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語錄(二)

月溪法師語錄(二) 

示眾正誤目錄

一、辨真妄
1-1 師示眾雲佛性智與腦筋
1-2 師示眾雲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
1-3 師示眾雲染與凈
1-4 師示眾雲拈花示眾
1-5 師示眾雲彌陀法身釋迦法身
1-6 師示眾雲本來面目
1-7 師示眾雲如如不動
1-8 師示眾雲五蘊皆空
1-9 師示眾雲色即是空,空即是
1-10 師示眾雲真如不守本性
1-11 師示眾雲真如受薰染
1-12 師示眾雲佛性妄念
1-13 師示眾雲性是空,心是妄
1-14 師示眾雲已生是妄,未生是心
1-15 師示眾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
1-16 師示眾雲先無後有,無能生有
1-17 師示眾雲得漏盡通,六通具足
1-18 師示眾雲大地六種震動
1-19 師示眾雲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如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1-20 師示眾雲轉識成智
1-21 師示眾雲似有非有,似空非空
1-22 師示眾雲不求真,不斷妄
1-23 師示眾雲八風吹不動
1-24 師示眾雲中道
1-25 師示眾雲水波之喻
1-26 師示眾雲認心法雙忘,破我執法執是佛性
1-27 師示眾雲胸中不留元字腳
1-28 師示眾雲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1-29 師示眾雲結水成冰,融冰成水
1-30 師示眾雲一人發真歸源,十方世界悉皆消隕
1-31 師示眾雲無縫塔
1-32 師示眾雲證無生
1-33 師示眾雲無字甲里
1-34 師示眾雲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1-35 師示眾雲萬法唯心,心外無法
1-36 情不附物(李翱〈復性書〉之錯誤)
--------------------------------------------------------------------------------
二、勘用功
2-1 師示眾雲認苦行為修道
2-2 師示眾雲三大阿僧只劫修行
2-3 師示眾雲入定
2-4 師示眾雲參禪執坐
2-5 師示眾雲不倒
2-6 師示眾雲僧人學辟穀
2-7 師示眾雲叢林茅蓬
2-8 師示眾雲親近知識
2-9 不識修行
2-10 牧牛
2-11 閉關
2-12 打餓七
2-13 學法語
2-14 宗門棒喝
2-15 古人論禪弊
2-16 跑香
2-17 狗舔熱油
2-18 南泉殺貓
2-19 歸宗斬蛇
2-20 丹霞燒木佛
2-21 溈山水牯牛
2-22 趙州雲:佛之一字我不喜聞。又雲:老僧念佛一聲,漱口三日。又雲:佛,佛。
2-23 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2-24 我不佛法
2-25 洪爐一點雪
2-26 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2-27 任從滄海變,終不為君通
2-28 飢來吃飯睏來眠
2-29 有禪有凈土
2-30 心凈土自凈
2-31 放心
2-32 心動神疲
2-33 不怕妄起,只怕覺遲
2-34 不識
2-35 腳跟點地
2-36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
2-37 斷五住煩惱
2-38 以古人為師
2-39 《遺教經》不可不讀
2-40 不看經論語錄
2-41 無心是道
2-42 平常心是道
2-43 道落火宅
2-44 無相為體,無住為宗,離相為用
2-45 直心是道場
2-46 自搬柴,自運水,不看經,不參禪
2-47 下轉語
2-48 趙州藏經
2-49 捉機鋒
2-50 觀心解脫
2-51 百尺竿頭
2-52 向上一著,腦後一槌
--------------------------------------------------------------------------------
三、正規儀

3-1 聖僧
3-2 頭陀
3-3 不布施
3-4 開建叢林
3-5 宗門傳法
3-6 結蓮社
3-7 登堂傳戒
3-8 開堂說法
3-9 叢林規矩
3-10 朝山
3-11 燒拜香
3-12 放釣
3-13 剌血寫經
3-14 出家人字派
3-15 拄杖拂子
3-16 佛、菩薩羅漢造像
3-17 封盦、舉盦、舉火
3-18 拜經
3-19 盟誓
3-20 三世佛
3-21 偶像崇拜
3-22 立寺造像
3-23 不二法門
3-24 禪宗頓漸之爭的透視
3-25 出家人別號
3-26 別號至數
3-27 禪寺、講寺、律寺
3-28 開宗祖師不一定是明心見性
3-29 禪堂念佛
3-30 打七
--------------------------------------------------------------------------------
四、端行履

4-1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4-2 大隱居廛,小隱居山
4-3 批評過來人言語舉動
4-4 假明心見性
4-5 僧人學醫、卜、星相、書符、咒水
4-6 不問世間
4-7 宏揚佛法
4-8 出家人藐視師父
4-9 冒難遊行
4-10 車林軍
4-11 出家人自認根鈍
4-12 發大乘心,修小乘
4-13 〈永嘉證道歌〉與《永嘉集》之辯論
4-14 敖世、憤世、遁世、出世、入世、出入世
4-15 不信因果
4-16 比丘常帶三分病
4-17 發心眾生
4-18 六祖與神秀
4-19 出家人本分大事
4-20 講經說法
4-21 未明心見性說法
4-22 誤認行善為佛法
4-23 知佛恩、報佛恩
4-24 比丘夢遺精
4-25 達摩數珠
4-26 出家人派頭
4-27 出家人不結婚
4-28 佛教信仰乃智信非迷信佛法是積極不是消極
4-29 《莊子.大宗師》篇
4-30 佛法非唯心,亦非唯物
4-31 佛法不落空
4-32 印度信佛亡國
4-33 悟道是悟理
4-34 杲日當空,秋月如鏡
4-35 超出無邊識處
4-36 當凈其意虛空
4-37 認大乘佛經為神話
4-38 古來成佛釋迦一人
4-39 密在汝邊
4-40 終日吃飯,未曾吃著一粒米
4-41 我不地獄,誰入地獄
4-42 心無罣礙
4-43 一塵不染
4-44 印可
4-45 超出三界
4-46 寂滅為樂
4-47 三毒
4-48 一念無明不可破
4-49 僧肇《無名論》
--------------------------------------------------------------------------------
五、厘述作

5-1 用《老》、《庄》、《周易道理佛經
5-2 印度祖師撰集經典認為佛說
5-3 陳白沙讀佛經入詩
5-4 蘇東坡禪悟入詩
5-5 誤認玄奘法師藏經
5-6 註疏經典應慎重
5-7 印度哲人撰譬喻經典
5-8 用佛法解釋《中庸
5-9 刪集佛經
5-10 閱讀註疏應加揀擇
5-11 未明心見性語錄
5-12 文人學佛
5-13 詩僧畫僧
5-14 改佛經道經
5-15 以佛法釋老莊
5-16 語錄白話
5-17 梁漱溟論佛教
5-18 普庵咒
5-19 周濂溪《太極圖說》
5-20 陽明學不可比於佛法
5-21 李翱之〈復性書〉
5-22 理學家之天理
--------------------------------------------------------------------------------
六、破外道
--------------------------------------------------------------------------------
七、袪迷信

7-1 祖師後身
7-2 佛不能免定業
7-3 誤傳釋迦彌陀彌勒投生中國
7-4 勞山延摩羅密窟
7-5 飛來峰
7-6 燒香拜佛
7-7 未悟道死後亦可燒得舍利
7-8 誤認幻術佛法
7-9 韓愈闢佛未可全非
7-10 降鸞
7-11 專制之宗教
7-12 誤認神話是佛法
7-13 康南海欲於世間造佛界
7-14 神會與〈證道歌〉
7-15 上堂說法
7-16 大手印
7-17 冥諦 出婆羅門


--------------------------------------------------------------------------------
八、覈辭義
--------------------------------------------------------------------------------
摘錄飲冰室
1 梁啟超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
2 論宗教家與哲學家之長短得失
--------------------------------------------------------------------------------

一、辨真妄

師示眾雲佛性智與腦筋
腦筋智就是普通所謂「靈性」、「聰明」,而佛性則是能打破無始無明發現無上妙理之「般若」。聰明的人能發明飛機、無線電,而不懂絕對佛性妙理;還有一聰明學者,天文地理、詩詞歌賦無所不通,但不懂佛經道理。所以腦筋智只能知相對宇宙道理,如西洋哲學科學家牛頓、黑格爾、愛因斯坦等,他們所能發現道理皆是相對宇宙中的理,都是有限的,不是最終極的實在。至於釋迦佛證悟即發揮者,則是佛性智,是絕對宇宙道理,因為是絕對,所以佛說:「我能知現在、過去、未來。」絕對的道理是千古不易的,現在這樣,過去和未來都是這樣,甚至地老天荒、世界毀滅還是這樣,所以是最終極的實在,最終極之實在者為「真如」、「實性」。


師示眾雲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
憨山大師說:「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這兩句話有點含糊。識與智一是腦筋一是佛性,沒有「轉識成智」之時,分別固然是「識」,不分別亦見「識」;已經「轉識成智」,則不分別是「智」,分別亦是「智」,分別與不分別不能以之來判別凡聖也。


師示眾雲染與凈
染與凈是相對的。《楞伽經》雲:「大慧,彼生滅者是識,不生滅者是智;復次,墮相無相及墮有無種種相因是識,超有無相是智;復次,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復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復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復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無有更明白於此者。因為有染,才說有凈,和生滅一樣,因為有生才說有滅,染凈生滅同是見聞覺知作用。一般人認為不起念是「凈」,就是佛性,起念是「染」,就是妄想這是錯的。不起念是無始無明的凈緣,並非佛性佛性是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乃是絕對的,與染凈無關。憨山大師說:「染是識,凈是智。」此乃錯誤。《壇經》雲:「凈無形相,卻立凈相,言是功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凈縛。」僧問慧忠國師:「坐禪看凈,此復若為?」師曰:「不垢不凈,寧用起心而看凈相?」


師示眾雲拈花示眾
拈花示眾是禪宗第一則公案,出《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釋迦佛在靈山會上,拈梵天所獻金波羅花以示八萬大眾,眾罔措,惟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付囑與摩訶迦葉。」是為禪宗之起源。此經原藏大內,外間不傳,惟王荊公曾於內府見之(事見《宗門雜錄》。)人或謂此公案為偽作者,現此經已收入《續藏經》中,疑雲遂釋。「拈花示眾」乃是直接表示佛性體用的法門語言經典皆是間接法門,拈花示眾乃世尊語言文字之外,借拈花以直示佛性,將本來面目和盤托出以示大眾大眾根淺未能承當,惟迦葉領旨微笑,心心相印。後來悟道祖師豎拂拈槌、擎拳舉指,皆與拈花無別。所可笑著,一般未明心見性之盲聾啞羊,或學世尊拈花示眾,以為與佛無別,真是使諸方笑破肚皮。


師示眾雲彌陀法身釋迦法身
大慈菩薩阿彌陀佛雲:「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眾生,威德無窮盡。」《彌陀經》中釋迦佛亦贊阿彌陀佛功德。一般人遂誤為阿彌陀佛法身超過一切諸佛,把阿彌陀佛當做上帝一樣,高於一切、統治一切,此乃大錯。報身佛雖有彌陀釋迦之別,而法身佛則三世十方諸佛皆同一法身,無異無別,豈有高低優劣?《彌陀經》雲:「我贊彌陀功德彌陀亦贊我功德……」釋迦佛是凈飯王太子出家修行成佛彌陀則是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修行成佛,甚至一切諸佛報身皆是修練而成佛,成佛之後同一法身,何能分高低優劣耶?就是一切眾生亦皆有成佛希望,應該有自尊心勤苦修行。如若自己抑低自己,自願做個眾生,安有出頭之日耶?


師示眾雲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就是佛性本體,亦名真如自性眾生無量劫來根本為無始無明所蔽,不能見本來面目,所以要打破無始無明本來面目方能顯現。古祖師勘驗學人雲:「父母生前本來面目在那裡?」父母者,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是也。故臨濟雲:「逢父殺父,逢母殺母,始得解脫。」又雲:「無明是父,貪愛為母。」現在有等修行人以為空心靜坐,不念善惡,便可見本來面目,此是大錯。一念不生、空空洞洞正是無始無明境界,正是汝父母,遮障本來面目的就是他,如果錯認他是本來面臣,雖歷萬劫無有出頭之日也。


師示眾雲如如不動
「如如不動」一語乃寫象真如佛性之形容詞,意思是說真如佛性本來現成,無有增減亦無動靜,增減動靜乃人之腦筋作用,與真如本體無干。現在有一修行終日枯坐,強將思想止住,使同海水無波一樣,以為這樣便是「如如不動」的真如佛性,此乃大錯。活人思想是不能永遠停止的,要永遠停止只有死人才做得到,活著的人勉強把思想停止,只能停幾十分鐘幾個鍾頭,最多亦不幾天,終有一日再起思想。如果同在一天之中停止思想的時候是「佛」,過一會兒思想起了又是眾生」,那麼一天之內忽是佛忽是眾生,不是一天之中就有輪迴,難道不嫌麻煩嗎?這樣的「佛」有什麼「做頭」呢?如果你真明心見性那就是輪刀上陣,還是如如不動哩!


師示眾雲五蘊皆空
五蘊皆空」一語,是說明心見性之後,五蘊皆變為佛性,遍滿虛空萬象物質皆為佛性,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現在一修行人以為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便是「五蘊皆空」,此乃大錯。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乃是任五蘊起滅不去管它,但五蘊仍然是五蘊,沒有變成佛性,他仍會作壞。而你一天到晚要存著「不去管他」這個念頭不能放鬆,豈不心勞日拙,那裡能「無心」、「無礙」、「五蘊皆空」呢?


師示眾雲色即是空,空即是
一般修行人認為宇宙世界乃成、住、壞、空,當其成時、住時便是色,壞時、滅時便是空,壞了又成又是色,成了又壞又是空,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乃大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謂明心見性之後,色即是佛性五蘊皆變為佛性也,根塵識界無不變為佛性,整個宇宙世界入於佛性而無餘,故名「無餘涅槃」。成、住、壞、空不過是腦筋感覺,用腦筋故意把色看成空,以為是圓融無礙,其實不過是故意做作而已,是修行四病之作病,非如實修持之法也(天台三觀便是此病)。


師示眾雲真如不守本性
一般人說:「真如本來不動,因不守本性,一念不覺遂起妄想,造業作福輪迴生死;倘一念覺悟真心復得,恆守不變,不受輪迴,名為成佛。」此乃外道見解也。真如本體本來圓滿現成,不變不動。《華嚴經》雲:「譬如真如,恆守本性,無有變易。」倘真如而可變易,則是生滅法矣。《大乘起信論》所闡明者為「真如緣起」,只此四字,可以判定此論乃外道偽作,假託馬鳴之名以行世。否則,真如無有緣起不受薰染,倘有緣起,定有生滅生滅之法,定非佛法也。


師示眾雲真如受薰染
一般人說:「一念覺悟是佛界,一念發大乘心是菩薩界,一念發二乘心是緣覺界,一念發小乘心是聲聞界,一念瞋心是修羅界,一念善舉心是天堂界,一念好心是人界,一念慳貪是餓鬼界,一念邪淫畜牲界,一念惡心是地獄界,謂之十界。」十界互具,互具者,一念凈是佛界,一念染便是九界,一念悟便是佛,一念迷便是眾生,此乃錯誤。佛界不能與九界互具,眾生雖可成佛,佛不能再變為眾生,倘佛而受薰染再變為眾生,則佛亦有輪迴成佛有何價值真如倘受薰染,則真如便不是絕對,不是最究極之實性,不能稱為第一義本體矣。故祖師雲:「佛性能轉萬物不為萬物所轉。」《華嚴經》雲:「譬如真如不受薰染。」可以指證。


師示眾雲佛性妄念
一般人認為妄念佛性起,將妄念斷除便見本來自性,此乃大錯。妄念乃起於見聞覺知,妄念斷儘是無始無明、空空洞洞境界無明受薰染刺激,不覺一念生起,便是一念無明,非本來自性。要見自性,不消斷除妄念,須利用一念無明以打破無始無明,然後能見自性謂之「以幻除幻」。如《圓覺經》雲:「鑽木取火,兩木相因。」佛性如如不動不生妄念,因為有生便有滅,佛性本來不生,故不滅,倘佛性而能起妄念,則變為外道生滅法矣。


師示眾雲性是空,心是妄
「性是空,心是妄」,謂佛性遍滿虛空不可以腦筋識知,而可以識知者,則無非妄想也。一般人誤解其意,以為有思想皆是妄心,將妄心斷盡成空,便是見性成佛,以此教人,乃落於外道斷滅之見,罪過不淺也。


師示眾雲已生是妄,未生是心
有傳口訣禪雲:「已生是妄,未生是心。」謂明白此二語,便可悟道成佛,此乃妖語,決不可信。已生是一念無明,固然是妄,未生是無始無明,亦未離妄,非真心也。儒家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亦是誤認無始無明為本體,無法證入真如本體


師示眾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
《觀無量壽經》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馬祖雲:「即心即佛。」此之謂心乃指明心見性後之真心,非普通人見聞覺知之心也。或有讀此經語、祖語,遂認為見聞覺知之心即佛者,無有是處。此心既是佛,則何必修行耶?見聞覺知之心無明妄心也,必參禪修行,將無始無明打破,然後真心顯現,見聞覺知變為真心山河大地亦皆妙明真心,然後可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也。


師示眾雲先無後有,無能生有
老子道德經》雲:「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雲:「後歸於無極。」老子以「無」為萬物本體,「無」者,即佛家所謂無始無明是也。無始無明本無性體,《圓覺經》所謂「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者是也。無始無明雖為相對宇宙之體,然非最後之真實本體也。真實本體者名為「真如佛性」,本來圓滿現成,不可謂為「無」。真如不生,故不滅萬物當體即是真如,非生於真如也,倘萬物生於真如,則真如增減生滅,非最後之真實本體矣。一般人誤認真如佛性為「無中生有,先無後有」者,則同於老子之誤認「無始無明」為最究極之本體,落於外道斷常之見也,宜痛革之。


師示眾雲得漏盡通,六通具足
一般人修行誤解六通,認為得天眼通者,乃眼睛能見室外或異地之物;天耳通者,乃耳朵能聞百千里外之聲音;他心通者「乃能知旁人心中思念之事;神足通者,乃能騰空飛行無礙;宿命通者,乃能知前生之事;漏盡通者,一念不起思想滅盡入於涅槃。凡此解釋,皆外道魔見,非佛見也。
維摩詰經》雲:「得漏盡通,六通具足。」漏盡通者,明心見性是也。明心見性之後,一切皆為佛性,無有罣礙,不受後有,名為漏盡通,此之時是也。明心見性之後,眼根所見無非真如佛性,故釋迦佛拈花而迦葉微笑,天眼通是也;耳根所聞無非佛性,風聲鳥語皆是真如,香岩聞擊竹而悟道,孚上座聞鼓角而明心,百丈馬祖一喝三日耳聾,天耳通是也;三世諸佛同一真心悟道祖師一唱一酬、一問一答,和盤托出,心心相印,旁人聞之如聾如啞,惟證與證,真心相通,此他心通是也;佛性遍滿虛空,充塞宇宙明心見性之後,得意生身,自在無礙,神足通是也;又見性之後,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過去、現在、未來同一真心,不二不異,超出時間空間,不受後有,宿命通是也;《華嚴經》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盡解脫。」得漏盡通,則此六通皆具足也,一切不離佛性體用矣。古來祖師得六通者甚多,幸毋以神話怪說誣之。
《傳燈錄.慧忠國師傳》雲:「時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雲得他心慧眼,帝敕令與國師試驗。三藏才見師,便禮拜,立於右邊。師問曰:『汝得他心通耶?』對曰:『不敢。』師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去西川看競渡?』師再問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在天津上看弄猢猻?』師第三問語亦同前,三藏良久罔知去處,師叱曰:『這野狐精!他心通在甚麼處?』三藏無對。」僧問仰山:「大耳三藏第三度為甚麼不見國師?」仰山曰:「前兩度是涉境心,後入自受用三昧,所以不見。」又有僧舉前語問玄沙,玄沙曰:「你道前兩度還見么?」玄沙雲:「前兩度若見,後來為甚麼不見?且道利害在甚麼處?」僧問趙州曰:「大耳三藏第三度不見國師,未審國師在甚麼處?」趙州雲:「在三藏鼻孔上。」僧問玄沙:「既在鼻孔上,為甚麼不見?」玄沙雲:「只為太近。」學者參之。
祖師雖得六通而不守六通,故曰:「正法眼藏,不住神通,亦名無神通,如雲:「無神通菩薩,足跡不可尋,是佛向上人,再不可思議」是也。臨濟雲:「佛六通者,入色界不被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觸界不被觸惑,入法界不被法惑,所以達六種聲、色、香、味、觸、法皆是空相,不能系縛此無依道人,雖是五蘊流質,便是地行神通道流。」


師示眾雲大地六種震動
經中每謂世尊說法大地六種震動。一般人誤以為法力能使地球震動,豈有是理!「大地六種震動」者,謂世尊說大乘法門時、十行、十地、十迴向、等覺、妙覺、圓覺六種菩薩皆發明心地是也。


師示眾雲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如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華嚴經》雲:「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如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一般修行人誤為一念不動,便無生滅,便可見佛,此乃大錯。世尊之意謂能明心見性,則知一切法本來不生,故亦無滅,不生不滅佛性如如,生同無生,念同無念,諸佛與我同一法身,無時無地而非佛也。


師示眾雲轉識成智
唯識法門者,第一緊要關頭在找到潛伏於阿賴耶識中的無始無明種子,即白凈識,將他搗碎,則八識得八解脫,三性變為三無性,變為四智矣。識轉成智之後不再變為識,未轉識成智時是阿賴耶作主,既轉識成智之後,則是真如佛性作主。真如佛性,恆守本性,無有變易,故成佛之後,不變為眾生不受輪迴。一般修行人誤認為一念迷是識,一念悟是智,「轉識成智」是把迷的念頭轉為悟的念頭,此乃大錯。夫念頭變幻無定,一天到晚忽迷忽悟,忽智忽識,有時是佛,有時又是眾生,則成佛有何價值耶?


師示眾雲似有非有,似空非空
在一修行放下萬緣靜坐觀心,看到似有非有、似空非空境界,以為就是不落二邊、不住有無,乃佛性境界,此乃大錯。「似有非有,似空非空」乃腦筋作用,非佛性也。佛性本體腦筋想像所能及,六祖雲:「任汝共思盡推,轉加懸遠。」修行人切勿用腦筋去揣測佛性,只可用腦筋去找到無始無明,無始無明找到了,一槌搗碎,佛性自然顯現也。


師示眾雲不求真,不斷妄
〈證道歌〉雲:「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一般人就以為修行只須不求真心亦不妄念,真妄隨他去便是功夫到家,此乃大錯。「不求真」者,謂佛性不可強求,真與妄是相對的,因為有妄才說有真,佛性本體無所謂真妄也,故真既不可求,妄亦無須斷,真妄二相亦空故也。如果誤為真念妄念都不管,那是落於任病,愈放任愈糊塗,這樣用功如煮河沙為飯,終無成就也。


師示眾雲八風吹不動
《頓悟入道要門論》曰:「問:『雲何為禪?雲何為定?』答:『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利、哀、毀、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若得如是定音,雖是凡夫,即入佛位。


師示眾雲中道
一般人謂「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便是中道,又謂「不落二邊,不著有無」便是中道,此乃大錯。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無記性空,「不落二邊,不著有無」是「任」病,俱是腦筋作用,非中道也。中道者,真如佛性是也。《大般涅槃經》雲:「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恆,無有變易。不得第一義空,不行中道。」六祖雲:「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住煩惱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師示眾雲水波之喻
大乘起信論》以「真如」比水,似「生滅」比波,此乃錯誤真如佛性作用生滅腦筋妄想作用,兩不相干。真如乃如如不動,無有變易,不起妄念,《華嚴經.迴向品》言之極詳。倘真如能起生滅妄念,如水之起波,則真如亦有生滅輪迴,非最究極之實性矣。《楞伽經》則以海水比阿賴耶識,以波瀾比七識,乃正理也。人謂《大來起信論》是外道偽造者,不為無因也,後來圭峰大師以冰水喻妄心與佛性亦是錯誤,源本於《起信論》也。


師示眾雲認心法雙忘,破我執法執是佛性
一般人每認為心法雙忘、我執法執已破,便是佛性,此乃錯誤心法雙忘是無記憶空,我執法執已破是落放空執,便是無明窠臼、漆黑桶底,非佛性也,須打破空執,然後能見佛性佛性真知真覺,心法雙忘是腦筋酩酊境界,不可同日而語也。


師示眾雲胸中不留元字腳
古人雲:「胸中不留元字腳。」即「語言道斷,心行處滅,一字不留」之意也。真如佛性思想文字之所能及,凡存於思想文字者,便是「見聞覺知」,不能見性。今人每誤解胸中不留元字腳」為看取一念最初從何處起,滅此一念不留痕,便是「胸中不留元字腳」,此乃誤解。一念不留乃落於無始無明境界,念起念滅皆是腦筋作用,與佛性無干。如果明心見性之後,則念起念滅皆是佛性,所謂「念同無念」,何須斷他?


師示眾雲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百丈禪師雲:「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意謂真如本體不受薰染,無所攀緣自性如如,無有真妄,故妄緣不離自離是也。今人誤謂能離妄緣即是悟道,此理不當。妄緣者,腦筋作用腦筋仍存,妄緣不能離,然腦筋之妄緣與真如佛性無關也。悟者不離自離,不悟者雖離不離,如此者然後可閱祖師語錄


師示眾雲結水成冰,融冰成水
一般人常以水喻佛性,以冰喻妄念妄念起如結水成冰,妄念滅如融冰成水,此乃錯誤佛性中本無妄念亦不妄念,水結成冰,冰能成水,融結無常生滅法,真如佛性無生無滅,故水只可喻見聞覺知靈性,不可喻佛性也。


師示眾雲一人發真歸源,十方世界悉皆消隕
楞嚴經》雲:「一人發真歸源,十方世界悉皆消隕。」意謂若人能明心見性山河大地皆銷歸自己,十方世界皆是法身五濁惡世變為庄嚴凈土,此乃悟後境界一譬喻之詞,非謂世界真個銷歸烏有也。每有誤解經旨,謂自古以來見性成佛、發真歸源的人很多,何以世界悉不消隕?此乃大錯。十方世界悉皆消隕境界,惟明心見性者方能知之,非普通人所可想像揣量也。


師示眾雲無縫塔
慧忠國師將入滅,辭代宗,代宗曰:「師滅度後,弟子將何所記?」師曰:「告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帝曰:「請師就取塔樣。」師良久曰:「會么?」帝曰:「不會。」師曰:「貧道去後,弟子應真卻知此事,乞詔問之。」後詔應真問前語,真良久曰:「聖上會么?」帝曰:「不會。」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正所謂無縫塔者,法身是也。肉體雖壞,法身不壞,充塞宇宙無所不遍,無漏無餘,故曰「無縫塔」。後人不解此旨,謂一念不動,便是無縫塔,此乃大錯。一念不動是無始無明,無始無明受薰染仍起念,是有縫非無縫。有人問某禪師:「甚麼是無縫塔?」曰:「不通風。」可以參照。


師示眾雲證無生
一般人所謂「證無生忍」不是見佛性,仍須再修方能成佛,此乃錯誤。證無生忍便是見佛性,證者證悟,無生者,無生無滅,忍者萬德圓滿。換言之,就是證悟佛性無生無滅、圓滿境界是也。《楞伽經》謂證無生忍之後即得意生身,可以為證。


師示眾雲無字甲里
祖師常勸人勿住「無字甲里」,「無字甲」者即無明窠臼、漆黑桶底之別名,無始無明境界,空空洞洞、一無所有,其境堅牢難破,故謂「無字甲」。修行人到了無始無明境界,切勿畏難而返,須更加努力往前衝去,把「無字甲」沖破,便可見性成佛


師示眾雲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釋迦譜》雲:「釋迦出世,東西南北各行七步,目顧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惟我獨尊。』」此乃譬喻佛性之絕對無二耳。後人不解此義,或目為神話,或疑釋迦佛未能平等者,非也。佛經中多用此筆法表示絕對佛性不可以常理揆之。故曰:「依文解義,與佛作冤。」故雲門禪師雲:「當時我如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圖得天下太平。」此語乃為佛伸冤也。琅琊覺禪師拈雲:「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學者可參焉。「惟我獨尊」表示法身,非肉體也,非是佛不平等自是也。


師示眾雲萬法唯心,心外無法
佛與法不同,佛者,絕對也,真如也;法者,相對也,妄想也。凡所為法皆無明妄心所造,故曰:「萬法唯心,心外無法。」唯心者,唯一妄心造也。故十八共法之第六雲:「無已知不舍,萬法已知便應舍,因其是妄心,妄心變幻無常,故法亦無常,名為因緣,名為方便。」佛說法如筏喻,已登彼岸便應舍,以其妄也。知其妄而說之者,欲以妄除妄,以幻破幻也。非此無以度眾生,非舍則被法縛,無以成佛,故曰:「無有少法可得。」故曰:「我四十九年說法,未曾說著一字。」以其與真如本體無關也。真如本體不可名,而強名之為佛。佛字應舍,以其假名也;而佛之本性不舍,以其真也。既得其真,則佛字為贅尤,故趙州曰:「佛之一字我不喜聞,老僧念佛一聲,嗽口三日。」馬祖曰:「非心非佛。」佛字當應舍,何況法乎?《心經》一連用十幾個「無」字把諸法舍盡,然後才入「究竟涅槃」,破盡相對,然後才能入絕對,留著一法便是有餘、有漏,不能究竟涅槃矣。既已涅槃,則一真一切真,佛亦真,法亦真,一切皆佛性、皆真心,此時再說「萬法唯心,心外無法」便對。同是一心,早妄今真,同是一語,早非今是。個個字相同,而意義完全兩樣,此佛法之所以難懂也,學者慎之。

 


--------------------------------------------------------------------------------

二、勘用功

師示眾雲認苦行為修道
出家人苦行,自較諸一般放僻邪侈者為勝,但單修苦行不明佛法不懂參禪,則不能明心見性,徒苦其身而已。昔釋迦佛起初在雪山修苦行六年未能悟道,覺苦行之無益,遂棄去,進飲食精神,坐菩提樹下見星墜而悟道成佛。又,《中阿含.羅摩經》謂,佛陀曾到鹿野苑,訪問修苦行之五比丘,認為自煩自苦,非聖賢求法,是見佛並不主修苦行。《黃檗心法要》雲:「勤修苦行,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屬,如此修行,當復何益?」以因果而言,修苦行者,來生可多得享受及美滿生活而已,與成佛無關也。倘今生苦行,來生生富足家,富家子弟又造業,又再生貧苦之家,一貧一富輪迴輾轉有何結果?故出家無須過於吃苦致損神,只要能明佛法參禪用功今生雖未成佛來生慧根不墜,仍可繼續修持,願力堅強,精進勿懈,定有成佛之一日。願出家人千萬勿錯認苦行便是修道,便可成佛也。僧那禪師雲:「不明本心,專修苦行,如黑夜行險道。」


師示眾雲三大阿僧只劫修行
教中謂須經三大阿僧只劫修行方能成佛,此乃指修聲聞道而言耳(又謂舉首低頭皆可成佛,此乃譬喻之語)。人或以成佛須經如許長久時間,遂不肯努力行者,乃大錯也。若就宗門道理而言,直下頓了本心,本來是佛,三大阿僧只劫不消一剎那便可越過矣。雪峰詩雲:「一念虛凝已萬年。」豈可以世間時日計之耶!
黃檗心法要》雲:「聞有菩提涅槃、三僧只劫修成佛道,皆屬聲聞道,謂之聲聞佛。唯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修,此是無上道,此是真如佛。」
又《達摩破相論》雲:「問:『如佛所說,我於三大阿僧只劫無量勤苦,方成佛道雲何今說唯只觀心,制三毒,即各解脫?』答:『佛所說言無虛妄也,阿僧只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只,漢名不可數,此三毒心,於中有河沙惡念,於一一念中皆為一劫,如是恆河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只。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三大恆河毒惡之心,若何名為解脫?今若能轉貪、瞋、痴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只劫。』」末世眾生愚痴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只秘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未期,豈不貽誤行人退菩薩道!


師示眾雲入定
入定者,小乘用功,枯坐斷六根思想是也。大乘用功不住心、不看靜、不沉空、不入定。今每有一出家或在家人坐著十天八天不吃飯,和三家村裡土地一樣,名為入定,以為這樣用功便可成佛,此乃大錯。昔智隍禪師庵居長坐,玄策禪師造庵問雲:「汝在此作甚麼?」曰:「入定。」策雲:「汝雲入定,為有心入耶?為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策雲:「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無對。良久曰:「師嗣誰耶?」策雲:「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語見《六祖壇經》。蓋見性之後,自性如如不動行住坐卧、穿衣吃飯,一切都在定中,才是大乘定。
《傳燈錄.懷讓禪師傳》雲:「開元中有沙門道一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甚麼?』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於彼庵沙石上磨,一曰:『師作甚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師曰:『坐禪定得作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人駕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卧;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一聞示誨,如飲醍醐。」臨濟雲:「山僧說向外無法,學人不會,便即向里作解,便是停壁坐,舌拄上齶,湛然不動,取此為是祖門佛法也。大錯!」


師示眾雲參禪執坐
一般誤認參禪要當靜坐時參,此乃錯誤,參禪不拘行住坐卧馬祖雲:「參禪不執坐,坐即有著。」《六祖壇經》雲:「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又告志誠雲:「住心觀凈,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功課?』」又雲:「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凈,亦不不動。」又雲:「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荷澤禪師雲:「大乘定者,不用心不看靜、不觀空、不住心、不澄心、不遠看、不近看、無十方、不降伏、無怖畏、無分別、不沉空、不住寂,一切妄想不生,是大乘禪定。」又雲:「不在坐里,若以坐為是,舍利弗宴坐林間,不應維摩詰呵。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但一切時中見無念者,不見身相,名為正定;不見心相,名為正慧。」
《壇經》雲:「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凈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凈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壇經》雲:「迷人著相法,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是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坐林中,卻被維摩詰呵。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師示眾雲不倒
叢林有一般修行者長坐不卧,謂之不倒單,雖然不倒單,卻坐著打瞌睡,認此為了不起功夫錯誤屬甚!佛制比丘修行四事具足,四事者:衣服飲食卧具、醫藥是也,可見佛並不叫人不倒單。既然坐著打瞌睡,何不放下身子好好的睡一覺,讓精神充滿好再用功?人或譏不倒單者為「入冬瓜定」,未入定而變成冬瓜,雖成佛何益?臨濟雲:「乃至孤室獨宿,一食卯齋,長坐不卧,六時行道,皆是造業底人。乃至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珍盡皆舍施,如是等見,皆是身心故還招苦果。不如無事純一無雜,乃至十地滿心菩薩,皆求此道流蹤跡了不可得,所以諸天歡喜地神捧足,十方諸佛無不稱贊。緣何如此?為今聽法道人,用處無蹤跡。」
龍門佛眼禪師雲:「近日有者一向秖恁坐地,初時惺惺地,餉間便瞌睡,十個九個坐地睡著,苦苦不會做功夫,那裡硬坐要會!不是此理。怎生見得?丹霞豎起拂子,龐居士舉起槌子,丹霞擲下拂子,居士放下槌子。」又雲:「昨日公案作么生?丹霞放身卧,居士便出去,此如不是真實知音,豈容你亂說下注腳。又岩頭說道:『夫沙門者,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蓋天蓋地始得,那處是靜坐思量來?』先師(按即五祖演)道:『你睡時睡時參取,吃飯時吃飯時參取。』又古人道:『坐時有坐時道理,立時有立時道理。』豈不見投子問翠微:『西來密旨可得聞乎?』翠微佇立顧視,投子雲:『未曉玄言,乞師再指。』翠微雲:『更要將第二惡水潑在!』投子便悟。諸人不得受用,在十二時中誤過多少好事。」


師示眾雲僧人學辟穀
有一僧人,學外道辟穀之術,不吃米飯,唯吃百花丸、黃精丸等葯,以為這樣可以長生悟道,行之既久,骨瘦臉黃,頭眼昏花不能支持,始進飯食,自苦其身毫無益處,宜切戒之。祖師每譏道家為守屍鬼,就是成仙仍在六道之中,不過一守屍鬼而已,有何價值?昔印度有牛戒外道,日但吃草;又有狗戒外道,但吃人糞。佛斥之曰:「你作此惡因,來世定投生為牛為狗。」故不吃飯自甘捱餓之僧人死後定生餓鬼道無疑,願行人慎焉。


師示眾雲叢林茅蓬
馬祖以前,出家人皆住小廟、住茅蓬,至馬祖始建叢林百丈清規其意在便利修行者用功,老病者得所養息。佛住世時有「分衛」之制,分衛者,老病僧人不能出外乞食,壯健者乞得食物歸,分而養之,叢林亦存此意。叢林專重參禪,故其始創製度但有禪堂,不立佛殿,宋時禪凈雙修之風,於是佛殿禪堂並立。叢林好處規矩嚴謹有人領導行者便於修練,老病得所養息。迨其末葉,明眼善智識屍少,叢林多為惡棍所把持,真正修行者少,而混飯度日者多,領導既非善智識,如一盲引眾盲,於是百病叢生,言之痛心。至於古人住茅蓬或住庵,必先行腳參方,已明白修行門徑,然後住庵修練,方不走錯路途。今之一般住茅蓬、小廟者,多未明修行門徑,在深山者,自耕自食,狀如農夫,盲修瞎練毫無所曉;近城市者,則拜懺誦經,收租募化,行為既無規矩約束,生活如同鄙俗之人,亦可慨也!有志復興佛教者,宜深切注及之。


師示眾雲親近知識
出家人不親近知識用功修行不懂門徑。如暗夜行險路,隨時有跌倒之虞。無法成道。但親近知識,亦須留心揀擇,方不為庸師所誤。古人雲:「參方須擇眼」。親近知識,如能擇眼,名為鵝王眼。喻如鵝王之能別水乳也。《正法念經》雲:譬如水乳,同置一器,鵝王飲之,但飲其乳汁,其水猶存。」
百丈雲:「須看教,亦須參善知識。第一須自有眼,須辯他生死語始得,若辨白不得,決定透不過,只是重增比丘繩索。」臨濟雲:「只如山僧往日曾向毗尼中留心,亦曾於經論尋討,後方知是濟世葯,表顯之說。遂乃一時拋即。即訪道參禪後遇大善知識,方乃道眼分明,始識得天下和尚,知其邪正,不是娘生下便會。還是體練磨一朝自省。」
(有些假)善知識佛法實一竅不通而裝模做樣,見人則雙眼微合,觀鼻觀心,道貌岸然,令人起敬,而背人則無所不為。又捏造神話,謂能一坐半月,不吃不睡,或能見佛,知過去未來,以欺騙善男信女。若請教修行用功之法,則不外教人閉關靜坐,刺血寫經,不倒單等等。問佛性果為何物?則含糊應答,不著邊際。此等假善知識實害人不淺,應敬而遠之。如果確是真心知識,則應該誠敬供養,不惜身命。《圓覺經》雲:「善男子!未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凈。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又雲:「若善男子!不起惡念,即能究道成就正覺,心華髮明,照十方剎。」昔潭州石霜楚圓慈明禪師,出全州清湘李氏,少為書生,年二十二,依城南湘隱靜寺得度,其母有賢行,使之遊方,師連眉秀目,欣然豐碩,然忽繩墨所至,為老宿所呵。以為叢林。師崖柴而笑曰:「龍象蹴踏,非驢所堪。」嘗橐骨董箱,以竹杖荷之,游襄沔間,與守芝谷泉俱結伴入洛中,聞汾陽禪師道望為天下第一,決志親依。時朝廷方問罪河東。潞澤誅皆屯重兵,多勸其無行。師不顧,渡大河登太行。易衣類廝養,竄名火隊中。露眠草宿,至龍州,遂造汾陽。昭公壯之,經二年未許入室。師詣昭,昭揣其志,見必垢罵使侍者,或詆毀諸方,及有所訓皆流俗鄙事。霜一夕訴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念歲月飄忽,已事未明,失出家之利。」語未卒。昭公熟視罵曰:「是惡知識!敢稗販我。」怒舉杖逐之。師擬伸救,昭公忽掩其口,師大悟。又溈山初參黃蘗,三次上問,三次被打。可見親近知識,必須有忍耐心。南嶽讓侍六祖十五年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蘇山和尚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趙川八十尚自行腳,皆足矜式也。


不識修行
出家人修行乃在心地上用功夫,是向內照不是向外覓,所謂「聖知內自覺所證」,識字不識字並無多大關係。每有一出家人,因為自己不識字,遂自認根鈍,自打退堂鼓,以為此生成佛無望,只好安份過日,積福以待來生,此乃大誤。六祖惠能大師便是不識字柴夫,聽人念經當下見性,心裡四通八達,比識字的強萬倍。禪宗不立語言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謂之教外別傳。《達摩血脈論》雲:「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不識的人,正好參禪,正好成佛


牧牛
牧牛者,明心見性之後,調節情性,汰除習氣,非修行也。因為明心見性之後,一悟永悟不須再修,但仍有無習氣未除,故須加以調節。溈山和尚說:「汝等豁然貫通,修不修兩頭話,除卻習氣是修。」昔溈山會下有大安禪師,曾曰:「在溈山三十年,吃溈山飯,痾溈山屎,不學溈山禪,只看一條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牽出,若犯人苗稼即鞭撻,調伏既久,可憐生受人言語。如今變成個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終日露迥迥地,趁亦不去也。」普明禪師《牧牛圖》,以妄念譬牛,佛性譬如主人翁,妄念起如牛橫報,將妄念改為正念,如騎牛歸家返本回源,此乃錯誤。牛譬思想是不錯,以主人翁比佛性則錯,主人翁應譬為見聞覺知,非佛性也,佛性不起妄念


閉關
出家人用功,朝參暮請親近善智識,然後能知修行門徑,始有成功希望。若徒鎖閉一室之內,便謂可以悟道成佛,則監獄中之囚徒,個個早已成佛矣。閉關之法,不見於經典,蓮池大師《雲棲法匯》已詳言之。元朝高峰禪師證道後,因年老山中築室養道,題名「死關」,意謂大事已了,年歲已老,只待有漏之身老死而已。後人未明心見性,未參方行腳,於佛法無所通曉,遂關閉一室名為閉關,或在關中拜《華嚴經》,將拜經功德賣與施主,得錢以自養,皆非佛法也。


打餓七
打餓七不見於經典,後人自閉室中不食七天,日惟飲鹽開水,謂之打餓七,認為此乃修行功夫錯誤屬甚。夫見性成佛,不關飲食,捱餓苦身有何益處?釋迦佛在雪山修苦行六年,未能明心見性,知徒苦無益,故食牧羊女所供之羊乳,整頓精神,坐菩提樹下用功,見明星悟道,可見佛並不教人捱餓也。現今打餓七者,或暗備干糧,背人裹腹,自謂七日不食,以誇惑大眾,圖人尊敬供養,此乃禪林惡習之尤,凡我佛徒切不可學也。


法語
法語者,悟後祖師開示學人之語也,皆自如來藏中流出者。明心見性後,胸中七通八達,隨手拈來皆是佛法,信口開河橫說豎說,亦無佛法古人雲:「只怕汝不悟,不怕悟後無語。」今人未明心見性,亦欲說法語、講開示,於是不學參禪先學法語,把古人說過的話湊幾十句,似是而非不倫不類,居然登堂說法,作野干鳴;或有請人代作,勉強記熟,遇有機會靦顏登堂對眾背出,便算是說法語、講開示,以博善知識之美名,其實與鸚鵡學人言語何異耶?


宗門棒喝
臨濟喝、德山棒,俱與釋迦拈花示眾無別,乃明心見性後接引學人方法也。今人未證悟,亦學古人喝棒痛罵,徒增罪過而已,切宜戒之。


古人論禪弊
古人論禪弊雲:「自宋朝以來,弊風特多,試為舉出。有所謂喝和坐禪、公案坐禪、念佛坐禪、土地神坐禪、調伏坐禪。所謂喝和坐禪者,師家以一則話頭授與學人學人坐而唱之。例如授以趙州之『無』字,學人則草唱曰:『無,無,無,無,無。』殆若鳴雨之鳩;又如授以雲門之『須彌山』,則群唱曰:『須彌山,須彌山。』恰如寒蟬之吟。夫此若得開悟,則雨鳩、寒蟬亦得悟。所謂公案坐禪者,師家授以公案一則,使學人做功夫,做功夫後來問師述其境,若與師合則印可證明,更與他公案謂之『透公案』。此多捏奇話向口頭裡作怪,夢中說夢,恬不知恥,譬如猿猴水中捉月,夫此若能得道,則猿猴亦當得道。所謂念佛者,師家以來並不實參,曾未夢見佛法,以痴福根認作主人,或雖從事規矩坐禪,而未得示一事,乃請彌陀觀音文殊彌勒等以為本尊,於坐中默念其名、或念其咒,謂依其力此生悟道,來生生凈土。自作教人,裴頭而坐,宛如水母假蝦目而求食,夫此若能得道,則水母亦可得道。又所謂土地神坐禪者,兀然枯坐,毫無所事,不言不視不唱話頭,如三家村邊土造泥塑之土地神,不能如理觀察,但守師所示,所謂非思量、無分別,結跏趺坐,時候既到,身心自然脫落,廓然大悟,夫此若能大悟,則石人、土佛亦當大悟。又,所謂調伏坐禪者,譬如野馬置羈勒,游蛇入竹筒,遵師所示,以坐禪功夫為降伏煩惱妄想,夫此若能開悟,則勒馬、筒蛇亦當開悟。」現在叢林中,此五種弊病仍存,如念話頭、打餓七、不倒單等,甚至有捏造神話,謂能十日八日不食,能見屋外事物,能見神、見鬼等等,可謂變本加厲矣,良可慨也!


跑香
古時禪堂無跑香規矩,相傳清雍正間玉琳國師所創始者,蓋因學人枯坐過久,血液不流通易生疾病,故規定焚一枝香時間,繞屋而跑以資運動,且表示行住坐卧皆是用功其意本至善,惟現在禪堂中,跑香規矩過於嚴峻,偶有差池錯步,輒遭板打,學者提心吊膽,未免分心,反失用功本意,願堂主注意及之。


狗舔熱油
「狗舔熱油鐺」,宗門語也,吞則熱,吐可惜,吞吐兩不得之意也。參禪之人用了相當的功夫,到達無明窠臼境界、黑漆桶底,此境黑暗可怖,前進既困難,逗留則無所得,棄之又可惜,譬如「狗舔熱油鐺」情境。今人錯解「狗舔熱油鐺」為不要執著有、不要執著無、不吞不吐便是用功方法,實屬大錯。不執著有無腦筋作用,《圓覺經》所謂「任病」,非正法也。


南泉殺貓
《傳燈錄》載:「南泉普願禪師,因東西兩堂各爭貓兒,師遇之,白眾曰:『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眾無對,師便斬之。趙州自外歸,師舉前語示趙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師曰:『汝適來若在,即救得貓兒也。』」南泉殺貓乃說最上乘法,與釋迦佛拈花示眾無異。今人或誤解其意,謂貓譬如佛性妄念譬如老鼠老鼠已絕,貓便用不著,如此見相,所謂「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境界,如以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也。悲乎!


歸宗斬蛇
《傳燈錄》載:「歸宗智常禪師(戔+利-禾)草次,有座主來參,值師鋤草,忽見一條蛇,師以鋤便鑊,座主雲:『久向歸宗,到只見個麤行沙門。』師雲:『』是你麤?是我麤?」主雲:『如何是麤?』師豎起鋤頭。主雲:『如何是細?』師作斬蛇勢。主雲:『與么則依而行之。』師雲:『依而行之即且置,你什麼處見我斬蛇?』」歸宗斬蛇乃說最上乘法門,與釋迦佛拈花示眾無別。今人每誤解其意,謂蛇乃雜毒,恐雜毒入心,故應去之,豈非和盆捫燭之流耶?
雲庵真凈禪師住歸宗日,上堂舉「赤眼因見蛇,便與斬斷,傍僧雲:『久向歸宗,元來只是麤行沙門。』眼曰:『你麤我麤?』」師雲:「大眾只知赤眼斬蛇,問其僧道:『你麤我麤?』且古人見處作么生?」遂舉拂子雲:「今日歸宗舉拂子,與當時歸宗斬蛇,是同是別?」良久雲:「人人有個天真佛,妙用縱橫總不知。今日分明齊指出,斬蛇舉拂更由誰?」
昔日有僧問一大德:「南泉斬貓,歸宗斬蛇,意旨如何?」大德用拄杖趕僧,|即呼僧名,僧回首應曰:「唯。」大德即告僧曰:「南泉斬貓,歸宗斬蛇,即此意旨。」


丹霞燒木佛
丹霞天然禪師遇天大寒,師取木佛焚之,人或譏之,師曰:「我燒取捨利。」人曰:「木頭何有舍利?」霞曰:「無則再取兩個燒。」院主聞之,須眉墮落。丹霞燒木佛,乃說最上乘法門,與釋迦拈花示眾無別。今人或誤解其意,謂燒佛乃示人勿執著成佛,將成佛之念刪除也,如此揣量,六祖所謂「任汝盡思共推,轉加懸遠」是也。悲乎!
雲庵真凈禪師上堂雲:「南泉斬貓兒與歸宗斬蛇,叢林中商量,還有優劣也無?優劣且止,只如趙州戴靴鞋出去又作么生?若也於此明得,德山呵佛罵祖有甚麼過?於此不明,丹霞燒木佛,院主眉須落。所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喝一喝,下座。


溈山水牯牛
溈山靈佑禪師,僧問:「老和尚百年後去甚麼地方?」師答雲:「山腳佃戶家,變一頭水牯牛,肋上寫著溈山某甲。你道是溈山僧,又是水牯牛;你道是水牯牛,又是溈山僧。」僧雲:「某隨老和尚去可否?」師雲:「你拈卻心。」僧不能答。後有明心見性大德頌雲:「不是溈山不是牛,一身兩樣實酬難。離卻兩頭應須道,如何道得出常流。」此乃說最上乘法門,與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無別。今人或誤解其意,謂溈山祖師錯用常住死了變牛;或謂牛性橫,我們要除去橫性,即可以不致變牛,此乃大錯。溈山明心見性祖師,焉有變牛之理?未明心見性者千萬不能用腦筋推測明心見性的人古人雲:「毀謗般若罪過無邊。」切宜戒之。


趙州雲:佛之一字我不喜聞。又雲:老僧念佛一聲,漱口三日。又雲:佛,佛。
趙州從諗禪師曾雲:「佛之一字我不喜聞。」又雲:「老僧念佛一聲,漱口三日。」又有人問趙州曰:「老和尚將來如何?」趙州曰:「佛,佛。」此俱是宗門轉語。已明心見性之人自性即佛,本來現成,不必再事外求。譬如人已有頭,則不必更於頭上加頭,過去是此佛,現在亦是此佛,將來當然亦是此佛,故曰:「佛,佛。」此乃直示佛性不易不變絕對之理。今人或誤解其意,謂佛不可求,趙州欲人勿執著成佛之念,如此見解則永劫不能見佛矣。悲乎!


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馬祖雲:「即心即佛。」又雲:「非心非佛。」又雲:「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此亦宗門轉語,直示佛性絕對之理也。佛性充滿十方,無所不遍,故曰:「即心即佛。」佛性思想測量所能及,言忘慮絕,故曰:「非心非佛。」說似一物即不是,故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今人誤解馬祖之意,謂一念悟即佛,故曰:「即心即佛。」一念迷不是佛,故曰:「非心非佛。」不要執著迷悟就是「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夫佛性乃絕對者,豈有所謂迷悟執著耶?有迷悟執著者便是腦筋作用,不是佛性本來面目矣。大梅禪師雲:「這老漢迷惑人無有了期,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馬祖聞之曰:「梅子熟矣。」


我不佛法
僧問六祖雲:「黃梅意旨甚麼人得?」祖雲:「會佛法人得。」僧雲:「和尚佛法否?」祖曰:「我不佛法。」我不佛法者,佛性本來現成,非修而有,非會而得,《圓覺經》所謂「無證無修」、《金剛經》所謂「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也。夫真如佛性者,非腦筋思想可及,凡可以意會、可以言傳者,便非佛性。既已明心見性,則有何佛法可會耶?故祖曰:「我不佛法。」今人誤解其意,謂起會佛法妄念便是執著,將此妄念取消便是佛性,此乃大錯。佛性中本無真妄,真妄者腦筋作用也。舍妄合真,真即同妄;背塵合覺,覺即是塵。所謂真妄塵覺者,皆腦筋中相對之名相,佛性中無此也。用腦筋佛性,如欲以石榨油,安有成就之日哉?


洪爐一點雪
祖師佛性比洪爐,以生死比一點雪,佛性中著生死不得,如雪之不能入洪爐也,故曰:「佛性能轉萬物,不能為萬物所轉。」是最究極之實性。今人誤解此意,謂洪爐一點雪者,雪譬如妄念妄念一起即時要消滅他,如洪爐之消雪,所謂「不怕妄起,只怕覺遲」是也,此乃大錯。夫雪與洪爐兩不相干,洪爐中本無雪,如佛性中本無妄念,倘佛性中能起妄念,則起而又滅,滅而復起,佛性豈不變成生滅輪迴者耶?妄念者,起於腦筋見聞覺知,非起於佛性也。


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古人雲:「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意謂凡可說可傳者,便非真如真如佛性須自證取,不可說與也。今人錯解此語,謂參禪之法不可傳授,只能自去找尋,此乃大錯。佛性雖不可言傳,但參禪用功法則千聖所傳,佛佛授手也。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或權或實,或頓或漸,葉葉相承,聖聖相接,古祖師喝棒怒罵,豎拂擎拳,無非親切為人,但看汝能否承當耳,豈不傳哉?


任從滄海變,終不為君通
古人雲:「任從滄海變,終不為君通。」意謂佛性真如只能自證自悟,不能用語言說與也。昔香岩末悟時,屢請溈山說破,溈山曰:「我說的是我的,終不幹汝事。」後居南陽,鋤地次,拋瓦礫,擊竹作聲,始發明心地。又太原上座講《涅槃經》,敷陳法身妙理,有禪客謂曰:「汝雖能講,實不能知。」遂輟講靜坐,中夜聞鼓角聲,始悟法身之理。今人誤解「任從滄海變,總不為君通」之意,謂宗門乃秘密傳授,不可教人,此乃大錯,豈不聞六祖雲「汝若返照,密在汝邊」耶?
龍門佛眼禪師雲:「有時問著師僧,總言不知不會,只管道飢來吃飯,睏來眠,似此說話有甚麼救處?更道:『不知月之大小,不管歲之餘潤,誰理會你者般事?』我且問你『作么生說個不知底道理?你見人說了便這麼道,還曾會得那不知的道理么?』古人道:『不知者,無所不知無所不到,喚作不知。』要你今時人到那不知田地,此是諸聖境界,豈比如今拍盲不會喚作不知!若總如此盡道,我不知不管,見有人問著,如何流通?曹溪一路恐無人相續去也。不得如此,須是勤勤抉擇始得。珍重!」


飢來吃飯睏來眠
古人雲:「飢來吃飯睏來眠。」此乃悟後境界也。古祖師悟道之後,任運逍遙,隨緣放曠,水邊林下,頤養天真。今人不解其境界,以為「飢來吃飯睏來眠」就是不要執著一切,不要分別一切,飢吃睏眠,便可悟道,如此修道,早成廢物,有何價值
《傳燈錄.慧忠國師傳》雲:「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飢來吃飯睏來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國師用功同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有禪有凈土
永明禪師、中峰禪師明心見性之後弘揚凈土,蓮池大師修凈土兼弘禪宗,皆為方便教化耳,人遂目為禪凈雙修,以為是最妥當之方法。今之禪和錯解本意,每有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又念一句念佛是誰」?或念「南無阿彌陀佛」,又念「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以為這樣一句佛號、一句話頭,便是禪凈雙修,成佛有分,豈不可笑!


凈土自凈
「心凈土自凈」者,謂明心見性之後,一切皆變為佛性佛性無垢無凈,故穢土即是凈土也。今人誤解此意,謂將惡念為善念,把染緣變為凈緣,心裡清凈世界自然清凈謂之「心凈土自凈」,此乃大錯矣。念頭乃變幻無常、起落不定者,倘心裡一會兒清凈,便是凈土,一會兒妄念又起,復變為穢土,如此朝凈暮穢,早善夕惡,循環反覆,何有了期?心凈心染乃腦筋作用,與凈土無關也。真正之凈土乃不變不易、無垢無凈者,即常寂光凈土諸佛法身是也。若能頓證真如,當下便生常寂光凈土,與諸佛同一法身,則永超三界輪迴生死,覓心覓土了不可得,尚何凈穢之可言耶?


放心
孟子教人求其放心,乃儒家調節性情方法,欲使其回返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之境界也。儒家之「中」與佛家之「中道」不同,儒家之「中」是「無記性」,佛家之「中道」是第一義空之真如佛性,即使儒家能回返「中」之境界,並未達到最後之真實本體,無法了生脫死,仍在三界輪迴之中,此儒佛根源之懸殊也。今之佛徒或不明此理,每以求「放心」為修行之方、成佛之法,此乃大錯。倘「放心」便是悟道,則吾人但學孔孟可矣,何必出家耶?


心動神疲
道家清凈寡慾、不搖動精神修養之本,以之延年卻病則可,然非了生脫死、明心見性之道也。今之出家人每以清凈寡慾為修行之法,欲使心不動、神不疲,認此為見性成佛之法,實為錯誤道家穀神求仙,事極而渺茫,設能成仙亦不過多一守屍鬼而已,非徹底解脫也。故約束其心者,實為系縛,非佛徒修行正法也。


不怕妄起,只怕覺遲
人每以「不怕妄起,只怕覺遲」兩語為修行之方,此乃錯誤。起覺念以破妄念者,覺即同妄,同是一念無明也。黃檗禪師雲:「汝今覺妄起時,覺正如佛,可是若無妄念佛亦無何故如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