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梵語:वज्रच्छेदिका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सूत्र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

如何讀懂《金剛經》(九)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即便執著佛及佛果無上菩提、佛說法為實有,也是著了法相。佛問須菩提你認為佛得了無上菩提嗎?認為佛有所說法嗎?一般佛弟子都是這樣認為的:佛證得無上菩提,佛說了許多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譯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至高無上正確無誤的覺悟

  須菩提畢竟是解空第一的大阿羅漢,多次聽佛說法,當然理解佛所說法的實義:沒有什麼固定的法叫做無上菩提也沒有固定的正法由佛所說。為什麼?佛所說的法,都不可執取,本質上是不可言說的,既非固定的正法,也非不是正法。為什麼呢?因為佛說的法是無為法、出世間法,佛教中的一切賢聖,包括小乘大乘、密乘的賢聖,都修證無為法,其差別在於修證的深淺不同。

  無為法,為唯識學所列五位(五大類)法之一,其性質是不生不滅,與生滅變化的有為法性質相反。這裡的無為法指諸法實相、涅槃。一切賢聖,指修行佛法而達賢位、聖位者,在小乘,賢位有七,為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煖、頂、忍、世第一;聖位有四,即初、二、三、四果,稱七賢四聖。或說七聖: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脫、見至、身證、慧解脫、俱解脫。在大乘,賢位有三十:十住、十行、十迴向,聖位有十,即十地,或於十地後加等覺、妙覺(佛)為十二聖。

  得正信正見,具正戒,而尚未見道為賢位,見道以上為聖位。大乘聖位的標準,各經所說不盡相同,中國佛教諸宗對此各有判別。般若所說天台宗判為“三乘通教”,華嚴宗判為“大乘始教”,其聖位的標準基本相同,皆以初證真如、斷分別所起我法二執為初地見道。

  諸乘賢聖,皆以如實知見般若智慧修證同一諸法實相而求證涅槃。所觀所證,皆屬無為法,而所用的觀智及所證的實相不無差別,所以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在賢位以勝解、加行無分別智或聞思慧觀修,聖位以現量證得的實相般若觀修。小乘人主要以析空觀觀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世間無常、苦、無我證得無餘依、有餘依二種涅槃,住於涅槃執著空的一面,被大乘叫做“偏空”或“沉空守寂”;大乘人主要以體空觀觀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皆畢竟空、不可得而證無住涅槃,雖證得無餘依、有餘依涅槃而不住於涅槃不著於空。是為賢、聖之差別

  中國佛教諸宗多說小乘僅修證人我空而不觀法空,這用來指部派佛教說一切有部,或許正確,而小乘所宗依的《阿含經》中,實際上也觀人法二空。宗喀巴大師認為大小乘只是發心有大小之別,觀人法二無我見地其實一致。般若經被天台宗判為三乘通教,意謂此經通攝聲聞乘、緣覺乘、大乘三乘根機,三乘人皆以經中所示般若智觀修,證得無餘依涅槃

  有經中說,三乘同入無餘依涅槃,此經開頭即說發菩提心者要發願令九類眾生皆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原標題:傳承|陳兵:如何讀懂《金剛經》(八)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禪宗文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