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 第六

大佛頂首楞嚴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慧律法師 主講
第10套
講題: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
日期:2009.7.12-2011.10.02
片數:共8片(本片為第6片)
編碼:098【dvd簡體版】
內容概述—————
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
 
  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子二  如來證無他物  (分三)    丑初  長行    二  偈頌    三  敘悟   】
【 (丑初分二)    寅初  諸佛同證    二  如來詳釋  】
【(寅初分三)    卯初  愍眾摩頂感佛    二  諸佛放光灌頂    三  聞佛同音告示    今初】
 
729頁,中間經文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
 
這個文字簡單
 
【上阿難為有學,】就是四果以下叫做有學。【及末世眾生,請示結元,】這個「結元」就是六結之根元,叫做結元,六結的根元。【及解結方法。】解開這個結的方法。【佛以六根既是結縛之元,復為解脫之本,】就是從哪裡執著,引起煩惱如果你體悟了當體即空,這些妄想、顛倒、執著並不存在,唯剩如來藏性。那麼,六根是結縛之根本;但是,也是解脫的根本,這就看你是用識心分別,或者是本性。所以,也是解脫之本,【此法甚深難了,雖與顯示,恐難確信,故垂憐愍念,阿難與會中有學,及末世眾生,為示出世,修證一乘之因心,】這個一乘就是一佛乘、最上乘,就是絕對,成佛之乘。修證一乘之因心,【不至錯亂修習,】下手處要對!【以作將來修行大乘之眼目,自可有所遵循。此眼即見道之眼,得見華屋之門,則修證有憑,不至錯入歧路矣!故摩頂動界,感現諸佛同以證信。】
 
最後一行,經文
 
【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這個摩頂在佛教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不但是安慰,也算是一種冥冥當中來加持
 
730頁,【先則摩頂安慰,表授無上頂法。即時十方諸佛世界,由佛威神所感,同時六種震動。】從形狀來討論,【形則動、涌、起,】這從形狀來討論;那麼從聲音來講,【聲則震、吼、擊,】從形狀來講是動形、涌形、起形;聲是震聲、吼聲、擊聲。【以表六結將解。】
 
730頁,中間經文: 【卯二  諸佛放光灌頂】
 
  【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
 
  【寶表圓湛不生滅心之體性,】是人人本具;但是,佛已經是果地圓滿了。【光表稱體所起之妙用,即諸根圓拔,內瑩發光,光從頂出,表最勝最妙之法。】
 
  【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上三句,諸佛頂光,同在一時,於彼十方世界,來此祇陀林中,灌釋迦如來之頂。表此頂法,諸佛共證,所謂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是諸大眾,於所表之法,雖復未明,於所現之瑞,亦復罕見,故曰得未曾有!】
 
731頁,【卯三  聞佛同音告示】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
 
  【阿難大眾,於大光明藏中,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即眾口一詞也,齊宣妙教,足可深信。】
 
【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
 
在你的六根裡面自有打結。
但是這一段很不容易讓人置信,這一段除了電影才有,也在這個經典才有,這個很難取信。因為這個十方諸佛在這個小乘裡面來講的話,他們是絕對不承認的,只有承認一尊釋迦牟尼佛。這個情景也只有電影才有辦法,這樣十方諸佛同時來灌頂、同時來講同樣的話。所以他們小乘看到大乘經典都搖頭。
那麼就目前用科學來辯證的話,我們。。。最接近最接近地球生命的,就像那個「阿凡達」裡面,那個星就是類似地球可以住人的,要4.5光年,4.5光年,要跑4.5光年。那麼這個4.5光年,我用計算機把它算起來,如果我們現在飛機來飛的話,飛機飛機小時八百公里,就要一直飛,飛到阿凡達那個星球,4.5光年;光年是測試距離的。我給它按了那個電腦,沒辦法計算!後來就把那個萬的零除掉,就用萬來算,總共飛機地球飛到阿凡達,那個4.5光年的星球,要飛一百七十萬年,一百七十萬年!那邊那個星球也沒佛。所以,到目前為止,到目前為止,無盡的宇宙,就人類現在所能看到的光,是在一百三十億年前的。
所以,科學家一直認為,我們這個宇宙是在一百五十億年前,由一顆質點無量的能量爆炸出來,爆炸,然後再慢慢的冷卻。目前所有的星球,包括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冥王星、天王星,包括九大行星,包括整個銀河,還沒有找到,目前以人類能力還沒有找到一顆星球有眾生,有像人類樣子的高智慧眾生,只是揣測、臆測、推測一定有!也就是說:這個宇宙成就是:太陽太陽在中間,太接近太陽,太接近太陽,那太熱!像我們那個水星就太接近太陽。那麼,水星它轉一圈;地球,它有公轉,然後有自轉,公轉轉一圈八十八天,我們地球太陽轉一圈,三百六十五天,它轉一圈八十八天。但是,地球轉了六個月,轉了一百八十天,它的自轉才轉一圈。所以在水星上面,是熱的這邊就是永遠熱,熱到鉛可以融化,冷的這一邊永遠冷。它轉一圈,因為速度很慢,這是太陽,這個是水星,(師擬一手握拳為太陽,一手為水星)慢慢慢慢。。。它轉一圈,地球已經轉一百八十天了。也就地球轉半年,地球半年,等於水星的一天,公轉快,自轉慢,這就是水星。那你所看到的這些土星或者是木星,所有的衛星,或者土衛,或者是木衛;我們簡稱講,土星的衛星叫做土衛,木星的衛星叫做木衛,到現在為止,都沒有發現任何的生命,只有在猜測有低等的一些細菌、菌類的。像那個木星、泰坦星,預測裡面有少許的一些,算是類似菌類、細菌類的;但是到目前為止,沒看到一個人,以目前這個地球來講,不能離開太陽太遠,離開太陽太遠就太冷;也不能太接近太陽,太接近太陽太熱。所以,到現在為止,目前沒辦法找,找不到十方諸佛的印證,以科學的角度來說。
所以師父比較重視這個義理上、究竟義來講,如果我講到大乘的這個神通,很多地方都讓大乘法師搖頭,因為他們沒有科學觀念,有時候講的時候會鬧笑話的,會鬧笑話的!以前的老和尚,他怎麼懂得科學?對不對?所以現在我這一代的話,師父也念理工的,再來,也念科學的,對這一方面都很清楚。所以目前還找不到一個星球有佛,連眾生都看不到,目前是這樣子
那我們重視它的,佛所教導的這個義理,那麼這一段就姑且就是這樣,用佛弟子的信心來維持,否則你講不通,到目前為止,哪有十方一切眾生?整個地球看出去,用最高的科學知識來講,都沒有發現眾生,一個都沒有!
 
底下,731頁,說: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
 
諸佛欲示難信難解之法,先贊善哉者,以阿難既開圓解,繼請圓修,饒益今後,堪為諸佛共贊。謂言汝欲識知,俱生無明即是根結之元,前雲性覺必明,妄為明覺,無始與俱,故曰俱生。由無明力,轉本有之智光,為能見之見分,托根緣塵,順流而出,引起六識,為煩惱根本,使汝輪轉生死,而生死結之根元,唯是汝六根,更無他物,此證前所問,雲何是結義也。】
 
732頁,
 
【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簡單講就是:識空性即真,妄空真即顯,就是這個道理。捆綁你的那個六根,攀緣六塵,就正是你當下解脫的根本!
所以,法為什麼一直講:回歸當下,回歸當下?我們現在不懂得回歸當下,就是一直憶念著過去、一直識取現在、期盼著未來,我們不曉得法並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我們的意識型態,把生命變成一種觀念生命觀念不開時空,而這個時間,就把它刻畫成過去、現在、未來。而過去、現在、未來,只是識心分別裡面的一個記憶,並沒有實體可得,所以我們誤認為有實在的過去、有實在的現在、有實際的未來我們現在就是這樣。
諸位!相會改變,本體是從來沒有生滅的,今天如果在二千多年前的戰爭,那個武器,以三國時代那個武器來講,刀啊、箭啊,對不對?那些火炮,那個威力有限,諸葛亮絕對沒有想到,三國時代諸葛亮,或者東吳、魏啊、蜀啊、蜀漢啊,他一定不會想到說這二千多年來,全世界的火力嚇壞人了!對不對?假設說時空可以調換,時空可以調換,美國這種高科技的,時空可以調換,曹操號稱百萬大軍,碰到美國這種科技,不用打,那個箭你怎麼飛機你怎麼。。。(笑)完全沒有辦法相提並論嘛,把二千多年後的美國的這種高科技軍隊,調到二千年前,跟漢朝的曹操來打的話,這哪裡是敵手呢?對不對?箭還沒射到,你就倒下來了!所以這些科技會一直的進步,將來也會,包括我們現在英國也發明,我們現在開的車,因為堵車堵得很厲害,英國發明一種車,它會飛,會飛,就是說你開車上班不是開在路上的,是開在空中的,已經發明出來了,發明出來。日本昨天報導,也發明一種不加油、也不插電,就是用空氣的壓縮,用空氣的壓縮,一個小時可以跑一百多公里;但是,那個只能坐一個人,一個人,日本已經發明出來了你看!這個科技日新月異,到了我們二十一世紀末,今年是2011嘛,我們已經看不到了,如果你可以活到那麼長,你會發現整個世界不一樣,空中統統是計程車,要來文殊講堂,從他家直接開過來就行了,他沒有堵車的現象,直接就開過去了,開在、飛在虛空當中。
科技它就是一直變;可是佛法所講的究竟的解脫它是不會改變的,究竟的無上,它是解決煩惱的,這不是科技辦法的。所以,科技可以日益更新;可是,究竟的佛性無始無終,原本來的那一份解脫般若智慧心,亘古以來是沒有更改的。因此無論相怎麼改變、這個時代怎麼改變,佛陀所講的真理是永遠存在的!
 
    底下,
【上言結唯六根,此言解唯六根。又曰汝復欲知,無上菩提梵語菩提,此譯為覺,即根中所具不生不滅,本覺真心,無有何法,能在其上,稱為無上,不要作所證之果解說。此心為真因地心,】就是不生不滅的因地心。【依之澄濁解結,一門深入,自可令汝速證涅槃四德,安樂即樂德,解脫即我德(我以自在為義,】所以,佛陀所講的真我那是自在的意思;我們現在自在,所以沒有真正的我。【解脫方能自在。),寂靜即凈德(寂然宴靜,】然後,【清凈無染。),妙常即常德。亦汝六根,更無他物;若離六根,亦別無真元矣!此根是真妄和合之故,】在這里要特別注意,真從來不是妄,所以,才有辦法破它。真從來不是妄,所以,才有。。。那麼,妄本來就無因,妄本身就是不存在,只是我們不了解妄,妄性本空,我們不悟,所以認為這個妄有實體性,所以依妄心一直過我們的日子無量劫來就造業,那業性還是空啊!妄心所造的東西,因為它沒有實體,所以業性還是空,無論是同分妄見,無論是別業妄見,統統是妄,不實在的。所以,真妄和合,你講方便說啦,也只能這樣講,所有的註解都是樣子;但是,這個是錯的,真從來不是妄,妄本來就空,只是不悟而已。諸位!真妄,講真妄和合,絕對比不上相妄性真,相妄性真才是佛講的。是不是?你講真妄和合,方便解釋;但是絕對比不上佛所講的相妄性真,相妄性真是絕對是佛講的,這一句是絕對百分之百,這個是正確的!可是。這個「真妄和合」,佛在世沒有出現這個名詞,只能說方便說。真妄和合之故,【約妄邊說,是生死結根;約真邊說,是涅槃四德。下雲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結解唯根,豈有他物哉?此證前所問,從何名解義也。】
 
  【寅二  如來詳釋  (分二)    卯初  阿難未悟述問    二  如來詳釋除疑    今初】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雲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如是法音:指上諸佛所說,聞雖親聞,心未明了。】所以,【稽首白佛:雲何令我生死涅槃,同是六根,而塵、識不預焉?】「不預」就是不相干。根、塵跟識完全不相干,塵跟識,它就是能跟所,能跟所,但有能所,俱是戲論,這個都是自體分所影現出來的,一個能見的見分,一個所見的塵的相分。
 
   733頁,【卯二  如來詳釋除疑】
第四行,經文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這幾句特別的重要!如果你能在這幾個字體會得出來,三藏十二部經典就會解得開。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六根跟六塵,它是同一個來源,並沒有二個,所以,法門叫做不二。所以,縛脫無二,你束縛它跟解脫它不二就是當下,就在當下,看你怎麼用功?不會用功,就叫做縛;會用功,它就叫做脫,縛脫無二。簡單講,不二,就是你不可能離開當下。所以,很多人煩惱一來,情緒不好跑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那個只是沒有人啊,比較靜,還是塵啊!所以開我們內在的佛性這個智慧,是特別的重要!那麼開了佛性智慧、大般若智慧,無論你在動、無論你在靜,無論六根如何攀緣了六塵,都知道: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後面這八個字,識性虛妄,中間所產生的識心分別,它是虛妄。所以識心分別是空無自體性的,它不是像如來藏性,說有其自體性的。所以,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這個識性就是指思、識的意思,不是說識跟本性,不是這個意思。識性,強調那個「識」,是因為根跟塵,能緣跟所緣產生中間的識,這個識其實就是妄識。這個識用再深入一點解釋就是:所有的執著叫做識;所有的分別叫做識;所有的觀念叫做識;所有的相所引起的記憶,統統叫做識,這個識通過去、現在、未來。所以,識性虛妄,猶如空華。空華,空中哪裡有花?是因為眼睛毛病,才看到空中有花;本性出了毛病就變眾生眾生就是無明。是不是?所以,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毛病、中等毛病跟小毛病,唯佛無病,就是指心。
 
底下,733頁,
 
此文詳釋伏疑,何以諸佛同言,結解惟在六根。佛告阿難:汝疑諸佛所說,結解惟指六根,不指塵、識,又六根既為結縛之元,何以復為解脫之本?汝今當知:根、塵二者,本是同源,而無異體。】同一個如來藏性。【若以執相而觀,似有內外之分,根為內之根身,而屬有情;塵為外之塵境,而屬無情;若在明理而談,】空性的理來講,只是見相二分之別。(【祗是見相之別,】)【根為八識見分,屬心法;塵乃八識相分,屬色法。相宗雲:相、見皆依自證起故。】那個「證」就是體,自證起故,那個「證」就是體,自體所產生的。既是自體幻化出能見的見分,還有幻化出所見的相分,本來就是可得。所以,悟無所得,即入佛行處。所以,悟諸法所得,畢竟空寂,就回歸到自體分,沒有能所。【喻如蝸牛兩角,出則成雙,收則唯一,唯是一頭,並無兩角,根塵同一本源,舉根即攝於塵,故不言塵。】
【縛、脫無二者:縛脫即是結解,】這個結解開,是結解。【六根若縛,六結重疊生起則為凡夫,而受淪溺之苦,此六根即是結縛之元。故諸佛雲: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六根若脫,六結次第解除,則成聖人,而得寂滅之樂,此六根即是解脫之本。故諸佛雲:安樂解脫寂靜妙常,】734頁,【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故曰:縛脫無二。】無二就是當下。因此善用心者,無處不是第一義諦;善用心者,無處不是實相,叫做縛脫無二。
【識性虛妄,猶如空華:此佛復釋諸佛惟指六根,為結解之要,而不言六識之故。識性是前塵虛妄相上,所起之妄想,】所以我們所有的想、所有的相,相引起的想,統統叫做妄想。【全無實體,】可得,因為諸法空無自性,沒有實體。【故曰:『虛妄』。猶如眚眼,】眼睛毛病叫做眚眼。【所見空華,眚觀似有,究竟全無,諸佛乃以六塵既無別體,六識又極虛無,是以不言塵、識,同言結解,惟是六根也。諸佛之言如來上釋,其義已盡,下更重釋頌者,以其理隱微,標文簡略,恐未徹了,故重釋所標之文,欲令義理增明而已。】
 
734頁,中間經文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
 
說:阿難!由外在的六塵,發出六根之知,因為有外面的六塵,才能夠發六根之知,有認知對象。因為六根,因為有六根,才有顯示六塵之相。因根有相,因為有六根,方顯六塵之相才能夠顯六塵之相
相、見無性,同於交蘆者:交蘆就是二根莖交叉生起來。
好!在座諸位!放下來,現在你用這個比喻來看看,你能不能在這個根塵相遇之間,能夠有所體悟?有所體悟。
諸位!你看,右手沒有聲音,(師父抬右手),左手也沒聲音,(師父左手),聲音,(師父兩手相拍),聲音從哪兒來?(師父復抬左手)聲音從左邊來?不對!沒有右邊就沒有聲音。(師父左手放下,抬右手)或者是聲音從右邊來?也不對!如果沒有左手也沒聲音,(師父左右揮動右手)一隻手沒有聲音。是不是?緣起自性,一切法無我,就是這個道理
聲音從哪兒來?(師父兩手相拍),聲音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只是幻、只是當下、只是緣起,它只是如幻、不實在的東西
(師父兩手相拍),有聲音,可是不從右邊來,也不從左邊來,從緣起來,因緣生,它就產生這個聲音,就這個。
好!再擴大來解釋,六根(師父左手為六根);這六塵(師父擬右手為六塵);中間的聲音,(兩手相拍擬六根與六塵相遇)表示識,知道嗎?表法的,表識。(兩手相拍),識,識心就是因為根、根塵,所產生的中間的識,這個識叫做空無自性,因為有根、有塵,才有產生中間的識。所以,修學佛道離一切相,相,離一切相,把這個外在的相(師父放下表示六塵的右手),六根有什麼東西可以攀緣?(師父空舞表示六根的左手),沒有!離一切相,六根沒有東西可以攀緣會不會引發中間的識?當然沒有!所以為什麼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就是相分一離開,見分就失去作用
就像蘆葦一樣,左邊的莖靠右邊的莖,右邊的莖靠左邊的莖,(師父擬左右手為相交的蘆葦)二個是依靠合起來變成蘆草,倒一邊,這邊不存在;倒這一邊,這邊不存在,所以,緣起性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左右手也可以表示緣起自性聲音也可以擴大變成能、所,一定是一對,中間的聲音表示識。這樣來比喻你就了解,只要是緣起、依他起的東西都不是實在的,只要這個因緣所生東西在這個世間宇宙當中,沒有一東西是實在的,萬法無有真,離假一切真,六祖講的。
這個世間真相是什麼?這個世間真相,就是萬法都是假相,這個就是世間真相
所以,我們很多很多人,在命運得很坎坷的時候,或者是痛苦的時候,要去追求,追求那一種什麼原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原因?沒有錯!所有的原因追到最後,就是無明。這個世間有很多痛苦跟無奈,所以,記得!不必一直去追問:為什麼我今天的遭遇是這么如此的痛苦答案都是一樣,就是沒有智慧。還有第二種就是用葯過量,葯物。人的解脫分二個:一、心被無明所控制,心不自在,貪、嗔、痴;身被葯物所控制,身被葯物所控制,身體自在,不吃葯,你這個身體就沒辦法健康日子。所以你真的要過一個健康做一個健康的人,一、心靈健康,二、千萬不要濫用葯物,這是很重要的,身跟心才能健康再來,如果很不得已的時候,你也沒有濫用葯物,只是常常生病那就認了!你的身體實在有一點遭受嚴重的痛苦譬如說神經衰弱症、過敏症,有時候莫名其妙的,身體就是不舒服找不到原因,吃葯吃不會好,好!那你就學習放下,至少這個心,至少這個,還有一半,這個心可以忍耐下來。那如果沒有智慧的話,一個人生病了,損失了身體,再接下去,內心裡面又沒智慧,就損失二種:身不健康,心也不健康。所以學佛至少心理健康一些,心靈至少會健康一些。
如果說我們成聖成賢的話,那就不在乎這些什麼五欲六塵、身體。所以,廣欽老和尚講的:你管它身體變成圓的還是扁的,圓的是無常法,扁的還是無常法。對不對?圓的是生滅法,長、短、方、圓是生滅法。所以,《廣欽老和尚開示錄》裡面講:修行人不要管身體變成圓的扁的,你只要守住一顆真心,這個就對!這個是廣欽老和尚觀念。可是,我們現在辦法啊,對不對?大家一病起來,就病懨懨的,沒辦法!所以師父的主張,還是身心健康比較好,變圓的話,讓它瘦一點;變扁的話,稍微讓它胖一點,這個是我希望大家這樣做,好不好
 
底下就是:
 
【此重釋根、塵同源。根為能緣,塵為所緣,能所不相舍離。由有六塵,方發六根之知,是根要托塵立;因有六根,方顯六塵之相,是塵要托根有。】
相分、見分是空無自性的,【相、見無性,同於交蘆者:相即六塵之相,見即六根之見,首句說知,此句說見,乃互影言耳。六塵之相,離根固無獨立自性,六根之見,離塵亦無獨立自性。同於交蘆,此蘆異於常蘆,生必二莖交並而立,二根盤結而連,單則撲地,不能自立,外實中虛。此喻有三義存焉:一喻相依,】互相依緣、互相依靠。相依,【各無自立之性;二喻同源,本是一體不分;三喻根、塵、空、有,二者俱非。】如果用這個來比喻一個家庭夫妻你看看能不能?什麼是家庭?就是因為要有先生,還有老婆,對不對?有先生沒有老婆,不能成為一個家庭;有老婆沒有老公也不能成為一個家庭第一個叫做相依,各無自立之相,所以一個家必需有夫妻之實,各無自立之相。第二個比喻:本是一體,夫妻本來就是同一家庭。那麼第三個比喻:根、塵、空、有,夫妻跟這個家庭體性本空,夫起於四大,本空;妻也是四大本空;家庭也是鋼筋混凝土所構成的,夫妻之間,包括家庭,其實諸法也是空。這個是善巧方便來比喻,讓大家能不能來體會,見、相二分是不可得
 
735頁,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雲何是中更容他物?】
 
解釋一下:是故汝今,知見立知,知見就是清凈心本來就有知見清凈心本來就有知見清凈心本來就有知見,本知本見。可是,現在不一樣,那個本知本見、清凈知見掉了。立知就加上一個頭,一個妄知,雖然知;可是已經不是清凈的知、清凈見了。所以,清凈的知、清凈的見,就是無知跟無見,不立知跟不立見,叫做真知真見。現在不一樣了,本有的知、本有的見,是清凈知、清凈見、真知真見;現在不一樣,妄動,就立一個知。簡單講就是:這個鏡子本來就很乾淨了,我想要讓它更乾淨,拿一個骯臟的抹布:我要讓鏡子更乾淨!一擦,鏡子本有的光明,就被你這個抹布一擦,就變成光顯現不出來了
無明本,所以,知見立知叫做頭上安頭,本有的頭不用,還安上一個頭,叫做無明本,轉本有的智光為無明
那麼知見無見,知見無見就是說:「無」就是脫的意思,知見脫離這個見,本有知、本有見,就是絕對知、絕對見,脫離妄見;這個妄見,就是脫離空見,或者是有見,眾生不是落入有,就是落入空嘛!譬如一件事情的引起,你去討論某某人某某人怎麼樣,有的愛他、有的恨他,愛、恨本來並不存在,這個人本來就不存在,這個人哪裡有存在?豈有愛恨呢?這個愛是頭上安頭,恨也是頭上安頭。知見無見,把這個本有知、本有見,就是保持如如不動。所以,如果,我現在用一個直接了當的,你把它加下去,就解決!「知」的底下加一個:如,知如,見亦如。知如,見亦如,就通達空性。了解知一切皆如,了解一切見都是如,知如,見亦如,那麼就脫空有之見,就是這個意思。知不如、見不如,你就沒有辦法脫空跟有二種見。
       
斯即涅槃,無漏真凈,雲何是中更容他物
好!諸位看這邊,用直述法,直述法,這個比喻真如自性(師父左手真如自性),這個是比喻,你的內心二六時中,你的心中,心中所顯出來的清凈心本來是這樣子;好!動一個念頭事實上是你對,動一個念頭:那件事這樣不好。。。落入語言觀念本性貼上一塊黑色小藥膏,(師父右手捏一塊小紙片貼在左手上)這樣子
真如自性是這樣子(師父左手真如自性),這個人做了很多的造橋鋪路,做了很多的善事,然後二六時中常常講:我這輩子善事得很多,沒有人做得比我更多!又貼上一塊黑色小藥膏(師父右手捏一塊小紙片貼在左手上)。
或者是說:這個人本身修學佛道(師父左手真如自性),修學了很久很久,很久,他就去告訴別人,我告訴你: 我的經教夠通達,我的悟性實在是很強!又貼了一塊黑色小藥膏(師父右手捏一塊小紙片快速貼在左手上)。
本性本來就清凈東西,無可言說、無可執著、無可言論,沒有觀念、沒有相、沒有符號,(師父獨立左手)沒有所謂的能、沒有所謂的所的相,就是這樣子,默契,僅此而已,僅此而已。
 所以,動一個念頭,說:我很有修行!(師父右手捏一塊小紙片快速貼在左手上)阿彌陀佛!本性又遮住了烏雲(被烏雲遮住)。所有,你想想看!動念即乖是什麼意思?動念即乖就是:絕對的清凈自性,不容許你動任何的執著、任何的觀念本性上不準你加上任何的榮耀,加上任何的說我在行善、我大悟,別人都沒有!這種念頭統統不行!
 那造惡就更不用講了!這個是清凈本性(師父左手真如自性),你造這個貪嗔痴,貪嗔痴就不是用這個(指右手的小紙片)來蓋了,貪嗔痴就要用這個來蓋了,(師父右手拿大板刷擬貪嗔痴整個蓋住左手)要蓋黑布,貪嗔痴用這個來蓋了,連看到手也沒有!對不對?知見立知,貪:這個東西很好,現在金價很高檔,每盎司漲到多少,我去買一點!就沒看到本性了(師父右手拿大板刷蓋住整個左手),只看到黃金而已。對不對?
 我現在的是行善方面的,行善方面的,清凈自性是這樣子(師父左手真如自性),動任何一個念頭,蓋住了!(師父右手捏一塊小紙片快速貼在左手上)對不對?
 所以說:今天也是一樣,如果我們在廚房煮飯,煮得汗流浹背,非常的累,很累很累,很累很累!人家來說:某某師姑!你真是辛苦!你就要回答:這是我應該做的,我們是佛弟子三寶門中,這個應該做的。那麼這個人對本性有所體悟。如果人家來說:師姑啊!你看你做得滿頭大汗,其他的人竟然都在偷閑!你就說:就是這樣啊!(師父右手捏一塊小紙片快速貼在左手上)(笑)起煩惱:就是這樣啊!無論我怎麼跟他講,他就是只想揀菜而已!對不對?叫他搬點重的東西都不肯!就開始起煩惱,暴跳如雷了,(師父右手捏小紙片貼在左手上摩來摩去)到最後就請師父師父!您評評理!評評理!這個叫做知見立知,卡住了!(師父右手捏小紙片貼在左手上)
 所以做善事佛陀講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以無所住心,行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不容許你知見立知。
 在座諸位!好!今天如果這個比喻還不行的話,好!譬如說你做多大功德,來水陸法會的時候,大家都功德得很大,你差不多做多少功德你說:我差不多做文殊講堂這個桌子范圍這么大功德。然後第二個:你做多大功德?我做差不多文殊講堂這么大。然後,你做多大功德?再問第三個,他說:我做的差不多前鎮區這么大!然後就:這樣還不夠大,我差不多做台灣這么大功德這么大!那個觀念、那個相一直擴大。。。如果你碰到一個:慧律法師!您做了多大的功德?默然不語,為什麼?默然不語,心如虛空你看那有多大!台灣會比虛空大嗎?不可能的事!那就是與真如相應時的人,沒有人會著相的,沒有人會這樣的。對不對?
 更有甚者,還有人為了吃一餐飯,幾個流浪漢端了飯就開始吵架!所以,這個齋堂也很(辛苦),有一天我站在旁邊,我去關心那個行堂,聽說外面的蚊子很兇,我就站在那個地方,因為我長得慈眉善目的頭上寫著二個字:古意(老實),我就站在那裡,知道他們是流浪漢。我們行堂有給他限制一點點,要按照規矩來,像育卿她們限制這個規矩是對的,要按部就班來,這樣就對。結果有一個大概七十幾歲的,那個是流浪女,面貌黝黑,瘦瘦的,很兇!人家跟她講說:你不要這樣不要這樣!她都不聽!她講了一句話。。。我不能學,她說:吃一餐飯就念那個念這個!破曉時分那個曉,又念一句那個。。。唉!你慢慢體會看看。「吃一餐飯就念破曉時分,又念一個鼻孔!」你自己慢慢去拼湊,看能不能湊得出來,你去體會看看。我說:奇怪!七、八十歲的老人在我面前大聲叫嚷,對那個行堂這樣子呵叱,我就想:應該給行堂嘉獎,這些流浪漢不好惹!真的!大家那麼守規矩,那個老女人就是不守規矩。真的!她好像沒看到我,我這么慈眉善目的師父站在面前,她一樣不守規矩,好像沒什麼用,沒用,(笑)沒用真理對她來講都沒用你看,為了吃一餐飯而已,只是為了吃一餐飯而已。無明眾生你就知道她的生命中,你看有多麼的悲哀!對不對?有能耐的人,他可以布施很多的錢,他都不會動念;那麼,無明眾生你看,只是為了吃一餐,就引起多大的煩惱、人家的不便。
 
 好了!那麼這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諸位!這十六個字,就是修行的根本,你一定要好好的去體會這十六個字,它到底用心是什麼。所以,歇即是菩提就是放下,不要多一層的觀念,那個叫做知見。所以,現在講的知見,本知本見,立知,不要再加上一層執著;本知本見,不要加上一層分別;本知本見,不要加上一層觀念,卡在我執的觀念、法執的觀念裡面,這樣就了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道理是什麼。斯即涅槃,無漏真凈,雲何是中,更容他物
 
   735頁,第三行,
 【此重釋縛脫無二。是故者:是根、塵一體之故,汝等今者,知見知見;立字即是縛;知見指根性,】就是本有的知、本有的見,就是根性不生不滅知見,【即性本二覺,本具妙明明妙,真知真見也。不必更立知見,】頭上安頭。【若一立知見,其猶性覺本明之上,再加明而明之,】就像一面鏡子清凈凈,本來好端端放著,你硬要用抹布把它擦乾淨,這個叫做多此一舉。我們現在就是硬拿抹布要把本性擦乾淨,就是這個道理,愈擦就愈臟!【則妄為能明之無明,所明之妄覺,故曰即無明本。若了本具真知真見,無容更立知見,斯即清凈本心,本覺常住,故曰斯即涅槃。無漏真凈涅槃,此雲不生不滅,一念不生曰無漏,一塵不染曰真凈,複本心源,究竟清凈是也。】所以,為什麼要修行修行就是恢複本來的清凈心。為什麼要修行修行是為了恢複本來的清凈心。在這如果你道理不懂,你拼了老命一直念佛念到喉嚨發炎,沒有用!因為不懂得複本心源。你今天拜佛,拜得頭都撞破了,沒有用,也不懂得複本心源。所以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就是這個道理。你學法,本心不明了,在相上一直用功,靠體力一直用功,這個不是修行人。【無字即是脫,是知縛脫,皆不離六根,雲何於是結解之中,更容他物哉?】
 
【《正脈》雲:是故二字,雖顯承上言。根、塵既無兩體,是以縛、脫但惟在根,然亦暗承空有俱非而來。】「暗承」就是不明顯,是接著上面,不是空,也不是有空有俱非就是非空非有。意思就是:不可以著一個空,也不可以著一個有,好端端的妙然性天,不需要安上任何的知見,也不可以著一個空有。【更有意味:知見,即該六根之性,立知者,立空有二知也。凡夫迷六根之性為有,】有就是有自性,「有」就是:六根之性就是存在的,確確實實存在的。諸位!這個「性」不是指不生不滅本性;所以這個佛法,難就難在這個地方,有時候跟他講:六根之性,他還以為六根的本性,不是這個意思,它只是描述語的時候,忽然跑出一個「性」,來強調六根,這個跟本性不生不滅本性無關。凡夫迷六根之性為有,意思就是:凡夫迷六根為有其自性,不曉得六根是緣起、依他起的。【二乘晦六根之性為空,】二乘功夫比較強了,他知道諸法本空;可是卻落入空見。【俱不達空有俱非之旨也。即無明本者:凡夫具足五住,】五住煩惱。【而長淪分段,皆迷有以為之本也。二乘尚余第五,】第五就是第五無明,五住無明裡面的無明。【而未出變易,皆晦空以為之本也。無見者:無空有二見也,凡夫於根性,】翻過來,736頁,【除執有之見;】除去執有之見。【二乘於根性,除執空之見也。】凡夫除去執有,二乘除去執空之見。【涅槃:即翻上二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為【無漏真凈,即離上五住無明。】三界的五住煩惱。【斯即者:蓋凡夫除前四住,先得有餘涅槃,無漏真凈;二乘除第五住,究竟無余涅槃,無漏真凈也。】
 
雲何是中更容他物:此即結歸諸佛語也。是中,】就是打結的這個結中,與解脫的解中,(【即結中與解中也,】)【言結中】打結的結中,【惟是根結,更無他物,】結就是心中打結了,氣、打結了,心中打結了。【能為結元;解中惟是根解,更無他物,以為解元。此諸佛所以同言,更無他物也。】
       
【丑初長行竟。】
 
楞嚴經講義第十二卷終】
 
好!諸位把《義貫》請出來,955頁,為了利益更多的眾生有的人在《講義》受益、受用;可是有很多的人都很感謝師父,因為我不厭其煩的,再把《義貫》再簡單的帶過去;雖然是簡單,碰到需要解釋的,師父也是會解釋。很多人跟我講,說:師父!我真的在《義貫》上很受用!所以,這個就不能跳過去了,開這個《楞嚴》,務必就是要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對於初學佛法的,他需要更淺顯的白話來輔助,所以,師父也需運用我的生命,陪這個初學佛法的人。要不然,你看看我多快樂,《楞嚴經》講完了:好!這個《義貫》自己看。那你想想,是不是很大的損失啊?因為那裡面有很多的。。。成觀法師所寫的這裡面的《義貫》,他知見是非常正,而且是非常好的,對於修學佛道的人是有很大很大的幫助!這個就是有時候《講義》所沒有的,雖然念一遍了,但是,這個受用無窮!
      
  再來,翻開955頁,入一解六,經文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為我們在《講義》已經講得很詳細了,在這里就只有帶過去了時間關係在這里不能像《楞嚴經講義》,這樣一個字一個字來解釋,那講到我下輩子再來講《楞嚴經》,還講不完!所以,必需要有控制一下時間
 
【注釋】
「六受用根」:就是六根;因六根皆是擷(xié)取外塵而為身心之所受用,所有稱根為受用根。
翻過來,956頁,
「誰合誰離」:「合」,就是合中知;也就是根塵相合時能有知覺,便稱此根為「合中知」。「離」,就是離中知;也就是必須於根塵分開而有一距離時才能覺知,便稱此根為「離中知」。
六根之中,鼻、舌、身一定要接觸,你要味道,沒有接觸到鼻子鼻子怎麼聞啊?這舌頭要吃東西,沒有嘗東西舌頭怎麼運作呢?身體一定要接觸。所以這三種:鼻、舌、身三根叫做「合中知」。
那麼眼睛怎麼樣?要離中知,譬如說我要報紙,你從來沒有看到人家看報紙這樣看的,(師父擬將報紙緊貼眼睛)這樣怎麼看報紙?這眼睛當然要有一點距離,我今天要看報紙,(師父擬將報紙緊貼眼睛)這樣要怎麼看報紙?有人這樣看報紙的嗎?所以要離開一點,對不對?要有離開一點距離,叫做離中知。所以眼、耳、意三根為「離中知」。
很顯然地,合中知的根,其所能知道的范圍比較受限制,而離中知之根則較無限制;所以修行來說,合中知比較難修,離中知比較容易入。因此揀擇六根之中,離中知的眼、耳、意三根較易於修行
「誰深誰淺」:又進一步於此眼、耳、意三根中比較、揀擇,那一根比較深隱莫測,那一根比較淺顯易明?很顯然地,這三根相較,意根就比較深隱莫測,因為意根是在裡面。所以不適合初學的人於此根上修行。而眼、耳二根則差不多,皆淺顯易明。
「誰為圓通?誰不圓滿?」:再於眼耳二根中的比較,那一根是功德圓滿通達的(也就是具一千二百功德的),那一根為不圓滿的。則可以知道耳根圓滿的,稱為「圓通根」,所以最適合初發心人來修行
     「若能於此悟圓通根」:在此,佛只一步一步的提示阿難揀擇的標准方法而不直接說出答案,令阿難自思自悟,則受用更大
「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循」,就是順,依。若依循圓通根與不圓根來修行,它的功用跟成效的速度,幾乎有一日跟一劫的倍數之差一樣。悟則剎那間,迷則塵點劫,意思就是:悟則一日間,迷就塵點劫了。所以,因此你的根要選對!
 
【義貫】
阿難,汝今欲」要「逆」溯「生死欲」之洪「流」,而「返」溯「窮」盡此「流」之「根」本源頭,「至」於「不生滅」之本源處,「當」悉心檢「驗此等六」攬塵「受用」之「根」,細察此中「誰」是「合」中知、「誰」是「離」中知?再進一步來勘察,「誰深」隱難測?「誰淺」顯易明?最後復驗於根之功德中「誰為圓通」根?「誰不圓滿」?「若能於此」勘察揀擇之後,「悟」知「圓通」之「根」,而作「逆」溯「彼無始」以來妄心與妄境互相交「織妄」成之「業流」,此時若「得」依「循圓通」之根,「與」依彼「不圓根」而修者,其功效幾乎是「日」與「劫相」較之「倍」數之差。
 
經文:【「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凈。」】
 
【注釋】
「我今備顯」:「備(備)」,就是完全。我現在已經完全開示了。
「六湛圓明」:六根本自湛然圓明。
「本所功德,數量如是」:也就是如上文所示的各根之功德數字
「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這就是證明了四弘誓願的「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必要性;須知成就佛道必須是發無量大心,誓願廣修無量妙法,方能廣度無量眾生,不是修一個或兩個法門就能成就無上菩提的;無始來,沒有一尊佛是只修一個法門成佛的,諸佛世尊都是修集無量福德智慧,而乃作佛。是故修行人切忌得少為足、或者是修少為足;若得少為足,就是隨順聲聞緣覺的心態,非大乘根人。
有一次,一個晚上我要早一點休息,躺下來,突然有一具足威儀比丘現前,現這個比丘相,清凈比丘相,具足威儀。然後就問師父說:敢問上人!初學佛法,一直到終至成佛道,依於何法而修?我於夢中也不算是作夢,那個還很清醒的時候告訴他:隨順真如修行,初發心即成等正覺,等正覺就不離初發心。那個時候應該算是在休息的狀態,有現一個比丘相來請法。你看!在那個時候,還是這樣跟他講:當隨順真如修行,中間永無委曲之相真如不生不滅真如自性,初發心就是。。。所以,師父在那個時候,單刀直入的就跟他:當依真如隨順真如修行在這里也是跟大家一樣,勸導大家當依真如修行,不要像二乘人。
 
底下,說:「於其中間亦無優劣」:可見佛於六根,乃至六塵、六識,一一都修行成就,而且無分別其功德之優劣,一一門中,皆等心修學,皆悉成就。佛之所以為佛,即在於如是處:如是發心、如是精進、如是智慧平等
一門深入」:現在這一門深入」,尤其在這個末法時期,沒有善知識開導,《楞嚴經》也很少人看、也很少人講,所以對這個「一門深入」誤解太大!現在的人一門深入誤認為說:我只要念佛,其他法門不看;我只要誦一部經典,其他法門不看!這個就是深深的誤會了佛意。所以佛講的一門深入是指耳根,解六結,越三空,才有叫做深入嘛,有淺(才有)叫做深嘛!對不對?動、靜、根、覺、空、滅,解六結;越三空:人空、法空、空空。是不是?這叫一門耳根門一直深入嘛!現在把這個「一門深入」錯會了解釋了,完全不符合佛的意思,完全不符合!
底下,「一門」,指一根門。這與當今常聽人說的「一門深入」完全不同。所以你看這個成觀法師知見,跟師父是完全一樣的。今人所說的「一門深入」,大都是指勸人只誦一經、或只念一咒、或只念一句佛號就好,而稱為「一門深入」,底下那個成觀法師講了:此等實是修少為足。然以末世眾生根器鈍劣,不堪多修,勉強不來,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啊!只不過,若不修行亦不可以因此而找一個合理化的借口、冠冕堂皇,而欲以此自掩、自高、自大,人家不按照他這樣做,否定全世界的人統統錯,只有我們這個是對,這個就是最糟糕的!如是即墮「劣慢」,劣慢就是本來程度就很差了,還起傲慢叫做劣慢。劣慢就是程度本來就比人家差了,還起我慢,掩藏自己的缺點,還起高傲,不想讓人家看到他的缺點,這個叫做劣慢。即如六祖大師所說的:「譬如凡夫、自稱國王」,了不可得。而應自覺知,應自懺悔宿業障重、不堪修行,以期業障消除,發起大心,修行無量、無上之法,方是正途。
 
960頁,【義貫】
「我今」已完「備」地「顯」示「六」根本即「湛」然「圓明」,其「本所」具之「功德」之「數量如是」如同上述。「隨汝詳」察後揀「擇其可入者,吾當」開「發」顯「明,令汝」於無上道得「增進。十方如來於」根、塵、識之「十八界」中,其「一一」法皆已「修行」,而且「皆得圓滿無上菩提」,然「於其」一一法「中間,亦無優劣」之分別。「但」以「汝」根器「下劣,未能於」其「中」皆得「圓」滿「自在」之「慧,故我」方「宣揚」而「令汝但於一」根「門」中「深入」。若於彼根得「入」於「一」真「無妄」之地,則「彼六」能覺「知」之「根」,即能「一時」俱得「清凈」。
 
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凈?」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注釋】
「須陀洹果」:小乘之初果,義為入流,或者叫做預流。「預」為參與之義也就是須陀洹已入聖人之流,參與聖人之流。為見道位,因於此初見真諦,所以叫做見道。
 
「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見所斷惑」,簡稱見惑,因為是在見道位上一時頓斷;所以,理可以頓斷,可是那個習氣要事修,就很難了!所以,見惑可以一時頓斷,三界之見、見惑;可是那個思惑就很難,思惑就是習氣。所以,修行什麼最困難?斷習氣難!稱為見所斷惑。三界的惑(煩惱),分為「見惑」跟「思惑」,依小乘之說,三界之見惑共有八十八使,其中欲界有三十二使,色界與無色界各有二十八使。這八十八使見惑主要的內容,因為我們都講過好幾次了、無數次了,所以,這個就念過就好
一、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為什麼叫利?速度最快了,最執著的就是這個。身見,任何的時間,只要一隻蚊子一叮到,就叮到我的身,就打死它了!速度最快的就五利使,毫不考慮的,就是說身見難斷。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二、五鈍使——貪、瞋、痴、慢、疑。
五鈍使,就是反應稍微慢一點,才起貪、瞋、痴、慢、疑。我起了身見,再來接下去就要貪了。那麼雖然這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這個道理來講,諸法都空,好斷,沒有錯,身見空、邊見空、邪見空、見取見空、戒禁取見空,這個好斷;但是問題來了,他內心裡面的貪、瞋、痴、慢、疑,還是一樣!這個包括出家眾、在家眾,修行都是這樣,道理大家統統懂;可是那個情緒煩惱就是控制不住,就是控制不住。這個時候師父就幫不上忙了,講經說法,可以讓你理可以頓斷,那麼習氣,你放得下放不下,還要看你個人了,我們幫不上忙了。你不想改變你自己諸佛菩薩現前也沒有用!所以我們要親因緣、要增上緣師父就是增上緣,那麼,你那個親因緣,落實到你內心裡面的修行這是你個人的問題,師父不上忙,你的習氣不斷,那也不關我的事情我也無能為力
「使」,就是義為役使,驅使,以此等惑能驅使或役使眾生去造諸妄業,故稱為使。這八十八使見惑就是所謂「分別我執」。
 
962頁,「根中積生無始虛習」:這個在《楞伽經》講的是講無始。。。你寫一下,《楞伽經》講的跟這一句是一模一樣;但是,字不一樣:無始過妄習氣計著。無始,罪過的過,虛妄的妄,無始過妄習氣計著,計就是計算機的計,著就是執著的著。無始過妄計著,這個就跟這一句一樣,意思就是好難好難斷!962頁,根中積生無始虛習,諸根中所積集的無始的虛妄習氣。這便是三界的「思惑」,也就是「俱生我執」。俱生我執的思惑,依小乘之說,共有八十一品,其主要內容為:貪、瞋、痴、慢。因為疑以及五利使的五見,已經在見道位的時候一時頓斷了,所以見道位後,於四諦法不再有疑,於世間以及外道之種種邪知見(五見),也都不生起疑惑,所以初果以上便只要修斷貪、瞋、痴、慢四惑。而這四惑又分為欲界九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及及色界三十六品(上面的九品乘以色界四禪天,9×4=36),無色界三十六品(亦是上中下九品乘以無色界四禪天,9×4,又是36),所以三界思惑之總數為:九加三十六加三十六等於八十一品。
  
「彼習要因修所斷得」:這一句話重點就是:修行是點滴的功夫,真的要下功夫,就是一定要把無量劫來的習氣,當作是你的敵人。所以,對自己的妄想、妄行為、妄思惟、妄動,一定要好好的約束自己,不可以變成脫韁的野馬。六根奔於六塵,世間哪一個不是這樣?財、色、名、食、睡,根緣塵,哪一個不是像脫韁的野馬?失控!是不是?賭博可以賭七天七夜,跳舞可以跳好幾天好幾夜!對不對?真的!所以說:我們貪著某一件事情,就很難斷了,何況財色名食睡?所以,要修這個其實是不容易!
 「彼習」,就是指俱生我執習氣也就三界八十一品的思惑。此八十一品思惑,與八十八品見惑比較起來,因為見惑可以在見道一時頓斷,而思惑卻不能一時頓斷,而須在各個果位的修證當中,分階段而斷,直到證阿羅漢的時候才完全斷盡。
  例如得須陀洹果後,還須七次到欲界來受生,則於前二生之中,斷一品(上上品)思惑,因為最難斷了,所以上上品要二輩子來斷思惑。其他五品惑為從第三生起到第七生(共五生)每一生各斷一品,因為上上品最難斷,所以斷二生才能斷得了。963頁,第三生中斷上中品思惑,第四生斷上下品思惑,第五生斷中上品思惑,第六生斷中中品思惑,第七生斷中下品思惑——至此六品思惑已經全斷,而證斯陀含果(這是二果)。
證了斯陀含果後,就再來欲界受生一次,便不再來,所以斯陀含名為「一往來」(其實是:「一來往」)。二果斯陀含來受生時,即於彼一生之中,斷下上、下中、下下三品思惑,而證阿那含。
阿那含義為「不還」,也就是不再來欲界受生,此生報盡,即生於色界之無頂天,無頂天,梵文「阿迦尼吒天」,而於彼天上斷盡最後七十二品思惑無明而證阿羅漢果。
當然,這是依常途而言,如果他因緣好的,得遇佛世尊或者大菩薩開示加持、並不需要一定要經歷這么多生,也可於當生證得初果後,不久就是證阿羅漢果,這種情形也是很多的。方知佛世尊威神之力不可思議,善能拔濟眾生生死泥。
所以在這個地方講這個加持在這個經典裡面講:十方十地菩薩、等覺菩薩,都一定要經佛的加持,否則沒辦法成佛,十方!這個加持可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十方諸佛一定要灌頂加持,否則他沒辦法成為妙覺。這個就告訴我們:有時候說說法,有時候還是要加持灌灌頂,所以這個安樂妙寶,就會顯得非常的重要。所以為什麼有一眾生來到這個地方,來到這個地方,有時候他問了一些佛學問題,師父也是跟他加持跟他灌頂,為什麼要這樣做?就是至少他有一個增上緣或者是跟他摩摩頂,跟他加持灌頂,為什麼?因為這個加持——增上緣,也是很重要
由於須陀洹到阿那含之間的九品思惑之修斷,比較復雜,茲再以表列如下,以俾了解:
三界思惑修斷表(最初九品)
品位 上 中 下
上 上上品
初果前二生斷 中上品
初果第五生斷 下上品 二果一生中斷→證三果
中 上中品
初果第三生斷 中中品
初果第六生斷 下中品 
下 上下品
初果第四生斷 中下品初果第七生斷→證二果 下下品 

964頁,三界思惑修斷表(最初的九品)
     上上品,初果前二生斷,上中品,初果第三生斷,上下品,初果第四生斷。
     看中品的,中上品,初果第五生斷,中中品,初果第六生斷,中下品,初果第七生斷→證二果。
底下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這二果一生當中就斷→證三果阿羅漢
這個表格一畫就更清楚!
 
     964頁,中間,「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生、住、異、滅」,指法執俱生之生、住、異、滅四相。「分劑」,就是分齊,義即四相的分際與齊限(就是范圍)。「頭數」,就是如果細而推之,則四相之中,每一相又都各得有四相,譬如說生相當中有「生相」之生、「生相」之住、「生相」之異、「生相」之滅等,所以頭緒紛亂,數量無盡;而此境界非二乘智之所能知。「何況」,是指阿難雖已證初果,斷八十八使見惑(分別我執),但仍舊連最初的九品思惑(俱生我執)的修斷之事尚且不知,更何況九品以上的七十二品,乃至法執俱生無明的生住異滅,更加無從知道。又,法執俱生的生住異滅,依《起信論》而言,則三細中的無明業相為「生相無明」;三細的見分、相分以及六粗中的智相、相續相就是「住相無明」;六粗中的執取相、計名字相為「異相無明」;六粗中的起業相為「滅相無明」。
    這個我們在楞嚴經的《表解》都講過了楞嚴經的《表解》都講過了、也念過了
 
【義貫】
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得「逆」彼無始織妄所成之業「流」?又如何能「深入一」根「門」?以及如何「能令六根一時」皆悉「清凈」?
「佛告阿難:汝今已」證「得須陀洹果,已滅」了「三界眾生世間」的八十八使「見所斷惑。然」你「猶未」能「知」諸「根中」所「積」集「生」長之「無始虛」妄俱生我執之「習」氣。這個俱生就是先天性帶來的,先天性帶來的,小朋友一出生,他就會哭泣,不哭泣叫做不正常,這本能小朋友一出生,你不要告訴他:你要喝奶!不用!把媽媽的奶放在他嘴巴,他就會吸,很自然的,這個就是本能,俱生,與生俱來的本能。所以我們與生俱來的,就是執著這個我。這個俱生我執習氣,(八十一品思惑),「彼」俱生我執之「習」氣「要因修所斷」而「得」除滅,
這個修就是要下功夫你要這個修,要怎麼修習氣呢?一、要先遠離,要先修遠離,因為這個境太強,對凡夫來講,這個境太強;對證悟來講的話,這個境根本是虛妄的,他走到哪裡,他都是一樣的。可是對凡夫來講,要先遠離,哪裡會傷害你的法身慧命的,不要接近;哪裡會讓你的身口意不清凈的,這個人、這個空間,不要接近。先修遠離,然後在內心裡面,堅定自己的意志。所以,禹何人也?舜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佛菩薩是何人?我們有為者也會像佛菩薩一樣,只要你肯,再下定決心;沒有下定決心沒辦法,因為習氣太難斷了!我舉一個例子,做水陸法會的時候,有一比丘,從他的僧袋裡面,每次在吃飯都拿一瓶東西出來,剛好坐在我旁邊,我說法師!你那一瓶是什麼?他說:這個辣椒好吃!辣椒好吃。他說:我呀可以不吃菜,但是,一定要吃辣椒。(笑),沒有那一瓶辣椒,怎麼都是吃不下!你看他還不是貪嗔痴喔,只是喜歡那一種辣味,就斷不了了!「人家二六時中念佛我這個二六時中都帶一瓶辣椒!」不管走到素菜館也好,不管走到哪裡,不管法會走到哪裡,僧袋拿起來,一定一瓶辣椒!他就喜歡他就喜歡這個滋味這只是辣椒而已。你看喔,一瓶辣椒,你看,就斷不了。這個不好斷,這個味覺,這么強烈的習氣執著
底下,所以,破俱生我執習氣,要因修所斷而得除滅。這些你尚且不知,更「何況此」菩薩修證當「中」,除了我執無明以外,還有法執無明之「生、住、異、滅」四相,其「分劑頭數」(大分類以及細分類)、四相當中又各有四相,頭數無量,實非你以及二乘人所能知。(以法執無明四十二品,為菩薩於四十二階位當中修斷。)
 
底下是:一與六皆由於妄
 
經文:【「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
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
 
【注釋】
「頭奚不履」:「奚」,就是何,為何。「履」,就是行,走路之意。頭為什麼不能走路呢?或者是:為什麼不用頭來走路呢?
 「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如果光是你的耳它自己便能聽聞,就用不著身體了;既然用不到身體,則聽聞一事便與身或者是口都毫不相關了。但是,卻是息息相關。
 「口來問義」:口為什麼來問義呢?如果聽聞真的與身口無關,為何在聽法的過程當中,口竟然會來問義?顯然那口也是在懂了剛才所聽的法義之後,而有問題,所以才會開口來發問。因此可知,耳聞之時,口並非完全無知;所以耳聞之事並非與口完全無關;因此耳聞之時,不只是耳一根有覺知,身體其他諸根也都有所覺知。因此,即使在凡夫位中,六根也非絕對不相通的;結論:因此說光用耳來聽聞,是不對的。
 「非一終六」:六根既非一,然終究還是現出六用之差別
 「非六終一」:而六根既非真正有六,是故終究還是歸於一性的。
 「終不汝根元一元六」:總不應說你的六根元本是一、又元本是六吧?這樣是互相矛盾的。
 「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淪替」,就是淪溺交替。由於從無始以來,從真起妄,依惑造業,故稱顛倒,又依業受報,故成淪替,淪溺苦海生死交替。
 「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故於原本圓滿湛然常無一六之性當中,而有一之義虛妄生起
 「雖得六銷」:「六」,就是六用。雖得六用銷止,也就是六用不行(不起現行了)。
 「猶未亡一」:「亡」,就是銷除。「一」,就是根結之全體。
 
【義貫】
「今汝且觀現前」的「六根」,究竟「為一」抑「為六?阿難,若言」是「一者」,則「耳何不」能「見?目何不」能「聞?頭奚不」能「履」地?「足奚無語?若」說「此六根決定」是「成六」種不同者,「如我今」在此大「會」之中,正「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之中,究竟是「誰來領受」佛語的?
阿難言:我」是「用耳」來聽「聞」的。
「佛言:汝耳」若「自」能「聞」,則「何關」你的「身」與「口」?若聽聞一事與身口無關,則於聽聞過程當中,「口」怎麼會「來問義」,而且「身」怎麼會「起」而「欽承」佛之教旨呢?表示這個是息息相關的。「是故應知」,六根目前雖「非一」體,而「終」究還是現起「六」用之差別;六根既「非六」種,「終」究還是歸於「一」性的。「終不」當言「汝」之六「根,元」本既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