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泉法師:智泉法師講經系列之一 《妙法蓮華經》之《妙音菩薩品》

智泉法師講經系列(之一)
妙法蓮華經》之
《妙音菩薩品》
(2009年九月二十三日)

   《妙法蓮華經》共分七卷、二十八品,這次講第二十四品《妙音菩薩品》。
   除了大家熟知的西方極樂世界,還有很多其他的佛國。但是一說到凈土,人們馬上就只會想到阿彌陀佛的凈土。實際上不僅是佛,菩薩也有凈土菩薩也有千百億分身。在他們的分身當中,其中有一部分是示現法王身份成立了凈土的。凈土是指沒有三惡道的覺者的世界凈土裡不敢保證沒有凡夫,但是起碼大家可以享受很多樂,沒有那麼多苦。
   凈土有很多種,有一凈土沒有凡夫,這樣的凈土叫報身凈土。報身凈土一般要求要開了悟以後才能去的,要證悟了法性或者叫證悟了空性,破了有相,然後才能去到報身凈土,對智慧功德的要求更高一些。也可以這麼說,每一位佛菩薩都有很多凈土,我們所熟知的西方凈土含有九品蓮花九品蓮花裡面化生的是還沒開悟眾生
   很多法是釋迦牟尼佛在人間講的,包括《阿彌陀經》,沒有人問,釋迦牟尼佛就講了;《觀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在皇宮裡對皇後韋提希夫人講的;還有《無量壽經》,這些經是對娑婆世界南閻浮提的眾生講的。因此佛介紹的這個西方凈土九品蓮花裡面的眾生,和我們現在的水平比較接近,都是尚未開悟凡夫。其實阿彌陀佛還建立的有很多凈土,在有些凈土裡面是沒有凡夫的,全部是已經證得無生法忍的聖位菩薩。其實,每一位佛菩薩都有很多凈土。單就西方極樂世界本身也可以說,就是典型的多功能凈土,即同時涵蓋著「常寂光凈土」、「實報庄嚴凈土」、「方便有凈土」和「凡聖同居凈土」,為初級的往生眾生乃至三乘的聖賢,提供著既能保持相對獨立,又能彼此互相溝通的無限美妙的空間。
   其他凈土中的佛在開法會的時候,也會經常提到並介紹我們這裡的釋迦牟尼佛。其他的佛介紹娑婆世界裡的釋迦牟尼佛的弘法事跡時,那裡所有的菩薩都有法眼,他們同時能看到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他們了解釋迦牟尼成佛以後,所在的國土是如此污穢不堪,眾生品性魚龍混雜,包括自然環境,一直到人心、人的果報,方方面面純屬六道輪回裡面的五濁惡世
   釋迦牟尼佛給一些修行人,包括菩薩羅漢授記以後,會告訴他們,他們將來的佛國是如何庄嚴,他們佛國的名字是什麼,成佛以後佛號是什麼,要經過幾期法會,要度多少人,壽命是多少,這個叫「授記」。多數情況下示現成佛國土,會像我們知道的西方凈土一樣,是一個絕對清凈的只有覺悟者的清凈家園,在凈土裡面全應該是修行人。而我們尊敬釋迦牟尼佛的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於,他完全是在人世的凡間、在六道輪回裡面示現成佛,和我們生活在一起。
   佛菩薩都有千百億分身分布在無量無邊的各個世界中,其中有一些所示現的是法王身,即教主身份。所謂如來就是如如而來、如如而去,並非真來也並非真去,示現成佛,以最高覺者的資格來弘揚佛法,可以說是種種示現表相當中的法王相。在《普門品》里,觀音菩薩三十二應,其中有一個,應以佛身得度者,我即示現佛身而為說法,就是說他們可以示現成佛樣子眾生說法。因為眾生習慣上,特別是一些初學的還沒有對般若法理有深刻了解的人,特別會認為佛就應該是、也只能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所以佛菩薩在千變萬化中也示現出以法王相弘法成道過程,這樣也是為了給某個世間的後人留下一教法,甚至是留下一宗教讓他有一個可以瞻禮,接受教化的形式
   示現成法王相很庄嚴樣子,是每個佛菩薩千百億分身中的任務之一,當大規模的修道因緣成熟的時候,修行覺悟層次也夠的時候,佛和菩薩摩訶就會示現出法王相。但是作為學佛多年的佛弟子不能認為佛就只是這個樣子。我們可以這麼想,二千五百年前,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成道的時候,同時他也有無數的分身分布在十方世界的各個地方和角落裡,包括在三惡道里,甚至像地藏菩薩一樣在地獄裡,同時度著其他的眾生。在其它的世界裡,佛跟那裡的眾生長得是一樣的,並不見得是一個庄嚴的、好看的眾生,可能比他周圍的眾生長得還差、還難看。所以佛示現在各個世界裡,以各種機會順當時的那個因緣,該怎麼示現就怎麼示現。這種法王相作為一種特殊的示現,是聚集了很多眾生慧根和善緣,滿足了很多眾生想要追隨佛,緊隨佛的左右,聆聽佛的教法願望
   佛身邊的阿羅漢弟子們,都是前世就曾作過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甚至早在釋迦牟尼還沒成佛時就發了大願:我要追隨師父,一直到他示現成道涅磐的那一世,他出現在哪個時間,哪個地點我也要投胎在那個時候,投胎在他的附近,有機會能夠遇見他。佛身邊跟著的成千上萬個羅漢,基本上都是這麼來的。
   佛示現法王相是凡世間的一個大因緣,什麼大因緣呢?就是有那麼多緊隨他左右的人都有成道解脫因緣。不僅僅是表面上看,跟著佛幾十年至少能種下殊勝人天善福,甚至短短幾十年就能成道。其實除了佛的加持力大外,另一方面還說明這些跟隨的修行人,在前世所積聚的修行的歷程也是由來已久了,就只差最後關口那麼一下,只欠東風了。或者說他們在前世已經證悟了二果三果,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就差四果未達標了。因此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成佛的時候,為什麼那麼多弟子跟著他出家以後,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就修成了羅漢果這是何等的殊勝啊!一方面是說明佛的加持力大,一方面他們在前世也積累得差不了多少了,他們同樣也是乘願而來,一定要在釋迦牟尼佛示現投胎的時候、地方,也投胎在那個時候,那個地方。當然投胎在一家,那不太現實,起碼是投胎在一個地區,如今看來,確實如此,他們基本上都投胎在了古印度,古印度還有幾十個小國家,佛巡徊講法的時候他們都有緣得遇,隨後出家成道。所以在凡間有佛和菩薩摩訶薩示現法王相,弘法度眾,利澤千秋是在凡界里的一個無比巨大的因緣
   當然,有這個大因緣出現時,不是說修行人的數量一定大。那我們看是現在學佛的人多,還是那個時候學佛的人多?現在的佛弟子有幾個億了,那個時候有多少?佛弘法四、五十年,頂多地球上只有幾十萬人獲沾法益,幾十萬在那個時候已經不少了,但比起現在的幾個億,還是少得可憐。所以大因緣是說人多,而是說這裡面確實能夠真正悟道成道的多。佛法給人的就是探索掌握一切真相,證悟這種真相就會有掌握主宰命運能力,這樣才叫修成了。但是很多人持一管之見,沒有把這個基本認識想明白,每天都在念:清凈法身辟廬遮那佛,圓滿報身廬舍那佛,千百億分身釋迦牟尼佛,總以為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那個就是阿彌陀佛,先不從《金剛經》談般若的角度理解無相道理,單從有相來說,佛也是千百億分身的。他在這裡示現的是法王樣子就像凡間至高無上國王,而在教法里他示現的是法王樣子,實際上同時在無數的世界,佛還示現著無數其它的樣子,這是從橫的空間世界的角度來說的。
   從縱的時間的過去未來來說,二千多年前都已經叫五濁惡世了,把現在叫七濁八濁也不過分。佛現在在哪裡,難道是佛忙得顧不上我們了?可是於一塵中有塵數佛,在無限小的空間里就有無數的佛,而且一個佛也可以分身無數,不是定額定量的。不是像一個企業里固定的有一千人、一萬人,佛也是只能分一千個身、一萬個身出來,不是的!佛可以無限地分。那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佛都去哪裡了,是佛忘了,還是佛度累了,或是度人度煩了,所以不來了?顯然不是。佛是隨眾生因緣的。我們學佛的得自己反省一下,為什麼這個世界真正的佛菩薩那麼少了有一句話叫末法時代,賢聖隱匿,並不是佛菩薩來了。在幾百乃至一千多年來,漢族地區很多寺院裡面經常有聖人的示現。有些僧人寺院里住了一輩子,竟然沒人知道他就聖人,這些高僧做著很平常事情。包括天王殿里的大肚彌勒,也是來自於中國佛教典故而不是來自於印度,而是來自於中國的漢地。曾經有一個胖和尚,瘋瘋顛顛的,甚至寺院也不重視他,瞧不起他,更別說社會上了,等到他要離開這個世間時,人們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佛化身。可是我們想想看,真彌勒來了以後,為什麼不像釋迦牟尼佛那樣廣開法筵,每天開法會多度人呢?佛要度人,往往是要把人度開悟成道的,當然現在顯然沒有這樣的因緣了。一千年前都沒有,何況如今。我們大家現在學的佛法都是簡單基礎知識,對真正修行皮毛都未觸及。這些基礎知識讓一般學佛人互相去講就可以了。現在的社會有各種現代化的工具,幹什麼都方便多了,但同時也看到人們學佛學得都很膚淺,一萬學佛人裡面不見得有一個真正能悟道,所以我們不能怪佛菩薩慈悲。即使在古時候,佛菩薩真身來了甚至都會寺院還在修行出家人所誤解,何況在俗世中生活著,沒有接觸佛法的人們。
   五台山兩個白塔,一個是大白塔,一個是文殊發塔。文殊發塔的典故就是有一文殊來了,示現成了一個路過的流浪老太太,領著一個小孩寺院飯吃。討了幾次以後,寺院里的僧人就開始嫻她煩,要轟他走。文殊真正到了面前人們都不認識,可見,只是高境界的人知道低的人,低境界人不知道高的人,因為低境界心靈穿透不了對方的心靈。真正有了境界就有穿透力,是不需要言語就能知道更多的。所以真正的聖人來了以後,凡夫不認識,他們以相同的血肉之軀示現,和凡夫生活在一起。很多人開光的時候看見雲里霧端顯了一個什麼佛像,高興得不得了,覺得那個就是佛菩薩,其實那不算什麼真佛菩薩。開法會的時候天人聚集,示現瑞相是很普遍的現象,沒有什麼稀奇的,三界六道是通的。真正的佛菩薩眾生,不僅僅是只結一個善緣,讓眾生起了好感以後就不管了。為了讓眾生自己不犯錯誤,還需要學修法。佛菩薩常常救人於水深火熱之中,給未來也凝結了一個堅固的善緣,使得在隨後的生生世世當中,被救過的人能夠跟著他學法修法,這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得度。《心經》裡面說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靠的是什麼,靠般若力量
   八地以上的菩薩都是千百億分身,沒有像凡夫這樣前生來世之間的單線連續性。就像金剛經》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之心純屬是凡夫意念當中存在的,只能說心非心,是名心,認為有心和認為有任何一個東西情況是一樣的,是因為靈性迷失得太久了,誤認為有存在的東西,包括認為有過去和未來
   不能誤認為哪個佛還在前生來世生命形式存在著,佛早就不存在前生來世了,包括菩薩摩訶薩也是如如而來,如如而去,同時存在有無數的樣子。《法華經》第二十五品《普門品》里講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說法度眾,普門示現,說的三十二應或者三十三應,實際上是隨順無數的因緣,無數百千萬億的變化,該怎麼示現就怎麼示現,這是菩薩境界,也是佛菩薩能力,可以做到。同時他們的分身當中有一部分成立凈土,還有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偏偏就是在這樣一個五欲橫流的,甚至連天堂都比不上的穢濁的世間示現成佛,這也是十方諸佛讚歎釋迦牟尼佛的原因。那麼下來我們講第二十四品《妙音菩薩品》,這位妙音菩薩不是娑婆世界菩薩在這一品裡面要介紹到另外一個凈土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它恆河沙諸佛世界。過是數已,有世界名凈光庄嚴,其國有佛,號凈華宿王智如來,應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裡介紹釋迦牟尼佛放大光明,這個光和手電筒筒的光不一樣,太陽光再強,幫助我們看到的也只是這個世界裡的東西。可是每次法會放光讓我們看見的不只是娑婆世界東西,佛一放光就好像把很多的空間頻道一下子全播出來一樣,很多他方世界不分遠近,同時全能顯現出來。釋迦牟尼佛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恆河沙諸佛世界,這裡講到數字已經沒有辦法去形容了,一條恆河沙用一條黃河的沙子來比,一條黃河有多少沙子?那麼百八萬億那由他的恆河沙,別說沙子了,就是有多少條河,我們都暈了,還有這麼多的河裡面更有無數的沙子,這個數字是不可想像的。佛坐在這裡,沒有到處去跑,但是他的光茫卻能穿透無數的世界之間的障礙,使所有在會的法眾即時可以看到無數的佛國世界。「過是數已,有世界名凈光庄嚴,其國有佛」,過了百八萬億那由他恆河沙諸佛世界有一個佛國,這個佛國叫凈光庄嚴,這個佛國的佛叫凈華宿王智如來。這裡就要介紹另外一個凈土了,「為無量無邊菩薩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釋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國」。釋迦牟尼佛的光茫已經穿透到那個凈土了,當然那個凈土也有光茫,很多的光茫輝映交織在一起。
   「爾時凈光庄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在那個國當中,有一菩薩叫妙音菩薩。「久已植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凈德三昧、宿王戲三昧、無緣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凈三昧神通遊戲三昧、慧炬三昧庄嚴三昧、凈光明三昧、凈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恆河沙等諸大三昧」。三昧也是智慧佛教裡面的三昧暗含著智慧三昧即一心不亂,也叫三摩地,在三摩地裡面菩薩所修的三昧蘊含著無上的般若智慧,也暗含著能夠適應一切世間、了解一切世間的各類智慧,也叫一切種智。把三昧分為那麼多的種類,讓人知道他在各個方面都能做得很好,把智慧分得細了,便能隨順這個復雜的眾生世界,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這些都代表菩薩摩訶薩強大的方便力,他們能夠行走在任何一個復雜的世間,能夠度脫任何復雜的眾生而不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就是因為他們具備一切的智慧。不是象我們一般認為的,什麼也不想,心就清凈了,一出門心就亂了,回到家,心又凈了,不是這麼個凈法兒。這個三昧是具備活生生力量的,敢於行走在任何地方,與任何眾生接觸,然後巧妙地去度脫一切眾生,這正是菩薩摩訶薩的特點。
   「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恆河沙等諸大三昧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中間穿越了無數的佛國,釋迦牟尼佛的光還是進入到了凈華宿王智佛的凈土,照在了妙音菩薩身上。「即白凈華宿王智佛言,世尊我當往詣娑婆世界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妙音菩薩很明白,釋迦牟尼佛的光照在自己身上,言下之意該去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溝通一下了。所以,就向這個凈土裡的佛請假,他告訴凈華宿王智佛:世尊我現在該去娑婆世界了,去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因為釋迦牟尼佛的光照在我身上而不照別人,意思是讓我去走一趟,結個緣,除了供養釋迦牟尼佛,還要見一見文殊師利法王菩薩,因為在這個法會當中,文殊菩薩是諸位菩薩里帶頭的菩薩文殊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宿王華菩薩、上行意菩薩庄嚴菩薩、葯上菩薩,這些都是在《妙法蓮華經》里提到過,佛也介紹過他們功德的一些菩薩
   「爾時,凈華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薩」,妙音菩薩向凈華宿王智佛請假,這個時候,凈華宿王智佛就告訴他:行,你去吧,但是,「汝莫輕彼國,生下劣想」,你可千萬不要小瞧釋迦牟尼佛,不要生下劣之想,不要覺得這佛這麼小,長得跟人一樣的血肉之身在度這些眾生,而且還有那麼多眾生沒度,而且就只在印度度,中國沒去,其他國家也沒去,不像我們這裡全是菩薩。而且地球人看起來雖然每天打扮,實際上地下流的全是污濁東西身體里也是污濁的,完全是一個很穢濁污濁眾生世界。所以凈華宿王智佛就告誡妙音菩薩,千萬不要有這輕視的想法。「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亦小」,凈華宿王智佛說:善男子,在那個娑婆世界高低不平,不像真正的凈土裡,不會有高低不平,磕磕絆絆,「土石諸山」,那裡的山都是岩石和土構成的,穢惡充滿,臟東西到處都有每個人都不乾淨。「佛身卑小」,雖然在我們眼裡,佛身很庄嚴,但從凈光庄嚴國的國土來看,釋迦牟尼佛佛身卑劣矮小,只是比我們個子高點而已,和那些凈土的人比起來,我們的佛必竟是血肉之身。因為佛在這個世界就得跟這裡的眾生是一樣的。從那個世界這個世界直接對比,顯然不是一個水平,所以就顯得釋迦牟尼佛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易小」,雖然是在法華這樣一個成佛的大會,這是成佛的必經之路,誰不到法華會上報到,想成佛就沒門。法華聖會就是成佛的最後一站,一個總門,不管前面的路怎麼轉,最後歸到這裡才能進入成佛殿堂。雖然在這殊勝法會,但來的諸菩薩眾其形易小,他們的身形也是很小的,因為他們肯定也得示現成和周圍的眾生一個樣,因為如果他們不變小點,往那裡一站,一個腳指頭就比房子還大,那就不合適了。實際上佛菩薩是沒有固定樣子的,想怎麼變就怎麼變,如果要變,不但馬上能分身,而且身體宇宙還大,但是他們是來示現在我們的娑婆世界,要隨順這裡的眾生生活經驗眾生看慣了什麼樣子就得現什麼樣子。所以凈華宿王智佛告訴妙音菩薩,行了,你去吧,但是不僅是嘴上答應不輕視,就是你的內心也千萬不要有輕視怠慢之想,那是萬萬要不得的。
   那裡的佛和菩薩都那麼小,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一由旬是好幾十里,「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你那麼大,我比你還大,而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那麼小,比起我們差遠了,在地球上他們讚歎釋迦牟尼庄嚴,但和我們這裡還是沒得比的。「妙音菩薩汝身第一庄正」,妙音菩薩釋迦牟尼佛還庄嚴,「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所以,你去是去,但不要輕視娑婆世界,不要輕視南閻浮提印度釋迦牟尼佛弘法的道場,弘法的聖眾。
   「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詣娑婆世界皆是如來之力如來神通遊戲,如來功德智慧庄嚴,於是妙音菩薩不起於座,身不動搖,而入三昧」,佛囑咐了一番,實際上凡是佛說的人都是讓人聽的,佛和菩薩根本沒必要說這些話的。凈華宿王智佛知道妙音菩薩不可能那麼想,但是如果不說,我們現在的經上會有這段話嗎?所以,這些東西給我們凡夫留下的,說出來以後,總歸有那麼回事就能夠記錄流傳下來,讓我們知道佛確實這麼說過,菩薩也這麼說過,其實是讓我凡夫獲得啟示。佛說話是說凡人聽的,說給未來的人聽的。佛和菩薩之間沒必要說,甚至包括那個涅磐的多寶如來,在多寶塔中從地而現,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相互問訓,問好:你最近身體還好嗎,度眾生還順利嗎,身體有沒有問題,你度眾生累了嗎,度煩了嗎?佛和佛見了面也說這些平凡的話。妙音菩薩從那個國土要來娑婆世界了,他不會有任何認為自己了不起想法他說我能娑婆世界,是如來之力,是如來功德庄嚴智慧庄嚴如來既包括凈華宿王智佛也包括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佛的光像探照燈一樣照在他的身上他就明白了,該去走一趟了,才向凈華宿王智佛請假,隨後他就該入定了。
   「而入三昧,以三昧力,於耆闍崛山,去法座不遠,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花,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台」。這個時候他入於三昧,入定了,化出很多蓮花寶座,這個蓮花也不是一般的蓮花極樂世界七寶莊嚴,這裡也是,金銀珠寶還有各種沒見過的寶,裝飾著蓮花的葉子,蓮花底下的檯子,還有蓮花的蕊,蓮花下面的莖。這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看見了這些蓮花,就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是何因緣,先現此瑞,有若干千萬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台」,文殊菩薩就問釋迦牟尼佛,這是怎麼回事出了這麼多的瑞相,天人散的已經是妙色妙香的蓮花了,但是這些千葉蓮花,他的葉子,他的根莖,他的蓮花台,包括裡邊的蓮花蕊全是不可思議金銀珠寶文殊菩薩就問,現如此巨大的瑞相是何原因釋迦牟尼佛對文殊菩薩說,「是妙音菩薩摩訶薩,從凈華宿王智佛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而來,至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告訴他,妙音菩薩是從凈華宿王智佛國來的,同時還跟著八萬四千菩薩,來到了我們娑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於我」,他是專門供養親近禮拜我來的,「亦欲供養,聽法華經」,同時過來供養一下,聽一下我在這裡講的《法華經》。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大神通力。行何三昧,願為我說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因為妙音菩薩現了種種的瑞相,讓所有的在會大眾看到了,實際上文殊菩薩也是代眾生請法的,文殊菩薩藉此機會,同時也是為了未來眾生留下這段經文,他就得知其然,還得知其所以然,他得問出來,釋迦牟尼佛才能回答。所以幾乎所有的經裡面,都是一問一答的形式。不僅僅是能看見這些蓮花漂亮樣子,而且還要問為什麼能是這個樣子,讓佛講出前世因緣,特別是前世相關的修行因緣,這裡文殊菩薩也是這個意思,他就釋迦牟尼佛妙音菩薩是種何善根,他的前世是行了什麼善,種了什麼樣的善根善本,修了什麼樣的功德,而能有大神通力。不言而喻,他有如此的大神通力一定都是修來的,不是誰安排來的,也不是這輩子糊裡糊塗創造出來的,妙音菩薩輕而易舉的種種示現,神通無礙,也是修來的,所以文殊菩薩是怎麼修來的,修了什麼樣的善,修了什麼樣的功德,有此大神通力,「願為我說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威儀進止。惟願世尊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妙音菩薩要來娑婆世界,先現出了各種瑞相,文殊菩薩釋迦牟尼加持一下,讓大家能看見妙音菩薩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此久滅度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釋迦牟尼佛和多寶如來並排坐在多寶塔里,釋迦牟尼佛謙讓了一下,請多寶如來把妙音菩薩示現出來,「時多寶佛告彼菩薩」,多寶佛是已經涅槃的佛,按照一般的佛學知識涅槃就是不來了就像人的起點和終點一樣,人的死亡叫去世了,佛最後一生的示現成佛,然後離開,就叫涅槃,或者修行走了叫圓寂了,或者叫往生了,對於就叫涅槃。阿羅漢也自稱為涅槃,但是叫有餘涅槃佛陀涅磐叫無餘涅槃。表示從不解脫凡夫世界徹底地解脫,從任何的不自在當中達到最後的超越,所以按照凡夫想法涅槃也就永遠不會來了,畫了句號,肯定就不再有凡世間麻煩了,肯定就能遠離這些穢濁不堪的世界了。實際上不是這個概念,所有的佛菩薩都是千百億分身,不存在真正的涅槃。剛才說涅槃對於佛的法王相來說的,那麼以法王身份示現取得了最高成就。實際上佛還是照樣千百億分身,繼續在度人。那麼在法華會上釋迦牟尼佛想了很多辦法,他把當初已經示現涅槃的多寶如來給請來,坐在他身邊,顯示法華法會的特殊和重要,連涅槃的佛竟然都能反其道而行之,不該來的都來了,就別說虛空當中那麼多還沒示現涅槃的佛了。涅磐都能請來,足以顯示出法華聖會的特殊和重要,所以多寶佛應文殊之請,就告訴彼菩薩,「善男子來,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多寶如來說了句話:善男子來,文殊菩薩想見見你,佛就說一句話,妙音菩薩就現身了。
   「於時,妙音菩薩於彼國沒,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共發來,所經諸國,六種震動,皆悉雨於七寶蓮華百千天樂,不鼓自鳴。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正使和合百千萬月,其面貌端正,復過於此,身真金色」,這個時候,妙音菩薩帶著八萬四千眾過來了
   「無量百千功德庄嚴,威德熾盛光明照耀,諸相具足,如那羅延堅固之身。入七寶台,上升虛空,去地七多羅樹,諸菩薩恭敬圍繞,而來詣此娑婆世界耆闍崛山。到已下七寶台,以價值百千瓔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瓔珞,而白佛言,世尊,凈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這個時候,妙音菩薩現身了,頭面禮足拜釋迦牟尼佛奉上價值百千瓔珞,作為供養,然後,對釋迦牟尼佛說凈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首先做為那個凈土的一個使者他對釋迦牟尼佛說我們那裡的凈華宿王智佛向您問好了,「少病少惱「,凈華宿王智佛問您現在身體有病嗎,煩惱不多嗎,「起居輕利」嗎,您的生活還便利嗎,行動還方便嗎?「安樂行否」,每天做這麼多事,心情還好嗎,還快樂嗎,還安詳吧?「四大調和否」,您的身體四大還平衡吧?「世事可忍否」,您整天度這些凡夫還能忍受的了嗎?「眾生易度否」,這些眾生還容易度嗎?「無多貪欲瞋穢愚痴,嫉妒慳慢否」,這些眾生現在貪欲還多嗎,瞋穢愚痴妒嫉心,傲慢心不多了吧?「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攝五情否」,不孝父母沒了吧,不尊重修行人,出家人的沒了吧,不想去行善,認為人性本惡的這些人沒了吧?「世尊眾生能降伏諸魔怨否,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否」,您叫化的這些眾生,能不能降伏自己心中的魔怨違緣,已經涅槃很久的多寶如來,他來了嗎?「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堪忍久住否」,然後他回過身去,向多寶如來問訊,您身體還好吧,煩惱少吧,這麼長的時間心情還平穩吧,還能忍受吧?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唯願世尊示我,令見,這時妙音菩薩已經被多寶如來來了他也釋迦牟尼佛請求想見一下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就對多寶如來說,「妙音菩薩欲得相見」,妙音菩薩想見你,時多寶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為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並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多寶如來讚歎妙音菩薩,你從那麼大老遠來供養釋迦牟尼佛,又聽釋迦牟尼講法華,同時見了了不起文殊菩薩,善哉善哉,是為這個原因過來的。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剛才文殊已經問過一遍了,但是佛還沒有回答,這裡華德菩薩也問佛,妙音菩薩行了何善,修了何功德有這樣的神通之力?「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喜見,妙音菩薩於萬二千歲,以十萬種技樂,供養雲雷音王佛,並奉上八萬四千七寶缽,以是因緣果報今生凈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釋迦牟尼佛就告訴華德菩薩,在很久以前,妙音菩薩供養過一個佛,這個佛就叫雲雷音王佛。當時妙音菩薩也是出世在雲雷音王佛的國土,他用什麼供養的呢,他當時以十萬種技樂供養雲雷音王佛,並且奉上了八萬四千七寶缽,因為用了這麼多的寶物供養雲雷音王佛,所以得到這樣的因緣果報,現在生到了凈華宿王智佛國,才有這樣的神通之力。「華德,於汝意雲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技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訶薩是。華德,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切無量諸佛,久植德本,又值恆河沙百千萬億那由它佛」,妙音菩薩在當時是施捨出這麼多世間稀有東西寶物供養的雲雷音王佛,爾後又說他也供養了其他百千萬億佛,無量諸佛。實際上這裡講的還是財布施還沒講到其他的,就以這樣的布施功德,生在現在那樣一個很遙遠的凈華宿王智佛國土
   「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接下來釋迦牟尼說到,你們看妙音菩薩現在來到法華聖會,看著身體在這裡,實際上妙音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也就是說妙音菩薩實際上是分身無數,在凈華宿王智佛國土的只是他的一個分身。比如我們熟知的觀音菩薩,在西方三聖裡面有他,在其他很多地方都有他。妙音菩薩也是一樣,在凈華宿王智佛國的只是眾多分身之一,很多其他的分身在其它的地方也同時出現,都在什麼呢?在「為諸眾生說是經典」,妙音菩薩也在無數的世界宣講著《妙法蓮華經》。所以在這樣一個娑婆世界法華法會上,一開始大家就應該想到,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的佛光穿透了那麼多的佛國,不照別人,而僅僅是照到了凈華宿王智佛的妙音菩薩身上。妙音菩薩知道一切因緣,他知道因緣成熟了,既是和釋迦佛和文殊菩薩因緣,也是和《妙法蓮華經》的因緣,所以他要來釋迦牟尼佛《妙法蓮華經》的法會上走一趟。《妙法蓮華經》講的什麼道理呢?讓妙音菩薩大老遠的趕來,而且他平時也在同時分身無數《講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的殊勝在於,前面修行的路不管怎麼走,到最後就都匯到一條路上,進入到這個法華殿堂
   每部經都有讚歎經的功德,叫讚歎本經功德。把學習本經的功德往往和布施供養福氣福德做一個比較。但有的人把經講的什麼內容,強調的什麼道理該如何更好地行持給忽略了,單以為只是念念經就比實際修行布施功德還大,只念念經,動動嘴就行了,修布施等善法是給低水平的,看不懂經義的人講的。其實,佛經一直在教我們布施,了義經更叫我們不住相而廣行布施等一切善法,這是更高級別的布施行善。誦經不可斷章取義,誦經的功德來自對經文理義深深的理解、感慨和讚歎。有強烈的理解、讚歎、感動發出來,功德才能生出來,而不是糊裡糊塗地為念而念。我們還正在修行,還要修很多很多基礎東西,我們的福德善根都不夠,還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在人世間還有大量基礎的善法要修行
   《金剛經》圍繞著「菩薩如何住心,如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而展開,釋迦牟尼佛回答,真正的菩薩是想要度盡一切眾生,而又沒有眾生可度。真菩薩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一切相而修一切善法,即可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金剛經》的本義所在。佛說如果好好地信受奉持、念頌《金剛經》,並為他人解說,乃至其中一個四句偈,其功德勝於布施供養無數的七寶供養無數的佛陀功德。但這偉大的功效起碼是從了解《金剛經》的本義建立起來的。從《金剛經》的本義看,它難道不是在布施嗎?不但是在布施,更是在說高級的無相布施無相生心而行一切善法的成佛大法。可見,《金剛經是在把真菩薩布施和未達到菩薩境界布施作生動的比較,是兩種布施之間的比較,絕不是不主張去布施,而是要求提升到更高層次的,義無反顧的大布施。不住相行一切有益眾生之善法,這是最大的布施,是真菩薩的行止境界
   按照《金剛經》的法義,我們起碼要發出這樣的信心和願力:我願意按照佛菩薩的要求去發願去做我也想達到這個境界,不住一切相而行一切善法,因為這是成佛之道。《金剛經》在講成佛之道,《妙法蓮華經》也在成佛之道,說來說去說到一塊了。《妙法蓮華經》是在菩薩怎麼大慈大悲,怎麼在方便地度眾生,那麼《金剛經》說什麼呢是在告誡各位阿羅漢們,不要以為證了自身的空性,能不投胎就完了,這離成佛還遠著呢!還得回到紅塵里修一切善法,這就是《金剛經》說的,即使不著相了,還要去布施。初級的行布施是帶目的性的,即使沒有目的也有意識我在布施我在修行我在做天經地義的對的事情這就不是高級的無相境界了。
   《金剛經讓我們超越了佛法表象的自身,佛無佛法可說,無一實法可得,實無有法可說,若人說我有所說即為謗佛,言下之意,讓我們進一步超越凡夫自己意識里編織的佛法。在佛法修行的漫漫征程里,我們最後總免不了還帶有一目的,這個目的不能最後地拋開,就像過了河要上岸了,便要把這寶貝船放棄了。我們根據佛法不住相了,但還要超越佛法永無疲厭地行一切大善。《華嚴經》中的《普賢行願品》是不是也都在講為眾生解脫而行善呢?我們每天晚課蒙山念誦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也是取自《華嚴經》中的。還有「八十八佛懺悔文」後面的偈子也是《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中的。整個《華嚴經》全部在講即不住相而又孜孜不倦地分秒必爭地行一切善法。這種善法高在哪兒了?高在不住相。所以我們看經不能斷章取義,在理解一部經的功德的時侯,是要讓全部的身心生命與經義融為一體,功德就出來了。當然還有深淺的區別,觸動越大,融得越深,功德越大。前面所講都是菩薩超離一切相卻不終止行動,仍在為一切眾生的覺醒離苦而毫無保留地付出著,那是一般布施功德所不能及的。
   但是再翻過來想一想,菩薩達到這樣高深的境界,是離不開基礎階段扎實的修行的。不會前面的飯沒吃,就吃最後一口就飽了,前面的路沒走,走最後一步就進了門了,前面的梯子沒上,最後一步就到樓上了。前面的基礎是什麼?還是善!不論是要成佛,還是凡夫著相的求福,都是以行種種善作基礎的,不行善永遠成不了佛!羅漢們悟到了那麼深的境界,能夠不產生凡夫妄念,不再有像凡夫那樣以身體為載體的生死投胎的延續,實際上也是有善法的基礎的,這便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戒也是基礎的善法,如果不戒惡行,心能得正定嗎?而且羅漢的修鍊方式對定的要求還很高,要達到四禪定定力。他們靠心靈的細化,把世界看得微細,把時間看得微細,把生命看得微細。所以他們的心不細不行,他們就是靠這個微細心來剖析萬物,證悟了微細的空性,所以羅漢們離不開定力的輔助。那麼產生正定的前提是什麼?是戒律。所以叫戒定慧三無漏學。如果基礎工作沒有做好,定慧是產生不了的,而定慧產生以後就能脫離凡夫的生死了。脫離凡夫生死成佛當然還不是一回事,不投凡夫的胎了,一樣離成佛還很遙遠。要想成佛還得像菩薩一樣不住相地在行動,即證悟了空性,也還得繼續度眾生
   全部了義經講的都是一個道理,只是表述時側重的角度不一樣。所以我們剛才從《妙法蓮華經》轉到金剛經》,從《金剛經》又跳到華嚴經》,不論是般若部的經,還是華嚴經,還是《妙法蓮華經》,甚至《大般涅磐經》,都是講的這個道理,即不住於相而行一切善法,這就成佛大道。所有了義經都得歸到這句話上,沒有第二句話,當然表達的詞可以換一下,不住相也可以叫心無所住,或住於自性,住於本性,住於空性,或通俗地稱為平常心和直心。行一切善法,以布施代表,也叫行布施等一切善法。剛才講到了,他們問妙音菩薩行的哪些功德,妙音菩薩做了什麼功德呢?一開始就是以殊勝寶物供養佛陀,以這些財物布施,財供養,來供養佛,能供養出來就不簡單,做到了,心力就增強了。妙音菩薩是以這種難舍能舍的財布施做為基礎,而修成了今天這樣的萬德庄嚴庄嚴過了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就是因為他修了如此這般巨大的財布施,所以有了現在的庄嚴之身。當然還不僅僅於此,他能修成菩薩肯定還有度眾生其他的善行,他現在還在什麼呢還在處處分身說《妙法蓮華經》。
   「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大自在天身,或現天大將軍身,或現比沙門天王身,或現轉輪聖王身,或現諸小王身,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或現婆羅門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或現長者居士婦女身,或現宰官婦女身,或現婆羅門婦女身,或現童男童女身,或現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候羅伽、人非人等身,而說是經。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眾難處,皆能救濟,乃至於王後宮,變為女身,而說是經。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娑婆世界眾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是菩薩,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知,於十方恆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前面說了妙音菩薩做財布施,現在他又在幹什麼呢?跟觀世音菩薩一樣,現種種的身為眾生說法。實際上菩薩度人的過程是很復雜的,不是說你呆在家裡坐著,突然他就來了跟你說了一段法,然後就從窗口飄走了,不是這個意思,這裡說的現種種身,更多的是要經歷那裡眾生生生活的一個整套過程,那就得先找父母投胎,投胎以後跟大家一樣地長大,長大了以後修行,再看哪兒有緣就在哪裡度眾生。只是他可以分身無數,在無數的世界同時出現。更真實的度眾生是在眾生環境中以四攝六度法陪伴著他們。人的轉變是個極其漫長的過程,所以真正地度人,每一個分身在那個世界裡面都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給眾生們的轉變留下充裕的時間。但是每一個分身示現之後所面對的因緣是不一樣的,在天界可以是梵王身,也可以是玉皇大帝轉輪聖王或者身份不高小王。在人間可以是為人尊敬長者老者也可以示現在家的居士,或者官場裡面的宰官,示現做官的,也可以示現婆羅門婆羅門是古印度的一個宗教。可以示現其他宗教裡面的信眾,或者示現在佛教出家人裡面的比丘比丘尼或者是優婆塞優婆夷,在各種身份裡面不一定只是男的,也可以是女的,可以是女居士也可以是女當官的,或者童男童女,或者鬼神天龍夜叉,各種人非人等,即一般說的鬼神。並不一定表現為仙女一樣的才叫菩薩,可以現為各種各樣的身,乃至於王後宮中以女人身份而說此《妙法蓮華經》。
   「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娑婆世界眾生者」,實際上釋迦牟尼佛知道妙音菩薩娑婆世界非一般因緣,妙音菩薩此時此刻就還有很多的分身在娑婆世界,以《妙法蓮華經》度著娑婆世界眾生。而凈華宿王智佛國土中的妙音菩薩是他的分身之一,以他這個分身從遙遠的地方過來,經過了很鄭重很隆重的一個過程,也顯得是對《妙華蓮華經》極度的重視和支持,使所有在場得遇的人生起稀有的震撼和感慨。妙音菩薩在那個凈土如此庄嚴,經過所有的國土時,發生六種震動,場面非常宏大,讓所有的人把目光都凝聚在了他的身上,一起來觀看他是怎樣真誠地擁護讚歎這個弘揚《妙法蓮華經》的大法會。「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是菩薩,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知」,妙音菩薩娑婆世界也是以種種變化的智慧,明照娑婆世界。這裡釋迦牟尼佛就點透了,妙音菩薩跟我們的娑婆世界很有緣,跟娑婆世界的緣份不是一天兩天了,已經是無以計數的時間年代久遠了。他分身無數,以他的慧光照耀著娑婆世界,已經度脫了很多娑婆世界眾生,「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知,於十方恆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妙音菩薩神通廣大,除了娑婆世界外,在其他的世界也分身無數,以《法華經》開顯行菩薩道,究竟成佛的奧妙,所以叫「亦復如是」。
   「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現辟支佛形而為說法應以菩薩形得度者,現菩薩而為說法應以佛形得度者,即現佛形而為說法,如是種種,隨所應度而為現形,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在無量他方世界,他同樣在度眾生,這些眾生因緣是什麼樣,他也現什麼樣。以羅漢身份出現方能見效的,他就羅漢樣子;如果這個人只認可、喜歡佛陀三十二相樣子那就現佛的樣子為他說法;甚至有眾生需以佛的示現滅度方有感悟,那麼妙音菩薩就示現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修鍊成功,滅度徹底不再來世間效果。為了讓眾生起信,需要的話,妙音菩薩就會模擬整個釋迦牟尼成佛弘法的過程,到最後也會不動了,起不來了,該說《大般涅槃經》了,最後以三昧真火而自火化,示現涅槃,然後大家去分佛的舍利子來供養。可見,菩薩在八地以上就和佛在凡世間的示現難分彼此了,你說他到底是菩薩還是佛?實際上很多佛也是以菩薩樣子來示現,包括我們熟悉的觀音菩薩他也是在久遠以前就成佛了,又示現成菩薩身份,出現在佛的左右,更容易和眾生親近;還有文殊師利法王子,諸佛之師,也是以菩薩身份輔佐佛的弘法。我們看西方三聖像中,觀音菩薩阿彌陀佛低了半頭,我們會想,菩薩就是功德不夠,比佛低。我們是人,人就是人的念頭人不會是佛的念頭,所以佛菩薩的示現是隨著人的經驗在走的,隨著凡夫觀念在走的,隨著妄念在走的。所以他現這些樣子,有生與滅,有增與減,有垢和凈。在什麼樣的地方就必須得有什麼樣的示現,讓眾生好理解,否則的話,眾生自己不理解就會為你格格不入,菩薩就沒有辦法眾生生活融為一體,更不會讓人覺得菩薩是對的,按照菩薩教法去學去修。所以妙音菩薩以各種形式而現身,甚至可以以佛身示現成道轉*輪再涅槃過程來度眾生菩薩摩訶薩可以示現佛陀法化世間過程,佛也可以示現菩薩身份再返回世間不被凡人們知道。所以在八地以上的菩薩摩訶薩與佛陀世間的顯現往往是分不出來的,這種區分只是凡人們在概念上的理解上的區分。
   釋迦牟尼佛告訴華德菩薩,妙音菩薩在從前修行的時候,以種種難舍能舍的財布施供養諸佛,一直到成道以後,也在身無數講《妙法蓮華經》,同時在娑婆世界和十方他方世界,以各種各樣的分身濟度一切的眾生。「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深種善根世尊,是菩薩,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變現,度脫眾生」,華德菩薩感興趣,妙音菩薩如此毫無障礙的想分什麼身就分什麼身,甚至示現佛身,示現佛的轉*輪和涅槃之相,到底得了什麼樣的智慧三昧而有此大神通力?「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釋迦牟尼佛告訴華德菩薩,這個三昧名字叫現一切色身,包括一般人不敢想的現佛身,現佛的涅槃,這個三昧就叫現一切色身三昧。妙音菩薩境界就是住於此種三昧中,而能釋放出這些稀有的大方便來饒益無量眾生的。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和妙音菩薩一起來的有八萬四千位菩薩,他們聽了釋迦牟尼佛介紹妙音菩薩的這些功德善行,包括介紹他隨各種各樣的地方而變現色身說法功德以後,因釋迦牟尼佛及法會加持,這八萬四千人立刻得到了現一切色身三昧境界,入於了現一切色身三昧。「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聽法的娑婆世界菩薩們,他們也在釋迦牟尼佛和法會加持力下,立刻得證了現一切色身三昧。「爾時妙音菩薩摩訶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已,還歸本土」,妙音菩薩釋迦牟尼佛這裡帶了無數的珠寶,先是供養釋迦牟尼佛,再跪拜,然後立於一旁,聽佛的開示,那麼現在,他觀見此行目的已達到,回去的因緣已到,所以就還歸本土。「所經諸國,六種震動,雨寶蓮華,作百千萬億種種技樂」,他回本土的過程中,經過了無數的國土,經過的所有的佛國也是現種種的瑞相,大地震動,搞得大家把目光又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都問這是怎麼回事,知道的就告訴不知道的,這是凈華宿王智佛那裡的妙音菩薩,去參加釋迦牟尼佛的《妙法蓮華經》法會去了然後再告訴他們詳細的經過。妙音菩薩途經這麼多的國土,引發了那麼多人的關注,實際上是為了度這些人,不是像我們一樣招搖過市,讓大家知道地球上還有我這麼個人存在過,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換取大家的注意,留意記住自己,這當然是在圖一個虛名,是個妄念。而妙音菩薩所做的一切,也是以眾生經驗當中熟悉的有形有相的方式在進行,僅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好像和我們也差不多。其實不然,菩薩所做的一切,首先肯定都超過阿羅漢境界了,不會給自己製造被迫輪回的業,不存在造業一說,因為他們的心是歸於清凈自性的;再說,在眾生生命的廣泛性和延續性上,種下了未來解脫因緣。比如,讓剛才不知道妙音菩薩法華的人再去打聽這件事,等於把法會過程又重溫一遍。更何況這個過程被永久地記錄了下來,讓我們人世間的人們經過了兩千多年後,還能進入當時的場景,重溫當時法會的盛景,聆聽佛菩薩之間的對話。所以佛菩薩走到哪裡,現種種瑞相,大地震動,天雨散花,絕不是為了個人的虛名浮利,而是為了喚起眾生們對法的尊重,製造機會眾生去了解法義,然後生起羨慕之心,稀求之心歡喜之心,使眾生因此因緣而種下了無邊殊勝的大福德。(未完待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