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解:純祥法師
《選擇本願念佛集》是法然上人從經、論、釋的要文里選擇出來組成的一部著作,前幾章次第是:1. 二門章舍聖歸凈,法然上人要我們放棄聖道,選擇凈土教「了生死」;2. 二行章舍雜歸正,修行有專行和雜行,專行是依阿彌陀佛選擇的本願念佛之行,也就是17願和18願,與專行相對的是雜行,除本願行外都是雜行;3. 本願章依大經,修行凈土教的方法來源於《無量壽經》中法藏菩薩的本願,本願是核心,所以第三章也是核心,本願章按次第組成,就是本願的因願文、成就文、利益文,即得往生的利益放在本願章里;4. 三輩章依大經,佛法法門廣大,眾生根基不同,依《無量壽經》有三輩往生,上輩舍家棄欲、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中輩做一些燒香、飯食沙門的修行,下輩也有發菩提心的修行,三輩無論怎樣修行,根本上都是乘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得到往生,前面所有內容全部都指向選擇本願念佛。現在學第五章:利益章
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這是引《無量壽經》往生利益經文,凈土教是以獲得往生為利益,獲得往生也就是成就信心現生住於正定之聚。
善導禮讚雲:其有得聞彼,彌陀佛名號,歡喜至一念,皆當得生彼。
這是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里的偈子,叫念佛皆生之偈,皆生就是全部生往凈土,念佛全部都會生往極樂世界,開章先引佛語經文再引祖師解釋文。
問:念佛之外舉菩提心等功德,何不嘆彼等功德,唯獨贊念佛功德乎?
《選擇集》主要就是引導我們正確選擇,教法上要選擇凈土教,修行上要選擇念佛,法然上人像導師一樣幫你分析選擇,佛法里法門無量,到底選擇哪種修行給你帶來最大的利益呢?就是依《無量壽經》不斷從各個方面顯明選擇本願念佛的利益,接著三輩念佛往生章里產生的疑問,《無量壽經》三輩里有很多種修行方法,如發菩提心、禪定、忍辱、布施六波若蜜,為什麼提到了其他的修行,沒有讚歎其他修行的功德,而唯一讚歎念佛的功德呢?
答:聖意難測,定有深意。且依善導一意而謂之者。
聖意就是佛意,凡夫妄想紛飛,跟佛的距離很遠,佛的深意我們是不能知道的。《無量壽經》里說: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佛的智慧功德,阿羅漢和緣覺想去測度一下無量光的深淺也沒有辦法,何況我們還只是凡夫,我們測不出來,我跟大家一起來學習凈土的經典,經上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學,即使說知道,實際也不是我知道的,是祖師作了解釋的,並不能說真的知道佛意,聖意難測就可以放在所有的話里,佛說的話定有深意,佛意是唯佛獨明了,我們沒機會遇到佛,佛的深意又不能直接的知道,所以學佛法老師非常重要。大乘佛法一般依菩薩解釋,大菩薩比較接近佛,他們的解釋是我們跟佛接近的媒介,祖師里也有很多人是菩薩示現,如日本的高僧法然上人是大勢至菩薩示現,近代的印光大師是也大勢至菩薩的化現,永明延壽禪師是阿彌陀佛的化現,法然上人特別欽佩善導大師,不管在哪個地方,首先是先引佛說,然後就主依善導大師,這裡講的比較寬鬆,並沒有說只有善導才是唯一正確的,暫且依善導大師的說法。
佛意雖唯欲正直說念佛之行,而一往隨機說菩提心等諸行,分別三輩淺深不同。
佛意難測,這裡的佛意是指釋迦牟尼佛的佛意,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呢?依善導大師的意思,釋迦牟尼佛也是想把念佛的利益說出來,但一往隨機,要跟誰說話還要看一下對方的接受情況,不是直接表白就叫隨機,隨著不同人和機緣講,有的人喜歡當菩薩,就要讚歎菩薩,有的人則很想增長智慧,每個人的願望不一樣,不能很固執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佛是想直接說念南無阿彌陀佛好,法藏菩薩的本願也是這個,但要隨眾生不同根基,三輩淺深有不同,就說了發菩提心、燒香散花、飯食沙門這些修行。
於諸行者既舍而不嘆,置而不可論者。唯就念佛一行,既選而讚歎,思而容分別者也。
佛的講經說法有隨自意說,有隨他意說,隨諸行的意思說的那些,比如說對想當菩薩的人就說菩提心很殊勝,對想出家的人可能就是讚歎出家的功德,《觀經》的中品里就有講出家,佛是對機說法,我們聽話要聽全了,像到商場買東西,開始會跟你說這個也很好、那個也不錯,念佛也很好、菩提心也很好、出家也很好,但到最後佛還是會把他的自意說出來: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其有得聞,彼佛名號,就是聽聞到「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這裡就沒有說,其有得聞發菩提心的歡喜踴躍,就把其他的修行全部放下了,最後歸一到還是念佛的利益最大,乃至一念就得大利,利益具足無上功德。這是跟修其他法門得到的利益相比,又一次的顯明你要念佛。
很多人情感上並不是很親近阿彌陀佛,情感上的親近才是真正的親近,有些人喜歡誦經,有些人喜歡參禪,有的人喜歡念咒,有喜歡文殊菩薩的,還有喜歡觀世音菩薩的,喜歡的東西受業力的影響。對念佛人來說,我們的老師就是阿彌陀佛,應該跟他最親近,如果對阿彌陀佛有信心就會知道,阿彌陀佛肯定比文殊菩薩厲害,文殊菩薩有的,阿彌陀佛全都有,就不用再去找其他人要,心裡真的確定了阿彌陀佛就是無上摩尼寶藏,聞到名號就會歡喜踴躍,沒有誰能超過他的,這時無論是外道來誘惑你,還是佛法中其他的法門再來影響你,你自然的就想,我已經得到最好的了,我什麼都去找我的老師,找我的阿彌陀佛,就不會去找地藏菩薩呀,文殊菩薩呀,去找禪宗、密宗,反正阿彌陀佛這裡都有。對佛沒有信心就很容易動搖,哎呀,《無量壽經》念了好像沒有什麼感應,念南無阿彌陀佛可能還是有些問題沒有幫我解決,還是念念《法華經》吧,念念《金剛經》吧,還是念念觀世音菩薩吧,這是我們經常的情況,這麼一想就對阿彌陀佛沒有信心,放下南無阿彌陀佛去念地藏王菩薩或者文殊菩薩,你這時對阿彌陀佛的信心顯然不如對地藏王菩薩或者文殊菩薩。信心在修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能心中決定,一方面我們的貪心挺多,所以需求也多,有很多的想法要滿足;另一方面問題也多,有很多的困難要解決,遇到困難可能這個可以幫你,那個也能幫你,就涉及到選擇問題。
《選擇本願念佛集》不斷在說本願念佛的利益最大,跟其他的佛菩薩和善法比,念佛跟菩提心相比,菩提心好還是念佛好呢?對凡夫來講顯然是念佛好,念佛,佛即是菩提,念佛本身就把菩提心攝在裡面了,不是說念佛了就不要菩提心了,但在凡夫的境界里只能抓住一個,換個名字就不認識了,念佛就是最大的利益,釋迦牟尼佛在這裡是顯明念佛與諸行的功德較量,凡夫的分別念隨時處在較量里,到底是跟著阿彌陀佛還是跟著別人,隨時都在較量,一看那個好就跑去看了,可能把阿彌陀佛就給忘了,我們對佛的信心想來確實沒有那麼純凈,不像阿彌陀佛對我們這樣,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著我們,時刻不捨棄我們,我們就是見異思遷,隨時就被牽跑掉了。
念佛三輩有二意:一隨「觀念淺深」而分別,二以「念佛多少」而分別。「淺深」者,如上所引:「若如說行,理當上上」是也。
在三輩章里說到念佛分成三輩,諸行也分成三輩,依善導大師,念佛三輩有二種層次,境界有淺有深,善導大師有神通,專門有較量功德,他一指佛像,佛像就能放光,我們凡夫念佛就沒有感應,同樣念佛是有差別的,雖然在佛那邊是一樣的,但是感應不同,所以有淺深的差別。
「多少」者,下輩文中既有十念乃至一念之數,上、中兩輩,准此隨增。《觀念法門》雲:「日別念一萬遍佛,亦須依時禮讚凈土庄嚴事。大須精進,或得三萬六萬十萬者,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三萬已上,是上品上生業;三萬已去,是上品已下業。既隨念數多少,分別品位是明矣!
念佛也有多少之分,善導大師《觀念法門》里有講修行念佛的多少,每天特別念一萬遍南無阿彌陀佛,而且亦須依時,就像做早晚功課一樣,禮拜讚歎凈土的庄嚴就是誦經,有的念三萬六萬十萬,依念佛的多少來說往生的品位,每天念三萬以上的就是上品上生的業,我們有個老居士每天就念三萬聲南無阿彌陀佛。凈土教有時的說法特別具體,像「念聲是一」,念佛一聲就是一念,這裡乾脆直說日念幾萬聲就是上品的業、中品的業。對我們這種愚痴的凡夫來說,特別計較這些,很明確就按照念三萬,念一萬,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這麼念下去,這就是依念佛的多少來分品位。
今此言「一念」者,是指上念佛願成就之中所言「一念」,與下輩之中所明「一念」也。願成就文中雖雲一念,未說功德大利;又下輩文中雖雲一念,亦不說功德大利;至此一念說為「大利」,嘆為「無上」,當知是指上一念也。
《無量壽經》里有好幾個地方提到「一念」,成就文中的一念是: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下輩的往生也有提到乃至一念、十念,那時沒有提到念佛有多大的功德,到利益文里專門提到乃至一念就有無上的最大利益,所以知道成就文中的一念與下輩中的一念都是為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的一念。
此「大利」者是對小利之言也,以菩提心等諸行為小利,以乃至一念而為大利。「無上功德」是對有上之言,以余行而為有上,以念佛而為無上。既以一念為一無上,當知以十念為十無上,又以百念為百無上,又以千念為千無上,如是展轉,從少至多,念佛恆沙,無上功德,復應恆沙,如是應知。諸願求往生之人,何廢無上大利念佛,強修有上小利余行乎?
「乃至一念」要聽全,乃至一念不是單指一念,乃至一念=信心成就的念佛,所以乃至一念就具足無上功德,與無上功德相對比的就是有上功德。與功德並在一起的還有福德,有福德就像銀行里存了安樂,福樂相連,功德跟福德還不一樣,福德會用光,是有漏和染污的,功德能給你帶來究竟的安樂,斷除你所有煩惱和痛苦,得到了脫生死的利益,功德比福德還要厲害還更強,功德最大的就是佛。
很多人修學佛法特別注重修功德,有功德會怎麼樣呢?《無量壽經》里講佛菩薩因為有功德的緣故,無量的寶藏隨處發應,所到之處都是寶藏,到哪裡都能感受到安樂,就有這麼殊勝,功德像能量一樣,去拜他就可以賜福給你、加持你。如果你具備了功德,學佛法經文就容易看得懂,對阿羅漢和菩薩就像朋友一樣很親近,好像你跟他的級別差不多能理解他。如果沒有功德,佛菩薩的境界就搞不懂,修學佛法上功德和福報不夠就有很多障礙,功德夠了佛菩薩甚至就一下現前,就這麼容易,所以功德就變得特別的重要。
怎麼修功德最好呢?凈土教里就是念佛,乃至一念就得到很大的利益,具足無上功德,為什麼在讀經文時好多人沒有觸動呢?沒有功德的緣故,無上功德又怎麼了,還不如馬上賺到一筆錢,賺個十萬二十萬的好形像,無上功德聽上去沒有信心、不知道佛法殊勝的人就覺得太空洞。如果感受到佛法好處的人就歡喜得不得了,功德也是從歡喜中生,聞阿彌陀佛的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我們聽到阿彌陀佛的願力有沒有歡喜踴躍呢?這個是不容易的,很多蓮友聽了半天,不要說佛的名號,聽我講話好多時候都聽不太懂,現代文解釋的佛經拿回去看也看不懂,就不要說彼佛名號,聽到沒有感覺當然就沒有歡喜踴躍,也就沒有乃至一念,說明你就沒有功德。聞到名號歡喜的人乃至一念就具足無上的功德,而且一念就一個無上,十念就十個無上,叫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成了佛還要繼續的度眾生。成就功德最快的修行方式就是念佛,死死盯住這一點不要放棄,不要去搞別的雜行,聽別人講修這個功德好大、那個法門很殊勝、很具備功德、滅業障很快,就動搖了,你就是一心念佛就能成就無上的功德,用我們的身口意去投資,乃至一念就是你的心念,這一念的時間投資到阿彌陀佛的事業上去,就加入到佛的股份上去了,如果不念佛,修學其他的法門可能就買了其他法門的股票。經文告訴你,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就唯得大利,大利益是指成佛,世間什麼利益最大?就是成佛度眾生,沒有比這個利益還大的了,乃至一念,凈土教的利益就是往生,往生跟成佛連在一起,這是有經文依據的,凈土教獲得了往生,今生就住在正定聚之中,獲得了信心後,除了西方極樂世界,別的地方你不會去了,去西方極樂世界的事情已經成就了,這就是正定聚,這個成就就是決定住於成佛的位次上,往生一定就是成佛一定。
我們都是生死凡夫,有的甚至是惡人,要想成佛依通途的教法要很長時間,凈土教成佛最快,獲得了信心的人往生凈土等於就是成佛,這一生就是最後一生,《無量壽經》里講這一生就等同於彌勒菩薩,這就是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的利益,雖然沒有明確說即生成佛,經文前面說住正定聚,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是不退轉的利益,經文後面的唯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具足無上功德的人就是佛,包含了這樣的意思在裡面,所以凈土教是非常殊勝的,修學佛法當然是要追求最究竟的,當你獲得了往生的信心後,進一步的就是成佛,經文包含的內容非常多。
最後法然上人總結,如果願意往生凈土的人,怎麼能夠把念佛給廢掉?不去專修念佛呢?強修有上小利余行乎?念佛是無上的利益,最大的功德,其他就要放下,專修念佛,不要舍大取小顛倒。實際情況我們是蠻顛倒的,對佛確實是沒有那麼忠誠,哪怕專學凈土教的,也做不到一天到晚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不是那麼老實的人,就喜歡湊熱鬧東搞搞西搞搞。法然上人在這裡一個環節一個環節都顯出來念佛殊勝,著眼點始終不離開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不離開選擇本願念佛,從一入門就開始指點你,要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到無上大利,這就是最殊勝的修行,越是對阿彌陀佛有信心越是信佛,聞到名號就歡喜踴躍喜歡老念到他,成了你最愛的人,想忘掉都忘不了,得聞是你遇到了生命中最大的歡喜念念不忘,歡喜踴躍是身心合一的歡喜,所以成佛是全體上的運行,在信心的基礎上就能夠有這些的體會,經文的意思很深。
在剛剛入門的情況下要專修念佛;沒有願望,修出願望也是念佛;有了願望以後要獲得往生,也是要念佛;獲得了往生你要成佛,也是要念佛;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好,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就學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