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章 界相應

第十章 界相應 (part 1)  
                
  我們的進度已經要逐漸進入「正法要」,進入到甚深的這些法義,今天來講解「界相應」(85頁),為什幺要從「界相應」開始講?這與我個人實際所體悟過來的歷程有關,因為從這里切入,大家比較容易掌握到修行的綱領,一般都是從五陰」開始講,因為《阿含》的匯篇,以及印老他們的整理,認為《雜阿含》方面的核心是從五陰」開始,於是認為「五陰」是放在前面,因為它非常重要。不錯!「五陰」方面是非常重要,但是以我實際體証過來的歷程,覺得「五蘊」、深層的「我慢」要斷除,不太容易。為什幺會不太容易?以後大家看經文裡面也可以得到印證,就我實際所體悟、走過來的,也是有同樣的體會,如果從界方面切入,效果會更快。
  為什幺要從界、蘊、處來分析呢?所謂的「界」,有的是講「四界」、有的講「六界」,南傳地區的泰國緬甸,他們大部分是講四種界、四界,再來五蘊」,再來是「六入處」。「界」就是地、水、火、風、空、識,北傳佛教大部份會講到六界--地、水、火、風、空、識,在泰國緬甸方面,他們大部分都講「四種界」--地、水、火、風。所謂的「五蘊」,有時候稱為「五蘊」,有時候稱為「五陰」,「五蘊」、「五陰都是一樣,「五陰」是色、受、想、行、識,是從我們身體的身跟心這兩方面來解析。
  「五蘊」最主要是從身體的身與心切入、解析,在身、心之中,沒有「我」、沒有「我所」,身方面就列出一個「色」,心方面分解成受、想、行、識。「六入處」方面,它是從我們身體功能方面解析,從功能功用也就是從器官、從身體器官方面來解析,於是分成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但是,它是已經組合一個生命體來了有一生命體的存在,才能夠進一步解析它的功能生命體是由什幺組合而成呢?所以,我們要更進一步往前去探討,生命體是由地、水、火、風、空……所組合而成
  我們的生命,所有一切的物質,所有一切的生命,無論是動物植物都是由地、水、火、風,加上「空」,然後產生「識」,所組合而成。如果是礦物,一般來講算是地界,地、水、火、風,然後加「空」,這樣的因緣組合,地、水、火、風跟「空」組合而成就會產生「識」,因此地、水、火、風、空、識,總合起來就稱做「六界」。但是,由於「空」與「識」是很玄的,一般比較容易看到、容易解析的,就是地、水、火、風。我們生命的組成元素是哪些?明了生命是由這些元素組合而成,然後作用展現出來,綜合而言就叫做身、心。
  有機生命體誕生之後,才會有生理心理作用然後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解剖它的功能器官來看,又分為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不管界、蘊、處,從哪一個角度,記得一個重要原則佛陀就是不管從界、蘊、處,哪一個角度都要去解析,就是「無我」之前的「無常」,不管從任何角度,你都要去透徹了悟,它都是無常」與「無我兩個法印。五蘊五陰是在講解身、心,就是色、受、想、行、識的「無常」與「無我」;「六入處」是在解析眼、耳、鼻、舌、身、意,還有外面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無常」與「無我」。「六界」就是更進一步去解析地、水、火、風、空、識的「無常」與「無我」。
  事實上,都是從不同角度詮釋「無常」與「無我」的真理實相,「五蘊」是著重在一個人的身、心上面解析。為什幺說「五蘊很重要,但是又不容易體證到真正的「無我」呢?在此先透露一點,大家慢慢再去體會、再去求證,如果你光從「五蘊」方面解析「無常」、「無我」,還是以「我」在解析「無我」,還是以「我」在說「無我」,用「我」在理解「無我」,習染、習性方面還是很粗層的。「以慢斷慢」,「以慢止慢」的修法,就是用「我」去斷種種慢,用「我」去斷種種我見、身見,但是最後那個「慢」,最後那個「自我」,一定要從這里下工夫,最後那個「自我」,一定要深刻去體會這些。
  我們今天先從這個角度來看,因為從色、受、想、行、識這方面,會比較抽象一點,我們現在先從這些了解之後,以後再看這些就會很具體,就會很容易去了解到「五陰」,還有「六入處」的無常無我,以後到後面又會「水漲船高」,可以斷除深層的自我。深層的「我慢」,一定要靠這些來斷除,一定要靠體悟這些來斷除。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雲何眾生常與界俱?謂眾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總括一句話,就是物與類聚,喜歡遊盪的人、逞強的人,慢慢就會跟黑社會的幫派,漸漸的會合、漸漸的結合。如果你喜歡慈善慈悲的人,漸漸就會跟那些喜歡慈善人會合。喜歡修行的人喜歡世間解脫的人就會跟力行解脫法、行解脫的人結合……,以此類推,你喜歡賭博的人就會去找那些喜歡賭博的人,就是物以類聚,眾生常與界俱。
  「復有尊者迦葉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頭陀苦行佛陀屬下有很多僧團、很多行人,大家一群一群,佛陀就講:喜歡跟大迦葉在一的人都是那些少欲知足頭陀苦行的人,因為大迦葉是屬於頭陀行第一,「頭陀行」就是重視苦行的人。跟舍利在一起經行,接受舍利佛指導禪修的人大部都是大智辯才,因為舍利他是智慧第一。跟大目楗連在一起的,都是神通大力;跟阿那律陀在一的人,就是天眼明徹;二十億耳這一位是勇猛精進的人代表勇猛精進、專勤修行者;迦旃延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跟阿難在一起的修行者,一切皆是多聞總持。
  【法義分享】:「物以類聚」--你內心的是什幺,你就會找較能與你內心需求相共鳴的朋友或善知識你可以推薦介紹,但不要強迫別人接受自己所喜好的口味。學習包容異己,學習尊重不同宗派、不同宗教信仰眾生。鍾鼎山林,各有天性。森羅萬象許崢嶸。千差萬別的世界,正顯示出法界玄妙庄嚴
  我們一般眾生容易常犯的毛病,就是把異己--跟自己的觀念理念不同的人,跟自己所喜歡宗教、派系不同的人就會排斥、貶低,稱別人是異端邪說、外道,或是別人這樣不如法。不只修行方面常常這樣,這是一般眾生很常犯的毛病,「法」上面的見諍是如此,持戒律方面的見諍也是如此,與自己理念不同的,就認為是外道或是不如法都是拿著自己的一些框框標準內心裡面設定某種框框、某種架構、某種標準,在衡量、在看。
  所以,今天就是要去看到、反觀到,原來是我內心裡面有那個框框、那個架構,有種種我是我能的身見,當你能夠看到,就真的能夠尊重別人、包容異己,你可以推薦介紹,但是不會去強迫別人接受你所喜歡的這些。有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家都可以認為滿正常,但是又有一句話就是「己所欲,施於人」,就像說我喜歡一個法門,或是說喜歡某種戒律觀念,或是我喜歡哪一種形式、模式,然後就會急著趕快向別人推薦、介紹。如果你是單純無條件、無所求的推薦介紹,很好!不錯!但是當我們向別人推薦介紹時,背後會有什幺心態?一個「有所求」的心態,我們想要別人加入、認同,如果別人不加入、不認同,就認為跟我們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或是認為這幺好的法要給你,為什幺你不要?於是很多宗教方面的摩擦,都是這樣產生的。
  宗教熱誠宗教的情操,會讓你己所欲、施於人,然後慢慢把對方引導入我們的框框、我們的組織、我們的架構裡面。所以,是否只把你所聽到的法喜、法味,無條件、無所求眾生分享,但是背後沒有主宰欲,沒有想去掌控他、希望一定要怎幺樣,以及如果不符合我們內心慾望就失望、挫折……,能否把這些心態調整一下?我們無條件、無所求眾生分享,背後只是尊重眾生,只是法的一種分享,無條件、無所求,背後沒有得失心態。否則在修行路上,一般眾生是「欲」諍不斷,修行人是見諍不斷。
  有的人喜歡頭陀行,認為一定要怎幺樣,才是代表真正的修行才是真正為法做見證,才是正法代表,如果沒有這樣做,就認為你是次等的,以此類推。如果你喜歡一個框框就會去排斥它;如果落入種種界、框框,界線、框框架構就會出來。界線是戰爭的導火線,當你執著在某一種界裡面,就會排斥界外的,而且希望別人納入你的界線裡面,這是我們一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裡面背後都有「我」、我所、我的、我是我能微細陰影都在裡面,我們要慢慢去看到。
  所謂「物以類聚」,不要以為這樣就不會改變,因為一切都是不斷的在變化,都是緣生、緣滅。就像過去你曾經很喜歡賭博,但是當有一天你覺悟到之後,就會放下過去那些。所以,年輕時候所找的賭博朋友,你後來就會放下當你現在想修行了,就會去找那些修行的人。雖然說「物以類聚」,但是一樣會隨著時空因緣情況不同而轉變。
  (第三節)「世尊雲何知、雲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我此識身」就是我的身、心,羅?羅問佛陀:我怎幺樣才能夠真正體證到「我此識身」與外面境界一切相?亦即我的身、心與外面的境界,所有這些萬事萬物,「一切相」就是萬事萬物,我怎幺樣去體證到沒有「我」、沒有「我所」?怎幺樣去破除深層的「我慢」呢?
  佛陀就告訴羅?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羅?羅!若比丘於所有地界」包括所有的地界,「若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復如是」這里的文字很簡短,但是言簡意賅、含意很深,以後在實修實證方面,包括從現在開始,都是要不斷去體會、不斷去求證,是真的嗎?是這樣嗎?都要去求真求證。
  地、水、火、風、空、識,佛陀舉出「地界」,所有的地界、有形物質、硬的東西,不管是過去、未來或是現在,不管在你身體內、身體外面的一切,不管多幺粗、多幺大,或是多幺細、極微、極小,不管你認為好或是多美的,或是多醜陋的,不管近在眼前,或是遠在天邊的一切,「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前面十一種稱做「十一形相」,其實真理無常法印是超越任何時空的,這十一點已經具體詮釋出來。
  過去、現在、未來,都一定是無常生滅變化、超越空間,不管遠近、大小、好壞,它一定都是符合「無常法印」,你要從中慢慢去體會「非我」,「非我」就是「無我」,「不異我」就是「非我所」。眾生是在「我」、「我所」的覺受裡面,有時候我們要修行,要慢慢去體會「無我」、「無我所」,有時候「無我」會翻譯做「非我」。「非我所」,有時候就翻譯做「不異我」,「異我」與「我所」是相同的名詞。
  為什幺「異我」就是「我所」?「我」是一個核心是一個主體核心主體的外面所抓取的這些,都是「我的」、「我的」、「我所」,我的車子、我的太太、我的孩子、我的父母親、我的親戚、我的朋友、我的什幺、我的什幺……,一個主體他周遭所附屬、所抓取的,稱做「我所」,另外一個翻譯叫做「異我」,亦即除了「我」這個主體外面的這些,跟「我」不同的外面這些,都是屬於「異我」,也就是我所」。如果你能夠慢慢去體會「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何謂「不相在」?要先從「相在」,再進一步了解「不相在」,舉例這是一個魚缸,裡面有兩條魚,以世間的名詞來講,我們可以說魚在魚缸裡面,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這個魚缸可以包容這些魚,所以魚在「我」裡面。「我」有這個魚缸,這個魚缸就象是我、我慢、我是我能我有這個魚缸可以包容這些魚,因此這些魚在「我」裡面。然而,這是錯誤的推論,因為你有這樣的覺受出來,這個「我慢」就會出來,你認為你能夠包容別人,你有一個「我慢」出來,你認為你很厲害,這個「我」很厲害,可以包容這些魚,但是你有沒有看到這個魚缸的存在,你要靠什幺支撐?魚缸的存在,一方面還要靠那個架子,如果你說不用架子,我把它放在地上,你還是要靠大地的支撐。
  你本來認為我這個魚缸能夠包容別人、能夠涵容別人,你在「我」裡面,所以「我」比你偉大,那個「我慢」就出來。我們要仔細再去看,你的存在是很多因緣的支撐著,不是你單獨能夠存在的,當你體會到這些,就不會有一個「我」。雖然魚在這個魚缸裡面,但是你不會有一個「我」可以去包容別人,然後認為別人在「我」裡面,不會有那一種「我慢」。這里的文字都很簡要,但是裡面的含意都很深。
  一般眾生也常常會觸犯這種毛病,亦即當你是一條魚,你覺得「我」在這個魚缸裡面,認為這個魚缸是我們的「上帝」,因此我們要感恩這個魚缸,你認為你在它裡面,你看你這是在它裡面,你要感恩這個,然後認為你是它的附屬品,這樣會產生「卑慢」,前面則是「我慢」,後面這個是會產生「卑慢」,你認為你是在別人裡面,這種心態都是不正常、不正確。我們以後要慢慢去體會到「不相在」,因為這個魚的存在,也是很多因緣的聚合而成,這個魚缸的存在,也是很多因緣的聚合而成,慢慢要去體會「緣起甚深」。
  「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果你真正深度去體會、如實知,包括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你也是這樣如實去體悟,就可以真正體證到無我、無我所,另外「我慢」會斷除。因為這個含意很深,現在先跟大家講述聞思方面的理解,以後實修實證方面,就是要慢慢真正去體悟、體證。
  所謂的「開悟」就是要實際去求證、去體悟,當你能夠體會到「不相在」的真理,不但「我慢」會消失,「卑慢」也會消失。「非我、不異我,非我所、不相在」這些要慢慢地從地、水、火、風、空,從一切動、植物,從一切眾生裡面慢慢去體會,然後就可以斷除種種這些我、我是我能、我慢、我所、還有卑慢。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於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真正能夠這樣去透視,則種種的「身見」,種種那些「慢」就會斷除,「是名斷愛縛諸結、斷諸愛、止慢無間等、究竟苦邊」「無間」就是沒有間斷,也就是「慢」已經被斷除,不會再生出來,沒有再生起那些慢。
  【法義分享】:本經佛陀從身、心的組合元素「,地、水、火、風、空、識」六界來解析,讓眾生了解這個身心自然界各種元素因緣聚合而成。這個能起作用身心不是本來就存在、不是本來就有。從中去體悟無我、無我所,進而斷除我慢、我是我能
  在《雜阿含》裡面,對「界」方面的經文比較少,於是有人就認為「界」方面好像不是很重要,因此修行一直著重在五蘊五陰方面,因為「五蘊」所佔的篇幅最多。但是我實際這樣走過來,覺得這一經、這一章非常非常重要,大家以後要多下點工夫要多深入去體會,因為這一節跟後面第七節是連帶的,等一下在後面第七節再一起講述。
  (第四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界種種故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覺,緣種種覺生種種熱,緣種種熱生種種求」「覺」有時候翻譯做「受」。什幺叫做「緣種種界」?後面有一個解釋「雲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加起來就是十八,是更微細的一種解析。舉例「眼界」,你的眼睛去看到、觸到一輛名車,名車是你的眼睛要去觸到,才會有這後面一層一層出來,當你眼睛去觸到當立法委員、行政院長,或是當總統的那一種拉風,然後就會生起總總的聯想,就會想「哇!我應該也能夠……,如果我像他這幺拉風,多好啊!」於是你就會產生總總的慾望,怎幺樣逐步先去選縣長、再選立法委員,然後再表現突出一點,這樣將來就有機會可以選總統。你內心的總總慾望就不斷在蘊釀。
  因為你內心裡面,感覺總統到哪裡人家都會保護,到哪裡都是乘坐最豪華的車輛,覺得很舒服,以及那種虛榮心能夠滿足內心的榮譽感,讓你感覺到熱,內心才會想進一步醞釀,然後越來越澎湃洶湧起來了再來就會付諸實際的行動,再來就會熱衷於政治運動。事實上,就是把我們的「心行」,整個解析出來,我們內心裡面的運轉,就這樣由單純的觸,然後一直慢慢的醞釀、慢慢的醞釀。我們修行就是要越來越深度,回去看到越深的,在你內心裡面開始已經在醞釀、在萌芽的最初開始,也就要清楚看到,本來一般眾生不知道這些,就一直求啊!求啊!然後到後來真的有一天,他當總統了,但是當總統、有名之後,他還要有什幺?當他有名之後,還要再求利。
  像前一段期間,菲律賓的前任總統被趕下台,像以前韓國的全斗煥也是這樣,一個人有名之後,他不會因此而滿足的,他會繼續他的追求。結果,你當了總統之後,到底是對你好處?還是害了你呢?就看你能不能去體會到,因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
  (第五節)「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有三界阿難聽聞佛陀講過,就代替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佛陀在世時,阿難尚未證到阿羅漢果,頂多隻證到初果,很多問題的回答就像錄音機重新播放一遍,對阿難來講,因為他常常聽聞,但是他所講的這些,還是像「鸚鵡學話」,人家問什幺問題,聽聞佛陀以前這樣回答,於是他會把類似的問題,只要能夠代佛陀回答,就幫佛陀回答一些問題,但是他的回答大部都是屬於錄音方面的轉播,不是他所親證過來的,除非後來當他親證阿羅漢之後,又不一樣了。
  「有三界。雲何為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曉了於欲界,色界亦復然,舍一切有餘,得無余寂滅。於身和合界,永盡無余證,三耶三佛說無憂離垢句」何謂「三界」?後面第六節是講出「三界」,所以這兩經要合併一起看。
  「尊者阿難答瞿師羅長者:『謂三種出界……』」怎幺樣才能夠三界呢?從「欲界」出到「色界」,再來從「色界」出到「無色界」,再來要超越「無色界」。「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界,是名『三出界』」也就是「出三界」。「知從欲界出,超踰於色界,一切行寂滅,勤修正方便,斷除一切愛,一切行滅盡,知一切有餘,不復轉還有」一般眾生、一般沒有修行的人,當然所謂「有修行」,不一定要掛上佛教徒才是,一般還沒有體會到修行重要的人他就是在名利堆之中打滾,就是在「欲界」裡面。
  要放下「欲界」,才能夠進入「色界」,如果你一直在名利堆裡面打滾,沒辦法進入「色界」,「色界」與「無色界」是屬於修行人的世界,但是一般講說修行人,很多的宗教徒、修行人,他還是在欲界裡面。如果說出了家之後,然後還是一直忙著誦經、辦法會,則只是換個服裝而已,跟一般眾生在賺錢,沒有什幺兩樣,這樣還是在名利堆之中,還是在「欲界」。「色界」就是他進入修行、實修,是從初禪到四禪的世界,然後進入五定到八定,屬於「無色界」。
  從「欲界」出到「色界」,要離開「欲界」才能夠禪修有成。所謂「從欲界出」,如果滿腦筋裡面還在想著股票,想著年底要怎幺選立法委員,怎幺樣去爭得一席之地,滿腦子還在名利方面,縱然有一時間參加禪修,你的身體是來到禪堂,但是你的心是在外面,或者越坐,心不斷在打妄想妄念紛飛,沒辦法進入初禪。所以,你沒放下「欲界」,沒辦法進入「色界」,要進入初禪、二禪……,你要放下名利放下萬緣才能夠進入。因為初禪到四禪是「色界」,因為它是依地、水、火、風,依一些有色有形的而入定,因此叫做「色界」。再來,「五定到八定」不是無依,它是依空、依識,屬於「空」跟「識」,這是無色界」,進入深定的人,稱作進入「無色界定」、「無色界」。
  不是說修行就可以三界,如果沒有體會到解脫道的「出世間法」,就是在這三界裡面繞,包括初果到三果、證到三果的人,都還在三界裡面。證到三果的人,「色界」、「無色界」兩個部份,就是屬於「五上分結」,因為證到三果的人,他還沒有看到「色界」與「無色界」的味跟患,所以還沒辦法出離,因為這是微細,以後我們在實修的時候,再看因緣來講。
  【法義分享】:「三界」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三界是指整個宇宙存在的實相世界,是中性的。佛經裡面有講到三界」,但是很多人卻把「三界」錯解了,如果沒有區分出廣義與狹義,何謂真正要出離的「三界」,你拚命的錯誤出離,就沒辦法出離「三界」。廣義的「三界是指整個宇宙存在的實相世界這是中性的。「狹義的三界是指自我」所想像、抓取、構築而成夢幻三界--是無邊的苦海佛教所要出離的三界是指由「自我」所構築而成夢幻世界
  一般人都不知道佛教所要出離的,是指狹義的個人的夢幻世界,個人慾望所抓取出來的三界,結果偏偏一直在用你的禪定、你的修行,然後要去離開廣義的世界、廣義的三界。所以,有的人會把這個世界認為說是五濁惡世,我們要趕快離開這個世界,到他方世界去找一個清清凈凈、永恆不變地方,那都是向心外去求法,向心外去求一個涅槃寂靜世界。「三界」?什幺是屬於「自我」所構築的夢幻世界呢?如果一個人喜歡禪定、涉獵禪方面,在這情況往生他是生到與初禪、禪定的「色界天」相應的那些天,還是屬於天人。如果他喜歡在「無色界」,然後在「無色界定」方面往生,就跟「無色界天」的這些天人相應,還是在三界裡面、六道裡面的天道而已。
  為什幺狹義的三界是由自我」所構成的夢幻世界?因為當你進入初禪到四禪,或是五定到八定,甚至再更深入,就是進入到「滅盡定」。修行人就算能夠放下「欲界」,如果還一直迷執在「色界」與「無色界」方面,不要以為進入這些就是修行很高,反而很容易增長「我慢」,這些都屬於三界,還是無邊的苦海,因為你都是用「自我」,還是透過「有為法」,「入色界定」或是「無色界定」,都是透過你的努力用功修行,透過你的「有為法」而契入的,也就是都還有「自我」,還在自我」所構築的夢幻三界裡面。
  先了解這樣的觀念,以後大家在實修實證時,要逐步的深入。我們現在把整個從初果到阿羅漢果的次第講解出來,這樣大家才不會得少為足,或是中途被一些禪相、禪定,把你吸住了、迷惑了。「四禪」還是在色界裡面,阿羅漢是四果,四禪跟四果不一樣,禪定跟證果不一樣,如果沒有法義聞思基礎,這些都算是在世間定」。所以,為什幺聞思法義、聞思證法,非常重要!因為你不知道什幺叫做「出世間法」,不知道怎幺樣「出三界」,你再用功,也都是在自我」的三界裡面繞,都是在世間定」裡面繞,一樣都是在夢幻世界裡面。
  只要有證初果之後,事實上它那種串習力就會來了。當一個人證初果之後,他再怎幺樣他都一定會尋尋覓覓,一直往解脫路上邁進。只是說你如果不是很積極、得少為足,有可能要七世之久,如果你能夠好好用功努力繼續,不以得少為足,你很可能現世就能夠到達阿羅漢
  以後我們把蘊、界、處這些慢慢看過,你就可以知道,因為只要有自我」,雖然佛陀一直在解析無我無我,但是當他因緣形成之後,有這個色身、身心,但是你那個「自我」的幻相會形成,會一直緊抓著不放,然後在往生剎那還會抓住一個、形成一個種子出來,就像水果長到最後會生出果實,果實裡面又有種子種子遇緣又會再成長,也可以講是一種「業識」,只要這一這一世,還沒有證到四果阿羅漢,你那生命核心的抓取,還會存在著,會抓取那個我、我所他會抓著、所以不放,於是就會在他的意識田裡面,形成一個種子出來。
  但是,這個種子不是一般所能理解的,一般認為是一個永恆不變靈魂、一個識,不是這樣。我們連這個「識」,都要看到它的無常緣起,這個種子也是地、水、火、風、空、識的組合而成,這個「識」不是單獨存在的東西,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元素,它是由地、水、火、風跟空組合而成的。所以,不管它是欲界、色界,或是無色界的這些,都是由地、水、火、風,空、識所組合而成,只是它的比例成分不同而已,包括色界天人無色天人方面,也還是一樣有這些元素,就像有些比重比較重的,就象是那些魚,在海裡面游;組合比較輕的就像鳥,在空中這樣飛。海裡面的魚與空中飛的鳥,組成元素都是相同,都是地、水、火、風、空、識,但是比例不同而已。
  【法義分享】:眾生是在自我」所構築的夢幻世界中打滾。凡夫是在欲界、欲求的欲界中打滾。大部修行人仍是在欲界中追逐。這里我們只能點到為止講,大家慢慢去看。少部分修行人能夠離開欲界,但是仍然在色界(四禪),就是初禪到四禪,跟無色界(八定)中浮沉。證到三果的阿那含仍未斷色界無色界貪,因為他的五上分結還沒有斷。要斷十個結才能「出三界」。「出三界」就是「我慢斷盡」,從夢幻世界中醒來,體證涅槃、無為、空,成為無學的阿羅漢
  「知從欲界出,超踰於色界,一切行寂滅……」光從文字上面,你沒辦法體會到它的深義,你都是會做一些負面的取角。「斷除一切愛,一切行滅盡」這一樣從文字上面,你沒辦法了解它的意思,唯有你慢慢的實修實證一路上來,才能夠真正體會到這裡面所講的深義,因為你文字上,有的人就會認為這就消極悲觀,修到解脫的人、出三界的人就會石頭這樣死灰枯槁。所以,有的人就認為「涅槃」是焦芽敗種,不好啊都是文字障礙住,看不到它裡面所要透露的深義。
  「一切行滅盡」,體會錯誤是認為我們要進入涅槃,就要一直打坐打坐修行,要放下種種、然後打坐,初禪到四禪,再五定到八定,到八定還不夠,還要進入「滅盡定」,把一切的受、想都止息了。受、想都止息了,就是進入「滅盡定」,就認為這就是「涅槃寂靜」,就是解脫世界……。有人提出這樣一種論法、一種論調,但是我實際體悟過來的,不是這樣!解脫涅槃,不是死板板的,不是你打坐到入深定,才叫做入涅槃
  所以,有的人體會錯誤,就說一切行滅盡、一切思想滅盡,我們不可以思想不可以有這些念頭,因此我們要入深定,進入到「滅盡定」,受、想都滅止的時候,就是入涅槃,於是就要打坐,一直坐到像植物人一樣,「滅盡定」其實跟植物人很類似,結果都把一個活潑潑、活生生的一個解脫,變成一直扭曲、壓抑,成為很死死板板的。沒有真正去了解「一切行滅」、一切思想滅,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界,就是要超越二元對立頭腦邏輯思惟涅槃、無為、空,是甚深甚深,你用二元對立頭腦思惟、去想像,都只是像瞎子摸象,因此都是要實修實証逐步上來。
  絕對不是一定要坐在那裡死板板的不動,才叫做「解脫」。這樣的一個會錯意,一方面也很容易讓人家覺得一個解脫者、出三界的人他就心如枯木、枯槁焦炭,於是難怪人家會批評阿羅漢像焦芽敗種,這都是會錯意,或是從門外、文字上去理解。真正的解脫,是這三種都有經歷過,然後看到它的味、也看到它的患,然後又能夠出入自在他有看到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味、患,每一種界都有看到它的味、也有看到它的患,「離」就是一種出入自在,能夠入三界也能夠出三界,能夠入定、也能夠出定,能夠不執著
  【法義分享】:「一切行滅盡」就是無為、無學,但含意很深。若單從經典文字上去理解,百分之九十九都會誤解。因為那不是頭腦所能思惟想像的范圍。頭腦思惟是在二元對立的邏輯思惟、推理判斷,常常讓我們陷入一個框框架構裡面,結果都是陷入死板的推理,但是活生生的,卻是不斷地在變化。
  以上所講內容很多是屬於實修實證才能夠體會到的,現階段是屬於聞思方面,必須要讓大家對整個次第清楚知道,以後在實修時,才不會說進入到一種情況,結果遇有一個分岔點、分叉路,還一直沾沾自喜,走偏差而不知道。所以,現在的聞思基礎打好,以後當你慢慢提升、體證到,那時候就會看到:「我現在來到這里了!我看到那個路標了!我知道這里有分叉路……」你就知道往哪邊走。
  具有正確的聞思之後,你後面的實修方面,就可以事半功倍。如果沒有正確深入聞思,光是在剛才的「三界」裡面,就很有得繞了!我現在盡量用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的,不會低估、也不會高估,我是如實估。沒關係!這些看不懂得名相方面,要查看一些解釋予以幫助,有的是在書本後面,所謂「四禪八定」方面,是在禪定後面的章節介紹,有關文字方面,總是要多下點工夫,慢慢去把它消化,所謂「初果」是七有天人、七有往生……,不用擔心這幺多,現在最重要是怎幺樣證到初果,當你證到初果之後,後面方面就知道怎幺走,就知道要怎幺樣。
  如果一個人證到二果的時候往生,二果在經典裡面是屬於「一還果」,還會再到世間一次,但是他來的那一次,就會證到阿羅漢果。二果往生的人下一世來的時候,因為在他的意識田裡面,那種修行、薰習的聞、思、修,都有相當的基礎,因此幾乎從小想要修行念頭都已經有了,當他慢慢長大、智慧漸漸地成熟,像我們一般十五、六歲之後,智慧開始就有很大的轉變,當他慢慢智慧比較成熟就會想要深入了解宇宙人生、以及生命生死大事方面的問題,他會要去突破,於是很自然就會一直往這方面,要去追溯、要去探討、要去突破。他前面這些還是很快在走,很快的走過、上來,後面他就會繼續再用功
  世間聰明才智與佛法所講的智慧是不同的。世間聰明才智,就算你成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縱使你的iq180,算你iq200好了,超級很聰明的人,就算你像愛因斯坦,可以提出這幺高深的理論,但是你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未必有徹底解決,未必能夠了悟宇宙人生的實相。愛因斯坦能夠提出這幺高深的理論,但是他還是會遇到瓶頸。老子莊子這方面的境界很高,至於高到什幺樣的程度,以後你就會知道。
  所謂修行人、有智慧的人,不一定要套上佛教的名詞,不一定在佛教框框裡面,才有解脫者,不一定要證初果、二果……果位,貼上標簽才是。是不是有解脫?以後你自己來親證,當然我是知道,但是我所講的,你現在未必能夠理解答案,真正的答案你自己來證明,自己有解脫就可以知道他們有沒有解脫
  世間聰明才智,不等於佛教所講的智慧佛教所講的智慧,就是要了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遠離顛倒夢想、「我慢」斷除。世間聰明才智越高,往往背後的「我慢」,也會相形越大,因此世間聰明才智,跟佛教所講的智慧是不一樣。一個人就算得了兩個或是三個博士學位,或是說在發表你的論文、理論方面,真的是所向披靡,在世間方面的學術成就是佔一席之地,但是首先要去看到我是我能的「我慢」,其次自己內心深層的不安,那一種苦、生死大事,有沒有徹底解決?如果還沒有,縱然你站在國際場合、國際舞台上,讓人家萬眾矚目,但是當你私下面對自己的時候,內心的苦悶、內心的不安,你能夠欺騙得了別人,卻欺騙不了自己。所以,佛教所講的解脫,是要如實回來面對我內心深層的問題,真正讓我們了悟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讓我們從顛倒夢想世界出離。
  (第七節)「諸賢!雲何五盛陰?」「五盛陰」就是五陰,什幺叫做「五陰」?或是什幺叫做「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受」在《中阿含》大部分都翻譯為「覺」。什幺叫做「色蘊」呢?什幺叫做「色陰」呢?「謂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這里先講出「五蘊」,然後五蘊裡面又再針對它前半,先把五陰裡面的色、受、想、行、識的「色」解析出來。經文的前面大部份,都是在解析「色」,解析地、水、火、風,也就是要解析我們的身體、色身,是由哪些所組合而成
  這一經的後半,才講到「空」與「識」。「謂有色」就是所有的身體、所有的物質,「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任何眾生、任何動植物,一切的山河大地,這些都是四大及四大所造,「四大」就是地、水、火、風。「雲何四大?」什幺是「四大」呢?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諸賢!雲何地界?諸賢!謂地界有二:有內地界,有外地界。諸賢!雲何內地界?謂內身中在,內所攝堅,堅性住,內之所受。此為雲何?謂發、毛、爪、齒、粗細皮膚肌肉、筋、骨、心、腎、肝、肺、脾、腸、胃、糞,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內所攝,堅性住,內之所受,諸賢!是謂內地界。諸賢!外地界者,謂大是,凈是,不憎惡是。諸賢!此外地界極大,極凈,極不憎惡,是無常法、盡法、衰法、變易之法,況復此身暫住,為愛所受?謂不多聞愚痴凡夫而做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多聞弟子不做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要看懂《阿含》經文都是身心靜下來,慢慢去體會這裡面所講的,這里先挑出地界,用現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名詞來詮釋,如果地、水、火、風,不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來詮釋,很容易又被轉變成為佛教的名相、哲學名相,一些很空洞的抽象概念,結果光是在這地、水,火、風裡面,就繞了好幾年事實上,地界就是我們的大地、土壤,水界就是我們很常見的流水。火界最主要的源頭陽光才會轉變出陽光、還有能量。風界是空氣,「空」的含意很深,但是大家先從一個空間來理解。
  不要把地、水、火、風,想得很抽象、很玄,其實「地」就是大地、「水」就是流水,「火」就是陽光陽光能源,「風」就是空氣。所有一眾生生命,所有的動、植物,是不是都是由這些所組合而成?有沒有哪一種動物、哪一種植物例外?你的身體完完全全是由大地流水太陽陽光空氣,有形的色身就是由這些主要元素組合而成,是把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色身解開,它的組合元素就是這樣。
  我怎幺去看到身體的地界是哪些呢?就是我身體裡面骨、肉之類的,也就是所有那些硬的東西、有質礙的,我們身體裡面的肌肉、骨頭、頭發,還有指甲這些硬的東西,還有它裡面支撐的這些,都是屬於地界。「流水」是我們身體裡面的哪一部分?血、液體、眼淚、小便……這些都是太陽陽光能源就是我身體裡面的能源,因為身體裡面有能源,所以才能夠保持體溫,才能夠存在,因為我們有攝取太陽能源。但是,我們人類動物能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沒辦法!而是透過植物直接吸取太陽陽光能源,透過植物的轉化,才能夠轉化成為動物所能夠吸收的能源。所以,你身體裡面的能源,是間接從太陽轉換過來。
  身體裡面的能源都是間接從植物的直接於太陽吸取能源轉換能源,然後流到你身體裡面。空氣就是呼吸,你身體裡面的所有氣體是氧氣、二氧化碳,身體裡面的這些氣,都是屬於空氣。至於,我的身體大地關係是怎幺樣呢?每一天大地的這些地、水、火、風,都會流到我們的身體裡面,然後又會排出去。你每天三餐所吃的飲食,像五榖、飯菜,都是大地、地界的轉換,你沒辦法直接吃土,但是你吃稻米、吃稻穀,可以消化吸收嗎?
  因此,植物也是一樣,從大地裡面攝取一些我們人類身體可以吸受的,就從大地裡面吸取部分的能源物質,然後轉換出人類所能夠吸收的,我們三餐所吃這些硬質的東西,例如五榖、飯菜之類,它就是屬於大地裡面的一種轉換,所以你的生命與大自然是息息相關,而且完全是大自然所提供的元素,每天進進出出的交換,你的生命才能夠活著。
  流水也是一樣,我們所喝的水、所喝的湯,都是自然的水,它是在大自然裡面流動、流動啊!我們只是拿一瓢飲來喝,喝了之後經過排尿又把它送回大自然了。我們所吃的這些硬質的東西,進入到身體之後,又會形成糞便排掉,因此包括「地界」也是一樣,每天我們身體裡面的「地界」,它也是有生有滅、有進有出。大地、地界方面,在我身體裡面一樣有進有出,水界也是一樣,我們喝水、喝湯(有進),然後又透過小便或是排汗,把這個水又是回歸自然陽光也是一樣,每天我們吸取很多的能源,透過植物、像稻穀……,或是我們吃的飲食裡面,事實上這些都有包括。
  我們所吃的三餐裡面,硬質的東西是屬於地界,飯菜裡面一樣有液體的部分,一樣有水,稻米裡面含有很多的熱能、卡路里,都是從陽光轉換過來的。所以,我們吃稻米、吃這些飯菜,就是要吸取裡面的能源。所以,太陽方面,它也是一樣透過植物的吸收,然後流到我們身體裡面;我們直接接受太陽陽光這些恩賜還很多,它提供我們光明,而且當我們接受陽光的照射,身體一樣可以接受陽光部分的功能,可以增加我們身體維他命d的攝取,還有增加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功能
  空氣方面,一樣你每天吸收的空氣,一吸一呼,都是跟大自然在進行交換,我們每分每秒都在跟大自然交換。陽光也是一樣,當我們吸取這些能源能量進入我們身體就像核能發電廠轉換的能源過程,還是有廢物要排掉,以及能源要轉換出來。當我們吸收能源之後,利用這些能源轉換成體力做種種工作、包括講話都是消耗能源
  我們每天都是跟大自然的地、水、火、風,不斷地在交換、不斷地在交換,不斷的進進出出、生生滅滅,大家一方面慢慢去體會之後,就可以體會到「無常」,可以體會到「無我」。「無常」是代表一種流體,我們身體是一個流體,地、水、火、風,每天都進入我們的身體裡面,然後又不斷排出、不斷交換,生啊!滅啊!生啊!滅啊!地、大地流水太陽空氣本身,它們又是不斷的剎那剎那生滅變化。
  因此,從這些不斷剎那生滅變化的元素所組合身體,它怎幺會不變呢?!佛陀就是要我們去體會,看到整個地、水、火、風,一直的無常剎那生滅變化,當身體是由這些會變化的元素組合而成的,身體怎幺會不變化呢?這是無常法印」。然後我們每天又不斷在吸取這些無常的這些元素進來,你每天都在跟大自然界不斷在交流,都不斷浸泡在「無常」法流裡面。當真正能夠體會大自然對我生命的重要時,你越深入一層去體會,你的我是我能、我慢就會漸漸減少,如果沒有大自然的這些供應,看你哪能夠我是我能?!深層的那個「我慢」,一定要從這些深刻的去體會,才會斷除。所以,這方面的體悟非常重要,對斷除深層的「我慢」,非常有效!
  第90頁經文所謂的「地界」,就是我身體的發、毛、爪、齒、皮膚肌肉、筋骨、心、腎、內臟……,也就是屬於硬質的這些東西。「外地界者,謂大是,凈是,不憎惡是」所謂「外地界」,如果光從經典文字上面,看不到「外地界」到底所指為何,會變成在名相方面鑽研。所謂「外地界的大是,凈是,不憎惡是」學習了老半天,還是在一些名相上面繞,於是見諍不斷。「外地界」就是山河大地
  「此外地界極大,極凈,極不憎惡」含意很深!大地廣大,再來地、水、火、風,它後面的經文都一樣會提到這一句話,「外地界者極大,極凈,極不憎惡」,提到水界一樣,「外水界是極大,極凈,極不憎惡」,火界也是一樣,「外火界極大,極凈,極不憎惡」,風界也是一樣,大家慢慢去體會。為什幺外面的這些地、水、火、風,它是極大、極凈、極不憎惡呢?為什幺說極凈,極不憎惡呢?
  一個是中性的意思,因為你很喜歡的那些大便,你認為很齷齪、很骯臟的那些東西,大自然有沒有去接受這些?接受啊!這些你不喜歡的大便,回歸到大地之後,它又化成為什幺?養料啊!營養啊!它又做為其他生物的營養份來源。地界、大地方面,它還是一樣不斷的在做資源回收,然後又重複利用。所謂大便的骯臟齷齪,是它本身是這樣?還是說我們人類把它分辨出來的?你認為大便臟、你討厭它,那是人類把它分辨出來的,因為你不喜歡,於是就認為這是不好的。
  但是,對於自然大地來講,我沒有這些問題啊!我都好、接受啊!大便對我這個大地來講,它也是資源回收,也是可以重複運用,它也是營養品。所以,對大地來講,我沒有認為是凈或是不好的分別。所謂好壞、善惡、美醜……,是人類站在自己的立場,而去二元對立的區分。你所喜歡的,就認為是好的;你所喜歡的,就認為是凈的;你不喜歡的,就認為是壞的、惡的;你不喜歡的,就認為是丑的、臟的,那是人類二元對立所分辨出來的。
  對大自然來講,我沒有這些問題,所以叫做極大、極凈,那個「凈」就是沒有這些分別,不管你是正、是負,進入這裡面就是一個絕對值。「極大」就是你的心胸再怎幺廣大,也不會比大地大啦!大地可以養育你、可以承載你,你的事業再怎幺大,你的地盤再怎幺大,大地永遠都比你所佔的地盤還要大。
  所謂「極不憎惡」,又要好好去體會。政治上有對立國家宗教上有你所仇視的宗派,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有你很喜歡的人、有你認為壞人……,但是對於自然來講,它有沒有這些分辨?政治上你所對立的,你認為不好國家、種族,對大地來講,我一視同仁,不會說是因為你的仇敵大地站在你這一邊,然後刻意把你的仇敵壓死。政治上的仇敵政治上的對立,包括說利益衝突,或是說他所扮演的是社會上的壞人,但是這些大地都默默的承擔、接受,就是「極不憎惡」,你再怎幺討厭的人大地也一樣接受他,大家慢慢去體會、慢慢去感受。
  當你慢慢去感受,然後再回來想想,我自己也是大地裡面的一份子,我也是一樣需要大地的長養才能夠存在,大地能夠包容一切,我為什幺不能夠包容一切?在修行上方面,這是很重要心態。所以,佛陀他們以前的修行,與他們所居住的,都會跟大自然結合,就是深深刻刻從大自然的啟示裡面,去體會到無我、無私。當你真正能夠去體會到大地、大自然的偉大,對眾生默默的涵養、默默的長養,然後又是條件、無所求,這樣你的心胸絕對會有很豁然、很超然的開放,你接受大自然--地、水、火、風方面的,接受大自然是無條件、無所求的長養你,你是接受大自然地、水、火、風,大自然界是無條件、無所求的在長養你,有去看到嗎?如果你正心靜下來去看到,會大大生起感恩之心
  再者「我慢」也會大大的降服,絕對不是用想像、用幻想,而是事實存在就是這樣,只是你有沒有去體會到?你有沒有去感受到?如果有,在你的修行方面,以及你的心胸、你的見識方面,會有很超然的超越、很大的突破。這就是地、水、火、風,它們都是極大、極凈、極不憎惡,但是我們一樣要去看到「無常法、盡法、衰法,變易之法」(第90頁的第四行經聞),不管地、水、火、風的哪一界,都是無常剎那生滅、變易,當你慢慢去體會這些,要跟整個大自然溶入,又體會到無常剎那生滅的法流、法印,這些透過實修實證,你一定可以親證到。
  佛陀已經親證到了,你現在也要把你的聞、思,慢慢進入到實修實證真理它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都如此,只怕你不去求證而已。只要你願意去求證,一定可以證明到這樣的法印、真理
    【幻燈片】
(太陽系及地球的誕生)
  現在透過哈伯太空望遠鏡,幫我們揭開地球與整個宇宙很多的迷惑,而且也可讓我們佛教經典裡面所敘述的法義,有更深入的求證與體會。因為想要了解比較深的天文方面,透過哈伯太空望遠鏡提供很好信息,慢慢去看到太陽系與地球的形成,以及生命的形成,與我們上述所講的地、水、火、風、空這些,都有很深厚的關係,慢慢更進一層去體會何謂「緣起甚深」?
  這一張是「空」,所謂地、水、火、風、空的「空」,「空」是甚深甚深,不要把「空」當作是哲學名詞、哲學名相,它含有很深的含意,比較容易理解的,就是一個空間。如果沒有空間,地、水、火、風、萬事萬物,它沒辦法成立。在虛空之中,有很多星雲銀河系
  在虛空裡面,很多的微粒慢慢醞釀、慢慢組合、慢慢形成,所謂「空中生妙有」,逐步的因緣、緣聚而生,不斷一直在演變、變化。星球的誕生與死亡也一樣,都是在示現無常、宣說無常法印。有黑洞、就會有白洞,現在假設黑洞的存在,很多的星球不斷一直進入黑洞的范圍裡面,慢慢這些星球消失,然後在另外一邊會釋放出很大、很大的能量。星球不斷被黑洞吸進去,慢慢的星球它會消失、被吞噬掉,但是它會釋放出非常、非常巨大的能量,像核電廠的核溶核反應,都是運用讓一些物質轉換成巨大的能量。在黑洞裡面,有形的東西吸進來、然後消失,它會轉換出能量,又散播在整個虛空之中。
  這是一個星球的爆炸,都是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實際拍攝到的。當它爆炸之後,它本身一樣提供、轉換出大量的能量能源,散播在整個的虛空中。只要有能量慢慢散播在整個虛空之中,當它因緣形成,又會從能量慢慢的凝縮,聚集,轉換出微細粒子,從極微細的粒子、慢慢再凝聚,轉換出原子原子再慢慢的排列組合,又轉換出分子;然後分子再不同的排列組合,又轉換出萬事萬物。所以,科學家宇宙裡面,發現到質、能轉換,質、能會互換,質、能不滅。不管它再怎樣一個消失,另一邊又會出來,就是這樣不斷的轉換。
  但是這樣的轉換過程,已經不是原來的那些,它已經是不同的再排列組合了,就好像說資源回收,很多的這些銅回收來之後,運到熔銅的鍋爐裡面,然後再重新製造出銅,新的這條銅與原來的這個銅,雖然說成分是類似、相同,但是已經不是原來那個銅。當原來那個銅它進入到裡面,經過洗滌之後,又變成一條好好的銅。原來的那一個銅已經是經過很多的熔合,然後又再產生出來。包括說紙張也是一樣,將一萬張的再生紙紙攪拌之後,再製作紙張出來,但是新的紙張,不是說原來我這一本書的第幾頁,然後我這一本書在第幾頁消失之後,下一本書印出來,第幾頁就是那一頁。
  為什幺要講述這些比喻?是帶給你一個很重要很重要觀念,什幺觀念?包括人也是一樣,與「緣起性空」都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不是說你原來的這一張進去,然後洗一洗之後,又是那些同樣的演員,又把它組合這一張出來,不是這樣!新的紙張它出來的,又是很多的因緣聚集所產生的,因此我們要進一步的去體會,雖然會有生有滅,有白洞、黑洞,星球會有死亡、也會誕生,但是所謂新的誕生,不是原來那個星球死掉之後,然後又原班人馬、又原班那些能源再聚合,然後又產生相同的一個星球,不是這樣!它已經是不斷在虛空之中,不斷在緣生、緣滅排列組合
  就像這「獵戶星雲」,這個星雲的產生,是由宇宙虛空之中,它有很大量的能源,然後因緣聚集之後,能源又慢慢轉換出極微。像現在的天文物理學家,或是高能物理學家,國內丁肇中博士,他們就是在從事這方面的突破,把原子打破之後,現在他們又追溯到裡面的中子、質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原子彈,現在已經是進展到核子彈,現在再研發出中子彈,就是要把微細的那些打破,他們發現每打破一層,都是釋放出能量。所以,這個都在跟我們詮釋物質能源,所有的物質是由那些能源,所凝聚、轉換出極微粒子,慢慢形成各種物質,然後逆推回去也是一樣,就是慢慢的瓦解、瓦解,然後又釋放能源出來的。
  這就是《心經講到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從一個角度來講,能源就是「空」裡面的一部分、一個特性之一。所謂「色不異空」,那個「空」就是指能源,那個「色」就是所有的物質物質與「空」是不一、不異,就是不斷在變化。但是,不是說「空」就是只有能源能源只是「空」裡面的一個特性之一,這樣而已。只要還沒有解脫,你那個抓取就還會在,那個核心還會在,它又有一種子出來,這個種子又會遇因緣再起。一樣都是地、水、火、風、空這些組合而成,「空」、「識」這些組合而成,只是成分比例不同,這樣而已。
  像有些植物開花之後,像棉花種子爆開之後,它會隨風飄動、隨處吹啊!你看那個種很輕,它會隨風吹,然後吹到適當因緣時,它又會再長。那個種子也是地、水、火、風、空,所組合而成。只有證到阿羅漢的人我是我能自我……才全然的瓦解;沒有「我慢」,他才全然的放開,沒有任何的抓取。在他大般涅槃的那一剎那也不會有任何的抓取,他是全然與這個宇宙、這個虛空都是溶為一體的,就是進入到「無所在,無所不在」,已經沒有「業識」這方面的問題,包括說能量方面他都超越了。不過,因為這方面是屬於比較高深的層次你現在逐步慢慢的提升上來,就可以逐步去體會、體證。
  從「空」裡面的能源,然後慢慢凝聚形成很大的一片星雲,在虛空裡面非常大,太陽系只是裡面一個小小的點而已,它裡面一片的一個部分,都可以慢慢運轉、慢慢運轉,就是「星雲」。然後它慢慢運轉之後,又會形成一個星球、一個太陽系。這是薔薇星雲,它看起來滿像玫瑰,滿有名,都是實際的實景,在虛空中就是這樣,然後把它放大,不斷製造出星球,整個能源又轉換成為星球出來的過程基督說是上帝在創造,但是佛教講說沒有任何一個人在背後創造,佛陀看到整個背後這些,都是自然自然緣生緣滅,各種因緣不斷的這樣一直在轉變、轉變。
  如果有任何一個神存在,也是屬於地、水、火、風、空所組合而成。所以,大自然法則是非常深奧的,它不屬於任何人,再超級的神都不可能創造的,但是大自然的那一種緣生緣滅,是非常深、非常深!稱為「緣起甚深」,背後的「空」,要看到「緣起甚深」,才能夠體會到背後的「空」更深,地、水、火、風加「空」,會產生「識」。一個星星的誕生,一樣都是能源所凝聚、轉換成有形的物質
  這是孕育星蛋的「老鷹星雲」,非常廣大。星雲都是能源轉換過來,當它慢慢這樣轉換,因為所有一東西都在動的,就算在極小的原子、核子、介子中子……,它裡面有沒有在動?都在動啊!都是微細的一種波粒在生滅、在動。能源本身也是在流動,當它組合微細粒子時,或是組合原子或分子時,它本身一樣都是在變化,在動、在動啊!就是佛教裡面講的「諸行無常」,一切都在行、都在動,當它轉換成現象界之後,所有都在行、都在變、都在動。「無常」並不是不好的,它本身就是一種不斷流體的過程
  這是很大片的一片星雲,然後慢慢的醞釀,就像母雞裡面的卵,像說母雞今天生一個蛋,如果你把牠殺掉,看牠裡面還有好幾個沒有成形的卵,裡面有好幾個蛋在排隊。所以,它是慢慢的醞釀、慢慢的醞釀,然後形成一個星球,只要隨便一片,都是形成一個太陽系。這整個就是很大片的星雲,然後慢慢的旋轉、運轉,它會慢慢形成一個核心,慢慢的突出、慢慢的突出,然後慢慢的它會更突出,再脫離出來,就形成一個太陽系。
  以上是介紹太陽系的形成過程它也是從一片廣大的星雲裡面,慢慢的凝聚,像太陽系它只是裡面的一個小部份而已,然後像這樣的形成一個太陽系,因為一個太陽系裡面的核心一樣在運轉,裡面核心壓力最大,轉速也會最快,然後慢慢就會形成。以後當它正式形成時,就是太陽,旁邊這些就會形成行星,再來更小的,就會形成一些流星。都是經過幾億年一直在醞釀,因為溫度越來越高,於是會慢慢產生核溶核反應,慢慢就會發光。內部的溫度越來越高,外面這些因為壓力不夠大,因此慢慢形成之後,也會冷卻下來。
  但是,會形成行星、沒有發光,因為中間的壓力很大、又夠大,因此形成核溶核反應,開始燃燒、發光,中間就已經開始慢慢形成行星,然後又形成中間發光的太陽,旁邊這些就形成行星,這些就是更小的粒子組合成的小行星。今天的天文學家是還沒有找到,但是沒有人敢否定,因為以前的觀念太狹小了,認為地球才是宇宙核心地球才有生命,但是當慢慢打開視野之後,才發現地球只是滄海中的一粟,只要其他星球方面,中間有陽光太陽存在,然後又有行星,有適當的因緣條件,一樣會有眾生的存在,其他都以此類推。
  剛剛是太陽系的形成過程,現在再看地球的誕生。這是整個星雲,然後慢慢的轉變、轉變,中間形成太陽,旁邊的這些就形成行星。當地球最初形成時,一樣都是高溫高熱,都是由這些能源這樣快速旋轉。這一張是地球核心,還是一片高溫高熱,地球核心大約攝氏六千度以上,很熱!外表這些有冷卻下來,慢慢演變比較適合眾生居住的地方,因為在這時候都是高溫高熱,裡面一樣都有地、水、火、風的組成。當地球在最初剛形成時,一樣是高溫高熱,蒸氣、水氣會蒸發出來,然後有熔漿會把裡面的水分慢慢蒸發,包括氣體,一樣都會擠壓生出來,然後慢慢升到空中。
  當慢慢形成、升到大氣之中,然後因緣成熟時,它又會降雨、降水下來,於是低漥的地方就會形成海水,就會形成湖泊、海洋,於是海水又形成了,還有空氣、還有風、還有陽光太陽又存在,於是生命就慢慢起源了。有地、水、火、風、空這些元素,慢慢有形的生物植物動物就會生出,就是緣起甚深啊!所以,它不是「一加一等於二」而已,它會有無窮的變化,因此生命就這樣慢慢形成了。水氣不斷蒸發上去,然後降水下來,於是形成海洋,因此我們地球上的生物是從哪裡開始?地球上的生物是從海洋開始的,這是自然現象,有些宗教師講說上帝創造,有些佛教會講說這是業啊!眾生的業啊!業力所形成的。
  事實上,不是這樣。因為以「業」這些,然後慢慢就會把一些罪,要加諸在你的身上,因為是大自然的行,所謂的「行」,就是大自然的演變,一個分子、原子它們都是在動,這都是很自然,不是誰在命令它,或是你「雞婆」推動,它才又會動,它本來就是這樣,這是自然現象。所以,當你慢慢了解之後,才會超越很多宗教師所灌輸的一些業力才會從很多的原罪裡面超脫出來,這部份很深,以後我們會再分析。整個萬事萬物的形成,包括所有動、植物的形成,都是緣起啊!緣起甚深啊!「緣起」的背後,沒有任何一個人在推動、在創造,從中去體會「無我」、「無我所」。
  這是我們的地球,是太陽系裡面的藍寶石,繼人類出現之後的生物就是我們這個有,地、水、火、風、空,所有的萬事萬物就這樣不斷醞釀出來,不是等於「識」,而是會含有「識」。大地是無條件、無所求的養育一切眾生。這些都是屬於藍寶石,將一百五十億年濃縮為三百六十五天,就是大自然的整個演變,它從能源轉換為物質,然後又不斷一直在醞釀整個變化,一個是無常生滅變化,第二個是宣說「緣起性空」,再來就是「無我」、「無我所」,處處都是在宣講「無上甚深妙法」。
  形成之後的地、水、火、風,它是不是也是一直剎那生滅變化呢?太陽冒出來的熔漿,太陽本身又是不斷一直在燃燒、燃燒,本身也是不斷在變化。太陽每秒鍾將四百萬公噸的質量轉變為能源,而且至少將再持續進行五十億年,太陽本身不斷的燃燒能源,它要釋放出這個光、放出能源,一定要從物質轉換出能源。它一秒鍾是燒掉這幺多,為了照顧我們在座的各位大哥,要照顧我們這些眾生太陽默默在燃燒自己。所以,太陽每一秒鍾都是在燃燒,都在供養陽光能源,無條件、無所求養育眾生太陽從來有沒有跟你收過費?沒有開過收費單給你,大自然都是條件、無所求的供應,我們要慢慢去體會這一種無條件、無所求,我們才能夠真正做出無條件、無所求
  大自然是無條件、無所求,但是問問我們自己對這個世間,對大自然、對眾生,我們做了多少無條件所求的反饋?這方面值得我們去自我深思。整個大自然因緣,是無條件、無所求的,來養育我們、長養我們,但是我們做出來的,卻都是在我、我所我是我能、我慢,還是有條件、有所求的作為之中。當我們真正慢慢去體會之後,很多的觀念會有很大的轉變。
  太陽光這樣發射出來之後,陽光裡面含有一些主要的顏色,但是這些又會變化出七種顏色,再來又會變化出無窮、千變萬化的顏色,都是微妙啊!奧妙啊!「緣起甚深」的「甚深」,都是在宣說那種奧妙。一個太陽生滅,當然也包括整個太陽系,最初就是這樣一片星雲,然後慢慢的形成、慢慢的醞釀之後,形成一個太陽出來,然後它一樣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所以,天文學家都在佛陀證明宇宙人生的實相,我很佩服佛陀提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