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大乘無量壽經(第81-85集1998-2006年)

  大乘無量壽經  (第八十一集)  2000/3/2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81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二面,經文第一行。請看第三十六願:

  【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在前一次跟諸位報告過了,但是意思還沒有講盡。這一願非常重要,而且求願往生的這些大德當中,發教化眾生這個大願的人,比例非常之多。不但在我們這個世界,諺語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就會聯想到,虛空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有這個心願的人,一定不在少數。尤其我們遇到眾生遭受大苦大難的時候,愈是覺得幫助眾生有迫切的必要。可是我們要記住,如果我們要不求往生在這個世間菩薩道,我們凡夫不行,最低限度要證得四果羅漢以上。為什麼?你見思煩惱斷了,你在六道裡面可以不為境界所轉,你能自在,這行!如果沒有證得羅漢果,縱然見惑斷了,思惑未斷。換句話說,你心裡面貪瞋痴慢沒斷,你就很難應付外境當中名利的誘惑、五欲六塵的誘惑。你禁不起誘惑,你依舊是墮落,這個利害不能不知道。

  今天下午我們晚餐之後,在二樓客廳裡面,國大的古教授、我們幾個人談起宋明這些理學家,談到朱熹,朱夫子這是宋朝著名的學者,他學佛排斥佛教。這幾個人談到,為什麼學佛又要排斥佛教?原因在哪裡?原因是在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這就談到儒、釋、道三家,理論是相同的,但是用功方法不相同、修學的目的不相同。做學問基本的態度相同,我今天跟大家說了都是覺悟儒家講悟性,道家也叫人開悟佛家教人大徹大悟。這些地方看起來好像相同,但是悟入的程度有淺深差別不相同。為什麼儒家學佛而排斥佛教?古時候學儒最大的光榮,死了以後他的神主牌位,可以供奉在孔廟裡面陪祀,這是無比的榮耀。所以儒學佛而排佛,目的是死後神主位可以送到孔廟裡面供養。如果是學佛那就不行了,孔廟里頭不供養他,還不是分別執著沒有放下!

  佛家開悟,諸位要曉得,這是功夫境界上不相同,佛家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要達到這個標准。儒跟道沒有達到這個標准,他們還有我有我、人、是非,貪瞋痴慢沒斷。當然像孔子孟子那個境界高了,他們悟的就比較深、比較廣。所以儒,也有大儒、有小儒。正如同我們佛教,有小乘、有大乘,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每一個階層境界都不相同。佛法教學的目的,要教人悟入相當的一個層次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這在佛法裡面講「證小果」,這不是大的果報,小果報,小果報的水平是超越六道輪迴。儒跟道都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道是升天,他們的的是要作天神、作神仙目的在此地,沒有離開六道。原理原則非常接近,用功方法也很接近,可是悟入的層次有淺深、廣狹不同,他的果證就有差別

  我們了解這個道理,再想想自己,有沒有能力斷見思煩惱?有沒有能力真正破四相四見?《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有沒有做到?果然做到了,行!不求凈土也能生生世世在這個世間菩薩道。假如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就要特別提高警覺,要知道,見思煩惱不斷,決定輪迴;只要輪迴,決定有隔陰之迷。就像我們現在,我們這一生得人身,過去生中的事情,忘得乾乾凈凈這是什麼?這叫隔陰之迷。前世事情都不能記得了;前世所修學的,也都忘干凈。這一要想學佛,從頭來起。我們這一生不都是從頭來起嗎?這個事情難,真難!

  學道的人很多,退道心的人多,成就人不多,原因在哪裡?原因在一緣分上。善導大師講得好,他是給我們講《觀經》,九品往生總在乎緣,遇緣不同。他這一句話,我們把它引伸來說,每個人機會、機遇不相同。你得人身你能不能遇到真正善知識?善知識一個人不行。首先是什麼?父母是善知識父母愛護子女,要好好的教導他,不可以溺愛,要教他明理教他懂事。我們看看現代這個社會幾個父母的,能好好的、如理如法的教導他的兒女?這個問題嚴重!如果不能好好的教他小孩那就聖人所說「養不教,父之過」,父母過失,你養他,你沒教他。現在這個世間,我們也不能夠責備做父母的人,為什麼?他本身就沒有接受過聖賢的教誨,他的父母教他。正是世尊在《無量壽經》上所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你怎麼能責怪他?這是我們今天世界大亂原因之由來。沒人教!古時候,一個世紀之前,做父母還會教。我這年齡小時父母還教我們,我們懂得一點道理,懂得尊敬長輩尊敬老師這是家教。家教是根,老師教導是本,你有根、有本。所以儒跟佛,道家也不例外,教我們什麼?孝親、尊師。你能孝親,你的學問、你的德行就有根;你能親近明師、親近知識,你的德行學問就有本。只要有根本,枝葉花果自然就茂盛。

  我們看看現前這個社會中國外國,根與本沒有了,這個問題嚴重!不懂得孝養父母。我們今天提倡孝道年輕人聽了、聽不進去,不能接受。他說我這是怪論、謬論,不合時代、落伍了。你說這個問題多嚴重!孝道沒有,他怎麼會懂得尊師重道?師道自然就消失了。今天學校雖然多,學校,要說得不好聽的話,叫學店。開店、生意買賣,老師在販賣知識學生繳學費,來買我的知識你看的書,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不是生意買賣嗎?我從前也教過五年書,我們一些教授在閑聊天的時候,到這兒教書是什麼?是來拿鍾點費的;學生學校來是什麼?學生學校來,是要拿畢業證書的。各人有各人的目的老師的目的是要錢,學生的目的是要文憑。老師錢得到了,文憑學生得到了,沒事了,這生意買賣就成交了。跟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是道,傳道,不是生意買賣。老師教學,絕不希求供養供養學生老師應盡的義務,隨分,沒有一定要求多少,隨你家庭環境。你家庭富有,多供養一點;家庭貧困,少供養一點;非常貧苦的人老師不但不收供養,還要周濟學生,幫助學生家庭生活。從前是師道,現在沒有了,現在整個世界,「上下交征利」,這個世界危險。所以外國宗教家、預言家都常常講,這個世紀末,恐怕是世界末日要降臨。我們對於這些話,當然不能完全相信,但是看看現前的社會,想想這些話,也不道理佛家因果,種善因則得善果,如果所有眾生心行都不善,惡報必定不能夠避免,天災人禍!

  我們從因果上看,從聖賢所說的理論上來推測,大乘經上常說,「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很有道理。於是我們愈想,這前途愈可怕。如何幫助自己,如何幫助社會、幫助一切眾生,消除這個災難?還是靠教育。除了教育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我在講經講了不少次,這個問題政治不能解決,軍事、武力也不能解決,經濟科技這是我們現前深深體會到的,帶來的是負面作用,還是不能解決。所以世出世間這些大聖大賢,我們看看每一個宗教的創教人,都是聖賢人,他們不搞政治,不搞軍事,也不科技也不經濟。他搞什麼?搞教育。這個教育,我們今天把它稱之為「宗教教育」。他曉得只有宗教教育,才能解決問題。可是自古以來,宗教也傳了幾千年。印度教的歷史最長,現在世間人肯定,承認它,它的歷史有八千五百年。所以我們九個宗教在一起,為什麼把它排在第一?它歷史最久。第二、猶太教,四千多年歷史;拜火教有三千多年歷史;佛教排在第四。傳承的時間這麼長,免不了這裡面有訛錯、有錯誤地方,所以愈傳愈訛,於是宗教逐漸逐漸變質了。它原本是教育,是一種多元文化社會教育,每個宗教都是如此,我看他們的經典都能夠相通。但是傳了這麼多年,大家把教育忘掉了,流傳在民間是什麼?宗教儀式,於是乎就變成迷信,本來不是迷信,本來是智慧的教學。

  從前我的老師教我,那個時候談佛經哲學他說:「佛教真實智慧,高度的藝術生活,修學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這幾句話拉到佛門里來了,所以我讀經、我講經。果然不錯,老師所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確確實實佛法是究竟圓滿智慧,是真實高度的藝術生活,我們享受到了。再看看其他宗教是不是?是!跟佛教沒有兩樣。我們今天在新加坡宗教的這個門檻,我們跨過了,框架突破了,九個宗教常常在一起聚會,一個月至少有三次到四次的聚會。所以我們很熟,好朋友了,一家人了。但是這是什麼?這是人情,其中矛盾能不能消除?很難!矛盾要如何消除?要在教理教義上溝通,這個問題才真正解除。恢復到多元文化社會的教育,這個對社會、對國家、對世界、對眾生真實貢獻這是諸佛眾神創教的本意,這是大慈大悲真實愛心的流露。

  居士林李木源居士代林長,今天跟大家宣布,六月份開始,我們這個講堂,每一個星期天,邀請九大宗教輪流到這邊來講經,講他們的經。目的何在?目的我們要融通各個宗教教義教理,那才真正是一家,為一切眾生造福。我們在理論上的誤會隔閡完全打破,真正能夠達到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我們學習他的經典,他們也學習我們的經典。其實他們學習我們的經典早已經開始了;我們應當認真努力他們的經典。所以為一切眾生髮大誓願,留在這個世間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個願偉大,這個願諸佛如來都讚歎。我們發這個願,一定要皈依阿彌陀佛,要求生凈土。為什麼?能夠獲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在六道,尤其是在惡道裡面,我們才不會迷惑。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而不迷,這才是功夫才是本事。這就是說明,說法度生的菩薩,為什麼一定要發願求生凈土道理在此地。

  願文上講的:『教化一切有情』,你們想想這一句,是不是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一切裡面沒有分別,不分國土。這個國土範圍很大,是諸佛國土。西方世界那個地方往生的人,來自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所以非常非常復雜。無量無邊諸佛世界裡面的人,那裡面的佛菩薩,都勸大家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國土多,族類就更多,形色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意識形態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一切都包括了。阿彌陀佛與諸佛如來平等普度一切眾生,這裡面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對待。為什麼要平等對待一切眾生?中國古人句話說得很好,「本是同根生」,這話說得好。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是同根生。根是什麼?根是真心,根是本性。《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從哪來的?「唯心所現」,這是根;「唯識所變」,那是本。佛把大根大本找到了,所以才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平等標准跟自己一樣,怎麼對待自己,就怎樣對待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差別。所以經上常講「生佛不二」,生是眾生,佛是諸佛眾生諸佛沒有兩樣。必須徹底了解事實真相,真正找到根本,才會有這種理念才會有這種想法。有這個想法才會和睦相處、平等對待的作法這是我們看到的「教化一切有情」,教化就是服務。諸佛菩薩真正覺悟的人,示現在這個世間,選擇哪一個行業?選擇教學。這個教學是義務的教學,不求學生回報的教學,這真正偉大。

  教學的方法多。昨天竹林寺的道場開幕,觀世音菩薩聖像開光典禮,許多同學都參加。這幾天他們做華嚴法會,念《華嚴經》,很好!我們知道觀音菩薩有三部經,觀音三經,第一部經就是在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訪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對善財童子的教導,說到眾生根性不相同,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現什麼樣的身。我們從這個地方聯想到,觀音菩薩隨類化身諸佛如來當然不例外。所以佛菩薩有沒有身相?給諸位說,沒有。沒有身相,才能隨類化身。怎麼曉得他沒有身相?《金剛經》上說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不是菩薩,那個菩薩是假菩薩,不是真菩薩。真菩薩一定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無相無相才能夠眾生的樂欲現相,他什麼相都能現,隨類化身這是經典上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三十二應是隨類化身

  於是我們對於這個世間所有宗教疑惑就破除,應以基督身度化者,觀音菩薩不就示現基督而為說法嗎?我們今天看到基督:「南無觀世音菩薩,您老人化身的」;見到穆斯林裡面的阿訇,那是應以阿訇身得度者,即現阿訇身而為說法,我們看到阿訇:「南無觀世音菩薩,您老人家示現的。」這個疑惑就解除。隨類化身,應機說法,我們對於所有宗教平等心現前、恭敬心現前。知道他們所供奉的神、他們的傳教師、他們的經典,跟佛經裡面所講的三寶沒有兩樣,他那也是三寶。所以理上要不貫通,這事就有矛盾,就會有障礙。理上通達,事上障礙就沒有了。所以我們要促進宗教教學,宗教要在理論、教理教義上溝通,互相學習,才真正能普度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絕對不會造成宗教戰爭宗教發生戰爭,天大的笑話,決不是神的意思。宗教發生戰爭,人的意思,不是神的意思。事實真相我們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才知道在現前這個社會災難頻繁,我們應當要怎麼作法?應當要從哪裡下手?要聯合所有不同的宗教傳教師。我跟他們往來,我稱他們「神聖化身」、「上帝形相」。我們佛門四眾弟子諸佛如來菩薩化身諸佛如來菩薩形相,我們一定要落實「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自己才能得度,才能幫助社會、幫助眾生消災免難。

  教學的方法無量無邊,宗旨有一個,方法太多太多佛家講無量法門。無量法門,把所有宗教的教學都包括在其中。方法不同,教學的目標一定相同,這個地方給我們講了三個目標第一個初級的,『皆發信心』。信什麼?信道。道是什麼?落實在我生活當中,孝道、師道。這不但是人道,是神聖、是諸佛如來大道根基,我們要相信。這個地方不相信那就是古人所講的,你修的善法再多,都是虛假的,都不真實的,決定不能成就你的德行。為什麼?你沒有根沒有本。孝道是根,師道是本,要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不忠不孝,背師叛道,他的善行再多,真的像花瓶裡面開的花一樣,看起來很美,兩三天就凋謝枯死,沒有根。所以真正想修學,一定要從根本修。頭一個要在根本上建立信心。佛是師道,孝道老師教導我們,我們才明了孝道。沒有老師的教誨,我們怎麼懂得孝?不可能。學生如何懂得尊師重道?父母教的。所以我剛才講,我們在六道里得人身要想繼續從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你第一個緣、第一個知識是你的父母,你的父母要能夠真正教導你尊師重道。你父母給你選擇好老師,你懂得尊師重道;好老師一定教你孝養父母,於是你的學問德行的根紮下去了,你這一就有成就大德的可能。

  但是今天的社會麻煩父母沒有教你尊師重道,學校老師也不孝順父母你說這怎麼得了?所以今天挽救世界的劫運,除了我們要依靠宗教傳教師之外,已經沒有第二條路走了宗教教育不能夠恢復,世間災難必然會現前。所以此地講「皆發信心」,信心兩個字裡面深廣無際,最根本的就是孝道跟師道,這兩個最根本這兩個是真正的善根真實善根。無貪、無瞋、無痴,是從這兩個根本裡面發生出來。為什麼?我們如果還有貪瞋痴,還有是非人我,就是不孝,就是不敬。孝親尊師的人,決定是淡化是非人我,放下貪瞋痴慢。所有一切善法都從這兒生,這叫善根

  究竟圓滿信心,是對於諸佛如來的教誨。諸佛如來他們真正把宇宙人生的根源找到了,世出世間一切法真實的明了了。他怎麼會明了的?他的方法,總原則上,就是講的「禪定」。甚深禪定把空間的維次突破,所以事實真相才看到,看到是一個根、一個本裡面發生出來的。這個根本就是佛在《華嚴經》上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他看到這個了。盡虛空法界有一眾生都是心現識變。對於佛的教誨深信不疑,採取佛教導我們修學的原則禪定。盤腿面壁是修禪定的一種方法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那是八萬四千法門里頭的一門。我們採取哪一門?我們採取的是佛法門,用執持名號方法,達到甚深禪定。我們要突破時空的維次,佛給我們講這個話,我們要親自去證明,是不是心現識變?要等著自己去證明。你證得了,你才叫證道,叫成道

  所以在這一句裡面,「信心」,在我們現前境界最重要的就是要信佛。佛是我們的老師菩薩是我們的老師,要信佛的教誨,佛的教誨是經典也就是說,我們要信佛,我們要信法。僧能不能相信?有問題。僧,如果不是真正依照佛法修學的,他是凡夫他自己這一生有沒有成就很難講,我們的信心怎麼能生得起來?但是經論上告訴我們一個原則,僧,他的心行與佛法相應,我們就可以相信;他的心行與佛法相背,我們對他敬而遠之。敬是恭敬恭敬決定沒有兩樣。遠是什麼?不跟他學。我們怎麼曉得他有沒有根本?實在講,你仔細細的觀察,他還自私自利這是凡夫跟我一樣,我也自私自利他也自私自利;我有是非人我,他也是非人我;我有貪瞋痴慢,他也有貪瞋痴慢,這兩個差不多。如果他沒有自私自利,他沒有是非人我,沒有貪瞋痴慢,這個跟我就不一樣了。再看看仔細觀察,他是不是孝親尊師?如果他孝親尊師,我們曉得他有根本,這個我們可以相信。所以佛法三寶,在三寶上發起信心,依教修行這是第一步。教人要生起信心對於世出世間聖賢的教誨,生信心是教化眾生第一個目標

  信心生起來之後就進入第二個目標:『修菩提行』。「修」是修正,「菩提」是梵語,是覺悟的意思、智慧的意思。換句話說,你要是真正信心建立了,你要把你過去錯誤生活錯誤的行為,把它修正過來。過去我們的生活愚痴、沒有智慧;迷惑、沒有覺悟凡夫的是什麼生活?愚痴迷惑的生活。所以他的日子不好過,過得非常辛苦。愚迷哪有不造業的?生活造業、工作造業、處事待人接物統統造業。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你們想一想,佛菩薩講這個話過分嗎?不過分!真的「無不是業」。為什麼會造業?愚痴、迷惑。這是造業的根本。信了三寶之後,我們把自己的成見放下,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在生活里頭;工作裡面待人接物,絕不隨順自己的煩惱把它修正過來,隨順菩薩的教誨。把佛菩薩給我們東西,我們在生活上、工作里頭兌現,認真把它做到,這叫菩提行;「行」是生活行為,這樣我們才真正得到佛法利益。這個事是大事,不是小事。換句話說,我們從迷惑回過頭來,依佛菩薩正覺的教誨;我們從愚痴回過頭來,依佛菩薩智慧的教導;我們要肯定經典智慧經典覺悟

  行從哪裡行起?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從三福下手,凈業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要從這兒做起。佛為我們講了一部《十善道經》。這個經不長,但是它不是小乘經,這一部經收在《大集經》裡面。佛在經上明白開示十善業是做人的根本,是成聲聞、緣覺、菩薩如來果德的根本,不可以輕視。徹始徹終,經論上常常我們讀到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是什麼?就這十條。十條都做到,你才稱之為善人,善男子女人;十條沒有做到,你就不經典上所稱的善男子女人。十條裡面,每一條必須具足其餘的九條,條條如是,它才叫圓滿少了一條,你這一條就做得圓滿。要從十善業道開始,建立我們德行的根本。孝親,如果不落實在十善里頭,不孝;尊敬老師十善沒有修,不敬老師,孝敬就沒有了。往後三皈、眾戒、菩提心自利利他行,都是十善的擴充。擴充到六度,擴充到普賢十願,這裡講菩提,下面又講『行普賢道』,這是菩薩行;擴充到《華嚴經》上文殊菩薩講的十波羅蜜,菩提行才圓滿。十波羅蜜已經包括所有的佛法,它的基本、基礎十善業。沒有十善業,菩薩行,六波羅蜜也好、十波羅蜜也好,都不成就這是我們要明了的、要重視的。再追究十善的根,在孝親尊師,所以不孝父母不敬老師十善決定修不好,決定修不成就。由此我們才知道,孝親尊師,是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教化一切有情眾生的大根大本。我們今天世間大亂的淵源,就是在掉了這個根本,所以社會才搞成這個樣子要想這個社會恢復正常秩序,還是老辦法,除這個老辦法之外,決定再找不出第二個辦法

  菩薩六波羅蜜第一個布施」。布施是什麼意思?無私無我清凈平等心,盡心儘力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叫布施布施裡面有兩類,一個是外財布施,一個是內財布施外財布施,是講的我們身外之物,用金錢物品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屬於外財。內財布施,是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勞力,這叫內財布施居士林上上下下許許多多同修,每天到這邊來做義工義工是屬於內財布施。到這兒來服務,供養一切大眾這叫布施波羅蜜。「持戒」怎麼講法?持戒是守規矩、守法度。這個道場道場規矩,你到這個地方來做義工,無論是出錢出力都好,決定要守道場的章程規約。不能說我對這個道場有特殊的貢獻我要有特殊的待遇,形成特權階級,那是錯誤的,那就失掉佛法裡面的平等法,一定要守規矩居士林這個道場不錯,大家常常聽經,常常讀誦,都能明理,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出錢出力的人,是此地真正的大護法。在聚會的時候,吃飯的時候,他都跑到拐角的地方人不注意看不到。不向前爭,這個功德殊勝,從這個地方看到德行。一切爭在別人前面,讓別人讚歎你、稱揚你,你那一點功德馬上就報盡了。所以真正修福的人不願意人知道,中國人所講「積陰德」。積德不願意讓別人知道,這叫陰德陰德報得大,陰德報得厚,他們懂得。所以他守法守規矩

  「忍辱」,耐心,我們要培養耐心。雖然有耐心,不是一味的等待下去,那事情做不成功,還是要認真努力。譬如居士林發起要建個彌陀村,說了一年多,好像一直到現在消息都沒有,捐錢的人不少,海內外捐助的都很多。最初是隔壁這個大樓,沒有談得攏。第二,找到楊厝港這個地方,那個地方日本人租去,不肯讓給我們。聽說現在他們自己買了,那塊地賣給日本人大概賣了三千多萬,日本人買去了我們現在在談唐城,沒有放棄,最近這幾天還在談。希望三寶加持,這個事情能談成。

  唐城地方相當大,我們要拿過來,要是專門做一個彌陀村,恐怕消化不了,太大了。所以我跟居士商量,那個地方拿下來,我們做一個多元文化村,希望新加坡九個宗教都能在一起活動。唐城我去看了幾次,它的建築工程沒有完工,它只完成前面一部分,後面還有一半的土地,是空在那個地方。我們就可以利用後面這一半空地做彌陀村,前面還是開放觀光旅遊機會教育。從前唐城這個旅遊點失敗,沒有人去,所以他賠了、倒閉了。搞這麼一個唐城,本地人去個一兩次,興趣就沒有了。外面人到這裡,沒有什麼東西可看,沒有吸引旅客的資源,所以觀光旅遊的人他不去,這個地方自然就會倒閉。我們要搞一個觀光事業,會搞得非常興旺。為什麼?九個宗教在一起,世界第一,沒有第二。全世界新加坡觀光旅遊,一定到這兒來看看,「怎麼九個宗教可能在一起?我不相信我得要去看看。」觀光客就來了。所以給新加坡這個地區,帶來了觀光旅遊事業。九個宗教在一塊活動,那個場地大,可以搞幾個講堂,每一個宗教可以在那裡展覽文物,也可以賣他們的小吃,各種不同種族的風味,別開生面。還可以在那個地方,每一個宗教講每一個宗教經典;你喜歡聽經,哪個宗教經典都可以去聽。這種觀光點,世界頭一家,必定會吸引許許多多觀光客。這個地方做得起來,它有個特色在,而且這個特色是現在世界上其他地區還沒有的,我們這裡先辦到了。

  這就是我們有耐心,我們非常認真努力在進行。我聽說,李居士告訴我,很可能我們可以把這個事情談妥,我們把它接管過來。從前我們曾經想過,九個宗教在一起,搞一個宗教嘉年華會。那個時候有意思在聖淘沙租一個場地,我們這個嘉年華會辦十天,九個宗教在一起活動十天,場地都去看了。有唐城這個地方,我們嘉年華會是永久的,不是十天,永久的。這是新加坡的一個特色,也是全世界現前只有這麼一家。我們也希望,將來其他國家地區都能夠跟進,有助於社會安定世界和平。耐心,還是要認真努力去做,不是一味在等待,那就錯了

  「精進則是求進步。我們每一次的活動,活動完了之後,一定要開檢討會,每一個項目,我們都認真檢討。有缺失,希望下一次我們都能把它改正過來,這是精進波羅蜜。「禪定是有主宰,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禪定真實功夫,無論物質環境人事環境,我們接觸不會動心,不會改行別的道門。譬如我們現在讀的《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我們是有師承的。老師親自傳授,我們對老師有信心,我們對老師傳給的這個法本有信心。絕對不會聽說有一些人批評,我們心就動搖了,你定功完全沒有。這個人說這個本子有問題,你懷疑了,信心動搖了,那個人說那個本子又有問題,你這一還能成就嗎?一事無成!這是舉一個例子。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堅定信心,絕不動搖。我跟老師學習,有人家批評我的老師我對老師信心就喪失了,這個為人弟子之道就喪失掉了你不能有成就。選擇老師,我們很慎重;追隨老師,絕不改變,我們道業才能成就。輕易被人句話就動搖了,那要問問你,你到底跟哪個學?我們今天跟釋迦牟尼佛學,人家在罵釋迦牟尼佛、批評釋迦牟尼佛,說別的教好,你就舍棄釋迦牟尼佛去信那個教,沒有定功。那個教再信幾年又有人告訴你那個教不好,又要罵那個教,再有一個教的時候,你又要跑,你這一生不就是走馬燈團團轉嗎?你到哪一天,你才找到一個真正皈依處?這種人佛法里稱為一闡提,可憐憫者,自己沒有定功,隨風而轉。

  「般若波羅蜜」是智慧對於一切人事物、理事因果,種種轉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般若佛說的這六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小事,穿衣吃飯、喝一口水、拿個毛巾擦擦臉,六波羅蜜統統具足。乃至於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遵守這六個原則,一時一刻都不離開,這叫菩提行。所以這種生活,叫高度藝術這一都不假。

  能修菩提行,再往上提升,『行普賢道』。普賢不稱行,稱道。行跟道不一樣,行是在修學,道是拿到學位,我們講證果、成道了。他證什麼果位?在《華嚴經上講法身大士。一個人能行普賢道,最低的位次是圓教初住菩薩這是真實的果位,不是小果。普賢道跟菩提差別在哪裡?給諸位說,事相上沒有差別用心境界裡面完全不一樣。菩提行,他所用的心是相似的真心,不是純真,相似,跟真心很接近了。普賢道,完全是用真心,決定沒有妄心;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真的斷盡,尤其是分別執著這個意念永遠不生。有這樣的功夫菩提行就成了普賢道。普賢所用的心,就是我們提出來的「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起心動念,都與這十個字相應,而且是自然的相應,沒有絲毫勉強做作。如果還有絲毫勉強在裡面,那是菩提行,不是普賢道,沒有一絲毫勉強,心心念念流出來自然就是這樣。

  用這種心「禮敬諸佛」。諸佛是誰?一切眾生皆是諸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行是普賢道。普賢菩薩眼睛當中看一切眾生皆是父母皆是諸佛如來,孝敬的心圓滿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達到圓滿這是普賢道。如果說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還加個「過去」、加個「未來」,它是菩提行,不是普賢道,普賢道裡面決定沒有這一種分別意念在其中,這個地方微細普賢道里頭純善無惡。第二願「稱贊如來」,與性德相應的善,稱揚讚歎;與性德相違背的這些惡,不但絕口不提,念頭都不生,這是普賢道。但是在菩薩行裡面,菩提行裡面,這個念頭還存在。像我們現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我們對一切眾生的禮敬,不是出於真心的。是出於什麼?順從佛陀的教誨,佛教我們這麼做,我們就這麼做,不是真心的。稱贊如來,看到別人善事好事我們稱贊,看到別人壞事雖然不說,已經落了印象這就不行。普賢菩薩不落印象,我們落了印象差別在此地。

  「廣修供養」,在菩薩布施,在普賢供養普賢是最極真誠恭敬心,真誠恭敬心修布施就叫供養。對一切貧苦的眾生,我們以財物供養他,就像供養自己的父母尊長一樣,像供養諸佛菩薩一樣,決沒有一絲毫輕慢心,這是普賢道。廣修供養,那個「廣」字沒有分別,所以說無私無我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一切都不分,平等供養。這個平等,不是說供養都一樣多,不是這個意思,平等供養。所供養的物,那是看需要,看對方的需要,看自己的能力,盡心儘力就是圓滿。可是要記住,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講解廣修供養,「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換句話說,我們為一切眾生服務,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這麼多項目裡面,以哪個項目為主,哪個項目最重要,我們不能不知道。什麼項目?教學。教育這個供養是第一,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個最重要。幫助眾生斷惡修善,那是破迷開悟的前方便,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也像諸佛如來一樣,悟入諸法的根源,這才能達到轉凡成聖。換句話說,幫助一切眾生作佛,這是究竟的目標,是真實供養。要達到這個目的,先要成就自己。自己不能成就,要能幫助別人成就,佛在經典裡面說得很多,「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所以先要成就自己。

  成就自己就要認真修學,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是「懺除業障」。懺悔法,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等覺菩薩天天修懺悔。很認真的每天反省,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把自己的毛病改掉,這叫懺悔。人見別人過容易,見自己過太難。佛教給我們,別人是我們的鏡子,我們看到別人過,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我們就被污染了。看到別人過,立刻回過頭來想想自己,自己有沒有這個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天天要省察,天天要改過。等覺菩薩還沒圓滿菩提,所以他有過失他還天天改,到如來果地上,那才是沒有過失。沒有過失,他要幫助那些有過失眾生,於是他示現有過失這叫大慈大悲慈悲到了極處!他來唱戲、他來表演給我們看,讓我們六根接觸佛菩薩境界,有所感觸、有所感悟。佛度眾生佛教眾生,善巧方便到極處!後面教給我們,自己成就,還得要幫助別人。

  「隨喜功德」,破我們無始以來嫉妒障礙煩惱。哪一個眾生沒有嫉妒心?什麼方法能把嫉妒煩惱斷掉?隨喜,修隨喜功德。能夠沒有嫉妒障礙,他才會真正發心幫助大眾。請法師大德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請轉法輪」。如果條件許可的話,請法師大德常住在這個地方這就是「請佛住世」。普賢弘願就是這七條,後面三條都是屬於迴向。「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恆順眾生」是迴向眾生,「普皆迴向」是迴向實際;末後三願都是屬於迴向,行普賢道。教化三個層次第一個「皆發信心」,轉惡為善;第二個「修菩提行」,轉迷為悟;第三個「行普賢道」,轉凡成聖。這是佛教給我們,我們在此地,諸位年輕法師,你們發心法利生,教化一切有情,要記住,要知道怎麼作法

  『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這是講你到六道裡面去示現,也跟諸佛菩薩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現什麼身,隨機說法。雖然生在六道裡面,你永離惡趣。這就是說,你到餓鬼道裡面去變餓鬼,跟鬼說法;你到畜生道裡面,你變畜生身給畜生說法;你到地獄道裡面,像地藏菩薩示現的,在地獄說法;在哪一道,一定現那一道的身。你是不是惡道?不是,你是乘願再來的,所以叫永離惡道。永離惡道不是不到惡道里去,惡道的因沒有了,惡道那一種苦的果報你不受。

  下面這是講示現,『或樂說法』,你示現講經說法法師大德法師有在家、有出家,看緣分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或樂聽法』,聽法是什麼?做影響眾。由此可知,法會裡面有些有身分有地位有德行法師長者居士,他們是應化來的,他到這個地方聽法是做影響眾的。『或現神足』,神足在此地不是講神通,要把它看作神通那就錯了。「神足」在此地怎麼說?善巧方便很多;這是屬於神足,足是講滿足,神是神奇莫測,方法很多。像我們現在在這個講堂裡面,我們在學習,給諸位做報告。我們利用網路,現場就傳播到全世界。在網路上聽講的人數,比我們現場不知道要多多少倍!同時我們將這個錄相,很快的做成光碟,流通到世界各地,這都是屬於「或現神足」。所以此地的神足,不是一般人想像的怪力亂神,不是這個事情,是用許許多多不同的方法。而在佛法裡面,我們在過去,在《大藏經》裡面看到,我看到有一個劇本《歸元鏡》,這是很古老的劇本,崑曲的劇本,這是或現神足。他把經典所講的道理把它編成故事,用舞台表演的方式,達到教學的效果,這個方法好,這是或現神足。所以經典裡面的內容,可以把它寫成劇本。現在在電視里頭播映非常好,能夠把它寫成電視連續劇,我相信看的人會更多,會很容易接受,比我們在這裡講的效果還要大、還要殊勝這都是或現神足的方法。『隨意修習,無不圓滿』,佛法不是定法,活活潑潑,隨意修習。「修」是修正我們的過失,修正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習」是在練習,學習佛菩薩生活,學習智慧生活,學習藝術生活,這才叫圓滿末後兩句總結前面兩願:『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一願今天我講得比較上詳細,我想這個說法大家能夠明了,而且真正能夠學習,才得到佛法真實受用。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八十二集)  2000/4/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82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二面,經文第六行,從三十七願看起,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

  這是第三十七願。接著看下面兩句

  【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三十八「應念受供願」。

  這是大願第十八章,所說的是極樂世界的依報庄嚴。我們生活世間,每一個眾生都為衣食住行而憂慮就像經上所講的,沒有田宅的,希求得到田宅;沒有財富的,希求得到財富。每天思慮、勤奮辛苦的工作都是為了這些。因此學道也不能夠專心這是世尊在經上所說的「貧窮學道難」。富貴人家,他們每天念念希求著享受,享受五欲六塵之樂,把修道這個事情疏忽了,這是富貴學道難」。貧富學道都不容易,在現前這個社會就更難了。

  科技的發達,大幅度提升一切眾生物質享受的慾望。而科技的發展沒有止境,於是一切眾生慾望的增高也沒有止境。我們有沒有想到這樁事情的後果?如果細心的去觀察、去思惟,後果不堪設想,這不是好事!如果是好事、是善業,諸佛菩薩具足究竟圓滿智慧,為什麼不在兩、三千年之前就把這些科技發展出來?你們想想,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以及我們歷代這些祖師大德,教我們過那種原始的生活?他們不是沒有智慧、不是沒有能力,不是不懂科技,懂得比現在科學家要多。為什麼不發展?現在我們是深受科技文明之害,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佛菩薩、世出世間聖賢人,教我們過原始自然生活那是真正健康生活,過的真正是人的生活。現在我們說這個話,大概總是七、八十歲的人聽到的時候,他才會點頭,才覺得這個話講得道理年輕人不行,聽到這個說法不能接受。認為什麼?那叫開倒車,不合科學、不合實際。現代年輕人是這個想法這是自然現象,他一出生就被科幻迷住了,迷得太深,迷得太久,回不了頭來。

  七老八十的人你要問問他,讓他很冷靜的回憶一下,他在年輕一、二十歲的時候,那些飲食,吃的菜、吃的米、喝的水,跟現在一樣不一樣?這一想就明白了,完全不一樣!六、七十年前的蔬菜,味道是鮮美的,好吃,真養人;現在那個切的蔬菜,顏色比從前好看,沒有味道。為什麼?用化肥,人工來培養的,不是自然的。這些東西吃了養人,不但不養人吃了一身病,病從口入,你說多可怕!喝的水,水裡面也加上許多化學物,跟從前的水不一樣。我們在小時候沒有自來水,在山上喝泉水;一般都市裡面,河水。河水要挑水,兩個水桶往家裡挑,挑的時候水不清,一般用明礬讓這個水有一兩個小時完全沉澱,沉澱下去那個水就很清了,不需要燒開就可以喝。我們小時候,記得念小學、念初中,哪裡有燒開水給你喝?就是河水提上來就喝了,沒有病菌,很健康,水質也好、味道也好。

  現在看看這個科技發展的時候,吃的不像吃的東西,喝的那個水完全不是原味,這個日子有什麼好過?這個世間有什麼值得留戀?大自然環境完全被破壞了,我們想想怎麼不痛心?這個話茗山老和尚老人家體會比我還要深,他大我十幾歲。現在世界人心變了,生活環境都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這個轉變不是向好的方向轉,逆轉!有識之士、慈悲之士怎麼會不憂慮?怎麼會不感嘆?在這個地球上,現在要找一個清凈環境,確實不容易找了,愈是開發中的國家愈沒有了;沒有開發的,所謂落後的地區,也許還能保持一點正常的生活。我走了許多地方,我喜歡澳洲澳洲一直到現在還沒有被污染,澳洲政府很聰明,他們不發展工商業,知道工商業的害處。澳洲到今天還是農業社會、農業國家飲食起居還保持原始的形態,非常可愛!這一土地也是得天獨厚,地大人稀,他們的土地面積大概跟中國差不多大,跟美國也差不多大,全國的人口只有一千七百萬人,比台灣還少,台灣二千二百萬。地大人稀所以沒有污染,到那個地方才真正看到藍天白雲。這個地方這兩百多年來沒有戰爭,人與人之間非常親切,它人少,所以看到人都很喜歡。人非常老實、非常忠厚,知足常樂。其他地區都看不到這個現象,所以到澳洲就像走到下一樣。

  我們再看看這一經文看了這個經文,想想我們現在生活環境,還是得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好,澳洲也比不上!阿彌陀佛在此告訴我們,『我作佛時』,「我」是阿彌陀佛自稱,他現在已經作佛,當然這個願就兌現了。『生我國者』,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論是生哪一個凈土,西方有四種凈土,不論生哪一土,每一土都有三輩九品,無論你是哪一個品位,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得到這個待遇:『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滿」是滿足,滿足我們自己的希求。經文只舉了幾個例子,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切滿足日常生活之所需。所以到那個地方對於物質生活的供求就不用操一點心!人自自然然心就安了。

  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心始終不能夠安定下來。原因是什麼?我們的物質生活沒有保障,無論你今天過的是什麼環境,都沒有辦法保障,所以憂慮重重。西方極樂世界生活需求的,不需要自己經營,那個世界是「變化所作」。經上介紹得清楚,所謂「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吃什麼東西念頭才動,你想吃的東西就擺在你面前了,「變化所作」。吃完了,吃完就沒有了,也不必去洗碗、洗碟子,搞這些事情這是神話,其實這個話很合科學。現代科學家告訴我們物質能量一樁事情能量可以變成物質物質也可以變成能量原子彈的理論就是根據這個發明的。把物質解放成能量科學家找到辦法;現在就是如何再把能量恢復成物質,他沒辦法。所以西方世界科技,比我們這裡高明,他有辦法能量變成物質。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加持,這個本願就是這一願,就是這三十七願加持你,你就變成一等的科學家你想要什麼東西,這個能量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真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你就把它變成你所需要的物質;你不想要,這個物質解放成能量,就沒有了。你說自在!這種高科技不需要儀器,哪有像今天世界上造核武還得那麼麻煩,人家念頭一想就變出來了,這才是真實智慧才是高等的科技。我們這個科技搬到極樂世界,那真是小巫見大巫,微不足道!這就是能與質的轉變。我們從世間科學家發現的這些理論,深深的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事實,決定不是幻想大乘經上佛常給我們一樁事,「一切法從心想生」。西方極樂世界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是從心想生,想什麼就變現什麼,這才叫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安樂!

  「種種供具」,這供具裡面,範圍就廣大了。不一定是自己需要的,看到一切眾生需要,有能力幫助別人。還有往生的這些菩薩,下下品往生的,諸位要記住,都是阿惟越致菩薩,地位之高不可思議!這些菩薩,每天時時刻刻都到十方世界諸佛如來道場去參訪,去參訪總得要帶一點禮物,供具就是禮物,這些禮物也是隨心所變的。經上常常給我們幾個例子,香華、幢幡寶蓋、天樂等等,這是幾個例子都是屬於供養具。這些供養東西無量無邊,無比的殊勝,不但我們人間沒有,天上也沒有,沒有一樣不是隨意而至。我們念到這一經文你想不想到極樂世界去?這真的是離苦得樂了。在這個世間生活多苦?實在太辛苦了!身心負擔太重了,這是一般人講的壓力物質生活壓力精神生活壓力,確實讓人喘不過氣來,科技愈發達,壓力愈沈重。

  中國來的同修,有許多未曾到過外國,天天自己在家裡猜想,外國這樣好、那樣好,天天在想。外國是不是真好?不見得!我曾經記得,這大概是十三年前,我第一次回到中國,陪同韓館長到她的家鄉大連市。這也是離開家鄉半個世紀了,家裡面還有一親戚朋友,五十年沒見面,回去得到非常親切的招待。在招待會上大概有三十多人,那個時候我們從美國回去,大家聽說美國都好羨慕,我在那個宴會上給大家說了句話我說:「美國人的生活不如你們!」他們聽了都呆了:「美國人住的是洋房,出門家家都有汽車,電氣設備樣樣不缺,怎麼不如我們?我們一樣也沒有!」我反過頭問他們,我說:「你們現前三十多位朋友,你們其中哪一位是負債過日子的?」他們彼此互相看看,一個都沒有,一個負債的都沒有!我們中國古人常說:「無債一身輕」,美國人沒有一個不負債,生下來就負債,死了都還不清,這個日子好過嗎?你們要過嗎?他們的洋房、汽車、電氣設備,全是賒帳賒來的。從銀行貸款、保險公司貸款,辛辛苦苦賺錢是什麼?還帳!還一輩子都還不清你要過這個日子嗎?東西方的文化不相同,中國人決定不願意過這個日子,這個日子得多辛苦!壓力多重!哪一天沒有工作了,你所有的一切,銀行來沒收你,保險公司來沒收你,把你統統都拍賣掉,你一無所有。那個社會是這樣的,跟我中國社會不一樣。所以我到國內去看看,他們下了工之後,幾個朋友在門口小桌子上下棋、喝酒、聊天。這種閒情逸緻,美國人連作夢都想不到,他到哪裡能享受這個生活?一天到晚腦子裡:「怎麼賺錢還債?」我這一說他們才恍然大悟、才明了。我們今天物質生活窮困一點,窮得快樂,窮得自在。這正是古人所說的,如其是富而不樂,倒不如貧而樂。美國社會是富而不樂,我們中國人是貧而樂。佛陀給我們離苦得樂,我們真得到了。外國人要講離苦得樂,他那個苦不容易離,於是得的樂就很有限。他們的樂,說個不好聽的話,去找刺激。旅行、游泳,找這些場合;度假,都是刺激,不是真正的樂。所以外國人羨慕中國中國人羨慕外國,彼此都在妄想。真正的樂?在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沒有一樣不滿願的。我們讀了之後,果然覺悟,就要下定決心,這一生一定要去!

  我們要問,能不能去得了?古德告訴我們,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為什麼又有人說一萬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兩三個?這跟萬修萬人去有沒有矛盾?給諸位說,沒有矛盾一萬個人當中,兩三個往生,那兩三個是真修,他就去了。其餘的九千九百九十多他不真修,他真修都去了!他是修行他不是真修行,他的修行不如理、不如法,所以他去不了。果然如理如法修行哪有不去道理?什麼叫如理如法?經典裡面所說道理、所講的方法,你都明白、都懂得,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學,你就決定得生。由此可知,經不能不讀,經不能不講。讀,讀得很熟,但是不懂,那也不行。我們讀經不但要懂,佛在大乘經裡面時常教導我們,要深解義趣。換句話說,你解得愈深愈好,你做得自然做得自在,你修行就如如法。可是要深解義趣,實在講也不是容易事情

  我們年輕的時候學經教,自己發心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這就佛家講的,所謂的「弘法利生」。因為我們自己明白了解佛法殊勝佛法好處,這樣好的東西要不廣泛介紹給社會大眾,實在太可惜了。所以弘法的願怎麼生起來的?你對於經教真正認識了,你這個願才生起來;你對它沒有相當的認識,這個願生不起來。發心簡單!所以一定要有深刻的認識,你的心自然就發起來了。這樣好的東西,沒有人去宣揚、沒有人去介紹、沒有人去推廣,可惜!所以我們在社會上,不管是什麼樣的好的工作,我都放棄,都辭掉,我要這一樣,這個沒人搞;如果有人搞,我也未必會搞這個事情,看這事沒有人搞,我要發心來做這個事情。可是做這個事情,難!難在什麼地方?這個東西真實智慧,靠世間小聰明是決定做不到的。真實智慧從哪裡來?佛講的方法很多,但是我們都不行,都做不到。佛講慧從定當中來的,定從戒當中來的,我們一樣也做不到。連五戒十善都不能做到,那還談什麼?這個事情就都落空了。

  老師教我們一個方法,求感應這是大學問,世出世間第一大學問。我們以一生的精力去求學,從前老師告訴我他說其他的書不要談,單單談世間法裡面,中國有一部大書叫《四庫全書》,我們有沒有能力把《四庫全書》從頭到尾念一遍?從前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告訴我,那個時候《四庫全書》印出來了我也買了一套。這個總經理說得好,假使這個小孩,一出生下就會念書,每天念八個小時念到百歲這部還沒念完。不能念多,只一遍你就曉得這部分量之大。再要加上現代這些書籍,超過《四庫全書》十倍都不止,你如何涉獵?你要想通達世間法就難了。世間法不通,你怎麼能夠弘法利生?這是世間法的難處。再說到佛法也不說是古今中外後人的註疏,單單講這一部《大藏經》,我們這數十年有限的生命,有沒有能力去讀誦?想想,也沒能力。這個事情怎麼辦?老師直截了當告訴我們,求感應。什麼感應?佛菩薩加持,只有這一條路子。要想感應感應最重要的一個條件誠心真誠心。真誠到極處!至誠你就感通了,世出世間法不必學,一接觸就通了。這要靠感應,沒有感應決定做不到。要真誠到極處,才有這樣的效果。我們今天就是靠這一感應,來跟諸位介紹佛法。如果沒有感應,給諸位說,我是一無所知,我什麼都不會。

  同學們在此地學經教,也要記住這個教誨。用真誠的心,把世間殊勝、最善好的法門,介紹給廣大的眾生。除此之外,心裡頭決定沒有第二個妄想雜念,你就能獲得感應。這裡頭如果夾雜一絲毫自私自利,夾雜絲毫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感應就沒有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只要把這十二個字落實,我們舍棄自私自利,起心動念為佛法、為眾生,決定沒有一念為自己,這是感應的先決條件。放下一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恢復自己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感應就道交了,這個時候展開經卷,你就會看到經里頭的意思。隨著你的功夫淺深,你看這個經文的意思,愈看愈深,愈看愈廣。你會看到這個經文,字字句句含無量義,自然法喜充滿。我們自己修行,求願往生,自己真有把握了。身心世界自然然就放下了,一絲毫勉強都沒有。現前就得自在就得大圓滿,就得諸佛如來加持,我們靠這個。除此之外,要想自己的能力,憑自己宿根、憑自己智慧、憑自己用功都不成就

  在家同修,用至誠感通去念佛,你的功夫會得力,你決定得生凈土出家同修,你至誠感通求三寶加持,把這個殊勝法門介紹給廣大群眾。大慈菩薩講得好,你能夠勸兩個往生往生成佛,幫助兩個人真正成佛,這個功德就比自己修行還要大;你能幫助十幾個往生作佛,你的福德就無量。那問自己會不會往生?你們想,你自己會不會往生?自己念佛功夫縱然差一點,你要是真的送了幾十個人到極樂世界去,都作佛了,那些人看到你在臨命終時,一定會跟阿彌佛說:「我們這一批人往生都是靠他,他現在快要命終了」,拉著阿彌陀佛「我們趕快去接引他」。知恩報恩!極樂世界菩薩不會忘恩負義,知恩報恩。所以功夫差一點,他們來,拉都把你拉去。茗山老法師告訴我,他今年八十八歲了,還到處奔波這樣的辛苦。他跟我講,他早就應該去閉關、去住山,好好念佛,辦自己的事情。但是現在弘法的人太少,大家都找他。他想想,還是恆順眾生,多幫助一些大眾,犧牲自己的修學功夫這是菩薩發心!跟大慈菩薩講的原理原則完全相應。為一切眾生、為佛法,犧牲自己修行的品位,但是決定得生!

  過去在隋唐時代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往生極樂世界。他的學生問他:「老師,你生到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他跟學生說,他往生的品位不高,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生凡聖同居土。大師學生說,他因為領眾、因為弘法,把自己修行耽誤了,如果不領眾、不管這些事務,他的品位會很高。這是說明犧牲自己的品位,成就大眾往生因緣菩薩示現的!特別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弘法的人少了,我們要不發心,那誰來發心?你如果說是專求自利,不顧別人,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佛法在這個世間斷絕。我們想一想,你能往生得了嗎?世間法里尚且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釋迦牟尼佛祖祖相傳,傳到你這一代,你怎麼可以絕後?那就叫大不孝!除非你沒因緣,那這個行。沒有人跟你學,沒有人願意親近你,這個可以,你可以專心念佛,求生凈土,以後乘願再來。如果這個世間,還有一個、兩個肯聽你的,想跟你學的,你就不能不照顧,你就不能自己走。如果自己走了,不照顧這些人,你的慈悲心何在?有這種意念的,我們想一想,他還是沒有把自私自利放下。沒有放下自私自利,怎麼樣用功、怎麼樣修行都不往生。為什麼?跟往生條件不相應。本經三輩往生世尊教導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沒有發菩提心,你只有一向專念,念得再好,打分數,你頂多滿分也是五十分,不及格。所以要記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要懂得。所以我們讀到這一個願文,對於極樂世界生活環境生起無限的嚮往,決心要去!

  再看下一願,就非常殊勝:『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佛法的修學,世尊在一切經論裡面,都把布施擺在第一。論行門的功夫,可以說就是一個布施。從這個地方開始,也到這個地方圓滿。自始至終,沒有別的,就是布施而已矣。布施是什麼?放下!菩薩的行門,無量無邊,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歸納起來,佛把它歸納為六個大綱領,就是六波羅蜜。無量無邊的行門,歸納起來六條,六條再要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布施布施裡面,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持戒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屬於法布施,統統可以歸到這一條。修行修什麼,你要懂得。施捨!佛在經論裡面教導我們,施捨度慳貪。慳是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這是病根。為什麼說它是病根?你這個捨不得的念頭,就是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嚴重的後果是什麼?地獄!由此可知,我放下慳貪,就是把三惡道放下了,決定不墮三惡道,道理在此地。

  布施裡面,要有真誠恭敬心修布施那就供養供養布施在事上講一樁事情用心不一樣。通常我們布施會有愛心,但是真誠恭敬心生不起來。現在用比喻比喻不出來。從前人行,從前人說,你用孝順父母的心、恭敬師長心來布施那就供養。從前人懂得,現在人不知什麼叫孝順父母也不知道什麼叫尊師重道,他念頭沒有。我們今天講這個,是連比喻都找不出來,這個難!他從小家裡老人沒有教他;上學,學校沒有教他;放眼在社會裡面,找不到這個樣子。他怎麼會有這個觀念?他要有這個觀念,那他就是古佛再來的。他如果不是再來人,決定不會有這個觀念。難!實實在在是難!

  由此可知,我們修行成就,以往生而論,你要想生到實報土、生到方便有餘土,都相當困難。我們今天的指望,唯一的就是凡聖同居土,帶極重的業障也能往生。為什麼?因為要生上面兩土,你要懂得孝親尊師,你要懂得供養布施這個心,而非供養這個心,上兩土非常不容易契入。我們對於一切大眾恭敬心很不容易生起來,關鍵在此地。這個地方所說的,也不是我們現前,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每天去拜佛我們現在講,說拜佛,大家這個觀念會想錯,我們加一個字,去拜訪佛,這個觀念就不錯誤。我們到十方世界去拜訪諸佛如來,向他請教,聽他講經說法,總得要帶點禮物去供養,總不能空手。對於佛最極尊敬心,所以這個布施供養。不能說諸佛如來「我布施給他」,這個心就不恭敬了。至誠恭敬的心,對諸佛菩薩布施叫做供養。事沒有兩樣,用心不相同,名詞就換一個。諸佛如來接受你的供養,這裡頭的意思大家有沒有聽出來?如果不是真誠供養,十方諸佛不接受你的。你有沒有聽出這個味道?至誠供養,這個物質東西再薄、再不值錢,佛都歡喜歡喜你的真誠心。你送的供品再豐厚,一點恭敬心都沒有,佛不接受你的。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現在我們這個身體還在世間還沒極樂世界去,這一條我們怎樣落實?應當要落實!換句話說,現在要學習,到極樂世界,然後去供養十方諸佛,就很自然。現在怎麼學?現在就是供養一切眾生,以真誠恭敬布施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這個話我們聽多了。世尊在《華嚴經》、《圓覺經》裡面說得殊勝他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佛不常說,佛講的話是真的,確實本來成佛。大家現在是不是佛?當然是佛,從佛性上看你是佛。性既然是佛,相是從性變現出來的,相哪裡不是佛?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你不是佛、誰是佛?只是你是糊塗佛,你真的是佛,是個迷惑顛倒的糊塗佛。十方諸佛如來慈悲,把你喚醒,幫助你破迷開悟讓你成為一個大覺、智慧佛,不是迷惑顛倒的糊塗佛。事實就是如此,所以我們對一切眾生怎麼能不恭敬?怎麼能夠不供養?恭敬供養的心油然而生

  我們看到,這常常在家裡面,洗手間、廚房,會看到小螞蟻、小蟲,你會不會去殺它?不會,那是佛!我們五戒善才真正會落實。不但不殺它,看到它,恭敬它、供養它,它到那裡是什麼?它找東西吃的,你要布施給它。你也要給它說法,它比我們還糊塗、比我們還迷惑。所以我們要開示它,要跟它談:「不要到廚房這些地方來擾亂,你所需要的東西,我們在房子外面供養你」。它會聽話,很有效果。所以決定不可以殺害。殺害,它會報復,愈殺愈多,殺不完,這個冤讎結下去可麻煩了。冤家宜解不宜結,這個冤讎結下去之後,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決定不與一切眾生冤讎!再小的螞蟻都不可以,它縱然是來擾亂,我們要有耐心。五戒,看起來容易,很不好守。每一條戒都不好守,必須把理事、性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一切眾生跟我們的關係、跟諸佛如來關係,你都搞通了,不勸你持戒,你自然不會犯戒。你明理了,你知道應該怎麼做你會很認真的去做。諸位可以自己試驗試驗看,真正這樣做我想你做上個半年、一年,你住的房間,這些蚊蟲螞蟻跳蚤是一個找不到,它受你的感動!由此可知,它並不糊塗,你對它好,它有好報給你供養現前就要學對於小動物,我們都要恭敬供養,何況對人?不同國家的人、不同種族的人、不同信仰的人,應當要修供養

  今天下午,我們參加回教一個聚會,我們見到一位法師,贈送一張支票,大概是兩萬塊錢,送給回教。茗山法師看到了很歡喜這是事情!不同宗教,我們也能夠互相幫助,這是事情。過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