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參、識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3.聽而不聞

(一)公案本文

僧問盧山歸宗寺智常禪師曰:「豈無方便門,令學人得入?」

(識起迷情於修行法門,可有一簡易法門,能令根機較鈍者悟入。論及修行法門,故本公案緣起現象界,欲求佛法,趨入體性。)

智常禪師雲:「觀音智力能救世間苦。」

(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系普及上中下叄種根基者,依之而修,皆能悟入體性行者從聞聲塵而修,即能入叄摩地,最後開悟本來,終能圓滿菩提自性,當度過世間一切苦厄。)

僧雲:「如何是觀音智力?」

(如何從耳根起修而得妙智力法門?)

師敲鼎蓋叄下,雲:「子還聞否?」

禪師實際以敲鼎蓋現音聲,然後問:您確實聽到否?)

僧雲:「聞!」

(聞性不自聞,耳根起性用,耳朵聞聲塵而起攀緣分別心,何聲不聞!)

師雲:「我何不聞?」

(行者應學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舍識用根,不亂塵緣,是為耳根圓通之方便修行法門初步。)

僧無語,師以棒趁下。

(僧聞聲而入心識中,即是住境生心,既亂攀緣,能不吃棒乎!禪師慈悲,讓其吃棒,以增其印象,不要住聲而生心。)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修行法門八萬四仟,只要修行者有心,一門深入,即能悟入。然法門無量,何者是適合我來採用呢?《楞嚴經》中二十五位菩薩各申述得道的各自法門簡單講是包括六根、六塵、六識再加七大,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眼識、識耳、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再加上地、水、火、風、根、識、空等七大,合共二十五基本法門。此二十五基本法門,再配合不同的手段方法,終演化成八萬四仟法門

修行法門中,分成圓通法門與非圓通法門,前者普被上中下叄根,而後者要有智慧者,依之而修,始能得利。圓通法門有一千二百個功德,如果缺一份的話,就去掉四百個功德,剩下八百個功德。以六根而言,耳、舌、意等叄根為圓通法門耳根,十方來聲均可聽聞,無有死角,故具一千二百功德,是故為圓通法門舌根非觸覺辨味而修謂圓通,因無觸、味,即是缺損,故不圓滿舌根圓通系以對人講經說法,終能悟知佛法而得解脫者。另意根圓通者,心念起即有,在有心時,止觀攝心,觀心虛妄,而悟入體空者,是為圓通法門。《楞嚴經》講依意根而修者,是大勢菩薩的念佛法門,此亦是一圓通法門

最後得聲明解釋:法門有分別高下嗎?本來法門是沒什麽高下的,每一個人依各法特性如實而修都可以證入體性,但是牽涉到我們的根基。法是沒有高下,但是每一個人的根基有高低,有鈍根的、也有利根的,所以除了圓通以外,我們還要找一個鈍根的人也可以、利根者也可以,或者中間根器的都可以,這樣的法門才是最好,所以在耳、舌、意叄圓通法門中,以耳根圓通,為什麽呢?因為它上、中、下根基可以用,不管你是上上根,或者是下下根,都可以用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耳根就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故在楞嚴會上,世尊文殊師利菩薩做一總講評時,文殊師利菩薩是指出,諸多圓通法門中,以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最佳,普被叄根,依之而修皆能悟入。

2. 釋題

第叄個修行公案在講用耳根修行,「聽而不聞」者系指吾人初修行時,以耳根的聞性聽聲而修,上面講耳根圓通法門裡面的最圓通法門,故當僧問有無方便法門,令學人得入時,禪師即介紹此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然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悟道,非只聽而不聞,而是有更深的破解動、靜、根、覺、空、滅等六結使的用功方法

現講「聽而不聞」是修行者第一階段要用法門 「舍識用根」。我們為什麽有那麽多的煩惱?皆因看到什麽,就看進去了;聽到什麽,就聽進去了。看到、聽到後,還起一連串的思想喜怒哀樂感覺,而進入一自我情境中,如此能無煩惱也難。故初機行者要學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舔而不知酸甜苦辣、嗅而不知香臭、觸而不知軟硬堅實。如此對色、聲、香、味、觸等外塵境能不動,就是做到觀世音菩薩所謂的「動靜二相,瞭然不生」中的「動相不生」,此就是修行的第一階段,若修不到這裡,更不用談到去除「靜的執著」及修內心的覺知煩惱矣!

3. 六根功德說明

六根功德再大略講一下,為什麽有一千二百功德?有八百功德眼睛張開,有光就可看到物像,眼張開但無光源也看不到物像,這就有缺失。另現在我眼睛開了,往前方看,可看到正前方、左、右、上、下,看透120°的 圍,但後面卻看不到,還是有缺失,所以眼根在一千二百功德裡面叄份功德中缺一份,故只得八百功德

耳根呢?聲音從那裡來都沒有障礙,不管上、下、左、右,十方來的聲音都沒有障礙,或者你在牆壁那邊叫,照樣還是可以聽得到,耳根不受一切障礙的,所以它具足一千二百個功德,也是最圓滿法門

鼻根呢?你吸一口氣可以觀它,吐一口氣也可以觀它,這各有四百功德,但是不吸、不呼之間氣斷掉了也就是說呼吸停止的時候就沒有了,這又少掉四百功德,故鼻根也就只有八百功德。另鼻根也可以聞香、聞臭,如果是不香不臭的味道,就沒辦法聞了,這也是有缺點的,還是只有八百功德

舌根呢?你說舌頭來分別酸、甜、苦、辣種種味道,但是你如果沒有這些東西進到嘴中的話,就不能夠嘗。如果光在味覺來講的話,它也是只有八百功德。故舌根要說圓通,不是只有在味覺的分別上。那還能怎麽樣呢?是可以講經說法,透過講經說法,以前不懂佛法,可以慢慢懂。要能講敢講,起碼能夠稍微懂了,你才會講,若不懂,怎麽講,故可由傳承師教或佛學所學來講。這樣教學相長,才會得到圓滿理念,悟得菩提自性是這麽樣來的。所以為什麽說佛法修到無所有相的時候,就要發菩提心,要去度化眾生。儲存成佛的資糧,菩薩成佛時,都要靠度化眾生來儲存其資糧的。以前講過,菩薩成佛,不是去布施、出勞力而得成佛,而是去協助眾生讓他們離苦得樂讓他們走上正知見這就要靠你去講經說法,所以舌根是在味覺上圓通,而是在講經說法之間去求圓通。雖然它具足一千二百個功德,但講經說法卻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

身根呢?外界東西碰到你,就有感覺,沒碰到你就感覺,所以這有缺失,叄份功德缺其一,也是少掉了四百功德,僅有八百功德

意根呢?起心動念,你都能了了覺知,用這個意根來修,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故也是一個圓通法門。如果人死了,意根也沒有了,但造業是它最行。我們要修的是意根的分別心,要慢慢去掉它,就不會有煩惱,不會再造無量業。修行時從意根下手最直接,起心動念,你會清楚覺知,禪宗是一個意根修行法門,是一心地法門。另意根圓通法門最有名的是什麽?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用意根,攝受你的心一句佛號上,這是大勢菩薩所說的──意根圓通法門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排在二、四、六者是圓通法門,而排在一、叄、五的是屬於不圓通法門。不圓通法門就是不好法門嗎?不是這樣講的!是要比較具有上上根基智慧人來修,才較容易開悟,不是說不好

4. 語體文解

今天我們要講的公案,是耳根圓通法門的初步功法 聽而不聞,而不是真的觀音菩薩修行法門

僧問:「豈無方便門,令學人得入?」 出家中有人出來問師父說:「你有沒有方便的法門讓我們能悟入?」今天我們這些學生,在修行上總是找不到門路,法門有八萬四千,但哪個比較契機?哪個比較能讓我們悟入?每個人的選擇都不一樣,禪師你有有一個方便法門,可讓我們依之而修呢?求教用功法門這是現象界里的事情,要求能夠悟道,要能夠悟知體性法門是什麽,請提示

智常禪師說了:「觀音智力能救世間苦。」為什麽這師父要用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來教徒弟呢?因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耳根圓通法門,機被叄根,如上所述。而最有實證且現身說法的是觀世音菩薩他在楞嚴經》中所說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觀世音菩薩無量劫前,是以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悟道的。觀世音菩薩就藉耳根修而證得佛性,他用聞性可聞聲音而起靈通了,因為所有虛空跟他心性合成一體,只要那一個人用嘴巴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他就能聽到、感知到,一聞到有人念其佛號求救,他的化身就到了,就可以救度他了。

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菩薩,你發聲音呼叫「觀世音菩薩」來幫忙時,這一呼叫的聲音本是跟菩薩的體空是一體的,是故等於沒有距離的。所以這一呼叫,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都可以聞得到,你在這裡講,他也可聽得到,為什麽?因為你就在他的心裡面、在他的體性裡面,如果你懂得佛的法身無所不在的,無相虛空當然也包括它,有相的物質,他的體性也存在的,所以說他的「法身」是無所不在的。只是我們不認識他,業障重不能認識他。如果一個人的心修得很好體性清凈的話,就可以感受到菩薩法身,是與我們有所相通的,您可感覺安祥、心無掛礙。

菩薩這種殊勝智慧力,可以用來救種種眾生苦難,當然他是體性清凈的,眾生所求他就現,所以千處祈求千處現。你本人跟觀世音菩薩祈求,他的化身馬上出現,因化身可以有千萬億,可以隨時變化的。

一個人能夠修到叄地菩薩的話,就有一個意生身,叄地菩薩是明地,心已離一切污垢(二地)後心凈才能發光,才有一個意生身。如果修到五地菩薩的話,就有叄個意生身。而五地菩薩是何境界?就是已證得智慧如火 ,能斷一切煩惱後,才能入五地菩薩難勝地的境界。五地菩薩有叄個意生身,就是說同時有叄個人憶想菩薩,此菩薩有能力化叄個化身出去救度他們。而佛、菩薩就不同了,千萬億人同時憶想他,他可以同時化千萬億個化身化身是從空無的法身現起的,法身清凈、是真空實相的,故我們第一個要證到的是法身佛,那個是空無的實相,所以要把第六意識分別習氣滅、第七意識妄想滅,這些知覺種種的妄想習氣都要滅,才能證到清凈法身佛。

觀世音菩薩就是正法如來,他已是如來佛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補處佛。因一個世界不能同時有兩尊佛在弘化,而且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光無量,所以他要等到阿彌陀佛入滅後才能接替弘化。每個生西方國土的人,見佛就悟無生,故只要阿彌陀佛就夠了。因此觀世音菩薩就來到這個比較有緣的娑婆世界,來分擔釋迦牟尼佛弘化事業。所以觀世音菩薩為什麽這麽靈驗,在《法華經》里世尊講:觀世音菩薩法力,跟世尊是一樣的,所以你可以想想觀世音菩薩的威德力,為什麽佛世尊一直讚歎他!所以佛囑咐他在世尊入滅以後,希望觀世音菩薩多多照顧這個娑婆世界苦難眾生觀世音菩薩的妙智力能救世間一切苦。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裡面講的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就把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精髓都告訴我們了,如能從實證裡面去體會的話,就可以悟道

這位僧人又問了:「如何是觀音智力?」你介紹這個方便法門給我們,那怎麽來修得觀音智力呢?結果師父拿起鼎蓋,力敲鼎蓋叄下,鏘!鏘!鏘!然後說:「子還聞否?」你有沒有聽到這個聲音?這位僧人不懂佛法也沒被磨練過,就老實的說:「聽到了。」這種問法:有沒有聽到?他當然聽到了,用什麽聽的?他「聽進去」的這種過程,是用第六意識的分別心,說這是鼎蓋所發出的聲音,所以剛剛我聽到了,因為我耳根起用,而對聲塵起攀緣分別心,自心就起聲音而聽到,當然我聽進去了

如果是個老參的話,他聽是聽到了,禪師一問,定說:「我沒聽到。」他真的沒聽到嗎?不是的!他是聽到了,但聽在體性裡面,沒有起念說:這聲音好聽不好聽、大聲、小聲等分別意識心,不與此相應就等於沒有聽到。因這位參問的僧人,是初機參問的人,故因不懂而說:「我聽到了。」

師父說了:「我何不聞?」那我怎麽沒聽到?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舍識用根,是修行者初步印證的功夫。何謂「舍識用根」,這裡說的「識」有兩種一是隨塵境而生前五心王,二是分別事識的第六意識心王。在行者接觸到五塵境(色、聲、香、味、觸)時,舍這個第六意識的分別心的話,就進入偏空了,我的耳識可意會到有聽到聲音,第八意識也有聞到,但我不起分別想,所以就沒聽到,即是說有聽沒有到。我們初步修行就是要控制這一個,控制第六意識對一切境起分別想。所以禪師教化他說:「我怎麽都沒有聽到呢?」你不攀緣,舍識用根,只用我的耳朵去聽聲音好了,不要用我的心加進去起情境想,說我聽到的聲音是怎麽樣..,不去攀緣,這樣就是我修行入道的最方便法門

譬如上一節我們說,修行不犯兩舌,兩個舌頭怎麽修?某人來跟你講說某某小姐怎麽了..,你聽是聽到了,你最好不要再轉講出去,人家的 話聽是聽到了,沒有聽進去,就沒有記起來,就不會去跟某某小姐說:「某某人說你怎麽樣..。」最後讓他兩個互相的結怨,修行要有兩舌。聽而不聞,我聽是聽到了,也意會到你心裡有什麽心病,是不是要破壞我跟他的感情或者是他有什麽不滿,或者是他有什麽吃醋的,你心有病才來跟我講他的壞話。等我感覺能有這些意境後就了結了,就要放下了,知道就好了,不要當真,這樣有聽沒有到,這就是而不聞。

鏘!鏘!鏘!有沒有聽到?如果你有聽進去,你就是有聽到。如果你說我有聽但沒有到!」,就是說你沒有聽到,沒聽到很快就忘記了,你講完了就忘記了。有聽到的話,你要想一想,這裡面是什麽意思,然後記得很清楚,回去想一次,想兩次,越想越放不下。唉!這個話要轉給別人聽一聽,然後就去跟他講:「某某人說你怎麽..。」這代表你聽進去了,聽進去才會舒服,聽進去就放不下,就要轉帳,轉給別人聽。這樣就是沒有舍識用根,舍識用根是聽而不聞,這是我們修行最好的方便法門

那位僧人禪師如此說,就沒話可說了師父就這麽講:「你有聽到,但我為什麽沒聽到?」他也不知道事實怎麽這麽奇怪!「鏘!鏘!」的,師父也沒有耳聾,怎麽沒有聽到?不知道怎麽回事,所以就沒有說話。沒有說話,智常禪師就用棒揍下去了師父為什麽要打他?這位師父也太老婆了。「揍下去」有好多意義,不要說這位師父很喜歡打人,因為此僧不知其意,又喜參問,故被打了。像我們現在老師一樣,教小學生不動就打,以前我們也是一樣的情況。現在好了,講「愛的教育」,不能亂打,以前動不動就被打,考不好要打,調皮也要打,所以現在我們在過渡時期美國人是不用打,美國人很講理念你要跟他道理,小孩子很小就懂道理,讓小孩去發揮,但有一原則,自己要管理自己,不會亂搞,當然太保、流氓是另外一回事情。

第二個意義是說,揍你了以後,你會好好的去想,「他沒有聽到,我怎麽聽到?」這是什麽意思?回去想幾天有一天他可能會悟到,師父揍你,是要增加你的印象,如果不揍你的話,你覺得「我聽到,他沒聽到」,然後師父他也不怎麽樣,僧人也就很容易的讓事情去了僧人會不經心、不在意禪宗祖師大德有時候很老婆心切看你這個人有救,也許就多打你幾下,讓你回去好好反省,好好去思考到底是什麽問題,所以被打是要增加印象的。

如果是說孩子犯錯,錯得很嚴重的話,小孩子沒有好壞的觀念,他只知道被打了以後不許再犯,這一定是很大的過錯,所以爸爸媽媽會打,他就會警惕,如果下次要做這個事情,就要想一想:這不對,做了會被打。為什麽會被打?他不知道,但知道父母親會打我。譬如說玩火,玩火會發生火災,你跟他說一番道理,他一下子就忘記了,沒有發生火災,他怎麽知道火災的嚴重性。父母親等到他玩火的時候,就狠狠的揍他幾下,他就知道了:玩火是會被打的,他沒有被火燒到,不會去想火災的嚴重性,但下一次要再玩火的時候,起碼要看一看爸爸媽媽在不在,才會偷偷玩。如果警覺性高的、聰明小孩就知道不能玩了。

禪師在教徒弟也是一樣,有時候打他,叫他好好的想,如此增加他的印象,所以打並不是說不好,被打的話,這時候也要感謝禪師,他婆婆媽媽地對您求好心切,又打又罵的,您應該感激他才是。 

( 85 年 6 月 18 日 講於 龍潭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