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經典,亦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禪宗六祖慧能說,其弟子法海集錄。是禪宗的主要經典之一。

依《壇經》《地藏十輪經》等談如何安頓身心?

uploads/content/2022/june/046c57e918e07bf5cd032bfd53d88cca.jpg" />

  所依經典六祖壇經》《地藏十輪經》等。

壹、何為身心

身凈意樂道為先,

心印妙旨三法宣;

安己守性德彰顯,

頓悟般若凈法船。

  自作藏頭偈一首來說明安頓身心的重要性,我們想要安頓身心,就要明晰何為身心

  身分兩種

  身分兩種:生身與法身。生身即生身性命,是父母所生,五穀所養,五蘊和合的肉身,四大皆空的假體。而法身即是法身慧命,是無漏功德正法成就身體,是以智慧生命真如本性。此二種是我們的身,是我們修行的資本。

  心分三種

  心可以分為三種,肉團心、緣慮心、靈覺心。肉團心,是父母氣血所生,是供給我血液循環動力的心臟。緣慮心,是打坐、靜慮、沉思過程中是在種種境緣下所產生的妄想與分別。靈覺心,是靈光獨耀、卓而不群,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真心。所謂驪珠獨耀於滄海,桂輪孤朗於中天,不為萬法拘,不隨四時凋,成智慧佛,做身心主。

貳、如何安頓

  既已明晰何為身心,故擬分三項加以說明如何安頓:

  (一)皈依三寶

  “佛、法、僧”是為三寶,佛寶指圓成佛道的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法寶佛陀宣講的教法,即三藏十二部真經;僧寶指依佛法如實修行的聖弟子,即出家僧人三寶眾生皈依處,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三寶,又應該如何皈依三寶呢?

  1、為什麼要皈依三寶

  首先我們通過巴利文的偈誦“佛首經”來解讀。“佛首經”屬於贊,在上座佛教中,出現在每一部經的經首處,故稱之為佛首經: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namo-南無”是皈命依靠的意思,“tassa”是第三人稱特指,相當於英語中的“the”,特指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bhagavato-薄伽梵”即是梵天的尊稱,也是佛陀的十號之一,是世間福德成就者。“arahato-阿羅漢是指世間智慧成就者。所以我們的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是具足世間福德與出世間智慧圓滿“sammāsambuddhassa-三藐三菩提”的聖人。而佛陀所宣講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是教導我們出凡入聖的准則。法賴僧宏如來使,僧人是弘揚佛法使者,是末法眾生的指引,是故我們要皈依佛法三寶

皈依僧,梵行威儀,願我遍游諸佛土,十方賢聖不相離,永滅世間痴。

皈依法,法法不思議,願我六根常寂靜心如寶月映琉璃,了法更無疑。

皈依佛,彈指越三祗,願我速登無上覺,還如佛坐道場時,能智又能悲。

  2、如何皈依三寶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巴利語的三皈依

  漢譯為:我到佛的皈依處,我到法的皈依處,我到僧的皈依處。三皈三結,重要的事情三遍。由此可知,皈依三寶要我主動前往到三寶具足之處,發至誠心去皈命依靠。

  佛、法、僧稱作住世三寶,覺、正、凈稱作自性三寶。《六祖壇經》曰: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凈,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所以皈依三寶是身皈依佛法僧,心皈依覺正凈,身心皈依身心清凈的前提。

  (二)知曉善惡

  佛陀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佛陀教化眾生宣講八萬四千法門更有上古七佛傳承戒律,是為七佛通戒偈:

sabbapāpassa akaraṇaṃ

kusalassa upasampadā

sacitta pariyodapanaṃ

etaṃ buddhāna sāsanam

  漢譯為:對於一切惡是不做的,對於一切善是行持的,保持自己身心清凈這是上古七佛的教導。總結:“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天台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中講道:‘戒經雲: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諸惡即七支過罪,輕重非違,五部律明其相,如是等戒所防止。諸善者善三業若散若靜,前後方便,支林功德,悉是清升,故稱為善

  自凈其意者,即是破諸邪倒,了知世間世間因果正助法門,能消除心垢,凈諸瑕穢,豈過於慧,佛法曠海,此三攝盡。’此四句偈總括一切佛教之廣海,大小乘八萬四千之法藏攝盡於此一偈。下面對七佛通戒偈進行解讀。

  1、sabba pāpassa akaraṇaṃ 諸惡莫作

  《地藏十輪經》中記載,世間有十一重罪十惡輪:

  十一重罪分為五無間罪,四近無間罪和二別罪。五無間罪分為: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四近無間罪分為殺中最重,盜中最重,淫中最重,妄中最重:其中殺中最重指殺害佛境界以下的聖弟子。盜中最重指偷盜現前三寶。淫中最重指姦淫比丘比丘尼。妄中最重指以不實語挑撥僧團是非,導致僧團分裂。

  二別罪為謗正法和疑三寶

  誹謗正法是指修習佛法過程中誹謗其他的教法,例如學習大乘佛法誹謗小乘佛法,學習小乘佛法誹謗大乘佛法,勸他人不要學教法等,同為謗法罪,其中外道誹謗正法為輕罪,佛弟子誹謗正法重罪

  質疑三寶佛法三寶是佛弟子皈依處,佛的四眾弟子都不可對三寶產生質疑,退失信心,具體的表現為:見外鬼神稱贊勝於佛陀見外道典籍稱贊勝於三藏十二部真經,見外道邪眾稱贊勝於出家僧眾,均屬此罪。

  比十一重罪更可怕的是十惡輪,二者同為地獄種子。《地藏十輪經》中講道:十惡輪猶如旋轉燃燒的火輪,惡業之火可以摧毀一切的善法功德十惡輪包括:

  (1)誹謗阿蘭若

  阿蘭若為靜慮獨處的比丘,誹謗靜慮獨處比丘為第一惡輪,上座部律中對靜慮阿蘭若比丘應當奉獻上等供養

  (2)謗於別乘

  聲聞乘謗獨覺乘、菩薩乘。獨覺乘謗聲聞乘、菩薩乘。菩薩乘謗獨覺乘、聲聞乘。這三種都屬於誹謗別乘的行為,是為第二,三,四惡輪。

  (3)嗔害比丘

  嗔害具德的比丘。嗔害破解比丘比丘是末法時期清凈幢相,具德比丘是引導眾生離苦得樂使者。佛在經中比喻道,比丘猶如金碗,破戒比丘如有漏的金碗,雖然於諸善法中有所缺漏,仍是非尊貴的,所以要嗔害二類比丘是為第五,六惡輪。

  (4)侵奪清凈僧回與破戒比丘

  破解比丘雖然法身尊貴,但是卻不可以侵奪清凈僧物來供養護持破解比丘,不可助紂為虐,增助違緣,是為第七惡輪。

  (5)毀害法師

  法師指講經說法比丘,又稱授經阿闍梨,教授佛法乃是僧家本分,續佛慧命亦是僧家的職責,所以毀害講經說法比丘,便是破壞佛法的傳承,是為第八惡輪。

  (6)侵奪僧物:

  僧人具足九德,是應供養者,出家人納受十方供養,滋養肉身成就法身,若以諂曲心侵奪、佔用僧物,是為第九惡輪。

  (7)破壞寺院障礙出家

  破壞寺院便是焚毀塔寺,破壞僧眾修行的場所。障礙出家即指障礙發心出家之人,使其灰心滅志。又指障礙出家之人的道心,故曰:寧攪千江水,不動道人心。若違之是為第十惡輪。

  上述七項十屬是為十惡輪。是墮落的根源,地獄種子,摧毀一切善法的業火之輪。我們應加以規避,以十善之力破處十惡,那什麼是十善呢?

  2、kusalassa upasam padā 眾善奉行

  《地藏十輪經》中記載了十善輪:

第一遠離殺生輪。第二遠離不予取輪。

第三遠離欲邪行輪。第四遠離虛誑語輪。

第五遠離離間語輪。第六遠離粗惡語輪。

第七遠離雜穢語輪。第八遠離貪欲輪。

第九遠離嗔恚輪。第十遠離邪見輪。

  與《十善道經》中所記載了十善業道:即從行為上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從語言上遠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從思想上遠離貪欲、瞋恚、愚痴。兩者對於十善”的闡釋大抵相同,遠離十種惡業修行十種善業,轉十善輪,破十惡輪,知曉善惡,是行持佛法的根本。

叄、身心清凈

  (一)sacitta pariyo dapanaṃz 自凈其意

  十善輪中第八九十輪即為遠離貪、嗔、痴的善輪。眾所周知:貪、嗔、痴是為三毒,是墮落的根源。但覺音尊者在《清凈道論》中講到:貪、嗔、痴有正貪、正嗔和正痴說法:希求佛法,追求解脫是為正貪。對自己不成就的惋惜,對自己不見如來金色身的哀嘆,是為正嗔。菩提路上,對於教法的不了解乃至疑惑是為正痴。此二者的衡量標準便是八正道,以精進為沿線,去追求清凈解脫之路

  焰口儀軌凈壇灑水文中講道:“水不洗水,妙契法身,塵不染塵,返資自己。”因為諸物污垢,水能洗之,然水本凈,非用水洗而凈,故曰水不洗水。水譬本性,性即法身法身本凈,非修而成,故曰妙契法身。塵本幻境,迷心似染,而塵幻境,非塵染成,故曰塵不染塵。凡夫不識自心,以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故曰返資自己。是故,凈而靜,靜愈凈,凈是戒,靜是定。凈非靜,靜乃凈,凈得靜,而得慧。

  澡漱清凈,沐浴更衣,便可以使身清凈,那麼如何使心清凈呢?就需要做到“慈悲圓融,宏博”。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佛教千百年來秉承的精神圓融是事事無礙,法法圓融,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就是告訴我們要以佛法智慧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佛就是學習佛陀智慧,並將佛智圓融生活中的點滴。宏博即是指廣闊的視野,又指寬廣的胸懷彌勒尊佛大肚便便端坐在天王寶殿,笑口常開迎接八方來客,故贊道: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是故以慈悲思想指引,以圓融為處事原則,以宏博來開闊胸懷,才能達到心的清凈

  (二)etaṃ buddhāna sāsanam 是諸佛

  諸佛之教,是為法寶,為佛弟子要奉行佛陀的教誨:以涅槃解脫,常樂我凈為體性、以三十七道品為方便,證得清凈法身、以八萬四千法門調伏眾生甘露法葯。所以佛弟子要牢記三點:

  有佛法就有辦法、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佛法力量

  安頓身心的前提是要知道何為身心身分肉身和法二種,心分為肉團心、緣慮心、靈覺心三種。以七佛通戒偈為思想指引,皈依三寶,知曉善惡身心清凈

  以清凈道論為指引,以八正道為准則,以精進為沿線,追求清凈解脫之路具足慈悲圓融,宏博的精神,才能安頓身心,使得身心清凈

最後以巴利語的無常偈與諸共勉:

aniccā vata saṅkhārā

uppāda -vaya -dhammino

uppajjitvā nirujjhanti

tesaṁ vūpasamo sukho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靈隱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