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界法師:菩提心修學述要1

  《菩提心修學述要》

  凈界法師

  目錄

  第一卷

  【1】雲何應住?有情眾生四種的安住方式!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在我大乘佛法的修學當中啊,佛陀慈悲開了很多很多的法門,我們一般說是八萬四千法門。那麼在這么多的法門當中,其實我們是可以把他歸納成兩個修學重點,所有的修行人主要是兩個重點:一個是屬於業力的修學,一個是屬於心念的修學。

  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仰仗一份的信仰信心,我們是先偏重在業力的修學,所謂的事修,比方說你會拜懺,拜八十八佛,大悲懺;比方說,我們會去持咒,乃至於做慈善事業。我們剛開始,總是希望我們身口意的罪業慢慢的減少,我們的善業慢慢的增長,所以我們剛開始先調整我們生命中的業力剛開始這樣子的。

  那麼,業力調整以後,我們的生命也會痛苦慢慢轉向安樂這是一個事修的基礎。但是,我們不能停留在這階段,因為我們要處理我們無始劫來的根本問題,就是思想的問題。思想問題就必須靠經典的學習,聞思來提高我們的思想水平。所以《金剛經》說菩薩他一生的修學只有兩個重點:第一個雲何應住?第二個雲何降伏其心?一個是安住,安住就是根本法門,你以什麼為住,你的思想是以什麼為標準;第二個就是雲何降伏其心,你用什麼方法來做一些身口惡業的調伏。那麼當然這個調伏和安住是有關係了,但是,我們這次的主題在我們應該以什麼為住才是最好的方式

  智者大師把人、有情眾生,他分成四種的安住方式他說人有四種

  第一個呢,他以增上惡念為住。就是說他的心發動出來,他根本的安住的標準邪惡念頭有些人習慣性起惡念習慣貪欲習慣性跟人家對立習慣性。那麼智者大師說,這個人在他生命當中,不管過去,不管未來,絕大部都在三惡道,即便得到人身也不會持久,就是說這叫三塗種性,你已經養成這個種性,你開出來的結果自然是三惡道的結果,這是一個最低層次的人

  第二種人,是以增上的善念為住。就是這個人,當然他偶而也起煩惱,但是,他一天當中呢大部分的時間都會自然的起善念,沒有人去教導他,他習慣性起善念,以善念為住。這種人,他的生命當中,絕大部分不是做人,就是在天上,偶爾墮落三惡道,但是雖墮惡趣,終不久留,因為他心地善良。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墮到狗道的時侯,他很快的跳出來,因為他的種性不是三塗種性;但是,有些人墮三惡道就很難來了,因為他的種性和果報隨順,他三塗種性嘛,那麼這個是講到二種人,他是人天種性的眾生

  第三種人是出離心為住,這個人平常身口意很清凈個性也特別清高,不太喜歡跟人家往來,他的身心世界安住在少事、少業、少方便住。就是說他也不去干擾別人,但他對幫助別人興趣也不大,這種人多分會離開都市走入山林不喜歡跟人家往來,這種人成佛之道他一定會先證阿羅漢果,然後再回小向大,他不可能直趨大乘,他的習慣動作一定先證小果,然後遇到佛陀,再回小向大,這種人聲聞種性。

  第四種人是最好的,安住菩提心,以菩提心為住。他很容易生起我要求,上求佛道,他很容易生起悲憫眾生的心,所以,他偶爾失去正念,但是你稍微點破他一下,他就醒過來,因為他的種性如此。

  【2】目標成佛,我們的種性非常的重要!

  所以當我們目標成佛的時候,我們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種性,就是說你現在目標想要種一個蘋果,當然你要找很多肥料,但這都是枝末,這個加行的對治都是枝末,重點是你要得到蘋果你要先找到蘋果種子葡萄種子是種不出蘋果

  就是說你要訓練你的思考模式跟佛陀的思考模式是一致的,我們先不談行為,就好像印光大師說,發了菩提心有什麼好處呢?王子墜地,功超群臣。你要國王,你第一件事情你要投生在國王家族嘛,你投生在宰相家庭,你一輩子不可能做國王,你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因為你不是王種嘛。那麼這個意思就是說當你成佛的時侯,你要走在成佛的跑道上,不管你跑得快或者走得慢,起碼這個跑道是上路了嘛。

  那麼我們今天就是說到成佛,他的思考模式是什麼?他的種性、他的根本思想是什麼?我們先不談六波羅蜜的這些加行,先談種性,就是你必須具足什麼樣的思考模式,你才有可能成佛,先談這件事情,先談根本,這個就是我們今天的重點,這叫菩提心修學述要,就是我現在是一個凡夫的心,我有有什麼方法,可以把我心靈層次的水平提升而變成菩提心,有沒有這種方法?

  【3】《菩提心修學述要》要義

  我們這個地方總共有六大科,將述此義,大科分六。

  首先,第一個我們先看生命的主導者。為什麼有些人會墮三惡道,為什麼有些人可以生天,為什麼有些人到極樂世界去,事出必有因,我們生命到底是誰在主導我們?是我們的業力嗎?還是我們的思想呢?這個值得先探討一下,因為你要改變你的生命你要先知道到底從哪一個地方下手,到底我們生命的背後是不是有一個主導者,如果有的話我們要先把他認清楚,就好像說那麼多的電燈,它是不是有一個開關,如果你要把電燈關掉,是不是先找到開關。我們的這個生命亦復如是,我們的生命是不是有一個開關,它主導著我們到三惡道,它也主導著我們生天,它也主導我們成佛。那麼,那個主導我們生命的是誰?這是第一個思想這是第一個主題。

  第二個,發心差別相。那麼當我們找到我們生命的主導者以後,我們來看看,這個主導者,他主導我們的生命有哪些差別相貌?我們是屬於哪一個相貌?

  第三個,當我們確定我們相貌以後,我們怎麼來調整?我們是不是透過什麼樣的修學,把我們這些比較不好相貌、級別比較低的相貌把它提升到比較高級別的相貌,怎麼來真實的發起菩提心?

  第四個,菩提心的退失。當我們菩提心生起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哪些東西?哪些東西過失不會傷菩提心,哪些東西過失是你一次都不能犯,你犯到以後障礙菩提心,你菩提心願望會失掉的,就是我們要如何避免菩提心的退失?

  第五個,有沒有什麼樣的加行讓我菩提心生起以後增長廣大?

  第六個,當我們生起菩提心以後,我們會在生命當中有什麼殊勝功德跟大家勸勉?

  【4】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

  我們這次的課總共六個主題,先看第一個主題,生命的主導者。到底是誰在主導著我們的生命,看第一個主題。這個地方分兩段,第一個,心為業主;第二個,五蘊主人

  我們在這地方,心為業主先做一個總說,那麼第二段就細說,詳細的說明到底是誰。第一段是一個綱要的說明,第二段是微細的說明。好,我們先看第一段,心為業主,請大家先合掌,我們把蕅祖的這段開示一遍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故儒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所以一般受戒學律、聽教看經、參宗坐禪,但夾帶利名心,便是三塗種子;但執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種子;但一味出離生死,便是二乘種子;但具真實自覺覺他心,便是菩薩種子;但從自覺聖趣,光明發輝徹其源底,共迴向凈土,普與眾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一生,有些人他修學成功了,他是成佛或者做一代的祖師也就是說這一生並沒有白來一趟,他積集了廣大功德,他今生是滿載而歸啊!那麼有一種人,他也在修學,但是他是墮坑落塹,他帶著滿身的罪業離開了娑婆世界。那麼同樣一期生命,怎麼有些人是滿載而歸,有些人是造了這么多罪業呢?這怎麼回事呢?

  所爭只一念間!

  就是你的心念,它的安住問題,你用什麼心念來安住,來當作你一個生命的一個標準

  這個心念的安住,在《楞嚴經》它分成兩塊第一個善惡的問題。以善念為住,以惡念為住,這個是影響到生命快樂的問題;第二個是真妄的問題。這個水平就更高了,你以真心為住,還是以妄心為住?真心是向內安住的,妄心是向外攀緣的。

  以《楞嚴經》來說,善念惡念都是虛妄的,都是向外攀緣,但是起碼呢,善念起碼是安樂道,但是如果你要走解脫道的時候,那就不是善念了,那你要提升到正念真實心念——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種大乘善根

  【5】一個人生命的結果是看臨終心念的!

  那麼也就是說,從佛法的角度,一個人生命的結果是看臨終心念的,最後的關鍵就是你一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另外,你隔壁的人他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兩個人死亡的時候,到底這兩個要去哪裡?就是你最後你造了很多事情留下那個心念痕跡,最後那個功能。這個念頭從你出生以後開始給你熏習的是什麼善念,你熏習的善念多,熏習的惡念多,也就是說你這輩子到底給你內心世界塞進去什麼東西?

  如果我們假設我們每個人來到人世間,假設以孔夫子標準——人之初,性本善,假設我們每一個人來的話,大家都是歸零,假設今生開始歸零的話,你今生造了很多事情,每件事情都熏習你的內心,你給你內心是一個正念力量、還是邪惡力量,到臨終的時候算總帳。所以臨終的時候,古人說沒辦法做假的,你平常可以虛偽,你平常可以掩飾你的念頭,但是臨終的時候,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的念頭是善是惡你要完全的釋放出來了

  所以《楞嚴經》上說,一個造惡業的人,他的心念是沉重的,往下墜的;一個造善業的人,他的心念是輕飄的。所以你看如果你生命你感到好像經常心很沉重,這就不好了,真的不太好,你要懺悔,真的!你懺悔以後你會得很輕鬆。你那心裡面那個業哦,因為罪業你看,你造的罪業,你覺得好像很奇怪,整天悶悶不樂,因為業力進入到你心中的時候,業力本身是沉重的;但是你試試看,你造了善業以後,你整個人很輕鬆,也沒人知道,也沒人贊美你,你就得很輕鬆,因為它善業進入你心中的時候是輕飄的。

  那你平常可以掩飾,到臨終的時候你沒辦法的,你如果是造了罪業,到臨終的時候,你覺得心很沉重很沉重,它自然就——啪,墮下去了;造善業的人,他心很輕飄,他就浮上去了,這個一點都騙不了人的。當然,臨命終的念頭是你平常的造作留下的痕跡了。所以,我們生命公平當你出生的時候,我們都給你一個嬰兒心念,但是你用了一輩子以後,臨終結果就不一樣了,是吧?你怎麼去操作?你經常用這個心去造惡業,這個念頭就留下很多罪業下來;你用這個心念去造善業,這個念頭就留下很多善業下來,到臨命終的時候再來算帳,就是這樣子的,這叫成佛作祖、墜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剛開始公平的一個心念,最後回收的時候,這個念頭就是千差萬別。

  【6】人不順其自然順其自然就造惡了!

  那麼這個是佛教的說法,其實,中國文化的儒家思想也有類似的說法,只是它講得圓滿而已。我們這個第一段是引用佛法,第二段是引用中國文化的儒家思想他說故儒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那麼蕅益大師引用儒家思想他說這個聖賢之道其實有些思想是相通的,只是淺深不同而已。

  儒家他也提出兩個看法第一個看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這個人心是指的是私慾,個人有些慾望人是慾望的;第二個,人有道心,人也有一些所謂的道念,正念,人還是有慚愧心。那麼人心惟危,第一個危是比較危殆難安,它的勢力是強大的,第一個危是危險的危,是勢力強大;第二個道心惟微,微弱的微就是微弱難明。

  那麼從儒家思想來看,他是說明什麼事?他認為人的心有善惡兩面,但是呢,邪惡力量是超過善的力量。所以我們必須透過學習,透過禮教來作調整,人不順其自然,因為你順其自然就造惡了啊!順其自然順其自然就造惡業了,那為什麼呢?因為你惡念的勢力強過善念的勢力。所以你一旦不受教育,一個人不接受聖賢的教育,你就很可能造惡業

  你說,我沒有接受善法的教育,我可也沒接受惡法的教育。你不用受惡法的教育你就自然地造惡了,因為惡的力量本來就比較強,這個是第一個思想

  這個地方是講我們先天,第二個是講後天。

  【7】我們都有善惡念,我們怎麼去控制它呢?

  所以,一個聖賢他如果是放縱自己的心念他就變成一個狂妄惡人;一個狂妄惡人他能剋制心念他就變成聖人

  所以,人都有善念跟惡念,那麼什麼是好人呢?從儒家標準說,好人不是沒有惡念,這個好人他都沒有惡念,不是!他會克制惡念,所以他變成好人。那什麼是壞人呢?壞人也不是說他都沒有善念,他放縱自己的惡念,所以善念的力量減低了,就變成壞人了,是這樣子的。好人他知道去調伏他的惡念,不管他用什麼方法儒家他就唱詩歌了,禮教了,他想辦法惡念降低了,把善念增長了,這個就是善人了。

  所以,我們知道舜跟跖,蕅益大師作一個引證說,舜這個是世間的好皇帝,勤政愛民,造福很多老百姓;這個跖,也不簡單了,他是一個邪惡的霸王,他在山上聚集了九千多人,一個盜賊王,到處的去殺人放火。那麼這兩個能力都很強,為什麼舜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善的功能,跖表現出來的是一種邪惡功能呢?因為他內心所安住的那種力量,一個是為了個人,他把私慾,因為這個跖啊,他把他生命邪惡的部份表現出來;這個舜呢,他把善的一部分表現出來。換句話說舜他也不是沒有惡念,他之所以行善,是善於調治他的惡念;那麼這個跖,他也不是沒有善念,他只是不會把他的善念表現出來,他變成惡人,如此而已。

  所以,這是什麼意思呢?人要有一個內功,既然我們都有善惡念,你怎麼去控制它而已。修行就是你要有一個控制的方法,想辦法把你的善念的勢力增長,想辦法把你的惡念勢力減低,這就是修行,不管你用什麼方法你看書能得到這個效果也可以,拜懺得到這個效果也可以。

  那麼這段是一個總說,總而言之,人要能夠善調心念,這個是一個關鍵

  【8】法門沒有高下,成敗就看你發心!

  好,我們看下一段。前面講的是理論,這一就把它會歸到實際的修學。

  在佛門當中,蕅益大師出了三個修學法門你是持戒受戒學律,你喜歡持戒你就持戒下手;你喜歡研究教理,聽教看經,修止觀也非常好;或者你喜歡參禪,參祖師禪,看話頭也可以。也就是說佛法提供很多法門,但是,法門沒有高下,成敗就看你發心

  看下一段:但夾帶利名心,便是三塗種子只要你持戒,你聽經或者講經或者參禪,你是為了追求名聞利養,那麼你造的業就是三塗的業力;那麼執著取相,你對於善業很執著人天魔外種子。這個講堂是誰建的呢?是我建的?我要把我名字寫到上面去,你對你自己善業特別執著人天種性;但一味出離生死,便是二乘種子這種人比較偏空,二乘人是好樂空性,忘失大悲;但具真實自覺覺他之心,便是菩薩種子。他本身有智慧的觀照,善調其心來自我提升,他也有很多慈悲心想要幫助別人,覺他,這種人自利利他,菩薩種子;那麼最後第五個是最圓滿的,自覺聖趣光明發輝。自覺聖趣簡單的講就是迴光返照他能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然後,從一念的清凈心裡面升起菩提心,從空入假,光明發輝。

  自覺聖趣是從假入空攝用歸體,光明發輝是依體啟用生起大悲心,那麼徹其源底,通達心性的根本,所謂的真如,然後以真如來發起菩提心,那麼來念佛乃至修波羅蜜,把功德迴向凈土普與眾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最圓滿,圓教的菩薩,從真如出發的。

  【9】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你現在修了很多法門法門不能保證你是不是成功,因為它是工具,關鍵在於你那個心的調整。

  你看我們以拜佛來說,印光大師說一個人不能只強調事修。你看有些人拜佛,越拜對立心越重,你拜五百拜我拜一千拜,你拜佛是跟人家比較,阿修羅阿修羅法界。就是說你又變成一個大福報阿修羅,因為你的事修,事相是枝末嘛,你這個心念要變成什麼是完全看你善惡看你的真妄嘛,你所造的業力,它只是你這個果報出現旁邊的那個枝葉而已,你那個樹根是你心念的調整。所以你如果不善調心念,你拜佛拜一輩子,那頂多就是有善業,但是不表示說你生命的水平會改變,不表示!

  所以當你心念是正的時候,一切法正;當你心念是邪的時候,這一切法就加持到你邪惡力量去了

  比方說魔王,印光大師喜歡魔王佛陀比喻,印光大師說為什麼心念調整這么重要呢?他說你看魔王魔王也不簡單,他為什麼做魔王?看佛陀怎麼說:他受持八關齋戒受持八關齋戒簡單,然後他行無遮大會供養三寶出家人任何人都可以來,那麼他以持戒修福,他為什麼墮魔王呢?因為他貪求名利,他的根本是邪惡,所以他所加行都是邪惡。那麼佛陀因地的時候衪也持八關齋戒啊,佛陀因地的時候也有做無遮大會啊,那怎麼這些業力進入衪的心中變成佛陀?因為衪的心發菩提心了,所以業力本身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心念心理素質是關鍵

  印光大師還講一個譬喻,他說這個水它沒有好也沒有壞,對不對?它沒有太多營養,但是這個水你給毒蛇吃,它變成毒液,因為它瞋心重;你把這個水給牛吃,它變成牛奶滋養色身。那怎麼一杯水你給牛吃以後它轉成牛奶,因為牛有善心,所以它把水轉化成牛奶,滋養我們的色身,對不對?你把水給毒蛇吃,它喝了以後變成毒液傷害我們,這個水有沒有好壞?

  沒有好壞!這個意思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你做多少功課不是重點,你經常起什麼念頭要注意了,尤其是我們下堂課要講到數數現行都無慚愧,就是你一天當中起了很多念頭,但是有念頭是偶爾人家刺激你一下,你才起的,這個不算,偶一為之不算。經常性的起念頭,你起這個念頭的比率很高,這是第一個數數現行。

  第二個見是功德,深深好樂。你起這個念頭的時候你非常的得意,這就是我,什麼是我呢?這就是我,你把它當做你的功德相,不管這個念頭是善念是惡念第一個你經常性的起,第二個你根本不想改變它,這個念頭你就要小心了,它已經在主導你生命的來生了。其實你不要等到你臨命終,就是說看你一天當中起的念頭次數最多,而且你充滿了好樂,你起這個念頭的時候你根本不想對治,你也沒有慚愧心,你特喜歡這個念頭兩個條件具足,這個念頭已經在主導你了,你已經被它主導了。

  你一個人我認為你五十歲來生差不多決定了,當然還可以改變,我的意思是說還是可以改變的,你趕快讀經典,調整心態,但是不容易了,因為你這個心已經被人用了五十年了,已經快要定形了,所以你到了五十歲,你好好地反省你一天大部份都起什麼念頭,起這個念頭的時候特歡喜,你差不多了差不多了。你要經常起凈土念頭,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起了以後特別高興,差不多了,凈土種性已成就。所以,當然如果你覺得你現在起的念頭不太好,在你死亡之前你都還有機會調整,如果你用功的話,趕緊思維這個念頭過失,訶責它,然後轉一個目標發願創造一個新的念頭,勉強自己把它轉過去,要勉強,轉不過去就完了!

  所以我們的生命其實已經有一念頭在帶動我們,這個念頭不是偶一為之的,你這個人偶爾剛好聞到咖啡很香,去喝一杯沒關係了,偶一為之是沒關係了,偶爾發發脾氣,偶一為之也沒關係,但是要懺悔。但是你經常性的念頭要注意了,經常性的念頭,就是很自然就會升起來的這個就要注意了,它已經在主導你的生命趨向某一個跑道,可能我們不知道,但是它已經在主導我們了。

  好,我們基於這個理由我們來看第二段就更清楚了,到底是誰在主導我們?不是我們的行為,是我們的行為所留下的心念

  【10】我們生命五蘊當中真的有一個主導者!

  我們看第二個五蘊主人在我生命五蘊當中真的有一個主導者。佛陀把我們的生命分成五個部分,第一個是色蘊,就是我們的外境,一切的物質世界;第二個是受想行識,它是一個精神層次內心世界,我們先從外到內,從外層先看起。

  第一個色蘊,一個人的色身跟你造的業沒有太多關係,絕大部都是過去的業變現出來的,當然你去整型例外,你的業絕大部分是過去生你造了什麼業變現出來的,所以色身不怪你了,不怪今生的你,要怪怪前生的你,它是業力變現出來的,所以色身、物質世界業力變現出來的,你修行很難改變很難改變。你說你是一個女眾,你有本事修到轉成男眾,不可能嘛,這個色身是業報身。

  受,這個感受也受業力的影響,就是我們的心跟外界接觸的第一剎那是苦受樂受,快樂的人,當然福報的人快樂時間多了,罪業重的人痛苦的感受多。

  第三個是最厲害的想,當你產生感受的時候,你起什麼樣的想像。所以現在很強調做正面的思考,因為我們改變不了過去的業力嘛,你遇到痛苦你也可以說這個是人生的歷練,你就產生激發;你遇到痛苦你也可以自暴自棄,你說上天對我這么不公平啊,你也可以自暴自棄,所以這個痛苦到底它是一個什麼樣的相狀?因為感受沒有相狀,相狀是你安立的,你可以安立它一個相狀,這個相狀可能會傷害我們,這個相狀也可能幫助我們。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讀書,諸位知道嗎?提升我們的想像力,真的是這樣,想蘊是很厲害的。

  你看我們為什麼願意布施,因為我們知道布施功德,我們產生功德想像,所以想蘊於境取相安立名言你要能夠去學習聖人是怎麼想像的。所以學佛陀經典就是學佛陀遇到事情的時候,當外道罵祂的時候,當外道刺激佛陀的時候,佛陀是怎麼想的,祂怎麼想這件事情的,所以我們講佛陀住世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佛陀的思考模式是什麼?祂為什麼成為佛陀?祂有正確的思考嘛。

  但想蘊有一個問題它是生滅的,它想完就沒了,最可怕的告訴大家:行蘊,這個是我們最嚴重的。行蘊是想像想久成性,就是講習性,就是你的行蘊,想蘊是一種造作,但是它想久以後這個想蘊結束以後它轉成行蘊,行蘊是很多很多想像的累積,就是你的習性,等流習慣,你習慣性的思考就是行蘊,也正是它在主導我們的生命,但是它是怎麼來的,它是想蘊而來的,行蘊本身沒有調整自我力量。所以當這個行蘊錯的時候你也要想像來修正它,但是行蘊是想蘊的數數造作留下的一種功能,強大的功能

  那麼識蘊就是把前面的功能全部保存下來,識它沒有造業功能,它只負責保存。

  【11】生命的主導者是我們習慣性的思考模式!

  所以我們現在兩個問題要注意第一個先檢查自己的行蘊,你活了這么多年,到底你的等流性在十法界裡面你是屬於哪一個?稍微對一下,先把行蘊找出來。第二個用想蘊來調整行蘊,就做兩件事情,先了解自己,你大部分的思考模式,你習慣性的思考模式,你的心跟外界接觸的時候,假設都沒有對治,你第一個念頭習慣性會起什麼念頭第一個念頭。行蘊當然你可以調整,用你的《楞嚴經》的想,用《法華經》的想來調整這個行蘊,慢慢地調。

  我們一般人都很難像六祖大師一下子頓悟,這個車子轉一百八十度,我們先慢慢調。一個人只要了解自己,然後有正確方法,你就有救,即便每天調整一度,都沒關係,至少你在進步當中,只要你知道用功方法,知道你的修行關鍵在哪裡。人最怕就是什麼都不知道,一天過一天,這最可怕,你只要知道了,你只要開始努力了,你就有希望。因為你今天比昨天好,你充滿了潛力嘛。你現在不夠好,但是你的未來有無量的可能性。

  修行最怕就是說你到現在還沒有上路,你根本不知道你的問題出在哪裡,你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來調整它,就糟了!你昨天跟今天差不多,不是差不多,可能更糟糕,因為你不調整,它會相續它會等流性,你習慣性起什麼,你如果不調整,種子起現行,你這個滾雪球越來越大。如果你不調整它,你往那個道路越走越厲害。

  所以我們再重複一次,生命的主導者是我們習慣性的思考模式,習慣性的,你習慣性起善念,你已經走上人果報如果你突然間死亡,你一定到人天去;如果你習慣性起惡念,你已經走上了三惡道的果報你要小心。如果你習慣性是出離心的,你已經走上了二乘的涅槃的偏空的跑道;如果你習慣性升起凈土的思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不什麼時候死亡,你一定往生

  當然在死亡到來之前你都有調整的空間。所以你要先知道,修行先找到自己的生命的傾向,你現在那個足球已經往哪個方向跑了?當然你中間你還可以補一腳,但是你先找到你一生當中你的等流習性是往哪一道跑,先第一知道,然後找佛法面相關的法來對治調整它。

  從佛法的角度,當然我們往下看色蘊是苦樂參雜,這部安樂解脫,色蘊是由業力來主導的,如果你剛開始覺得病痛很多,障礙很大,佛法是有道前基礎,在調整心念之前,你可以拜懺業障你可以蒙山超度冤親債主你可以慈善事業你可以把你的生命先調整在安樂解脫這一點,可以身安道隆,所以你剛開始偏重業力的修學,可以理解。

  我修行要靠這個身體的工具,我把車子先功能調整一下,對不對?它變成一個法器。所以剛開始先調整色蘊,可以理解,但是你上路以後開始要注意智慧的觀照,當然智慧觀照很多了,你是屬於那種邪惡的,你就用善念來對治;有些人他是屬於比較偏空的,有些人真的偏空,尤其出家眾很多,他就習慣性,他也不起善念也不惡念,什麼都沒有,無念這個也不好,你要無住,但要生心,但這種人要出來不容易,要大善知識,因為一個人一旦偏空以後,你要改變他很困難的,因為他著有的時候他們會自己知道痛苦,但偏空要轉成菩提心這一塊比較困難,比較困難。那也就是說佛法有很多很多的方法你不能把所有的方法都拿去試一試吧,人生有限,所以你要知道說你可以階段,我現階段需要什麼養分、我需要什麼法來進來調整我,所以智慧的觀照就是調整你的心、你的習慣性的思考最後目標菩提心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第二卷

  【12】流轉三界中,到底是誰在流轉?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面。

  我們講到五蘊主人,藕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他曾經對我修行人提出了一個問題,他說我們要先知道一個事情,流轉三界中,到底是誰在流轉?流轉者誰?這個很重要!到底誰在流轉?我在流轉,我們一般講就是我們這個色身,不對呀!這個色身死亡以後就消失了,你的來生又換了一個新的色身,所以不是色身在流轉,色身每一期生命都不同,它是片段的,一塊一塊的,那到底誰在流轉?

  對了!一念的思想在流轉!

  當你色身消失的時候,你今生思想會貫穿到來生去,思想會通過死亡讓你來生繼續受用。也就是說,其實我們的生命有很多事情是不斷的在重複的,除非你用佛法來調整你的思想,我們今生造了很多的業,今生很可能繼續的造,因為他思想貫穿。你看有些小孩子,他也沒人教,他很喜歡布施,你給他一個蘋果,他看到你來,他很自然切一半分給你你說他有接受教育嗎?他那麼小,哪有接受什麼聖賢教育,習慣性的思考,我們看這個動作,這個人福報很大,布施思想富貴布施中來;小孩子經常跟人爭吵,這個人生命當中很可能會醜陋,嗔恚醜陋你看庄嚴忍辱中來;如果小孩子東西都藏起來不與人分享,這個人貧窮下賤貧窮從慳貪中來小孩子他不會掩飾自己,他最純真,三十歲看不準了,他的行為都修飾的很好了

  所以我們的思想其實繼承了過去,當然我們也可以做調整,讓今生重新改變,我一定要改變!總而言之,整個流轉當中,主導我們的是思想,而思想當中,最可怕的是而不是想,想是一時的,思就是我心中堅定的一種意志力。

  【13】這就是為什麼他的生命可以改變的理由!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給大家參考。佛陀弟子有一個叫舍利尊者,大家都很清楚,他曾經五百世變成毒蛇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說明一下:

  在過去婆羅蔓國,有一個做買賣的生意人,這個人很會做買賣,他做了買賣以後,他掙到了錢,除了他日常開銷以外,他幹什麼去呢?他也不是去買房子也不是買車子,他買黃金,他特喜歡黃金。所以,他把他所賺的錢,大概日常開銷以後,就趕快去買黃金,慢慢慢慢他黃金多了,他覺得黃金雖然顏色光澤很不錯,但是沒有造型,他就把他所掙的黃金打造了一個花瓶,他更喜歡了,除了光澤還有造型。他拿一個盒子裝起來,藏在他家裡面地洞里去,他一天工作回來把黃金打開一看,噢,一天的疲勞就消除了,數數現行都無慚愧,見是功德深深好樂,貪愛黃金,他那個貪煩惱惡念,當然,他也沒有遇到佛法也不知道怎麼調整,他看到黃金這個金瓶以後,他更喜歡了,他賺了錢都把它弄成金瓶。他一輩子做了七個金瓶,但是人的精神體力有限,他後來就死掉了

  死掉以後我們知道,色身的死亡,他的思想還在,貫穿到來生變成一隻蟒蛇,守在黃金洞穴旁邊,誰靠近,它就出來警告你,你再不識相它就傷害你了。後來做了五百世死了以後,又變成毒蛇死了以後,又變成毒蛇,第五百世的時候,它突然間找食物的時候,它三天都找不到食物,覺得很痛苦。一個有善根的人對苦境的刺激,一個人接受痛苦兩種情況第一個自暴自棄,這個人沒有善根;第二種善根的人他有善根痛苦一刺激他,他啟發他的正念,他開始反省,一個人只要他的心開始向內反省,這個人就救了,因為我們一般都是向外攀緣你就沒有辦法自我調整了,自覺、自審、自調。它開始迴光返照,為什麼我做了這么多次的毒蛇,到底怎麼回事?它就知道它貪愛這個黃金,造成了它五百世毒蛇的身,它非常慚愧

  它是累了,它拖著疲憊的身體跑到馬路上找到一個年輕人,年輕人看到這個毒蛇很怕:你不要過來,不要過來。它說你放心,我不傷害你,我求你幫我做一件事情,它說我為了我這七個金瓶,我付出了百世毒蛇的這種痛苦果報我想把其中一個金瓶供養寺廟,由此請佛來超度我這毒蛇之身。這個年輕人被它感動了:好,可以!他就用扁擔一邊坐毒蛇另外一邊放金瓶,兩個就挑著到寺廟去。這個寺廟歡喜地接受它的金瓶,也為它說法說法以後,這個毒蛇是有善根的,聽了滿心的歡喜,它說,我乾脆七個金瓶全部捐出去了。它本來只帶一個,它迴光返照,只想舍一個而已,它又帶這個法師又到它的山洞,把六個金瓶全部挖出來,全部供養出家人,後來它就絕食不吃飯了,就死掉了,死掉以後就升到忉利天去了

  諸法因緣生!為什麼它從毒蛇轉成忉利天,是誰在主導它的生命?

  對,它的思想!它的思想改變了,它從一種貪欲慳貪的思想轉成一個布施思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你懺悔你怎麼知道你罪消了沒有?怎麼知道?我遇到同樣的環境,我沒有想要再造第二次的念頭,心若滅時,你這個就不可能得果報,因為業後面那個動力,那個馬達被關掉了,這個業就變成什麼?唯識學上說不增長業,你只要不刺激它,它不可能得果報,它業種還在,但是它這個種子已經枯黃了,它沒有生長功能了,業要得果報一定要不斷的造作,今天做,明天做,要增長,要增長這個業才有力,才有氣勢

  所以,懺悔所對治的業在唯識學上說,我曾經造了殺盜淫妄,但是我真實懺悔了,我從今以後也沒有再起現行,這個業也沒有消掉哦,它潛伏在阿賴耶識的大海的深處的某一個角落,你只要不要再刺激它,它沒有得果報力量。那麼這個業等到成佛,等到成就初地菩薩再來處理它,帶業往生就是這樣,帶業種,不能帶現行,你不能再起現行了,這個業只要還有現行的滋潤,只要你還在造現行的業,這個業就不能帶。我們講帶業往生,只帶業種,不帶現行,如果你現在還在造一個罪業,這臨終障礙

  所以持戒很重要,因為你這個業已經不造了,變成業種,叫不增長業,可以帶,但是這個業你還在造,那你臨終你要小心了,你臨終兩種力量:一個是念佛力量,一個是造業的力量,可能造業的勢力會強過你往生的勢力,因為它是習慣動作它是你熟境界啊。所以我們往生的人,除了持戒以外,要懺悔,就是讓你的業要經過你的懺悔後,那個私心所要斷掉,你斷相續心。舍利尊者他就是斷了相續心了,他本來是一個毒蛇的一個思考模式,慳貪,不舍,又貪愛執著,後來轉成一個布施的心、慈善的心,這就是為什麼他的生命可以改變的理由。

  所以,流轉三界中,是誰在流轉?就是你一念的思想在流轉,你這個色身,它只是一個果報而已,就像一個房子而已,你用完就丟了,房子裡面那個人才是最重要的,房子壞了以後,那個人跑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那個人不調整,就沒有救了,你的思想如果你思想不改變,你的生命就歷史不斷的重演,如果你今生貧窮,你來生還是貧窮;如果你今生醜陋,你來生還是醜陋,因為你思想沒有變,所以它的業感沒有改變,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知道,當我們想要成佛當我們想要往生的時候,我們開始知道要從我們的思想改變了,因為它主導,它是我們生命主人,它是一個主導者,其它的業力是一個枝末而已了。

  【14】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好,我們有這個觀念以後,我們就來看一看,到底我們的思考模式是什麼?一個修行人有八種思考模式,我們首先先了解的,我們要對一對我們目前是屬於哪一種,再找到適當的方法來調整。那麼既然我們的思考模式深深的主導我們,那麼我們思考模式到底有那些呢?我們看甲二、發心差別相。那麼先講八種發心,再講四種差別。先看八種發心的第一和第二,請合掌: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好,我們的思考模式先分成邪跟正兩種差別。那麼第一種就是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這個人他也受了皈依他也佛弟子他也算是修行人了,那麼他做了很多很多的修行的善法,但是呢,不究自心,他很少去觀察他內心的活動,他的內心習慣性往哪個方向活動,他完全不知道,完全不知道當然他也就辦法去調整。

  那麼這個人幹什麼呢,但知外務,攀緣人、攀緣事,總是向外攀緣。那麼這一下講出了四種攀緣第一個,或求利養,他心中追求物質的享受;或好名聞,他攀緣美好名聲,博取別人的贊美;或貪現世欲樂,今生五欲的安樂或望來生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那麼這種人大部分呢,他也不是很想聽經,那當然他也不能用教理來觀心、來調整自己,跟著感覺走,跟著感覺走那麼這種人就邪惡了。這種邪惡的人,以印光大師說即便他來生不墮落,他福報修得大,大概第三生就下去了今生造業,第二生的時候享受快樂,第三生就墮落到惡道去了,三世怨!因為他的種性已經形成了三塗種性了,那麼即便他不馬上墮落,也是遲早的問題了,因為他的因種已經種下去了

  正: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那麼這個人對物質的享受淡薄,對名聞利養、別人的贊美,他也不是很在乎,對五欲的快樂,他基本上他不把心往這方面跑,那麼他的心是調整到為了了生死,為了圓證菩提,他的心盡量往這兩個方向去經營,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15】修行一定要用智慧來引導,強迫是不會持久的!

  其實這個啊,這就是考驗你的智慧水平,我們一般人追求名聞利養,你怎麼把它調成正呢?這不是勉強,我現在開始要走向正了,沒有用了!你要有一智慧的觀照,從佛法來說,修行就是要自我溝通,你要跟自己溝通,你一定有盲點,所以為什麼佛法是覺,佛者覺也,因為他覺悟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你覺悟了,你自然造善;他不覺悟,你打他也沒有用。所以,當你的心都是邪的時候,你自暴自棄也沒有用,你怎麼辦呢?你跟自己溝通,要先說服自己,你說世間上人追求快樂可以理解,人性本來就喜歡快樂嘛,連螞蟻也希望快樂,但是,我有需要追求五欲的快樂嗎?五欲的快樂是有過失的了!

  我們今天早上說過,你追求今生快樂無常敗壞的過失——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還憂惱,一切無樂時。你追求的過程很辛苦,得到的時候,弟子心不安,擔憂,失掉的時候,你又開始抱怨,你根本沒有真正的快樂嘛。所以五欲快樂是有過失的,佛陀說,比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你喜歡刀鋒上的蜂蜜,你舔那蜂蜜,雖然有甜蜜的感受,但是你的舌頭被割傷了,我們一個人喜歡蜂蜜可以理解,但是你不一定要吃刀上的蜂蜜啊,你可以瓶子里的蜂蜜啊,對啊!你可以追求善道呀,極樂世界也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聖道樂沒有過失嘛,你可以把你的慾望轉到極樂世界來嘛。

  所以,佛法它怎麼樣?它轉,它疏導。小乘人他喜歡用斷,就是把善惡念斷了,菩提心善念也斷了;大乘佛法是疏導,這個水,你有本事黃河泛濫,沒關係,我把你疏導為灌溉。所以,念頭沒有錯,它是因為被一種錯覺誤導了,你也不要責怪自己,你把它導過來,用智慧跟自己溝通,把思想導過來就好了。修行一定要用行為、用智慧來引導你,你用強迫都不會持久的。你看有些人他不智慧,他只是持戒,造惡——不可以,他只知道他不可以造惡,他不知道為什麼不能造惡,他不知道,強壓式的修行沒有用,因為你還是想造惡啊,你只是怎麼樣,你不敢造惡而已了,你不敢造惡,但是你的思想沒有改變,你本質沒有改變,你要修到你不想造惡,這才是重點,這個很重要!如果你還停留在你不敢造惡,那你的水平就不高了,出世間解脫都沒你的份了,因為你沒有形成這種性嘛,你沒葡萄種子,怎麼種出葡萄你必須佛法道理跟自己溝通,你要把它轉識成智,轉成我真的不想造惡了,因為沒有意義嘛!我造惡的目的是什麼?我不就想追求快樂嗎?但這個快樂值得嗎?你得到這個快樂你付出慘重的代價,來生地獄去,值得嗎?

  其實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我們也可以常得到快樂啊!這個快樂是聖道的快樂。所以你現在是說,當你有一個錯誤思想的時候,你不要責怪自己,坐下來,泡一杯咖啡,好好跟自己溝通,你把道理說明,你用現在的你來說服過去的你,你要跟自己溝通,因為過去的你留下很多。我們一個人內心中有很多正面的思考,感謝過去的你;也留下很多負面的思考,你要調整這些負面的思考,就是用佛法道理跟自己溝通,這叫轉識成智,它是可以轉,但是你不能強壓。有些人他是用強壓式修行,就一直訶責自己:你看你什麼事都干不好你這個人就是不行!到最後這個人會沒有用了,沒有用了,他惡事不做善事也做不了,他很可能走入憤世嫉俗的厭離心態,他極度厭離,刺激他,他就走上阿羅漢的地步上去了。所以,你要溝通,不要訶責它。這個講邪正。

  【16】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那麼我們看第二段,偽真:

  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偽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前面的邪正是比較純的,這個人邪就是邪,這個人正就是正,但是這個偽,你說它邪它又帶點正,你說它正它又帶點邪,就是參雜了,這種人比例蠻多的。

  我們看偽,這個人他也曾經發好心來修行他也希望往好的方向走,但是他功課做得不多,他平常沒有自我反省,有罪不懺,也沒好好持戒,有過失時他也不知道怎麼去懺悔,去訶責,去改變,去調整。有過不除,這個過失比方說他有不好習慣,貪睡了、貪吃了等等不好過失。內濁外清、始勤終怠、內心污濁,但表面看起來很正常,剛開始勇猛精進,但是福報現前以後就懈怠、放逸,這個人不持久,雖有好心,剛開始也希望往好的方向走,但是名利現前又夾雜著名利心,所以有善法又夾雜著罪業,如是發心,名之為偽!

  這種人就是所謂的善惡參雜,善惡參雜一般來說,罪業會先得果報,因為一般來說罪業的勢力會造得比較重。你看,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慈善事業做得很多,但臨終的時候相貌不好看,那你說因果何在呢?他做這樣多的慈善事業,你看他相貌不是好的相貌,你別緊張!他的善業可能第三世才出來,因為他強者先牽,你所做的每個業都跑不掉的,但是得果報的時候,他要排個次序。就是說如果這個人造了很多善業而沒表現出來,合理的推論就是他造的罪業比較重,這個人可能兩個都造,罪業先表現出來,但是他所造的善業也沒跑掉,以後再說了。所以這個偽要注意,因為偽的情況大部分罪業都會先出來。

  那麼真這個是難得,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他的心已經被佛法思想慢慢的調整,慢慢的教育,已經是往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地方跑,雖然他的行為偶爾還有一過失,但是他的大方向已經是調整成上求下化了,那麼剩下就是時間的問題,他已經慢慢慢慢在改變,一個人思想在改變以後,至少他是在進步了,這個人是保持在increasing,今天比昨天進步,明天比今天進步,對他來說,成功只是時間問題了。

  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這種人絕對不是只有一種行力而已,應該有智慧層次自我調整。這種人心裡素質都非常好,他對經論的學習,他心中有很多法寶,自動隨時在調整自己的心態,當他沉悶的時候,他就頌《法華經》來啟發他的心;當他攀緣的時候,他頌《楞嚴經》《金剛經》來調伏自己的攀緣,他用空假二觀善調其心,所以他永遠保持中道

  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這個人就是他理想抱負已經成就了。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17】安住菩提心以後,你就自我調整了!

  一個人心態調整以後,他的行為可能不一定馬上跟得上,他可能還有一習慣性的行為,但至少這個人他有自我調整能力自我反省能力很強他做了錯事,他在很短的時間自我調整,他裡面有一系統,就是自我反省的系統會啟動,他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我們一般人造了罪業,造了就造了唄,他不是啊,他造了以後他很快就會檢查出來,然後自我調整,他會找到適當的葯讓下一次的過失就降低了。也就是說他的心中已經有一自我調整的系統出現了,不簡單,他已經安住菩提心,而且他也善調其心了,這種人生命對他來說非常有益這種人活得長壽才好,因為他每一天都在進步,每一天對他意義都重大,這種人,我們一般來說修行上路了,上高速公路了!我們還在市區打轉,找不到路。那麼就是說,安住跟不安住,人要先求安住再求調伏,因為你安住菩提心以後,你就自我調整了,當你還沒有真正找到菩提心的時候,你的心就起伏很大。

  一個人最怕沒有安頓,因為他有時起惡念,有時起善念,這個人沒有根,我說這個人只有善念沒有善根,因為你不知道他明天發生什麼事情,它好的時候有發心不好的時候就什麼都不做,這個人用情緒化在修行的了。

  用情緒不好,因為你沒有根,你的生命充滿了變數,充滿了變數啊!你還沒有上高速公路,沒有上路!

  今天先上到這個地方,因為後面小跟大有很多話要說了小乘大乘,這個,我們一般走向修行以後,如果你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走入小乘,你走入小乘以後,你再走出來就會耽誤很長時間啊。所以這個大小要分清楚,當你發心覺得世間痛苦覺悟以後你最好一開始就走對啊,修行,一開始就走入大乘最好,你不說我先在小乘修習一下,然後再回小向大,不要這樣,不要這樣!你跟自己過不去,我們一定要直去大乘你要修就一次走向正確的道路,什麼東西一次把它做好,不要沒有做好再修修補補的,不要這樣。

  好,我們到這個地方。今天有沒有問題?

  【18】空觀和懺悔兩者是否概念上有矛盾之處?

  問:學佛的人該如何生命歸零?歸零和懺悔兩者是否概念上有矛盾之處?

  答,當然剛開始你會覺得有矛盾,因為你歸零是空觀嘛,離一切相,但是佛陀他是這樣,我們調心之道兩個方法兩個操作:第一是從假入空,這個心中沒有相,沒有惡的相,沒有善的相,但是空觀也不能待太久,待太久有兩個過失第一個,妄識一大堆,第二個,不要修善。但是空觀對你學者很重要,因為他必須要破執,那你懺悔的時候,懺悔的時候不能修空觀,修空觀怎麼懺悔你要慚愧心啊!懺悔的時候修假觀,你思維你造了很多罪業。

  所以你修什麼法門你的心態要跟這個法門相應啊!我再講一次,懺悔的時候要修假觀,你觀想業障深重,你懺悔的時候,你不能想我造了很多善業,造了善業怎麼會懺悔?你不是在開玩笑,對不對?懺悔思維自身的罪業,善業這塊先不要去想,雖然你造了很多,先不要想,想你不好的這部分,你才有辦法改變嘛!

  所以懺悔心態思維今生已經造的罪業,但是臨終的時候,要想你好的那一面,真的,對你有好處!臨終的時候要思維你自己簡單啊,這一路走來造了不少善事,一路走來也發了菩提心我現在要到凈土去,臨終的時候要鼓勵自己,注意啊,臨終的時候不要想到你過去做了什麼錯事,這個要放掉,臨終要起善念,那平常懺悔的時候,你可以思維你不好的部分,把它發露出來,在佛前發露出來,一個東西一發露,一見光就像那個水溝一打開,它的細菌就消失掉了你要覆藏,它的細菌就滋生。

  所以你看我們造善要蓋起來,你跑去洗廁所,出來的時候都不要讓別人知道,對啊!陰德天報之,陽德享盛名。你看你廁所出來,掃得很辛苦,人家拍拍手,福報沒了,因為享盛名了嘛。但是出來時稍為躲躲看,看沒人,趕快跑出來,陰德天報之,上天要報答你了,要做陰德,陽德的時候,你一散發,一曝光就散掉了,可惜了!

  【19】若念佛人患有痴呆臨終有何方便來補救?

  問:若念佛人患有痴呆臨終時請人助念,他有何方便來補救?

  答:哦,這個很麻煩,因為痴呆症,第六意識最重要是第六意識你沒辦法跟他溝通。第六意識,一個人痴呆以後,他第六意識的門幾乎關掉了,完全靠自己了,看他自己的善根了,溝通無門,因為你跟他講什麼,他聽不懂啊!所以痴是很麻煩的,你看一個人他造很大的惡業,他煩惱很重,只要這個人還有辦法跟他溝通,佛法就有辦法救他。

  央掘摩羅,今生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他本來要殺一千個人,最後想殺佛陀佛陀跟他講幾句話他就證得初果了,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證得初果了,我們沒有殺人,我們沒有證得初果,因為他遇到佛陀,當然這個人肯定善根深厚。

  所以,這個痴呆不好啊!其實我們一個人,你平常修行你要發願你要身體健康,要麼早點走,臨終的時候,病不要拖太久,真的!因為病痛拖久,你的心念會慢慢失去意志力,色身會影響心。

  我看過有幾個和尚平常用功,但他病痛拖的太久,在床上躺得太久,後來他都沒什麼念頭了,散掉了病痛比死亡更可怕,從往生的角度更可怕。要麼就健健康康地活著,要麼就早點走,在這拖著,把你的正念都拖沒了,因為第一個他不可能再聽經了,第二個,他也沒辦法做功課了。所以,他的正念,一個人的正念不是進步就退步他就不斷的退失當中,退失當中,正念不斷的退!如果拖到三年以上就不好了,不好了!

  所以,我們平常修點福報很重要,願我臨終障礙,其實最大的障礙就是病痛病痛的折磨。

  【20】六齋日可以補受嗎?

  問:那麼受了菩薩戒的弟子時間上不可能方便,如受六齋日其他的齋日補救可以嗎?

  答,可以,我們曾經問過海公,說在家居士菩薩戒受六齋日,如果六齋日是上班時間怎麼辦呢?海公說,調到禮拜六、禮拜天,找一個最近的禮拜六、禮拜天去受就可以了。海公說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因為佛陀讓你六天主要是讓你體驗出家生活嘛,既然是這個精神,你禮拜一體會跟禮拜六體會有有一樣,差不多!我今天體會,我改成明天也可以吧,對不對?所以海公說可以,你可以一個月選擇六天就可以了,選擇你方便的時候受,海公說是可以的。好,我們看最後一個問題

  【21】拜懺一年沒有見好相,菩薩戒可以重受嗎?

  問:請問法師弟子菩薩戒,但因邪見……

  答:邪見很嚴重啊,因為你煩惱還有救,邪見很嚴重啊!

  問:邪見破了邪淫重罪,經法師的指道,拜懺一年可懺罪,然後可以重受菩薩戒,弟子以後天天拜佛,一個小時懺悔,不敢稍為放鬆,但沒有見好相,如此受戒可以重受嗎?

  答:拜完一年可以重受,但是一年不能斷啊,每天都要拜,你應該不會一直邪見吧?一直妄想吧?邪見所造的罪是比較重的,但是佛弟子不太可能一直邪見你不可能說造這個沒有因果,你可能是一時的煩惱邪見造的罪是很重的,所以你看外道造罪特重。外道說雞鴨魚肉本來就是天下的一道菜啊,對啊,這種人殺業就很難懺悔了!所以你看我們今生的時候,有些人病痛,他拜個三個月八十八佛就好了,他的果報沒有很堅固;有些人病痛的時候,他拜了一年都還沒好,這個業特別重,特別堅固

  不要一直邪見,所以,你看,我問大家一個問題:明知故犯比較重還是比較輕啊?

  對!比較輕,正知正見!明知故犯比較輕,你學了你還惡業學了佛造了惡業你沒學佛還輕,因為他多少會有懺悔慚愧心,就算他造的時候沒有懺悔慚愧心,他方便時可能沒有,正造的時候沒有,他造了以後,幾天以內一定會起懺悔心,除非這個人都沒有學教理的,只要他知道道理,他造了以後,幾天以內一定起懺悔心,這個懺悔心升起的時候他就折損罪業的力量,那麼外道在造業是盡情的造業。

  所以,在唯識學上說,貪瞋痴,我殺一隻雞,佛法講,諸法因緣生,過程很重要你看,我喜歡吃它的肉而殺它,這是第一,依之貪欲;第二個依之瞋心,我看這隻不順把它殺了,瞋心;第三個,愚痴我為了要祭祀,這個雞本來就要殺的,殺掉。哪一個最重?從大乘角度,愚痴最重;第二個,瞋心,在菩薩戒里,貪欲是最輕的,痴是最重的,第二個是瞋,第三個是貪。

  聲聞戒,貪欲比瞋恚還重,因為聲聞戒它重出離,貪欲正好障礙出離,菩薩戒重菩提心,瞋心傷害菩提心貪心不傷菩提心你說,我受了菩薩戒,我很喜歡咖啡,沒事,輕微的貪欲它不障礙菩提心的,他大悲心嘛。

  那麼你造了重罪以後,你如法懺悔最重要你要相續心,就是你沒有想要造第二次的念頭了,那你懺滿一年,既便沒有見好相,弘一大師說可以重受,重新再受一次,從今以後你就不要再犯了!那麼那一次的業變成讓它自己沉澱下來,沉到阿賴耶識的大海深處的某一個角落,不要動它了,那就變成不增長業了,臨終也不可能障礙你了,除非你後來又做。所以,你一旦做了以後,除懺悔以外,記得,你要相續心,你後面不能再做了,下面再做,又會把過去的加起來,你又把那個業又調動起來了,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今天先上到這里。

  第三卷

  【22】什麼叫內、外因緣呢?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面,我們講到,乙一、八種發心

  佛法在解讀人生佛陀主要是講到一種觀念,就是諸法因緣生,佛陀是用因緣的角度來解讀這錯綜復雜的人生。那麼因緣,我們看經典裡面佛陀因緣的時候,祂是分成兩部分來說明的:第一個從空間上來說,因緣有內外的差別什麼叫因緣呢?就是我們多生多劫的業力所變現的果報比方說你會長得什麼樣子比方說你會從事什麼工作比方說你的家庭有什麼樣的成員,那麼這個果報它是很多生、很多生的業力成熟表現出來的,這個外在因緣是無解的。所以你看佛陀只有講一句話講完了,我們對於外在因緣佛陀是怎麼說: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個地方有一方法有解,就是放下、認命,其它都無解,因為它不是一生,它錯綜復雜,但是我們眾生最大的盲點就是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在於沒有答案地方,然後糾纏不清,結果把今生都浪費掉了。我們凡夫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太重外在因緣,其實這是樹的水果你要吃就吃,不吃走就好了,你可以不受你可以輕輕地走過去,你要吃下去,問題就復雜了。所以佛陀對於外在因緣佛陀勸我們的,你看佛陀態度,是叫你看破、放下,認命了。

  那麼另外一塊是內在的因緣,它不是水果它是無量無邊的種子,這個要小心了。就是我內心心念,我們的思想這一塊是我們該經營的。其實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必須把精神體力放在經營內因緣而不是經營外因緣。因為外因緣我剛剛講過,是無解的,無解;那麼內因緣,我們看我們一念的思想佛陀在解釋內因緣,祂解釋得很詳細,大方向它分成三塊:第一個,過去的因緣;第二個現在的因緣;第三個未來因緣

  所謂的現在,當然跟過去有關,它也就未來有關,所以佛陀祂講這個內因緣,祂用水流思想,說什麼是我們內心世界呢?人生是一個無止境的水流,祂從水流的思想,我們得到了兩個觀察:第一個我們把這個水流切開來,我們往過去看,你要知道一件事,你從什麼地方來?第二個往未來看,你將往哪裡而去?

  所以佛教主要是處理兩件事情第一個處理你的過去所留下來的痕跡,你從什麼地方來?這個問題兩個答案:從第一諦來看,從根本義來看,我們從空性而來人生沒有開始,如果有開始的話,你就不能改變,因為它緣生嘛,它怎麼會有開始呢?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所以它沒有一真實的開始,那這一塊我們不談第一諦的問題。

  我們從世俗諦來看,從世俗諦來看,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可以從現在的結果來推論你從什麼地方來。比方說今生富貴,你過去生從布施而來,你今生富貴,我們可以推論你過去生的心經生起布施念頭佛法是這個意思,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外在世界是你內在的世界創造出來的,所以生命不是上帝創造的,是你的心念創造出來;如果你今生庄嚴,我們可以合理的推論你前生心態,你忍辱的心活動力很強庄嚴忍辱中來

  所以我們從你今生的結果我們就可以知道你前生大部份的時間都在打什麼妄想,因為你妄想都是一種強大的能量。所以我們今生除了去承受果報外,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從果報當中會得到反省,因為你既然是現在我們一定要面對我們的過去,不管你是不是喜歡你的過去,但是你要當你過去所留下來的功能,我們對過去只有概括承受了,所以我們現在無量劫來在三界裡面,一直打轉,一直打轉,我們心中留下了兩種東西第一個是無窮的寶藏,第二個是很多很多的地雷,不管你願不願意你現在都是這樣,現在你怎麼辦?

  我們內心中有很多殊勝功能,會創造很多的珍寶快樂比方說你有布施思想比方說你有持戒思想,但是每一個人都有弱點都有盲點比方說脾氣不好比方說你沒耐性等等,那我們現在要承當過去生命當中的經驗所留下的思想。所以這個思想有好的,比方說寶藏也有地雷,那麼這個就是我們從現在我們可以推論我們過去大概都做些什麼事打些什麼妄想,你如果你平時在觀照你的心,你大概知道你過去是怎麼回事兒,大概也就知道了這是我們可以從現在進入到內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