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禮佛修心 養生修德

禮佛修心 養生修德

賢崇法師講於嘉興精嚴講寺

楊柳整理

  尊敬的諸位法師尊敬護法居士

  大家好! 你們是非有福報的,可以請到峙宇大和尚到嘉興來住持佛法、弘揚佛法。他在這裡設立了念佛堂往生堂,可以讓我們居士們今後可以如法、如願地往生。既然有這樣的福報,我們就應該要惜福,應該要依教奉行,遵循峙宇大和尚開示如法如力地修行如法如力地學佛如法如力地為人

  一、佛緣氤氳之地的啟示——常種菩提心

  魏晉以降,嘉興名僧輩出,特別是明清兩朝及近現代,嘉興佛教蔚興。近代歷史上著名的太虛法師、印順法師等等都是嘉興人。太虛法師以倡導人間佛教著稱,他是中國近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一位理論家和實踐家,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振興佛教、建設新佛教文化事業台灣現在的佛教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的影響。曾經追隨太虛法師辦學的印順法師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一生著述宏富,學優行粹,蜚聲士林。他的高足證嚴法師更是創立了著名的慈濟功德會,在海內外影響頗大。大家現在所處的地方正是佛教大德時代輩出之所。

  我們之前還在嘉興舉辦了《嘉興藏》首髮式,這是中華大藏經諸種版本中規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是明末至清初由中國幾代僧人歷經200年刊刻完成的大藏經。那麼重要的古籍,還是與嘉興的佛教息息相關。

  現在的嘉興地處上海杭州之間,蘇州與寧波之間,地理位置優越,自身的經濟也有較好地發展,物質條件有什麼欠缺,在這樣的條件下,大家就可以好好地學佛,改變自己,提升自己,凈化自己。

  今天我看到一些居士,一邊聽經,一邊念佛這就了不起念佛就是時時刻刻都可以隨心而然,在心為志,發言為聲的。念佛就是要達到不念而念,念而不念的三昧境界

  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呢?阿彌陀佛又是什麼意思呢?它的意思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光」就是快樂幸福吉祥,「壽」就是你慧命的長度。這光和壽又從哪裡來呢?就是從你的思想、行為、作風中散發出來的。如果你念佛時,別人來質疑你念的水準,你的嗔恨心就生起,那麼你念佛功德就非常微小了。其實別人罵你,也就是幫助你消除業障,這時候你如果以感恩心態對待他,那你內心的業火就不會燃燒。這就是所謂的「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一旦嗔恨的心生起,原來念了許多佛,觀想了許多蓮花,培養了很多福德都會剎那之間消失。因此,我們就要在生活中把自己的面相修得蓮花一樣純凈、安和。蓮花具有怎麼樣的特質呢?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它「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當你修到了這種境界,大家看見你都會得很安詳,那麼你無論走在哪裡,和誰在一起,即使不念佛,也是在善根,也是在積累福德。因為每個人喜歡看見你,都會心生歡喜自然就能廣種福田

  我看大家的面相都非常地慈悲,你們的慈悲是怎麼產生的呢?慈悲就是源於我們都有一顆柔軟、悲憫、謙恭的心。將別人的贊美作為一種鞭策,反之,將人們的苛責作為一種美言,從相反的角度來激勵自己精進,不要懈怠。實際上,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善知識都是菩薩來度化我們。只有這樣來思考問題,你的心才會變得平和。

  所以學佛就是用佛陀智慧,改變我們的觀念,改變我們一直以「加法」追求名利的那顆急迫的心。當你回到家裡,還是要把自己的家人朋友當做佛一樣來供奉、禮拜,以最善意的行動對待他們,他們也會受到影響。如果你想做一些事情,但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做不成,其實還是福報淺薄的關係當你心動要來聽經聞法,同時又能夠及時成行,這也就是你福報深厚的表現。我們要珍惜福報,廣種福田,以後更好地為人處事、恭敬三寶。以後大家有空,就可以常常到精嚴講寺來幫忙打掃打掃,不要認為寺院是峙宇法師的,不要認為寺院是諸位師父的,寺院是我們大家的,需要大家一同來護持。我們都是佛弟子,是三寶之一,要好好珍惜這份緣。

  《金剛經》說,如果我們能夠讓自己身邊的人來到寺院聽聞佛法,並得到受用,那麼他的心中就會種下善根,這時你的功德比捐贈恆河沙數的金銀珠寶更大

  當我們拉下所有的窗帷,房內就會漆黑一片,我們看不見別人,也看不見自己,這個世界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片混沌與蒙昧;而當我們用點燃燭火,想像自己是被鐐銬綁縛著手腳的囚徒,我們的身前空無一物,我們不能夠返身相顧,身後的事物只是能夠投影呈現在我們的眼前,那麼我們所看到的就是這個世界影子;進一步的,當我們能夠在充滿陽光世界裡面自由地活動,才看到了事物本身,看到了人,也能夠判斷出人性這就是我們求知的過程,業是我們生命過程在這過程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光明。不要以為光明是唾手可得,不要以為一切你所能夠得到的都是理所當然。請大家看看柏拉圖的《洞穴寓言》,你們就會明白,今天所看到的、所知道的,要經過多少代人的努力才可以達成,這就是我們的福報。要使他成為延報、後世報,還要靠我們大家不懈的付出與奉獻。

  如果此刻,你感到自己的內心仍然漆黑一片,就要用阿彌陀佛的光來照耀自己,做一個白光的觀想,仔細想想自己內心煩惱與嗔恨的來源,那些污穢就不再能夠困惑我們。聽經聞法,念佛加持都是很好方式;向周圍的師父同修學習,也是很好方式

  雖然大家都是茹素的居士,但是也要懂得隨順眾生這就是說當其他在家的朋友與你處事的准則不同或者飲食起居的習慣不同,我們不能去呵斥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生活方式,要尊重別人。

  我們要記得,時刻進行自我觀照,自我反思,自我追問與求證,這樣才能不斷地得到成長。

  大家都已經是比較年長的居士了,不要認為只有到寺廟裡面來才能夠福田。實際上,只要自己的身體還硬朗,那麼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家裡的晚輩減輕一些負擔,也是種了福田

  二、予樂拔苦——修行觀音菩薩法門要點簡說

  為什麼有那麼多禮拜觀音菩薩呢?因為觀音真正的修行方法就是慈悲,他「予樂拔苦」,把快樂給別人,還幫助別人拔除痛苦他不斷地付出,不斷地幫助別人,這就慈悲

  《普門品》中說:「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這段經的內容也就是說觀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法門在於,他能夠根據眾生的不同特質來決定說法內容,他的說法契合眾生生活,他向帝王說法和向居士僧眾說法都是不同的。他能夠因材施教,根據眾生快樂痛苦來向眾生宣說其法。他以眾生的要求為根本,所以能夠受到眾生的敬仰。很多信眾都會稱說觀音菩薩的神跡最大,那也是因為他修行法門施行「十二大願誓弘深,苦海渡迷津,救苦尋聲,無剎不現身。」

  人們對於觀音菩薩的渴望,實際上也就對於奉獻、付出精神的渴望,是對於利他精神人道主義的渴望,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越是缺失什麼,因為什麼而得著痛苦,就越會呼喚什麼,希求什麼。人人都會遇到無助的狀況出了不可抗力的因素以外,很多時候都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斗爭、擠壓而產生的。修行觀音菩薩法門,就教我們對待別人要善意,要樂於助人,而不是相反。

  如果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夠根據別人的需要來及時幫助別人,從他的角度來安慰、開解他,那麼你就會成為別人心目當中的觀音菩薩。這樣你學佛也就能夠做到活學活用了如果你身邊朋友往生了,那麼你就應該非常快樂地去幫助他料理一系列的後事,幫助他誦經超度,不要認為這樣會帶給自己家人晦氣。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那也就是違背了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了。我們每個人都會往生都會變成一堆枯骨,你會認為自己給別人帶來晦氣嗎?絕對不會的。所以,人家有困難你能走到身邊你就修行觀音菩薩法門

  金剛界宣說五智中有妙觀察智,配列於西方阿彌陀佛與蓮華部。身業為阿彌陀佛,口業為觀自在菩薩,意業為六足金剛,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未來教主。以後去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觀音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所以我們現在就應該行他的修行法門,施善行才會結善果。當我們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思想和願力作為我自己的修行法門,我們的磁場就可能與他們對接。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年長的居士對我自己的媳婦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自己感到非常看不慣。那麼我們不妨來做一個觀音菩薩那樣的換位思考。想像如果你是觀音菩薩,肯定就會站在媳婦的角度上來考慮兒子有沒有過失。你可以想一想當初自己剛進門給別人媳婦的時候,婆婆是不是也對你冷眼相待,那個時候你自己心裡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要想順利往生極樂世界,就應當時時與其善的頻道對接。平時家裡多為家人付出,想其所想,行其所行。用自己的行為去尊重、贊美別人。

  各位居士都是佛家四眾弟子之一,都應該要護持佛法。不要認為自己沒有錢就不能護持,其實你過來幫助寺院雜草,拖地板,都是護持佛法的表現。平常說人好話就高聲贊美,一想到說人是非就咬住舌頭,這也是護持佛法修行佛法有些人聲音特別好聽,一開嗓別人紛紛贊美他,這就是它前一生對別人美言所積累的果報當我們聽到別人說是非,就應該加以阻止,正所謂:「人責人,天翻地覆;人贊人,海晏河清。」

  三、恭敬三寶——以信仰點燃智慧火焰

  寺院是一個奉養三寶,弘揚佛法地方

  什麼是三寶?供在我大殿里的釋迦牟尼佛和其他的菩薩都是佛寶。我們尊重他們,膜拜他們,並不是將至作為神明來進行參詳,而是要將他們作為我們行事做人的榜樣完美人格象徵來向他們學習。

  佛跡故事大家都很清楚,在古印度的傳說中,佛在菩提樹開悟了脫,之後無論是魔王摩拉的襲擊還是它的女兒的蠱惑,或者是一隊魔鬼的沖擊,都不能使佛陀脫離沉思。當摩拉使出他的最後一招,向這位僧人的頭頂扔出一個滾燙的大鐵餅時,那個鐵餅突然變成了一個鮮花編織的華蓋。佛陀樹下靜坐了五個星期,見證了自己的所有前世。後來大風暴襲來,但是蛇王目査林達將自己的身體纏繞著佛,保護了他。得具究竟智慧以後,佛陀面臨選擇:是進入極樂世界,還是在塵世奔走,宣揚大法。摩拉力勸他選擇前者,但是佛陀聽從了眾生之本梵天勸告,選擇了後者。佛陀之所以是三寶之一,並不是因為他所行的神跡,而是因為他通過修行具足圓滿,而且對於眾生能夠施以悲憫與幫助,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甚至可以說,那些魔鬼與其說是實有的,不如理解為一種惡勢力的象徵,一些不施善行的人,實際上就是這世界上的魔,而佛作為善力量,能夠保護善良的人戰勝丑與惡,走向美與善。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每一個人都通過念他的佛號,藉助他強大的願力來成就道業。

  中國古時候就有「五福」之說,其中一個福報就是「善終」,意思是在去世的時候不受病痛的折磨。這種折磨會阻礙人們往生這就福報不夠的表現。所以我們就要趕緊廣種福田,禮奉三寶

  尊重供奉出家師父也是供奉三寶之一,因為他們是僧寶,他們作為佛子距離佛的距離更近。如果沒有僧人,大家那麼也就沒有地方可以聽經聞法,也就沒有人給大家說經論道了。師父們在很多時候扮演著導師角色,他們可以作為大家心靈導師,用佛教理念開示你們的痛苦。他們是可以信任的聆聽者,你把痛苦給他們聽,他們不但不會看不起你,而且會幫你開解,幫你誦經加持這就是僧寶的功德。不要認為出家師父跟我們一樣也要吃喝拉撒睡,也會有情緒,也會不高興就輕慢地看待他們。他們的表現形式也只是為了眾生說明人間修佛的可能性。大家在皈依三寶之後,不要認為只有你「敷坐請師」請來幫你開導的皈依才是你的皈依師。實際上,所有的出家師父都是你的皈依師,他們都是大家學習的對象,所以都要尊重他們。

  當釋迦牟尼為僧之時有一個人總是和釋迦牟尼過不去,甚至想整死他。有一天看見釋迦牟尼從山下走過,就滾下一塊大石頭想把釋迦牟尼壓死,可是當場就地裂山崩,釋迦牟尼什麼事業沒有,可是那個對他不的人就滾下了山,從裂縫中墮入地獄

  三寶中還有一法寶,我們所念的經書是通過許多論師的修行高僧大德的翻譯,甚至有很多高僧為了取經、譯經事業奉獻了他們的生命,才使這些具有大智慧經書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有機會學習它們、實踐它們,這是非常大的福報,所以才要用虔誠的心對待法寶虔誠地對待前人修行經驗,這也在一程度上就是對於佛寶和僧寶的尊敬。精嚴講寺請了四十多箱《嘉興藏》,這是很大的功德,如果大家有空,也可以去禮拜這些法寶到時候如果寺裡面曬經,你們也可以過來幫忙,可以翻一翻經書,這也是一種功德。你們也可以去抄寫《心經》、《金剛經》,使自己的內心平靜安和,能夠打開心量理解這些美妙的法門

  三寶是相通的概念。供奉三寶,體現的就是慈悲智慧

  恭敬三寶就會得到無量的福德;如果褻瀆三寶也會得到相應的果報。別人做功德你在旁邊隨喜讚歎,那麼你也能夠得到相同的功德

  一切智慧,一切功德,都是從一個「信」字中得來的,相信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就好像我們小時候去讀書,如果不相信這個老師不相信他說的話,那麼就很難接受知識。我們發現,絕大多數喜愛讀書的孩子對於老師是非尊敬的。老師是傳播知識的媒介,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人,相信老師的人,得到知識。同樣的,我們學佛,就要恭敬三寶對他們如果不恭敬不信任,那麼也很難學到善知識,走向正道

  四、養生之道——轉換思維簡單生活

  實際上,我們學佛、培福、做功德都不是為了別人。別人的被子裡面沒有水了,你去給他滿上,看起來是他得到了服務,而實際上得到福報的,還是你自己。他給你一個機會倒開水,你反而應該感激對方,因為他給了你一個培養福德機會當你思維做了這樣的轉換以後,你的生活就會快樂起來。快樂簡單不需要很多物質東西來培植,只要我們的心念一轉,快樂馬上就會來到我們的身邊

  很多年輕人總是覺得物質能夠使人快樂起來,他們認為,如果能買一個朝思暮想的昂貴的包,或者一輛體面的車,這就快樂。但是當他們真正得到這些以後,就會發現,有人比他們擁有的東西更加昂貴、更加好,這個時候,他們就不快樂了。所以,依賴於物質而獲得的快樂是不究竟的。

  大家比較年長,見識、經歷都比較地豐富。很多老年人會跟我分享說,他們總是覺得現在雖然物質條件好了,但是身體不靈便、出行不自由,不能融入到現在的社會中去,因此感到非常地失落。大家可能會覺得在三四十年以前,大家一起勞作、一起流汗、一起唱歌的時候,要快樂得多簡單得多這是我所贊同的,簡單就是快樂自然就是快樂

  有一個著名的哲學家叫做列維,他非常地高壽,活到百歲,知道最近才去世。他致力於以解構地方式來創新地研究文學與哲學,人們視他為現代哲學中創新的先鋒。但是這位先鋒在晚年的時候表示,他認為現代城市已經越來越不適合他了,他寧願呆在五十年以前而不是現在。

  從種種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物質還是名譽都是無法給人帶來快樂。因為快樂的感受來源於你的內心,而物質聲名最多隻是暫時地使你的皮肉得到滿足。皮肉的滿足與心靈的感受還想很遠,依仗於前者而希求快樂的人,只能說是隔靴搔癢。

  反過來說,我們為什麼痛苦你想要得到一樣東西,想要得到別人的關懷,總是想著我主體,而別人都是客體,如果別人做了什麼對你不利的事情就會馬上趕到怒發沖冠。痛苦憤怒,它們的本質是什麼?就是自己的要求無法得到滿足,再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自己和自己過意不去。其實跳出你自己的身體觀想一下,「我」和路上所有行走的人有什麼區別呢?根本就看不出有什麼大的差別我就眾生中的一個,普通的一個,那麼為什麼要讓人來為你服務,為什麼總是認為自己的需求最重要呢?這實在是非虛妄的,可是那麼多人就是認為自己的想法比較先進,自己的做法正確的,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因此當現實與你的要求有所抵觸時,痛苦就產生了

  為什麼出家師父煩惱就比較少呢?因為他們所過的是叢林式清心寡慾的僧伽生活當你的要求比較少,對自己的關注沒有那麼多生活簡單隨順自然的時候,煩惱痛苦、掛礙自然就比較少,快樂就會比較多了。

  《晉語》有「叔向賀貧」的故事,韓宣子是白衣卿相,雖然有卿相的名義,卻沒有卿相的富貴。但是叔向卻以欒武子的故事告誡他說德行的積累比財富的積累要重要得多德行的積累可以福披子孫財富的揮霍卻會導致家族的敗亡。這實在是很有道理的。從古至今那些富可敵國的家族,除了一些罵名,幾乎什麼都沒有留下;但是那些有福德的家族,卻能夠綿延至今,受人敬仰。有德行家族,注重的是內修,他們修證自己,卻從來不要求別人;而很多的富人有很多的僕從美器供他們使喚、使用,他們注重自己的享受,而不注重積累福德,違反了自然地法則,違反了人們的意願,自然不能夠久長。他們索取而不付出,盤剝而不關心他們,試問他們怎麼能夠得到福報呢?

  莊子《養生主》中提出的養生法門就是要依循自然地規律行事,他說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一位殺牛的屠戶剛開始殺牛的時候並不清楚身上經脈的走向,刀子常常不到一個月就壞了;但是漸漸的,他明白了牛的身體構造,所用的刀越用越鋒利,能夠做到「遊刃有餘」。 因此,在我們的生活中,所應當追尋的,不是物質,而是自然,是簡單生活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祝大家光壽無量,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