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圓瑛大師

慧律法師

1991年9月高雄文殊講堂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記住:無諍,還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盡量寬恕眾生忍辱。這個忍辱,一定要通達空性跟無相,否則忍不下來。

祈願——正法重現

未曾聽聞佛法生命就毫無意義可言。得聞解脫之道,而未能依教奉行,則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如果道場沒有法,就像一個人沒有靈魂。貫徹三法印、一實相印、四依止,落實在每一個動點上,當下即是正法重現」!

佛教興盛,正法重現,是每一個佛弟子無可推託的責任

二○○五年元月一日釋慧律寫於高雄文殊講堂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圓瑛大師

目錄

與茅靜遠居士書(省庵大師著)
序(李圓凈)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一、總釋題目
二、撰文法師
三、啟教因緣
四、藏乘所攝
五、教理淺深 
六、宗趣分別
七、能詮教體
八、所被機宜
九、力用殊勝
十、別解文義
甲一  序文
      乙一  先敘修行心願為本
      乙二  敘發心去取須明
    丙一  舉數標名
    丙二  依名辨相
      丁一  牒名
      丁二  辨相
    丙三  指示去取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嘆德明緣
  乙二  標數列名
  乙三  次依征釋
    丙一  念佛重恩
    丙二  念父母
    丙三  念師長
    丙四  念施主
    丙五  念眾生
    丙六  念生死
    丙七  尊重己靈
    丙八  懺悔業障
    丙九  求生凈土
    丙十  令正法久住
甲三  流通分

(師父把撫尺一拍:啪!師父念,眾隨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諸位法師、諸位在家居士

今天我們要進入新的課程這本書很普遍化,對於我們的道業非常有助益,也非常地重要。因為我們常常說「菩提心、菩提心」,該如何發?有的人是有心發不出來,有的人是半途而廢。該如何發?省庵大師得很清楚。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所以佛呵斥小乘的,佛呵斥小乘是因為他缺少菩提心。菩提簡單講叫做自利利他的心、自覺覺他的心,這個叫做菩提心。菩提對於我們修行就等於一個國家國王一樣,我們如果有菩提心安住於心中我們今生的道業,包括生生世世都不會退轉,我們如果沒有菩提心,修諸善業是名魔業。《楞嚴經》裡面講,我們雖然修善,但是若不菩提心等於魔一樣,等於魔一樣。

從第一頁到二十八頁這是文章這是省庵大師所寫的文章,這個文章因為後面都會看到,都會看到,所以我們後面再慢慢地來講。

請翻開二十九頁:

與茅靜遠居士

意思是省庵大師寫信給他,寫信給這位茅靜遠居士,這位居士一生都做善事,參禪已經參到相當的功夫,一天到晚都做善事,所以省庵大師看他的時候,寫一封信給他勸告他,叫他不要一天到晚都做善事,不要一天到晚都是參禪,一定要以生死為重,以凈土修行為主,這是省庵大師慈悲一直勸告他。

省庵大師

【前三月下旬】就是上三月,前三月就是上三月,下旬就是最後的十天就是我所說的三月二十一日到三月三十日這個下旬,一旬十天,【返自四明,】四明(浙江舊寧波府的別稱,以境內有四明山(傳說山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宿之光,故稱四明山)得名。)是郡,就是我們現在的縣府這么大,四明是個地名,四明郡,等於現在的縣一樣的那麼大,算不小了,四明郡,經【過】四明郡這個地方拜【訪】茅靜遠【居士,適遇他出,】剛好遇上你,他出就是外出。你外出了,就是不在家,【悵然而去。】這個念chàng,就是失意的意思,很失望。我來拜訪居士剛好居士外出,沒有遇上我覺得很失望,【尋歸回龍,】沒多久我就回到。歸就是回。回龍(回龍寺,地址不詳),龍也是一個地方名字,為什麼在這個地方師父並不加以解釋這個地方,因為省庵大師距離今天是三百多年,那個地方要一個一個去查,等於現在的哪一省,所以這個很麻煩,很麻煩,所以我們只要知道這是一個地方就可以了,【茲又一月余矣。】又經過了一個多月。【因數子相勸,】因為有很多弟子勸我,勸我,拜託什麼,【欲講《法華》,】講《法華經》,【特到杭】杭就是杭州,就是浙江省杭州,【請經,因得致書於足下。】所以寫信。足下是古時候晚輩稱呼長輩或是同輩互相稱呼叫做足下。後來專門用在同輩的尊敬詞,足下,就是你。

居士是指茅靜遠。茅靜遠居士【造橋事畢,】造橋鋪路,造橋鋪路算是很好慈悲,【可謂莫大之功。】功德很大,【然居士之心,好善無倦,】好念hào,不是念hǎo,好就是很積極的行善,無倦就是不疲倦,【一善甫完,】一善甫這個甫就是剛剛完成,【復作一善。】又做一件善事,一善甫完,甫pǔ,甫就是剛剛、方才完成,剛剛完成又作了一件善事,【美則美矣,】這樣是很好,【其如生死大事何?】但是你做這么多善事生死有什麼幫忙?意思是說你一天到晚行善、布施、造橋、鋪路,但是生死的大問題你放在哪裡?放在腦袋後沒去注意。【苟】就是如果,如果【不以生死大事為急,】急就是最為重要的事情,【而孜孜為善,】「孳孳」就是孜孜。孜孜就是勤勞不息的意思。孜孜就是非常的勤勞,很認真的行善叫做孜孜。就像孜孜不倦的孜孜。孜孜為善。【所作善事須彌山,皆生死業緣,】統統是生死的業緣,為什麼?你今生做了很多善事,頂多讓你來世福報大一點,來世福報大一點,你的生死不了,又藉著你的福報繼續造業,來世讓你大官或者是很富有,變成造業,造業,【有何了日?】何時才能解脫六道輪迴痛苦?【善事彌多,生死彌廣,】你做愈多善事生死愈大,為什麼?福報愈大造業就愈大。底下,【一念愛心,萬劫纏縛,】一念愛心,這個愛就是執的意思,這個愛就是對金錢名利夫妻兒女,財、色、名、食、睡,你這一念的愛心執著的心,如果沒有放下,萬劫纏縛,所以師父一直勸告你們,修行念佛固然很重要,但是那個看破往下才是功夫才是功夫,【可不懼耶!】怎麼可以不怕,怎麼可以不怕?

居士世間公案,】把筆拿來,公案就是參禪的意思,就是參禪的意思,公案公案就是禪師怎麼樣?他的徒弟怎麼樣?徒弟怎麼講,徒弟開悟,【久已參透,】你已經了解,就是對本性有所悟,【西方凈業,久已修習。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緣撇不下,】這個念撇piē(丟開,拋棄),撇不下,撇就是揮去的意思,除不掉。你參禪,西方的凈業你也念佛,但是你的生死心不切,就是不把生死當作一回事悠悠散善的意思,家緣撇不下,【人情不去,】人情不去,就是整天都在應付這些眾生,人家如果在邀約,我不好意思不去,因為這個不好意思,就會誤了你一生一世的大事,誤了你一生一世的大事。所以,像師父在一到晚都有人打電話來找師父,我如果說我不好意思不接,我不好意思不接,你看:一個人五分鐘就好,一天到晚師父要接多少通電話?你有什麼事情在電話中講清楚,要不然你寫信來,要不然我哪有辦法你想想看,一個人要應付好向百萬的眾生哪有辦法嗎?國內外的信件、電話,我自己再準備一下,哪有時間?他所問的其實沒有什麼事,他家祖先如何,他的神桌如何,這個女眾被拋棄被騙了多少錢,剩下一個嗷嗷待哺的兒子都在處理這些事。我告訴他:我這里不是慈善機構,不是慈善機構,你如果要問佛法就寫信來,要不然我沒有辦法。所以我不人情不去,誤了師父的一生一世弘法利生的大業,所以今天我拒絕接電話是為了想完成更多眾生的道業,你不知道我在雷音寺的時候,一天到晚都是電話,連我躺著休息一下,說:師父,電話。就起來接電話,整天統統是電話,所以現在我也不處理信件、也不接電話,你埋怨我也沒辦法,因為我的立場就是這樣,其實來問的,對他來都不很重要事情,不是往生被,要不然就是金光明沙的用法。樓下這些居士,他們對佛法也有些許了解。他就是不問,他一定要找師父,很奇怪,一定要找師父有的人你拒絕他太多次,會不高興,不高興。說是樓下接電話的人在搞鬼,所以樓下這些也很難處理,我確實不接電話,不管你是什麼,除非很特殊的情形。所以人情不去我一定要除掉,【念佛心不專,何也?將名根不斷耶?】名根就是貪名,行善欲為人知,貪名,【抑愛念牽纏耶?】抑就是或是,或者是愛念就是對金錢財物兒女眷屬名利放不下,牽纏,牽絆住,【於此二者,宜加審察。】名根、愛念,意思是說兩種生死的根本,你要冷靜、冷靜地觀照無常世間有一樣是我們的。所以說:世間我所用,非我所有。世間是暫時借我們用的,沒有一樣是我們的,【苟不把家緣世事一刀斬斷,】如果你不把家緣俗事一刀斬斷,【六字】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洪名盡力提起,慾望娑婆之脫,安養之生,】往生極樂世界往生,【難矣。】這個就很困難。意思是說你不能一天到晚只做善事,你參禪參那麼久,也已經了解禪了,念佛你也念了,但是你如果沒有把生死心提起,不切,盡力提起六字洪名,你想要從娑婆世界解脫,到極樂世界,難矣。就是非常地困難。你們看省庵大師的當著棒喝,修禪修到已經有消息了,他也叫你放下念佛,【不生安養而欲脫生死,】你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你想要了生死,【不脫生死而欲免墮落,抑又難矣。】那就更難了,抑又難,那就更難了,意思是說,你如果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你想要了生死或者是你沒有了生死,想不墮落三惡道那就更難了,來世你是不是能聽到佛經都不知道,【縱一生兩生不失人身,濟得甚麼事?】能幫助你什麼呢?縱然你今生沒有墮入三惡道,沒有失去人身,兩生,再來世,兩生不失人身,濟就是助、幫助,濟得甚麼事?能幫助你什麼事呢?就是來世你也是迷迷糊糊的。

【嗟乎!】就是感嘆詞,哎呀!【居士心如此明利,】你參禪已經對本性有悟了,你這么利的根機,【家緣如此豐足,】家裡經濟也這么好,【繼嗣】嗣就是子孫。賢嗣就是你這些子子孫孫【如此賢能,】很有才幹,【事事適意,】你事事都這么如意,【尚不放下萬緣,】你若不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為天負人耶?為人負天耶?】是天辜負我們人或是我們人辜負了天?【不以念佛為急,而以世間小善為急,不以生死大事為先,而以人天福報為先,是不知先後也。】先是重,後是輕,先就是比較重要的事情你不知道念佛生死才是先,善是後,其實兩樣都是一樣重要。

居士不求福而常作福,】你當然不求福,但是你常常作福,【雖欲出生死而反入生死,】因為你福報太大了,你的福報太大又不知道要施捨,不知道要救度眾生,享受,【皆由不知所緩在彼,所急在此,】所緩就是放慢一點,在彼就是行善,造橋鋪路,這是比較慢。所急在此,此就是生死生死才是大事,生死才是大事,【致使北轅適越,】北轅,轅就是駕車而行,適就是前往。越(yuè:木星起步的地方。即今錢塘江下游兩岸地區。)就是古時候南方的種族的名字,北轅的意思就是你駕著車子往北走,卻想要到南方的國家,意思就是你在台中想要到高雄,卻開往台北,或是你想要到高雄卻開往台北,或是想要到台北卻開到高雄來,那怎麼可能到目的地,根本就不可能,致使北轅適越。北轅適越,轅就是駕車而行,適就是往,越就是南方的一個種族的名字。北轅適越,你駕著車子往北方走,卻想要到南方來,那是不可能的,【卻步求前也。】卻步就是退後。你想要前進,前進就要往前走,你沒有,你卻往後走,這怎麼可能。

居士今日要務,唯當謝絕人事,一心念佛。加以齋戒二字,尤為盡美。】這樣更好。

【大抵】大概,一般而言,【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悠悠散善就是整天懶懶散散的,懶散鬼那種懶散,叫他做早課也不要,叫他做晚課也不要,叫他精進念佛也不要,一天到晚就是睡,常常躺著睡覺,稍微業障現前就喊:我很苦!他都沒想到以前人的痛苦到什麼程度,所以我們現在人的根基不是差那是爛,太爛了,稍微苦一點就受不了了,稍微苦一點就受不了了。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因循就是遲延苟且不知振作叫做因循。遲延,延遲顛倒,遲延苟且不知振作叫做因循,不知道要振作自己,就是不想精進,怠惰就是懶惰,【所能脫。】所能脫,【無常迅速,旦暮即至,】早上太陽一出來,晚上馬上就到,意思是說我們一出生,一下子就要接近死亡了,【安得不為之早辦耶!】怎麼能不及早來念佛做準備?

【衲所知識者甚寡,】衲就是衣服補了又補叫做衲,補了又補的衣服叫做衲,百衲衣、百衲衣、這是出家自我謙虛的稱呼,意思是貧僧的意思,衲就是貧僧的意思,我所知道的很少,【知識之中,求可以語此事者尤寡,】在這么多人當中,能夠告訴你這種事的人更少,我本身懂得少,但是在知識當中,能夠告訴你這種事的人更少,【舍居士一人,而深以期望者誰哉?】能夠期望誰來了解我的心,【倘不以人廢言,幸加努力。】倘就是如果,如果你能夠接受我的意見。廢言就是不接納人家的建言,意思就是如果你能夠接納我的建言,不以人廢言,就是你不會因為我無知這是謙虛,意思就是如果你不會因為我無知而不接納我的建議,那麼你好好地努力,幸加努力你就好好地努力這是省庵大師的謙虛,【若曰:吾不能也,】如果你說:我沒有辦法,我業障深重,【則亦無可奈何矣。】這樣我也無可奈何。就像今天師父徒弟一樣,我有法,有食你一定要走,則亦無可奈何矣,我也沒有辦法

【謹按:修凈土者,非不需作諸功德事。《無量壽經》謂:念佛而廣修功德者為上品不修功德者為下品,惟當以無所住心,隨緣而為之耳。若不心念佛,而惟孳孳(孜孜)】而精進,【專以世間小善為急,】勤修世間小善為急,【人天福報為行,是大不可。】意思是說要懂得輕重,善事要做,沒錯,但是一定要念佛,而且他又告訴諸位不要改修別的宗派,一定要一句念佛念到死,不要改變你的初衷。

【《華嚴經》偈曰: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心佛及眾生,這三種有什麼差別,【此無差別雲何?曰菩提是。梵語菩提,華言為覺。此菩提覺,約法而言謂之心,約人而言謂之佛及眾生菩提之體,豎窮橫遍;】豎窮就是指時間,橫遍是指空間。豎窮三際,橫十方,所以豎窮橫遍就是表示交織在一時空之全部,一切時空都遍布叫做豎窮橫遍,【菩提之相,萬德庄嚴;】菩提就是我覺悟的相,這個就是萬德庄嚴,【菩提之用,】就是我本性、覺性的妙用,【神化無方。】自自然你就具足自在神通力,【在佛則全體顯現,】佛已經證得菩提,所以全部的本性清凈心,他都顯現出來,【在眾生則隱而未彰。】但是在眾生是隱藏起來還沒有顯現出來,未彰這個「彰」就是不不明顯,【惟其隱也,】因為眾生佛性菩提還隱藏者,【故須方便以發之;發之至於究竟,則為成佛。然而能發之心,未嘗不是菩提,】我們所發的心不能離開菩提,【此之謂菩提心。夫發眾生在隱之菩提者,即下化眾生之事也。】眾生在隱就是還潛伏著。這個「隱」就是當作「潛伏」。我們發眾生潛伏的菩提即是下化眾生之事,意思是說我們開發放在每一個眾生內心菩提心,這個就是真正的下化眾生,【菩提發至究竟成佛者,即上求佛道之事也。總之,皆是菩提心也。我儕學佛,】我儕這個「儕」就是平輩、同輩的學佛的人,【雖尚在眾生數】就是眾生位子眾生階段眾生這一類,【而未得成佛,】是尚未成佛,【幸皆具此菩提心,苟能發心,則眾生可度,佛道可成,方不負此所學。此古德所以有勸發菩提心文之作也。然勸發菩提心文舊傳不一,而未有如省庵大師之文懇切詳明者。大師之文,舉各教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諸相,及發心十種因緣,為明辨啟發之資,】為了使大家了解,【而歸結於迴向極樂,以彰其效。非尤為我凈業同仁之所宜拳拳服膺者乎!】拳拳就是時時謹記在胸中,盡力持守不使失去叫做拳拳服膺。拳拳服膺就是隨時隨地都牢記。

【圓瑛老法師夙以宏化為家業,】夙世以宏化為家業,圓瑛老法師做《楞嚴經》的講義,【屢講此文,】一直再三地講這個文章,【其弟子明如記錄之,於此文義蘊】就是含意,【詮發無遺,】詮發這個「詮」就是解釋,把這個道理開發出來,把它解釋得很清楚,【可謂善述者矣。】可以說寫得很好,【圓公早歲安禪,悟明心地。】你看他也明心見性,悟明心地,透視,悟到心地功夫,【長游義海,】長游義海,就是進入《大藏經》的道理,義海就是《大藏經》的義理如海,像海那麼大,長游就是很自在,意思是說:《大藏經》沒有一部他看不懂,長游義海,因為他能夠貫通,長游可以說貫通《大藏經》的意思,長游義海,【了徹靈文。】靈文就是經典,因為可以啟發我們靈性文章,可以啟發我們本性東西叫做了徹靈文。靈文就是經典的意思,佛所講的經典叫做靈文,【殷殷以救世為心,在在以度生為急。講座遠敷於群島,】遠敷就遍布於海外群島就是海外,意思是說圓瑛老法師不只是在中國講經,海外他也有,【丈席接跡於諸山。】丈席就是住持住持,去那裡當住持,又去那裡當住持,諸山住持,【龍天推出,不辭擔荷。】他沒有推辭,就是不怕辛勞,【忍辱負重,】他忍辱負重,【道俗翕然。】這個「翕」就是合的意思。他來這個地方,道就是出家人,俗就是居士,這些出家人,這些居士跟他得來,意思是說這個人為人大慈大悲,沒有一個人跟他合不來,他做人的德行夠。

【近以國家多難,】最近因為國家多難,內戰,【法弱魔強,慨津梁之已疲,】津梁就是口述弘法演講,因為國家多難,無一處可講經,沒有辦法他也得很疲勞。津梁(津梁:渡口和橋梁,比喻用做引導的事物或過渡的方法手段。)這個「津」本來是口水,嘴巴的口水,津梁簡單講就是口述,就是弘法利生講演的部分。慨津梁之已疲,講經已經講得很累了,因為戰亂沒有辦法,【托文身以垂教;】不得不停下來寫文章利益後代的人,講經講到一半,因為戰亂沒有辦法講,乾脆拿起筆來寫,就是這個意思,【因取舊稿修治而釐定焉。】拿舊稿經過修改,所以釐定,清除不必要的,加入需要的資料,叫做釐定,【清齋晏晦,謝絕諸緣,】清齋(清齋qīng zhāi:1.謂舉行祭祀或典禮前潔身靜心以示誠敬。《舊唐書•禮儀志四》:「其太尉行事前一日,於致齋所具羽儀鹵簿,公服引入,親授祝版,乃赴清齋所。」唐•顧雲《華清詞》詩:「相公清齋朝蕊宮,太上符籙龍蛇蹤。」《武王伐紂平話》卷下:「 文王清齋三日,沐浴聖體。第三日,文王宣文武排鑾駕再去求賢。」2.謂素食長齋。晉•支遁 《五月長齋》詩:「令月肇清齋,德澤潤無疆。」唐•王維 《積雨輞川庄作》詩:「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清•唐孫華《恕堂再次前韻見贈複次韻答之》:「中夜飢腸自雷轉,清齋三月常無鹽。」3.清靜之室。郁達夫 《鹽原日記詩抄》之二:「何人解得山居樂,六月清齋午夢涼。」)就是持清凈齋,晏就是清晨,晦就是晚上,就是早晚都持清凈齋,而且謝絕諸緣。晏就是晨,晦叫做晚,早晚持齋,謝絕諸緣,【唯孜孜以立言為務。】就是他整天都在寫作,立言就是寫作,寫文章,【而《楞嚴》一經,尤為師一生精力所萃。】萃cuì就是聚集,他一生所聚集的精華,【八番講演,心得孔多。所纂全疏,亦削稿有期。】這是在說《楞嚴經》,八番講演,經過八次的演講,講一段休息一下,講一段再休息一下,經過八次的演講,心得孔,有孔才能通,就是使人家更明了,心得孔就是有所領悟的意思,心能夠貫通。所纂這個念cuǎn,把筆拿起來,叫做編撰的意思。圓瑛法師所編撰的全疏,解釋《楞嚴經》的叫做疏,亦削稿有期,削就是除掉那一些不必要的,已經接近完成了,有期就是已經接近完成了

【今以《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待付手民,】現在把發菩提心文的講義,待付就是等待,付就是交給,手民就是排字的職業工人。以前不是用電腦,以前是手來排版的,所以待付手民就是要交出去準備排印的意思,手民就是以雕刻或排字為職業的人叫做手民,都要動到手,簡單講就是現在的待付排版的意思,排版的意思,【屬圓凈一言附之。】屬,交代,叫我李圓凈寫幾句話,附帶於後,【謹略述因由,】所以就簡單地講述原由,【俾】,令。【讀此講義者,藉知】藉就是由此而知道,藉著這個勸發菩提心文或者是圓瑛法師註解,經由圓瑛法師註解,知道【吾師宏教之大凡雲爾。】他偉大的地方

民國二十九年六月十日】

【定煇】是他的法號【李圓凈謹序】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上海圓明講堂圓瑛弘悟講】

上海圓明講堂圓瑛弘悟」,一個是外號,一個是內號,圓瑛弘悟「講」。

【侍座受度弟子明如日進記】

「侍座」,在身旁叫做侍座,就是他侍者,「受度弟子」,讓他剃度的,「明如日進」,也是一個外號,一個內號,「記」。

【今講此文,依照賢首宗,】賢首宗就是華嚴宗,以華嚴經典為主,特別創立一個宗派叫做華嚴宗。若是以《法華經》創辦的叫做法華宗,法華宗。若以《大般若經》創造的叫做般若宗,簡單講就是性空宗。依照賢首宗【十門解釋,略事發揮:

【一、總釋題目】  【二、撰文法師】撰文就是寫作文章法師,就是省庵大師。  【三、啟教因緣 四、藏乘所攝】 

【五、教理淺深  六、宗趣分別】 

【七、能詮】詮就是闡明、解釋的意思。能詮【教體】 

【八、所被機宜】這個有兩種讀法:一種讀作所被機宜,所被就是所加被的。一種直接所被機宜,也是加被的意思,所以這個有兩種念法。所被機宜,古人是這么念的,被就是加被,所以這個有兩種讀音,都可以。我們知道意思就好了。 

【九、力用殊勝    十、別解文義】就開始進入文章

今一 總釋題目

【勸發菩提心文】

【題,為一文之總綱。文,是一題之別義。欲知別義,須究總綱。總綱若明,別義自易。如提綱,】綱就是網的總繩子,比較粗的繩子繩子從細要網起來的四周圍就比較粗,那個叫做綱。網的總繩叫做綱。【則網目自彰;】彰就是明顯,這個念qiè,【挈領,】就是提起來、拿起來。領就是衣服護頸的部分,衣服的領子,【則衣縷自直。】縷就是絲線。我們捕魚的魚網,綱如果拉起來就清清楚楚。挈領,衣服如果提起來,絲衣自然就直,縷就是絲線的意思。衣縷那個縷就是絲線。自直,自然就直。【是以首門,即總釋題目。亦提綱挈領意也。

此題六字,應分通別二題。】通題就是每一個文都叫做文,譬如《龍舒凈土文》、《雲棲放生文》,這些都是文。別題,只有這一本才叫做《勸發菩提心文》,所以別就是與別的文不同,【前五字是別題,】勸發菩提心叫做別題,只有這一本如此而已,【他文非此題故,名之為別。】不同於別本,【文之一字,是通題,通於他種故。如《龍舒凈土文》、】它也是一種文,【《雲棲】,把筆拿起來,明朝蓮池大師叫做雲棲和尚,雲棲就是蓮池大師明朝的蓮池大師。雲棲【放生文》等,】他做這個放生文,也是文,這個也是個通題,【皆可名文。別題,是所詮之法義。】別題就是所解釋的法的道理,【通題,是能詮之文字。文者義之表也,】文章是什麼作用文章就是要表達道理道理要藉由文章才會實在,【義者文之實也。】道理也是文章的實在,【文稱於義,】稱就是恰合、適當,非常地適當。文章於義就是文章剛好符合道理,【義隨於文,】道理隨著文章,【文義相資,能所不離,】文章是能詮,道理是所詮,能所是不離,【合為題目。

應知此題,具含人法能所。】人跟法的能所,【按古德七種立題,】因為以前我們都講過,但是我們再簡單解釋一遍:題目離不開三種情形,【以人】為題目,以【法】為題目,以比【喻】為題目,【三字:單三種(是一字),】人、法或是比喻。底下講得更清楚,【單人,】以人為題目的,【如《佛說阿彌陀經》;】佛也是人,阿彌陀也是人,佛說阿彌陀,單人。就是《佛說阿彌陀經》這個題目,是以人立題的。【單法,如《大般涅槃經》;】《大般涅槃經》,《大般涅槃經》這個統統是法。

七種立題

單人:《佛說阿彌陀經

單法:《大般涅槃經》

單喻:《大寶積經》

人法:《文殊般若經》

人喻:《如來說師子吼經》

法喻:《妙法蓮華經》

具足(人、法、喻三具足):《大方廣佛華嚴經》

【單喻,如《大寶積經》。】就像寶貝集合起來,這是比喻,單喻立題,【復三種(是二字),人法,如《文殊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所以《文殊般若經》是人跟法立題的。【人喻,如《如來說師子吼經》;】師子吼,如來是人,師子吼就是比喻,佛在說法就像獅子吼,百獸都會懼怕,他講得道理。【法喻,如《妙法這是法,【蓮華經》。】這是比喻法,所以是法喻立題。【具足一種(具三字),如《大方廣(法)佛(人)華嚴(喻)經》。】大方廣就是所講的法很大很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比喻,所以人、法、喻都有,【本題明是單法立題。】單法。【以菩提心,是性法;乃眾生自性本具之法。勸發二字,是修法。】教你如何修,修法是一個法,性法也是一個法,【既經勸發,必依菩提心,而起菩提行,修諸行門,求證菩提之道。題中明文無有人喻字面,故曰明是單法立題。】只有法而已。

底下,【若以義推,】若是以道理來講,【實含人法能所。既有所勸發菩提心之法,必有能勸發菩提之人。若無其人,誰為勸發?當知勸發屬教,】教人發菩提心,【發心屬機,題具對機施教之意。】對眾生施教。【勸者:勸化、勸導、勸勉。

勸化,如雲:一切眾生,當發菩提心,方能出離生死苦。勸導,如雲:我等本是佛,因為無明所誤,】每一個眾生都是佛,但是因為無明遮蔽所誤,【而為眾生。今當返迷歸悟,稱性起修,】合於本性修行,【上求佛道,下度眾生。勸勉,如雲:既發菩提心,須行菩薩道,必要經過三個難關:難行能行,】難修行的我們要忍耐住。我們現在出家只是早晚課,八十八佛都不拜,要如何成就大德,以我個人來講,是因為我現在要準備功課,以我個人來講,我打過佛七,十三次,煮雲法師的佛七,十三次,他是一天拜一千拜,他一天拜一千拜,是九支香,除外,休息二十分鐘要上廁所的,休息二十分鐘要上廁所的,這樣收集起來的一千拜,不像我們講堂這種修行法,就這么精進地拜,我那個時候初發心勇猛雲萬佛寺,萬佛寺聖印法師那裡,那一年剛好請他雲打大專的精進佛七,我去參加,拜到腳爬樓梯的時候一直抖一直抖……一直抖,那個時候是大覺一年級而已,一起抖,大殿在樓上,寮房要下兩、三層樓,下樓腳一直抖要扶著樓梯,很勇猛沒辦法,我七分鐘拜一百拜,你想想看,七分鐘拜一百拜,下去上來,下去上來……那個時候初發心勇猛。難行能行,但是很有感應,非常地感應,佛看我很虔誠,我到齋堂的時候,坐下去就睡著了你看我多累,坐下去就睡著了,累得……一天只睡兩個鍾頭,我十二點去休息兩點就爬起來拜,所以我以前也吃了很多苦,這個還不算什麼,這種打佛七我還忍得住,看藏經就比較困難,看藏經不懂還要查資料,還要自己參,還要自己參,又沒有人在身旁指導,我如果有疑問拿去問人家,幾乎大家都不懂的比較多,這個很奇怪,問人家幾乎大家都不懂,我如果不懂的,對方幾乎也是不懂,不管問多老的,幾乎是不懂的比較多,不懂就去問,不懂就要自己想,參、參、參……所以我說你們現在福報大,因為我已經懂了,現在告訴你們,你們就簡單了,以前都是師父自己一個人的智慧,我們的文學的程度自己看《大藏經》,一天看十四個鍾頭,十四個鍾頭坐在那個地方,一坐就是三、四個鍾頭,吃飯才起來,吃完飯經行一下上個廁所,再繼續、再繼續……看到廣化老和尚(他就)說:這么看很快就會死,很快就會死。說我這么看藏經很快就會死,所以我說我們現在徒弟是一個早晚課他都不參加,身體稍微不舒服就打開冷氣納涼了,一代不如一代,真的一代不如一代,還不敢對他大聲,不敢說他,說他,明天就對不起、對不起。所以要慢慢來、慢慢來,所以我現在的鑽叫做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為什麼?因為現在的眾生根機不夠,不敢逼得太緊,逼得太緊他會受不了,像我就不必人家逼我,我不必,我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我這個人很自愛,我如果要完成一件事情都不必你來操心,像現在我們要完成四十一甲地,我都不必讓徒弟操心,你都不必擔心,從頭到尾我都會得很妥當的,我就有這么小小、小小、微不足道的優點,就是很有責任很有責任。有時候我看到徒弟感慨很大,根器怎麼會這樣子,說他一、兩句不高興,不高興,他就說:師父,我明天要離開。說:好,好!順你的意,順你的意,隨便你要如何,所以現在的人有那一種師父,有這種師父要教導他,但是問題現在沒有那一種徒弟可以受得了我們的教導,沒有辦法他不能忍受我們罵幾句,沒有辦法。話講回來我也不高僧大德,因為我是矮僧無德,所以我不攝受人家。我現在有一願望我很富有不是因為我有很多,而是因為我要求很少,對不對?所以我只要求如果四十個到最後希望能夠留一個,至少幫我衣服、泡個牛奶,這算是最基本的條件,因為我如果定位我會很失望,我的定位是一百個,我好不容易撐到四十個,我的希望很大,動不動要走,動不動要走我會很失望,所以我現在不要定位,我不要定位男眾到底有多少人,一切隨緣。所以說我們難行能行,【難捨能舍,難忍能忍。】現在沒有了,沒有了,可以說不曾見過了,不曾見過了,一點點苦他就無法忍耐了,又說不得,所以不能成大器,不能成大器,不能講,你不能罵也不能……打不要講,像以前大陸用打的,我打他,他比我還力氣,對不對?所以說現在的難行能行、難捨能舍、難忍能忍,zero,根本不可能,他怎麼會聽師父勸告,忍耐、委屈,為了僧團、為了佛教,我們就是要忍耐,沒有,沒有辦法。【菩提心須堅固不退。】這個也難,所以我也不抱任何希望,隨緣隨緣這樣就解脫解脫。居住在一佛教大幸,不住在一起也沒有辦法誰也沒有辦法就是這樣子

好,休息一下。

我們剛剛談到那個江陵,是不是?江陵,是不是?江陵是在一本的?是哪一本的?《普賢行願品》,是不是?那是湖北省的潛江縣西,古時候的湖北省的潛江縣境內西邊。

【發者:發明,發起,發展。

發明:如聞勸之後,發明自性真心即是菩提心。】我們的菩提心是【廣大】心,像虛空那麼大,【平等,】心,沒有高下,【一向迷而不覺,】我們迷了而沒有覺悟,【今承指示,開解明了,謂之發明。

發起:】就像接受人家的勸告:【如既承勸明了,】接受人家的勸告明了,【即發起此菩提心。智悲並運,】就是運用,【解行相應,】解和行而相應,【躡解起行,】躡就是追隨的意思,躡解,簡單講就是依解起行,我們了解道理,但是我們要去做,【謂之發起。

發展:如既發菩提心,而修菩薩行。則六度齊修,四攝普被。】四攝法我們已經講過了同事、愛語等等,這個已經講過好幾次了,不了解的人去查《佛學大辭典》,【令未種善根者種,已種者增長,已增長者成熟,】所以多聽經多聞法,無論我們聽不聽得懂,一天來撿一、兩句,撿一、兩句,如此我們根機慢慢、慢慢就成熟,所以俗語說積少成多,積少成多,我們人不管懂不懂一直來聽經,那就不得了了,不得了了,就是六、七十歲不識字,假使你每天來聽經,每天來聽經撿一、兩句,撿一、兩句他就會懂得比別人多,懂得比別人多,還會開示別人,【已成熟解脫。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謂之發展。

真性菩提:以理為道。

實智菩提真實智慧

方便菩提:對機施教為道。

菩提

菩提心,即是道心。梵語菩提,此翻為道。菩提有三:一曰真性菩提,】就是我們的本性,當下就具足有覺性,但是因為我們沒有覺,我們整天都在計較,整天都在斗爭,整天都是是非善惡,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哪一個有修、哪一個沒有修,自己有沒有修都不管,整天都是在管別人的生死,所以我們真性菩提沒有開採出來,瞎忙,替別人忙,不會替自己忙,這也是一種簡單的根機,他自己的生死不重要,別人的生死比較重要,論東論西浪費生命,【此以理為道也;】真性菩提每一個人都具足這是理性為道,理性就是無相的意思,真性菩提就是無相的意思,只能在理性去了解,沒有一真實體。【二曰實智菩提,】顧名思義,實智就是以智慧為道,【此以智慧為道也;三曰方便菩提,】每一尊佛證菩提的時候,他一定有方便,他一定有辦法眾生,【此以逗】(透)【機施教為道也。】透機就是了解根器,他了解這個根機,施教就是要如何教化他。

再來,【真性,乃真如自性,】我們真性就是真如本性,【聖凡同具。迷之為凡,悟之成聖。迷悟雖殊,生佛一致,平等平等。《楞嚴經》雲:大地草木,軟動含靈,】軟就是叫做軟一樣的,軟動,軟綿綿的會動,一般而言如蚯蚓或是蟲,會蠕動的叫做軟,全身都沒有骨頭的意思,軟動含靈,全身都沒有骨頭的,【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依此不特生佛無異,實則情與無情,皆同一體。】研究唯識的人完全了解,情就是佛性無情就是法性,有情無情叫做精神物質,都同歸於自體分,都來自於我們的自性清凈心,迷了以後的無明業力所變化,所以情與無情其實是同一體,你若證悟法身你就包容一切,當然情與無情統統是你的法身,所以因為有很多人不了解,不了解,說:師父,菜有沒有生命我說:有。說:有生命,你們修行人吃素,你們也要把菜拔掉,這也算是殺生我說:對。說:你們也是犯戒?我說:對!但是在還沒成佛之前沒辦法,總比殺眾生的肉來吃還慈悲,今天我是行人我不飯吃菜吃素食,不然你叫我吃什麼?不吃能活嗎?總比殺眾生來吃還慈悲吧。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他們都拿這種問題來問難我們,等到我們成佛再來度他們,菜也是有生命沒有錯,但是我們沒有成道沒有辦法,我們沒有成道,我們如果證阿羅漢果,一個禮拜吃一餐就受得了了,成佛無量劫不必吃也不成問題,所以退而求其次一定是這樣子世間你殺人罪一定比較重,你砍樹也不可能判你死刑,對不對?你去偷拔菜罪一定比較輕,你雲殺人、殺眾生動物,罪一定是比較重的,所以見血不吉利,因此你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至少、至少。雖然我們不能完全斷掉不殺生,因為植物是有生命的,我們沒有辦法斷,我們至少比一般人還慈悲,要不然該怎麼辦?只能退而求其次,要不然你不要吃?不要吃有一辦法,就是整天喝牛奶喝牛奶也沒殺生,對不對?我喝牛流出來的東西牛乳要新鮮的話,就在內門自己養一頭牛,餓了就蹲下去喝,這樣就沒有殺生了,對不對?我也沒有殺動物了,也沒有拔菜,對不對?要不然該怎麼辦?只好整天都喝牛奶了,要不然該怎麼辦?那個沒有辦法這是雞蛋裡面挑骨頭,為難我們吃素的人有一種人知見錯誤:吃素食也是殺生,殺狗來吃也是殺生,同樣是殺生我就狗肉了還吃素。我說那是你的歪論,正論不是如此,殺狗人人都說很殘忍,吃素食人人都說很慈悲,對不對?眾生雖然情與無情來講,無情算是業障比較深重,離成佛的道路還很長遠,暫時先用一下不然怎麼辦?沒有辦法。《楞嚴經》裡面講,還有一種變石頭的,變石頭的,外道修行修無想定,修無想定,無想定,因為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式,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式,無想定福報盡掉下來,變成一顆大石頭,變成一顆大石頭。打它還會叫,叫他輕一點,打他還會叫,所以石頭拜久了,變成有神明就是這樣子,變石頭神,變石頭神變得很靈,石頭拜久了,變成有神明,所以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在《楞嚴經》就講得很清楚,所以說雖然,雖然我們是動物,但是我們對植物,包括我們的桌、椅、一切我們都慈悲,皆同一體,【在有情分上,名之佛性。在無情分上,號曰法性。今約有情眾生即是人人本具之佛性,名曰本覺,亦即如如理;真實不虛,無有變異。故曰真性菩提,以理為道也。

實智,乃真實智慧,非同世間所有世智辯聰也。】世間都是小聰明而已,他沒有什麼智慧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有時候會作姦犯科的都是世間聰明的人他自己都覺得他很行,所以被小聰明所誤,【世智不離生死,】世間聰明沒有辦法脫離生死,【實智能菩提。即稱如如理,所起之如如智,】簡單講有理性人就是有智慧,有智慧人就是懂得道理,就是這個意思。如如智道如如理,就是有智慧的人,他一定和人講道理,胡鬧的人就是沒有智慧,他吵得你受不了,受不了。大部分的男眾比較會瞎鬧,不曾聽說女眾在胡鬧,不曾,不曾聽說。我都說女眾的好話,【亦名始覺。】就開始有一覺悟,【依此始覺智,反照本覺理,】本覺的道理,始覺智反照本覺的道理,【照徹心源,】就是明心見性,【真實了知,即是根本智,】根本智,我們本來所擁有的叫做根本,如樹之根,【及實智。故曰實智菩提,以智慧為道也。】所以,真性菩提,我們前面所講的,真性菩提是以理性為道,真智的菩提是以智慧為道。方便就是以度眾生為道。

【方便,乃權巧施設。】權巧施設的人很重要,這個很重要,沒有這個沒辦法眾生沒辦法眾生。舉個例子講,昨天有一位女眾帶了三個兒子來,說對師父很有信心來了,她不會不好意思,我也直接回答她,我也不不好意思。她說師父,我請教你一個問題我說:好。她說月經來。她已經生三個小孩了,我也生了很多,我生了好幾百個,她生三個而已我是無所謂。說:師父,有人說月經來那一天不能誦《金剛經》。我說:你根據什麼?她說有一比丘尼告訴她的,說月經來不能誦《金剛經》。她很困惑,她很喜歡誦《金剛經》。我說:是哪一部經典這么說的?她說:是另外一個師父講的,我也不懂就耿耿於懷,月經就不敢誦怕不幹凈。我說:這個沒有什麼根據,《印光大師全集》裡面也說得很清楚,說這是我們女眾每個月都固定的事情,這個也不是我們叫它來就來,叫它回去就回去,那是沒辦法事情,印光大師叫我們要常常換干凈,叫你停的意思不是不能誦,是量大很麻煩,跪下去馬上又站起來,跪下去馬上又站起來很麻煩,要是坐著也可以。三藏十二部經典全看過了也沒有說女眾的生理期不能誦《金剛經》,哪有回事。所以我跟她說讓她很高興,我說:沒有這回事,這個不是我們所能裁決的事情生理本來就是這樣子我說:「如果我今天剛好月經來,我問你:剛好我要往生極樂世界。我請問你:佛要不要來接引我?」她怎麼知道要往生那一天月經有沒有來?對不對?這種說法說得通?她說:這樣師父說得比較有道理。說:對,比較有道理。今天我剛好月經來,又想要往生,剛好臨命終到該怎麼辦?佛不來接引,佛有分你月經有沒有來嗎?笑死人了哪有回事我說這個就是不懂得方便法,不是這么說的,她不懂哪有人這么講經的,這么說就不對了,如果你今天太累了,太累了,第一天、第二天累了,休息這是對的,但是說不可以誦,這個沒有根據的,你根據什麼?不然你拿給我看?哪一部大藏經裡面說生理期不能誦《金剛經》?沒有這回事,你盡管誦有因果我負責,常常換保持清凈,自己把它做好個人的衛生,做好就好了,這個沒問題、沒問題,佛哪裡選干凈的才來接引,不幹就不接引,他對眾生也都……你不曾聽佛說不垢不凈,不曾聽過?不增不減,對不對?這個叫做權巧施設,要度眾生你要懂得說話,站上對方的立場,【先鑒眾生機宜,】先鑒就是省察,省察眾生的根機,【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應以何法得度,則說何法。種種方便,化度眾生即從根本智起之後得智,又名差別智,及權智。故曰方便菩提,對機施教為道也。】就是從根本智產生後得智,根本 智就是先天,後得智就是後天所修持

菩提又譯為覺,菩提心即自覺覺他之心。】要覺悟什麼?覺悟世間是苦,覺悟世間無常覺悟世間子孫靠不住,覺悟這個世間金錢靠不住,覺悟這個世間因果絕不饒人,不要做違背因果事情覺悟我們的口業、身業、意業要清凈,整天都觀照我的生死,注意我們的行為,別人如何別人負因果,我們如何我們自己負因果,【若但自覺,】的功夫,就密密觀照,【而不覺他,】這樣就不可以如果你自覺而覺他,就是不慈悲,【不名菩提心。】不想幫助眾生覺悟,這樣沒有菩提心,【故二乘之人,不發菩提心,惟大乘眾生,方能得發。經雲: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不為自己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最上乘就是絕對圓融無上的佛道,叫做最上乘,就是禪宗裡面所講的頓,當下真正承擔,發菩提心的意思。

菩提心當雲何發?】該如何發?【須知菩提心者,從大悲起。】就是發菩提的人第一要學不是學悲,是學大慈悲,那個悲只是小悲而已,大悲就是無條件地犧牲、奉獻自己,你們想想看,一個人無條件地犧牲、奉獻自己,你就肯放棄自己的見地附和、融通整個僧團,融通整個團體,你如果肯犧牲自己救度眾生你就不怕辛苦,無論遇到什麼境界你就勇猛向前,所以大悲心,你進入菩提心的前奏,你就一定要有悲心,想要利益眾生,像師父也有發這個菩提心,所以今天我如果病苦我就想有這么多眾生要來聽經,因為我一個人能夠救這么多眾生,然後錄音再傳出去,今天我的病苦又算什麼?病苦就不感覺了。所以講,【菩薩修行此心為先。若不大悲之心,一切萬行,無從建立。】的確如此,的的確確。底下解釋得更清楚,【何為大悲心?視大地眾生,皆為一子】所以孩子都會犯錯,要原諒、要寬恕,【是也。子有飢寒疾病,為父母者,必以悲心而拔其苦。乃至不惜一切,而為其子。如能視大地眾生之苦,如己一子之苦而為設法救拔,如是之心,名大悲心。】所以如果要發菩提的人有一很重要,碰到眾生無知,你絕對要忍耐,當做我們的孩子,目前來講還沒成熟,所以他這樣擾亂、心浮、寬恕。我現在都是用這種觀照:徒弟如稍微在起伏,我都認為他總是剛出家還不太懂。我現在抱一個原則就是不要太過分,錯得不要太離譜就可以了,這樣就可以了。大悲心慢慢含攝,慢慢教育他,因為根器不夠。

《起信論》三心

直心:正念如法

深心:好習自利利他諸善法。

大悲心:欲拔眾生苦。

【《起信論》三心,】《起信論》全名是《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是印度的馬鳴菩薩所造,是南朝真諦三藏法師所翻譯的,《大乘起信論》是闡明如來緣起如來緣起,有生滅、有不生滅如來藏,生滅和不生滅,所以它是說菩薩凡夫發心修行之相,系從理論、實踐兩個方面歸結大乘佛教之中心思想,是佛教裡面一部非常重要的論,《大乘起信論》簡稱《起信論》,【亦即菩提心。】《起信論》三心,亦即菩提心,【一者直心,正念如法故。此念之所以為正者,不著二邊,起智觀照真如正理,】不著兩邊——不著空和有,【即契菩提心體。二者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好樂修習世出世間自利利他諸善行。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以平等大悲心,拔除一切眾生,分段變易二生死苦。】分段就是眾生因為煩惱,所以在三界生命一段一段,肉體有大和小,一段時間就要死,一段時間就要死,這個叫做分段,變易生死這個就是境界三界外受到殊勝微妙果報身,所以他就清凈身,所以境界的轉變叫做變易,其實他是沒有生死,是境界的轉變方便稱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三界內的生死,變易生死就是三界外的生死,【此二皆發菩提心用。今勸發菩提心,即勸發「起信」三心,令趣無上菩提也。

菩提心,即菩薩心也。《楞嚴經》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此心則舍己利他,大乘行願;非同聲聞緣覺,但求自利者所可同日語也。

菩提心,即進趣無上菩提之心也。此心自覺覺他,乃至覺滿,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此心通因徹果,】就是修因當下即是果,你若發菩提將來一定會通,徹底、決定通到佛果,就是決定沒有錯,你若發錯了心,這個因就不通達佛果,所以說此心就是菩提心,從因到果一定都是要這個心。此心通因徹果簡單講就是這顆菩提這一念,一定從因地修行到果地都不能離開菩提心,這個叫做通因徹果,【因中必發菩提心,果上方成菩提道。雖成菩提道,究竟不離菩提心。

文,即文言,名句文三身之一。】名就是名相;句就是多數的名;文就是文章,比較長的。【名詮自性,】用名相來解釋自性,【如雲瓶,非盆非碗也。】你怎麼說那一隻是瓶呢?因為它不是臉盆也不是碗,【句詮差別,如雲花瓶,非油瓶酒瓶也。文詮聯綴,】聯綴就是聯結的文,文章是解釋聯結很長的文字,【文義相聯絡;如雲此花瓶,是古磁,經時既久,火氣脫盡,盛水養花,可以耐久,新鮮不謝。今此文,由積名成句,積句成文,能詮顯勸發菩提心之義理,令生解起行故。此文,雖非經非律非論,而經律論三藏之旨,文中皆具,能成法益。】成這個法益。

【一總釋題目竟。】

二  撰文法師

【古杭梵天沙門實賢撰】

古時候杭州梵天寺一個出家人叫做實賢撰。那就是省庵大師,他分內號跟外號。

【古杭:即今之杭州也,昔亦稱武林。梵天寺在鳳山門外,】不是離高雄市很近的那個鳳山,鳳山門外。有一位老婆婆美國去遊覽,導游介紹那是金門大橋,老婆婆說:我的孫子在那裡當兵。那就是搞錯地方了,搞錯地方了,把美國金門大橋當成金門,實在差太多了。鳳山門外,【於有宋時代開山,明朝中興。沙門出家修道者之通稱也。梵語沙門,譯為勤息,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又謂識心達本源,】了解我們的本性,恢復我們的本性,【故號為沙門。】

【實賢是祖法諱,】是為了尊敬,諱就是對已經往生長輩的一種尊稱,【字思齊,號省庵,為】凈土宗【蓮宗】,叫做凈土宗,蓮宗【第九祖。江蘇常熟縣,時氏子,】就是他父親姓時,【為書家後裔。】就是他家都是書香門第,讀書人,後裔就是後代的子孫,後代的子孫,【祖生於清朝康熙十五年公元1686年,距離今天1991年,減掉1686,剛好三百一十九(305)年,省庵大師距離我們今天是三百一十九(305)年,康熙十五年剛好公元1686年,【八月初八日,生即不茹葷,】不茹葷,茹就是吃,不吃葷,【總角之年,】古時候未成年之時,把頭發綁成一束好像角,總角簡單講就是幼年,年紀輕輕的時候,【即有離塵志。】就是想要出家,離開五欲六塵,【父蚤逝,】那個(「蚤」)就是「早」,蚤逝就是早晚的「早」,蚤逝就是早死,【母張氏,】母親張氏,【十分賢明,知祖夙植善根,乘願再來,遂命出家。年七歲,禮清涼庵容選大師為師十五歲薙發,】那個剃就是跟這個「薙」一樣,剃度的剃一樣,【二十四歲圓具】就是受具足戒,【於昭慶戒壇。】昭慶寺,【嚴凈毗尼,】就是持戒嚴謹,【於道精進,常終夜不卧。】徹夜不眠,【尋入講筵,】後來就演講,【洞明性相】性就是般若,相就是唯識,很了解般若宗和唯識宗【二宗。從崇福靈鷲和尚,參念佛是誰。四閱月】把筆拿起來,閱月就是經過,中間那個閱就是經過,經過了長達四個月時間,【有省,】就是有所悟。四閱月就是經過四個月,經過四個月,【曰:我夢覺矣。】我的夢已經覺悟了,人家已經說出這句話了,你們的夢不知道何時覺悟我也是學他講:我的夢也已經覺悟了,我三十三歲就已經夢醒了,你們不知何時要夢醒。【由是機辯縱橫,】辯才無礙,【善說法要。和尚欲付衣拂受。】他這么偉大,要把祖師衣傳授給他,代代相傳,弗受就是不接受,【遂禁足於真寂寺,晝覽藏經,晚持佛號。】晝覽藏經,晚持佛號晚上佛號,【於己亥春,】己亥就是一個年,己亥春天,【詣】就是來到,【明州阿育王寺,瞻禮舍利(佛之靈骨)。二月十五佛涅槃日,大合緇素,】緇就是黑色衣服叫做緇,指出家人,素指白色衣服叫做素,指在家人,緇素就是表示出家跟在家,【廣修供養。並於塔前燃指,】燃指頭,【發四十八願,感舍利放光,眾皆共睹。作此《勸發菩提心文》,激勵四眾。誦者多為涕下,】就是痛哭流涕,【感化者眾。祖平生住持永福、普慶、海雲、仙林、梵天諸法席,】這些都是寺廟,永福、普慶、海雲、仙林、梵天諸法席就是講經,【化道崇隆,】非常地尊重,【三根普被。雍正七年,結蓮社,為文誓眾,】為文誓眾就是發誓,【畢命為期。】向大眾宣布畢命為期。

【己酉冬,】這是一個年代的冬天,【主席梵天寺,】就是住持梵天寺,【屏絕諸緣,】斷絕諸緣,【掩關】就是閉關,【寸香齋。】就是關房的名字

雍正十一年,】是公元一千七百三十三年,一七三三,簡單講他是在雍正十二年往生,就是一七三四年往生,【臘月臘月就是十二月。十二月【八日,告眾曰:「明年四月,吾去矣。」】你看,十二月八日就說明年四月要去了,剛好半年以前他就知道了,四、五個月以前他就知道要往生了,你看往生假得了嗎?【由是日課佛名十萬。

明年四月十二日,告眾曰:「月朔以來,】初一叫做朔,十五叫做望,所以月朔以來,從初一以來,【再見西方三聖,其將往生乎!」即書偈雲:

「身在華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

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無來事宛然。」】

去了布袋都是這么念的,事宛然,那根拂塵就甩一下,就去了這樣子。以前布袋戲也是看很多。

【於是具浴更衣,】換衣服,【斷飲食,】沒有吃東西,【斂目危坐,】坐好。

【十四日將午,面西念佛安然而逝。】往生。【送者麇】這個麇就是群雄的群,超群的群,麇【至,】這個麇就是超群餅乾的群,【祖忽開目曰:】又睜開眼睛說:【「吾去即來,】這位祖師太厲害了,我往生馬上回來,就是要再來眾生的意思,【生死事大,各自凈心念佛可矣。」】所以說真的,這些都是菩薩再示現的,才會這么厲害對不對?我們修了大半輩子怎麼都沒辦法,明年要往生,到現在還不知道,對不對?祖師都是菩薩再來的,【遂合掌連稱佛名而寂。世壽四十有九,】四十九歲就往生了,你想想看才四十九歲而已,【僧臘二十有五。】二十有五,【是冬臘月八日,】陰曆十二月,【奉靈骨塔於常熟拂水岩之西。後鄮山諸道俗懷祖道行,】後鄮山,鄮山是一個地方,諸道俗懷祖道行,懷念,【迎骨重建塔於阿育王寺之右。刻有《省庵法師遺書》一冊,略備始末。】略備始末。簡單把它的全文寫下來。

【二撰文法師竟。】

那個雍正十一年,是公元一千七百三十三年,一七三三,簡單講他是在雍正十二年往生,就是一七三四年往生簡單他是於一六八六年到一七三四年,一六八六年到一七三四年這樣剛好四十九歲,四十九歲,如果是我,時間也快到了,我已經三十九歲了,我看要找個時間閉關像省庵大師一樣開始念佛,等我把道場蓋好,閉生死關,不然怎麼辦?這也是要拼,不然怎麼辦?我閉關時間比較短,我如果沒有課,三、四、五就關在關房,六、七,沒有七,六、日、一、二再來,所以我一都是三天、三天、三天這樣子,三天、三天,三天再下來,三天再下來,要不然你們這些人不也不行,對不對?

三  啟教因緣

【良以法不孤起,】良就是一定有原因的,法不會無緣無故就跑出來,【起必有由。】作此《勸發菩提心文》一定有他的理由,【此文以何因緣而作,不可不知。細察因緣有二:一者總,二者別。

總乃由省庵法師,本覺內熏為因,】就是他悟到本性而有自覺,因為本覺的功夫為因,【熏起始覺之智,】起始覺之智,【流出此篇文字。復由眾生外感為緣,感動法師大悲,勸發菩提之心。】所以因緣具足就有這本《勸發菩提心文》之作。

【別則因緣具有十種;如本文備明:】為什麼要做這本《勸發菩提心文》呢?

【一、念佛重恩故;】因為佛恩很重,所以勸告人家發菩提心。

【二、念父母恩故;】父母對我們的恩,所以勸發菩提心。

【三、念師長恩故;】所以作此《勸發菩提心文》。

【四、念施主恩故;】所以作此《勸發菩提心文》。

【五、念眾生恩故;】

【六、念生死苦故;】

【七、尊重己靈故;】尊重己靈,意思就是要對得起自己的靈性,我們不要讓自己的靈迷迷糊糊,我們不要讓自己的清凈本性無量無邊的智慧神通靈性,被埋沒掉,所以要尊重自己,所以我們人如果能夠尊重自己,簡單講就是自愛者人恆愛之,自愛,尊重己靈就是這個人很自愛,很自覺覺悟自覺我就是佛,我為什麼還在此迷惑?我要尊重自己,所以他迴光返照,他了解自己即是佛,尊重己靈。

【八、懺悔業障故;】所以作此《勸發菩提心文》。

【九、求生凈土故;】求生凈土,為了求生極樂世界,所以要發菩提心。

【十、為念正法得久住故。

十緣義理,在後詳釋。

三啟教因緣竟。】要作此《勸發菩提心文》的總緣和別緣,一定有因緣的,有原因的。

四  藏乘所攝

乘就是古時候的車子,藏乘所攝是屬於小乘呢?或是屬於大乘?乘就是車子,小乘,為什麼稱為小乘呢?因為大部分的時間放在自利對於眾生,弘法利生比較不積極,不是小乘就不眾生大乘菩薩為什麼稱為大乘呢?他這輛車子比較大,載的人比較多,他是菩提心要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他寧願犧牲他的生命也要完成度眾生的任務,這個叫做大乘菩薩,所以藏乘所攝,就是要分別他是小乘或是大乘

【已知此文,發起因緣,有總有別。】總有因緣就是省庵法師自己有覺悟。別因緣,我們剛才講過有十種,【未悉藏乘,何所攝屬?】悉就是知,不知道他是屬於小乘還是大乘經典,何所攝屬?【藏有聲聞藏,】聲聞藏就是小乘的,【菩薩藏。】就是大乘的。

聲聞藏,厭苦斷集,】我們眾生了世間無常的,了解這個世間不凈,了解這個世間貪、嗔、痴充滿了苦惱的事情,所以小乘厭苦,厭離苦、苦的世間,集,集就是集合一切煩惱的意思,集簡單講就是貪嗔痴的別名,集合貪嗔痴的別名,一切迷惑就是集合貪嗔痴所造出來的業,所以集也就是集合痛苦,所以苦就是世間的果,集就是世間的因,世間果報就是痛苦世間生滅法的因從何而來?從集,從貪嗔痴集合而來,集合一切的惡業,故厭苦斷集,就是厭離果報,斷痛苦的因,集就是痛苦的因,世間痛苦的因,【慕滅修道。】這個滅就是涅槃,欣慕涅槃法而修道,這里是指正道、三十七道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