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培德修身了凡心

培德修身了凡心

賢宗法師般若禪修團隊開示金剛經

楊正雄整理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福德要來自於人的四種心:自救心、利他心、菩提心和羞噁心。現在給大家講講《了凡四訓》里培植福德的十個要點。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

  第一:與人為善

  就是時刻有一顆利他、從善之心,時刻為人著想,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看自己能不能幫上點什麼。一個有與人為善之心的人,不管去到哪裡,都會時刻想著做一些利於別人的事情,無形中他就培養起了一顆慈悲之心、利他之心和奉獻之心

  心中有別人,會想盡一切辦法利益別人的人會有福報,當他在眾生服務的時候,他整個人的氣場會一點一點改變。我給大家講一個發生在我身邊案例我有俗家弟子,他孩子在中央美院附中讀書,假期他把孩子送來我們這裡學佛,我們去吃飯,我東西忘在了車裡,回去拿時,見飯店門口有個塑料袋我就手把它撿起來放到旁邊的垃圾桶里,等我們吃完飯後服務員拿來一疊很精緻的水果盤,說送給我們,我們很驚訝,我們幾個人消費也不過幾十塊錢,她幹嘛送我們那麼精緻的水果盤,服務員說他們老闆一名佛教信徒,他剛剛看見我在門口撿了個塑料袋放在垃圾桶里,就把餐廳里庫存的水果盤拿出來送我們,表示感謝。

  我的一個無心之舉,想不到餐廳老闆看在眼裡,還對我心懷感激,我都有不好意思了。這就是心存善念的人,往往容易發現人做善事自然而然就能結一個善緣出來,前面我還跟你們講過,不是這樣的人就不會接收到這樣的信息你是這樣的人就能感覺到相同的人身上的那種磁場,這種磁場可以讓你們彼此相惜,成為朋友這就是緣分對於一個辦企業的人,如果有這種善心就會公司內部形成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會讓公司的每一位員工受到熏陶,讓他們在生活工作中不斷展現出來,當整個公司的人都在無形中把這樣一種文化擴散出去,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公司吸引過來,成為客戶這就是一種持續不衰的企業文化

  在面對一件事情很多人常常會有這樣的意識這件事不是我的職責,不該我去做,應該別人去做。在一家庭里,你要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就要是什麼樣的人,單嘴巴上教導是不行的,還要深信不疑地做到,你的孩子才會被你感動。一個孩子思維模式,身上的行為,很大程度都是父母那裡沿襲下來的。有些父母認為給孩子最好的老師,就高枕無憂了,事實孩子學校所學到的只是表面的東西,真正內在的思想是從父母那裡繼承來的。要想讓孩子最好的品行和作為,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師你要改變孩子,首先你就要不斷地往這方面去努力,只有自己做好了你才能去影響你的孩子

  就好比我們的傳統文化,它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早就融入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處世觀念。現在有很多人還不能正確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認為它們都是糟粕,你們有沒有細緻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們學習西方的文化也就是近代這一兩百年時間,而傳統文化影響了我們幾千年,這種影響的意義又豈是一兩百年所能比擬的。而且一種文化之所以能在一土地上生根發芽,是因為生活在這土地的人適合於這種文化生活方式文化是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它是連續的,把別人的東西拿過來,並不一定適合我們,把我們的東西拿出去也不一定適合別人。反過來講,我們只有正確認識自己的文化,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所以我很喜歡《了凡四訓》講述的觀點,通過自己的一些行為,改變自己的命運,通過改變目前的狀態來改變自己的未來

  佛經里講的一些東西,有些人就認為不可信,是迷信事實上是我們的身心沒有達到那種境界,那些狀態沒有辦法在我身上體現出來。比如「求富貴富貴,求男女男女,求長壽長壽」,有的人相信,就真心去求,最後實現了,他從而就更信了,而有的人不相信,所以沒有真心去求,結果沒有實現,他就不相信,這些都是一環扣一環的。佛教剛傳到中國的時候,第一批出家人是怎麼傳教的,靠神,僧人在大街上燒一盆油,燒得滾燙滾燙的,手伸下去,再提起來,普通人肯定受不了,但是僧人們在神的庇護下,可以做到,別人一看,就都相信了。佛經上記載的東西很多人都抱著懷疑的態度,認為那是編造的,事實上不存在的東西佛經也不會記載下來。

  我們在生活中怎樣去影響別人?就是要通過自己的行動,去利於一切眾生,通過利於眾生,來得到自身的福報。其實我們應該對不如自己的人心存感謝,因為正是有他們的存在,才讓你機會去幫助別人,培養福報,去成就你的菩提大願。如果我們所有人都是百萬富翁都是菩薩,你哪裡有機會去度化別人。不能說你幫助了別人,就要別人回報,如果別人不回報,你就生氣詬罵,真正發菩提心,行菩薩的人不應該抱著這種思想,不能老抱怨別人沒有感恩之心,其實真正應該感恩的是自己,因為是他們給了你培養福報機會菩薩是抱著這種心態去普度眾生的,所以佛教思考事情思維方式跟我們一般人是不同的,你能認識到這種不同,領悟這種思想,你就能找到它真正的智慧在哪裡。所以我們在修「與人為善」的過程中,心中能有善意的付出和給與,而沒有任何索取和抱怨,這種觀念就是我們的「無漏」之心所產生的一種善行為。

  第二:愛敬存心

  什麼是愛,什麼是敬?愛是柔軟的,光明的,清涼的,愛是利他而不求回報,是沒有任何要求的給與,所有美好的辭彙拿來形容它也不為過。當你無要求地去利益他人的時候,你會產生一種同濟之心,即同舟共濟的慈悲心。我們念觀音菩薩的時候常常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因為菩薩有愛敬之心,所以她才能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才能千百億化身普度眾生你有這樣的慈悲心,在做任何事情時就會達到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你的內心會出現那種世俗惡業磨滅後的空寂

  我們如果有一顆愛敬之心,在家庭事業就不過分去計較,沒有分別之心,你才能物我兩忘地去經營你的家庭事業。一個苦行者,他的內心是沒有害怕的,因為他相信因果,相信一切事物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相信因果的人他能夠安於貧窮也能夠接受神鬼,別人的輕蔑和詆毀擾亂不了他的內心。只有達到這種境界,你才能真正做到大愛無疆。我經常跟我寺院師父講:你們是佛教三寶之一,代表佛陀世間傳遞佛法居士對僧寶的恭敬有很多要求,見到僧寶要禮拜,要供養,等等,所有的恭敬都建立在僧有王者的基礎上的,因為你的學識、修行人格智慧,都遠遠高於他們,所以他們內心深處對你油然而生恭敬,如果你沒有這樣的修為,又怎麼受得起別人的恭敬禮拜呢?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敬仰我們,讚歎我們,可為什麼別人不那樣做呢?那是為我們的學識、修行人格智慧,還不值得別人這樣做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好好反省自己,而且唯一能做的就是反省和觀照自己,而不能逃避或者抱怨。同樣的道理,為什麼別人獲得成功你不能呢?為什麼別人受人敬仰你不能呢?所有事情都有個為什麼,你不反省自己,卻去抱怨社會、指責政府,指責你的員工客戶,有用嗎?所以面對自己的失敗,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反省自己,吸取經驗教訓,革舊迎新。作為一名員工,為什麼你在哪裡都會被人像踢足球一樣踢來踢去呢?這時你有沒有想過問自己為什麼?我有朋友來找我,說他媽媽把他衣服洗了,最後不能去參加柯林頓來訪中國的一個活動,心裡很不爽,我當時就跟他講,柯林頓是什麼人,你又是什麼人,你去那種場合,柯林頓會多看你一眼嗎?這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就不要再糾結你媽媽把你的衣服洗掉讓你沒能參加那個活動。

  對於一個不適合我的場合,我不會去湊那個熱鬧,我也沒那麼多時間,一個人如果沒有把你當做同一類人,人家也不跟你結交,那你還拿你的熱臉去親別人的冷屁股幹嘛?所以在這世間,唯一要修的就是我們自己,不要因為別人的富貴而感到不平或者自卑,你有一饅頭你就吃一個饅頭有一碗面就吃一碗面。等你們學佛學久了以後,看見別人吃肉都會像進到屠宰場一樣,會生憐憫之心,到那時,一個饅頭一碗面你也吃得樂趣橫生。就像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也能自得其樂。

  其實這種行為跟你內心清凈是相通的,內心清凈了,口味就會變清淡,反過來講,當你口味很重的時候,說明你的內心也很浮躁。這幾年為什麼麻辣火鍋那麼流行,實際就是跟人內心焦慮有關。所以我們修行的時候,要時刻觀照自己的內心就好比燒一壺水,別人十分鐘可以燒開,你要一個小時才能燒開,那就說明你燒水的功夫還沒達到人家那個境界,沒必要去難過,努力提高自己即可。

  第三: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實際上就是助人為樂隨喜功德和恆順眾生。看到別人做好事我們在旁邊隨喜讚歎,看到別人遇到問題,我們助一臂之力要做成人之美,一定要有一顆寬闊的心,很多人喜歡幸災樂禍,自己並不一定幸運,但是看到別人倒霉他很高興,自己不去努力,看到別人發財他心生嫉妒,詛咒別人。你們看那些網上論壇,一篇帖子發出去,多少人進來灌水,說的沒一句好話,節操碎了一地,可想而見那些人的內心是多麼的陰暗。一個有菩薩心腸的人,會時刻想著去幫助身邊的人,別人有困難他會助一臂之力有多少能耐就幫多少。你要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當成你要幫助的對象,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他們,當你擁有這樣一種心境時,你就發現身邊所有人都是你廣種福田對象

  西方世界講人之初性本惡,佛教講人之初性無記(一種非善非惡的無明的業性),但是從眾生的角度講,還是人之初性本惡,為什麼呢?我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間?還是因為我們的煩惱業障沒有消除,我們帶著很多習氣來,所以人有不好的行為和心態可以理解。我經常跟人講了很多話之後就什麼也不想講了,靜心休養,用眼睛去觀察身邊的人他們的行為、舉止、笑容我都喜歡觀察,我會想像他們是在何種心情心理去做這件事他們的出發點是什麼。人啊只要去思考,你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有所成就的人他們的內心境界思想覺悟都比較高。他底下有些人特別聰明,但是說話尖酸刻薄,內心的貧瘠和狹隘一覽無餘,這些人聰明但是沒有福報。跟這些內心貧瘠的人交往,你的內心慢慢的也會變得貧瘠。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培養深厚的德行也就是培養自己的仁心,讓內心像海一樣能包容萬物

  印光大師常說:「世間人是菩薩,只有我一人凡夫。」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心境來觀照自己的行為,他每天都能得到成長,好的人他向他們學習,壞的人,他去影響他們改過自新。我們不要認為身上帶著習氣就不好,實際上正是因為習氣我們才可以好好向別人學習,提高自己的修行,所以對於我們這些還沒悟道的人,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培養福報福報怎樣培養呢,就是不斷去幫助身邊人,去利益一切眾生,從一言一行、一事一物中去培養。思想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一定是個有大福報的人,有大福報人不管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中都能夠把各種各樣的矛盾化解掉,不會給那個環境帶去新的矛盾在這世間,只要有人的地方會有矛盾,唇齒都會經常打架,更何況陌生在一生活矛盾肯定是避免不了的。這就是善巧方便、成人之美的一種行為。

  第四:勸人為善

  我們怎麼樣去勸人為善呢?人做事情總是帶著目的性,所以你要告訴他做善事有什麼好處,沒有好處,往往不會有人去做。比如你跟他說,做善事你會交到很多朋友,會學到很多東西,讓內心得到提高,會得到福報和別人的贊美,把能想到的好處都告訴他,他就努力去做了。人的收獲一定是付出後才得到的回報,做生意賺到錢了,一定是因為他去奮鬥了,當官受到人們的擁戴,一定是他做了很多利益人民的事情,人際關係好,一定是他恭敬之心,幫助過別人很多。每個人情況不同,行善的方式也不同,我沒錢,可以去幫別人做事情,我沒力氣,我可以用笑容去讚歎別人,只要你有那顆心,一定有無盡的辦法利益他人。

  中國古代有很多行善培福的例子有個秀才去考試,閱卷的考官把他的試卷放到落榜考生的一邊時,冥冥之中聽到一聲鍾磬的聲音,他很奇怪,把試卷拿起看了看,沒有什麼特別,第二次又要扔下去,又聽到了那個聲音,於是考官斷定,這位考生一定是行過什麼大善,或者他的家族裡行過什麼大善,為他培養起了那麼大的福報鬼神都在幫助他。於是他就讓這位考生錄取了,後來他一直關注這位考生,發現他在生活中不斷地積德,做官清廉,處處為百姓著想。古代有的人家嫁女兒,往往不是看新郎長得怎麼樣,而是看他祖上有沒有積德,如果他的祖上是樂善好施的人,這個人即使現在貧窮,以後也會翻身,因為他有福報,他從小在那種有良好家風家庭里長大,自身也會樂善好施;如果一個人祖上德行不好,家教不好,他這個人的行為也不端正,即便現在很富有,也富不過三代古人價值觀里實際上已經融入了以善為標準評價一個人,這樣就在無形中要求對方為善,是勸人為善的一種表現,這種思想實際上已經深深植入到我們這個民族的血液去了

  對於企業家來說,建立企業文化最重要的實際上就是與人為善老闆讚歎員工員工讚歎客戶客戶讚歎商品,這樣下去,還用得著打廣告嗎,好名聲自然而然就傳出去了。這些都是以善為前提的,所謂「善者通,善者達,善者無往不勝」,修道真正該做的,就是不斷地用真心去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這種修行就是菩薩道的修行

  第五:救人危急

  在別人危急的時候,我們能不能伸出一雙援手,我們身邊常常會有這樣的人,當他遇到事情辦法解決的時候,他會來找你幫忙,這個時候你幫還是不幫呢?有的人可能說我要房子,買車子,我的孩子要出國留學,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加以拒絕,其實人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能找到花錢和忙碌的理由,金錢時間永遠都不夠用,但是如果別人向你求助時,你總是以這樣那樣的理由拒絕,當你遇到困難時,別人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回絕你。

  人要有一慈悲之心利益一切眾生,做一件事前要對身邊的人有利,要造福子孫後代,造福世間一切眾生。這幾年我們讀書會印了很多書籍,免費送給讀者,為什麼要做呢?因為書籍可以傳播文化,影響更多的人能到現場聽課的同修畢竟很少,大家也沒那麼多時間,印成書以後,大家就可以帶在身邊,有空的時候、想看的時候就打開看看,跟工作事業都不沖突,而且身邊的人也會看得到。我們客堂里陳列著各類書籍,大家回去的時候可以領一些回去看。就像那些賣光碟的店,音響一直開著,別人聽到了,如果感興趣就會去了解產品,喜歡就會買,這比講多少話打多少廣告都要來得直接。做企業也是這樣,產品做的好了,不用打廣告都會有人找上門來買,做的不好,免費送人,人家還要猶豫要不要,所以產品就是最好的廣告

  我們在利益眾生的時候,不但要利益身邊眾生,還要利益其他世界眾生,其他世界的什麼眾生鬼神。我們寺院有個居士開了很多會所,她每天都在文章布施陰間那些無量無邊的眾生,她的生意非常紅火,每開一家店就會火一家,那是因為她跟陰間眾生結下了善緣,他們都是她的護法,別人來到她的會所時,會被一種莫名的氣場所吸引,從而變得心情愉悅,所以自然而然就進來消費了,這就是為什麼她的事業那麼一帆風順。所以當我們事業不順的時候,別抱怨自己的運氣不好,別人都不來了解你的產品,這些都不是主要的問題,主要問題還是在自己,事業的成功與失敗跟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你不生活中通過一言一行去積善積德,又怎麼會有那個福報呢?

  香海禪寺建立這么多年,我們主要思考的問題,是這個道場能不能利益到更多的人,讓更多人帶著煩惱進來,帶著清涼出去,帶著迷茫進來,帶著智慧出去。我一跟我們的辦公室說,不要讓我們的場地閑著,要儘可能讓人來用,哪怕只有一個人,如果他想用,我們都會給他。不用擔心場地是否夠坐,宿舍是否夠住,飯是否夠吃,有人的地方就有解決問題答案。我們在宿舍最緊張的時候,有人心甘情願打地鋪,在菜不夠吃的時候,我們一起到寺院後邊的菜地里挖紅薯,遇到任何問題,大家都齊心協力,一起面對。那些來到香海,潛心修行的人,也抱著苦修的發心加入到我們中來的,我們的道場也正是由信眾們的支持,才一直生機勃勃地發展著。

  大家有沒有看過《三傻大鬧寶萊塢》,裡面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當一個人追求卓越的時候,成功就會追隨著你。」我們做企業也是這樣的,當你認真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根本不會畏首畏尾,遇到的任何困難都會在探求中得到答案,如果你有太多擔心和顧慮,你永遠做不出最好的東西

  人要做到無條件地付出不是件容易的事,跟吃免費的午餐一樣的難,一個人要是在寺院里吃上三年的免費午餐,我估計他就要留下來做一輩子義工了,心理素質再好的人,免費的午餐吃久了也會不好意思的。所以我們發心去做一件事時,不要去計較得失,而應該去思考如何讓更多的人受到裨益,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興建大利

  第六:興建大利

  興建大利,就是做每一件事情要讓眾生受益,比如我們捐資建學校、建醫院、建道場,去印刷正法的書籍,這些都叫做興建大利。印刷正法的書籍傳播佛法,叫做法布施,在佛法里,法布施比修建道場力量大。很多人不喜歡看書,一拿起書本就會犯困,這樣沒辦法要學佛法,就應該學會看書,學習佛法知識,貫徹到你的身心,這樣才能改變你的命運就像我們讀《金剛經》,不要認為在寺院讀上兩天就好了,要把經書帶回去每天讀,你才能理解它的真諦

  大家來香海禪寺學習,就要有所受益,這樣才不負此行。學習佛法,理解佛法,實踐佛法,傳播佛法這是培植大福報的一種方式,非常不容易。我們不能僅僅把佛法當作知識來學習,更重要的是要把它當作改變命運的行為規范來學習,要身體力行去實踐佛法,用佛法來凈化自己的心靈,提高自身修養,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習才會意義

  第七:舍財作福

  舍財作福,就是你有錢財時,把它布施出去,讓眾生為你而受益,我們通常講「為富而仁」,就是這個道理。舍財作福也分究竟的和不究竟的,出於某種目的布施是不圓滿的,只有福德而沒有功德不求回報的布施才是究竟圓滿功德功德福德不同,福德人間福報能讓你在今生有好的福氣,卻不能讓你了卻生死成就道業、法度眾生和正等正覺能讓你做到這些的,是功德

  舍財作福就是要通過你的布施努力,去搭建一個利益眾生的場所,讓這個世界眾生為你而種下廣闊的福田,這才是意義的。如果你能認識到這些,你人生所做事情就會跟別人不一樣,這種與眾生不同的人生,源於你凡事都為眾生著想。如果不這樣去想你會一直被自己的煩惱習氣所左右,煩惱習氣是怎麼來的?就是因為你的「貪嗔痴慢疑」沒有消除。人的眼耳鼻舌身口意直接決定著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好聽你會多聽,好看的你會多看,好吃的你會多吃,好玩的你會多玩,漸漸的你的心就被六根所蒙蔽了,這樣一來,煩惱習氣就生出來了

  第八:護持正法

  當別人興建大利利於一切眾生的時候,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隨喜讚歎他,即便這個人做事情有一半是好事,一半是壞事也要去讚歎他。這個世界對於是非好壞本來就沒有一個準確的劃分,任何事情發生都是摻雜著別的事情一起發生,它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不能一巴掌拍死,就好比任何一個人不管他做得好與不好都會有人讚歎他有批評他。

  做任何事情實際上都是人的一種抉擇,你抉擇了惡,善就在面前消失,你抉擇了無漏,有漏就在面前消失。在佛法里,般若所產生的力量,就是抉擇的智慧,我們具備了這種智慧你就發現,從此以後你敏銳的眼睛會跟別人不一樣。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做出不同的抉擇,產生的力量就會不一樣,出門之前你抉擇乘什麼交通工具,在十字路口你抉擇往哪邊走,途中遇到事情,你抉擇現在處理還是以後處理,不同的抉擇產生不同的方向生活軌跡。

  抉擇未必都是有智慧的,討好你的人你就跟他交往,說你壞話的人就不跟他交往,這樣的抉擇未免太過於草率,你應該去思考他那樣做的原因,為什麼有人愛討好你有人愛說你壞話,如果討好你純粹是阿諛奉承,是為了從你身上撈得什麼好處,你跟這樣的人交往多了,自己也會被他的習氣所感染,最後變成和他一樣的人,面對這樣的人,我們需要有明智的抉擇。

  我們每天都會遇到一些大同小異的問題,要怎麼樣去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做出抉擇。我有一次去一個大寺院參加法會,有三百人吃飯,那個住持對伙食費的事傷透了腦筋,說要算一下花了多少錢,要大家隨喜一下,我當時就他不要太短見了,有這么大事業,還要擔心那點伙食費,從那以後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變得一文都不值。類似的事情每天都會在我身邊發生,有的人沒有把心思全部放在事業上,倒整天為一些小事憂心忡忡,這有點本末倒置了,得不償失。相反,有的人把心思全部放在事業上,想盡辦法利益一切眾生,我們身邊如果有這樣的朋友,應該好好珍惜,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完成心願。

  有些人交往到一定程度就不值得再交往下去了,因為他們的心胸太狹隘了,沒有開闊的眼光,跟他們交往下去,不但自己不會進步,反而會變得和他們一樣狹隘。就是說你也不要因為你境界高而沾沾自喜,更不要到處去炫耀,你要智慧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有智慧的人一定能夠分辨出身邊是些什麼樣的人,從而根據這種判斷做出抉擇,哪些人值得交往,可以交往到什麼程度,哪些人不值得交往。愛說好話卻沒有一句是實話的人很可怕,他每天把你捧到天上去,讓你變得看不清自己,最後意志消沉,失去鬥志。相反,有些說你壞話的人,可能確實是因為你有些方面做的不夠好,他在糾正你,只是糾正的方式不得體,對於這樣的人就不能因為受不了他的言語而不跟他交往,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應當做出智慧的判斷。

  作為佛弟子,大家應該有這種覺知,就是要盡自己所能護持正法,讓佛法永遠流傳下去,並通過努力學習,不斷用佛法改變自己,去利益身邊眾生,紹隆佛種、續佛慧命、庄嚴佛土、利樂有情。這樣的事情,我們要努力去做。我們寺院有一個女居士,每次來都會帶走很多小冊子,大包小包地帶到公交車上去發,她並不覺得這樣做有什麼可笑的,她希望有更多人了解佛法,得到受益,這是用切身行動來護持正法、弘揚佛法,是很大的功德。我們如果有護持正法的心,就要把佛法裝進心裡,隨時拿出來跟別人分享,把我們的小冊子裝進包包里,遇到有緣的人就拿出來布施給他你在一個人黑暗的心裡種下一善良種子,說不定就會結出一個佛的正果,這顆善良種子可能會使那個人菩提心,去行菩薩道,那樣子你的功勞就非同小可了。所以我們不要吝嗇去跟別人分享佛法,如果你是一名居士,就要想隨時隨地去度化眾生

  你在念經的時候,也可以邀請天龍八部、一切鬼道眾生來和你一起念,這樣你就在無形中給眾生撒下了善良的火種,讓佛法眾生心中燃起火焰,它不斷蔓延開來,就會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因此而受益。少康大師早年弘法,在大街上對小孩子們說,誰會念阿彌陀佛就給他一個銅板,小孩子們都爭相念起來。台灣的慧律法師弘法也很有趣,有段時間不管他去哪裡,都會有一群大卡車跟著他跑,場面非常壯觀,其實那是他廣結善緣的結果。今天有人喜歡聽你說話那是為你以前跟無量眾生結下了善緣,不管你說好說壞都有喜歡你,為什麼呢?因為你法緣好。

  我們在成佛之前一定要廣結善緣,你度化了別人,在你成佛以後他們就會為你護法。《華嚴經》里描述說:「一佛出世,萬佛護持。」釋迦牟尼成佛的時候那些弟子是他護法侍者事實上是無量諸佛化成他的弟子成就他。也不一定是出家修行才這樣,世俗世界也遵循這種規律,比如你在生活中廣結善緣,你創業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支持你,政府、乞丐幫你,哪還有不成功的道理?那些大企業家,能把企業辦得那麼大,也是廣結善緣所結出來的果實,那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沒有過去積累的福德,不可能成就今天的事業。不要總認為別人的成功是偶然,偶然的前面一定是必然。有些人做什麼不順,總是走霉運,並不是他聰明那是為他有福報,他今天這個果是過去種下的,所以你要明天得到什麼收獲,你今天就要種下什麼種子

  不要怨天怨地,不要怨社會和你的員工,好好找自己的原因有一個女居士,人很漂亮也多才多藝,唱歌跳舞樣樣都是她的強項,有一次她向我訴苦,說為什麼自己做得那麼好卻得不到領導賞識,工資只有那麼點,也沒有名氣。我就問她,你說你做得好,你有哪一首歌或哪一支舞被全國人民認可了?學佛那麼多年,卻沒有領悟到佛法真諦,整天計較得失,而沒有把心思放在自己的事業上,又怎麼會有理想的收獲呢?所以一個人再怎麼覺得自己才華橫溢,如果沒有用心耕耘,也不可能收獲成就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你可以不認可這種觀點,繼續按照你以前的方式來做,等你福報消完,你就什麼都沒有了。懂得這個道理的人,會身體力行去做利益眾生事情,廣結善緣,廣種福田在一言一行中為自己積累起大福報

  《道德經》里有一句話:「善士聞道,起而行之;中士行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於為道。」有睿智慧之人,聽到大道理會如雷貫耳,並身體力行,每天堅持去修行智慧根基平平的人,聽到道理會將信將疑,做兩天兩天,最後拋到了腦後,有一句俗話說:一年學佛,佛在眼前;三年學佛,佛在身邊;十年學佛,佛在天邊。沒有慧根睿智之人,聽到道理哈哈大笑,認為是無稽之談,胡說八道。我們應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屬於哪一類人,是真正發心修行了,還是每天渾渾噩噩活在這世間,搓搓麻將,泡泡酒吧,去年這樣過,今年這樣過,明年也這樣過,十年前是這樣過,十年後還是這樣過,整天無所事事,沒有目標也沒有追求,這樣的人生,活著有什麼意義?我們很少去自我反省,從今天開始,每天要抽出一點時間來好好反省自己。

  當你在護持,同時也在被護持,這是一種相互幫助和促進的關係當我們付出的時候,事實上我們也是最大的受益著,就好比我們在微信上看到一些好的文章就把它分享給朋友朋友也會把他讀到的好的東西發到你這邊來。再比如我們的讀書會,表面上看是我們無條件地寄出去很多書贈送給讀者,實際上讀者們也會把他們覺得好的一些東西寄來跟我們分享,這其實是一個相互的交流學習、增長善緣的過程。我們在學習佛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時刻審查自己的內心是正還是邪。是正,你的人生會越走越寬敞,內心會越來越豐富,無論家庭工作還是事業都會越走越好;是邪,你的人生會越走越窄,最後陷入窘境,走投無路。所以我們要護持正法,弘揚正確道場

  第九:敬重尊長

  家庭中的長者,德高望重的人,還有那些學識淵博、修行高深、內心清凈、行為精進利益眾生的人,無論年齡長幼,都應該去敬重他們,敬重別人,才會得到別人的敬重。前不久我去一個小寺院參加活動,市裡面領導看見我,就問我怎麼會到這兒來,市裡面開會我都不去我說只要我有空我都會去,市裡面開會我沒空,沒辦法

  別人邀請我的事,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有空我都會去參加,那些大寺院舉行法會,全國各地的高僧都雲集在那裡,我去了也幫不上什麼忙,相反,那些小寺院更需要我,我去了可以幫他們做點事情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幾年前我剛到香海的時候,這裡一片荒蕪,只蓋好三門殿和食堂,還欠了三百六十萬債務,因為我是從普陀山過來的,認識普陀山的方丈戒忍法師,戒忍法師當時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浙江佛教協會會長,各種職銜集於一身,我那時很想把他請過來給我們增加點人氣。我親自跑到普陀山去請他,他答應要來的,結果第二天活動開始了,他又說沒空就沒來,市裡面的很多領導聽說戒忍法師來了,他們也不來了把我從頭頂涼到了腳底。從那時起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還是要好好修行自己,依賴別人是沒有戲的,我深深體會到辦小寺院的艱辛,所以有小寺院邀請我,只要有空我都會去。

  作為出家人,不能以世俗價值觀來處世,如果按照社會地位和官場身份來普法,那就不能稱之為正法,染上世間習氣,是對佛法的玷污,講出來的佛法都變味了。我們寺院搞特別重大的活動都不會刻意去請名人,我們都是自力更生,盡我們之所能來維持道場清凈。我們也不拘泥於形式,有的寺院夏令營還要搞開幕式,我們連開幕式都免了,因為開幕式要花錢,是撐門面,為了門面而鋪張浪費,實在是得不償失。我們搞活動都是以普法為中心,直接就切入正題了,我們要做的是讓更多的信眾接觸到真正的佛法,維護佛陀教義而不是追求虛華的外在形式,虛華的東西毫無意義

  學佛之人,要破除世俗價值觀念不應該讓金錢、名望和地位羈絆了弘揚正法的腳步,《金剛經》裡面講:「一切有為法,皆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那些世俗世界裡的金錢、名望和地位只不過是過眼雲煙,虛無縹緲。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充分把握自己的一生,去廣種福田利益眾生、護持正法、濟世救民,秉持這種理念的人,他才能獲得大福報

  第十:愛惜物命

  有一次下雨過後,在我寺院的路上,從地底下爬出來很多可愛的蝸牛蚯蚓,走路都要特別小心,稍不注意就會踩到,我們的師父義工見了就把它們撿起來放到路邊的草叢裡,避免走路時誤傷到它們,這就是愛惜物命的一個表現。還有一故事,說一個男青年很愛一個女青年,後來女青年和另外一個人結婚了,男青年很難過,鬧著要自殺,他跑到廟里師父倒苦水,師父一笑說:我給你講講你們的前世今生上輩有一個女青年死在了路邊,千萬路人經過卻沒人搭理,最後屍體腐爛,爬滿蛆蟲,有一個過路的男青年見了不忍目睹,就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蓋住她,後來又路過一個男青年,挖了一個坑把她埋了,那具女屍就是你的前任,脫下衣服蓋住她的那個人就是你,因為你的一個善意的舉動,你們結下了今生緣分,可是那個掩埋屍體的人才是她的歸宿

  上輩子一個小小的舉動,都會影響到這輩子的姻緣,更何況今生今世,那些我們在有意或無意中傷害到的物命,它們也必然會在今生或者來生給我們帶來果報那是什麼樣的果報,不可想像你不要以為這不重要,在生活中我們有沒有這種感覺有些人一看見你就不爽,就會想盡辦法跟你不去事實上就是你上輩子傷害了他,他對你的嗔恨心還沒有散去。所以在這世間要去做損人利己的事情,凡事留有善的餘地,從善的角度出發去解讀世界,經營自己的人生,只要能給予別人的地方就給予別人,能互助的地方就互助,這對的人生有百利而無一害。

  吃了也不要一直糾結著放不開,心胸狹隘的人最吃不起虧,一吃虧就覺得窩火,覺得自己老是被人欺負,很氣憤,這是沒有境界的表現。每個人都要時刻觀照自己的內心眾生都有習氣,有煩惱,有業障你要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就能善待別人,別人的怨氣發到你身上你能把它化解掉,這是菩薩道的一個表現。要成就道業,就要這樣去修自己的內心你不能容忍別人,你就會造出新的業,最終又使你墜入生生世世的輪迴。我們在修般若法門和行無上菩提道的時候,要把經文教義用到具體生活中去,如果沒有實踐,頭腦中裝再多的經文教義也沒有用的,這樣反而會造成所知障,就是知道的越多,認識新事物障礙越多

  學習經文真正的意義在於引導我們進步,在於實踐。我們學習《金剛經》,就要用裡面的經文教義來觀照自己的言行舉止,要用般若智打破一切法相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超越自己。我們今天所講的就是如何認識和培養福德,如何觀照自己的行為,修鍊自己的身心,如何以無所之心去看待人間一切福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