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九)~C 三、郁伽長者經(上)

三、郁伽長者經(上)

  說法地點毗舍離的大林之中

  參加人員:郁伽長者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郁伽長者曾耽酒,娛樂其中。見佛威容後,醉醒,遂往聞法而得法眼,而為優婆塞。返家後,叫諸夫人各隨己意,任其去留。他本人則堅守五戒,積諸福業,成就八種未曾有之法。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郁伽是象村人,而象村距毗舍離城並不是很遠。有關郁伽長者的事跡,我們在這經典中,基本上都知道了大概,其他經典頂多也就是介紹短短幾句話而已。比如說在《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中,佛陀曾如此讚揚郁伽長者:「佛言:『阿難,是郁迦長者,雖住居家地常有等心。於是賢劫所度人民甚多,勝余出家菩薩千人教授。所以者何?阿難,雖有出家菩薩千人,其德之智不及郁伽長者。』」

  這位郁伽長者在未遇到佛陀之前,大約既是酒徒,也是位色徒。根據我個人的淺薄理解,他有可能是做生意發家致富,屬於「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從種姓上講,他可能是屬於吠舍等級的,因為在古印度的四個等級中,婆羅門屬於祭祀階層,平時一般就幫著人家做點法事活動,很少主動尋找商機去賺錢。當然,作為自認為是最高級的階層的婆羅門,他們既不願也不屑於去做生意,在他們看來,做生意是沒有什麼出息的。但是實際上他們心裡還是挺矛盾的,因為錢對於任何人來說,尤其是對於那些好吃懶做,卻又很貪婪的婆羅門們來說,當然好個東西。一方面,他們不屑於商人階層不辭勞苦地去賺錢,另方面,他們又極其羨慕那些日進斗金的暴發戶們。因此,他們的心底深處,總是酸酸的,有種說不出口的感覺

  正因為婆羅門階層占據了當時文化領域的制高點,因此他們對於其他三個種姓,總是採取俯視的態度。而商人階層,除了大把的鈔票以外,他們總要在文化層次以及政治領域,比如說混個名牌大學的文憑,以及撈個一官半職,那是再也美好不過的事情。但是在當時種姓等級異常森嚴的社會里,一切都變得異常地困難。一些求學求官無望的商界大腕們,便轉而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吃喝玩樂上面。比如說我們時常見到一些山西的私人煤窯老闆發了財後,跑到北京去買頂級的悍馬車,甚至揚言把那些推銷汽車的女模特都一道捎回山西去。事實上,他們除了有錢,還剩下些什麼呢?因此,他們懷著一種渲泄報復的病態心理,一擲千金,過著燈紅酒綠,醉生夢死的生活。經中的這位郁伽長者,在沒有接觸佛法之前,大約就要劃歸為商業暴發戶之類了。

  但是,我們千萬不可輕視這些商業界的大腕,從今天的眼光看,他們就只能稱為商界精英了。他們不但有著很高的智商,而且做事很認真,也很有毅力,一旦認准了某件事情便會持之以恆,中途決不放棄。這位郁伽長者,就是當時商業里的傑出代表。在沒有接觸到佛法之前,他的物質享受是異常豐富的,經中記載說他「唯婦女侍從」,而且經常「飲酒大醉」,用縱慾和烈酒來打發消磨時光。

  話說這一天,郁伽長者在一大群美女的圍繞之下,到郊外去尋歡作樂。他們自己灌得大醉,在「鞞舍離大林中間唯作女妓,娛樂如王」,就是說當時的排場還很大,甚至他把自己都當成國王了,享受著與國王同等的物質待遇。但是在迷糊糊之間,他偶爾看到了正在大林中靜坐世尊讓他驚訝非凡。他眼中所見到的佛陀,是什麼樣的形象呢?經中說「端正姝好,猶星中月,光耀煒曄,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諸根寂定,無有蔽礙,成就調御,息心靜默」。當他第一眼看到了佛陀形象之後,酩酊大醉的郁伽長者便一下子就清醒過來——他感到不可思議,覺得眼前這個人絕對非同一般。於是他們趕緊下令手下停止娛樂,自己隻身前往大林中去拜見佛陀

  郁伽長者拜見佛陀後,他們之間的談話內容,經中並沒有作詳細的記載,但是當聽了佛陀的一番方便說法之後,郁伽長者很是歡喜。那麼佛陀說了哪些法呢?從經中我們可以得知,佛陀首先說得的「端正法」,就是指的是世間善行」方面的法,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法,這種法的教導會使聽者生起世間善行。接下來,佛陀說了施法(布施好處)、戒法(持戒利益)以及生天之法(上生梵天之法)。佛陀說,「毀呰欲為災患,生死為穢,稱嘆無欲為妙,道品白凈」。這里的「毀呰欲」,就是喜歡指責、批評別人,喜歡找茬和貶抑別人,有這種習氣的人是一種「災患」,是很不好的;而「生死則是污穢不凈的,因為它會導致我們的輪迴痛苦。那麼什麼才是好的呢?就是「無欲」和「道品」。無欲,就是對貪、嗔、痴等毛病習氣已經沒有了慾念;而道品,就是指通往涅槃之路的各種道路和方法,具體講就是三十七道品。

  當佛陀把這述的一些佛法向郁伽長者說了一遍後,這位郁伽長者就開始生起了「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勝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一連「八心」——我在這里就不具體將八心展開解釋了——總而言之,這位郁伽長者善根是極其深厚的,他的根機,不會比佛陀座下上座比丘差不到哪兒去。郁伽長者的深厚根機,讓我想起一件事。拿中國的乒乓球事業來說,大家都知道乒乓球號稱我們國家的「國球」,從八十年代以來,重要的獎盃絕大多數都被中國選手包攬了,而歐洲的乒乓界則光輝不再。雖然說小球改為大球,國際乒聯又設置了一些不利於我國選手的比賽規則,但是總是難不到我國選手,照樣拿金牌。難道歐洲的選手真的不如中國選手嗎?事實並非如此。但是問題出在哪兒了呢?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他們缺少一個優秀的教練團隊。如果歐洲的乒乓界有了幾位頂級的乒界教練,那麼中歐乒乓兩家對決起來,中國未必就能佔到多少便宜。因此我在這里所講的也是這個道理。我們常說的「三難」,即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一點也不假的。先說「人身難得」,我們中間的許多人,包括我本人在內,長年累月都是在渾渾噩噩混日子,根本體會不到光陰的可貴。當我們一旦臨近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才知道人生的短暫,該做的事沒做,該珍惜的沒珍惜,結果抱憾終生。當化為一缽骨灰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什麼時候再來人間走一遭?弄不好恐怕要等上千年萬年了,甚至更久更長,三千大劫也不一定,說不定到時這個地球早就化了烏有了,我們該到火星上去受苦了。

  或許有人會跟我抬杠:三界火宅,這個人身又有什麼好的?但是話又說來了,就是從我們這個「人身」,尊敬釋迦牟尼佛才最終成就佛道,而過去七佛都是通過人身而成佛道,就是說,在六道眾生當中,只有人身才是成就佛道的最佳途徑和最好方式。我們常會聽到老禪師們說「一失人身,萬劫難復」,真是很有道理。再說「佛法難聞」。舉個再簡單不過的例子假如我們生在伊斯蘭國家,縱然你接觸了佛法,產生了好感,也是無法生起佛法的真正信仰。為什麼?因為那個國家宗教信仰氛圍根本容不下你信仰別的宗教,除非你移民,那也很困難,因為你是回民,別人照樣要找你麻煩。因此說「佛法難聞」,並不單單說佛法很難聽聞到,有時候你即使聽聞到了佛法,由於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你也很難生起純真的信念。我在這里所講的,事實就把中國難生」也附帶說明了。這里的「中國」,有兩次意思,一是生活佛陀時代的中印度,那時諸如摩揭陀國就被稱作「中國」;二是指佛法得以中興的華夏大地,它使得佛法得以真正地發揚光大,生在這個地方,可以很輕易地聽聞佛法,普霑法益。

  聯繫到經典,如果這位郁伽長者,沒有偶遇佛陀,那麼縱然他有萬千善根,也很難產生真正的善行,他將會畢生與財色酒肉為伍,醉生夢死不知醒悟。而由於殊勝因緣,使得他遇到了明師,使得他的心智得到最終的開啟。佛陀見此,就繼續為他講法,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法門。我們要知道,佛陀一般都為居家信眾們講授五戒十善,只有對大善根的人,才開講四聖諦法門。這位郁伽長者的確很是利器,他「猶如白素,易染為色」,於是在「坐中見四聖諦苦、集、滅、道」,證得了很不錯的果位。此時他證得了什麼樣的果位呢?佛經中雖然沒有明確講明,但是經中的一些話,大體上已經交待了——「郁伽長者已見法得法,覺白凈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從他,無有猶豫,已往果證,於世尊法得無所畏」。我們要注意一下「無所畏」三個字無所畏就是無所畏懼,要證得這個境界可是極不簡單他對一切都充滿自信,對生死無所畏懼,那麼這個境界就極不簡單了。

  於是郁伽長者佛陀座下皈依佛法,成為一名居家的優婆塞。

  那麼接下來的故事進展倒有些令人感到意外,那就是郁伽長者佛陀這里回家之後,就著手辦了一件令大家都深感震驚的事情。他將家裡的所有的大小太太都召集起來,然後對她們說:「我已經皈依佛陀,一生之中都要受持五戒五戒之中當以梵行為首,因此你們都想留下的,就儘管留下;想離開我這里想另行嫁人的,我也會准備嫁妝,把你們隆重地嫁出去。」

  這里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按照居士五戒,其中之一是戒邪淫也就是說,自己的合法妻子是可以同床的,而戒淫則是出家比丘所應持守的戒律。為什麼郁伽長者要持守出家比丘戒律呢?我想郁達長者肯定是證得了相當了得的聖人境界。用現在的話叫,他叫現長者相,行比丘事。其實這樣的優婆塞在佛經之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的,最為著名的就是維摩詰居士他就是外現居士像,內行菩薩道。

  至於故事其他的一些具體情節,我在這里就不多敘述了。這里重點陳述一下郁達長者所具有的「八未曾有法」:

  1、見佛陀自然酒醒,即「我見佛已,即時醉醒」,此為第一;

  2、詣佛陀後,聞佛說法,然後「即於坐中見四聖諦苦、集、滅、道」;

  3、「我見得法,覺白凈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從他,無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尊法得無所畏」,然後盡形壽皈依佛法受持五戒,奉行梵行,「未曾知已犯戒」;

  4、回到家中後,就廣遣諸婦,將大夫人嫁與「彼人」,毫無悔意;

  5、「我詣眾園時」,見比丘便作禮;隨比丘經行,「未曾憶輕慢上中下長老上尊比丘」;

  6、「我施比丘眾行時,未曾憶有分別意」,也就是供養比丘大眾時,無論所證果位高下,都一視同仁,沒有什麼分別心;

  7、「我在比丘眾行布施時,有天住虛空中而告我曰:長者,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說法如來聖眾善趣向」,「我不從彼天信,不從彼天樂,不從彼所聞,但我自有凈智,知有如來、無所住、等正覺世尊說法如來聖眾善趣向」,也就是對於諸法有了自己的分辨能力,可以運用自己的智慧來分別出善法與惡法;

  8、「謂佛所說五下分結,貪欲、嗔恚、身見、戒取、疑,我見此五,無一不盡令縛我還世間,入於胎中」。五下分結就是欲界的五種系縛眾生的結惑,使我們不得出離。而郁伽長者他對於這些五下分結,沒有一個能夠將他結縛住,然後再讓他投胎做人。郁達長者的意思是說他從此可以做到不來此世間了。

      通過上面的八未曾有法,可見郁伽長者所證的境界,至少是已證得了阿那含(不來)的果位,由此看來郁伽長者的根機是十分了得,一般的出家比丘,實在是難以望其項背。(2009.02.13.)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