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無量壽經(1992年41-45集)

  無量壽經  (第四十一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41

   上一次講到「願力宏深第二十九」,五十八頁,請掀開經本第五十八頁。「願力宏深第二十九」,在這一品的前面一段我們講過,我們從第二段看起。在這一面,就是五十八面倒數第三行,從當中看起:

  【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

  我們從這一段看起。這個一段是深深的能夠認識阿彌陀佛願力度生的不可思議。『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我們從這個經前面一直讀下來,自然能夠明了,佛在因地,也就是像我們現在這身分,是人身身分這叫因地,成佛是果地。因地發心,就是希望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快速的成佛。當然他到成佛之後,他的大願都實現了,沒有一願落空。這個地方世尊為我們再敘說,彌陀的本意是要『度脫十方世界眾生類』,這一句包括了盡虛空法界的一切眾生。除佛之外,都稱作眾生;眾生不僅是指六道,還包括了聲聞、緣覺、菩薩,所以是九法界眾生,我們通常講九界眾生

  阿彌陀佛用什麼方法來幫助這些人?是讓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就阿彌佛教學的道場;一切眾生只要生到他這個地方去,他就可以以究竟圓滿智慧能力幫助眾生你要不去,那個幫助是有限度的,不是圓滿的;到達西方世界,他的幫助是究竟圓滿這就好比阿彌陀佛在那個地方辦了一個學校你要是到他學校去,他照顧就周到了,是面面都周到;你不到那個學校去,他對你照顧就有限度了,不能說是圓滿周到。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

  那麼他幫助我們,到底幫助多少?這底下說得很清楚,『悉令得泥洹道』。「泥洹」就是般涅盤,大般涅盤成佛了。無量壽佛對我們的幫助,一定幫助我們成佛跟他境界完全相同。

  『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此地說「作菩薩者」,不是指那些往生的;這是我們前面讀過了這是十方世界菩薩,仰慕阿彌陀佛,常常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這一類的菩薩,在十方世界度化眾生。這些人已經有非常深厚的基礎阿彌陀佛一定幫助他們成佛,這些人是現在已經居菩薩位了。

  下面這就說了,這些人統統都成佛了,成佛之後幹些什麼?成佛之後,一定不違本願。像我們現在常常發願,四弘誓願每一個學佛同修都曾經發過,是不是從心裡發的?那就不一定了。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所有諸佛菩薩在因地當中的總願;換句話說,無論你發什麼願,你總超不出這四個範圍。這四個範圍把所有一諸佛菩薩所發的願都包括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不例外,也不能出四弘誓願範圍之外。

  還有我們常常或者是念佛誦經,完畢之後都念一個迴向偈,迴向也是發願古人作的迴向文,還是迴向偈,種類很多,但是也不出四弘誓願的範圍。而四弘誓願最重要的是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現在發這個願,我今天智慧不足,能力不夠,雖想度眾生,度不了;那麼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無量壽佛的幫助,我們自己也成佛了;成佛之後,從前發的這個願,一定會兌現的;換句話說,也要像諸佛菩薩一樣,時時處處去普度眾生

  所以說『既作佛已,轉相教授』,就如過去、現在佛一樣,以善巧方便度脫眾生,『轉相度脫』。

  『如是輾轉,不可復計』。將來這一尊佛所教的學生,他又成佛了,那個學生成佛,再度眾生,這樣輾轉,那就無量無邊了。

  【十方世界聲聞菩薩。諸眾生類。生彼佛國。得泥洹道。當作佛者。不可勝數。】

  這一段文是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所度的那些學生這一學生當中現在已經成佛的這個數字,都沒有辦法計算,太多太多了,『不可勝數』,數不出來。

  我們想一想,這么多的佛,在阿彌陀佛會下成就了,這是什麼時候事情?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十劫當中度這么多人成佛這是難信之法,真正不可思議

  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娑婆世界,我們娑婆世界在這一大劫當中,現在這個劫叫「賢劫」。這一大劫當中,世尊告訴我們,成佛的人很多很多,所以這個劫的名字叫賢劫。很多很多,多到多少?一千尊佛。跟極樂世界比,不能成比例。我們這個一劫是最多最多的了,這才一千尊佛;人家那個地方十劫,它也是大劫,十劫時間是我們的十倍,成佛數字沒有辦法計算,怎麼能比!所以從這個地方來觀察,就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環境比我們殊勝,那個地方成就容易,這個地方成就困難;那個地方成就人多,這個地方成就人少。

  【彼佛國中。常如一法。不為增多。所以者何。猶如大海。為水中王。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寧為增減。】

  這是結歸阿彌佛性德的作用不可思議。我們這個世界,現在大家都知道的,人口不斷的在增加,地球上面積又不能擴大,人滿為患,現在大家都有這個感觸,生存就有了問題;人太多,地太小了,出產不夠供應,這問題嚴重。西方世界每一天往生的人也不可思議,不是我們地球上人去,十方世界、每一個世界都有人去世界無量無邊,就算一個世界一天一個人去,這個數字都不得了,他那個地方人口增長率是沒有辦法想像的,沒有法子計算的。那麼西方世界人口會不會爆炸?這是個大問題。

  不過如果諸位冷靜想想,這個疑問可以解釋的。我們不必說阿彌陀佛不思議的威神,就用普通常識來說,像辦學校學校每年要招新生,可是每年有畢業出去的,西方世界時時刻刻都有菩薩成佛成了佛的這些人,必定又到他方世界去作佛、作菩薩,教化眾生去了,畢業出去的。天天有來的,天天也有出去的,這是一個事實。同時是阿彌陀佛這個世界跟一般諸佛剎土不一樣,一切諸佛剎土是佛的願力、眾生業力,善業、惡業、無記業,混雜而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成就阿彌陀佛的願力,十方眾生清凈業力

  所以念佛往生,心不清凈,不能往生,念得再多也不行,古人所講的,這是「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你不清凈念佛。蕅益大師說功夫淺深」,那得有功夫才行,沒有功夫不能往生功夫是什麼?最淺的叫「功夫成片」,你真有受用,功夫成片就是這一句佛號有了力量有什麼力量?把你的妄想煩惱控制住,它不起作用佛號作用。雖有煩惱煩惱沒有斷,這叫煩惱;佛號力量煩惱控制住,不讓它發作,這就叫功夫成片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低的條件。更高一層條件就是「事一心不亂」,再高一層是「理一心不亂」,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所以這是屬於凈業,就是清凈心。

  佛的心與眾生清凈成就不思議的國土,所以他這個國土『常如一法』。無論再多的人往生,那個世界不嫌人多。多少菩薩成佛,離開極樂世界去了極樂世界人數沒看到減少,不增不減,這是不思議的境界

  下面世尊給我們舉了一個比喻,『所以者何』,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猶如大海』。我們這個地球上水最多的是海洋,陸地上所有的河流都向海裡面流,每一天不曉得流了多少水到大海里去,沒有看到大海水漲了,大海水落了,沒有看到。佛用這個比喻來形容西方世界人口的流動量,雖然非常非常之大,沒有法子計算,但是那個世間永遠看不出增減就像海水一樣。

  【八方上下。】

  『八方』加個上方、下方,就是十方世界了。

  【佛國無數。】

  『佛國』就是大千世界,真的是無量無邊。

  【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

  這一節是對西方世界的贊嘆。贊嘆的目的是希望我們生起羨慕之心,希望我們生起嚮往之心發願求生凈土目的在此地。這也是做一個比較,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要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相比,統統比不上。『長久』是指壽命,佛無量壽,每一個往生的人都是無量壽。『廣大』是形容其依報,西方極樂世界環境大了,沒有人能夠說的出來。『明』是光明,『好』是妙好,形容西方世界依正庄嚴。『快樂,最為獨勝』,在所有世界裡面比較,它是第一,最為殊勝,任何一個世界裡面都不能跟它相比。

  【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

  這也說明彌陀對一切眾生恩德殊勝不可思議是他老人家在因地作菩薩的時候,我們曾經在經裡面看到,他是千億歲的學教,聽經聞法,五劫修行,積功累德,成就西方這一道場

  【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

  他建立這個道場不是為自己享受,是為供養十方一切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的這一眾生,提供這個環境讓他們來修學,成就十方眾生在一生之中快速的圓成佛道。所以他這個布施真大,「財、法、無畏三種布施具足;不但具足,究竟圓滿具足。真是布施波羅蜜,真的是圓滿了。一切諸佛圓滿,跟阿彌陀佛比起來,還差遠了;阿彌陀佛是真正圓滿了。無論在理上、事上,確實這個是不可思議的。

  【深大無量。】

  『深大無量』都是贊嘆他的恩德,對一切眾生恩德之深,恩德之大,無量無邊。

  【不可勝言。】

  這些話統統都是贊嘆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幫助十法界一切眾生這種深恩大德

  下面這一品:

  【菩薩修持第三十。】

  這一品裡面有不少經句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要特別留意。

  【復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

  『一切菩薩是指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直到實報土上上品往生,三輩九品全部包括了。我們發願往生凈土,當然我們也是其中的一分子,所以這個經文對於我們就非常非常的親切,非常的重要。這一菩薩

  【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

  這是所得的。這是真的,這個也就叫難信之法。難信,而不是說實報土,也不講方便土,專講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像我們這樣帶業往生的,可以說是沒有智慧、沒有能力,就單單靠念佛成功的,這一句佛號成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咱們沒有禪定,到那裡就得禪定;沒有智慧,到那就智慧;沒有神通一到西方世界神通具足;我們在這里沒有威德,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身相庄嚴阿彌陀佛一樣。就是只要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統統都得到了,無不圓滿。所以這個法門真實實的叫「難信之法」,不相信的人太多太多了。因為看到經上講的,這太便宜了,天下哪有這么便宜的事情!這一定不是真實的,抱這種心態的人非常非常多。

  【諸佛密藏。究竟明了。】

  『密』是深密。諸位要知道,佛法里頭沒有秘密秘密總不是好事情秘密不可以告人,總不是好事情佛法裡面這個密是太深了,眾生程度太淺,講,他也不懂,講也講不清楚,聽也聽不明白,這叫深密。理太深,義太廣大了粗心之人,沒有法子理解,所以稱之為「密」。『藏』是含藏的意思。佛的大智大德、大能,佛度眾生的善巧方便,都非常深密,都叫我們沒有法子理解;而這一菩薩,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菩薩,他們都明了,『究竟明了』。

  我們現在要問了,「諸佛密藏」是什麼?前面我們念過,我也跟諸位說過,一切諸佛的密藏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密藏。你對它真正明了了,徹底明了了,你跟西方世界菩薩就沒有兩樣;真實明了,徹底明了,你一定死心塌地老實去念,決定不懷疑。這個人就極樂世界菩薩;雖然現在他沒去,他決定去。

  【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余習。】

  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修什麼法門?西方世界是究竟圓滿。所謂究竟圓滿我想學哪一個法門就得到哪一個法門,這才叫究竟圓滿小乘根性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聽佛菩薩講的法是小乘法;大乘根性的人,到那邊所聽的全是大乘佛法。隨眾生根性不相同,願聽立刻就聽到,願見的立刻就現前,這個才叫做大圓滿,這才叫做真究竟。因此在那個環境裡面,他六根所接觸的全是佛法境界,全是彌陀性德的流露。人在那個環境裡面,怎麼會迷?怎麼可能起煩惱?所以自自然然就『調伏諸根』。

  「根」,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身體。「調伏諸根」,你的身體一定強壯,身體沒有毛病。我們在這世間,哪一個人不想得到一個強壯的身體?強壯身體怎麼得來?這里就學到了,要調伏諸根,你身體才能強壯。

  調伏諸根的方法很多,禪定這是最主要的一個方法;止觀方法,觀照是方法持咒方法念佛方法。這些方法當中,你只要選擇一種。但是諸位要曉得,所有一方法當中,無過於念佛。為什麼?因為念佛有佛力加持。也許有人說,念咒也有菩薩加持。沒錯,密宗念咒也靠佛菩薩加持,但是不如阿彌陀佛名號你要問為什麼?念咒,佛菩薩加持是一尊佛、兩尊佛,三、四、五佛就不得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是十方三世所有一諸佛如來統統加持,一個都沒漏掉,這個不能比,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一個人,二六時中,一心稱名,心裡頭妄想沒有了,雜念沒有了,煩惱沒有了,憂慮沒有了,牽掛沒有了,就一句佛號,就調伏諸根,『身心柔軟』,這就達到了,身心健康

  『深入正慧』,你的智慧就現前了,心清凈清凈心起作用就是「正慧」。所以這個不但是西方世界他們得到是圓滿的,我們今天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我們身心健康,百病不生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醒同修世間人所有一疾病的總來源都是心不清凈這是有一疾病的總根源。心清凈了,哪裡會生病!心清凈,身就調伏;身這個調伏就是生理組織它正常,完全符合自然原則;它一切正常,正常就不會有病,不會有障礙。人有煩惱,有憂慮,這個生理組織起變化,這一變化就不正常;不正常,不是這里有障礙,就是那裡不通,這毛病來了

  這個道理,這些事實,我們要曉得,然後才修一個健康無病之身。更進一步,修成生死自在將來走的時候,預知時至,沒有病苦,說走就走,這叫真正的功夫真實成就

  『無復余習』,「習」是習氣,連習氣都斷掉了。我們在這世間修行,這一句很難做到,習氣實在是不容易斷。但是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習氣一定是斷掉的,這個我們總可以放心。

  【依佛所行。七覺聖道。修行五眼。照真達俗。肉眼簡擇。天眼通達法眼清凈。慧眼見真。佛眼具足。覺了法性。】

  我們修行依什麼為標准?一定要依佛。我們對於法門的抉擇也一定要依佛。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念佛人一定要依諸佛所說;唯有諸佛因圓果滿,他的智慧、德能已經達到圓滿究竟的境界了。所有一菩薩,包括等覺菩薩在內,他還成佛;沒有成佛他還在做學生他還有餘習未斷。因此,我們要決定法門,不能問菩薩,一定要問佛,這就對了。

  大師說這個話沒錯,我今天有疑問,佛也不在了,那我問誰?現在菩薩也沒有,找個法師來問問,那更靠不住。怎麼辦?經典就是佛在說話,只要依照經典教訓去做,這就叫依佛。所以我們每一天讀經,每一天就是與佛同在。宗教里頭講與神同在,與上帝同在,我們就是與阿彌陀佛同在。

  你一定要讀經,讀經,聽佛開示,你只要誠心誠意去讀,必然遍遍都有新的啟示。絕對不是佛每一天給我講的話都一樣的,有什麼意思。不一樣,確實不一樣。你每念一遍,那個一遍味道、體會不一樣。如果你的心不真、不誠、不敬,你天天念的就是一樣的,為什麼?你得不到東西,每天念文字都一樣,遍數念多了,就厭倦了,就不想再念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用真誠心、清凈心、恭敬心,你去念,你就會遍遍不一樣,遍遍都有新的意思,有新的悟處,這個才有味道。這個經就是永遠念不厭,為什麼?它永遠都有新的意思,你悟入,你會得到法喜,那真正快樂。所以一定是『依佛所行』。

  『七覺聖道』就是通常講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佛法。不要以為三十七道品都是小乘修的,那不見得;大乘圓教,說實在話,也離不開三十七道品。天台大師講三十七道品,他用「藏、通、別、圓」來講,那就是包括了所有的佛法。藏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小乘,通教的這是大乘的初學,別教是菩薩所修的三十七道品,圓教是一乘法身大士們所修學的,所以道品它是通一切法。

  這里只舉了兩條,七覺支、八聖道。這個覺支,就是七覺支,也叫做七菩提分。聖道就是八聖道。這是任何宗派法門都不能夠離開的,這也是佛法的總持法門。像我們現在人所講的綱領,要把綱領抓住。下面給我們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確確實實是教我們以佛為標准

  『修行五眼』,一切聖眾之中,唯獨佛是五眼圓明,「修行五眼」。

  『照真達俗』,這是目標。「真」,是宇宙人生真相;真,也就佛法裡面講的真如本性。「照真」,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達俗」,「俗」是指的十法界;十法界現象,十法界有一眾生的活動,沒有不知道的,樣樣都曉得,這才能普度眾生才有能力觀機說法

  『肉眼簡擇』,「簡」是揀別,「擇」是選擇。我們今天有肉眼必須要智慧之眼來抉擇法門。選對了,那非常幸運;選錯了那就誤了這一生。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的選擇。實在講這個選擇靠我們自己,沒有這個能力;靠別人幫助,那別人把我們誤導了,那不就害了這一生。怎麼辦?一定要用真誠恭敬心求三寶加持這就正確的。與諸佛菩薩感應,沒有別的,就是真誠恭敬,就一定有感應。選擇不當的,自然有種種因緣把你破壞掉了;選擇恰當的,就一帆風順。這個就是三寶冥冥當中的加持

  『天眼通達』,「通達」是解意,意思明了,不會錯解了意思。

  『法眼清凈』,「清凈」是不執著,即相離相,這是法眼」的功能

  『慧眼見真』,「慧眼」是見性,見到一切諸法都是不二,所謂萬法一如,性相不二,這是慧眼。

  『佛眼具足』,就是圓圓滿滿,所有一功能一樣都不欠缺。

  『覺了法性』,「覺」是覺悟,「了」是明了,一切諸法真相。「法性」就是一切諸法本來面目,一切諸法體性要用現代名詞來講,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這一切萬法都是從這一個根源生出來的,現出來的。這是對於法性明了,徹法底源,一切法的底源統統覺悟了。

  以上所說是自力得,我們自己所得到的,自己修學所成就的。自己成就之後,記住,要幫助別人。下面講利他的行持,我們怎麼樣去幫助別人。

  【辯才總持。自在無礙。】

  前面講是兩樁事情第一個是『辯才』。特別在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所以你看楞嚴經》上文殊菩薩揀選圓通,就是選的耳根明明白白告訴我們,「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就是音聲,耳聞聲,這個是最利的。這個眼睛東西看得不明白,一聽就明了,聽的理解能力比看的能力要大。所以要教化這一世間眾生,「辯才」列在第一位。你要有辯才才能夠幫助人。

  第二,你要有『總持』,「總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綱領。你要真正能把佛法的綱領掌握到,你教學就方便了;如果抓不到綱領,這個佛法像恆河沙一樣,從哪裡講起,講不出來。中國從前一般人對這個經典之感嘆,說一部《二十四史》,都不曉得從哪裡看起了。《二十四史》不算多,才不過一千多卷,已經就不曉得從哪裡下手了;佛法比《二十四史》多多少倍,多一百倍都不止,從哪裡學起?真的,初學的人看到大藏經,不得其門而入。所以你一定要有總持,你能夠抓到綱領,你教學就方便了。所以你的辯才,你教學的方法內容都『自在無礙』了。

  在一佛法裡面,我們初學的人應當從哪裡下手?近代弘一大師是許許多多人敬仰的一位善知識,這位法師實在講也是一個傳奇人物,沒有出家之前,是才子,生在富有的家庭,他的父親在前清的時候作鹽務使。這個鹽務使在那個時候是最有錢的一個機關,等於像我們現在國家的公賣局一樣。鹽是老百姓天天不能缺少的,專賣這個東西這是屬於國營的事業,所以在那個時候稱為肥缺,所以他生在一個很富有的家庭

  人聰明,受過良好的教育。他有天賦,他的詩詞歌賦都勝絕一時。現在在台灣學校里,畢業時候唱的「送別」,就是弘一大師作的。這一首歌,歌跟曲都是他自己作的。曾經有人說在這一百年當中,全世界中國、西方,兩支歌是最好的,東方就是選的送別,西方的是哪一首我記不得了,以前我記得,忘掉了。這兩首歌是全世界選為第一流的。

  以後出家修行非常認真。他教人學佛從哪裡入門?從《華嚴經疏鈔》入門這是他的指導,這個確確實實他是抓到了總持法門。但是這個總持在他那個時候可以,現在不行了。現在為什麼不行?現在我國文水準降低了,《華嚴經疏鈔》擺在前面,你看不懂有什麼辦法?它文言文寫的,文字就有障礙了。

  在民國初年,一般差不多講中學生,讀《華嚴疏鈔》在文字上沒有障礙,他們從小學就學文言文,所以他文字上沒障礙,中學生就可以能夠讀的懂。現在不行了,現在是大學中文系的都不行,都沒辦法讀的懂。所以他老人家是那個時代的人,現在這時代非常非常困難

  到我們台中李老師,這個就距離我們更接近了,他老人家教現在的大專學生們,台灣幾乎每一個大專學院都有佛學社,都有學佛這一教授學生。所以他老人家的建議,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學佛從哪裡學起?他選的是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他覺得應該從這一部書下手。為什麼選這一部書?江居士寫的深入淺出,文字比《華嚴疏鈔》淺得太多了。而且初入佛門困難的是佛經的名詞術語,你對於這個名詞術語的含義不懂這是個很大的障礙他說居士的《金剛經講義》就是佛學大辭典,確實有道理,他把每一個名相都解釋得很清楚,所以可以把它當作一本佛學常識來念,非常豐富,非常精彩。即使不能深入般若,那當然是不容易,那是要有天分的;但是把它當作佛學常識來讀,這個利益要看這個《講義》可以說都能得到;對以後研究佛法,無論研究哪一部經論,名相上基礎就奠定了,所以他這個也是一個方法

  【善解世間無邊方便。】

  這一句話是講的教學方法,我們今天講的教學法。佛家不叫教學法,叫善巧方便。諸位要知道,善巧方便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教學方法他有很巧妙的方法能夠叫你很容易接受,很容易理解,所以這就叫「方便」;這個方法太多太多,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千變萬化。總而言之,叫接受的人是很容易理解,很容易能夠得到。

  【所言誠諦。深入義味。】

  這兩句話非常非常重要,這兩句話用現代的話怎麼講?是教學的態度。前面是方法你有方法你沒態度學生所入的淺,不能深入。你有良好的態度,你的方法不行,學生入的也有相當深度。這個教學態度真心教導,不是敷衍塞責,是以真誠心來教;這種真誠就能感動人,就能攝受人,使學生對於老師有一種感恩之心、敬仰之心老師對我真好,他學習心態就不相同,他會認真努力的去學習,所以學生能得到東西

  有好的教學方法又有良好的教學態度,這個老師就不容易找了,那就真難了。所以他是言語真誠,『深入義味』。「義」是理論,他對這個道理通達明了;「味」就是歡喜、法喜,他學的這個東西他有味道在里頭。你深入義味,真的就是欲罷不能;他在這個學習當中,真的生了歡喜心,必定能夠勇猛精進老師有這些好的方法態度,教學就熱心,教得有味道,教得歡喜學生必定能夠得到很好成績

  【度諸有情。演說正法。】

  這兩句是應用在事相上,應用在教學里。『度』這一個字,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幫助,幫助學生,協助學生為他們『演說正法』。「演」是表演,「說」是言說。表演是怎麼做法?表演是你自己做到,做成一個榜樣。換句話說,自己如教修行,我做到這個樣子了,我所說的就是真的。如果我講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言行不相應,聽的人未必肯信。我教你念佛,我自己不念佛,你們會相信嗎?你們不會相信。我教你念佛,我真念佛,你才會相信。所以自己一定要做到,這叫演。所以這個演不是裝模作樣給人看的,這個就是實際上的時候自己完完全全做到,把佛在經典裡面這些教訓,理論明白了,這些教訓統統都做到了。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就照做;佛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就決定禁止,依教奉行,確實要把它做到,這叫演。

  【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

  這個四句所說的完全是真實智慧。教化眾生一定要有真實智慧;如果沒有真實智慧,這度眾生,往往不知不覺就被眾生度跑掉了太多太多了。自古以來,太多太多了。為什麼?不度眾生,做學生的時候,守規矩,接觸的層面不大,有約束,人還很規矩,還有點道心。這一眾生麻煩來了。度眾生你要接觸群眾,群眾裡面男女老少統統都有很容易發生感情。還有名聞利養都來了;本來沒有貪心,這個東西愈來愈多,他慢慢就把貪心培養成了,增長了,所以就被眾生度跑掉了很可怕!因此,你看經典上的好處,佛真是教導的面面周到,一定要有真實智慧

  『無相無為』,「無相」是決定不能著相,就是在一切現象裡面不可以執著。「為」是作為,不可以刻意去作為,這就對了。為什麼?始終保持你的清凈心。弘法利生要隨緣不可以攀緣;攀緣錯了攀緣是什麼?你別有用心隨緣自在攀緣就不自在了。這是教我們不要著相不可以攀緣。「無為」就是不攀緣,「無相」就是不著相,不攀緣

  『無縛無脫』,「縛、脫」都是指煩惱。縛是煩惱,脫是解脫煩惱斷了,就解脫,就自在了。這也不執著不可以自尋煩惱也不執著我很自在;你要自在的話,你就機會也不幫助眾生了,我幫助眾生不是自找苦惱,這個也不執著

  跟儒家所講「安安而能遷」,《禮記上講的,是一個意思。這一聖賢君子之人,有道德、有學問,身安、心也安,這個很自在。可是社會大眾需要你,國家需要你的時候,你就不能安,你要出來替大家辦事,能捨棄自己安定生活在我中國,像諸葛孔明就是一個榜樣他在隆中真的在隱居的時候,確實心安、身安,天下大亂與我無關,過的自在田園幸福生活劉備三顧茅廬他就不能不出來,「安安而能遷」。所以此地講的「無脫」,這個「脫」就是儒家講的「安安而能遷」的意思。我們雖然不攀緣,但是有這個機會,一定要替眾生多做一點好事,多多的去幫助他們。

  雖然教化眾生,幫助眾生成就眾生,『無諸分別,遠離顛倒』,這兩句話很要緊,這是真實智慧的受用。我在一切法里頭,遠離分別、執著,「顛倒」是妄想;換句話說,始終保持清凈心,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永遠不失真實智慧心地清凈智慧現前,這就對了。這個才是真正有能力教化眾生成就眾生,同時也成就自己,自他兩利。

  【於所受用。皆無攝取。】

  受用,可以的,不要有一個佔有的念頭,這個很重要。我們今天有一房子房子不可以有?可以有,我需要住,不要以為這個房子是我的。明明所有權狀是你的。是的,事上是的,心裡上沒有,將來往生自在,沒有牽掛。如果這里有房子、有財產往生的時候還捨不得,那就完了,就去不成了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一切盡舍,這個舍不是事上舍,是心上舍,心上決定不能有。就是你一切受用,有,可以,受用隨緣。每一個人過去生中修的福報不一樣,修的福報多,你這一生在物質享受就豐盛;修的福報少,在物質上就比較清苦。沒有關係儒家所謂是富貴就安於富貴,貧賤安於貧賤,這個態度是最正確的。貧賤不羨慕富貴富貴也不驕慢,對貧賤也一樣尊重,這是真正有學問,真正有智慧,才能維護社會的安全、社會的秩序。所以『皆無攝取』很重要很重要

  【遍游佛剎。無愛無厭。】

  西方世界菩薩常常到十方世界度化眾生,有的佛剎很庄嚴七寶莊嚴,有的佛剎非常的污穢、惡劣。像我們在這世間,哪個地方請我們去講經說法,有的地方環境非常好,有些地方一切設備都不夠;無論順境逆境,只要有緣都去,於一切境界沒有愛厭這個念頭這個地方一切豐盛,就喜歡這個地方;那個地方一切欠缺,就討厭你有貪愛、有厭倦,你的心就不清凈。所以把這些統統捨棄掉,我們得平等心,這個經題上的清凈心、平等心,這就對了。

  【亦無希求不希求想。】

  希求是錯誤的,你有求;有求就有苦,有得就有失,這個很痛苦。那不希求;不希求也錯了你還是在執著,你執著個不希求,也錯了,要隨緣。希求是攀緣,不希求也是攀緣。不希求是什麼?所有緣拒絕掉了,也是錯誤的。所以菩薩教化眾生,一切隨緣,這個就自在了。

  尤其是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要學習的,就要格外謹慎。對於佛在經典的教訓,要善解,要細心去領會,不能把意思解錯了;意思解錯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必然會做錯,會造成障礙如果你善解佛意,解得不錯,你智慧增長,在一切境緣之中;這個境是講物質環境,緣是講人事環境。換句話說,一切人事環境當中、一切物質條件當中,都不執著都能清凈平等,能夠自利利他,這個功德殊勝

  所以順逆境界都要去順境裡面去考驗考驗自己動不動心,還動不動貪心?貪愛之心有沒有?如果沒有,自己功夫得力了。惡境裡面,也去看看自己有沒有討厭的心;如果這個厭惡的心沒有,自己功夫得力了。

  所以自己功夫不要問人,問人,當然高明的人知道,你的言語態度能看的出來。功夫得力的人是清凈,無論在哪個環境里頭,環境障礙不了他,這個功夫得力。所謂是「八風吹不動」,你贊嘆他,他也不會真喜歡;你毀謗他,他也不生煩惱,這功夫得力了。功夫不得力的,環境一現前,馬上就被境界轉,順心的就貪戀,不順心的立刻就厭惡這是功夫不得力。所以這是給我們希求、不希求都不要去想。

  學佛之人在這世間有願無求。我願生凈土我有強烈的願望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天天在佛菩薩面前求,我趕快去,這個不行。為什麼?求是貪心,不是清凈心。願是真心真心裡面發的是願。妄心裡面是求,求是屬於識心,就是第六意識心,它是感情的;願是理智的。

  我們念佛,當然求一心不亂。可是有一個求一心不亂念頭在,你永遠不能得一心。為什麼?求一心不亂,就是障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里頭還夾雜著一個求一心不亂這就糟糕了。我願意得一心不亂我這個求一心不亂念頭沒有,就是一句佛號一直念到底,念到功夫純熟,一心不亂現前,自然得到。功夫到了,境界就現前;功夫沒有到,求是障礙這是舉一個例子

  一切事相當中,無不如是,世法、佛法都一樣。不要求,但是不能沒有願;沒有願,我們修學就沒有方向,就沒有目標。一定要有願,願是方向,願是努力目標。立下大願之後,努力往這個方向走就對了,自然一步一步接近,一天一天接近,一定有滿願的一天。不能著急,要有耐心,要有毅力,這才會成就

  【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這一句意思更深、更明顯了。前面所說都是境界、對事,這對人,『彼我』就是人我,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就指的這一些。『違怨』,「違」是違背自己意思,你就起了怨恨;順自己意思,就會起貪愛。這一句它的真正的意思,是在一切人事方面,無論是善人,無論是惡人,我們一定要用平等心;用平等心才能成就清凈心,意思在此地。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貪愛、違怨都叫妄想,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我們清凈平等成就了。這個清凈平等必定是覺而不迷。經題裡面給我們提的大總持法門是「清凈平等覺」,這是我們念佛希望達到的一個目標經典在在處處教給我們如何修學。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  (第四十二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42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面第五行,從第二句看起:

  【何以故。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從這一段看起。這一品經裡面,為我們說出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平時的修學。當然這個經文不長,世尊給我們介紹都是說明重要的綱領,讓我們了解那邊一些的狀況,同時勉勵我們盡量的向這個目標、向這個方向努力菩薩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離相,心地清凈。今天這一經文是說其所以然的道理,他為什麼即相離相,事上不離心地清凈,為什麼這樣做

  『何以故』就是問話。

  『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這就是他何以要上求下化。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菩薩們時時刻刻只要遇到有緣;緣有已經成熟,有未成熟,還有沒有緣的。沒有緣的,要去結緣;未成熟的,幫助他成熟;已經成熟的,接引他往生。所以這個地方成熟跟其他宗裡面不一樣,其他宗裡面是講煩惱斷盡,大徹大悟,那修行證果,那個難;我們凈宗成熟,就是對於這個法門,真正能相信,能肯定,能發願,肯念佛,這個就是這一宗的成熟。所以這個成熟依照程度上來講,比其他宗容易,容易太多了!但是諸位要曉得,如果要是從累劫的善根福德上來說,他宗確實不如凈宗。所以這個話要看從哪一個方面來觀察,凈宗確實有它不可思議殊勝之處這是慈悲,不違背本願,要幫助十方法界一切眾生

  『舍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如果上求佛法,著求佛法的相;下化眾生,又執著眾生的相,這個就墮落了,這個就會退轉。極樂菩薩何以不退轉?就是人家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所以他就不會退轉。所以這一句很重要,我們要多念,多體會,多學習。

  『以無礙慧,解法如如』。「無礙」是沒有障礙。無礙慧是真智慧,真智慧是從執著,就是一切都不執著清凈心裡面生出來的。心不清凈,這個慧就有礙;心清凈了,智慧就無礙了,這就真實智慧。所以能夠「解法如如」,解是了解、明了,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如。如如,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徹底明了一切法的真相。相跟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叫如如。事跟理也是一,不是二,叫如如。假如事跟理不一樣,事是事,理是理,那就不如;性跟相要是分了家,也不如了,那就不能叫如如。如如是一,性如其相,相如其性,事如其理,理如其事,無有一法不如,這個法界才真正平等真實不二。所以這個法門也叫做「不二法門」。佛家常講入不二法門,怎麼個入不二法門?就是解法如如。解法如如就叫做入不二法門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這個在教化眾生,如果要沒有方便,就很難叫別人也能契入這個境界,因此一定要有方便法。「善」是善巧,「知」是知道、是明白,「集滅音聲」就是世間法。從「苦集滅道」,這個「集滅」,省略兩個字。「集」是世間因,「苦」是世間果,「滅」是出世間果報,「道」是出世間的因,所以講「苦集滅道」就是世間跟出世間兩重因果這個地方文字省略,只說集滅;換句話就是世出世間這個因因果果統統都了解、都明了,那說法當然不會說錯,再加上善巧方便,就是很好的教學法,教學必定收到很好效果

  『不欣世語』,「欣」是喜歡世間所有的學術,沒有放在心上

  『樂在正論』,他的愛好、歡喜是在諸佛正法在這里。「正論」就是一切諸佛正法正法就是講的宇宙人生真相。「世語」都是從情感裡面所生的,特別是世間文學作品,都是有豐富的感情。所以古人講「自古詩人多妄想」,他要不打妄想就寫不出好詩,所以詩詞歌賦、編的劇本的時候,都是妄想。在中國最著名的《西遊記》、《封神榜》都是妄想,非常出名的妄想。所以菩薩們對這個沒有什麼興趣。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

  這個『一切法』是包括世間跟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

  【生身煩惱。二餘俱盡。】

  『余』就是習氣,「余」是剩下來的習氣煩惱習氣。『生身』,這是屬於塵沙習氣,統統都盡了。或者我們講『二障』,煩惱障跟所知障的習氣盡了

  【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

  這是修學的目標完全放在無上正等正覺這一目標上。『究竟一乘』就是無上菩提,也是圓教的佛果這是他所修的方向目標

  【至於彼岸。】

  『彼岸』是成就、是達到,一定要達到無上菩提

  【決斷疑網。證無所得。】

  無上菩提究竟是什麼?佛在大乘經裡面給我們不少的提示,像《楞嚴講得就很圓滿,「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歸」就是你證得了。你證到那個地方是一樣也沒得到。也許我們聽到覺得很消極,一樣都得不到,我學它幹什麼?諸位要知道,這一都得不到就是統統都得到。統統得到了,為什麼說一樣都得不到?統統得到之後,才曉得全是自性里頭本來具足的,沒有一樣是自性之外的。所以你雖然得到,等於沒有得到,沒有得到是真正得到。為什麼?雖然是自性本來具足的,我們現在迷,迷了本來具足的這些德能,它不起作用。到我們的智慧、德能完全恢復了,恢復了,不是從外頭得來的,全是自心本來具足的。了解這個事實,還一定要真修;真修,我們本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才能夠顯現的出來,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以方便智。增長了知。】

  這個地方『增長了知』是說的後得智。什麼叫後得智?是了解十法界裡面的狀況,了解六道裡面的形形色色,這個叫「增長了知」,所以這叫後得智。你看菩薩在參學的時候,我們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在文殊菩薩會,那是他老師,他在那裡證得的就是「決斷疑網,證無所得」。文殊菩薩成就根本智,明心見性。然後出來參學,出來參學是看看這個社會,看看這些凡夫,這些凡夫打些什麼妄想,幹些什麼事情;這一看,統統了解了,了解才能幫助他,才知道你什麼地方錯了、哪些地方錯了、做錯了,才指導你,幫助你修正過來。所以這個叫後得智,後得智完全是利益眾生的。

  【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末後一句非常非常重要。『從本以來,安住神通』,「神」是神奇,換句話就是超越我們的常識、超越我們的思惟、超越我們的想像,我們這個智慧能力、常識達不到的,叫「神奇」;「通」是通達他是樣樣都通達。人家身心是安住在這地方,安住在這里,所以他才能夠觀音菩薩一樣,千處祈求千處應,他神通。哪個地方苦難,哪個地方想修學,遇到障礙,心裡面一想,佛菩薩就來應,感應道交。

  『得一乘道』,「一乘道」是無上菩提,一乘道是圓教的佛果

  『不由他悟』,這一句話很要緊,我們學佛如果要依靠別人,不能成就的;一定要依靠自己,這是諸佛菩薩經典裡面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可不能錯會意。底下一品: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這一品是接著前面,說明菩薩自利利他的德行經文首先用比喻這個地方總共說了五種比喻,這個比喻都是形容極樂世界菩薩智慧、德能。這一段不但讓我們了解極樂世界菩薩他們的智慧神通能力不可思議,同時也告訴我們,我們在此念佛將來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智慧、德能就像上講的一般。所以他說與我們自己關係非常密切,等於佛給我們授記一樣;你好好的學,只要往生極樂世界你就有這些能力。因此也激發我們嚮往之心,也堅定我們求生的本願。請看經文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

  這以大海比喻他的智慧之深廣,沒有法子說的。比喻是不是能夠比喻得恰到好處?這不可能的。比喻只能比喻個彷佛,不可能比喻得恰到好處。實際上,他們智慧、德能決定是超過比喻太多了。

  【菩提高廣。喻若須彌。】

  『須彌』是高山,這個世間最高的一座山就稱作須彌山。『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他的覺性非常非常之高。實在講我們今天雖然還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沒有這么大智慧,沒有這么高的覺性,可是智慧、覺性決定不能夠把它疏忽掉了,日常生活當中要有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就迷惑,就會做錯事,要有理性

  尤其在現代這個社會,現在社會非常復雜,處處都是陷阱,處處都是火坑,要提高警覺。「菩提」就是警覺,時時刻刻、在在處處自己有高度的警覺警覺從什麼地方看?一切時、一切處,我不會把佛號失掉,這就是很高的警覺。一切境界裡面,決定守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一句佛號決定不放鬆,這就警覺性很高;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這一句佛號不會失掉。

  【自身威光。超於日月。】

  這是說身相威儀殊勝

  【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雪山遠望是一片白色的,此地的雪山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的喜馬拉雅山,終年積雪。佛常常用這個山比喻潔凈,心地清凈,一塵不染,取這個意思。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時時念地德。所以這個學佛大乘學佛,從地藏菩薩學起,《地藏本願經》學起,這是大乘入門一本教科書。地藏菩薩給我們什麼?教給我們要開發心地的無量功德,「地」就是說大地,「藏」是寶藏。我們人生在這世間不能離開地。地生長五穀雜糧,養活我們,這是地的寶藏;地下面埋藏著有金銀七寶,提供我們的受用。所以菩薩名號以這個為比喻比喻什麼?比喻心地心地裡面含藏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我們要知道怎樣去開發。所以這個大地你要懂得耕耘,才有收獲;你要懂得冶煉,你才能把地裡面的寶藏拿出來得到受用。那我們心地要用什麼方法來開發?《地藏經》教給我們孝親尊師,孝親尊師就是耕耘,就是開採、冶煉。這個比喻得非常之好。

  這個地方給我們忍辱忍辱要像大地一樣,『忍辱如地,一切平等』。大地,你給它上香水,它也不喜歡;你灑些便糞,它也不討厭,它一律平等的承受。我們修忍辱,看到這個大地,想到忍辱波羅蜜,我們心要像大地一樣,這忍辱波羅蜜就圓滿了,就成功了。所以無論什麼人、無論什麼事、無論什麼境界,這個心總是平等的。

  【清凈如水。洗諸塵垢。】

  『清凈』是講的心,心要清凈;『塵垢是指煩惱、污染,要把煩惱、污染洗得干乾淨凈。用什麼方法洗?在本宗就是用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煩惱掉了,把污染也念掉了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

  這是講的智慧。《般若經》裡面常常將般若比喻大火、猛火,把煩惱比喻作柴火,一把火就會把柴火燒盡了,所以般若智慧一現前,煩惱就沒有了,煩惱黑暗就沒有了。由此可知,煩惱生起,正是智慧掉了,沒有智慧人才會生煩惱;有智慧的人怎麼會生煩惱!

  【不著如風。無諸障礙。】

  『著』是執著。「執」是手拿得緊緊的,不放鬆;「著」是心裡面真的有了它,怎麼也離不開。這個叫執著。有執著就有我,所以這個執著叫「我執」。人到無我了,他還執著什麼?那誰執著?既有執著,你問誰執著?我執著這就有了我。有我就生死就有六道輪迴什麼時候無我了,那恭喜你,你生死輪迴沒有了。

  在佛門裡面,什麼程度人做無我?小乘阿羅漢阿羅漢我執破了,所以他超越三界六道,永遠沒有輪迴了。大乘圓教菩薩是第七信位的菩薩。這第一個十個位次叫十信位,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六信,我執沒破,到第七信位,我執破了,所以他在煩惱,就是破我執,跟小乘阿羅漢相等,三界輪迴超越了。但是大乘圓教的菩薩,只有這一方面跟阿羅漢相等,其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超過阿羅漢太多太多了,那是阿羅漢不能跟他相比的。

  所以要知道,「我」絕對不是一個東西。今天我們執著這個我,不是真的我,完全是一個抽象錯誤概念,根本沒有這回事情這是很大的一個錯誤,很大的誤會。

  除了這個假我之外,佛告訴我們有真我。所以你真證得無上菩提你就證得「常樂我凈」,這四個字都有。「常」,不生不滅。「樂」,永遠沒苦,跟西方極樂世界人一樣,永遠沒苦。「我」,有真的我,我的定義是什麼?經上雖然講得很多,最重要的有兩個意思,第一個主宰的意思,我自己做得了主。那我們想一想,我們現在執著這個身是我,你能做得了主嗎?我想不老,它偏偏要老,那做不了主;我想不病,它天天有病,這個做不了主。你做不了主,這個我就不是真我;真我是自己做得主宰。所以佛法里頭不是沒有我真有我;你不執著這個假我,真我就現前了。你執著這個假我,真我就不起作用,這個虧吃大了

  這一樁事情,一切眾生都在迷,不曉得事實真相,所以佛教我們一定要捨棄我執,破除我執;捨棄法執,法執是什麼?執著一切法是真的,這個也錯了,一切法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跟我們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所以對一切萬法也不執著

  不執著我,不執著法,這個我、法就能隨緣自在了,可以得到它的殊勝作用不生煩惱,決定沒有任何的副作用。一執著,那副作用太多太多了,那是毛病百出;不執著的話,沒有毛病。所以佛在此地教給我們不著如風」。你看風沒有執著這個地方有阻礙,它從旁邊過去了,它不執著,教我們要學風。

  【法音雷震。覺未覺故。】

  這是講為眾生說法,為大眾講經說法目的是破迷開悟,希望這些大眾們沒有覺悟都能夠聞法覺悟

  【雨甘露法。潤眾生故。】

  這一句也是以佛法利益一切眾生,像甘露對一切植物一樣,一切植物必須要雨水,沒有充沛的雨水,它就不能生長得茂盛。所以佛講經說法,我們常常把它比喻作法雨,滋潤一切眾生菩提根芽,用這個來比喻

  【曠若虛空。大慈等故。】

  這一句是講的心量。量要大,像太虛空一樣,一切人事物都能夠包容,不要去計較。

  【如凈蓮華。離染污故。】

  這也是比喻身心的潔凈,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我們在這世間,這個世間五濁惡世是一個濁惡、污染最嚴重的一個地區,而我們在這個裡面不染,能保持自己身心的潔凈。

  【如尼拘樹。覆蔭大故。】

  『尼拘樹』是印度熱帶地方高大的樹木的名稱。這個沒有翻過來,我們中國沒有這個樹,葉子很大,這個樹遮蔭很廣;比喻菩薩能夠帶給一切眾生清涼,能幫他煩惱,能幫他解除一切苦難,帶給他清涼自在快樂,取這個意思。

  【如金剛杵。破邪執故。】

  『金剛杵』是古時候兵器裡面最堅固的一種,所有的兵器遇到金剛杵,都被金剛杵砸壞了,沒有東西能夠破壞金剛。這是比喻以最鋒利的利器來破除一切眾生錯誤執著。『邪執』就是錯誤執著。所以在歷代,不僅是現在,我們都能夠看到,特別是中國人所講的先入為主。假如我們不幸學佛最初遇到知見不正的人跟他學,到以後縱然遇到正法了,他也不相信。為什麼?他有成見要把他這個成見破除,這是要高度的智慧,要巧妙的方法。所以「金剛杵」代表智慧。這個經典裡面金剛般若般若智慧,用金剛來做比喻要用高度的智慧,巧妙的方法,使眾生錯誤執著能夠舍掉,能夠放下

  【如鐵圍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

  『鐵圍山』是大山,娑婆世界周邊的大山,一切魔王外道沒有力量搖動「鐵圍山」。我們這個定力信念清凈堅固不為任何『魔外』動搖,像鐵圍山一樣。

  這總共十五個比喻十五個比喻都是以事,明顯的事來喻難知之理。這些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天天都可能遇到,遇到就要能夠體會到佛教誡的深義。我們看到大海了,就要想到我們的智慧要像海一樣。我們看到山脈,很長的山脈,就像上講的鐵圍一樣,我們的信心、我們的定力要像山一樣,不為任何境界所動搖。見到清凈的水,想到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潔凈。見到大地,想我們的忍辱、耐心要像大地一樣。

  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耳目六根所接觸一切境界,怎麼不是佛法?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這個世間又何嘗不是六塵說法?六塵天天說,時時說,從來沒有中斷的說,只是你自己不聞不見而已,你自己沒有感觸;你會有感觸的話,這是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沒有一法不是佛法我們家裡供佛像,供這個佛像就是表法的,就是提醒我們的。提醒什麼?提醒我們見色、聞聲、接觸所有的境界,全是佛菩薩為我說法。所以這一經文要把它念熟,念熟之後,你才感覺得我們現前也是六塵說法,沒有一東西不是提醒自己的正念

  再看下文,底下這是講的弘法利生之德: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

  心地,這個『正直』就是真誠。《起信論》裡面講菩提心,就是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佛在許多大乘經論裡面,明白的開導我們,直心是道場,「其心正直」。『善巧決定』,「決定」,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肯定,所說的事、理,言詞都是肯定的,讓人聽了決定不會生模稜兩可的意念

  【論法無厭。求法不倦。】

  『論』是討論,也就是教導別人,教導別人沒有厭倦之心。『求法』,這是自求,自己求法不疲倦,不疲不倦。這兩句是自求教他態度。實在講,相當不容易做到,無論是自求跟教他障礙是在厭倦。教一個聰明學生,好教;教一個笨學生,就難了。孔老夫子教學,「舉一隅」,舉像房子這個角,告訴你直角,「不以三隅反」,那三個角你都不知道,孔老夫子不教。孔老夫子不教佛教,所以佛比孔老夫子慈悲,孔老夫子有時候還覺得厭倦,佛菩薩沒有厭倦。

  這個事情,我們曾經見過老師,我曾經見到他一次教學,我很受感動。學生提出許多問題問老師那時候老師已經七十多歲了,問了多久?問了三個小時,所以這些學生太不近人情,太不懂事,我們在旁邊看得著急,實在覺得討厭。李老師從容,還是給他解答,不能不佩服。像我們年輕人的時候,遇到這樣羅哩羅嗦的,而且強詞奪理,都會厭倦;他能夠那麼有耐心,那是使我們真正受感動,才曉得佛菩薩眾生簡單,不疲不倦。所以我們知道這很不容易做到。

  自學感到厭倦的,那就更多了,所以他就退轉了,他不精進。那我們要問他,為什麼會厭倦?實在講,他所學沒有得到真正的利益學了沒興趣。假如的是真正得利益,他怎麼會疲倦?不可能的。所以這一學人,心都太粗了,目標很淺顯,只要懂一點常識就滿足了,不肯深求。

  我遇到的學生不少,在台北有很多大專學生,我們告訴他,哪個地方法師在那裡講經,他說這個我聽過了,不要再聽了;他說我聽過一遍了,我看過了,不要再聽了這就是疲厭之心。如果他真的嘗到法味了,不一樣。中國自古以來,祖師大德一部經都聽很多遍,哪有一遍就滿足了,沒這個道理!除非是沒有機會

  唐朝終南山道宣律師這是我們中國律宗的開山祖師,他學《四分律》。這個《四分律》分量相當大,從前這個線裝本,那個毛邊紙的線裝本,幾十冊,大概二十多冊。他老人家,哪個地方有講《四分律》的,無論遠近,他一定要去聽;前後聽了二十多遍,所以他能成為一代祖師。那不是短,小經;大部,那個分量超過《法華》一倍都不止。哪有說是一遍、兩遍就不想再聽了這就難了。

  我在台中聽李老師講《佛學十四講》,聽得最多。因為那是對大專學生開的課程;大專講座在台中一年是三次,一年就可以三遍。我聽他老人家講那個課程總共聽了一遍,熟透了!我講那個課程,連講稿都不要了,熟透了,這個里頭才真的有味道,決定不是一遍、兩遍。

  古時候清涼大師一生專講《華嚴經》,講都講了五十遍。《華嚴經》對出家人講,就好學校上課一樣,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一部圓滿清涼講五十部,一年一部就要講五十年。好在他壽命長,他活了一百多歲。他一生經歷九朝,就是九個皇帝,他作七個皇帝老師清涼國師,活了一百多歲,講五十遍《華嚴》,不可思議;過去沒有,清涼以後也再見不到這樣的人。必須一天要講八小時才行,一年圓滿

  從前李老師在台發心講《華嚴經》,那是我們啟請的,我是其中一個,八個人。李老師講經,一個星期講一個小時,所以他這一部《華嚴經》講圓滿我跟他計算計算,差不多要六、七十年才能講圓滿。他那個時候已經七、八十歲了,所以我希望他能夠活到一百五、六十歲;否則的話,他講不完講得再快也講不完,因為經典分量在那裡,不容易。

  我是民國六十年台北開講《華嚴》,也講了十幾年這部經沒講完,講了一大半。我總共講了大概有兩千七百多個小時,講了三分之二,還有三分之一。所以緣很重要,這個相當不容易,要有場所,要有聽眾。這么長的經,我講《華嚴經》,大概搬了六、七個地方那是自己沒有道場,借人家道場;借幾個月,人家不借了,想辦法搬家,找另外地方。所以《華嚴經》七處九會,我大概也差不多,也有這樣的情形

  但是一部經沒有講圓滿是很遺憾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像清涼一樣,自己有道場,大家同修,志同道合,專修專弘。如果一天能講四小時,講八小時,實在講,我們的體力沒有辦法清涼真是佛菩薩再來的,那不是凡夫他有那麼好的體力,一天上八個鐘點課,一年到頭不間斷,真不容易。我們現在衡量自己的體力,一天講四個小時還可以;一天講四個小時這一部《華嚴經》要一天不缺的話,兩年圓滿;一天講兩個小時,要四年圓滿。所以沒有這么長的時間,這個大經就難了。所以像這樣的大經,往後宣講的機會非常難得,真的不容易。這是說到古今這些大德給我們做了很好榜樣,自行化他不疲不厭。

  【戒若琉璃。內外明潔。】

  這是持戒,戒清凈持戒目的身心清凈,這個就是戒律效果達到,身心清凈這才能得定。所以戒律禪定的前方便,是禪定基礎

  【其所言說。令眾悅服。】

  講經說法大眾聽了歡喜,當然聽者能理解、能接受、能奉行,這才會『悅服』。「服」是心服口服,「悅」是法喜充滿,這個弘法的效果才達到。

  【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暗。】

  這四句比喻,是形容利他之德達到真正的圓滿。『法鼓』,鼓的音聲可以遠聞,就是很遠都能聽的到,形容說法的影響,能夠影響得很遠,影響到遠方。『法幢』是道場比喻建立道場。在從前是建立寺院,像現在是建立講堂,因為寺院、庵這些名稱是中國古代佛教道場通稱

  現在一社會大眾對於佛教誤會很多,最大的誤會認為佛教迷信的,佛教是多神教,佛教在所有宗教裡面屬於低級的宗教,這大家誤會了。因此在現在這階段,首要要做工作,正名。孔老夫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我那個時候剛剛出家,我三十三歲出家,就跟佛教會提出建議佛教要做正名的工作;這個建議送去,聽說他們很歡喜,也討論了,但是沒有照做,就算了。

  名字要怎麼改法?要加兩個字,佛教,「佛陀教育」,使大家看到這個名稱,那個誤會能夠消除。道場寺院、庵堂這些名稱不要了,不要用這些名稱,這個名稱,說實在話,現在沒有人懂。你看現在的時候,一講寺廟,把「寺」跟「廟」連在一起,這就完了,寺跟廟性質完全不同。廟是什麼?廟是供養鬼神的。過去皇帝祭祀祖宗,叫太廟,稱廟。普通一般百姓不叫做廟,叫祠堂祠堂供什麼?供祖先的,祭鬼神的。廟跟祠堂性質完全相同。佛教寺院學校學校要跟祠廟合在一塊,學校也完了;這是現代人對佛教的誤會,很深很深,一定要把它扭轉過來。

  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老人家這個建議就非常恰當,道場再多,從性質上來分,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教學,重點是明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