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45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金剛經能破除您心中疑惑建議你每天讀一遍,你讀一遍就是一次總持,這樣有利於破除你心中疑惑。斷疑才能真正生信,生出究竟的真信。

金剛經恐怖者,多為一生中執法修行,破執時內生出極大的恐怖,感到不知所措,多為法上的疑惑極多者。聞金剛經生喜,感激涕零者,非三佛五佛處廣積善根。前者聞經而生煩惱,後者聞經而得法喜。

 金剛經不講具體的修行方法,只講破妄破執破相無住無相無念的理。小乘佛法中講了很多對治煩惱修行路上的方法。但依法修行者,必留下某種法執。並不是真正究竟解脫

金剛經會破你一切法都不立,法報化三身當下現前,無有任何懷疑,或者報身的莊嚴,或者報身的受用,但是法身沒有現前,但可獲得法身知見:比如應無所住清凈體就是法身,應無所住生滅相就是報身,應無所住的悟性覺性就是化身;法報化當中沒有一個全面的顯露,化身應住,報身應住,法身應住;到最後面已經完全的把你這個體給破了金剛經是破相的,是離相,是無住,無念,最重要的是無住,無住即法身即報身;無念是絕對,不是我的意識裡面無住無念,一個無住的體就是無念,無念是絕對之意,後面會詳細的破解。比如常福在講法,以為常福在很了不起講法,常福在有念了,要微細的破這種知見。所以我講金剛經的時候,我也在修,我還第一次講這個金剛經我也在破我自己很多的知見在里邊,大家是共學者;大家以一個歡喜心,一個發菩提心的心,一個密行者,默默的把你的知見給他破掉;所以佛經上講:寧可著於須彌山,不可著於一念空;把須彌山抱著沒有關係,因為他無住故;他必定與法身報身相應故,一念空可就麻煩了,一切法不立而住頑空,非想非非想天,他沒有有立啊,一切皆是頑空,不能見法啊,不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啊;跟六度萬行都不相應啊;跟六度不相應就不能與十方眾生心相應,跟十方眾生不相應就不利益一切眾生;不能利益一切眾生,也就不能建立「無一眾生可度」的無人相眾生相的狀態眾生無所度的體和有所度的眾生他是不二的,度即無度,無度而度;並不是不度就不要了是有度之中,無度之體,是無度之住;是在眾生,無住而已;所以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千萬不要偏;既不要偏於有,也不要偏於空,既不能離於有,也不能離於空;空有不二故。跟俗人、阿羅漢外道不一樣的知見在哪裡呢?以入世而出世,就是以入世的體相,他這個體的當下就是出世的心;不離開當下而出世的就是佛;而入世就是眾生,所以眾生跟佛不二故;當下就無我,沒有一個失,沒有一個得的這個體才是真實的。你看說入世他有出世,說出世他又入世;他是不可思議,徹底的超言詞顯實相。

後面講道:「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釋迦牟尼不講「一切法不住而行布施」,在金剛經裡面它不是教我們怎麼樣的去離開色,我們平時的教言是持戒、修清凈心、見一切色遠離它,往往是用很多的方法手段,但是離了以後又怎麼樣呢?釋迦牟尼佛在小乘教法中講了很多很多這樣的教法,哪些阿羅漢為什麼還是沒有成佛呢?還沒有開悟呢?就是說依法而斷色者必有法住;你眼睛看著極樂世界,雖然舍掉了娑婆世界,但是極樂世界又住了;你眼睛盯著北京天津不是舍掉了嗎?舍此法建立彼法,我們總是用十除以三,哪個尾巴老也是舍不掉;我們用法來修行,來做無住之事,想得佛果或是離色,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是用一種方法攝受另外一種方法懺悔啊天天拜佛啊,消業啊,好象是輕了一點,但是你不知道你在拜懺,這又是一種執著時間久了,你又生討厭之心你要出家出家是一種執著你做菩薩我要眾生啊,度眾生是一種執著你要成佛啊,成佛是一種執著;依法而住的話很難很難的,所以佛陀金剛經中從頭到尾都沒有講用這個如何如何修行啊!所以我講阿彌陀佛的時候,很多人會說,師父講的真好,可是我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啊。其實講法它是一個無住之體,無念之體,我把阿彌陀佛講完了以後,你自然就會到了。無念它是絕對的,無住他是清凈的;無住之體會於三心就是法報化;現前故,它是無念;無念它是絕對的,沒有我,沒有眾生可度,沒有佛可成;無住就是一切法不住,自然無念就現前了,無念與無住它是互互相應的,有法可住都是非麻煩的;所以聞到金剛經你要會到這個義。

金剛經從頭到尾都是破疑,斷惑,生信的;疑惑就是妄心在,沒有妄心就不會疑了,一直到第十六會,整個都是破發大心凡夫疑惑的;十六會以後才講大心菩薩菩薩還有四相,凡夫有四相,較粗;菩薩有四相,較微細;前十六會講得是粗相,是給我們講的,十六會之後講得微細相,是給菩薩講的;破菩薩四相的那個地方非常非常的微妙,微密;到那個時候會更加的難懂;現在所講的,還是比較粗的,後面會比較細密。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先講布施,建立一個不住相;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是對於發大心的菩薩,以布施為首,以般若為信本,以布施為行,行和信相資,應不住色而行布施。為什麼說色聲香味觸法,為什麼不說六根呢?根無相故;你說眼睛是根嗎?挖下來你看一看。耳朵是根嗎?割下來看一看是一塊肉而已。根是沒有相的,是我們的聞信里,根逐妄就變成識,識可以把我們的聞信遮蓋,就象雲可以將太陽遮住一樣。根是在哪裡?與法不相應之前的那個根是無相的,什麼都沒有。所以講不住根,我們不知道怎麼辦?不住眼睛眼睛的根是什麼呢?是色,沒有色哪來的根呢?你沒色相怎麼會有根呢?怎麼會有眼睛呢?耳朵離開聲音還有存在嗎?你不能說不住這個耳朵吧。耳以聲為根;鼻子以香為根,舌以味為根;身是四大合和的。你說地、風、火、水哪個是身呢?這個是沒有體的。水、風有相嗎?在欏嚴經里講地水火都是無相的。山有地、樹、土、石構成地,拿走山樹土石,地又到哪裡去了呢?火在哪裡?用火點柴,火在哪裡?火在空間里?為什麼我們看不到?火是眾緣合和,沒有火體。風在哪裡?動性為風;空,挖個坑,坑內有空,把坑填上,空又到哪裡去了呢?難道空在外面嗎?那麼外面的空剛才又到哪裡去了呢?找不到空。地火風水本身就是空的,所以身體也是空的。意,沒有外面的長短高低,你的意又在哪裡呢?我看到房子,產生意識,那沒有房子意又從哪裡出來的呢?意依法而生。如果沒有法,意根就不能生。所以我們這個根,是沒有體的;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根就是「聞性」,而聞性觸法而起分別,產生識。法又在哪裡呢?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景:色聲香味觸法,是我們能觀到的這個景。根沒辦法說,識也沒辦法說,根不顯,識也不知道在哪裡?見到什麼才生識;所以心隨於法,眼睛看到東西叫眼識,耳朵聽到東西叫耳識,鼻子聞到東西叫鼻識,身體觸到東西叫觸識;我們的心想著過去遇到的所有東西,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叫做法,叫做意識。意與法相應故,就產生識。意顯法就現。意是眼耳鼻舌身的總持,意一斷法就滅。就像做夢一樣,你醒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外面的東西跟裡面的東西是相應的。意密,意在秘密地方,故一切法現在、過去、未來也在秘密地方。我們的意不可得,同樣現在、過去、未來也是不可得。意是成所作智,而我們沒開智慧的話,把識當做智了,意是感官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屬於感官。意根以貪欲根本,身根以吃飯為根本,貪欲吃飯這兩條是很重要的。所以人意根生起就得定,對法的執著就會生死,拒妄見,拒無常

釋迦牟尼佛講色聲香味觸法,是對境也是對機,因為眾生的機在境上面,因境而生心,生心就生覺和迷。故境界會令我們生出覺和迷。不通達般若的話,以無生而生,以妄為真,迷了就進入三界。如果無住就斷生死。心無住,舍,法無住;舍,法上無住,就是菩薩眾生菩薩不同之處是有住無舍,有住本身就是妄見,因諸法本來無住故,它是實相。我們覺性里的無住跟我們實相相應的一剎那,實相現前。但眾生不知,卻有住,有住就有生死眾生不但住生死還不舍,就是不肯布施布施要得利益菩薩發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無住心而行布施。阿羅有無住,但不肯布施,不能行六度,不能度眾生,不能以眾生生死涅磐之性,不能不離眾生不住涅磐。在生死中不住生死他就是佛了,在佛那裡不住涅磐是在眾生,所以度眾生成佛無有差別,是不二的。成佛就是度眾生,度眾生就是成佛。說度眾生眾生已度盡,說成佛佛已成盡。而我們眾生障礙。說度眾生吧,成佛障礙,說成佛吧,度眾生障礙;互相有障礙原因是什麼?妄見:不知道度眾生本體無住故,體無住才叫度眾生;如果你有眾生可度,不是有住嗎?眾生往往有個錯覺我先眾生然後再無住,我把眾生度了,然後再去無住,我在度您,但我不執著,他認為那個叫做無住;這個不叫無住,是頭上安頭。無住就是當下度眾生的體就是無住體,是清凈的,這個叫無住。比如我現在給你講話,這個當下的本體就是無住的,不是我等一下子,我不執著啊,這個體就是無住的,這裡面我怎麼講法都是清凈的。這裡面法報化身具足的,無住之體就是法身,其實我現在已經講到後面去了講到菩薩微細體裡面去了,我希望把前後都拉到一塊,希望大家句話每段意思都能用心會得到。我現在講法你可以思維一下,我不是回到房間里無住,我是現在就是無住,現在的本體就是無住,無住是在覺性裡面的,我是不離講法成佛道。釋迦牟尼行住坐卧一點都不離開,就這樣的,一直到了80歲,吃飯穿衣睡覺,行住坐卧,因為他無住啊,不是另外還有所執;是當體就是無住;所以呢,吃飯穿衣睡覺天天給眾生在一塊無有障礙。所以在聽法的時候你要悟到這個道理;所聽法的人是無住的,所講法人是無住的,我講的法是無住的,你了解這是無住體,而無住就是已經成佛了,無住就是在眾生,度眾生無住故就是佛;這個中間就是法,佛法僧都現前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了一輩子法,但是無法可說如果你用這樣的心來聽法也如是。用這樣的心來說法亦如是;如果你會到這個道理說法就是聽法,聽法就是說法;聽法跟說法不二故。釋迦牟尼佛及菩薩都不會有這種心,我在說法,我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你悟到這個道理就明白:說法就是聽法,聽法就是說法;說法的無住,聽法的無住,中間還是無住,三輪體空故,一切無住。所以佛陀認為和眾生同體的,都是法報化的顯現,所以佛陀就充滿無上的信心眾生看了釋迦牟尼佛每天只是吃飯穿衣睡覺就迷惑啊:有無量的眾生要度,為什麼我不能象佛一樣坐在哪兒度眾生呢?因為有這個相存在,就充滿了一種相上的執著我要象佛那樣度眾生,就變成的我執就不知道,沒有一個坐在上面的人,沒有一群坐在下面的人佛陀說法眾生互互相應,根本就沒有任何差別;是因為你們的分別心,是眾生的分別心,到妄見裡面去了;其實你一旦明了了,一通全是通的,不可思議通達。所以眾生往往是住在上面,不能了知實相。

    不住心與六波羅蜜一定要相應,如果不相應就是不能與眾生心相應,就叫有住;所以呢,我們要發大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微細的觀察你的心微細地觀察到您修行過程中所遇到的疑及障礙都是因為妄在哪個地方如果你沒有看到自己好微細的哪個妄的話,一妄全妄,這一念不能明了,一切將無,可以看出這一念的聞信非常的重要;佛陀為什麼以六塵來論呢?佛陀不說一切法,只說六塵是為了眾生不住一切法而得度;不住根得度、不住識得度、不住一切法得度,因為塵對我眼睛的是最快的,直接是個境,境就是個當下;當下不住的體不立一切法;我們往往立法,釋迦牟尼佛吃飯穿衣睡覺當下這一切全是境,不生心故,一切境都是獨立的,想與不想都是你自己思維;因為塵是不動的,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不動的,因為你眼睛看到色生心故,就生識,那都是個妄境;不生識,識不要動,直接用心了知實相,無住之體。除了境之外,所有的都叫法,是境的當下的體裡面建立的任何東西都叫法;你想一想,你見色,這個色的當下體,你動了任何一個念頭都是法;所以呢不見一切法,不承認自己的識,因為識也是法;不建立自己另外的根,因為根也是法;因為都是識裡面想出來的,沒有識哪來的根呢?不住之體,在這裡面任何見,任何住都叫做法的顯現,有法就有妄,有妄就麻煩了。為何不應住呢?因為一切法不應住;一住就會攀緣就會貪著,所以我們住在法裡面,不知道境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一住色識就動,一識動就染著,不染善就染惡,住色染色,住聲染聲,住香染香,住味染味,住觸染觸,住法染法;只要你住了,它就染,一染它就善惡善惡本體是空的,你住即有染,染即有善惡,有善惡大小就會對立、排斥;這個善惡大小是沒有相的,我們住了它就有了相;大小不過是名字而已,東南西北有大小嗎,不過都是個空而已;哪有界限呢?東南西北是一不是二,沒有分別;但你用識把它中間隔開來了,他就有了;你自己不搞個法把它隔著,哪有什麼東南西北呢?我是方丈你是和尚,有分別中間一定會有障礙;大小中間是沒有相的,你有妄見一定有大小,有大小一定有衝突。有大小善惡分別的這個體,都是視為衝突之相;有衝突之相會產生什麼區別呢?無住之心它是無相的。有住就有相,有相就有分別,有分別就有大小。比如你做寺廟,要不就是大的壓小的,要不就是小的嫉妒大的;中間就有惡業的顯現;也有善業的顯現。佛教講以有相做功德功德非常的小;以無相功德功德就大,無相功德是無盡的,因為虛空本來是無盡的,但是我們有相的執著了,就變成這么個體。所以不住色不住聲都是一樣的道理;不住色,色無礙故,色就廣大;一切色皆無障礙故,是謂大色;不住聲,一切聲皆無障礙,是謂心音聲;有障礙就有大小,沒有大小就是一體的,是故一體之色,一體之聲香味觸法,只要你不住,色聲香味觸法都是本來圓滿的;如果你有住,色聲香味觸法他就不圓滿不離相建立無住,不是離開這個相另外建立一個無住;不是說我眼睛閉著不住,是在色中而不住,是在聲香味觸法中而不住,這個才叫做無住;無住之覺性,無住是他的無住之體,是真如相。

如果你真正明了這個道理,你走在外面,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大家要緊記住啊,不要以意識叫無住啊,要了知實相的無住體;生和滅就是無住,無住即是無生無生即是佛心;所以外面的都叫佛心佛心無住故,所以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佛心;我們為什麼分別界限呢?我們有住之體,有住之心,所以生出善惡好壞分別、觸、香這種種差別;這些東西都是為我們有住而產生的,如果你無住它是沒有障礙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差別相,都是有住的體裡面顯現出來的;但是有而無住,有住的是我們的心,無住的是佛的心;如果你一念生真信者,相信了這一念是無住之體,是佛心的話,這個體就得到了,體得到了那你看這個世界都是一個佛心你這個心叫做覺心;它以佛心為體,佛像莊嚴,為清凈、為解脫本體就是解脫的,你現在看外面的境是無住之體,在法身上面講它是解脫的,報身上它也解脫的;如果你無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你這身心就不住,沒有我見了,沒有我見有我識、我身呢?包括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是空的,全部沒有了;你自己融到法界裡面,變成一個覺,那個覺是解脫的。如果你以這樣的心來行走,你就感覺到沒有一個佛成,佛自成;沒有一眾生可度而自度。這個時候走到外面去,真是象六祖大師所講的,何其自性本來清凈法身故;何其自性本來自在,報身故;何其自性本來具足大悲心故。所以呢佛陀三心會於我們當下的這個體,就是法報化一體。你要認識到這個問題是個徹底的佛的一個顯現。我們眾生往往用未知心----尚未覺悟的心,來建立不住;是一種意識分別出來的一種不住;認為是一種「不執著吧」,他認為「不執著就是不住」,他不知道不執著是從意識裡面出來的;還沒有實體;不執著有一安心故;比如念阿彌陀佛,把煩惱念沒有了,清凈了,為什麼那麼多念佛的得不到解脫呢?就是這個緣故。他認為念阿彌陀佛,煩惱就消掉了看不見了,所以我念阿彌陀佛清凈故,他以為那個叫做無住。他不了解為什麼念阿彌陀佛就會清凈?因為煩惱無住故。你要阿彌陀佛,你把心念清凈了,人家罵你都不煩惱了,過去為什麼會煩惱,現在為什麼不煩惱是因為煩惱的體是沒有實相的,煩惱無住故,你立即就悟道。後來你不念阿彌陀佛,它也是無住的;這是你就覺了,無住就是佛心煩惱自滅。但是我為什麼念阿彌陀佛就清凈不念就不清凈?是因為你沒有覺性,還沒有無住體的顯現,你是個假無住,是意識裡面發出來的那個不在乎的放棄的無住;並不是在法上建立起來的無住;所以眾生往往在這個上面搞不清楚,以為你阿彌陀佛就是無住了,其實你不知道,無住裡面是實體而無住;是覺悟了,自己無住;與他實相相應了,那個才是真正的無住。所以我一再強調這一點,要知道無住不是我們獨立意識的無住;是相上本體的無住;你會本體哪一剎那,你整個的世界所生故;整個世界是我覺故;整個世界是我身,是我口,是我意,沒有一獨立的我存在;我相沒有了,如果你是從意識裡面發出來的,一定是錯誤的;你就變成我覺了,我在講,我是聖人,有聖見;我已經覺了,我已經認識了金剛經,你們都還不清楚;那就成了意識裡面的一個思維;是錯誤的;這個金剛經文字即是般若即是法身法身就是報身;報身就是文字;所以呢文字、實相、觀照它這個是不分開的,這個書的文字就是觀照;觀照就是實相,聞到這個文字,他同實相就相應了,整個世界就變成一體了,這個時候呢?你就絕對沒有一個我懂得金剛經的意思了的念頭了,這就是所謂的無住身心你自己平時呢多是有身心;還是凡夫的心;這裡面非常的微妙非常的機密

為什麼這部金剛經是為最上乘人說,為發大心人說心中有疑才行心中沒有疑就沒有辦法修行;疑者知妄而不解,妄在哪裡?不知道妄在哪裡而生疑惑發了大心,有修有證相當一段時間之後,有眾多的疑惑不解;這個時候是最佳的契入時機;如果你時就根本沒有用過功,我怎麼講啊?你從來就沒有發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怎麼講啊?只是耳朵來聽一下,玩一下而已。我們只是聊聊天,玩一下游戲而已。事實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修行過程中,中間有很多的妄見,平時沒有破掉的東西,我講金剛經,忽然的心開意解,豁然打開自己的那個疑惑;然後刷的一下住到法界裡面去了,跟佛陀無二無別了;度眾生沒有障礙了,那一剎那才是真實的。過去四川有個禪師,講金剛經非常的好,人稱周金剛,寫了很厚的一本東西,入江西要弘揚金剛經,在小餐館遇到一位老婆婆,要點心吃;婆婆問他,現在之心可得,過去之心可得未來之心可得,請問你用的是哪個心來金剛經啊?(另說:請問你點的是哪個心啊?)禪師大驚,焚稿而入深山行20年後才再出來;20年後悟到了,原來自己和這個體啊是不二的,無話可說全體即是就象世尊拈花講無言之法,眾愕然獨迦葉微笑一樣;與法相應故,言辭道斷故。絕對的體的相應,完全是絕對的體,您非要在相對的體內去思維,那不是出現毛病嗎?釋迦牟尼佛吃飯穿衣睡覺無非是道,非常非常單純的行為,釋迦牟尼佛根本就沒有念過沒有住過,因為他是非常單純的因眾生心而顯現已;我們眾生呢?見到一個花出來了,無不充滿好奇的心,全部心動,全部探求,全不如如;只有迦葉尊者如如不動微笑相應。神通第一的蓮花比丘尼變化大梵天第一個頂禮天上講完藏經釋迦牟尼佛回來,佛陀第一個給我頂禮的是須菩提何故尊者此刻正如如不動在山洞裡補衣服須菩提解空第一,了知心眾生三無差別,他以無住心安住,他不來即來,來即不來,是不二的;唯法相應故,佛跟佛是溝通的。須菩提有一打坐好久才出來,好多天人合掌恭敬在哪兒等著;出定後,天人下來禮拜,問拜何?答聽法,感恩說無上妙法。問:我並沒有說法啊;答:「君無住之體就是無上的妙法啊」;真正悟道會意的話,是非常單純的,行住坐卧無不是,言辭道斷確是無話可說。無非吃飯穿衣睡覺,不動念頭,一直安住而已;

我們呢?每一天從早到晚思維計量,「怎麼修行?怎麼修行?」一天到晚的絞盡腦汁的思維「怎麼修行?怎麼修行?」,我應該怎麼修,你應該怎麼修,大家搞得不宜樂乎的,居士居士在一塊談,出家人給出家人在一塊談,法師法師在一塊談,都無非在談一下無聊之事而已,其實不知:金剛經者,無非是如此平實:吃飯穿衣睡覺,吃飯穿衣睡覺,吃飯穿衣睡覺,安住無住,安住無動,其心如如而已。無住之心在一切法裡面建立,如果你真正這樣安住,無盡的眾生都被你度盡了給人說法是說這些東西。以金剛經來印心啊。眾生沒法以此印心怎麼辦呢?只好講有為法令他安住了。這種於平實中的無上大道真是好難講的,眾生就是喜歡這些以妄制妄的東西,就是喜歡諍論得不亦樂乎,拚命的想拚命的諍,無非妄想而已啊;是以如來大悲啊;現在這些人在法上如何呢?首先是爭是非都來不及,一點小事情就煩惱的要命還證法?法上有爭,事上就有爭,因為你在妄的體裡面,怎麼會不爭呢?於法上不感興趣的人,就是喜歡爭論。有爭論,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是生死之法。有生死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貪嗔痴,我們要知道這個道理;在境在心,在境不住境,在心不住心,在境上來講,是淺是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是心,我們在境上面不住的時候,深的地方是見佛,是佛知佛見;您不知道佛見了。因為你這一念不住的體,您知道是什麼呢佛陀悉知悉見呢,這是在深的地方法身見;淺的地方就是境,對一切境不生住故,淺者淺深者深,淺的地方不住境,深的地方不住心;在很深的地方不住心就是法身;不住另外的一個識的心了;境上不住境,這是不可思議感應力。

所以我們要出離生死必須要有無住。無住之體就是法身、報身和化身三界就不立,三界不立,識就不立,識不立就轉智,五種識就轉為智,成所作智,智者忍也,忍者智也,智就是大福報現前,跟大智慧現前,無住之體才能夠進入大智,色莊嚴、聲莊嚴、香莊嚴,沒有我的這個根了,沒有外面的這個法,中間沒有識。外面法不住故,境不住故就遍莊嚴,根不住故清靜故,清靜是為智,佛有智身啊。

佛陀在這個世間示現的叫智身。什麼叫智慧之身?就是這個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智現前,這叫智身。這四智是一智,一智就是四智,叫根本智和後得智。後得智是指相來講,根本智是對清靜來講,清靜就是法身,對相上來講就是化身、報身,叫四智。智者無生,是沒有生,是化身。智是沒有身體的,智是無身故,所以我們看到的莊嚴佛陀的無智之身,是智慧之身,智慧之身是無相的、無住的,因為無住才有相好莊嚴,有住就沒有相好莊嚴

所以在此世界你想修三十二相十種好,不是憑你有住能修得到的,首先要建立無住,無住是佛心,得根本智,然後呢一切相,色、聲、香、味、觸、法建立莊嚴,色莊嚴、聲莊嚴、香莊嚴、味莊嚴、觸莊嚴、法莊嚴,就三身具足。對三身來講,無住之體,即法身。報身來講,遍莊嚴,色莊嚴,像極樂世界,色遍一切處、聲遍一切處、香遍一切處、味遍一切處、法遍一切處。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色身香味觸法,就是我自性中的莊嚴自性中的莊嚴是在法身中流露出來的,有不住之心。色莊嚴、聲香味觸法的莊嚴,是法不住,境不住,建立報身莊嚴,報身莊嚴就是色身香味觸法。西方極樂世界色身香味觸法遍一切處,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叫無量光。不住心是什麼,就是無量壽。不住相是什麼,就無量光。無量光無量壽就是無量覺。所以無量光現前,無量壽現前,無量覺是什麼,就是釋迦牟尼佛,叫化身。這二種莊嚴現前是什麼?就是以釋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十種好是法上的圓滿,報身的圓滿,才得化身圓滿。三十二相在任何地方都是三十二相,所以佛陀的三十二相隨時示現。如果你這個無住之心沒有得到,法身具足法身具足,那你報身就不具足,報身不具足,你的身體就不具足。為什麼菩薩還缺少一相呢?他胸口沒有「卐」字,但是菩薩頭上有肉髻,但是他有無見頂相,菩薩這個「卐德具圓」這個「卍」字還沒有出來,但是隱現在裡面,很模糊,模模糊糊的隱現在那裡。他那個卍字是一個右旋的體,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那個畫像上的卐字,如果那樣的我們還不覺得好看。大家想,你胸口一個那麼大的卐字多難看啊。佛陀那個是隱形的,似有似無的那種狀態,並不是我們看到很明顯的,搞得四方方的擺在上面,不是這樣的,它非常的柔和看了以後非常的清靜是一種萬德具圓的體,不可思議。無見頂相是誰都看不到的,只有佛具足菩薩都沒有,因為菩薩是有相。那無相從哪裡來呢?他的報身無是從無住心裡面出來,沒有無住心法身具足,報身怎麼會具足呢,報身不具足化身就不具足。像這個三十三天的轉輪聖王,他也有三十二相,但是呢他三十二相非常隱,看似有似無的狀態,不是很清晰。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人道最珍貴的相,非常的清晰啊,透明清晰,就像那個照相機裡面的度數非常非常的高。但是我們眾生圓滿故,阿難尊者他也有三十二相他不圓滿只要你有住之相,不管你怎麼修,你聞到無住之相功德不可思議啊。為什麼?一念住性者,這個不是代表你就成佛,但是佛陀實知實見,但是你還沒看到。那一覺念是真實的,跟佛陀是同等了,跟佛陀無二無別,但是呢你還習氣,還有一個斷習的過程,就是觀照的力量你要從這個文字產生觀照,把實相全部顯現,這中間還有一過程,就是頓悟漸修。你悟了這個體還有一個漸修的過程,就是精進的體裡面的「精」。就是一個念,然後住下去。六祖大師他的漸修啊,他也要十五年的漸修啊,十五年住在獵人隊裡面,他還是在修行啊。並不是你聞到你就是佛了,其實你的習氣一大堆呢。所以聞法,你不要以為說天上下一個什麼東西要我成佛我現在成佛那是騙人的。必須要有漸修,聞到這個法以後,他次第的漸修。但是聞到這個意思,落到你心裡面去了,也是不可思議,你最起碼的,佛知佛見啊,你有三十二相十種好印現出來了,因為你無住了,這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聞到這部經典都是不可思議功德這部經典在哪個地方,哪個地方視為有佛,我應當珍重、恭敬,因為佛遍一切處。佛陀是無住之體,一切皆無住之體,這部經典講無住,正好實相是無住,與實相是相應的,所以經典在哪個地方猶如塔。什麼叫塔呢?這個塔是法身塔,什麼叫法身塔,就是無住,無住是為塔。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都是無住,就是佛體。所以呢,寶塔就現前了。所以呢,有此書者皆寶塔你不恭敬金剛經就等於不恭敬佛塔,不恭敬佛塔就等於不恭敬法身,不恭敬法身就等於你在妄裡面,迷惑的,過失有無量,你的過失是無量無邊。聞是經典福德無量無邊,但是呢,如果你對它恭敬、不珍重、不信、乃至於誹謗、不認同,那罪過也是無量無邊。對金剛經的一念誹謗,和對金剛經一念不認識、迷惑、乃至於誹謗、不認同、不認真,可能你的果報將來也是不可思議的。為什麼?直接誹謗法身故,你跟法身下一個惡緣,跟法身下一個背對背的緣,你不知道隔之於千里啊,那就非常危險了。但是呢一念覺也不可思議。所以呢我們要想現生中解脫,必須要了解它,你可以現身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裡面都沒有講這個,是直接成佛的,不退是在無量壽經裡面或者別的經典裡面有,在這裡面都沒講。還有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這個金剛經還不圓滿,連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體都不存在,這個還是漸教裡面說的。所以金剛經是直指,沒有任何轉彎抹角的,一心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在我們當下,這就是菩提心。所以呢,不住就是菩提心。不住色身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你如果把色搞懂了,身香味觸法都搞懂了,色是外面的塵。心經里講,照見五蘊皆空,那五蘊從哪裡來呢?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是什麼呢?就是身香味觸法,叫外,叫器世間,內裡面講呢,身香味觸法就生心。有色就有受,就是識出來了。受,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都叫受,受在哪裡呢?色有受嗎?色的本身是沒有受的,受是我們生心才有受,有色生受,眼睛看色生受,身香味觸法有受,五蘊魔就顯現出來了。你如果住了,五蘊魔就出來了。四大非有,五蘊皆空。四大本來是沒有的,五蘊是空的,但是我們四大一有,五蘊不空了,你有五蘊就出來了。有受就有想,有想就有行,有行就有識。受,有樂受有苦受。想,有分別想,這個是好的,這個是壞的,這個是善的,這個是惡的。想就行動了,行是什麼行呢?就是我好的我就要,不好我就不要,就瞋恨心、歡喜心了。有了行動就有識,就有因果,識是因果報應,識就是三界,你將來地獄天堂都是因為識,三界都是因識成就的。阿羅漢都是還有妄識的,到了菩薩那個境界還有習氣,七地菩薩還有習氣,八地、九地、十地菩薩還有度眾生習氣,還有供養習氣普賢菩薩、等覺菩薩還要迴向十方,建立一切智,還有這個習氣。到等覺、妙覺菩薩,徹底的成佛了,下至於九法界眾生,全部妄,有識才有法界,九法界裡面才生識,超越了九法界就沒有識了,菩薩有一分識,就是還有一習氣,這個習氣就是識。徹底的成佛習氣全斷,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我們無始以來習氣,知道這是習氣就可以了,所以我們要斷習。等覺菩薩、妙覺菩薩還在識裡面,徹底的超越識就是佛的境界,徹底的不要相信你的識,識就在我們的當下,識能立九法界,九法界不離一識啊,識裡面有九法界眾生住在裡面,超越九法界就是佛的法界,那個識就轉為智。

佛陀的智身是怎麼來的?如果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心安在這個世間就像釋迦牟尼佛他為什麼叫智身,成所作故。我們的這個身體叫識身,不叫智身,有識身就有污垢,有智身就沒有污垢。所以清靜的,他的身體可以不洗澡,可以不穿衣在外面走路都是莊嚴的,人家看到都很舒服,不要洗澡他身上永遠是香味,因為他智慧之身啊,他不要吃飯也餓不死。毒藥毒不死他,因為他不要動念了不像我們說要忍啊,他沒有的,他是智慧之身,所以他身體百毒不侵,所有的業障在他面前都不作用,所有的眾生在他面前都不起任何傷害,所以叫智慧之身。

所作智是平等的。如果你有一天成所作智現前,你也這樣子的,所以有人修行啊,他常常無住啊,像虛雲老和尚,他常不住啊,身體放香,他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頭發,他為什麼身體還有香味呢?他就是無住心裡面得出來的。他無住故,他了知無住故,所以他坐在那裡一天兩天他也不著急,他無住啊著什麼急呢?無住就是佛心啊,當下就安住了,他就坐那如如不動達摩大師面壁九年,他坐在那兒如如不動,他無住啊,無處不是佛心,他覺得東南西北都是一樣的,都是無住體啊,就是一個佛性嘛,哪有什麼動呢?因為眾生動他從動,眾生不動就不動了,他等待因緣他在等待著一個機緣而已。他本來是無住的,他有什麼住呢?佛陀也是無住,他行住坐卧都是無住。達摩大師不動,坐在那裡面壁九年和釋迦牟尼佛的行住坐卧你說有什麼區別?他們心心相戀,他們心心相應,所以對他來說,他們坐在那裡一點事都沒有。他動也好不動也好,沒有一障礙。但是我們說他做了我不做就不對,你一定要像我一樣,我一要像你一樣,互相爭執。我修行我在打坐你要我一打坐,你走路呢,我要跟你一起走路,你拜懺我要跟你一起拜懺都是互相爭執。但是達摩大師的坐和釋迦牟尼佛的動,沒有任何障礙就像虛雲老和尚一樣,他跟達摩大師在一塊,也是很清靜的,我是這樣想,大概是清靜的,但最起碼,他一年洗一次澡是真的啊,但是他身上還有香味,人家都親證,都看到的。為什麼你兩天不洗澡你身上就會有臭味呢?證明你有住嘛,證明無住之體裡面,它一定有這種德出來,肯定是這樣的,知道吧。所以我們安住無動的這個覺性要出來。無住,是一切法無住,你意念不動的,無動即無生,沒有生了有我了,哪有我修我不修呢,哪有不願呢?無願即有願,有願即無願。是不是,一切都已經相應了。這些人都是不可思議境界

所以呢,六祖大師也好,虛雲老和尚也好,還是我們現在也好,還包括等覺菩薩也好,他只要不是古佛再來他有一品無明沒有破。除非他古佛再來,故意示現。我們要以進入到無住體為根本,獲得釋迦牟尼佛一樣的智身,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然後光明遍滿十方,他也智慧之身。為什麼從西方極樂世界出來的眾生與佛無二呢?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光中化無量佛到東方世界、南方、西方世界接引眾生呢?他為什麼能現三十二相十種好呢?他是智慧之身。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色身香味觸法都是無住之體,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無住體裡面,你的法身現前,報身現前,報身現前化身就現前,到他方世界,或現等覺、妙覺,或現共法,示現眾生,或示現於佛。從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是不可思議的人你是不是西方極樂世界來的?你身上肯定就有香味。如果你沒有香味,那你就是從地獄餓鬼畜生那個地方來的。如果你身上都有香味,做什麼事情都是無住體,用種種方法引導眾生,或做菩薩做什麼。但是你一定菩薩示現的,就是身上髒兮兮的,但是眼睛是非常透明的。那個乞丐,你看他很可憐吧?有修行的人可以看得出來,他的眼睛沒有渾濁,他眼睛透出的是一種光明,可以看得到的。真正的修行人在無住體裡面,從西方極樂世界來他示現的是一個乞丐,可是他所講的話,他所做事情,他的眼睛印堂上都放光的,他都不是一般的人而不是說眼睛無光,臉色無光,講話出來都是愚痴狀態,還吃喝嫖賭殺盜淫妄,更不會做這些事情。所以呢,從西方極樂世界眾生就是現凡夫像,一定透出來都是這種體。所以大家千萬不要錯了,不要說我凡夫這樣,某人是菩薩再來怎麼樣怎麼樣的,這個不是說你想說是就是,這個不可思議境界我們不要去猜測,也不要去問。最重要的呢,我們看人人是佛,當然是我們覺性裡面可以這樣看,因為無住之體,本來眾生無住。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智身,一定是來示現凡夫,你要想得到這個身,你必須要無住。所以呢,我們要常常無住,自然有這種體出現。

所以呢,我常常自己觀察自己啊,有沒有一真實純潔的心,有沒有一真實無住的心,有沒有一真實對外面產生信心的體,我講法有沒有疲倦感,有沒有討厭感,有沒有不想說感,對眾生有沒有無住感。就是說我在這個地方有沒有說我認為無住的這個體,我應該在大眾中,有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我們現在沒有住在實相之前,我們有一個強烈的觀照,以文字來觀照,然後安住在體裡面,不斷的把我習氣除掉,我們的習氣就是我執、我相,這個習氣不斷的除掉,就證明你已經有事情幹了。這件事情夠我們忙碌的了。

所以佛陀的四身叫成所作智,是以無住相而建立。還有一個叫妙觀察智,是眾生,妙觀察智和成所作都在化土裡面,都在我們這個此世界。而平等性智在報身裡面,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個差別,沒有說功德大,功德小,沒有說我好你壞的,這個報身是無相的,無極之身,虛無之體,像虛空,有沒有相呢?極樂世界大地大地有相嗎?大地法身虛空叫報身,它是一個方便的言辭。其實極樂世界大地平整,什麼叫平整啊?是法身遍一切處叫平整,報身是什麼呢?空中樓閣。空就是報身,裡面現種種樓閣,是幻境,是報身裡面現的,它是無相的,無住的,所以才現這個相。無住才能現相,現相就是無住,無住跟法身相應,現相是跟報身相應,有相而無住,有住而無相。所以此相在無住體裡面顯現出來,是故有無量的變化,有變化故,是無相,所以無相呢,是平等故,不管現什麼相,都是平等的,你不要以為無相就是什麼都沒有,不是這樣的,無相是無住之意。無住能變化故,變化故就是無相。像因果就是無相,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些因果,生和滅,生滅就是無相生滅無生生滅本體無住故才無相才有生滅,如果有住它就不滅了你有住那生就是生滅就是滅,生滅怎麼會同頭呢?比如這個花會敗掉,它無住故它才會敗,如果有住的話它就不會敗永遠是這個樣子的,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它本來就是無住嘛,我想不敗就不敗嗎?法性就是這樣的,它是無住體,有不敗的話是我們的執著,是我們的妄見,有住就有煩惱執著。如果住是解脫自在的,那我們現在應該是解脫的啊,證明住是不對的。因為無住體是解脫的,我們現在解脫,證明這個有住的體肯定是錯誤的,所以生滅有住一定是錯,是住在妄境裡面,要知道你現在已經在妄境裡面,所以我們現在要建立覺,知道這個無住體。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平等性智,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那叫做妙觀察智,妙觀察智不離平等性智,平等性智不離妙觀察智。妙觀察智是大悲利益眾生的體,但是呢,利益眾生眾生可住,就是報身體法身體。所以法身、報身是無相的。所以呢,佛陀法身、報身、化身都是一體的,不離開的。所以呢,西方極樂世界的報身在哪裡呢?在平等性智裡面,即報身。我們眾生呢,在化土裡面叫做平等性智。真正的平等性智沒有的。心經里不是講,無智亦無得,哪有智呢?所以法身無智,無智又在哪裡呢?又在智裡面,離開智又沒有一個另外的智可得呢?所以此世界又講智,智裡面是對化身來講方便立名。但是呢,你不能說釋迦牟尼佛的四智不在法身、不在報身、不在化身裡面,怎麼可能離開法身,離開報身呢?釋迦牟尼佛的法報化三身是一體而顯現出來的,不離智而入智,他這個智是無相智,沒有相的這個智慧,名之為智,後面講了,所謂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為般若菠蘿蜜。在法上面講,在心經里講,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就是說,沒有智的可得。所以在化身裡面才有智的體現,叫四智。在眾生講,叫平等性智,一切平等故,無所作故,它就建立平等性智,就是無所住。無所住的心叫平等性智。後面叫大圓鏡智,含在這個眾生這裡面。大圓鏡智在哪裡呢?不是另外建立的,就是我們無所作的那個心,無所住的那個心。這個法界所住,有相而無所住,無所住就是法身,叫大圓鏡智。無所住,一切境本不立故,立一切智故。從這裡面我們要悟到一個什麼東西呢?知道這個智在我們當下,四智現前,所以法身、報身、化身互不對立,互相不會有障礙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如是,就是如法布施,是不住於相的,不住於相的功德是非常的大。菩薩戒里講,不住相布施福德,你住相布施,啊,他是菩薩我要供養這個菩薩他是和尚我要供養這個大和尚,這不是有住嗎?我要供養佛,我要供養釋迦牟尼佛,都是有住之心。以有住的心,供養五百大阿羅漢,不如次第供養僧人。比如我到寺廟里供養家人你不要找某一個人供養,住相布施就猶如畜生無異,就是說,要選擇、有住的心,就是愚痴的心,妄心。以妄心做,以妄心來供養菩薩,因為你有住啊,供養給佛,有住的心供養佛的功德,和無住的心供養一個凡夫功德,它差別大了釋迦牟尼佛過去,大長者以有住之心,我供養佛,佛把他供養的飯倒給狗吃了。佛問阿難尊者長者供養佛的功德和我供養狗功德,哪個大?長者在疑心啊,我供養給佛的,佛為什麼供養給狗呢?心裡不高興啊,他心裡在想又不敢說啊。阿難尊者就答佛啊,他說以我觀之,應該是佛供養狗功德大,因為佛是無住之心長者是有之心,有住跟無住的差別大了。無住的心供養狗功德,和有住的心供養佛的功德,竟然有這么大差別!大家想一想,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還有執著嗎?我們還執著於哪個是佛哪個是聖人,應該以無住心行於諸法在一切處都應該以無住,色聲香味觸法裡面都應該以無住心安立,有住相就麻煩了。所以菩薩戒裡面講,以有住心猶如畜生無異。

我們在講金剛經的時候,一直是無住體在心裡安住,越在這個時候心中越是如如不動,這種實相會顯現出來,一種出家人的這種氣質就會生出來了。所以外面的這些俗人講得話根本就不會住在心裡面,他們講的時候他們生煩惱。有的居士覺得我怎麼不理他了,其實我對所有走的人我從不留他,除了極個別的,但是所有人來了,我從來沒有一個不歡喜的。我沒有說對哪個居士歡喜,一直都沒有過,你來了我跟講法如法跟你講,你走了我也不會牽掛。大家往往用俗心來測度常福啊,大家想一想,我們講阿彌陀佛講了這么多年,講金剛經講了這么長時間,不會隨意的去動這個妄心,或者瞋恨心,或者煩惱心,最起碼的有一點點相應。所以呢,不要用這個凡夫心來測度別人。南摩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