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

慧律法師主講

我們序文不看,自序這個地方不看,直接翻到經典部分,也就是前面四個page不看,直接翻到《大方廣圓覺經這個地方

[圓覺經講義卷第一]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一個句點,一個句點,段落分明。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這樣念就對了。

[上海] 就是大陸。上海有一講堂,叫做[圓明講堂沙門圓瑛] 外號,[弘悟] 內號,這是同一個人。譬如我叫做雲林沙門,因為我雲林縣人;雲林沙門慧律悟根,我的內號叫做悟根,覺悟聽根本。但是,你如果叫悟根,沒人認識,這是內號。[講] 這同一個人。

[受法門人] ,就是跟著他學法的人,受法的,同時聽這一經典的人。[雪相][戒凈] 也是同一個人,[敬錄] 。

[今講此經,依賢首宗]賢首宗就是華嚴宗,因為是賢首國師將它弘揚擴大,所以,華嚴宗又稱為賢首宗。賢首宗講經一開始,都是先[開啟十門。]這是用十個角度來講,[賢宗十門,前八門是懸示,]懸示的意思是說:大概,大概指示這一經典在講些什麼,[懸示]就是大概的開示。就是前八門一開始,就先讓你了解這部經在講什麼。[第九門總釋名題,]就是解釋這個經的題目。[第十門講解經文。]。但是,[今為便利聽眾起見,],所以[移第九門,]第九門就是總釋名題,就是先解釋這部經的經題,所以說:[總釋名題,而為第一,],我們研究這部經典,要先了解這一經典經題的意思。所以,[令人一聽,即得領知總題名義。然後研究諸門,有所標準,不致茫然。] 茫然就是迷迷糊糊,才不致於迷糊迷糊

[十門者:]哪十門呢:

[甲 一總釋名題],先了解這部經的題目的意思為何。 [二教起因緣],講這部圓覺經》的因緣是從而來。 [三藏乘攝屬]第三,這部圓覺經》是屬於三藏的什麼藏,是經藏、律藏、論藏呢?乘就是:是聲聞乘、還是菩薩乘呢?是大乘還是小乘呢?攝屬就是說:是屬於三藏當中的哪一部,經、律或是論?或者是屬於大乘?屬於小乘?是菩薩乘,或是聲聞乘呢? [四體性深遠],這部圓覺經》的體性是廣是狹? [五能詮教體],就是說這部經以何作佛事。以文字音聲,能詮教體。

[六所被(「被」pī)機宜]「機」就是根器這部圓覺經》到底是對何種根機而說?在第六門來討論。 [七宗趣分別],本經最重要的在講什麼內容它是何為宗。 [八力用殊勝],研究這部經之後,能產生什麼作用?為了使我們離妄證真。它有什麼殊勝之處? [九傳譯流通]這部經從印度傳來,翻譯的經過程是如何?由誰翻譯?為何能流通至今?傳譯流通就是歷史背景,它的歷史背景,讓我們了解這部經典是從而來。如何流通?有一個交代。才不是像神教的扶鸞,起乩說誰來降臨,然後隨便畫一畫,就說是釋迦牟尼佛降乩;佛經不是這樣,它是確確實實有根據,說出經典的歷史、是從而來,所以,佛經的真偽,一定要有翻譯的人是誰。這很簡單你要判斷一部經典真、偽,就看它是在哪個朝代,由哪位三藏法師翻譯流通的。 [十講解經文],所謂講解經文,就是將整部經從頭到尾作解釋。

甲一 總釋名題

這個題目的地方要寫很多字,在【大]的旁邊寫:體;體是絕大,絕對的大。在「大[方]」的旁邊寫:相;在「大方[廣]」的旁邊寫:用,也就是:大、方、廣就是體、相、用。這部經在講什麼?這部經在講絕對的本體,絕大的本體再來這部經的相遍十方,也就是說:十方諸佛皆由此經出,所有的三身四土,都要由《圓覺經》證悟,[方]就是事相遍十方,相遍十方。[廣]呢?就是妙用很大叫做廣,所以[廣]就是用。在[用]的旁邊寫:圓覺妙用。原來這部經就是在講我們本性圓覺的妙用,這個[用]就是圓覺的妙用再來,大方廣,在[方]左邊寫:正;[正]叫做方,就是說直趣菩提。[正]就是智,這個[方]就是一種正確智慧,非常正的智慧,我們所講的正道。所以說:[大]就是體大;[方]就是相遍十方,叫做正、叫做智慧;[廣]叫做用、叫做圓覺妙用。圓覺叫做圓滿的覺性,[圓]滿[覺]性。圓覺就是我圓滿的覺性。什麼叫圓覺?就是一心的別名圓滿的覺性就是一心的別名也就是說:大方廣——體相用,就是我們的一心;我們的一心,就是我圓滿的覺性。一句一句念比較容易了解。再來,[修多羅]「修多羅」: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喔!這部大方廣圓覺經典,契經就是合佛的道理,又合眾生的根機。[了義],大乘究竟顯了之義,叫做了義;換句話說:小乘不究竟、不顯了,當然就是不了義。經藏皆名修多羅,就是諸經,一切經典都叫做修多羅。了義,修多羅這部契經、這部經典,諸經當中是了義經。所以,「修多羅了義」就是說:諸經典當中,以這部經來說,叫做了義的經典。[經] 指本經,只有單單指本經,而不是指諸經。上面的修多羅叫做經,但是,它是指諸經。修多羅了義,就是諸經當中的了義教;底下這個[經]就不同了,這個「經」叫做別名,就是說:只有《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這部經。最後一個「經」字是指只有這部經,上面那個「修多羅」是指諸經,只要合佛的道理、合眾生根器。[卷上】卷上,以前古代沒有印刷術,所以,都是經典捲起來,捲起來分上卷、下卷。我們現在為了保留古人的名詞,了解以前不叫[冊],現在叫上冊、下冊,以前叫做卷上、卷下。

[此經共有五名,乃如來金口,親自命名。]。這部經典五種名,但是,這部經典是取第一個名字,跟第二個名字你看這部經典第一個名字叫做[一、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二、修多羅了義,],你注意看:「大方廣圓覺」,取這五個字;第二個名字,取[修多羅了義]。本來這部經有五種名字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各取五個字,第三個沒有採用。[三、秘密三昧,],這部也可以叫做《秘密三昧經》;這部也可以叫做[四、如來決定境界,五、如來自性差別。]經。這部經本來有五個名字,但是,五個名字當中,只取第一、第二個。[為要事周義盡,],事相圓滿,義就是道理已經極盡,也就是究竟的意思,事相很圓滿道理也很究竟。[如來故說五名,求其簡略切要,]簡單切要。[結集且標兩號,] 兩號就是兩個目的名字連接起來,[而於第一名,]第一名就是第一種名字,第一種名字叫做大方廣圓覺陀羅尼,所以說[復略陀羅尼三字,] [略]就是省略、去掉,把第一個名字省略掉[陀羅尼]這三個字。[第二題全取,]第二題的名字叫做修多羅了義,全部節錄下來,所以:第二題全取,[共十一字。上十字是所詮法義,]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這十個字,這十個字是所解釋的法的道理,被這部經典所解釋的道理。[後一字是能詮文字,] 所以就是經典,第十一字就是「經」。能詮文字,能夠解釋的文字。[能所合成一經名題。名者,實之賓也,]什麼叫做實之賓也?就是說:實在是道理之賓,「賓」就是客,外在的,名字。我們說:主人是道理,客只是外來的,借重著文字來顯示這個道理,實就是:實在它只是道理道理以外的,那當然就是借用名字了。實之賓也,是只是道理外在作用。[循名務必核實。]「循」就是依,如果按照這個名字,務必、一定要核實,就是要契合這個實在的道理。[題者,經之綱也,] 「綱」就是魚網最粗的那條線,最重要的!我們把網一撒下去,拉起來,從那一條最粗的繩子拉,大的目叫做綱。[解經] 要解釋這個經典,[貴在提綱。] 提綱就是重要的,抓魚的粗的繩子,綱目嘛。[今先解前五字。] 現在先解釋五個字

[大方廣三字是義,圓覺二字是法。] 底下就解釋了,[如《大乘起信論》所雲。摩訶衍(此雲大乘)者,當有二種:一者法,二者義。]摩訶衍,中國話叫大乘,一種是大乘法,一種是大乘義,義理道理的意思,大乘法不離眾生心。[所言法者,即眾生心(圓覺在纏,] 這個「纏」就是指煩惱,我們圓滿的覺性被束縛著,開發出來叫做圓覺,沒有開發出來叫做如來藏心,就是這個意思。[即是眾生如來藏心);] 把它調過來叫做藏如來心,孕育著如來清凈之心;反過來念即是眾生如來藏心。所謂如來藏心,就是孕育著如來本性,卻沒有開發出來,還蘊藏著。圓覺在纏就是說:我們圓滿的覺性,還在煩惱的束縛當中,換一個名詞,叫做如來藏心。如來藏是《楞嚴經》說: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這是法,所謂以就是眾生的心。[所言義者,]義就是《圓覺經》在講什麼?大乘內容在講什麼呢?講體大、[即體、]體是絕大,我們絕對的本性叫做體,絕待的本性叫做體,無量無邊的般若智慧叫做體。[相、] 由體發起的相,是沒有分別、清凈之相;一切清凈之相不離體,所以,相是遍十方。[用,] 由般若智慧影現在事相、外相當中,就能產生種種的妙用。所以,體大、相大、用大,這都大乘義理大乘所講的道理,都離不開體、相、用[三大之義也。《大疏》雲]這是一本書,[:凡欲解] 如果想要了解,[了義經論,] 如果要解究竟實相,叫做了義經論。[先須明釋] 清楚的解釋[法義,] 先須明釋,要先清楚的去解釋什麼是法,什麼是義。[依法解義,義即分明,]「義」就是道理,所謂的道理才能分明。[以義照法,法即顯著。] 用這個道理來照法,什麼叫做照法?照法就是說:用這個道理來陪襯著這個法起來,用這個道理來作標準,然後對照看看這個法是不是正的,是不是正法,法就能顯示出來。世間人拿鏡子自己的容貌,君子良心返照自己,君子知道做事情要有良心學佛的人因果鏡子返照自己,是否符合因果道理聖人本性返照自己,有沒有合本性?各有不同,法即顯了。[今先講大方廣三義,後講圓覺一法。

大者,當體得名,即當圓覺全體。]圓滿覺性的全部。[此體豎窮三際,] 豎就是直線的來算的話,三際:過去、現在、未來。[無始無終,]我們圓滿的覺性,這個體沒有一個開始,也沒有一個終止。[歷塵劫而常住;] 經過塵沙劫,塵劫就是無量劫,仍然安住。[橫遍十方,] 就橫的來說是遍十方。[無邊無表,]無邊就是沒有一個終止的盡端。無表呢?你沒辦法顯示出來,因為它是沒有形象東西,無表,你怎麼樣指示出來呢?你怎麼樣表達呢?它沒有形象東西,你如何表達呢?[超象外以孤標;無名立名,強名曰大。] 超象,超一切現象界以外而獨有的,那就是體。「孤」就單獨,只有它,孤標。只有這個體能夠這么大的,無邊無表,橫遍十方,塵劫常住,豎窮三際。說:無名立名,這個圓覺的全體,我們這個圓滿覺性的本性,無名立名,因為它沒有名字,所以,不得已立名。強名曰大,強名就是說:不得已,我們勉強的,強名就是很勉強的來說它是一個「大」字,無法言說。所以,強名,不得不;強就是不得不,不得不講它只是一個「大」字。[當體者,非對小言大之大,] 對小說大。[若大外有小可對,則非至大。]舉例:我們世間人很不會說話,說:我很偉大!「我很偉大」,表示有對方比你差;如果我很偉大,有一天人跟我比較,這樣,我又矮人一截了。所以,說自己很偉大的人,就是很不偉大,愚痴,不聰明!說:我很偉大!意思是說你很愚痴有一天人家比我們偉大,我們就變成愚痴,變成落入階段對立的比較。你如果說:我不偉大。沒有比較,我很平凡,這樣當下、當體就是平等法,平等法,沒有經過比較;你沒有落入人家的把柄。所以,我們講話要有藝術講話藝術的人,就抓不到把柄。為什麼?我們如果自己覺得很我慢;或者是覺得對別人有恩;或者是覺得自己很偉大,這樣就是落入階段,這就不佛法,這樣會受人指陳。古代的賢人說一句話:善於議論別人者,於邊(在旁邊),於側面,人亦議論他。這句話很有道理,就是說:我議論別人、批評別人好壞,我如果落入這種觀念,那麼,你就有懈可擊,旁人就會來討論我們、議論我們。古人很厲害!假使當相就圓滿,我今天在別人面前不講別人的壞話,我不講別人的壞話,無論他好壞,我們都平等,別人聽到我們這樣講,無懈可擊,我們講的都是平等心,他想討論我們,就沒有資料可以討論,因為我們沒有落入階層的比較。所以,講話的用詞很重要,我們如果講到佛理,語氣要肯定,要肯定,有決定心;如果講到自己的意見,我們就用「包容」、「參考」。譬如:人家來文殊講堂參訪師父,我們的用詞就要用[參考];今天你們四、五百人來到這里,我提出我的看法供大家參考,互相研究一下。如果講錯還能轉圜,我是說[研究]而已呢!我是說互相研究。互相研究就是說:我如果有說錯的地方,還望你指教的意思,這就不落入把柄。但是,如果講到佛的道理講到往生極樂世界就不能這樣講了;這個往生啊,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們再研究看看好了!這樣就完了,這樣講經就完了!要奠定眾生信心,怎麼可以讓你用[研究]的?對不對?講到往生是不能讓你用「研究」的,那是佛講的話,佛是聖人啊!一定要講到眾生百分之百相信,那是佛講的話,往生極樂世界,這不能用「參考」的。如果是我們自己講的,要用[參考]: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如果說錯了,大家互相研究一下。知道嗎?所以,古人說的沒錯,講話有沒有藝術差別很大!要誇獎自己,也要誇獎得很藝術隨便誇獎自己,人家會受不了,誇獎自己,也要讓人歡喜心,你明知道他在自誇,不過聽起來很舒服,比較沒有壓迫感。這個「大」,不是對小來說的大,叫做絕對的大。[亦非先小後大之大,若大是由而成,則非本大。]不是絕大,不是當體就是絕大,本來就沒有大,是因為有比較嘛![今圓覺之體,]是[絕對待,]對待就是二元,對立叫做對待嘛!絕諸二元對立。[無前後,] 無前後就是不受時間、空間束縛的大。有一個探險家進入深山探險,他入山之後,遇到山中的原始民族,那些原始民族的體格都很壯碩,他不道人家背後藏了一把刀,這個探險隊就拿一把刀出來,他想:那些原始民族看到一定會害怕!那些原始民族又高又壯,看他拿刀出來,馬上從背後拔出一支更大的刀,嚇得他把刀子一丟,拔腿就跑,因為那支刀比他的更大!那一幕你可想而知,看了很好笑,他以為拿那把刀出來,對方會害怕,結果人家拔出一把比他大三、四倍的刀子,嚇得他拔腿就跑,意思是來比看看誰的刀子大啊!無前後,不是比較的大,[是至極之大,是本來之大,斯為大義。]這就是「大」的意思。[方者,就相得名,]就是指我們圓滿本性、覺性之德相。[即指圓覺德相。此相本不離體,] 相不離我們的體性,[即體中所具功德之相。]體中所具功德之相簡單講就是清凈之相。[又方者,正也,] 「正」是什麼意思?我們說:體、相、用,大、方、廣,這個「方」就是正,[即正智圓照。]正智就是一點都不偏,中道智慧、實相智慧叫做正智,圓滿照一切。[一切諸佛,因地法行,] 因地,就是我們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皆依正智圓照。] 修行若欲達到佛的境界、入涅槃,不了解《圓覺經》的道理,無有是處!所以,最後面佛就勸你:意思教化成就無量無邊的阿羅漢,不如為他演說圓覺的思想,所以,佛很贊嘆這部圓覺的道理。因此,從因地修行到果地覺,不了解這部經典,不可能成就![ 「文殊章」雲: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圓照,即自性智慧光明,返照自性清凈覺相。] 但是,二者皆無相。話雖如此,但卻是同一體,圓照就是我自性智慧光明自性智慧光明就是我們的本性,返照自性清凈覺相。[諸佛依此圓照之正智,照空無明,] 「空」就是破除,照空無明,徹底的破除這個無明,因為有圓照的智慧,所以照空,徹底的破除無明,[得成佛道,是為方義。]

什麼是大方廣的「廣」呢?這個「廣」字,很多人用來取名字,在出家人當中,很多人用它來作為法號!譬如:法廣、妙廣、廣文、廣品,出家人用這個「廣」字的很多。為什麼?這個「廣」就是很大的妙用。[廣者,從用得名,] 從這個用得名,[即指圓覺妙用。]為何說這個[用]是不可思議呢?因為它是從本性流露出來的。所以說:[此用亦從體起,]「體」就是本性,依體起用,這個用就不得了!若是依識起用,那個叫做分別、執著,依識起用,那個用是自私自利我執法執;若是依體起用,依本性起用,這個就大用現前。[謂此覺體周遍,] 周遍就是平等無所不包,那當然平等,才能無所不包嘛,你不平等,當然就有高低、對立,當然無法周遍。所以,擺平了自己,天地萬物世界太平了!擺平了自己,還要加上一層不恐懼也不顛倒,不恐懼、不顛倒,就是擺平了自己。我們今天為何不能得到平等心?因為我們有恐懼,因為我們會顛倒,因為我恐懼、顛倒,所以,我們的本性不能周遍,我們每天都怕失去什麼東西白天顛倒、晚上也顛倒;白天作白日夢,晚上作夜晚的夢。每天都在顛倒,所以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我們如果了解本性大地無寸土,所謂的寸土就是說:一切的國土都是空性的,連寸土都沒有。也就是說:連三千大千世界國土,他都能空了,也就是佛的度量,大到包容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哪裡像這個世間的人,一點小事就耿耿於懷,自私自利,到處傷害別人呢?聖人所過的日子,或是他擁有的宇宙,雖然跟世間人同樣生活娑婆世界事實上他心中宇宙,完全跟這個世間宇宙不同。他是活在和平世界,無論外面的戰爭再激烈,他都空一切相。三千大千世界都能空了,哪有金錢不能空的道理名利男女一切,他會空不了?所以說:此覺體周遍,[本有過恆沙等,不可思議之用。]人人具足,每一個人都有。[潛興密應,廣多無盡。]「興」就是運、運用的意思,潛興就是暗暗的運作,然後秘密的相應。我們的本性蘊藏於內,悟道的人,他就會運用,能秘密的應用,運用於一切事相當中。「興」就是運轉,可以暗暗的運轉它,可以秘密的應用它。廣多無盡,本性通達無生就能運用於一切事相,你做事業,悟到本性很好用,白天認真賺錢,晚上閉眼休息時,第一個觀念這都虛妄東西我是家人,必須賺錢!晚上睡覺就全部放下。所以,在家人如果明心見性妙用同樣現前,他無掛無礙、無障無礙,為什麼?無盡的智慧都在當下這一念,雖然他白天很認真的工作,可是,晚上卻睡得很香,為什麼?他沒有得失觀念,因為他已經盡力了![不獨諸佛已證覺體,大用繁興,即眾生在迷,運轉施為,亦頭頭是道。]所以說: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無礙,礙不了他!他抽煙也無礙、他嚼檳榔也無礙、他拜佛念佛也無礙,因為他已經無相,什麼事礙得了他?我們今天所有的障礙,都是因為在相裡面才有障礙。他已經完成本性的覺性,他只是表演給眾生看,變成只是一個演員,沒有一個固定的角色本性形象,你要他演什麼都行,他拍桌子,拍桌子也是大徹大悟,為什麼?這只是事相而已,他心中無恨、無執著、無貪瞋痴,他只是隨順拍一下,表示:我有反應了。他要讓你知道我有反應了,因為我給你答案眾生桌子心態就不同了。以凡夫和聖人來說,為什麼祖師大德要拿香板打人?他並不是恨眾生是為了讓你開悟才會打你,他並不是用瞋恨心,而是用清凈心。所以,一切事相對明心見性的人統統無礙,他做生意也無礙,他要怎麼運用都可以!而我們每天跟佛睡在一起,夜夜抱佛眠,但是,我們卻不會運用。所以,來說:師父啊!您同情我,為我開示讓我般若智慧。自己有般若智慧不拿出來,老是要我跟你開示,真奇怪,當下就是!他說:當下在哪裡?我就找不到啊!我說:要找一定找不到他說:那不找呢?我說:不找更不行!他問:那該怎麼辦?我說本性找不到本性不能用找的,當體就是!他問:當體是什麼?我說:問這一句就代表還早!當體簡單講:智慧心就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了解緣起性空,運用一切妙用這就是了!這是什麼?這又無法言說。既然無法言說,為何現在又說?不說,你又不懂;說出來又不是。真難了解!念佛啦!對啦!念佛啦!不然怎麼辦?阿婆聽一聽就說:慧律法師!都聽不懂呢,不知道在講什麼?沒關係!你念阿彌陀佛就好!喔!這個就有辦法最快速了,對不對?對啊!三餐不愁吃穿,整天拚命念阿彌陀佛,准備往生極樂世界,至於《圓覺經》,就多少聽一些,當作薰習,你去極樂世界,佛也一樣講這部經,因為十方諸佛同樣要研究這部經,到了極樂世界,也有一部叫做《圓覺經》。等你到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這部經:這個我聽過了你就輕鬆多了,因為在文殊講堂就聽過了。無論你到哪個諸佛國土都要研究這部經,十方三世一切佛,都要研究這部經典,從因地修行佛果都不能離開這部經典,遲早要研究。所以,你要認真聽,因為去極樂世界也一樣要聽,那麼,我現在就先給你聽![古德雲:「搬柴運水,盡是禪機,] 什麼叫禪機呢?禪就是定慧均等叫做禪,就是不可思議本性妙用叫做禪,禪就是不能用語言去形容。禪在印度話叫做禪那,我們現在講:禪定。這個「禪」字其實是印度話,我們加一個「定」,「定」是中國話,變成印度話加中國話,變成「禪定」;其實不是指禪定是指禪那。什麼叫禪那?不可思議本性妙用,叫做禪。所以,參禪是什麼?又不能用語言講,又不能用手比,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是![豎拂拈槌,] 「豎」就是立,「拂」,以前的出家人都拿一支拂塵,那支拂塵,有的是用馬的尾巴的毛所做成的。像我們去受三壇大戒的時候,他們都會派五個人站在戒師旁邊,其中一人會手持拂塵站在一旁,到了中午要上供的時候,上供的時候要說法說法的時候,先拿撫尺拍一下,然後唱頌,唱完之後就揮一下拂塵,揮一下,我有看到戒師這樣揮一下,然後開始說法。講幾句禪語跟你開示。表示說:你今天來打齋,我為你說法。其實信徒都聽不懂,因為來打齋的人只顧著拜,台上講什麼都不知道,加上底下又吵,去打齋的人又很多,上面在講什麼都聽不懂。豎拂就是立拂,拿那個拂塵。拈,我查辭典,用手指東西叫做拈,我們說拈香,拈香就是這樣子,(法師齊眉,雙手作拈香),齊眉表示吉祥。拈香的時候,第一次,用左手阿彌陀佛的位置(中間);拈第二支香,用左手觀世音菩薩的位置 (對角右側,觀眾看是左側);拈第三支香用右手插大勢菩薩那個位置(對角左側,觀眾看是右側),拈香也是有規矩的。轉角的時候要九十度,這有規矩,我們有受過訓練。因為我個子矮,站中間拈香的機會很少,比較不適合站中間。豎拂拈槌,這個槌就是我們所講的鐵槌或是木槌。[無非妙用!」] 行住坐卧的意思,[故有廣義。] 運用很大、廣的義。[以上所明大方廣三義,即體、相、用,三大之義也。畢竟是何法耶?故下直指是圓覺一法。此乃如來,先立法義,後出法體。]先立這個法的義理然後再出這個法的體。[法義既明,當講法體。]法義先了解之後,再講這個體。

[圓覺者,]什麼叫圓覺呢?[圓滿覺性也。具足眾德曰圓,]具足一切德行叫做圓,[照破無明曰覺。此圓覺,即諸佛之本源,眾生之心地,而為法界所依之體,具有不變隨緣二義。]「緣」就是生滅;「不變」就是我們如如不動本性,我們如如不動本性,隨一切生滅而不變。[本來清凈不動不變,而能隨迷悟之緣;隨迷緣而成六凡法界,]六凡就是六道眾生,[隨悟緣而成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跟佛,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的法界,六凡、四聖,合稱十法界。[雖為迷悟所依,]「依」就是所依靠,但是,[不為迷悟所變;]但不為迷悟所變。[如水隨冷氣之緣,結之成冰,]水如果遇到冷就結成冰。[隨暖氣之緣,復溶為水,]但是,無論是冰或是水、水氣,變來變去,本質都一樣,[其性始終不變。]只是溫度不同而已,也就是隨著緣而有不同。[圓覺平等,在聖人分上,不曾增一絲毫,]不曾經多出一點點。[在凡夫位中,未嘗減一些子,即《金剛經》所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也。「金剛經」是法,]什麼是法呢?[指實相般若,即此經之圓覺也。

圓覺,並非他物,即人人本有之真心而非肉團之假心,] 肉團就是指我們的心臟,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不是這個肉團的假心,也不是我們分別、執著的那個意識妄想心。[亦非意識之妄心。世人皆認假為真,]認假就是認為說:你的心在何處?答:我的心在這里!(法師手拍胸口)指著心臟這樣說。你的心如果在這里,那麼,人死後心臟還在,卻沒有作用了!人死後心臟還沒爛掉,還在身上,可是,卻沒有作用了!所以說:世間人都認假為真,[或認妄為真,]妄就是把我們的分別心當作真心,認為我們每天於食衣住行計較、跟人家吵架、貪瞋痴的那個意識分別執著心,是我們本來的心,這叫做認妄為真,認識虛妄東西,當作我們清凈真心,[卻將本有圓覺之真心,迷昧不知,故為不覺之眾生眾生迷昧真心,可以試驗。]可以作試驗。[且問於人:汝有心否?] 你有沒有心?[必答曰:有。再問:心在何處?彼必以手指其胸曰:在這里。]在這里一顆心。[此但認肉團為心,乃是認假為真。不知肉團心,本無功用若有功用,此心存在,應皆有用,何以世人乍死,]才剛剛死亡,「乍死」就是剛剛死亡,剛剛去世的人,[此心尚在,即無知覺,足證無用也。]我們的心臟不能有一點缺損,心臟如果缺損,人就救了,心臟沒有再生的能力。人最大的器官肝臟肝臟大概有1.5公斤,肝臟它有再生的能力,心臟不能切除,肝臟可以切除,肝臟就算切除十分之七,剩下三分,它只要經過半年的時間,整個肝臟又全部恢復。我們人的全身,心臟切除,就沒有了;胃部切除,不能再生;肝臟它可以再生,肝臟就是我們的化學工廠。譬如他抽煙、酗酒,喝酒喝得很兇,精神緊張,當記者的晚上要趕稿件,一直抽煙,因而得肝病,造成肝硬化,就是變成脂肪肝,脂肪肝就是說它不能分析,不能起化學變化,圍繞著這脂肪變成凝固,肝硬化,所以要把它切除,切除後留下好的,經過半年,可以把整個肝臟又成長完全,變成原來的樣子,心臟不行。以前讀書時,家裡常常煮豬肝給我吃,所以,我知道它的大小。底下,為什麼人死後,這個肉團心還在,卻無知覺呢?這樣就能證明,這個心臟沒什麼作用,它的跳動只是幫助身體運作而已。[或曰:此心死時無用,生時而能思想分別,何謂無用?答曰:此則一迷再迷,又將第六意識功用,認作肉團心之功用。非特肉團心,是假非真,即第六意識,亦是妄非真也。] 也是虛妄東西,不是真實的[楞嚴會上,阿難認識為心,如來斥為非心,]「斥」就是指責,說:那個不是真正的心!那個不是心![指名妄想]心[。後向根中] 根中就是六根當中,眼耳鼻舌身,[指出不動、不變、不失不還如來藏心,即是圓覺真心。] 就是六根門頭驚天動地,禪宗開悟人就是這樣,為什麼驚天動地?因為他證得平等心,眼見、耳聞統統平等,沒有高下,完全平等,運用自如,不受影響,這就是圓覺真心

[圓覺一法,是大陀羅尼(譯雲大總持),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什麼叫陀羅尼?我們說:大悲陀羅尼、楞嚴陀羅尼、葯師陀羅尼、往生陀羅尼,就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就是一切義。[《起信論》雲]《起信論》是一部很重要的論,我們唯識講完之後,再來講《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頌》、《八識規矩頌》,慈航菩薩寫的註解再來就是要講《大乘起信論》,這非常非常的重要!當然,有人說這部經典是假造的,有的人說是馬鳴菩薩作的,有的人說不是,自古就有很多關於《大乘起信論》的爭議。所以,很多人認為它是偽經,不是真正的馬鳴菩薩造的,但是,《大乘起信論》有其偉大之處,我認為還是要了解。[:「心為大總相法門體」者是也。] 大總相法門的體,[圓覺真心,能生一切法,能攝一切法。一切諸法,無不從心建立。佛告文殊雲:「無上法王,] 法王就是佛,所以,取「法王講堂」這個名字是非常之大![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 由此生什麼呢?[清凈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在解後文)] 有大陀羅尼門,叫做圓覺。圓覺能流出什麼呢?由清凈心,流出清凈真如菩提涅槃,與種種波羅密;波羅密叫做到彼岸,能令一切九法界眾生聖者,直接到佛的彼岸,叫做及波羅密,教授菩薩。[又告普賢雲:「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一切眾生,我們當體即是,種種的幻化,當下雖是虛妄東西,悟,真心不離虛妄,當下就悟,都能產生如來圓覺妙心,這意思是說:悟不分時間、空間。師父早就告訴諸位:悟不是等到有一天才悟,悟都是言下大悟而不是今天講,明天才悟;明天講,明年才悟。你今天不悟,明天照樣不悟;你現在悟,明天一樣悟,悟是無始無終。如果說有一個開始,是方便講,本性本來就存在,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你說我現在開始悟了!其實無量劫來,本性本來就存在,怎麼說現在才開始悟呢?所以,用一個時間的假設,說有一個開始。所以,言下大悟,恢複本來的面目,就沒有時間、空間的束縛,無始無終。離一切幻化,就是如來圓覺妙心。所以,《圓覺經》說:知幻即離,非幻不滅。知幻,了解這個世間是幻化的,你就馬上放下。知幻即離,了解這世間虛妄的,馬上你就放下那就本來面目。非幻不滅,就是說我們的本性,非幻就是我清凈本性,不曾離開我們。因此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 ] 所以,會修行的人很快很快,他在聽經聞法一剎那之間,直接入涅槃不生不滅的佛的境界,剩下來的,就是除掉那些不良的習氣,叫做長養聖胎的功夫,悟,開始起長養聖胎的功夫。我們雖然了解這個道理,可是我們的習氣慾望,有時候,我們的誓言抵不過誘惑,我們雖然悟到本性,但是,定力不夠,不能不長養聖胎,習氣一樣斷不了。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如是則一切諸法不離圓覺。圓覺,即一心之別名;]一心就是圓覺,圓覺就是一心,[一心,為諸法所依之體;諸法,乃一心之用此心一法多名。《華嚴》則曰:一真法界。《楞嚴》則曰:如來藏性,《凈名》](《維摩詰經》)[則曰:不思解脫;] 這都是在講我們的本性,[《法華》則曰:一乘實相。或雲真如實際,或謂寂滅一心。] 這都是在講同樣的東西。一真法界也好、如來藏性也好、不思解脫也好、一乘實相也好、真如實際也好、寂滅一心也好,都是在講我們的佛性平等清凈佛性。[在有情分中,名為佛性,在無情分中,稱為法性。] 佛性法性本來不二性,所以名殊,「殊」就是有差別,名稱雖然有差別,但是,這個本體是一,叫做[名殊體一,無非圓覺一法也。圓覺一法,通因徹果,十法界不出圓覺一法,]a[本具圓覺,而迷背圓覺者,]是六道凡夫也,[六凡也;]這句話要這樣念:本具圓覺,而迷背圓覺者,是六道凡夫。b [雖聞圓覺,而不悟圓覺者,]是[二乘也;]c[分證圓覺,]分證就是說:尚未究竟圓滿,但是,分破分證,就像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的月亮,雖然還未圓滿,但是,已經有圓滿的氣氛出來了,叫做分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還未達到圓覺者,是[菩薩也;]d[滿證圓覺,而住持圓覺者,]是[如來也。]這就是所謂的如來。[離圓覺無十法界,離十法界,不成圓覺。]十法界就是事相,圓覺就是無生的理體,離開無生的理體,就沒有所謂的十法界,事相的十法界;離開了事相的十法界,就沒有所謂無生的圓覺體。[體周十界,用等恆沙,不即諸法不離諸法,]不能講當下就是諸法也不能說離開這些諸法,[是之謂無上心法。] 你如果說不即,即就是諸法,圓覺就是諸法,那圓覺變成生滅了;如果圓覺離開諸法,那圓覺就變成怎麼樣?另外一個獨體,所以說:不離諸法這叫做無上心法

我們已經將「大方廣圓覺」五個字解釋完了,底下解釋修多羅。

[修多羅,是梵語,此雲契經。謂契理契機之教,上契諸佛所說之後,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是諸經之通名。]諸經就是說:很多經典都叫做修多羅,只要佛講的,或者是經過佛印證的,三法印或者實相印,都叫做修多羅。[凡經藏,無論大小乘,同名修多羅。

了義者,]究竟的實義,[大乘究竟顯了之義。]叫做了義,意思是小乘就是不了義。[徹法流之源底,謂之究竟。]也叫究竟,[談理至極,]最徹底的,[顯現明了,非同小乘,] 不是小乘小乘怎麼樣呢?[權漸] 漸就是有次第,是[方便]法,而圓覺是怎麼樣?它是究竟的了義,直接頓。所以,權漸方便是小乘,方便是方便菩薩,所謂的方便道,不是究竟的實義[,隱密之談,] 隱密就是說:還有很多道理沒有發揮出來,只要講到這個地方。他的根機僅止於此,所以,佛只能講這些話。[說不究竟也。]遇到根機利的,告訴他:你要大徹大悟!遇到懈怠的,告訴他:明天開始,你只要早晚課不缺就行了!跟他說早晚課不就行了,他會懷疑:出家人只要早晚課不缺就好了嗎?不是這樣就好了那是師父方便,不然他待不下去啊,他懈怠慣了,做早晚課就做得很累了有個媽媽養了一個笨兒子成績不好,每次考試總是名落孫山,不然就是考最後一名。他媽媽就告訴他:你下學期只要考倒數第二名,贏一個人就行!為什麼?因為他總是墊後,很慈悲,不敢贏別人,考最後一名。一般人就會:啊?做媽媽的居然這樣教兒子;考倒數第二名就好,沒辦法,他從來沒贏過別人啊,不得不這樣說!或是說:你只要考六十分就好了這是不究竟的說法。所以,佛說小乘是方便而已,方便說。[昔順宗皇帝,問清涼國師雲:諸經中,何者了義,何者不了義?答曰:佛一代教,]如果就事相上來說,[若約唯為一事,則八萬度門,莫非了義;若圓器受法,無法不圓,得之由人,亦皆了義。]圓器就是說根器是屬於利根頓悟的人這是比喻。圓器受法,就是大根器的人、頓悟根器的人,接受這個法,那麼,沒有一法不圓滿,直接透入實相的道理,無礙。所以,有得無得是由人,得之是由人,此亦皆了義。[此二皆不必揀,]都是不必分別,「揀」就是說把它選擇起來。[今約開方便門,]開方便門來講,[示真實相,有了不了。]有了義與不了義,[故《凈名》]就是《維摩詰經》[、《涅槃》、《寶積》等經,皆雲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了義者,大乘教也,不了義者,小乘教也,此乃一往之分。]一往就是一向都是樣子把它分開來,一往就是一向都是這樣分。[若大乘中,雖然六度齊修,]一起修。智慧慈悲並運,[智悲並運,定說三乘不一,]三乘,但是不合一。[亦非了義。]這不是究竟,一定說三乘;「不一」就是不同。意思是:大乘當中,雖然六度一起修,智慧慈悲並運,定說三乘不同,但是,這也不是了義,要說圓融。[若會三權歸一實,]會這個三權,三乘的方便,回歸到一實相的大乘法也就是[以玄爐陶於群像,智海總乎萬流,]玄爐就是這個鑄器的爐,群像,無論你鑄造什麼像,都在這個爐中,離不開這個爐,統統它是這個爐做起來。所有的東西放進這個爐中,都一樣,陶於群像。若是做成以後呢?做成之後就不一樣了,各個像都不同;但是,本性、本質都一樣。譬如:用銅去做,銅的佛像本質都一樣;用木雕的,就同樣是木造的,但是,雕刻出來的像不同。是不是?所以,玄爐陶於群像,做出來的像雖然不同,卻是同一個爐出來的。智海總乎萬流,智海就是彙集一切的萬流。[無二無三,無不成佛,方為了義。]究竟的了義。

[《大寶積經》]喔!《大寶積經》的份量很大,有幾百卷,我看大藏經的時候,《大寶積經》的份量很多,很久都看不完![:「佛告舍利弗:若諸經中,宜說世俗,名不了義,宣說勝義,]就是實相,[名為了義。若諸經中,宣說作業煩惱,]也是生滅法,[名不了義;宣煩惱業盡,名為了義。若諸經中,宣說厭離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義,]有取捨的念頭。[宣說生死涅槃,無二無別,名為了義。]所以叫不二門。[」此經如來住法性土]法性土就是說常[(寂光凈土),]法性土就是沒有真正這個土,一片光明,法性土就是理性土,理土,沒有真正這個土,這個土是通達我們圓覺的本性,所顯現出來的理性之境,叫做常寂光凈土,其實沒有這種土,理土,盡虛空、遍法界都叫做常寂光凈土,只要是佛;眾生是業報身,他看到的就是穢土。[現受用身(他受用報身),]自受用以及他受用,實報庄嚴土,或者是便有餘土。[凡聖同源,主伴俱會,] 「主」就是佛,[伴]就是聲聞、緣覺、或菩薩,[為十二法身大士,直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就是佛。[圓滿覺性,與佛無別,直截分明,]清清楚楚,[毫無隱覆,]一點都不隱瞞。[是契經中,了義之法,非不了義之法也。] 不是不了義之法,[上十字所詮之法義講竟。]所解釋的法講完了。所解釋的法就是說:上面所講的,「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這十個字講完了。

[經之一字,是能詮文字,]是以文字而能夠解釋這個道理。[即契理契機之教。問:題中上有修多羅,譯為契經,下經字,即契經之略稱。]為什麼一個題目有兩個「經」字呢?雙舉就是兩個「經」字,修多羅也是「經」,底下最後一個字也是「經」,所以說[一題雙舉,豈不重複耶?]為什麼講兩個「經」字出來呢?[答:上指諸經,下指本經,必須雙舉,方顯此經,為諸經中了義經也。] 一切經典當中的了義的一部經典。[卷上者,上古之經,皆裝成卷,舒之]就是展開來[以便讀誦,]我們現在都排版印刷了。[卷之以便供奉。]古人也有供奉經典的。[後代易制,]易是改變,制就是排版,後來改變成排版了,[未易其名,] 但是不改它的名字,[故仍稱卷。]現在不用「卷」了,用「冊」,但是,不改變它的名字,所以,仍然用卷。[此經分為上下兩卷,]上下兩卷,[今當上卷,故以卷上稱。一總釋名題竟。

甲二 教起因緣

如來教法,決不孤起,]「孤」就是單獨,沒有因緣,雙跟單,雙就是有因緣而生;孤起就是單獨而起,佛陀教法,絕對不會無因緣而生。[起必有由。] 「由」就是原因。一定有原因。[究其教起因緣,] 「究」就是探討,探討它教起的因緣,[有總有別。]總因緣與別因緣不同,[總,即如來一大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因緣者,就是如來開示眾生,]開示眾生什麼呢?每一個人[本有佛之知見,要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而得成佛是也。]本有佛之知見也就是每一個人都能作佛,成佛作祖。所以,我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讓大家來聽經聞法、流通素食、流通經典都能眾生結善緣,以後他成佛就會想到:這位法師無量劫以前創造一間講堂讓我聽經聞法,所以,我今天才能成佛作祖。他就會來度我;如果我還在六道輪迴的話。所以說,將來是你們度我,還是我度你們,仍是個未知數,或許將來你們比我更行也不一定,目前我只是暫時教你們。這很難說的,只要你用功精進佛性就能顯現出來。[此為一代時教總因緣

別,即就本經,]這部經典所說的,佛陀為什麼要來說教?這部經典[有十因緣。乃以本覺真如,]本覺,我們清凈本來的覺性,真如。[內熏為因,]內熏就是我們本有的清凈覺性與真如,作為熏習的根本,本來有的。[十二菩薩,請問為緣。]十二菩薩是一個一個起來問,佛一一回答,顯示這個圓滿的覺性。

圓覺經第一個因緣什麼呢這部圓覺經》發起的因緣。[一、為示因地法行故。]因地法行就是說你還成佛,你一定有一個開始修行的因地,到最後[修證佛果不離因心,]因的心。[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要修行成佛作祖要用什麼心去修行才能成佛作祖呢?要用圓滿的覺性,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如果不用圓滿的覺性修行,會落入二乘人的果位,或是無法達到究竟佛果,這樣的果報。紆曲就是彎掉了,不能真正達到目的,紆曲也就是變相,不是真正的佛果。所以,因地不真,果招紆曲,佛經裡面常常提到。[故文殊創問本起之因,]本起的因緣。一開始就是文殊師利菩薩起來向佛陀頂禮,請問佛陀因地修行的問題。[如來答以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這句話,是我們成佛作祖最重要一句話,你應該用什麼心去修行?我解釋一下:圓照叫做不取不舍,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那種清凈,圓照。這個「圓」就是一切相皆不取,這樣才能達到空性的圓滿法,空才能達到圓滿法,照,自然產生妙有。所以,圓可以說當下就是照,圓滿的空性,當下就照破一切天地無明這就是圓照。這個照有破除無明力量;圓就是一下子就進入清凈本體。圓照就是說圓滿清凈心,一下子就照破了無明,馬上可以顯示出清凈的覺相出來。而我們修行如果修錯了就會一直團團轉,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所以說: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你若能用圓照清凈覺相的心修行,在剎那之間就能永斷無明,這個就是頓悟成佛,這個就是六祖的功夫剎那間就悟入,不必彎彎曲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離一切上,即名諸佛,在一句好好的去體會、觀照,眼見、耳聞,六根、六塵一切,當下就無礙。[方成佛道。佛為示因地法行,故說此經。]在座諸位!你如果想成佛作祖,就是一定要聽這部經,沒有這部圓覺經》,你就是沒辦法你沒辦法圓滿成就佛道

[二、為示離幻即覺故。]這句話非常重要!離一切幻妄的執著,你當下就覺悟也就是說:我們時時刻刻要了解,今天我們是在作夢夢中我扮演一個角色,每一個人要永遠記得這句話:離幻即覺,離一切幻化的錯誤,當下就是覺悟。我們今天所有的執著都是錯誤,因為那是增加你的痛苦,編織一個牢獄、一個痛苦、一個負擔,自己承擔。今天你眼睛所見,沒有一樣是真實東西,但是,我們都被外境騙得迷迷糊糊,以為是真實東西。所以,幻化的東西不值得我們痛苦執著,離幻即覺。[佛告普賢:一切幻化,]當處[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就是一切時間、空間的交會點,叫做當處。一切幻化,當入都生如來圓覺妙心,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這是你自己不知道。我今天的煩惱,我希望找到哪一個地方,我才來開悟,或者向外追逐,跑這個地方、跑那個地方。你找來找去,要找什麼?你永遠都找不到,因為你內心的取捨沒辦法放下,絕然跑到天涯海角,你的執著心仍在。一切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我告訴諸位,哪裡是最好的道場清凈就是我最好的道場圓滿的覺性,就是我最好的修行。今天如果你說:我去哪個地方;去瑞士修行,馬上就可以開悟!我馬上用飛機你去瑞士讓你開悟,再把你載回來。如果說你去哪個深山裡面,去阿里山跟猴子在一起,能夠大徹大悟,我馬上載你去猴子一起住!禪宗一句話:不善用心,縱然裸露,吃一切苦,如外道者,不名修行禪宗很早就跟你得很清楚了。你不用心,不會用功的人,就算你穿樹葉,像原始人一樣的,沒有語言,披上樹枝,或是修一切的苦行,都名外道,不名修行。心外求法嘛,你不懂得道理嘛!有圓覺性的人,大徹大悟,你悟了,當處就是,就算我穿得很漂亮我一開悟,化妝打扮、穿金戴銀都無礙,悟道的人,你戴什麼首飾都沒關係;你穿一件兩千萬的衣服也沒關係事情就是如此。你說貧窮才有道,這是對一般的眾生來說,所謂:富貴修道難;可是,像維摩詰居士是大富之人維摩詰居士是大財富長老,在印度當時是一個財富者,是古佛再來,他並不是示現很貧窮,而是示現大富大貴,財富驚人!對不對?他要穿什麼、吃什麼沒有?但是,他不貪著,明明知道這是幻化的東西,方便運用。我們今天要了解,一切幻化,當處都生如來圓覺的妙心,我們今天就是不了解。有一個修禪的人修了很久,去請示禪師禪師你說即心即佛,我怎麼不見心,也不見佛?他說大德你不見心、不見佛,也沒有人障礙你啊,大德自不見心,也不見佛啊!是你自己沒有見到,活生生作用在那個地方也沒有人阻擋你啊,並不是我拿什麼東西擋住你,說你不見即心即佛的道理你不佛性,沒有人阻擋你啊,是你自己沒看見啊!我們今天就是這樣,圓覺妙心現前卻不會用,像今天又有一個居士來,為了他兒子:哎呀!師父!拜託一下,我兒子聯考落榜了,希望他能來參加短期出家。我告訴他:一切都因緣法,這個孩子如果不肯來短期出家,你勉強他也不受益,沒用!問他有沒有皈依也沒有,還沒皈依。要是我今天身為人父,或是當學生老師;我教我的兒子,就盡量、簡單跟他講一下,關心他一下,跟他講清楚,其餘的就不是我的問題了。有沒有智慧差別是很大的.有一信徒打電話來,她的女兒腳不方便,留學日本。她女兒年紀可能也不小了,母親想:女兒殘廢,腳不方便,最好是不要結婚!可是,她的女兒認識了一個手臂殘缺的人,右手沒有了,只剩下左手,她的母親一直反對,她就一直煩惱,擔心女兒幸福,因為女兒的手不方便,如果先生手又不方便,以後要怎麼養孩子呢?她就一直很煩惱,反對這件事,她女兒卻認為:媽媽都不為我著想,只站在她的角度想!所以,她打電話來請求師父我就告訴她:你這樣處理不對,你一直反對她,她不會感謝你,因為她不了解你的用心年輕人有一個期間會有沖動性,一直想要走結婚這條路,這是難免的!你一直反對,她會一直抗拒你。我說:今天如果是師父生到這樣的女兒,我會告訴她,我跟你講清楚,你的腳不方便,嫁給對方也是殘缺的,以後經濟能力會很困難你自己要好自為之去吧!要是我,會看得很開,所以,有沒有智慧,處理事就不一樣了。我告訴她:你不能一味的阻止她,這樣會弄得母女變成仇人,她要嫁,你卻不答應,會變成仇人,對不對?處理事情不是這樣子的,就像我在教導徒弟一樣的,利害關係我都跟你分析得很清楚;你要考慮妥當,想離開講堂,要先考慮妥當才出去;如果出去之後想再回來,說真的,那就差不多沒有這種機會了,很難有這種機會!今天如果我走結婚的路,我會這樣教女兒你要嫁人,要考慮妥當,我不會阻止你,因為爸爸走結婚的路,有苦難言,我已經苦在前頭,讓你了解了,你要考慮清楚才嫁,嫁人不好受!我跟那個信徒說:你的女兒作這樣的決定,我告訴你這是一定很痛苦的,因為雙方都殘廢,這條路會走得很辛苦很辛苦,非常辛苦!尤其是我們有聽到佛法的人,如果我們今天沒有聽到佛法,迷迷糊糊;有聽到佛法的人身體不方便,又決定走結婚這條路,這是很糟糕的![不了如幻,是名不覺,]我們現在就是這樣,不了解、沒有智慧,就是不覺。[若知幻化,即已離幻,既已離幻,即名為覺];你如果離開幻化,就叫做覺。[若知幻化,即已離幻,既已離幻,即名為覺;如人處夢,不知是夢,一知是夢,即已離夢,離夢即名醒覺。佛為示離幻即覺,故說此經。

三、為示修行漸次故。]漸次就是次序。[佛告普眼:欲求如來,凈圓覺心,] 清凈圓滿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這八個字要畫起來,為什麼要畫起來?就是說你看經典要注意它在講什麼,它有重點,你如果隨時都知道這是虛妄東西,怎麼會為了一點小事困擾呢?我看有的人才四十歲而已,我今年四十,有沒有操勞是差很多的,我問木工阿華:你今年幾歲?我三十四!小我六歲呢!我以為只差我兩歲,竟然差我六歲,看起來就像我的……說個諧音就好

我們是一個修行人,我尚且是有病在身,還能保持這個面相,你才三十四歲就這樣子,因為每天都操勞妻兒的事。有妻兒操勞煩心,真的!貌相就是完全不一樣,他小我六歲,卻蒼老很多,明天不要跟他講喔!事實就是如此,都是為了家庭,沒辦法!所以說:一個修行人,他心地用功,為什麼?我也不曾在操勞煩心什麼,一切隨緣你有相當的智慧,哪一件事情能困擾我們?那是不太可能的事!當然,我不聖人,但是,我們已經能夠在事相當中隨遇而安,可以這么樣講。所以說:我們若能遠離諸幻,這是最大的美容。我們會妝扮自己,這很好;但是,我們的心一定要用智慧滋潤。我們要保養這個皮膚,可是,你為什麼不保養這個本性呢?保養這個本性,就是遠離諸幻,一切不可得。[幻身滅故,]幻化的身若滅,[幻心亦滅;]身體若滅,幻化的心就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注意聽!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就是我們用智慧,觀照這個虛妄的、幻化出來的塵,把它破除掉,就是你有這種智慧也不執著。所以,幻滅的智慧,有這種功夫讓它滅的智慧,也不可以執著。[幻滅滅故,非幻不滅,]非幻就是覺性,我們的本來的面目不滅,覺性不滅,[即是修行,]非幻不滅,非幻就是我們的覺性,我們一直放下放下到無可再放,我們清凈本性就顯現出來,因為一切慾望都不能束縛你,一切習氣不能束縛你,無量的智慧、妙有便現前。非幻不滅即是修行,[漸次深入,佛為示修行漸次,故說此經。]這是講《圓覺經》的第三個因緣

[四、為示窮盡深疑故。金剛藏聞前章,]聽到前面那一章。[圓覺普照,]我們圓滿的覺性普照十方,[寂滅無二,始知眾生,本成佛道,遂起深疑,乃興三問]因此向佛陀問三個問題,[——一問:若諸眾生,]我們這個眾生,[本來成佛何故有一無明?]也就無明從哪裡來?我們說:我們本來就有佛性,為什麼我們自無始劫以來,佛性沒有顯示出來?為什麼還會產生無明呢?無明從哪裡來?這話的意思是說:我們本來是佛,那麼,無明是從而來?要問一個開始:無明到底從哪個時間、從何而來?[二問:若諸無明眾生本有,]如果無明眾生本有的,[何因緣故,]為什麼原因,[如來複說,本來成佛?]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以什麼因緣,既然本來就有無明,為什麼說本來成佛呢?這是第二個問題。[三問:十方異生,]「異生」就是一切眾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何時復生,又產生無明煩惱呢?[然此皆根心之疑,]根心就是說:我們一般眾生的根本的心靈的疑問,一般心靈上的疑惑都有這種疑問:我們今天本來是佛,後來又起無明,那麼,已經作佛、成佛作祖了,幾時還會再無明呢?本成佛道,後起無明,那麼,釋迦牟尼佛您已經成佛,何時還會再無明呢?所以,這部經講得很好,問題也問得很好![能障大乘正信。佛善說譬喻,]譬如什麼呢?[答以譬如銷金礦,]譬如深山裡蘊藏著金礦,我們把金礦開采出來,它已經存在多久了不曉得,我們把它開采出來,經過冶煉、煉爐,產生金子本性,打造成黃金、金項鏈、金戒指,變成純金。這樣就不可能再恢復原本有雜質的金礦,因為它已經冶煉成純金了。所以,金就是比喻我們的佛性,我們今天就是放在無明山中,如果沒有經過善知識開采,沒有經過一番的冶煉,我們的佛性就顯示不出來;既然佛性顯示出來了就不可能再起無明就像深山裡的金礦,把金礦加以冶煉、熔化,去掉雜質,變成999純金;我看人家在買黃金都是999,有的則是寫千足,它就不可能再變回深山中還沒冶煉過的金礦。我們現在是在無明山的,有一顆菩提金,菩提本性之金,還未開采出來,沒有經過冶煉;等到冶煉出來之後,就不會恢復以前的樣子就不會恢復以前含有雜質的金礦了。而你也不能說你得到純金,因為它本來就是純金的性質,只是把它開發出來而已,這部圓覺經》就是這樣比喻。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銷」就是熔化、去雜質,去掉雜質,銷金礦。金非銷固有,金不是經過提煉以後才有,雖然是恢復金的本質,[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但是,必須要經過銷成就。「銷」就是修行的意思,還是要經過修行才能成就。雖然你是佛,道理說是如此,但是,要經過無量劫事相上的吃苦、修行。[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若明此義,諸疑自釋。]諸種種的懷疑自然就釋懷。[佛為示窮盡深疑,]佛為了解釋我們更深的疑惑,[故說此經。]此為其因緣

[五、為示離障順覺故。]離障,離哪兩種障呢?事相上的障、理上的障,順這個覺性。[一切眾生,依事理二障,]理就是不悟無生;事就是習氣難斷。理就是我產無法悟到無生不生不滅;事相就是習氣難斷,雖然知道一切法無生,但是,斷不了,知道歸知道。所以,事相就是指習氣難斷,理體就是不悟無生,這樣你就辦法修行。就算你開悟了,你必須要長養聖胎,悟後也是要起修,磨鍊這個定力。所以,依事理二障,[而現淺]跟[深,遂有五性差別。] 以前我們有講過五性的差別。[故告彌勒:欲泛如來大圓覺海,]「欲泛」就是想要進入,你想要進入如來的大覺的圓滿的海。泛是指泛舟,要駕著船才能進入大海,泛舟的意思就是進入的意思。你想要進入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就是事相跟理障,事相就是:壞的習氣一定要趕快斷掉,譬如瞋心、嫉妒、一切執著不好的、不良的習氣要斷掉。理呢,應當以無生的理,來作為般若智慧基礎性。[若能離障,隨順圓覺,根無大小,]沒有所謂的大根跟小根,[皆成佛果。]所以,《圓覺經》是成就一切眾生佛道最重要的一部經典。[《清凈慧章》,亦是隨順覺性,覺與未覺,漸次差別,]覺悟與不覺悟,漸次就有差別。[故雲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佛為了示離障礙,順這個圓滿的覺性,[佛為示離障順覺,故說此經。] 所以,我們如果不用本性修行老實說,要修行困難!在家人放得下的機會比較難,因為有業,金錢夫妻兒女的業,所以,在家人若能從火爐裡面提煉出來,在家人成就也是不得了,因為有逆境、惡的環境讓我們修行出家人比較單純,他沒有夫妻關係、沒有金錢痛苦束縛、沒有一感情執著、不必為了三餐、兒女操勞,所以,出家人修行成就機會比較大,因為他障礙比較小。總而言之,出家的先決條件還是要碰到善知識;如果沒有碰到善知識,還是沒用!你剃度二、三十年,還是一樣沒用!因為你不了解,什麼叫做入道,要怎麼入都不知道!所以,出家外緣少經外,最重要的就是師父的問題。那麼,在家人如果能親近知識,於一切時間、空間的逆境觀照,這樣成道也不容易!在家人所要修的最重要的就是定,在家人比較沒有定力,我們觀照起來,在家人定的力量,整天算起來可以說沒有幾分鍾。她會生氣,看到她先生就氣,看到他太太就一肚子火,你叫他定,他定不下來。所以,在家人所要培養的就是那個定力放下你想想看:如果我明天就要往生了我又能如何?放下!在家人修持方式般若智慧支持的在定裡面,這樣我們的生死才有把握,簡單講就是放下的意思。佛為示離障順覺,故說此經。

[六、為示修必依觀故。]開示修行必須要依照觀照。[大凡行人,]一般的修行人,[欲奮真修,]「奮」就是精進,如果想要精進你想精進的真正的修行,[須假禪觀,] 必須觀照。禪觀就是無生觀、圓覺觀,在這里叫做圓覺的觀。[修不依觀,未免錯入歧途,故答威德所問,皆以悟凈圓覺,] 要悟到究竟的清凈圓滿的覺性。[依悟起修。]依悟起修,也就是長養聖胎的功夫,你悟到平等,但是,習氣難斷,煩惱難斷。所以,有一種講話是無意識狀態,因為他習慣了,諷刺別人習慣了,他一講話就像刀在割,有!有這種人,他不講幾句諷刺別人的話,就很痛苦,覺得日子很難過,因為他不曾講過好話,只要一開口,就是對人冷嘲熱諷的,他諷刺人家習慣了,這也不能怪他。沒辦法這是他的習氣,所以,我們修行當中,對外境不必太重視。我們要認為:每一個眾生都有習氣他是無心的。這樣我們才不會太報怨,不要常常說:他講話傷害我!其實他是無心的,沒有這個意思,因為他我慢慣了,講話不冷嘲熱諷就很難過,他前世賣刺刀習慣了,這輩子不諷刺別人就很難過。有一種人真的是這樣喔,講話不酸溜溜的,好象不能過日子,不能隨喜悟道的人才不會說這些,悟道的人,誰要講這些話呢?[悟即慧觀,雖有奢摩他、三摩、禪那,三種分別,]奢摩他就是偏於慧、三摩偏於定、禪那就定慧均等,這後面會講到三種分別。[無非隨順覺性而修。佛為示修必依觀,故說此經。

七、為示輪觀隨修故。圓覺清凈,本無所修習,]我們的本性本來清凈無所謂修行」這種名詞,[及能修習者。] 無所謂修行,也無所謂的能修。[依於未覺,]按照這個不覺悟,[幻力修習,便有二十五輪。]二十五種情形,這後面會談到,因為還沒講到,這個名詞看起來會比較陌生一點。[以能修之機不一,致所修之門亦多,故答辯音所問,或單修,或雙修,]單修一個慧、或單修一個定、或者是雙修這個定或者是慧;單修就是偏於慧,或者是偏於定;雙修,定也修,慧也修;圓修,兩種平等。[或圓修,或先單後雙,或先雙後單,各隨根器。常持此輪,隨順修習,不久得證涅槃。佛為示輪觀隨修,故說此經。

八、為示窮盡四相故。一切眾生,未除四相]《金剛經》說:[(我相、人相、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