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之體 第一義諦二諦 八不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般若經600卷其中一品是金剛經,般若經是釋迦牟尼佛第二會直說,第一回釋迦牟尼佛,然後講般若,中間全是小乘教法,釋迦牟尼佛用二十二年時間專談般若,證明般若這個問題是非常大的,所以般若到底談什麼呢?其實就是談我們本來面目,諸法實相,所以釋迦牟尼佛談般若,一般他是談八不,我把它(般若之體)寫下來,大家看一看:第一義諦,二諦,八不;釋迦牟尼佛講法無非這三個是它的實相:般若之體第一個是第一義諦,也就是講空性;如來第一義諦是什麼?就是真如實性,真如實性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其實就是個圓圈,這個圓圈是什麼呢?寂照雙亡:寂者:涅槃;照者:妙用二諦:勝義諦與俗義諦;八不: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垢不凈、不來不去;整個意思是一個,但是解法不一樣;我們先看看第一義諦:寂照雙亡,寂照雙亡就是講我們本來的真如實性,有人說我們要證大涅槃,有人說我們要行菩薩道,但是在真如實性裡面,這些都不存在;也就是說涅槃的本體也是虛妄的;因為涅槃就是生死,生死跟涅槃是不二的,都還在九界范圍之內;只有離開這九界,涅槃與生死了不可得;十方諸佛,涅槃之體,分成四相,自性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與常住涅槃;自性涅槃就是阿羅漢,無餘涅槃就是無生涅槃,就是菩薩,不住涅槃,不住生死,無住無所住,不離眾生但無所住,就是說不住在生死這一邊,不住在眾生這一邊,不住涅槃這一邊;這也叫涅槃,叫無住涅槃,無住涅槃無處不在;不管是哪個涅槃,還有個常住涅槃;常住是十方諸佛住的地方,所以呢從自性涅磐一直到常住涅槃,在無量壽經裡面,涅槃本身就是一種法用,也就是佛陀救度眾生的一種方便,涅槃本來是無所得的,而涅槃與生死相當於勝義諦與俗義諦之說;二諦是方便教化眾生來講的,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方便救化於眾生,一種文字的表達;
第一義諦
第一義諦完全是沒有文字的,也沒有生死也沒有涅槃;唯有大圓鏡智,哪個裡面是寂照雙亡,寂就是涅槃,照就是生死,而照是生死,涅槃與生死了不可得,哪裡面是沒有眾生的,也沒有十方諸佛,也沒有菩薩,也沒有眾生,寂滅之處,所謂寂滅還是方便之說,哪個地方不可思議處,所以在哪個牽牛圖上面最後就是:寂照雙亡的狀態,什麼都沒有了;這個是什麼東西呢?這就是你的本來面目,這就是你的自性;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明了這個涅磐的方便說,才能去會這個不可思議境界)。等你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東西就會顯現出來。無一法不依此。我們現在六道輪迴的生死,沒有哪個東西不是從那個地方出來。但是那裡面呢,也沒有一些東西。就像水起波,但是水永遠是水,水絕對不是波,波應眾生顯,水永遠是水。這個水的本性呢,它不會多一點也不會少一點。你認為有波,這個波是眾生的心。但是它的體還是清凈的水。它本體是水。對於教下來講,在經典上說,生死、涅槃是本來具足的,一切法界由第一義諦出,但是不染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常在哪裡呢?第一義諦常在不可思議處,不是用我們的眼睛所能見得到,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見不到的,徹底的離開識,離開你的意識。以識現九法界,就像菩薩以化身示現於眾生,以覺悟的意識叫化身,迷惑的意識叫做業報身。我們被無始以來的業報身,三種業報,不能夠清凈於它。第一個就是煩惱的障礙。哪種煩惱呢?就是貪瞋痴慢疑,邊見、邪見、我見、戒取見、禁戒取見,五種見,叫知見煩惱。首先有貪瞋痴慢疑這五種頓使,這頓使能生無明,這叫惑。因為貪瞋痴慢疑這五惑,迷惑了我們,生出了邪知見。而這個邪知見造業,然後還復無明。所以呢,無明中造業又見無明,無明中造業見無明,重重無盡。
無明和光明同是一體所現嗎?沒有哪一個好亦沒哪個壞?一念覺自無明出,此世界的體即是無明的體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世界,它的體就是無明體。而無明裡面呢,顯現出整個的生死,六道輪迴,乃至於十法界,包括佛菩薩和聲聞,都是從那裡面出來。沒有無明就沒有光明。所以呢,佛菩薩聲聞緣覺都是從無明心裡出來。因為無明能現光明,因為我們見到的光明,是因為無明。如果沒有無明的顯現,就沒有光明的覺。所以我們這一念覺從哪裡出來?是從無明裡面出來。因為無明跟光明是相對而言,所以呢所謂的光明也是假的,所以呢十法界和無明是相應的。因為有無明才有菩薩的出現,有無明才有覺的顯現,有無明才有六道輪迴,才有我們現在學佛,追求覺的概念。如果沒有無明,就沒有十法界,就沒有佛菩薩。所以呢佛菩薩聲聞都是從無明中生。一旦你見到了第一義諦法,回復到第一義諦的時候,無明即滅。無明滅,光明同時就不存在。為什麼呢?在大圓鏡智第一義諦裡面,什麼都沒有,真正的是沒有照沒有覺,沒有涅槃沒有自性。所以涅槃自性都從哪裡出來呢?都從無明裡面出來。所以呢,一般人呢,不了解,不知道這個道理,認為有涅槃可得,有生死可去,不知道生死涅槃皆是空中之花,了不可得。把這個東西當作是可得。佛菩薩也好,眾生也好,十法界也好,都是了不可得,都是從無明相對中滅。
所以呢,無明能生光明,能生大願,種種東西,都是從無明。一旦你究竟成佛,這個世界和佛的法界,都成為虛妄,不真實。但是有大菩薩常在無明之中,常住在無明之中,叫常住涅槃。諸佛常住在涅槃,菩薩常住在涅槃,幹什麼呢?為度眾生故,為利益眾生故,安住在這個世界。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沒有度盡,菩薩一般發心都不會把眾生舍掉,不進入那種寂照雙亡的狀態,往往是安住在利益眾生的大悲心體裡面。
第一義諦法是一個什麼東西呢?是一個純理,是一個道理,全部的理,沒有任何事。無不從此出,但是也不可執著那個地方是歸,你有歸的那個心還是錯誤的。那個地方無所歸,還有個歸的體的話,還不是一個實體存在嗎?你想一想,我還要歸到第一義諦裡面去,第一義諦是了不可得的。第一義諦不可思議境界,不可以用我們的思維來所歸,因為有所歸的話,又犯了一個毛病,所以那個地方第一義諦,那個不可思議境界是言辭道斷,只有意會不可言談,就像禪宗里講,言辭道斷的。你說歸也是錯,你說不歸也是錯,那怎麼辦呢?大家想一想?怎麼辦呢?那個地方就是我們知道了就可以了,我們知道那個第一義諦,一切眾生都在那個地方顯現出來。我們知道了那個理,大圓鏡智那個理啊,我們現在所有的思維都在那裡面,但是那裡也不生障礙,那個鏡子不生任何障礙。什麼東西到那個地方都是寂滅的,寂照雙亡的狀態。就像一個人一樣,飛機到一個真空狀態裡面去,出來以後幾百年過去了,問他怎麼出來的不知道,但是出來以後呢還是那麼年輕。我們都七八十歲了,他出來以後他認為呢,咦,怎麼這個時間這么好過呢?一秒鍾剎那時間就幾十年過去了呢?問他這個是什麼力量什麼能量,他搞不清楚。
涅槃是錯,空是錯緣起性空是錯,時空都只是錯覺?真正的大圓鏡智(第一義諦)是什麼狀態?
在那個境界,一剎那時間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徹底的進入到覺的意識。沒有對立,沒有迷和覺的對立,就不存在。所以那個地方是什麼呢?就是一個純理,一個道理。那個理是不可思議。但是那個東西,我們現在每秒鍾和你那一剎那幾百萬年都是一體的(時間空間都是個幻相)。我們現在一秒鍾,一個小時,都是以那個為根本。但是那個東西呢不是因為我一百年或者剎那的一念,剎那的一個點和我過八十年這個時間,這個時間都是那個體。但是那個體,沒有什麼八十年或者一剎那,它是不存在,寂照雙亡是不存在。但是我們現在的這個時間和一剎那的時間,都不離開這個。所以你現在過一秒鍾,我們每秒鍾過的這個剎那剎那,是我們意識的分別。但是它是不可思議的,離不開那個體。所以我們現在,我們的本體都是寂照雙亡的狀態。我們現在的每一秒鍾,八十年和那剎那的一秒鍾,其實在第一義諦裡面是一體不二的,那個裡面沒有什麼八十歲九十歲,也沒有一個剎那,都不存在。它是一,不是二,它不是涅槃,也不是生死。涅槃一剎那和生死的相續,生滅滅已寂靜為樂的體,寂滅的狀態,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思維了那個體才是真實的我,所以我們現在流落這個法界,任何一個人的那個體,都是那個大空寂,那個空寂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徹底的離開言辭。我們講空,還是犯了個錯誤。我們講性空,還是犯了錯誤。我們講相有體空,還是犯了錯誤,還是緣覺菩薩。緣起性空,這個緣起性空的概念還是菩薩的境界。你說涅槃生死,還是我們菩薩或者佛的境界,但是那個地方呢,徹底的超越了這個,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不可思議的境界。那個境界只可意會了。你意裡面意識到了,啊,原來大千世界無非是一個大圓鏡智,大圓圈。所以我們有寂有照,都是在勝義諦和俗義諦裡面所安立的。就是說,寂照雙亡和寂照的體,還是勝義諦和俗義諦建立觀察的體。但是寂照雙亡的狀態,寂就是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就是涅槃;照就是生滅之相。生滅之法,無生無滅之體。我們講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一般人認為是境界很高了,不錯了,但是這個還差一點,還要過去,那個才是叫大圓鏡智。所以從這裡面可以看得出來,佛陀第一義諦,不可思議的境界。
所以我們思維一下,寂照雙亡的狀態。寂者是一行三昧,照者是一相三昧,還是在菩薩道裡面,只是一個三昧而已,只是一個正受而已,只是你內心正受而已。但是這個正受還是眾生的因地。我們從這裡面超越這個大圓鏡智的體,就像能含的種子,能含的田,我們轉識叫大圓鏡智,轉藏識,轉為大圓鏡智。這個大圓鏡智,什麼東西在裡面,我們把藏識轉為大圓鏡智的時候,那裡面就是一個圓圈,什麼都沒有了。如果你要是不能轉,就變成藏識。什麼叫藏識啊?所有的東西堆在那個地方,到那裡面去以後呢,就像倉庫一樣。而這個倉庫,盡虛空遍法界,你是成佛的境界還是六道輪迴的生死,還是涅槃,都在這個大圓鏡智裡面。你把這個東西都種在裡面,將來都要開花結果。只要你沒有到寂滅雙亡的狀態,都有將來的果報的。但是如果你真正進入到寂滅雙亡的狀態,就沒有果報了,因果都不存在,沒有因果了,徹底的一體性,叫勝義諦,也叫第一義諦,就是言辭道斷的狀態。我們應該要知道,我們本來就是第一義諦。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什麼東西呢?就是涅槃跟生死是了不可得。把你這個佛菩薩在你理念裡面認識到,諸佛菩薩、涅槃生死、六道輪迴,是不真實的。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應該去執著,很簡單的,因為我們理念上知道第一義諦是什麼了。所以在你腦海中建一個第一義諦的覺性,你應該知道。
天天喊修行嚷著精進的人,其理上本就沒會到第一義諦;有沒有一個絕對滅除先世罪業撥除一切業障的方法?
所以在此世界,第一義諦不可思議之妙法,我們一般凡夫在業報裡面,在惑業,惑障、業障、報障,惑障就是貪瞋痴慢疑,我們在無明中,我們凡夫把這個生滅,有佛可成,有涅槃可證,我們天天修行啊,我們要行菩薩道啊,天天發菩提心啊,一類的東西,談般若都是不存在的。這些東西在你心中,一般人聽了就會驚恐。作為我們每天都在學佛,每天在打坐修行,到最後面這些東西都不能要,那我們怎麼辦?這個時候你就害怕,一般人聽了這話非常恐怖,那麼多的修行到最後面什麼都沒有了,他非常恐怖。對於六道輪迴生死的人呢,特別是修行到這個時候,講般若因緣不成熟不會講的,乃至於有很多人會退心。為什麼呢?這個珍貴的法是為發大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不是一般人所能夠體會到的。也就是說,你今天聽到這個東西,應該是建立無上乘,最上乘的法,不是一般的人所能接受的。聽這個法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人。聽這個法的人他能夠相信的人,此人先世罪業皆當消滅,一切業障皆當消除,連佛菩薩都了不可得,何況眾生呢?更了不可得。眾生因為有種種業障障礙了,聽到這個話會受驚恐,然後內心非常恐怖。所以呢,聞金剛經者,是人不驚不怖不畏的話,此人是真實弟子,不可思議的人。這個人能夠把這個東西聽懂了,他內心不驚不怖的話,此人有大善根,不是一佛二佛出世,是無量劫前在佛面前已經種了很大的善根,乃至一念生凈信者,如來實知實見。
什麼是真正的三皈依?上殿三皈依的真實境界?為什麼會老在大殿的門品跨過來跨過去?而不能安住於法?
所以般若智慧這個體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不斷的會在上面,以後你念經的時候,你內心都是無牽無掛的。比如我們上早晚殿,大家到底是用什麼心在上早晚殿的?其實只有兩個心,一個心就是生滅之心,就想:我要發菩提心,皈依佛,一句話思維一下進入到裡面去,都是這樣的思維。其實這個文字的思維,然後進入到這個體裡面都是錯誤的。皈依佛,念念覺就是皈依佛。在覺性裡面,你知道萬法皆空,這個體性你已經明了了,就是皈依佛。皈依法,這個世界都是平等之相,一切文字,一切眾生都是平等之相,所以叫皈依法。皈依僧,每個字念了聽了以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內心很清凈,叫皈依僧。所以我們在皈依的時候,你念完的時候已經皈依了,為什麼呢?你安住在平等的法裡面,安住在覺裡面,安住當下這個清凈裡面。你懂不懂裡面的意思已經無關緊要了,因為你已經安住在法裡面修行了,所以我們行住坐卧,念念覺,念念平等,念念清凈,這個叫做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從文字上思維,其實還是從門外往裡跨,你天天跨,天天跨,跨來跨去,都在門外門內跑來跑去的,你為什麼不進來呢?你天天念,但其實你就在門前門外的跨來跨去的,你就是進不來。所以,念一次就跨個來回,念一次就跨個來回,其實你根本就沒有進來。但是你進來了以後是什麼樣子的呢?進來以後,宇宙法界本來是空性,本來是平等性,宇宙法界在念念之間清凈之處,明明了了,很清晰的,不打妄想,當下的體。你這樣的去念,你內心中無有障礙,那你這堂課下來以後,就是真正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了,所以很清凈的下來,這樣是住在法裡面了,這叫住法,住位。你這個皈依的體只是信位啊。你信位還不一定呢,你還從不在體裡面進入到體裡面的一個過程。
怎麼安住到法裡面去呢?安住於法是何行態?
現在眾生呢,看經典,這個經典是給我講開示的,講了半天,放了以後就沒有了。然後講一部經典,啊,我又覺悟了,又進來了。所以看書的時候呢,就想覺悟了,不看書的時候呢,就沒有了。所以你老是在門邊跨來跨去的,就是不住到法裡面去。現在眾生說實在話,不覺悟的原因在哪裡?就在門邊跨來跨去的。他不知道怎麼安住到法裡面去。因為你不住法裡面去,比如我現在跟你講法,還有什麼想法呢?我思維什麼呢?一個,我住在大空性裡面;第二個,我住在平等裡面;第三個,我字字清晰的跟你們講,我很清晰,不打妄想。這當下本體是清凈的,這個就是皈依僧。念念之間,我在講法也好,走路也好,都安住在法裡面。這個叫做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個叫做安住於法。你不斷的住在法裡面,你要住到法裡面去,你不能夠老是在門口跨來跨去的。你思維它的意思,凈土法門法師說:為什麼要做早晚殿呢,早上起來就告訴我們要發菩提心,早晚殿念一遍叫你回憶要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晚課是懺悔業障,你一天做了好多壞事。他就不住法裡面去,他把這個東西呢變成一個教學的方式,然後我們怎麼去做人,……其實安住法裡面,哪有什麼人不人做呢?全部是佛法。你皈依佛法,就住到法裡面去就對了。所以我們一天到晚,一定要住到法裡面。
六祖大師的珍貴不在於他的悟,而在於他的住?
所以上早晚殿的時候,我現在跟你講的時候,你覺了,覺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六祖大師為什麼跟別人不一樣?他跟別人不一樣的,不是悟的體,是他住的體。悟,我們都可以悟到這個道理。但是能住下來的人就比較少。所以六祖大師一聞到這個東西,馬上住進去,就像我媽媽現前了,我馬上跟媽媽在一塊,他一天到晚都跟媽媽在一塊,所以這個人才叫聖人。這個人他就現量上馬上心開意解,非常的清凈,跟法性融成一體。這個世界對他來說,那麼平等,那麼清凈,那麼自在,那麼安住,那麼無住,那麼無體,那麼無相。但是我們不是的,我們聽了以後呢變成邏輯,變成思維(這是最大的行持誤區,99%的人難以越過這個誤區)。
常福法師實踐大方廣佛華嚴經的一段經歷,六祖大師開悟後在獵人隊住十五年幹什麼呢?
就像我過去學華嚴經一樣,我天天看華嚴經,我也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我就不住。我知道色聲香味觸法都是跟華嚴是相應的,我也知道這個道理啊,但是我不住。這個道理我很清晰,但是我做我的,法是法,我還是我。這個法我都懂,但是我跟人家講的時候,也都通達。比如這個凳子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把凳子拆開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就是華嚴的流露。所以這一切法都是華嚴境界。我也知道啊,但是我自己獨立的我跟華嚴境界產生一個距離,強行的拉開,然後我還是我,華嚴是華嚴,跟我沒有關係。所以看華嚴的時候,講那個道理我都會講,但是我自己不住到裡面去。我自己還有我自己獨特的思維,有我自己的想法,就是跟華嚴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叫我去講華嚴經,我才不去講呢,我要自己打坐啊,修行啊,搞這些東西,跟華嚴就是不能相應。其實道理非常明了。所以,明了這個道理,理上解了,不能代表你事上已經落入了。而六祖大師不同的,一聽到以後,他就不再思維,就住到裡面去了,他住到裡面去永不再變,他那個心非常純潔,因為他是一個樵夫啊,沒有那麼多的雜心,沒有那麼多的名利慾望,非常純潔。知識多的人有一個不好的地方,所知障礙,他不能夠非常純朴,安住在那個法上面,他講那個道理,他自己不住到裡面去。一旦住到裡面去,砍柴啊,放牛啊,打獵啊,對他來說,都安住在法裡面,沒有任何障礙。他在法裡面住了一十五年,在獵人隊裡面,在幹什麼,就是煉這個法,就是煉他這個心。所以他這個心明了以後,十五年之間,在獵人隊裡面來煉他這個心。
此世界中:哪個是你的刀?哪個是你的石?哪個是你的關?
那我們不講明了,我們現在明了都還沒明了,拿什麼煉呢?不知道拿什麼煉。有人明了了不肯煉,有人明了都不明了,他怎麼煉呢?所以不明了的人沒有東西煉啊。你叫他閉關啊,他沒有東西怎麼煉呢?所以都是亂搞的,只是種一點善根而已。他沒有得到體,怎麼煉呢?所以呢,我們在生活中來煉我們這個心。所以我在第一次講的時候講告訴你,娑婆世界,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切境界,就像一個磨刀石一樣,讓我們在這里磨刀。那我們要會磨,這把刀一定要拿到,然後在這個石頭上磨。所以這個世界就是一塊石頭,我們要學會磨這把刀。不磨的話,這個刀永遠是鈍的。過去的禪師開悟以後,十年二十年不動心,安住在裡面不動心。我們在師父面前,是不是找到了那把刀?是不是知道了這是磨刀石?找到了這個磨刀石,找到這把刀。你不要離開這個境界另外找磨刀石,找不到了,因為磨刀石就在你當下。你沒有找到這把刀,你也很麻煩。所以這個刀跟磨刀石要相應。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是個磨刀石,十年磨刀,二十年磨刀。
自度:何時可以開始自度?如何布局自度?不自度會如何?
過去的禪師,四祖在三祖面前住了多少年?二十年、三十年間,不離開師父。在幹什麼呢?就像六祖大師在獵人隊住了一十五年,他為什麼要住一十五年不出來呢?其實啊,這裡面有他的奧義,就是煉他的心。就是說,他明了這個道理以後呢,就自度去了。先是他人度,祖師來度,後來他就自度了。我們還有一個自度的過程啊,你不能說自度的過程不要了,馬上就悟道了,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大家聽了這個道理,證明這個世界是磨刀石,就感受到道的珍貴。出家修道,這種念頭在你內心中徹底狠心,大勇猛之力,捨去世俗之念,捨去世間這些無聊之事,捨去世俗的那些無聊的事情,敢於在道上面來下一番功夫。所以呢,聽了這個話的人,內心中要生出感嘆,要有修道的想法,知道這個心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出家就沒有白出,就感覺到自己有事可做,有道可修。不要搞到最後面沒有道可修了,就麻煩了。不要被業障迷失,什麼業障呢?就是貪瞋痴慢疑種種知見,建立了我們的無明,而這個無明會造出業障。因為無明裡面我們要求解脫啊。一個人無明啊,就很痛苦啊。因為痛苦,他就要造業啊。而這個造業,這個叫業報,所以叫業障。而這個業到你面前,比如我們這個身體,我們要吃喝拉撒,這些都是屬於業障,這個身體都是業障,這個是業障之體。如果你這個業障,佛教講叫業盡情空,如果你業盡了,你情也就空了。如果你情不斷,業就不空。所以我們要把這個業,把這個煩惱障給轉掉,煩惱障轉過來就是解脫。把我們的業障轉過來,就是智慧,情轉為智慧,叫般若德。我們的報障,就是生死六道輪迴的報,男女,這個叫報身,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叫報身。這一報,下一報,再下一報,我們現在這個叫報身,想我們改變這個報身都很困難,轉報身為清凈法身叫法身德。我們這個身體叫報身,佛陀的身體是什麼樣的身體呢?那個報身是清凈法身,叫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所以呢,轉三障成三德,把三種業障轉過來,三種德就出來。
勝義諦與俗義諦,有意識即不入勝義諦,離開俗義諦沒有勝義諦可立
所以呢,第一義諦我們要明了。第二個是二諦,就是勝義諦和俗義諦,這兩個都是在眾生因地來說的。因地會果地,是有言辭來表達的,了解第一義諦叫勝義諦。不離開俗義諦建立勝義諦,勝義諦不違背俗義諦,俗義諦不違背勝義諦,勝俗不二,就像木頭跟凳子一樣。木頭叫真諦,桌子叫俗諦。真諦是什麼呢?真諦是跟覺性相應的,跟空性相應的。俗義諦呢,跟法性相應,法性平等故,這也是菩薩功德的顯現。我們修這個有什麼作用呢?可以顯現出來我們的德。在這個世界,可以顯現出來這個法身。第一義諦裡面有種種德行,種種道德。真諦跟俗諦的中間是什麼?中觀思想了。真觀、中觀、俗觀,三觀,是天台三觀。天台三觀的中是什麼呢?中是靠兩邊的。六祖大師說,你講有我講無,你講無我講有,不是有三十六對嗎?我們眾生呢,不偏左就偏右,我們修法的時候,要不就偏到空裡面去了,要不就偏到有裡面去了。所以呢,我們現在的思維,只要我們有意識,它就有思維,有思維就偏,不進入勝義諦。勝義諦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勝義諦、俗義諦不二的時候,就變成妙用。如果你勝義諦跟俗義諦有二,這是分別,就變成凡夫。所以勝義諦跟俗義諦,就是真諦跟俗諦分開來了,顯成就是識;不分開的時候呢,就變成智。
智有幾種?一,大圓鏡智,一切法用都在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叫根本智,就是你一念的覺性,你內心明了的這個體,那是不可思議境界,就是你現在了解第一義諦這個體。這是什麼呢?就叫做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是對於我們眾生來講的。在佛陀的果德上面講,大圓鏡智,無智亦無德啊,怎麼來了個智的名字呢?所謂般若即非般若,是名為般若。如果你認為有個大圓鏡智,建立了一個大圓鏡智的概念,大圓鏡智方便立名而已,對我們因地上面來說的,方便立名的,但是在果德上面來講,沒有這個名字。所以大圓鏡智本身就是第一義諦不可思議智,那是不可思議的地方,但我們方便立言叫大圓鏡智,又叫做根本智。所以這個根本智你得到,叫做勝義諦。俗義諦叫後得智、一切種智、方便智、無師智,這種種智,都在後得智體裡面。所以總的來說叫後得智和根本智。在勝義諦裡面和俗義諦裡面,轉識成智很重要,轉識成智一定從果德上面感應出來的,並不是我們有這個智。所以我們轉藏識成大圓鏡智。在大圓鏡智建立的時候,第二個叫平等性智。像第七識叫平等性智,第六識叫妙觀察智,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叫成所作智,成就所作智。什麼叫成所作?跟空性相應以後叫成所作,就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是名眼耳鼻舌身意,那個就是成所作智,不可思議智。
我們所謂的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什麼叫平等性智啊?一般人認為說我們這個法界都是空性的,有空可得,這個叫做智,然後我要去證它,這個是錯誤的。從因地往果地走的這個智,都是凡夫的思想所建立的。這個智都是從果地回到因位得來的,比如妙觀察智,我們的妙觀察智是什麼?一般人說妙觀察智是什麼?就認為說,我看到這個東西,我不執著了,叫妙觀察智。你不執著了,也就是不在乎的意思,你不在乎就變成偏空,而這種偏空,比如我放生但是我不執著了,你是偏空,就是說你做這件事情你不珍貴。而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妙觀察智你執著它,但是你知道這個無比珍貴,獲得法的這種信心。而這種法的信心,就是說,你執著你在妙觀察智,你做這件事情完全是佛做,根本不是我在做,這個才是妙觀察智。如果你認為我做我不執著叫妙觀察智,你這是個偏空的思想,你只是說,我放棄。比如,媽媽我孝敬她,但是我不執著於媽媽,但是我又孝順她。其實你應該我努力的去孝順她,我非常執著的去孝順她,但是我內心中建立佛的知見,是信心裡面,第一義諦唯信獨達,是信裡面建立的,並不是你的行為裡面建立的,並不是你意識裡面建立的。你意思是說,我不執著了,我不執著了,那是你的意識裡面發揮的,你的意識怎麼能成智呢,是你的識在起作用,不成為智。如果那樣講的話,那佛可以對我們無所謂了。
那阿彌陀佛叫妙觀察智,怎麼叫妙觀察智?不了眾生心啊,不能滿於眾生願望,因為佛陀能了解一切眾生心啊,不會說我不管了,我是空的,他不是這樣的。那我們的眾生往往把妙觀察智呢當作是我們的意識裡面發揮出來的,不知道妙觀察智全部是果德上面過來的,你只有意會到佛陀的第一義諦法,才能夠了解世智。如果你不了解阿彌陀佛的第一義諦法,對於世智永不現前,永遠不會有的。在你了解第一義諦的時候呢,世智在個人的境界裡面顯現。這個世智是個人因地上有關係的。比如有人遇到阿彌陀佛,像佛遇到阿彌陀佛可以見一大千世界,菩薩遇到阿彌陀佛可以建立種種神通自在,像天人見到阿彌陀佛立即會發菩提心成就無上的種種變化神通,或者證阿羅漢、斯陀含果位,那我們見到阿彌陀佛講經的時候又是什麼樣子的呢?不可能跟他一樣。就是說,每個人無為而有差別,每個眾生的境界不一樣,但是無為的體是一樣的,但是境界各有不同。
所以我們這個大圓鏡智,比如阿彌陀佛的妙觀察智能接引無量無邊的眾生,那我們跟阿彌陀佛在一塊的時候,為什麼不能起法用呢?我們為什麼不能利益眾生呢?只要你不是八地菩薩,到了八地菩薩你聞到阿彌陀佛就起法用,但是你現在聞到阿彌陀佛怎麼也得不到法用,只有證量上面得到八地菩薩,你聞到阿彌陀佛獲得佛的功德,那是位住八地,並不是證量八地。是信位上的,住位上位住在八地,但是在你證量上來講,你還是一個凡夫。所以你不要以為說我聞到阿彌陀佛就是證量上的八地菩薩。如果證量上的八地菩薩是什麼樣子的呢?把佛的功德變成是你的功德,可以馬上就受用它,你就可以把佛的這個寶貝拿出來然後就發給大家,就像那個太子一樣,可以把國庫的金子拿出來發給眾生,但是我們能做到嗎?我們不能夠把佛的功德拿出來發給眾生,我們做不到,完全是佛起作用,因為你是識,用識在做事,識是虛妄的。在佛的功德之中,這個都是佛的功德,你可以把佛變成你的用,你就是八地菩薩了。現在還不是你的用,徹底的凡夫。就是我現在講法,徹底的是乘著佛的力量,但是到了八地菩薩,你建立願的時候呢,你可以改變它,比如我在講法的時候,我可以現種種神變,但是我們現在講沒辦法。到了八地菩薩,可以隨意拿著佛的功德來用。因為你沒有建立證量。所以呢,從勝義諦和俗義諦,就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和成所作智,都在俗義諦裡面。大家緊緊記住,勝義諦、俗義諦合一的時候,才叫做智。在你分開來以後,全是識。所以我們到底有沒有智慧,就看你勝義諦跟俗義諦能不能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