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聞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妙法蓮華經》淺釋—授學無學人品第

主講:法聞法師(北京廣濟寺)

2010 年5月9 日    北京漢唐華夏美術館

我提議,請大家盡量盤腿。佛法三皈依,不僅入門的時候有一個三皈儀式,三皈法是佛祖發現的,普遍適用於每一個方面的妙法。比如說佛法修行戒定慧戒定慧三而一,三歸一。剛才的唱頌、念誦也是修法的一個方面,完整的修法至少有三個方面:禮拜靜坐念誦。這也是三歸一,三而一。三而一的道理很深、很廣,我們一定要多體悟三歸一、三而一的妙用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妙法蓮華經》卷四——授學無學人品第九,上次我們提到,「學」就是「有學」,相對於「無學」,前面是「有學」,省略了一個「有」,學人是在學位的,有學、無學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是在妙法蓮華經》里。在其他經典裡面,「學人」指的是聲聞羅漢、辟支佛,就是指小乘小乘人叫作「學人」,或者是「有學者」。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學人」指的就是還處在知識層面的,佛學知識層面的修學者;而「無學」是指大乘菩薩境界上,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從知識層面上升到研究「法」,從「教理」上升到「教法」,法的層次上,就是「無學者」。「無學無不學」,不是說無學就不學了他是掌握了學習的基本要領、方法之後,處處在學,無處不學、無事不學、無時不學,這就是無學,這種境界在佛經典裡面就叫菩薩階層。

前面我們說過授記,這一品授記,有學、無學之人都得授記。誰授記呢?就是我們的根本老師釋迦牟尼佛祖給他的親隨弟子阿難、羅睺羅,授記。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

他們心想要能夠得到佛祖的授記那該多好啊!這是他們各自的思維,心裡面這樣想。為什麼想求得佛祖給他們授記呢?我們說授記簡單地說,就是老師學生現有修行成果的肯定,同時也是對未來修行的鼓勵,這就是授記的簡單意思。這個對將來修行的鼓勵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鼓勵,那是佛祖在他的法眼、慧眼、佛眼的觀照下,對不同根器根基弟子,現在修的是什麼因,將來得什麼果,他用法眼、慧眼看得很清楚,看得很遠,很肯定將來某某弟子在什麼地方成佛成佛的大時代也就是劫名是什麼,佛名是什麼,以及所成佛的佛世界,佛世界眾生的種種概況,佛祖都能夠用宿命通看得很清楚,給弟子們一個很實際的肯定。雖然時間很遙遠,但愈是時間遙遠,成果愈豐厚,成的果愈大,因地不斷地積功累德、修行,在因上的努力、積累越多將來成佛世界殊勝、愈庄嚴這就是授記的大意。我們繼續看正文

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

阿難,羅睺羅心裡面如是想,正好佛祖在前面,他們「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佛祖那個時代最最頂級的禮儀、禮敬,表示對人最恭敬、尊重的無上禮儀、禮節就是頂禮。以我最尊貴的頭,來頂禮我所崇敬人的足,叫作頂禮阿難、羅睺羅以其頭頂佛祖的足。

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惟有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睺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

他們兩位算作是學人,屬於聲聞弟子,要求佛祖給他們授記,而且說出了為什麼要授記的理由。說他們兩位都是「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是佛侍者,常護法藏,佛祖每一次所說經典都是通過他的記憶轉述。羅睺羅不是一般人,是佛之子,他們要求授記。

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睺羅、所願,住立一面。

兩位的帶動下,有二千聲聞弟子都從座起,都希望佛祖給他們修行方面的肯定、鼓勵、授記。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祖直接就給阿難授記了。

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萬億恆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成佛供養六十二億諸佛為他們護持法藏,同時還要教化二十千萬億恆河沙諸菩薩,令他們也能成就覺悟圓滿這是阿難成佛的前提條件。達到這個條件以後呢…

國名常立勝幡,其土清凈琉璃為地,劫名妙音遍滿。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

國土非常地清凈,他的那個時代叫作妙音遍滿,其佛土的眾生數量很多。

正法住世、倍於壽命,像法住世、復倍正法

阿難正法住世,倍於什麼壽命?倍於佛壽,佛壽多長?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他的教法裡面正法住世也是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像法住世的時間更長。

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恆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其功德

將來阿難成佛是非殊勝的,成就的佛土、劫名以及佛壽非常殊勝尤其是正法住世很長的時間。相比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賢劫,我們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祖壽命才80歲,正法住世才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以上,真是沒法比的。阿難成就這一是非殊勝的,我們所處的釋迦牟尼佛祖成就世界國土也不怎麼清凈,五趣雜居地,佛壽也不長,正法住世也不長,我們就更加讚歎阿難將來成佛殊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阿難持法者,當供養諸佛,然後成正覺

號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其國土清凈,名常立勝幡,

教化諸菩薩,其數如恆沙。佛有大威德,名聞滿十方。

壽命無有量,以愍眾生故。正法壽命,像法復倍是。

恆河沙等,無數諸眾生,於此佛法中,種佛道因緣

這是對前面一段的重述。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千人,咸作是念,我等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這一段是菩薩眾,也就是無學之人,對佛祖給有學聲聞眾授記,他不理解,有這樣的疑惑。因為之前授記作佛,都是大乘學人,而對有學聲聞小乘佛祖則是第一次給他們授記,菩薩就不理解。接下來佛祖給他們釋疑了……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這是佛祖大乘學人的不理解,而做的解釋,雖然阿難現在成就比較小,果位也比較低,但是他的宿因很好,他跟釋迦牟尼佛祖都是同一時期發願修成正果、是同修同學。只是阿難修行過程中偏於多聞,學強聞博記,沒有精進修習法理,而是學多聞了,雖然成就沒有佛祖高,但是他的強聞博記也是為了護持佛法功德也是不小,授記的原因是這樣的。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庄嚴,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

今天聽到佛祖說起他宿世修行狀況之後,他也回憶起曾背誦、傳誦「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的功德,因為這是他的本願,主要是通過修習強聞博記、發願修行多聞多記來廣誦佛法

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稀有,令我念過去,無量諸佛法,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復疑,安住於佛道,方便為侍者,護持諸佛法

好,阿難的授記就到這里了。

這是妙法蓮華經》的特點,成佛經典,一個個的佛弟子在《妙法蓮華經》裡面都被佛祖授記,將來成佛。之所以稱《妙法蓮華經》是成佛經典,就體現在這里

我們接下來看羅睺羅的授記概況:

爾時佛告羅睺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常為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是蹈七寶華佛,國土庄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亦為此佛而作長子。過是已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羅睺羅之所以得授記的因緣,因為他發願給無量的諸佛長子因緣很不一般。他將來成佛也是要經過多生累劫的修習,積功累德,才能夠最後成佛。他成佛條件是:供養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常為諸佛而作長子。我們常說修行就是不斷地堅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簡稱「上求下化」。單方面都不成,只上求佛道,沒有下化眾生也不究竟。通俗地說在自己修行的同時,也要帶動、影響周圍的人一起修行,這才是勝因,將來才能得佛勝果。

羅睺羅的佛名叫「蹈七寶如來」,國土也非常庄嚴壽命劫數跟前面「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一樣,都是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正法、像法住世也是非常長,跟壽命一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為子時,羅睺為長子,我今成佛道,受法為法子

佛祖沒有成佛之前,羅睺羅是他長子佛祖成佛後,羅睺羅是他法子

未來世中,見無量億佛,皆為其長子,一心求佛道

羅睺羅密行,惟我能知之,現為我長子,以示諸眾生

無量億千萬,功德不可數,安住於佛法,以求無上道。

羅睺羅的特點是這樣的,這是他因地的願力。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凈,一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否。唯然,已見。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國土庄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這是世尊對二千學無學人給他們集體授記,他們將來供養五十世界微塵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而後成佛,號曰寶相如來。這二千人,雖然其中也有無之人,但主要是有學的聲聞弟子,有學位的聲聞弟子。有學、無學後來就叫作有學位,無學位。「學位」,我們現代漢語里的名詞「學位」最早就是出自《法華經》的有學、無學。在《法華經》裡面也沒有學位的「位」字,後來的大德祖師解釋《法華經》的時候,他們就加了學位,有學位,無學位。學位就是學歷,這樣的概念

爾時世尊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今於我前住,悉皆與授記,未來成佛

供養諸佛,如上說塵數,護持其法藏,後當成正覺

各於十方國,悉同一名號,俱時坐道場,以證無上慧,

皆名為寶相。國土弟子正法與像法,悉等無有異。

咸以諸神通,度十方眾生名聞普周遍,漸入於涅槃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踴躍,而說偈言:

世尊慧燈明,我聞授記音,心歡喜充滿,如甘露見灌。

授學無學人品第九,大致內容就這些,這一品主要是佛祖給他的常隨弟子,處在有學位的聲聞弟子授記,以及給他們授記的殊勝因緣和他成佛的種種殊勝狀況。我們讀這一品主要來認識有學、無學這兩個概念,以及有學位的聲聞弟子也能夠授記成佛,因為他們的宿因,雖然目前他們的成就非常低,但是他們的宿緣很殊勝、很特別,這是講宿緣的重要。這一品今天就這里。大家有什麼疑惑地方我們提出來繼續參悟。

 

居士阿難、羅睺羅為什麼要求佛授記?

師父阿難、羅睺羅看到前面好幾品中,佛給大乘菩薩,給無學人將來授記成佛,佛名叫什麼,國土如何的庄嚴,劫名如何的殊勝正法像法住世如何殊勝阿難、羅睺羅是佛的常隨弟子,跟隨佛的時間比那些大乘無學菩薩時間要長,從眼前的資歷來講,比那些無學人更有資歷。求授記就是想知道現在修的怎麼樣了,將來又能修到什麼程度他有這樣一個想法其他的二千聲聞弟子看到跟他們一樣的聲聞弟子阿難蒙佛授記,他們也想知道將來什麼時候才能夠達到究竟圓滿的果位,也就成佛

我們也是,我們說凡是如理修學佛法,修一分就得一分,再具體一點說:斷一分無明,就證一分法身這是很實際的,有耕耘就有收獲,如是因,如是果,我們有所修,就有所得尤其是我們有緣能夠參悟《妙法蓮華經》的眾生,現在的因緣就很殊勝了,要不然就很難堅持參悟《妙法蓮華經》,更殊勝的是將來的成果,因為《妙法蓮華經》歷來就被奉為是成佛經典,一是因為這部經典裡面,佛弟子都一一授記成佛;二是這部經典主要講「會三歸一」,不管聲聞乘、還是菩薩乘,最後都歸為佛乘,佛祖妙法有一個。像聲聞羅漢菩薩乘是佛之法,佛之法是佛的方便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法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法華經》的義理就是講「三歸一」,這的「三歸一」是教理上的,義理上。「會三歸一」,就是如何真正明了什麼是佛法,既然明了什麼是佛法就具備了成佛的理論,也就是悟到什麼是佛之妙法,有這樣義理上的究竟,這就成佛不遠了。接下來就像二千學人一樣,雖然佛授記他們成佛,但是他們要供養「五十世界微塵諸佛如來」,這個時間很長。我們說凡是學習《妙法蓮華經》的道場都是靈山的分會場,我們就如同在靈山會上聽佛祖說法一樣,等學完這部經典,以後繼續不斷地參悟這部經典,也等於佛祖給我們授記,我們將來肯定都能成佛,只不過我們經歷的時間要多一些。相同的都是授記,不同的是阿難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而後來的二千人是供養「五十世界微塵諸佛如來」,時間就不是同一個概念

我們也不要把授記太玄秘化,用我們今天的白話授記就是對現有修行的肯定,對未來修行的展望、鼓勵。凡是如理修學之人都可以得佛授記,將來成佛。我們是不是也是這二千眾的一員,或者至少是他們的法眷,凡是《妙法蓮華經》義理所到之處都是靈山分會場,學這部經典眾生都是佛祖直系的法眷,都是佛的親傳弟子,我們都能夠得到佛的授記。

 

小結

什麼是妙法?他妙在超越時空局限,打破時空的局限來悟妙法,才能契入妙法。否則的話,永遠突不破有學位而達到無學位,總在知識層面在這些有限的文字經典裡面思維、突不破、依文解義的話,那就很難有所超越,很難教理上升到教法

我們不是就這么讀讀經典經典經典,我們是我們,兩不相干,不是這樣子的。通過參悟這部經典,把自己融入到經典裡面去,境界高就是「無學位」,境界低就是「有學位」,都是集體授記,不是靈山總會場,當面單獨授記的,後來的都是集體授記。凈土法門法師皈依法就是他弟子都是同一個法名將來同到一個世界去,他的皈依太多了,很多弟子不是直接授皈依有很多是間接的。就像我們想見佛,我們見不到怎麼辦?佛祖有一個總授記。這個就是超時空的、異地的、異時的。

錯過佛祖那個時代,我們的位置就應該在二千多學無學人中,「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這是異時、異地的授記,是佛祖的方便說,但是要確信妙法蓮華經》義理所在之處,確實就像佛祖親自說法一樣,我們要有這樣的歡喜。因為分會場與主會場的精神是一致的,理法是不二的,有這樣一種關係。這既是學妙法方式、途徑,也是我們要如實思維、如此思維,要具備這樣一種參悟妙法思維方式,妙在他能夠突破時空局限。

愛因斯坦他所發現的相對論,據說最初是受佛經的影響,我們在佛經裡面,相對論的理念非常濃厚,相對論主要是時空的相對性,就我們剛才說的時間跟空間不是那麼固定的,一分一秒來計算時間,一公里二公里來計算空間,時空是一個相對的。《妙法蓮華經》就是要我們突破時空局限,時空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意識當我們意識處在第六意識——分別識的時候,時空儼然存在,時間一分一秒,空間一尺二尺這樣可以丈量的,當第六意識分別識上升到平等識第七識、第八識大圓鏡智的時候,時空這個概念就合二為一了。

我們再往後學,《妙法蓮華經》一個很重要概念「一念千載,千載一念」,這個「念」不是第六意識分別識的念,是我們處在大圓鏡智——第八識狀態下,一念一千年,一千年是一念。空間上,就像西遊記裡面的孫悟空一樣,一個念頭十萬八千里,突破空間上的局限,一個念頭十萬八千里,不是第六意識的一念,至少是第八識也就本體不動,第八識本來就是無限時空,突破時空的有限,超出了時空的相對。

我們說相對論處處都是相對,就像我們「三歸一」一樣,萬事萬物處處都有三而一的規律。相對也是,事事物都有相對,但那是概念的相對,大概念的相對是指時空的相對,我們通過參悟妙法就能夠突破時空的局限,走出相對達到絕對境界。絕對境界就是菩提煩惱不二,生死不二。生死是一個煩惱解脫自在是一個,是一體的,唯一絕對的境界這是通過《妙法蓮華經》形象語言,上升到抽象的、相對、絕對的義理上,再回過頭來用相對、絕對的最高境界義理妙法來看實實在在的阿難,羅睺羅,有學無學二千人,甚至再到我們的分會場,我們現前每一位,要放在無限的時空來看,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是非不可思議形象語言是一個高深語言,《妙法蓮華經》表面上讀起來很簡單,就那麼簡單幾個故事,但其背後的義理是非微妙究竟,不可思議,我們不能小看他

剛才的這兩個概念很重要,一個是「三歸」,一個是「相對」,為什麼要三歸?一個是歸納總結,找到我們所需要的。為什麼要學習相對?是為了要走出相對,突破相對,上升到絕對境界上。我們平時要多體悟,否則我們的智慧從哪兒得呢?佛祖可不是一個迷信家,佛祖大智之人佛法智慧的,我們千萬別把佛法單一化、簡單化。

相對論都出自佛經,當年愛因斯坦佛經就深受啟發對他後來的思想研究啟發很大。近代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對佛經裡面的相對法領悟的很好,曾經給一個佛教刊物題詞:悟與不悟相同。而愛因斯坦佛教的說法是:如果說有哪一個宗教可以應對於現代科學要求的話,那一定是佛教愛因斯坦為什麼可以顛覆前人的研究成果?比如牛頓的研究成果。據說是古典物理學家牛頓始終處在中世紀的西方宗教文化——基督教非常普及的時代,根本從來就沒接觸過佛法,所以他的思想就很受局限。而後來愛因斯坦就有機會接觸到佛法,受到佛法相思想的影響,從物理學的角度他提出了相對論,但實際上這個理念還不是他一個人的智慧成果,前人早就有這種理念了,他只不過通過科學作了一個論證。凡是真理東西,他原本就是存在的,愛因斯坦發現、去論證了他存在的科學性,用數字量化來說明論證。這個理念最初不是他一個人的智慧成果,跟前人、佛祖的相對妙法都有很大的關係,他受佛法啟發,在科學上有所成。

我們倒不一定要人人都愛因斯坦進行科學研究,但相對法普遍適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歸法和相對法,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普遍適用,認知這一點,掌握這種方法,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充滿智慧。學法就是要學法的實用性,能夠幫助我們思考一些問題,解釋一些問題,解決現實問題。

我們今天就到這兒,大家要常思維:三歸法和相對論,我們下一次要具體的分析三歸法和相對論如何體現在生活的細節上,為什麼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來一個具體的事例分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