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行法師:善惡皆有心

善惡皆有心

今天看了你們寫的作文,無論從內容、設計、標題都很好,很有長進,我很高興!說明大家都很用心。現在能夠用心做一件事,未來你也用心做一件事。如果現在,也就是說當下你不會、也不用心做一件事,到了明天未來,你也不用心做那個當下的事情

不開講話總認為自己什麼都會講,不動筆寫作,你還認識不到自己原來很會寫,寫的也很好。都說上等人才不是教出來的,也不是培訓出來的。但如果能夠通過教和培訓,把我們變成一個中等,或者中上等人才的話,那也不錯。上等人才很難遇,那是無量劫以來,累世修煉累積起來的福報,實際上也是人為累世努力出來的。

盡管我們現在缺乏知識,沒有文化,但不要報怨,既然你已經認識到了,現在努力還來得及。古人講,事在人為,那麼人為的這一部分你是否作為了?是否努力做到人為了?如果說人為的這一部分你都沒有做到位,那麼不可為的那一部分就更不用說了,因為這一部分累世已經鋪墊好了今生就是直接來收獲的。

人的命運究竟能不能改變?如果不能改變,那我們都順其自然的話,結果會怎樣呢?有智慧的人順其自然,他自然會契合道;沒有智慧的人順其自然就會違背道、脫離道,順勢下去必然會墮落。有智慧的人順其自然他會順勢而為自然升華並取得成就。而我們通常理解的順其自然是一種無可奈何,也不願意去努力了,因為努力也扭轉不過來了,於是我們會說,唉呀!算了吧!順其自然啦!其實真正的順其自然是一種非常積極的、很有把握、很准確、很有針對性的作為,即所謂的自然入道。你的基礎打好了,自然就入道了。人為的這一部分你不去努力,另外一部分你肯定無法獲得。

這段時間通過培訓,大家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今天看了大家的作文,感覺教育人還真不是一個人的工作,需要一個團隊來進行。一個人教一個團隊很難,也很辛苦,組合一個團隊來教育一個團隊,大家都很輕松,因為教育人也需要全面考慮,需要各種師資力量,各負其責,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可能是個比較全面的、綜合素質較強的人。如果由一個人來教育,不僅這個人會累得精疲力盡,他也無法提升大家的綜合素質。

只要是個人,你就有靈魂思想,那麼你的思想如何表達出來是有方法、有技巧的,只有累積到一定的量、達到一定的高度時,才不要方法。任何一個工作一門學問,一項技術,剛開始學習時都是方法、有技巧,到後來就是自性的流露了。開始要經過頭腦,最後就要繞開頭腦,只有超越了頭腦才是自然的流露,本性的流露。做任何一件事,初期如果不經過頭腦,是很難規范的,不到一定高度,還不能超越頭腦上升到更高的境界頭腦非常有限,它一直處於四分五裂、散亂狀態,總喜歡重複一件事情,因為頭腦不是全然的,所以它只能局限於自己的很有限的范圍內。為何人生在世經常講「人要忘我啊」?忘我是指忘掉頭腦思想,忘掉頭腦慾望佛教講「無識不想,思盡還原」。何謂有識有想?有頭腦就會有分別,還會思考,不用頭腦就無分別了。但是,在初始的基礎階段頭腦還是要用的。雖然我們每個人自性具足萬法,正如六祖所言:「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確勿須修證。只需把基礎的手法、技巧稍微規范、捋順一下即可,如同神秀所言,「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就是指這個頭腦,如果基礎打得牢固,它就不會干擾自性之光了。

有時看到大家進步一點點,我就非常高興。東華寺從落成慶典以後,我就把中心工作轉移了,因為在此之前我的整個身心都投入到東華寺的硬體建設中,寺廟落成慶典以後我開始注重抓軟體建設,也就是如何培養人才。東華寺這么大,的確需要一個團隊,需要人才來管理,一個人再有能力,他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個人抓得太多,內在就會紊亂。出家人都不喜歡太多的事,都把修行看得非常重要,認為修行就是打坐、誦經,如果過多地做事會妨礙修行,大家的這種認識也沒錯。但再多的事情也是一件一件的去做,不會讓你同時抓很多事,今天把今天的工作完成,這個月把這個月工作完成,再多工作都要按部就班地進行,否則你也不好,我也不會讓你這樣做。

下午和l居士談到下一步怎樣培養大家講法,大家可能會想:「我沒讀多少書,又不懂經典,下的功夫也很少」。這些倒不是我考慮的,佛教里翻譯經典是有方法、分步驟的,講法同樣如此。當你往講台上一坐時,你就有個初步的輪廓:今天晚上要講的主題是什麼?分幾個步驟把這個主題講完?做任何事都有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誰都不是天生的人才,雖然我們的智商是天生的、無法改變的,它是我們祖上積德留給我們的,也是我們自己累世修行的成果帶到今生來使用。知識和技巧也有要學這一世不學,就沒有知與識,因為知識屬於頭腦範疇,不學就不知道。比如說中國二十六史,即使你開悟了,也不二十六史,但即使你沒開悟,只要學習、研究過二十六史,你往講台上一坐就會講。如果你開悟了,學二十六史相對就容易一點。所以,你雖然沒有開悟,但頭腦也可以學,學了就能促使你的智慧萌發。

學佛人常常說要開智慧,實際上,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沒有幾件事需要用智慧。也許你們不贊同我的觀點,人在一生中能用上智慧的時候沒有幾次。作為普通百姓,一生當中幾乎沒有用上智慧機會,除了耕田種地、娶妻生子、就是做家務,哪裡需要用什麼智慧。你每天都在重複一件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果你是個農民,你今年插秧,明年還要插秧,年年都要插秧;你做飯,天天都要做飯,始終都在重複著一件事情。除非你出生的家庭背景很高,除非你的身份有別於一般的人,否則的話,你就是有智慧也用不上,因為你人生並沒有面臨什麼重大的選擇,也沒有碰到大風大浪,只是重複做事情而已。

本來我們學佛的人應該是生活的高手,可是事實上,很多修行人就生活這一塊兒來講是非常薄弱的。生活涵蓋的面很廣,如果你生活有情趣、很高雅,就能體現出你內在的綜合素質。為什麼有一種人,你接觸他時會覺得就像一道放鹽不夠、沒有味道的菜,沒有什麼穿透力和感染力,你從他身上學不到東西。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生活閱歷,內在綜合知識匱乏,像一張薄紙,一下子就看透了。再比如日常生活中有種人你看他穿的、用的、家裡的擺設都很單薄,而另一種人,他喜歡東西都很厚重、敦實,每個人喜歡的就是他自己內心的顯現和寫照。

每個人的成長進步都是從小到大、由弱變強,你只要不懈地努力就能實現自己的理想願望我在學習知識方面體會最深的是,你努力學習一年,可以說看不見、摸不著、沒感覺;你努力學習三年,才開始有點勢頭、產生了裂縫;你努力學習五年,彼此才有了個間距;你堅持不懈地學習十年、二十年,才能產生天上人間之差別——脫胎換骨。我一直很欣慰,總在重複一句話:「我們都還很年輕,才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我們一起共同努力二十年、三十年,也還是一個年輕和尚。」佛教里講和尚六十方得志,你們在座的好多都比我年輕,我都不著急,你們著急什麼呢如果你真有才,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的是尤其是現在,國家宗教政策越來越開放,宗教人員弘揚佛法、做事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你不用著急自己沒有表現的機會、沒有出頭的機會你應該著急我有什麼才華可以出頭,有什麼知識能夠教導眾生。現在的交通、通迅如此發達,你一年的工作量、成果、速度就相當於過去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常和小和尚們聊天時提到一個觀點,過去的大師一生都在馬不停蹄、兢兢業業地弘法,即便這樣他們弘法的范圍也非常有限,連出省的機會都很少,更不要說出國弘法了。而我們今天,=只要有一部電腦,坐在房間就可以面向全球弘法了,弘法十年就相當於過去祖師們好幾輩子弘法的速度和范圍。

現在你弘法十年和弘法三、五十年是沒有區別的。你十年可以弘遍全球,五十年還是在全球范圍內。打個比喻,有人算過當今社會的名星和名人,他們走紅的「平均壽命」三年就過去了。一個歌星一首歌曲就可以走紅大江南北,乃至全世界,一個演員一場電影就可以走紅全中國。但是,就一首歌曲、一部影片,很少能做到持續走紅,更多的名人名星在出名之後,其作品就很難再進步了,尤其在歌唱行業,一首歌走紅後很難再有更好的突破!

作為宗教人士,我們不要急於弘揚佛法,要拿出三十年的時間來武裝、充實自己,再弘法時,十年足夠體現你的廣度和深度了,努力十年就應該隱居山林讓位了。現在整個地球就相當於一個單位,一天之內你就可以世界聞名,你的所作所為會一覽無餘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所以你在這個單位不需要做三十年、五十年,十年足夠了,但是你為了這個十年,至少要努力三十年。

一個上檔次的作品一定是簡單的,一個好的方案同樣如此,越是簡單的作品反而越難做,方方面面都必須涵蓋進去,需要高度的濃縮。說起來也很有意思,世上很多事都是由外行來評價內行,有時還真的被外行給評價對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外行作為局外人不受任何框架的制約和行業規矩的約束,他沒有任何概念性的東西也沒有所謂的方法和技巧,完全憑著直覺評價專家的作品。往往你找專家來評論時,專家會按行業的諸多要求,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全面的鑒別和鑒定,而外行則會拋開所有的繁文搙節和種種程序,直接來評價一個作品。

所以有時內行碰到外行還真不好溝通,但又不得不認可。就像有很多繪畫大師在辦個人畫展時,往往去參觀畫展、指手畫腳點評的人真不是專業人士。真正的專家往往不敢輕易點評,不會輕易下注語,因為他的點評就代表著他的水平,學這個專業的人就容易被這個專業束縛住頭腦。外行拋開了這些顧慮,所以敢說。就像我看出家師父寫的這些作文,就不像l居士他們,可能注重你的手法、技巧,我看你們的作文,首先是看你是真心流露,還是矯柔造作。你只要用心做一件事,一定比你用頭腦做的事情更容易讓人接受,更具感染力,因為頭腦所做的一定是方法、技巧偏多,如果我們用自性、用真心來做事,往往會更直接、更直白,會一步到位。所以在與人溝通時,最容易打動人的不是方法和技巧,而是用我們的心靈與人溝通。可是現在所謂的各種培訓課程都是教你如何與人溝通、如何展示自己才華、如何在五分鐘之內把自己推銷出去的技巧,包括怎麼當官、發財。教你的全是一些技巧,很難上升到心靈這個層面。但是大家最後都意識到,能夠打動人、感染人的不是技巧,而是真心的流露!

身為出家人在我身上世間的某些技術、手藝、學問你不會,都說得過去,但是我們的專業知識修行你必須通達。來到我們面前信眾,不是沖著我們在社會上有多少閱歷和知識而來,是沖著我們對佛法的掌握和個人的修為境界而來。如果說一個學佛的人或者一個出家人不懂佛學修為很膚淺、很薄弱,雖然你懂得的社會知識比較多,股票、唱歌、跳舞等等你都懂,什麼都知道,但這些只會讓人覺得你是個俗人。即使你會,也不應該把心用在表現世俗這一面上,因為你是一個學佛的人是個法師,更應該給俗人的感覺是——你是一個出家人

過去我給大家講過一個觀點我說人生的第一堂課,是家庭,由父母來教;第二堂課是由師長來教;第三堂課,步入社會,會被領導或者同事教。這些你都經歷了,才有資格回過頭來再教別人。你哪一堂課都沒有經歷,都沒學好,所以顯得我們什麼都不懂。盡管大家很渴望通過努力來完善自己,但是人一過二十歲,很多思想觀念都已成形,再想改變,再想接受一些新的思想觀念很難很難的。不是說不能改變,對於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願力的人,任何時候他都會像一塊海綿,都是在充分地汲取、吸收。但是更多的人,到了二十歲就變成一個鐵疙瘩了,什麼都進不去了。

四十歲作為我人生的一個分水嶺,在結束了自己的第一個階段——修證,第二個階段——建寺之後,現在是我的第三個階段——培養人才。至於以後有沒有機會弘揚佛法並不重要,我認為在寺廟里教大家,本身就是一種弘揚佛法,難道一定要跑到體育館、跑到運動場講法才叫做弘揚佛法嗎?其實與人交流交往的過程中都是一種弘揚佛法方式。身為一個出家人,你開口不離佛法,閉口不離佛法,只要是與人交往談的都是佛法,這難道不是弘揚佛法么?只要我們有信心,有長久心,拿出十年的時間來落實自己制定的計劃,就做一件事情,朝一個目標努力,你肯定能夠成就

如果說修學佛法有技巧、有訣竅的話,那麼古時候祖師們肯定會毫無保留的都傳給我們。經常有些學佛的人我有沒有捷徑,可不可以走後門?我說佛法只有正門,沒有旁門左道,沒有後門。如果說有左右門、有後門的話,那就不是佛法了。對於一個修學佛法的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量和胸懷打開,對任何一個人都敢於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展露無遺,都敢讓對方走進來,而且你也敢走進對方的內心。修學佛法的人應該以一顆單純的心來面對一切人和事,不要把人和事想得那麼複雜。本來人生是很簡單的,結果你一用頭腦就變得複雜了。所謂離道近,是指我們的心靈離道近;所謂離道遠,是指我們的頭腦離道遠。何時你學會了用心靈來做事、看問題,你的修行就上路了,你的人生也就解脫了。佛教講直心方能入道,這個直心指的就是清凈心。何謂清凈心呢?用世俗話講,一個人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沒有那麼多顧慮內心怎麼想,嘴巴就怎麼說。他不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掩飾自己,他是自己內心世界的忠實聽眾和觀眾,他敢於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也敢把自己的內心世界直接陳述給大家。一個學佛的人,連你的內心都不敢打開,不要說佛不能進入你的內心世界,你又如何進入佛的內心呢?進不去的!如果你能打開自己的心,也就不存在是你入佛的心中,還是佛入你的心中,打開的同時就萬物融為一體的時候。既然大家都學佛都是簡單的人,彼此都不要把對方看得那麼複雜。

掌握知識沒有太多的技巧,就是大量閱讀,不停地閱讀,同時還要多觀察,多思考。讀書一定要懂它的意思,否則讀了有何用?你每天讀了大量的書,但沒有讀懂,就變成機器人了。如果你沒機會讀書,對於生活中所看到的、聽到的,都要去思考、學習,並學會隨時能夠進入角色,因為凡是讓你聽到、看到的,都和你有因緣、有關係,所以你不能袖手旁觀,不能說和自己沒關係。既然和你沒關係,怎麼會讓你聽到、讓你看到、讓你遇到呢?凡是有關係事情,你就不讓它白白錯過、白白髮生。真正會學習的人是讀懂了自己、讀懂了這個社會的人;不會學習的人就會死讀書。能把自己讀明白的人在讀書時,很快就能抓住書中的核心內容。有時我們在陳述一件事情的時候,表達了半天,對方也沒聽懂你在表達什麼,而有的人一上來就把要害陳述給你,多一句話都不說。說的越多越擾亂別人的視覺。

問:上師你好!我有一點發愁的事情,就是有個別的法師居士來東華寺之前在別的地方學習過,被別的地方很多古板的套路套住了。我想幫他解開,給他點新的方法,結果我發現用了七八天時間他還放不下在外面所學的,他說才是正宗的方法。搞的我就有點沒辦法了,我想讓上師就這個事情,給解析一下。

師:這種情況我碰到的非常多。可以說在座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碰到這種情況古人說:「葯不必華陀之方,病癒者良」。意思是說,你有病了,不一定非要扁鵲、華陀,無論誰給你開的葯方子只要能解決你的問題,就是好方子,就是好葯。我始終持一個觀點你可以不服一個人,但這個人的思想觀點只要正確你就必須要服。我們敬畏一個人,不是敬畏這個人的一百六十斤的臭皮囊,而是敬畏他的知識敬畏他的思想敬畏他的智慧人品。他的五官、他的軀殼有什麼敬畏、好認可的呢?

君子有三畏——畏大人,畏君子,畏天命。這個君子大人指的就是有智慧、有正義感的人。既然你想學習,你就要把自己打開,你認為你東西正確的,你可以把它打開放在桌子上,讓大家討論一下,扒一扒,看一看,檢驗一下。知識不怕學亂了,就怕學少了你要是把中國的儒釋道都學了,當代大師思想你也都涉獵過,他們的法門你都嘗試過,並拿自己的心來驗證過,你一定會有一個比較,誰的圓滿圓融,誰的比較僵硬,誰有為的佔得多,誰無為的佔得多, 你一定會很清楚!真的不怕你學的多,就怕你學的少。實際上我們碰到這一類型的學生,比如說放不下他過去所學的,總是被過去的東西牽著走,那是為他學得太少了,否則他自己就會理出一個頭緒,他會把好的提出來掌握在自己手裡。

佛教祖師為何說法門無量誓願學?並提倡一個出家人或是居士,可以拜好幾個師父呢?就是不讓你局限在一師父門下。按過去寺廟叢林規矩,你在一叢林里住上三年就應該出去參訪了。但是現在的師父不允許自己的徒弟出去參訪、參學,他認為徒弟學多了容易學雜學壞,會把自己毀掉。一個真正對真理渴望的人,他學多了不僅不會變得雜亂,反而有利於自己的進步。學習,就怕你學得少,一知半解,如果你追隨三個以上的師父,學習他們的思想以後,慢慢你就能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為什麼大家都沒有自己的思想體系,手法都不具足呢?就是因為你手裡的素材太少。既然大家是來學習的,就把所學的暫時放下,這個放下並非放棄,這個放下是把你的心打開,放鬆地學習你目前所面臨的東西,學完之後再和你過去的東西做個比較。

現在有好多人所謂的學習,通常帶著一種排斥、懷疑,甚至以挑戰的心態來學習,以這種心態學習怎麼可能進步呢!學習的惟一方法與決竅就是把你過去所學的暫時放在一邊。這並不是叫你丟掉它,只要是曾經學的是丟不掉的,當你在某種場合需要你所學東西時,它一定會發揮出來,因為人是記憶的。不怕知識「誤」人,就怕知識未透頂,任何一位大學問家、大成就者都是飽覽群書、融貫中西、融貫古今的大家!我常說,在知識面前我們永遠都是幼兒、小學生。你如果認為你知識很淵博,說明你尚未涉入知識的海洋。

所謂知識能夠誤人,那是為你學得太少、太單一、太單調了。作為老師,碰到這樣的學生你不需要著急,也不需要急著扭轉他。相反,你要鼓勵他多去讀別人的書,怕就怕他不去讀別人的書,怕就怕他死死地抓住一個人的書死讀下去。有時候我們讀一本書,有可能本書中就一句話讓我們受益了,這已經很值得了。這一句話或一個觀點,也許就能把我們從黑暗帶向光明,從人間帶到天上。接觸一個人也是這樣,並非他的每一句話都能觸動你的心靈,有可能你和他交往了很多年,就一句話觸動了你,打開了你的內心。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只要你到一個新地方去學習,你首先要空掉自己的頭腦,先把別人的東西拿過來看了再說,學了再做比較。

一個有思想、渴望進步的人不應該把自己封閉起來,要讓自己像海綿一樣隨時隨地都在吸收汲取。我們要和一些比自己強的人打交道,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打交道。人往往都喜歡和不如自己的人打交道,這樣會感到輕松,並能展現自我價值,往往和笨人打交道才能找到感覺,和強者打交道你是沒有尊嚴、沒有價值找不到自我的。但是,你想進步就必須和高人打交道,必須和一些刁鑽古怪的人打交道,經常跟你說好話的人,滿足的只是你的耳根,雖然令你感到很舒服,但是他不能提升你,不能激發你,有什麼用呢?作為一個成熟的人,其標誌之一就是能夠接受不同的聲音也就是說和你唱反調的人、不隨聲附和的人都能夠接受,這就是成熟的一個標誌。不成熟的人喜歡隨聲附和。

這里有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他說師父往生是可以學習和改善的么?我來寺院是想和你學習往生,這和你提倡的借事煉心有沒有關係?怎樣才能夠做到啊?

你們說往生不可以學習啊?

眾:可以。

師:對。往生可以學習。我們靜坐入定就是訓練死亡,就是訓練往生。為什麼大家對死亡那麼恐懼呢?因為你不知道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死了以後是個什麼樣的結果和什麼樣場面。為什麼你對你明天恐懼呢?因為你知道明天天一亮你肯定能醒來,早上起來肯定有飯吃,所以你就不恐懼。但是對死了以後你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到哪裡去不知道,所以才會恐懼如果你打坐曾經入定過,或者說打坐曾經出現過跑出去玩的境界,那麼死亡對你來講就只是一個游戲、只是一次入定、只是閉著眼睛打個盹做個夢而已。所以往生是可以訓練的,就是訓練你們的禪定功夫禪定功夫和借事煉心當然有關係,只有你的心把握住了,穩定了,打開了,釋放了,你才能夠深入禪定,進入一種狀態。你的內心世界如果從來沒有碰到過重大事件的撞擊和檢驗,你會誤以為自己的心修得很清凈、如如不動了,可是當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時,就像晚上一個學佛朋友說,他家裡有親人去世了,他很難過,他無法走出這種狀態。過去沒遇到這種情況,他認為自己的心態很平和,很好。其實,這種情況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會發生,只是遲早而已,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同事都會相續離開我們,我們彼此都會你離開我,我離開你,只是遲早而已。所以一些年齡的人經常聽到身邊的親朋好友去世了,慢慢也就平靜了。但是當我們還很年輕時,如果身邊朋友由於意外事故走掉了,我們想起來會覺得非常不可思議,甚至無法接受,乃至在我們的內心會一直認為,他根本就沒有走,昨天我們還一起打坐、一起吃飯、一起共事呢!怎麼今天他就走了呢?你根本不相信

生死無常的,對於一個凡夫來講,他是做不了主的。人只有通過修煉,達到了一定的深度以後,才可以生死做主,但是必須在活著的時候、在我身上發生過。所以,我一直和東華寺的幾個管事的人講,寺廟里雖然工作很多,但必須把學修放在第一,工作是做不完的。但是,每天最少要有兩到三個小時工作,這個工作是因為你要吃飯住宿,需要維護這個環境,這三個小時工作僅僅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生計,並沒有叫你發心

發心是什麼意思?我對東華寺的常住講過好幾遍了。發心,是你不需要,別人需要,你去做了才叫做發心。你每天三個小時工作這是你需要的,你住在這個單位,吃在這個單位你就要為這個單位每天工作三個小時。實際上三個小時已經很少了,在寺廟里很多事情都被義工做了,所以出家人每天的工作量並不大,因此,應該把修學抓起來。為什麼修學如此重要呢?因為出家人要眾生答疑解惑,就要先把自己修明白,這樣你才能夠眾生明白。你對自己的生死大事都不了解,都沒弄明白,又如何讓眾生明白呢。如果你調正了思想觀念,你就會知道,世上哪一件事情不是修行呢?哪一件事情修行不是同一體的呢?無處不是修行環境!可是我們很多人都進入了一個誤區,認為修行環境就是獨身一人,無人干擾。沒有人干擾你,你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定力呢?只有人干擾你時,你才知道自己有幾分定力、你的思想境界究竟有多高,煩惱沒有來時你會以為自己很有智慧、有定力。所以,你要知道自己有沒有煩惱定力,必須藉助一些發生在我身上事情,才能檢驗出來。

問:師父我有問題,我對殺生的範疇不是很清楚。聽說日本侵犯過我們中國,咱不是也要殺他們嗎?還有蒼蠅或者是蚊帳里的蚊子,這些該不該殺?算不算殺生殺了有沒有功?有沒有罪過?如果不殺蒼蠅對大家飲食干擾,那個蚊子你放它,它還是出去叮別人。對這個問題我不是很清晰。請師父解答。

師:你是在廚房工作吧?

答:對。

上師:廚房的飯菜上有那麼多蒼蠅你說該不該打?你們大家說該不該打?

眾:該。

師:你不殺蒼蠅你就是在「殺」我們,你殺蒼蠅是在救我們。你給我們做飯吃那麼多蒼蠅螞蟻你想想它衛生嗎?它不是有病毒嗎?這個道理還需要問嗎?你必須保證大家的健康啊。你蚊帳里的蚊子蒼蠅你可以不打,但是廚房裡的蒼蠅你必須打,因為你蚊帳里的蚊子是你個人的事情,但是你是廚房的工作人員你必須對我們的健康負責。

答:那打了反而還有功德,。。。

師;打了功德,沒有罪過。你蚊帳里的蚊子打了罪過,沒有功德

問:難道不是替它消業障嗎?……

師:你可以打,打有打的方法。過去是哪個老和尚我忘了,他打蚊子的時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用這種方式打完了,恐怕真的有功德,而且也是廣結善緣了。再說,一個修行人不要總怕業障,過份怕業障其實是一種恐懼心理是一種自私執著心態。作為修行你有氣魄升天堂,為什麼沒有膽量下地獄呢?要知道,你有天堂的膽量和氣魄,一定敢下地獄你沒有下地獄的氣魄,想升天堂也是上不去的。無論你是天堂還是下地獄,都來源於同一個力量,你不具備地獄力量也就不具備天堂力量你有天堂力量,你下了地獄也能反彈、返回到上面來。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對於房間里的一些蟑螂螞蟻你想打就打,你不想打就把它扔出去。打了以後,你是和他廣結善緣,給它福報了。不打呢,你和它沒有結上緣。何謂與它結上緣了?你和它有了一個來往,和它發生關係」了,這個緣份才結上了,你沒有和它發生關係,怎麼和它結上緣呢?善緣惡緣都是你和它有所作為了,才叫做「結上緣了」。修行人一定要打開心量,提升自己的境界,先不說打個蒼蠅蚊子,踩個螞蟻有沒有罪過你的心如果整天在這方面下功夫,是成不了佛的。不要說成佛了,就是在世間做事,恐怕你都很難取得成功。連這點膽量氣魄都沒有,怎麼敢修行呢?

問:上師我是寺里的保安,今早我遇到一個問題與我以前在社會上遇到的問題相似,有個穿出家人衣服的人叫我們贊助一點錢給他我就給他了一些,後來他又要四百五,還跑到發書處去要。這種人到底要不要給他錢?他也不是真需要錢啊,我不道行善到底該善在什麼地方,是否不該縱容這種行為。但是外面很流行。

師:沒有那麼複雜。想給就給,不想給就不給,不需要把它記在心裡。不管他是不是騙子,給了就給了。你不給你也不應該想,他是不是和尚,是不是真修行人,我沒有種上福田等等,不要這樣想。其實你心裡的矛盾是:他要是個騙子,我不給就對了,沒助長他的罪惡;他要是個修行人,我不給就沒種上福報。其實你是自我的角度考慮得太多不給不給,給了就給了,不需要因為給與不給自己的心一直放在身上,可以說一直到現在你的心放在身上。我們修行人講究隨時能夠提起,隨時也能放下,永遠把握好每一個當下。現在你的心還在身上你沒守住自己的真心,早就動了,被他轉了。不要考慮他是是個修行人,是否真的需要,無所謂,沒給也對,給了也對。你還是在理念出了一些問題。

這里有一個問題他說看了的書,看不出師父的是什麼方法,靜功修煉的程序也不清楚。只看我的書可能還不能完全掌握方法,因為一個方法真傳時很簡單,就幾句話。但是一旦把它形成文字可能會越看越複雜,因此才有了「真傳句話,假傳萬卷書」之說法。並非真的假傳萬卷書,而是闡述出一個道理,即通過語言文字把它表達出來時就需要萬卷書。所以有時我們要學個什麼,為什麼要身臨其境地去學呢?僅僅通過打電話發簡訊很難方法、要義講出來的。而當我們面對面傳遞一種理念信息時,有時可以不用語言,一個眼神、一個肢體動作、一個表情,就已經徹底複製、傳遞給對方了。而通過打電話、發簡訊,可能花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力量還闡述不清你想了解我的方法,你就在東華寺住上幾天自然就掌握了我教的靜坐方法。至於你問我這方法出處,我可以給你說一大堆,但是這個並不重要,就相當於我把你的病醫好了你說師父你這個葯產自哪裡?是四川還是湖南?你不要管這個葯產自哪裡,把你的病治好了就是好葯。

這個方法是用來對治我們身心的異常狀況的,當你身心平衡、正常了,這個葯(法門),就不需要啦。但是,如果我們多年一直依賴這個葯,一直需要藉助這個法來對治我們的身心,說明我們還停留在初級階段修行人說靜心就能靜心,哪裡還需要死死抱住一個方法,依賴這個方法來靜心呢!如果我們真的在靜心狀態中還抱住一個方法不放的話,那還不能稱之為是靜心,只能說我還在修法,並沒有在修道。修道的第一個階段確實是在修法修法階段結束後才能稱之為修道。法是個工具、是個梯子你要想到達道里,的確要藉助這個梯子,但你不能死死抓住梯子不放,正如金剛經上講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相當於船,幫你渡過河流後,就應該將它扔掉,最後必須回歸到自性上,回歸到心態上。能看清自己的心動念和心態是否起伏不定,是否能隨起、隨落、隨靜,這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修了這么多年,尚未嘗試著把方法放下,那說明你還沒有入道。但有為法必須熟練掌握,讓它和你融為一體、形成本能後才能慢慢地把這個方法放下

問:上師我有個問題。我們來到人世間都是因為業力,如何把這個因緣業力給斷了,如何斬斷這個輪迴?回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請問有什麼方法和步驟?

師:超越輪迴不是靠我們斷因緣來達成。因緣是一種力量成佛的是因緣輪迴墮落是業力,我們做功德還得依賴因緣。任何一件事情,只要發生在我身邊,即我們看到的、聽到的、經歷的,都和我們有因緣。既然如此,我們如何去廣結善緣呢?過去有個和尚化緣到張府,張府不給飯,還惡狠狠地看他一眼說:「你這個和尚年紀輕輕不工作,好吃懶做,不給飯吃。」於是這個和尚又到了下一戶——王府,結果那個王府很高興,不僅給他裝了一大碗飯,還把碗也送給了他。這個和尚是有修行功夫的,於是就打坐入定,看看這兩家與自己的宿世因緣。因為他神通,一打坐入定就明白了:「哦,他兩個過去都是我的傭人,前面那個人,每次都是我吃完了才讓他吃,都是撿我的殘羹剩飯,另外一個人比較會察言觀色,會來事兒,能把老闆心態,所以老闆每次吃飯總是叫他喜歡的這個人來陪他吃飯。由於這個原因來世兩個人對他昔日主人態度和手法就截然不同了。

這就說明緣份有善緣、也有惡緣,還有一佛教稱之為」無記型「的緣。何為無記型的緣呢?就是無法給它歸類,究竟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它只是一種平常的、不能定性的、無法歸納為哪一類的因緣。比如我們每天都見到很多人你說我和這個人是善緣還是惡緣呢?走在大街上看那麼多人,回來後一個都不記得了,善、惡之緣都沒有。

我們在廣結善緣時也不需要刻意追求,刻意結的緣不僅不是善緣,反而是惡緣。就像我們做好事也要隨緣,碰到這個緣份你也不要躲,比如現在四川地震需要賑災,既然同事朋友找到你了,你就要發發善心布施一下。如果你不知道這個消息,自然不必強求。人家找到你了,做善事不要計較多少,關鍵你的心態和發心與人結緣要盡量避免產生惡緣,要結就結善緣。世間上的善緣結的多了,我們又沒有迴向來世要來享受這個善緣的福報。為什麼學佛的人講究迴向迴向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把你修行佛法功德、資糧、廣結善緣的結果,全部打包儲存到極樂世界去,你沒有把你的功德、資糧放在娑婆世界臨終你也就沒有理由再留在這個娑婆世界受用你的福報了,因為你福報都打包儲存到極樂世界去了,都迴向了嘛,迴向就是儲存。既然你的福報都儲存到極樂世界去了,那麼臨終以後當然要到極樂世界去享受你的福報。還有一種意義迴向,就是和法界眾生廣結善緣,一旦機緣成熟,比如你來到這個人間帝王、做轉輪聖王的時候,你就會有無量的擁護者和善緣。我想有一種情況會反映在我每個人身上: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有一種人,他的貴人特別多,很多人都樂意無償地幫助他;還有一種人,很少碰到貴人,或者說乾脆就沒有貴人,他所碰到的全是逆緣,都是給他製造麻煩的。這說明我們無量劫以前沒有廣結善緣。至於說修行佛法、修定力、開智慧明心見性這是最高的境界、最終的結果。但是,我們整個修煉過程就是廣結善緣的過程,要時刻看住自己的內心,把握當下,讓我們的內心世界散發出來的只有慈悲寧靜、祥和,包容。如果你是一個修行人,內心散發出來的不是慈悲、包容、奉獻、寧靜、祥和,那麼你作為一個學佛之人、一個出家人,你釋放出來的是什麼呢?應該釋放什麼呢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問題。

問:上師!沒來東華寺之前,覺得有千言萬語想跟上師講,有時候在睡夢中好像上師就在身邊,急切地想到東華寺來,但是到了東華見到上師後,反而覺得心裡相當平靜,啥事都沒有。這是怎麼回事

師:是不是也有人像他這樣啊!

眾:有。

師:這樣好,我就鬆了。但是你離開我以後,問題又一大堆了。只要你來到東華寺,只要你進到這個大山溝里,沒等見到萬行,你的所有疑問都蕩然無存了。但是你一見到萬行,完了,腦袋空了,不知道說什麼了,甚至亂了。你的很多疑問到了東華寺就沒有了,說明東華寺這個能量場改變了你,照亮了你的內心世界,把你內在的無明黑暗照亮了,所以你此時此刻沒有疑問、沒有黑暗。那麼你離開這個光明地方,又會出現黑暗,又會有很多問題。除非你自己變成一個內心光明的人,無論你到哪裡,你的內心只有光明,沒有疑問。至於你見到明師時腦袋當下空白,手腳也不知道怎麼放了,思想停止了,這應該是件好事。為什麼呢?說明他的磁場穿透了你的磁場,你的磁場和他融為一體了。你的震動頻率低於明師,他高過你就穿透你了,因為他是一個內心空空蕩蕩的人,一個寧靜無事的人。所以當你坐在內心無事的人的旁邊或他對面時,他的磁場信息傳遞給你後,你的頭腦此時也變成了空白,當下也就掉了每個人磁場(能量場)都會相互傳遞,就如空氣會到處流動一樣。所以你越是接近明師,你自身能量場的頻率就振動得越快,快到一定速度,個人的能量場就消失了,你的能量就會成了他的能量場,他的能量場就是你的能量場,此時兩個人就共用著一個能量場。但是你一離開他,慢慢地你的能量場又復原了,又回歸到原來的那種形態里,除非你內在的那個月亮升起來了,否則,你永遠需要明師,靠近明師,內在就變成了一個空,一離開明師,內在又變成了一個有。有什麼呢?有無明。這就是我們在修行啟蒙階段為什麼要跟隨一個明師的道理這是很重要的。

所以大家說:「我到東華寺讓上師加持加持」。我就開玩笑說,你一來到東華寺就被東華寺的磁場、被萬行的磁場覆蓋了,我們彼此都融為一體了,是我加持你了,還是你加持我了,很難說清楚,更有可能是你們加持我了,這是真話。你不要認為你來東華寺被萬行加持了,更多情況下是你們加持了我,真的,所以有時我們到明師那裡去,你也應該有足夠的信心,不是明師加持我,我是加持明師的,因為你身上帶著很強能量場,只不過是一個混亂能量場,你不夠單純。你來到明師面前,他迅速地就把你這個能量場給整合了、歸類、理順了。因為彼此的能量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既然是個完整的,還存在你加持我或者我加持你嗎?大家都一樣進步了,都得到提升了,你也是一盞燈我也是一盞燈,互相照亮了。

問:上師我是一個學生。前段時間看了一本叫《當下的力量的書,您也經常說到「當下」這個詞。請問心理學佛學有什麼關係或者區別?謝謝!

師:現在的心理學尤其是現代心理學大師們所創立的許多新心理學,它都源自於宗教理論,他們的觀點、技巧和理念是在深刻的了解、掌握了宗教以後,他們也想有所作為,為了表現自我,便創立了某一類型的心理學。比如你說的這個《當下的力量》。在三千年前佛教里就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他一定是學過了佛學,然後又創立了現在的新心理學——把握當下的力量。那本書我看過,多為佛教觀點。但是我們作為和尚,還不如在家人發揮的透徹,他能夠創立現代新心理學——當下的力量,那說明他在理論上已經吃透了佛學。如果我們出家人也能夠把佛學吃透,你就最好的理學大師。所有的宗教都主張當下的力量人性文化發展到今天,已經無法再發揮了,所謂的發揮,只不過是學習古人傳統文化、心理學文化宗教文化、神文化也就是我剛才講的人性文化人性文化今天要發展,不是向前發展叫做發展,而是往後回到過去才叫發展。科技是往前才叫做發展;人性文化是往後退才叫發展。比如,現在都講究人性化管理、人性文化,為什麼這幾年特別注重人性化管理和人性文化呢?因為現在所倡導的科技文化發展的又高、又猛、又亂,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的科技文化不是圍繞著人在發展,而是脫離了人本在發展,它已產生了偏離進入到一種極端。所以當大家都意識到時,就開始拚命地呼籲人性文化科學文化也開始圍繞著人性文化在發展。

任何一種文化,只要是脫離了人性,包括佛教未來的發展,只要是脫離了人本,肯定是沒有市場的。無論哲學也好、音樂也好,任何一種文化都是為人服務的,絕不能脫離人、拋棄人、遠離人,一切事物開了人就失去了生存空間。你既然看了本書(《當下的力量》),我勸你再好好讀讀《六祖壇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這對一個學佛人非常重要。而《普賢菩薩行願品》里最重要的就是十大願王。一個學佛人,我可以說,你只要把十大願王做到位了,一定會成就。什麼法門、明師,你都不用去拜訪了,你就十大願王的要求好好做就行了。尤是這段時間我對十大願王感悟頗多,僅就第一條「禮敬諸佛」,我們做到了就已經成就了。「禮敬諸佛」指的並不是八十八佛、無量諸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佛。這個你做到位了,你就已經成就了。「稱贊如來」指的也不釋迦牟尼佛,也不藥師如來阿彌佛陀,每一個眾生都叫做如來。所以我說,一個學佛的人必須在十大願上下功夫,否則你的人緣和事業,自身的修為修養未來命運都是懸著的、沒有把握的。十大願王只要做到了,一切都能達成。

問:上師,在您的開示有一句話很打動我,就是說「要聽自己的呼吸聲和自己的走路聲」,我想請問一下,這個是不是你所說梯子?如果是梯子,這個梯子應該怎麼搭?謝謝!

師:這是靜坐到某個階段,當身心統一、諧調、寧靜之後,你就能聽到身上血液的流動聲,呼吸就像刮台風一樣,心臟跳動會像打鼓一樣。就像幾天大慶來的一個信徒,他經常聽到自己身邊有鳥叫,他總以為是外面自然界的力量,但他又什麼都看不到,於是就懷疑會不會自然界的一種靈性力量,越想越恐懼,於是他來這里問我我說不是外面自然界的力量,是你內心力量,是你內在的力量從耳朵里釋放出來了,甚至坐在你身邊的人也能聽到你身上散發出來的一種聲音。我們的毛孔會出汗,就是說水能從毛孔里出來,那麼氣能不能也從毛孔里出來呢?聲音能不能從毛孔里出來呢?能量能不能從毛孔里出來呢?比如我們的體溫,我很熱的時候,你一靠近我就會感到一股熱浪、一股熱氣,它就是一種能量聲音是一種能量,你的內心和諧寧靜到一定的深度,它肯定會散發出這種聲音,甚至你身邊的人都能聽到你身體散發出來的這種聲音。如果不懂你會得很怪,甚至很可怕,為何自己的血液流動所產生的摩擦聲就像海嘯一樣。很多人沒有遇到過,也許不相信,但是有一點,我想很多人有過同樣的感受,那就當你在登山或飛跑的時候,心臟在往外蹦,就像要跳出來一樣呯!呯!呯的響。當一切聲音全部寧靜下來後,你心臟正常跳動聲會比你做劇烈活動的聲音還要強烈無數倍。所以達摩祖師靜坐入定時,他聽到腳下螞蟻的爬動聲似雷鳴一般,那說明他內心寧靜程度遠遠高過了螞蟻的動靜。

為什麼你穿透不了我,我能穿透你呢?你看不透我,我能看透你呢?因為我比你細膩,比你寧靜。越細膩、越寧靜,所散發出來的磁場就越有穿透力,粗糙的東西而無法穿透對方,只有細膩的東西才能穿透對方。所以最剛的力量最後是被最柔的力量給擊敗的。能夠聽到自己的呼吸聲,說明你一是健康,二是你很寧靜和諧,但這隻相當於二禪的功夫,是好事,長期靜坐都會發生

釋萬行2013.04.30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