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大乘無量壽經(第56-60集1998-2006年)

  大乘無量壽經  (第五十六集)  1999/7/1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56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八頁第一行:

  【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一願,「遍供諸佛願」。前面一願我們讀過,是「神足通願」,這是真正得大自在。得自在之後,一定要知道修學,累積功德。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積德累功,這兩樁事情殊勝的緣,無過於供養諸佛,有這種能力才能夠遍供諸佛這一經文裡面,『周遍巡歷供養』,「周遍巡歷」是「神足通」;「供養才是第十一願,「遍供諸佛願」。所以這一句裡頭,它是兩個意思,我們要分開來讀;「周遍巡歷」或「周遍供養」,這兩個意思。有了這種能力,才能在很短的時間,『一念頃』,不需要費很多的時間

  「一念頃」到底是多麼長的時間?古人註解裡面給我們講,這個「念」就是剎那梵語剎那,我們中國翻作念,翻作一念;一念就是一剎那。一剎那又是多長的時間?古書裡面有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諸位想想,這一彈指,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念,可見得這個時間非常非常的短暫。我們一彈指不需要一秒鍾,一秒鍾我們連續快速的來彈,大概我一秒鍾可以彈四次;一秒鍾的四分一是六十剎那,六十個剎那。這個時間是相當的短促他就有能力『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

  我們要冷靜仔細去思惟,這種速度能力確實不可思議,幾乎是起心動念,就周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我們想想這是什麼人能做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是法身大士境界。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都沒有這個能力。他們也有能力參訪諸佛剎土,但是范圍沒有那麼大,佛剎沒有這么多,而且時間還很長,不可能在一念之間,就周遍十方諸佛剎土。這是見性菩薩能做到,我們常講的法身大士。何以說法身大士能做到?證得清凈法身,起心動念與法性相應,法性沒有障礙。《華嚴經》上我們讀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行。

  由此可知,經文跟我們講,是「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這句話包括我們在內。我在上一次跟諸位特別說明,我們怎樣在這一生當中才決定得生凈土,決定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確實有高下。我們今天去往生,當然是帶業往生,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我們今天所住環境,是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凡聖同居土,到極樂世界也住凡聖同居土。可是西方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十方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大大的不相同。我們世間凡聖同居土,誰有這種能力?「周遍巡歷」的能力沒有,「周遍供養」更談不上

  我們凡聖同居土裡面,有小乘聖者在這個世間也有大乘菩薩在這個世間,所以你們諸位同修要知道,心裡要有數。在中國文殊菩薩住五台山,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在中國歷代許許多多有緣的大德們常常見到。距離我們最近的,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得文殊菩薩幫助過很多次,菩薩真住那個地方普賢菩薩住在峨嵋山地藏菩薩住在九華山地藏菩薩也顯聖。我過去有一個老校長,他的夫人就親自見過地藏菩薩。那個時候他們家住在南京地藏菩薩他家化緣,化五斤香油;那個時候,我們校長夫人(我們師母)沒有信佛,沒有給他,以後後悔莫及。觀世音菩薩住在普陀山,最近普陀山觀音菩薩開光的時候,新加坡我們李會長率領了一個團去參加,親眼看到觀音菩薩在空中示現。他回來告訴我他說那一天看到天上好像有個門打開,然後就出現了四朵蓮花,接著看到四大天王,最後觀世音菩薩現身。當時有好幾萬人在場都看到,這個不是假的,聽說還有人錄相。

  現在西方人有很多預言說,將來這些地方都會沉沒到大海。沉沒到大海之後,我們就問問觀音菩薩住哪裡?地藏菩薩住哪裡?既然是佛菩薩所住地方,決定有天龍護法擁護,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信心災難是肯定有,避免災難不是沒有方法,我們跟著佛菩薩走,就不會有災難;違背了佛菩薩,恐怕就會有災難。他們西方人也是這個說法信仰上帝的人,可以倖免這個災難;不信上帝的人都要受懲罰。所以他講懲罰是有條件的,條件是問你信不信?我們聽了這些話,是不是要去改信基督教?這些言語裡面含的意思都很深,你要能懂得它的意思。咱們開偈經不是明明說,「願解如來真實義」,那些宗教信徒,我們也要告訴他,「願解上帝真實義」,你要把上帝意思搞錯,你雖然信他,還是免不了懲罰,到那個時候你不能怪罪上帝;上帝說:我說的話沒錯,你把我的意思解錯了

  信上帝信佛菩薩,那個「信」一個意思。我們信佛菩薩,是信佛菩薩的教誨,依教奉行,那才叫信。宗教裡面也是這個道理你要相信上帝宗教裡面,所講的這些道理,所講的這些修學方法你要明了,你要通達你要依教奉行,那才叫信上帝。所以這個地方不能誤會,不要以為我信了上帝就有護身符,什麼罪業都可以造,沒有關係;將來我造的罪,上帝都可以替我擔負掉,我就可以要去果報了。這是誤會,這是錯解,這是侮辱上帝。如果上帝果然是這么一個情況,那豈不變成黑社會的頭目嗎?罪惡的包庇所嗎?這個地方有什麼好去的。

  中國古書裡頭講得很多,佛經裡頭也講得很多。佛經裡面贊嘆上帝上帝是什麼心?慈悲喜舍。十善業道,慈悲喜舍,這是生天的條件。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依照這些綱領去修學,我們是真信上帝,哪能說不信?中國古籍裡面常講「天心無私」,聰明正直是為神。在人間聰明正直聰明明理正直是大公無私,社會當中常說所謂「性情中人」。性情是什麼?性情是愛人、是慈悲性情,愛人之情是永遠不會變更的,才叫性。我們世間人情常常生變化,那不是性情,那叫迷情,非常不穩定,見異思遷,虛情假意,那哪裡是真的?性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要體念「上天好生之德」,上帝的心願,念念照顧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

  我們能夠有這種認知,有這個明了,認真努力去奉行,這個災難就能夠化解,就有不思議的奇跡出現。這一事情去做?要我們自己本人親身去做,不能靠別人,靠別人靠不住。萬一他是假做,將來他墮落,我們不是一起墮落了?我們自己要真干,我們真干,真有感應,那些人還沾我們的光。我們要曉得,凡聖同居土裡面,有很多菩薩、聖賢人都住在這個地方,我們跟著他走,准沒錯。《無量壽經》上的教誨,就是跟諸佛菩薩走。怎麼個走法?這個願文裡面所說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有這種能力我們現在要怎麼個學法?我們把范圍縮小,大宇宙縮成一個小宇宙,我們在小宇宙里切切實實去做。「億那由他百千佛剎」我們把它縮小,看作地球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所在,我們把它縮小,一切諸佛就是這些地區裡面的芸芸眾生,這個修法就沒錯。這個修學,給諸位同修講,你就決定得生凈土

  所以從原理原則上來說,我們要想作佛、作菩薩,一定要福慧雙修成佛,佛稱作「二足尊」。你可不能忘記,你皈依的時候念的誓詞,「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智慧福德兩種;「足」是圓滿。在智慧福德圓滿那些人當中,佛是最尊貴的,因為佛所得的究竟圓滿。可是你要想福慧圓滿,你必須要供養多佛,你才能得福圓滿你要供養多佛,必須自己先要有神通,你才能夠辦得到。我們現在神通通了沒有?通了。怎麼通了?以往起心動自私自利就不通,就沒通;現在明白了,念頭轉過來,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不就通了嗎?一切眾生就是諸佛如來

  從現在起,我們就效法阿難尊者尊者楞嚴會上發願:「將此身心奉塵剎」;奉是奉事、供養把我們的身心,承事供養諸佛如來諸佛如來就是一切眾生。我們今天這一百八十度的回頭,知道一切眾生就是諸佛如來的報身,這個地方諸佛如來的報土,真正發心行人我一個;除我之外,都是法身、法土,法性身、法性土,那什麼外國人,什麼古人、今人講的災難,一筆勾消了,全沒有了,你們相信不相信?你們或許不相信我是百分之百的肯定,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

  我常常在講席當中勸導大家,要做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你轉不過來,是因為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從哪裡來的?《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什麼心現的?真心真心就是本性心性就是如來心性所現就是如來所現,如來所現怎麼不是諸佛?心性是一體,心性不二,所以大乘經上才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虛空法界同一個法性變現出來的,所以才說「生佛不二」,眾生跟佛平等,無有差別。這些話在經論裡頭,世尊講過千遍萬遍,無非是教我們熟記深思,在一切境緣當中,提得起觀照功夫。這個觀照就是提起你正確看法,而後我們的知見,就與諸佛菩薩如來相同,佛知佛見。

  你們聽說這個災難,怕得不得了。我告訴大家,哪個地方災難,我到哪裡去。關鍵在哪裡?關鍵在那個念頭轉過來重要。轉不過來,再安全的地方也不安全,你逃不過這個劫運;真正轉過來了,最危險的地方你安全,你沒事情。你如果連這個道理、這種信心都沒有,你的佛白念了,經也白聽了,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大災難對我修行人來講是很好的增上緣,我們不遇這個災難警覺心提不起來;遇到這個災難,曉得這下不轉不行了,這不轉要命,你得趕快轉。這一轉,不就成佛了,超凡入聖。所以是大好的增上緣,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周遍巡歷,供養諸佛」,就在我們眼前,我們一定要把一切眾生看作諸佛如來。我勸導大家,我們要以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要養這個心;從這個心裡頭生出來,純善之心待人接物要用純善之心,沒有一絲毫的惡意,純善之心;要以純是愛心,愛護一切眾生;純是一個條件、無私的,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心。諸位發這個心,你就發了真正的大菩提心,你跟諸佛如來,你跟天神上帝,存心、行事沒有兩樣,你這才叫做真的信神、信上帝信佛菩薩你這個念頭轉不過來,你那個信是假的信,不是真的。假信,不管事,不管用。真信,不必要那些形式諸佛菩薩天神上帝都保佑你,都照顧你。為什麼?你跟他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所以我們現在世間就在現前供養「億那由他百千諸佛」,我們也能做到。讀經要在這些地方著眼,我們就能夠真得受用。理如是,事如是,與華嚴境界圓滿相應。這個道理一定要懂,要在一念之間,要轉得過來。

  許多同修常常接近我,常常聽我講,我講得太多了。為什麼境界現前還是轉不過來?你沒有深入,聽的雖然多,你了解得不夠透徹,你所聽的只是皮毛,只是表層,一分都沒有契入,所以境界現前,自己還是做不了主,煩惱習氣依舊起現行。要怎樣功夫才能得力?這是我們現在最重要的課題,功夫得力我們就有救,功夫不得力,沒救。我講的這些東西,大家聽一遍、兩遍,不夠!如果你還沒有能做到,那你就一定要多聽。現在有錄音帶、錄相帶,你每天聽個二十遍、三十遍、五十遍,不多。為什麼?沒契入。怎麼曉得契入?做到就契入了。

  讀經、聽講幫助你看破,看破就是明白這些事實真相。什麼事實真相?所有一眾生諸佛如來,你知不知道?你不了解,你就多聽多讀。真正明白了,你就會徹底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你的成見放下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你統統放下了。這裡面最大的障礙我也常講,你的愛欲放不下,你的嗜好放不下這就是為什麼起心動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根就在此地。你要把這個根拔掉,你才有救;根不拔掉,功夫怎麼能夠得力?我們知道真誠心好,自己的就不真、就不誠,做不到,起心動念還是為自己著想,這是障礙的根源。我們想不想往生?很想往生往生,這個世間什麼東西能帶得去?一樣都帶不去。那你為什麼不放下?為什麼還要貪著?樣樣放下,一塵不染,你才能得大自在有一絲毫的牽掛,一絲毫放不下,無窮的累贅,你就不往生,你就不成就;不但行門不得力,解門都做不到。所以一定要把自私自利念頭舍掉,怎麼個舍法?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利益,如何去利益一切眾生

  一定要明了,學佛菩薩。佛菩薩是為一切眾生生活世間不為自己。我吃飯為眾生,穿衣也為眾生,沒有一樣不是為眾生。怎麼說穿衣吃飯為眾生?穿衣吃飯,身是為眾生服務的工具,先要把工具保養好,這個工具是承事一切眾生的,絕對沒有一念為自己。念念為眾生,行行為眾生那就是「巡歷供養諸佛」。這個事情要怎麼落實?這是學問、大事業。如何落實?怎樣才是真正的承事供養?諸位聽到供養,拿些錢財香花、幢幡寶蓋,帶一些禮物去供養錯了!這是形式,不是實質。實質的供養普賢菩薩跟我們講得很明白,「如教修行供養」。所以你懂得「如教修行」這句話,你才能真正做到「周遍供養」,供養一切諸佛供養一切眾生眾生就是諸佛

  佛在經上教我們什麼?教的東西太多了,歸納起來總綱領只有三條:戒、定、慧三學。戒是教給我們斷惡修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哪些是惡?殺、盜、淫是惡,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惡,貪、瞋、痴是惡。哪是善?反過來就是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是十善。斷惡修善,我們有沒有認真去做?認真去做,就是如教修行。所以戒學,佛教導我們從五戒十善著手,五戒十善都違背了,那還學什麼佛?完全不相信,那個信是假信,不是真信。真信,哪有去做道理?好,我真信,真信也做不到。做不到什麼原因?剛才講,自私自利不能放下,你的愛欲嗜欲丟不掉,所以你做不到。你知道這是好事情,應該做的,還是做不到,境界現前的時候還是會違背。一定要把做不到的原因找到,把這個原因消除,你不就做到了嗎?做不到,苦!做到,才真樂。

  定、慧是教我們破迷開悟你有就有神通,那些能夠看到過去、未來的人,有這種特異功能,特異功能從哪裡來?禪定來的。定的功夫愈深,你看的面愈廣,看的時間愈長,所以你能夠看到過去、未來你能夠看到此界他方。我們聽到許多預言家,他看到了,看到兩千年以後的事情,看到世界其他各個地區,他憑什麼看到的?定功。他所看到的,只是看到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認為這個災難上帝懲罰世人世人作惡多端上帝脾氣懲罰,這是他看法這就是只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定裡頭沒有慧。如果從定開慧,他就知道這不是上帝懲罰。是什麼原因?是業力感召,是這么回事情。

  上帝心永遠是慈悲的,永遠是愛人的,人犯了過失,怎麼能忍心用這種手段,來對付這些眾生?所以我想上帝絕對不會做這種事情上帝也絕對不會發脾氣。為什麼?他修慈悲喜舍,他怎麼會發脾氣?發脾氣就動了瞋恨心,那是凡夫,那不是聖人。我們在佛經裡面讀過,欲界天還有瞋恚,色界天初禪以上,瞋恚就沒有了。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這都色界天王,他們心地仁慈眾生造惡,自然你會墮三途受果報;三途果報也是業力感召的,絕對不是上帝安排的、上帝製造的,沒有這個道理

  我在以前講經的時候,跟諸位講過,朱鏡宙老居士的老岳丈,章太炎先生做過東嶽判官他就覺得地獄裡頭,炮烙這個刑罰太殘酷了,請求東嶽大帝把這個刑罰廢除。東嶽大帝派兩個小鬼,帶他到現場去參觀。兩個小鬼帶他去了,指給他現場在此地,「你看」,他看不見。他才恍然大悟這是自己業力變現的,也不東嶽大帝設的刑罰。不要說是天心仁慈,鬼裡面這些鬼王的心也仁慈,根本就沒有設這些懲罰。那個懲罰是你自己惡業業力變現出來的這些刑具,你在這里受罪,你怎麼能怪人?章太炎這個時候才恍然大悟,原來都是自作自受

  所以一定要明白正理正理自作自受。我們自己不願意受這個刑罰,那你就不要造惡業就行了。你要享受諸佛菩薩清凈妙樂,你就依照佛菩薩教誨去做,你一定就得到了。所以一定要把眾生,都看作諸佛如來供養我以好心對他,他以惡心對我他說我好欺負,我是傻瓜頭腦有問題,常常侮辱我,欺負我,怎麼辦?我們要不要反過來去對付他?還是繼續作傻瓜?繼續讓人欺負?學佛要學得像個佛,像個菩薩。傻雖然傻,傻有高度智慧,傻人還有傻福。有智慧,有傻福,別人看到你,也會尊敬你;仔細看看,像傻又不傻。一定要做得像,像什麼?要做一個菩薩樣子,佛菩薩世間好人,你要做好人榜樣

  諸佛如來示現在這個世間都不能叫一切眾生滿意。在我們現在這個世間,贊嘆釋迦牟尼佛的人有,景仰釋迦牟尼佛的人也有;可是毀謗釋迦牟尼佛的人也不少,要想佛法消滅的人,這個人也有,所以哪能盡如人意?既然不能盡如人意,我們心裡就明白了,無論我們做得怎麼好,誤會的人是有,嫉妒的人也有,傷害的人也有,但是總是以一片真心、一片慈悲,來接待這些人,要把這些人都看作諸佛菩薩、都看作善友,他來消我業障。贊嘆我的人我心裡要清楚、要了解,不能生歡喜心,歡喜心也是煩惱在這裡面學「清凈平等、覺」;毀謗、污辱、陷害我的人,我在這裡也要修「清凈平等、覺」。我們是以一片真誠、一片善意、一片愛心,無私的為大眾服務,這是我們真的轉過來了

  真正轉過來,那你就是真學佛你不是假學佛,確實你是佛心佛願,佛的德,佛的行。所以念念當中要想到佛、天人師,我們今天總題目標在這個地方:「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我們就學這個,這就是佛菩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可不可以社會大眾榜樣?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好榜樣?這裡頭的理事都非常之深,我們自己要曉得,自己要肯努力、肯做,曉得自己應該怎麼作法。好,這一章我們就講到此地,再看底下這一章。下面第六章有一願,第十二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盤者。不取正覺。】

  往年我介紹這一願的時候曾經說過,這是彌陀給我念佛人的保證書。這一段是保證你成佛你看這個法門殊勝,多不可思議,「定成正覺願」。我們成不了正覺,實在講,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他這個地方給我們講,『遠離分別,諸根寂靜』,這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所以成就就容易了。我們現在還沒有往生,但是我們今天讀這個經,發願依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學,試問問我們有沒有得佛的加持?得到了,佛真的加持我們。大勢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念佛方法: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諸根寂靜」就是都攝六根,「遠離分別」就是凈念相繼。

  佛菩薩把這個妙法給我們,但是我們沒接受,沒有承當。上根的人、有緣的人聽了之後,馬上就接受,馬上就承當,不要說等到到西方極樂世界再「遠離分別」,現在就離;「諸根寂靜」,不但分別離了,妄想也離了,執著也離了。妄想分別執著他在當中用分別,分別一離,統統都離了。這很有道理,我們如果能夠舍離一切分別心,天下太平了。不分別、不執著、不懷疑,在菩提道上就一帆風順。你為什麼會跟人家不能相處?因為分別。從分別起執著,因執著就不能相容,就發生鬥爭,鬥爭就造罪業,罪業所感的是三途苦報,這不是自作自受?如果以清凈心對待,沒有分別,所以他沒有妄想,他沒有執著

  誰做到了?佛法沒到中國來之前,中國有一人做到了,做得圓滿,舜王做到了。所以二十四孝,舜擺在第一位,他是圓滿的大孝,他懂得孝。他行孝,他盡孝,這是我們修行人的最好榜樣諸佛如來他們的為人,與大舜一樣。我們在歷史記載裡面都曉得,舜的父母、舜的兄弟是極端的不善,甚至於時時刻刻要致他於死地,可是在舜的眼睛當中,他的父母、他的兄弟就是諸佛如來,純善無惡。這個觀念怎麼產生的?無分別心裡頭產生的,他沒有分別,純孝之心,純孝就是純是善心、純是愛心、純是服務的心。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告訴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就是這個意思。

  一切眾生有沒有過失?沒有,確實沒有過失你要認為他有過失,我們自己看錯了,看走眼。所以你要真有智慧去觀察,他哪有過失?他的那些行為,不是隨順法性,就是隨順煩惱,法性跟煩惱是一不是二。在經上大家常念,「煩惱菩提菩提煩惱」;一念覺,煩惱就是菩提;一念迷,菩提成了煩惱他是覺、是迷,是示現給我看的,是幫助我、成就我來的,他有什麼過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在這個道上去行,這是真正的菩薩道。這是華嚴經》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做得到,所以善財童子一生成佛,不要等到第二生。我們要效法善財童子,學習善財童子,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必定成佛;往生成佛,不往生成佛我跟大家講的句句都是真話。

  所以在現前我們要做的,是「遠離分別,諸根寂靜」。佛在此地教導,我們就得真干。我們今天所以不能成就,就是經是念了、是聽了那是上講的,與我不相干,那這就法子了。我們所讀的、所聽的,與我決定有干係,我聽懂了、明白了,我決定要去照做。諸位要曉得,分別是決定錯誤;不分別,決定正確諸佛菩薩不分別,大聖大賢不分別,他們應付一切大眾,「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什麼?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自己沒有分別;順眾生執著執著,自己沒有執著,所以才能夠圓滿菩薩道。

  我們今天麻煩在哪裡?麻煩就是自己真有分別、真有執著,這個麻煩了,沒有把自己的分別執著放下、捨棄掉。佛教給我放下放下這樁事情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不是放下別人的。別人的?別人要隨順隨順別人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隨順裡頭,就成就功德了。隨喜裡頭有功德成就自己的定慧。為什麼要隨順?不隨順,我們自己修學的境界不能提升。隨順順境不起貪愛,為什麼不起貪愛?自己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不起貪愛,你的境界往上提升了。隨順逆緣惡境不生瞋恚,為什麼不生瞋恚?自己沒有分別執著,又把自己境界提升了。

  你們看看善財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每參訪一個人,境界就提升一層。德雲比丘是初住,海雲比丘是二住,妙住比丘是三住,他每參訪一個,自己就提升一個階級,五十三參圓滿,他成佛了,這叫精進。我們今天修學不能夠天天提升自己的境界,這個原因在哪裡?天天提升做不到,月月提升應當有;實在講,我們這些人月月提升,是應該可以做得到的。能夠月月提升自己境界,你的修學有樂趣,真的常生歡喜心,所以法喜充滿。要能夠做到,要能夠落實,分別執著不舍不行,這個東西是大障礙

  我們自己要肯定自己是凡夫,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沒斷,這是實話。在這個境界裡面,我們想自己功夫得力,只有一方法,依教奉行。佛教我們放下;放不下放不下也得放下這就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叫真修。如果還是依舊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那你就沒辦法了,你的功夫決定不會進步;不但不會進步,你還退步。所以要想功夫進步,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把你的嗜好舍掉,把你的貪愛舍掉;你喜歡什麼東西,就要把那個喜歡東西舍掉。學佛的人喜歡佛像佛像也舍掉,為什麼?看到那個佛像貪心

  有很多人供養佛像供養古董,那是寶物他在那裡生貪心,他認為那個價值很高。甚至於有人到道場裡面,去拜訪他的時候,他那些佛像都藏起來,不讓人看的,只有好朋友才看一下、介紹一下,「這是少年代,幾千年、幾百年了」。那些寶貝拿來給我看,我看了之後,也點點頭。他有沒有成就?不會有成就。他將來死了到哪裡去?死了,到佛像裡面去了佛像裡面是空的,老鼠在裡面畜窩,他就搞這個了。佛像木頭的,木頭裡頭有蛀蟲,他就變蛀蟲了。為什麼?貪愛,放不下喜歡佛經佛經裡頭都會生蛀蟲,將來死了以後變螞蟻、變蟑螂,變這些東西,天天圍繞著他喜歡東西很可怕!所以愛欲要不斷的話,惹來的麻煩禍害無窮,你要覺悟

  所以我們供佛像,供一個很普通的佛像,一文不值的佛像,最好。供在那裡都沒有人要的,你說多開心、多自在哪有那麼提心吊膽的!所以凡是一切貴重的東西,人家供養我的,我現在都送給,將來我們這里有陳列室,那個裡面去放去;我自己不要,看都不看,陳列室供一些別人蔘觀。沒有一東西是自己嗜好的,這就好。樣樣放得下,你這個心才清凈安樂,才充滿智慧惠能講的「常生智慧」。清凈安樂就常生智慧,你心不清凈、不安樂,你常生煩惱你怎麼可能常生智慧?

  這段經文裡頭關鍵地方,就是「遠離分別,諸根寂靜」,現在就要學。決定不是說,西方極樂世界好,到那裡才「遠離分別,諸根寂靜」。好了,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不能往生,那還不是枉然!現在全心全力在做,做一分有一分受用,做兩分有兩分受用。這個受用是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不同,你做到得愈多,你往生品位愈高。你完全沒有做,佛很慈悲,想接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你的座位,下下品位子都沒有,你還是枉然。總得要做一分,做一分下品下生還有一座位,不能說一點都不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界他方大概都差不多,所以我們要通達這些人情世故,不能一點都不做,應當要發憤認真努力去做,爭取好的品位。

  「遠離分別」,過去李老居士說,這就佛家所講的「戒共定」;「諸根寂靜」,這裡頭是「定共戒」,這個說法意思也好。三學是圓融的,雖有次第,次第裡頭有圓融圓融不礙次第,次第不礙圓融,正是《華嚴》的教義。次第、圓融同時下手,圓解圓修圓證,這是圓頓根性的學人。我們學《華嚴經》、學《無量壽經》,實在講,這是培養圓頓根性最好的教學。希望諸位同修多聽多讀,有疑要問;有疑惑地方,一定要問。為什麼?斷疑才能生信,斷疑才能夠圓解。

  古德也常說,「諸法實相」,我們把它句話說,宇宙人生真相真相是什麼樣子?《金剛經》上佛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的諸法實相;又說「如露亦如電」,也是說諸法實相。「夢幻泡影」,在事相裡面是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講「壽者相」,壽者相如露如電。這首偈就是解釋四相,四相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相你真通達明了了,你怎麼會分別,你怎麼執著?為什麼?這一切相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才真正認識實相,真正明了。所以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夢幻泡影。為什麼諸佛菩薩覺悟的人他在這個境界裡面永遠諸根寂靜?就是對這些境界相,永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說四句,不起心、不動念是「諸根寂靜」,不分別、不執著是「遠離分別」。我們要真正去干,真正去做,這裡頭受用無窮。

  這樣學習,這樣的努力精進,下面說『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盤者』,佛就『不取正覺』。這個願文我們要仔細看清楚,不要到時候念佛念了一輩子不能往生,到最後怪阿彌陀說話不算數。你不能把彌陀佛錯怪了,阿彌陀佛這里話講得很清楚,我們不能看錯了,不能錯看了,不能誤會。「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這就往生條件。「遠離」、「寂靜」確實有程度不相同,那是各人的功夫不相等,這是往生極樂世界品位有差別。但是只要往生,決定成等正覺,決定證得圓滿佛果。阿彌陀給我們提出這個保證,我們要認識清楚,要認真努力求生西方凈土

  善導大師講四十八願,他說「定成正覺願」、「光明無量願」、「壽命無量願」、「諸佛稱嘆願」,與「十念必生願」,這五願是阿彌陀佛的真實願。下面「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諸佛稱嘆」,這是連起來的,就是下面的十三、十五、十七。「十念必生」是第十八願,這是四十八願的核心這是五願當中的第一願。由此可知,不但是阿彌陀佛,一切諸佛如來,只有一個心願,希望一切眾生成佛道。佛的願心如是,佛的言行就實踐這個願望,佛為眾生說法,佛為眾生示範,勸導一切眾生,早一天回頭,早一天覺悟,早一天作佛,我們有沒有能夠體會到?我們眼看現在的眾生,不要看一般大眾,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學佛同修學佛同修出家同修出家同修再看看自己本人,我們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有沒有放下?依舊是嚴重的貪戀。每天想的什麼?想這些東西,分別這些東西執著這些東西,怎麼可能會有成就?

  昨天我們培訓班男眾的同修,搬到「杜氏祠堂」的二樓去。他們門口仙人掌又開花了,慶祝你們喬遷之喜,你們都是未來天人師,所以這些花神來供養。每一朵花都有一個花神,你們看到嗎?有人看到告訴我,花裡頭有仙子;他們供養你,你們看到之後,你們要發心,不要辜負他的期望。人人都發心,當然你們裡面決定會有、一兩個,否則的話,他供養誰?決定有一兩人。可是希望你們每一個人,將來都是作師作祖,這花神就喜歡。那個花每一次開都有意義都不是無緣無故開的,昨天晚上我看盛開。

  諸位也有願,希望正法久住,廣利眾生正法如何能夠久住?有真正依教修行的人正法才能夠久住。「依教修行」,這句話簡單,佛在經上怎麼教我們的?雖然佛當年教誡,是三千年前那個環境;三千年後的今天,我們的生活環境完全不一樣了,社會上一切大眾觀念思想也不完全相同了;可是佛的那些原理原則,我們要懂得,佛的精神我們要明了。原理原則不能變,生活方式可以變,精神不能變。佛對於一切物質生活沒有貪心,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佛對於一切物,我常說一切人事物,決定沒有佔有的念頭,我們有沒有?這都是總原則,總的原理原則。佛是一個純粹利益眾生的心,我們有沒有?他們都能做到,我們有沒有做到?處處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什麼?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回頭,我們要做一個樣子給人看,讓人家看到這個樣子,這才能回頭。如果我們這個樣子,跟社會大眾迷惑顛倒的人是一個樣子,那怎麼回頭?怎麼回也要在六道裡頭,也沒有辦法擺脫三惡道。

  佛的生活簡單,我們記住這個原則,過一般人最簡單生活這就對了。佛當年在世,三衣一缽,這最簡單生活。我們今天在這個時代學佛,我們在生活環境當中,三衣一缽決定不夠用,要多添一點,添到我們能夠生活得下去就行了,不能過分;過分錯了!過分要舍、要布施、要供養,要懂這個道理;決定不能夠增長貪心,真正把貪瞋痴慢放下這是教導世間人,我為什麼要這么做?做給別人看的,希望別人看了之後有所領悟,他也放下。我們自己樣樣表現都放不下怎能叫別人放下?雖然經上講叫人家放下,人家聽了不服。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說法,為什麼人家相信?佛做到了,說到做到,所以別人聽了,服!我們今天跟人家講,人家不服,是沒做到。從前那個時代,他們樹下一宿,我們今天做不到。到處化緣,建一個道場,建得富麗堂皇,誰住?自己住。信徒看了之後不服氣,信徒說:我一生辛辛苦苦工作,住這個小房子,你們不勞而獲,住那麼好的房子。我聽信徒在我面前說過,不服。可是不服,他還肯出錢,怪事了。我們常常聽到許許多多反對的音聲,是好事,能提醒我們自己的警覺,提供我們做修學的參考,我們要避免。

  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給我們出家人做了個建議,希望出家人統統恢復托缽制度佛法就會興旺。托缽,不要怕托不到;托不到,佛菩薩會示現來供養你。《虛雲老和尚年譜》我們看到,虛老和尚那時朝山,三步一拜,走到深山沒有人煙的地方生病了,飢餓了,水都找不到。正在這個時候,困難的時候,菩薩示現,文殊菩薩示現一個乞丐,在路上碰到他,看到他沒有水喝,他自己帶著供養他了,自己在外面討的飯也供養他,分給他吃,自然有佛菩薩照顧。所以水只要解渴就行了,飯只要能充飢就行了,不必講求,講求就起貪心。一定要吃什麼口味,要吃什麼花樣,那你又有分別,又有執著,又打妄想妄想分別執著馬上現前了。離妄想分別執著是佛菩薩,起妄想分別執著,馬上就墮落了。那個佛菩薩念頭才一起,第二念馬上墮落了,所以不管用。我們要在這個地方提高警覺,時時提高警覺,處處提高警覺,念念提高警覺,我們這一才有指望。時時刻刻把「看破、放下」記住,心才一動念,要想怎樣怎樣,我們又沒有看破,又放不下了。看不破,放不下,永遠在佛門外,沒進門,沒入門,所以念佛也不往生。真正要往生,還是要看破、放下老實念佛,這個人才能真正往生

  念念為別人,決定不要有一念為自己,自己念念要給別人做好樣子佛教導我們「受持」,受持就是依教奉行,如教修行;「讀誦」,經天天要念。李會長在這里護持佛法,經營這個道場,他沒有退心,他天天念《無量壽經》,心行相應,這才得阿彌陀佛、諸佛如來的護念,龍天善神保佑。他為誰念的?為這道場為我同修大眾,不是為他自己;為他自己,決定沒有如此殊勝感應,為眾生。活為眾生活著,死也為眾生死,都是做出最佳的修學榜樣。這個心永遠清凈,諸根寂靜,永遠保持清凈;離分別,就是平等;清凈平等那就覺悟這是我們要記住,要認真學習,這樣才能得佛在此地的保證,我們決定得生;生到凈土,決定成佛

  我們要清楚,要明了,功夫之所以不得力,解得不夠透徹,沒有認真去做到。習氣煩惱時時現前,還是它作主,隨順習氣煩惱日子,難!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大的轉變,克服自己最大的困難,「克念作聖」,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跟它相反,我們就成功了。依舊隨順煩惱習氣,難!一點一點的克服。譬如我們吃飯,有一些菜不合自己的口味,動了這個念頭,自己馬上就想到,「錯了我又墮落」。

  現在居士林的菜不錯,十多個菜,不喜歡你可以不吃,喜歡吃你多吃一點,可以自己挑。釋迦牟尼佛當年去托缽的時候,沒有機會挑的,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今天我們常常到居士林,天天都到居士林來托缽居士林這個菜好,可以挑的,可以選的。從前佛菩薩出去托缽,阿羅漢出去托缽,沒有挑選的。佛菩薩對我們夠慈悲了,尺度放寬了,可以給我們挑選。但是不可以在這些菜裡頭再去挑,那就錯了那就過分了。

  修行在哪裡修?生活當中修。離開生活,你到哪裡去修去?我們穿的、吃的、用的,只要過得去就行了,不必過分的去選擇。要懂這個道理,要知道惜福,要知道這些在家同修對我們的四事供養,來之不易。不要認為我所得財富太容易了,你要曉得他得來不易,我們要為他惜福、要為他珍惜,決定不可以浪費,決定不可以錯用。你要浪費了,錯用了,有罪過罪過很重。大家念《地藏經》也是囫圇吞棗,打馬虎念過去了。真的是細心去讀誦,隨文入觀,你就曉得因果太可怕了,決定不敢不惜福

  印光大師一生節儉惜福,是我們現代人最好的榜樣。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文鈔》裡面看到,許許多多人寫有關印光大師文字我們看到,印光大師一生真誠,處事待人接物一絲毫虛偽都沒有。跟人說話,句句說真話,沒有奉承人;看到你做得對,贊嘆你;看到你做的有過失,呵斥你,都是教訓。也有做得不對,他一句話不說。那是什麼原因?老和尚學問、有修養說了你肯改,我說你;說了不肯改,不說。為什麼?說了你不肯改,說的是罪過他自己錯了;說了肯改,你不說,你錯了。所以說話,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一定要懂得。

  肯改過,真修行的人你不幫助他,你對不起他。不肯改過,不肯修行,無惡不作你要說他,跟他冤讎,他將來要報復你,生生世世跟你沒完沒了,那你何必找這個麻煩?祖師大德們有真智慧,該說的說,不該說,笑笑,不說你。他沒有偏心,他這個真正叫隨喜功德。所以隨喜要有智慧,沒有智慧,這個做不到的。有真智慧,有善巧,隨喜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成就功德的。沒有智慧,沒有善巧,那個隨順往往會惹來很大的禍害。所以學佛要緊的,還是要學智慧。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五十七集)  1999/7/2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57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八頁,經文第六行: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

  這一段是第十三願:「光明無量願」。古德告訴我們,說第十三願跟後面的第十五願「壽命無量」,我們在《彌陀經》上讀到世尊為我們解釋介紹阿彌陀佛,阿彌陀的意思是無量壽、無量光,這兩願我們在此地看到了。小遠大師,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慧遠大師兩位東晉時代的遠公大師是我們凈宗的初祖,隋唐時候也有一位慧遠法師,在佛教史裡面也很有地位、有聲望,歷史上稱他作小慧遠。他給《無量壽經》做了一個註解,叫《凈影疏》。在他註解裡面,他認為「光明無量」跟「壽命無量」,這都是講法身,這個說法說得非常好。也有古德說,這兩願是報身。實在講,在如來果地上境界,這三身是一體的,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不但報身、法身,連應化身都是屬於「光明無量」跟「壽命無量」。這個意思在「法、報」比較容易體會,在應化身就比較難體會了。細心觀察,細心的去思惟,能夠明了。

  我們看經文,『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法藏菩薩他發的弘願,作佛的時候要有無量的光明菩薩成佛,實在講都有光明,但是光明是有量的;唯獨阿彌陀光明是無量的。為什麼如來在果地上有這么多差別?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無論是世法、佛法,就事而論,總離不開因果這是諸位同修,特別是學教理同學們,一定要懂得;理總不外心性,事總不出因果法身是理,那沒有話說了,一切諸佛如來法身上來說,光明壽命的確都是無量的。但是佛的報身就不一樣了,報身是什麼?報身是事,報身確實有身相,凡是有相的、相狀的、相貌的,都是屬於事,事就不違背因果了。

  如來在果地上智慧不相等,原因是因地上發的願不相同。菩薩弘願確實是無限的深廣,可是他有數量。就正如我們現前發願一樣,我們所發的願心,實在講太小太小,願願都為自己,所以不能成就佛經上面的沒錯,「眾生無邊誓願度」,看到這個眾生不順眼,看到那個眾生嫌棄;由此可知,你念的那個是別人的願,不是自己的,自己沒有發這個願,也就平常有口無心,所以我們的修學,總而言之到最後都落空。研教不能開解,也就是說不解如來真實義;修行功夫不得力,沒有真實功夫;念佛,不要說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

  什麼原因?發心太小,沒有發廣大心。如果我們發心為這個地區,這個地區裡面的人民,我們一定會尊重他,一定會愛護他,一定會以真誠、至善的心來對待。這個心量不算大,你不過是為這個地區。再擴大為這個國家,再擴大為這個世界,如果能夠發心為全世界眾生來修學,真正的把自己所修學的一切,奉獻給全世界眾生,用現代的話來說,為全世界眾生服務,你必定會尊重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無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這個世間不同的族群很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你都能夠包容,你有那麼大的心量。

  在一世界,就一個地球,依舊是很小;換句話說,我們修學成不了大事。一尊佛的教區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裡面有多少地球?少說一點,恐怕也有一百億,我們能有這么大的心量嗎?所以許多菩薩在因地發心,要廣度大千世界眾生,發這種願,將來成了佛,他的光明只照一個大千世界幾個人有那麼大的心量,盡虛空、遍法界?實在說,因地上都疏忽了。法藏菩薩聰明他有智慧他有大心量,念念是念法界眾生虛空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一切眾生,他都要發心為他們服務,所以他成佛才有這一願,「光明無量」。

  我們想想,我們希不希望將來成佛,跟阿彌陀佛一樣?要跟阿彌陀佛一樣,你要發願,假的可不行。不是把阿彌陀佛這個願,每天念個幾遍,每天念一萬遍,你的願沒有發出來,也是枉然,也是無濟於事。要真的發願,真正發願照顧一切眾生。用什麼樣的態度來照顧?佛在大乘經論上講得很多,連菩薩戒經裡面,都說得那麼明顯,要把一切眾生認作「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要有這種心,到你成佛了,你才有光明無量,你才能夠普照十方。換句話說,這樁事情總在你自己發願,為眾生服務的范圍有多大、有多麼深、有多麼廣,將來成就跟這個完全成正比。所以我們的心量不大,我們的服務面不大,不夠深度,我們將來成就很有限,甚至於完全沒有成就。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就沒有成就這是我們要明了,我們要學習的地方。四十八願,阿彌陀佛自己敘說的;換句話說,就是他自己報告他自己修學的成果,給我們做示範,給我們做榜樣。志同道合,必定將來相聚在一起,所以自自然然得生凈土

  底下這一句尤其殊勝,『絕勝諸佛』,這個意思諸位應該能體會得到。剛才我說過,諸佛在因地上心量,沒有法藏菩薩大。對我凡夫來講,那他們的心量不可思議,真正能發心為大千世界眾生服務。這樁事情說到此地,諸位還是很難體會,實在講,還是不得受用。原因在哪裡?我們不能放棄自私自利,只要有一毫,一絲毫自私自利念頭摻雜在心願裡面,你的心願就是虛妄的,就不真實的。為什麼會有自私自利念頭?對於事實真相認識不清才會產生這種現象。不了解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所以我們生生世世縱有殊勝因緣,遇到佛法親近如來親近菩薩,依舊是不能成就,始終墮在凡夫知見學佛還搞輪迴業。經上講得太多了,世尊大乘經上,幾乎每一會都會提到幾次,我們也聽得耳熟;雖然耳熟,確實沒有體會到如來所說真實義,沒體會到。

  佛給我們說,虛空法界依正莊嚴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能懂嗎?你要是真的懂得了,你自私自利念頭自然就沒有。怎麼會沒有?因為虛空法界依正莊嚴一切眾生是自己,哪裡還有自私自利還會為這個身體著想?不可能有。我們今天對這一句重要的話,這一句話諸位要是真的懂了,真的明白了,所有一切經論都不需要讀了,千經萬論不就說這一事情?這一事情明了,就叫大徹大悟,就成佛了。佛肯定一切眾生是自己,我們不承認,你是你,我是我,界限得很清楚。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在作祟,讓我們迷失了本性讓我們永遠見不到事實真相我在講席當中也講過多次,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同體,這個說法大家容易聽得懂。話容易聽得懂,意思不見得能體會到,比經上講法身是容易懂得多了,法身就是這么回事情。

  所以要曉得虛空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己心性變現的,是自己心想造成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因此今天世間許許多多的災難從哪兒來的?從心想生。心想不善,言不善,行不善,你就要遭災難果報這是講的事相,事不離因果因果就是自作自受。如果心善、語善、行善,三業都善,我們居住的環境莊嚴,享種種福報,那個享福也是自作自受。福不是別人賜給你的,禍也不是別人帶給你的,禍福都是自己善惡業力感召來的。今天世間人造作的不善業,普遍造作的不善業,這個事情麻煩果報太可怕了!眾生迷惑,不知道回頭,不知道反省,以為這是自然災害,自己非常不幸遇到這個災難,想盡方法去避免,能夠避免得了嗎?不可能的。為什麼不可能?自己業力感召的,你到哪裡逃?逃到佛菩薩旁邊,拉著佛的衣袍,你還是要受罪,佛不能救你。佛要能救,佛大慈大悲眾生應當什麼災難都沒有,那佛才稱得上慈悲。如果還有一眾生受苦受難,佛菩薩慈悲何在?諸位要知道,這個事情菩薩能救,是你自作自受

  佛菩薩救度眾生完全是教學,把心性的理,因果之事給你講清楚、講明白,你恍然大悟,於是你在境界裡面,就做得了主,就得自在這就是佛的慈悲這是佛真正度我們。佛法裡頭一絲毫迷信都沒有,諺語所謂「解鈴還需系鈴人」,因是我們自己造的,果當然要自己承受。我們想不受惡的果報,有沒有方法?方法是有,把因緣改過來,果報就沒有了,因為它是唯識所變。世間人只見到災難之當然,不了解災難的所以然。今天東、西方,今人、古人,見到這個災難的人很多,這個我們很清楚,可是都沒有方法解決。解決之道佛法佛教我們怎麼解決?改變心理李炳南居士從前講經常常教導我們,「要改心」。改心的意思,是改惡向善。實在心是什麼?就是講念頭。把惡的念頭改成善的念頭,以真誠善意處事待人接物。從因上去改,起心動念是因,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是緣。從因上改,從緣上改,再不可以用往常那種態度處事待人接物

  處事待人接物裡頭最重要的,佛教給我們六個原則,一定要隨順佛陀的教誨。這我常講,不可以隨順自己的意思,隨順自己的意思一定造業。為什麼?自己的意思都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頭一個為自己著想,於我有沒有利益?諸位要曉得,這個觀念帶來自己無窮的禍害。《地藏經》上佛說得好,「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好的念頭他也為我利益,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那就是罪,那就是造業,幾個人知道?真正聰明人,真正覺悟人,真正回頭的人,把自己的想法看法放棄掉,隨順佛的教誨。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佛說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能去做

  頭一個就是心量,佛教給我們心量要放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跟法藏菩薩地心量完全相同。沒有這么大的心量,就成不了佛。如果有這么大的心量,給諸位說,你現在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修的佛行,比菩薩行還高一級。為什麼說你的是佛行?你是佛心;佛的心,他的行為當然是佛的行。所以頭一樁事情要把心量拓開。要想拓開心量,那要把障礙破除;障礙就是自私自利

  佛教給我方法很巧妙,教給我們六個原則第一個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什麼?大乘經上常講「布施度慳貪」,煩惱的根是慳貪。用布施方法讓我們慳貪這個煩惱放下、捨棄了,布施這一功課就修圓滿,那叫布施波羅蜜波羅蜜的意思,就是功德圓滿有一念為自己的念頭布施波羅蜜就沒有了。世間人,包括六道裡面所有一眾生,哪一個沒有貪心?沒有的,總想貪得;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吝嗇。無量無邊的罪業,就是從這個念頭裡頭生出來的,所以這個是煩惱的根,世尊布施,頭一服葯就對症下葯。我們要懂得,要明了,要真幹才行。自己最喜歡東西,先把它布施掉。愛欲嗜欲,嗜是嗜好,決定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貪愛,決定沒有嗜好,我們才真正能做隨緣度日。隨緣度日是佛菩薩生活態度,我們今天生活攀緣,不是隨緣。念念都還講求滿足自己的慾望,我們還用這種心理學佛,怎麼能夠得到佛法的受用?也就是說第一個教誨我們的,我們就做不到,我們還能做到第二條嗎?這六個原則,後後深於前前;也就是說,後面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後面。所以修行從哪個地方下手?從布施下手。布施就是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自己一切妄想分別執著

  我們自己智慧沒有開,智慧沒有開之前,完全聽從老師的教誨。老師在哪裡?經典就是老師,依教奉行。所以「凈業三福末後一條教我們,「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世尊教人修菩薩道,學菩薩行,從發心開始,發心然後才建立信心,真正相信因果。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諸佛如來、一真法界是純善之因變現的,十法界因緣就非常復雜,善惡混雜。十法界裡面,愈是往上面去善多惡少,愈往下面去惡多善少,地獄道純惡無善,就是這么回事情。

  我們今天要轉變這個世間災難,我曾經說過,世間災難從哪兒來的?大家都說,那麼多人造惡業感召的。這個話說得好像是沒錯,實際上,這個話說得有問題。因為你這觀念你自己決定轉不了業,你也沒有辦法避免這個災難,所謂在劫難逃。什麼是劫?錯誤觀念;眾生造的惡業這是錯誤觀念正確觀念是什麼?我自己造的惡業這是真的,是正確的。何以故?佛在經上說,大家都聽到耳熟,「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什麼?我的念頭是正報。我這念頭之外,我這身體都是依報,身外所有環境也是我的依報,這一有情眾生是我們有情的依報,山河大地是我們無情的依報。依報是我們生活環境生活環境裡面我們一般講,人事環境是有情的依報,物質環境無情的依報。既然是依報隨著正報轉,這芸芸眾生都隨著我的心在轉,這是正理。我們這一覺悟,才知道自己這個念頭力量之大,不可思議佛經裡面常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那個心就是自己的念頭。所以我們的念頭,能轉眾生的業報,能改變我們依報環境

  從什麼地方改起?從自己本身改起。你的念純正,佛經常講「正念現前」,正念揀別不是邪念,把一切罪過推給別人是邪念,一切責任自己承當是正念眾生有苦有難,我自己修得不好,我自己做得不好,我的念頭不好,我的想法看法不好說法作法錯了,這個人是正覺的人,從這個地方回頭,改過自新。以前為什麼不好?隨順自己的意見,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今天我們改過來,我們決定隨順佛陀的教誨,依照佛陀教誨來修行,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

  頭一個效果,你的身體變了,身體第一個依報。從哪裡變?相貌變了,你的相貌會變得很清凈、很慈悲,好相!第二個你的體質轉變了,許許多多的疾病不必要去治療,它自己都好了這就開始轉了,面貌轉了,體質轉了,慢慢我們居住的環境漸漸也轉了。你冷靜去觀察,真的在轉變了。所以我們自己要沒有這個認知,沒有這個堅定信心,怎麼能度自己?自己尚且不能度,你又有什麼能力幫助別人?自己沒度,要想眾生佛經上常講「無有是處」。頭一個要有力度自己,度自己要有正確認知,有堅定信心,這才能生真實智慧智慧就能解決問題。從身到外面的環境,到虛空法界都在轉變。

  須知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境界,《楞嚴經》上說得好,有同分,有別業別業,同分當中的別業;同分,別業當中的同分。這個理事極其精微,我們要很冷靜、很細心,才能夠體會得到。總而言之,一定要向佛學習。佛菩薩造像,我們每天供養禮拜,它真正的意思,是提醒我們要向他學習,這決定沒有錯。法藏菩薩心願超勝諸佛,所以他的果報自然也超勝諸佛

  底下一句是比喻,『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我們世間人能夠體會的光明,最大的無過於日月;可是諸佛菩薩光明超過日月,我們沒見到。沒見到的事情太多了,沒有聽到的事情太多,不能說沒有見到就沒有;現代人多少受一點科學的教育,我想大家不敢這個說法。為什麼?科學家給我們做證明,我們眼能夠見到的光是很有限的。光的波有許許多多種,長波、短波頻率不相同,我們肉眼只在無限頻率裡面,只能夠見到非常窄小的一個頻率,比這個頻率長的見不到,比這個頻率短的也見不到,所以我們見不到的太多太多。耳聽音聲亦復如是,音波的頻率也沒有限量,我們所聽到的,比我們能聽的頻率低的聽不見,比這個高的也聽不見。所以說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太多,聽不見的東西太多

  而佛的光波,佛說法的音波,確實遍虛空法界。我們今天看不到、聽不到,我們這個機器有了故障,六根的能力退化了,道理在此地。觀世音菩薩要現千手千眼,那是表法的。《楞嚴經》上告訴我們,菩薩六根互用,六根互用何必要千手千眼?全身都是眼,都能見,全身每一個細胞都能聽;換句話說,不管什麼樣的音波、光波,他都能接收得到,哪裡需要千手千眼?那不就多此一舉嗎?千手千眼是表法的,告訴我們眼到手到。眼到是什麼?看到眾生苦,這個世間眾生多,你見到了;見到之後,手就要到,手是援助他、幫助他。教我們要向觀世音菩薩學習,看到有苦難的人不能不理會,立刻就要想方法去幫助他。所謂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是這么個意思。

  今天全世界各個地區的眾生都有大災大難,我們從資訊當中聽到,從電視網路畫面裡面看到,我們有沒有伸出援手?我們今天在此地聚集在一塊,學習《無量壽經》,是為全世界苦難眾生而學習,那就是我們手到。我們念佛念佛,是為全世界苦難眾生消災免難而念的,聲聲佛號迴向給一切苦難眾生。我們在此地學習,字字句句都為一切眾生而修學的,這就是我們手到。也許人說,好像你這個事實不相干,其實有密切關係。為什麼?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想所生你要懂得這個原理,才知道我們的心、我們的念,遍虛空法界,確實能幫得上忙。能幫忙多少,在你心地真誠清凈慈悲,與這個成正比例。

  法藏弘願當中,光明壽命無量,是為法界眾生而發的弘願;換句話說,以這個願力加持虛空法界一切苦難眾生。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正法久住,要靠這個願力。這個願力怎麼落實法?世尊在《大集經》上講的話,我們讀了之後就恍然大悟世尊講「末法時期凈土成就」,不就是彌陀光壽兩願的落實嗎?本經跟《法滅盡經》裡面又說這是世尊的預言,將來世尊的法運總共一萬兩千年,一萬兩千年過了之後,佛法在這個世間滅了,那眾生苦難就多了。所有一切經教都消滅了,《無量壽經還能住世一百年,這不就顯示彌陀的光壽大願在這里支持住,這很顯然的。最後這一百年,眾生的根性愈來愈劣,《無量壽經》也消失了,但是六字洪名,還要住世一段長時間。經教沒有了,還有一句「南無彌陀佛」,只要眾生遇到這個佛號,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都種善根都得度。古人說這個話不錯,是有根據,弘願為一切眾生而發的,修行為一切眾生做示範,作師作范。我們為佛弟子,要能體會佛祖,體會老師的深心;我們世間人講苦口婆心,我們要能體會得到。

  真正體會到了,就要認真努力學習,我們應當發佛菩薩同樣的心願,為什麼?本願。換句話說,佛發的這些願,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所以稱為本願。我們沒見性見性之後,這原來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一切都是現成的。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迷失了根本,迷失了本願,佛菩薩今天慈悲教導我們,喚醒我們,使我們真正覺悟了,原來這一切都是自己心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學佛沒有別的,恢復自己的本性而已。禪宗常講「父母生前本來面目」,學佛無非是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回來,就這么回事情。本來面目那就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來是自己,本來是一體,就是這么一回事情。所以無論做什麼樣的示現,大經裡面我們常常讀到,佛菩薩大慈大悲,為一切眾生隨類化身,應機說法,不管在哪一道,示現的身分,沒有說為自己,為眾生示現的;學教、講經說法不是為自己,為一切眾生演說的。念念都是眾生,然後回過頭來告訴我們,為眾生才是真正為自己;換句話說,為自己是真正害自己。這個道理幾個人懂?

  我們學佛的人漸漸體會到這個道理,為自己是增長我執,增長慳貪,增長無明,那不是害自己嗎?為眾生才是真正為自己,為眾生才能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都是為自己,為眾生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為一切眾生,六大障礙才真正能夠破除;慳貪是障礙布施能把它破除;惡業障礙持戒能斷除;瞋恚是障礙忍辱能破除;懈怠障礙精進能破除;散亂障礙禪定能破除;愚痴障礙般若能破除。佛教給我們六個修學的原則,破除我們六種障礙;六種障礙破除之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今天這六種障礙擺在面前,一樣都除不掉;不但不能除掉,這六種障礙天天在增長,這怎麼得了?所以自性裡頭雖然本具無量光明,是絲毫都透不出來,所透出來的是妄想、是煩惱、是執著,我們生活在這裡面,想想是多麼可憐!再想想諸佛菩薩,是生活在無量光明之中。他們過的日子是無量智慧生活,我們今天過的日子是無量煩惱日子,恰恰相反。我們再看底下這一願:

  【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

  這是第十四願。末後兩句是總結這兩願,這是第七章。夏老居士會集是把綱目統統都兼顧到,會集得好,綱二十四章,目四十八願。第七章裡面兩願。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兩句話是總結這兩願。

  『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這話是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