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祖師同行 延伸閱讀

  與祖師同行 延伸閱讀

  條目前為對應正文頁碼。

  壹 信者皆相應

  段前待補正文頁碼

  【馬祖道一】

  馬祖道一(709―788),又稱洪州道一、江西道一。唐代著名禪師,漢州什邡縣(今四川省什邡市馬祖鎮)人。據史書說此人容貌奇異,牛行虎視,舌頭長得可以觸到鼻,腳下有二輪紋。幼年在成都的凈眾寺從金和尚出家,開元年間至衡岳,從懷讓禪師習禪。天寶初年到過福建建陽(今建陽縣)佛跡嶺,開始弘化授徒。代宗大曆四年(769年),馬祖道一來到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的開元寺(今佑民寺)說法,四方信徒雲集洪州,入室弟子139人,使開元寺成為江南佛學中心,洪州禪由此發源,與青原一系下的石頭宗遙相呼應,自此禪宗大盛於天下

  馬祖道一告訴弟子們: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達摩大師從南天竺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以佛語心為宗,無門法門。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舍惡,凈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復如是。於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隨時著衣吃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汝受吾教,聽吾偈曰:“心地隨時說,菩提俱亦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遇安禪師

  溫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禪師,天台德韶國師之法嗣,福州人。出家後,於天台德韶國師座下參學,並經常閱讀《首楞嚴經》。一天,遇安禪師讀《首楞嚴經》,當他讀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句經文時,他未能正確地斷句,卻把它破句,讀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一下子觸動了他的靈感。他當即豁然大悟

  後來有人告訴遇安禪師說:“破句了也!(你斷句斷錯了!)”

  遇安禪師卻回答說:“此是我悟處,畢生不易!”

  於是,時人都稱他為“安楞嚴”。

  【四祖寺】

  古稱幽居寺,原名正覺寺,又名雙峰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第四代祖師道信大師道場,它位於湖北黃梅縣城西北15公里的西山之中,寺廟創建於唐武德七年(624年),距今已有1386年的歷史,是中國禪宗第一座寺院。它不但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國際上,特別是在日本韓國印度、東南亞國家和港澳台地區享有盛譽。

  據史料記載,四祖禪寺在唐宋時盛極一時,有殿堂樓閣八百多間,僧侶達千餘人。上個世紀90年代,廣東省光孝寺方丈本煥長老自1995年起費時五載,對四祖寺建築進行修復,建成殿堂二百餘間,昔日祖庭,重現輝煌。2003年,凈慧禪師繼席方丈,再揚四祖禪風。

  【宏智禪師

  宏智正覺禪師,山西人,俗姓李,其父宗道。曾參於黃龍弟子慧林德遜,德遜以為正覺大器,勸其出家。11歲即投於凈明寺本宗下出家;14歲在安徽晉州慈雲寺智瓊下受戒;18歲遊方,渡河入洛陽,參於河南龍門山寺道楷弟子凈因法成。一日聞僧讀《法華》,至“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而開悟

  宏智派:為禪門曹洞宗之一派,即宋代丹霞子淳禪師之法嗣宏智正覺(1091―1157)之系統。宏智正覺於建炎三年(1129年)住天童山(浙江鄞縣),整備伽藍,重振清規,宏揚坐禪、默照之禪風,世稱“默照禪”、“宏智禪”,住山三十餘年,門下衲僧多達千餘人。

  默照禪的觀行方法,就是守默與般若觀照相結合,是基本上以打坐為主的修習方式

  《宏智禪師廣錄》為宏智正覺一生語錄之集大成者。

  【汝州首山念和尚

  省念(926―993),五代臨濟宗僧。號首山,萊州(山東)人,俗姓狄。幼在本郡南禪寺剃度。才受具戒即遍游叢席。專修頭陀行,並密誦《法華經》,人稱“念法華”。

  後師事風穴延沼禪師,得其心法。開法於汝州(河南省臨汝)首山,為第一世。又住汝州葉縣寶安山廣教院及城下寶應院等。其家風為:“一言截斷千江口,萬仞峰前始得玄。”時其禪法名振四方,風靡當世。淳化三年(992年)十二月四日午時說上堂偈曰:“今年六十七,老病隨緣且遣日,今年記取來年事,來年記著今朝日。”翌年十二月四日,辭眾說上堂偈曰:“白銀世界金色身,情與非情共一真,明暗盡時俱不照,日輪午後見全身。”言訖,安然而逝,時年六十八。著《汝州首山念和尚語錄》一卷傳世。

  【六代祖師及傳法偈】

  菩提達磨祖師偈:吾本來磅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二祖慧可大祖禪師傳法偈: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三祖僧璨鑒智禪師傳法偈:華種雖因地,従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四祖道信大醫禪師傳法偈: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大滿禪師傳法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六祖惠能大鑒禪師傳法偈: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菩薩十種心】

  (一)菩薩所安住之十種心,即:(一)大地等心,扶持增長一切眾生之諸善根。(二)大海等心,一切諸佛大智法水悉流入。(三)須彌山王等心,如須彌山王,能令一切眾生安住出世間最上善根處。(四)摩尼寶心,如摩尼寶王,樂欲清凈而無雜染。(五)金剛心,心如金剛之銳利,能悟入一切法。(六)堅固金剛圍山心,其心堅固,不為一切諸魔外道所壞動。(七)蓮花等心,不為一切世法所污染。(八)優曇缽花等心,如優曇缽花之希有,於一切劫中難值遇。(九)凈日等心,心之智光清凈如日,能除一切眾生愚痴暗障。(十)虛空等心,其心廣大不可量知。〔舊《華嚴經》卷四十,《佛光電子大辭典》〕

  貳 粥飯有禪機

  【《景德傳燈錄》】

  簡稱《傳燈錄》。佛教禪宗史書。30卷。中國北宋時期禪宗法眼人道原編撰。禪僧把“禪法”喻如燈光,傳授禪法,猶如傳燈,又系北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成書,故稱景德傳燈錄》。書成後,道原上呈真宗皇帝真宗乃命翰林學士楊億,兵部員外郎、知制誥李維和太常丞王曙同加刊削、裁定,約經一年後定稿問世。

  《傳燈錄》所敘世系共52代,始於過去七佛,終於唐末五代法眼宗創始人文益(885―958)的法嗣(共63人)。在所收1701人中,屬印度者,除七佛外,有所謂“西天二十八祖”,其餘基本上為中國禪僧。所謂“燈錄”,其內容實是禪宗的“僧傳”。所不同者,“僧傳”屬於“記行”,而“燈錄”則屬“記言”,近乎一種“語錄”匯編;“僧傳”為“傳記”體,“燈錄”則為“譜錄”體;“僧傳”所收者不限於一宗一派,“燈錄”則只收禪僧。

  《景德傳燈錄》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禪宗《燈錄》,為研究中國佛教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史料。此書收入元、明、清藏,另有《四部叢刊》影印宋刻本。

  【百丈懷海】

  唐代百丈懷海禪師(720―814),福建人,俗姓王,童年出家,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同時入室,跟隨馬祖道一禪師學禪,時稱“三大士”。開悟後,住持百丈山,故世稱“百丈懷海”。四方禪僧,紛至沓來,席下人才濟濟,如溈山、希運等後來都成為了一代宗師。他的法嗣先後有溈山靈佑、黃檗希運、長慶大安等15人。懷海禪師首創禪宗法制,奠定叢林清規,後稱《百丈清規》,對禪門規式做出了重大貢獻

  百丈禪師傳播禪風二十餘年,唐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歸寂,謚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有《百丈懷海禪師語錄》、《百丈懷海禪師廣錄》各一卷。

  百丈禪師:《叢林二十法則

  叢林無事為興盛。修行念佛穩當

  精進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忍辱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誠供養山門以耆舊為庄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理。

  遇險以不亂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笑容滿面,心量廣大,給人們皆大歡喜的享受。

  彌勒菩薩偈曰:

  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隨他自幹了,我也力氣,他也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達摩祖師

  菩提達摩(梵bodhidharma;?―536,一說528)通稱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初祖。他生於南印度,婆羅門族,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里北行至魏,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達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靜修九年。達摩所修大乘禪法,名曰壁觀。壁觀者喻如牆壁,中直不移,心無執著,遣盪一切執見。中道所詮,即無相之實相。以無著之心,契彼真實之理。達摩禪法,旨在於此。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據“二入四行論”,“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為理入。”行入包括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

  【來果禪師

  來果禪師(1881―1953),中國近代禪宗大德,俗姓劉,名永理,字福庭,祖籍湖北省黃岡縣。據來果禪師自述,七歲,在鄰廟攻書,有外道求我教以《心經》,至“無智亦無得”,豁然省悟,遂萌出家念頭。從七歲起,每晨待旭日初升時,誦《心經》七遍,習以為常。

  來果禪師與虛雲和尚同為佛門龍象,在心行滅處,均會桶底脫落,親見爹娘。有《來果禪師語錄》、《來果禪師開示錄》及《來果和尚自行錄》三書,皆為入道要門,婆心痛切,凡學道百世難見,皆來果禪師一生實踐禪門的血淚結晶。來果禪師圓寂於1953年農歷十月十七寅時,世壽73歲。荼毗後,得彩色舍利極多,次年四月四日入塔,安奉於高旻寺中。

  【貪嗔痴】

  世間眾生所染三種根本毒害,即貪、嗔、痴。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中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佛教認為,眾生生活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並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雲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唯識述記》雲:“煩惱障品類眾多,我執為根,生諸煩惱,若不執我,無煩惱故。”

  【百喻經】

  《百喻經》是印度古代佛教寓言故事集的漢文譯本,全名為《百句譬喻經》,列入漢文大藏經,原文尚未發現。《百喻經》原著者為5世紀印度僧伽斯那。古文漢譯本為南朝齊(497―502)時來華僧人,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

  與其他經書不同之處在於,全書通過九十八個淺顯、易懂、通俗而目幽默的故事,把佛教的基本教義,如因果報應、從正道布施持戒等向大眾講解得清晰明了。每一則寓言皆由故事佛法教誡兩部分組成:作為先導的故事,通俗易懂、詼諧幽默,多以生活事件為題材,故事本身就寄寓了豐富的人生哲理與生活智慧,值得細細咀嚼品味。

  《百喻經》在佛學、文學、教育上都有經典價值,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魯迅曾於1914年9月,捐資銀60元給南京金陵刻經處印行《百喻經》。

  叄 佳人獨自知

  【葯山惟儼】

  惟儼(751―834),唐代禪僧,屬青原派下。山西絳州人,俗姓韓。17歲隨潮陽(廣東省)西山慧照剃度出家,29歲就衡岳寺希澡受具足戒。復於石頭希遷座下大悟,證得心法並嗣其法。服侍石頭13年,其間嘗住灃州(湖南省)葯山(芍藥山)。大和八年十二月六日示寂,世壽84歲。入室弟子沖虛為其建塔於院之東隅。敕謚“弘道大師”。

  師生平雖無著述傳世,但廣通經論、嚴守戒律。接引學人時,常以一句話道破禪道佛法

  依《景德傳燈錄》卷十四所載:“師坐次有僧問:兀兀地思量什麼?師曰:思量個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師曰:非思量!”頗能顯示其宗風。

  【石頭希遷】

  石頭希遷(700―790),唐代著名禪師,端州高要(今屬廣東)人。從六祖惠能出家學禪,惠能逝後依止行思,行思又命他往參南嶽懷讓,終悟道體,獲師印證。後至湖南衡山南寺,結庵於寺東大石上,人稱“石頭和尚”。後來學者雲集,與馬祖道一平分禪宗天下。卒後謚“無際大師”,著有《參同契》、《草庵歌》。後人所傳一劑藥方流傳甚廣:

  無際大師心藥方

  凡欲齊家、治國、學道、修身,先須服我十味妙藥,方可成就。何名十味?

  慈悲心一片;好肚腸一條;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騭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此藥用寬心鍋內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於平等盆內研碎。三思為末,六波羅蜜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進三服,不拘時候,用和氣湯送下。果能依此服之,無病不愈。

  切忌言清行濁,利己損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兩頭蛇,平地起風波。以上七件,速須戒之。

  以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壽,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滅罪延年,消災免患。各方俱不用,後悔無所補,雖扁鵲盧醫,所謂病在膏肓,亦難療矣;縱禱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況此方不誤主雇,不費葯金,不勞煎煮,何不服之?!偈曰:“此方絕妙合天機,不用盧師扁鵲醫,普勸善男並信女,急須對治莫狐疑。”

  【老祖寺】

  老祖寺,古名老寺、紫雲山寺。坐落於黃梅縣境北端的紫雲蓮花峰下。寺院周圍蒼松翠竹,風光秀麗。有“紫雲佛國”之美譽。據史料載,老祖寺乃東晉太和年間,由印度來華高僧千歲寶掌禪師開山創建。寶掌禪師自周威烈十二年(公元前414年)丁卯降世至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7年)示寂,住世一千零七十二歲,人稱佛門第一壽星。

  老祖寺自寶掌禪師開山以來,歷代高僧輩出,盛時有六百多僧人常住。唐代天王道悟、元代靜川、明代道安、香林、明末清初之雲外行澤、茆溪行森、三昧寂光等高僧碩德,先後駐錫行化於此。一千六百多年來,老祖寺歷經滄桑,興廢無常,寶殿金身,盪然無存。2005年,凈慧長老受黃梅縣委縣政府領導之邀,前來此山主持寺院修復工作。經五年時間,一座殿宇庄嚴功能齊備的禪宗寺院於群嶺雲霞間凌雲而起。2009年10月27日(農歷九月初十),寶所重光,海眾雲集,老祖寺重建落成暨佛像開光慶典法會隆重舉行。

  老祖寺現已定為“生活禪專修道場”,秉承“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修行理念,高舉“愛國愛教”的旗幟,實踐人間佛教精神

  【大珠慧海】

  越州(今浙江紹興)大珠慧海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欲姓朱,建州(今福建建甌)人。初依越州大雲寺道智和尚受業。後到江西馬祖,發明心要。(見本文所述)

  慧海禪師悟道後,繼續留在馬祖身邊,侍奉馬祖六年之久。後因為受業師道智和尚年事已老,需要人照顧,於是慧海禪師便趕回越州大雲寺,奉養道智老和尚在這期間,慧海禪師晦跡藏用,外示痴訥。他曾經撰有《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系統地談到了自己的修行見地和體會。該書後來被自己的法侄玄晏偷偷地抄下來,拿到江外,上呈給馬祖馬祖看了以後,當眾贊嘆道:“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也。”於是,時人遂稱慧海禪師為“大珠和尚”。

  大珠慧海禪師是最早在江浙一帶傳揚馬祖禪法的人。他的語錄見於《景德傳燈錄》、《祖堂集》及《大珠禪師語錄》。

  【趙州禪師

  趙州禪師(778―897),法號從諗,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幼年出家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年已八十高齡的從諗禪師行腳趙州古城(今河北省趙縣),受信眾敦請駐錫觀音院(今柏林禪寺),弘法傳禪達40年,人稱“趙州古佛”。

  趙州禪師以其證悟淵深、年高德劭而享譽當時中國的南北禪林。人們議論當時中國禪林高僧,每每說“南有雪峰,北有趙州”;又有趙州眼光爍破四天下”的美譽。

  趙州禪師生活十分清貧。他的“繩床一腳折,以燒斷薪用繩系之”。他經常是“褲無腰,褂無口,頭上青灰三五斗。土榻床,破蘆席,老榆木枕全無被”。禪師是在這種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弘傳祖師心印,接引四方學人。膾炙人口的“吃茶去”、“洗缽去”、“庭前柏樹子”、“狗子無佛性”等公案不僅啟悟了當時的許多禪僧,而且流傳後世,歷久彌新。其中“狗子無佛性”更凝練而為無門關”,成為禪門一大總持,直至今天在中國日本、歐美等地仍是最流行的公案

  【雪峰義存】

  義存,俗姓曾,泉州南安縣人。唐長慶二年(822年)生於一個世代奉佛的家庭,自幼養成了佛教崇敬而親切的感情。9歲就要求出家,未蒙雙親准許;12歲隨父親莆田玉澗寺朝拜,遂留寺不肯回家,禮寺僧慶玄律師為師。17歲落髮,刻苦修持,迥出時輩之上。後逢唐武宗於會昌五年(845年)廢佛,詔令只準保留兩京和各節度、觀察使治所的極少數寺院僧人,其餘寺院一律拆除,寺院的像設、鍾磬等收繳銷毀,財物田產沒收,僧尼勒令還俗。義存被迫還俗,但他奉佛的信仰不動搖,形式上雖穿著儒家衣冠,行事上卻保持佛家規矩,體現了一位虔誠佛子的氣節。

  不久義存輾轉來到福州,謁見常存的芙蓉山某寺恆照大師大師很欣賞義存的氣度和操守,把他留在寺中。及至唐宣宗宣布復佛,義存因為守道不移,戒行無虧,很自然地恢復了佛徒身份。大約在29歲時,於幽州(今北京市境)寶剎寺受具足戒,然後繼續巡歷名山,訪問禪宗諸先輩名德,廣泛吸收各家禪學精華,止於湖南武陵,投在德山清鑒禪師門下,與岩頭全奯禪師同學

  【法演禪師

  臨濟宗五祖法演(1024―1104)俗姓鄧,綿州巴西(今四川綿陽)人。他35歲才出家,先在成都學習《唯識論》、《百法論》。一天,他讀玄奘著作,當讀到“恰似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之境,超越言詮,泯除對待”時,不明白“自知”的事究竟是什麼?一位法師對他說:“你如果想要明白‘自知’的事,應該前往南方去參問傳揚佛心宗的禪師。”

  法演於是離開成都,來到禪風盛行的南方。他先參訪浮山法遠,呈說了自己參學的體會。浮山法遠說:“你好比三家村的賣柴郎,肩上挑著一擔柴不去叫賣,卻站立在十字路口,逢人便問:‘中書堂今天在商量什麼事?’”意謂賣柴郎站在街口,當務之急是如何把柴叫賣出去,而不必去關心中書堂的衙門公事。

  法演受到浮山法遠的點化,似有所悟,但還是不能明心見性。一天,浮山法遠對他說:“我已經年老體衰了,恐怕會耽誤你的大事。你可去參訪白雲守端。我雖然沒有見過他,但從他評頌臨濟祖師三頓棒話來看,確實有過之處你去他那裡,一定能夠成就大事。”

  法演於是參訪白雲守端,他舉南泉普願摩尼珠的話頭向白雲守端請教。白雲守端突然大喝一聲,法演於是有覺悟,作了一首偈:

  山前一片閑田地,叉手叮嚀問祖翁。

  幾度賣來還自買,為憐松竹引清風。

  【《六祖壇經》】

  中國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內容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宗的事跡和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據流通較廣的金陵刻經處本,其品目為自序、般若、決疑、定慧、妙行、懺悔機緣、頓漸、護法、付囑等十品。其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提出“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開示修行圭旨: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主張“佛法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壇經》的思想禪宗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國佛教著作尊稱為“經”的,僅此一部。

  【溈山靈佑】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長沙)溈山(今湖南寧鄉縣西)靈佑禪師,百丈懷海禪師之法嗣,俗姓趙,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年十五即辭親,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出家,二十三歲具足戒。後從錢塘義賓學習戒律。此時,靈佑禪師雖然對大小乘教法以及戒律都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他深感深奧的義理畢竟不能代替實際的修行,更不能保證臨終解脫。因此,他決定尋找新的修行途徑,他說:“諸佛至論,雖則妙理淵深,畢竟終未是吾棲神之地。”

  於是,他開始外出遊方。在巡禮天台智者大師遺跡的途中,靈佑禪師見了寒山子。寒山子點化他道:“千山萬水,遇潭即止。獲無價寶,賑恤諸子。”但是當時,他並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後來又在國清寺遇見了拾得,拾得亦同樣點化他。這時他才省悟,當時百丈禪師尚在馬祖塔所在的寶峰山泐潭寺。所以說“遇潭即止”。

  於是,靈佑禪師便直下江西建昌泐潭寺,參禮馬祖法嗣懷海禪師百丈禪師一見靈佑禪師,便知道他將來是個大善知識,於是收他為入室弟子,並居參學之首。

  【青原行思】

  青原行思(?―740),唐朝吉州(位於今江西)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座下之五大弟子之一。住江西青原山的靜居寺。行思門下石頭希遷一系,稱為石頭宗。數傳至洞山良價和曹山本寂,創禪宗曹洞宗。

  肆 情殷古丈夫

  【六群比丘

  佛陀在世時的六名惡行比丘。此六人常勾結朋黨,不守律儀,佛制戒多緣此六人而制。又稱六眾比丘,或單稱六群。然此處之‘六群’,並非謂有六個群體,實僅六人一群而已。其名屢見於諸部律文之廣本,然諸律所載不一,依《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四載,六比丘即:難途、跋難陀、迦留陀夷、闡那、馬宿、滿宿。

  【臨濟禪師

  義玄(?―867),唐代高僧,俗姓邢,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人。中國禪宗臨濟宗創始人。禪宗家中,以臨濟宗影響最大,法脈延續最久,也以臨濟宗最具中國禪的特色。義玄(臨濟禪師)開創的禪風,後人譽為臨濟喝:“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機鋒峻烈,如電閃雷鳴,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

  關於義玄(臨濟禪師)生平的記載,較完整的是臨濟慧照禪師塔記》,由義玄的嗣法弟子作。義玄禪師有《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傳世,世人簡稱《臨濟錄》。

  【黃檗希運禪師

  希運少年出家於本鄉的黃檗山,之後遊方於各地禪林,參謁名師。在京城,得一老嫗指點,到奉新百丈山依懷海學法,並得懷海正傳。唐開成年間,希運住持宜豐鷲峰。鷲峰原為印度僧人取的山名,希運住此峰後,將宜豐鷲峰改名為黃檗山,以紀念少時在福建家鄉出家黃檗山,故此後有“天下黃檗”之說。蘇轍、黃庭堅、王應麟、趙師秀、劉克庄等著名文學家先後來到宜豐黃檗山,並留下了許多詩贊為後世所傳誦。

  希運在黃檗禪林寺宣講自己所悟得的新法,其禪宗為“無心說”,不主張苦行而重頓悟,強調“心即是佛”,心佛如一。其禪風機鋒峻烈,接引門徒時用“棒喝”法(“當頭棒喝”一語便是源於希運的接引法),希運弟子義玄曾三度上黃檗求法,三度被希運棒喝始悟道。之後,義玄往鎮州(今河北正定縣)創臨濟院弘揚師法,主要是沿襲希運“無心說”和“棒喝”法,正式形成禪宗五大家之一的臨濟宗。此宗後傳入日本、朝鮮等地,成為這些國家禪宗主流。

  唐宣宗李忱未登基時,為避禍曾作沙彌行腳四方,在黃檗山從希運習禪。

  希運住黃檗,時有從學者千人,希運揮杖去之也不散。無奈,希運只好暫時棄山舍眾,避入南昌開元寺,混跡一般僧侶之中,後被江西觀察使斐休發現,請入衙署,自稱為弟子。希運屢辭不肯,於是又回歸黃檗山。斐休移鎮宛陵,創建大禪苑,也以“黃檗”名之,再請希運為住持,希運名聲更加盛傳。

  希運的禪學思想主要反映在《黃檗斷際禪師語錄》、《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黃檗山斷際禪師心法要》三部著述中,這三部著作均為斐休及希運弟子輯希運公案語錄而成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希運逝寂於宜豐黃檗山。臨終前,他對弟子下一偈:“前後三際,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語畢端坐而寂。時已登基的李忱聞之,甚為感慨,於是敕希運“斷際禪師”法號。希運墓葬黃檗山塔前村,俗稱“運祖塔”。

  【大慧宗杲】

  大慧宗杲(1089―1163),俗姓奚,安徽興國人,謚號普覺禪師,南宋著名禪宗大師,提倡看話禪。他也是南宋初年對金主戰派的代表人物。

  十七歲時依東山慧雲寺慧齊法師出家。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至開封天寧寺,依止於圓悟克勤禪師門下,參學開悟,名震京師,後成為楊岐派第五代傳人。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年),受宰相張浚之請,住持山寺。紹興十一年(1141年),秦檜解除韓世忠、張俊、岳飛等三大帥的兵權,與金朝議和,岳飛下獄處死。宗杲因為對金朝主戰,受到牽連,遭追回度牒,流放衡州(今湖南衡陽)。

  紹興二十年,秦檜因為宗杲的跟隨者甚多,心有猜忌,又將宗杲改流放至梅州(今廣東梅縣)。宗杲於此時收集圓悟禪師語錄,編成《正法眼藏》一書。

  秦檜死後被赦,來年恢復僧服,住杭州靈隱寺。後因張浚向朝廷舉薦,再主徑山,創看話禪法。隆興元年(1164年),宋孝宗即位,召見宗杲,賜號大慧禪師。同年,圓寂,壽七十四歲,謚普覺禪師

  大慧宗杲提倡的話頭禪(又稱看話禪),要人蔘趙州禪師的“無”字話頭。他鼓勵學者起疑情,以疑情參究公案,而得到開悟大慧宗杲認為,修行必須在生活之中,反對遠離塵世,獨自修行。因此,他大力排斥當時流行的默照禪,認為它會造成學者終日只知靜坐,是在“斷佛慧命”、“墮在黑山下鬼窟里”,是邪禪。但是他與默照禪的主要倡導者宏智正覺禪師卻是好友

  大慧宗杲禪師的禪法,對後世禪宗有深遠的影響。南宋理學也深受其影響。

  可參讀河北禪學研究所印行《大慧宗杲禪法心要——宗杲禪師書信集校注》(明堯、明潔校注)。

  【無門慧開】

  無門慧開禪師,杭州錢塘人,俗姓梁,生於宋孝宗淳熙十年,卒於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183―1260年),世壽78歲。禪師最初禮天龍肱和尚受業師,披剃出家,後來遍歷天下名山道場,尋師訪道,但是一直無法契機,於是到平江府(江蘇省)萬壽寺參禮黃龍派下的月林師觀禪師,月林禪師教慧開參“無”字話頭。慧開每天對著“無”字苦苦參究,但是就像蚊子鐵牛,如此六年寒暑,依然找不到契入的縫隙之處。慧開於是在佛前自誓道:“我如果參不透這“無”字話頭,絕不寤寐休息,我要懈怠睡眠,就爛卻全身,無一完好之處!”從此更加精進勇猛,不敢須臾放逸。有一天,慧開在法堂內經行,參“無”字話頭,寂寥中,從遙遙的齋堂那一頭,傳來一陣一陣綿綿密密,如排山倒海般的鼓擊,慧開胸中久遠以來的疑團,頓然消失,豁然省悟,高唱偈頌:青天白日一聲雷,大地群生眼豁開。萬家森羅齊稽首,須彌勃跳舞三台。

  第二天,師父月林看到慧開的偈子,不但沒有贊嘆,卻高聲大喝道:“你在何處見到鬼又見到神了?”慧開見到師父大喝,也當仁不讓大喝一聲。月林又做獅子吼,慧開面無懼色又大喝。師徒這時才相顧哈哈大笑。

  慧開禪師歷代禪宗重要的公案斟選匯編,選擇其中的四十八則,纂集成為《無門關》一書,並自作序文道:“大道無門,千差有路;透得此關,乾坤獨步。”並且把趙州禪師“狗子無佛性”的公案列為第一則,第十九則是這首至今廣為傳誦的詩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伍 時時覺地花

  【《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此經的譯者為般剌蜜帝大師中印度人,居廣州道場,於唐神龍元年(705年)從灌頂部中誦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受,懷迪證譯。中國曆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

  【楚山紹琦】

  楚山祖師(1404―1473),俗姓雷;名紹琦,字幻叟,籍湖北。幼年天資聰慧,九歲出家(1413年),從元極通禪師,後從東普道林無際明悟和尚禪機

  楚山大悟後,遍游諸名山,歷名宿,集禪宗所歷所悟之大成

  明成化九年(1473年)一日,69歲的楚山禪師召集大眾。曾曰:“吾將命終,吾之去也,所謂遊戲生死,翱翔空際,垂手市法,棲心泉石,嘯嗷煙霞,坐忘朝夕,念念真如,塵塵凈域。信手推開不二門,空王殿上無知識”。眾請留慈念,曰:“風霄病葉,雨夜殘花”,言訖即坐化於丹崖。遺著有語錄三卷,詩文二百餘卷。

  【洞山守初】

  洞山守初禪師,號宗慧,住在江西襄州洞山。有《十心頌》流傳至今——

  心是春。普雨山河大地。澀酸鹹淡甘與苦。盡受春功滋助力。

  心是水。任器方圓與寬窄。或直隨人得濁惡。諸般皆盡法王法。

  心是火。熱得眾生煩惱果。枝枝葉葉普皆榮。開得心蓮花一朵。

  心是秤。萬戶千門同共用。纖毫輕重自低昂。便合自知不高穩。

  心是尺。示與世人生條直。莫教指下有推那。地獄三塗難得出。

  心是斗。量盡天涯是非口。堆山積岳在心思。死後波吒親自受。

  心是燈。照見人黑暗心。指教直行不能行。須作欺瞞地獄因。

  心是鏡。照破人間邪與正。對面言談恰似直。背後猶來黑似漆。

  心是道。凡聖同居月皓皓。只於鬧處證菩提。便合如來正道

  心是師。條貫六賊不暫離。時時呼喚在目前。才使出門不柰伊。

  【永明延壽禪師

  永明延壽禪師(904―975),唐末五代臨安府餘杭(浙江杭縣)人,俗姓王,字仲玄,號抱一子。永明幼年時,有一次,因父母口角,為了勸和雙親,竟從高榻奮躍而下,跪泣於地,父母因而感動,從此不再爭執。十六歲那年,永明曾獻給吳越文穆王,大眾推為才子。弱冠之年,歸心佛乘,決心茹素,日唯一食。又持誦法華經》,一目七行,每展卷時,感動群羊跪聽。二十八歲,永明華亭鎮將,督納軍需,屢用公帑買魚蝦等物放生,事發後,判處死刑,在押赴市曹行刑時,面無懼容,典刑者追問其詳,永明坦然表示動用庫錢純為護生,自己並未私用一文,於是被獲無罪釋放。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933年),永明向吳越王稟明捨棄官位、妻孥,投龍冊寺翠岩令參禪師削染登戒。永明出家後,白天執勞供眾,夜晚習禪修定,每日以野蔬裹腹,生活十分淡泊。

  永明曾往天台山天柱峰九旬習定,待出定時,發現鷃雀竟築巢在衣角中,如此禪定功夫非比尋常。之後,永明又參謁法眼天台德韶禪師,深受器重。一回,全寺大眾出坡勞作,永明因聽見柴薪墮地聲而豁然契會,悟得玄旨,乃雲:“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從此更加精進於道業,曾於國清寺結壇修法華懺,一日在禪觀之中,見觀世音菩薩甘露灌其口,獲大辯才,承嗣德韶之法,為法眼宗三祖。

  陸 當下即道場

  【十善

  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嗔恚、邪見。——《佛說十善道經

  【正法眼藏】

  佛教語,禪宗用來指全體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謂眼,包含萬有謂藏。相傳釋迦牟尼靈山會以法眼藏付與大弟子迦葉,是為佛教“以心傳心”授法的開始。佛陀最後在靈山一會,拈花示眾。他不講話,只把天人供養的花拈起來,舉示大眾。這時天人罔措,只有迦葉尊者會心微笑相應。佛陀即宣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於摩訶迦葉。”從斯開創了禪宗法門,迦葉被尊為禪宗初祖。

  【立雪斷臂】

  關於慧可斷臂,《景德傳燈錄》據《寶林傳》有如下著名的傳說: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寶林傳》稱慧可原名神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光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於師前。師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師遂因與易名曰慧可。

  據各“燈錄”所傳,慧可向達摩求法時提出:“我心未寧,乞師與安!”達摩曰:“將心來,與汝安。”良久可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曰:“我與汝安心竟。”慧可在達摩的啟示下,深悟玄旨。達摩向慧可傳法,說偈文如下:“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打七】

  打七,全稱打禪七,源於佛陀菩提樹下,七日證道。佛陀菩提樹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離金剛寶座

  打禪七,自宋以來漸成禪宗寺院修持慣例。精進禪七與參禪一旨相合,而行於天下禪宗叢林,每逢冬日農事已了,更無其他雜務,便舉行剋期取證的修行,以每七日為一期,叫做打禪七。古有立限七日以資選佛的先例。各個禪宗寺院都設有禪堂禪堂亦稱為選佛場。在禪堂內,以靜坐(坐香)和行禪(跑香)調和身心方法,達到開發覺性的目的

  當今許多禪宗道場傳承了禪七的傳統,每到冬季舉辦禪七法會,或連續打五個七、七個七,也有連續打十個七和十二個七的,通過密集地強化精修,參禪悟道,日久功夫綿密,得以明心見性

  柒 遍界真實

  【雲居真如寺】

  雲居山原名“歐山”,因終年雲蒸霞蔚,李唐後改稱雲居山。位於江西省永修縣境內,雲居五老峰前,為禪宗曹洞派道膺禪師演法傳宗之地

  1939年,日軍侵華,進犯江西真如寺只剩下盧舍那銅佛兀坐蔓草叢生的瓦礫堆中,“草深三尺金身露,五老峰高掛夕陽”。

  1953年,時任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的虛雲和尚來到雲居,至1959年虛雲和尚圓寂時為止,國內外信施大力資助,雲居真如殿堂僧舍相繼落成,規模可觀。耕雲鋤霧,打地拋磚,參禪結七,講經傳戒,一派農禪景象。雲居真如寺是虛雲和尚的歸寂之地,也是他衣缽和靈塔所在之處

  真如寺的第一進建築是趙州關,對聯為:“到這里不許你七顛八倒,過此門莫管他五眼六通”。

  凈慧老和尚有一次封關法語一句是“幕天席地趙州關”,趙州道場柏林禪寺遠在河北,這真的是“幕天席地趙州關”了!

  客堂前面的對聯是:“客塵易伏家賊難防各自謹守,堂前掃凈賓主相見去送來迎”。

  【龍女成佛

  據《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載,龍女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羅龍王女兒,聰明伶俐,八歲時偶聽文殊菩薩龍宮說《法華經》,豁然覺悟,通達佛法,發菩提心,遂去靈鷲山禮拜佛陀,以龍身成就佛道

  一天,智積菩薩文殊菩薩研究女人佛事文殊菩薩提到龍女能與八歲成就佛法,於剎那間,發菩提心,即成正果之事,智積正大惑不解時,龍女突然顯法力,出現在他們的面前,並向智積稽首站在旁邊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見如此,不平地說:“汝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能得無上菩提?”(你這么快能證得佛法,真的難以致信,更何況女人身體很贓,根本沒有資格成佛)龍女立刻拿出一顆價值三千大世界寶珠,獻給佛陀,佛陀笑眯眯地接了寶珠,龍女問:“佛陀寶珠快不快?”回答說:“快極了。”龍女說:“成佛也是這么快。”說完龍女馬上變成男相,飛往南方無垢世界去了龍女成佛後,便在觀世音菩薩身旁作了脅侍。

  【常不輕菩薩

  “常不輕”是一位菩薩名字。這位菩薩一見到人就叩頭頂禮這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時,見人就五體投地的禮拜,而一般的比丘比丘尼就以“常不輕”來稱呼他,而不是這位菩薩原有的名號。因為佛在行菩薩道時,見人就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故其名為“常不輕”,常不輕慢一切人也。

  “常不輕”又可分為四種解說。1、包含著不輕慢的念頭。2、自具足不輕易得來智慧。3、身外行一切恭敬修行行門。4、對一切境界都是畢恭畢敬,無放逸心。所以說:“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覿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那麼,常不輕菩薩能認識種種境界和考驗,而行這種常不輕的行門,這屬於世界悉檀(普施)。他身能行不輕之行,躬行實踐,這叫為人悉檀。他口宣不輕之教,所說都是不輕慢他人的教化法門,這叫對治悉檀。他對一般人有一種不輕慢他人的看法,這叫第一義悉檀。故“常不輕”又包括這四種的悉檀。(據宣化上人妙法蓮華經淺釋·常不輕菩薩品》)

  捌 大地無寸塵

  【三祖僧璨】

  三祖僧璨大師(?―606),出生於北齊時代。他四十多歲的時候,一次見到二祖慧可大師,就恭敬地請問說:“弟子罪業深重,身患重病。所以特地來懇求和尚慈悲為我如法懺悔業障。”二祖答說:“將罪來與汝懺。”僧璨大師當下迴光返照,忽然領悟說:“覓罪了不可得。”祖曰:“與你懺罪竟。”同時慧可大師又開導說:“汝一定要依佛法三寶安住,如法修持。”僧璨大師為了感師為他懺罪的深恩厚德,就放下身心,在祖下做侍者。後來慧可大師把正法眼藏與衣缽,傳給僧璨大師,並開示說:“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之與法,本來無二,平等一如。”僧璨大師得法之後,又到舒州皖公山安住,弘揚禪宗,著有《信心銘》。為禪宗第三祖。

  【不借借】

  宋時口語中的“借借”,是“假借”、“轉借”的意思。曹洞宗有“借功明位”(由用及體,借用顯體)、“借位明功”(由體起用)、“借借不借借”(體用不二,理事無礙)、“全超不借借”(體用雙亡,事事無礙)四句。“問:如何是借功明位?答曰:波本是水。問:如何是借位明功?答曰:水能起波。問:如何是借借不借借?答曰:波水不二。問:如何是全超不借借?答曰:波水俱湛。”(《萬法歸心錄》卷三)不借借,本質上就是無住的意思。有二邊之相即是借,不住二邊之相,即是不借借。有住即借,無住即不借。進而言之,開口即是借,沉默也是借,請問,畢竟如何是不借借?讀者且參。

  【石霜慶諸】

  唐代石霜慶諸禪師(807―888)之法嗣九峰道虔,以石霜生前開示人時所常說之七語句來勘驗首座,史稱“石霜七去”。並認為此七句乃學人應備之修行態度;此七語句中,每語句之末字均為“去”字,故統稱為“七去”。即:

  (一)休去。謂停止一切之動作行為。

  (二)歇去。謂泯絕身與心、能與所等一切之對立分別見解

  (三)冷湫湫地去。謂息卻一切迷悟凡聖之熱惱,而達於清涼之境地。

  (四)一念萬年去。謂持守一念而如如不動

  (五)寒灰枯木去。謂不存絲毫之情識分別。

  (六)古廟香爐去。謂去除執著,一如散盡古廟之香灰

  (七)一條白練去。謂於領悟佛法之過程中,無論對正位(代表真如之空界)、偏位(代表現象色界),皆能分明瞭然,而無任何疑滯塵垢,猶如一匹純凈無染之白絹。

  【三業】

  (一)指身業、口業、意業。身業是身所作業;口業新譯為語業,指口所說業;意業是意所起業。此三業之所造,又可分為善、惡、無記三種類。惡之三業中,如殺生、偷盜、邪淫屬身業;妄語、綺語、兩舌、惡口之類屬口業;貪慾、嗔恚、邪見屬意業。善之三業中,不殺生等屬身業,不妄語等屬口業,不貪慾等屬意業。而無善、無惡、無感果之力者,是無記業。《俱舍論》卷十五謂:“依諂生身語意業名為曲業,諂曲類故;若依嗔生身語意業名為穢業,嗔穢類故;若依貪生身語意業名為濁業,貪濁類故。”

  【四威儀

  謂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調攝其心,成就道業。雖久於行坐,亦當忍其勞苦;非時不住,非時不卧;設或住卧之時,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於此四法動合規矩,不失律儀,是為四威儀也。

  [行],謂修道之人,舉止動步,心不外馳,無有輕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梵語三昧,華言正定。)

  [住],謂修道之人,非時不住,若或住時,隨所住處,常念供養三寶,贊嘆經法,廣為人說,思惟經義,如法而住也。(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

  [坐],謂修道之人,加趺宴坐,諦觀實相,永絕緣慮,澄湛虛寂,端肅威儀,如法而坐也。

  [卧],謂修道之人,非時不卧,為調攝身心,或時暫卧,則右脅宴安,不忘正念,心無昏亂,如法而卧也。

  虛雲和尚在116歲那年的一次開示中說:“古人行住坐卧威儀中,有執身次序的偈語曰:‘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游,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回施半展眸,威儀動靜常如此,不妄空門比丘。’”

  【丹霞天然】

  丹霞天然(739―824),唐代禪僧。法號天然,以曾駐錫南陽(河南省)丹霞山,故稱丹霞天然,或丹霞禪師。籍貫不詳。原習儒業,應科舉途中偶遇禪僧,乃轉入佛門。首參馬祖,後禮石頭,隨侍三年,披剃受戒,再往謁馬祖,受“天然”之法號。曾駐錫天台山華頂峰三年,其後至餘杭徑山參禮道欽。唐元和年間(806―821年)至洛陽龍門山寺,與伏牛自在結為莫逆之交。師曾有燒木佛取暖之奇行,有譏之者,師應答無滯礙,以此為人所知。《五燈會元》卷五雲:(師)後於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燒火向,院主訶曰:何得燒我木佛?師以杖子撥灰曰:吾燒取捨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師曰: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主自後眉發墮落。

  【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心經》又稱《般若波羅蜜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佛經

  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鷲山中部,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蜜多、專註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自性空。《心經》主要內涵是舍利弗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佛出定後,認可菩薩所說,歡喜贊嘆。

  【法身

  指佛所說正法、佛所得之無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來藏。大乘佛教以佛之自性真如法界,稱為法身,謂法身即無漏無為、無生無滅。法身經常用明鏡明月等來譬喻。如果不受“貪嗔痴慢疑”五毒的侵害,自性清凈無暇的,這就法身

  拾體證生活

  【牛頭法融】

  法融大師,是禪宗牛頭派的創始人。俗姓韋,潤州延陵(江蘇丹陽縣延陵鎮)人。19歲(612年)入句容茅山從三論宗僧炅法師剃度。後從大明法師鑽研三論和《華嚴》、《大品》、《大集》、《維摩》和《法華》等經數年大明寂後,漫遊各地,從鹽官(今浙江海寧縣)邃法師永嘉法師等聽講各種經論,深有造詣;但覺全憑知解不能證入實際,因而復入山凝心宴坐,過了20年的習定生活

  唐初武德七年(624年)平定了吳越,左丞相房玄齡奏請淘汰寺廟僧徒,法融即挺身入京陳理,表辭情文並茂,御史韋挺看後,和房玄齡協議把這事打消。貞觀十年(636年)他到南京牛頭山幽棲寺北岩下構築一所茅茨禪室,日夕參究,數年之間,同住的法侶就有一百餘人。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法融在幽棲寺開講《法華經》。永徽三年(652年)邑宰請他出至建業講《大品般若》。江寧縣令李修本又請他講《大集經》。

  顯慶元年(656年)司功蕭元善再三請他住建初寺,次年(657年)即寂於該寺,時年64歲。農歷正月十三日為牛頭山法融禪師紀念日。

  【《妙法蓮華經》】

  簡稱《法華經》,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餘字,收錄於《大正藏》第九冊。以蓮花(蓮華)為喻,比喻佛法之潔白、清凈完美

  《妙法蓮華經》說一乘圓教,表清凈了義,究竟圓滿,微妙無上。《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教法,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密圓融,顯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法華經》被譽為“經中之王”。

  【生活禪】

  凈慧老和尚1991年提出“生活禪”理念。並於1993年起,每年在柏林禪寺舉辦“生活夏令營”。十幾年來,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宗旨生活禪日益深入人心,在佛教界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所謂生活禪,即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體現禪的意境、禪的精神、禪的風采。提倡生活禪的目的在於將佛教文化中國文化相互熔鑄以後產生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禪宗精神,還其靈動活潑的天機。在人間現實生活中運用禪的方法,解除現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惑、煩惱心理障礙,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係和諧,社會生活更祥和,從而使我們趨向智慧人生,圓滿人生。(凈慧老和尚語)

  【南泉普願】

  南泉普願禪師(748―834),俗姓王,鄭州新鄭人,馬祖一大師法嗣,發揚洪州禪風,為唐代著名禪宗大師禪宗南嶽繫懷讓禪師的二世弟子南泉普願,是馬祖道一的得意門生。在事師道一時,時有弟子139人,其中不乏學有成就的高徒。如上首百丈懷海、有道一親授袈裟的西堂智藏、“大明珠”大珠慧海、“弓箭手”石鞏慧藏等。在離開馬祖以後,至池陽(今安徽貴池市)南泉山,創建了“南泉禪院”(道場),名震四方。南泉禪師承襲了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學風,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將洪州禪風發揚光大。他常自稱為王老師,最著名的公案是“南泉斬貓”。他開啟了臨濟宗的棒喝學風,也擅用圓相接引學人,開溈仰宗的先聲,對於後世禪宗的影響很大。其弟子趙州從諗、長沙景岑、子湖利蹤、曇照、師祖等十七人。宋《高僧傳》收錄了他的傳記,《景德傳燈錄》、《碧岩錄》、《從容錄》、《無門關》、《五燈會元》、《葛藤錄》等禪宗典籍,都分別收錄了他的傳記和語錄

  【《金剛經》】

  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共8208字,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金剛經》經題的意義,指以金剛一樣無堅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煩惱執著,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而抵達智慧彼岸

  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的影響之大,流傳之廣,是其他經典所無法比擬的。禪宗就以《金剛經》為立宗之本禪宗六祖惠能原是嶺南一個樵夫,因為賣柴,路過街道,聽人念《金剛經》,在心靈上產生了極大震動,便千里迢迢地來到湖北黃梅縣,參見五祖,出家為僧。八個月後,五祖向惠能傳其衣缽,是為禪宗六祖。在傳法時,五祖又為惠能解說《金剛經》,至“應無所而生其心”,惠能終於大徹大悟。六祖惠能發心得法悟道,都沒有離開過《金剛經》。

  《金剛經四句偈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延伸閱讀

  條目前為對應正文頁碼。

  壹 信者皆相應

  段前待補正文頁碼

  【馬祖道一】

  馬祖道一(709―788),又稱洪州道一、江西道一。唐代著名禪師,漢州什邡縣(今四川省什邡市馬祖鎮)人。據史書說此人容貌奇異,牛行虎視,舌頭長得可以觸到鼻,腳下有二輪紋。幼年在成都的凈眾寺從金和尚出家,開元年間至衡岳,從懷讓禪師習禪。天寶初年到過福建建陽(今建陽縣)佛跡嶺,開始弘化授徒。代宗大曆四年(769年),馬祖道一來到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的開元寺(今佑民寺)說法,四方信徒雲集洪州,入室弟子139人,使開元寺成為江南佛學中心,洪州禪由此發源,與青原一系下的石頭宗遙相呼應,自此禪宗大盛於天下

  馬祖道一告訴弟子們: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達摩大師從南天竺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以佛語心為宗,無門法門。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舍惡,凈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復如是。於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隨時著衣吃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汝受吾教,聽吾偈曰:“心地隨時說,菩提俱亦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遇安禪師

  溫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禪師,天台德韶國師之法嗣,福州人。出家後,於天台德韶國師座下參學,並經常閱讀《首楞嚴經》。一天,遇安禪師讀《首楞嚴經》,當他讀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句經文時,他未能正確地斷句,卻把它破句,讀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一下子觸動了他的靈感。他當即豁然大悟

  後來有人告訴遇安禪師說:“破句了也!(你斷句斷錯了!)”

  遇安禪師卻回答說:“此是我悟處,畢生不易!”

  於是,時人都稱他為“安楞嚴”。

  【四祖寺】

  古稱幽居寺,原名正覺寺,又名雙峰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第四代祖師道信大師道場,它位於湖北黃梅縣城西北15公里的西山之中,寺廟創建於唐武德七年(624年),距今已有1386年的歷史,是中國禪宗第一座寺院。它不但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國際上,特別是在日本韓國印度、東南亞國家和港澳台地區享有盛譽。

  據史料記載,四祖禪寺在唐宋時盛極一時,有殿堂樓閣八百多間,僧侶達千餘人。上個世紀90年代,廣東省光孝寺方丈本煥長老自1995年起費時五載,對四祖寺建築進行修復,建成殿堂二百餘間,昔日祖庭,重現輝煌。2003年,凈慧禪師繼席方丈,再揚四祖禪風。

  【宏智禪師

  宏智正覺禪師,山西人,俗姓李,其父宗道。曾參於黃龍弟子慧林德遜,德遜以為正覺大器,勸其出家。11歲即投於凈明寺本宗下出家;14歲在安徽晉州慈雲寺智瓊下受戒;18歲遊方,渡河入洛陽,參於河南龍門山寺道楷弟子凈因法成。一日聞僧讀《法華》,至“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而開悟

  宏智派:為禪門曹洞宗之一派,即宋代丹霞子淳禪師之法嗣宏智正覺(1091―1157)之系統。宏智正覺於建炎三年(1129年)住天童山(浙江鄞縣),整備伽藍,重振清規,宏揚坐禪、默照之禪風,世稱“默照禪”、“宏智禪”,住山三十餘年,門下衲僧多達千餘人。

  默照禪的觀行方法,就是守默與般若觀照相結合,是基本上以打坐為主的修習方式

  《宏智禪師廣錄》為宏智正覺一生語錄之集大成者。

  【汝州首山念和尚

  省念(926―993),五代臨濟宗僧。號首山,萊州(山東)人,俗姓狄。幼在本郡南禪寺剃度。才受具戒即遍游叢席。專修頭陀行,並密誦《法華經》,人稱“念法華”。

  後師事風穴延沼禪師,得其心法。開法於汝州(河南省臨汝)首山,為第一世。又住汝州葉縣寶安山廣教院及城下寶應院等。其家風為:“一言截斷千江口,萬仞峰前始得玄。”時其禪法名振四方,風靡當世。淳化三年(992年)十二月四日午時說上堂偈曰:“今年六十七,老病隨緣且遣日,今年記取來年事,來年記著今朝日。”翌年十二月四日,辭眾說上堂偈曰:“白銀世界金色身,情與非情共一真,明暗盡時俱不照,日輪午後見全身。”言訖,安然而逝,時年六十八。著《汝州首山念和尚語錄》一卷傳世。

  【六代祖師及傳法偈】

  菩提達磨祖師偈:吾本來磅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二祖慧可大祖禪師傳法偈: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三祖僧璨鑒智禪師傳法偈:華種雖因地,従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四祖道信大醫禪師傳法偈: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大滿禪師傳法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六祖惠能大鑒禪師傳法偈: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菩薩十種心】

  (一)菩薩所安住之十種心,即:(一)大地等心,扶持增長一切眾生之諸善根。(二)大海等心,一切諸佛大智法水悉流入。(三)須彌山王等心,如須彌山王,能令一切眾生安住出世間最上善根處。(四)摩尼寶心,如摩尼寶王,樂欲清凈而無雜染。(五)金剛心,心如金剛之銳利,能悟入一切法。(六)堅固金剛圍山心,其心堅固,不為一切諸魔外道所壞動。(七)蓮花等心,不為一切世法所污染。(八)優曇缽花等心,如優曇缽花之希有,於一切劫中難值遇。(九)凈日等心,心之智光清凈如日,能除一切眾生愚痴暗障。(十)虛空等心,其心廣大不可量知。〔舊《華嚴經》卷四十,《佛光電子大辭典》〕

  貳 粥飯有禪機

  【《景德傳燈錄》】

  簡稱《傳燈錄》。佛教禪宗史書。30卷。中國北宋時期禪宗法眼人道原編撰。禪僧把“禪法”喻如燈光,傳授禪法,猶如傳燈,又系北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成書,故稱景德傳燈錄》。書成後,道原上呈真宗皇帝真宗乃命翰林學士楊億,兵部員外郎、知制誥李維和太常丞王曙同加刊削、裁定,約經一年後定稿問世。

  《傳燈錄》所敘世系共52代,始於過去七佛,終於唐末五代法眼宗創始人文益(885―958)的法嗣(共63人)。在所收1701人中,屬印度者,除七佛外,有所謂“西天二十八祖”,其餘基本上為中國禪僧。所謂“燈錄”,其內容實是禪宗的“僧傳”。所不同者,“僧傳”屬於“記行”,而“燈錄”則屬“記言”,近乎一種“語錄”匯編;“僧傳”為“傳記”體,“燈錄”則為“譜錄”體;“僧傳”所收者不限於一宗一派,“燈錄”則只收禪僧。

  《景德傳燈錄》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禪宗《燈錄》,為研究中國佛教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史料。此書收入元、明、清藏,另有《四部叢刊》影印宋刻本。

  【百丈懷海】

  唐代百丈懷海禪師(720―814),福建人,俗姓王,童年出家,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同時入室,跟隨馬祖道一禪師學禪,時稱“三大士”。開悟後,住持百丈山,故世稱“百丈懷海”。四方禪僧,紛至沓來,席下人才濟濟,如溈山、希運等後來都成為了一代宗師。他的法嗣先後有溈山靈佑、黃檗希運、長慶大安等15人。懷海禪師首創禪宗法制,奠定叢林清規,後稱《百丈清規》,對禪門規式做出了重大貢獻

  百丈禪師傳播禪風二十餘年,唐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歸寂,謚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有《百丈懷海禪師語錄》、《百丈懷海禪師廣錄》各一卷。

  百丈禪師:《叢林二十法則

  叢林無事為興盛。修行念佛穩當

  精進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忍辱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誠供養山門以耆舊為庄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