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序言

阿含解脫道次第(中鼎版) 

空海法師  講述

壹、序言    

貳、佛教流變史簡介

參、引言    

肆、「阿含解脫道次第」目錄簡介    


壹、序言                       
  各位同修,大家好!今天是第二次到中鼎工程公司菩提社跟大家互動,因為謝經理真的表現出一位修行者,很誠心誠意在追求佛法、追求解脫,就向他承諾如果中鼎的同修確有學法、求法之心,我會設法克服過來。於是謝社長就很積極克服各方面的困難,盡量的配合我們的需要,很快就正式的開設課程。因為我有考慮到這邊大家都是以知識分子居多,有很多的工程師……,都是屬於「師」級的,大家在求真求證的精神方面會比一般人還要高,正好是探究原始佛法所需要的精神

  因此讓我慢慢重視這裡的社團,為什幺呢?因為這個社團沒有其他宗派宗教的背景,不是屬於某一座大山頭的一個分支。如果是屬於某一座大山頭的分支,就必須顧慮背後那個偶像所框設架構的一個框框,致使我在講課的的時候,很多方面必須要有一些包裝及婉轉修飾。然而現在因為沒有此項顧慮,這裡大家都知識分子,背後又沒有一些預設「架構」,對我自己也是一個期許,期勉我們能夠放下一宗派宗教框框架構,大家就只是為法、為真理,如實的探討、了悟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讓我能夠直接深入、契入佛法核心,對大家的幫助會更多,可以節省大家很多不必要的摸索。

  今天是第一次課程的開始,稍微簡短跟大家講一下,像剛才謝經理有提到,希望大家在一年後能夠有證果的成績出來,就像電視上新聞報導有出現的一句話「你給我一小時,我給你世界」。我們現在有一個期許,如果大家有心在實修實證工夫,你給我一年,我給你至少「證初果」的反饋。但是必須要雙方面大家互相的努力要有聞思修證,只要大家真的實實在在、很有心。當然,上班的工作一定還是要盡本份做,修行是說工作方面,我們就應付馬虎,真正走在修行解脫道上,做什幺事情都是認真負責的。所以,上班該做的工作方面,絕對不會虧待,也一樣會認真負責,因為盡心負責才會對得起自己。這樣當你專心下來看書的時候,也才能夠安心的、專心的深入經典

  大家一樣把平常工作做好,其他有餘的時間,現在目前開設的課程以半年為一期,大家把聞思基礎好好奠定下來,因為要進入實修,必須要具足這些聞思基礎。當聞思基礎建立之後,再進入實修,就很快、很快!真正具有正知正見之後,然後進入實修,不用幾個月就可以實際體證「三法印」、「四聖諦」。我們今天所講述的是一門解脫法,不管你在世間方面多幺有錢、地位多幺崇高,或是任何行業有多高的成就,甚至是在學術領域方面有多輝煌的成就每個人都幾乎共通要探討、要追尋的,就是「解脫法」,不管任何行業、任何學術、任何的科學家,到最後他一定要去探討追尋的。

  今天有因緣大家一起探討,我想儘快協助大家進入聞思,再來進入實修實證,建立起正知正見。在進入主題之前,因為很多人對《阿含經》方面,並沒有深入研究,所以今天第一次的上課,會簡單跟大家介紹一下,讓大家有一概念知道說,為什幺我們要回歸到《阿含經》上面來?如果這方面的觀念沒有釐清,我們修行會在很多的迷魂陣、很多的迷宮裡面繞不出來。我今天還跟一位朋友講,如果能夠好好下工夫聞思修,這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可以節省修行十年的時間在此向大家保證,這半年好好下工夫聞思,可以節省你十年的時間,因為這一本書至今出版才三個月很多人看了都很法喜,大部分都是在修行路上走十幾年了。

  我們今天有這樣的因緣,大家就一起直接回到原始佛法上面來。我為什幺會契入原始佛法?因為我本身並不是出生在佛教或是任何宗教背景的家庭我是出生在一個純樸的鄉下,沒有任何宗教背景。在高中時期,開始啟發了對人生哲學的興趣,那時候會開始去探討「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去?生命意義在哪裡?」像我昨天到板橋跟一個社團互動,他們很多人也在探討「生命意義在哪裡?生命目的在哪裡?」有的人能夠回答出來,但是也有很多人說不知道。

  我在高中的時候,就認真在探討「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去?生命意義在哪裡?怎幺樣把這一生的生命意義發揮出來?」就這樣一路一直在探討、追尋,結果慢慢接近哲學心理學以及宗教方面。在這樣一個求真求證的過程,慢慢跟釋迦牟尼、耶穌基督以及老子,這些世界級的偉人作心靈上的溝通。因為我想要去了解:為什幺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帝王都只是曇花一現?而且也是功過各半?為什幺歷史上這些宗教家能夠在二千年之後,對人類還有很深遠的影響?到底他們的內心世界跟一般的政治家、跟一般很有的人,他們有什幺樣不同的內心世界呢?這些是我在高中以及大專時期,不斷在探討思惟,然後又從動靜理論、實務方面,去下工夫、去探討、去體悟。

  於是慢慢發現佛陀提出很多很深的人生見解,深深打動我的心,在追求真理、追求解脫路上,深深吸引著我,能夠為我解答很深的問題。讓我感覺到佛教真的就是要開發我們的智慧,不是迷信、不是信仰我所了解的佛教,它不是信仰型的宗教,不是迷信型的宗教。但是當我在1981年專攻中醫時期,住在佛寺三年,卻發現現在佛教所展現的樣貌釋迦牟尼佛當初所講的,竟然有這幺大的差異,為什幺會有那幺大的出入呢?但是那時候不知道原因。所以,那時候發願,希望將來能夠回歸佛陀的本懷,找到佛法的真髓,真正掌握佛陀啟發我們的解脫道,真正走出佛陀所講的解脫道。

  後來我是在1985年初考上中醫特考,到1987年因緣成熟的時候,覺得因緣要了,於是有很強要專攻深入聞思修證,所以放下工作台南開元禪學院研究部讀書,在這樣的因緣情況之下,承蒙一些師長啟發,結果讓我的很多疑問,都一一的獲得解答、解開。

貳、佛教流變史簡介
  從中國佛教歷史、西域佛教歷史、印度佛教歷史,以及佛教思想史的變化裡面,找到了很多我所要答案出來。就像長江、黃河一樣,從上游、中游、下游這樣順流下來,看到下游的水質竟然是這樣。我感覺到所知道的佛法,應該不是這樣的質量,為什幺佛教界展現出來的是這樣的質量呢?因此,那時候就想必須要從下游往上追溯,就一直到中游在找,到中游之後,又覺得這樣還不夠,一定要找到源頭,於是就抱持著「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一種求真求證精神,不斷往上追溯,結果後來到了原始佛法地區,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佛陀開示的這些經典。然後從原始佛法經典,再看整個法流、佛法的流變,也清楚知道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當清楚知道之後,最初會有為原始佛法打抱不平的這一種氣概,但是到後來慢慢去思惟、慢慢去消化,因為體會到佛法會有這樣的量變、質變,有它的歷史時空背景,也是因緣所形、因緣所成啊!要怎樣掌握到「究竟法」,又能夠包容這些「方便法」,我想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後來我的胸襟方面,也逐漸的開啟、逐漸的打開。當我們了解到「究竟法」之後,就能夠包容一切的「方便法」,在此也很希望大家能夠以最短的時間就能夠契入掌握到佛法核心,掌握到究竟法,掌握到真正的解脫法,然後又能夠包容一切的「方便法」,進入到超越一切宗派宗教視野、胸襟,這樣就不會有大、小乘之分,也不會有宗派宗教之爭。

  佛教為什幺會有這些質變、量變?為什幺我們要回到原始佛法方面?這些是一般在佛學院的研究所程度才有解析的課程,一般佛學院裡面有區分初級部、高級部、大學部,到以上程度情況可能還很少解析到這方面。現在我們要從歷史時空來看,為什幺佛法會不斷的質變、量變?我們就單刀直入來到原始佛法

  佛陀是誕生在印度恆河地區,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尼泊爾的交界,如果以國境而論,是屬於尼泊爾,但是以前是屬於印度的一個小國。在佛陀誕生之後,到後來整個弘法地區也是在這裡。佛陀當初所講的那些經典教理,等佛陀滅度之後,弟子們把它結集下來,最早結集出來的就是《雜阿含經》,再來又慢慢的聚集結集。為什幺最初要結集《雜阿含經》呢?如果進入實修的人就可以體會《雜阿含》是記載整個解脫法、究竟法的核心,實修實證一定會回到那裡、體證到那裡。

  因為最初在佛陀滅度之後,就是把最重要的先集中過來,就是《雜阿含》,然後再慢慢陸續把次要的又集結過來,或是把比較深的一些法義,做更詳細的詮釋,就是《中阿含》。再次要的再集結過來,就是《長阿含》與《增一阿含》。所以,佛陀滅度後162年的前後一百年期間,就集結《四部阿含》經典。在今天的南傳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就是《四部阿含》再加上《小部》,他們稱作《五部》。但是《小部》的重點還是在前面的《相應阿含》,《相應部》就是我們稱作的《雜阿含》。佛陀最初所講的,以及佛陀滅度之後的二、三百年之間,所有的佛法、所有的部派都是以《四部阿含》為主,最初的經典只有《四部阿含》,沒有其他經典

  公元前327年(佛紀218年),亞力山大大帝入侵印度這是歷史上很重要的一件大事。亞力山大代表羅馬帝國的勢力範圍,曾經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但是他也幾年後的卅幾歲就死掉了。當時他曾在途中遇到一位很有智慧修行者,亞力山大就問他:「你怎幺能夠那幺快樂呢?能不能告訴我方法啊!」那位修行者就跟他講:「陛下!請你走開一點,你遮住了我的陽光」這時候亞力山大產生一種恍然覺悟感覺,但是因為他建立整個大帝國,又是一個國王,於是就說:「好!等我忙完、告一段落之後,再回來再跟你學習」那個人就跟他講:「你未必有機會回來啊!」。學佛修行不要說「等我什幺時候再修行、等我事業有成之後再修行、等我幾年之後再修行……」未必有那個機會啊!修行解脫是在現在,把握當下、把握現在。

  亞力山大入侵印度是在佛陀滅渡後二百多年,引進羅馬帝國非常興盛的雕刻、美術藝術,在羅馬文化的遺跡可以顯現出歐洲在雕塑方面有特別的專長。雖然在歷史上羅馬帝國征服了希臘,但是文化上面卻是希臘征服了羅馬,因為羅馬後來跟希臘文化混合了,有一句話說「政治上是羅馬征服希臘,但是文化上是希臘征服羅馬」後來包括希臘文化也都一並入侵印度,把羅馬、希臘文化帶入印度他們的共同特性一個是非常重視雕塑、美術方面,另外的共同特色是他們的多神教信仰,所以會有波羅、宙斯、維那斯、邱比特……這些信仰。為什幺要提及這些呢?因為這些對佛教的質變、量變,關係非常、非常大,學佛的人很少去看到這一層。

  佛紀277年,也就公元前268年,阿育王即位,他是印度一位非常有名的國王,建立了孔雀王朝,而且把佛教拓展成為印度的國教,然後派很多的僧侶佛教使者,到各處去傳法。所以,把佛教成為印度國教,以及傳揚到國際的是阿育王,這時候佛教開始外傳,向西、向東、也向南傳,有一支來到斯里蘭卡,向東傳的是到孟加拉,然後漸漸向東慢慢過來,向西的就向西邊地區過來。為什幺後來大乘佛教佛法會不斷一直量變、質變?但是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方面卻還是保存著原始佛法風貌,為什幺?這方面非常重要。當他們把佛法傳到各地,由於喜馬拉雅山山脈的阻隔,讓印度中國辦法溝通、交流,所以佛法辦法直接傳到中國,當時中國的國力範圍只有到越南。

  斯里蘭卡又是在一個單獨的小島,佛教傳到這裡教化,沒有外來的文化入侵交流,因此他們就能夠保存相當原始的風貌,當初佛陀所講的經典風貌都能夠保存下來。為什幺佛法流傳到中國會有很大的變化?公元前268年,當阿育王佛法傳開之後,因為羅馬與希臘文化已經侵襲過來了,再者中國文化也漸漸過來,於是形成一個文化的十字路口,也是文化的大熔爐,剛好介於幾大文化之間,一個是印度文化,一個是波斯文化,一個是羅馬希臘文化,一個是中國文化。因為歐洲的羅馬希臘文化侵襲過來之後,會將他們整個的觀念文化都帶過來,於是就不斷在變化、變化。

  中亞地區都是屬於游牧民族地區,特性是不斷在遷徒,不斷在流動、在變化,他們居無定所,這樣的人特性,哪來那幺多時間、那幺多的機會,讓大家同聚在一半個月好好聞思佛法,沒有那一種福報啊!於是所謂的「快餐文化」就產生了簡單、快速就好了,沒有那幺多時間聽聞那些佛法,講最簡單的就好了。游牧民族的文化就是這樣的一個特性,說一些最簡單就好。另外,因為游牧民就好像浪子、流浪的人,一般心靈上會比較空虛,所以背後會需要信仰上、精神上的寄託。因此,佛法講說理智方面、靠自力方面的,對他們來講會變成力量很弱,沒辦法體會那些,會認為「別人都有很多的阿波羅太陽神這些神在保佑啊!你們佛教所講的這種靠自力,又沒有那些神的這些信仰……」。

  如果以市場需求競爭方面來講,佛教在這裡變成沒辦法立足,因為他們需要這樣一種層次文化,所以那些祖師大德就不得已,「好吧!你們有什幺,我們也來一些方便法 ……」於是佛教開始藉用一些方便法來攝化眾生,「他們有什幺神,好吧!我們也來設立一個什幺某某佛、什幺佛、什幺佛……,他們有什幺神像,我們也來雕塑佛像……」於是佛教從理智型的佛教,然後漸漸為了適應這個地區民眾的需要,所以從質變方面,開始利用一些方便法。但是,最初大家都知道什幺是「究竟法」,而「方便法」只是一些權說,透過「方便法」就像為了吸引小朋友來讀書,幼兒園裡面設置一些玩具,以及運動遊樂、游戲器材,讓小朋友比較喜歡過來,然後就再慢慢教化。

  所以,用一些「方便法」本無可厚非,但是後來時空慢慢流變、演變之後,結果竟然演變成「以方便為究竟」,就把佛法本末又顛倒了。因為最初並沒有整部經典,沒有經典文字的整套印刷,也沒有那些紙張,都只是靠背誦,這樣很容易忘掉或是摻雜。到後來有簡單文字記載之後,也是一樣容易會有一些摻雜,因此到佛陀滅度四百年之後,才慢慢有一大乘經典結集出來。為什幺這些敘述跟中國佛教很有關係呢?經過大概三、四百年的孕育,到公元前233年,佛教普及全印度阿育王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189年,這時候希臘系統統治了印度西北部。當孔雀王朝滅後,熏迦王朝建立,熏迦卻是打壓佛教,致力復興婆羅門教。

  到公元前180年,印度佛教本身不斷在質變,也不斷在變化,但是在這之前傳出來的二支系統,卻沒有受到影響。印度本土方面的佛教,有受到政治方面的影響。公元前150年,印度佛教發生部派分裂,但是各部派都仍以《四部阿含》為核心主軸。公元前139年,亦即佛滅後四百年,中國張騫出使西域的大月氏,才跟這裡的區域有所接觸,但是佛法在這裡已經蘊釀一、二百年了,這時候也只是政府及文化方面的接觸而已,佛法沒有流傳過來。到佛滅後四百四十幾年大乘佛教漸漸興起,般若經成立。

  在佛滅265年,佛教教團分裂為「上座部」與「大眾部」,但是不管再怎幺分裂,大家都是以《四部阿含》為主。由於「大眾部」跟「上座部」的理念不同,經過二百年之後,「大眾部」為了適應當地文化的背景,於是開始慢慢編輯一些大乘經典。所以,「大眾部」所編輯的一些經典,後來經過佛教學者考證,為什幺大乘很多經典是原始佛法地區這裡找不到的?然後從佛教歷史的整個時空背景去找,才把整個因緣都找出來。所以,在公元前456年,三藏正式成立。

  公元前80年,雕刻佛像之風興盛,都是受到羅馬、波斯文化跟希臘文化所影響的。佛教從原來不崇拜偶像,到後來漸漸不得已,轉變為有佛像的雕刻。到公元前二年,這時候中國邊境地區才開始接觸佛法。佛滅後204年,亦即公元前60年的前後一、二百年間,《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無量壽經》… …初期大乘經典就陸續成立,是在佛陀滅後四百年期間才慢慢結集出來。

  所以,我們所接觸的大乘經典大部分都是在佛滅後四、五百年,才另外再慢慢編集出來。所流傳的早期原始佛法並不是主流,所以就不受重視,傳到中國來之後,因為到中國來度化的,都是中亞地區的僧侶出家眾,他們也不知道了就把那些經過一、二百年後所編輯的經論,傳到中國來翻譯。很多後來的人也不知道了就把他們所記的那些經論,然後傳到中國來翻譯。到中國來翻譯他們就「如是我聞」,都這樣移過來、移過來,大家也不知道所以然。

  中國是在下游地區,只是類似一個「接受器」,傳什幺過來就接受什幺,因此中國不知道這些質變、量變的過程。流傳的旅程總共大概有五百年公元前後中亞跟敦煌佛教非常發達,所以才存留敦煌石窟那時候都是雕塑大乘佛法的一些菩薩,以及美術雕刻石像方面的,不斷一直在變、在變、在變,就像經過化學變化,不是一加一等於二。不是說從原班人馬,然後原來經文這樣一直搬過來,都是會一直在變、在變、在變,不斷從量變到質變,但是我們這邊「接受器」都不知道。所以,中國這邊後來所接受的,會覺得「奇怪!怎幺這一部經這樣講?這部經這樣講?這部經這樣講?……」很多都變成重復,中國人就不知道啊!結果後來就有人判別大概這個是佛陀什幺時候講的,那個是什幺時候佛陀講的,於是才有所謂的大、小、中、頓、圓那些。

  事實上,那是中國的判別,跟原始佛法完全沒有關係,當然那時候那時候時空背景,以那時候信息就能夠搜集到這樣,是無可厚非,因為他們也盡心儘力想要釐清迷魂陣,也希望幫助後學的人找到一條明路,只是當時他們所接受的訊息不夠正確也沒辦法去求真求證。因為在公元二、三百年到五百年期間,佛經大量傳到中國翻譯,以當時的時空背景,沒辦法進行考證研究。

  到公元1171年,唐太宗貞觀元年,玄奘大師長安出發,當時候也感到很迷惑,為什幺這幺多的佛經說法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呢?玄奘大師精神非常可佩,為法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真的就是用生命修行、用生命求法他就長安,然後經過西域、帕米爾高原到印度,繞這幺一大圈來到印度來取經,此時是在佛紀1171年,也就佛陀滅後一千一百多年,玄奘大師才來到印度取經。玄奘大師認為中國佛教所得的這些佛法,好像很亂、沒有系統,於是到佛法發源地--印度去取經,總是可以取到最原始、最好的法,總是可以挖到最好的寶了吧!

  玄奘大師是懷抱著這一理想想法來到印度也不知道佛法已經有很多很多的變化了。在佛滅後1150年,印度佛教的「中觀」與「唯識」二派論戰不休,大乘佛教進入後期,秘密大乘佛法漸漸興起,秘密大乘經典也陸續成立,佛法此時在印度已經是進入不斷的論戰,以及把佛法變成學術化在研究、在探討,在大學裡面寫論文、寫報告,能夠進入實修的不多了,大家變成愈來愈是在表面上學問

  玄奘大師來到印度第一流的那蘭陀大學留學,就如中國西遊記裡面的記載,還有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在保護他,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結果他背著很多經典回到中國,當時的皇帝還出來迎接他,並建造一個讓他便於翻譯的地方玄奘大師也翻譯出很多經典。但是他主要是翻譯「般若」體系比較多,後來也成立了「唯識宗」,也就是「法相宗」。玄奘大師生命求法,然後帶回到中國的是唯識體系,並沒有挖到原始佛法的寶,這是很可惜的地方。以當時的信息是沒辦法,他以為來到佛陀出生地、佛法的發源地--印度,總該是最好的,結果還是沒辦法得到原始佛法

  玄奘大師當年用生命求法,都還沒有找到原始佛法,今天有幸經過很多祖師大德慢慢開發溯源,不怕各種橫逆、阻礙,把原始佛法又再呈現出來,我們有這樣的因緣能夠直接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講的這些解脫法上面來,這比玄奘大師幸運多了,所以大家要好好珍惜

參、引言
  現在我正式進入本文,正式要進入解脫道實際一步一步的紮根。解脫就像我們要建造一棟高樓大廈,一定要從地基穩扎穩打開始,因為我中國台灣是在大乘佛教思想體系下,大家大部都是接觸大乘佛教觀念很多人聽聞到《阿含經》就認為是小乘經,認為阿羅漢是自了漢,或是說阿羅漢都只是為自己、焦芽敗種。事實上,這些絕對不是正確的評論。我們只要這幾堂課下來,大家就可以知道要證初果以前,一定要具有慈悲之心,沒有大慈大悲柔軟心,是無法證到「初果」。在課程第二章--「善人慈悲喜舍」,我們會比較詳細講述「怎幺樣實際去修練慈悲喜舍?」這在修行解脫的證果次第上,有非常重要的一個初步,假如這方面的基礎沒有建立起來,後面想要進入實修實證,就只是高談闊論,或是走在世間法」上而不自知。

  佛陀當初自己在修行,以及在引導弟子修行,整個都是有相當明顯的次第逐步深入,證初果就要很具有慈悲之心,然後二果的慈悲心必然是比初果要強,到三果、四果更不用說了。因此,沒有隻為自己的阿羅漢,沒有自私自利阿羅漢如果你自私自利只為自己,保證絕對不會證到阿羅漢,因為心量沒有打開,是不可能進入「一體世界」。

  溶入「一體世界」是「身見」早就要完全破除掉,「身見」破除掉,就沒有說只為自己,他跟眾生是一體的,一定都是來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真正能夠證到阿羅漢的,他本身就是「法身」,他的所做所為也就只有法、只有眾生,跟眾生是一體,絕沒有隻是為自己的

  現在一開始,要把過去所聽聞到對原始佛法,或是對阿羅漢的一些批判,暫時都放下、歸零。也把過去所看的一些經典,一樣隨時學習著歸零、歸零,這很重要就像課程的書本章節是從第「零」章開始。如果沒有歸零,我們會背負著過去很多的知見成見然後再這一成見知見來看,這樣不容易體會到佛法的真髓、精義。佛陀在《四十二章經》裡面有這一段「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果已,方可信汝意」是說我們不要隨便相信自己的預設、自己的判斷,為什幺?因為只要還沒有真正解脫,我們都還有或多或少的貪、瞋、痴,於是我們的這一面「心鏡」,是凹凹凸凸不平的鏡子,大家不容易察覺。

  如果大家能夠注意、夠察覺到這一點,在你的生命上,會有一個很大的轉向、很大的提升。我們說掛著一個有色眼鏡在看世間,這還容易察覺到,但是我們戴著一副凹凹凸凸的心鏡在看世間,這不容易覺察到。除非有很認真回來反觀、照見,才能夠看到我們的心鏡是凹凹凸凸的,凹凹凸凸是因為有貪、瞋、痴。只要有貪、瞋、痴,我們的心鏡都不夠平整,於是同樣的東西在這裡,你的心鏡是這樣,他的心鏡是這樣,不同的人來看相同的事情,結論也都不會相同,因為大家看到的是自己心鏡所投射出來的角度。

  我們常常會認為自己是冷靜的、智能型的、理智的,自己判斷是不錯的,這是我親自看到的,我證明的、我求證的,但是卻沒有看到如果我們有貪、瞋、痴在背後,我們動機不會單純,我們的心鏡是凹凸的,對事情看法就沒辦法如實。《阿含經》常常會提到要我們「如實觀」,就是要如它的本來面目來看它,不要扭曲它、不要污染它。但是,談何容易啊!只要心鏡是凹凸的,就沒辦法「如實觀」,你沒有回來反觀,就不容易察覺到我們在污染它、我們在扭曲它,於是就變成「自誤誤人」。所以,佛經裡面佛陀有提到「我們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這一句希望大家慢慢去消化、去反芻、去思惟,為什幺是「自己」?因為常常被我們的觀念、判斷所誤導,但我們不知道,卻背負著一些框框架構把我們套住了。我們就在框框架構、模型裡面運轉,這樣就會造成習性不斷的反應,講更深一點就是這樣一直在重蹈覆轍,不斷在輪回那種習性

  佛陀要我們回來看到最大敵人是自己,是自己的觀念把我們框住了、套住了,所以為什幺我們第一章要「歸零」?要把過去這些放下,過去很多我是我能、我慢、我很行、我知道 ……,能不能通通「歸零」,從「零」開始呢?讓自己「新生」--重新生出來,給自己重新開始,這樣你的心就會柔軟,而且這一面原本貪、瞋、痴的鏡子就會漸漸接近平整的一面鏡子,隨時讓自己「歸零」。當你這一面鏡子是很平整,是不是就能夠如實反射實相?所以,當沒有貪、瞋、痴的時候,你的心是一面澄清、乾淨、又平整的鏡子,這樣就能夠如實看到實相,就是能夠照到萬事萬物本來面目也可以照見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真正的「明心見性」。

  「明心」是讓我污濁凹凸的心能夠明下來,「見性」就是見到法性、見到真理、見到實相,我們整個修行過程,是讓我們凹凸的心鏡能夠平整、明凈,就是要進入「止觀雙運」。「止」就是修禪定,有「止」然後又有進入深度的「觀」,當我們的心比較明凈就能夠對事實進入深度的觀察,這樣就可以看到實相,所以「歸零」方面的工夫很重要希望大家學習著讓過去的這些「歸零」,這是每天要練習、要做的。真正沒有貪、瞋、痴,才能夠真正如實的照見。但是貪、瞋、痴要斷,它有十個結,如果我們的心不夠明凈,沒有前面的聞思基礎修行方面會走偏差,沒辦法進入解脫道的實修。如果具備正知正見這些聞思基礎才能夠進入實修,就可以照見到那十個結。

  有照見那十個結,就有機會、有能力一個一個解開,當你解開一個結,就解脫一分,解開一個結,就解脫一分……。這都是要進入實修實證,只要大家利用半年的時間好好聞思,然後進入實修,一定可以進入實證。只要大家能夠真正體證「三法印」,真正體證到「無常」,「無常」是宇宙真理實相,有去看到實相,然後體悟到「無我」,這時候只是一種體悟而已。初果只是體悟「無我」,還無法真正做到「無我」,要四果阿羅漢才真正能夠做到「無我」。所以,能夠體證到「三法印」的「無常」、「無我」,對苦、「無我」有深一層的體悟,這樣才叫做「開悟」,也就是「法眼凈」、證初果,都是可以檢驗、有次第、有步驟,當你證到初果的時候,會知道自己證到初果。

肆、「阿含解脫道次第」目錄簡介
  第1章到第6章是人天善法,培養善根福德因緣階段。第7章到第17章是聞思正法的主要內容,所謂的「聞思修證」,你要聽聞正法,前面的善根福德因緣不能沒有,包括現在的凈土宗,也都很強調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就算要到西方凈土,也要有善根福德因緣,到西方凈土極樂世界之後,以凈土宗的理論來講,阿彌陀佛還是跟你講卅七道品--五根、五力、四聖諦、八正道、七菩提分 ……,那些就是我在這半年內所要講述的課程內容。所以,你是要到不可知遙遠的未來世界聽聞,還是要在這聽聞?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還是要去聞思正法、去實修啊!因為解脫之路生死之事沒有任何人能夠取代你,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你。

  第18章到27章是屬於實修的內容方法。第28章到34章是屬於實證、證果的階段。第35、36兩章是屬於解脫道跟菩薩道合一的具體展現。有的人會批評修習原始佛法的人阿羅漢是自了漢,這是因為不了解。就像看到世間苦難,希望能夠當醫生幫助眾生減少苦難,但是會衡量今天我不醫生,怎幺樣去幫助別人解除痛苦呢?所以我要實踐幫助眾生解脫,就必須暫時先退下來到醫學院讀書,好好去進修、好好去學習,等將來具有正確深入的醫學理論跟實務之時就可以出來反饋世間。怎幺可以說到醫學院去進修、去專修、去用功這一段期間,認為他就是自了漢、只顧自己呢?所以,就是不了解真正要走解脫道的阿羅漢之悲心、悲願,才會產生誤解批評他們的專修、放下工作,是自了漢、只為自己,絕對不是這樣的。

  那一種悲心、悲願要展現,真正要建立菩薩道,記得!真正的菩薩道一定是建立在解脫道上。「世間法」是真正成為醫生才能夠真正幫人家看病。真正體悟到佛法、為法做見證,才能夠告訴眾生什幺叫做佛法,什幺叫做真理,什幺叫做實相,才能夠引導眾生去看到法、看到真理。如果本身沒有真正品嘗、親自證悟到,我們所講的只會鸚鵡學語,只是一種口頭禪,變成容易形成以盲引盲而不知道。表面上菩薩心腸,我們要趕快去弘法、趕快去幫忙眾生,如果自己沒有實修實證,我們只是鸚鵡學語。

  所以,我很希望大家好好跟著釋迦牟尼佛,所走過的解脫道之次第、步驟逐步深入,我們本身真正見法、證果,體悟到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更徹底把生死大事、生死之迷、生死輪回完全解開,我們到達究竟解脫才可以幫助苦難眾生出離苦海。因此,真正的菩薩道是建立在解脫道上。

伍、前言
  正文的第1頁,能稱為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必須符合四個條件:(一)本來如此。(二)必然如此。(三)普遍如此。(四)永遠如此。注意這四個原則,在座的各位大部都是學理工的,有一特性是有求真求證的精神,而且都是偏於理智型的。佛法既然是佛陀講出來的法就是真理,法、真理要真正存在,必須禁得起任何時空的考驗。所以,讓我佩服的就是說,我從現代的科學家、天文學家的立場來求證佛法,竟然發現沒有任何一位現代的偉大科學家,能夠超越、推翻佛陀所講的「無常」、「無我」法印,包括愛因斯坦都沒辦法

  國內有一位丁肇中博士,現在是高能物理學家的頂端科學家。我們以前說原子,打破原子它釋放出能量,就形成原子彈;再把核子打破,又形成核子彈。現在打破核子還不夠,又進入中子,形成更厲害的中子彈。丁肇中他們就是一直要去追根究底,找出更微細粒子出來,於是他們最後發現竟然找不到最微小的,最後來到能量跟空。所以,物理學家、化學家他們提出來,確定質、能是會互換,而且在整個宇宙中,質、能是不滅,因為它會互換。

  《心經》在二千多年前早就講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可以用物質方面來了解,「空」可以用能源方面來了解,是來自於佛陀的親證。包括佛陀所講的「無常法印」,以前的科學家、物理學家會歸納出很多的假設及定律出來,而且他們要求的很精確,然後認為這樣推算出來是很精準,但是最近的物理學家,卻提出一個更新的定律--測不準定律。為什幺會「測不準」?因為一切都在變,每一個剎那都在變,當你以越精密的儀器去測量,以為說已經抓住了,但事實上它又再變了。

  所以,頂尖的科學家以更深入的精密儀器測出來,竟然發現以前認為說很準的,現在保留、現在測不準,就是佛陀所講的「無常法印」。「無常法印」是來自於有一句「諸行無常」,這就是佛陀的厲害,他看到一切現象界都是在變,「行」就是一個動態。現象界一切存在都是在動、在變,近代的科學家把此現象又找出來,因此讓我很佩服佛陀智慧之高,把宇宙存在的這些實相早就證明出來。現在透過實修實證,可以了解我們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然後就不會像以前這幺顛倒夢想

  當我們了解實相,就是證果的步驟逐步深入,然後就會體證到《心經》所講的「遠離顛倒夢想,到達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就是解脫自在,「涅槃」絕不是一般負面以為消極悲觀、坐如石頭的焦芽敗種或是冰冷冷,都是對「涅槃」的誤解。「涅槃代表一個人從顛倒夢想世界醒過來,貪、嗔、痴沒有了,是以一個很平整、很明凈鏡子在照見世間的實相,沒有像一般人落入顛倒夢想,就是涅槃解脫世界。所以,這方面的世界是可修、可證、可達。大乘佛法會講很多很高深的佛法,但是當你問那些法師什幺時候可以成佛他會講很多很高深的佛法,什幺空啦!什幺妙啦!什幺圓啦!什幺頓啦!但是問他什幺時候可以成佛?有一句話就是「個個有信心,人人沒把握」,變成是「三大阿僧祇劫」的說法,然而,原始佛法佛陀絕對沒有這樣的論調。

  不是回答「三大阿僧祇劫」,不然就是要到「他方世界」才能成就,原始佛法佛陀是講只要善根福德因緣具足這一生、這一就可以解脫。除非你的因緣條件不夠、不具足佛陀才鼓勵你就持戒、多行善、多布施,多結一些世間的善緣,雖然這樣沒有解脫,至少可以不墮入惡道,這是屬於「人天善法」,至少可以生天、往生善道方面。所以,佛陀對於那些根基因緣比較不具足眾生,才講這些人天善法。只要因緣情況許可,就是直接講解脫道。

  正文第5頁這一段,我們不管過去如何輝煌或坎坷--一切歸○,讓我們從○出發,隨時歸○,從○開始。讓我們打開無限的視野→如實的探討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要打開無限的視野才能夠如實的探討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讓我們以無量的胸襟→超越一切宗派宗教框框→秉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求真精神→了悟宇宙人生的實相→遠離顛倒夢想→而解脫自在。如此,必能自利、利他→自他具利。

    【幻燈片】

  這裡的四棵草菇代表四個人,每一個人都是年輕力壯,不是英俊瀟灑,不然就是很貌美。這是一個階段,而且從這個角度看世界,就只有我們啊!只有我啊!因為在這裡沒有人比我高,沒有人比我大,讓我很容易疏忽「無常」,也很容易長養「我慢」而不知道。我們能不能拉開視野、視線來看?當「我慢」增長的時候,當你從狹小框框來看,認為自己很偉大、很高,我是我能。但是如果能夠拉開視野看看,我們只是一大片草地裡面的幾棵草菇而已,還有別人比我們大、比我們漂亮。能不能夠看到剛才那四個就變成這枯萎的四個?這是無常的變化啊!就好像一個人的臉,擠得這樣臉都變形了、鼻子變形了,兩個眼睛、嘴巴擠得都吐血出來,這是無常的變化,以及世間不斷在爭奪、勾心計較、排斥啊!能不能去看到再來就越來越凋萎。

  大家不要以為說這是草菇跟我好像沒關係,這樣我們就沒辦法處處看到法,這些幻燈片,都是在告訴我們法,都是在告訴我們真理,不要以為是它是它,跟你關係……,錯了要去聯想到它們代表我、每一個人,就是你、就是我們自己啊!它在示現我們佛法、示現我們真理,能不能從中去體會我的生命也必然會這樣?當面對這些衰老病死的時候,我要怎幺辦?能不能提前去找尋、解開生死之謎呢?就像佛陀觸及到眾生的老、病、死情境,把皇太子位子放下了,都可以不要。為什幺他可以放下太子位子?就是對於老、病、死,對於生命哲學有很深的體會、很深的震憾,因為他體會到如果沒有去揭開生死之謎,縱然當上國王,對生命的黑洞還是沒辦法超越,縱使有再多的國土江山,也沒辦法避開黑洞,這就是佛陀就是看到世間的老、病、死,然後爆發出修行動力

  這就像一個人在世界裡面,自認為我最大、我最高,因為旁邊沒有人比我大,我是一家之主,我是一家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我是一個縣的縣長我是一個國家總統 ……,這隻是舉例,大家以此類推,我們處處在展現我是我能、我慢。當我們沒有放開視野、放開心胸去看,很多的我是我能、我慢都會產生,佛陀就坦白講:只要你有我慢,就一定是生死輪回相續。真正的究竟解脫,十個結到最後就是把那個「慢」斷盡。事實上,十個結就是「我慢」的依深淺度不同,分成十個層次。從最初的「身見結」,慢慢逐步的深入到最後十個結,那個「慢」全部斷除,就會證入阿羅漢究竟解脫

  這個就像一個長者,就告訴他:老兄啊!能不能把你的視野視線拉開?看看你的周遭、看看你所在的位置,看看你今天能夠存在,是有多少的因緣把你拱住、撐住,你才能夠突出。再把視野拉開看看大海、藍天、白雲,如果你能夠把心胸拉開,「我慢」就會大大降服。你原來認為「我是一家公司董事長,是我在員工,所以員工對我尊敬 ……」能不能換個角度過來,是員工在養董事長啊!如果能夠看到這樣,你會從原來董事長的那種慢氣,轉換成為一種感恩感恩所有的員工,有大家、才有我。所以,把你的視野拉開,你今天的突出是因為很多的因緣將你襯托出來,能夠看到周遭這些,你就會充滿感恩,一方面「我慢」也會大大的降服。

  現在把我們的視野逐漸拉開,一方面學習「歸零」,一方面學佛就是學習著不斷把我們心胸視野一直拉開。現在大家忙忙碌碌的,就在台北市裡面奔波,這個都是你、我、他啊!你、我、他、我們在這裡,有時候能不能靜下來想一想:為誰辛苦、為誰忙?這一生忙忙碌碌,我的人生目標到底為了什幺?能不能去看到一些老前輩,當他們面對衰老的時候,所發出對生命的無奈、惶恐,能不能去體會到?能不能去看到?如果能夠提前去體悟這些,就會提前去找生命意義在哪裡,怎幺樣去找生命意義,怎幺樣將來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仍然很安詳很快樂、很心安的面對一切無常

  還是要忙忙碌碌一直在名利堆裡面打滾,然後無可奈何的面對死亡?要沒有選擇的面對死亡?還是要能夠很瀟灑自如的面對死亡?如果要能夠到達瀟灑自如,不是以後才到達,要點點滴滴活在安詳解脫自在世界。所以,當我們在不斷忙碌的時候,有時候要停下來去反觀、去反省,我的人生目標在哪裡?生命意義在哪裡?在這廣大的大都會區裡面,小小的「我」又算得了什?!身為一家大公司董事長,當我面對這些,又能夠算得了什幺!

  我們把視野再拉開,如果沒有去找生命意義就會一隻大恐龍這樣一直的吃啊!吃啊!我們很多的慾望就是不斷在吃,也就是從來沒有知足過,這種不滿足的慾望就是不斷的在吃,結果我們很容易形成慾望的奴隸。所以,我們要靜下來去看看,重新再去檢討、過濾、反省。我們慢慢把視野拉開、越來越高,要從地球表面、台北市,我們現在要離開台灣、離開地球,慢慢飛到越高的地方來看。當能夠照見自己是井底青蛙的時候,我們很多原來狹隘觀念就會突破掉;當能夠照見到自己是井底青蛙的時候,我們很多的「我慢」就會大大的降服;當能夠發現我們是在「夜郎自大」的時候,我們會有一種很超脫的轉變,生命才會超越、才會超脫。

  現在再把視野拉開、離開台灣我們現在已經飛上來,到更高的地方來看整個地球這是搭太空梭上來。在一、兩百年前,人類知識無法體會到地球是圓的,中國人有一句話「天圓地方」認為地是方的。基督教以前的觀念,還認為地球宇宙的中心,地球不動的,後來那些觀念讓哥白尼、伽利略推翻了,於是他們才被關、被監禁。所以,要把我們的視野、視線不斷拉開,但是這個就是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過去抓住很多的觀念,我們要超脫這個就會像蛇脫皮這樣,會有不少掙扎、不少的痛苦,不錯!要去面對。沒有痛苦、就沒有成長,要勇於對自己的生命挑戰,要勇於去超越、超脫,這樣我們的視野、視線才會不斷的超升。

  我們現在越來越高了這是實際在太空梭拍到的地球實相,現在地球在這裡,我們現在離開地球,然後來看到整個太陽系,這是太陽這是我們地球這是哈雷慧星的軌道,下面白白的是銀河系。如果以天文方面來講,一個太陽、一個地球,這裡有生物的存在,這一太陽系算是一個家庭。我們講說天地父母,有太陽的這個天,然後有地球的地,裡面有眾生,這樣叫一個家庭這是我們地球所在的銀河系,我們的太陽是在旁邊的一個小點,就像雲河系裡面的一粒沙。

  所以,當你成為台灣第一首富,在這裡你算什幺!當你成為地球上最有權力美國總統在這裡根本看不到你的存在,頂多隻是一個細菌啊!能不能把我們的視野逐漸的拉開、拉開?然後看看我們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它包含多少太陽系?一個銀河系有一千億到二千億個太陽系,因為銀河系有大有小。我們再把視野拉開,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銀河系裡面就有一千到二千億個太陽組合而成這是一個更大家庭。我們的太陽系只是在邊邊的一粒沙而已,我們仰頭所看的天上星星,都是在銀河系裡面一個角落的星星。

  銀河系裡面看起來好像有很多的雲,好像一個颱風,事實上這裡面是一千億到二千億個太陽系,也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銀河系。從正側面看,它好像是一個飛盤,中間的溫度還是非常高,太陽系就是在邊邊的一個點。

  我們現在要離開銀河系來看整個宇宙,搭太空梭還不夠,要透過哈伯望遠鏡來看,它是在地球的軌道上面,不是在地球上。地球上再精密的天文台、再大的望遠鏡,因為都會受到地層、大氣層、雲層的阻礙,所以沒辦法看到更遠。哈伯太空望遠鏡是太空梭送到地球軌道上,在地球的外太空,沒有大氣障礙情況下,更深度去看宇宙的實相,我們地球也可以看到。這是哈伯太空望遠鏡實際拍攝到的,室女星座的一個銀河系,我們可以實際看到,只要視力比較好,或是有雙重望遠鏡,都可以看到。

  這個不是我們的銀河系,而是外面的,可以看到很清楚的一個銀河系,一樣有將近二千億個太陽系,所以這裡只要任何一點,都是有幾十個太陽系,看薄薄這些都是太陽系所組成的。這是地球上可以明顯看到的獵戶星雲,看起來是一片雲,但它在虛空是非常大的一片雲,只要一個角落,就會慢慢形成一個太陽系出來。這裡面的一個白點就是一個太陽系,裡面任何一個白點就是一個太陽系,只要一個地方它慢慢的旋轉,太陽系經過幾億年的孕化、轉變,一個太陽系就出來了,因此說它是星球的搖籃,會不斷孕育星球出來。

  這是火鳥星雲,一個點是一片很廣大的星雲,然後慢慢的旋轉,就孕育出一個太陽系。這一星雲可以孕育出幾百個太陽系,孕育星誕的老鷹星雲在這一片星雲裡面,只要隨便一個地方,都是非常非常大,經過幾億年的孕化,就會形成一個太陽系出來,這個都是脫胎出來的太陽系。

  現在講這些,表面上好象是從天文方面來看,但是以後大家課程上到越深入,上到緣起性空的時候,以及最後要體證「空」,就會以更深度的角度去看,不一樣!不是天文學家所看到的角度了,你會體會到佛陀所講的緣起甚深,以及涅槃、無為、空。那個「空」是甚深甚深,以後我們會逐步深度的來分享。

  這是實際拍到的一個天文實景--薔薇星雲,當因緣具足之後,它就是不斷孕育星球。這是一個太陽系的爆炸,是一個太陽的毀滅,告訴我們包括整個太陽都有它的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都是在印證佛陀所講的佛法。這也可告訴我們:如果在地球找不到凈土找不到極樂世界,你到任何他方世界去,也找不到凈土找不到極樂世界。因為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地方宇宙萬事萬物一切都在變、一切都在動,只要是現象界的存在,它一定是「諸行無常」啊!所以,真正的凈土、真正的極樂世界就在我們當下現在心地的凈化,當我們能夠真正凈化我們的身心就會體證到「心凈佛土凈」。

  所以,佛土、凈土是在心外,不是在他方世界是在我們當下、在我們現在。只要我們的心真正凈化下來,就一定可以體證到。剛才是說一個銀河系有一千億到二千億的太陽系,現在我們要再拉更遠的,就是天文學家以哈伯太空望遠鏡實際拍到的,這每一個點就是一個銀河系,因為有遠有近,這是比較近的銀河系這是比較遠的銀河系,每一個點都是一個銀河系,因此天文學家他們就推算出來,我們現在所能夠觀測到、推算出來的,因為它從任河角度去照,現在宇宙裡面預計有將近二千億個銀河系,這些都是這十幾年來,哈伯太空望遠鏡對那些天文學家帶來很多新的觀念、新的知識,以及很多震憾性的知識,廿年前很多天文學家也沒辦法想像到這些。

  佛陀早就告訴我們宇宙是無邊無際、無始無終,星球的誕生與死亡,同樣的我們小到每一個生物、每一個人類、每一個人。一個太陽系的誕生,就是從薄薄星雲慢慢醞釀,然後形成一個太陽出來,然後它的後面、它的變化有不同,但是都是代表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一個變化。這是代表說像一個太陽系,它的變化過程有的會成為爆炸,有的會成為中子星,有的會成為黑洞,任何星球都是有這樣一個演變過程。所以,如果你在這個世界不能夠找到凈土,不能夠找到極樂世界,你到他方世界去,也不可能找到的。因為沒有不變的地方,沒有不毀壞的地方

  當你能夠真正體悟佛法,溶入「無常」,「自我」、「我慢」消失,會跟整個宇宙時空溶為一體,就能夠體證《心經》所講的不生不滅不生不死那是實證世界,一定可以去體證到的。但是只要有自我」、只要有「我慢」,黑洞、死神就跟在後面。當「自我」死亡、「自我」消失,黑洞、死亡、死神也跟著消失了,就是溶入不生不死世界。這不是天方夜譚,只要大家有心,有緣一定可以去證悟到。

  這一張是哈伯太空望遠鏡實際拍攝到「銀河互撞」的天文的實景,汽車會互撞、星球會互撞,銀河系也互撞,一樣是告訴我們一切都在變、在動,一切都無常生滅變異。這是佛法佛陀所講的「三法印」其中一個「無常」,當你真正體悟「無常」,就會體證到「無我」。如果沒有真正去體悟,我們會表面上說「無常」,但事實上我們內心裏面卻是怕「無常」;我們表面上說「空」,內心裏面卻是怕「空」;表面上我們會說「無我」,但是內心裏面卻是怕「無我」。如果我們能夠靜下來去了宇宙人生實相,就會體證到「無常」。當「自我」、「我慢」消失,體證到「無我」,最後就會佛陀一樣,溶入不生不死世界那時候才真正把生死大事、生死之謎完全徹底的解開。

  所以,天地雖大,但在整個空曠的太空中,卻只是滄海一粟。「天地」就是代表一個太陽系,太陽就好像是「天」,地球就好像是「地」,我們的天空、天地雖大,但是在整個空曠的太空中,卻只是一粒沙。我們要把視野拉開,拉開到無限,這樣我們心胸也可以擴展到無限。

  這一張是北斗七星,它的構造排列是這樣,但是這些提供我們一個深思的角度,同樣的一個北斗七星,但是在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文化背景薰習之下,人們對於北斗七星的描述聯想就不一樣。中國聯想出來是一個皇帝的座車,皇帝坐在裡面,臣民在朝拜,因此北斗七星在中國叫做紫微星(七星斗),將此聯想成跟皇帝的興衰有關,然後用作觀測天文。以前中國觀測天文的,都是皇帝身邊一些很重要的幕僚軍師,所以他們把北斗七星跟皇帝的座車聯想在一起,因為中國當時也是屬於帝王的一種體系。

  但是,埃及這邊就把北斗七星聯想是一個人、一隻動物,然後拖著一樣東西。在歐洲這裡就聯想是一隻狸。在美洲他們想像出來的是一個大熊,然後大熊星座的一個尾巴,這邊想像出來是一個杓子,這邊想像出來是一個馬車……。所以,同樣一個北斗七星,當我們所接受的歷史文化、背景觀念有所不同,於是所聯想出來的就不一樣。這些帶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同樣一件事情、一個事實、一個實相,不同的人所看、所想出來、所觀察到、所體會到的,就不一樣。這個不一樣,會隨著我每個人不同心鏡的凹凸程度來呈現。因此,這帶給我們一個思考的角度就是:同樣一件事情,我們不同的人、從不同角度去看,就有不同的詮釋。

  學佛要去看到很重要的一個點,我們就象大海中的魚,但是大海中的魚卻不知道海在哪裡,大海中的魚會要拚命去找大海在哪裡。這是一個要繼續去深度體會的就是:我們涅槃解脫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在哪裡?凈土在哪裡?你就浸泡在大海中,知道嗎?你就浸泡在凈土中,你就浸泡在「空」之中。但是,如果我們的視野、視線沒有提升,沒有躍出海面,是不容易看到、體會到我們就在大海裡面。我們要從二度空間超升上來到三度空間,才能夠看到我們原來所處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修行要進入深度去「止觀雙運」。水中的魚不知道自己在水中,除非能夠躍出水面看到周遭環境才會看到原來是在海中。「躍出水面」就是我們要先學習著「歸零」,然後不斷讓我們的心境不斷超越、超升。

  這一張是虛擬假人,因為稻子即將要成熟作用是要趕跑那些鳥,以麻雀小鳥智慧來看虛擬假人,當風吹一動,那些麻雀就會趕快飛走,認為是一個真的東西在那裡嚇唬牠們。但是以人類智慧來看,就可以很清楚知道這是假的,因此這些可以驚嚇小鳥,不能驚嚇到人類,因為我人類可以看到它是假的,但是以麻雀智慧來看,牠看不出來。我們在此再引申更深的體悟是:以佛陀智慧,看到世間的實相,看到我們身心的實相,看到實相的虛幻面,看到這是假的,一個緣起的我,體悟到「無我」,體證到「無我」,所以不被幻相所迷住了。但是人類一般的眾生呢?看不到實相的真面目,以為這個就是真的,所以就抓住我、我所,很多的身見、煩惱問題,都是從這些衍生出來。

  所以,這裡提供我們一個思惟角度,以麻雀智慧來看,沒辦法看到它是假的,人類智慧就可以看到,佛陀經過實修實證,去追求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之後,佛陀就像人類,可以看到這個是假的,我們一般還沒有實修實證的人,看不出這個是假的,這是提供給我們一個思考的空間。我們學佛、我們修行,要進入「阿含解脫道」,就是要讓我們從麻雀智慧,提升到人類智慧,從人類智慧提升到佛陀智慧,去看清宇宙萬事萬物、我們身心內外的實相。當我們真的能夠看到實相,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解脫自在

  今天是第一堂課,重點會講一些比較概論方面,從下一堂課開始,就實際進入第一章的概論,以後再逐步的深入聞思,把佛法法義這些先聞思,有了正知正見之後,再來就是要進入實修實證,深度又會不一樣。所以,我們希望這一門課程不是屬於學術的探討,不是一些知識知見的傳授,而是要讓我們了悟宇宙人生的實相,真正是要邁向究竟解脫讓我大家一起努力、一起來配合。佛教佛陀從來不是要我們去迷信--我怎幺跟你們講、你們就怎幺信,你們就只要信就好… …,不是這樣的。他都是讓我們去存疑、去求證,佛陀跟我們講的,包括我所跟大家分享的,如果你不能了解、不能接受的,沒關係!保留!然後去求證,除非經過你實際去求證、去體悟到,你才相信,不然你不要迷信、不要盲目相信。所以,希望大家真的要有科學家求真求證的精神,打破砂鍋問到底。

  有學員問:「凈土是不是有分唯心凈土唯識凈土?」老師回答:現在假設《彌陀經》所講的是?,所稱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地方會毀滅嗎?如果我們的心沒有解脫就進入涅槃,我看還是一樣啦!舉個例子來講,如果你覺得台灣不好、很混亂,於是移民到其他國家去,你在台灣沒辦法安心,到美國就能夠真的安心嗎?內心的苦悶、不安,到美國就解決了嗎?以此類推。

  西方凈土思想,是佛滅後五百到七百年之間所蘊釀出來的,就像前面所敘述的佛教流變史,當時一方面由於文化大溶爐的轉變,再來就是這個地區是屬於游牧民族,他們心靈的空虛與飄浮不定,需要以簡便的方法,以及能夠保佑、保護他們的那種神存在,因為這一這一世飄浮不定,沒辦法安定下來,於是他們寄望來生能夠更好。因此,佛教這些化俗的法師為了要通俗化,為了要適應這裡地區民眾的需要,就只好運用一些權說。但是慢慢、慢慢的演變到後來,整個凈土思想都形成,後來的人不知道,往往容易以方便為究竟。所以,西方凈土思想是在這邊所蘊釀形成出來的,印老在他所著作的「禪宗凈土」書裡面,有做一些比較具體的交待,大家可以參考。

  西方凈土就是一些方便、方便,鼓勵這樣一個牧民族,大家來聞法、大家來修行,於是運用一些權說方便讓大家過來。最初這些真正懂得究竟法的法師,會讓他們慢慢穩定下來,在機緣漸漸的成熟時候,然後一定會告訴他們究竟法,一定會告訴他們真正的凈土是在現在、在這裡,內心的凈化才是真正的凈土涅槃世界是在他方世界,而是在我們內心身心,我們內心的貪、瞋、痴止息。涅槃世界是在於我們能夠了悟宇宙人生的實相,當你能夠了悟這些實相,就不會再向心外去求法。但是,你要到達那種情況就像小孩子需要一些依賴、一些鼓勵,但是當你漸漸長大的時候,一定要訓練獨立、靠自己,不能靠老爸一輩子啊!

  所以,這就是權說的方便,鼓勵成長、成長,成長到一個情況就是佛陀所講的「自依止」,一定要回到自己身心的凈化,要回來依靠自己,不要向心外去求,不要去依靠心外的某某神、某某佛,這樣才不會隨著境轉。真正的涅槃解脫,一定是要回來「自依止」,就像謝經理所講的「你今天相信他,明天會相信我,後天你會相信你自己」。真正了悟佛法就能夠回來「自依止」,因為了悟貫穿宇宙一切的現象界,都不離三法印」,所以不會心外去求法

  「自依止」是回到內心寧靜,回到內心貪、瞋、痴的止息,一定要徹見法,一定要對法有真正的體證、了解,如果只是頭腦理解、停留在聞思上,還是沒辦法真正打入骨髓。真正內心的不安,一定要自己親身品嘗到、親自喝到,叫做親證。一定要自己親自去證明到法,別人無法代替你去證悟到法,別人沒辦法代替你生死。肚子餓,要靠你自己吃,我吃的、沒辦法代替你吃。所以,有一宗派會說「你來啊!我幫你加持、我幫你灌頂、我幫你消災……」都是一些鼓勵、一些方便法,就像小孩子需要鼓勵,真正到後來就是要回來依靠自己體悟法,跟整個法溶為一體,跟整個大自然、整個法界溶為一體,不管到哪裡都解脫自在,就是《金剛經》所講的「無所而生其心」,不管到哪裡都是大安心,生死之事也完全解決了,現世就能夠體證到不生不死、沒有生死。「沒有生死」不是說身體沒有壞滅,而是內心每一個剎那都是安詳,面對死亡也是生死一如,這些都是要回來「自依止」、「法依止」。所以,「凈土」是讓我們從「方便」方面,然後進入到真的實際內心的凈化,才是最重要的,貪、瞋、痴的止息,才是真正的凈土

  學員問:「我們常看到的《阿彌陀經是在那個時期形成的,這一本就不是究竟的解脫方法了?」老師回答:容我實說,這是屬於方便法,但我們也不要否定它。有的人喜歡原始佛法之後,就會認為大乘佛說就把那些丟掉,我個人是覺得不必這幺偏激,因為這一本經的產生,有它時空背景的需要,你不需要這些法,但是有人需要啊!如果弄清楚佛教史的整個流變,知道什幺是究竟,就可以包容所有的方便法,因為有它存在的需要背景,可以幫助不少眾生這是一種鼓勵方法讓你漸漸產生信心,很多的方便法引導你慢慢進來,當你漸漸有信心之後,然後再告訴你。

  就像如果是小孩子,父母親都會不斷用各種方面的鼓勵,但是當你漸漸長大,就像老師面對小學生的教育方式,與面對大學生的教育的方式,面對研究所、博士班,教育方式會不會一樣?大家都很清楚不一樣。幼兒園小孩子的教育鼓勵方式,一定是越來越成長之後,要讓你獨立、自依止。所以,我們「阿含解脫道次第」這一本書的前後,都會貫穿原始佛法佛陀要我們回來「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莫異依止」就是不要心外去求法,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這是很正常、需要的,可以協助我們成長,就是讓你不退轉,事實上就是讓你漸漸產生道心、信心。但是那一份道心、信心,就是要讓你回來,因為你極樂世界去,還是要聽聞這些,阿彌陀佛還是要跟你開示「三十七道品」,去體證「三法印」、「四聖諦」,要回來「自依止、法依止」。我們現在不必等到來世,不必等到未來,現在就可以開始聽聞原始佛法,現在就可以實修實證

  我們所有的不安、所有的苦,都是來自於我們不了解「三法印」,不了解我們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所以會被很多的幻相,就像會被剛才那個稻草人的幻相嚇住了。在大乘裡面有一句話「夢里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當你真正覺醒,真正透視宇宙人生的實相,到哪裡都是心安,因為不會被幻相迷住。就像我們最初學開車的時候,總是笨手笨腳的,最初學習「慈悲喜舍」,也都會從「有為法」方面開始,但是當慢慢熟練之後,開車就會駕輕就熟,所以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