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2004年10月2日——8日 上慧下律法師 文殊講堂 講座第五天 今天的演講非常深,今天的這個公案因緣,某些地方,沒有開悟是完全聽不懂的,不過,我盡量好好的講,讓你能夠體悟,見性的境界是什麼? 經文,【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凈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僧智通】,這個智通,【壽州安豐人】。壽州就是安徽省,安徽安豐人。這個智通和尚,【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世尊在楞伽山對大慧菩薩所說的一部經典,我們在文殊講堂,已經講過《楞伽經大綱》。看過了一千多遍,【而不會三身四智】。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轉第八意識為大圓鏡智,轉第七意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這隻是把煩惱轉菩提,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意識,這個是中性的名詞,煩惱呢?第六意識叫做分別識識,轉過來叫做妙觀察智。第七意識的染污,叫做末那識,轉識成智,叫做平等性智。第八意識染污叫做阿賴耶識,叫做含藏識,轉識成智以後叫做大圓鏡智。所以,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意識,這是中性的名詞,沒有所謂染污跟不染污,它的本體是不變的,染污了,名字不一樣,那麼前五識,是受到第六、第七的影響,還有第八意識潛在的無明跟習氣的影響,要是六、七、八染污了,前五識就染污;要是六、七、八清凈了,那麼前五識就清靜。 如果是以大徹大悟來講的話,一都沒有,何況有八?如果大徹大悟、見性,沒有這些名詞,一都不可得。因為他隨手拈來,都是絕對的,圓滿的本體,沒有所謂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所以,安立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識,是方便說。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意識,它不加上染污和轉識成智的時候,染污跟轉過來的智慧,它的本體是不變的,安上了這些名相,比較好解說。成所作智跟妙觀察智叫做應化身,就顯現在外界可以作用的。平等性智就是我們所講的報身,內心有無比的庄嚴,心存平等。大圓鏡智就是法身。那麼應身、報身、法身,就配合這個四智,所以叫四智三身。三身就是應身、報身、法身;四智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智配合三身就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配合應身來解釋;平等性智就是報身,大圓鏡智就是法身。 【禮師求解其義】。求惠能大師開示《楞伽經》的義理。【師曰:三身者,清凈法身,汝之性也】;就是你的本性。【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就是你的智慧。【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應用無方嘛。【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如果你離開了清凈自性,不要說什麼法身、報身、應身了,為什麼?你有身,沒有智慧啊!【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六祖真的是大徹大悟的人,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如果你能夠體悟,八大宗派的根本教義,統統貫通,佛法就愈來愈簡單,愈來就愈單純,會歸一念心性。【即名四智菩提。】 經文,【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我們的清凈本性,本來就具足有三身。【發明成四智】。【發明】就展開來說,三的數量比較少四的數量比較多,所以叫做展開,叫做發明。展開來說,配合四智。【不離見聞緣】,見聞通稱六根,叫做見聞覺知。就是你這個三身四智統統不能離開這六根,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六根,有六根才起作用。【超然登佛地】。如果你一念相應,見性,進入唯心現量,那麼就進入佛的境界。【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這個【諦】就是審實不虛,要好好的相信,一心具足三身四智。【莫學馳求者】,不要效法向外追求佛法的人。向外追求佛法的人,百千萬劫不得道。【終日說菩提】。雖然整天說菩提自性,而終不得菩提。這句太簡略了,終日說菩提而【終不得菩提】。 經文,【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通】就是智通法師。智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四智能的義理是什麼呢?【師曰】:六祖就回答了,【既會三身,便明四智】,如果你了解法身、應身、報身的話,那麼這自然就明了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四智。【何更問耶】?為什麼還問呢?三身,這個三身就象房子,四智就象材料,沒有材料建不了房子。我們有看到房子,就知道一定有材料。【若離三身】,那當然就沒有什麼四智了,【別談四智】,三身四智本是不二的,【此名有智無身也】;有了四智沒有三身也不行。【即此有智,還成無智】。你沒有這個身也不行,它是不二的,互相不能離開的,所以,就算有智,沒有這個三身,跟無智之人是一樣的。所以,三身跟四智是不二的。 經文,【復偈曰:大圓鏡智性清凈,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復偈曰:大圓鏡智性清凈】,性清凈什麼意思呢?湛然空寂,圓滿明不動,這八個字是形容性清凈。這八個字就是我們在座每一個人的清凈的法身、清凈的自性。第八意識轉過來,就是性清凈,大圓鏡智的本性、本體,就是清凈的,我們每一個人的清凈自性,都是湛然空寂,圓滿明不動的。這個平等性智就是悟到了畢竟空,《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用平等心的智慧。什麼叫做平等性智呢?就是【平等性智心無病】,心無病就是能對諸塵不起愛憎,對六塵不起愛跟恨,這個人的心就沒有病。我們說:心病無葯醫。普天下人的心病,不是愛就是恨,不是愛死對方,就是恨死對方,那麼,這個人的心就有病,這個吃中葯是不會好的,這個要用佛法來。只要你悟入平等性智,你的心就不會強烈的極端,愛恨交織會毀掉一個人。 什麼叫【妙觀察智見非功】?妙觀察智就是如來善能觀察諸法圓融次第,後知眾生根性樂欲,就是喜歡什麼。以無礙辯才,說諸妙法,令其開悟,獲大安樂。世尊善能夠觀察一切法,種種的圓融,種種的次第,而後知道眾生的根器,用無礙的辯才說種種妙法,令他開悟,獲大安樂。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就是要得到大安穩、大快樂啊!要不然我們在這邊忙什麼呢?世間人窮忙、瞎忙,我們在這里忙什麼呢?就是要得到大安穩、大安樂。見非功,就是不假造作叫非功,任運不執叫做非功,就是第六意識一看到種種現象,清清楚楚,不假任何造作,自性在作用,任運不執著,不假任何造作,叫非功。見就是運用在六根六塵,統統不假任何造作,自然,自性清凈,任運不執著。 成所作智,六根隨事運用,悉入正受,無二相。【事】就是理事,法有兩端,不是講理就是講事。叫做【成所作智同圓鏡】。【成所作智】意思是:第八意識一轉過來,斷除了一念根本無明,整個同時轉變,運用在五根,統統是成就成所作智,顧名思義,圓滿成就所有一切事情叫做成所作。意思是說:大徹大悟的人,自性影現出來的,不管做哪一些事情,都會達到圓滿的境界。【五八六七果因轉】,五就是前五識,因為前五識相同,所以一起討論,【五】就是前五識。【八】,第八意識,【六】第六意識,【七】第七意識,五八六七果因轉,就是前五意識跟第八意識,是果上才轉動的;第六意識和第七意識是在因地上就可以開始轉動。 這話怎麼說呢?看過《楞伽經》的人自然知道,世尊在講《楞伽經》的時候,講得很清楚,佛為什麼會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意思是說:世尊在斷除最後那一念根本無明的時候,內心達到大圓滿寂靜處,無量的智慧的時候,因為心靈的大智慧力,影響了色身,這個色身開始一直轉動,一直轉變,愈來愈庄嚴。世尊還沒有修持成佛以前,沒有三十二相,到了斷除根本煩惱以後,身體開始起變化。他這個定力、智慧,一直開始展現在相上,三身四智嘛,就開始一直轉化,我們現在所講的就是起變化,頻率、磁場、細胞、全身的毛髮,統統起變化,開始轉動,變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看《楞伽經》就講得很清楚了。 律學裡面有這樣講,證初果阿羅漢的女眾,她的周期的量,會慢慢的減少,因為她那個貪嗔痴翕來愈少,她擺脫了地心引力。到證三果阿羅漢的女眾,就自然停止了。就是她的慾望減少,她受地心引力的影響力很淺。因為她們不貪染、能舍掉這個粗糙的色身,微妙的清凈法身主顯現,看不破這個色身,你就一定要繼續來重複,貪染這個粗糙的色身。為什麼講法身慧命?法身慧命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存在的清凈自性,還有一個微妙的意生身。在《楞伽經》講:我們修行到八地,不動地的時候,就會產生微妙的意生身。所謂意生身,就是能夠穿牆走壁,山河大地無所障礙,他方世界動念就到,就是隨意而至。所以你今天念觀世音菩薩,那都是等覺菩薩,成佛的,你念阿彌陀佛,它老早就在你的前面了,他就沒有距離了,問題你看不到,問題就在這個地方。 他顯現的是:八地以上的意生身,微妙清凈的色身,而我們眼睛看到的頻率非常有限,你紫外線看不到,紅外線你也看不到啊!何況佛菩薩的清凈色身?三途那個鬼道你都看不到,不要講說佛菩薩的清凈色身你看不到,我們的眼睛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當第八意識破一念無明的時候,世尊全身都起變化,無量的庄嚴相就一直顯現,那麼,世尊就神通自在了,來去自如。世尊要觀察你很簡單,人在這個地方,到你家去,在你旁邊蓋棉被,你都不知道,這個徒弟很用功,很好。世尊就是不起道場,周遍圓明,他就在當下,就盡虛空、法界,統統是他的本處,沒有任何距離。 六七就是因中轉,這個第六意識就是分別心,第七意識就是執著的心,這執著跟分別的心,是在因中就轉,所以我們的下手處就是這兩個。你果沒有辦法,你到第八意識的果,就是佛才有辦法,要象惠能大師、釋迦世尊才有這個能力,我們要在哪修行呢?第六意識,第七意識下功夫,這個就是我們的起點。第六意識就是分別,了知萬法,萬象都是心映現出來的,沒有實在的東西,不要被假相所控制住,所影響,那麼你的色身也開始起變化。在第七意識下手,這個我執跟法執,要徹底的摧毀,當我們一個修行人修行的時候,應當發大願,決定無所求、無所住、無所拒。無所住就是你一定要發願,修行,今生今世就不住相。為什麼不住相呢?著相就沒有辦法見真如法身,離相它者真如的因,如果你著相,生滅法、執著分別,他就一直連續六道輪迴,你當下見相,離一切相,這個就是真如的因,我們要用真如開始轉動我們的修行力量,就一定要離相才有辦法、不住相才有辦法。 於一切世間無所求,這樣徹底的放下,生滅、增減,這些相的東西,金錢、吃住,能安住就好,一切隨緣,心性上要下徹底的功夫。這樣在因中下功夫的時候,你就真的在修行。一個人念佛、拜佛、誦經,我們贊嘆,但是念佛、拜佛、誦經,這個人能夠釜底抽薪的,再徹底的執著放下,徹底的放下分別心,我說這個人遠遠超過只有念佛、拜佛、誦經的人。放下、再放下,徹底放下是真修行人,這個是真正修行人。叫作:五八六七果因轉。 講到這,就有一個女眾,在家護法居士,以前聽了師父的經典,她就說:喔!師父,我可能有消息了喔!我說:你有什麼消息?我這個量很少啊!喔!那你的意思呢?會不會證初果啊?我說:你要不要看醫生啊?量很多跟很少,你要弄清楚喔,子宮壁薄的人,營養不良的、體質虛弱,量自然就少;子宮壁厚的人,量自然就多,不一定看這個,因為我們只有看到律藏裡面有這樣的提示,順便講給大家聽聽,你不要量一減少,就說你證初果,你要不要看一下婦產科呢?那萬一有一天不小心停了,哇!我證阿羅漢果了。糟糕了,亂講喔! 【但用名言無實性】。只用這些語言,在方便說說而已,這裡面也沒有真實性的什麼轉不轉,沒有!果,緣起無自性,因,緣起無自性,緣起無自性就是生滅,生滅就是當體即空,就是無實性。沒有轉來轉去這種東西,那叫做方便說,轉來轉去是對凡夫講的,才叫做轉動。此句是說:但轉其名,不轉其體,我們的清凈圓明的自性,從來沒有轉的,搞清楚啊!【若於轉處不留情】,如果你在轉識成智,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當下不執著。說:我在轉動,我在修行!那是還不能離開四相。意思是說:你不能著凡見,可是,也不能著聖見啊!不留情就是連那個聖見都不可以執著。說:你看!我在修行,我比你行!完了,如果你能夠在轉處,在轉煩惱成菩提的當下,轉識成智的當下,還不能動一個念頭說:我在修行,在轉動,這個才是一個真正修行人。 【繁興永處那伽定】,【繁興】就是人多吵雜的地方。【永處】就是永遠處在,【那伽定】就是恆定,自性的定,定慧均等,叫做那伽定。所謂那伽定,叫做:無一不定時。我們的圓明,湛然清凈的自性,從來沒有增減,就是因為你妄動。你就是處在六根、六塵乃至於眾多的人,吵雜、煩你,你一樣的如如不動,當你大徹大悟的人,就是這種境界。所以師父前面就告訴大家了,什麼叫大徹大悟人的心境?叫做:入萬人之中,如入無人之境,叫做大徹大悟。因此,我們研究了這個自性法門,其實本身就是具足的,問題就是沒有人家跟我們引導。一般人引導就是說:你念阿彌陀佛,生死事大,念佛要緊。我們上人就是這樣子,煮公上人就是這樣子。平常一般的道場,或者法師,他都是這樣講:哎呀!無常啊!世間是苦啊,你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沒有錯!念佛、拜佛、用功很好,問題是煩惱來的時候壓不下,這個才是大問題。修行沒有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你搞了十年、二十年,問題還是在。所以,我一直重複的講:一生一世不是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處理你今天所發生的所有事情,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有一股力量,就可以解決你今天所發生的一切問題,就是清凈自性的大般若智慧,就是這個,能夠處理任何的狀況,為什麼我們念佛今天念得不得力?不見性,困難重重,大家都想往生,都想了生死,下手的地方,都在方便裡面。權巧方便,你要觀想,你要念佛,很好!我們都贊嘆,我的主張要在清凈自性下功夫。 經文,【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通】就是智通,智通法師頓悟性智,就呈這個偈頌。【三身元我體】,這個清凈法身、圓滿的報身、應化身,原來就是我如如不動的本體。【四智本心明】。我們這個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本來就是來自我們清凈心。不二法門,我們的心清凈,四智就現前了。【身智融無礙】,三身四智本來就是融合,融無礙,是不二的,融合不二的。【應物任隨形】。這個《金光明經•四天王品》裡面講,說佛的真法身就象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你今天念佛,其實佛早就來你的前面了,佛、觀世音菩薩早就在你的面前了。為什麼有人念佛念得感應,聞香、見佛、見光、大感應,這非常的誠懇,非常誠懇,他雖然不能徹悟,但是,他非常誠懇,誠懇接近第一義諦,非常誠心、誠懇,就接近第一義諦,沒有妄想。所以,很多念佛的人,都是老太婆在成就,我什麼都不懂,沒關係啦!阿彌陀佛……特別感應,這跟沒有分別沒有什麼兩樣啊,阿彌陀佛……就這樣子。為什麼我叫你堅持念佛?就是這個道理,要大徹大悟,行不行,不知道,還得看種種的因緣,跟你的根器。但是,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決定超生死。我們不能打那個沒有把握的仗,說我今天每天來參……萬一沒有開悟怎麼辦呢?是不是啊!我們就是要打那個很有把握的仗,好好的在自性起動,要聽、要參、還要一心念佛。當你念佛念到定的時候,你動念,馬上妄想起來,阿彌陀佛被這個執著、分別打斷了,你修行就要好好的檢討。 【起修皆妄動】,哎呀!這個六祖真是不得了,圓明的、湛然的清凈自性,是動不得的,染污即不得,修證、沒有修證,無可修、無可證,本來就存在,起修統統叫做妄動。【守住匪真精】。【守】,執著;【住】,三身四智;【匪】就不是;【真精】,清凈自性。你執著三身,還有一個三身四智,不曉得這個就是,根本圓明湛然的清凈自性,所映現出來的三身四智;你還動一個念頭,去守住三身四智,就不是清凈自性,清凈自性不假修持,本來就圓明的。【妙旨因師曉】,我悟到這個清凈自性,因為惠能大師,稱為師曉,就是因為等於自己的師父一樣,才了解。【終亡染污名】。悟了自性之身跟智,悟了自性的三身跟四智。染污名,就是亡了假名的染污。假名:相的東西,文字的東西、他就放下了。名相會染污我們的清凈心,執著語言、文字,包括三藏十二部經典,是契契我們的本性而已,動一念頭,還執著三藏十二部經典,又不是我們清凈自性了。所以,有一個人問大徹大悟的禪師說:禪師!你也看經典嗎?他說:我看經典,就遮遮眼睛。你們一般人看經典,望穿了牛皮。好象那個牛皮要把它看破一樣、看穿了一樣,佛法不在那個眼睛看,這是心悟的東西。 經文,【僧智常,信州貴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問何事?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僧智常,信州貴溪人】,信州就是江西省貴溪縣人。【髫年】就是童年,小兒垂發辮,綁那個辮子,小孩子。髫年就是童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問何事】?你從哪來?想要問什麼事情啊?【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懷疑還沒有處理。【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經文,【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了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凈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六祖就說了,【師曰:彼有何言句】?他講些什麼道理啊?【汝試舉看】。來!舉個例子看看,他講些什麼話。【曰:智常到彼】,我到那邊,【凡經三月】,三個月,【未蒙示誨】。統統沒有開示。我【為法切故】,有一個晚上,【一夕獨入丈室】,單獨一個人,來到方丈室。【請問: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請問大通和尚:什麼是我們本來的心性?【大通乃曰】:就問他,【汝見虛空否?對曰:見】。看到啊!【彼曰】:大通和尚就回答了,【汝見虛空有相貌否?】你看虛空有相貌嗎?【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大通和尚就說,【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了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凈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 諸位!沒有悟道的人,看到這一段,一定認為大通和尚是開悟的人。但是,見性的人一看,就知道錯了。《大乘起信論》就講得很清楚,說:沒有見性的人,告訴他:我們的清凈自性如同虛空,不明佛的用意的人,就把我們的清凈自性,認為我們的清凈自性就是虛空。失去作用,他觀照虛空,虛空沒有來去、生滅、增減相,沒有青黃赤白,沒有長短方圓,那是比喻虛空沒有來去、生滅、增減相,不是虛空就是清凈自性啊!這個《大乘起信論》就講得非常清楚。如果說我們的清凈自性,就象虛空這樣子,你怎麼會有大用現前呢?你看到虛空起作用嗎?教你、告訴你:清凈自性如同虛空,那是一種比喻,比喻不是真實啊!對不對?比喻說:我們的清凈自性就象虛空,比喻不是真實的,回歸到我們唯心現量,當下這一念,本自具足的大圓明的清凈覺性,他會起作用的啊!你看過虛空起作用嗎?那是比喻呀。 再講一遍,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有一天晚上來到方丈室就請問說:如何是我智常本心本性?這個大通和尚就說了:你看到虛空否?他就用虛空比喻作本性,拿這個比喻,來當作清凈自性,完了!對曰:見!我看到虛空。大通和尚又說了: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相,有何相貌呢?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了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我們的清凈自性,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凈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再念一遍就加強印象了,我們剛才已經講過了,虛空是比喻,《起信論》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大乘起信論》諸位有空一定要看,這一部論太重要了!【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我聽到這一說,還是沒有辦法解釋我心中的疑惑,【乞和尚開示。】 經文,【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大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那個大通和尚講的,見知就是知見,還存著一個知見,就是把虛空當作是,就是我們清凈自性,拿比喻來跟證量的聖人畫等號,是錯誤的。【故令汝未了】。所以讓你沒有辦法見性,【吾今示汝一偈:不見一法存無見】,【存】就是還執著,我什麼都沒看到,就象虛空,什麼都沒有看到,可是,還著一個虛空之見,存無見,虛空什麼都沒有。我告訴你:這個問題就大了,清凈自性是什麼統統有,萬法具足,知道嗎?他說:不見一法存無見。六祖講:你認為你不見任何的法,不生不滅的清凈自性,一法統統沒有。我告訴你:萬法具足,清凈自性圓明不動,萬法具足。大通和尚就這樣:不見一法,認為我沒有見到一法,用虛空來比喻,你還是存著一個無見,這個就是知見。 【大似浮雲遮日面】。烏雲遮了這個太陽,太陽透不過去啊!【不知一法守空知】,你說不要去知道一切法,但是,你守這個空知。空就是無形無相。守一個虛空的知見,不知一法,你竟然守一個,還有一個虛空,類似虛空這個知見,完了!清凈自性就產生變化了,【還如大虛生閃電】。就象太虛空,無緣無故的生出閃電,這一句話,閃電就是多餘的。圓明的清凈自性,無一法可得:但是也具足萬法。而你還著一個空見、空知,存無見,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這句話就是《楞嚴經》講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楞嚴經》講的,叫做頭上安頭,知道嗎?我用我媽媽這個例子,來跟你比喻,你要注意聽聽看,看你能不能了悟這個自性? 因為我媽媽會講台語啊,師媽會講台語,她不會講國語,她聽人家講,大甲有一個吳居士,吳居士到講堂來,我媽媽就問他一句,(頭上安頭,你體會看看)。吳居士!你姓什麼?你體會的出來嗎?名字把人家叫出來了,還問人家你姓什麼?那叫做頭上安頭,知道嗎?我們清凈自性,不能知見立知。我們的清凈自性,本來就有知見,不能頭上安頭,立任何的知見。 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瞥】就是暫見,你這個知見,暫時一動念,一生起來。【錯認何曾解方便】。注意聽喔!錯認就是存無見、守空知,認為虛空無知無見,把這個當做是正見,就錯了!守空知,存無見,這個就是錯認。何曾解方便,這個解方便就是說:不了解我們的如來藏的秘密的道理,不了解我們清凈的微妙如來藏心的自性,這個道理。你存無見,守空知,你就不了解,那隻是一種方便,你不了解說,我們的清凈自性,是應當契入真實境。你沒有方便法,看到方便法,又去執著。佛用虛空來比喻,你去執著虛空就是我們的清凈自性,把方便誤為究竟,把善巧方便,認為就是證量。錯認何曾解方便,不懂得佛的方便法,佛的善巧方便,是要你悟入實相的道理啊!錯認了存無見,守空知,把它認為就是我們的見性,你就不了解那是佛的善巧方便,叫你悟入實相的道理,你完全不了解。 【汝當一念自知非】,你如果了解一念,自己知道自己是不對。【自己靈光常顯現】。靈光常現前:靈光的清凈自性,百丈禪師講得特別的好,他描述了幾句話,寫得淋漓盡致。百丈禪師說:靈光獨照,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遠,即如如佛。百丈禪師對這個靈光詮釋的特別清楚,說:靈光,我們的清凈自性,本具足有般若的光明智慧。靈光獨照,獨照就沒有任何跟它匹比的,絕對的照叫獨照。迥脫根塵,迥脫就是超越根塵,六根、六塵,身心世界其實當體即空,純一個覺性在作用,叫做我們的清凈自性,是超越根身、器界的一切相,就是六根、六塵綁不住你。體露真常,不拘文字,我們的體性,顯露永恆的真常,它不是文字相,它是實證的境界。心性無染,本自圓成,我們的心性沒有染污,本來就是圓滿,本來就是成就。但離虛妄的因緣,但離妄緣,即如如佛。百丈禪師的意思是說;你見到一切緣起法,你就特別要清楚,那個是假相。 我告訴你:以前的修行人講得更貼切更直接:修行人千萬不要被相黏住。哇!這個講得太厲害了,這講得實在是一針見血,他也不會很麻煩。真正的修行人千萬不要被相黏住。我們就是被相黏得死死的,活得痛不欲生,肝腸寸斷,我們就是活著這樣日子,就是被相黏住,認為有一個實在的老公,認為有一個實在的老婆,認為我有個我,有個我所擁有。世間人就是這樣啊,擁有一個我,我的汽車、我的洋房、我的老公,我的房地產、我的事業,統統有我,我所擁有的,這些統統叫做相,修行不要被相黏住。 經文,【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無端起知見】,他存一個無見,守個空知啊,清凈自性好端端的,還起一個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著相,求一個菩提:我要求菩提,錯了!趣向聖道亦是邪,你沒聽過嗎?動一個念頭:我要修成聖人,趣向聖道還是邪,法沒有邪正這個東西,絕對的東西,沒有邪沒有正,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我要悟,我要悟!【寧越昔時迷】。【寧】就是怎麼能夠超越過去的迷惑顛倒呢?意思是說:動一個念頭,拚命的要把它開悟,這個跟過去的迷惑顛倒的人是沒什麼兩樣的。 【自性覺源體】,我們的清凈自性,覺悟的根本這個體性。【隨照枉遷流】。隨照就是立知見。我們見一切相,馬上就立知見,這個人好,這個人不好,我們透視他,沒有這個人。相不可得,就是清凈自性在作用,這個人是,這個人非,有那個人嗎?沒有!立知見就壞了。【枉】就是冤枉。隨著起任何的知見,動一個知見,加上任何一個知見,統統是頭上安頭,知見立知。隨著起任何的知見,如同流水一般,付諸流水,勞而無功。就象水流注,念念遷流。枉遷流:水這樣流下來,煞不住,就是生滅的意思。隨照枉遷流就是:隨任何一個因緣,立任何一個知見,你就會冤枉的受到遷動,遷流,就象流水無法停止,念念遷流,我們就是過這種日子,從來不覺悟。【不入祖師室】,如果我沒有來到六祖祖師室,【茫然趣兩頭】。守空知,存無見,就是兩頭。迷迷糊糊的守空知,存空見。 經文,【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我不了解,為什麼三乘法又跑出了一個叫做最上乘呢?【願為教授】。麻煩祖師教導教導。【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你要好好的觀照我們的本性,不要著這個外面的法相。【法無四乘】,就是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論這個佛法沒有四乘。【人心自有等差】;問題出在我們的心。【見聞轉誦是小乘】,只會誦經,這個叫小乘。【悟法解義】,了解這個法,了解裡面的道理,在解門下一點功夫,【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後面這句最重要!【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還是在這個【離】字。【一無所得,名最上乘】。我說:佛法不用很多,這幾個字,你也不必求什麼師父開示,六祖講的這幾個字,你要把它背下來,貼在牆壁上,每天看就開悟。萬法盡通,萬法具備,為什麼萬法盡通?沒有障礙,不執著、不分別,當然萬法盡通啊! 萬法具備,清凈自性,具足一切無量功德,一切不染著,離諸一切法相,一無所有。我們本來也一無所有啊!你所擁有的東西是假相,但是,因為我們為了生存,我們需要最基本的食衣住行,這個無可厚非。人有具備最基本的食衣住行,但是,我們生活在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裡面,一定要了解,剎那變化就是假相,沒有永恆。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其實一無所有。名最上乘,【乘是行義】,好好的去做,去走。【不在口爭】,不是在跟人家一直爭論,真正一個大修行人他會跟你爭論啊?【汝須自修,莫問吾也】。就是你要從內心裡面發揮出來,不要一直問我。【一切時中,自性自如】。一切時中,你的清凈自性本來就是空,不可得。【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當他的侍者。智常法師就終身做當六祖的侍者,一直到六祖入涅槃。 經文,【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這段有點難,這一段不開悟,打死聽不懂。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廣東,【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就是閱讀,【覽《涅槃經》十載有餘】,看經看了十幾年,《涅槃經》共四十卷,看這個《大般若涅槃經》看了十幾年。【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慈悲來教誨。 經文,【師曰:汝何處未明?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師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雲『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師曰】:六祖就說了,【汝何處未明?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大般若涅槃經》這一句話,重複的一直講: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一切造作統統是無常,叫做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個生滅當體即空,放下就是不生不滅,你了悟這個心性的不生不滅的道理,無相大圓明清凈自性寂滅,這個就叫做快樂,不必另外找,不必離開當處,愈找就愈遠。【於此疑惑】,我對這個有所疑惑。【師曰:汝作么生疑】?你產生什麼疑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諸位!第一句話就問錯了,他不了解不二!他把這個色身跟法身打成兩段,問題就出來了。【謂色身】、有形相的色身,還有無形相的【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其實,他這個問題就是大問題。 【經雲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這個生滅放下,心性如如不動的寂滅,才是我們真實的快樂。得失、增減,這個統統是生滅的東西,心性本體是無相的,是寂滅的。動念、執著、分別,就產生生滅,不執著、不分別,生滅就滅。他說:經典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不了解不生,【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哪一個身體是寂滅,哪一個身體是受快樂?他就分作兩個角度來解釋了,他就一定要把法分成兩個角度,打成兩段,這當然不是開悟的人。智道法師就問了:【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若不堪言,【苦不可言樂】。為什麼有常樂我靜的道理呢?【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如果是色身,死的時候苦不堪言,如果是法身受樂,法身寂滅,跟草木一樣啊,誰來受樂呢? 【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諸位!這個【常】如果不加一個【存】字,完全看不懂,常常存在!這個就是關鍵,要不然你會看:咦?生滅是常?完了,不是這個意思,生滅之性,常常存在。說: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的用,這問的本身就是大問題,還有一體五用呢!我們大徹大悟的人,一都沒有,何況有五?什麼叫大徹大悟?轉色受想行識,統統化為一個大圓滿智慧心,叫做無色無受想行識,哪有什麼一二三四五?生滅是常存在的,【生則從體起用】,這個生滅一起動,依體起用。這個五用就是生滅,一起來,就是從法身起作用啊。【滅則攝用歸體】。滅了,就攝五用歸一個法身。【若聽更生】,如果是法身還允許它,再一次的生出來生滅法。【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這有情就沒辦法了生死。意思就是說:從體起用,滅的話,就攝用歸體,把這個五蘊滅掉了,就回歸到法身。那麼,法身如是允許它再一次的生起,那還是生滅啊,有情就變成輪迴不斷了,繼續輪迴啊! 【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如果這個五蘊,再不讓它生起來,起作用,那麼,又跟生草木沒什麼兩樣。若不經,不允許它再生起來,則永遠歸於寂滅。【同於無情之物】。無情之物就是寂滅。【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意思是起不了作用,要起作用也是生滅啊,就要永遠輪迴。他這句話意思很簡單,諸位注意聽!這個法師的問題把它歸納起來,其實很簡單,他意思就是說:我們的法身是一,五蘊是五,依體起用,攝用歸體。意思是說:如果這個生滅的五蘊,攝歸回來清凈法身,那麼法身是寂滅的,被綁住了,如果不聽更生,這個法身就綁住了這個五蘊身,這個五蘊身會歸到這個法身的話,這個五蘊身就變成失去作用。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被涅槃綁住了,如果不允許它再生,就被涅槃所困住了。【尚不得生,何樂之有?】生起來都沒有,因為涅槃,他看到不生不滅,就認為什麼統統沒有。尚不得生,何樂之有。生都沒有,哪裡有什麼快樂啊? 我再解釋一遍,要不你聽不懂。僧志道廣州南海人,請益曰:學人從出家,看這個《大般若涅槃經》,總共十多年,不了解《大般若涅槃經》的大意,願和尚來教誨我。六祖就回答:汝何處未明?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個是佛所講的,我對佛所講的這四句偈,有點疑惑。六祖就回答:你怎麼生疑?你的懷疑在哪裡呢?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這個問題就出來了,把法身跟五蘊身打成兩段來問:謂這個色身、法身,色身是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是常恆,永常,永遠,法身是無知無覺的呀!經典說:生滅滅了,寂滅才是快樂,問題就是出來了。我真的不了解是什麼身?是色身寂滅呢?是法身寂滅呢?是何身受樂?是色身受樂?是法身受樂呢?我現在又分成兩段來問。如果是色身,這色身如果滅的時候,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就不能講樂!如果是法身寂滅了,跟無知的草木沒什麼兩樣,跟瓦礫、石頭沒什麼兩樣,誰當受樂呢? 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的作用,一體有五個用,生滅是常,【常】就是存在,生滅是永遠存在的。如果生就依體起用,如果你生起來,無常法一生起來,它是從體起用的,從這個法身起來的。如果攝用,攝這個生滅,歸這個法身,滅的話,把這個作用就回歸到無知的法身,如同草木!它底下就懷疑了:如果允許它再一次的生起來,若聽更生,有情就輪迴不斷。如果不允許它再一次的生起來,生不起來,永遠就跟草木、石頭一樣,跟無情物一樣。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困住,禁伏就是困得死死的,起不了作用。尚不得生,哪裡有什麼快樂啊?再一次的這樣子,聽不懂還是聽不懂,沒關係,聽得懂就很好了。 經文,【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 【師曰:汝是釋子】,你是出家眾,是跟著佛陀出家,現僧相的。【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其實現在佛門的外道很多,為什麼?邪見啊!汝是釋子,為什麼學習外道斷常邪見而來議論這個最上乘的禪宗大法呢?【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你把法打成兩段。【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不是清凈自性的法樂。我們學佛的人,要以法為樂,不是以五蘊六塵為樂,世樂不能解決生死,我們要有法樂。這個智道,就是拿這個世間的快樂,來解釋法樂,法身的樂,是錯誤的。所以說:你推涅槃的常樂我凈這個樂,是有這個身體在受用,不曉得那是智慧在作用的快樂。有這個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為什麼?執吝這個色身生死法,耽著世間的快樂,來論斷大智慧的法的樂。 【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把這個色受想行識,認為是有我,一切問題就出來了,有我,就有我所擁有,就被相黏得死死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就統統跑出來。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有我,就有外面啊!【好生惡死】,大家貪生怕死,【念念遷流】,不知道這個生死本身就是如夢幻的東西,【不知夢幻虛假】,就是沒有實在性的,切莫執著,它是虛假的!我們今天【枉受輪迴】;就是拿這個假相,一直執著、分別,就是念念遷流,一直沒有辦法跳出來。【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變成我們這個色身苦樂的苦相,那糟糕了!常樂的涅槃,是大智慧的法的喜悅,不是這個色身啊!【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六祖講的是完全跟佛一樣,為什麼?師父不是講嗎?沒有所謂剎那,也沒有所謂的永恆。剎那是時間最小,最短促,永恆是時間的最長,剎那跟永恆其實不二念,沒有第二個念頭,悟道,剎那就是永恆。第一天,師父不是講嗎?悟道的人,剎那即見永恆,其實剎那、永恆方便說。 所以,佛就憐愍這些眾生,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為什麼?有生滅,其實都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叫做生滅。放下,生,當體即空,叫做不生;滅,當下不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當我寂滅現前的時候,又執著一個寂滅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也無有不受者,樂只有心知、感受,只有清楚,沒有辦法講的。此樂無有受相,沒有所謂樂,身心本空,哪有受者?也不能說沒有受者,因為悟道的人確實快樂無量無邊。 【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他自己編出來的。六祖惠能大師:你一體五用,你自己編出來的,沒有這樣的名詞。【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涅槃是大智慧,大般若,怎麼會捆住這個五蘊身呢?【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諸位!《大般若涅槃經》裡面有一句話,智道法師可能沒看到:若說佛有涅槃,即是謗佛。涅槃是對生死講的呀,生死是對涅槃講的。生死當體即空,哪有什麼涅槃?生死涅槃無距離,為什麼?如夢幻泡影的東西,哪有什麼生死涅槃這個名詞呀?所以,他就把它認為涅槃禁伏,令永不生。何況更說:這個涅槃把它束縛、禁伏起來,讓它不生起來。它不曉得涅槃現出來是大智慧、大般若。他認為:入涅槃,什麼都不起作用了,要起作用,又變成六道輪迴的有情,不斷不滅,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令永不生,諸法困住了,讓它永遠不生起來,斯乃謗佛毀法。 經文,【聽吾偈曰: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聽吾偈曰: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圓】就是圓滿清凈光明。常常寂照,寂就是體;照就是用。體用,依體起用,攝用歸體,體用如如。【凡愚謂之死】,凡夫跟愚痴的人,認為死了叫做涅槃。【外道執為斷】,斷,什麼都沒有,象草木。外道認為:人死了就象草木一樣,沒有什麼因果,就是大涅槃。【斷】就是斷見。凡夫認為死了叫做涅槃,外道認為,死了什麼都沒有,這就是外道的斷見。【諸求二乘人】,這些求二乘法的人。【目以為無作】。認為涅槃就是不生不滅,還有一個不生不滅的觀念。無為,無作就是無所作為,閑來沒事,無所作為,所以二乘人度眾生並不積極。諸求二乘,聲聞跟緣覺乘的人,目以為無作,認為說:是無為法無所作,那個叫做涅槃,不曉得它可以大用現前,圓滿清凈,沒有任何障礙。 於一切相,即離一切相。【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六十二見本就是外道,做一下筆記。六十二見就是在討論色、受、想、行、識這五陰,這五陰每一個都討論四個角度。四個角度說:第一個角度說,陰大我小,我在陰中。譬如說:這是外道的啦!色陰大,這個我比較小,我藏在這個色陰當中。我先舉個色法;第二、我大陰小,陰在我中。認為這個色陰,就是五陰,我舉一個例子而已,五陰隨便舉一個。譬如說:我這個色的裡面,我最大,可是這個色陰小,叫做我大陰小,第二個角度叫我大陰小。陰在我中,這個色陰在一個自己想像一個我,一個大我的當中,叫做我大,陰在我中,我大陰小,陰在我中。第三個,離陰是我,離開這個色陰,擁有一個我;第四個,即陰是我,這個色陰就是我。就是四個角度。現在講到六十二見,色受想行識乘以四,就是二十,為什麼?色受想行識,每一個都有四個角度討論,第一個角度討論:陰大我小,我在陰中;第二個討論的是:我大陰小,陰在我中;第三個角度:離陰是我;第四個角度:即陰是我。那麼,色就是四個角度、受四個角度、想四個角度說、行也是四個角度、識也是四個角度。五乘以四多少?二十。二十乘以過去、現在、未來,二十乘以三多少?六十,加上斷見、常見,就是六十二,統統稱為外道。斷見、常見,我們講過了。斷見就是人死了什麼都沒有;常見就是人死了永遠做人,豬死了永遠做豬,狗死了永遠做狗,這是常見,統統叫做外道。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妄立了這個虛假的名相,哪有什麼真實義。【惟有過量人】,只有那些大徹大悟的人,超過一切假相。有量就有相,有相就有量,你存多少錢,你家有幾部車子,你有多少房地產?你有相就一定有量,沒有辦法超越這個假相,就不是過量人。所以,唯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相,當體即空,就是清凈自性在作用,只有過量的人通達,沒有取,也沒有舍。【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哎呀!這個六祖,實在是太了不起了,沒辦法形容,沒辦法贊嘆的一個大聖人,講得多了不起的話。你看看:我們了解色受想行識這五法,怎麼樣呢?及以蘊中我,你的五蘊裡面,蘊藏一個我,就是每一個眾生都認為,有一個主宰的這個我,及以五蘊中裡面,顯現的一個我執、我相。外現眾色象,外面所現出來的色受想行識,以及一切的外相,地水火風四大,緣起的假相。包括一一音聲相,任何的音聲,平等如夢幻,講得跟佛陀完全一模一樣。佛陀叫我們觀照緣起如幻,這個不是實在的世間啊!我常常鼓勵這些徒弟說:你當美國的總統,我不贊嘆你,你當加拿大的總理,也沒什麼了不起,你當台灣的總統,我也隨喜。但是我告訴你:你跨進佛門這個門檻一步,我就特別贊嘆你。為什麼?你有希望開大智慧,你有希望了生死,你今生今世有依靠了。真的!看到這大官,笑一笑;看到什麼大企業家,笑一笑。平等如夢幻。諸位啊!贊嘆在座諸位,我很快樂,為什麼很快樂?我今天講這個最上乘論,聽得比五祖的人還多啊!五祖只有講給一個人聽,就講給六祖聽嘛,我還講給這么多人聽,謝謝! 【不起凡聖見】。只要你著一個知見,就錯,凡見不可著,聖都不行。動一個念頭:我是聖。你就是凡。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哪有什麼聖凡呢?萬法畢竟空寂,純一個覺性在作用。【不作涅槃解】,也不著一個不生不滅的義理的解釋,不著這樣的相。為什麼?你著一個涅槃相,涅槃不生不滅,就變成生滅了。也不著一個涅槃,我在解涅槃之相。【二邊三際斷】。二邊就是空、有,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意思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不著空、不著有、不著過去、不著現在、不著未來。【常應諸根用】,自性清凈,一顯現出來,六根同時作用。【而不起用想】。也不著一個我在作用。你看!我見性。碰到人就說:我見性。碰到一個:我清凈自性在作用。這個還是凡。意思就是:清凈自性在作用,絕對沒有一個我,徹底的根除,做該做的事情,心安理得,內心安祥。 【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雖分別不作分別想。什麼叫做分別一切法?前加【自性】兩個字。自性就有這種功夫,因為不加一個執著嘛,眾生就加一個執著,就【我】在想嘛。自性清凈本來就能夠分別一切法,不需要加上任何知見,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哎呀!講得太好了。六祖這句話什麼意思啊?又要換我們現在的詞句,這個世界目前的世界來解釋,這是什麼意思呢?就算世界末日到了,慧星撞地球。劫火就是慧星撞地球,這個地球要毀滅了,叫做劫火。我們人類的劫數到了,末法時期到了,劫難到了,這個地球要毀滅了。科學家講:地球、太陽遲早要毀滅的,我們這一期地球的生命,所有的動物、植物統統要消失的,一定要消失的,遲早要消失的。所以,我常常勸大家:移民要移到極樂世界去,你再來這個地球,會毀滅的,它是生滅法的世界。劫火燒海底,就算今天世界末日到了,慧星撞地球,把海底的水蒸發光了,就有這個可能,因為discovery裡面就有講。我們這個地球慢慢的磁場變化,這個太陽光一吹來,我們的水就會慢慢蒸發,地球的磁場,南北兩極的磁場怎麼樣?每七十萬年轉換一次,地心的引力,地心那個磁場,南北兩極,從南轉到北,從北轉到南,七十萬年轉一次。也就是說,你現在指南針,到最後就會變指北針,轉過來,經過幾百萬、幾千萬年發後,我們這個地球,慢慢沒有能力攝住這個海水、雨水,大環境整個被破壞,整個生態環境變化。下雨下不該下的地方,乾燥,本來很潮濕的地方,變成很乾燥,我們愈來就會愈生長在一個惡劣的環境,因為眾生的福報用盡了,劫火要到了。可是,不是我們現在,那要經過幾百萬年,劫火燒海底,慧星碰地球的時候,或者地球磁場失去的時候,所有的海水慢慢被太陽蒸發。因為太陽光放出這個粒子,這個粒子一吹的時候,水氣蒸發,地球攝不回來,地球沒有辦法把這個水氣攝回來,因為地心引力變動,把這個水氣拉不回來,這個水氣就一直消失……一直幹掉……就象在曬衣服一樣,幹掉……草木沒有水分,不能成長,萬物一片枯寂。 就算世界末日到了,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風力鼓動,山崩地裂、天搖地動,互相撞擊,也無關於清凈的自性。因為這個還是相,我們的涅槃自性怎麼樣呢?真常寂滅樂,這個永恆的法身慧命的可貴,就是在生滅的相體悟、突破、不執著、不分別,你就得到永恆的生命。堅持不著這個粗糙的色相,微妙的清凈法身就現前。 涅槃相如是,不生不滅的涅槃相如是。【吾今強言說】,我現在勉強的來告訴你。【令汝舍邪見】。【舍】同捨。【汝勿隨言解】,你不要隨著我的語言之相來作了解,因為那個不是涅槃。意思是:你要契入不生不滅的本體。【許汝知少分】。如果你能夠不隨著我的語言,執著我的語言,化作你的心相,能夠徹底地契入真實的涅槃境界,不用語言不用文字,我就這樣告訴你,也許你能夠知道一點點涅槃的氣氛。因為涅槃是離言說相,你要離言說相,就有少分相應,叫做許汝知少分。【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聽得懂嗎?聽得懂的請舉手,真正悟道的,不用客氣,晚上寫偈頌來,哎呀!聖意觀測,只會這一句而已,難,悟道可不是簡單的。 經文,【行思禪師,姓劉氏,吉州安城人也。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師曰:汝曾作甚麼來?曰:聖諦亦不為。師曰:落何階級?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師深器之,令思首眾。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謚號弘濟禪師】。 【行思禪師,姓劉氏,吉州安城人也】。吉州就是江西省安福縣人,安城人。【聞曹溪法席盛化】,就是很興盛。【徑來參禮】,【徑】就直接,直接就來參了。見到六祖就問了,【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我們應當如何來修行,【務】就是我們如何來下功夫?才不會落入生滅的階級法呢?階級就是生生滅滅,有高低叫做階級。【師曰:汝曾作甚麼來】?你過去是怎麼修行的,我先問問你,我再告訴你。【曰:聖諦亦不為】。我連動一個念頭,認為在修行聖道,都沒有動到著這個聖諦之念,叫做聖諦亦不為。我連著一個說:我在修學佛道的念頭都沒有。【師曰:落何階級】?那麼,你落什麼階級呢?【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聖諦尚不為就是連著一個佛法之相都沒有,有什麼階級之有呢?【師深器之】,真的是很好,很贊嘆。【令思首眾】。令行思禪師為首眾,就是領眾,因為它開悟了。【一日,師謂曰】:有一天六祖就說了,【汝當分化一方】,你要離開,好好的教化眾生。【無令斷絕】。千萬不要斷掉這個法身慧命,要傳法傳下去。【思既得法】,行思禪師得了這個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就回到江西省來。【弘法紹化】,【謚】就是對於有道德、有功業的人,死後為他立號,用來勸善表揚,起楷模作用的。謚號就是加一個封號,【號弘濟禪師】。 經文,【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扣。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曰:嵩山。師曰:甚麼物恁么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師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益玄奧,後往南嶽,大闡禪宗】。 經文,【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金州陝西安康人。【初謁嵩山安國師】,安就是惠安,惠安國師。這個惠安國師自己很謙虛,就說,你應該去參六祖。【安發】就是遣,希望他去。【之曹溪參】,【扣】就是問了。希望他來曹溪來參學、扣問六祖。【讓至,禮拜】。六祖就說了,【師曰:甚處來?曰:嵩山】。這個就是不了解祖師的意思,六祖其實在問的是他的清凈自性,他搞錯了,他直接回答。懷讓禪師到這個地方來,六祖其實是問他本性,你的本性是從什麼處來啊?從哪來?從哪去啊?可是,這一開始來,還不相應。懷讓禪師不了解六祖的用意。六祖就問:什麼處來?懷讓禪師就講出具體的地方:嵩山。祖師的意思不是這個意思啊!你從哪裡來啊?嵩山。不明祖師意,答非所問。 【師曰:甚麼物恁么來】?意思就問說:心性是什麼的東西呀?又怎麼個來法?心性是什麼東西啊?意思就是,拿得出來嗎?那你又怎麼個來呢?心性既然無來無去,那你又怎麼個來法呢?意思就是:我們的清凈自性是什麼東西呢?那它又怎麼個來法呢?來,說說看。【曰】:現在這個轉得很快了,懷讓禪師一下子就知道祖師的用意,就回答的完全正確了,喔!我知道六祖的用意了,趕快轉過來【說似一物即不中】。你講出一種形相有東西就不對。 【師曰:還可修證否】?清凈自性能修持嗎?【曰:修證即不無】,不能修證,但是【污染即不得】。只要你著於這個相,著於相就染污了,永遠無法獲得。動個念頭著相就是染污,染污就不得見性。【師曰:只此不污染】,你只要不要被相黏住了,【諸佛之所護念】,就用這一招。【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就不要被相卡死了,不要被觀念卡死了,不要被相黏住了,就用這一招,諸佛如是,我也是這樣子。【西天般若多羅讖】:這是印度,叫西天,般若多羅讖。【汝】就是懷讓,【汝足下出一馬駒】,馬駒是指馬祖道一禪師,他的俗姓馬。你足下將來會出一個不得了的,那就是馬祖道一,俗姓馬。【踏殺天下人】,就是度盡天下眾生。【應在汝心。不須速說】。說:這個預言啊,只要你心裡明白就好。心裡明白,不必立刻說出來,預言你只要明白在心就好,明白了就不須要立刻說出來。 【讓豁然契會】,懷讓禪師就大悟了。【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 這個西天般若多讖,也是大聖人,能夠預言,這個是印度二十七祖。般若多讖曾經有這樣的預言:往後你的足下,將出一馬駒,縱橫天下,就是馬祖道一禪師。因此就做侍者在左右一十五載。以前人跟著師父,跟定的時候,那都不會跑的,現在可難了,很難!我剛受戒:我要出去參,我要怎麼做法,我要跑,他就是一直象茅草沒有根,就是一直流動……,也難怪了!因為沒有什麼善知識指導他嘛!偶爾到哪個地方,聽了幾句法,法喜充滿,還算不錯了。可是,要碰到最上乘論,還很難。現在跟以前的人大不相同,以前的交通不方便,信件不方便,要出去一趟很困難,現在飛機、火車、資訊、e-mail(電子郵件),不得了啦! 一件事情有正反兩面,現在的科學很方便,但是修行很困難,染污的多,報張、雜誌、電視哪裡統統是辣妹,哪裡都是有的沒有的,現在環境整個完全改觀。現在要修行,就要看個人,要好好的安住一個團體都很難,要找到這個團體,是我們的福報,毛道的眾生就會跑來跑去,風吹東邊,跑到西邊,風吹西邊,又跑到東邊來,跑來跑去……。這個一下住下來,就是十五年。【日益玄奧】,每天都在增加他心性玄奧的道理,就是心性功夫,叫做玄奧。每天都在增加他心性的功夫。【後往南嶽,大闡禪宗】。懷讓禪師是很有名的。 經文,【永嘉玄覺禪師,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策雲:仁者得法師誰?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策雲: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曰:願仁者為我證據。策雲: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 【永嘉玄覺】,這是浙江,永嘉是永嘉縣,浙江的永嘉縣,就是溫州。玄覺【禪師,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他對這個天台宗很早就研究了。就是很小他出家就用功了。【因看《維摩經》】,怎麼樣?【發明心地】。《維摩經》講什麼?不二法門。能所不二、善惡不二、智境不二、心境不二,統統不二。【偶】就是突然間、偶然間,【師】就是六祖。六祖的【弟子玄策相訪】玄覺禪師。【與其劇談】,【劇談】就是暢談的意思,徹夜不休息叫作暢談。【出言暗合諸祖】。他所講出來的話已經符合禪宗的心性,只是沒有任何人印證。【策雲】:玄策就說了,【仁者得法師誰】?仁者就是你玄覺,是從哪個得法,就是得到哪一個法?師誰就是你奉持是誰為師父啊!你得法,從哪得法,你是奉侍哪個師父?依止哪一位禪師的啊? 【曰:我聽方等經論】,什麼叫方等?【方】就是遍十方,【等】就是平等法,那就是大乘法。大乘法門講的就是,遍十方一切平等,所以方等經叫做大乘經。我聽了大乘經典,大乘經典譬如說:《華嚴經》啦、《法華經》啦、《大般若涅槃經》啦,或者是《維摩經》、《勝鬟經》,這個都是大乘經典。我聽了方等經,看了這個大乘經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