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文法師: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四次課 上節

第四次課(講於2009年3月21日)

上節

    大家一起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妙法百千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此前的課講了發心菩提和伏心菩提發心菩提,是將自私自利凡夫心轉化為利益一切眾生菩提心。發心之後,伏心菩提階段是漫長的。不是我們聽了一次課,知道了緣起性空的道理,就立即能夠降伏煩惱。即使是證到初果的聖人,也還有貪嗔痴的煩惱在這階段,要行菩薩行,不住相修布施。心量慢慢開闊,煩惱漸漸微薄,才終於可能達到明心菩提也就是開始證入空性。

明心菩提
    我們來看,佛陀如何開示明心菩提。從「如理實見分」開始。
    佛陀是從三個方面開示的。
    第一,法身離相而見。這是證得空性的標誌。
    第二,眾生久行乃信。這是證得空性的前提條件
    第三,賢聖無為同證。這是空性的果位——三乘聖者皆契入同一空性。
    ——由此可見,《金剛經》有著嚴密的脈絡。

一、法身離相而見
    我們一起讀誦「如理實見分」的經文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一)如來的身相也是妄相
    佛陀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我們知道,佛陀的身相明明白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坐在大眾面前。而須菩提深解空性,他回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如來的身相,不過也是假名如幻的妄相。若取著假相為佛,即不見如實空相,也就不能深見佛何以為佛了!
    有的同學可能感到奇怪:明明是一位三十二相佛陀,為什麼說他不是真正的佛陀
    因為不能認為佛陀的色身就是如來的本質。佛陀的色身也會衰老也會顯現疾病也會受傷,也會入滅。如果這個色身就是如來的本質,當佛陀滅了三寶豈非不存在了?那麼,他就不能成為我們的皈依處。我們要見到的佛,是佛之所以成為佛,是佛的本質。
    佛為什麼成佛?因為他見到了諸法實相,證到了空性。不是因為他的長相。

    (二)不要執著緣起的幻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進一步說,不僅如來的身相,乃至一切法的法相,也無不是緣起緣滅,虛妄不實。若能不執於妄相,即能由諸相非相的無相門,契入法性空寂,徹見如來法身了。
    從緣起幻相看,生滅變化,千差萬別;從本性空寂的如實相看,即是一味平等。不須於妄相之外另求法身,能見諸相非相,即直見如來
    這一段,所講的道理非常深刻。它告訴我們,不要執著世間緣起的幻相。
    不是離開這些緣起現象之外,另找一個法身生生滅滅的當下,就是空性的體現。緣起與性空,是一體的兩面。因為緣起,所以知道它的本性是空的;因為本性是空的,所以能顯現無量的緣起的幻相。
    了解到這一點,我們就會知道,「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盡是法身。」一花一木,一事一物,無非都在演說著無常、苦、空、無我真理。我們有沒有從身邊的一切,從待人處事之中體悟空性呢?有沒有體悟一切法的平等性呢?
    作為佛弟子,我們學習了《金剛經》,要用這樣的一種見地,來觀察我們的生活,看待身邊的一切人和事。用緣起觀點,用無常觀點,用無我、無自性、空的觀點。這樣觀察的時候,你會覺得心一下子開闊了很多。你的內心感覺到從未有過平靜:原來一切法本來如是!過去,我們苦苦地執著,苦苦牽扯,現在,都可以微笑著用恍然了知的態度去對待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在一事物上,你都可以見到如來
    佛陀是從我們最為執著的佛的色身來給我開示,從佛的色身,他又善巧地引入一切法的法相,把眾生引入無相解脫門。

    (三)如何看待禪修中的境界
    有人在打坐中見到了種種境界,因此感到害怕或者歡喜對於這樣的情況,一些禪宗大德就會說,在禪修中,無論是看到佛還是看到妖魔鬼怪,都可以反覆默念這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告訴你,不需要執著外相。顯現得很恐怖也好,顯現得很漂亮也好,都是虛妄不實的,都是我們心中的幻相而已,它沒有本質。這樣,你就不會誤入歧途,不會在禪修的無量幻境中迷失本性
    要知道,在禪修中見到的佛的樣子,並不是佛的本質。有時,人們在禪修中看到的「佛」,也可能會說出一些貪嗔痴慢的法。
    有一個修行人,在禪修中經常能見到所修的本尊,「本尊」還告訴他很多事情,而且都應驗了。一次,「本尊」又告訴他,某地有一女子去找到她並與她結婚,修行就會有很大提升。這個修行人不知是否應該聽從,就去詢問自己的上師上師說,這是魔,不要理睬他。但是這個幻相很清楚,反覆顯現。修行人終於忍不住了,跑去看看是否真有這樣的女子發現確實有,而且地點環境以及人的具體情況,與在禪修中所知道的完全符合。於是他以為,這是菩薩在指引我,就跟那個女子成親了。可是,成親之後,一切境界消失,再也沒有出現過,他的禪修整個都退失了。
    所以,我們要透過外表看本質。

    (四)傷害我們的不是外境
    凡夫著相,處處生起貪嗔痴慢的煩惱。我們總是執著味道的好壞、顏色的美醜……這種對相的執著,就是無量煩惱的根源。
    我在研究所里講課的時候,也經常跟同學講到這個方面。比如寺院齋堂的伙食。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有人喜歡吃甜的,有人喜歡吃鹹的,有人喜歡吃米,有人喜歡吃面……看到饅頭,有人很高興,心想,「太好了,終於有麵食上來了」;有人皺起眉頭,「太難吃了,怎麼又是饅頭」。饅頭到底好吃不好吃呢?其實它無所謂好吃不好吃。你著了這個相,就會給它安上「好吃」或「不好吃」。如果你有空性的觀照,你就會知道,都是了不可得的。食物就是食物,它在我們嘴裡引起的味道剎那之間就消失了。味道的本質是什麼,找不到。不要為這些幻相所迷惑。了解到本質,執著就可以放下了。
    傷害我們的不是外境,是我們對外境的執著
    別人罵你一句「笨蛋」,你就生氣了。他說你笨,你是真笨嗎?如果你聰明,他說你笨,並不會影響到你,不會把你變笨,你不需要生氣如果你真的有點笨,那麼他說的是真話,你又何必生氣
    一個證到空性的人,應該離一切相。

二、眾生久行乃信
    無相、空性的道理,怎樣才能證得呢?不可缺少善根福德因緣佛陀告訴我們,有以下的條件:戒慧具足、久集善根諸佛攝持、三相俱寂。
    大家一起讀誦「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須菩提佛陀提問說,甚深的空性,是那樣難信難解,那麼,眾生聽了佛陀的這番話,就能生起實信嗎?
    實信,不是一般的信心。在聲聞里,要證到初果,所謂「四不壞信」,才能真正生起。從大乘來說,是要到見道位的凈心地
    一般的信心都是比量的——大家一聽,「哎,這個道理講得蠻好,確實是這樣的。」但這還沒有真正地見到空性。要見到空性,要通過禪修,藉助很深的定力,親自體驗到空。那時候生起的信,是決定不疑的信。

    (一)戒慧具足
    戒慧具足,顯示的是如何修行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指的是什麼時代呢?有的註解說,是指如來滅度五百年之後,那時大乘教法般若法門開始流行。有的註解說,是指末法時代第一個五百年。如果按後一種說法我們現在就是處在這時間段上。
    但不管是什麼時代證得空性的條件是一樣的。「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明顯有兩個條件一是持戒,二是修福。

    1、持戒
    持戒兩個方面的作用:第一,斷除外染,易能攝心;第二,對治貪嗔,易能離相。
    想證得空性,首先要能把的心靜下來。我們常常感覺到內心非常混亂,像野馬一樣靜不下來,不要說觀察空性了,想把自己的念頭觀察清楚都不容易。而持戒能夠斷除外界對我們的干擾和沾染。少看電視,少去跳舞,少去歡宴聚會,不去色情場所,就比較容易得到清凈心態
    心裡有強烈的貪嗔,想要放下肯定非常困難。但心情平靜的時候,我們就能看透很多東西生起智慧持戒,是幫助我們不住於相,隨順空性的助緣。

    2、修福
    修福,是深信因果,觀緣起相,看到眾生有需要,有痛苦,所以發心利益他們。這樣,不取斷滅,可以對治無見。而不著於相,可以對治有見。斷除空有兩邊,契入緣起中道

    3、修行的竅訣
    在修行中,我們要經常觀察自己。這個過程中,心要靜下來煩惱不要太重。
    對世間法來說也是如此,當你生氣的時候,和猛烈地貪婪的時候,不要做決定。因為這個時候的決定,都是在很深的執著的前提下做出的,很容易出問題。要平心靜氣,好好地想一想,才比較容易理性地處理事情
    修行的竅訣也如是:當你情緒猛烈的時候,不要著急。你就看著這個情緒,去體驗它。
    前段時間生了一件事情有一位做母親的,因為兒子家了,她很生氣,到寺院里來非要兒子抓回去。她的兒子是研究所的學生客堂安排我去處理。
    這位母親我知道,已經來過不止一次了。我覺得自己完全能夠很冷靜地來處理,但覺得自己心裡有點東西,於是就做了幾個呼吸,仔細地觀察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我體驗到,有一憤怒,也有一焦慮:「這位母親為什麼如此執著呀,你的孩子已經很痛苦了!」我發現自己有個要去呵責她的沖動。我靜靜地讓這個情緒浮現出來,不去干擾它,不拒絕,不壓抑,當然也不助長。觀察了一陣,憤怒開始散開,我突然感受到了這位母親那種很深的痛苦——養大的孩子開了家庭,她接受不了。於是我就知道該怎麼跟她交流了。
    我們談得非常好。她覺得孩子太狠心,我則引導她看事實孩子並非不愛你,他只是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你非要把他拉進你認為正確生活方式里,這是用你的執著把他走了。她也體悟到,確實如此。以我執為中心的愛,恰恰是一種傷害。這種愛,你抓得越緊,對方會逃得越開。當這個做母親的,用開放、平等的眼光,接納和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自然就回來了。後來母子二人談了很長時間,話都說開了
    是執著把我們和周圍的一切隔開!當你放下自我執著你會發現,你從來都沒有失去過什麼。
    《金剛經告訴我們,這樣的人生觀非常重要。把這種態度落實到人生中,你會發現,以前想不通的事情,清清楚楚地浮現在眼前,都是有因有緣的。沒有什麼事情不應該,不合理的。看到因緣隨順因緣,把握因緣,心裡就不有什麼疙瘩

    4、真諦法師譯本
    在真諦法師的《金剛經譯本里,把契入空性的條件分成三個部分。
    「複次,須菩提!於未來世,後五百歲正法滅時,有諸菩薩摩訶薩,持戒、修福及有智慧。」
    羅什的版本只講了兩個條件持戒、修福,但其實是一樣的,這樣翻譯並沒有過失,因為整本《金剛經》就是在智慧

    5、功德菩薩註解
    我們來看一下功德菩薩做的相關註解
    持戒:謂能善守六情根故。(持戒,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頭做起。)
    修福:種無貪等三善根故。質直柔和及智悲等。(修無貪無嗔無痴三種善根,令內心不諂曲,柔和,有智慧慈悲。)
    修慧:了知生、法二俱空故。(了知我空和法空。)

    6、藕益大師註解
    若無三種善根,雖在佛世,實信不生;若有三種善根,雖後後時,能生凈信。(後後時,佛滅後的末法時代。)
    此三善根,前不兼後,後必助前。(持戒不能攝持修福,但修福必須持戒。修慧,也要持戒修福為基礎。)
    前二為助,後一為正。若無正信,則助善福微;若無助善,則正信不發。(持戒修福是助行,智慧核心。如果沒有空性的正信,一切善法的福報都是微薄的,甚至你的愛也會對人造成最深的傷害。沒有持戒和修福,想契入空性也是空談,修行要從實事做起,繞不過去的。)

    (二)久集善根
    佛陀繼續說:「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什麼是善根呢?對佛的三種供養:給侍左右、嚴辦所須、詢承法要。
    這樣,我們在諸佛面前才不會空過。否則,即使天天和佛在一起,也種不了善根,反而可能造業。

    (三)諸佛攝持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佛是大菩提的圓證者,菩薩能生一念凈信,即與如來的大覺相契,能為諸佛所護持。
    與諸佛同一知見善根福德肯定是無量無邊的。

    (四)三相俱寂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法相。」

    1、破三種執著
    有的論典把這部內容分為三部分。證入三種空,破三種執著
    外道執我相,以我空破之。
    內法凡夫聲聞,執法相,以法空破之。
    增上慢菩薩,執空相,以空空破之。

    2、諸法無相
    諸法無相,比如這個桌子和這個紙杯,雖然似乎有相,但這個相當下就性空的,當下就是無常的。如果我們有執著,即有了能執的我與所執的諸法就不能了解我與法都是緣起性空、了不可得的。
    「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眾生壽者。」
    有人說我不執著自我,但是一切法的相都是實在的,幹嘛要破除呢?這樣執著於法的時候,有了能執所執,就還是落於我執了。
    因為眾生有常執,有樂執,為了對治這些,世尊對我說法。但如果我們對這些法也產生了執著,那也會產生很多問題。
    律藏里有這樣的記載:佛陀比丘不凈觀的修法,有的比丘觀身不凈之後,感到一切都那麼骯臟醜惡,於是很痛苦,活不下去了。而佛教又不允許自殺。這時有個外道過來,這些比丘就請求他殺死自己。當時,為此殺了很多人
    佛陀不凈觀,是為了對治我們對容貌、身體產生的貪著,如果沒有貪著,也就不必說不凈了。凈與不凈,是二元對待的。對法界來說,無所謂凈與不凈。如果執著不凈,又成了煩惱
    有的論典這樣說空:比如,這個紙杯是空的,因為它由紙構成;紙也是空的,因為它由分子和原子構成;分子和原子也是空的,因為它們由更小的微粒構成。這種方法叫做析法空。但是這樣,最後會出現一個問題。最後有個最小的微粒,所謂極微,它不能再分了,那麼極微豈不是有自性的了?極微若不是實有,一切法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
    而佛法般若的空性,是當體空,不是析法空。緣起的當下就是空的。如果另外樹立一個極微來成立萬法,那麼極微就破不掉了
    當代科學也已經證明,所謂極微找不到的。試圖尋找最小的微粒時,出現一個原理,叫「測不準原理」,微粒小到一定程度,就無法再測它了。它在波動著,像一團能量而不物質了,沒辦法測它的大小和體積。
    物質,其實只是幻相。佛法里早都說得很清楚了。不可能有「基本粒子」之類的東西
    心法,其實也是幻相。找不到一個基本的心所單元。
    所以,我們不要執著於我,也不執著於法。

    3、勿執非法
    同時,也不執著於非法。
    藕益大師說:「凡夫不達戒之與福,當體即是無相,而欲別求無相戒福,不知一撥戒福法相,便墮非法相中。妄謂不著戒相,不知全墮破戒相中;妄謂不著福相,不知全墮眾罪相中。即取非法,生執宛然。欲會二空,愈趨愈遠。」這段話告訴我們,斷滅空仍然是眾生執著的表現。
    我們的執著非常狡猾。聽了空性的道理,就容易執著於空。比如,看到別人持戒,以為別人太執著了,實際上這是著於破戒相了;覺得慈悲是空的,沒必要執著於福相,其實這已經執著於罪相了。既然無我,看到眾生痛苦,當然應該去幫助他們,你不去幫助,還是因為覺得眾生與我無干,還是我執的表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