心,[所不能及,]這一要注意聽,自他身心就是:自己的身體無法了解別人的心,所以,「自」要配合自己的身,「他」要配合別人的心,自身、他心。所不能及就是互不相知,這境界高了沒有辦法達到那一種境界,別人無法了解我們的境界。[眾生壽命,皆為浮想。】]眾生一切的生生滅滅、生老病死都是剎那變化,只是一種幻化出來的妄想,浮不實在,我們的生命,只是說浮在意識形態的一種執著,叫做浮想。我們的生命只是一期的執著,一期的執著,暈個期間的執著時間到了就走了,所以說浮想,浮在意識心態的一種執著。所以,當這個浮在意識心態執著沒有了。生命就斷除,眾生壽命是一個浮現虛妄妄想

[菩薩修觀至此,便能於此妙觀心內,發起寂滅輕安。前超出有為,煩惱不能留,故寂;超出無為,涅槃不能礙,故滅。輕安者不用更加修為自覺身心寂滅,輕快安適,雖終日說法,不見有法可說終日度生,不見有生可度,故雲:寂滅。乃至種種難行之行,不見有繫纍之相。故雲:輕安。至此,方乃契合妙圓覺性,寂滅真境。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者:在觀之時用心同佛,]就是要善用這個心,如同佛陀一樣,在觀之心。所以,關於觀心,必能入道,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能觀照我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