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善行千里,明於一心

善行千里,明於一心

賢宗法師上海常明書院學員開示

凈文整理

  人活在世間,應該有一善良之心,時刻存有利益他人之念,依照自己的能力去解人憂愁,助人一臂之力這就是以人為善菩薩精神。一個懂得利益他人的人是有福報的人,這樣的人無論去到哪裡,那裡的氣場都會因之而改變。有時候我們的一個無心之舉,若遇到心存善念的人,就容易引起對方的共鳴,從而結下一個善緣。心存善念的人能察覺別人身上善的磁場,一個有善的磁場的人也能夠吸引眾多有善念的人到他周圍,這個規律如果放到企業中,就是企業的吸引力和攝受力,企業家心境企業文化中展現出來,一個良好的企業文化能讓公司員工和顧客受益,並讓他們因為你而改變。

  在家庭里也是一樣,你要教育孩子,首先自己要做出表率,你仔細想想,你身上的行為,你做事情的准則,你處世的態度,都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你父母怎麼做你也學著怎麼做。有的父母孩子送到學校交給老師,以為就完事了,實際上這是不夠的,學校只能教給孩子知識,不能改變他們的內在氣質,氣質是要靠父母親自教給他們的。要想讓後代有德行思想出息父母是他最好的老師,只有你做到了,你才能影響到孩子父母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文化,我們的傳統文化孔子時代沿襲至今,經過幾千年的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精華,為什麼偏偏我們就不把它回事,現在連西方人都在學習中國文化,我們卻還在把它當成糟粕

  華夏大地生活的這個民族,有多少時間不如老外,又有多少時間超過老外,不如老外不過是最近兩百年的事情在此之前幾千年的時間長河裡,我們在世界范圍內一直遙遙領先,你不能因為兩百年的衰落就否定五千年的輝煌。這種文化,適應於在這土地生活的這個民族,把其他民族的東西拿過來,未必適合我們。我們的東西也不一定適合於別人。所以我們應該充分認識自己的,看清自己的優點缺點,不要驕狂自己,也不要貶低自己,做好當下的自己,才能改變長遠的自己。

  佛經里的典故有的人認為不真實,是迷信,實際上是我們還沒有達到那個境界,理解不了那些事,歷史上有那麼多祖師大德實踐過的東西又不是空虛穴來風,為什麼你就覺得它不可信呢?不相信事情你當然就不認可它,不認可你當然就不會用去做,不用心去做你當然證不到那種境界佛教剛傳到中國的時候,祖師們弘法就是靠神通,他們都是實際做給別人看,別人相信了才跟著他們學佛。組師們如果沒有一點真本事,怎麼吸引得來那麼多信眾古人又不傻子你會懷疑,人家就不會懷疑嗎?

  在修行的道路上,我們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利益別人,別人給你福田機會,你就好好抓住,不要覺得那是吃虧,是不公平,正因為別人窮才需要你的幫助,如果每個人都是百萬富翁,哪還需要你幫助。幫助別人而心存感激,這才是菩薩道的精神,別罵別人沒有感恩之心感恩心來自於你,不是來自於別人。佛法思想世間法不同,對世俗生活來說是一種顛覆,但這種顛覆對我們的人生來講是有益無害的。

  什麼是愛敬存心?愛是柔軟的,利他的,沒有任何要求的,當你無要求地去對待別人的時候,你內心會升起一種崇敬之心這是一種大悲大慈的善心就像我們拜觀音菩薩時常常會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當你有這種心態的時候,你所能感受到的是無盡三昧在我們的身心所升華出來的善意,你會達到物我兩忘的狀態世間的一切名利都會在你面前消失掉,世界變得空無。

  如果你在一環境中真正能夠做到愛敬存心,你肯定沒有物我分別,你要是有自他取捨之心,你的生活就會充滿煩惱痛苦。一個真正的修行者內心是強大的,不會患得患失,因為他相信因果,相信一切事物都是緣聚而生,緣散而分。他享受得起富貴也能安於平庸,他不會因為外界擾亂了心境世間的很多東西之所以是這樣而不是那樣,有他應該如此的理由,比如佛教之所以要求在家居士禮敬出家人是因為僧寶是佛教三寶之一,代表佛陀傳播佛法,而僧寶之所以經得起居士的禮敬,憑的是他的修行高尚德行。我們也希望得到別人的尊敬,但別人為什麼沒尊敬你,那是因為你的修行還沒達到那個高度。

  你有什麼東西做不到的時候,唯一應該做的事是反求諸己。你為什麼不能陞官發財,為什麼沒有名氣,你不反省自己,而去抱怨社會、抱怨你的員工這樣做有用嗎?沒用,要找自己的問題。當你一味地問別人為什麼的時候,有沒有想到問問自己為什麼?在這個世間,唯一要修的就是我們自己,不要因為別人不理你或者批評你就不開心,這樣是拿別人的評價來懲罰自己,最重要的是做好你自己,你有一饅頭就吃一個饅頭有一碗米飯就吃一碗米飯,沒必要去跟別人比。在修行過程中,我們要時刻對自己的內心進行關照。

  看到別人行善,你要隨喜贊嘆,看到別人遇到問題,你要伸出援手。很多人有這種心態,看到別人發財了風光無限,自己一貧如洗就會嫉妒人家,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也不讓別人得到,見別人破產,他幸災樂禍。一個人要想成就事業,一定要以大菩提心為前提,能幫別人的就幫別人一把,有這種心你才能做成人之美。我們帶著習氣煩惱來到這個世間前世的很多惡習都沒有消除,前世修到心無染濁的人已經得道,解脫輪迴,沒有解脫的人心性都是不夠清涼的,因此也可以說人的本性是惡。為別人的善行隨喜,為別人的成功贊嘆,是我們應該修行方向。有所成就的人他們的內心思想都特別的寬厚,不會尖酸刻薄,所以他們能帶領一群人做一番事業

  福德怎麼培養?就是通過你的言語、你的行為、你的付出,去利益身邊的人,讓別人給你機會去培植福報。有大福報人不管處在什麼樣的環境都會把那裡的矛盾化解掉,而不是給那裡帶去矛盾。就比如當別人在你面前說別人不好的時候,你應該發現別人的好,而不是興風作浪。興風作浪只會讓人跟人之間的矛盾激化,只有包容別人的缺點發現對方的優點,才能化解矛盾世間要有人的地方會有矛盾,牙齒和舌頭朝夕相處,也會不小心咬到。

  勸人為善,怎麼樣能夠讓別人去為善呢?勸的人一定要有技巧,你要告訴他為什麼要做善事,做善事有什麼好,如果對一件事情是好是壞都不清楚,不會有人願意去做你要告訴他做好事你的身體會變健康,你的人關係會變和諧。人際關係要有所付出才能有所得到,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一樣,沒錢的可以幫別人做一點事情,可以贊嘆別人,只要你想做肯定做得到。古人女兒要看對方祖上有沒有積善積德,而不只是看這個人長得怎麼樣,有錢沒錢。在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傳承中,以人為善思想深深植入了我們民族的骨髓,很多人在做任何事時都會以這種思想作為行動的指導。在現代社會,以人為善也是企業文化內容之一,老闆善待員工員工善待客戶客戶將產品推薦給別人,這樣一來企業的品牌就做起來了。修道其實就是不斷通過自己的行動去善待身邊每一個人,這實際上就是行菩薩道的精神

  救人危急,就是在別人碰到危難的時候我們要伸出援手,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我們身邊很多這樣的例子,別人遇到問題找你幫忙你會去幫助他,你遇到問題去找他幫忙他就開始找理由來搪塞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什麼事情去找別人幫忙,如果你是借錢做生意,買房買車,這種事別人不一定會幫你,但如果你家裡遇到緊急情況,比如在外地出差,父母病了沒人照顧,這個時候別人肯定會幫你。這種情況就叫救人危急

  興建大利,就是做一件事情可以利益到千千萬萬的眾生,讓子孫後代不斷得到受益。我們寺院幾年印了很多書籍,送給天下信佛的人,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就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佛法。能來這里聽我演講的人畢竟只是少數,很多人因為忙或者別的什麼原因無法過來,他們可以看我們的書。來這里聽課的人可以把我的書帶回去送給親朋好友讓他隨時隨地都可以看,禪修結束後你們也可以帶一些回去,分享給親朋好友們看。有位居士光碟店,把米米老師的《學佛與做人的道理光碟在店裡放,吸引了不少人進去觀看,有的人看到感興趣東西就買走了,沒有感興趣東西,也給了別人一次接觸佛法機會,實在是一樁善事這就是信仰的召喚,比專業打廣告得多。乍一看這好像跟工作毫無關係,實際上你通過這種方式利益眾生眾生也會被你感召,不但人被你感召,連鬼神都會被你感召。有位居士開茶室,每天都寫祭文祭祀鬼神,他的生意一直很興旺,那其實就是他的行為感化三界六道眾生他們的氣場影響到茶室,吸引了越來越多客人

  有的人生意經營不善時,常常抱怨員工努力做事,客人不來光顧你,你的產品打不出去,實際上這跟別人沒有關係都是你的行為造成了今天這個局面,你做什麼都不成,是因為缺乏福報在這情況下,你急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培植福報。我住持香海禪寺這個道場,所想的事情一直是如何利用這個道場利益越來越多眾生讓他接觸到佛法,我們希望把這個道場建得越來越漂亮,讓來到這里的人都會喜歡上這里,把佛的精神帶出去分享給身邊的人

  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時候總是計算自己付出的有多少,得到的有多少,實際上這是沒必要的,只要你用心去付出,最終得到的肯定會比付出的多,如果你總是站在眼前的利益去考慮問題,那自然是不平衡的,要考慮長遠利益有一素食館叫雨花齋,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免費讓人就餐,結果他們的店開到哪裡,周圍的人不做飯了,都跑到他們那裡去吃。人要能夠做到無條件去付出,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想著讓無量的眾生受益,這就是興建大大利,法布施也是興建大利的一種,我們印書送給大家,就是在做法布施,但是很多人心靜不下來,看書看不進去。在這個浮躁社會里,大家能靜下心來這里學佛,已經非常難得了,希望大家能有所受益,能聽到佛法,因佛法而受益,非常不容易,是要有福報人才能實現的,我們不能只是把佛法當成知識來學習,而要當成改變身心的行為規範來學習,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受益。

  舍財作福,在你有錢財的時候你把它施捨出去,讓眾生為你而受益,這就是我所說的廣種福田的真正意義所在,你所做布施是求回報的還是不求回報的,是有目的的還是無目的的,這些都是有區別的,有目的和求回報的布施是有布施,得到的是福德而非功德,無目的不求回報的布施無相布施,這才是無漏布施是有功德的。福德讓你得到好報,獲得快樂人生,做事情能成功,功德是可以讓你了脫生死成就道業的。你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成就了別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利益到無量眾生,這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如果你能做到這些,你的心就能夠得到清靜,做不到這些,你的心就容易被外界的紛繁俗常所迷惑,你的六根就清靜不下來。

  扶持正法,看到別人做利益眾生事情,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去護持他,也許他所做事情只是普普通通的小事,只有一半是好事,你也要想盡辦法去贊嘆他,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純善的事情,每一件事情都是好壞參半,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們不能因為它存在不好的一面就把它否定掉,而要看到他好的一面,去贊嘆他。事實世界是什麼樣的,很多時候取決於我們內心的抉擇,你抉擇善,惡就在面前消失,你抉擇惡,善就在面前消失。抉擇是一種般若智慧你做了什麼樣的抉擇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抉擇跟什麼樣的人交往,抉擇做什麼樣的事情,每天一點一滴的不同抉擇,形成了我們不一樣的人生

  若你們有心傳播佛法,宣揚佛教的書可以隨身攜帶幾本,遇到跟你有緣的人就布施給他平時也可以向身邊的人講一些佛教知識,撒下一些善的種子,這對他們也許會有大的啟發,說不定無意中你就度化到一個佛陀了。要成就菩提你就要做一個播種者,要像一顆火種,燃燒著大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或像一個水源,一滴一滴匯成汪洋大海。《華嚴經》所描述的,一佛出世,萬佛護持,你今天度化的眾生,等你成佛以後會成為你護法,所以要廣結善緣。不要認為那些世界級的大企業家成就是偶然的運氣,那是累生累世積累起來的福報,沒有這些福報他不能做這么大事業

  一個有利他之心、能為他人付出的人,值得我們去幫助和跟他交往,自私自利的人多如牛毛,面對他們,你也不要去顯示你的清高,交友時做個有抉擇智慧的人,分辨得出誰值得交往,誰不值得交往。對一個企業家來說,如果你公司開不下去,賺不到錢,招不到人,你不要泄氣地以為是自己不夠聰明,不聰明你就不會想到去做這些事情,真正的原因是你的福報不夠,所以你要做事情不是抱怨,不是泄氣,而是發心去培植福報反求諸己,好好找自己的原因

  一個人在這個世間有多少成就跟你的付出和索取有很大關係,如果只一味地索取而沒有付出,你又怎麼能夠獲得成就,只有付出到一定的時候,你才能有所收獲,但是人往往沒有這個耐心,總想著付出了馬上就要得到收獲,這怎麼可能,天下哪有現成的東西等著你去收獲。能認識到這些,能持之以恆去做,你才能積累起來大福報。你們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你活在這個世間,是不斷去做善事,還是每天無所事事,花天酒地,年復一年,庸庸碌碌地過一輩子,乳溝是好後者,這樣的人生意義何在?

  修行佛法關鍵的一點是關照自己的內心是正還是負,言行舉止得體還是不得體?你的人生是一日比一日進步還是一日不如一日?你是吸引了什麼樣的人到身邊?有正能量人是被你吸引還是被你排斥?這些都是要經常反觀自照的。你身上正氣,你的家庭事業生活都會因此受益,如果你身上下充滿負能量,你身邊環境也會受到你的負面影響。我們身邊有人行善的時候我們也要辦法去護持他,這也是培植福報的一種方式,助別人一臂之力成人之美,也是有很大功德的。說到底,護持正法其實也是推動自己往正道上走,當你做這些事的時候,你身上就會形成一種正能量場,會把正信的人吸引到你身邊來。

  敬重尊長長輩、年長者修行的人道德品行高尚的人等,都值得我們去敬重,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你為別人付出,別人會加倍償還給你平時遇到有寺院搞活動,只要有時間都會去護持,不管這個寺院是大是小,事實上剛剛建立起來的那種小寺院更需要我們的護持,小寺院邀請我,我一都不會推辭的。事沒有大小,我們依照自己的能力辦事,能幫別人就多幫別人一點。我不會說這個寺院沒有名氣就不去參加,哪個寺院有名氣我就去參加,出家人不能以世俗價值觀來衡量佛法佛法需要發心去傳播,需要虔誠不求回報地去傳播,不能流於表面,不能只是走過程,不能愛慕虛榮,不能追求名利。

  我們在辦禪修班的時候也是從這方面考慮,多為學員辦實事,多傳授佛法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從不搞什麼開幕儀式寺院的錢來自十方善士的供養,一分一毫都來之不易,講排場的事情奢侈不起啊,拿來印書、建禪堂、為學員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這樣做才對得起天下信眾修行人要破除內心煩惱就不要被世俗觀念所困擾,什麼金錢名利、容貌,一切都是虛華不實的東西,都需要破除,正如《金剛經》裡面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在有生之年,通過自身努力,去廣種福田利益眾生,這樣的生命才有其存在的價值

  愛惜物命。我們活在世間,不要去做傷害別人的事情,能給予別人的就給予別人,能吃虧吃虧,一個吃得起虧的人是有格局的人,心胸狹隘的人吃不起虧,他一吃虧就覺得很窩囊,覺得自己老被別人欺負。作為學佛者,要時刻關照自己的內心,想盡一切辦法利益眾生眾生都有習氣,當別人以各種各樣的習氣對待你的時候,你不要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們,而是要善待他們,把他們的習氣化解掉,修行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提升,你要成就道業就要在這些經歷中不斷去修忍辱心。你不忍辱就不能從痛苦解脫出來,你會在一個又一個的痛苦中不斷輪迴

  不管修哪一個法門,我們都要想,我們有沒有把經文里的道理真正運用到生活中去實踐,如果你不能付出行動,頭腦中裝這么多東西又有什麼用?那反而會成為所知障,影響你對別的東西的認識。就好像我們每天讀《金剛經》,不斷用這種思想來關照自己的言行,起心動念,都要用般若智慧破除事物的表相,破除自己的執著,真正認識到一切法的虛妄,你才能超越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