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界法師:凈心與凈土導引版

  上凈下界法師主講

  目 次

  01.心力跟佛力是不可以分開的!

  02.沒有平時正念,絕無臨終正念!

  03.凈心與凈土思想,我們把它分成三大科來說明

  04.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思想決定你的生命!

  05.一切法趣佛號;一切法跟佛相應!

  06.過去創造現在,現在也創造未來!

  07.雖作惡業,速即能悔,若墮惡趣,終不久留!

  08.真正要把的是你的未來!

  09.生命的轉化,轉化的關鍵在哪裡呢?

  10.我們為什麼要受戒,諸位知道嗎?

  11.我們怎麼把善根啟發起來呢?(一)

  12.我們怎麼把善根啟發起來呢?(二)

  13.一心具足染凈二門,看你如何選擇!

  14.為什麼有些人活得很快樂有些人活得痛苦呢?

  15.什麼叫臨終正念呢?

  16.我們如何安住真如?

  17.妄想的本質是什麼呢?

  18.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19.你把今生當真的,妄想怎麼會放得過你呢?

  20.我們想要改變,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願意去改變!

  21.佛陀告訴我們對治妄想最好的方法

  22.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誰代表阿彌陀佛呢?

  23.禪凈雙修,理事無礙,事半而功倍!

  24.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功德!

  25.今生安樂重要?還是往生凈土比較重要?

  26.你要真實信心念佛阿彌陀佛的光明才能夠現前!

  27.你自己測試一下,你跟阿彌陀佛感應力量有多大!

  28.這叫做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

  29.阿彌陀佛名號,一入耳根,永為道種!

  30.你必須走出你的妄想,百分之百的靠倒阿彌陀佛的本願上!

  31.念佛不能廢除六波羅蜜,必須福慧雙修!

  32.觀凈土殊勝以啟願力之--遠離惡道

  33.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用四個字來做代表叫:勝妙五塵!

  34.彌勒凈土阿彌陀佛凈土差別

  35.改變生命唯一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的思想!

  36.如何轉變我們的思想呢?

  37.極樂世界衣食受用,是怎麼回事呢?

  38.為什麼說所受快樂如漏盡比丘呢?

  39.極樂世界是在一種很自然情況下修學

  40.你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往生十方世界!

  41.這一念明了的心跟佛號接觸時,可以啟動二種功德!

  42.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43.到了極樂世界,最後的修行結果是什麼?

  44.都 攝 六 根,凈 念 相 繼

  45.所有的業,最容易得果報的就是增長業!

  46.一個人沒有正念真如,會有什麼過失?

  47.我們流轉生死是我們自己操作錯誤

  48.夢里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

  49.十念往生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

  上凈下界法師主講

  【01】心力跟佛力是不可以分開的!

  第一卷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好,大家請放掌。

  這次學人受洛杉磯凈宗學會會長的邀請,來跟大家討論凈土宗的理論跟修學的方法。那麼這次的主題是凈心與凈土。這個主題的特色是什麼?它的宗旨是什麼?我們在上課之前,跟大家做一個說明。

  當我們回顧中國佛教兩千年的歷史,我們會發覺中國佛教在兩千年當中,是出了很多的祖師大德印度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基本上是把大乘佛教是發揚光大了,這當中的一個主要理由是什麼呢?就是宗派的建立。

  祖師們把整個大乘經典,根據它內容性質的不同,把它成了大乘的八宗,這樣讓一個初學者,很快能夠進入狀況,他減少很多摸索的時間。因為佛法實在太廣大了你看基督一本聖經,佛教是一百部的大藏經,可以說是一輩子學不懂,也學不完。那麼在這甚深廣大的佛法當中,祖師把它成了大乘八宗,我們很快去選擇自己相應的法門,很快的上路。

  但是宗派的建立,給中國佛教帶來了很大的力量,但是也有它的負面的影響,尤其到了明朝末年以後,宗派之間的一種門戶之見。也就是說,宗派建立以後,它的門戶之見的影響,就彼此之間不能夠互相學習、不能互相融通。正如蕅益大師說的:分河飲水。同一條河水,水的性質是一樣的,但是東邊飲水的人跟西邊飲水的人,彼此不互相往來,叫分河飲水。

  這種情況就構成整個佛教思想變成一種過度的區隔,而產生對立,這個是一個非常遺憾的事情。所以有鑒於此,永明延壽大師——凈土宗第六祖,他提出了一種禪凈雙修的思考。

  禪觀的主軸是強調心靈力量,透過止觀心力開展出來;凈土宗是偏重佛力的,我們知道我們能夠往生凈土,是彌陀本願的攝受。在永明大師之前,心力跟佛力是不互相往來的,強調心力的,就不強調佛力;強調佛力的,就忽略了心靈力量這是一個非常遺憾的事情。所以到了永明大師他認為說:心力跟佛力是不可以分開的。

  我們要知道阿彌陀佛不可能主動救拔我們,一定要用心靈力量去帶動他的。你今天用一個錄音帶佛號,這個錄音機,它把佛號念一輩子,它也不可能夠滅惡生善,它也不可能離苦得樂,為什麼?因為錄音機沒有心靈力量,它沒有明了性。一個佛號一定要經過一個明了的心性,去推動,它才能產生一種強大的滅惡生善的效果

  所以我們不能忽略心靈力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百多人打佛七,同樣一句佛號,進入不同人的心中,產生不同的力量,因為心力很重要!

  事實上我們看永明延壽大師,他所提出禪凈雙修的思考,但是具體方法,其實永明延壽大師並沒有清楚描繪出來,反倒是到了明末的蕅益大師,他的代表著作阿彌陀經要解》,他把禪凈雙修的思考,提出一個很明確方法,《彌陀要解》它提出了三力不可議。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說:當我們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你念一句佛號的時候,能念的心跟佛號一接觸的時候,「啪」三種力量產生:第一個心力不可思議;第二個,法力不可思議;第三個,佛力不可思議三種力量同時現前。

  那麼在《彌陀要解》當中,它所強調的是什麼呢?心力不可思議。它認為沒有心力就不能有法力也就不可能有佛力。在《彌陀要解》當中的心力什麼呢?就是自性功德力——我們真如本性力量

  這個地方我們會描繪,我們為什麼很多真實真如力量,沒有發揮出來?因為我們一直被妄想誤導,我們被我們過去地錯誤想像,不斷的干擾。這個地方講我們要怎麼去開顯真如力量,把心靈力量發揮出來。

  第二個:法力法力就是名號功德。我們有心力,沒有阿彌陀佛的攝受,我們的修行是很多辛苦的——入道多辛苦。

  由這個心力去啟動法力,最後去感應彌陀的本願功德力。

  所以他以三種力量——自性功德力、名號功德力,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力,他以這三力來成就凈土莊嚴你把這個三力搞清楚了,你大概《彌陀要解》的整個修行理念你就清楚了。

  但是他的主軸思想是以心力為一個根源的,也就是說我們一定是釋放一種心靈皈依——你的信心、你的願力、你念佛專註力,信心、願力跟專註力,這三種力量一定要釋放,你的心裡一定要釋放出三種資糧,才能夠啟動彌陀的本願功德才能夠成就凈土莊嚴。以心力來帶動法力,以法力感應佛力!

  【02】沒有平時正念,絕無臨終正念!

  我想有一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是顛倒而能往生的,不可能。

  不管你平常念佛得多好,你臨命終的時候,只要你心力不現前,你還活在心中的顛倒想,你就不可能往生,因為凈土宗強調正念分明

  我們凈土宗不管你的過去,你做過什麼,但是它要求你臨終的時候要保持正念,你臨終的時候心力不現前——法力就不現前——佛力也就不現前。當然蕅益大師也強調:臨終正念從什麼地方來?從平常正念而來。蕅益大師說:沒有平時正念,你絕無臨終正念!

  所以我們現在念佛當中,除了把佛號念得清楚以外,你如何保持心中正念,遇到所緣境,能夠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其實這一點是很重要!你生起顛倒了,就算佛號進入你的心中,也很難產生強大的力量。所有的佛號,一定在你正念分明情況之下,才能夠產生強大的接引的力量

  我再講一次,沒有一個人在顛倒當中往生的,不可能!因為阿彌陀佛沒辦法救你。

  所以凈土宗感應道交是什麼樣呢?是我們准備好了彌陀才來救我們。我們一個人躲在房間裡面,太陽是照不進來的,我們一定是要走房間才能夠去享受彌陀光明,我們一定走出心中妄想佛陀才能夠救拔我們。如果彌陀可以主動救拔我們,那我們不用打佛七了,我們等彌陀主動救拔我們。

  所以我們今天在修凈土宗有一很重要觀念佛陀有再大的加持力,他永遠是居在一種被動的配合,你有一分的准備,他給你一分的功德;你有三分的准備,他給你三分的功德;你有十分的准備,他給你十分的功德。所以叫能感的是心,所應的是彌陀大悲願力,我們是能感,我們信願行是能感,彌陀是能應。

  所以彌陀功德,他是一種被動的配合,他不主動的去救拔我們,不可以。所以我們看那個感應道交是:

  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凈,菩薩影現中。

  前半段是描繪佛菩薩的自受用的功德,自受用!菩薩的心是清涼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安住在畢竟空,所以外境怎麼動,他心中不動,這個強調菩薩的自受用。但是菩薩的他受用,他怎麼救拔我們呢?這句話很重要哦:眾生心垢凈,然後菩薩影現中。我們佛教的他力的加被,是有條件的加被,是你自己要——眾生心垢凈,然後才菩薩影現中。

  阿彌陀佛不能夠無條件的救拔我們,不可能,你要起顛倒的時候,他不可能說跑到你的心中,去把你從顛倒的妄想救出來,不可能。你要走出顛倒的妄想彌陀才能產生加持。所以我們在修凈土宗的人,你一定要很清楚這個因果關係你自己正念,你才能夠啟動佛力,啟動法力的。

  【03】凈心與凈土思想,我們把它分成三大科來說明。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如何從一個凈化內心,最後成就一個凈化的凈土你自己要做一些什麼樣的准備工作,我們為了臨終正念,應該做一些什麼樣的准備,我想這個事我們要准備,這就是我們今天主要的課程

  我們看講義,凈心與凈土這個主軸思想,我們是根據《彌陀要解》,擇其精要,把它編出來的。

  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整個凈土思想,是透過三力:心力法力、佛力,我們把它分成三大科。

  甲一、前言

  乙一、眾生心靈力量

  我們談到眾生心靈力量,到底我們心靈有哪些力量,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乙二、佛陀加持力量

  前面是講心力不可思議,這段是講佛力不可思議

  乙三、心力與佛力的結合

  這一段是我們的主要重點了,我們如何把心力跟佛力做一個結合。也就是說我們如何透過心中的觀照跟憶念,把彌陀功德把它啟動起來。

  我們剛剛強調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議,但是你的心力主動,佛力是被動配合的,所以我們自己的准備工作,是很重要

  凈土宗你不要佛陀在哪裡,你說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那個都不重要,其實佛陀是遍滿法界,他隨時都存在的,你什麼時候准備好,他就什麼時候對你產生加持佛陀加持是超越時空的,他沒有什麼時間、空間的觀念,所以重點不在於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重點在你准備好了沒有?就是心力跟佛力的結合。

  我們看甲二、正文

  前言是簡單的把心力跟佛的關係做一個簡介。第二個正文就是重點了,第一個是我們怎麼來產生心力呢?我們在凈土宗有三種心靈力量,要建立起來:

  乙一、觀佛號功德以生信心

  念佛人,你對名號功德要有強烈皈依的心,不是只有聽聲音而已,你那個心跟佛號一接觸的時候,那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善導大師說的:至心信樂。這個至心信樂的相貌,這個順從本願的相貌,我們到了本文再說明。總而言之,你要具足一種真實信心

  乙二、觀凈土殊勝以啟願力

  很多人念佛他是有信心沒有願力的。你說:誒,念阿彌陀佛,你到底要去哪裡?去凈土。那凈土長的什麼樣子?他完全不知。我們不可能對一個陌生東西,產生強大的願力,這不可能,不合乎唯識學的邏輯,不可能!我們一定是了解了,才能夠生意樂、產生好樂。我們不可能往生到一個你完全不知道的地方去,不可能。所以很多人是有信心,但是願力不強,他對娑婆世界很熟悉,對極樂世界很生疏,這個是不吉祥的。

  所以我們對於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你要有一些基本的認識,你才能夠產生一種往生的願力,我一定要往生!這個往生的願力,來自於一種智慧的觀照。所以蕅益大師信心跟願力,判作智慧的觀照,這是屬於觀照力。

  乙三、依攝心專註以立行持

  那麼信願具足以後,我們就開始依攝心專註以立行持,就是開始去專註,培養自己的佛號。這個專註力,簡單講就是自己念,自己聽,以這個音聲來攝心。這個就是我們在凈土宗你要准備的三種力量信心、願力,跟一種專註力,三種也就是觀照力跟專註力。

  甲三、結勸

  (分二:乙一、具足皈依之心;乙二、培養專註之念。)

  凈土宗的人,其實你念佛不表示說你是凈土了,你念佛也只是說念佛而已了,你一定要有一種皈依的心,包括你對名號功德信心,包括你對凈土莊嚴的願力,信願具足,你才來念佛,你才可以說你是在凈土宗了。

  所以這個皈依的心是很重要的,這個皈依的心包括你的信心,包括你的願力。這個到了本文,我們都會詳細的說明。

  【04】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思想決定你的生命!

  甲一、前言

  (分三:乙一、眾生心靈力量;乙二、佛陀加持力量;乙三、心力跟佛力的結合。)

  乙一、 眾生心靈力量

  (分二、丙一、創造生命;丙二、轉化生命。)

  丙一、創造生命

  生命的產生,從佛教的角度,是說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不一樣了,每一個人各有各的酸甜苦辣。

  生命的出現,當然一般凡夫認為說:生命是一個偶然,你會活得很快樂你會痛苦,那表示你的運氣好,或運氣不好。所以在凡夫思想是斷滅的,他認為生命就像一片樹葉,風一吹,然後就掉下一樹葉,這片樹葉可能往東,也可能往西,但是沒有任何理由,所以你生命只有今生嘛。所以在一般人思考當中,他沒有來世思想也沒有過去的思想,他認為生命只有今生,所以造成一種及時行樂的心態,這個我們叫斷滅見。

  那麼外道在解釋生命現象是一種常見,他認為生命是一個大有力的主宰者——比方說上帝比方說神我,來控制我們。也就是說我們自己沒辦法決定,是上帝決定的,這個叫常見。

  但是佛教生命觀是認為生命是有因緣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人會在你生命中出現——你會遇到什麼人、你會跟什麼人結婚、他為什麼做你的兒子、你為什麼做這件工作?佛教說事出必有因,一定有過去的因緣,沒有一事情是偶然出現的,生命沒有偶然這件事情。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有它背後的條件跟理由。

  那麼諸法因緣生,那我們可以再進一步的探討:那什麼是因緣呢?

  我們看佛教因緣觀。從大乘思想當中,認為生命的主因是心中思想,那麼它的助緣呢?就是我們所造的業力。這個地方在大小乘,解釋因緣是有所不同的。

  小乘生命觀是偏重業力,我們叫做業感緣起;大乘是偏重你的思想,它認為你思想決定你的生命

  比方說今生富貴小乘的解釋是認為說:你因為過去生有布施的善業,所以你富貴小乘思想是認為:今生的你,是過去的你創造出來的,所以你今生快樂痛苦,基本上跟你今生沒有絕對的關係,你今生快樂痛苦,不能怪今生的你,因為你今生是在承受果報。要怪怪誰呢?怪前生的你。所以佛教因果觀是三世的,過去跟現在這是一塊,現在跟未來又是一塊。所以從過去跟現在這一塊呢,我們是怎麼樣呢?是在承受果報這一塊當然我們佛教是認命了,但是我們在認命當中,同時又在創造來生,所以身今生,我們是在同時承受過去的業力,也同時在創造未來。所以從今生跟過去來說呢,這個叫受報;從今生來生來說呢,這一塊叫造業。

  那麼從小乘思想說:我們今生快樂痛苦,是你過去的業力決定的。大乘不這樣認為,大乘佛法認為:你的果報是你前生思想創造出來的。你今生富貴,你前生經常產生布施思想。它認為行為不是重點,而是你面對這件事情,你的想法才是重點。所以在大小乘經典當中,強調業力的、強調思想都有,但是你再看天台宗的判教,你會發覺,所有的經典,只要這個經典層次是越高的,被判做圓教的、頓教的法門都是強調心念的,萬法唯心。這個經典是判的比較基礎的,比方說《阿含》,層次比較低的會強調業力

  兩個都對,都是佛說的,但是以天台宗的判教認為: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是方便說。在整個天台宗的思想,認為最圓滿思想應該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思想決定你的生命

  如果我們一直相信業力,這樣有什麼問題呢?你生命很難產生很大轉變跟突破,你很難改變。

  【05】一切法趣佛號,一切法跟佛相應!

  修凈土宗的人,他一定要強調生命是由思想來決定的。否則你很難解釋一個人造了五逆十惡臨終十念怎麼能夠往生呢?那表示業性本空嘛!

  所以臨命終的時候,善導大師講:那個至心信樂,你臨終的時候把佛號現前的時候,那是不能動任何念頭的,乃至於你說:啊,我是業障凡夫,我怎麼敢往生?那就不行了——障礙。我們都是自己在障礙自己了,凈土宗不能往生,跟阿彌陀佛都沒有關係,跟別人都沒關係

  所以凈土宗是一個大乘的圓頓思想你要相信:心力不可思議!我們過去一念的迷,生死浩然;我們相信我們臨終的時候,一念悟,輪迴頓息,整個生命就是以心力做主軸,你才可能帶往生的。

  所以說在整個佛法當中,如果你有志於往生你要絕對相信:生命是由你的心靈創造出來的。這不是靠嘴巴講,你要真實的相信:當我心念改變的時候,我的生命就改變了!因為為什麼?因為我空法空。你臨命終時候,當你心安佛號的時候,你要相信:諸法因緣不生,只有佛號生。因為你心安佛號。所以,天台宗是佛號法界,一切法趣佛號,一切法跟佛號相應,其它九法界不現前。

  如果你不相信你的心靈力量可以主導你的生命,你臨命終的時候,很麻煩。我們一個人最大的障礙是什麼,諸位知道嗎?就是我有無量無邊的過去,如果生命今生才開始,這是很好修行的。你看阿賴耶識很可怕,學唯識學:恆轉如暴流啊!我們過去的生命當中,累積很多負面情緒負面思想負面業力,我們每一個人是背負過去在修行,你逃不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也饒不過你的,它會不斷的給你妄想,過去你打過什麼妄想,它還給你什麼妄想

  所以說你在臨命終的時候,你肯定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想法,但是你怎麼樣能夠把你的心念好好的掌控,不隨妄轉,印光大師所說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所以說你要能夠相信帶業能夠往生,就肯定要相信:生命是由心靈力量創造出來的。這一點我們在後面會說明,你的一個修凈土宗的,對人生的基本正見,雖然說我們背負著過去的阿賴耶識,但是那都是一種虛妄相,《楞嚴經》說的,說為什麼我們能夠在無量的生命當中,打那麼多妄想,我們還可以成佛呢?因為妄想都不真實,它只是一個假相,它沒辦法染污你的清凈本性。因為我真如本性真實的,真實的永遠是真實的,虛妄的永遠是虛妄的,不管你妄想一千遍一萬遍,它還是虛妄的,這個是不能改變的。

  所以曇鸞大師說臨終十念之所以往生,因為你安住真如嘛,保持正念嘛,那是一種真實功德。你過去生打那麼多妄想,它是一種虛妄東西——真能破妄。

  所以說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是你要掌握你的心念的時候,你心念沒有掌握好,你就麻煩了,因為它是生命的主導者。當然你臨命終能夠掌握心念,就表示你平常是操作的很熟悉的。

  我剛剛有講過,世間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包括你的臨終正念也不天上掉下來的,是你平常不斷的訓練你自己,面對妄想的時候,你能夠在妄想當中,走出你的妄想,能夠不隨妄轉。

  【06】過去創造現在,現在也創造未來!

  我們知道生命因緣是由心力創造出來的,我們看第三段,那麼心力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在唯識學上說:

  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說我們的心,它通於善、惡、無記三性;這個界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受是感受——苦、樂、舍,三種感受。在整個生命當中,這個性當然是講因地造業的因緣,感受是約著果報也就是說:在三界當中,我們的內心是不斷地變化的,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惡念;一下子到三惡道,一下到人天……完全是由心來主導的。

  那麼根、隨、信,這個根是根本煩惱,隨是隨煩惱這兩個都是煩惱;這個信,信等就是這個善根也就是說我每個人心念在造業的過程中,是善惡摻雜的,有時候你早上起善念,晚上惡念,它的念頭也不是固定的,它是變化的。

  看第二段: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那麼它的造業力最強,它能夠驅動你的身體,發動你的口業,去造作業力,所以你身體跟口只是個工具,其實真正能造業的是你的心。那麼心造什麼業呢?造這個引業。比較重的叫引業,比較輕的叫滿業。這個業力呢,在臨終的時候,就牽引我們去得果報

  這一段的整個主要的思想,是告訴我們說:我們的生命是由思想、由心念來決定的!你從你現在果報,可以去檢查你過去的思想比方說今生富貴,你前生一定打了很多的布施思想,你遇到物質世界,你喜歡跟人家分享,你打了一種布施思想;比方說長得莊嚴,你前生一定起了很多持戒思想。所以說今生的你,是由前生思想創造的,當然我來生是怎麼樣呢?你也可以檢查。一個人到了四十歲,除非你後面有很大的突破了,你大概來生相貌,大概已經畫得差不多了,四十歲!你今生當中你遇到外在的人事,你經常生起什麼樣的思想你有一些財物你很喜歡跟人家分享,你來生富貴相貌已經畫出來了;別人刺激你的時候,你不選擇對立,你選擇忍辱,你來生莊嚴相貌大概畫出來了

  所以說你在受果報的時候,同時也在創造來生,所以你今生思想,其實已經在決定你來生果報,所以它生命構成一種輪迴性嘛,——過去創造現在,現在也創造未來。所以從你心中想法,你大概可以預測來生你是怎麼樣的。

  【07】雖作惡業,速即能悔,若墮惡趣,終不久留!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叫商紂王,商紂王這個人他是一個亡國之君,他有一位忠臣叫箕子。有一天,這位箕子這個大臣,在侍奉商紂王吃飯時,商紂王在吃飯的時候呢,他出現一個很奇怪的相貌,就是他特別喜歡那個象牙做的筷子,他拿那個筷子在挾菜的時候,那種感受特別歡喜,箕子在旁邊看得一清二楚。

  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從每一個動作事相當中,他會會事入理,他會看到你的內心狀態他也可以知道到底是什麼道理。所以箕子看到以後,他是有智慧的,他不會看到這個表相,他問商紂王說:大王,您這雙筷子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他說我這筷子諸侯國來供養我的。箕子說:這雙筷子是不吉祥東西你要趕快把它舍掉,否則會有亡國之禍。商紂王說:不就是一個筷子嘛!他不聽,他不聽這個箕子的勸諫。後來,不出所料果然走上了亡國。

  當然有人就問箕子說:那你當初怎麼知道這雙筷子就會亡國呢?箕子說:我看到他那個用筷子心態表情,我看到他的內心世界他對那種筷子深深的執著

  一個人的心開始住在外境的時候,它是產生一種強大的等流性,它不會停止的。所以你看只有佛弟子,他才能夠自我反省、自我觀照,他能夠踩剎車。你看一般世間人,他造惡業的時候,他一直造下去——滾雪球嘛,肯定越造越重。

  佛弟子聽聞道理之後,他會迴光返照自我反省。所以當箕子看到,箕子知道這個人肯定不會自我反省,他今天用這個筷子過了幾年他會覺得:誒呀,我這個碗不對勁了,這個碗跟筷子不配合了,要肯定找一個象牙做的碗;再過一段時間,他又覺得:誒呀,這個桌子跟碗也不配了,他要做一個高級的桌子;再過幾年,他覺得房子桌子也不配,又肯定造一個華麗的屋子……到最後肯定亡國嘛。

  所以他從小的地方的一個因緣,他看到整個生命緣起,其實這個跟神通沒有關係了,因為諸法因緣生嘛。

  當然,生命的等流性,有對佛教徒是例外的,因為佛教徒他會自覺嘛,所以佛教徒跟非佛教徒差在哪裡,諸位知道嗎?說:你學佛以後你也惡業,他沒學佛也造惡業,不同!沒有學佛的人惡業,他沒有一種迴光返照力量他是一直造下去;學佛人他造惡業之後,他回去做功課他會產生自我反省,他會產生自我調整,自覺——自省——自調。

  所以你看菩薩戒,菩薩戒的精神是什麼,諸位知道嗎?受了菩薩戒跟沒有受菩薩戒?菩薩戒的根本思想是說你——哦,我受了菩薩戒,我不惡業,那你不惡業你就佛陀了。受了菩薩戒的戒體,就是增上慚愧!

  雖作惡業,速即能悔;若墮惡趣,終不久留。

  就是一個菩薩,他為什麼他有菩薩戒體呢?他造惡業以後,他馬上能夠懺悔,他那個自我反省力量特強,他的觀照力強,所以他未來果報的時候,他不會那麼重——雖墮惡趣,終不久留。

  你看我們現在有些人,他得果報的時候,他業障現前,他八十八佛拜幾部,誒,過去了!就是他因地的時候造惡業他有慚愧心;你看有些人業障現前的時候,那個果報堅固,他因為造業的時候很堅固,沒有慚愧心。

  所以說在整個生命當中,我們的內心當中,有很多負面力量,我們必須要概括承受,我們過去生有很多邪惡思想,這個你是逃不掉的。我們過去在造業的時候,烙下了很多邪惡思想,但是我們學佛,我們有很多清凈善根,比方說我們的止觀——觀照力。那現在就是說我們今天怎麼用善根,來面對我們的妄想,這是個問題了,你怎麼妄想轉成善根

  這個就是怎麼去改變我們的思想,造成生命的轉化。我們先休息十分鍾對於生命的轉化,我們下一堂課再來說明。

  【08】真正要把的是你的未來!

  第二卷

  上一堂課我們講到佛教生命觀,它是從因緣建立的,說諸法因緣生。佛教在解釋因緣佛陀習慣把因緣分成三塊來看,就是過去的因緣、現在的因緣,跟未來因緣。我們看經典佛陀在解釋因緣,是分成三世的因緣來觀察的。

  那我們現在是叫做現在吧,那我們現在對望過去,就是過去跟現在這一塊的因緣,我們叫做承受果報佛教徒對於承受果報你看佛陀開示,只有讓你看破——放下佛陀不把心思放在這一塊。說我痛苦我要幹嘛幹嘛,佛陀說你這浪費時間。所以下等人是活在過去,你活在過去不能改變啊,你能重回到過去,去改變你自己嗎?不可能嘛!你能夠回到昨天嗎?當然不可能嘛!

  所以下等人活在過去,中等人活在現在,上等人是活在未來你真正是能夠把握的是未來嘛。你說我痛苦,我怨天尤人,你怨天尤人業力就能改變嗎?不可能。所以說佛教徒埋怨是沒有用,打妄想也沒有用,該來會來。你說我這件事情到底做了以後,是成功還是失敗,整天打妄想,它不會因為你妄想而改變,你會成功就成功,你會失敗就會失敗,你打妄想是白打的,你用打妄想心來好好持咒念佛,創造一個善業力——更好!

  所以佛教徒對於今生的成敗,盡心盡力,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佛教徒今生的成敗是要放下,因為這個是跟過去是有關係的。

  我再講一次:過去的業力你做不了主的,但是未來你是可以做主的。

  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人用心,我們花太多時間要去改變過去,所以把你的生命浪費掉了,你忘了你應該要去創造未來的,所以你把心思放錯了你把心思放在一個你根本不可能改變的地方去了。我們再講一次,過去跟現在這一塊,你不要費心了,該來就來,該走就走,該是我的業我承當,不該是我的業,我緊張也沒有用。

  所以我們對於過去只有一句話:概括承受——認命。只要你今生做什麼你還做什麼,不要把今生的成敗得失太重,因為這個前生都註定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今生生命有一半的使命是來還債的,這一你要認識,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打太多妄想,該怎麼做怎麼做

  但是,你說佛教徒消極,遇到什麼事都認命。你說對了一半,佛教徒對於過去、現在這一塊是很消極,但是他對創造未來,那可積極了!你積功累德——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就是在著眼未來嘛。

  你一個人,你注意反省一下,你的心是在想過去,這不吉祥,不吉祥!你看一天當中所想,都是昨天前天有關係的,這不吉祥。一個人你要經常想來生、想未來你就有希望。

  所以佛教徒要把心思放在未來這一塊,凈土宗是活在未來

  你看凈土宗的最高指導原則是什麼?

  我今暫做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

  他把今生當做客人我們現在把它當真,到臨終的時候走不開。所以凈土宗的人,是時時刻刻是把心活在凈土的,他把今生當做通往凈土的一個跳板,他的心態是這種心態你看我今暫做娑婆客,是不久蓮池會上人——我今天要回家,我暫時住在這個旅館,但是我的目的是要回家的。

  所以在心態上的因緣觀,過去生叫創造生命,過去的思想創造今生的你,你這塊你就不要費心了,但是,轉化生命就要注意了——你今生在受用果報的時候,你用什麼樣的思想來面對你生命這一點是你要注意的,因為這會影響到未來了。

  所以我們看這個地方,那前面的過去創造今生這一塊,這個我們就不談了,了解一下就好了,認命了,但是問題在哪裡呢?在於你怎麼利用你今生生命,去創造你來世未來

  【09】生命的轉化,轉化的關鍵在哪裡呢?

  我們看,生命的轉化,轉化的關鍵在哪裡呢?凡聖之別。就是聖人之所以成聖,凡夫之所以變成凡夫關鍵就在流轉門跟還滅門。

  丙二、轉化生

  什麼叫流轉門?他的內心世界是:觸、作意、受、想、思。

  觸就是接觸,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產生一種作意,然後產生一種感受,可能是快樂的感受,然後這種感受當中,你又打了很多的妄想在這妄想以後,就產生一種思,就是造作,你就開始去造作了。

  凡夫心念是由你所接觸的環境決定的。就是說:誒,我回到家的時候,我就開始放逸;我去佛堂我就用功,所以你的心是做不了主的,你的心由外境決定的,叫觸。

  你接觸到三寶因緣,你的善根就現前;你到了染污環境你就放逸,這些完全就觸決定的嘛!

  但是聖人他不是這樣,身為一個修行人,他是以作意,再觸、受、想、思,作意就是智慧的觀照。我不管遇到什麼環境,我自我要求,修行人的特點來自於他迴光返照他不向外攀緣

  諸位要知道,你一旦向外攀緣你就跟過去的業力結合,外境是怎麼產生的?那是過去的業力嘛。你一去攀緣外境,你就糟了么,那你被阿賴耶識——cacth,抓的死死的,你肯定活在阿賴耶識。你活在外境,你就生起很多的感受,生起很多的妄想,然後又繼續造業,構成一種惡性循環:惑(煩惱)——造業,造業之後得果報,得果報之後又起另外一個煩惱……就是一種輪迴性嘛。

  為什麼我們今天一生又一生在娑婆世界流轉,到現在還是這副德性呢?就是我們活在一生命的等流性、輪迴性,你前生打什麼妄想,你今生還打什麼妄想,那你怎麼可能改變呢?問題是你不想改變嘛,問題啊!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你生命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諸位知道什麼情況嗎?

  你自己想要改變!沒有其它情況佛陀不能改變你,佛陀說法讓你了解,讓你自己改變啊。佛陀能夠進入到你內心,去改變你的妄想,不可能嘛!佛法的整個主軸思想自覺啊,你要覺悟誰也救不了你,問題在這兒了。

  所以你看有無量的功德,為什麼以覺,佛者覺也,用覺悟來做根本?因為所有佛菩薩功德都是為他覺悟,才去布施;因為他覺悟,才去持戒;因為他覺悟,才修忍辱……他整個生命波羅蜜的發動力,來自於——覺悟!

  【10】我們為什麼要受戒,諸位知道嗎?

  我們為什麼要受戒,諸位知道嗎?就是啟動這個作意,去觀照。你說:誒,我不受戒,我照樣能夠發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我相信!我相信你不受戒,在某一個條件之下,你會善事你會起好念,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的外境當中,都做好事,不可能!

  所以受了戒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我不管遇到什麼環境我一定要斷惡、修善、度眾生你沒受戒我想要斷惡、修善、度眾生我想要!我想要就是說你做不了主了,外境決定的。沒有受戒的時候,你可不要刺激我,你刺激我的話,我是會罵你的,就是沒有受戒嘛。

  受戒不可以這樣,受戒那是自我要求了,你對我怎麼樣,那是你的事,我只對我自己負責。他就迴光返照,你罵我,我認為說這是我的業,我該還還你,但是我要讓這個業——stop!停止了,不能再相續去了。所以受戒的人,他的特點來自於他在每一件人事上,多了一個迴光返照,憶念他的戒體,就是不忘初心嘛。

  所以受戒是怎麼樣呢?把你一個我想要斷惡修善,把它提升到我一定要斷惡修善。其實,凈土宗也是這樣,你不能老是活在我想往生我想往生,那表示什麼?表示你大概不會往生,因為你是條件的嘛。你要假設你的環境臨終的時候環境很好嘛,你要假設有人幫你助念嘛,你要假設外境沒有人刺激你嘛……所以我們凈土宗的人,很少培養心力,我們的整個功德,完全取決於外境來決定嘛,你做不了主。

  《楞嚴經》講一個沒有經過那種心靈訓練的人,你永遠是活得很被動,因為你活在觸,你接觸什麼環境你就起什麼想法那就佛陀說的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了。

  所以我們現在要訓練自己,我遇到事情你要訓練自己迴光返照自我反省,自覺、自省、自調,你經過觀照力,你才能夠把你的善根啟動起來。

  【11】我們怎麼把善根啟發起來呢?(一)

  其實,我們現在善根足夠用了,諸位知道嗎?我們多生多劫以來,我們聽聞很多的佛法,我們參加很多的共修,我們平常做很多定課,那些善根跑去哪呢?諸位知道嗎?佛陀常常告訴我們叫金剛種子善根是不會退失的,即便你造了什麼惡業,它都不退失的。那我們無量劫來造了那麼多的罪業,那可也造了很多善根,那些善根去了呢?

  在睡覺!在阿賴耶識睡覺,唯識學講種子,在那個地方睡覺。你現在必須把它喚醒,我們現在是說要趕快去再造作善根,當然這個很重要,更重要就是說:你要把心中原有的善根把它喚醒,就是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啊。

  我們現在很少人去喚醒自己的善根,遇到事情——直接反應,你平常習慣性,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所以你栽培的善根對你一點都沒有用嘛。

  我們現在習慣遇到事情——慢一點,所以《楞嚴經》說不迷、不取、不動修行人不要反應太快,諸位知道嗎?反應太快不好,因為反應太快你肯定跟你過去習氣走。

  如果你想改變的話,遇到事情先不要反應,先觀照一下,把你的善根提升起來,先迴光返照:你今生到底的目的是什麼?

  你是要求往生的。你有這個迴光返照,你才可能把你的善根啟發起來的。我們現在栽培很多善根,都沒有拿出來用都在睡覺,所以你看妄想做主——都是小人得志。

  所以現在,我相信諸位善根,以你們的善根求生凈土綽綽有餘,重點就是說:我怎麼把我善根啟發起來?你只要記住這四個字迴光返照就好了。遇到事情,不要去管外境對錯,你要告訴你自己:觀照你的內心,向內心中求,你的善根啟發來了善根只要你觀照它,它就作用;你一不觀照它,它就消失掉,你要向外攀緣它就消失掉。

  所以說佛陀開示了很多法葯,但是我們吃進去以後,我們沒有把它拿出來用,問題在這。你的戒定慧善根平常用的時間很少很少,我們會急著去栽培善根——聽聞佛法,但是我們卻忽略了去使用善根,使用善根比栽培善根更重要。你一天當中,你一生當中聽經的時間很少,但你日常生活當中,你怎麼去使用這些你已經栽培的善根才是重點。

  【12】我們怎麼把善根啟發起來呢?(二)

  那怎麼把善根啟發起來呢?就是作意。不斷的提醒自己:向內安住,所有的因緣法,都是內心變現的。

  這當中的作意力,主要就是向你的真如佛性中,向內觀照,就是一念心性。一念心性當中,天台宗提出空、假、中三觀,空觀——發明真空體性觀想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的本性是本來清凈的,這是破除心中妄想

  第二個向內觀照:假觀,觀察你的內心,你只要念頭一動,就有隨緣作用,那麼開顯你心性功德——信願持名、布施持戒忍辱等等,這個假觀。

  那麼中觀是把空觀跟假觀做一個平衡,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

  我們可以這樣講,空觀主要是在空掉過去的想法佛陀告訴我們,我們過去的想法大部都不能用。所以你看修行第一個是怎麼樣?大死一番。

  佛陀告訴我們說:我們沒有經過佛教訓練的人,過去的想法都叫顛倒想。你可能是一個好人,但是好人不表示是個道人;你可能會生起善念,但是善念不表示正念

  所以佛教徒是什麼?先空掉過去。

  那麼假觀呢?是創造未來。憶念名號功德、憶念凈土殊勝,把這個妄想破壞以後,重新建立一個念頭,就是假觀,由這個假觀的因緣,來啟動我們的信心,啟動我們的願力。

  所以在內心當中,是有這個空觀來否定過去,有假觀來引導、創造未來這是整個一個觀照,主要是空、假、中三觀,其實主要是空、假了,因為中觀其實就是空假的平衡,就是一個安住真如正念真如,第二個是順從本願。

  【13】一心具足染凈二門,看你如何選擇!

  我們看看附表,我們在生命當中,如何啟動我們的善根呢?我們看這個附表第一。

  首先我們把生命現象作一個解釋,說生命是怎麼回事呢?有三個主題,唯識學分成異熟、思量、了境,就是我們的三種心態創造出來:

  第一個,異熟,就第八識

  第八識它能夠把過去的善惡種子把它成熟把它轉化成你今生五蘊身心——你是一個男人五蘊身心你是一個女人五蘊身心,都是從你第八識變現出來的。也就是說事出必有因,你過去肯定有這個善惡種子,你才會有今生身心世界果報

  第二個,思量。

  那麼第八識把這個果報變現出來以後呢,第七意識的思量,它把今生世界產生一種堅固的執取,而執著有一自我——你是一個女人,就以女人自我;你是一個男人,就以男人自我;你是一隻螞蟻你就螞蟻自我。那麼我們在生命當中,不管你變現什麼果報,我們肯定會在果報當中,產生一個自我意識,這個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作用,當然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了。

  第三個,了境。

  第六意識呢,第六意識是說:當這個果報也變現了,自我意識也產生了以後呢,它開始去明了外境、去受用外境。那麼它受用外境的過程當中,它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它活在一直覺性的受用。什麼叫直覺呢?就是外境刺激你的時候,你感到快樂你就一昧的追求;當外境的罪業因緣顯現的時候,你產生痛苦你就一昧的排斥,你的心是向外攀緣的,這叫直覺性的反應。那你的生命又從第六意識,又回到第七意識,回到第八意識去了

  我們從第八識而來,你又回到第八識去,叫做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形成一種生命輪迴力量那就很糟糕了,你永遠活在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到生老病死,又產生另外一個無明

  所以我們一個人最可怕的是怎麼樣?是活在你的直覺的等流思想。你的生命每一天身口意的造作,都是在加強你一種輪迴生死力量你看我們臨命終的時候,為什麼我們跳脫不了自己的妄想?因為你平常把它栽培起來,那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妄想你自己栽培的,你把它變這么大了

  所以如果我們繼續選擇說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還是根據過去的思想來思考,那你要離開三界很難了,因為你不想改變啊,問題啊!

  第二個選擇,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開始——我現在不管外境怎麼樣,選擇迴光返照——自我反省、自我調整。誒!生命產生變化了,你開始擺脫阿賴耶識了。

  我們照另外一個情況你看修習止觀,進入到一種覺悟佛性,開始向內。你的因緣是從十二因緣當中,開始怎麼樣?逆轉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我們以前生命叫做:順生死流嘛,對不對?你只要你開始自我反省的時候,你就怎麼樣?逆生死流。你的生死力量慢慢淡泊、慢慢淡泊。所以在《楞嚴經》上說:我們一念心性有二個開關,你的心同時具足一心二門,叫不二法門

  你遇到事情,你習慣性把所有的生命是向外攀緣——活在外境,就觸,你啟動了生死的門,生死之門開了,你的來生有一種情況,就是生死輪迴,沒有第二種情況,因為你自己把這個生死的門打開了

  第二個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選擇迴光返照,你打開了解脫之門菩提之門

  所以這二個門在心中是同時具足的,一心具足染凈二門,看你要把哪一個門打開。

  佛陀不能主動救拔我們,我們要知道,佛陀只有唯為說法令解脫你看宗大師說

  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德移於余,唯為說法令解脫

  佛陀能把功德輸送給你佛陀也不能夠用他的甘露水洗你的罪業,你看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你在痛苦當中,佛陀也不能以他的大悲手把你的痛苦拔掉,他也能把功德給你,那佛陀出世幹什麼呢?唯為說法令解脫佛陀把他真理宣揚出來,你自己聽了以後,你自己自我反省,自我開啟你解脫之門

  所以佛陀是一個上緣,你的生命要不要改變,是你自己說了算,是你自己決定的,看你要要把你的善根啟動起來。

  【14】為什麼有些人活得很快樂有些人活得痛苦呢?

  當我們啟動善根的時候,我們開始往空觀的清凈心,往假觀的莊嚴凈土心,往那個方向跑。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其實你的生命兩種可能性:第一個,你選擇向外攀緣,活在你的直覺性的想像,你打什麼妄想你就在這妄想跟它跑,那你就輪迴性;你遇到妄想的時候,你迴光返照,不隨妄轉,憶佛念佛你就啟動了解脫之門這一部分佛陀不能幫我們,所以生命你自己決定的。

  好,我們看附表第二,附表第二就講得更清楚了,第六意識在受用外境的時候,這個了就是包括了受用跟想像,這個明了包括受用果報,第二個產生很多善惡想像

  那麼我們這一念心,你可能會產生流轉門,就是隨順妄想,就是所謂的唯識所現跟唯識所住唯識學把這個妄想的產生,分成兩種

  第一個唯識所現。

  唯識所現在《楞嚴經》叫做循業發現什麼叫循業發現呢?比方說一盆水,我們的善業強,我們看到是水,善業強嘛;鬼道眾生看到是火;天人看到是琉璃地。所以唯識所現就是說你的心識當中有善業,你看到的生命生命美好的;你有罪業,你看到的外境就是痛苦的。

  你看我們同一個家人在住,一家人哦!吃同樣的飯菜、住同樣的房子有些人活得很快樂有些人活得痛苦,這怎麼解釋呢?

  這跟你內心善惡業有關係

  所以唯識所現,這部你不能做主;但是唯識所住你不能住在你的妄想

  當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產生一定的感受跟想像的時候,第一念不能怪你,所以佛法不責怪你第一念,所以佛陀制戒是從第二念制起。因為第一念是你過去的等流習性,從這個地方制你,強人所難,所有的戒律是從第二念開始制定的,第一念——邪念,不犯戒。但是你妄想產生的時候,你沒有產生迴光返照,繼續的、相續的安住在這地方,開始制罪,第二念開始制罪,就是唯識所住

  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完全沒有妄想,你說我修到沒有妄想那是騙人的了,那可能你沒有發覺妄想,你連發覺妄想在哪裡都沒有發覺!我們是做到怎麼樣呢?不隨妄轉。不是說你沒妄想,等覺菩薩都還有點微細妄想呢,只有佛不打妄想。我們是帶業修行,怎麼會沒有妄想呢?阿賴耶識在那個後面,不斷的釋放妄想呢!

  【15】什麼叫臨終正念呢?

  什麼叫臨終正念呢?不是說臨終不打妄想,不是這個意思,是說臨終妄想的時候,你自己能夠迴光返照,不隨妄轉,這叫正念分明

  正念分明不是沒有妄想,是你自己能夠做到不隨妄轉。

  所以唯識所現是不可避免,當業力要顯現果報的時候,顯現妄想的時候,不可避免,但是你不能住在那個地方。那怎麼辦呢?我們應該啟動自己的觀照力,從止觀當中,從空觀憶念真如,啟動自己真如力量;假觀來順從本願,來啟動我們來世往生

  在修行當中,安住是很重要,我們講《金剛經》: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其實安住力比調伏力更重要。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諸位參考一下,這個公案是我們在讀佛學院時,我老和尚給我們聽的,他親自看到的一個因緣

  說在過去上海有一位居士,這林居士事業做得很大,到晚年以後,他修了凈土。一個人修了凈土以後呢,就開始思考來生的問題了,因為年紀大了,今天也活的差不多了,他已經不再思考今生了,開始為來生准備,他就開始要念佛了。他把他財產拿了一部分,買了一個很大的地方,蓋一個道場,叫頤園。他不但是買道場他自己也每天參加共修,當然他共修也很精進了。

  後來他晚年生了一場病,就往生了臨終的時候,因為他平常很多人結緣嘛,所以他結了很多善友,臨終很多蓮友幫他助念,他自己迴光返照自己的善根外在的助緣也特別好,內因、外緣具足,所以他正念現前,臉色非常的紅潤安祥

  但是後來發生什麼事?因為他娶了兩個太太,他跟大老婆基本上沒什麼感情,但他跟小老婆感情特好。那麼在臨終的時候,他小老婆剛好現前,他小老婆沒怎麼學佛了,就哭啊,說:哎呀,你不往生啊!你走了之後,我怎麼辦?那麼因為林居士平常對於老婆感情,沒有對治,平常沒有觀照,所以他那個種子是一種堅固的執取種子都在的。諸位要知道,有種子又有外境的刺激,心境結合,他肯定起現行。

  所以這小老婆她的哭泣的聲音,那種帶有感情的哭泣的聲音,就喚醒了林居士對這個小老婆的愛著,結果他當下就心念一變,這個相貌就改變了,臉色就不好看了,就往生了往生以後,他兒子沒多久做了一個夢,夢到說他投胎變一隻小狗他還把那個投胎的環境,後來他是投胎到香港去了,那個地方還描繪得很清楚,他兒子循著那個地方去找,還找到這只狗,把它要回來。說這只狗是白色的,頭上有個黑點,後來他兒子把它送到諦閑老法師道場放生

  那麼這個公案是說什麼呢?就是說:我們一個人,平常打了很多妄想,但是也栽培了很多善根,問題是:你臨終善根起現行,還是妄想起現行?這部分我們做不了主。但是你今天就是說關鍵你知道安住真如妄想不可怕,但是你如果堅固的住在妄想它就變成很有力量

  所以說在這地方,我們怎麼樣擺脫妄想的執取跟干擾,就關鍵在這地方。所以我們剛開始啊,其實在修行當中,先修空觀哦,你要先做到不隨妄轉,然後再能夠憶佛、念佛,這才堅固

  【16】我們如何安住真如?

  我們看第三段,附表第三,一心三觀,這個很重要哦!

  我們怎麼樣去喚醒我們的善根——空、假、中三觀

  第一個,我們看第一段,這是楞嚴經》的一段經文我先念第一段,大家請合掌: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怎麼安住。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你一定要安住真如。這個地方他先講這個真,真如的心跟打妄想的心,其實二個是同時存在的,是不二的。

  佛陀說:阿難你還不了解,我們心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這個妄想像什麼呢?像空中飄浮的灰塵,它是不斷的上上下下,不斷變化的。這個妄想像什麼呢?像魔術師所變化的虛妄之相它是虛妄假相,是不真實的。

  那麼這個虛妄又不真實妄想是從什麼地方來呢?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是因為你的業力的和合,所以就有這樣的外境來刺激你。所以外境你不能怪它,因為你過去造這個業,業力和合的時候,它就出現這個妄想;當業力消失的時候,這個妄想就消失掉了。所以它的相狀是妄想,但是它的本質卻是我們的妙覺明體,妙覺之體,妙明之體,是我們的真如佛性

  也就是妄想你要不執取,它當下就是真如;你要執取,它就變成妄想。一念方動烏雲遮,一念不生全體現。所以妄想真如兩個是同一個東西——你起煩惱你就變成魔王;你要回到佛堂,憶佛、念佛你就成佛陀,同樣一個東西

  那麼問題就是怎麼轉?我們怎樣把妄想轉成真如呢?

  【17】妄想的本質是什麼呢?

  看下一段,妄想的本質是什麼呢?

  觀相元妄: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這是五陰身心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妄想因緣所創造出來的一個假相妄想跟你過去的生命關係,是你生命點點滴滴的一個累積了。

  過去有一位年輕人,這個年輕人他跟一個女孩戀愛,談了三年,准備要結婚的時候呢,突然間這個女孩,嫁給另外一個男眾了,這個年輕人就受不了,就生病了,沒辦法接受。生病以後,因為他是心病醫生也看不好了,後來有一位行腳僧就走過他的門口,他的父母親看到很高興,就把這位出家人請到他們家裡面,希望這位出家眾,為這個年輕開示

  這位行腳僧他一入定一觀察——哦,原來是這么回事他就年輕人說:你先睡一覺,你很辛苦了,睡一覺吧。

  這位年輕人睡覺的時候啊,在夢中就出現一個影像:他發覺他跑一個到大海岸邊,海邊的一個沙灘,這個沙灘有一個女眾的浮屍,這個女眾可能是跳海自殺,這個屍體被海水打到岸邊來。然後他看到有一個人向這個屍體這邊走過來,看到這個女屍,充滿了悲憫的心,講了一些祝福的話就走掉了;第二個人,走過來看到這個女屍,也產生悲憫心,講了一些祝福話,把他的夾克脫掉,就蓋在女屍身上,也走了;第三個人走過來的時候,看到這個女屍,不但起悲憫的心,還挖了一個洞,把女屍埋好,恢復原狀以後,又講了很多祝福的話,他才走掉。

  這個年輕人醒來之後,這個禪師跟他講說:你看到了喔!他說你是第二個人,你當初看到這個女屍的因緣你把你的夾克脫掉,蓋在女屍身上,所以她陪你陪了三年,她現在嫁給第三個人,那個幫她埋屍的人你應該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所以我們今生是怎麼樣呢?你今生跟什麼人結什麼緣、做什麼事,事出必有因,我們是看不到過去而已了,當然我們也沒有需要看到過去,反正認命就得了,你知道又怎麼樣,你知道也是要認命啊。知不知道不重要啊,你不知道要認命,你知道你還能怎麼樣,你知道也是要認命。

  所以這個的因緣假相它會不斷的出現,但是假相不見得會干擾我們,你一執著它就干擾你;你不執著,它自然會消失掉。

  今生因緣到底會不會產生障礙,是你決定的,唯識所現的時候,你要對它產生唯識所住,這個年輕人要沒有遇到這位禪師,這個年輕人就糟糕了,他活在自己的妄想,他總是憤憤不平:為什麼她會這樣子?他走不出他的妄想,誰都救不了他。臨命終的時候,你要生起一個妄想,你住在這妄想,我告訴你:佛陀救不了你!

  我們一定要有一定方法,你要走出你心中妄想,你才能夠去受用彌陀光明這是很重要

  所以我們要知道,今生所出現的假相,是事出必有因,跟過去有關的,知道就好把它放下。那在這假相當中,我們怎麼去安住呢?

  【18】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看下一段,這一很重要哦!

  觀性元真: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殊不能知,佛陀說啊,很多的生死凡夫,之所以一代一代的輪迴啊,是因為他不知道在這生滅去來的身心假相當中,它的背後的本質是如來藏性的——真如本性的,它是常住的、妙明的,是不動的、周圓的,具足四種功德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它是微妙不可思議真如佛性。那麼在真如佛性當中,去看生命的去來、迷悟、生死,都了無所得

  這個地方非常重要!

  佛陀在《楞嚴經》,把生命分成二部分:

  一個叫因緣假相,一個叫真如佛性

  因緣假相是變化的,真如佛性不動的,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的。那我們一般人是活在假相中,就活在過去的因緣,所以把我們牽著走,造成一種生死輪迴的惡性循環。過去造了一個業力業力變成假相,又活在假相當中,又產生另外一個煩惱……

  所以《楞嚴經》的觀念,是告訴我們什麼呢?把心帶回家——從因緣假相的安住,回到真如本性的安住。

  這句話很重要我再把它一遍

  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我們《楞嚴經的人生觀,就是正念真如,就是說你要站在一個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假相。說:誒,我臨終的時候,我憑什麼能不隨妄轉?跟你心中安住的點有關係你是不是安住了。我再講一次,站在一個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你本來沒有這些東西的,是後來才有的。

  我在新加坡有一個人,他特別喜歡他的小兒子,他對這個小兒子的假相,他肯定過去生結善緣嘛,他對這個小兒子的假相,就是永遠也放不下,後來我告訴他說:其實你本來沒有這個小兒子,你本來沒有的。你本來有嗎?你本來沒有。

  我們本來都沒有這些東西的,我們要知道人是怎麼回事,《楞嚴經講到一個觀念,我們怎麼看人生呢,才能夠不會被它所轉呢?就是來無所從,去無所止了。

  《楞嚴經》在看今生,是認為今生生命,是沒頭沒尾,你本來沒有,後來也沒有,就現在有而已了,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嘛。你今生生命,本來就有的嗎?不可能嘛,那就自然外道自然有嘛,因緣有嘛!那麼因緣有它是有時間性的哦,諸位要知道,你今生所有的東西,你本來是沒有,你本來是清凈本然,那是為你造了很多業,業力去熏習真如,它虛妄顯現嘛。

  所以我們今生生命是怎麼樣?本來沒有,死亡以後也沒有,後來也沒有,所以生命是什麼?沒頭沒尾。

  那這表示什麼意思呢?表示生命不是讓你來受用的,生命讓你來歷練的。如果你把今生生命當真,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