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壹、蓮宗源流
蓮宗史略
天親菩薩造〈願生論偈〉
三經摘要
中國蓮宗諸祖傳略
晉慧遠大師
唐善導大師
十念法
陸、示眾
有漏凈土
度眾生
難易二道
生疑城
行願之別
宏揚凈土
柒、凈土釋疑
禪凈雙修
《維摩經》凈土與《六祖壇經》凈土(唯心凈土、唯物凈土;依報凈土、正報凈土)
捌、修凈土錯走路途
錯發願
錯念經典
錯求瑞像
玖、附錄
往生傳
----------------------------------------
壹、蓮宗源流
蓮宗史略
凈土宗,亦名蓮宗,亦名彌陀教,他力教,發願念佛,藉佛力而得往生凈土之法門也。釋迦佛住世時,於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於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說《無量壽經》,又於王舍城為韋提希說《觀無量壽佛經》,開示凈土往生法門,是為本宗之起源。
佛入滅後九百年,天親菩薩宗《無量壽經》造〈願生論偈〉,示五念門修法。印土推為宗師,故本宗以佛說三經及天親一論為所依本典。
後漢時安息國沙門安世高始譯《無量壽經》,吳支謙譯《大阿彌陀經》,是為蓮宗經典傳入中國之始(迨晉朝慧遠法師受念佛法門於佛圖澄,結蓮社於廬山)。然其初,法度未備,傳播未廣,修者尚寡。
至晉永嘉四年,佛圖澄大師由印度來抵長安,提倡凈土修行法門,傳於道安法師。道安傳於慧遠法師,慧遠法師結蓮社於廬山東林寺,專修凈業。道俗皈依者極眾,有姓名可考者共得一百二十三人,類皆高僧雅士。以蓮社十八賢為最著,十八賢者:慧遠、慧永(慧遠弟子)、慧持(道安弟子)、道生(羅什弟子)、曇順(同上)、僧睿、曇恆、道昺、曇詵、道敬(以上五人慧遠弟子)、佛陀耶舍、佛陀跋陀羅、劉程之、張野、周續之、張詮、宗炳、雷次宗(以上五人慧遠門人)等是也。以慧遠為導師,故後世推為中土開宗初祖。
又北魏永平元年,有天竺菩提流支法師者,來中國宏法,譯述甚富,亦傳凈土法門於此地,以授曇鸞法師。鸞著〈天親菩薩願生論偈注〉,及〈略論安樂凈土義〉,大宏斯旨,推為宗匠。
其後隋大業間,有道綽禪師,在石壁玄中寺讀曇鸞碑文,大有所感,棄其宿習,專修凈業。講《觀無量壽佛經》將二百席,著〈安樂集〉兩卷。
唐貞觀時,有善導和尚者,親與綽師道場,乘受宗義,著〈觀經疏〉。闡明他力信心要旨,規定本宗行儀,於是蓮宗遂告大成。善公行頂卓絕,誨人不倦,所居之地,屠肆無人過問,其感人之深,化被之廣,於斯可見也。迄今念佛法門,仍以善公之教為本。與善公同時,有慈[敏/心]三藏,曾親至印土求法,歸後專宏凈土,事跡不彰,影響未廣。
接善導之法者,有懷感禪師,亦得念佛三昧,著〈釋凈土群疑論〉七卷。玄宗時廬山有承遠法師者,宏專念之道,創彌陀寺,世稱「彌陀和尚」。承遠之弟子法照,代宗時為國師,著有〈五會法事贊〉一卷、〈大聖竹林寺記〉一卷。
德宗貞元中,少康法師,深慕善導,專弘凈土之教,世稱「後善導」,著有〈二十四贊〉一卷、〈瑞應刪傳〉一卷。
此外有新羅國人憬興法師著〈大無量壽經速義述文贊〉三卷。元曉法師著〈大無量壽經宗要〉一卷、〈游心安樂道〉一卷。其《無量壽經》之解釋,與凈影、嘉祥之疏並稱,世號「無量壽經四大疏」。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但以眾生根器不同,故所說法門,有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之別,無非方便眾生,自力修持之法。又為方便眾生故,又恐凡夫障深慧淺,若修別樣法門,皆是豎出三界,恐一生或不能了脫生死,是以特地開出念佛一法。宏揚西方極樂世界,願人往生阿彌陀佛凈土。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講《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最初勸父王凈飯,並六萬釋種往生。
天親菩薩造〈願生論偈〉
天親菩薩,梵名婆藪盤頭,意譯為天親。北天竺富婁沙富羅國人,生後釋迦牟尼佛九百年,於薩婆多部出家。博學多聞,神才俊朗,戒行清高,無可為傳。先學毗婆沙義已通,為眾講說,日造一偈,以攝所說義。次第造六百餘偈,攝毗婆沙義盡,無能破者,即〈俱舍論偈〉是也。又作〈長行解偈〉,立薩婆多義,隨有僻處,以經部義破之,名為〈阿毗達摩俱舍論〉。
法師既遍通十八部義,妙解小乘,執小乘為是,不信大乘,謂摩訶衍非佛所說。後得其兄無著菩薩誨誘,始信大乘,深悔而想,欲割舌以謝罪。兄曰:「汝設割千舌,亦不能滅此罪,汝若欲滅罪,當以此舌解說大乘。」於是師乃廣造諸論,以宏闡大乘。瑜伽宗基礎之立,即其功績。
復宗《無量壽經》,造〈願生論偈〉,示五念門修法,令眾生畢竟得生安樂國土。五念門者:(一)禮拜門;(二)讚歎門;(三)作願門;(四)觀察門;(五)迴向門。五念門乃用身、口、意、智、方便智等五業以修持,用身業禮拜,用口業讚歎,用意業作願,用智業觀察,用方便智業迴向。
五念門功夫純熟,則漸次成就五種功德門,四入一出。五種功德門者:(一)近門;(二)大會眾門;(三)宅門;(四)屋門;(五)園林游戲門。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入第二門者,以讚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眾數,是名入第二門;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花藏世界,名入第三門;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庄嚴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游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迴向故,是名出第五門。菩薩入前四門,自利行成就,出第五門,迴向利益他行成就。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願生論偈〉全名為〈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魏菩提留支譯。曇鸞法師之注,文暢義邃,洵足開人正智,起人正信,推為蓮宗著述之巨擘,乃凈業學人之大導師。惜中國久已失傳,清末楊仁山居士求於東瀛,刻以流通。
凈土宗經典傳入中國甚早,自後漢安世高譯《無量壽經》、支婁迦讖譯《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吳支謙譯《大阿彌陀經》,以迄宋代,譯《無量壽經》者,多至十二種,五存七缺。
三經摘要
《無量壽經》稱阿彌陀佛之誓願,較勝其他諸佛。故自法藏之因位,及其四十八願,說明阿彌陀如來與其國土。次述願往生此國者之心得及其方法。
又劉宋[強-弓]良耶舍、暈摩密多各譯《觀無量壽佛經》,此經以說往生極樂方法為主,並說十六觀。又有依報、正報、假觀、真觀之區別。
姚秦羅什譯《阿彌陀經》,此經專紀法藏此丘誓願之功能,言由其誓願所現之阿彌陀,及其極樂國土之庄嚴。欲往生極樂者,其方法無他,即念佛而已。念佛者,單稱佛名,專心念佛之謂也,所謂:「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是也。
《阿彌陀佛偈》一卷 (第一譯) 後漢失譯
《後出阿彌陀佛偈》一卷 (第二譯) 同上
《無量壽經》二卷 後漢安世高譯
《大阿彌陀經》二卷(內題《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吳支謙譯
《無量壽經》二卷 曹魏康僧鎧譯
《無量壽經》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
《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一卷(一名《極樂佛土經》) 東晉竺法力譯
《新無量壽經》二卷 劉宋曇摩密多譯
《新無量壽經》二卷 劉宋寶雲譯
《新無量壽經》二卷(《大寶積經》中十七、八兩卷) 唐菩提流支譯
。。。。。。。。。
。。。。。。。。。
以上《無量壽經》之譯本十二種,五存七缺(有圈者現存),俱說阿彌陀如來之誓願,較他諸佛更為方便,並述往生此國土者之心得及其方法。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一名《無量壽觀經》) 劉宋[強-弓]良耶舍譯
。。。。。。。。。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劉宋曇摩密多譯
。。。。。。。。。
。。。。。。。。。
凈土宗經典,雖早傳入中土,而修此法門者尚少。至晉永嘉四年,佛圖澄由印度來抵長安,提倡凈土修行法門,傳於弟子道安,道安傳於慧遠,慧遠在廬山東林寺結蓮社,是為中國凈土宗之正式開始。當時入蓮社諸公,類皆高僧名士,即世所謂蓮社十八賢是也。其名列佛祖統紀者,百二十三人,其不入社而與社有關係者,則有陶潛、謝靈運、范寧等輩。十八賢者:慧遠、慧永(慧遠弟子)、慧持(道安弟子)、道生(羅什弟子)、曇順(同上)。僧睿、曇恆、道昺、曇詵、道敬(以上五人慧遠弟子)。佛陀耶舍、佛陀跋陀羅、劉程之、張野、周續之、張詮、宗炳、雷次宗(以上五人慧遠門人)是也。
中國蓮宗諸祖傳略
晉慧遠大師
師諱慧遠,姓賈,雁門樓煩人。幼而好學,博綜六經,尤善庄老。時道安法師建剎於太行恆山,師往歸之,聞講《般若經》,豁然開悟。因投簪受業,精思諷誦,以夜繼晝。安師常臨嘆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年二十四,大善講貫。太元六年,至潯陽,見廬山間曠,可以息心。時師同門慧永禪師,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而師學侶漫眾,西林隘不可處。永師乃謂請於刺史桓伊更為建剎,號東林,時太元十一年也。於是乃造西方三聖像,建齋立社,鑿池種蓮,於水上立十二葉蓮花,因波隨轉,分刻晝夜,以為行道之節,主張蓮宗,蓮風大扇。既而四亡方息心緇侶絕塵信士,聞風不期而至者,凡百二十三人,共結蓮社,一意西歸。令劉遺民著〈發願文〉,勒之石。初是大教流行,江東經藏未備,道法無聞。師遣弟子法凈、法欽等,遠越蔥嶺,曠歲來還,購諸梵本,並傳關中。其時此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但言壽命長遠。師曰:「佛是至極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耶?」乃著〈法性論〉十四篇,以明泥洹常住之旨。什師見而嘆曰:「邊方未見大經,便闔事理合。經言:『末代東方有護法菩薩。』欽哉仁者!善宏其道。」曇摩流支入秦,師遣弟子曇邕,請於關中。出十誦律,流傳晉國。及佛馱跋陀羅至,師即請出禪數諸經,所有經律,出自廬山,幾至百卷。師居東林三十餘年,跡不入俗,每送客,常以虎溪為界。領眾六時行道,未嘗一日暫輟,深信切願,專志西方,澄心繫念,三睹聖相而沉厚不言。後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復睹聖相,既知時至,即語弟子法凈惠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聖相,今復見之,當生凈土矣!」即自製遺戒。至期,端坐入寂,年八十三,即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遺命弟子露骸於松林之下,即嶺為墳,與土木同狀。弟子等不忍露骸,與潯陽太守阮侃,奉全身建塔於西嶺,謝靈運及宗炳,各立碑以銘遺德。所著有〈廬山集〉十卷行世。唐宣宗大中二年,追謚「辯覺大師」。南唐升元三年,追謚「正覺大師」。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追謚「圓悟大師」,凝寂之塔。
按:遠師首創蓮社,專宏凈業,學行專精,品格超邁。其遣徒求經,聘梵師翻譯,對於正教之宏揚,厥功甚偉。後世推為初祖,宜也。至若考尋血脈,則後世凈土傳承,出於北魏鸞師者為多,不可軒輊先後也。
師號曇鸞,雁門人。少游五台山,見神跡靈異,因發心出家。讀《大集經》,以其詞義深密,因為註解,文言過半,便感氣疾。同行醫療,既而嘆曰:「人命危脆,日夕無常。吾聞長年神仙。往往閑出,得是法已,方崇佛教,不亦可乎。」遂往江南陶隱居所,懇求仙術。隱居授以仙經十卷,欣然而還。至洛下,遇三藏菩提留支。鸞問曰:「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仙經者乎?」留支曰:「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卒歸輪轉,曷足貴乎?夫長生不死,吾佛道也。」乃以《十六觀經》授之。曰:「學此,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往。盈虛消息,禍福成敗,無得而至。其為壽也,河沙劫量,莫能比也。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鸞大喜,遂焚仙經,而專修凈觀。自行化他,流布彌廣。[撰〈禮凈土十二偈〉、〈續龍樹偈〉,又撰〈安樂集〉兩卷傳於世。]
魏主重之,號為神鸞。勒住並川大寺,晚移漪州。興和四年,一夕,室中見梵僧謂曰:「吾龍樹也,久居凈土,以汝同志,故來相見。」鸞自知時至,集眾教誡曰:「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凈業,不可不修。」因令弟子高聲唱佛,西向稽顙而終。在寺者,俱見幡華幢蓋,自西而來。天樂盈空,良久乃已。[事聞於朝,敕葬汾西文谷,建塔立碑。]
按:蓮宗以三經一論為宗要,所謂論者,即天親菩薩所造〈往生論〉是也。鸞師為之注,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盆托出。又著有〈略論安樂凈土義〉,詞簡義賅,誠蓮宗述著之巨擘。再傳至善導大師,蓮宗遂告大成。其功實與遠師媲美,影響後世尤大。鸞師雖未被推為祖,實不祧之祖也。
唐善導大師
師諱善導,不詳其所出,人皆稱善導和尚,雲是阿彌陀佛化身,贊其凈行之偉也。貞觀中,見西河綽禪師凈土九品道場,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勤篤精苦,晝夜禮誦。旋至京師,激發四眾。每入室,長跪唱佛,非力竭不休;出則演說凈土法門。三十餘年,未嘗睡眠。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好食供眾,粗惡自奉。所有[貝親]施,用寫《阿彌陀經》十萬餘卷,畫凈土變相三百壁,[修營塔寺,燃燈續明。]道俗從其化者甚眾。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日課佛名自一萬至十萬者,其間得三昧生凈土者,不可紀述。
或問念佛生凈土耶?導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乃自念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至於百,光亦如之。其勸世偈曰:「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或問何故不令人作觀,直遣專稱名號耶?答曰:「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若舍專念,修雜業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心不續念報佛恩故,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見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願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須勵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前念命終,後念即生,長時永劫,受無為法樂,乃至成佛,豈不快哉。」
又作臨終正念文曰:「凡人臨命終時,欲得往生凈土者,須先準備,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眾苦,不凈惡業,種種交纏,若得舍此穢身,超生凈土,受無量快樂,見聞佛法,離苦解脫,乃是稱意之事。如脫臭弊之衣,得換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生戀著。才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一心待死。須囑家人,及問候人,凡來我前,但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之語,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華無益之語。若病重將終,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嘆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得同聲念佛,助其往生。若得明曉凈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若依此者,決定往生。無疑矣。(多見世人,平時念佛,發願求生,甚是勤奉。及至臨終,卻又怕死,都不說往生之事)。死門事大,必須自家著力始得,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師自念佛時,若有一光明自口出。所居之地,屠肆無人過問。忽一日謂人曰:「吾將西歸。」,向西祝曰:「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樂。」祝已而逝。唐高宗賜寺額曰「光明」雲。
按:導師不教人作觀,但教專稱名號,故理淺易修。愚夫愚婦,皆能修持,最收普及之效。其教簡捷明了,臨終正念文,刻切指陳。可謂慈心太切矣!又創儀贊。凈土宗日益完備,實中興之祖也。有紀其臨終登寺前柳樹投身而死者,此其信徒之事,訛傳為師耳。蔣著《中國佛學史》論之甚詳,可考也。
貳、凈土之種類
自性法身凈土,是遍滿十方,東西南北無所不在,即常寂光凈土。西方極樂世界凈土,是報身凈土。是指定西方,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凈報所感。又如東方滿月世界凈土,是藥師佛十二大願凈報所感。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穢土,是我們共業所感。不論生西方極樂世界,或生東方滿月世界,娑婆世界,皆須再修行直至明心見性,方生常寂光凈土。所以只有常寂光凈土,是最後的凈土、絕對的凈土,其餘皆是相對的凈土。不過生西方極樂世界及東方滿月世界之人,只有清凈快樂,沒有煩惱。而且是不退轉的,不論遲早,一定可進入常寂光凈土。而穢土世界之人,則受種種煩惱,而且容易退轉,生常寂光凈土自然較難。但是你如果行願堅強,功夫卓絕。一悟即登佛地,則不必經過東西兩世界,直接便生常寂光凈土了。諸如禪宗各悟道祖師,皆是由穢土直登常寂光凈土,無須求生西方,便可證明。至若智者大師臨終發願求生西方、玄奘三藏臨終求生兜率天,可見並未直接證入常寂光凈土,故須多此一舉。但智者、玄奘皆行願卓絕,其最後必能證常寂光凈土,則可斷言也。
如清閑助志者,每日早晚盥手焚香,先誦《阿彌陀經》一卷、〈往生咒〉三遍(焚香之火切戒向[穴/土/黽]內取)。再能加誦《金剛經》大懺悔文及一切大乘經典,更好。
南無阿彌陀佛(或五百聲、千聲,以至萬聲。愈多愈好,但勿勉強)
發願迴向文(慈雲懺主作,或念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亦可,面對西方虔心誦念)
弟子某某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凈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凈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凈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台,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來,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十念法(世事煩雜,不能如前奉持,可行此法。久久專切。亦得往生)
每日清晨服飾之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之長短。不限佛數。氣極為度。其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連屈不斷。意在借氣束心。令心不敬。念畢。亦必發願迴向。
(一)持名念佛出《阿彌陀經》。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二)觀相念佛觀相念佛,身對佛相,口念佛名,意觀想著阿彌陀佛的相。不論紙畫木刻泥塑銅鑄,供著那樣相就觀那樣相。身口意三業相應,阿彌陀佛身口意三密加持,曰「觀想念佛」。
(三)觀想念佛觀想念佛,就是修十六妙觀。初日觀、二水觀、三地觀、四樹觀、五池觀、六總觀、七華座、八像觀、九佛身、十觀音、十一勢至、十二普觀、十三雜觀、十四上品三、十五中品三、十六下品三。
(四)實相念佛實相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心中散亂,證凡聖同居土;念到一心不亂,證方便有餘土;念到身心兩忘,佛念皆空,一無所有,證實報庄嚴土,是為分證。到此境界,是無記憶空,不是自性彌陀。再提起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向無記憶空那裡,將第二句彌陀佛名號追第一句,將第三句追第二句,將第四句追第三句。如是次第,二十、三十、四十、一百、二百句追下去念,無記憶空的無明一破,便見自性法身阿彌陀佛,證常寂光凈土,是為滿證。即經中所說:「凈念相繼,得三摩地,證無生忍。」
答:有品級的,不是一樣。
問:請將生在西方的品級說說。
(一)上品上生髮三種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三種眾生,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念佛、法、僧、戒、天、施),迴向發願,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
(二)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乘,不謗大乘。
(三)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迴嚮往生,七日見佛。
(四)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迴嚮往生。
(五)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八戒齋,一日一夜持沙彌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迴嚮往生。
(六)中品下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極樂,發願迴嚮往生。
(七)下品上生作眾惡業,不誹謗方等經典。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經典名字,迴嚮往生。七七日乃見觀世音及大勢至。
(八)下品中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盜戒,不凈說法,應墮地獄。命欲終時,遇善知識,贊說凈土,迴嚮往生。六劫乃見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
(九)下品下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其諸不善],應墮惡道。臨命終時,遇善知識,說法安慰,教令念佛。具足十念,迴嚮往生。滿十二大劫,乃見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人間一百年為西方一晝夜,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為一小劫)。
陸、示眾
有漏凈土
依有漏心變作之凈土也。據〈群疑論〉謂阿彌陀佛之凈土,雖由佛之無漏心變現而為無漏。然凡夫之心為有漏,故不得直生彼無漏之凈土。但於佛所變之無漏凈土上,由自己之有漏心,變作似無漏之凈土而往生。其中雲:「申言之,即極樂土者。就佛之本土而論,為無漏之凈土;就凡夫之所變及受用而論,不免即為有漏之凈土也。」此准於唯識家之法相而判之。
天親〈往生論〉雲:「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凈句。清凈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以一法句攝二種清凈,(一)器世間清凈,(二)眾生世間清凈。」換言之,即是整個相對宇宙清凈。由相對入於絕對,相對凈土變為絕對凈土。
度眾生
〈往生論〉雲:「菩薩巧方便迴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迴向成就。」
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無此三過故,名「離體譏嫌」。名亦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譏嫌」。
《觀無量壽佛經》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是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是名下品下生者。
難易二道
謂難行道與易行道也。龍樹所立之名目,初地至不退位有二道,自力修行勤苦而後漸達佛位之困難,以如陸路步行之苦,故稱之為難行道。反之以信力方便之念佛,得速至佛位之他力道,恰如水道乘船,無何等苦痛而樂,是名易行道。見〈凈土十疑論〉。
修行凈土法門者,已生西方,並非成佛,仍須修行。但在西方所修之法門,並非念佛,乃聽講經及參禪(出《大阿彌陀經》)。
生疑城
修凈土者,信心不固,常自狐疑,死後生於疑城。疑城乃出《大阿彌陀經》,彌陀凈土之邊地,五百歲中不得見聞三寶,名為懈慢界,亦曰胎生,邊地,即疑城胎生。真門自力念佛人所生之處。懈慢,為懈慢界。要門諸行往生人所入之土。
修凈土已生西方極樂世界,得彌陀教導,決定一生可以成佛。《阿彌陀經》雲:「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只說。」
行願之別
生在西方品位高下,全視自己行力。能否生西方,全視自己願力。每天念佛千萬聲,如不發願,則不能生西方,只能得福報。如每天只念十百聲,發願生西,仍能生西方。中峰禪師雲:「有行無願,決不往生;有願無行,願是虛設。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善導觀經疏》雲:「如經中說,但有其行,行即孤,亦無所至。但有其願,願即虛,亦無所至。要須願行相扶,所為皆克。」
宏揚凈土
西齋禪師參禪未悟,改修凈土,非悟後再修凈土也。其所作凈土詩,皆非悟後語氣。
永明壽禪師,悟道後兼宏凈土,非修凈土也(參考《指月錄》)。中峰參高峰,明心見性後兼宏凈土,以利益眾生,非修凈土也。人或誤其悟後再修凈土,非也。已明心見性,則一悟永悟,無須再修。(參考《中峰廣錄》)。
徹悟初參禪未悟,後改修凈土。其語錄皆是提倡凈土,其凈土詩及開示,乃采古祖師禪語附會凈土者,崇凈土而謗禪宗。其實修禪修凈,俱是釋迦所傳大乘法門,不可故為軒輊,使後人生門戶之見也。
蓮池先修禪未悟,改修凈上,雖宏凈土,仍贊禪宗。其學行品格高超,實不可多得(參考《雲棲法匯》)。
智者大師修止觀法門,未明心見性,故臨終求生西方。非明心見性後,再修凈土也。
柒、凈土釋疑
禪凈雙修(《問答錄》五二頁)
問:祖師語錄,參禪就參禪,並無又參禪又念佛之說,後人倒亂是非。如中峰禪師參高峰禪師,悟道後隨機說法,喜參禪者教彼參禪,喜念佛者亦隨機闡揚凈土,其本人並未修凈土,語在《中峰廣錄》中。如蓮池大師先修禪,因未悟,其臨終之遺囑言:我實未悟,因到北京參遍融禪師後,改修凈土,語在《雲棲法匯》。
答:以上之辨問不錯。
問:修行明心見性證悟後,將來肉體死了,生東方凈土?或生西方凈土?如釋迦佛、達磨、六祖、百丈、臨濟、馬祖,古今證道人肉體死了,他是在什麼地方?又在西方修行見性後,還生那一方?
答:見性後,自性遍滿十方,充塞宇宙。既言十方,則東方西方皆在其內,自性所在之遍滿虛空,是常寂光凈土,即法身之真凈土;至東方西方等,乃報身凈土,即假凈土。報土者,如我們娑婆世界穢報之不凈土。報土者,有成住壞空。凈報穢報皆假。如西方凈土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成,如東方凈土是藥師佛十二大願所成,如我娑婆穢土是我們眾生業力所成。有成必有壞,是相對的。常寂光凈土是絕對的。自性比太陽,太陽光明一照,遍滿虛空,遍滿虛空比常寂光凈土,有自性即有常寂光凈土,有常寂光凈土即有自性,是一非二,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無成無壞的;古今證道的人,見自性後,自性遍滿虛空,無所不在,還有什麼地方分別?肉體死活與自性了不相干。在西方見性後,與在此土見性無二無別。
《彌陀經》雲:「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悉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問:祖師語錄中,迦葉、阿難、馬鳴、龍樹、達磨、五祖、六祖、百丈、馬祖等千百人皆是證道的人,未曾說過「我是某人化身、某人應世」種種的神話,或說「我死了生於東方、西方」。
答:自古及今悟道的人,當下見自性,自性遍滿十方凈土,自性遍滿虛空,凈土亦遍滿虛空。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世界,都在自性之內,都在凈土之內。這個凈土是指「法身凈土」,叫「常寂光凈土」,我今設一比喻,喻如中國。北平如西方世界凈土,南京如東方世界凈土。西方、東方之凈土叫作「報身凈土」。報身凈土者是私有的,如同娑婆世界是業報之穢土,痛苦甚多,西方、東方及他方凈報之凈土無痛苦。凈報之凈土亦非法身真凈土。在凈報之凈土修到見性之後,自性法身始生法身凈土。法身凈土喻如太陽,太陽一照,則十方世界皆見。故見性後,則生東、生西盡成兩頭話,兩不相幹了。娑婆世界、東方、西方、他方世界中,有見自性者,其所證的法身凈土,乃是一般無二的。凈土分為四種:「常寂光凈土」,如太陽之光,遍滿虛空,十方世界皆有,是真凈土,又叫「法身凈土」;「凡聖同居凈土」、「方便有餘土」、「實報庄嚴土」,這三種凈土是「報身凈土」,是凈報報身得來。如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業報得來的穢土一樣。我們這個穢土是假的,那三個報身凈土亦是假的,那三個凈土東方、西方、十方世界皆有。四種者,一真三假。假如見自性後,則不受後有,所言「某人化身、某人應世」,乃是世俗謬說神話,一人說假,萬人傳真也。
念佛是生西方凈土,參禪證悟者,當下便生常寂光凈土,將穢土變為凈土,將肉身變為法身。念佛者,須死後才生西方凈土。
《維摩經》凈土與《六祖壇經》凈土(唯心凈土、唯物凈土;依報凈土、正報凈土)
《維摩經》中所說凈土,乃法身凈土;《壇經》所講凈土,亦法身凈土。禪宗祖師所講者亦是一樣。法身凈土,即「唯心凈土」;報身凈土,乃「唯物凈土」。法身彌陀,指阿彌陀佛的自性,與諸佛自性及我們的自性無異;報身彌陀,指報身凈土的丈六金身。「依報凈土」,是報身凈土;「正報凈土」,是法身凈土。
捌、修凈土錯走路途
念佛之念,從見聞覺知起,非從佛性起。念佛功夫純熟,一心不亂,人法雙忘,已具精進功夫,乃入於無始無明境界,非見自性彌陀,不可錯認自性彌陀忘。
錯發願
念佛修凈土者,發願求生西方,才是正當。其餘如發願求生兜率天,皆非正理。世俗之人,或女者求來生為男,男者求來生出家,或做大護法等等,皆錯誤。有為求家宅平安,人口清吉,功名富貴,而念佛者,乃大錯。念佛最後目的,在成佛度眾生。
錯念經典
修凈土以念佛為正,以念經為輔助。念經典應念佛說經典,不可念偽經。如《高王經》、《壽生經》、《妙沙經》、《血盆經》、《土地經》、《太陽經》、《解冤經》等,皆後人偽造,不可念。
錯求瑞相
誠心念佛,工夫純熟,自生瑞相,不可用心著意強求。每見念佛者,著意求瑞相,用腦筋過度,發神經病者,宜戒之。
玖、附錄
往生傳
o遠祖師
晉,慧遠,雁門樓煩人,博綜六經,尤善庄老。聞安法師講《般若經》,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過潯陽,見廬山間曠,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現夢,一夕雷雨,材木自至。刺史桓伊,乃為建殿,名曰「神運」。以慧永先住西林,故遠所居號「東林」焉。遠住東林三十年,跡不入俗,克志西方。高僧鉅儒,凡百四十人,共為凈社。蓮漏六時,禪誦不輟,澄心系想。三睹聖相而沉厚不言。後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升十四支,洄註上下,演說妙法。佛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在佛之側,揖曰:「師志在先,何來之晚耶?」既如時至,謂門人曰:「吾之居此,三睹聖相,今復再見,當生凈土必矣。」至期,端坐入寂,時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
贊曰:「晉以前,凈土之旨,雖聞於震旦,而弘闡力行,俾家喻戶曉,則自遠師始。故萬代而下,凈業弟子,推師為始祖,可謂釋迦再說西方,彌陀現身東土者也,厥功顧不偉歟。予昔游盧山,酌虎溪之泉,瞻三笑之堂,徘徊十八賢之遺跡,見其規模弘遠,足稱萬僧之居,而殿閣塵埃,鍾鼓闐寂。寥寥然戶異其扃,室殊其爨矣。哲人雲亡,芳躅無繼,嗟夫!」
o慧永
晉,慧永,河內人,十二出家,既而與遠公同依安法師。太元初,駐鍚底山。刺史陶范,舍宅為西林以居之。絕志塵囂,標心安養。後義撫十年示疾,忽斂衣求屣欲起,眾驚問,答曰:「佛來迎我。」言訖而化,異香七日方滅。唐玄宗追謚「覺寂大師」。
贊曰:「永初入道,與遠師伯仲,而創凈社以為萬世法,亦遠祖而永宗矣。」
自後廬山十八大賢,百三十二一諸往生輩,不能悉錄。姑載一二如左。
○曇順
晉,曇順,黃龍人。幼從羅什法師講釋群經,什嘆曰:「此子奇器也。」後入廬山修凈業,時寧蠻校尉劉遵孝,創寺江陵,延順經始,盛弘念佛三昧。宋元嘉二年,別眾坐逝,異香滿室焉。
○僧睿
晉,僧睿,冀州人。遊學諸方,遠歷天竺。還關中,從羅什法師稟受經義後,預廬山蓮社。宋元嘉十六年,忽告眾曰:「吾將行矣。」面西合掌而化。眾見睿榻前一金蓮花,倏爾而隱,五色香煙,從其房出。
○曇恆
晉,曇恆,河東人。童儒依遠公出家,內外典籍,無不貫通。自入廬山,專志念佛。義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厲聲念佛而化。
○道昺
晉,道昺,穎川人。幼師遠公,通經律,言與行合,念佛三昧,究心無間。[究心念佛三昧,日夜無間。]義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謁敬,請紹遠師之席,眾咸宗仰。元嘉十二年,集眾念佛,就座而化。
贊曰:「言行合一,所謂心口二俱念佛者也。聽其言則是,稽其行則非,而欲冀往生,將誰欺乎?」
○曇詵
晉,曇詵,廣陵人。幼師遠公,勤修凈業,兼善講說,注《維摩經》行於世。元嘉十七年,趺坐念佛而逝。
○道敬
晉,道敬,琅琅人。祖凝之刺江州[祖凝之為江州刺史],因從遠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經論,日記萬言,篤志念佛,蚤夜弗替。宋永初元年,謂眾曰:「先師見命,吾其行矣。」端坐唱佛而化,眾見光明滿室,彌時方滅。
贊曰:「沖年高才,鮮不自恃,而篤志念佛,非宿植凈因者乎?今沙彌略涉經論,我慢放逸,白首而無歸,不得已而談西方,晚矣!」
○佛馱跋陀羅
晉,佛卧跋陀羅,此雲「覺賢」,迦維衛國人,甘露飯王之裔也。年十六,博學群經,深達禪律。姚秦沙門智嚴至西域,要師達長安,演法東宮,與羅什法師上下論議。後以懸指海舶遭擯,入廬山預遠公蓮社,譯出《觀佛三昧》諸經。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
○僧濟
晉,僧濟,入廬山從遠公學。遠嘆曰:「紹隆大法,其在爾乎?」後疾篤,誠期凈土。遠遺燭一枝曰:「汝可運心安養。」濟執燭憑幾,停想無亂。又集眾誦凈土經。五更,濟以燭授弟子元弼,令隨眾行道。頃之,覺自秉一燭,乘空而行,見阿彌陀佛,接置於掌,遍至十方,忽然而覺,且悲且慰,自省四大,了無疾苦。明夕,忽起立,自逆虛空,只有所見,須臾還卧,容色愉悅,謂傍人曰:「無疾苦,吾行矣。」右脅而逝。時方炎暑,三日而體不變,異香郁然。
贊曰:「濟以聖師指示而生凈土,然則臨終助念,孰曰無功乎?而留龕溽暑,體發異香,梵行之精堅驗矣。」
○慧恭
晉,慧恭,豫章酆城人,與慧蘭、僧光等同學。蘭、光繫念凈土,臨終皆有奇應。又五年,恭病篤,雨淚叩頭,誓心安養,念不少間,見阿彌陀佛,以金台前迎,恭乘其上。又見蘭等於台上光明中告曰:「長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勝喜慰,恨五濁淹延,相依之晚矣。」恭欣然奮迅而逝。
○慧虔
晉,慧虔,少出家,戒行精確。義熙年中,投山陰嘉祥寺,苦身率眾。後寢疾,屬想安養,祈誠觀音。北寺有凈嚴尼者,宿德篤行,夜夢觀音從西郭門入,清輝妙狀,光映日月,幢幡華蓋,七寶庄嚴,尼驚異作禮,問大士何往?答雲:「往嘉祥迎虔公耳。」虔疾雖困,神色如常,侍者皆聞異香,泊然而化。
贊曰:「臨終見佛,或疑純是自己想心。今他人亦見之,何也?當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慎哉言乎!」
○僧顯
晉,竺僧顯,南遊江左,遇疾,屬緣西方,虔苦不替,見阿彌陀佛,光照己身,所患皆愈,即起沐浴,為傍人說所見,並陳誡因果,辭意剴切。明晨,端坐而化。
贊曰:「懈怠比丘,遇有疾則曰:『吾力且憊,待平復已,然後念佛。』不知念佛為度老病,有疾念佛,今正是時,而顯以念力,既愈其疾,復得往生。賢哉!」
○慧通
晉,慧通,從涼州慧紹禪師咨受禪法,祈心安養。微疾,於禪定中,見一人形葛端嚴,語通雲:「良時至矣。」俄而,阿彌陀佛光明燁然。定起,以告同學,安然而化,異香三日乃歇。
○法琳
晉,法琳,臨那人,專精戒品,止成都靈建寺修凈業。常持《彌陀》、《觀音》二經,轉誦之時,輒見一偉貌沙門,屹然在前。建武二年,寢疾,注念西方,禮懺不息,見諸賢聖皆集空中,合掌而逝。
贊曰:「琳誦經有沙門現前,蓋誠感耳,無足為異。其生西方,不系乎是。修凈業者,毋取相希慕焉。」
○曇鑒
宋,曇鑒,平生片善,迴向西方,誓願見佛。一日定中見阿彌陀佛,水灑其面。曰:「滌汝塵垢,浴汝心念,及汝身口,皆悉嚴凈。」又於瓶中出蓮花一枝授之。定起,乃與寺僧敘別。夜漸深,獨步廊下念佛。至五鼓,彌聲其厲,及明,弟子依常問訊,趺坐不動。就而視之,逝矣。
○僧柔
齊,僧柔,學方等諸經,惟以凈業為懷。卒之日,見化佛千數,室內外俱聞異香,西向敬禮而化。
○慧光
齊,慧光,居洛陽,著《華嚴》、《涅槃》、《十地》等疏,妙盡權實之旨。一日有疾,見天眾來迎。光曰:「我所願歸安養而已。」已而,凈土化佛充滿虛空。光曰:「唯願我佛攝受,遂我本願。」即彈指罄咳,言氣俱盡。
贊曰:「天多欲樂,兼有女人,非解脫處。古謂:『假饒修到非非想,不若西方歸去來。』是以贊凈土者,謂上品即登彼岸,下生猶勝天宮。今光於命盡之際,而詳審堅固所願確然,可謂明且勇矣。」
○慧進
齊,慧進,居高座寺,誓誦《法華》,造經百部,願回此業,得至安養。後聞空中告曰:「汝願已足,必得往生。」無病而逝。
○道珍
梁,道珍,住廬山修凈業。夢有人乘船海中,問之,雲:「往阿彌陀佛國。」珍乞隨行。船人雲:「汝未營浴室及誦《彌陀經》,未可也。」覺而浴僧誦經,歷年不輟。忽房內池面,降白銀台,因默記其事,書經函中。命盡之夕,半山以上如烈火千炬,交相輝映。邑人遙見,謂是諸王禮覲。及旦,乃聞珍卒。後檢經函,如珍瑞應,宜生凈土久矣。
贊曰:「遠公三觀聖相而不言,珍公池降銀台而默記,古德之厚重類如此。彼淺丈夫者,縷有少異,曉曉自鳴。小則失其所有,大則增其魔事矣。可弗慎諸!」
○神鸞
後魏,曇鸞,少游五台,感靈異出家,而性嗜長生,受陶隱君仙經十卷。後遇菩提流支,乃問曰:「佛有長生不死術乎?」支笑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十六觀經》曰:「學此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往,其為壽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鸞大喜,遂焚仙經而修凈業。寒暑疾痛,曾無少懈,魏主號為神鸞。一夕,室中見梵僧謂曰:「吾龍樹也,久居凈土,以汝同志,故來相見。」鸞自知時至,集眾教誡曰:「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以不懼;九品凈業,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聲念佛,西向稽顙而終。眾聞天樂自西而來,良久乃已。
贊曰:「黃冠者恆言曰:『釋氏有死,神仙長生。』今支公謂佛有長生,仙無長生,此論痛快簡當,高出千古。淺法師舍偽歸真,如脫敝屣,豈非宿有正因者哉!」
隋,智顗,號智者大師,穎川人。孩幼之時,見像即禮,逢僧必拜。十八,出家於果願寺。後禮慧思禪師,弘法緣畢。在剡東石城寺,將入滅,謂弟子曰:「吾知命在此,不復前進,輟斤絕弦於今日矣。」唱觀《無量壽佛經》題竟,復曰:「四十八願,庄嚴凈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見。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定慧薰修,聖行道力,功不唐捐矣。」智朗請雲:「未審大師證入何位?沒此何生?」師曰:「吾不領眾,必凈六根。損己利人,但登五品。汝問何生者,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言訖,唱三寶名,如入三昧。
贊曰:「大師道德崇重,一家教觀,萬代宗仰。而舍壽之際,惟西方是歸。乃至疏《觀經》,著《十疑論》,恆於此諄諄焉,意可知矣。或曰:『疏稱心觀為宗,凈土其非實歟?』噫!大師謂約心觀佛,不謂無佛。如其無佛,心觀何施?正報既然,依報亦爾,學台教者審之。」
○法喜
隋,法喜,常行方等懺法。忽一雉來索命,有神人呵曰:「法師當往生凈土,豈償汝命。」後於病中,發願以一生行業回[回]向西方,至心念佛,即見佛菩薩來迎,端坐而化。
贊曰:「經稱:『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喜惡得以生凈土,不償雉命,良由一生凈土,永絕輪迴,因緣何從而得會遇。若其忍悟無生,入塵利物,縱有報償,則所謂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者矣。豈與凡夫六道等耶!」
○灌頂
隋,灌頂,章安人,智者大師弟子也。日以念佛為事,臨終室有異香,遺誠弟子竟,忽起合掌,稱阿彌陀佛二大士名,奄然而化。
○慧成
隋,慧成,居枝江,誦《彌陀經》,修西方觀。三十年常坐不卧,每入定,見凈土蓮台寶樹。臨終之夕,人夢成坐蓮花,隱隱西去。
○道喻
隋,道喻,居開覺寺,念阿彌陀佛,日夜不廢,造像僅三寸。後於定中見佛,謂曰:「汝造我像,何太小耶?」喻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訖,見佛身遍滿虛空,告曰:「汝當澡浴清凈,明星出時,我來迎汝。」至時,果見佛來迎,光明滿室,遂坐而化。
贊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然則心穢即穢,心凈即凈。審矣!而喻見一佛遍空,前僧柔、慧光見多佛遍空。蓋一即多,多即一,非有優劣也。」
○智舜
隋,智舜,入盧山踵遠師凈業。大業初,講《觀經》畢,即示疾。見鸚鵡、孔雀,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矣。」安然而逝。
○慧海
隋,慧海,住江都安樂寺,善經論,精誠念佛。有僧道詮者,至自齊州,齎阿彌陀佛像,微妙工巧,世所未有。問之,則雲:「此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乘空往彼安樂世界,圖繪而來。」海感慶逢遇,虔篤禮敬,乃睹神光燦爍。於是模寫懇苦,願生彼國。後微疾,夜忽起,依常面西禮竟,跏趺至曉而逝,儼然如生。
贊曰:「極樂世界,過此十萬億佛土,亦非乘空所可到者。慧海之精誠感佛,彼道銓,安知非凈土之賢聖乎?」
○法智
隋,法智,髫年出家,晚歲聞徑直之門莫如念佛,乃謂人曰:「我聞經言,犯一吉羅,歷一中劫地獄可信。」又言:「稱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則未之信。」有明者示雲:「汝大邪見!俱是佛言,何得不信?」遂於國清寺兜率台晝夜精勤念佛。忽辭道俗雲:「某生西方去也。」中夜,無疾而化。時有金色光明,照數百里。江上漁人謂是天曉,遲久方明,始知智之往生雲。
贊曰:「佛雲:『吾言如蜜,中邊皆甜,悉宜信受。』是故信少惡入地獄,而不信一念生西方,此誠可謂邪見矣。近世喜持咒者,見陀羅尼所說功德,能易山海,役鬼神,滿種種求願,則躍然而信。見凈土所說功德,能直入聖階。立超三界,則恬然不介意,其為邪見等耳。可慨也夫!」
○善導和尚
唐,善導,貞觀中,見西河綽禪師九品道場,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勤篤精苦,晝夜禮誦,激發四眾。每入室,互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出則為人演說凈土,三十餘年,不曾睡眠。好食送廚,粗惡自奉。凡有襯施,用寫《彌陀經》十萬卷,畫凈土變相三百壁,修營塔寺,燃燈續明。三依瓶缽,不使人持,行不共眾,恐談世事。從其化者甚眾,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念佛日課萬聲至十萬聲者。得念佛三昧往生凈土者,莫能紀述。或問:「念佛生凈土耶?」師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乃自念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至於百,光亦如之。其〈勸世偈〉曰:「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忽謂人曰:「此身可厭,吾將西歸。」乃登柳樹,向西祝曰:「願佛接我,菩薩助我,我今不失正念,往生凈土。」言已,投身而逝。高宗皇帝知其事,賜寺額曰「光明」雲。
贊曰:「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觀其自行之精嚴,利生之廣博,萬代而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脫非彌陀,必觀音普賢之儔也。猗歟大哉!」
○智欽
唐,智欽,專習禪業,又禮念萬五千佛名,乃至百遍。後於柳州阿育王塔前,燃一臂求生凈土。弟子僧護,夜半見庭前光照異常,因問何人秉炬,凡三問,空中聲曰:「來迎欽禪師耳。」護急啟[窗/心],見佛身光明,幡華寶蓋,滿虛空中,欽隨佛冉冉而去。
贊曰:「燒身燒臂,大乘經中屢開,然此得忍大士所為,非初心境界也。求西方者,當學欽公之習禪禮佛,不必效其燃臂。若能用燃臂之精虔,勇猛以治其惡習,則所燃亦多矣。古雲:『善學柳下惠。』不其然歟!」
○五會法師
唐,法照,大歷一年,止衡州雲峰寺。慈忍戒定,為時所宗。嘗於缽內睹五色雲,有梵剎曰大聖竹林寺。後詣五台,見異光,果得竹林寺。入講堂,則文殊在西,普賢在東,萬眾圍繞而為說法。照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未審修何法門?」文殊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以念佛,得一切種智。」又問:「當雲何念?」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毋令斷絕,決定往生。」後臘月朔,在華嚴院凈業道場,方憶二大士記我往生,乃一心念佛。忽見梵僧佛陀波利謂曰:「汝華台已就,後三年華開矣。」至期。謂眾曰:「吾行矣。」端坐而逝。師嘗於湖東寺開五會念佛,感祥雲寶閣,睹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身滿虛空。又於並州五會念佛,感代宗皇帝宮中聞念佛聲,遣使追尋,乃見師勸化之盛。遂詔入京,教宮人念佛,亦及五會,號「五會法師」。
贊曰:「感夢於前,觀境於後,其可信明矣。然則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文殊口授也,顧不足信歟。三載之前,花台預就,所謂信心才起,蓮[芷/(止止)]標名。隨其勤惰而或鮮或萎。又不足信歟。噫!冥現靈蹤,預符聖記。化行五會,音徹九重,豈非乘悲願而生者哉。」
○台岩康法師
唐,少康,縉雲仙都人。十五,通《法華》、《楞嚴》。貞元中,因詣洛陽白馬寺,見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則善導和尚〈西方化導文〉也。師祝曰:「若於凈土有緣,當更放光。」言已。光明閃爍。師曰:「劫石可磨,我願無易矣。」遂至長安光明寺善導和尚影堂瞻禮,忽見遺像升空。謂曰:「汝依吾教,廣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養。」乃適新定,乞錢誘小兒念佛,念佛一聲,與錢一文。年余,無少長貴賤,見師者,皆稱阿彌陀佛。念佛之聲,盈滿道路。又於烏龍山建凈土道場,每升座,高聲唱佛,眾見一佛從其口出,十聲則有十佛。師曰:「汝見佛者,必得往生。」時眾數千,有不見者,悲傷自責,因倍精進。後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囑道俗曰:「當於凈土起欣樂心;於閻浮提起厭離心。汝曹此時,見我光明,真我弟子。」遂放異光數道而逝。塔於台岩,號「台岩法師」。
贊曰:「或疑佛從口出,似涉怪異。噫!世尊逢醉象時,手五指端,出金光獅子。其言曰:『我何有心於御象哉!以找無量劫來,修慈忍力,自然而有獅子現焉。我亦不知也。』今康公現佛,亦無量劫來皈敬之所致耳,何怪之有?世有魔師,教人黑夜習坐,於香煙上,注觀佛現,以為感應。較此邪正,實霄壤焉!修凈業者。不可不辨。」
○自覺
唐,自覺,住真州,常發願,願因觀音得見阿彌陀佛。於是鑄觀音像,高四十九尺。既成,祝願。夜三更,忽有金光二道,阿彌陀佛自光中而下,二大士左右隨之。佛垂手摩覺頂曰:「守願勿易,利物為先,寶池生處,孰不如願。」後十一年二月望夕,見一人形似天王,雲間現身謂覺曰:「安養之期至矣。」即於觀音像前趺坐而化。
王臣往生類
○烏萇國王
烏萇國王,萬機之暇,雅好佛法。嘗謂侍臣曰:「朕為國王,雖享福樂,不免無常,聞西方凈土,可以棲神,朕當發願,求生彼國。」於是六時行道念佛,每供佛飯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廢。臨崩,容色愉悅,化佛來迎,祥瑞不一。
贊曰:「末世聞法信受,無位者多,有位者少。有位而極於尊貴者倍復少,所以者何?位彌高,則欲彌廣;欲彌廣,則染彌重,勢所恆然。鮮克免者,今也享南面之樂,不忘西方之歸,非宿值勝因,何以致此?雖然,自古及今。帝王之留神內典者奚不錄。曰:『茲傳凈土,意有所專主。』故不泛紀雲。」
○宋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俱修西方,唯妻不修。女年十四,死七日,更生。啟母雲:「兒見西方七寶池上,父兄三人已有蓮花,沒當生彼,母獨無,是以暫歸相報,幸母留意。」母感女言,頓發信心,念佛不倦。後命終,亦生安養雲。
贊曰:「始泛浮緣,終生樂國,信不信故也。經雲:『惟除不信。』諒夫!」
○劉遺民參軍
晉,劉遺民,彭城人,漢楚元王之後。少孤,事母以孝聞,自負其才。不侶流俗,初為府參軍,即隱去。謝安、劉裕交薦,不就,旌其號曰「遺民」。入廬山頂遠公蓮社,著〈念佛三昧詩〉以表專志,嘗於定中見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又見阿彌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遺民懇曰:「安得如來為我摩頂,覆我以衣。」俄而,佛為摩頂,引架娑以被之。他日又見入七寶池,蓮花青白,其水湛然。一人項有圓光,胸出卍字,指池水曰:「十八功德水,汝可飲之。」遺民飲水甚甘美,及寤,猶覺異香發於毛孔。乃古眾曰:「吾凈土之緣至矣。」對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釋迦遺教,知有阿彌陀佛,應先供養釋迦如來,次供養阿彌陀佛,及《妙法[蓮]華經》,願一切有情俱生凈土。」言訖,面西合掌而逝。時義熙六年也。
贊曰:「《觀經》敘凈業正因,以孝養父母為第一,故知不孝之人,終日念佛,佛亦不喜。今遺民少盡孝養,而復深入三昧,屢感瑞徵,其往生品位高可知矣。在家修凈業者,此其為萬代師法。」
○張野茂才
晉,張野,居潯陽,兼通華梵,尤善屬文。舉茂才,屢征散騎常侍,俱不就,入廬山蓮社修凈業。義熙十四年,與家人別,入室端坐而逝。
○張抗學士
宋,張抗,積善向佛,誓誦〈大悲陀羅尼〉十萬遍,求生凈土。年六十餘,寢疾,一心念佛,謂家人曰:「西方凈土只在堂前,阿彌陀佛坐蓮花上,翁兒在金地禮佛。」言訖,念佛而逝。翁兒,抗孫也,二歲而亡。
贊曰:「心凈則西方觸目,心穢則地獄隨身,抗之凈心成就,堂前見佛何疑乎?」
○王仲回司士
宋,王仲回,官光州司士參軍。問無為子楊公曰:「經中教人求生凈土。而祖師雲:『心是凈土,不必更求。』如何?」楊公答曰:「試自忖量,若在佛境,則無凈無穢,何用求生?若未出眾生境,安可不至心念佛,舍穢土而求生凈土乎?」同士感悟欣躍而去。後二年,楊公守丹陽。忽夢司士雲:「向蒙指示,今已得生,特來致謝。」數日而訃至,言司士七日前預知時至,與宗黨言別而化,正感夢時也。
○馬子雲縣尉
唐,馬子雲,舉孝廉,為涇邑尉。押租赴京,遭風舟溺,被系,乃專心念佛。五年遇赦,入南陵山寺隱居。一日謂人曰:「吾一生精勤念佛,今西力業成,行且往生安養。」明日,沐浴新衣,端坐合掌,異香滿戶。喜曰:「佛來迎我。」言已而逝。
贊曰:「身被系,心念佛,終以赦免,即囚禁伽鎖,念觀音而得解脫者也。今五欲纏縛,豈非被系,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豈非赦書。而束手五欲,不知念佛,抱罪永劫,終無赦時。悲哉!」
○賈純仁郡倅
宋,賈純仁,霅川人,官郢州倅。潛心凈業,長齋念佛。因微疾,西向宴坐而逝,頂上白光圓相。異香滿室。
○張迪助教
宋,張迪,錢塘人,官助教,從圓凈律師受菩薩戒,咨問凈業法門,篤志修持,誓生安養。每念佛時,揚聲勇猛,至失音猶不已。一日,謂圓凈曰:「定中見白色頻伽鳥飛舞於前。」又三年,西向端坐而化。
贊曰:「見頻伽,不見佛,何也?蓋是初時暫見,終當見佛耳。謂漸入佳境,非耶?」
○王龍舒國學
宋,王日休,龍舒人。端靜簡潔,博極經史。一旦捐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法,吾其為西方之歸。」自是精進念佛。年六十,布衣蔬食,日課千拜,夜分乃寢,作〈凈土文〉勸世。將卒,三日前遍別親識,有不復相見之語。至期,讀書罷,如常禮念,忽厲聲稱阿彌陀佛,唱言:「佛來迎我。」屹然立化,如植木矣。邦人有夢二青衣引公西行者,自是家家供事雲。
贊曰:「龍舒勸發西方,最為激切懇到,非徒言之,亦允蹈之。至於臨終之際,殊勝奇特,照耀千古。嗚呼!豈非凈土聖賢,入廛垂手者耶?」
○江公望司諫
宋,江公望,釣台人。官諫議,蔬食清修,述〈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勸道俗,有子早亡。託夢雲:「大人修道,功業已成,冥府有金字額。題雲:『嚴州府江公望』,身居言責,志慕苦空,躬事熏修,心無受染,動靜不違佛法,語默時契宗風,名已脫乎閻浮,身心歸於凈土。」宣和末,知廣德軍。一旦無疾面西端坐而化。
贊曰:「或謂題額之事,恐未必然。噫!永明常繪像於冥司矣,苟繞塔之僧不妄,何獨於公望而疑之?」
○葛繁大夫
葛繁,澄江人,少登科第,官至朝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