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佛命永續 薪火相傳——淺談佛教的管理與六度修行法

佛命永續 薪火相傳

——淺談佛教的管理與六度修行

  楊柳整理  

  各位湖州的企業家

  大家下午好!受湯秘書長的邀請,我今天和大家來做一個分享。第一,我並不是一名專業的講師,所以可能講演的水平有限,請大家諒解。第二,我不一名企業家,可能對於管理的經驗並沒有大家豐富,所以不敢妄言教大家什麼。第三,我還是個學者,請大家多給我提提意見,分享的過程中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提出來,大家可以一起交流。

   我從小在寺廟成長,接受了三十多年的佛學熏陶,一直從事佛學教育,再加上這幾年來一直與學校企業建立各種各樣的交往,包括與高校學生的交流以及企業心態建設等等。以上這些事情我一都在堅持,所以有一心得,今天我想分享的主題是「怎樣的組織是最強的」,希望通過這一主題的分享給諸位建設企業文化,加強企業實力提供一些借鑒。

  一、佛教長傳的奧秘——佛教管理方式漫談

  我今天在此演講的主題並不是信仰也不是關於某種宗教理念的解讀,而僅僅是討論企業組織建設問題。眾所周知,佛教這一組織已經存在了兩千五百五十四年時間了。從古至今,世界上每一個出家人他們的形象都非常相似。儘管日本的僧人不禁止結婚娶妻,東南亞一帶的出家人不禁止吃肉,藏傳佛教教義與我漢傳佛教差別很大,但是出家人的光頭形象卻成為了佛教徒共同的標識。為什麼大家走進佛教道場就知道這是佛寺而不道觀,不是天主教堂呢?因為佛教的主殿大多供奉的都是釋迦牟尼佛。少有佛寺的大雄寶殿供奉菩薩,但即使是供奉菩薩的,也是因為他作為「補處佛」所行的善跡,實際上菩薩也是作為佛的某一個方面或者某一個階段的表徵而進行供奉的。為什麼佛教要供奉釋迦牟尼佛呢?因為他將自己一生修行的感悟、所得全部傳授給了他的弟子,再由弟子傳授給再傳弟子,以此久延。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個人的思想可以在這世界上經兩千多年而不衰呢?

  我們做企業時有沒有想過,我們如何讓自己的企業能夠在這社會中長時間地存在下去呢?如果大家還沒有思考過,那麼今天分享的主題剛好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示。

  有人問我印度佛教現在不是已經不存在了嗎?其實不是這樣的。在印度佛教所有的思想理念宗派教義還是存在,只不過是融入了印度教中罷了。雖然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佛教的確已經式微,但是在中日韓及其他中南亞國家佛教卻仍然非常興盛,甚至現在在西方,佛教也有很高的聲望。

  1985年,世界上有五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齊聚巴黎開了七天的會議,最後得出一個「巴黎宣言」,他們認為未來能夠拯救世界的,乃是東方的孔孟思想佛教大乘文化。在孔孟思想佛教大乘文化中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就是「圓融」。它們都是包容的文化、開放的文化,因此能夠受到大家的歡迎。大家走進寺院,往往一進山門見到的就是彌勒菩薩,他袒胸露乳,笑口常開,以絕對寬容和善的姿態歡迎每一位信仰他或排斥他的來賓。他的身旁就寫著這樣的楹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幅楹聯可以歸結為兩個字:笑、容。只有當內心十分開闊時,我們才能容納一切的人事,你的狀態才能柔軟,才能自在。如果我們習慣於把自己的觀點作為衡量的標尺而強加給別人的時候,我想,這樣的人未必能夠為別人所真心認同。如果我想年輕,想要養生,想要長壽,想要幸福,就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打開,灑脫從容地面對一切。

  有人問我師父你為什麼出家?我回答他們說,那是因為我追求自由,我追求的是內心自由解脫,我喜歡走動,享受漂泊的過程,就是這樣。

  言歸正傳我們現在就來講一講,佛教組織架構、日常儀軌思想典籍依靠什麼在這世界上存在了兩千多年呢?

  從前,每一個大的寺院有一方丈方丈以下有一長老院。長老院是什麼呢它就是由住在寺院二十年以上,對佛學思想精通,最德高望重的僧人構成的一個組織大家都知道,寺院里的方丈是由大家推選出來的,他的德行知識、管理能力一定都要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才能夠當上這個職務。長老院是做什麼的呢?方丈一旦下達一個重要的任務,這件事情就一定要通過長老院的討論,通過以後才能執行。長老院下面還有幾個堂首,有負責日常事務的、負責後勤的、負責接待的、負責建設寺院的、負責研究的等等,還有一個獨特的職務叫戒律首座,他所管理的就是寺中僧眾戒律儀軌遵守情況他不但可以向下管理寺中一般的師父,甚至方丈犯了戒,他也可以通過正當程序來進行合理的懲罰。這些堂首各司其職,每半個月還要由方丈組織僧眾,把所有的戒律一起誦讀一遍在這個誦讀戒律過程中,如果有人犯了戒條他自己就要誠實地說出來;如果犯戒的人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那麼其他師兄也要給他指出來。這就好是一個批評自我批評,反思與相互棒喝的過程。犯戒的師父要當眾懺悔第二天才可能得到允許,繼續住在這裡。如果說有人犯了戒自己沒有說出來,沒有當中懺悔,那麼如果有一天被別人察覺了,那麼他就會被其他所有的師兄弟所不容,大家都不會跟他說話,都把他當做空氣一樣。

  寺院里每天早晚要做早晚功課這就是每天都要把佛教重要的思想念誦一遍,以此將它們銘刻在心。我們有一條《懺悔文》講道:「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意思是說我所造的一切業,都是由於貪嗔痴而產生的,而貪嗔痴都是因為我的身體語言思想所帶來的,因此我現在懺悔的就是那些帶來貪嗔痴的身體語言思想。要使自己成長,就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身口意,這就是造成我們一切孽障的根源。

  你可以想一想,當一個組織里的每一個人,每天都要早晚體察、反思自己兩次,每半個月還要來把自己所行的儀軌正確不正確的地方全部反思一遍懺悔一遍,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呢?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自我約束和團體意識呢?

  很多企業里所謂的軟實力文化建設都只停留在打打乒乓球、唱唱歌這樣的層面上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把一種思想觀念不斷地深植在人心深處,那還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寺院規約》要求我們在寺院要做到「六和敬」。這是巴利語、漢語、藏語系佛教所共同遵循的叢林清規。所謂「和」,是對外而言的,亦即「外同他善」;而所謂「敬」,則是用來約束自己的,亦即「內自謙卑」。「六和敬」分別指:「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要求我們每一個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責;口和無諍要求我們不要與他人做意義的爭辯;意和同悅要求我們在相同的願景之下保持思想的和合,這能夠給我們帶來幸福,因為幸福也就是指你心之所想,他人正好能給予你之所想;戒和同修要求我們遵守共同的制度和規約,以此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見和同解要求我們在見解、行為上都保持高度的一致,大家通過討論形成共同的意見,以此起而行動;利和同均要求我們不論是經濟上的利益或者是知識上、宗教實踐上的佛法之利,都必須要分享,決不能私藏私匿,也不能厚此薄彼。「六和敬」的思想使得僧團中的每一個人都具備對人及自處的基本准則,以此規約大家的言行,反而能夠使大家能夠保持清凈喜樂狀態在一寺院當中能夠內證修行,外度他人,人人都能夠得以和睦相處。寺院和諧狀態往往是很多企業想要借鑒的,而「六和敬」思想就是寺院和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凝聚人心修行方式——六度修行法分享

  接下來我們來一起分享「六度」,這是在寺院修行所共同遵循的基本方法。「度」梵語是「波羅蜜多」,字義是「到彼岸」,就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彼岸六度就是六個到彼岸方法。我們要一起修行,我們要共同提升,我們要相互幫助,就要具備相同的信仰,以此要行「六度」之法。「六度」是什麼?

  第一就是「布施度」。布施就是要奉獻,就是要利他,學會理解、支持他人。很多人認為布施的意思就是我自己的錢財施捨給別人,實際上布施概念還要寬廣得多布施包括有財施、法施、無畏施。除了錢財之外,思想能力、技術甚至是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成為施物。我們會思考,布施對於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幫助呢?實際上布施功能是很大的。如果你想富有,首先就要學布施、利他、奉獻。這些闊達的思想也正是佛教能夠長存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在給安利的領導講課的時候就說,當你準備要把東西推銷給別人,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愛別人。

  有一個童話故事說,太陽爺爺和北風叔叔在打賭。北風叔叔說:「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讓下面的人自己的衣服脫掉。」太陽公公說:「我也可以啊。我的方法最好的。」他們為了這個問題爭執不下。北風認為只要他使勁吹下面的人自然能夠把他身上衣服脫下來。於是它就用儘力氣吹啊吹,可是北風一吹,人們感覺到更加寒冷了,於是就裹緊自己的衣服。北風沒有辦法使人們脫下自己的衣服太陽公公來了,他用最溫暖的光照耀著人們,人們感到了炎熱,馬上就把自己身上衣服脫掉,躲在大樹底下乘涼了。為什麼太陽的光和熱能夠使人們脫下自己的衣服呢?因為光和熱就象徵著愛,象徵慈悲。要使自己的員工不遺餘力地為自己服務,那麼你首先必須要付出的是什麼呢?是熱情、愛和溫暖。

  《菜根譚》說:「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故性氣清冷者,受享亦涼薄。惟氣和暖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它反映了事物的一個基本原理,告訴我們暖生萬物,寒殺一切的道理。我們為人也是一樣,和氣熱情的人給予人以溫暖,自己的福澤也更加豐厚;而冷漠的人不喜歡關心別人,他自己的福報也少。當我們擁有愛的時候,我們的事業家庭、人際關係都會充滿了和諧當我們一味索取的時候,反而沒有人會來關心我們、愛護我們。

  一種思想如果要存在於世間,必定要和事物存在的規律相一致。這就是道家所說的「道」,佛家所說的「法」。這就是「天行有常」的道理,原理本然存在,人們行事的時候,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因此,「六度」首先就要求「布施」,要付出、給予、支持、奉獻、接納,這能夠使你人生境界大地提升。如果你希望在自己的事業中有一番成就,那麼就要做到以「厚德載物」。「德」是什麼呢?德就像載物之舟,如果你德行不夠,船就不能行駛,甚至會翻掉。每一個企業的創始都有一些獨特的思想,當你把這種開創性的精神恆定為一種制度併合理地去執行時,才能夠使企業不斷地傳承下去。這就是企業文化這就是企業願景,這就是企業的「活法」。企業依靠什麼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呢?就是「文化」。我的想法,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但是這也是我通過這些年的實踐與閱讀習得的,這些思想也值得我們一起來探討和反思。最重要的就是要「一起」,要做事業、成大事都要和大家在一起,一個人再強也無法頂天立地,只有和大家凝聚在一起,才能夠達成願景。我經常和濮院了很多小老闆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怎麼能加強你自己的實力呢?就是要學會和同行團結在一起。依靠一個小企業單槍匹馬,就算今年你買了幾台機器,多賣了很多毛衣,那麼明年呢?後年呢?你還能保證市場嗎?如果每一個企業家都是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那麼我們談何振興民族企業呢?我們沒有心量、遠見時,怎麼去做一個行業的引領者呢?

  我們經常會說朝陽行業和夕陽行業的區別,當我們的民族在上升期時,就會有很多朝陽行業出現,就像去年的汽車行業。當世界經濟疲軟時,汽車行業卻在中國土地上蒸蒸日上。在這行業中,就非常需要我們對市場、對人心、對生活理念進行深入地解讀。正確的解讀就需要我們擁有一明凈的心和高遠的眼界。

  我身邊有些做企業的人,會跟我說他們如何如何鑽法律漏洞,作假帳、牟暴利,還自認為是非常高明的。我就會實話實說地勸他們一句:「一切事物都是水到渠成的,沒有捷徑可以走。」你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情,一步一步地做好。慢不等於無能,慢恰恰能使我們更好地認清市場規律,理智地前行。

  第二個是持戒度。大家一聽到「持戒」,就覺得非常可怕,覺得持戒會約束自己的行為,這也不準做,那也不準做,讓我們身心不得自在。實際上,持戒並沒有你們想像得你們嚴重。佛教不允許受持居士殺生、偷盜、妄語邪淫、飲酒。除了飲酒之外,其他的四個方面,我相信大家都能遵守。大家到現在為止一定還沒有殺過人,殺過人就不會在這裡了。不是你的東西你把它佔為己有,數額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被判刑,你們應該也沒做過吧。妄語就是用虛妄言語來做一些假證,以此觸犯法律,大家應該也並沒有這樣做過。邪淫是指與除了夫妻之外的人發生關係,這也很容易做到吧。至於飲酒,我們有一個中性的說法,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喝到酩酊大醉說話含糊不清程度就還可以接受。

  在這五戒中,有性戒和遮戒之分,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屬於性戒,不飲酒屬於遮戒。犯了性戒,比如殺了人,偷了別人的東西達到被判刑的程度這是破壞本性錯誤,沒有懺悔機會,一定要受到懲罰;而遮戒呢,好比我們說不殺畜生、不飲酒等等,這就屬於遮戒。不殺畜生是因為每一個動物都愛護自己的生命,你打蚊子蚊子會飛;你要殺雞,雞會慘叫。當我們要了結它們的生命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時,會不會覺得有點殘忍呢?老虎人就像我們吃雞一樣隨意,但是我們就會覺得老虎真殘忍,因為我們自己也是愛惜生命的。佛教要求我們行遮戒,實際上就是為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道德情操。試想如果我們身邊有一同事總是喜歡搬弄是非,那麼你會給他的人品打幾分呢?這些其實都是為人處世非常基本的准則。如果我們帶領一個團隊,那麼你自己的人格魅力從哪裡來呢?就是由你這些謙遜、慈悲品質當中散發出來的。這就是持遮戒的好處了。戒律從某個角度上來說,正是為了保護我們的慧命,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自由,更加完善。無從畏懼的人,任意妄為的人,最後必然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那麼最後損失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如果你每天黑白顛倒,喝酒賭博,那麼最終所損耗的還是你自己的健康如果你沒有按照市場規律來辦事,那麼最後企業就會出問題。如果大家在聽課的時候,都不設置靜音,那麼大家就會相互干擾,講課也無法繼續。以上的規律,也如同戒律一樣,從表面上看來似乎是限制了我們的手腳,而實際上恰恰既保護了別人,也幫助了我們的成長。

  佛教中,居士一般行五戒沙彌沙彌尼(出家不滿二十歲的二眾)行十戒,年滿20歲的沙彌沙彌受了具足戒以後成為比丘比丘尼戒律就更加嚴格了。比丘受持具足戒有250條,比丘尼受持348條具足戒,起居坐卧、言談舉止,都有一定的制度。有沒有人跟你們講過,進寺院的時候,從左邊進來邁左腳,從右邊進來邁右腳等等。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些規矩怎麼那麼繁瑣,很難理解。實際上這是非常科學的:寺院的大門有很多人進出,你走在左邊邁了左腳,他走在右邊邁了右腳,這樣大家就不會撞到,進出就會更加方便。吃飯不能講話,因為一邊吃飯一邊講話食物可能會吃到氣管里去,這也都是出於保護大家健康的一種考量。佛教的很多戒條實際上都從各個方面來保護我們,不去遵守,最後就會害了自己。當企業里的制度每一條都是出於保護員工,而且讓他認識到這一點,他們自然而然都會好好遵守。制定規章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一些很大的話比如要遵守國家法律根本就不用寫,因為這是每一個公民本來就應該做到的。比如規定洗廁所你就給他規定清楚每天洗幾次什麼時候洗,以保證廁所乾淨無味,給大家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這才是具體的制度。很多學校制度空話連篇,每一條都放之四海而皆準,卻沒有一條能夠實際操作。

  第三是忍辱度。這要求我們要打開心量,寬宥、包容別人。不能夠容忍別人,就沒辦法與人相處,也更不用談駕馭別人了。作為領導,應該要寬容有度。什麼是領導領導就是要引領方向而循循導之,所以領導應該是一個最為慈悲的人。如果一見到別人有缺點就把他開除,那你遲早要變成孤家寡人,或者成為一個流動的驛站,沒有辦法凝聚人心。每一個人才身上也肯定有很多很多問題,因為他只是人才而非全才。他或者有生活作風問題,或者有性格問題,諸如此類,都可能使你忍無可忍。我們應該要跳出某一個框架,在更高的高度上來看待你所做事情當你超越了之前看待問題的高度,你對待它的深度也就隨之提高了。只有登頂的人才能夠產生「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高度提升了,那麼你對待別人的思維方式也會隨之提升,你也就能夠變得更為寬容如果你只是站在和職員一樣的平面上,你就會覺得,他罵了我一句他不尊重領導如何如何,但是如果你超越了這個高度,跳出這個局限,你就能夠接受他,可能還能站在他的角度來思考為什麼我們之間會產生問題。大家看到很多反映乾隆和和珅關係電視劇,難道皇帝不知道他的本性,不知道他在貪污受賄嗎?他是清清楚楚的。但是為什麼他都能夠忍呢?那是因為他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他需要朝廷權力的制衡比他需要和珅下野更為迫切,他知道什麼是主要矛盾、什麼是次要矛盾,他知道辦理和甚至是早晚的問題,不必急在一時。當我們管理的時候,我們有沒有闊達的心量來思考這些問題呢?

  我推薦大家看《貞觀長歌》、《朱元璋》、《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商道》等電視連續劇。很多人認為看電視只是消磨時間的一種方式,是家庭主婦所做事情,那也要看你是如何看這些片子的了。電視劇是三維的書籍,也是你學習的材料。比如在看《貞觀長歌》的時候,我建議你可以和《貞觀政要》結合起來看,看看唐太宗和他大臣們是如何思維、行事的。這對於你們管理企業實際上大有裨益。唐太宗如何戎馬半生,他如何用人,如何治國,這些都會令我們折服。

  《貞觀長歌》有一個插曲,當時北方受災廣泛,很多人紛紛湧向長安避難。匈奴也帶領了很多胡人來長安,假扮災民,準備伺機而動。唐太宗知道了這件事情就想了一個辦法不費一兵一卒把災民都趕出長安。他下令布施,但是距離長安最近的地點稀飯是最稀的,離長安越遠,稀飯就越稠。於是災民們為了填飽肚子,紛紛離開長安。只有兩千多個災民不走朝廷就明確地知道他們就是胡兵假扮的了,匈奴的詭計也就不攻自破了。唐太宗接下來也並沒有直接出兵,而是親自找到胡兵的領袖去談判。胡兵領袖的弟弟看到唐太宗,馬上用手上的刀向他捅過去,唐太宗冷不防就中了刀,流血不止。這時他的侍衛就馬上站出來要拿下刺客,但是唐太宗阻止了他們,讓他們放走了胡兵。當他忍受了這一切時,那個刺殺他的胡人而成為了他的貼身侍衛,好幾次危難在即,他都幫助唐太宗化險為夷。這就是忍辱力量。同樣的道理諸葛亮為什麼對於孟獲七擒七縱呢?因為他知道收服人心要依靠忍辱力量,武力征服實屬下策。

  如果我們在企業管理中忍受了某一個人的缺點,恰恰這個人就會成為我企業中可以重用的關鍵人物。唐太宗說:「用人如用器。」每一個人都是刻意雕琢、使用的材料,只是看你如何使用它罷了。這些年,我在管理的過程中總結了這樣一個道理,作為一個領導者,就是做兩件事情發現人才,放對位置。如果你每天都只是關心諸如誰沒有來上班,誰遲到了,誰做了多少業績等問題,你這公司早晚都會出問題。你只要是一個團隊領導者,就要具有遠見卓識,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是某一個層次總裁要思考的問題,至於更大集團總裁要做的還不局限於此,他還要帶領大家凝聚在企業文化之下,向著同一願景去努力。因為他已經不是一個具體的管理者,而是一個精神領袖。就像傳教士,不斷地把「道」傳播開去一樣。你看世界上最大的企業的管理者,他們用很多時間在各個地方做演講,就是為了把「道」給傳播開去。

  第四是精進度。很多人會誤認為精進就是執著這是不正確的。執著是指你執迷於假象之中也不斷地逗留,就比如明明我們的身體會壞滅,我們自己不可能是萬物主宰,可是你還要認為自己會永遠健康,永遠正確,一旦出了麻煩怨天尤人這就是我執」所造就的。你如果執著於物,物就成為你障礙你就成為物的奴隸。有些女孩子喜歡漂亮衣服,一直去購買它們,結果就發現不是你在穿衣服,而是衣服在依靠你展示自己。你需要供養這些衣服,不斷地洗滌它們,花時間整理它們、搭配它們,這就是執著所造成的。精進是奮發向上的精神

  我們每天早上在誦經的時候都會念道:「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我們的時間很短暫,今天過去了,我們的生命也跟著減少。我們就好像在池塘里的魚,活命的水已經越來越少。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努力精進,向著正確方向努力。懂得無常的空性,不要遮止放逸。很多人認為佛教消極地,你問師父師父教你「四大皆空」,教你無常」的道理。那麼知道世事無常以後,我們要以什麼心態來面對呢?不是放棄,不是頹廢,而是精進。既然生命那麼有限,既然時間一去無返,那麼我們就更加要珍惜當下的時間了。

  第五是禪定度。禪定度要求我們要有定力,在修行的時候不生妄念不被外在事物所影響。修禪,是學佛之人應持的正行正道。正果法師在《禪宗大意》中開示我們修禪應該有的態度,包括相信業果無我,思念無常及諸苦,發求解脫心和菩提心,堅持禁戒,參究。而修禪的方法包括有調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在內。

  從這裡我們可以見出,在行跏趺坐的形式之外,修禪、行禪定對我們的身心、作息甚至是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很有好處。在禪定過程當中,我們不斷地觀照自己起心發念的原因,觀照自己痛苦、畏懼所產生的根源,思考生命無常本性,靜慮諸苦的形成與克服方法等等。在這過程中,我們通過對於身心各方面的調節來強健自己的體魄,凈化自己的靈魂。所以,禪定是非常實用的修習方法

  很多人都要失眠的問題,對治失眠,中西醫有很多的藥物。但是如果你的失眠不是因為器質性的疾病引起的,那麼你首先還是應當考慮何如調節自己的心理,來對治它。修禪定是一個很好方法。很多來我們寺院里參加禪修班的同學在進行禪修以後都發現自己當晚睡得特別安穩。所以,即使你不是想要受持,而僅僅是想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態禪定是一個很好方法

  第六是般若度。般若音譯為智慧,亦即要求我們用智慧來對治愚痴。無論修佛與否,智慧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東西。但是要注意,正向的、符合規律智慧幫助我們成長,逆向的小聰明對我們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終結我們的慧命。

  在一情況下,人們喜歡做掩耳盜鈴的事情。由於對於自然缺少敬畏之情,人們利用自己的「智」過度地開發自然,直到自然災害接踵而來,關於世界末日的傳言甚囂塵上,人們才開始畏懼,開始反思。有人問我師父知道世界末日什麼時候嗎?這個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人們繼續肆無忌憚地開發自然,可以預知,地球必將毀於人手。真正智慧的人懂得尊重他人、尊重自然,真正智慧的人長存敬畏之心,以明凈的心時時提醒自己「舉頭三尺神明」。自然製造了人,人就應該感恩自然地施與,就像感恩於我們的父母,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同行一樣。學會慈悲,是求得智慧首先要學會的事情

  由於時間的限制,今天我們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各位。相識是緣,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