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出自大藏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卷》,是唐代罽賓國的三藏法師般若翻譯。

大乘佛法的無上觀修——《普賢行願品》

  大乘佛法的無上觀修——《普賢行願品》

  朗明

  仰望星空,宇宙無邊無際,俯觀滄海,海天無窮無盡。一個人的生命在這無限的時空中顯得如滄海中的一粒塵沙,如此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人生百年,更是猶如時空一聲嘀嗒,轉瞬即逝。所以古往今來,多少人因此感慨生命的渺小和脆弱,而為之傷感和無助,生命價值究竟在哪裡,什麼才是生命本來面目人生意義何在?

  直到你翻開《大方廣佛華嚴經》,直到你走進這佛教的根本殿堂生命真相方才露出其無比庄嚴華美的境界來,你才會感嘆這人身的難得,佛法難聞,你才會體會生命的真正價值是如此偉大和圓滿

  “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華嚴經被稱為“經中之王”,豈是偶然,因為它呈現的是佛果地上無盡庄嚴,呈現的是大乘佛法菩薩六度萬行,同歸華藏玄門的重重無邊境界。而《普賢行願品》為華嚴經的最後一卷,有普賢十大行願最後囊括華嚴法會的重重境界,五十三參的種種法門,故而,可謂大乘佛法中的頂尖究竟法門不可思議的無上觀修。若是將這十大行願只看做往生凈土的資糧,或是一般行善之法門,那真是拿著黃金當稻草,太辜負這華嚴大法了。

  要了解《普賢行願品》,必須得了解《華嚴經》。《華嚴經》全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它本非人間經典。根據北傳小乘佛教記載,佛在印度菩提伽耶成道後的四十九天內,每七天都在不同地方入定,出定後,起初不願意人間說法原因是佛所證悟的境界並非淺智淺見的人類所能了解,後來,經過梵天王三請,佛才在鹿野苑為五比丘初轉*輪,依人類知識思維方式,以“四聖諦”來開示解脫生死道理。南傳佛教也記載佛成道後四十九天沒有說法

  但是,根據大乘經典記載,佛成道後先度大菩薩眾,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在佛成道後四十九天中,佛在人間應身確實入了定,而他的化身二十一天中為大菩薩眾演說了華嚴經》,所說佛法唯大菩薩方能直接體會。而《華嚴經》中最後一品《入法界品》,主要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一品不是佛剛成道入定時所說。而是後來佛到舍衛城開演不思解脫境界所作開示,此時就聲聞弟子了,因為《入法界品》也是開示不思解脫境界的,所以被編入華嚴經。至於《普賢行願品》則是《入法界品》最後一卷經文

  這樣的一部非人間所能了解的經典,直到佛入滅後五六百年後,由龍樹菩薩龍宮中取得版本,方得以流傳人間在我國,根據不同年代,不同譯師的翻譯有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和四十華嚴三種經本。而四十華嚴其實就是《入法界品》的別譯。

  那麼,華嚴境界究竟高妙到什麼程度,為何為經中之王,為何非人間所能了解。我們只要解釋一下經名,就可以從中稍稍得以明白了。在自古的解釋經題中,唐朝清涼國師華嚴宗四祖澄觀法師的解法甚是簡練而透徹:

  極虛空之可量,體無邊涯,大也;竭滄海之可飲,法門無盡,方也;碎塵剎而可數,用無能測,廣也;離覺所覺,朗萬法之幽邃,佛也;芬敷萬行,榮耀眾德,華也;圓茲行德,飾披十身,嚴也;貫攝玄妙,以現真經之彩,經也。

  現代諦閑法師贊嘆說:“總斯七字,為一部之宏綱,則無盡法門,思過半矣。”就是說清涼國師關於華嚴經的這七個字解釋,提綱契領,華嚴的無盡法門,從這七個字的解釋中能了解大概了。

  那麼,清涼國師的這段文言文解釋經題,我用通俗的幾個比喻來作白話翻譯是這樣的:“如虛空一樣不可測量它的邊際,這叫做大;如滄海一樣,無論任何眾生都能從中得到利益和相應法門這叫做方;無邊世界碎為微塵也能知道他的數量,佛的妙用無法測量,這叫做廣;離開所覺和能覺,一體真如,朗照萬法的根源,這叫做佛;如花一樣芬芳的萬德庄嚴,叫做華;無量的德行成就庄嚴佛的十身,叫做嚴;如一條線般串起所有經文真經,叫做經。

  這就是華嚴經》。

  以這樣的境界普賢十大行願的基礎,我們方能體會行願品中每一大願中的文字,如: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凈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所以,誠如有大德說,《普賢行願品》為“菩提心的無上觀修,佛陀品質的臨摹方法”。他的高明之處在於,直接對佛果功德進行臨摹。密宗修行分成因乘和果乘,以大乘因果,通過發菩提心,修六度四攝而積累成佛資糧,此為因乘。而直接從佛的果德和品質著手修行,是為果乘。《普賢行願品》就屬於果乘經典,果乘修行之法,是為無上至高之修法。從而使我們了解,我們的生命原來是如此庄嚴,如此無邊無際,如此的偉大。這也是《華嚴經所要開始的生命境界。所謂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普賢行願品》也被列為凈土五經一論之一,原因十大行願最後導歸極樂。然而,這十大行願絕非普通凈土資糧加行。它所歸向的凈土應是四種凈土中最高佛果凈土,導歸極樂乃是完成修行路上的最後成佛,修習普賢行願品的菩薩一進入極樂世界即是授記成佛成就最後圓滿。有原文為證:“我即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會咸清凈,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所以,在凈土五經一論中,從境界及品位來衡量,《普賢行願品》當為凈土第一經。這是修習凈土和讀誦普賢行願品的修行人所應該注意的,絕不可將十大行願當成普通善根福德資糧和普通善行來定位。

  因為時間關係,我們無法對經文做一一鋪陳解釋,然而,如果有了對普賢行願品上述的定位和知見再來觀修這部經典,我們方能契入經文之深意,才能產生如經所說無盡功德,才能真正得到這部經的利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