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參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講記無依行品第三

 夢參老和尚主講地藏菩薩戒律法門第三冊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無依行品第三〉

  夢參老和尚主講

  「爾時中有梵天名曰天藏,久植善根,住第十地,具諸菩薩摩訶薩德。即從座起,合掌禮佛,而說頌曰:

  功德藏慧海 我今問所疑 願慧海垂聽 為我除疑滯

  我等今渴仰 德藏勝法味 及最上義味 舉眾咸欲聞」

  這個偈頌是贊嘆佛的功德,「藏慧海」是指佛說的。佛是含藏一切的功德,含藏一切的智能,像海那麼深,像海那麼廣。他說,「我今問所疑」,我現在有點疑惑,可不可以請問,可不可以請求。「願慧海垂聽」,願佛憐憫,可以聽我說一說。那麼就可以為我消除這個疑惑疑惑就是滯礙,有滯礙就不能前進。把疑惑去除了,我就能修了。

  我們與會的大眾都渴仰,渴仰什麼呢?「德藏勝法味」。「德藏」是稱讚佛,稱讚世尊是含藏一切的功德,有殊勝的法味,這個法味就是佛說法的時候有一種味道就像我們飲食的時候,感覺到生起妙味,這是諸法妙味。像你生起歡喜心,生起踴躍心,生起精進心,生起懺悔心,這包含很多,隨各人聞法的慧力,以及自己的善根力量。「最上義味」就是聞到法味,聞到最上的第一義諦,這個義是指第一義,誰都想得到這種殊勝的第一義,有智味,而且能得到飽足。聞到法味而飲食受用,那就自己去作!去行!所以,現在大家都想聽一聽。

  我們要先知道〈無依行品〉的涵義,才知道這個法味的意思。「無依行」就是行無依。這是說你行法的時候,生起善根功德所依處,但卻沒有依處!「無依」就是沒有依處。行法本來是能功生德善根的所依處,這是無依,沒有所依處。為什麼沒有?或者你緣念邪知邪見,作種種的業。或者是惡緣,沒有遇到明師,遇著惡友引誘你,那麼你行法的時候,沒有功德善根為所依止,你的所作所為就不能產生善根,不能產生功德。那會產生什麼呢?產生罪過。以下一共有十種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如來今者恣汝意問,當隨問答,令汝心喜。大梵天言:唯然世尊,以頌問曰

  利慧修定者 安住不放逸 為住勝義諦 為依止生死

  晝夜於法義 精勤而誦習 為渡煩惱海 為退墮惡趣

  勇猛勤營福 為定趣涅槃 為處生死中 退墮於惡趣

  聰慧剎帝利 成就十種輪 為沉生死中 為當升佛果

  雜染心難伏 諸煩惱所亂 以何凈其心 修定福誦業」

  佛就稱讚天藏大梵天所問的問題。佛告天藏大梵天說:「如來今者恣汝意問,當隨問答,令汝心喜。」大梵天言:「唯然世尊,以頌問曰」。他先請示,前面這個頌就是請示佛,我有疑問,可不可以給我解答。解答之後,使我們都聞著勝妙的法味,聞著最殊勝的義味。法味義味,法里含著有義理。佛又答應他,「隨汝所問」,你要問我,就給你解釋、答覆你。

  大梵天就用這個偈頌來問,他一共說了五頌,每頌是四句他說,有智慧很聰利的人修定、修三昧,能夠不放逸。這個不放逸包括不掉舉、不昏沉。像這一眾生是住勝義諦嗎?還是隨著生死流轉呢?還是依止生死流轉呢?是依止勝義嗎?還是依止生死流?假使有這么一個利慧修定的人,他安住不放逸的精進修行他是住在勝義諦?還是依止生死?這是一個問題。

  「晝夜於法義,精勤而誦習,為渡煩惱海,為退墮惡趣。」法就是佛所說的經,經裡頭就含著有義理。每部經都有義理,是無上義,是第一義諦。所以每一法都叫諦法。他對佛法義理晝夜的誦習讀誦大乘,而且是精進勇猛,精勤的不懈怠這是不是能夠渡煩惱海?他這樣作是渡煩惱海嗎?還是退墮惡趣?這跟前面是一樣的涵義,一個是修定的,一個是讀誦大乘修慧的,修福的。

  下面是營福的,「勇猛勤營福」,作一切佛事,還是勇猛精勤的去作。「為定趣涅槃,為處生死中,退墮於惡趣。」營福業的這一眾生是不是能夠以他的福德力量趣向於涅槃呢?還是處在生死當中呢?退墮到惡趣呢?這又是一個

  第二個問題,聰慧剎帝利成就十種輪。「為沉生死中?為當升佛果?」前面所說的剎帝利王種,剎帝利灌頂王,他成就十種王輪,登了金輪王位,或者銅輪王位。剎帝利有四種,我們舉的都是金輪王,具王四洲的。他成就十種王輪了,他還是在生死當中浮沉呢?還是當升佛果呢?能夠成佛果呢?

  「雜染心難伏,諸煩惱所亂,以何凈其心,修定福誦業。」這是總說這些偈頌。現在的眾生,不論修定的也好,修誦業的也好,營福的眾生也好,他的心是雜染心。剎帝利灌頂王,他為什麼這樣問?營福能不能趣向涅槃?持誦業能不能成到佛果?修定能不能成就三摩地?一正一反,他為什麼要這樣問呢?「雜染心難伏」。眾生煩惱心、雜染心很難調伏,往往在行道的時候,他那個心不能專註一境,會受到煩惱擾亂,以什麼方法才能使他的心清凈下來修定修福?作這樣殊勝事業?

  現在當前的時代,就是末法的時候,有好多的道友修定,乃至於讀誦大乘,訂成日常的功課,每個寺廟早晚功課都是讀誦大乘。還有一些密咒,作佛事,或者誦經、禮拜。或者有道友們、齋主來請求,或者設齋營福。那麼,作這些福業能不能成道?能不能成佛果、成道業?為什麼這樣問呢?因為他作的時候是雜染心,雜染心是善惡兩種都有,他的心不能專註一境。

  誦經的時候大家都知道,不容易貫注經文的前義、中義、後義。從第一句開始念經題,以至於最後迴向,完了之後,這中間有沒有雜亂妄想?心是不是清凈的?我們自己都可以判斷。有的時候清凈,有的時候念的念的不知念到哪兒!念的打瞌睡的時候也有。在沒有用功的時候,還感覺不出來,你一用功昏沉、掉舉全來了。一下子就想到別的事,一下子又就想到其它的事,這兩者是最容易干擾的。在這里念經,口裡是在念,好比你念熟了,念了好多年的〈普門品〉,你念了十年以上了,都會背了。就像我們拜懺,拜沒有好久,大家都背得了。背得了之後,更容易散亂口裡在念,心裡跑到別處去了!這樣有沒有福報呢?我認為有的。起碼他的口業身業是定的,只是妄想不能夠清凈

  他所問的問題是怎麼樣能凈其心!要凈心修定、修福,乃至於這樣子來讀誦,這樣的效果才大。如果以雜染心,煩惱把你擾亂了,是不是還有功德呢?佛有沒有善巧方便的方法,令這眾生去掉雜染心來修定、修福,來習誦?他問的涵義是這樣的意思。

  「爾時世尊告彼天藏大梵天曰:善哉善哉!汝善辯才,能問斯義,汝於此法已作劬勞,汝於諸行已得圓滿,汝於過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已勤三業,興隆正法,紹三寶種,今為饒益無量眾生,復問如來如是深義。善男子!有大記別法名無依行,過去一切諸佛世尊,為欲成熟有情故,為令厭離生死法故,為令除斷業煩惱故,為令三乘速圓滿故,宣說住持此無依行大記別法。」

  佛就答覆這位天藏的大梵天說,你問的很好你是辯才無礙的,善於辯才所以能夠問出這種道理。「斯」就指他上面所問的這些問題。「斯義」就是這些的義理。「汝於此法已作劬勞」,說你對這個法已經修了很久。「劬勞」就是贊嘆他很辛苦,很精進,因此你對你所問的諸法,已經圓滿了。諸行已經得到圓滿了,他已經到了十地,住到十地的菩薩,到法雲地,已經將近圓滿了。你不但現在問我,在過去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世尊所,你也如是問。

  這種深義都是你經過修持的,經過自己作的,有經驗的,他已經知道。在修定的時候,修讀誦大乘修慧業的時候,修福的時候,那是雜染心,煩惱所惱,能不能了生死?能不能證到佛果?他是經驗過的,用雜染心是不可能證得的,必須得清凈心。有什麼方法能夠使他心不妄動呢?能夠證得清凈心呢?

  所以佛就贊嘆說,你在無量的過去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世尊面前,你的身口意三業,精勤修行,護持正法,興隆正法,紹三寶種,也如是這樣問過諸佛世尊。為了饒益無量眾生,現在你復問我如是深義,這個道理是很深的。你說雜染心,沒有福報,凈心又從何而得?善根是逐漸種的,惑業是逐漸消的。諸佛菩薩都是經過無量劫修行釋迦牟尼佛是示現的化身,修三大阿僧祇劫,何止三大阿僧祇劫?地藏菩薩修行是無量無量劫,好多個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佛道難成!

  善男子!有大記別法名「無依行」,諸佛都如是。「大記別」就是授記,佛本來預言未來如何如何如何,這叫記別。乃至於佛證實了某個弟子說你什麼時候什麼時候,經過多少劫,你要成佛了。成佛的時候,你叫什麼名號,那國土叫什麼名字,那世界叫什麼名字這叫授記,這是指法說的。

  「大記」,是指法,不是指人。說未來的一切眾生,如何如何如何,這也是記別。正法、像法、末法,這也是記別的涵義。末法時代眾生如何如何,乃至佛法稀少,作業的多,斷見、常見、惡見很多。

  「現在十方諸佛世尊,亦為成熟有情故,為令厭離生死法故,為令除斷業煩惱故,為令三乘速圓滿故,宣說住持此無依行大記別法。未來一切諸佛世尊,亦為成熟有情故,為令厭離生死法故,為令除斷業煩惱故,為令三乘速圓滿故,宣說住持此無依行大記別法。汝於過去諸如來所,已具得聞此無依行大記別法。我於今者,亦為成熟有情故,為令厭離生死法故,為令除斷業煩惱故,為令三乘速圓滿故,宣說住持此無依行大記別法。汝應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無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三世諸佛為了讓一切眾生斷他的業,斷他的惑,斷他的煩惱讓他成熟,離開生死證得涅槃成就三乘果位,不再在六道輪迴,也宣說這個無依行的大記別法,而且三世諸佛是這樣說的。「汝」是指天藏大梵天說你在過去諸佛所,已經得聞了此無依行大記別法,你都聽說過了,但是你為了利益眾生緣故,又來請我說我現在是為了成熟一切諸有情緣故,讓一切有情煩惱菩提,為令他們厭離生死,為令他們得證涅槃,為令他們證了聲聞緣覺菩薩的果位,速成圓滿也要宣說此無依行的大記別法。

  「汝應諦聽」,你要好好的聽,如理的聽。佛對問者的答覆都是如理聽、諦聽。十地果位的菩薩,乃至於文殊菩薩問、地藏菩薩問,佛都是答覆諦聽、如理聽,就是對我們說的。我們一定要如理的、審思的,這叫作聞,就是聽。聽聞就是聞慧,聞思修不聞你怎麼思惟呢?不思惟你怎麼能修呢?否則是盲修。你必須知道怎麼修,怎麼去作,作有作的方法,所以叫他諦聽。

  「爾時天藏大梵天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言大梵:有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設使先成,尋還退失,況當能成色無色定,乃至三乘隨成一乘。」

  「爾時天藏大梵天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我一定照佛的囑托,我願諦聽,很希望聽到佛說。「佛言大梵,有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設使先成,尋還退失,況當能成色無色定,乃至三乘隨成一乘。」這是說十種無依行法,他行法的時候無依,不依著三寶,不依著佛的教法,這樣修定不得成。

  這十種無依行法,有一種都不成就,連欲界的善根尚且成就不了。如果他先成就了,他行法的時候,十種無依當中,有一種無依,他以前有的都會退失。我們的善根,我們的福報,不是無限量的。如果今生不修今生就退失以前的福報今生享受完了,就沒有了。

  學道者,要是不精進,一懈怠,「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不勇猛精進,未達到不退位的時候,還是會退的,除非成了佛。成佛是他的身口意不需要再加護念,不需要再加作意,自然的,沒有一點的不善。像那大菩薩摩訶薩八地以前的菩薩都要護念,阿羅漢雖然是證得了,他認為是涅槃不動,他要護他的身口意,這叫有護。佛已經到了不護的地步,到了不護地。

  這十種的無依行,你有一種,想成就欲界的善根是不可能的。以前成就的,現在有了無依行,有那麼一法,你就退失。你要想禪定,得禪定,不可能,一般禪定都得不到。色界禪定無色界的禪定都得不到。也就是四禪四空定,八定一個也得不到,何況你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的果位,一乘也成不了,就是這樣的涵義。以下就說十無依行。

  「何等為十?一者世有一類,雖欲修定而乏資緣,經求擾亂。二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犯屍羅,行諸惡行。三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顛倒見,妄執吉凶身心剛強。四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心掉動,不順賢聖,諸根輕躁。五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離間語,破亂彼此。六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粗惡語,毀罵賢聖。七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雜穢語及虛誑語。八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貪嫉,於他所得利養恭敬心不歡悅。九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瞋忿,於諸有情心常憤恚。十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邪見,撥無因果。大梵當知,是名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設使先成,尋還退失,況當能成色無色定,乃至三乘隨成一乘。」

  「何等為十?」征啟的意思,哪十種呢?「一者世有一類,雖欲修定而乏資緣,經求擾亂。」你要想修定,得有資糧,先備辦資糧。修定資糧有兩種你要有個寂靜處所,有人護持你,衣食住行什麼都有,不要再操心,不要起心動念。這都是行道的資糧,更重要的是法的資糧。你要修定,要先修加行。你先懺悔懺悔,消除業障。我們受過三歸,受過五戒,都先懺悔,就是這個意思。

  你沒有資糧,要想修定、靜修,辦不到。辦不到,你心裡頭的妄想一定會生起的,吃了這頓沒下一頓,怎麼辦呢?還在那兒坐靜的時候,就想來了明天還沒有下鍋的米,或者你穿的衣服不夠,不能禦寒。或者你修道的處所蚊子很多,咬你叮你,定力還不夠的時候,你是定不住的。想住在山裡,找一個寂靜處,山林不是那麼好住的。在中國講,你未破參的時候,不能住山,也就是你定不了,沒有那個定。第一種就是無依,沒有資糧所依,這樣去修行,是不成的。這是第一個

  「二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犯屍羅,行諸惡行」,犯了戒,破了戒。屍羅是保護你的,屍羅是生善的根本,是防非止惡。如果你犯了戒,破了律儀,你想修定是不可能的。沒有守戒就是犯戒,犯戒就是行惡行,行惡行要想去修定是不可能的。這是第二個無依行。

  「三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顛倒見,妄執吉凶身心剛強。」想要修定,就用顛倒見,吉凶禍福吉凶禍福包括很多。顚倒見是什麼?看見這個房子,或者住宅,一進去看,就說你這個地方不對,這個窗戶沒有開好,這個門沒有開好,這樣開了要招凶,你要改正一下。要怎麼樣才是吉,這叫顚倒見。吉凶禍福是由你過去的業,過去的因而定,而且吉人處惡地,惡地也變吉了,惡人處吉地,吉地也變惡了。一切在人,不在那個處所也不在那個屋子。

  你有顚倒見的時候,妄執吉凶禍福身心剛強他不接受正知正見的。佛沒有這樣說,乃至說神通,乃至大妄言,那不屬於這裡頭。乃至吉凶禍福醫人星相這一類,這一類就是顚倒見。顚倒見是在什麼地方顚倒?因果顚倒了,不相信善惡因果

  「四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心掉動」,心定不下來!掉舉就是妄念很多,非常雜亂,也就是諸根煩躁。修定的人,起碼六根要收攝一下。為什麼我們習定的時候,眼睛要張三分,閉七分,眼根不向外頭去尋伺,到處看!要靜下來!眼對境的時候,要靜下來,耳聞聲的時候,要靜下來!為什麼要找寂靜處呢?沒有吵擾。你住在大路上,汽車來往的聲音,你那定怎麼修得下去呢?修不下去。這都是屬於掉舉。心掉舉,沒有按聖賢的教導去作,諸根很煩躁的,身體坐不下去。眼耳鼻舌身這六根都輕躁浮動。

  「五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離間語」,就是破戒的現象。前面說那破戒的,挑撥離間,如果不說挑撥離間話,他過不去也就是看人家好了他還有一嫉妒心他在中間造謠生事,彼此說破壞話,這個我們不需要舉例,誰都懂得這個道理

  「六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粗惡語」,口裡說話,盡帶不幹不凈的,帶很污臟的語言,就是粗惡言。或者是「毀罵聖賢」,這裡頭包含著謗佛、謗法、謗僧,乃至賢人道友之間。人家修道,他就生起障礙。這個中間都含著有爭利,爭名也含著在裡頭。不過是惡語他不是無緣無故就罵人,總有個涵義。說這種語言的,是無依。你要修行無依,有惡依,沒有善依。

  「七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雜穢語」,雖想修定,這雜穢語就是綺語。綺語,說話沒有意義也就是閑聊,或者聊天。聊天,在此方叫沖殼子(閑聊天),好像那個糧食,要是把外殼去了,現了真實殼子,沖的還很有意義的。但說這些沒有意義的話,雜穢還加上不幹不凈的話,雜穢言虛誑語、說假話騙人,就是妄語

  「八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貪嫉」,慳貪嫉妒,這以下是三個貪瞋痴。他自己貪,他沒有得到,看見別人得了,他生起嫉妒。看人家受恭敬、受供養,或者經營商業,或者不管作什麼,得了利益他不但不隨喜不生歡喜,反而嫉妒。嫉妒,他就破壞了,於他所得到的利養,不生恭敬心,不生歡悅心,就生起嫉妒障礙

  「九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瞋忿。」瞋恨心對別的有情,他總是看的不順。或者看別人的行動,他也不順。看人的言語他也不順他自己心裡頭有一種瞋恨心,有瞋恨心就有憤怒憤怒,瞋在心,忿在相,他的相就顯相,而對一切的有情,他常生起一種忿恨心。這個不涉及利害關係,就是他對一切眾生就是我所說的憤世嫉俗。對這個世界上,他非常嫉妒,非常貪,由於他沒有得到,嫉妒人家得到了,所以他常生慎恨。

  「十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邪見」,邪見就是愚痴也就是貪瞋痴的痴。愚痴邪見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因果,就撥無因果不相信作善得善報,作惡受惡報不相信因果這叫撥無因果

  「大梵當知,是名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設使先成,尋還退失,況當能成色無色定,乃至三乘隨成一乘。」佛又對天藏的大梵天說,你應該知道,上面我所說的,叫作十種無依行法。行法的時候,不依善法而作種種的惡業行,行就是作惡業,無依就是沒有善法的所依。要是修定的修行者行人隨著十種當中有一種,他想成就欲界的善根,生到天人,得福報轉到大富,轉到來生的時候,很安樂很愉快的過一生,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的一生很愉快,我們應當感謝自己的過去。求人不如求己。你過去作的有善根今生自然就享受。你過去傷害別人很多,今生也受人家傷害很多。過去你無意的傷害別人,自己還不知道。你今生,也是受別人的無意傷害。就像台灣的飈車族,警察把他逮捕了,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作?為什麼要殺人?跟他有怨嗎?有沒有認識嗎?不認識!自己也不曉得為什麼要這么作!這就是共業所感。這不是一個人的業。

  我們想要修善根,轉變我們過去的業。怎麼可能?今生所修的都是無依行。怎麼樣叫有依行呢?下面會講。我可以先說一下,像我們歸依三寶受了三歸五戒受了三歸五戒那是依著善行,有依,是依什麼呢?依三寶,依著佛所說法的教導,相信因果,那當然就有依。有依,不但是你遇見善根成就,三乘果位也能得到,一定能成佛!

  但是一天當中有很多雜染心,我們隨作隨懺。當懺悔的時候,拜懺的時候,你就迴向迴向今生所作錯誤事情,所起的雜念,所起的不正確的念頭身體所作的不端正的行為,甚至破戒。破戒,隨時懺悔懺悔了還復清凈

  這是有所依,依佛所教導的懺悔法,依著三寶修行。佛有一定的教導,就像這部經,是修持來去念。這是有依,依正法而修定,修行十善業。這叫有所依,能夠成就三乘的道果。不止這十個無依,下面還有。

  「複次大梵,又有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終不能成諸三摩地,設使先成,尋還退失。何等為十?一者樂著事業,二者樂著談論,三者樂著睡眠,四者樂著營求,五者樂著艷色,六者樂著妙聲,七者樂著芬香,八者樂著美味,九者樂著細觸,十者樂著尋伺。」

  前面那十法是初行。還有十法,如果具足這十法,你想修得諸定,高深一點的定,三摩地就是三昧,過去生所成就的,今生有了這十種的無依法,隨有一法,也會舍掉,也會退墮、退失,沒有了。這十種名詞,下面會一個一個解釋。

  「大梵當知,是名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終不能成諸三摩地,設使先成,尋還退失,若不能成諸三摩地,雖集所余諸善法聚,而有是事,追求受用信施因緣,發起惡心心所有法,於諸國王大臣等所,犯諸過罪,或被呵罵,或被捶打,或被斷截肢節手足。由是因緣,或成重病,長時受苦,或疾命終,於三惡趣隨生一所,乃至或生無間地獄,如嗢達洛迦,阿邏荼底沙,瞿波理迦,提婆達多,如是等類,退失靜慮,乃至墮於無間地獄,受無量種難忍大苦。」

  「大梵當知」,佛又叫這位大梵天跟他說,他是當機眾。這十種的無依行法,要修定的,隨有一行,也不成就諸三摩地,想求三昧求得深定,

  是不可能的。不但不可能成現生的,過去有的,「尋還退失」。「若不能成諸三摩地,雖集所余諸善法聚,而有是事,追求受用信施因緣,發起惡心心所有法,於諸國王大臣等所,犯諸過罪。」「犯諸過罪」,是說定修不到,還有別的善法呢?所余的諸善法聚。「所余諸善法」,是指什麼呢?沒有得到定,那麼我們誦經,作佛事,這也是善事,這也是善法聚。有這等事,假這個余善法去追求享受,追求受用就是享受,受人家的信施因緣。因為信三寶的人布施供養了。

  因為有這個因緣他就去追求。追求就去化了,這是化緣的意思。化緣的時候,有時得到了,有時得不到。他的心裡,就生起惡念惡念心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是與心相應的,而且是同時發起的,與心同時發起的。心只是八識心,心所有法有五十一個。但是心生起惡念與心相應的忿隨煩惱來了那是與心相應的、一起同時發起的。

  在這國土裡,在這國王大臣等所,他會犯很多錯誤的,因為他追求這個受用,以這個心識緣去追求。去追求了,就會犯很多的過錯犯了過錯就被這個國王大臣訶責,或者被捶打,或者是被截斷手足、胳臂、肢節,也就是四肢。或是受了捶打,之後,或者成了重病,或者長時間受苦,或者因此而命終。命終之後墮到三惡趣了,隨他一生的所作所為,乃至生到無間地獄了。

  這里佛只是舉個例子,如嗢達洛迦、阿邏荼底沙、瞿波理迦,這三種外道提婆達多是佛的堂弟阿難哥哥他是犯五逆罪的,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他想當佛。像如是等類,他們都退失靜慮,也就是退失定。過去有的,乃至於習靜慮、習定的時候,不但退失了,而且墮到無間地獄了,受無量的種種難忍大苦。苦難很多,「難忍大苦」。

  你們看《地藏經》里當中有些苦,如果以我們這個肉體去承受,是無法忍受的。如果你想那個苦,你會受不了。但是受到了,你無力抵抗,也就受了身心所受的折磨,那就是我們過去受了,都忘了。無量劫來,誰都受過,但是都迷了,也就忘了。如果那個境界再現前的話,修道的心,可能可以成就的快一點。知道苦,就不敢再造業了。

  這幾個外道都是外道定的,也是修定的。提婆達多修道修了十二年,最初出家的時候是很好的,後來他沒有成道他就抱怨,去找外道,去學神通神通學到了,他就作惡事了,這就退失了。

  「爾時世尊告阿若多僑陳那言:吾聽汝等給阿練若修定苾芻最上房舍最上卧具最上飲食,一切僧事皆應放免。所以者何?諸修定者若乏資緣,即便發起一切惡心心所有法,不能成就諸三摩地,乃至墮於無間地獄,受無量種難忍大苦。」

  所以修定必須具足因緣,資糧必須得具足。佛又重說了。佛最初成道之後,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僑陳如是上首,是上首出家第一個這是佛的上首大弟子。受比丘戒的當中,他是第一個,他們一共有五個人。這五個人就是五上首,也叫五比丘。他們以前是在皇宮隨著佛一同出家的。他看到佛在苦行之中,跟佛一起修,後來看佛受牧羊女的乳酪,他們以為佛退道心了,不修苦行,他們也就離開佛了,到鹿野苑去修。鹿野苑離菩提迦耶沒有好遠,佛在迦耶菩提成道之後,就到鹿野苑去,先度他們五個,給他們說法。他們五個是最先得度的。

  所以說阿若僑陳如是最上首的弟子他是管理一切的分配。佛為什麼要跟他說呢?因為房舍、卧具飲食都是聽他的安排。佛就跟他說,我許可你給那個修定的比丘給他最好的房舍,最好的卧具最好的飲食,他在一切的僧事上,應當勞動的事都免了,叫他安心修定。為什麼要這樣作呢?所以者何?這就是征啟的意思。我為什麼要許可你對這修定者,給他們這么好的照顧。

  佛就跟他說,如果習定的人,沒有資糧,沒有很好環境,他就會生起惡心。惡心雖然不是很嚴重的,可是他會抱怨,在修的時候,不安心。是這樣的意思,這種情形,大家可能有經驗過的。

  我在上房山時,那些住茅蓬的道友們,有時候大家碰到一起,到常住領完下來,拿了一小包用紙包的鹽巴。「常住慳吝,才給我們這么點的鹽呢?這三十天怎麼辦呢?一個月才發這么一點的鹽巴?」他說常住苦,沒有供養那時候我們北方是發小米,發玉米還好一點,經得起餓,小米就不太經得起餓。哪有小米粥?是小米,三十斤,常住還留三斤。那麼,三十斤留三斤,一共發給你二十七斤。這一點鹽巴,你拿到茅蓬去,只能煮稀飯,修定的人需要的糧食不多。

  我要說的就是他的抱怨。資糧不足的時候,怎麼修行得下去?那就攀緣了。像我們那時候出家不久,並不是老修行也沒有緣份。老修行就想:「哪個施主該照顧我一下,該給我送來!」或者他心裡就想這些,那定怎麼修?佛是了解眾生心,了解一切的事物。所以免了他們一切的勞務,照顧的特別好。特別好了,能不能修呢?兩者都不可以,增長貪心不可以!

  在河北省有一大德,他發心供養禪定、住靜的人你要什麼就給什麼。有些人就到常住處,要最好的毛氈,他也給買,要好表,他也給買。而且每間屋子有暖水瓶,那時候是很高級的。他要那些人在那兒住定下來,每個屋子要暖水瓶,他給每人買一個。身體住的不好要吃餃子,在北方能吃餃子就是很高級的,他照樣給他煮餃子。而後,他這個禪定是不是修的很好呢?不是!到了最後,他的福德不夠,修禪定的人漸漸的都跑光了,一個都沒有剩下,他也結束了那間道場那是一九幾年的時候,三五、三六、三七,大概不到三年,就結束了。

  過份苦不可以,過份好也不可以好了,他又放逸。苦了,他就抱怨。可是,資緣是不能夠缺乏的,否則會引發起惡心所。但是資緣特好,特方便,他的惡心所也成立了。攀緣、貪求,他定不下去,也修不下去。所以不能成就三摩地,甚至墮到到無間地獄,受無量難忍大苦。

  「修定行者若具資緣,諸三摩地未成能成,若先已成,終不退失。由此不起一切惡法,廣說乃至不善尋伺,往生天上證得涅槃。修定行者,若未成就諸三摩地,初夜後夜當舍睡眠精進修學,遠離憒鬧,少欲知足,無所顧戀,一切貪瞋忿覆惱害,驕慢貢高,慳悋嫉妒,離間粗惡,虛誑雜穢,一切人間嬉戲放逸,皆悉遠離。如是行者,應受釋梵護世四王轉輪王等贊嘆禮拜恭敬承事,奉施百千那庾多供,況剎帝利、婆羅門、筏舍、戍達羅等,未得定者,尚應受此贊嘆、禮拜恭敬承事、奉施供養,何況已得三摩地者。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修定能斷惑 餘業所不能 故修定為尊 智者供養

  修定的行者,一定要具足資緣。那時候,諸三摩地未成就的能夠得成就。要是先成,已經成就的,那就更增長,再不會退失。那麼,有定力,心能降伏得住,一切惡法部不起。「廣說乃至不善尋伺」。尋伺,是追求的意思,不去追求的意思。這樣子,可能往生天上證得涅槃更能夠修成。或者修四禪四定,或者四空四定,就可以生到天上,乃至再深入的修諸三摩地,乃至於究竟證得涅槃,乃至證成三乘果位。

  這是佛贊嘆修定的。在世間修行的時候有三種,第一種是修定心,第二種是讀誦,第三種是營福。這個修定的行者就是修行的人行道的人。定,就是靜慮、寂靜。在修因的時候,就是修寂靜,修靜慮,修觀,而後成就的時候,達到三摩地。三摩地,前面講了很多,等持,翻寂靜。修定行的人應該作些資糧的工作,修的時候,你才容易證得。你們要注意的事項,也就環境,外面的客觀的情形,你都應當注意。

  如果你還沒有成就三摩地,也就還沒有得到定之前,你就要辛苦一點。初夜、後夜,你還沒有成功的時候,應當辛苦一點。如果在初夜的時候,以現在十二小時計算,你在中夜的四個小時可以休息一下。初夜跟後夜這八個小時,你都應當精進修行不要太貪睡,「當舍睡眠」,四個小時是不夠的。這是指真發心要了生死的人,我們想斷煩惱,像這類修行人,真正的信仰佛所教導的。

  我所指的這個信心並不是我們一般的信,而是真正的深信不移。你相信佛的教誨,佛告訴我們怎麼作,我們就怎麼作,這樣的話,才能夠入道。現在我們自認為都是信佛的,我個人感覺到是不夠的。我們並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只睡四個小時,其餘的二十小時,我們都能行道嗎?像我們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是專業的,專業都作不到,像大家學佛修行都是副業,並不是專業的。

  大家知道,在我出家之後,有早晚課,我們都是兩點半起來,每間寺廟都是兩點半。這個規定,你到哪個廟掛單都是兩點半起床,這里含著很多的意思。以前大陸上,寺廟里沒有晚飯,他叫藥石,也就是吃葯。現在,末世的身體不像過去古人那樣的健康就得吃葯,拿這個晚飯當葯。但是寺廟里正常規矩,這個葯是稀飯、臭鹹菜,你願意吃就吃,不願意吃就算了。

  現在當然不是這樣子,大家如果到寺廟去吃晚飯,還是吃得很好的。有的小師父還到外面去下小館,像我們下邊那個門口,盡是小館,這樣還能修道嗎?種個善根而已!真正要修行的,你應當不要太貪睡,睡眠是一蓋。我們算一算,我們這一生當中,睡眠時間佔去多少?佔去很多時間!但是有些人為了經營事業,或者作工人的,還得加班加點,有時候為了賺錢,他睡的也很少,那跟這個沒有關係,這里是專指修行者說的。你要想修定的時候,應當要精進,不要懈怠睡眠這是懈怠!你把時間都耽誤了。

  有的道友發了心,想住山裡,或者我們有好多的道友居士想學古德,不睡眠的,這也很多。甚至也有不吃飯的,打一個七兩個七,把時間集中起來,要修道,目的是想得定。得定有什麼好處呢?大家是知道的,一有定,就能智能。在定中的時候,你什麼都明了。就像那些阿羅漢你要是請他給你迴向他在未入定的時候,跟我們差不多。他一入定,觀照起來,智能現前,他才能知道。他舍了報,就入了三摩地,證了空理。

  所以,在修定還沒有成功之前,要舍掉睡眠,要精進修學。學什麼呢?學禪定,要習定。但是你待在市中心可不成!汽車的干擾,讓你不易入定。人聲嘈雜,也不能入定。憒鬧的地方是不成的。

  少欲知足,知足者常樂,不要貪求太多。我們因為貪心太大,沒有覺悟到我們的肉體是幻化的,沒有把肉體認定是無常的,就給他舒服,怎麼調和,怎麼舒適。多欲而不知足,好多人都不會滿足的。有時窮人看到富人,他很奇怪,他有那麼多錢,這輩子吃得了嗎?富人窮人說你不修福,該受罪,你窮是應該受的。

  這是教我們少欲知足,像我們有些大德住在山裡,他的福報很大,但是他都捨棄了,這樣才能得到快樂知足者常樂,少欲者自安。少欲,你才會平安安的。無求,你也不傷害誰,因此,必須少欲知足,無所顧戀。顧戀就是貪戀的意思,對世間的一切事物,就我們來說,衣食住行,吃的、穿的、住的,還有一個代步的,對這個不貪戀。對於貪瞋、忿覆、惱害、驕慢、貢高、慳吝、嫉妒、離間、粗惡、虛誑、雜穢,你要具足慈悲喜舍,對治貪瞋痴愛。顧戀就是貪的意思,瞋就是不如意的時候,會生起煩惱,瞋就是瞋恨心。

  這是罪業的三根本,貪、瞋、痴。痴就是沒有智能驕慢每個人都這樣想,我是普普通通的一個人,我有什麼驕慢?但是,事實上不然,每個人,你回想在同輩、同事當中,總覺得我比別人強。驕,簡單說就是驕氣,廣泛的說,就是矯揉造作。矯揉造作的事太多了,不懂裝懂,不會裝會。明明不成,自己還認為自己了不得,為什麼把驕跟慢連在一起,這個慢就是傲慢的意思。

  窮人也會傲慢嗎?窮人傲慢。他感覺到自己很清高,特別是讀過一些書的,古來窮秀才,現在有些是大學畢業的,現在大學畢業就差一點,博士學位的,碩士學位的,我記得二十幾歲在上海的時候,博士是不少,在北京博士也不少。我曾經遇到兩個博士是在美國學的,一個在康乃爾學農業的,他在大學教授驕傲還可以。把他捉起來關到監獄,他總以為比別人高,「我是博士監獄!」我說:「我是和尚監獄!」叫我陪他,他總感覺驕傲。他這個驕傲、慢,無論到什麼地方,他都表現出來。任何時候,他總比人強。恐怕是下了地獄他還覺得只有他才夠這個資格下地獄你沒作這個業,你還來不了這個地方

  像我在監獄里,住的時間太久了,跟犯人打堆的多。到了那個地方犯人犯人他也為我比你們這些犯人都強。每個人都有這個表現。這就是俱生我執。這個很厲害!因為我比人家強,女道友無論多醜,她認為自己是很美的,一天總是照鏡,都在擦洗。為什麼?驕慢、貢高。

  慳,就是貪的意思,很吝惜。舍心不重!我們講的舍是什麼?是布施慈悲喜舍的舍,舍要從你自己心裡舍,不只是物質。除了物質以外,先舍心。如果你心裡頭捨得清凈了,那就成功了。慳貪沒有了,反過來就是布施,就是慈悲,就是舍。嫉妒呢?那涵義就更多了,嫉妒人家的好事,要是有利害關係,你嫉妒還可以理解。跟他無相關,只要是幾個人,一說別人的好事,別人贊嘆別人,他就說破壞的話。「他算老幾,他有什麼了不得!」這就是嫉妒。這類事情很多很多,你隨時隨地都可以碰到。

  在〈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第五大願隨喜功德,看見人好事你要贊嘆,贊嘆隨喜,他的好事就分給你一半。我們要經常隨喜諸佛菩薩功德地藏菩薩大家都知道,願力大,下地獄眾生觀世音菩薩願力也很大,有十二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文殊菩薩十大願,我們都隨喜隨喜,就分一份,看見別人作好事,我們沒有那個力量,作不到,我們就隨喜隨喜他,見面分一半,我們中國是見面分我一半,但是我們佛教不講物質我就隨喜,也不傷害他原來的,就是隨喜功德,這樣就可以消除嫉妒了。

  「離間粗惡」,離間就是挑撥離間。看別人要是成功了,他就要破壞。還有兩舌,搬弄是非

  像上面所說的貪瞋忿覆、惱害驕慢貢高種種的粗惡都是虛誑,臟的、穢的,也就是垢穢的。不只是放棄這些,人間的嬉戲放逸,皆悉遠離。像在家裡電視,這算不算嬉戲呢?看你怎麼看。如果發心的人,修道的人你在那個情境的時候,看你怎麼用心?你定不定得住?如果定得住,你那個嬉戲,就變成精進,嬉戲放逸皆變成精進。「那伽常在定」,佛大菩薩作一切隨順眾生事情,他常在定中。這些事情翻過來,就是精進。如果我們作不到,我沒有這個定力,頂好遠離一點,自己檢點一些。有些人經常拿這個當借口,「哪有放逸!我在修道呢!」

  那是自己騙自己。如果是我們二十四小時,雖然不能夠作二十小時,十個小時可以不?作不到!五個小時可以不可以?作不到!兩個小時可以不可以?還是作不到,一個小時可以不可以?也作不到!那你早晚的時候,臨睡覺,臨起床,念上十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恐怕還是作得到吧!或者你再多一點,念上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乃至到十者普皆迴向,背背普賢大願王的十大願王。這個可以吧!如果這個也記不得,念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念念普賢菩薩,念念地藏菩薩。但是,我們習慣上還是念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的時候多。這個念上個十幾聲,恐怕作得到吧!作什麼事,你念上十幾聲,都可以吧!

  這樣可以對治很多的煩惱,就是這么一點點,時間雖然很少,可是利益非常之大。普通的、善根淺薄的,像諸位道友經常來聽經,一聽一兩個鍾頭,你聽進去的是文字,或者聽到哪位法師所說語言,能不能入你的心?用耳根聞了,聞了反聞聞自性,跟你的心性結合起來。佛所說的這些事情,好像我都有犯,所以我沒有定。怎麼辦?我知道了之後,就應該漸漸的遠離。

  另一方面,要是貪瞋忿覆,乃至於虛誑雜穢的一切嬉戲放逸,這是不好的。不好的,要離開:好的,要精進,要作到。「如是行者」,也就是這個行道的人,這樣修定的人,當然不一定是出家人,我們諸位道友,優婆塞、優婆夷、一切居士,凡是修定的,你要這樣作,在寂靜處去修道,精進減少睡眠你不貪、不瞋、不痴、不慳貪、不嫉妒、不放逸,你應得到什麼呢?得到大梵天王來護持你。還有四天王,或者人間轉輪王,也就國王,他們都贊嘆恭敬禮拜來承事你。乃至於對這個修定者,行道的人布施百千那庾多供那麼多也就供養很多的意思。

  一個剎帝利種、婆羅門種,乃至筏舍、戍達羅,這四種種姓的人,他們在那兒習定的時候,雖然還未得定,他也修行者,他都能夠受著這些梵釋四王的贊嘆、禮拜恭敬、承事、供養。如果已經得了三摩地,修定成就了,得了定,得了三摩地,那麼所受的供養就更不可思議。這必須從兩方面說,跟他過去多生累劫的善根關係

  像在印度,有些羅漢證了四果阿羅漢,不但修定,而且他是得到三摩地的,得到空定的,得到自在的。為什麼他去托缽去乞食,還是得不到呢?當時有人這樣問世尊,佛就給他答覆說,他過去多生累劫很少布施。慧的方面,雖然是成就了,但是福的方面很少。印度句話:「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乞食乞不到。「修福不修慧,香象掛纓絡。」國王騎的那些大象,掛些珠寶纓絡庄嚴它就是修福不修慧,墮到畜生道。羅漢,修慧不修福托空缽,也不是永遠托空缽,偶而有托空缽的時候。因此知道一切事物當中,不論在內教,在外邊的境界相上,不要鑽牛角尖。有些人愛問這些,愛攢空字。我不修定,我也得供養。或者這樣說,得到供養,是因為你福報,不是從所生長出來的。這是佛鼓勵修定的人

  佛說法都是眾生一點甜頭,所以說地藏菩薩加持我們,能得到許多好處,他才肯念。〈普門品〉說,念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你可以得到很多的加持,免除了很多的災難。那等於是加持。現在你要是跟眾生講空,「空,那我信什麼?」他不信,這是他理解錯了你必須到什麼程度才說什麼話,就是這個涵義。所以,世尊就把上面這段話的意思用偈頌表達一下。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修定的人他能斷惑。惑者就是迷惑的意思,就是不明白,沒有正知正見。起貪瞋痴,起忿覆惱害,他沒有定力,他見到貪欲就定不住,隨著境轉了,心被境轉,所以就墮落了。要是有定力,心能轉境,心能轉境即同如來

  他說,雖然說了三個方法,修定、讀誦大乘、乃至營福,這三個方法當中只有修定是最好的,「修定能斷惑,餘業所不能」。你作別種修行,不是修定的話,你想斷惑是很難的。因此,「故修定為尊」,最尊重的、最尊敬的,是以修定為最好。「智者供養」,有智能的人應這樣作,供養承事。

  「爾時天藏大梵天言:大德世尊,於佛法中而出家者,若剎帝利大臣宰相,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為當合爾?為不合耶?」

  這是專指出家人說的。大梵天王稱讚佛為「大德世尊」,在這佛法出家的,出家是指比丘比丘尼說的。出家的,離開世俗家,入了佛家對於出家比丘,要是剎帝利國王,或者是國王大臣或者是宰相,他們有勢力,有權勢,以那個鞭子或者棍子,打比丘的身,刑罰出家人。或者把他關到牢獄,或者呵罵他,斥責他。或者斷他的四肢、肢節就是斷他的四肢,斷手斷腳,斷臂斷腿,或斷其命,乃至把他殺了。現在的說法,就是把他槍斃了。

  這是對的嗎?合適嗎?或是不對呢?有這么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有很多的涵義。在末法的比丘出家非常難,修道更難。在末法的時候,信佛的人很難,而且信心生不起來。不信者多,或者信了之後,進進退退。我有一次回南普陀寺,大家都知道台灣有位比丘尼,先是掛著比丘尼的名義,後來還俗了。她到大陸去,到處招搖,我們廟里出家人居然跟她學,還認為她了不起。後來宗教局把她驅逐,這一攆,這些跟她學的出家人嚇跑了跑到老家躲起來了,現在就沒事了。已經在佛學院畢了業,還讀了幾年佛學,怎麼會還有這種迷惑呢?如果佛法聽的少的人遇著那種外道遇著所謂的神通,所謂的開天眼,開三眼,看見這個,看見那個,就認為這是可信的,現在這情形在台灣很多。

  對於三寶,佛、法、僧三寶你必須有寧捨身命不毀謗三寶,有這種信仰力,才能堅住你的信根。你的信必鬚生根,必須有力量。信的時候,信到不退,乃至要修定,定不退,要修慧,慧不退這是就初步說的,那個信心不是你修的,就能達到那個目的。就是那個信心,有這么信心。有慧,能辨別是非。有定力不被境轉。他說什麼,你就教義上看。他的定跟佛所說的定,四禪八定,乃至於這部上講的,持念來去,有沒有這種功力?至於見鬼神,《地藏經》說的很清楚。

  如果你想問一問,你拿地藏占察輪相問一問我自己的業報,占察自己的業報。他或者是靈狐轉世的,或者黃鼠狼那種鼬成仙的轉世的,或他是報德通的。在各個國家都會把這種人控制起來。他的眼睛能看地下好幾千尺,能夠看到未來吉凶,能夠說出種種的預言。

  這是屬於生死分的,沒有什麼了不得的,你不要信他,要具足正知正見。所謂正知正見者,你可以考驗一下。他談不談一切的法都是無我,能不能觀一切法無常,觀一切法都是苦的,觀一切法都是空的。能不能這樣?能不能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用法印,用佛所教的法去印證一下,你一辨別就清楚了。你了解他到底對不對,必須得具足這種智能。不然在末世修道難,出家更難。

  在末法五欲熾盛的時候,人慾橫流。大家看一看我們這個世界,現在當前的社會是什麼形態?如果在這個時候你能修這么一年,我看比在極樂世界修一劫都強的多。極樂世界沒人惹你,你犯不到錯誤布施,你布施給誰?黃金,到處到都是奇珍、瑪瑙珠寶滿地,樹也是寶,什麼都是寶,沒有一個人起貪心太多不貪了。

  我跟人抬杠的時候,他說:「這個世上黃金最貴。」我說:「不見得。」他說:「你說什麼最貴?」我說:「還是大米飯、饅頭最貴。」他笑起來,他說:「大米飯一兩塊錢買好多大米?」我說:「在一般的時候,要是有大米飯,大米飯不値錢。如果發水災的時候,一個饅頭,你給他十兩黃金,他都不給你。」國家動亂的時候,沒吃的才亂,沒穿的才亂,金子有沒有,都沒有關係

  有這么一個故事。黃河發大水,兩個人逃離,一個人逃難帶了一口袋金子有一個人他就背了一些饅頭。這個背饅頭的人,他背的輕,他就爬到樹上去了。那個背著黃金者,爬也爬不上去,他在那樹的中間。後來兩人都餓了。那背黃金的說:「我給你一塊金子,換你一個饅頭,可以不可以?」背饅頭這個人一想:「這實在太劃算了,好,賣你一個。」給他一個饅頭他就遞一塊金子。這個水簡直不退,他隨時拿黃金饅頭,水還是不退。那個背饅頭的人饅頭都賣給那背黃金的人了。他以為很快會退,可是水還是不退。那個背饅頭的人心裡想:「水一退了我就發財了。」那個背饅頭的人就對那個背著黃金的人說:「這個黃金,你買回去!換饅頭回來!」那個背著黃金說:「饅頭,我都吃了,沒有了!」其實他還幾個饅頭,自己留著。上頭那個背饅頭的人死了,這個背著黃金的人因為有饅頭,就活出來了。那個背饅頭的人死了,背著黃金的人照樣把換出去的黃金拿回來了

  這個故事,我們聽起好像很好笑。你說,哪一種東西最貴重?我說,最貴重的是智能。本來他逃脫的時候,他背饅頭是對的,因為他家裡沒別的東西也沒黃金。他那時沒想到,這個時候要錢作什麼呢?錢有什麼用處?貪心不生了。

  那個時候,國王大臣對待三寶,沒有信心的。你們或者是想,國王剎帝利大臣宰相,他們都是有福報的,怎麼會對三寶恭敬?沒有信心呢?怎麼會還這樣對待比丘?呵罵打解肢節呢?不相信,大家睜開眼睛看一看,不論是台灣,不論是大陸,還是美國,人家根本不懂你是出家人,根本不管你這些。他懂得這些嗎?到了印度印度現在已經沒有佛教出家人。雖說印度是有出家人,要到大菩提寺,這些出家人或者是從斯里藍卡去的,至於印度人本身就沒有了。

  還有,有些寺廟那是現代的西藏喇嘛到那兒修的,他本身的廟都被破壞了。這種情況在末法是普遍的。所以我經常說,《大集十輪經》是對我們末法的照相,是給我們攝影的。大家可以看一看,現在的情況是不是這樣子?還有宗教信徒,雖然不是比丘,但是他教義的,總是作善事的、作好事的人這樣子,可以不可以,是不是對的?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善男子!若諸有情於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鬚髮,被片袈裟,若持戒,若破戒,下至無戒,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猶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況依非法。何以故?除其一切持戒多聞,於我法中而出家者,若有破戒,行諸惡法,內懷腐敗,如穢蝸螺,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恆為種種煩惱所勝,敗壞傾覆。如是破戒諸惡苾芻,猶能示導一切天、龍、葯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無量功德珍寶伏藏。」

  這位天藏大梵天是有智能的,他這樣問是有道理的。所以佛就告訴天藏大梵天言:「善男子!若諸有情於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鬚髮,被片袈裟。」很少,一點點一片兒,也就是這個衣披上一片兒,「若持戒,若破戒」,出家以後,對於戒律很精嚴的,持戒也就是不犯,持清凈戒的。若是出家之後,犯戒,「下至無戒」,把戒全毀了。

  「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猶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況依非法?」這是依俗正法。而殺人者償命,欠債者還錢,偷人者就受牢獄之災,也要關起來,也要判刑。也是依照世間法律,一定要受到責罰的。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出家也不例外。

  從唐宋到現在以來,每個朝代都有。甚至於像紫柏老人這樣的大德是死在監獄里的,憨山大師則是充軍,也是住過監牢的。在明朝,皇太後是很信佛的,這種現象是常有的。唐太宗是盛世的皇帝他也殺了很多和尚。因此,帝王都不免要造這個業的,他若依俗的正法他是犯了錯誤都不應該用那鞭杖,捶拷其身,或者閉牢獄,或者呵罵他,或者肢解他,或斷其命。

  「何以故?」為什麼我這樣說呢?「除其一切持戒多聞,於我法中而出家者」。那麼持戒多聞道德的,那就不用說。若有破戒的、行惡法的,內懷腐敗,外在雖然出了家,他並沒有真正的修行,沒有去作,沒有去行。

  破戒就是行惡法,上面講的貪瞋痴都具足了,「內懷腐敗」,那臟的,似那蝸螺,也就蝸牛。這個字有時候我念蝸牛蝸牛縮到殼裡頭去。「螺絲」,螺絲在那螺殼裡頭保護它,但是那裡頭很臟,它在那裡頭吃屙,那是很雜穢的。那麼,它是作了業,墮入那種道。

  所以破戒的、行惡法的人就像螺絲,像蝸牛似的。他雖然披著袈裟出了家,但不是沙門他自己說是沙門,自稱沙門,自稱是出家人,「實非梵行」,他所作都不清凈行。他自己說是清凈行,恆為種種煩惱所勝。煩惱勝過他的善業,惡業勝過他的善業,「敗壞傾覆」,把他梵行清凈行都敗壞了。佛門都被他敗壞了。像這樣破戒的惡比丘他也能夠給人天福德

  「猶能示導一切天、龍、葯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無量功德珍寶伏藏。」只要他佛弟子,只要還他披一片袈裟就能示導八部鬼神

  在印度有一個住墳地的人,他看那個惡龍,沿路上吃人,那個墳地裡頭有位比丘圓寂了,之後那個袈裟破了掉了一片,他趕快把那袈裟頂到腦殼,那惡龍就不吃他,惡龍就過去了。這個故事是說,雖然他是比丘,但是他披著袈裟也能夠示導給八部鬼神,因為那片袈裟就含藏著無量的功德珍寶伏藏。並不是因為他這個人,而是他那片衣,那叫三寶種性。

  「又善男子!於我法中而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覩其形相,應生十種殊勝思惟,當獲無量功德寶聚。何等為十?謂我法中而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或有見已,生於念佛殷重信敬殊勝思惟。由是因緣,終不歸信諸外道師書論徒眾,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見了這件袈裟生起殊勝想,雖然他破戒,但是他佛子,他表現的還是佛子。哪十種功德呢?「謂我法中而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或有見已,生於念佛殷重信敬殊勝思惟」。他破戒了,見了他的眾生不以為他破戒,有情看著身上比丘,只見著你一個相,因為見著你是一位比丘,他心裡頭就生起殊勝想。因這個比丘念佛、念法、念僧,念佛生起了信敬的殊勝思想他就這樣想,他這個比丘佛弟子,因此就想到佛的功德

  「由是因緣,終不歸信諸外道師書論徒眾。」這個人見到破戒的和尚,他想到佛,想到法,由於這個因緣他就歸依佛法僧。他不歸信外道師,外道的論就是外道的那個書,也就外道的法。徒眾,就是外道僧眾也就外道三寶,「不歸依外道師書論徒眾,乃至於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見了這個破戒的比丘,他生起殊勝因緣,思念佛、思念法,乃至於恭敬這個僧。由於這個因緣,他就能夠離了一切恐怖證得涅槃,能夠入定,能夠證得不生滅。

  「或有見已,生念聖戒殊勝思惟。由是因緣,能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飲諸酒生放逸處,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見已,生念布施殊勝思惟。由是因緣,得大財位,親近供養正至正行,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有的人見了這位比丘,看見他威儀,看到他是持戒的,他是出家人,就以能出家這一念,很不容易了。由是因緣,因為看見這個比丘是斷貪瞋痴,不殺、不盜、不邪淫,離虛妄語,不打妄語,不說假話,離飲酒,離諸酒生放逸處,不喝酒。也就是因為見著一位破戒的比丘生起這么多的殊勝感。

  他因為能夠看見這個破戒的比丘給他善根,最後成道了,證入涅槃城。他看著一位比丘,他生起殊勝感。對他供養,生布施想,由是因緣得大財位。見著一位比丘把他當成聖僧看待,他要生起殊勝想。因為他形相,「親近供養,正至正行,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或有見已,生念忍辱柔和質直殊勝思惟。由是因緣,便能遠離離間粗惡雜穢瞋忿,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見已,生念出家精勤修行殊勝思惟。由是因緣,能舍家法,趣於非家,勇猛精進,修諸勝行,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見已,生念遠離諸散亂心,靜慮等至殊勝思惟。由是因緣,心樂山林阿練若處,晝夜精勤,修諸定行,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見已,生念智能殊勝思惟。由是因緣,欣樂聽聞讀誦正法,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見已,生念宿植出離善根殊勝思惟,軟語慰問,乃至禮足。由是因緣,當生尊貴大勢力家,無量有情咸共瞻仰,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善男子,於我法中而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覩其形相,生此十種殊勝思惟,當獲無量功德寶聚。是故一切剎帝利王大臣宰相,決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

  「或有見已,生念忍辱柔和質直殊勝思惟。」這是忍辱波羅蜜。「由是因緣,便能遠離離間、粗惡、雜穢、瞋忿。」離了瞋恨心,離了雜穢。雜穢就是粗惡語,不惡口。就是因為見了這個破戒比丘形相使他能這樣的思惟,乃至於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見已,生念出家精勤修行殊勝思惟。」他出家就是無欲無著,清凈瀟灑,破戒的比丘也很瀟灑。

  大家看到道濟禪師,他示現的是逆行,雖然是逆行,其實是行菩薩道。哪知道他是聖僧?不知道的。看他喝酒,下館子,甚至上妓女院去度人。聽我這么一說說,他上妓女院,大家或者會懷疑他,不是的。我記得看《濟公傳》的時候,我那時候也是生起殊勝想,他是怎麼度人呢?

  有一天他到他弟子那裡,在蘇州的西門住的一個員外,叫蘇北山,他到那兒去看蘇北山。他問:「你今天有事沒事?」弟子:「沒事。」道濟禪師說:「沒事,你跟我去個地方。」弟子問:「師父到什麼地方去?我跟你去。」道濟禪師說:「你多帶點錢。」「師父你喝酒,我供養得起你,沒有關係。」道濟禪師說:「我今天不喝酒,我要去地方。」他問:「到什麼地方去?」道濟禪師說:「我到花街去。」 「師父,你到那個地方幹什麼?」「你不要管,你跟著我去。」那徒弟搖搖頭,好吧,就去妓女院。去了,那裡有一個新來的妓女,是名妓。道濟禪師說:「要就要這個妓女,董春香。」董春香一看這位和尚又臟又邋遢,那個樣子很難看的。但這個員外看起來不同,有官位又有財富。她對那員外很獻殷勤。道濟禪師就說:「你過來。他不能救你,救你還得我。」她問:「大師你要作什麼?」道濟禪師說:「你過來我跟你說!閑來無事且開懷,和尚也要樂一樂。叫聲春香你過來,你到我這兒來,不要到他那兒去。」董春香就問:「師父你要作什麼?」道濟禪師說:「快快解開香羅帶」,那董春香就詫了。道濟禪師說了:「贈與貧僧捆破鞋我這個草鞋都掉了你把那個帶子給我捆鞋,沒有別的意思。」

  道濟禪師是去幹什麼?那個董春香是被人害了,賣到妓院去。道濟禪師是為度她才到那兒去,讓蘇北山拿錢把她買出來,送她回家的。這個女孩子不知道,她媽媽跟她已經脫離關係了。道濟禪師是有神通的,就讓她找蘇北山的管家,送給她媽媽一些錢,道濟禪師是去救人的。

  還有,有一個老和尚也是如此。他收四五歲的小孩,帶他回到山裡頭去了。住在山裡,這個小孩,除了看著這個木頭,山流水,再就是看見野獸老虎,其它的什麼也沒有看見。等這孩子十八歲長大成人,他師父就帶他到街市上走一走。哇!這小孩一看見玲琅滿目,應接不暇。最後走到妓女院,那些姑娘擦胭脂抹粉的,那些妓女,他師父領他看一下子。他徒弟他說:「師父那是什麼?」師父答說:「老虎。」山裡的老虎都是吃人的。回到山裡後,他師父問他:「今天你看什麼東西最好呢?」他說:「什麼都不好,就是老虎最好。」

  這叫惑。惑,就是迷惑,也就是俱生帶來的業。貪欲是難斷的,我們每個人就驗證驗證自己。破戒的比丘他也給你貪欲,因為你是從現象上看。那些聖人,那些阿羅漢,他示現逆行,像道濟禪師他就酒館去,從茶館出來。他一天就這么樣子你看他也修行也不幹什麼的,拿著瓶子酒,懷裡揣著狗肉。道濟禪師能在凈慈寺的井裡頭撈木頭你能不能撈?那是修凈慈寺的。現在你要是到大陸杭州,你到凈慈寺去看一看,那個井裡頭還有一木頭在那裡。最後說,夠了,就不撈了。那個木頭就一直在那兒。

  你信不信?有些是事實。道濟禪師確實是事實。但是,也有些不是事實,是小說編的。他的出家,瘋瘋顚顚的,你以為他是破戒和尚,其實是內密菩薩行,你並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