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是佛教經典,簡稱《觀經》。與《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合稱淨土三部經。

從《觀無量壽經疏》論吉藏的凈土思想

一、緒 言

  《觀無量壽經》,也名《觀無量壽佛經》,是凈土宗立宗的三大經典之一。以韋提希的因緣,闡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的依正莊嚴。以觀念西方凈土作為接引眾生法門之一。對《觀無量壽經》弘傳與註疏祖師,從其被翻譯出來的那一時間直到現在,不下百千萬人,著名的有魏晉時期廬山慧遠,集眾修學凈土《十六觀》;隋朝凈影慧遠的《觀無量壽經義疏》【①】,嘉祥吉藏的《觀無量壽經義疏》【②】,天台智者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③】;唐朝善導的《觀無量壽佛經疏》【④】;唐朝法聰的《釋觀無量壽佛經記》【⑤】;宋朝元照的《觀無量壽佛經義疏》【⑥】,四明知禮的《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⑦】等。如果以宗派而論,則有凈土本宗的祖師,三論宗的祖師天台宗的祖師等。大略的閱讀了這些祖師註疏發現嘉祥吉藏的經疏最富有深意。

  吉藏,三論宗的集大成者,以龍樹中觀學——破邪顯正的方式,論述佛教教法教義對於《觀無量壽經》,他採取同樣的方式闡述與辨析。對後來的人理解凈土三經的《觀無量壽經》,作了最好的辨析。

  本人試著從凈土佛、國土眾生等這幾個凈土宗爭議最多的問題進行認真解讀,以此論述一下吉藏對凈土的一些看法

二、吉藏的生平簡介

  吉藏,俗姓安,安息國(現今伊朗)人。先祖為了躲避世俗的仇恨,移居到南海,立家於交廣(現今越南與廣西)之間,後來又遷居到了金陵(現今江蘇南京生下了吉藏,時為梁武帝太清三年(549)。

  據唐道宣律師《續高僧傳》的記載:年少時期的吉藏,由於家族父親信佛,而見到了當時的三藏法師——真諦。當真諦見到吉藏時,“問其所懷”,而為之取名“吉藏”【⑧】。這次面會,在年少的吉藏心中埋下了出家種子

  這時,父親出家,取法名道諒。史料上記載了道諒法師出家學佛的相狀:

  父後出家,名為道諒。精勤自拔,苦節少倫。乞食、聽法,以為常業。每日持缽將還,跣足入塔,遍獻佛像,然後分施,方始進之。乃至涕唾便利,皆先以手承取,施應食眾生,然後遠棄。其篤謹之行,初無中失。【⑨】

  道諒法師出家後,精勤修學佛法,以苦行作為日常的行儀,經常乞食、聽法。每日乞食持缽回來,總是赤腳入塔中,以食供養其中所有的佛像,然後分施給其他人,之後方才進食。甚至是涕唾、便利,也要起相應的利益。這種虔誠學佛方式,同樣影響了吉藏。不僅如此,道諒法師還經常帶吉藏到興皇寺聽道朗講經,吉藏是“隨聞領解,悟若天真”,對於聽聞佛法,當下就領悟與理解,猶若天真一般。種種的行為,奠定了吉藏的出家因緣

  七歲時,吉藏投於道朗法師門下出家,直到十九歲。十三年中,吉藏是“采涉玄猷,日新幽致。凡所諮稟,妙達指歸;論難所標,獨高倫次;詞吐贍逸,弘裕多奇。”【⑩】十九歲時,就已經處眾講法,在當時的金陵,就小有名聲。受具足戒後,成了一位真正的大僧,聲望與學問就更高的。當時的陳桂陽王就因欽慕吉藏的風采,對於吉藏所說的言辭,是“欽味奉之”。

  隋朝平定百越(現今浙江),吉藏東游來到的秦望山(現今浙江紹興),止住在秦望山的嘉祥寺,講經說法,著書立說。據史料的記載,吉藏所住嘉祥寺,“禹穴成市,問道千餘。”[11]成為當時的一大光景。

  在此期間發生的一件事,成就了後來著書之多與論辯之精的吉藏。據記載:“陳隋廢興,江陰凌亂,道俗波迸,各棄城邑。”於是吉藏率其所屬,往當時的各各寺中,“但是文疏並皆收聚”,置於三間堂內。到了平定後,“方洮簡之”。所以唐朝道宣稱讚吉藏說:“目學之長,勿過於藏。注引宏廣,咸由此焉。”[12]

  隋朝的皇帝大興佛事皇帝。隋文帝楊堅於開皇元年(518),敕令於五嶽各建佛寺一所。又於開皇四年(522),敕令在襄陽、隨州、江陵、晉陽四地建造佛寺,並於每年國忌日設齋行道。如此等等。煬帝楊廣更是有過而無不及。在他還是晉王的時候,就在當時自己所管轄的地方楊州建立四道場,聘請當時佛道兩家有名聲大德入住弘法。所謂的四道場是指慧日寺與法雲寺,玉清觀與金洞觀。據唐道宣的記載:“道場慧日、法雲,廣陳釋侶;玉清、金洞,備引李宗。一藝有稱,三征別館。*輪常轉,慧炬恆明。”[13]在兩佛寺中,聚集了當時江南佛教界的著名人物,如慧越、法安、智炬等。

  開皇末年,吉藏以“名解著功”,而被召入到慧日寺,給予特殊的禮遇。晉王楊廣到京師長安時,建日嚴寺,又別請吉藏等入住於中。本身在江南一帶就盛有名氣的吉藏,到了長安之後,又與當時的名流相交,更是名聲內外。據道安記載吉藏初到長安時的情景:“既初登京輦,道俗雲奔,見其狀,則傲岸出群;聽其言,則鍾鼓雷動。”[14]從此以後,吉藏弘法利生,著書立說,兼與當時的名流相交,儼然是當時長安宗教領袖。

  仁壽元年(601)後,50多歲的吉藏,名聲學問更是到了人生的最高峰,受到的特殊禮遇不說,更是受到社會名流的敬仰與傾慕。隋齊王楊暕就是其中之一。

  據道宣記載:齊王楊暕對於吉藏是“一見欣至”,但不知吉藏的學問與內涵有深,而特別辦了一場辯論會,延請了當時的名流論士六十多人,吉藏開頭的一番陳辭,就讓當時的人同嘆稱美。其言如是:“以有怯之心,登無畏之座,用木訥之口,釋解頤之談……”[15]寥寥數百句,令在場的人無不折服。又與當時在場自號“三國論師”的僧粲辯論之後,更使齊王楊暕“稽首禮謝永歸師傅”,並供養吉祥塵尾,及諸衣物”。[16]

  大業初年(605),吉藏已經寫了二千部《法華經》。隋朝歷史結束時,吉藏又造佛像二十五尊,“舍房安置,自處卑室”,早晚竭誠禮懺。又另外安置普賢菩薩像,如前所作,日日“躬對坐禪,觀實相理。鎮累年紀,不替於茲。”[17]

  大唐的歷史開始時,吉藏已經70多歲。唐高祖李淵初入長安,召見佛教名流,準備“虔化門下”時,眾人推舉吉藏,而吉藏以“惟四民塗炭,乘時拯溺。道俗慶賴,仰澤穹旻。”[18]而勸勉高祖,受到高祖的禮敬與厚待。

  武德初年(618-620)期間,吉藏曾被任命為十大德之一,以“綱維法務”。受請入住實際與定水二寺。後應齊王元吉之邀請移住延興寺。年事已高的吉藏,因經年的疾病纏身於武德六年(623)五月,圓寂於實際寺,終年七十五歲。在圓寂之前,寫下了令學三論的人無不稱嘆的《死不怖論》:

  略舉十門,以為自慰。夫含齒戴發,無不愛生而畏死者,不體之故也;夫死由生來,宜畏於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見其初生,即知終死。宜應泣生,不應怖死。……[19]

  吉藏圓寂後,遺命露骸,藏於終南山至相寺的石龕中。東宮以下的諸王公等,並致書慰問,並贈錢帛。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曾為寫書說:

  諸行無常。藏法師道濟三乘,名高十地。惟懷弘於《般若》,辯囿包於解脫。方當樹德凈土,闡教禪林。豈意湛露晞晨,業風飄世,長辭奈苑,遽掩松門。兼以情切緒言,見存遺旨,跡留人往,彌用凄傷![20]

  吉藏法師的一生影響了一代的人,他的成就是以後三論宗後人無法比擬的。雖然如此,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據以其同時代的道宣言吉藏:“愛狎風流,不拘檢約。貞素之識,或所譏焉。加又縱達論宗,頗懷簡略。御眾之德,非其所長。”其一生講三論一百多遍,《法華經》三百多遍,《大品經》、《大智論論》《華嚴經》《維摩詰經》等,各數十遍。

三、吉藏的經疏論著[21]

  吉藏,唐道宣律師撰《續高僧傳》,將其列入義解篇中。由此可以知道,吉藏法師對於佛法教理方面,有著卓越的貢獻。據史料的記載,吉藏一生有經疏論著有四十多部,牽涉到的學說有七、八之多,如早期的涅槃學、成實學、毗曇學,後期的天台學、華嚴學、凈土學等。如是列表如下:

uploads/content/2022/june/81a0efce30f0fcd54a577f4ae094dc62.jpg" />

四、吉藏的凈土思想

  吉藏是三論宗的集大成者,在從他的論著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當時佛教各各學派思想有一定的涉及與研究。如天台學的《法華經》,涅槃學的《涅槃經》等。就是對於當時在長安比較盛行的凈土學,也有一定的研究,並對其作了註疏。其註疏有二,一是對《無量壽經》的註疏,名為《無量壽經疏》;二是對《觀無量壽佛經》的註疏,稱為《觀無量壽佛經疏》。其中,《無量壽經疏》,只是對《無量壽經》作了簡單文字解釋;而《觀無量壽佛經疏》則不同於《無量壽經疏》那樣,只是文字解釋,而是更深一步以中觀不二的思想詮釋無量壽佛國凈土的凈佛國土。其在序文中言:

  夫法身虛玄,非名相之形。凈剎妙遠,絕凈穢之域。至妙之門,非百是所是,亦非百非所非。真虛之道,非有心之所託,亦非無心之所會。非能非所,是穢亦凈。以不二而二,有本跡之稱,存凈穢之教,此是隨緣之意應物之門。緣既有多種,教亦恆沙莫算。身復非一,土亦有勝劣不同。或現穢質,令生厭心;或示凈處,使修勝善。是以思惟夫人遇此惡緣,厭累苦之世,欣勝樂之地。由是佛現金台,示十方界凈妙之國,令此今緣,撰取所樂。夫人情感安養極樂如來廣說正凈土依正勝果,正業妙因,故此經以不二為體。[22]

  從以上的序文內容中,我們可以知道,吉藏所著的《觀無量壽佛經疏》是以中觀的不二法為體,闡述西方極樂凈土的凈佛國土。以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方面闡述吉藏對凈土看法:一、論凈土阿彌陀佛之身;二、論凈土阿彌陀佛之壽量;三、論阿彌陀佛國土;四、論阿彌陀佛之依正莊嚴;五、論往生阿彌陀佛凈土因緣

  (一)論凈土阿彌陀佛之身

  佛有三身,所謂法、報、化三身。《金光明經》言:“一切如來有三種身,菩薩摩訶薩皆應當知。何者為三?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三者、法身。”[23]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言:“佛有三種:一者、法身佛,二者、報佛,三者、化佛。”[24] 吉藏針對佛有三身,而提出從差別、無差別說法、不說法兩個方面論斷阿彌陀佛之身的問題。首先,從說法與不說法方面言:

  若論法佛本無相,何說不說?修成佛無聲,亦無說義;應化不真,復無說法。而復得言,三佛說法。以不聲聲,是法佛說何者不聲聲?是法佛說不聲即是。法佛豈有音聲之外,別有法佛?故音聲即不音聲,不音聲者即音聲,故法佛說。修成佛說者,應化色聲是修成佛用,故雲說。化佛說者,化是音聲,有詮辨之用,故雲化佛說。[25]

  這裡所提到的法佛則是法身佛,修成佛則指報身佛,應化佛指應身佛。在這裡,吉藏提出如果不說的方面講,法身佛本來無相就不應該有說與不說的說法;而修成的報身佛無聲,則沒有說的意思;應化而成化身佛,本來就不真實的,就更沒有說法意義但也可以說三身都有說法。所謂以法身佛以無聲之聲而演說佛法,即法身佛與音聲不二;而報身佛說法則以發生化身佛上的功用稱為說法化身佛化導眾生音聲,有詮明辯析的作用,可以稱為化身說法

  從差別與無差別方面言,則有不說之理,如吉藏所言:

  開避無差別差別論之。法修二佛,一往不說。何者?二佛非色聲之相,故雲不說。[26]

  從差別與無差別方面說,法身佛與報身佛,均無說法。以二佛沒有色相與聲相,所以無說。那麼,從中就這樣的一個問題,西方的阿彌陀佛是以何身說法呢?吉藏依據前面所說的三佛說與不說為根據,提出阿彌陀佛通三佛的說法。其言:

  以無量壽通三佛。何者?法佛非彼此邊量可度,故強名無量。修成佛壽量同虛空,故雲無量壽。應佛無量者,若通論門,眾生無量,垂跡何盡。如《大經》[27]十三願雲:雲何慈悲,永入於涅槃?別論彌陀者,廣大願造土。壽長遠,三乘凡夫不能測量,故雲無量。[28]

  依據吉藏的解釋,無量壽的阿彌陀佛法身無處不在,並非彼此間的邊量可以測度,所以強名為無量。而修成的報身佛壽量同於虛空也就無量壽了。而應化身阿彌陀佛從通別兩方面論,同樣是無量。依據以上的說法阿彌陀佛的三身皆是無量。即是吉藏所言的“身復非一”三身無量。

  (二)論凈土阿彌陀佛之壽量

  阿彌陀佛,漢譯為無量光或無量壽。從字面的意思上講阿彌陀佛的壽量是無量的。而依據佛經的記載,阿彌陀佛是有量壽的。如《觀世音菩薩授記經》記載:

  佛言:善男子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億劫,當有終極。善男子!當來廣遠不可計劫,阿彌陀佛當般涅槃,般涅槃後……過中夜分明相出時,觀世音菩薩七寶菩提樹下,結加趺坐,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29]

  既然阿彌陀佛是有壽量的,那麼為什麼稱無量壽呢?關於這個問題,吉藏在《觀無量壽經疏》中,提出以四句方式詮釋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義。所謂:一、壽無量稱無量壽;二、壽有量稱有量壽;三、壽無量而稱量;四、壽有量稱無量壽。對此,他還做了詳細的解釋,如下:

  二句可解如前。壽實無量,依實為名,故壽無量,名無量壽;二者、如來應身壽有量,依實稱有量,故壽有量,名有量也。言壽無量名有量者,如《金光明》及《法華》。《金光明》雲:虛空分齊,尚可盡邊。無有能知,釋尊壽命。此壽命無量,而雲《壽量品》。法華亦爾。始不見其邊,終不見其際。如肇師所明:隨之不得其蹤,迎之罔眺其首。故經雲:是阿逸多不知壽量始終,而雲《壽量品》。故壽無量,而稱有量也。壽有量而稱無量者,即是此經。外國雲阿彌陀,此雲無量壽。然佛壽實有量。此佛壽半閻浮提微塵數劫滅度,觀音補處。觀音滅度後勢至補處,故壽有量,而稱無量壽也。[30]

  吉藏從實相的法身角度上解釋阿彌陀佛的壽量實是無量,也就是前面所言:“法佛非彼此邊量可度,故強名無量。”而如來的應化之身則是有壽量的。而所謂壽無量名有量,則引《金光明經》與《法華經》的內容作為論證。壽有量而稱無量壽,是因為佛壽半閻浮提微塵數劫,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所以稱為無量壽。針對這種說法的成立,吉藏還舉了大海水的比喻

  恆河亦無量,大海亦無量,小分無量。今彌陀無量者,小分無量也。又稱無量,對此土短促,故雲無量也。又稱無量壽者,聲聞、緣覺二乘,不能思量此佛壽命,故雲無量壽,非彼佛壽實無量也。[31]

  以恆河水與大海水作對比,得出洹河水的無量是小分的無量。以此推理,將極樂凈土娑婆世界作對比,得出阿彌陀的無量,是小分的無量。這是其一。其二,阿彌陀的量壽,是聲聞、緣覺的二乘人所不能思量的,所以稱為無量壽。

  從以上幾個方面的解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吉藏看來,阿彌陀佛的無量壽是有量的。

  (三)論阿彌陀佛國土

  佛國凈土,主要由佛陀眾生與器世間之物三者組合而成。前面二章論述了凈土佛陀這一章結,主要論述佛國中凈土對於凈土,吉藏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1、極樂國土是應非報

  極樂世界,與吉藏同時代天台智者大師就有四種凈土說法,所謂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與常寂光土。智者大師認為西方的極樂凈土是凡聖同居土。吉藏在闡明自己的凈土思想時,先闡述了當時南北二地的人說法

  一、江南師雲是報土。何者?以破折性空位中,以四十八願所造故也;二、北地人雲:八地以上法身位,以願所造,故雲報土。[32]

  江南與北地的論師都認為西方極樂佛國是報土,只是在對於彌陀位次上有不同的看法江南師認為西方凈土是阿彌陀在破折性空位中,以四十八大願所造的。北地論師則認為只有八地以上的法身菩薩才有資格以願造土,所以極樂為報土。對於這二地論師的說法,吉藏持有相同的看法,又提出不同的看法。首先,他認同極樂凈土是報土,其根據有二:一是從通門論,二是從跡門論。如下所示:

  通門為論,無非酬因,可雲報土。

  就跡為論,在凡夫地,以願造土,可雲報土。故《雙卷》對阿難言,成佛以來,已經十劫,今在無量壽世界。[33]

  從通門上說,阿彌陀佛凈土無非是成就眾生的因而建立起來的,可以說是報土。從跡門論,阿彌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在凡夫地時,以四十八大願成就了西方的凈土,可以說是報土。同時,他還言道“若就所化、修因,往生義為論,可為報土”的說法。以上是吉藏認同凈土為報土的依據。在認為凈土是報土的同時,吉藏從阿彌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本門而論,提出凈土的化土說。其言:

  若論本門,此菩薩位居鄰極,無更造業,唯是應現,依正兩報。故《雙卷》雲:成佛今時,七寶為地,自然而生。此乃是願力乍,應成佛之時方始生,非如論師成佛今前,預生土體。其中眾生為所化。又彼經雲:生天生人等,皆勝於天人諸類。不雲凈土事,因時預有也。故知應土,亦是分段。[34]

  從相對於跡門的本門而言,法藏比丘位居法身,沒有造業的因緣,而所成就凈土應當只是應化而成就的依正二報。依報是極樂凈土不退眾生,正報則是阿彌陀佛清凈莊嚴。這了證實這種說法的成立,吉藏引證《無量壽經》中的兩處經文作了證明:

  佛言:成佛已來,凡歷十劫。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合成為地。恢廓曠盪,不可限極。[35]

  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瓔珞,諸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36]

  依據以上的經典論證,吉藏提出極樂凈土阿彌陀佛成佛之後,以願力成就來化導眾生而成就是凈土,應是應土。眾生是“往生應土中也”。

  2、眾生為分段生死

  生死,在佛教中分為二種一是分段生死,二是變易生死對於分段生死,《大乘義章》的解釋:“言分段者,六道果報,三世分異,名為分段。分段之法,始起為生,終謝稱死。”[37]吉藏在《勝鬘寶窟》中的解釋是:“分段生死者,謂色形區別,壽期短長也。”[38]結合二者說法,所謂的分段生死眾生六道中,以生為始,以死為終,其中存在色形與壽期的有一定限制粗報,名為分段生死。而變易生死又名不思生死。即阿羅漢、辟支佛及大力的菩薩,以無漏業為因,以無明住地為緣,所招感三界外的殊勝細妙的果報身。

  在吉藏以前,關於往生凈土眾生同樣有二種不同的看法

  一雲:在凡夫淺位所行因得故,報不得為勝,故是分段。二、北地雲:是變易攝故,何者?此菩薩既在八地上,深位之所行所造,故雲不思議變易報也。[39]

  這裡所說凡夫菩薩都是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持往生眾生為分段的人,以往生眾生——法藏比丘凡夫,處於淺位所行的因而所得果報不可能殊勝,所以為分段生死。而持為變易生死的北地人,則以法藏菩薩在八地以上,凈土是法藏在深位時的所行與所造,都是屬於殊勝的,所以法藏比丘不思議變易報。

  吉藏對於前面所說兩種說法,直接肯定自己的觀點阿彌陀佛為分段生死。理由很簡單,以未成佛前的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時為國王,而發心出家“始發四十八願,造此凈土這是其一;其二,以法藏比丘極樂國土壽命雖然是無量,但終究有結束的時間。以這兩種理由而確定極樂國土眾生為分段生死

  吉藏法師是個說法相當圓融的人對於極樂眾生是屬於什麼生死,同樣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前面只是一種一般人都可以思維得出的結論。而後面的這種說法則是中觀不二的思想來闡述:

  然分段與變易不可定判。何者?穢則凈,凈則穢,分段與變易亦爾。分段即變易,變易即分段。凈穢因緣,二生死因緣不相離。所以蓮華世界是分段變易,無量壽土是變易分段。[40]

  分段與變易是沒有定性的,如同凈土穢土二者不相離,凈土穢土穢土即是凈土依此推理,分段與變易不二,分段即變易,變易即分段。所以蓮華世界是分段變易,無量壽土是變易分段。為了證實這種說法真實性,吉藏又以五句分法的方式詮釋,如下:

  若就報應凈穢各論五句,合有十句。何者?一、先穢後凈,二、先凈後穢,三、先後俱凈,四、先後俱穢,五、先後雜會。今就一事示之,余類可解。先穢後凈者,如言常在靈鷲山,我凈土不毀。豈非先穢,佛現中後即為凈乎。且置遠事,示以近事。我先不雲乎:今此娑婆彌勒佛變為凈土。余即是尋之。此即五句,報應皆具,所以合論為十句。[41]

  五句即指先穢後凈、先凈後穢、先後俱凈、先後俱穢、先後雜會。而所謂的先穢後凈,舉佛言“常在靈鷲山,我凈土不毀”,分析這句話娑婆世界本是穢土,而釋迦佛在娑婆示現成佛後,令穢土凈土。而先凈後穢,則以娑婆穢土彌勒成佛時變成凈土。由此得知,所謂的凈穢是不具決定性的,所以吉藏得出凈穢不二的凈土觀。同樣的,所謂眾生生死也是不具有決定性,而變易與分段亦是不二。

  3、凈土三界

  凈土是在三界內,亦或是在三界外,這個問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到隋以前就存在著。有學者認為凈土三界外,並不為三界所攝。理由是以世親菩薩造《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中言:“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無色界。”[42]凈土正是具足這三個方面無欲、地居、有色,相對應的非欲界、非色界、非無色界。所以凈土三界外。而另一方的江南論師則以往生眾生還沒有斷盡三界內的煩惱,用所斷煩惱與感果的不同,所以在三界內。

  吉藏贊同凈土三界外的說法,但他認為凈土三界內的說法太為籠統。他認為應當以“方便生與實生為論”,可以說有方便三界與實生三界。但如果以斷煩惱而言,凈土應該在三界內。由是他引《無量壽經》中佛與阿難的對話作論證。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彼國土須彌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語阿難: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阿難白佛:行業果報不可思議佛語阿難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不可思議。其諸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之地,故能爾耳。[43]

  通過阿難世尊的對話,吉藏得出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而眾生正是以功德善力住於行業地——三界依此,吉藏認為凈土三界內。

  (四)論往生凈土因緣

  《無量壽經》中,記載著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時候發四十八大願,成就了西方極樂凈土。那麼,往生凈土方法就可以說有四十八種。在《佛說阿彌陀經》有言一七日中念佛至一心不亂可得往生西方凈土。有凈宗祖師提出以信、願、行三法具足得生凈土。《觀無量壽經》以修三種善與修十六觀得生凈土。如是種種。於此種說法,吉藏有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意的說法,在其所著《觀無量壽佛經疏》中提出三種往生凈土方法。分別如示:一、念佛三昧,二、修三種善。三、修十六觀。分析如下。

  1、念佛三昧往生凈土

  念佛,早在吉藏以前,就有二種念佛方式一是念佛法身,即如須菩提尊者石室當中,端坐念諸法的實相,名念佛法身;二是念佛生身,即念如來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密挺持,名念佛生身。之所以念佛三昧可以往生凈土,吉藏認為念佛三昧可以遍治一切。他舉出“治有五種”對治、轉治、增治、別治與總治。對治即瞋教慈悲觀等,“總治亦名遍治”,遍治即念佛三昧。而引《大智度論》中:“餘三昧或治瞋不治貪,或治三毒不治業,或治業不治報。若是念佛三昧遍治一切。遍治三毒,遍治三障”。[44]依據這樣的說法,吉藏得出如此結論:

  以此三昧治三障,以此三昧治三毒三障故。所以作此觀三昧,即生彼凈土。[45]

  不僅如此,吉藏還將念佛三昧作了通、別二種劃分。將念佛名稱為別念佛三昧;將念佛國土樹木,乃至念佛等,通念凈土的依正莊嚴,名通念佛三昧。並且,他還言:“佛有無功德念佛無量功德,故得滅無量罪”。而念凈土的樹、水,同樣可以往生

  2、修三福善往生凈土

  修三福善往生西方凈土這是《觀無量壽經》中明文記載的經文對於這段經文古今千百年來,佛教祖師有種種的論斷。同樣,吉藏也有自己的看法。《觀無量壽佛經》言: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道;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46]

  吉藏認為第一福是世間凡夫善,第二福是小乘善,第三是大乘善。為什麼呢他自己解釋說:第一福中雖然言孝養父母修行十善,而沒有受三歸五戒,從第二福開始明三歸五戒,所以是世間凡夫善,也稱舊善。第二福是佛客善,也稱佛法小乘善。第三、發菩提心,信因果,讀誦大乘經典,所以是大乘善。不僅如此,他還認為這三種福,攝盡世出世間的一切善。而這三種善正是生凈土的因。他解釋說:

  三種善生三種凈土上品善生上品凈土,中品善生中品凈土下品善生下品凈土。自有三種善生一種凈土。今此中明三種善生一凈土……生西方彌陀凈土。[47]

  此三種皆是凈心。孝養父母心,此心亦凈;乃至發菩提心,此心亦凈。此三種心皆凈,故得土亦凈。……若得此心,只此則是西方凈土。[48]

  吉藏認為修三種都是清凈心做為基礎,所以能夠基此而往生西方凈土

  3、修十六觀往生凈土

  十六觀,主要是觀極樂凈土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從觀無量壽佛國的樹、池到觀國中的佛及菩薩。而這十六觀的每一觀都是往生凈土的因,即是說有十六種往生凈土方式。我們知道觀佛可以往生西方凈土,而觀國土中的樹、水為什麼也可往生凈土呢?吉藏的說法是:

  此是佛依果,佛無漏業所起。此樹是佛樹,地水佛地水。念佛地水,則是念佛。此之地柔軟微妙,不如此間地水……此之地水,微妙清凈如夢如幻。只依不異正,正不異依。依正不正,正依不依。依正不依正,識依正即識不依正。識假則識中。若爾,豈不滅罪耶?[49]

  吉藏以中觀不二的思想運用到凈土國中來。他以依正不二的思想解釋凈土的樹、地、水。他認為凈土的地水都是佛無漏業所起。地水是佛的地水,樹是佛的樹。而佛與地水本自不二,正依無別。所以修十六種觀可以往生西方凈土

五、結語

  吉藏在《觀無量壽佛經疏》中提出了自己對於凈土的種種觀點,而這些觀點中的許多說法對於後來學凈土的人有了一個思考的空間。如凈土中的佛的壽命是有量的,佛國是化土,眾生是分段生死所攝,而凈土三界內等。這些說法令後來凈土宗學人不得不思考其中是否存在問題,如何對應這種說法等等。

  這篇論文,只是詮釋一下三論宗的前人是如何看待佛國凈土的,對於凈土都有哪些觀點看法。從對吉藏《觀無量壽經疏》的標點到解讀,令我能夠有幸記錄、學習並思考了三論學人凈土看法。從中也大略的明白幾件事實,如在唐朝時期凈土思想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詮釋,思想方面也並沒有完備。而同時代祖師對於佛國凈土看法是不同的,甚至有人提出異議。而三論宗雖然盛行於當時,而對於凈土思想同樣有著不同的見地。所以從中觀的角度認識凈土,有點難。但中觀的不二思想,絕對可以成就凈土佛國。

  (責任校對:行空)

  【①】《大正藏》第37冊。

  【②】《大正藏》第37冊。

  【③】《大正藏》第37冊。

  【④】《大正藏》第37冊。

  【⑤】《卐續藏》第22冊。

  【⑥】《大正藏》第37冊

  【⑦】《卐續藏》第22冊。

  【⑧】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卷11,《大正藏》第50冊,第513頁下。

  【⑨】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卷11,《大正藏》第50冊,第513頁下。

  【⑩】《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上。

  [11]《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上。

  [12]《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下。

  [13]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卷15,《大正藏》第50冊,第549頁中。

  [14]《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上。

  [15]《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中。

  [16]《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中。

  [17]《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中。

  [18]《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中。

  [19]《大正藏》第50冊,第515頁上。

  [20]《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下。

  [21] 以上內容的一部分來源日本元興寺安遠律師著《三論宗章疏》,及現存於《大正藏》與《續藏經》的所收集吉藏論著。

  [22]《大正藏》第37冊,第233頁中。

  [23]《大正藏》第16冊,第362頁中。

  [24]《大正藏》第25冊,第784頁中。

  [25]《大正藏》第37冊,第234頁上。

  [26]《大正藏》第37冊,第234頁上。

  [27] 此指《無量壽經》。

  [28]《大正藏》第37冊,第234頁中。

  [29]《大正藏》第12冊,第357頁上。

  [30]《大正藏》第37冊,第238頁上。

  [31]《大正藏》第37冊,第238頁上。

  [32]《大正藏》第37冊,第235頁上。

  [33]《大正藏》第37冊,第235頁上。

  [34]《大正藏》第37冊,第235頁上。

  [35]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大正藏》第12冊,第270頁上。

  [36]《大正藏》第12冊,第271頁中。

  [37]《大乘義章》卷八,《大正藏》第44冊,第615頁下。

  [38] 吉藏《勝鬘寶窟》,《大正藏》第37冊,第48頁下。

  [39]《大正藏》第37冊,第235頁中。

  [40]《大正藏》第37冊,第235頁中。

  [41]《大正藏》第37冊,第235頁中。

  [42] 這種說法,在《大智度論》卷37中也有言:“如是世界在地上故不名色界無欲故不名欲界,有形色故不名無色界。諸大菩薩福德清凈因緣故,別得清凈世界出於三界。”

  [43]《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大正藏》第12冊,第270頁上。

  [44] 吉藏《觀無量壽經義疏》,《大正藏》第37冊,第238頁下。

  [45] 吉藏《觀無量壽經義疏》,《大正藏》第37冊,第238頁下。

  [46]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第341頁下。

  [47] 吉藏《觀無量壽經義疏》,《大正藏》第37冊,第241頁下。

  [48] 吉藏《觀無量壽經義疏》,《大正藏》第37冊,第241頁下。

  [49] 吉藏《觀無量壽經義疏》,《大正藏》第37冊,第242頁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