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光法師:參禪路頭見聞錄 第五章 認識路頭,參聞諸大禪德的說法

第五章 認識路頭,參聞諸大禪德的說
  
  (一)宣化上人論參禪
  ●「修行無它,只要見性」,禪宗主張見性。其實各宗各派都是教人見性見性必先把妄念去掉,保持心中清凈,一念不生,沒有分別執著。分別是第六識,執著是第七識,把這兩個識轉成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則第八識也就隨轉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就是性體。眾生自無始以來,都執著肉身是自己,其實這四大是虛妄不實的,從來也沒有想到我們還有一常住真心,性凈明體。平常都是以妄心作主,所以就迷真成妄,苦海無邊也。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這意思是說,一般眾生皆以妄心用事,妄心即是妄想,有妄想自然攀緣,分別人我是非,因而起惑造業,輪轉生死,故修行人當辨別真妄,真心無念,起念即妄,離念即無分別,真心現前,生死即了。筆者曰:「應長期保持真心現前,而且有個轉識成智之過程,並非初步功夫真心現前,生死即了也。」假如真能放下萬緣,死心踏地,依教奉行,成佛作祖並非難事,而且也不要三大阿僧祗劫。《金剛經》雲:「信心清凈則生實相」。信心清靜就是沒有妄念,若能斷掉一分妄念,實相便現前一分。實相現前一分,便證一分法身,登上初住位。到了初住位即不退轉,一步步進修乃至成佛。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佛所說的話都是真如實相中流出的,是自證而說,我們應信而不疑天下滔滔,古往今來,除歷代祖師大德外,有幾個真正了解自性本體的真面目呢?
  ●宣化上人曰: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覺性,但以妄想執著所障,不能證得。此智慧覺性就是我們的真心,又可稱為本性本體法身、一真法界、實相般若妄想障礙不除,就無法證得如來覺性,永遠不能脫苦。妄想是分別心,亦即第六分別意識執著乃第七末那染污識。六七二識,就是眾生受苦的病根。因我見之執,起分別之妄,於是順我者貪之,逆我者嗔之,是謂之痴,即無明也。由此無明而造出種種罪業,起惑造業受報,生死輪迴相續不斷,受種種苦。佛為憐憫眾生,為此一大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切眾生生下來,就沒有斷過念頭(除睡眠外)。念頭繼續不停,這個念頭就是「無明」。念頭一動就有能見所見發生,能見即是第六識分別心,所見就是一切境界相。以能見的分別心,計較一切所見境界相,於是乎又引起人我是非種種差別幻想輪迴六道無有出期。欲求根本解脫,只有斷念一法,所以《起信論》上說:「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心裡不想事情,外面的一切萬事萬物也就沒有了。我們想事情的心,不是真心而是妄心。因為我們的真心,原就一塵不染,什麼都加不上,由妄心障覆真心故有虛幻生滅之相。此相純是鏡花水月,幻有無實,念之本身當下即空。雖然如此,但這個念頭由來已久,積習甚深,打斷它實在不容易。若折逆之亦極困難,只有不加強制,隨其習慣,令他換一念,即是微密觀照,提起正念以對治之。參話頭即是提本參話頭,起疑情一念代替萬念。念佛持咒無不是降伏其心也。如其次第:第一步當知一切六塵境界,莫非虛妄皆是虛幻不實,若知之即不為所迷。此之謂知境虛智。第二步一切唯心,心外無法,明乎此則知六塵等境,實空無所有。如能把六塵遺漏的一無所有,則慧光自現,此謂之無塵智。這兩種智慧得到後,即可以斷掉妄想,亦即能斷掉無明。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而登初位,循序漸進,即可成佛果馬祖曰:「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真心,心無念頭即平,起念即不平,常是常恆不變,永遠保持一個樣子,這樣的心就是平常心。心中妄念現前即起波浪,心如一點波浪都沒有的水,其心作用很大,光明照耀,映澈清晰,一有波浪則模糊不清,雖然亦能映相,而所現的是支離破碎的相。這個比喻,如同真心與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浪,實際是一個東西馬祖說「平常心是道」,有五種要義:(一)要離造作,不可矯揉造作,作假樣子,要作一切應作的工作隨緣了業。(二)離取捨:離即離有無二邊,舍字有捨棄、舍掉之義,若完全舍掉,什麼都不幹,未免消極。舍亦應無所舍,於六度萬行仍照作而不著相是也。(三)離是非,如龍樹菩薩「八不」,人世間根本無是非可言。(四)凡聖均離。四聖六凡均要離開,不可著相。(五)離斷常二見,否認因果是斷見,執事物為常有不變,名「常見」。
  (筆者認為:參禪者必離此斷常二見。修行人如偶然獲得一點功能神用,切不可當作神通去追求,縱然真的有了神通,千萬不能執著,不可輕易顯現示人,《楞嚴經》五十種陰魔講的甚詳,修行人應細讀《楞嚴經》也。正確神通禪定清靜心裡發出。有的小神通鬼神邪魔附體,不是自己的功夫執著它、用它甚危險。縱然真有點小神通也要保密,不可隨便顯現,易起魔障和障道,也影響功夫進展。佛不許弟子隨便神通不以神通佛事眾生自性本來具足神通妙用,所以求神通大病也。我遇到一個人,他說:「以前悟了怎麼現在又沒有了?求神通也求不到?是否魔鬼附體?」我說,你早己錯了知見若錯,一切都錯。密參雲:「虛老用養道功夫三關,單提『誰』字,身心世界全部貫注在『誰』字上。參不離念,念不離參。功夫用到快進門的時候,有一光明太陽,凡所現相皆是虛妄,一切不可得,不能執著。如若執著任何境界都會成病。修行人迴向一切功德法界眾生,願法界眾生同證無上道,永遠不墮三惡道,發願眾生,佛菩薩加持,但要悟道以後才不會退心。」拜佛觀想:拜一佛等於拜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菩薩,代替一切眾生懺悔,代替一切冤親債主古今父母師長懺悔。)
  (有的人話頭參到後來,不提話頭也沒妄想昏沉,認為功夫到家,因此作詩作偈作文章,乃走岔路。在沒妄想昏沉時正好用功,起疑情,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念佛是誰」提起來,如金剛王寶劍,斬斷一切無明妄想。參者若處在「冷水泡石頭」,功夫不能進步,應提起精神勇猛向前參。用功好象燒開水,將近要開了,歇下便涼,未免可惜。要勇猛精進,加工燒火,很快就有所進。)
  (修道人都怕打岔,但難免有各種境界干擾破壞。古代有個行人,在山上住茅蓬,有動物打岔,不得自在,於是來到海邊蓋茅蓬。海邊也有許多魚類眾生蹦跳打岔,致使不能安心而生煩惱,便發了惡願:我死後要變飛狸把你們一個個吃掉。有願必成,果然死後變飛狸,專門在海上吃魚類眾生。《法句譬喻經》上記載,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商人名字叫弗迦沙。他進入羅閱城,被一頭牛用角刺死。牛的主人怕惹來麻煩就把那頭母牛廉價出售了。可是當買主牽著那頭牛去喝水時,也被那頭母牛從背後把他死了。他的家人很氣忿,立即把母牛殺了,又把肉賣給人有一農夫買了母牛的頭。當他走累了,想在樹下休息時,就把母牛的頭掛在樹上,可是沒想到牛頭卻從樹上掉落下來,牛頭上的角正巧刺中他的要害,那農夫也一命嗚呼了。瓶沙王知道這件事情以後,認為很奇怪,就跑去問佛陀佛陀說,從前有三個商人向一位開旅館的老婦人借宿,借宿本來是應該給錢的,可是這三個商人以為老婦人孤獨無能,就等老婦人出外時,偷偷地溜走了。後來被老婦人追到,這三個商人卻賴皮說,我們已經給你住宿的錢了,你怎麼可以再來向我們要呢?老婦人無可奈何。她非常痛恨這三個商人。心裡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將來我再遇到這三個人,我一定要殺死他們。當時的老婦人就是現在這頭母牛,而那三個商人就是弗迦沙他們三個被牛刺死的人,可見發惡誓,後果不堪設想。)
  (《賢愚因緣經》上記載,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已經斷除煩惱,得到神通微妙比丘尼。她對許多比丘尼敘述了她自己過去世所造的善惡果報她說:我過去曾經做一個有錢人的太太,雖然我丈夫家財萬貫,可是我自己並沒生育。後來我丈夫又娶了姨太太生了一個小男孩。我因為嫉妒心很強,就私自把那個小男孩殺了。姨太太找我論理,我就發誓說:如果我殺了你的兒子,我的丈夫會被毒蛇咬死,我生孩子會被水沖走,被野狼吃掉,而且自己會吃親生子女的肉,我自己會被活埋,我的父母會被火燒死。那一生,我死了以後,墮入地獄受了無量苦,地獄的罪受完了以後,投生做人。有一天,我同我丈夫回娘家,在半路上生產了,於是就暫歇在樹下。忽然有一毒蛇來咬我丈夫,我丈夫就這樣死了。我哭得很傷心。天亮以後,我牽著大兒子,又抱著幼兒,邊走邊哭。來到了一條河流的旁邊,因為沒有渡船,所以我就把老大留在這一岸,而先抱著幼兒過河,把幼兒放在對岸,然後再回來抱老大,沒想到老大看見我來接他,就急忙下水向我走來,老大走不到幾步,就被河水沖走了。我回頭想去抱幼兒,狼搶先一步把他吃了,看見幼兒被吃得血肉淋漓,我更加傷心,於是我趕緊回娘家,卻在路上遇到熟人說,我娘家失火,全家人都被火燒死了。後來我又改嫁,正當我要臨盆生產時,我的丈夫喝醉酒回來,沒人開門,我丈夫破門而入,大發雷霆,不但狠狠地打我一頓,而且把剛生下嬰兒丟到鍋子里煮,強迫我吃,我因為怕他,所以勉強咬了一口,痛入心肝,趕緊棄夫逃跑。跑到波羅奈國,又嫁給一個剛喪妻的人妻子,才新婚沒幾天,我的第三任丈夫死了,按照那一個地方的習俗,夫婦如果相愛,丈夫死了妻子要陪著下葬,我因此被活埋了。剛埋不久,恰巧一群盜賊來挖墳墓,盜取財寶,我被救出來了我想我過去做了什麼壞事今生的遭遇這么凄慘。當時我聽說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講經說法,他可以幫人們解答生活上的疑難,我就去請他度化我。由於過去世我供養人時發願修行,所以今生能遇到釋迦牟尼佛,而且修成正果。)
  (上述公案都離不開貪嗔痴三毒,凡事不可一時感情衝動,隨口發惡誓,果報不堪設想。想了生脫死,解除可怕果報,必須痛改習氣毛病,用戒定慧之力掃除內心貪嗔痴的毒害。如果真正能把一切眾生,看成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就能大我們的心量,增強我們的慈悲心,減少煩惱,促進道業。眾生造業我就不會看不慣生煩惱,修道人不能有私心,處處先為自己著想,不考慮怎麼樣利益眾生,即不能與菩提心、佛菩薩心相應。所以要想福慧兩足,必實行六度萬行才行。)
  (現在講一個公案有一個老修行,聽說在金山寺住過多年,後來在終南山找到一個地方,蓋了一個茅蓬,山下有一個歸依弟子母女二個非常虔誠供養。三年之後,這個老修行想去朝山,皈依弟子就送四錠銀子師父,做朝山之用,還做了一件衲襖送師父,每縫一針就念一句阿彌陀佛」。到了晚上,這個老修行禪定中,看見四個人抬著一頂轎子,轎子裡面有一蓮花,說:「請你上轎!送你去極樂世界!」老修行想,我又不修凈土,又不求生西方,為什麼現這個境界?恐怕是魔境。正好老修行打坐蒲團旁邊有一把引磬,就順手拿起引磬撂到蓮花上,四個人就走了第二天一大早,山下那個皈依弟子就送來一把引磬,這個馬肚子裡面怎麼會生出一把引磬來啊?這是師父的引磬啊!怎麼會跑到馬肚子裡面去了呢?老修行聽了,不得了,嚇得冷汗都冒出來,說了句話:「一件衲襖一張皮,四錠銀子四個蹄,不是老僧覺照好,變個馬兒給你騎」。這下,銀子,衲襖都不要了,就朝山去了。說這個公案目的,就是告訴我們不要貪求人家的供養,寧受千家供,不受一家恩,一家人供養恩德難以消受。)
  (還有一公案:佛在世時,有一太後,有四個丫頭侍候她。有一太後去遊玩,叫這四個丫頭看著轎子,皇帝太後的轎子都非常高貴,可能裡面也有東西。誰知這四個丫頭打瞌睡,睡著了,轎子被人偷了,東西也偷走了,等太後回來一看,非常生氣,大發雷霆,就打這四個丫頭。後來很煩惱,就去見佛,釋迦牟尼佛給她講,你不能打她們,這四個人你知道是誰嗎?前生是你的師父,因為你生生世世好布施,但不厭女身,不求出離三界,不想了生死,只是喜歡供養家人,所以你生生世世福報很大,做皇後,而這四個人前生是四個比丘,因為沒有人供養,其中有一個比較聰明一點,打了一個妄語:「你們不要害怕,我聽說皇太後非常好布施供養道人,我去講。」講了之後,太後知道這四個比丘沒人供養,就請到宮中來成就他們用功皇帝太後請到皇宮裡去的,那肯定是好供養,可是,這四個人吃飽飯,就開始談是非,不精進用功,沒有死心踏地用功,還總算沒有失掉人身,沒有墮落,就轉男成女,做皇後的丫頭來報恩,照顧她,報答她的供養恩德。還算是有一定的功夫。否則,恐怕要下地獄,變牛馬去了。所以我們要警惕啊!這只是因為他前生不死心踏地地用功懈怠懶惰、充殼子、睡懶覺,來生做了丫頭,這個習氣毛病還在。那麼我們現在檢點一下自己,有沒有貪吃、貪睡、貪供養、打妄語說是非長短,這些習氣毛病到底改掉了沒有?死心踏地的在心地上用功夫,做到了沒有?戒律好了沒有?都必須一一檢點自己。)
  (能海大師曾對鄭頌英老居士作過一次重要開示,叫做「逆加持」:三寶加持,是佛弟子所希求的,一般人以為,修學佛法能得到福壽康寧,遇難呈祥,是三寶加持的,這是三寶的「順加持」,是通常的加持三寶還有「逆加持」,卻不為人們所理解了。佛弟子也有功行甚勤的,但忽然坎坷潦倒橫逆頻生,甚至得到意外的災禍,這往往會引起人們的疑惑,認為因果說是無稽之談!不知道眾生的業命因果極為錯綜復雜。因果不昧,絲毫不爽之理,必通於三世方得圓滿。這里姑不論述,在這里講三寶的「逆加持」。儒家也有這樣的論述嗎?「天欲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逆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吃一塹長一智」則是人所共知之理,世間修養尚且是:「花繁柳密,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站得穩才是腳跟。」。大功業、大學問人,往往要經歷順逆環境的磨鍊,方得成就。何況成佛菩提大道定慧功行的大成就呢?)
  (古德雲:「修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比如雀母哺育群雛,當雛雀羽翼初成,帶上枝頭學習飛翔之時,雀母往往出其不意,突然啄擊群雛,群雛則驚慌地飛逸,矯捷地迴避,慈母豈忍啄殺其雛耶?這正是慈母的徹底悲心,深謀遠慮!使群雛能鍛煉成長,教會它們防禦強敵的本領啊!明乎此,三寶的逆加持正是大加持,特別的加持也!余於五十年代初,聞能海上師精闢開示,深深受持,終身難忘。為佛弟子要在漫長的菩提道中精進不退,直達寶所,一定要在順境不迷,逆境不退」的實踐中磨鍊成長,忍力、定力、戒行意業往往就於此時勝進成就,前段的大顛簸,往往就是後來的大成就。「行行直上峰顛去,柳暗花明遇自奇」願達觀曠瞻者共勉之!)
  ●宣化上人學佛
  (一)學佛的人要學吃虧,不佔他人便宜,任何事物都舍離,因為能舍才能得。
  (二)學佛的人最忌有執著。未學佛之前,還沒有這么多執著學佛之後,反而執著更高。其實萬事萬物都在說法。你若明白,便恍然貫通;若不明白,便愈執愈深,愈執愈迷了。
  (三)修道人切記:不可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緣,這樣會糾纏不清,令你墮落。
  (四)真正的無礙辯才,用不著任何雕琢,而是源自性光明如來智慧藏。刻意美飾名詞,反而會弄巧成拙。
  古雲:「聰明乃是陰騭使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
  (五)造廟不如造人,造人不如造佛。
  (六)你念一句佛,蓮花就長大一點,你念念都是阿彌陀佛,蓮花就大如車輪,等你生在西方極樂世界,你的一靈佛性,一靈真性,就投到蓮花化生
  (七)老實念佛,就是無論行、住、坐、卧,只知道「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假若水流知是水流,風動知是風動,或東張西望看各處有什麼動靜,這就是老實念佛
  ●宣化上人雲:「佛教說空的真正含義,人們大概都會清楚的知道,在物質精神都不存在的情況下才能稱為「空」。但是,人世間既然存在著物質精神兩個方面,佛教為什麼還說它是「空」呢?例如「五蘊皆空」、「無常苦空」、「緣起性空」、「人法二空」、「四大皆空」等等。其實佛法並不一味說空。它的真正含義無非二種意思,一是佛教認為世上萬物之存在,都是存在於某種條件關係中,因沒有獨立存在的實體,如因緣生法如夢如幻,究竟無有實體,所以說它是空。二是大乘佛法皆說空及不空兩方面,何謂空及不空呢?空者讓修行者悟出無我之理;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雖知無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事業,決不執著我而不善行方便,也不因方便度生功德事而貢高自大。如果人們能夠了解佛教真實義,以無我之偉大精神善行種種事業,相信世間將會變得更加美好。真正之佛法,雖談空而不消極;行六度而不計德,事理無礙,才是真正的佛教。也只有象佛教這樣先讓修行者於空上立腳,再向不空作去,才是一種真正積極的進步思想。心真空了,生出妙有,妙有不離真空,知道真空妙有的道理用功可以減少很多障礙如來藏乃空而不空真空生妙有,也可以說非空非有,奧妙無窮。」
  (筆者曰:善行六度很重要的,出家人應多培福。大家都出坡勞動,你若沒有特殊情況不去來生到那裡掛不上單。過去兩個禪和子行腳參訪善知識,路過一寺掛單,天已大暗,小沙彌招客說:我師父最反對行腳人。我給你去問一下可否掛單,回頭告之:方丈行腳人都不倒單,叫你們到天王殿去坐禪。兩位修行看他吃肉喝酒,很生氣,肚子又餓、又疲勞,於是乎去拜韋馱菩薩:你韋馱菩薩是有願,三分道德七分感應嗎?為什麼不護我們的法?這種人怎麼能當方丈呢?睡覺後韋馱菩薩托夢說,你倆前生也是行腳參善知識,路過此寺掛單,大家都出坡你兩不去在此沒有培過福。他道心雖不如你,他前生作馬在這里修寺,大量物資是它拉上來,故此今生該他作方丈啊!你自己在這不出坡沒培福,還怪我不護你的法?現在人不懂培福,害怕出坡。有師兄弟倆個住茅蓬,一天,其中一人下山去辦事,由於沒有單獨住茅蓬的膽量和能力,其中一人到晚上心生恐怖,後來念大悲咒勉強不倒單。結果影現出滿山都有人念大悲咒,心裡好恐怖,幸好有內行人及時解救,才倖免於難。膽量小不能吃苦,不能住茅蓬。古人說:「不破本參不住山,不破重關不閉關。」非虛語也。)
  
  (二)倓虛法師用功方法
  倓虛法師用功方法:最初坐時,妄想直起,像海里的波浪一樣,抑制不住,心裡很焦急。後來我不抑制它,而僅用觀照力來觀它,觀看妄想,竟從何處起,這樣一觀,妄想就沒有了。沒有了又起,起來再觀,時間久了,慢慢的妄想就不起了,心裡很恬靜,很自然觀念念即住,覺妄妄即真。
  
  (三)聖一法師修行
  聖一法師說:「凡聖分水山嶺,功夫用到心空無我時,內心會翻出一種大恐怖過得去聖人,過不去凡夫;此處最險。心空無我,無我不能承當,無我無不我。功夫用到無妄想時,此時心空無我。如若一疑,妄想又跑出來了。心空而大恐怖時,應速提話頭度過難關。
  
  (四)來果禪師論參禪
  (有部分人遇到身心疲倦,煩燥無力話頭不動,余認為:一是用心過度,須要休息;二是魔境干擾,念幾遍大悲咒、心經往生咒即有好轉,話頭可以提起來了。)
  來老雲:用功的人,在平常用起功夫還好,雖打妄想,「念佛是誰」一提,妄想就沒有,工夫也有得用,靜中可以用,動中也可以用,念念似乎不空過。「今天打七,反過來,不對了!『念佛是誰』提不起,妄想也打不起,清清凈凈,要想把『念佛是誰』提起來用,一提提不起,再提也不行,三提、五提把心氣提痛了也是提不起,似乎打七打壞了。平常很好,為甚麼打七反不能用功?罷了!擺下來罷!」另一種人到了這個地方以為:「好得很!清清凈凈,工夫雖然提不起,妄想是沒有;既是無有妄想,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不要再用功,再用功豈不多事?就在這個清清凈凈、光光堂堂的地方歇下來,住一住罷!」少許有點道心的人,在工夫上摸索摸索的人,一定是會有這一事實。何以呢?這個地方用功必經之地,你要用功,總要依這條路走;走過這條路,不算甚麼奇特事,用功人必有之路;雖然必有之路,你們這兩種人的知識不對:一個是提不起,再提,還是提不起,三提、五提擺下來了。一個是不要提,以為到家;這條路與你的本份事遠之遠矣!如天地懸隔。兩者都是錯的!為甚麼呢?提不起,不要提,皆是你們沒有見得透這一工夫的理由;倘若見到徹底,自然會有提不起就不提住下的道理用功的人為甚麼有這種路頭?要曉得:在平時用功都在聲、色上用功,不是眼見色,就是耳聞聲;在那個時候,雖然提起「念佛是誰」來用,仍在見色、聞聲的一個大粗心上用;這個粗心妄想也有昏沉也有業障也有,時常發現,因為粗心就是這個樣子。今天打七,外面一切聲、色不能到面前,總算不要你除聲、色,聲、色自然沒有;內里因無外面的聲、色,則無分別思想,可算外無聲、色,內無攀緣。因聲色而起攀緣,因攀緣分別而說聲色,因聲色、攀緣互見而說一個粗心。今天聲色既無,攀緣那裡會有攀緣、聲色俱無,粗心當然也沒有;粗心一無,一切當然會歇下來。提又提不起,用又用不上妄想也打不起,清清凈凈,光光堂堂,就是這個地方。也是粗心歇下來了,宗門是這樣講,並不是教下說前五識,甚麼見、思、惑;宗門下就是聲色、粗心粗心歇下來,不是沒有事,還要向前走才對。既然「念佛是誰」提不起,怎麼走?有沒有這一辦法?有!這辦法對那兩種知見的人都可以合用,提不起擺下來的人,也是這一辦法;不要提以為就是到家的人,也是要這個辦法。甚麼辦法呢?就是在你們提不起的地方,想出辦法來,就是:「念佛是誰」?參!「你未講,我已經說過:提不起,怎麼參?」那麼,提,放下來;念一句念佛是誰」,大家都可以念罷!既然念了一句就在念的地方參!照這樣子,在提不起的地方,不要提;念一句念佛是誰」,既從能念的地方再下手參,這一下手再起疑情來。我告訴你:你不要參,它不由你,疑情湧湧的,好得很!但是,我講,好歹是我的;要你們行到這個地方,你們才曉得真實不虛。我在金山住的時候,工夫用到這個地方,也是你們這個樣子,提又提不起來,妄想更不用說,當然打不起。因為我工夫你不同:在那裡,我最初用功,自己與自己一枝香,一枝香的考究,每逢一枝香開靜,必先審問自己:這一枝香工夫怎麼樣?還有昏沉?還有妄想?若要有一昏沉,或一寸香的妄想,當下自己打自己的耳巴子;下一枝香克責自己,非辦到昏沉妄想一點也沒有,「念佛是誰」單單的的,明明白白,我才把它放過。用到了這個地方,雖是提不起,我是不與人同:對於這里我是不住,知道不是好境界即是境界,我亦不住,總要參究才是。沒有辦法,找個最熟的妄想打打,剛剛的找到,還沒有打,就沒有了,說上海大舞台好得很,去打打它的妄想罷!還是打不起;後來慢慢的念一句念佛是誰」,想想念的這一句,從甚麼地方來的?既然能念,為甚麼不能參?就從這里下手。歇的倒有二天,後來從這個地方再一參,好像三天沒有吃飯,見了飯沒命的吃一樣,才覺好用,再向前。那種情形是多得很,要你們用到了這個地方我再與你商量。——參!
  (擾亂禪堂都是現報。在某禪堂有一人翻業障,鬧事去匯報工作組,工作組來把香板都拿去,結果禪七也打不好了。那人後來掉河,被人救起,但已嚴重受傷。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再有一行者執著心很重,也不知培福的重要,不肯培福,大家都下山背糧,唯有他一個不去他說寧可餓死也不去背糧。結果餓了九十多天,沒有餓死,可見他有相當禪定功夫,已可以禪悅為食。後來他另找一個洞住,非常艱苦,下山回來後,行李被人走了對他刺激很大,悲觀失望自殺了。功夫雖有成,我法二執太重,結果死在執著上,出不了三界。古代某寺有一人專門參禪打坐,什麼事也不作,沒有培福,來生出家修行,即證羅漢果位,托缽化不到飯。另一人專門挑糞種菜,作苦行,不用功修行來生隨落畜生道為大象,而福報很大,大象瓔珞也。所以要提倡福慧雙修,福慧具足兩足尊,即究竟圓滿佛果也。但一般人不是偏於修福,即偏於修慧,福慧難以平衡。簡單說,財物布施和為寺廟大眾服務,作各種苦行即培福也。參禪念佛、念咒、念經、拜佛、降伏妄想執著,即修慧也。總之修福修慧范圍甚廣也。聖一法師福報不夠開不了悟,我說應如何下手,他說六祖舂米,虛雲當典座。他說我現在福報這么大都是過去住六年南華寺培來的,那時跟虛老天天勞動。科學時代的人生活條件好了,反而失去了許多培福的機會,有等人根本不知培福之重要矣!!只知享福不知培福,福報享盡苦矣。古人雲:「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瓔珞。」佛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上述公案已證實,佛說福田中,照顧病人,為第一福田,但須大悲心、忍耐力和同情心也。)
  (筆者認為:打坐身體搖動,不要有心去動,因氣脈未通,要任憑自然,不可用意念引導,因為對氣脈運轉規律不熟悉,用意念引導,容易出偏差。如有氣脈走動,胸口痛,背後頭部痛等等,不要害怕,不是病,不要亂吃葯,氣脈通了即好。至於各部位有舊傷,或者有關節炎風濕等病,須要一定時間才能完全打通。在此期間,會有一段時間經常翻火氣,唇舌經常發炎,此階段氣脈初步運轉,火毒翻出,如吃涼葯過多,火氣落陰,功夫難上,體質好者,多喝茶可退火,體弱者,多喝開水可退火,或是缺少維生素也。上述反應情況因人而異。路頭上過程氣脈真正通過頭部,大痛難忍。聖一法師說:「我們與道家不同,只要一切任憑自然。」若有火氣上來,尿赤黃應多喝開水,並加適當涼葯,如有尿痛尿急尿黃等中醫稱之為濕熱下注,應服中葯和多喝開水也。路頭上的事,說之不盡應多問有經驗人也。用功久了心細,身體不上會有發熱發癢變化,但不管什麼變化,都不應執著。不明道理的人,心想一個東西,便現一個境界。不會用之人,死提話頭心火上升,現境界毛病。參禪參到五心煩燥時,放下身心休息一時再參,否則日久易怒,重者發狂。)
  來果禪師雲:「教下講根塵,五識、六識、七識、八識。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宗門下講粗細。對於念佛是誰」當然要講,因為這一法是發明我們本有的一法。雖然它可以發明本有,若不就不使人這一法。或者有人說「既然有說有講莫非是教宗嗎?因為有言有說」,你們會錯了,宗門下所講所說不與教同,亦不與宗同,反過來也與教同,亦與宗同,與佛同理同,一同一切同,今天與你們講粗,本來宗門下亦不可得,說什麼粗?實在是方便之方便了。」
  (筆者曰:腿一盤即入定,要持咒念佛,經常入定不好,影響悟道。而禪定里的差別境界非常多,所以六祖說:「唯論見性,不依禪定解脫也。」)
  (古德雲:於中或暫得輕安,或昏沉攪擾,或聖境現前,或倦勞思逸,生一念退捨不得,著一毫顧戀不得,著一念歡喜不得,著一念護惜不得,才有所著,便成巢穴,(直須如王秉劍)壁立千仞,魔外真靈,一時俱斬或有時目前虛豁豁,不見有身,不見有心,不見有山河大地,切忌此處歇腳,快須踢步向前,不覺不知築著磕著,如忘忽記,如暗得燈,如平地得寶,如遠處歸家,洞見本地風光百匝千重頭頭顯露,色空明暗,法法全彰,方知本性圓明,本來清凈,本自具足,本份現成,本無迷悟,本無得失,然或悟境不忘謂之見地不脫,此痛獨深,直須教平平貼貼,放曠自如,飢餐渴飲,不資餘力,於前所知所證,拋在糞掃堆里,依然只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自此安邦定國,海晏河清,端拱無為,垂衣而治方名了事丈夫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