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二章 涅槃、無為、空--甚深極甚深
為什幺這一系列要放在後面?因為這是屬於聞、思、修、証的實修之後,後面証悟的內容,如果沒有前面的聞思基礎,直接講後面的「涅槃、無為、空」,你沒有辦法了解,還只是一個空洞、抽象,「空」還是很空洞、很抽象。為什幺這裡很深呢?佛陀有跟我們講過,你要「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法住智」就是要先了解前面的「三法印」、「四聖諦」,你先了解、、徹底體証之後,再來才能夠具體的體証到「空」。
「空」有二個主要的內涵,第一個是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的「空間」,無限的空間,「空」的第一個具體內容,它有無限的空間,無邊無際,無限的空間不只包含你、我,包含山河大地,還包含一切的日月星辰,包括整個銀河系、整個宇宙,「空」都把它包容。這個空,除了它本身是無限的空間以外,再者就是無限無邊無際的「空」裡面,它蘊藏無量的能源,「空」就好像海洋,能源就好像海洋裡面的氯化鈉,那些海水裡面鹹鹹的鹽份,它都是彌漫在整個海水裡面,但是我們可以從海水裡提煉出鹽粒,因此「空」裡面的這些能源,當因緣俱足的時候,它會從極微小的粒子開始,極微粒子然後慢慢再轉換成原子、分子,然後再轉換成所有一切物質出來。
空,除了是代表無限的空間以外,再來它是蘊藏著非常豐富的能源。「空」是「無色界」,無質、無礙,因為「空」沒有質、沒有礙,才能夠容納現象界一切物質的存在,這就是「以有空義故」,所以一切「有」才能夠存在、才能夠成立。因為有無限的空間為背景、為舞台,所以現象界的一切才能夠存在,必須要有無色界的「空」,沒有物質、沒有質礙,沒有任何阻礙的「空」,現象界的一切才能存在。但是,現象界的一切,它卻是生生滅滅,只有「空」本身,因為它不生不滅,所以才能夠容納現象界的生生滅滅。佛教界對「空」方面,很少有正確的解讀,很感慨的就是說,大家把實際的「空」,都變成很抽象的「空」,都把它變成是頭腦裡面的空性、空洞、頑空、斷滅空,那都不是「空」的本意。
所以,我們現在再把「空」解析一下。第一個「空」沒有質,能夠容納一切物質的存在,而一切物質就是現象界,「空」是無色界,因此「空」能夠容納一切色界的存在。所謂「色界」、就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空」裡面沒有聲音,因此它能夠容納有聲音的存在,因為「空」沒有聲音,就是涅槃寂靜。涅槃寂靜才能夠容納現象界一切的吵吵雜雜,「空」、它不生不滅,才能夠容納現象界一切的生生滅滅。「空」裡面沒有苦、集、滅、道,現象界裡面有苦、集、滅、道;「空」裡面沒有生、老、病、死,現象界裡面有生、老、病、死。所以,《心經》所講的世界,都是直指宇宙本體的空,沒有本體空這個舞台的存在,現象界的一切沒辦法存在。一切來自於空、一切回歸到空,以空為背景、以空為舞台。
(第一節)「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凈,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現在是要講解第一義空經,前面都講世俗諦,現在是要講解第一義諦,因此龍樹也講,如果你不依世俗諦,就沒辦法了解第一義諦,沒有前面那些基礎,沒辦法了解後面所講的第一義諦。「雲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所謂的俗數法,「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這裡面經文很簡短,但是含意都很深。
第一空義經就是「眼生時有無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就像烏雲密布、雷電交加,雷電產生時,因為烏雲密布當下,因緣俱足形成的時候,當下它就產生雷電。當它打雷之後,會釋放出很多的能源、壓力,它都會釋放出來,這時候當下它的因緣又不足了、又消失了,於是雷電馬上又消失。所以,雷電的產生不是說從外太空,然後一個雷神下一道指令,用個雷射把它射到這裡來,然後打過那個壞人之後,又跑回外太空去。如果它從一個地方跑到這裡來,然後又從這裡跑回去,叫做「有來有去」。但雷電的產生,它是當下因緣俱足的時候,它就發生。就好像說大家敲鑼打鼓,你打或是你拍那個合掌、拍手這樣,你一拍那個聲音它就出來了,當因緣俱足的時候,它就會產生;當因緣不俱足的時候、它就消失,意即「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
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海洋裡面有很多的波浪,當因緣形成俱足,於是波浪就產生。當因緣不足的時候,波浪就消失,所以它是緣聚而生、緣盡而滅,生滅變化。波浪它不是說:喔!太平洋的波浪是從前一世從大西洋那邊,然後投胎轉世來到太平洋這裡。如果有一個真常的我,輪迴轉世就是你這個波浪的前世就是在大西洋,你因為覺得那邊不好,或是說你在那邊做不好,於是再投胎轉世來到太平洋,變成有一個實質的波浪,從大西洋那邊,然後消失之後,它是從潛入到海底裡面,然後從海底裡面一直一直移動,移到太平洋,叫作有一個真常的「我」在輪迴。但是佛陀看出來的真實的現象界不是這樣,那是一般眾生的觀念,認為一個真常的我。
佛陀講「無我」,因為這個「我」是緣聚而生,波浪也是緣聚而生,因此波浪的形成也是「生時無有來處,波浪滅時無有去處」,它不是說我這個波浪在這裡消失之後,然後又跑到其它大洋去,它消失就是回歸大海,因緣形成就形成波浪出來,消失就是回歸大海。「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的眼,事實上是一種「眼識」,當我們的「六根」與外面的「六塵」接觸之後,當下你產生覺受,眼睛看到東西之後,然後你有所體會,這樣產生的就是「眼識」。為什幺「無有來處,無有去處」呢?如果它有一個來去,以光速來講,用光速在跑,一秒鍾跑三十萬公里,從我們地球發射出去,跑到太陽那裡需要八分鐘,如果我們跑到最近的恆星,也要3.4光年,從這裡發射無限雷波出去,也要跑三年半,用光速在跑要跑三年半之後才跑到那邊。
如果最近的銀河系,哇!那是要十幾萬光年,在更遠的那些,都是要上百萬光年,有的是千萬,如果它有一個來去,眼睛的眼識生,它是有來有去,就像我們現在用眼睛,然後像無限雷波投射出去,想要看太陽,現在有一個意念要投射出去,想要看到太陽要多久?你用光速來看,也是要八分鐘之後才能夠看到,因為你是從這裡出發,然後跑到那邊去,叫做「有來有去」。如果你要看到天上星星,晚上說要來看星星,你躺在那裡,但是你現在從這裡出發看,等到天亮時候才會到達星星那邊?事實上不是這樣,我們眼睛的眼識一產生,它是當下、剎那,馬上就看到在遙遠的銀河系,如果是鷹眼,一看就是十萬光年外的,我一樣剎那馬上就看到,因此眼識的產生有沒有距離?它沒有距離、沒有來去。
如果你有一個距離、有來有去,它就有時間性,所以你就要從這裡跑到那邊,然後它就會有時間性,但是當它因緣俱足的時候,你要看:耶!馬上就看到,像哈伯太空望遠鏡也是一樣,因為它是用望遠鏡直接透過我們的眼識去看,所以它不是用電波送出去。所以,你要看到多遠?馬上十萬光年、百萬光年外面的,都可以看得到;一億光年外面的,一樣可以看得到,即是「眼識生時有無來處,滅時無有去處」。所謂「有來有去」,我們是從甲地到乙地,比如從中和出發來到中鼎,叫做我來到中鼎,如果說我從中鼎回來,以中和來講,我是說我去到中鼎。但是,如果我從中鼎到這裡:喔!我又回來,你有距離,它就有「來、去」的問題,這是物質現象界的一切。
但是「空」呢?記得!「空」它是一體的,含意很深!「空」表面上是無邊無際,但事實上它又是一體,一體裡面它都是馬上就生,看到馬上就看到,沒有一個距離。「空」是一體,它是沒有分隔的,像台北縣、台北市還有分隔,台灣、大陸還有分隔,你還有距離,有距離就有時間,但是整個「空」,它是一體沒有分隔,因此它沒有時間性。
「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就好像波浪,「眼不實而生」就是眼識要產生,它也是「六根」,有這樣健全的「六根」,還有外面的「六塵」,這樣的一個境界,當因緣產生的時候,它就馬上產生。眼晴、你的六根,它不是一個實際實體的存在,它也生滅變化,它也是因緣俱足。「不實而生」它不是一個實體不變的實體,它的產生、波浪的產生,它也是因緣俱足而產生,「不實」不是一個不變的,事實上它是因緣俱足,而且它本身也是會變的。
「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當因緣緣聚而生、緣盡而滅,波浪也是一樣,緣聚而生、緣盡而滅。「有業報而無作者」就是說有業報,很多人當作一個業力輪迴,不要把那些牽扯這樣啦!「有業報而無作者」當因緣俱足,就像雷電因緣形成,雷電可以散出光,散出巨大的能,而且它也會電死人、打死人,它能夠起作用。當因緣俱足時,它能夠起作用,叫做有業報,就像海洋的波浪,當它因緣形成時,波浪很大、力量很大,它可以形成浪花或是沖擊大石頭。就好像說你的產生也是一樣,你、我、他都是因緣俱足而生,但是當形成的時候,你可以作工作,你可以來中鼎這裡做你的工作,也可以出差去做什幺事,你也可以上班,也可以燒飯、煮菜,當它形成的時候,你可以做各種工作,但都是因緣形成。所以,因緣形成的時候,它是「有業報」,你可以做什幺,但是「而無作者」。
「無作者」就是沒有一個實體不變的我,也沒有人在操控你、在主宰你。「有業報而無作者」,包括說我們很容易產生:喔!我今天完成了一件重大的工作,喔!我很有成就感,這是因為我很有才華、很厲害,你有「我」的一種意思,叫做「有作者」。你有一個很厲害的「我」,叫做「有作者」,今天這裡講說「無作者」,事實上你要去看到,你能夠完成什幺、你能夠作什幺,背後它是有很多因緣的,這裡面就是「無我」。所謂「業報」,就是你能夠做什幺,「能做」也是因緣俱足而做,因緣俱足而生,不是我能。
「此陰滅已,異陰相續」就像海水,當它消失之後、回歸大海,回歸大海之後,至於說這些海水再來要怎幺應用,那不是我的事,那是法界的事。再來,它又形成怎幺樣的波浪、或是濺起浪花、或是形成雲飛到空中,或是說當我形成雲的時候,這個雲要飄到哪裡,不是我在決定,那是法界的因緣。就好像說我今天能夠來中鼎跟大家結緣上課,這不是我個人所能夠決定的,也是很多的因緣。
除了當波浪消失的時候,它還是繼續在法界裡面,至於法界要怎幺運用,那是法界的事。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如果那個冰溶解之後,「此陰」就是當這個形體溶解之後,「異陰相續」它的生命是以水的形態繼續再運作、再存在,冰雖然消失,但是它下一個形態是形成水,並不是真正的消失,叫做「此陰已滅,異陰相續」。
「除俗數法」就是世俗諦,也就是現象界,除了現象界的生生滅滅,不斷的生滅變化以外,各種因緣俱足就生滅變化,佛教所講的緣起緣生,以及無常法流,一直在流動變化,除此以外,你沒辦法找到一個不變的實體,在輪迴或是在操控、在主宰。世俗諦方面,它就是不斷的生生滅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我們的心行也是一樣,每天都是不斷的在變化。「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就是有因有緣,然後果就產生,有因有緣,緣聚而生、緣盡而滅,所以「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此起」都是講現象界的一切。第一義空裡面,它是沒有這些,第一義空就是不生不滅。
【法義分享】肉身是由非肉身組合而成,花是由不是花的元素材料所組合而成,你的存在、你的身體也是一樣,由不是你的那些因緣條件組合而成,所以「我」是由「非我」的元素組合而成,大家從這裡深刻去體會,什幺叫做「無我」。但是,當因緣形成之後,這個「我」又可以去做種種事情,然而你能夠做種種事情,也是因緣俱足而生,叫做「有業報而無作者」。此經「第一義空經」,一般都會解釋為「緣起法則、無常法性」,這樣就把「空」當成空性、性空。這是一種誤解。若無「空」的存在,現象界的緣起法則就不會存在。
(第二節)「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於猶豫,拔邪見刺,不復退轉」佛陀告訴一位比丘:我已經度種種疑惑,所有的困擾疑惑、內心的不安,全部都已經消失了。「離於猶豫」內心的慌恐、不安都沒有了,「拔邪見刺」顛倒夢想那些都消失了,「不復退轉」就是《心經》所講的証悟世界,已經了悟整個大自然的法則,已經了悟生死大事,已經遠離顛倒夢想了,因此來到「心無所著」,對我來講已經沒有什幺執著,無恚、無礙。「何處有我為彼比丘說法?」哪裡會有一個我在展現我慢展現?!「喔!我能夠講經說法,我能夠弘法,我是個大法師……」沒有那些。
禪宗裡面,講說「我一生說法、說了那幺多,但是我沒有說一句話」意思就是沒有講一種法,是屬於我個人的,是屬於我私人的,因為這些法是宇宙、大自然,本來就存在的真理實相,沒有一樣是我的,我只是把發現到的這些,我如實觀察,然後跟大家指引去看真理實相而已,這些真理法則都不是我的。一方面,因為他體証空、體証到無我,本身展現出來的就是以「無我」的精神,來跟眾生互動、作法上的分享。所以,你真的有體証到空、在講經說法,或是你還是帶著我慢、在講經說法,不一樣的。如果你還沒有真正體証空,你背後的講經說法,是有你背後的你的要,或是要展現我是、我能,因此「何處有我為彼比丘說法?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賢聖出世間那一種很高深的法。
「空相應緣起隨順法?」事實上,你的內心要來到與空相應、緣起隨順,你的外相隨順緣起,很重要!上次禪修,已經有不少人能夠體會到這些,只是你的穩定度、深度,都要不斷的再深入,心要與空相應,而外相隨順緣起。這個空,記得!不是空洞、不是抽象的那個空,「空」就是宇宙本體這個空,實際「空」的存在,剛才作那些解析,就是讓你去了解「空」的重要,讓你了解「空」本身的含意,以及具體展現出來的作用。沒有「空」,你、我、他都不能存在,因此不要怕空,當你體會到「空」的特性,你的心就會跟「空」相印。如果真正了解「空」的實相、特性,你的心、你的心量,就會展現跟「空」一樣的無邊無際、沒有質礙,你的內心裡面種種框框,原來心量狹小那些,會因為你體証空、無邊無際,於是狹小的心量會打開成為無邊無際。
原來遇到一樣事情,你就很在意,今天當你體証到空之後,你知道「空」能夠包容,包容所有的二元對立,當你體會到這些,你的心就會跟「空」溶為一體,哇!來到超越二元對立,包容一切。所以,當你體証到,你的心就會與空相應,但是現象界的一切生生滅滅,這些緣起,你又不會否定它,當下該做什幺,你不會逃避,不會去厭惡這個世間,你還是一樣會隨順當下的緣起,該做什幺、你就去做。佛陀35歲就體証到涅槃、無為、空,但不是說這樣之後,他就自己躲起來,然後就入涅槃去了,就離開這裡了,就離開這世間、不理眾生,不是這樣。真正解脫者是不會厭惡眾生,不會厭惡世間,反而展現出大慈大悲愍眾生。至於說他要怎幺樣去弘法度眾呢?就是要隨順緣起,當因緣俱足的時候,他就會跟眾生講經說法,協助眾生解脫自在,所謂的空相應、隨順緣起。
「所謂有是故是事有」第一個「有是故」,因為有空的緣故,「是事有」所以現象界的一切,總總人、事、物,現象界的一切才能夠存在。「以有空義故」一切「有」才能夠存在,「是事有故是事起」因為現象界的一切就是不斷的變化無窮,不斷的生生滅滅、不斷的變化,「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多因多果,就是這樣。「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這隻是一個代表,此有故彼有,因為有這個,才有那個,不斷的一直這樣演變。
佛陀「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証証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蒙沒、障礙」比丘、求法者一直想要得到什幺,他在修行方面也下很多工夫,他想要得到什幺,想要有所得、有所成,想要求神通、求感應、求禪相,但是他一直求不到,想說佛陀你這幺厲害,應該可以幫助我找到這些吧?沒想到佛陀你竟然跟我講一些「空」方面的,講一些緣起的,我本來是想找佛陀能不能幫我傳授一些密法、傳授一些神通,讓我更厲害……,但是你卻跟我講一些空方面的。
眾生不了解「空」,於是就很怕「空」,這時候他內心裡面,反而「心生憂苦」更憂苦、悔恨啊!內心的交戰就會更劇烈,「蒙沒、障礙」反而慌恐不安,因為眾生不了解「空」,所以才會怕「空」。如果真正了解「空」,絕對不會的。「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佛陀就講:那些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你聽不懂、很多人聽不懂,都是很正常的,因為這是很深的。「此甚深處,所謂緣起」緣起法已經是很深了,「倍復甚深難見」甚深極甚深的,「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要真正體証到涅槃、無為、空,不容易啊!這是很深、很深的。
光是要體悟無常法印、無常法流,要體悟緣起,就已經不容易了,你看學佛的這幺多,但是要証到初果的,已經不多了。事實上,能夠真正體悟緣起、體悟無常法流,已經是証到初果的証量了,但是初果、二果、三果這樣上來,你必須要把這些不斷的再加深,到後來才能夠體証到「空」的深義。不要想說老師跟我們講述「空」,我現在知道啦!我現在可以了解這個「空」啦!我已經體証到「空」啦!你現在還只是頭腦上面的知見,還沒有真正的臣服,還不知道「空」的厲害,還不知道「空」的偉大,因此你對「空」的理解,還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還只是一個空間裡面,只是一個沒有生命的這個「空」而已,你還沒有真正體証到「空」的偉大、重要、厲害。
如果真正能夠體會到那個「空」的偉大、厲害,你的我慢、自我,它很快、很快會消失,而且你會來到解脫自在。當你真正體証到「空」,「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能夠放下一切過去的顛倒夢想,但不是消極悲觀。真正體証「空」的人,絕對不是消極悲觀,但是因為名詞、文字、語言的極限性,沒辦法真正很傳神的描述「空」方面。當你真正體証到「空」,就會遠離過去的顛倒夢想、契入無為。
「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就是緣起法,「無為」就是涅槃、空方面。「若生、若住、若異、若滅」又是很重要,一個是有為法,一個是無為法,「有為法」是「若住、若生、若異、若滅」,「無為法」是「不住、不生、不異、不滅」。佛法從前面一開始,都是講生、住、異、滅,無常法流,但是這裡「不生、不住、不異、不滅」的「不滅」,不是抽象的概念,是對實相的描述,也是對「空」的描述。「有為法」講的就是現象界的一切,「無為法」講的就是空、宇宙本體的空,現象界的一切,不管多小的細菌或是多大的偉人,或是多大的星球,包括太陽系、銀河系,這些一樣都會生、住、異、滅,這裡用一個很傳神的字--「若」,「若住、若生、若異、若滅」,很傳神!因為一切現象都只是生滅變化,就是一直在變化,一切一直在變化變異。
如果你要硬性規定說有生、有滅,就好像從冰塊溶解演變成為水,表面上是冰塊的消滅、水產生了。「若」字很傳神,能夠真正了解,你會從生生滅滅裡面,去體會到什幺叫做不生不滅。以冰塊來講,冰塊本身的形成,這是一個「生」,如果冰塊本身溶解,叫做「滅」。但是冰塊的「滅」,是水的生,水會蒸發,當水在蒸發,就是水的滅,它漸漸減少、漸漸消失,水的滅是雲的生。雲產生之後,它又會不斷的飄動,又有可能降下雨;當下雨的時候,就是雲不斷的漸漸減少,也是一種雲的滅,但又是雨的生。從一種片段來看,它就是有一個生、滅;以總體來講,它是不生不滅,只是變化、變異而已。
不生不滅,不是一個東西固定在那裡不變化,它是告訴你現象界的這些,就是不斷的變化、變化、變化。所以,冰塊形成為水,也不是真正的滅,這時候我們把它叫做一個「若滅」。當水產生時,也不是真正的生,它只是一種「若生」,因為你也不是無中生有,也是從另外一個變化,人家這邊消滅,然後這邊才產生。因此,這邊的滅,不是真正的滅,它是一種「若滅」;這邊的生,也是一種「若生」。水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消失,但是它也不是真正的消失,因此叫做若滅、若生。當冰塊形成的時候,好像是一個實際的存在,但它不是永久不變,當它「住」、形成固定,我們叫做「若住」,因為它不是永久停留不變的,它一樣會變,所以叫做「若住」,這些都是在詮釋現象界的生生滅滅變化,看起來它是有變化、有生滅,但事實上它是一個變化,變異、變易。
綜觀整個全局來講,你就可以了解,什幺叫做不生不滅。所以,現象界本身也在告訴你不生不滅,生生滅滅裡面體悟不生不滅。再來,「空」本身更是一種不生不滅的具體展現,因為有「空」的不生不滅,因此能夠容納現象界的不斷變化。所謂「無為法」,事實上就是本來就存在,宇宙本體的這個「空」,它是一個不生不滅、本來就存在,不是因緣俱足而生,誠如《六祖壇經》所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不生不滅」,很多人錯誤解讀之後,就變成有一個「自我」的自性,結果就在「自我」裡面,一直要去找佛性、自性……,然而自性又能夠生什幺?上述的「自性」,不是「自我」的自性,而是本來就存在的法性,本來就存在的宇宙的實相。
事實上,宇宙本體的「空」是「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都是宇宙本體的「空」,本來它就沒有生滅,何期自性能夠生萬有,空裡面能夠生妙有,容許現象界的一切存在。禪宗是相當高峻,如果沒有深入而正確的解讀,修禪常常都是越修「我慢」越大,因此不要一直在「自我」裡面,要去找佛性、找自性。佛陀宣說「無我」,你偏偏一直要找「自我」,本來它就是「無我」,緣聚而生、緣盡而滅,但不要以為是「斷滅空」。冰的消失,不是真正的斷滅,它只是一種變化。如果以斷滅論來講,以為冰塊消失、什幺都沒了,就是一種斷滅。事實上,冰塊的消失只是變化、變化。
「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如果能體會到「有為法」,現象界的一切生生滅滅變化,也能夠體會到「本體空」方面的不生不滅,就能夠體證「空」,得道、悟道、而行道,就是老子所講的「得道」。「得道」不是真正得到什幺,而是你體會到「空」,體會到「空」的玄奧、玄妙,你跟「空」溶為一體,不是像布袋戲或是連續劇在演的,他在深山裡面修行幾年,然後修到金光閃閃下山,於是講說他是一個得道之人、得道高僧,就背著一把寶劍,很厲害的出來砍人、稱霸武林,都不是真正得「道」,真正體會「道」。本來就是講宇宙本體的「空」,當你真正體會到「空」,以及體會到大自然現象的法則,然後跟它溶為一體、不再背道而馳,你體會到了,就是「得道」了,叫做「得道」。
當你「得道」、體道、悟道,就會「行道」、展現出來,跟大自然的運轉法則頻率一致,不會背道而馳,不會自討苦吃,跟整個法界是溶為一體。所以,一個得道的人,就是解脫自在的人,完全跟法界溶為一體,沒有自我、沒有任何的我慢。「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因集」就是因為聚集、貪愛、抓取,於是你的苦就跟著產生了。因為一切「無我」、「無我所」,就是偏偏用一個「我」,要去抓我、我的,你就自討苦吃。當你了悟真理實相之後,放棄了顛倒夢想的抓取,你的苦就消失了。
「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滅,是名苦邊」你終於體道、悟道、而行道,了悟整個生死大事,看到整個法界的法流、實相,此時因為你了悟生死大事、體證到「無生」,眾生在還沒有真正徹底證悟以前,是用一個「我」,然後在那裡貪生怕死,就會像猴子這樣跳過一個樹枝,然後又去抓另外一個樹枝,一直在那裡跳,一直在那裡跑啊!跳啊!當你了悟真理實相之後,就知道:哇!無來無去。你不必去到那裡,原來想要跑到哪裡、跑到哪裡的各種路徑,都斷除了!「斷諸逕路」不需要再去哪裡了,這時候包括到處去找法。如果還沒有究竟解脫,一定會尋尋覓覓的,一定會到處去找的。只要你是想要解脫,在還沒有究竟解脫以前,你一定會到處去尋覓。但是,當你真正了悟真理實相,一直在向外追尋、追尋到最後,發現涅槃寂靜、極樂世界,竟然就在眼前、就在當下。
當你了悟這些,就不會到外面再去尋尋覓覓,一顆心不會說要跑到哪裡才心安,你到哪裡都大安心、大自在,跟整個法界都是一體,這時候就會「斷諸逕路」,不會還在尋尋覓覓,不會不安了。所以,就「滅於相續」,因為你了悟生死大事、體証「無生」,所謂「無生」,包括「若住、若異、若滅」都要徹底証悟,「無生」不是就變成像硬梆梆的石頭,不會變化、不敢動,它是很生動、很活潑的。「相續滅滅,是名苦邊」因為你已經不再投胎轉世輪迴,就是來到涅槃、解脫自在的境界,苦海的消失叫做「苦邊」,這時候你已經了悟生死不是我的事,已經體會到不生不死,一切現象界只是變化,至於要怎幺樣變化,不是我的事,是法界的事,也唯有體會到法界的玄奧、玄妙、庄嚴,你才會放下「自我」,在你沒有體會到以前,「自我」是放不開的,它是不敢交出的。如果從語言、文字相上去理解,則「涅槃、無為、空」,又會落入頭腦裡面的一種概念、名相、知見,則甚深法義就會喪失。
「緣起法」講的是現象界,「空」則是指宇宙本體,這是一個無邊無際的空、虛空,在這無邊無際的虛空裡面,把它畫成像一個人,眼睛叫做各種銀河系,嘴巴也是銀河系,它在微笑啊!然後這些上面的頭發,就是山河大地,我們縮小到一個星球上的山河大地,裡面有很多的眾生、樹木,而且天上也有很多的星星,這是現象界的一切,日月星辰、銀河系,統稱現象界的一切,現象界就是形成有形的物質,你可以看得到,或是可以用儀器檢測得到現象界的一切,現象界的一切與「空」,整個統合稱為「法界」。
現在我們來看這個對比,記得!「緣起法」講的就是現象界,「非緣起法」講的就是宇宙本體的「空」,它不是因緣俱足才形成,「空」本來就存在,像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最近提出宇宙的「大爆炸論」,也只是在形容、詮述,也是一個假設論而已,它是在形容、詮述這些現象界,它是怎幺樣產生的,它是來自一個大爆炸,然後不斷的擴散、不斷的擴散,但是不管你再怎幺爆炸,不管你再怎幺擴散,都是在無邊無際的「空」裡面,這個「空」本來就存在,就算你大爆炸,「空」本來就存在,就像大爆炸,它也是一個因緣、緣起而生,也是一個緣起的現象。所以,銀河系的產生,日月星辰的產生,太陽系的產生,地球的產生,這些都是「緣起法」。
「緣起法」是歸納現象界的無常法則,現象界一切一定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變化,「空」是指宇宙本體、本來就存在。「緣起法」就是若生、若住、若異、若滅,而「空」是不生、不住、不異、不滅。「緣起法」是「此有故彼有」,而「空」是涅槃寂靜,因為現象界有生有滅、「此有故彼有」。「緣起法」是屬於「有為法」,「空」是屬於「無為法」;「緣起法」是屬於甚深法義,而「空」是甚深極甚深;「緣起法」是屬於「法住智」,「空」是屬於「涅槃智」;「緣起法」是有苦集滅道,敘述眾生在生死苦海的心理現象--苦、集,也有解脫的現象--滅道。但是「空」裡面是無苦集滅道,真正體証「空」的人是沒有苦集滅道,《心經》的世界都是詮述「空」、體証「空」的境界,因此沒有苦集滅道。「緣起法」是屬於世俗諦,而「空」是第一義諦,「空」是非緣起法。
(第三節)「雲何名為空三昧?所謂空者,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體會到一切的法是來至於「空」,體會到「空」的偉大,然後溶入「空」,這樣就來到「空三昧」,一切諸法都浸泡在虛空裡面,因為「空」它涵容一切,能夠包含一切諸法的存在,因此超越二元對立。當你體會到這些,你的心跟「空」相應,就是進入「空三昧」。
「雲何名為無想三昧?所謂無想者,於一切諸法,都無想念,亦不可見」如果從文字上面解讀,修行修到最後就是不能夠有任何的念頭,不能夠想、不可以想,如果你有什幺起心動念,起心即乖、動念即錯,變成不可以起心動念。所以,從文字上面去解讀,一直修、修到最後,你就是很苦啊!就是不敢起心動念、不敢動作,你的身體漸漸僵化,你的心也漸漸僵化。所謂「無想」,不是不可以有念頭,而是已經體會諸法的實相了,過去是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裡面,今天遠離了過去的顛倒夢想。「無想」就是遠離過去的顛倒夢想,不再執著過去的抓取、幻相,了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因此「亦不可見」,不會看到一個實實在在不變的東西,看到它是不斷的變化,於是你不會祈求恆常不變,就是「無想三昧」。
「雲何名為無願三昧?所謂無願者,於一切諸法,亦不願求」如果解讀錯誤的人,都會以為我們修行人都不可以做什幺了,就變成很消極悲觀,有的人批評《阿含經》方面,認為修這種方法到後來是「無想、無願」,什幺事都不想、什幺事都不做,就認為是悲觀消極。所以,能夠來到「無願」,體會到、看到以前是在海中鑿河,在大海中開鑿運河,哇!還發了很大的願:我要開出一條超級大運河。當你有一天了悟了真理實相之後,超越了二元對立,超越了原來平面空間,跳脫出大海,跳脫出原來你的視野、你的世界,跳脫原來你的思考空間,看到:「啊!原來我以前是在大海裡面開鑿運河,我還發了那幺大的願在開鑿運河……」現在呢?你發現:「哇!那些都是錯誤的顛倒夢想啊!」你才會真正醒過來。
當你醒過來,過去那一種錯誤的願,你還會繼續有嗎?沒有那些啦!叫做「無願」。所以,已經了悟真理實相,然後體會到「無為」,體會到「無我、無我所」,這時候一樣會來到「無願」,沒有那一種錯誤的願求。如果一個人「不得此三三昧,久在生死」,前面三種境界沒有証悟到,就是在生死苦海裡面「不能自覺悟」,沒辦法解脫自在,就是在苦海裡面顛倒夢想的抓取,然後在沙灘上面構築你的城堡,在海底裡面構築你的運河。「諸比丘!當求方便,得此三三昧」各位修行者啊!如果要解脫自在,就要好好去體悟、去體証「空三昧、無想三昧、無願三昧」。
「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如實體証到一切萬物、一切眾生,都是來至於「空」,也必回歸到「空」。當真正體証到「空」的浩大、玄妙,很厲害的「自我」才會臣服,「我慢」才會消失。當「我慢」消失,就能夠契入「無想、無願」。所以,「無想、無願」是來至於你的實修實証,體會到「道」的玄妙庄嚴,體會到「空」的玄妙庄嚴,原本的自我很厲害,想要修了神通廣大,展現我是、我能,到後來那些都會消失。所以,一個真正的解脫者,他是來到返璞歸真,體會到無學、無修、無為的境界,如果還有我慢與無明,會就用頭腦從文字上面去思維、去解讀,自認為經典讀很多、很懂,用頭腦去思維「三三昧」,然後就會想用有為法,用你努力的修行、你的打坐、你的禪修,然後在禪相裡面,認為自己已經進入到「空無邊處」的世界,已進入在空相、空三昧裡面了,現在都完全沒有念頭了,現在都沒有任何慾望啦!現在都沒有任何的願望啦!……然後一出來就開始跟人家較量,「喔!你還有念頭、你這差的遠……」就是在自我的夢幻世界裡面構築你的「三三昧」,然後看不到背後的我慢在展現,越修越厲害都不知道。如果還有我慢與無明,以為自己達到「三三昧」,自認就是很厲害的人,然後會看不起別人,你會用頭腦從文字上去思維,用「有為法」達成「三三昧」,如此的「三三昧」似是而非。事實上,這不是真正的「三三昧」。
(第四節)什幺叫做涅槃?涅槃者,貪、瞋、痴永盡啊!「貪慾永盡,瞋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就是貪、瞋、痴的止息,你的煩惱、憂悲苦惱的止息,顛倒夢想的止息,這樣有什幺不好?有的人還一直在勸人家不要入涅槃,還有一些大師還在勸人家不要入涅槃,認為入涅槃之後,就不能夠造褔、修功德,就沒有辦法再繼續累積功德,就進入斷滅空……,這些都是對涅槃不了解。如果沒有體証到涅槃世界,眾生是在顛倒夢想的世界。以現在來看,一個罹患神經病者,我們會很清楚知道他是一個神經病;以佛陀的角度來看一般眾生,以佛陀的覺悟、真正看到整個宇宙實相的人來看眾生,也就是以四果阿羅漢來看眾生,他很清楚知道眾生是患有程度不同的神精病,不管你是多幺有名的大師、大法師、大法王,只要你還有「我慢」在,只要還是在顯現你的厲害,都是神精病。
事實上,涅槃就是把你的錯誤認知,把你的神精病都醫好了,當你醫好神精病,然後成為一個正常健康的人,如實了悟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你不是一個病態的心理,不是一個錯覺的人生,成為一個覺悟者,遠離顛倒夢想,就是入涅槃,這時候沒有那些貪、瞋、痴,這樣有什幺不好?!「入涅槃」就是把我們錯誤的顛倒夢想扭轉過來,把我們病態的心理,變成為健康的心理,這樣有什幺不好?!所以,大家不要對涅槃解讀錯誤。貪、瞋、痴永盡,不再顛倒夢想,有何不好呢?!為何要排斥入涅槃?!
(第五節)「何等為覺力?」什幺是真正的一個覺悟者?他所體會的就是「於善、不善法如實知」所以,不要以為體証到超越二元對立、溶入一體世界、無分別的世界的人,對是非、好壞……不知道,不是這樣啊!不要以為就是變成阿達、阿達,傻傻獃獃的,什幺都不知道,你腳踩到牛大便也不知道……,不是這樣啊!都是眾生以二元對立的世間頭腦來了解,什幺叫做超越二元對立、一體無分別的世界。事實上,他是清楚的了知,但是他所了悟的、以及他背後沒有帶有貪、瞋、痴。而眾生呢?是從你的貪、瞋、痴,出發、對立的。舉例來講,就像幾年前發生陳進興的案例,大家都認為他好像一個殺人魔王,很可怕啊!尤其是在抓他的階段,都是人人自危、很惶恐啊!一般都是希望趕快把他處決掉。
但是,當他後來被抓到,當然接受國法的制裁,一般人就認為你是惡魔、十惡不赦,你是罪大惡極,就認為你是罪有應得、死有餘辜,你是認為他應該趕快死掉,以大快人心。但是以一個解脫者來講,他沒有眾生這些二元對立的思想分別,並不是說陳進興做這些,沒有對、也沒有錯,他清楚知道是帶給眾生苦,帶給自己很多的苦,是非、好壞是分辨得很清楚,但是對一個解脫者來講,他是以平等心對待他,為什幺?他是以無限的包容,體會到陳進興會這樣做,有他背後相當多無可奈何的因緣,才形成他走上這樣的路,今天你看到他這樣的現象,生起的也是一種無限的慈悲,如果他願意悔改、願意上進,還是一樣會給他一條生路,而且會慈悲以愛心來感化他,讓他能夠改變、讓他能夠成長。
所以,一個解脫者面對陳進興、不會去瞋恨他,一方面有空間讓他成長、讓他改變,人都會改變的,一切都是無常、會變化的,人會改變啊!因此願意用空、用愛心,來感化他、讓他成長,而這裡面並不是縱容、包庇壞人,不是那些心態,他對陳進興沒有瞋心,而是一種慈悲心、讓他成長,就像對於很瞋恨、很不喜歡的牛大便,不是把它一直掃除掉,你是把它放在適當的位置、也尊重它,然後讓它發揮出有機肥料的作用,成為法界裡面的一個貢獻者。像陳進興後來在南非武官官邸,十一、二歲的小女孩,展現這幺穩定、穩靜,在那幺慌亂的情況下,還是因為語言上沒辦法溝通,但是她畫一個愛心,然後告訴他:我們愛你、上帝也愛你,小女孩展現出來就是這樣冷靜的智慧,就是以愛心、冷靜讓他冷卻。當事後,陳進興被抓之後,天主教的神父還是一樣常常到獄中,來關懷他、感化他,讓他感受到整個社會都對我這幺樣的冷酷,都對我這幺樣的殘忍,但還是有人會來關心我、愛我,後來也是一樣心逐漸柔軟,而且後來又是皈依天主教,他還是會變化啊!
以恨不能夠止恨,唯有愛能夠消溶那些恨。所以,有智慧的慈悲與放縱是不一樣,解脫者對是非、好壞的分辨,是沒有任何個人的貪、瞋、痴,沒有任何個人的預設立場;眾生的貪、瞋,都是從「自我」的立場,符合我的意思,就是對的、我就貪,不符合我意思的,我就排斥、我就起瞋。一個解脫者「善、不善法,有罪、無罪」這些,他都很了解,但是眾生看不到的「有分別法、無分別法」,他都很清楚的知道。「有分別法」就是現象界的千差萬別,現象界的樹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人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黑人、有白人、有黃種人,千差萬別啊!每一個人的臉孔都不一樣,叫做「有分別」。
所謂「無分別」,不管這棵樹是高大或是小,人是黃種人、白種人,法界都平等的愛護一切眾生,沒有分別啊!地球都是平等的善待一切眾生,空氣也是平等的善待一切眾生。對法界來講,它是無分別的善待一切眾生,太陽也是一樣,沒有分別的來普照大地,我們眾生常常就是這樣,我很瞋恨的人,希望太陽把他照射、把他曬死。在戰爭對立的時候,求主啊!主啊!趕快幫忙我們,讓我們事事順利,然後把敵人消滅掉,你就是祈求太陽要幫忙我們,要把對方消滅掉,趕快幫忙我把他曬死,眾生就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
這就是「有分別」、「無分別」,眾生都是從「自我」裡面,然後二元對立的分別,整個法界它如此的「無分別」、善待一切眾生,說要體會「無我」、「無分別」,一定要進入法界裡面去體會,要進入地、水、火、風--大自然裡面去體會,才能夠真正體証到何謂「無分別」。當你見的越深,就能夠具體展現法界的這些德行、德相出來,體道、悟道,自然就會行道。所以,「緣起法」就是講現象界的一切,「非緣起法」講的就是宇宙本體空,它就是本來就存在、不生不滅,因此喜歡原始佛法的人,大都是只談分別法、緣起法、有為法,很少談到無分別、非緣起法、無為法,但卻是非常重要的甚深極甚深的法義,對這方面,大乘經論談論的比較多,但又是常常形成談空說玄、高談闊論,或把「空」當成頭腦中的名相概念。如果沒有實實在在修行,就會變成都是在談空說玄,很容易罹患大頭症。所以,要有根基、穩紮穩打,要聞、思、修、証,穩紮穩打逐步上來,你要談空、談涅槃、談無為,都要實修實証,不要用空口講。
(第六節)「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諸惡不善法生,一切皆以無明為根本」「無明者無知,於善、不善法不如實知」最重要是後面的「分別、不分別,緣起、非緣起不如實知」佛陀所講的「無知」到底是什幺呢?「無明」就是「無知」,對於這些真理實相不了解,包括說什幺叫做分別法、什幺叫做不分別法,你不清楚的知道;什幺叫做緣起法、什幺叫做非緣起法,不如實知。常常聽到人家說佛教就是講緣起,至於什幺叫做「非緣起」,就很少人很少人了解,也很少人能講。如果不了解什幺叫做「非緣起」,還是一樣算是「無明」。「若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為根本」你把無明轉為明,就是把無知轉為知,正確而清楚的了知何謂「明」。「明,於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如實知」,再來「有分別、無分別如實知」,「緣起、非緣起」法,你都「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見」就是一種覺悟、真正智慧的正見。
【法義分享】有些學佛的人會以為佛教不談「宇宙本體」,一談這方面就認為那是觸犯「十四無記」。這種看法有待重新評估。佛陀是不去談論世界有邊無邊,也就是不希望你成為一般的天文學家一直要去找尋宇宙的邊際在哪裡。因為那是沒有答案的。所以,不談有邊無邊,是不希望你成為天文學家一直在探討那些邊,但是如果你以此而認為佛教不談論宇宙本體,那就完全錯了。佛教裡面最深法義的「空」,都是直指宇宙本體,「涅槃寂靜」是在描述本體「空」的特性,「不生不死」也是在描述空的特性,因為有空的不生不死,所以才能夠容納現象界的生生滅滅,都是直指本體空,「非緣起」就是指本體空,「非緣起」就是指宇宙本體--「空海」。「無分別法」是指體証空、溶入空的人--入空戲論滅,但這都不是用頭腦所能思維想像的。「空」是法爾如斯、本來就存在,不要以為想像,很抽象、很虛偽,當大家逐步去了解之後,你就不會怕,就能夠溶入「空」裡面。
(第七節)「猶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於空,便生屋名」地、水、火、風各種材料、因緣組合,緣起的現象組合起來,它必須架構在「非緣起」的「空」上面,這個「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空」,你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沒有「空」,你不能夠活著;沒有「空」,你不能夠動作、不能夠工作,但是最重要的「空」,是平常大家看不到、觸不到,你天天都看不到、觸不到,你天天都浸泡在「空」裡面,但是你就不知道,就像海中的魚在海裡面游來游去,但是你就沒有覺悟到自己就浸泡在海水裡面,你就浸泡在空海裡面,但是你就不知道「空」是什幺,你就看不到。
我們一看過去,那裡有一幅很美麗的圖畫,或是一看過去,那裡有面牆壁,我們就只是看到有為、看到有色的、看到物質,但是這之間的空、空間,大家都看不到。事實上,我們真正要使用的是「空」,真正能夠讓你活、讓你作工作的,都是那個「空」。我們架構這棟房子,架構這棟中鼎大樓,用那些鋼筋、水泥……很多的材料,我們架構起來,記得!不是要在那些材料上面,我們要的是整個架構組合起來所騰出來的空間,我們要的是「空」,所以大家不要再怕「空」。當你真正體會到「空」之後,才會跟它溶為一體,解脫自在啊!
「當知此身亦復如是,因筋骨,因皮膚,因血肉,纏裹於空,便生身名」因此不要以為只有四界分別觀,只有地、水、火、風,如果沒有「空」,你不可能存在。如果只是在四界裡面--地、水、火、風,你只是在四種界裡面的分別觀,只是在五蘊身心裡面的點、在線用功,看不到整個法界,「我慢」不會斷的,深層的「我慢」不會斷的。所以,一定要去體証到「空」,地、水、火、風,然後跟無上甚深微妙法的「空」,非常深、非常玄的「空」組合之後,有機生命體就能夠存在,就會有身、心出來。
「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如果看到現象界的這些生生滅滅,就是緣起,就見到法。「法」就是無常法印,因為現象界的一切,它就是一直在生滅變化,若見緣起就見法,你會看到無常法印,也會看到無我法印,也會看到涅槃、無為、空。從緣起,你了解、解讀甚深的緣起之後,就能夠體証到「空」,如果沒有真正好好去解讀緣起,沒有好好去體証「三法印」,你所講的「空」,都是變成空洞的「空」。所以,宇宙本體—「空」,是無邊無際、涵容十方世界,涵容一切的日月星辰,涵容一切山河大地。「空」它是涵容一切、涵容一切眾生,不但是涵容、而且還貫穿,貫穿一切眾生,貫穿一切日月星辰,貫穿一切現象界,這個「空」絕不是頑空、絕不是斷滅空,這個「空」是很玄、很妙、很深、甚深極甚深。
空氣要進入我們身體,它是必須要從鼻腔裡面進去,但是「空」是整個包容、而且貫穿,開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空氣、風是從上、下、左、右這樣閃開、閃開,風是一定要閃開、一定要讓開,因為風也是物質界的,物質界一定要讓開,你的車子才能夠過去。所以,你的車子開過去,那個風一定要讓開、讓開,所以風沒辦法貫穿你的玻璃、貫穿鐵皮,它沒辦法貫穿。但是「空」就不一樣,它就是貫穿一切,你的車窗、玻璃這些,它全部都貫穿,包括你的身體銅牆鐵壁,全部都把你包容又貫穿。所以,「空」絕不是頑空,絕不是斷滅空,這個「空」是很玄、很妙,是甚深極甚深。如果沒有「空」,就不可能有現象界萬事萬物的存在;如果沒有萬事萬物,就不可能歸納出緣起法則。
(第八節)我們的肉身、六根也是一樣,是因為地、水、火、風、空,這些所組合而成,地、水、火、風這些,大家比較容易看得到,它展現在我們身體裡面,它會展現出不同的特性。「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眼是六根,色是外面的六塵,當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就會產生「識」,六根接觸六塵會產生六識。「三事和合觸」,然後觸之後,就會產生「受、想、思,此等諸法非我、非常,是無常之我,非恆,非安隱,變易之我」包括我們的身心,它也是緣起的現象,包括外境的一切六塵、外境的一切,也都是緣生緣滅的現象。
所以,緣起不斷變化的這個我,跟外面不斷變化的六塵,當它接觸之後,所產生的「識」,就是你的心理,當然它也是不斷的剎那、剎那在變化,不要去找一個恆常不變的我,恆常不變的本心,恆常不變的自性,那都是在顛倒夢想,並沒有恆常恆常不變的,當下你的心都是跟著你的根、塵在變化,你的六根在變化,外面的六塵也在變化,所產生的那個心,怎幺會不變呢?都是一直在生滅變化。現象界的一切,它就是無常的生滅變化。
「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現象界的一切都在不斷的變化變化、變異變異,但是我們要看到「空」,於「空諸行當知、當喜、當念」一般眾生怕談空,想到空,就想到斷滅空;想到空,就想說成、住、壞、空,成住壞空的「空」,跟這裡面甚深法義所講本體的空,是不一樣。成住壞空的「空」,只是一個形容,頑空也是一種形容。當眾生想到「空」的時候,都是想到一些負面的,於是就會懼怕。但是,佛陀就告訴我們,你對「空」要有實際的了解,「當行」就是你對「空」的相、空相,對「空」的特性要去好好去了解。「當知」要好好去了解,「當喜、當念」如果你正確了解之後,就會喜歡啊!會喜歡浸泡在「空」裡面,會喜歡心與空相印,就不會怕「空」。
「空諸行常、恆、住、不變易法」,「空諸行」就是「空」的特性,它是宇宙本體空,它是常、恆、住不變易法。在「空」之中,它是展現無我、無我所,現象界的一切就是生生滅滅變化,但是「空」是不生不滅。「譬如明目士夫,手執明燈,入於空室,彼空室觀察」要去體會「空」,怎幺樣去觀察呢?就像來到一間空大的房子裡面,不要看到裡面就說:「喔!這裡面怎幺都沒有東西、空空洞洞的?在這裡面很無聊啊!又跑出去!」事實上,你要看到:「喔!這裡面的空間好大啊!可以禪修、可以應用……」你要體會那個「空」,就像我們這一間大教室,當你進來的時候,你去感受:「哇!我們這個空間滿大!」然後慢慢再去體會這裡面的「空」跟外面的「空」,這裡面的「空」跟你家裡的「空」,都是完全一體的,完全是沒分別的,然後再慢慢去看到整個「空」,它是包容一切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所以,要具體的去體會「空」。
「如是,比丘!於一切空行、空心觀察歡喜」你體會到「空」,然後溶入「空」,你就不會怕了,因為你覺得說真的溶入裡面才不會怕,溶入裡面之後,你才能夠體會到什幺叫做涅槃寂靜,什幺叫做解脫自在。「一切空行、空心觀察歡喜」你就會很歡喜,然後「於空法行」也就是體証「空」之後,就會展現出「常、恆、住、不變易法」,因為你的貪、瞋、痴,都從根本止息了,不會有那些貪、瞋、痴,而且你體會到「空」,當你體道、悟道之後,就會「行道」出來,然後會「空我、我所」,也就是你就會空掉,自我、我所,會斷除那些我慢、我是、我能,包括體証到「無我」。當你體証到「無我」,自我、我慢就會斷除,當你沒有「自我」,也不會去抓取「我所」,因此「空我、我所」,其他的大家以此類推。佛陀就是要我們去看到現象界的生生滅滅,然後又要體証到「空」的不生不滅。
「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彼比丘聞世尊說合手聲譬經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包括「合手聲」,也就是鼓掌、拍手,聲音都是因、緣俱足而生,生已之後、又滅,因此那個聲是有生有滅。但是,空的無聲卻是不生不滅,從這裡好好去體會什幺叫做緣起的生生滅滅,什幺叫做「空」的不生不滅,真的能夠好好去體証,「獨一靜處」要好好禪修、好好體悟。「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努力用功,然後就能夠「自知不受後有」,因為了悟生死大事了,體証到「無生」,於是就能夠成就阿羅漢,就能夠解脫自在。因此,不要以為解脫很困難,不會啦!看你願不願意把過去的顛倒夢想扭轉過來而已。
整個修行過程,都是從顛倒夢想的世界,轉為遠離顛倒夢想,不是在神通感應、禪相,它只是一個「轉念」,記得!這是很重要的,當你錯誤的觀念,就是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裡面,包括說你神通廣大,你要展現什幺神通,有沒有法力無邊,你很厲害……,如果沒有真正解脫自在、還有我慢,都在錯誤的顛倒夢想裡面。當你把這種顛倒夢想的世界轉過來之後,就成為一個覺悟者,因此所謂覺悟也都是心,你是覺悟到真理實相,然後遠離顛倒夢想。所以,你在苦海或是出離苦海,只是「轉念」,是扭轉我們錯誤的觀念,這樣而已,讓它成為正確,你不要去轉外境,也不要說我要離開這個世界,然後跑到他方世界去,才能夠解脫,不是這樣啦!你的念頭、心念沒有更改,你從台灣移民到美國,還是在苦海裡面;你離開這個世界,跑到他方世界去,你還是在苦海裡面。
如果你的念頭能夠轉過來,到哪裡都是凈土,所謂「心凈佛土凈」,凈土思想的核心就是在心凈、心的凈化。「空諸行常、恆、住、不變易法」前面講說無常生滅變異,但是講到「空」的時候,就會講「常、恆、住、不變易法」,都是直接希望我們能夠去體証到本體空的特性,體道、悟道而行道。
「空無我、我所……入於空室,彼空室觀察」這裡所提到的「空」,是指本體的「空」,只有「空」才能夠符合「常、恆、住、不變易」。「緣起法」則是在歸納現象界萬事萬物生生滅滅的總原則,而現象的一切都是有生就有滅、剎那生滅變易。
(第九節)什幺叫做「無量三昧」呢?就是要發出我們慈、悲、喜、舍之心,這就是四無量心,慈、悲都是可以打開我們原來狹宰的心胸,讓它成為無邊無際的,當你真正大慈大悲,會超越原來的親疏觀念,會超越人我相、親疏相,要從慈、悲、喜、舍方面,好好去體悟,然後打開我們的心量,從點、線、面、空間,逐漸的擴大。「雲何為無相三昧?」「雲何為無所有心三昧?」「雲何為空心三昧?」什幺叫「無相三昧」?「聖弟子於一切相不念,無相心三昧,身作證」如果你看到一個境界,抓取外面的六塵,於是你的心就像攝影機把它拍攝下來,就留在你的心中。就把那個影像留在你的腦海裡面,包括聲音,本來聲音是流過,它就穿流而過,但是偏偏人家講一句話,你不喜歡聽的,就把那一句話抓下來,讓自己這樣受苦、折磨,然後還在責怪別人不該講那些、別人怎幺樣……,是我們自己的心量很有限,法界的法流要穿流而過,你就不讓它流過,然後你就把它抓下來。
是自己的心量不大、去礙到,還責怪外面的境界。因此,要看到你所有內心的苦,是來自於我們的顛倒夢想、我們錯誤的抓取。當你看到之後,你就能夠全然的放開,像有一位同修跟我講,她在一個地方看到二個小孩在吵架,在那裡哭了好像很傷心,但是幾分鐘之後回來看那二個小孩,人家已經玩成一堆了,她也很驚訝的問:「奇怪!你們剛才不是在吵架嗎?你剛才不是在哭嗎?怎幺現在又玩在一起?」小孩就說:「我們已經講合了啦!我們已經講好了啦!」小孩子的吵架,5分鐘就過了,大人的吵架呢?我們的心是如此在抓取,小孩子展現出的純真,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大人卻常常被幾年前人家一句話,哇!到現在還去礙到。小孩子處處都在告訴我們,希望我們能夠回到純真、純樸。所以,修行到後來就是返璞歸真,不管是佛陀、耶穌、老子,他們都是指出同樣的例子--返璞歸真。
「謂貪有量,若無諍者第一無量。謂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無諍者是無相。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無諍者是無所有」一個真正體証到「空」的人,他所展現出來的是無邊無際的一種包容量,所以「無諍者第一無量」,體証「空」的人,一定是展現出無量之心、大慈大悲,他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但不是用口號,真的是做出來,就像德麗莎修女就是那種超越,至於她體証到哪裡?有沒有到究竟解脫?我們暫時保留,但是她展現出來的,超越了國家的界線,超越了種族,超越了宗教的界線,不是因為你是跟我信仰相同的教徒,我才接納你,不是這樣啊!都是展現一種無量的境界--「無諍」。
貪、瞋、痴都是有相、有所抓取。體証「空」的人,他是超越二元對立,他是不會抓取,不會二元對立,「有相」就是在二元對立裡面,「無相」就是超越了二元對立的好惡、標准。如果沒有體証到「空」,就還會有一個我、我的、我的,我的……、我的……,我的家人、我的親人、我的上師、我的法……,都會抓得很緊。如果體証「空」的人,是會來到無我、無我所,但不是說體証到「空」的人,結果你對自己的家人都不認識,不是這樣啊!大家慢慢的去體會,不要從語言、名相、表相上面去體會,對家人有抓取就苦啊!包括不只對家人的抓取是苦啊!你對自己的抓取就是一個苦,有抓就有苦。
「復次,無諍者空,於貪空,於恚、痴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義種種味」如果有貪、瞋、痴,就一定在那裡不斷的諍辯,真正體証「空」的人是來到「無諍」,包括說貪、瞋、痴這些都止息了,而且他是「常住不變易空」,証到三果的人,都還會進進出出。一個真正四果的人,體証到「空」、「自我」消失之後,完全沒有我慢,貪、瞋、痴完全止息的,他的心一樣會來到「常住不變易空」,與「空」相應。這裡的「空」都是指本體的空,不是頭腦裡面的空性、性空、頑空、空無邊處定,後段具體指出「入空戲論滅」,但是不要把「入空戲論空滅」的「空」,變成個人頭腦裡面的一個名相、知見,「空」然後又在空性、性空,不斷的諍論不休,就像戒律本來是要止諍、止息紛爭,結果卻制定了很多的戒律,增添很多的不必要的爭端。
空,本來就是要息諍,就是要無諍,結果眾生卻不斷的在空論裡面,一直的在那裡諍辯不休,「誰的才是究竟啊?誰的才是高啊?……」把佛法一直變成一種諍辯,這樣很可惜,因此要真正做到「入空戲論滅」。
(第十節)「雲何緣生法?」緣生法、因緣法就是「此有故彼有」,因緣俱足就會產生,緣生緣滅就是「此有故彼有」,也就是現象界的一切。「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佛陀就講大自然的法則、「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寂靜,不是我佛陀所創造、所發明的,不管我佛陀有沒有出生?有沒有出世?這些法則都是存在的,「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所謂「法界」,就是現象界與「空」整個合起來,我們稱作「法界」,法是在詮述現象界生生滅滅的變化,因此無常、三法印、四聖諦,都是在詮述現象界,這些法則一定是「法住法界」,也就是整個的宇宙、大自然的運作法則,它一定是相同的,現象的一切一定是有這些現象,「三法印」一定是「法住法界」,因此「法則」是對現象界的一種詮述。
我們佛門裡面常常都是「見指不見月」,包括「三法印」或是「四聖諦」,無常、無我的詮述,事實上都是要來描述真理實相的存在特性,讓我們了解之後,能夠回歸、能夠見到月,讓我們了解法界的特性,能夠回歸到法界。但是眾生常常就迷在手指上面--見指不見月,佛陀就講我歸納出這些法則,不是我創造、發明的,這些法則是「此法常住」,這些法則就是大自然的法則,它是本來就如此,跟整個大自然的運作一定是相同的。「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