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經典,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唐玄奘譯,知仁筆受,共一卷,是般若經類的精要之作

心經妙義

  心經妙義

  無庄

  佛法雖然卷帙浩繁,但說的都是一個道理都是在啟迪人本性智慧光明

  我看佛經不多,因為比較認同南懷瑾先生的說法:只要一門深入地讀懂一兩本經就足夠受用了。再者是十分崇尚六祖惠能大師的說法“自性能生萬法”。既然心既是佛,那麼何必繞道向別處覓佛呢?只應該在心地上下工夫

  喜歡心經是因為它言簡義深,短短的二百多字最根本的理法都講出來了心經是大乘法

  歷代已經有不計其數的高僧大德宣講心經了,那麼我們為何還要贅述呢?我覺得一是講的路子需要改一改,一定要使佛法現代人思想生活結合起來,現代佛法要用現代語言來講,盡管這樣的結合有很大難度。因為有難度才需要更多具有一定知識水準而又有心悟身修的人來講,從這個角度說我雖不才,但還是甘願自告奮勇去盡自己一點綿薄之力

  其二,是願意在與各位同道學習、交流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參悟水平。

  歷代高僧大德都採取了比較嚴謹的、學術的、訓詁的方式來講心經。而時代進化到今天這個程度,我到認為換一種精簡、現代的探討形式更容易讓現代人所接受。於是我便喜歡略去背景、文字考證等煩瑣的過程來談自己的見解,因為那些知識畢竟在網路和書籍中隨時可以查到。

  為了有一個完整清晰的印象,在探討前我先一遍心經的原文:

  般若菠蘿蜜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菠蘿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所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菠蘿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菠蘿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菠蘿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菠蘿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菠蘿揭諦菠蘿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這樣短的心經里還可以提煉出更短的中心思想也就是句話諸法空相,色空不二,能度一切苦厄。

  其餘基本上都是對上述中心思想的解釋。

  那麼好了,我們就從這個根本的思想開始探討。先說說這個諸法空相和色空不二是個什麼意思。諸法也就是一切事物現象道理。空相,也就是不存在、虛無的意思。合起來直譯的解釋就是“一切事物現象道理從本質上來說都是虛無的,不存在的。”在經文中對於“諸法空相”的性質有一個描述“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個就是我們本有的佛性

  “空相”至少包含這樣三種意義

  1、“緣起性空”。因為所有事物現象道理都是相對的,都是因緣而生的,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任何法則都僅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有效,超出這個時空就不是那個道理了,也就是真理的相對性。而從宇宙信息整體的角度看來,原則它就一定是錯的(所以我們才看到佛經上總是“離四相,絕百非”),此是則彼非,是非本不定,因此虛而不實。

  2、沒有生滅是說方死方生,生滅無常,有也是無,所以現示出空性。生與死就是一個東西就象蟬蛹變蝴蝶,前一個生命的死即是後一個生命的誕生。而生命載體即便是沒有質變的時間段里,則也在體現著生死同一;某些細胞某些思想正在死去,另一些細胞思想誕生出來。而從宇宙整體論的角度說能量守恆,信息不失也就無所謂增與減。而佛性正是這種“全知全能”的體現。

  3、無論是有形有相之物和無形有相的微塵事物都是“空”中所生,借用道家語言則是——普天之下惟一炁流行,都是元氣化生萬物起之於空,歸之於空。

  如果還是沿襲古人的說法,現代人依舊是無法理解,也就無法認識佛法真諦。按照道理來說,古人可以文字演道,那麼今人也應該能夠做到。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嘗試用現代知識去揣摩描述一下,或許對開悟有所啟迪。這個空相的佛性有“宇宙的全信息”(可以參看宇宙全息論)的性質,也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信息全都儲存在裡面,所以才可以稱之為大智慧,因為它無所不包,雖然空無一物,卻含藏妙有,還可無中生有。所以按照唯識的說就叫做“萬法唯識”。所有的一切都由這個“全知全識”之心所生。比如我們想學習一種我們不會的技能,通常的方式是——我們必須去看書,或者找老師教,否則我們就不會。但如果能夠獲得大智慧的話,我們便可以以“感而遂通”“探囊取物”的感悟形式,十分簡潔地獲得我們所需要的方法指導。這還僅僅是一般不涉及神通作用的探討。因為涉及玄的東西就更無法與常人探討了,會有很多負面效應。

  下面說第二個概念“色空不二”:色,就是有世界。空,就是無形世界。不二,不是兩個事物。合起來就是“有形世界和無形世界是一個整體的事物,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個事物。”用心經的原話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簡單的說叫“一體兩面”,就好比我們人體,從肉眼的外觀來看是這樣一個形體,如果以微觀的科學手段去看,恐怕看到的都是細胞、分子、細菌一類的東西了,那麼佛法則更進一步,看到了“空相”(了無一物)的水平;這樣一來,所有眼見為實的東西都可以說是由無形的物質所組成。順帶提一下,現代粒子物理已經把探索的目光指向當今最小的物質結構——誇克和輕子。但相當一部分物理學家都明白,這並非終極。而某些具有前沿意識的物理研究者則把空間基元鎖定為“空子”——這樣一個空空如也、杳無朕兆、物質賴以產生的本原。而據我所知,這空中只有能量而無質量

  這個道理在絕大多數人的思維中是很難理解的,因為它早已超出了我們人的“見聞覺知”。也就是這是知識經驗都無法企及的一個高度,換句話說就已經不是人的常規思維能夠把握的東西了。那麼怎麼能夠驗證這種道理真實性呢?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菠蘿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是古代有修證的覺者,在修行“深般若”的時候“照”見的。相當於很深的禪定,屬於證見的范疇。這個決不是那種意識中的感覺、把握,而是一種特殊的把握世界方式。所以現代人不理解這個很正常,因為沒有按照這個方法去做,任何屬於知識、邏輯分析類的評說實質上都是蒼白無力的。

  那麼是不是說如果沒有甚深禪定工夫就不能見道了呢?也不是。“一悟即至佛地”則是另外一種把握的方式達摩大師曾經說過,可以“理入”也可以“行入”。完全可以在心上工夫。悟,如果論拆字,就是心中自我也就是佛性每個人都有的,只要你見性,就同樣可以把握那個真理。而這個見性與“照見”又不同,“照見”是用禪定工夫“見”到那個空的“相”,而見性是一種類似感知的狀態,雖沒有見,但已經把握到了。大概有些人都有“一悟即至佛地”的靈光閃現,但都轉瞬即逝地把它掉了。而禪宗要求的則是“念念自見”,也就是相續不斷地去見性,這樣才能保障佛性的不丟失。

  下面說“能度一切苦厄。”我認為這句話太重要了,因為它道出了佛法是“實學”這樣一個關鍵事實許多人一見佛法研究的都是形而上的東西,先就退避三舍了,覺得這些個玄奧的道理對我人生有什麼益處?成佛我不感興趣,因為我人的事情還沒解決好呢!

  而這“能度一切苦厄”就完全可以說明佛法人生的實用性。一天24小時是由白天和黑天組成的,世界同樣是由善和惡組成的,既然有善惡是非你就無法逃避人生的種種問題,痛苦和歡樂在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是並存的。歡樂自不必說,每個人都樂於受用,但痛苦煩惱疾病災難呢?那顯然是我們每個人都不想要的,因為那會損害我們的生命

  這樣就很容易明白了:佛法他以超人的智慧幫我們解決解脫人生苦難。這個方法不是用錢管一飢不管百飽,也不是人力物力上的臨時救助,而是從智慧開發的角度幫我們從根本上改造自己的心,達到受益終生,心可役物的高超能力

  為什麼可以“度一切苦厄呢?”簡單地說就是因為如果站在諸法空相”的角度,一切都非實在的有,哪裡還有什麼疾病煩惱痛苦呢?煩惱痛苦原因是因為我們的眼光太短淺,看不到事物的本質,只看到一個事物的表象,所以就困在裡面走不出來。如果開悟了,了解到實相,煩惱則會迅速解脫。正所謂“聚則成形,散則為空”。只有知空,才能心無掛礙。就拿疾病來說,它不過是分子聚合不合理的狀態,它的根本原因應該說是心因性的,如果你去除了那種不合理的心態,回歸到“本來無一物”的狀態,那麼這種聚合的心因性指令就不復存在,身體回復到一種無病無偏的有序化排布,疾病自然也就“散則成空”了。當然心性修養有一定方法過程這是其中的一層意思。

  淺表的另一層意思則可以換個角度解釋,就是說自性本來是萬法具足的,既然是萬法具足,一旦產生矛盾自然也一定會產生極好的解決問題的相應辦法而不我們現在種人忙無智的狀況

  心經道理非常深,雖然它那樣簡短,但它是一個十分豐富的立體結構,非人的思維意識可以把握,語言在此顯得蒼白無力。我們只能從某一個點某一個面來談它,試圖與人與己有所啟迪,而無窮盡其機。要想更深的把握和參悟,只有靠參悟者自己的親證和慧力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