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梵語:वज्रच्छेदिका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सूत्र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

看經警文

  夫看經之法·後學須知·當凈三業。若三業無虧·則百福俱集。三業者·身口意也。一·端身正坐·如對聖容·則身業凈也。二·口無雜言·斷諸嬉笑·則口業凈也。三·意不散亂·屏息萬緣·則意業凈也。內心既寂·外境俱捐·方契悟於真源·庶研窮於法理。可謂水澄珠瑩·雲散月明。義海涌於胸襟·智岳凝於耳目。□莫容易·實非小緣。心法雙忘·自他俱利。若能如是·真報佛恩。

陀羅

  昔有旃陀羅日殺十羊販肉自活經過寺中拾得一紙有三千佛名隨奉歸家供養當日媳生一肉卵破有八童子及長形狀醜陋揚眉努目揮拳掉臂見者莫不恐懼大為殃禍後又生一卵自謂先所生為人害今必不祥將棄之空中叱曰當善護勿輕毀迨卵破得四女顏貌端嚴人所喜見雖不讀書亦能識字出語成文受持齋戒誦金剛經一心好善八兄感而改惡從善其父亦修兄為八金剛妹為四菩薩梵語陀羅華言屠戶也)

御制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集注序

  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覺人超萬有而獨尊歷曠劫而不壞先天而不見其始後天地而不見其終觀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蓋可見矣是經也發三乘之奧旨啟萬法之玄微論不空之空見無相之相指明虛妄夢幻泡影而可知推極根原於我人眾壽而可見誠諸佛傳心之秘大乘闡道之宗而群生明心見性之機括也夫一心之源本自清凈心隨境轉妄念即生如大虛起雲輒成障翳如寶鏡蒙塵隨韞光彩由此逐緣而墮幻安能返妄以歸真如來以無上正等正覺慈悲至願憫凡世之沉迷念眾生之冥昧為說此經大開方便俾解粘而釋縛咸滌垢以離塵出生死途登菩提岸轉痴迷為智慧去昏暗即光明是經之功德廣矣大矣雖然法由心得非經無以寓夫法經以人傳非言無以著夫經爰自唐宋以來注釋是經者無慮數十百家雖眾說悉加於剖析而群言莫克於折衷朕夙欽大覺仰慕真如間閱諸編選其至精至要經旨弗違者重加纂輯特命梓用廣流傳俾真言洞徹秘義昭融見之者如仰日月於中天悟之者若探寶珠於滄海豈不快哉豈不偉哉嗚呼善人良士果能勤誠修習虔禮受持緣經以求法因法以悟覺即得滅無量罪愆即得獲最勝福田果證人天永臻快樂功德所及奚有涯涘哉謹書為序以示將來

  永樂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重刊金剛經集注序

  金剛經者說自釋迦來從舍衛鳩摩翻譯得語言文字之詳象教宏敷統綱領源流之正洵禪門之寶炬覺路之金繩也惟是微言響絕誦之者莫測其端奧旨淵深解之者莫窺其際苟非鑽研舊注萃會諸家參考乎得失之林折衷於異同之旨則雖誦萬遍而書萬本究難證三昧而入三摩余禪悅夙耽鈍根未化公餘披覽歷有歲年見夫明成祖所集金剛經注一書闡發靡遺紬繹無盡適有普應寺住持震初上人勤修戒律大暢宗風因屬其詳加參校付之剞劂傾群言之瀝液渡彼迷津采眾說之精英成茲善果庶使生公說法登台而頑石皆驚學士參禪入坐而天花亂落夫香山居士曾結凈緣靈運文人自許慧業現宰官身而得度證辟支果而無難余則冠蓋勞形簿書鞅掌四禪易縛五蘊未空刊布是經藉資度引非徒廣福田而揚正教實欲開覺路以濟群生昔人所謂行不舍之檀而施洽群有唱無緣之慈而澤周萬物者是則余之微意也夫質之震初當為印可時

  道光丙午六月錦州樊師仲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仙游翁集英曰】金剛者。金中精堅者也。剛生金中。百煉不銷。取此堅利。能斷壞萬物。五金皆謂之金。凡止言金者謂鐵也。此言金剛。乃若刀□之有鋼鐵耳。譬如智慧。能斷絕貪嗔痴一切顛倒之見。般若梵語。(梵語者。西方之語也。)唐言智慧。(唐言者。中國之言也。)性體虛融。照用自在。故雲般若梵語波羅蜜。唐言到彼岸。欲到彼岸。須憑般若。此岸者。乃眾(平聲)生作業受苦生死輪回之地彼岸者。謂諸佛菩薩究竟超脫清凈安樂之地凡夫即此岸。佛道彼岸。一念惡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六道苦海。(六道者。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無舟而不能渡。以般若六度為舟航。(度與渡同。六度見此後陳雄解。)渡六道苦海。又西方俗語。凡作事了辦。皆言到彼岸。經者。徑也。此經乃學佛之徑路也。

  【沖應真人周史卿】作楊亞夫真贊解雲。鐵之為物。其生在礦。其成為鐵。性剛而體不變。火王(去聲)而器乃成。佛之所以喻金剛也。又因其兄看圓覺經。以書示之曰。古人有雲。青青翠竹。總是真如。鬱郁黃花。無非般若真如與翠竹一體。蓋無色聲香味觸法也。(六塵)般若黃花一類。蓋無見聞覺知也。

  【陳雄曰】波羅蜜有六。或布施。(度慳貪)或持戒。(度邪淫)或忍辱。(度嗔恚)或精進。(度懈退)或禪定。(度散亂)各佔六度之一。唯一般若能生八萬四千智慧。則六度兼該。萬行俱備。是故如來智慧力。鑿人我山。以智慧因。取煩惱礦。以智慧火。煉成佛性精金。夫植善根者。始而誦經。終而悟理。得堅固力。金剛是也。具大智慧。般若是也。度生死海。登菩提岸。波羅蜜是也。五祖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成佛。六祖大師一夜聽五祖說法。恰至應無所而生其心。言下便悟。茲其所以為上乘頓教也歟。

  【顏丙曰】只這一卷經。六道含靈。一切性中。皆悉具足。蓋為受身之後。妄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埋沒此一遐靈光終日冥冥。不知不覺。故我佛生慈悲心。願救一切眾生齊超苦海。共證菩提。所以在舍衛國中說是大意。只是為人解粘去縛。直下明了自性自性堅固。萬劫不壞。如金性堅剛也。

  【李文會曰】金剛者。堅利之物。能破萬物也。般若者。梵語也。唐言智慧。善破一切煩惱。轉為妙用波羅蜜者。梵語也。唐言到彼岸不著諸相謂之彼岸。若著諸相謂之此岸。又雲心迷則此岸。心悟則彼岸。經者徑也。見性之道路也。

  【川禪師曰】法不孤起。誰為安名。頌曰。摩訶大囧琺王。無短亦無長。本來非皂白。隨處現青黃。華髮看朝艷。林凋逐晚霜。疾雷何太急。迅電亦非光。凡聖猶難測。龍天豈度量。古今不識。權立號金剛。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奉詔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王日休曰】是。此也。指此一經之所言也。我者。乃編集經者自謂。是阿難也。如是我聞者。如此經之所言。乃我親聞之於佛也。弟子嘗問佛雲。他時編集經教。當如何起首。佛言從如是我聞起。

  【李文會曰】如是我聞者。如來涅槃日。阿難問曰。佛滅度後一切經首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聞。次顯處所。是故傅大士雲。如來涅槃日。娑羅雙樹間。阿難沒憂海。悲慟不能前。優波初請問。經首立何言。佛教如是者。萬代古今傳。若以諸大宗師言之。如者。眾生之性。萬別千差。動靜不一。無可比類。無可等倫。是者。只是眾生性之別名。離性之外。更無別法。又雲法非有無謂之如。皆是佛法謂之是。

  【川禪師雲】如是。古人道喚作如如。早是變了也。且道變向什麼處去。咄。不得亂走。畢竟作么生道。火不曾燒你口。如如。明鏡當台萬象居。是是。水不離波波是水。鏡水塵風不到時。應現無瑕照天地。我者。為性自在。強名之也。又雲身非有我。亦非無我。不二自在。名為真我。又雲凈裸裸。赤灑灑。沒可把。頌曰。我我認著分明兩個不動纖毫合本然。知音自有松風和。聞者。聽聞也。經雲。聽非有聞。亦非無聞。了無取捨。名為真聞。又雲切忌隨他去。頌曰。猿啼嶺上。鶴唳林間。斷雲風卷。水激長湍。最愛晚秋霜午夜。一聲新雁覺天寒。

  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肇法師曰】一時者。說此般若時也。

  【李文會曰】一時者。謂說理契機感應道交之時也。

  【川禪師曰】一。相隨來也。頌曰。一。一。破二成三從此出。乾坤混沌未分前。已是一生參學畢。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頌曰。時。時。清風明月鎮相隨。桃紅李白薔薇紫。問著東君總不知。疏鈔雲。佛者。梵雲婆伽婆。唐言佛。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圓滿故。一切有情。咸具此道。悟者即名佛。迷者曰眾生

  【李文會曰】佛者梵語。唐言覺也。內覺無諸妄念。外覺不染六塵。又雲佛者。是教主也。非相而相。應身佛也。相而非相。報身佛也。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川禪師雲】佛。無面目說是非漢。頌曰。小名悉達。長號釋迦。度人無數。攝伏群邪。若言他是佛。自己□成魔。只把一枝無孔笛。為君吹起太平歌。

  【李文會曰】在者。所在之處也。

  【川禪師雲】客來須看。不得放過。隨後便打。頌曰。獨坐一爐香。金文誦兩行。可憐車馬客。門外任他忙。

  【六祖曰】舍衛國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國。祗者。匿王太子祗陀樹是祗陀所施。故言祗樹

  【疏鈔雲】經雲。舍衛國有一長者名須達拏。常施孤獨貧。故曰給孤獨長者。因往王舍城中護彌長者家。為男求婚。見其家備設香花。雲來旦請佛說法。須達聞之。心生驚怖。何也。須達本事外道。乍聞佛名。所以怕怖。至來日聞佛說法。心開意解。欲請佛歸。佛許之。令須達先歸家卜勝地。惟有祗陀太子有園。方廣嚴潔。往白太子太子戲曰。若布金滿園。我當賣之。須達便歸家運金。側布八十頃園並滿。是以太子更不復愛其金。同建精舍。請佛說法。曰。祗樹給孤獨園。

  【李文會曰】舍衛國者。說經之處也。祗樹者。祗陀太子所施之樹。樹。謂法林也。給孤獨園者。給孤長者所施之園。共建立精舍也。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僧子榮】引智度論三卷雲。如來臨入涅(奴結切)槃時。告阿(入聲)難言。十二部經。汝當流通。復告優波離言。一切律戒。汝當受持阿難聞佛付囑。心沒憂海。時優波離尊者阿難言。汝是守護佛法藏者。當問佛未來要事。於是優波離尊者阿難往問世尊四條事。第一問一切經首。當置何言。答曰。一切經首當置如是。第二問以何為師答曰。以波羅提木叉。是汝大師。此雲戒。第三問依何而住。答曰。皆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者。一觀身不凈。二觀受是苦。三觀法性空。四觀心無我。第四問惡性車匿。如何共住。答曰。惡性比(音鼻)丘以梵檀治之。此雲默擯。(梵語。梵檀者。猶中國言默擯。默擯者。正如黃魯直雲。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百戰百勝。不如一忍。擯者敬而遠之之意。此處惡性比丘之道也。)如來於是付囑言訖。在俱屍羅大城。娑羅雙樹間。示般涅槃阿難聞佛入涅槃。悶絕憂惱。不能前問四事。

  【王日休曰】梵語比丘。此雲乞士。謂上乞法於諸佛。以明己之真性。下乞食於世人。以為世人種福。此所以名乞士也。大比丘則得道之深者。乃菩薩羅漢之類也。俱。謂同處也。所謂佛與此千二百五十人。同處於給孤獨園中。

  【陳雄曰】比丘今之僧是也。

  【李文會曰】比丘者。去惡取善。名小比丘善惡俱遣。名大比丘也。若人悟達此理。即證阿羅漢位。能破六賊小乘四果人也。

  【川禪師雲】獨掌不浪鳴。頌曰。巍巍堂堂。萬法中王。三十二相百千種光。聖凡瞻仰。外道歸降。莫謂慈容難得見。不離祗園大道場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

  【王日休曰】爾時者。彼時也。佛為三界之尊。故稱世尊三界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僧若訥】引毗羅三昧經雲。早起諸天日中諸佛。日西異類。日暮鬼神。今言食時。正當午前。將行乞食之時也。

  【李文會曰】爾時者。佛現世時也。世尊者三界四生中智慧福德無有等量。一切世間之所尊也。食時者。正當午食將辦之時也。著衣者。柔和忍辱衣也。

  【遺教經雲】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疏鈔雲。著衣持缽者。著僧伽之衣。即二十五條大衣也。持四天王所獻之缽也。

  入舍衛大城乞食。

  【僧若訥曰】寺在城外。故雲入也。乞食者。佛是金輪王子。而自持缽乞食。為欲教化眾生舍離憍慢也。

  【李文會曰】乞食者。欲使後世比丘不積聚財寶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僧若訥曰】不越貧從富。不舍賤從貴。大慈平等。無有選擇。故曰次第。

  【李文會曰】次第者。如來慈悲。不擇貧富平等普化也。

  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

  【王日休曰】乞食而歸。故曰還至本處。飯食已畢。收衣缽。洗足者。謂收起袈裟缽盂。然後洗足。以佛行則跣足故也。

  【李文會曰】洗足已者。凈身業也。

  敷座而坐。

  【顏丙曰】敷。乃排布也。排布高座而坐。

  【智者禪師頌曰】法身本非食。應化亦如然。為長人天福。慈悲福田。收衣息勞慮。洗足離塵緣。欲證三空理。跏趺示入禪。(疏鈔雲。三空者。三輪體空也。施者。受者。並財等名三輪也。施者。反觀體空。本無一物。故雲理空。受者。觀身無相。觀法無名。身尚不有。物從何受。故曰受空。施受既空。彼此無妄。其物自空。故雲三輪體空。)

  【李文會曰】敷座而坐者。一切法空是也。

  【川禪師曰】惺惺著。頌曰。飯食訖子洗足已。敷座坐來誰共委。向下文長知不知。看看平地波濤起。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菩提

  【李文會曰】時者。空生起之時也。長老者。德尊年高也。須菩提者。梵語也。唐言解空是也。

  【王日休曰】長老。謂在大眾中。乃年長而老者也

  【僧若訥曰】梵語菩提。此翻善吉善現。空生尊者。初生時。其家一空。相師占之。唯善唯吉。後解空法以顯前相。

  【僧了性曰】須菩提人人有之。若人頓悟空寂之性。故名解空。全空之性。真是菩提故名菩提。空性出生萬法。故名空生尊者。空性隨緣應現。利人利物。亦名善現。萬行吉祥。亦名善吉。尊者。隨德應現。強名五種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李文會曰】須菩提解空第一。故先起問。右膝著地者。先凈三業。摧伏身心。整儀贊佛也。合掌者。心合於道。道合於心也。希有者。我佛性能含融萬法。無可比類也。

  【僧若訥曰】言偏袒者。此土謝過請罪。故肉袒。西土興敬禮儀。故偏袒。兩土風俗。有所不同。言右肩者。弟子侍師。示執捉之儀。作用之便。言右膝著地者。文殊般若經雲。右是正道。左是邪道。用正去邪。將請以無相正行

  【王日休曰】白。謂啟白。希。少也。世尊佛號也。先嘆其少有。次又呼佛也。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王日休曰】如來者。佛號也。佛所以謂之如來者。以真性謂之真如然則如者。真性之謂也。真性所以謂之如者。以其明則照無量世界而無所蔽。慧則通無量劫而無所礙。能變現為一切眾生而無所不可。是誠能自如者也。其謂之來者。以真性能隨所而來現。故謂之如來真如本無去來。而謂之來者。蓋謂應現於此而謂之來也。若人至誠禱告則有感應。若欲為一切眾生設化則現色身。皆其來者也。此佛所以謂之如來。然則言如如者。乃真性之本體也。言來者。乃真性之應用也。是則如來二字兼佛之體用而言之矣。此經所以常言如來也。梵語菩薩。本雲菩提薩埵。(音朵)欲略其文而便於稱呼。故雲菩薩梵語菩提。此雲覺。梵語薩埵。此雲有情有情眾生也。一切眾生佛性者。皆有生而有情。唯菩薩有情之中乃覺悟者。故謂之有情也。大略言之。情則妄想也。菩薩未能絕盡其情想。唯修至佛地。則情想絕矣。故佛獨謂之覺。而不謂之有情。佛言一切諸佛解脫諸想盡無餘故是也。佛又雲十地菩薩。皆有二種愚痴。豈非所謂愚痴者。亦情想之類乎。此菩薩所以謂之有情而不得獨謂之覺也。

  【陳雄曰】菩薩如來教法者也。諸菩薩大眾言之也。大眾如來說法。固當信受奉行。儻如來不起慈悲心。衛護眷念。俾信受是法。則惡魔或得以惱亂。不付委囑託。俾奉行是法。則勝法有時而斷絕。故須菩提大眾聽法之初。未遑它恤。惟願如來慈悲心。為之護念付囑也。

  【李文會曰】如來者。如者不生。來者不滅。非來非去。非坐非卧。心常空寂。湛然清凈也。善護念者。善教諸人不妄念也。諸菩薩者。諸者不一之義。菩之言照。薩之言見。照見五蘊皆空。謂色受想行識也。菩薩者。梵語也。唐言道心。眾生常行恭敬。乃至鱗甲羽毛蛆蟲蟻螻。悉起敬愛之心不生輕慢。此佛所謂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也。善付囑者。念念精進。勿令染著。前念才著。後念即覺。勿令接續也。

  【川禪師曰】如來不措一言。須菩提便恁么贊嘆。具眼勝流。試著眼看。頌曰。隔牆見角。便知是牛。隔山見煙。便知是火。獨坐巍巍。天上天下。南北東西。鑽龜打瓦。咄。

  世尊。善男子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李文會曰】善男子者。正定心也。善女人者。正慧心也。謂有剛斷決定之心。永無退轉也。發心之義。阿者無也。無諸垢染也。耨多羅者。上也。三界無能比也。三者。正也。正見也。藐者。遍也。一切有情。無不遍有。三菩提者。知也。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也。

  【王日休曰】梵語阿。此雲無。梵語耨多羅。此雲上。梵語三。此雲正。梵語藐。此雲等。梵語菩提。此雲覺。然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乃無上正等正覺也。謂真性也。真性即佛也。梵語佛。此雲覺。故略言之。則謂之覺。詳言之。則謂之無上正等正覺也。以真性無得而上之。故雲無上。然上自諸佛。下至蠢動。此性正相平等。故雲正等。其覺。圓明普照。無偏無虧。故雲正覺。得此性者。所以為佛。所以超脫三界。不復輪回。

  【僧若訥曰】菩薩修行。皆發此廣大心也。

  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王日休曰】應。當也。雲。言也。雲何者。言如何也。須菩提於此問佛雲。為善男子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謂求真性成佛之心也。發求真性成佛之心雲何應住。謂當住於何處也。雲何降伏其心。謂當如何降伏此妄想心也。

  【僧若訥曰】須菩提正發此二問。一問眾生髮無上心。欲求般若雲何可以安住諦理。二問降伏惑心。雲何可以折攝散亂。一經所說不出此降住而已。

  【李文會曰】雲何降伏其心者。須菩提凡夫妄念煩惱無邊。當依何法。即得調伏。

  【川禪師曰】這問從甚處出來。頌曰。你喜我不喜。君悲我不悲。雁思飛塞北。無憶舊巢歸。秋月春花無限意。個中只許自家知。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李文會曰】如汝所說者。是佛贊嘆須菩提。能知我意。善教諸人。不起妄念。心常精進。勿令染著。諸法相也。諦聽者。諦者名了。汝當了達聲塵。本來不生。勿逐語言。詳審而聽也。

  【王日休曰】諦。審也。謂仔細聽也。

  善男子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李文會曰】應如是住者。如來欲令眾生之心不生不滅。湛然清凈。即能見性也。

  【龐居士曰】世人珍寶。我貴剎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

  【逍遙翁曰】凡夫心動而昏。聖人心靜而明。又雲凡人心境清凈。是佛國凈土心境濁亂。是魔國穢土也。

  【黃檗禪師曰】凡夫多被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又雲凡夫取境。智者取心。心境雙亡。乃是真法。亡境猶易。亡心至難。人不敢亡心。恐落於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凡夫皆逐境生心。遂生欣厭。若欲無境。當亡其心。心亡則境空。境空則心滅。若不亡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祗益紛擾。故萬法惟心。心亦不可得。既無所得。便是究竟。何必區區更求解脫也。如是降伏其心者。若見自性。即無妄念。既無妄念即是降伏其心矣。唯者。應諾之辭。然者。協望之謂。願樂欲聞者。欣樂欲聞其法也。

  【陳雄曰】唯者。諾其言也。然者。是其言也。

  【顏丙曰】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唐言謂無上正等正覺心也。應者。當也。住者。乃常住不滅也。須菩提問。有向善男女菩提心者。應當如何得常住不滅。如何能降伏其心。佛稱善哉善哉。乃贊嘆之辭。發菩提心者。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者只這是也。唯然者。乃須菩提領諾之辭。與曾子曰。唯無異。樂者。愛也。願愛欲說法也。

  【智者禪師頌曰】希有希有佛。妙理極泥洹。(此雲寂滅。一覽集入滅品雲。能事既畢入泥洹。舍利以留為佛事。)雲何降伏住。降伏住為難。二儀法中妙。(孚上座曰。法身之理。猶若太虛。豎窮三際。橫亘十方。彌綸八極。包括二儀。所謂包括二儀者。與此二儀法中妙之意同。)三乘教喻寬。(法華經三卷。佛言乘是三乘。便得快樂。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樂獨善寂。是名辟支佛乘。度脫一切。是名大乘。)善哉今諦聽。六賊免遮攔。

  【川禪師曰】往往事從叮囑生。頌曰。七手八腳。神頭鬼面。拳打不開。刀割不斷。閻浮跳躑幾千回。頭頭不離空王殿。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李文會曰】摩訶薩者。摩訶言大。心量廣大。不可測量。乃是大悟人也。

  所有一眾生之類。

  【六祖曰】一切者。總標也。次下別列九類。

  【王日休曰】凡有生者。皆謂之眾生。上自諸天。下至蠢動。不免乎有生。故雲一切眾生也。眾生雖無數無窮。不過九種。下文所言是。

  【李文會曰】眾生者。謂於一切善惡凡聖等見有取捨心。起無量無邊煩惱妄想。輪回六道是也。

  【古德曰】覺華有種無人種。心火無煙日日燒。謂諸愚迷之人。被諸煩惱。則熙熙然。此非悟道。其實如木偶耳。若或中根之士。而以煩惱為苦。是則智慧不如愚痴也。不亦謬乎。固當勿存於心。苟或不然。學道何用。於己何益。須令智慧力勝之可也。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六祖曰】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習性也。濕生者。隨邪性也。化生者。見趣性也。迷故造諸業。習故常流轉。隨邪心不定。見趣墮阿鼻。(平聲)起心修心。妄見是非。內不契無相之理。名為有色。內心守直。不行恭敬供養。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為無色。不了中道。眼見耳聞。心想思惟。愛著法相。口說佛行。心不依行。名為有想。迷人坐禪。一向除妄。不學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猶如木石。無有作用。名為無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無想。

  【王日休曰】若卵生者。如大而金翅鳥。細而h虱是也。若胎生者。如大而獅象。中而人。小而貓鼠是也。若濕生者。如魚鱉黿鼉。以至水中極細蟲是也。若化生者。如上而天人。下而地獄。中而人間米麥果實等所生之蟲是也。上四種謂欲界眾生若有色者。色謂色身。謂初禪天至四禪天諸天人。但有色身而無男女之形。已絕情慾也。此之謂色界。若無色界者。謂無色界諸天人也。此在四禪天之上。唯有靈識而無色身。故名色界若有想者。此謂有想天諸天人也。此天人唯有想念。故自此以上。皆謂之色界。不復有色身故也。若無想者。此謂無想天諸天人也。在有想天之上。此天人一念寂然不動故名無想天。若非有想非無想者。此謂非想非非想天諸天人也。此天又在無想天之上。其天人一念寂然不動。故雲非有想。然不似木石而不能有想。故雲非無想。此天於三界諸天為極高。其壽為極長。不止於八萬劫而已。

  【李文會曰】若卵生者。貪著無明。迷暗包覆也。若胎生者。因境求觸。遂起邪心也。若濕生者。才起惡念。即墮三塗。謂貪嗔痴因此而得也。若化生者。一切煩惱。本自無根。起妄想心。忽然而有也。

  【又教中經雲】一切眾生。本自具足。隨業受報。故無明卵生煩惱包裹為胎生。愛水浸淫為濕生。欻起煩惱化生也。又雲眼耳鼻舌。回光內燭。有所貪漏。即墮四生。謂胎卵濕化是也。色聲香味。回光內燭。無所貪漏。即證四果。謂須陀洹等是也。

  【傅大士曰】空生初請問。善逝應機酬。先答雲何住。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濕化。咸令悲智收。若起眾生見。還同著相求。若有色者。謂凡夫執有之心。妄見是非。不契無相之理。若無色者。執著空相。不修福慧。若有想者。眼見耳聞。遂生妄想。口說佛行。心不依行。若無想者。坐禪除妄。猶如木石。不習慈悲智慧方便。若非有想者。

  【教中經雲】 有無俱遣。語默雙忘。有取捨憎愛之心。不了中道也。

  【臨濟禪師曰】入凡入聖。入染入凈。處處現諸國土。儘是諸法空相。是名真正見解。你若愛聖憎凡。生死海里浮沉也。非無想者。謂有求理心也。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李文會曰】我者。佛自謂也。皆者。總也。令者。俾也。入者。悟入也。無餘者。真常湛寂也。

  【法華經雲】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涅槃者。菩薩心無取捨。如大月輪圓滿寂靜眾生迷於涅槃無相之法。而為生死有相之身也。滅者。除滅。度者。化度也。

  【六祖曰】如來指示三界九地。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無餘者。無餘。習氣煩惱也。涅槃者。圓滿清凈義。令滅盡一切習氣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願與一切眾生。同入圓滿清凈無想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諸佛所證也。煩惱萬差。皆是垢心。身形無數。總名眾生如來大悲普化。皆令得入無餘涅槃

  【證道歌曰】達者。同游涅槃路。注雲。涅槃者。即不生不滅也。涅而不生。槃而不滅。即無生路也。

  【沖應真人周史卿】對吃不拓和尚香煙雲。要觀學人有餘涅槃。爐中灰即是。要觀學人無餘涅槃。爐中灰飛盡即是

  【王日休曰】梵語涅槃。此雲無為。楞伽經雲。涅槃清凈不死不生之地。一切修行者之所依歸。然則涅槃者乃超脫輪回。出離生死之地。誠為大勝妙之所。非謂死也。世人不知此理。乃誤認以為死。大非也。此無餘涅槃。即大涅槃也。謂此涅槃之外。更無其餘。故名無餘涅槃。此謂上文盡諸世界。所有九類眾生。皆化之成佛。而得佛涅槃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王日休曰】一切眾生。皆自業緣中現。故為人之業緣。則生而為人。修天上之業緣。則生於天上。作畜生之業緣。則生為畜生。造地獄因緣。則生於地獄。如上文九類眾生。無非自業緣而生者。是本無此眾生也。故菩薩發心化之。皆成佛而得涅槃。實無一眾生涅槃者。以本無眾生故也。

  【僧若訥曰】第一義中無生可度。即是常心也。若見可度。即是生滅。良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何生可度。所謂平等法界。佛不度眾生

  【陳雄曰】大乘智慧。性固有之。然眾生不能自悟。佛實開悟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令自心愚痴邪見煩惱眾生。舉皆滅度矣。滅度如是其多。且曰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蓋歸之眾生自性自度。我何功哉。六祖壇經雲。自性自度。名為真度。凈名經雲。一切眾生本性常滅。不復更滅。文殊菩薩世尊。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如何。世尊曰。性本清凈無生無滅。故無眾生得滅度。無涅槃可到。此皆歸之眾生自性耳。華嚴經雲。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造化因心偈雲。賦象各由心。影響無欺詐。元無造化工。群生自造化。

  【李文會曰】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者。謂起無量無數無邊煩惱也。得滅度者。既已覺悟。心無取捨。無邊煩惱轉為妙用。故無眾生可滅度也。

  【寶積經雲】智者苦樂不動虛空

  【逍遙翁曰】善能觀察煩惱性空。既過即止。勿使留礙也。又雲煩惱性空。勿為掛礙。觀如夢幻。不用介懷。設使情動。如響應聲。即應即止。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六祖曰】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輕慢眾生名我相。自恃持戒。輕破戒者名人相。厭三塗苦。願生諸天。是眾生相。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法執不忘。是壽者相。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

  【僧若訥曰】言我相者。以自己六識心。相續不斷。於中執我。此見乃計內也。人相者。六道外境。通稱為人。於此諸境。一一計著。分別優劣。有彼有此。此見從外而立。故雲人相。如眾生相者。因前識心。最初投托父母。續有色受想行四陰。計其和合。名眾生相。如壽者相者。計我一期。命根不斷。故雲壽者相。

  【陳雄曰】貪嗔痴愛。為四惡業。貪則為己私計。是有我相。嗔則分別爾汝。是有人相。痴則頑傲不遜。是眾生相。愛則希覬長年。是壽者相。如來不以眾生為功。而了無所得。以其四種相盡除也。圓覺經雲。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菩薩菩提無上道心。受如來無相教法。豈應有四種相哉。設若有一於此。則必起能度眾生之心。是眾生之見。非菩薩也。菩薩眾生。本無異性。悟則眾生菩薩。迷則菩薩眾生。有是四種相。在夫迷悟如何耳。何以故者。辨論之辭也。佛恐諸菩薩不知真空無相之說。故為之辨論。而有及於四種相。十七分。二十五分皆雲。

  【顏丙曰】一切眾生者。涅槃經雲。見佛性者。不名眾生。不見佛性者。是名眾生摩訶者大也。佛告須菩提。及大覺性之人。若卵胎濕化。乃蠢動含靈也。有形色。無形色。有情想。無情想。乃至不屬有無二境眾生。體雖不同。性各無二。此十類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涅槃者。不生謂涅。不死謂槃。經雲。如來涅槃。永斷於生死。滅度者。滅盡一切煩惱。度脫生死苦海。令者使也。我皆使入無餘涅槃。無餘者。羅漢雖證涅槃。尚有身智之餘。經中謂之有餘涅槃。唯無身智余剩者。方謂無餘涅槃又曰。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眾生既悟本性空寂。更滅度個甚麼。若四相未能直下頓空。即非菩薩覺性也。

  【傅大士頌曰】空生初請問。善逝應機酬。(善逝即世尊號)先答雲何住。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濕化。咸令悲智收。若起眾生見。還同著相求。

  【李文會曰】有我相者。倚恃名位權勢財寶藝學。攀高接貴。輕慢貧賤愚迷之流。人相者。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自恃持戒。輕破戒者。眾生相者。謂有苟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口善心惡。壽者相者。覺時似悟。見境生情。執著諸相。希求福利。有此四相。即同眾生。非菩薩也。

  【臨濟禪師曰】五蘊身田。內有無真人。堂堂顯露。何不識取。但於一切時中。切莫間斷。觸目皆是只為情生智隔。相變體殊。所以輪回三界。受種種苦。敢問諸人觸目皆是是個甚麼。一一山河無隔礙。重重樓閣應時開。

  【川禪師曰】頂天立地。鼻直眼橫。頌曰。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個個圓成。祗因差一念。現出萬般形。

妙行無住分第四

  複次。須菩提

  【王日休曰】謂再編次。佛與須菩提答問之言也。此乃敘經者自謂。

  【顏丙曰】複次。乃再說也。

  【李文會曰】複次者。連前起後之辭。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疏鈔雲】言應無所住者。應者當也。無所住者。心不執著

  【李文會曰】菩薩於法者。總標一切空有之法也。應無所住者。一切諸法。應當無所住著也。

  【法華經雲】十方國土中。惟有一乘法。謂一心也。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二乘之人。不能解悟。謂言心外即別有法。逆生執著住於法相。此同眾生見解也。

  【逍遙翁曰】凡夫不識自佛。一向外求。住相迷真。分別他境。不為助道。但求福門。似箭射空。如人入暗。俱胝和尚凡見僧來問話。唯豎起一指頭。

  【佛鑒禪師頌曰】不用將心向外求。個中消息有來由。報言達摩西來意。祗在俱胝一指頭。菩薩了悟人法二空。心無取捨。能知凡聖一等。空色一般。善惡一體。

  【龍濟和尚頌曰】心境頓消融。方明色與空。欲識本來體。青山白雲中。是菩薩無所住著也。行於布施者。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謂除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煩惱妄想取捨憎愛之心世尊即以教法布施。內破一切執著。外即利益一切眾生菩薩布施。皆應無住。不見有我為能施人。不見有它為受施者。不見中間有物可施。三體皆空。住無所住。清凈行施。不愛已乏。不望報恩。不求果報也。凡夫布施。希求福利。此是住相布施也。

  【永嘉大師雲】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逍遙翁曰】誦金剛經者。若人了知住無所住心。得無所得法者。此名慧業。若人日積課誦之功。希求福利。此名福業。二者相去絕遠。如霄壤也。

  【法華經雲】若於後世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卧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

  【張無盡雲】夫學道者。不可以溫飽為志。本求無上菩提。出世間法。若以事不如意為怨。而圖衣飯為心者。又何益於事乎。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王日休曰】色。謂形色。聲。謂音樂。香。謂鼻之所聞。味。謂食物之味。觸。謂男女之欲。法。謂心之所校量思惟者。乃教化眾生不使著於六塵也。

  【陳雄曰】摩訶般若經雲。眼色識。耳聲識。鼻香識。舌味識。身細滑識。意法識。又懺法雲。眼著色。耳著聲。鼻著香。舌著味。身著觸細滑。意著法塵。起種種業。此言住。亦識著之謂凡夫六根不凈。貪是六者。以快其欲。是名六塵。一不如其所欲。則必布施以求滿其欲。其所住而布施者然也。菩薩如來無相教法。無諸欲之求。無能施之心。但以法施利益一切眾生。如水行地中。無有掛礙。無所住行布施者然也。華嚴經雲。不求色聲香與味。亦不希求諸妙觸。但為救度諸群生。常求無上最勝智。正此之所謂行布施也。

  【華嚴二十四卷雲】眼識所知種種諸色。耳識所知種種諸聲。鼻識所知種種諸香。舌識所知種種諸味。身識所知種種諸觸。意識所知種種諸法。又天地八陽經雲。眼常見種種無盡色。耳常聞種種無盡聲。鼻常嗅種種無盡香。舌常了種種無盡味。身常覺種種無盡觸。意常思想分別種種無盡法。詳此二經。既言種種諸聲。種種無盡聲。則王氏所言。聲謂音樂者。恐失之拘於音樂矣。既言種種諸觸。種種無盡觸。則王氏所言。觸謂男女之欲者。恐失之執於男女之欲矣。

  【張無盡曰】不住色布施者。謂智慧性照見一切皆空也。梵語檀那。此雲施。菩薩無色可舍。名為布施。如葯對病。似空含有。有病既除。空葯俱遣。色空泯絕。中道皆亡。了無一法可得。二乘之人舍色取空。為不住色而行布施

  【玄奘法師所譯經雲】不住於色。不住非色香味觸法。一例皆然。是故空有悉皆無住。無空可取。無有可舍。空有同如一體平等平等行施。即知法界。不住有施。不住無施。不得有無一邊障礙。施心廣大。猶如虛空。所獲功德。亦復如是。故經中舉十方虛空較量施福。即斯意耳。

  【傅大士曰】施門通六行。六行束三檀。資生無畏法。聲色勿相干。二邊純莫立。中道不須安。欲覓無生理。背境向心觀。不住聲者。清凈無掛礙也。梵語屍羅。此雲戒。二乘之人。意謂聲從色起。遂向聲塵中分別。聞樂則喜。聞悲則哀。欲舍此聲。而取無聲。名之為戒。菩薩無聲可舍。色若是有。聲從是生。色既本空。聲從何起。若能如是悟者。雖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雖在六塵中。六塵不能染。在在處處。心常清凈。又雲。屍羅得清凈無量劫來因。妄想如怨賊。貪愛若參辰。在欲而無欲。居塵不染塵。權依離垢地。當證法王身。不住香者。謂見色清凈也。梵語羼提。此雲忍辱。二乘之人。妄生忍辱。惟恐貪著。欲行遠離。故名忍辱。正是舍色取空。不了中道也。殊不知香性本空。菩薩亦無忍。辱亦無辱。須是自性清凈不生起滅之心。方始悟明心地。故古德曰。明心之士。其心猶如明鏡。能攝眾像。盡入其中。無有掛礙。清凈含容。無有邊際。又雲。忍心如幻夢。辱境若龜毛。常能修此觀。逢難轉堅牢。無非亦無是。無下亦無高。欲滅貪嗔賊。須行智慧刀。不住味者。謂眾生性。與如來性。無所分別也。梵語毗離耶。此雲精進。了知舌根本空。為不住味。故雲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或好或弱。不可生憎愛也。

  【肇法師曰】會萬法歸於自己者。其惟聖人乎。

  【晁太傅曰】一切凡夫皆是迷人。內有回心起信。詢求妙理。悟明心地者。此是迷中悟人也。

  【徑山杲禪師曰】佛與眾生。本無異相。只因迷悟。遂有殊塗。

  【黃檗禪師曰】有識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飢瘡為患。隨順給養。不生貪著。謂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別。唯圖適口。不生厭離。謂之識食也。三乘之人雖不飲食之味。尚猶貪著諸法之味。以貪著故。名為精進菩薩之心。於諸法相。悉如夢幻。遇緣即施。緣散即寂。

  【圖覺經雲】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傅大士曰】進修名焰地。良為慧光舒。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無明念念滅。高下執情除。觀心如不間。何啻至無餘。不住觸者。謂心無取捨也。內無菩提可取。外無煩惱可舍。梵語禪那。此雲靜慮。二乘之人。認觸為色身。色身若是有。即言離諸觸。色身既本無。諸觸何曾有。又雲。了觸即無生。不住虛分別。一切諸萬法。本來無所動。

  【六祖曰】一切萬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所住。

  【大陽禪師曰】大陽一禪。竟日如然。滔滔不間。觸目遇緣。若能如是。法法現前。

  【傅大士曰】禪河隨浪靜。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覺性。亡慮滅迷情。遍計虛分別。由來假立名。若了依他起。無別有圓成。不住法者。謂照見身心法相空也。梵語般若。此雲智慧諸法屬意。意屬識。此識是妄。

  【金剛三昧經雲】所見境界。非我本識。二乘之人。分別諸相。皆是妄識。本識又何可得也。菩薩了知本識。究竟故無分別。

  【傅大士曰】慧燈如朗日。蘊界若干城。明來暗便謝。無暇時停。妄心猶未滅。乃見我人形。妙智圓光照。惟得一空名。

  【六波羅蜜有總頌雲】三大僧祗劫。萬行俱齊修。既悟無人我。長依聖道流。二空方漸證。三昧任遨遊。創居歡喜地。常樂遂亡憂。

  【臨濟禪師曰】佛有六通者。謂入色界不被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身界不被觸惑。入意界不被法惑。所以達此六種皆是空相。不能系縛。此乃無依道人。雖是五蘊穢陋之身。便是地行菩薩

  【黃檗禪師曰】本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各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一切皆空。束六和合為一精明。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蕩然清凈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六祖曰】應如無相布施者。為無能施之心。不見有施之物不分別受施之人。故雲無相布施

  【僧若訥曰】應如是布施者。指出色香等六塵也。不住於相者。乃不住六塵之相。若住相布施者。但是人天果報而已。

  【李文會曰】菩薩應如是布施者。謂舍除一切煩惱憎愛之心也。然煩惱本空。皆是妄見。有何可舍。經雲。一切諸有。如夢如幻。一切煩惱。是魔是賊。

  【逍遙翁曰】夫煩惱性。是佛境界。觀煩惱性空。是正修行學人若止依此觀練精至。不須求別法也。又雲夫見性之人。十二時中。凡遇逆順境界。心即安然。不隨萬境所轉。一任毀謗於我。我即不受。惡言謗黷。返自歸己。所謂自作自受者也。譬如有人。手執火炬。擬欲燒天徒自疲睏。終不可得。故古德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疏鈔雲】何以故者。此證問意。施本求福。今令不住於相。其意雲何。佛答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若達三輪體空。方名不住相布施。不住者。心不住有為之福也。三輪者。施者。受者。並財等是三輪也。施者。返觀體空。本無一物。故雲理空。受者。觀身無相。觀法無名。身尚不有。物從何受。故曰受空。施受既空。彼此無妄。其物自空。故曰三輪體空。

  【陳雄曰】世尊文殊曰。財施為凡。法施為聖。蓋凡夫布施。必以滿三千世界七寶為求福之具。財施也。此住相布施也。且以人天福報自期。數盡未免輪回。菩薩布施。但一心清凈利益一切。為大施主。法施也。此不住相布施也。雖不邀福。自然生死苦。受大快樂。歷千劫而不古。超三界以長今。是所謂無限福德。實不可思惟而量度也。佛憫末世眾生被六塵染。未可遽化。姑誘以福德無限之說。使之頓悟法施之會。維摩經雲。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

  【顏丙曰】住者。著也。菩薩佛法中。應當無所布施布施者。舍施也。所謂不住於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六者謂之六塵。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情塵相對謂觸。貪著有為謂法。人性清凈。本無六根可得。六塵又向什麼處安頓。所以佛雲。應當如是布施不住於相。若不著相舍施。其福德量等虛空。非思量可及。

  【傅大士曰】檀波羅布施。頌曰。施門通六行。(六行即六度)六行束三檀。(疏鈔雲。三檀者。資生檀。無畏檀。法檀。布施是資生檀。能資益生諸善法。故曰資生檀。持戒忍辱無畏檀。因戒凈毀辱不動。心無怖畏。故曰無畏檀。法檀者。精進禪定智慧是也。因定生慧。因慧生種種法。故曰法檀。將此六行束為三檀。)資生無畏法。聲色勿相干。二邊純莫立。中道不須安。(子榮曰。二邊即有無。二邊不立。有無俱遣。中道何安。晁文元公曰。凡夫著有。不見有中之空。二乘著空。不見空中妙有。不著見於二邊。不取相於中道。惟佛知見。)欲識無生處。背境向心觀。屍波羅持戒頌曰。屍羅得清凈無量劫來因。妄想如怨賊。貪愛若參辰。(參辰。即參商二星。一出一沒。常相遠離。)在欲而無欲。居塵不染塵。權依離垢地。當證法王身。(圓覺經注雲。佛為萬法之王。)羼提波羅忍辱頌曰。(華嚴六十卷羼初眼初き二切)忍心如幻夢。辱境若龜毛。(華嚴經雲。無則同於龜毛兔角。)常能修此觀。(去聲)逢難轉堅牢。無非亦無是。無下亦無高。欲滅貪嗔賊。須行智慧刀。毗離耶波羅精進頌曰。進修名焰地。良為慧光舒。二智心中遣。(真俗二智)三空境上祛。無明念念滅。(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高下執情除。觀心如不間。何啻至無餘。禪波羅禪定頌曰。禪河隨浪靜。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覺性。息慮滅迷情。遍計虛分別。由來假立名。若了依他起。無別有圓成。(華嚴合論第四卷雲。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般若波羅智慧頌曰。慧燈如朗日。蘊界若干城。(華嚴四十二卷雲。龍依宮住。而能興雲。有人仰視。所見宮殿。當知是乾闥婆城。子榮曰。干城者。即乾闥婆城。海上龍蜃化現余氣。人見樓閣。忽爾還無。此破眾生妄執五蘊色身為實。)明來暗便謝。無暇時停。妄心猶未滅。乃見我人形。妙智圓光照。唯得一空名。

  【智者禪師】萬行齊修頌曰。三大僧祗劫(阿僧祗數名。阿者無也。僧祗者數也。乃無數劫。)萬行具齊修。既悟無人我。長依聖道流。二空方漸證。(人法二空)三昧任遨遊。(三昧梵語中國正定。亦雲正見)。創居歡喜地。常樂遂無憂

  【李文會曰】不住於相者。非但見色是相。一切種種分別。皆名為相。如是之相。皆從因緣而生應知一切分別。皆如夢幻。遇緣即施。緣散即寂。是故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西明和尚雲。法相是有。可言住諸相。法相既本無。故言不住相。既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更有何思量也。

  【逍遙翁曰】須知諸法如夢如幻。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又雲。了達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心如虛空自然無礙。心住於相。即屬有法。故知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即能見佛性也。

  【傅大士曰】若論無相施。功德極難量。行悲濟貧乏。果報勿須望。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稱揚。欲知檀狀貌。如空遍十方。川禪師曰。若要天下行。無過一藝精。頌曰。西川十樣錦。添花色轉鮮。欲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虛空不礙絲毫念。所以張名大覺仙。

  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李文會曰】不也世尊者。須菩提虛空我思量之。實無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者。既已覺悟。心無能所。即無我眾生壽者四相。豈更有可思量。但應如所教住者。謂諸學人。當依佛教。行無所住。必得悟入也。

  【謝靈運曰】聖言無謬。理不可越。但當如佛所教而安心耳。

  【陳雄曰】佛謂所教之住。與華嚴經住無所住同。如來菩薩法。不過住無所住之法。菩薩如來教。非敢變異。但當如其所教者。以無住為住處。楞嚴經雲。得住般若波羅蜜。文殊般若經雲。佛告文殊師利。當雲何般若波羅蜜。文殊言以不住法。為住般若波羅蜜。復問雲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羅蜜。文殊言以無住相。即住般若波羅蜜。此住之法詳矣。無非住無所住之意。三昧經雲。如來說法。悉從於無住。我從無住處。是處禮如來

  【顏丙曰】四維者。四隅也。如。東方東南方。西方西北方之類。東西南北及四維上下方。總謂十方。佛問如十方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答不可思量。蓋大莫大於十方虛空。佛所以藉此喻福德也。

  【傅大士頌雲】欲知檀狀貌。如空遍十方。佛雲。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虛空不可思量測度。菩薩當如佛所指教處住。佛教所謂住者。湛若十方。空無所住而住。又頌曰。若論無相施。功德極難量。行悲濟貧乏。果報不須望。(平聲凡夫情行(去聲)劣。初且略稱揚。欲知檀狀貌。如空遍十方。

  【川禪師曰】可知禮也。頌曰。虛空境界豈思量。大道清幽理更長。但得五湖風月在。春來依舊百花香。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寶積如來解曰】如來真身。本無生滅。湛然常住。托陰受形。同凡演化。入神母胎。擐(胡貫切)此凡相各別。故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頌曰。凡相滅時性不滅真如覺體離塵埃。了悟斷常根果別。此名佛眼見如來

  【王日休曰】此如來。乃謂真性之佛也。佛呼須菩提而問之雲。可以用三十二相真性之佛否。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王日休曰】此須菩提言否也。而又呼世尊雲。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是其言否也者。乃大略言之。下乃詳言之也。

  【李文會曰】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者。須菩提謂色身即有相。法身無相。色身者。地水火風。假合成人。法身者。即無形遐相貌。色身即是凡夫法身即是如來。須菩提凡夫但以色身不見法身。故答是語。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王日休曰】此如來謂色身佛也。須菩提又自問。何故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乃自答雲。如來所說身相。非是真實。故雲即非身相。謂無有真實身相也。

  【李文會曰】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者。非者無色凡夫謂色身是有執著修行。所以不見佛性生死轉重。如來法身無相。故言所說身相非身相也。

  【華嚴經雲】佛以法為身。清凈虛空

  【雲門大師雲】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者。此大乘先覺之人。解粘去縛。遣疑破執也。

  【黃檗禪師雲】夫學道人。若欲得知要訣。但莫於心上著一物。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此謂法身虛空虛空法身。常人謂法身虛空處。虛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虛空虛空法身也。虛空法身無異相。佛與眾生無異相。生死涅槃無異相。煩惱菩提無異相。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也。

  【川禪師曰】且道只今行住坐卧是什麼相。休瞌睡。頌曰。身在海中休覓水。日行山嶺莫尋山。鶯啼燕語皆相似。莫問前三與後三。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陳雄曰】須菩提欲人人見自性。佛所以有即非身相之說。色身是相。中無真實之體。故雲皆是虛妄法身非相。即有真如本體。寓乎其中。若見諸相非相。是見色身中有法身。見自性中有如來如來。豈可外求。即吾性見矣。壇經雲。佛即是性。離性無別佛。

  【顏丙曰】佛問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答不可。如來者。乃自性不屬去來也。四大色身本由妄念而生。若執虛妄身相。而欲見如來之性。譬如認賊為子。終無是處。所以佛告須菩提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能迴光返照。得見身相。無形可得即是自性如來

  【李文會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者。虛則不實。妄則不真。既不真實。相即非相。又雲。非獨佛身相即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色身有相。故言虛妄法身無相。故言非相也。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者。言身虛妄即是人空。言非相者。即是法空。若悟人法二空。即見自性

  【法華經雲】一切諸相。皆悉空寂。又雲。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

  【傅大士頌曰】如來舉身相。為順世間情。恐人生斷見。權且立虛名。假名三十二。八十也空聲。(大藏一覽集示生品曰。菩薩以四月八日。因母晝寢。以示其夢。從右脅入。夫人夢覺。自知身重。菩薩住胎。十月滿足。四月八日。菩薩化從右脅而生自行七步。舉其右手。作師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九龍空中。吐清凈水。灌太子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即名太子為悉達多。漢言頓吉。)有身非覺體。無相乃真形。

  【川禪師曰】山是山。水是水。佛在甚麼處。頌曰。有相有求俱是妄。無形無見墮偏枯。堂堂蜜蜜何曾間。一道寒光爍太虛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陳雄】引華嚴經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智度論雲。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蓋實信者。實諦之階也。須菩提眾生不能生實信。故作此問。而佛恐沮眾生實信之心。且告之以莫作是說

  【僧若訥曰】持戒者。諸惡莫作。修福者。眾善奉行。夫持戒修福者。即種善根者也

  【李文會曰】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者。須菩提謂前說無相行於布施即是因深。得見無相如來即是果深。既談因果。切恐如來滅後。濁劫惡世之中。無人聽信。故有是問。

  【傅大士曰】因深果亦深。理蜜奧難尋。當來末法後。惟慮法將沉。空生情未達。聞義恐難任。如能信此法。定是覺人心。有持戒修福者。不著諸相。即是持戒。心常空寂。無諸妄念即是修福。此人不被諸境所惑。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慈受禪師雲】念念常空寂。日用有大力。此是三世諸佛行履處。六代祖師行履處。無功之功。功不虛棄。

  【川禪師曰】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頌曰。三佛形儀總不真。眼中瞳子面前人。若能信得家中寶。啼鳥山花一樣春。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李文會曰】不於一佛二佛者。謂一劫一佛出世也。種諸善根者。世間種種善事。不可勝計。大楖止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也。

  【法華經雲】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歡喜。自知當作佛。

  【傅大士曰】依它非自立。必假眾緣成。日謝樹無影。燈來室乃明。

  【六祖曰】何謂種諸善根。所謂於諸佛所。一心供養隨順教法於諸菩薩。善知識師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長之處。常行恭敬供養。承順教命。不違其意。是名種諸善根。於一切貧苦眾生散慈愍心。不生輕厭。有所須求。隨力惠施。是名種諸善根。於一切惡類。自行柔和忍辱歡喜逢迎。不違其意。令彼發歡喜心。息剛戾心。是名種諸善根。於六道眾生不加殺害。不欺不賤。不毀不辱。不騎不棰。不食其肉。常行饒益。是名種諸善根

  【王日休曰】何謂種善根乎。至誠稱其佛號。或拈香一*。或為一拜。或以一物供養。皆謂之善根

  【僧若訥曰】顯其已多種善根者。見佛多。聞法多。修行多也。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六祖曰】信心者。信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煩惱。信般若波羅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羅蜜。能出生一切。諸佛。信自身佛性。本來清凈。無有染污。與諸佛性平等無二。信六道眾生本來無相。信一切眾生盡得成佛。是名凈信心也。

  【李文會曰】乃至一念生凈信者。謂凡夫諸法中。起一切善惡凡聖等見。有取捨心。種種妄念。不能生凈信者。菩薩了悟人法二空。無諸妄念。心常清凈。聽信其法。故言一念生凈信也。

  【傅大士頌曰】信根生一念。諸佛盡能知。修因於此日。證果未來時。三大經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無漏種。(阿毗達摩論雲。漏者。令心連注流散不絕。故名為漏。僧問清平和尚曰。如何是有漏。平曰□籬。僧曰。如何是無漏。平曰木杓。)方號不思識。

  【李文會曰】得如是無量福德者。此謂如來知見眾生。無諸妄念。心常清凈。敬信其法。所得智慧勝妙功德。不可測量。

  【川禪師曰】種甘草甜。種黃連苦。作如是因。獲如是果。又曰。種瓜得瓜。種果得果。頌曰。一佛二佛千萬佛。各各眼橫兼鼻直。昔年曾種善根來。今日依前得渠力。須菩提菩提。著衣吃飯尋常事。何須特地卻生疑。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法相

  【李文會曰】無復我人眾生壽者相者。謂不倚恃名位權勢財寶藝學。精進持戒。輕慢貧賤愚痴懈怠破戒之流。無能所知之心。無苟求希望之心言行相應也。無法相者。經雲。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心既清凈諸法皆空。故無取捨一切善惡凡聖等見諸法相也。亦無法相者。謂不著能知解心。不作所得心。無人無法。內明實相。外應虛緣也。

  【肇法師曰】無法相者。明法非有。遣著有心也。亦無法相者。明法非無。遣著無心也。

  【僧若訥曰】法相者。有見也。非法相者。無見也。舍二邊之著。故雲無也。

  【圜悟禪師曰】伶俐漢。腳跟須點地。脊樑要硬似鐵。遊人間世。幻視萬緣。把住作主。不□人情。截斷人我。脫去知解。直下見性成佛。直指妙心為階梯。及至作用。外應虛緣。不落窠臼。辦一片長久守寂淡身心。於塵勞中透脫去。乃善之又善者也

  【川禪師曰】圓同太虛。無欠無餘。頌曰。法相法相。開拳復成掌。浮雲散碧空。萬里天一樣。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

  【李文會曰】心若取相。即起妄念。故著我眾生壽者相也。

  【圜悟禪師曰】諸佛開示祖師直指。唯心妙性。徑截承當。不起一念。透頂透底。於見成際。不勞心力。任運逍遙。了無取捨。乃真蜜印也。

  【逍遙翁曰】有念無覺。凡人境界。有念有覺。賢人境界。無念有覺。聖人境界智者可了知。說則難為說。

  【黃檗禪師】謂裴丞相曰。佛與眾生。唯止一心。更無差別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下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