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次有一堂課我向大家提問,請想成佛的和想成人的舉手,結果是想成人的舉手的比較多,想成佛的不多。為什麼我們學佛的人不敢成佛呢?學佛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成佛嗎?人做得再好,最終還是人。即使你是一個最好的人,如果不發願,不發成佛的心,也是成不了佛的。但是要想成佛,的確要把做人的基礎打好,然後再上一個台階,持佛心、立佛願、行佛事才能成佛。請問大家人道最重要的是修什麼呢?
師:我非常贊同大家的觀點。人與佛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人做一切事都圍繞著我,而佛做一切都圍繞著眾生。說直白一點,人所做的一切都是自私自利的,而佛所做的一切都是無我利他的。這個「他」是指各類眾生。作為學佛的人,我們在人道上修行,最起碼要體現出無我的境界,否則你根本上不了佛道,因為人與佛最根本的區別就是一個有我一個無我。可是現在很多修學佛道的人,對國家、對單位、對家庭的職責都不願意盡了,為人子不盡孝,為人婦不盡人婦的責任,為人夫不盡人夫的責任,乃至作為單位的員工也不盡員工的責任了。這種人就算學佛也學不好,因為自己的本職工作都做不好,又怎麼可能進入更高的層次有所作為呢。你在本位上能做好,將來換個位置也能做好,能一心一意的做一件事情,到任何地方你都能一心一意的做一件事情。為人子時能一心一意的盡孝,長大以後為人父時也會盡父親的責任。從一個人當前的身份和工作狀態就能預見到將來所做的一切是否能做到位。你不需要聽他說,只看他對目前的工作是否盡職盡責,是否在用心做。如果是因為水平差而做不到位,這個可以理解,問題是你是否用心做了?是否忘我地投入了?做不好事是水平問題,但是不去做事或敷衍了事,這就是心態和思想境界的問題。生而為人,不要說學不學佛,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也要有責任心。一個人要想得到身邊人的贊嘆、認可、抬舉,在我們身上必須體現出脫俗的樣子。何為脫俗呢?就是做事不要總考慮自己的感受,不要太自私。人雖然都是自私的,但要把自私的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不能對自己沒利的事就不去做,要知道無我的做事就是最大的利己!如果你有智慧,思想境界高,出手做事先利人不利己,最終結果才是真正的利己。
佛做任何事都是考慮眾生,從不考慮自己,但最終卻是利己的。佛即便是利己了,但仍然會把這個利益毫無保留的再反饋、迴向給眾生。就好比一個有悲心的人發財後會讓眾生來享受他的財富,而一個自私自利的人發財後就會自己去享受、揮霍。我們常說一個人很俗氣很市儈,就是因為在他身上體現出來的全是唯利是圖,這種人走到哪裡都不受歡迎。為什麼很多學佛的人都崇拜佛菩薩,而不崇拜羅漢呢?因為菩薩可以管住自己的身口意不傷害眾生,還努力地服務眾生。而羅漢是管好了自己的身口意不去傷害眾生,卻沒有利用自己的身口意加倍努力地服務眾生。
有的人相貌長得很好,但和他一共事,發現這個人很令人厭惡,內心很醜陋,這就是因為私心太重,內心的陰暗面太多的原故。因為我們內心的陰暗面多,所以才會總是留意社會的陰暗面,留意別人的缺點。佛教講相應,相應可以理解為相互吸引,相互感應。你是個有智慧的人,自然結交有智慧的人比較多;你是個無我的人,接觸的自然也是無我的人比較多;你自私自利,無論到任何地方,吸引、招感的多數都是一些自私自利的人。有時我們會很煩惱,為什麼碰到的人不能令自己滿意呢?因為你本身就是這一類型的人,自然招感來的也是這種人,所以你就不要抱怨外面的環境了,因為你的身心所散發出來的就是這種氣氛和力量。
作為一個學佛的人,如果不能把自己的心靈打開,不能面對自己的身心,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想要有一點點進步,真是千難萬難。其實我們身上的缺點、惡習,自己說與不說,大家都知道也能理解。敢承認並打開自己內心世界的陰暗面,這對我們個人來講是一次身心的超越,它完全可以成為自己脫胎換骨的機會。一個修行人不敢直視自己的缺點,內在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往下走,長期往下走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你的心態會越來越郁悶,越來越陰暗,負面的一些想法會越來越多,甚至和你交往的人也會受到感染,本來對方很發心,和你接觸多了,就會和你一樣,慢慢會變得自私、陰暗。一個有正面能量的人,與之接觸的人都會被感染,本來不發心的,接觸到正能量足的人也會發心。
我們身為佛子,別人把我們當佛看,本來我們應該生慚愧心,知道自己離佛還相差甚遠,但是只要人家恭敬了三寶,自然會有福報,有功德。就在升起恭敬心的當下,他就是無我的,他的心靈就是張開的,這時他自然會得到宇宙的正能量。如果你面前是一個積極向上、正能量很足的人,你對他升起恭敬心,你馬上就能和他的正能量相應併合二為一。
在學佛人身上多數表現出來的是看破、放下、什麼都不在意了,對什麼都不負責任了。終於找到了一個充分的理由,可以對國家不盡忠,可以對家庭、對單位不負責任,因為學佛了,成佛才是頭等大事。創造宗教的人真「偉大」,讓我們很多眾生找到了自私的理由,使我們有了一個掩蓋自私的法寶。不信教,不學佛,還不好意思明目張膽地自私,多少有些顧忌,但是信教之後,打著看破放下的幌子,就可以對家庭、單位、國家不負責了,因為終於找到了理由——我要成佛去了。今天既然知道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要痛下狠心,把這種現象從我們身上一刀砍掉!
一個學佛的人,沒事不要找事,有了事情就要去直視它,面對它並勇敢地去承擔責任,敢於承擔就是對自我的最大超越。做不好與不去做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境界。一個人的水平和能力要經過無數次的磨練才能鍛煉出來,可是自私自利的心完全可以當下頓超,不需要慢慢修鍊,因為自私與無私只是一種觀念和念頭,只要轉變觀念即可。做事的能力需要慢慢增長,技能需要日積月累和漫長的時間鍛煉,而理念上的東西完全可以當下頓超,
你如果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肯定成不了佛。對外面的事情有責任心,學佛後把心收回來面對自己時,同樣會有責任心。當你的力量向外釋放,對家庭、單位、國家肯負責任,同樣當你把力量收回來往內釋放,你對自身也會負責任。
我們靜坐、冥想、六根關閉、內斂也是在做事,只不過是針對內心在做事。你是否認真、仔細?能否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並發現心中的種種雜草?如果看不見或者看見後卻拔除不了,那麼在做外面的事情時,就會看不清,也沒有能力做好。有時即使能看清外面的事情,但會跟不上節奏,因為能力不夠。我們不僅和眾生是同一體,自己的內外也是同一體。我們對內心世界看得清,把鏡頭轉向外面時,對外面的世界也看得清。就像蘋果手機,即可以拍外面,鏡頭一轉也可以拍自己,只要它具備清晰的功能,不論拍內拍外都會很清晰。人也如此,有能力的人走到任何地方都有能力,老虎走遍天下都是吃肉,老黃牛、山羊走到哪裡都是吃草。你在社會上會為人處世,能夠功成名就,你出家學佛或者學佛不出家,你在學佛這個領域里做佛事也一樣能功成名就。
我們出家修道不也是在做佛事嗎?並非為人誦經、念佛、消災、超度才算做佛事,修鍊自我都是在做佛事。身為佛子,我們說的、做的、想的都是佛事。不要以為出家人只有打坐才是做佛事,出了禪堂就是做俗事,不是這樣的。只要穿上袈裟,你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佛事。既然是做佛事,在我們身上就要體現出佛的味道,想把佛的味道體現出來很簡單,一招就夠了,是什麼呢?(眾答:無我、奉獻),對了,看來你們都聽懂了。不要太自私就夠了。在今天這個時代,沒有一點點自私恐怕很難,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限度,不要太過份。想活得讓大家敬重你、贊嘆你、抬舉你,靠什麼呢?就是奉獻!這就是法寶。
一個人對社會、對家庭、對單位索取得越多,正能量就越來越小。如果把力量反過來,對家庭、對單位、對國家都是釋放、施捨……能量場就會越來越大。就相當於井水,每天汲水,四面八方的水就會源源不斷地聚過來。沒聽說哪個人是做事累死的,都是心量不夠氣死的。你看東華寺的那幾個「老黃牛」,每天在工地上渾身是泥、累得要死,他們不僅沒有累死,反而越做身體越健康。有的人未做事就把自己保護得好好的,手套戴上了,帽子戴上了,這種人永遠做不成事。只有忘我做事的人才能很快把事情做成。
實際上我們今天能聞到佛法,能夠學佛,甚至穿上僧裝,說明我們已經不只是這一世在學佛了,已經學了很多世了。為何我們今生穿僧裝呢?因為前世這一堂功課沒做完,沒有做圓滿,所以這一世還得穿僧裝繼續做前一世尚未結束的工作。如果前一世的佛事做圓滿了,這一世就不會再穿這身僧裝了。除非你是隨著願力來穿僧裝,否則就是隨業力來完成前一世未完成的功課。眾生也是如此,有的是隨自己的悲心和願力而來,有的是隨業力不得不來,一個是主動的,一個是被動的。你們會問,如何了知我這一世當和尚是乘願再來,還是被業力驅使而來?你這一世當和尚修學佛法,誦經、打坐、上早晚殿,甚至維護寺廟,你是以抱怨心在做,還是以歡喜心在做這一切呢?是以「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呢?還是在利用它,糟蹋它呢?通過我們的行為就能鑒別出自己是乘願而來,還是受無明業力驅使不得不來。有的人當和尚很輕鬆,對上早晚殿、對戒律沒有任何束縛感和煎熬痛苦的感覺,他深知戒律是做人本來就應該遵守的,並非當了和尚才要遵守。他的行為舉止已經納入正軌,不需要費力扳到軌道上來,這說明他的身心昔日已修行端正,今日自動進入軌道。但是還有一部分人無法進入軌道,總感覺自己的身心很痛苦,這就是被業力驅使不得不來的人。如果不敢直視它,甚至否認它,那麼這一世仍然超越不了,將來還會帶著業力去往生,還會帶著業力再來。三世因果就如同三天因果,道理是一樣的。
寺廟里的任何一個工作、一件事情都是讓我們培福報、種福田的。帶著歡喜心去做會越做越歡喜,越做越健康,最後歡喜心就成了你的根本心。如果以抱怨心勉強而為之,結果就會如佛教講的:存什麼心動什麼念,最後就會招感什麼果。你帶著歡喜心和別人交往,別人反饋給你的是不是也是歡喜心呢?帶著煩惱,以抱怨心和別人交往,別人反饋回來的也是抱怨。本來人就應該在工作中鍛煉,在工作中成長,在工作中成就。
做內在工作要比做外在的工作更難。出家人能夠看住自己的心,做好自己內在的工作很不容易。作為出家人我們必須捫心自問,每天是否真的在想盡一切辦法看住自己的心、主宰自己的身口意。如果沒有看內在的心,外在的事情也不去做,那就是一個虛度光陰、混飯吃的人。我們無量劫以前修的一點福報使我們能夠生在人道,聞到佛法,並能受十方供養,這已經非常不容易,難能可貴了!如果你還在做一個索取者,一個自私自利的人,那麼你的正能量就會越來越少,無論是身體,還是財富、智慧、人緣都會越來越少,你會越來越貧窮。無論是想開智慧,還是想累積財富、廣結善緣、尋找一些人脈關係,都得從奉獻中獲取。
實際上我們內心什麼財富都具足,為何還會一味的貪婪,一味的索取呢?因為你是個膽小鬼,不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否則你會接受佛的理念並將其融化於自己的血液里,會以佛的理念來指導自己的行為,怎麼還會拿社會上的理念來指導你學佛!既然是個學佛的人,就應該拿佛的理念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不能和身邊不信佛的人攀比,別人不信佛不明白,我們信佛了明白了,但還不以佛的標准來要求自己,想起來我們比不信佛的人還可惡。如果這個念頭轉變不過來,無論每天怎麼打坐、誦經,都是沒有用的!這個心念(念頭)是根本。
自私的人是活一輩子,無我的人也是活一輩子,為何不採用一種讓人尊重的方式來生活呢?如果自私一次有價值、有意義也值得,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做事自私自利都是不值得的,都是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既然出手一次,自私一把,就要有價值,為何要小打小鬧,對雞毛蒜皮的事情那麼計較呢?
如果聞到佛法還是按沒有聞到佛法之前的那種理念為人處事,那我們究竟算個什麼人!一個學佛的人,或者是一個出家人,想的做的與自己的身份和所學有悖,那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應該好好想一想。
問:我覺得不管在家、出家都是困境。我的一生都是波浪式的起伏不定,但心態一直很平靜。
師:人生不允許我們長期處在猶豫不決的狀態。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本來是沒有區別的,只是體現的形勢不一樣。世間法做的圓滿,出世間法同樣會做的圓滿。我們有一顆認真、圓滿的心,無論走到哪裡,都會要求自己認真圓滿地做事。盡管外在體現的形式起伏不定,但我們的心一直是平靜的,這就是一個修行人要保持的狀態。因為好事壞事都不會持久,都會很快消失,不會停留在一種狀態里。我們不可能長期處在一個煩惱里,如果能長期處在一個煩惱里不改變、不換樣子,十年二十年都這樣,這也是一種定力,當然這種定力是負面的定力。佛門里說的定力是積極、陽光、向上的,是利他的,要求的是這種定力。
佛法要在自己身上進行驗證,自己受益了,驗證完了才有本錢說給別人聽。如果自己沒有驗證,完全是拾人牙慧,跟人講時就會沒有底氣,所以讀誦佛經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沒開悟,沒有上道,需要經典來指引、指導,開悟成佛走出來了也需要經典來給我們印證。所以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要時常學習經典。如果你身邊沒有明師,就更離不開經典。只要我們帶著善心,懷著善意給大家介紹佛法,即便是介紹錯了,或者說的不圓滿,也一樣有功德,有福報。佛教講因果不是從現象上下定論,而是以起心動念與動機來論某件事情的對錯是非。比如大家常說好心做壞事,如果站在佛法的角度,好心做壞事一樣有功德。如果按社會上的法律,好心做壞事照樣要受到制裁。社會上是以表面現象來定論,而佛法是以心來論相。所以,當自己沒有開悟成佛而給大家介紹佛法時,不要有那麼多的顧慮和擔心,因為自己的水平就是這樣,我們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最正確最圓滿的給了別人,這就是菩薩行為,毫無保留地給了眾生就是一種無我的體現。並不一定要成佛以後才向眾生傳播佛法,當我們聞到佛法受益了以後,認為這是好東西,就應該宣揚佛法。佛教里有一個理念,最大的福報就是做佛菩薩的工具,做佛菩薩的工作,傳播佛的理念
問:我在社會上打拚多年,心中或多或少會有些怨氣,從佛法角度如何去化解?
師:如果學佛了就不應該再心存怨氣。所謂的怨氣也只是你的觀念沒有轉變,當你聞到了佛法,就應該以佛的理念來指導自己的人生,拿佛的觀念為自己進行「大換血」,拋棄個人的思想成見,完全把佛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裝進自己的心中,盡管我們還是凡夫,但已經用佛的思想武裝了自己,這顆心不就跟佛的心一樣嘛。存佛的心,存佛的理念,用佛的思想來指導自己的言行舉止,我們不就是佛嗎?並不是說能呼風喚雨,渾身放光才是佛。如果單單是這些,那就不是佛而是妖魔鬼怪了。成佛最大的標誌之一就是擁有慈悲心,雖說智慧、禪定非常重要,必須具備,但如果在一個成就者身上體現不出大慈大悲,那麼即使他的禪定功夫再好,智慧再高也是魔。難道魔沒有智慧,沒有能力,沒有神通與禪定嗎?他都有!但佛與魔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擁有慈悲心。慈悲心即是我們的菩提心、悲心和願力,具體的體現還是無我。如果一個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那他肯定不是佛。
至於在世間做事,哪怕你是個佛教徒,但也可以當官或做生意賺錢,那麼,就要在商言商,按商道經營;如果是在政界,就要按政治之道去走;如果來到寺廟,就依寺廟的規矩做事。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規矩,規矩就是道。能在自己那個行業遵守規矩,就是遵守道。
我曾和一個法師辯論過,我說當兵的人要保家衛國就應該殺人,他殺人的那一刻就是菩薩精神的體現,就是大慈大悲,當兵的不殺人就違背了道,就會受到道的譴責。你是一個當官的就要為百姓做主,明斷是非,不能說因為自己是個佛教徒,當官就沒有是非對錯了,這是無知、不負責任,這叫做不懂道,不懂道就不配擁有道。何謂擁有道?成功的人都是擁有道的人。凡是在各行各業里取得成就的人,都是懂得這個行業、這個領域的道的人。到了這個領域,如果不按這個領域的規矩為人處事,而是把另外一個領域的潛規則帶到這個領域里來,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有時我們會覺得什麼事也做不成,因為我們不懂道。
師:我們是每個人擁用一個佛性,還是大家共同擁有一個佛性、一個本來面目?就像我們頭頂上的這1000盞燈,它是一千種電還是一個電?為什麼那幾個燈不亮,而其他燈都亮呢?難道電不願意送過去嗎?是它脫離了電,還是電脫離了它?是我們脫離了道,還是道脫離了我們呢?所以大家修道沒感應就不要責怪佛菩薩了,不是佛菩薩脫離我,是我脫離了佛菩薩,這和電燈泡的道理是一樣的,是自身出了問題。我們修道總是沒有感應,不能成功,總是抱怨佛、抱怨法、抱怨師父,為什麼不回過頭來抱怨一下自己呢?經常反省就是一種自我的超越和提升。
記得小時候村莊有個老人對我說的一句話:「恨別人就會窮,恨自己就會富。」因為恨別人不會進步,恨自己就會進步。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總是抱怨別人,總是怪環境,卻從來不會怪自己,從來不會把眼睛收回來看自己。大家同在一片藍天下,同在一個環境里,同在一個國度中,遵守同樣的一個法律,為什麼別人發財了,自己沒發財?別人當官了,自己沒當官,別人成功了,自己卻沒成功呢?同樣一個蓮花池裡為什麼這株長得茂盛,而另一株卻奄奄一息呢?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如果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下功夫,眼睛永遠朝外看,就永遠停留在這個水平上,不得進步。在某個層次上每個人有一個本來面目,有一個阿賴耶識,到了頂端——源頭,我們就共同擁有一個阿賴耶識,一個本來面目,一個能量場。越往下、越往外分,形式就越來越多,就像電源從發電廠出來,連接的燈泡越來越多,電隨著燈泡的形狀便體現出形形色色的面貌,橙黃藍綠、千姿百態……但是電從來都沒有變過,它沒有形狀,沒有形式,外面是什麼形狀,它就是什麼形狀,外面以什麼式樣包裝,它就顯現出什麼樣子,沒有固定的形式、形象。所以佛教才提出一個問題:人的本來面目和驢的本來面目有沒有區別?人有佛性,狗子有無佛性?佛的佛性與驢的佛性是不是一樣的?如果都是一樣的佛性,為什麼從外表看一個是佛,一個是驢呢?因為業力不同,而導致外在所表現的形式就不同。所謂萬物同一體指的是我們的源頭同一體、無差別。外面的軀殼怎麼會沒有區別呢?為什麼人家是國家主席,自己是農民呢?為什麼我是和尚,你是老闆呢?六道眾生就是根據需要產生的。但六道眾生的佛性、本來面目都是一樣的,都是一個。外表以人的形式存在,就享受人的福報,外表是以牛、驢的形式存在,就會受這種形式的制約,可以說也是享它的福,如果他不認為這是享福的話,是不會去投胎做豬、做雞、做狗、做羊、做馬的……這是自己的選擇。
一個學佛的人,無論是來到寺廟,還是在自己家裡,任何時候不管發生什麼樣的事情,盡管形式多種多樣,但我們的心不應該隨著形式變化,要保持平靜,放鬆,真實地面對它。只有面對它才能更好的超越它,超越並非不理不睬,而是用心去理睬。
師:只有當一個人放棄希望、放棄未來的目標了才能活在並安住當下。如果你的心想著未來的目標和發展方向,便錯過了當下,何時沒有目標了自然就安住在當下了。我們之所以不能安住在當下,就是目標太多。可是我們學佛的人講發願,願不就是目標和方向嗎?這難道不是在空過當下嗎?當我們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安住在當下。比如我們現在都想成佛,成佛就是我們的願望,也可以說是我們的慾望和方向。我們不可能為了未來要成佛飯也不吃、覺也不睡,事也不做了,現實也不面對了。正因為有了目標和願望,我們更應該把心收回來,踏踏實實地安住在當下。因為未來的目標也是由無數個當下組成的,就如同未來的時間是由當下的每分每秒串聯起來才有了一個小時、一天、一年…….只有當下過得充實了,未來的目標和願望才能把握得住。如果你不能把心安住在當下,未來的願望是無法實現的。這個道理就如同我們制定的方案,如果不從當下著手,按部就班地執行,那麼方案是沒辦法實現的。
但是開悟以後會發現,這個道是沒有步驟、沒有次第的。只有在因地用功時、在有為法這個階段有次第,經歷了有為法到達無為法這個層次時,就沒有間距差別了。倘若還有間距差的話,那就不是究竟法,而是有為法了。可是我們現在連有為法還抓不住,還不能與之融為一體時,你又怎麼可能再上一個台階進入無為法呢?現在連自己的身口意都降伏不了,又怎麼能夠降服你的心呢?降服真心的第一個標誌首先是能夠駕馭自己的身口意,身口意本身也是心的一個工具。我們現在之所以支配不了身口意這個工具,就是因為沒有降伏這顆心。當我們降伏這顆心時,怎麼不會使用自己的身口意呢?佛法只是我們達成願望的一個工具,但現在我們卻被工具所縛,不僅不會用這個工具,反而被工具所轉,陷在裡面出不來,也就是所謂的不是我們在修法,是法在修我們了。法的真實效應並沒有在我們身上產生,但是法的形式卻在我們身上屢屢示現——天天都在修法。你是否感應到了?是否接通了?如果你管住了自己的身口意,怎麼可能不會與道溝通呢?怎麼不會當下就把業障消除呢?
釋萬行201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