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參、識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2.正問不問

(一)公案本文

僧問:「如何是正問正答?」

(識起迷情於正問正答,正問者不離本體而問,是故不落於口述語言也。)

洞山良 禪師曰:「不從口 道!」

本性者,本是語言道斷,心行處滅。正問者應以真心真心,故不從口裡道。)

僧曰:「若有人問,師還答否?」

(未識禪機,猶落迷途。)

師曰:「也未問!」

(正問者不問,開悟者不問,見性者更不用問。若也強發問,偏離本體,顯未開悟者也。)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修行過程中,所遭遇的身、心問題,行者智慧具足,用智慧心去觀照,均是過程之必然現象,本不用擔心,亦不害怕。若是心不能沉得住氣,可找個善知識來參問。若是開悟行者智慧具足諸法雖不能完全洞悉,但心境應可如如,本無可掛礙。悟者之心為求入無為,更是不隨便心動念。若悟知本性隨緣而應化,不應之時,心亦自寂靜不動,不起妄想心念也。

2. 釋題

「正問不問」,因為講「正問」都是在講性空的體,要用空體來發問,怎麽能問得出來?故說正問不問,只能以體去感知、去應緣。如何用空體去感知?那個境界又怎麽樣?這是多餘的問!因為問不出來,如果我一講話我就開了那個境界,如果我不講話就是那個境界。你告訴我:那個境界怎麽樣?告訴你時,就不是那個境界了,那你要叫我怎麽講,故不能講!

所以在第一個公案中,仁儉禪師看了太後很久很久,在看的當下,體性就顯露,眼睛在看,但不起心動念,所以面對的真空,不起心動念,那就是我們本體──本來的面目;如果我跟他說明那個境界那就虛幻真實的,不能言說的。真正談到我們體性的時候,是不能講的,所以說正問不問,真正的問是不能問的,你就是沒開悟才在問,再問就不實在,問一些不叄不四,問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問一些文字相裡面的,要解說你才能知道。正問的話,問到體性,沒有人可以講得出來,不應該要問,所以叫「正問不問」。

如果你問說:我的氣走到那裡?如何解決?問到打坐,怎麽擺姿勢這是色身的問題,故這些都不是正問。如果談到我們體性真空實相,這是正問,但是拿出來問,是講不出來的,所以真正的體知,不能從嘴巴裡面去問,是離言說相,是離一切名相。

3. 語體文解

「如何是正問正答?」,這位參問者不曉得去那裡看來的公案,他提出要正問正答。什麽叫「正問正答」呢?「正問」就是在講本體性空,空體自會應緣,不落於言詮(用語述說),故本體的話是連問都不能問的,我們說:「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這是後面的公案。「路逢達道人」:這個人是有修證的人,您碰到他時,不將語而默對,不用講話,不要用語言來互相對話,只是默然地相對。那是什麽境界?空盪的心對空盪的心,你起心動念,他就跟你相應,所以達道的人相見,是沒有話可說的,體空要真正有因緣來時才會去應緣的。剛說的本體,是不起心動念,自然沒有因緣來,聖人的體若沒有什麽因緣來,他是不會應緣的;聖人不會碰到你,就問你吃飽了沒有?吃了幾碗?他的心坦蕩盪,沒有什麽掛礙。

同學在打電話前,妄想要怎麽講、怎麽問,但當打電話來時拿起話筒卻不講話,不知要講什麽?我說:「沒事!?沒事就放下。」他還沒打電話前碰到了境界,進入妄想,想要問一問!哪個該要問?想了好久,要怎麽講?但電話一打通了,卻不知道要講什麽。進入空性,哪有言說?無話可說,就只好放下電話機,好不容易打一通電話,就這麽放下。當初怎不會動動腦筋想一想,怎麽克服此妄想境?你如果修得好的話,其實也沒什麽事,只要你迴光返照就可以避免很多的糗事,不能去玩心念、動妄想。所以我們以前那些老參的同學,每次打電話來,老師都是會講同樣的答案我說:「對!你知道我會講這樣,那就不要再打來。」他已經習慣了此話,但還是要打一打,心才能定下來。後來他也學乖了,既然打電話去回答的話,我大概也知道,我怎麽還要打電話?自己將心放下,不就沒事。其實,你不也可以,甩在旁邊也可以,問什麽?不問了,所以正問不正問了。

在這里說「正問正答」,希望禪師你正問正答一下。良 禪師這時候,還蠻慈悲他說:「不從口 道!」。「正問正答」不能從嘴巴里來講的。本性者,本是「語言道斷,心行處滅」。「語言道斷」你們可以了解,語言不講,斷話封口;「心行處」這裡面有很多意思,「處」是浩瀚無量無邊的境,包括森羅萬相;「心」講的是八識本身所有的行相,「行」是第八識微細習氣所感現的,由第七識去執著這就是「行陰」,你以前所經歷的事情,留存在第八識裡面的,像看電影看了那一部,覺得很好玩、很恐怖、...,都留在阿賴耶識里;當這些種子起現行時,或者是氣掃到它的時候,它就會現起,微細的現起,並不障礙你;如果,你能不主觀意念去抓它的話,它不會像「想陰」那樣與你合一。「想陰」是很粗的念頭障礙到你的覺性;「行陰」的行相是輕輕飄飄的一閃,也不會妨礙到你,非常微細的,不注意還抓不到它。「處」呢?我們的六根面對六塵境會產生六識,這叫做根、塵、識叄和合,叄和合會產生無量無邊的萬象,自己起無量無邊的妄想境。

人生本來就是這樣,六根門入六塵,就產生六識相應,根、塵、識叄和合。簡單句話講,在唯識里就是「生識」;而六根入六塵叫「十二入」,這根、塵、識叄和合在一起就變成「十八處(界) 」。所以「十八處」就產生我們宇宙森羅萬象,這些都要學習去滅掉的。我們體性不懂語言,不能講,嘴巴還不能夠表現體性,雖然你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一切塵境,都是行陰,不起相應時,終要滅掉。阿賴耶識有一些行陰也要滅,本身阿賴耶所現的一切相也要滅,都放下時,即是語言道斷,心行處滅」。真能夠放得下,真能做到這個境界的話,你就是覺者(佛)了。所以「語言道斷、心行處滅」,這個時候是我們真正的空性體。

按語說「動念即乖離本體」:因為現在要講「正問正答」,正問者沒有問、不該問,當然沒有問就沒有答了,一起心動念就離開本體了。這位僧人不死心,再問:「若有人問,師還答否?」這段不同「正問正答」,如果還有人勉強發問的話,禪師你還答不答?參者對禪師所答,不能理解,搞不清楚,故又提此一問。所以禪師也就說了:「也未問!」沒有人能夠將「正問」提出來問的,所以從來沒有人問。我們的體性清凈,不會掛礙,尤其是真正的本體現出本性時。我們按語說:正問者不問,正問的話,就不用問。見性的人,他也不問,為什麽?他什麽都清楚了,問也多問、白問。若強發問,就偏離我們的本體,這就不是正問了,此位參問者顯未開悟也。

我們很多人有善境界,因為沒有人指導,自己又搞不清楚,也沒有先接觸到佛法,然後自己錯認境界,就善境界認為是不好現象,等到十幾、廿年以後,就錯失很多的機會。所以修行要懂得廣結善緣,有時候碰到境界時,人家不能解答的,會間接介紹你去認識別人。自己認識了自己的摩尼寶珠後,才知這個並不是不好現象。廣結善緣有廣結善緣的好處,如果無緣認識善知識,而自行胡修瞎練的話,很多善境界都不能夠認知的。

最近有位大德,叄更半夜打電話來,問他:「有何事嘛?」他說:「我現在的真氣旺盛,不能夠壓抑它,我的心慌亂得很,該怎麽辦?」這些都是他不了解,才會如此地問,若了解的話,就知道如何控制它,如何調理它。所以有時候要多聽!多問!就如碰到這個境界的話,其實是善境界,但是他會說:「晚上不著。」睡不著覺不是很好嗎?也不用吃,不用睡,入禪修的境界!若要睡得著覺,把身體的氣導順了,就能睡了

人生修行本來就是這樣,境界越高,越要注意了知。有些速成班的道場,交了幾萬塊,上兩個月的課,說教完了打坐,認為打坐就是這麽簡單樣子。如此我們每一個同學都可以去教打坐的,坐姿如何、呼吸怎麽呼吸...。真正的教打坐是說同學碰到了障礙、碰到善境界,如何來輔導他,讓他度過。

以前有個外道,他自稱是佛。他有位女徒弟碰到善境界,進入心靈的幻知幻覺,他說這是不正常,回去把病弄好再來。此時正需要他來指導,讓她度過,如何從覺知中悟入空相,但老師卻告訴她說好了再來。她有所感知、散亂不定,但她認為這些都是她的神通感應真真假假不清楚,其實這是妄心與真實攪和不能分的,在此境界只有用觀空智,始能滅一切妄想、覺知。妄想真實分不清楚的時候,只以「不能當真」為上策。清凈自性本自不黏,修入無為,正在此時。當然,她不知道這是個境界,這個小姐福德還不錯,後來有其他因緣而正常度過了

所以你如果自己本身有體驗,從內心裡面放下一切,那正問就沒有得問。每在剛開班的時候,有些剛修行的人有一兩個喜歡發問的,在一班裡都有一、兩個這種人這種人大多沈不住氣,你能說不對嗎?一個人聽到一句話他有不懂,就馬上追根究底;講起來,這種人不大適合修禪。修禪的人聽得懂也好、聽不懂也好,都是一樣地放下,反正懂就懂;不懂跟你解說,你還不懂;如果能懂就懂了,何必等到問後才懂,這些聽後才懂,總是意解呢!

就這樣不發問了?不讓他也不行,那時候他會說:「我不懂又不給我問。」譬如現在還有一位老參,聽到一句話,就跟我辯說:「這合理嗎?這樣對嗎?」表示他用心聽進去了;一個人對任何事物容易看、聽進去的,都不適合修禪。要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才是禪修的基礎

剛講的「心行處滅」。我們第一階段修行的,就是要讓體性現,所以我們不要看了一件事,就看進去,就有見了,「這好看嗎?這漂亮嗎?」如果我能而不見,這是體性在看,是佛性現量,是可以體來看,但不能起心動念相應。不管人家怎麽講,你一聽,當下可體會,這個人講這一句話心態是什麽?了解了,馬上放下有的人講這句話都是在破壞、中傷你,體會後就放下。一個人心清凈的話,聽了句話後,就跟他人抱怨,某某人講怎樣怎樣,這些表示自心不凈。是你心有病、不是他有病才會把聽到的話很在意,再轉而講出去。所以修行是在修這個,同事之間、同修之間,最好坦蕩盪的。每一個人在用功時,對境界可討論,不要嫉妒人家,因每一個人的福德不同。如果,你有境界也不要很高興,因為後來的人也許跑得更快。故認識本性就要捨棄一切的妄想念,才能悟知本來。

這個公案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在不問中悟自性。有人說:「老師,你光教公案也不佛法,教我們如何修行?」怎麽這樣說呢?一個公案,就是一個修行法門,怎麽沒教 們怎麽修行我說你在上課時,不曉得在聽什麽?教你持不語戒,不是一個很好修行方法嗎?你們聽了,有沒有去做?真正無上心法,是不必教的。這些有為法,都是心不清凈的人在用的;如果你清凈就不要用這些了。我們常講的:「佛說一切法,惟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這一切心包括善惡心,世、出世心法,一個人的心還有病,才要去佛法;若你沒有一切心的話,佛法對你來講,都無所謂是佛法。最後心無病時,就進入一乘佛法境界了。心清凈無所佛法佛法,但還要不要學佛法那時候,學佛法只在利益眾生,學講經說法那時候又是另一個境界

( 85 年 6 月 11 日 講於 龍潭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