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九章 六入處

第九章  六入處      

                  
   一               雜  一九○(一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正觀故生厭,生厭故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我說心正解脫;如是耳、鼻、舌、身、意,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比丘我說心正解脫。心正解脫者,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法義分享】

◎「五陰」是將身心分解為色、受、想、行、識五大部份來觀察其無常

◎「六入處」是將身心功能作用分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大部份,且一一觀察其無常。與六根相應的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六界」是從組成元素,將身心分解為:地、水、火、風、空、識,如實去觀察無常

◎「五陰、六入處、六界」就是從不同角度,將身心內外加以解析,以便看透其假相無常,殊途同歸。主要就是要如實深觀身心內外一切都無常生滅剎那變異、幻相、緣起、體空。

   二               雜  一九七(一九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無常雲何一切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若眼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彼亦無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多聞弟子如是觀者,於眼生厭。

   三               雜  一九九(一九七)

  諸比丘!一切燒然。雲何一切燒然?謂眼燒然,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燒然。如是耳、鼻、舌、身、意燒然,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燒然。以何燒然?貪火燒然、恚火燒然、痴火燒然,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火燒然。

    【法義分享】

◎「一切燒然」,這需要理解後加以體驗。諸行--所有動作的背後一定都要有能量」的支持,而能源的轉換是透過氧化、燃燒。

◎汽車能動是因為不斷加入汽油,燃燒後轉為動能。眼睛東西、耳朵聽聲音、嘴巴講話、意根思考……都需要身體不斷燃燒原料,以提供能源。每天吃東西是在補充各種原料。

◎六根攀緣多、抓取多、慾望多、瞋恨多,則體內燃燒會較猛烈。瞋心之火極易引起眾生的瞋火。

   四               雜  二○○(一九八)

  佛告羅?羅:眼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知;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羅?羅!作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羅侯羅!如是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者,羅侯羅!是名斷愛濁見,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法義分享】

◎除非入禪定,否則眼睛不會停在一處很久,常常是東張西望。眼睛不斷的消耗能源身體就要不斷的補充供應能源。眼根要能正常發揮功用要有很多很多的因緣配合而成。其他五根也都一樣。你能存活,是因為世間很多很多因緣的支撐。若能如實深觀、體悟,則能令我、我所、我慢不生

   五               雜  二○三(二○ 一)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雲何知、雲何見次第疾得漏盡?」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當正觀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當觀無常;耳、鼻、舌、身、意當觀無常,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次第盡有漏。」

  如是比丘所說經,若差別者:「雲何知、雲何見次第盡一切結?斷一切縛、斷一切使、斷一切上煩惱、斷一切結、斷諸流、斷諸軛、斷諸取、斷諸觸、斷諸蓋、斷諸纏、斷諸垢、斷諸愛、斷諸意、斷邪見正見、斷無明生明?比丘!如是觀眼無常,……乃至如是知、如是見次第無明斷,明生。」

    【法義分享】

修行就是要反觀到十個結而一一斷除。佛陀提供斷諸結縛的妙方,就是要深觀無常。六根、六塵、六識、諸受、身、心、內、外、一切,若能如實深觀其無常,則必能次第盡諸漏、斷諸煩惱

   六               雜  二○八(二○ 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是如實知顯現。於何如實知顯現?於眼如實知顯現,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如實知顯現;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此諸法無常有為,亦如是如實知顯現。

    【法義分享】

◎不要在修行法門上較量誰的法門高深廣大究竟。任何法門,若能讓你的心靜下來,有助於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的觀察,現在這個法門對你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門

◎要斷諸結縛煩惱,需要有智慧智慧來自於止觀雙運--現在、當下就對身心內外進行如實深觀。

   七               雜  二一一(二○ 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觸入處。雲何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沙門婆羅門於此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去我法、律遠,如虛空與地。

    【法義分享】

修行是為了現觀六根、六塵、六識、身心內外一切的實相,進而離諸貪愛、斷結、除慢。如果目標不是朝向此解脫道,不管法門多妙、多殊勝修行境界多高、神通多幺廣大,那些修行佛陀開示解脫是有天壤之別。

   八               雜  二一六(二一四)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因緣生識。何等為二?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如是廣說‧‧‧‧‧‧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因緣生眼識,彼無常、有為、心緣生;若色、眼、識,無常、有為、心緣生,此三法和合觸,觸已受,受已思,思已想,此等諸法無常、有為、心緣生,所謂觸、想、思。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法義分享】

◎請注意「識」是如何產生。內六根與外六塵相觸而生六識。根、塵、識三法和合觸而生諸受思想

◎因為六根、六塵都是無常生滅變異,無常的因、無常的緣所形成的「識」當然也是無常生滅變異。諸受、思、想、行,也可類推體證。

   九               雜  二一七(二一五)

  爾時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世尊!雲何為現法‧‧‧‧‧‧乃至緣自覺?」

  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問。富留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

  雲何滅熾然?雲何不待時?雲何正向?雲何即此見?雲何自覺?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我有內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法義分享】

◎當眼根接觸色塵、耳根接觸聲塵……意根接觸法塵之際,當下若內心起貪愛心或起瞋恨心,能馬上覺察到,這就是「當下見法」。五蓋也是心所生法相你能在五蓋(貪、瞋、昏沈、掉舉、疑)生起之際就覺察到,這也是現見法的一種。

◎當自己能覺察到有貪、瞋、痴現起,才有可能隨觀隨滅貪瞋痴。至於什幺時候才能如實覺知到有欲貪、斷貪、不起貪,那要看你什幺時候開始如實反觀、如實覺察身、口、意諸行。只要你有決心,那是「不待時節因緣」,隨時都有開悟、斷結、證果的可能。

   十               雜  二一八(二一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大海者,愚夫所說,非聖所說,此大海--小水耳。雲何所說海?謂眼識色已,愛念、染著,貪樂身、口、意業,是名為海。一切世間修羅眾……乃至天、人,悉於其中貪樂沈沒,如狗肚藏,如亂草蘊,此世、他世絞結纏鎖,亦復如是。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此世、他世絞結纏鎖。

    【法義分享】

凡夫能渡過再廣再深的大海也能輕易繞地球好幾圈。但是對於身、口、意所造成的苦海卻一籌莫展。

   十一              雜  二三二(二三○)

  時,有比丘名三彌離提,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世間者,雲何世間?」

  佛告三彌離提:「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集則觸集,……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

  三彌離提!若無彼眼、無色、無眼識、無眼觸、無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無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者,則無世間亦不施設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滅則觸滅,……如是乃至純大苦聚滅故。」

   十二              雜  二三五(二三三)

  雲何為世間?謂六內入處。雲何六?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

  雲何世間集?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

  雲何世間滅?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無餘斷,已舍、已吐、已盡、離欲、滅、止、沒。

  雲何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法義分享】

佛經里所稱的世間兩種一是主觀的世間--由個人五蘊六根所蔓延而生世界--這是夢幻世界一是客觀的世界--這是實相的世界

佛陀所講的「世間大部份都指前者--主觀的世界這是每個人的六根觸六塵後,生起苦樂受、生起種種愛染及貪瞋痴的世界。這種世間是由自我、我慢、我欲、我能」所想像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這是佛陀所稱的「苦海」,這個苦海可擴及到三界。所以每個人世間每個人三界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貪瞋痴程度不同,對象目標都不同。

◎原始佛法所要出離的「苦海」、所要出離的「三界」就是指由「自我、我慢」所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唯有出離夢幻世界,才能活在客觀的「實相世界」而得解脫自在這就是佛陀所稱的究竟涅槃彼岸

◎但真正要出離夢幻世界,「自我」要先消失。也就是深層的我慢與無明要破除。

◎「實相世界」是中性的,離苦樂兩邊。但後世很多佛教徒本末顛倒的扭曲,把客觀中性的實相世界扭曲為「五濁惡世」、扭曲為「苦海」,因而拚命要出離、或悲觀厭世、或大力鼓吹移民到他方世界去。

◎只要「自我不死,不管怎樣厭離、不管移民到何方世界,都仍是在自我」所想像構築而成夢幻世界裡。那都不是實相。

佛陀本來是要引導眾生出離「我、我所、我慢」的夢幻世界,而回歸到實相的法界。但「怕無我」的眾生,卻用我慢去否定實相世界然後再去追逐理想夢幻世界

◎因為這部份比較深,而且是普遍被扭曲、被誤解若有因緣,將出另一本書做較詳細的解析與說明。

   十三              雜  二三九(二三七)

  佛告長者若有比丘眼識於色,愛念染著;以愛念染著故,常依於識;為彼縛故,若彼取故,不得見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識法亦復如是。

  若比丘眼識於色,不愛樂染著;不愛樂染著者,不依於識;不觸、不著、不取故,此諸比丘得見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識法亦復如是。

    【法義分享】

◎六根觸六塵後,若起貪愛、染著之心,則「識」(自我陰影)會增長,那就很難解脫自在

◎若根塵接觸,不貪愛、不黏著,則自我陰影會漸淡薄而消失,得現世解脫自在

   十四              雜  二五二(二五○)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訶拘希羅言:「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尊者摩訶拘希羅!於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系也。

  尊者摩訶拘希羅!若眼系色,若色系眼。……乃至若意系法,若法系意,世尊不教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以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故世尊教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

  尊者摩訶拘希羅!世尊眼見色若好、若惡,不起欲貪;其餘眾生眼若見色若好、若惡,則起欲貪。是故世尊說當斷欲貪,則心解脫。……乃至意、法亦復如是。」

    【法義分享】

◎如果客觀的實相世界苦海、會系縛你,那眾生就永遠不可能解脫也不修行佛陀也不用來人間教化。

◎客觀的實相世界不會系縛你,實相世界不是苦海。實相世界是離苦樂兩邊,是中性的,是中道

佛教所謂的「苦海是指凡夫的欲貪、瞋恚、抓取、迎拒……而形成扭曲、變形的世界

◎正因為「苦海是由凡夫顛倒夢想所造成,所以才有出離、才有解脫的可能。只要你真的從自我夢幻世界裡醒過來,那個苦海就消失了。苦海消失--涅槃彼岸就現前。

   十五              雜  二五三(二五一)

  尊者舍利弗言:「所謂無知無知者是為無明雲何無知?謂眼無常不如實知,是名無知;眼生滅法不如實知,是名無知;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如是,尊者摩訶拘希羅!於此六觸入處如實不知、不見、不無間等、愚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尊者摩訶拘希羅又問尊者舍利弗:「所謂明者,雲何為明?」

  舍利弗言:「所謂為知,知者是明。為何所知?謂眼無常、眼無常如實知,眼生滅法、眼生滅法如實知;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尊者摩訶拘希羅!於此六觸入處如實知、見、明、覺、悟、慧、無間等,是名為明。」

    【法義分享】

◎「無明」就是對實相世界的「無知」,也就是對大自然的運行法則無常、變異、無我」的無知。導致六根在接觸六塵之際產生幻覺而生起目的貪愛、抓取、抗拒、瞋恚。因不悟道,所以背道而馳--自討苦吃。

◎「明」就是了知身心內外、了知實相世界、了知大自然的運行法則智者悟道、體道而行道,與大自然的韻律一致。

   十六             雜  二六五(一一七一)

  如是六根種種境界,各各自求所樂境界,不樂余境界。眼根常求可愛之色,不可意色則生其厭。耳根常求可意之聲,不可意聲則生其厭……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則生其厭。此六種根種種行處,種種境界,各各不求異根境界。此六種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隨覺境界。如彼士夫系六眾生於其堅柱,正出用力隨意而去,往反疲極,以繩系故,終依於柱。

  諸比丘我說此譬,欲為汝等顯示其義。六眾生者,譬猶六根;堅柱者,譬身念處。若善修習身念處,有念、不念色,見可愛色則不生著,不可愛色則不生厭;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於可意法則不求欲,不可意法則不生厭。是故,比丘!當勤修習,多住身念處。

    【法義分享】

凡夫是活在「自我」的世界裡。「自我世界」是二元對立夢幻世界。每個自我都有他的「要」與「不要」。遇到可意境就拚命抓取、追求;遇到不可意境就瞋恨、排斥。因慾望「無窮」,所構築出的苦海也就「無邊」。

◎「修行」就是要收攝六根、讓身心漸漸柔軟靜下來,以便對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的觀察。只要你能如實深觀到實相而不去污染,你就會離開二元對立夢幻世界

   十七              雜  二九七(三一九)

  「所謂一切者,雲何名一切?」

  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若復說言『此非一切,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我今舍,別立餘一切』者,彼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十八              雜  二九九(三二一)

  「所謂一切法,雲何為一切法?」

  佛告婆羅門:「眼及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為一切法。」

    【法義分享】

◎「一切」就是你的「世間」。你的世間不會超過你的六根與六塵接觸的範圍。每個人世間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理想慾望夢境都不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