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復次,又告訴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聞到這部經典,能受持讀誦為他人說,這個說經的人是自性中的功德,
隨說,隨就是隨順之意。就是這部經典到我們眾生心中,產生了經意的開顯,聞到這部經典,然後解開它的本意而實行者。也就是我們眾生隨順般若,與行為,把這部經典開顯給大眾。
當知,應當知道這件事情。我們這個能說的人,所開的這部經典,和它的經意。此處,有不可思議處。
一切世間。世,30年為一世。間,是隔開之意。就是宇宙與空間,就是時間與空間。世,是時間的概念,一世、二世、三世,世叫做現在過去末來豎體。間,叫空,空是法界的意思,間是橫遍的。世是豎著,盡未來際。
天人,就是天上和人間,天人屬於三界。阿修羅,也就是天龍八部。
我們應該知道,有此經處這個地方就像有佛在,有塔在,有廟在。就是告訴我們,這部經典裡面,有佛,一念無生究竟覺;塔,是代表法身,佛法證悟法身,法身庄嚴處;廟,廟里必有僧,是代表僧住,代表清靜處。不管是任何一個地方,有說這個金剛經的人,有隨行金剛經的人,看到這部經典的人,只要是這部經在,就如佛塔廟,就有佛在、有法在、有僧在,就叫三寶俱足。
大般若經裡面比喻,帝釋宮裡有個塔叫善法堂,帝釋常常在此為大眾說般若波羅蜜。但是有時帝釋沒有來,天眾而來,天眾就向虛空向法座上面作禮供養而去,如佛塔廟。就是說,看到般若塔或者這個經典,就像看到佛一樣。
這裡面有三個體。前面講到,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還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這個叫做如來功德不可思議。這部經典的本身,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比較量功德,不如四句偈功德等,這叫經。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這部經典,為他人說,這裡面有自性三寶俱足。三千大千世界遍法界故,一念無住之心是佛寶。清靜遍法界故,法界庄嚴是法寶。而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而得解脫,而福德廣大故,是為僧寶。你思維這部經典,這裡面它沒有界限的。所以,佛法僧含在心裡,叫自性三寶。
「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就是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都應該視它為三寶。證明三寶與十方世界,三寶的這個體本身與十法界是相應一體不二的。證明金剛經是十方所有眾生的本心,不然為什麼要禮拜呢?要恭敬呢?要供養呢?它相應故。
如佛塔廟。佛,就是無住之心。前面講的自性三寶,佛其實代表佛寶。如佛塔,代表法寶。廟「何況有人,竟能受持讀誦」是為僧寶。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稀有之法,這是解脫法,所以這裡面非常的圓融。這一個相上面有三寶,這三個體是佛法僧,但是每個體裡面還有住持三寶、自性三寶、常住三寶。所以我們現在寺廟,你一定要認識到這部金剛經的體,你現在看到這個出家佛法僧,就是如佛塔廟。看到這部經典就像見到佛、見到塔、見到僧一樣,隨時隨處隨說是經,任何地方說這部經典的時候,要思維三寶共住的地方。佛,一切佛現前,是盡未來際;法,遍一切處。僧,是清靜之體。住持之佛寶,是會於一切眾生自性之佛寶。此處之法寶庄嚴是會於一切眾生自性中的庄嚴,叫做法寶。此處的廟,叫僧寶。僧寶會於眾生一切清靜處,清靜則生實相,所以眾生的清靜就是僧寶。一切眾生心中本來俱備清靜。所以,聞此經典,在聞的這個相上面,叫住持。此相與心相應故,而不了解此相,自性三寶也自然不能通達。了解自性三寶自然會對相上三寶生出無上的恭敬心。
是故我們在講金剛經的這個相,和你的自性是通的,是故應該要無上的恭敬。如果對法師在講法這個相上面,認為我有自性三寶,外面的三寶跟我沒有關係,這個就錯誤了。講這部經典,佛與自性相應故,法與自性庄嚴相應故,僧與眾生清靜心相應故。所以,此體、此相,已經不可思議了。所以對此相生起自性,當下你就會跟本體實相相應。如果你在此相裡面生出任何的思維、分別,都跟自性不能相應。證明自性三寶與我們住持的三寶是不二的。這裡面自然會放下我們心中的一個思維的我執。因為我們有得失之心。不知道此相就是彼心。不知道此現在的三寶,就是我們的自性三寶。佛,究竟覺,就是我現在講法的這個過程之中,無住體就是你的自性。自性就是你現在這個有住的相。那麼你看到此佛此相此經典,則見此塔庄嚴,離此庄嚴之相,哪有你自性呢?你不要以為說離開這個相還有另外的法身可得嗎?相只是無住而已,相上無住體還是相。什麼叫無住呢?清靜故。清靜不是思,當下的一念,不動念就是無住,以無住為體,當下體就是無住體,無住就是有相,有相就是無住,有相而無住體,當下清靜,就無念,而無念體就是三寶。所以三寶這一念就俱足了。所以我們在這裡面吃飯、穿衣、睡覺,一切不動念頭的這個當下的這個體就是三寶俱足了,所以佛陀要達到這種效果。我們在這個聞法的過程,是要解決我們一個生滅相。我們對這個身上的執著,我們認為有個理可得,不知道當下就是三寶的體。所以聞金剛這個體,在我講金剛經的這個過程之中,三寶已經俱足了,要用這種心安住。
後面不是講嗎?「何況有人竟能受持讀誦」,何況有人,就是眾生,竟能,竟是徹底的意思,能就是接受的意思,能是代表有勇猛力、承擔力、大心的力量,受持,受是聞信接受。不能發大心,他肯定不能受,不能受就不能持,不能受持怎麼會讀誦呢?他會對金剛經沒有興趣。受持,當下空法不二觀察,自性清靜。在這個當下的體裡面生實相,這個實相上面,本體無住,本體無念,當下清靜,這個就是三寶。金剛經就現前,此人天天在讀誦金剛經。什麼叫讀誦呢?如如不動。佛陀有大方便故,講話非常的圓融。講此講彼啊,佛心會到我們的當下,不要我們去思維,徹底的放下你的思維,所以釋迦牟尼佛這個智慧真是廣大啊。就是你現在當下無事。
大聲念阿彌陀佛不會心也沒有用,當下的體就是,這個體的當下不要再妄心思維。這當下的體本來無住真心,這當下的體本來清靜,安住此心,心不動搖,這個就是金剛經。這個相,不需要舍取之心,舍這個相而取那個體是有得失之心,舍相有住,是為妄見;而無舍無取真如體外另外的無住真心,也是妄見。當下尋思,也是妄見,無非是當下無念。我們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念幹什麼呢?要了知無念之體就是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是體,有念是相,體相一如,念念無執,心中沒有任何的執著。此有念相是由無念體,這樣的念法,念念是佛,念念是法身,念念是報身,念念是化身,念念是解脫體。所以,這念叫做般若之念。
何況人竟能受持讀誦。何況就是指聽經的人能受持者,比我講法的功德,比我講法的這種利益,還要大。所以呢,此受持的人,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成就是果的意思,最上是究竟的意思,第一就是第一諦的意思,稀有之法,稀有就是佛再來,如果你懂得這個意思,就是古佛再來的意思。所謂古佛再來,就是盡未來際,沒有一個「我是古佛」,所謂的古佛,就是你一念盡未來際都是一個佛心。大家念念是佛,並不是說「啊,我已經了解這個是空性了!」那就是佛了,是你與實相相應。我講法不是法,我現在講法沒有用,一定要我受持,「何況受持讀誦」,你聽到了,竟,徹底的意思,能,發大心的意思。發什麼大心呢?舍妄,生清靜心,則生實相。什麼叫實相呢?一切法皆是虛妄故,皆是無住故,皆庄嚴故,皆平等故。大家想一想,這是什麼心?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功德,平等的法性,平等的無我。在這個體裡面,才是真正的,竟能受持讀誦。如果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眾生已度,不生煩惱。佛陀已成,不離生死。不住涅槃,煩惱不生,不住生死,誓成正覺。他不在生死裡面,但是呢,也不住涅槃,這個是什麼呢,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法無住,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人是不可思議。所以呢,聽的人很重要,不是說的人。
出家之人是佛弟子,說法之人是佛弟子,唯有竟能受持讀誦之人是真實佛啊,真正的是佛!真正的學佛,不是有佛可說,有法可說,有家可出。完全是你會於般若之心,承擔於佛,是這么簡單的一個問題。但是呢,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不能夠徹底地把你的妄心去掉。就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為不發心不能產生大力,勇猛之力。也就是說,對於成佛這件事情,他內心中還是無所謂。像這樣的人,怎麼會受持讀誦呢?怎麼會說一切法無住盡庄嚴呢?一切法無住之清靜心呢?一切法當下無念無住呢?我們現在把無住變成無量的住,把無住變成有住,那就妄。天天絞力思維,一天到晚在打妄想。所以佛陀首先來示現的就是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次第乞已。次第,就是這家到那家,共七家,不生分別,不生好壞,不生善惡,次第而行。
出家人有次第法,什麼叫次第法呢?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所謂無次第,皆是平等故。無次第是建立在次第上面的,無住之法是建立在有法之中。離開諸法,離開此相,哪來無住?離開此次第,哪來平等呢?平等是建立在次第裡面。我們什麼時候才不次第呢?晚上做夢的時候不會次第,一會兒在南京,一轉身怎麼又跑到北京去了,一轉身又到南京去了,這叫無次第,不知道怎麼去的。上午吃飯心生歡喜,下午洗澡心生煩惱,今天走到這個地方和那個地方,互不相應,不能夠相續而立。一天到晚種種分別,這個叫做無次第,這邊說的是這樣的話,那邊說的是那樣的話,互不能夠相應,互不能相應之體,叫無次第。
什麼叫次第呢?從這個地方到這個地方,你一個心過來,不變,就是清靜的心,無思。走路就是走路,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你一直無住走過來,一直這樣的很安靜的走過來。所以吃飯穿衣睡覺,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沒有事。包括後面會講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以眾生的心建立出來的,並不是佛陀認為我要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他的心量的本身的體。
所以聞般若之法,關鍵要能受持讀誦,我們不能受持讀誦的原因,不能夠發大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能發大心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業障太重,應該如理懺悔。佛教認為,所做一切惡業,皆當懺悔。我們上早晚殿幹什麼?都應當懺悔業障。懺悔到佛菩薩放光來照你,佛陀放光來摸你的頂,令你的罪業消滅,不然的話,你不能獲得清靜心。第二種懺悔的力量,就是聞聽般若生諸實相。就是聞般若心,把你內心的那些污垢的東西散掉,對般若生起信心。還有一個體,就是發大願,我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要發無上之心,發菩提心。你不發菩提心怎麼產生能呢?這個能就是菩提心裡面出來的。如果沒有菩提心,就沒有能,能是一種力量之意。只有能才能夠靜,必須要有能才能夠受持,能就是四種菩提心。
了解人生之苦,生起出離之心,所有的事情都放下來,想到人間的苦,人間的是非,你勇敢的把它斷掉。我來幹什麼?來爭名奪利嗎?我的父母都不要,兄弟姐妹都不要,我跑廟里來出家幹什麼呢?我就是為了要出離苦海故。這個世界人情事海,冤難伸啊。這個世界的冤如海之深,人間的恨,如山之高。但是呢?你一個大勇猛之心,捨去不管,而生起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什麼叫捨去不管呢?不管是恨之山,冤之海,如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念生起的時候,這一切恨和冤,捨去不顧。不管什麼冤到我身邊來了,還是恨到我面前來了,因為我不為此事而生,因為我是為了出家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了知這是苦之本,是苦的冤氣,就是這些東西把我帶來。說舍,很容易,如果你在這個不舍的情況下很難,舍一念之間就可以。你不管在家裡有多少親戚眷屬的苦,頭發一剃,萬事皆非。只要把頭一剃掉,你就是一個清靜的和尚,與世俗無染,可以達到這種效果。我當時在出家的時候,頭發一剃掉以後,家裡的事事非非,這些牽掛、煩惱,同時就沒有了,從此以後再不管他事,世俗的緣被已經舍光了。
第二,還要捨去我們內心裡面的思惑煩惱。常常不斷的思維,我既然把世俗相上的恨、冤、情都舍掉了,為什麼還不捨去我們心中的冤、恨、情、執呢?一想起恨、一想起冤、一想起我們心中的執著和煩惱的東西,輕而易舉的把它舍掉,因為我不為此事而出家。出家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我不為此事而出家,所以一下子就斷了。如果你為此事,那不是跟俗人一樣了?我出家的目的,我就是要捨去這個。只要你發心就可以啊,舍我心裡的東西還不容易舍?任何一切事情,我一想到,我就想,噫,我來出家幹什麼?難道為這個事情嗎?一下就舍掉了,很快的!舍這個東西,我們心中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拿出來以後,特別是我們聞到這個般若,對佛陀的般若心生出來,包括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反正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管什麼冤啊、恨啊,不管它了,把我打死,把我罵死,我無所謂,我不管你的,我大不了跑到一個小廟里去住。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又不管別的事情。
第三種,違緣。人在這個世界上面,有很多的違緣,違緣起什麼作用呢?它會令我生煩惱,這個東西就是麻煩的事情。了知一切違緣是我修道之助緣,要有這樣的菩提心出來。違緣是鍛煉我的心智。我們心中是不是真的發了真實的菩提心了呢?把這些違緣當作是鍛煉我們是不是真的有一個菩提心,要生起感恩之心,一切違緣是我助道之緣,要生起法之見。一切善惡無非是妄想分別之果,善惡的體實在是清靜無比啊。如果你不生妄想,不生分別,此法就是清靜,清靜是它本體。但是違緣在沒有觀照之前,你會把過去無始以來的習氣把它勾引出來。但是我們生出一種大的力量,把違緣當作是助道之緣,不斷的觀察這個助道之緣。在我們生煩惱的時候,你立即覺,用勇猛的「能」,發起勇猛的醒悟的心。你就想,難道我現在還沒有菩提心嗎?難道我的這個道心還不堅固嗎?難道我出離心還不夠真切嗎?內心中一激,我怎麼還不能斷除這種煩惱呢?我要想辦法尋找善知識,或者用非常快速的方法和手段,斷離這種惡境。違緣現前之時,我一定要想方設法的解決這個問題。假設我建無量壽寺,我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我一定在這裡住不住,就像我在東林寺要跑出來一樣。
你知道我在東林寺怎麼出來的嗎?翻牆而出,因為沒有解決我根本問題,因為我覺得我還有煩惱啊,我要找出來啊。我第一次是跑出來的。十二月下大雪,我步行到九江的,外面大雪下了一尺多厚,車子沒辦法跑了,過年臘月了,走到九江整個身上全部是雪,就為了逃跑故。因為煩惱啊,要找解脫啊,急迫的想求解脫的心。在九江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坐車跑到彭澤,住了一個晚上,東林寺就又派人去,知道我肯定到那個地方去,用車子把我拉回來。拉回來以後呢,沒有辦法了,第二天晚上我又翻牆而出,我怕人家見到啊,就不到彭澤去了,直接上大輪上重慶,直接到慈雲寺親近唯賢法師,在我心目中唯賢法師非常了不起,我想到那個地方去求解脫。跑到那邊去,結果我看到有些不如法,那時候我這個心很勇猛啊,看那個地方有的穿在家的衣服,我都不歡喜。不知道為什麼四川的出家人有的穿在家的衣服。後來我一轉身,馬上又回來坐車子,那時候車子很慢啊,我就直接從重慶坐火車到上海,然後到蘇州,火車上站了兩三天,臘月份那個時候那個車子上擠得不得了啊,我站在那個地方,一直站了兩三天,兩個晚上一個白天,站在那個地方,冷得要命哦。跑到上海,在上海又跑到蘇州,為了求解脫故。
煩惱生很正常,關鍵要有一個降伏煩惱的心。降伏煩惱並不是要把對方怎麼樣,是你自己不斷的反省自己,我可以逃,可以尋找善知識,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轉我們的業,不可以說你修行目的只是想得到某個東西,想得就麻煩了,有所得那是絕對錯誤的,因為佛菩薩無得之體,但是我們很多障礙怎麼辦?消,不是得。為什麼我們不能轉煩惱為菩提?為什麼我不能夠將這個惡的相轉為清凈之相?把它轉掉。
在這個時代修行人越來越多了,終南山、五台山、雲居山都有很多非常講修行的人,都降伏了他們內心的煩惱,都發了大菩提心。最重要的降伏煩惱快速的力量的還是來自於般若,般若無住,有般若的力量你就達到無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就能達到「忍」。聲忍、無生法忍;都會現前。釋迦牟尼佛做了500世忍辱仙人,以般若力量達到了忍,手被砍下來能夠無絲毫嗔恨。你不能說我有般若了,我就不忍了。這跟般若不相應呢?般若的實相就是忍辱,這裡的忍不是忍耐的忍,是般若之忍,是無生法忍;身體上的忍是非常有限的;如果真正的達到無我,我告訴你啊,那個身體是如幻如化的。我常常想這樣的問題,那些小事情上為什麼就這么不能忍呢?出家人既然打算去西方極樂世界,怎麼老是會為了一些小事而生煩惱呢?對我而言這些都是小的不能再小了,根本不應該生起的東西啊。出家的目的是幹麼呢?是為了成佛,還是為了煩惱呢?我就感覺到這個煩惱為什麼會生起來呢?我覺得真的好奇怪,其實是我自己沒有把自己放低,應該跟老百姓一樣,要不斷的思維他的煩惱就是我的煩惱。現在要我想這些煩惱我實在沒有辦法想。
這些小小煩惱在眾生那裡怎麼就顯得那麼大呢?那麼放不下呢?就是因為你這個般若沒有建立,沒有長時間的薰習;因為沒有薰習,沒有產生忍力,忍是善根呢,你善根不發起來的話,這個力就不能生起來,力是摧毀之意,五根五力才能生菩提分啊,如果你力不生出來,怎麼能生分呢?怎麼會有菩提分呢?一分菩提分就是一份清凈啊,沒有菩提分就沒有清凈體啊;那就是完全住在煩惱裡邊了;所以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先有五根,再有五力,再有七菩提分,才能生道啊,什麼叫八正道分?正語正見正思維正定正業正命,正的體裡面就是「無動於心」,釋迦牟尼佛就是八正道分;八正道合在一起就是一尊化佛;八正道來自於七菩提分,七菩提分第一條是擇法,七菩提分來自於什麼呢?菩提分是清凈體啊,你有一份顯代表那是清凈心裡面發出來的,清凈體是來自於力,摧毀力;如果沒有力怎麼摧毀呢?力來自於何方呢?力來自於善根呢;善根的根本來自於哪裡呢?來自於信;如果沒有信根,就沒有信力;沒有精進根就沒有精進力,沒有念根就沒有念力,沒有定根就沒有定力,沒有慧根就沒有慧力。你這個信、精進、念、定、慧都沒有,菩提分是假的;菩提分一分也沒有;前面的三個是自利的歡喜心,後面的三個是利他心;七種菩提分都沒有,那就是徹底的凡夫,真的很恐怖的。
我告訴你啊,現在很多人修行一輩子都沒有的,連信根都沒有;何況是力呢?這個根是從哪裡來呢?發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放棄一切惡見,一切煩惱;就是我剛才講的三種:第一、放棄世間的苦,放棄世間的恨,放棄世間的怨;第二、放棄心中的恨,放棄心中的怨,放棄心中的執;第三、放棄違緣觀;這三個東西都叫發菩提心,之後進入伏住菩提心,伏菩提心就是清凈心,而清凈心後面,是叫明菩提心和出菩提心;念阿彌陀佛是在發菩提心中開始念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嗎,你發菩提心不要怎麼專念呢?一向專念就是舍棄一切所謂的苦及違緣乃至於惡的緣起,不發菩提心,念阿彌陀佛又有什麼用呢?「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三輩往生中都叫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必須真正的內心裡面發菩提心,想到極樂世界去,不是嘴巴上念一念;
所以呢往生心就是菩提心,往生心就是一切不住,你打我罵我誹謗我污辱我,乃至於殺我,我都不計較,反正我是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了;好的壞的善的惡的大的小的我不起分別,反正我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了;什麼兒子女兒孫子,凡正我要往生極樂世界。我既然做一做,但是我無住,我心中沒有一點住念,我就是要到極樂世界,就是念一聲阿彌陀佛,只要你無住就可以了,你就是不念阿彌陀佛,只要你無住,你這輩子不住了,只要你念一聲阿彌陀佛,你必定往生。如果你念一輩子阿彌陀佛,念得水潑不進,但你並沒有真正發出菩提心,還是照樣不能往生。為什麼講一念乃至十念就可以往生?十念只是代表十法界所有的眾生而已。你能不能往生問題在於你有沒有往生的心。
所以呢,這個發菩提心很重要。念阿彌陀佛你就能伏住,裡面清凈的心就出來了,因因感果,它是感召出來的。清凈心是來自於無住體,只要你無住了,清凈心自顯,清凈心則生實相,信心清凈故則生實相,沒有我執、無住就是清凈。在金剛經講無住,在凈土法門講往生,無住就是往生,往生就是無住;何謂往生?往而無生,生而不住,是謂往生。往是與不住相應的,生是跟無生相應的,往是凈土的往,不住是金剛的不住;生是凈土的生,在金剛經中講無生。如果西方極樂世界有生的體的話,那西方極樂世界肯定不圓滿;西方極樂世界是無生體啊,是無住相啊,無住相才能有無生體才能有庄嚴,才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庄嚴之相,如果有生有滅還叫庄嚴嗎?所以跟金剛經是完全吻合的。金剛經果上圓則因上圓;從因地上的修行,因上有修就有住,有住果上就不得;果上無住,因上就無住,果上的無住心在你跟前現前的時候,你因上自然無住,自然清凈了。只要你無住的果現到你當下來了,你的因就是無住體,就是清凈相,所以你要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麼叫果位修行;金剛經也好無量壽經,全部是講果位。
講菩薩法門都叫因位,金剛經是直接說果,乃至一念生凈信者,如來悉知悉見。發菩提心才有伏住菩提心的清凈心生出來,有了清凈心才能夠聞到般若,但是你聞到般若本身是從清凈心裡面出來的,如果你聞到般若不能生清凈心,等於一點善根而已。我講金剛經你不懂不能生實相,我用法布施,此人沒有善根,他就得不到;得不到的人,聽到金剛經就像看到空中之花一樣,沒有用。
伏住菩提心,然後才是明菩提心;明菩提心是聖賢之德;後面才是出菩提心;還有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是獨立的是佛。
我們前面講的無非是讓我們了知實相,了知無生,了知無住而已, 16品之後就講到實相修行,完全是進入到細品裡面除我見問題;這個地方還是給我們講一個道理講法。「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世上第一希有之法」說這個人呢,福慧具足。何以能俱足?盡:徹底的無我了,徹底的接受諸法空相,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樣的人他就福慧俱足。當知是人,一切德具足,法身清凈,實相已經建立,福慧已經圓滿。
人有勇猛力,必有大智。能夠安住在祖師面前的人,都是不可思議的大福德之人。
金剛經乃成就果德之法,能聞到心裡並受持金剛經的人,當下一念,是人為果位上的人,是人福慧具足,法報化都已具足,是人不是因位上的人,最上,只有佛就是最上。
社會上有三種塔:化身塔,報身塔,法身塔。化身塔就是我們現在的分別心所做的。報身塔要靠你的智慧來開顯,一切相都是一個寶塔,這叫做報身庄嚴,報身庄嚴也從清凈中生;清凈能生報身,能見報身佛;我們只要清凈了,這個世界就變成一個寶塔,這個寶塔是恆沙世界。法身塔是無相的,無住之心就是法身相。法身塔在報身塔裡面,報身塔在化身塔裡面;所有的十方世界,所有的塔變成一個塔,叫報身塔,到最後一個塔也沒有了,叫做法身塔。法身塔是無相,報身塔是一相,化身塔是多相,多相一相和無相皆是三輪一體的,所以法報化都叫塔,佛身法身報身。
舍利也一樣的,化身舍利就像天上掉下來的,人燒了以後的舍利叫做報身舍利。還有法身舍利不是我們能夠看得見的,不能用意識來看,徹底的超越了意識。報身塔就是我們燒出來的舍利,是清凈心裡面出來的,是智慧裡面,無我相裡面出來的,為什麼世俗人燒不出來呢?因為出家人達到無相故。如果你不斷地念金剛經,你將來一定能燒出舍利,因為你不斷地會在上面啊。念阿彌陀佛也能燒出舍利。那些沒有念幾天佛的老太太為什麼能燒出舍利花呢?因為他念佛而無住啊,他是無住體。如果你這邊在念阿彌陀佛,那邊在牽掛兒子孫子等等,你就是寺院大和尚不生智慧也燒不出舍利;有些人,這邊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著,那邊追逐名利,到社會上搞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甚至還是唱歌跳舞什麼的,什麼行「菩薩道」「恆順眾生」等等,全是虛幻的東西,他不是無住啊。念佛生清凈心才是無住啊,不是嘴巴上能說出來無住的,也不是嘴巴上能流出來清凈的,其實他的行為都在有住之中。
所以一定是以念佛無住而往生的,你不能這邊念佛,那邊有住,那不是變成日本凈土真宗了嗎!
只要你無住就跟實相相應了,無住即清凈,這個世界已經無住了,完全跟我沒有關係了,你打我罵我都可以,這你就生實相了。你無論如何我都不煩惱了。不煩惱就根除了恨,根除了怨,怨恨沒有了,就生功德嗎。生功德,則這個世界就生清凈相嗎,清凈相則生實相,這個都是有邏輯的。
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這個叫做契機,我們認為看不到佛,其實佛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當下,佛法僧都在。
從開始講到現在,重點還是講一個信,由於我們心很粗,我們只能聞,還不能解,聞信後只能得到一些粗枝名相,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原來是這個樣子的。所以在後面有一個總持:就是這部經典「何名此經,雲何奉持?」說心,眾生沒有心;法,這個世界非法,非心非法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真是假的呢?如果有這個名字存在,肯定也是假的,所謂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無量壽經中「立名無量壽」立名,名字是總持之意。把所有金剛經的本義,總持在一個名字上面,般若波羅蜜。般若表智慧,什麼是智慧呢?心非心,相非相,非心非相這個體即是。般若有文字般若,建立文字以達聞思修,聞到以後,要達到思維。就像一個東西擺在這裡我們要把他解開,解開以後,法界就現前。比如色,整個法界就是個色;聲音,整個法界就是這個聲音;香,整個法界就是香。你把心解開之後,色聲香味觸法全是一體,以後你就不會說這個相是相了,你會覺得法界就是這個相,這個相就是法界;以一相而現萬相。這個佛像是幹什麼的,叫總持;總持是非相,不是名,如果要是名,要是真的話,那就變成實相,就是把妄變成真的了,你抓住這個東西不放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失去了,那你就完了。
為什麼呢?因為不能解故;你不解,你聞法偏執;執著了一法,就失去了一切法;立名,它是個總持之意。釋迦牟尼佛分三段講:第一段是信品,第二段是解品,第三段是證品。解是把這個般若從心裡面幫我們解開,並不是從外面解。此三就是一,一就是三;你不能說這個我有次第,次第法中無次第,無次第中有次第。你只有聞,而不去思,不能落於心故,就不能解;不能解,不能生清凈,不能生清凈,不能生實相,那就果德不能現前。從果修因呢?果上圓滿,因上就圓滿;果上不圓滿,因上就不圓滿;果上與因上同時進入圓滿體。如果在相續的過程之中,證量上會得到一切法的清凈,如果你不相續,法不清凈,相續的體裡面它叫次第;次第裡面又無次第,所以呢,你不能說真的有次第存在,思裡面是在聞的體裡面,就是說信而相續,信達到我們的心而變成解,信就能解;信而無解不叫信,就像太陽出來了可以把冰給化掉,如果冰化不掉,那出來的一定不是太陽。講解的時候,其實就講信的體。信是解,解信就是行證,信解行證,信必有解,解必有行,行必有證。證的體呢?證而無證。你不要以為有證可得;證的體又是信的體,就是佛陀剛剛開始說的那個東西。所以此三就是一,一就是三。
為什麼呢?證的體是通達於信解行的,我們信解行那是我們的心,但是證的體裡面沒有我了;它完全是果德,果德裡面它具足了信解行。信解行和證又是一回事。證的體就是菩提,而菩提通達於信、解、行。信是有解的信,此信又能令解;解是因信的解,此解又能觀信增信。無信不能生解,不解非是真信。而行是信解之行,非獨立之行,信、解的過程本身就是行的過程,是行的組成部分。當信、解、行達到無我時,即達到無行而行。又因行能生實相故,行必有證,即得無證而證,因為證的體裡面沒有我了。信解行是三,它又是一體不可分。所以我們要記住,如果你認為我已經信了,你一定則生實相,生實相的體就顯現出來了,大功德聚就顯現出來。但是呢我們顯現不出來,證明你信未解故,那個冰塊還沒有化光,還在過程之中,你被化掉過程中我執習氣慢慢被化掉,則生實相;但你看太陽是不變的,你又不能離開他,這叫解。所以你一定要解,一定要聞到心裡面去;解、修然後再證
從這個信的體裡面來講,佛陀講從前面第一個眾生本空,度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得度,哪有眾生好度呢?眾生本來就是空的,胎卵濕化三界,有想非有想,有色無色。什麼叫色呢?是我們心想的,什麼叫有無想呢?還是我們心想的。識為三界想為次第。外面的境由我心想,所有的境界都由我們的心想,心不想外面的境界就不存在;境由心想,種種差別,一切法唯心所生,哪有眾生存在呢,都是我們妄想而已。妄想生出二相,就對立。什麼叫二相呢?這邊跟哪邊叫做人相,我跟你叫人相,少了一個人就不成立,所以佛陀講眾生互相依賴,互相殘殺,人跟人之間就像二個叉子,少了一個東西你就會倒下去,因為人不可能獨立存在。我跟你之間,是因為二個互相依賴,如果一個東西沒有了,另一個也就倒下去了,這個叫做人相;人相從哪裡來的呢?我相是妄見,人相是境界,有我跟你的這個境,這人境從哪裡來?從我們心裡面出來,認為有人個你存在,有個我存在,沒有你就沒有我,都是互相對立的。
什麼叫眾生呢?今天我靠著這個東西,明天我靠著這個東西後天我靠著哪個東西,互相靠,你靠我,我靠你;我靠昨天,我靠明天,我靠今天,就是你一個思維,你意識一斷了,哪有什麼眾生呢?眾生是意識裡面的,不是身體真的有眾生存在;我們心裡面有個眾生存在;眾生在我們心裡面出來的,所有的眾生都是我們的心。什麼是眾生呢?今天我給你講話,明天給他講話,都是我們心裡面的眾生。少了你我給他講話,少了化我跟另外一個講話,如果什麼都沒有呢?自己也就沒有了;眾生沒有了,人就沒有了,我相也就沒有了;所以我人眾生壽者相全部沒有了,有壽者相就計量,你不好我就喜歡他,有計量就產生壽者,一直找一直找,找就變成時間了,壽者就是計量出來的,所以我人眾生壽者都是我們的一個心是一體裡面變化出來的,一體生二相,二相生三相,三相生萬相。如老子講無極生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都是一個心上出來的東西。我們不知道,聞性中生出萬法,都是我們心中之法而已,明了的人就知道,原來一切都是我們的心而已,只是你心中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為相生。所以你罵別人其實就是罵自己,打別人就是打自己,說別人就是說自己;說別人好就是說自己好,真正的是一個人啊!
佛陀在比喻經中講:眾生眾生互相依止啊,互不離身,是一個身體,是共一生命。一個生命裡面共出了好多枝,當時看了以後我以為佛陀是安慰我們,叫我們互相不要吵架;現在我才真正清楚,從唯識裡面講得很清楚:真正的是一個人;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你無始以來傷害自己,你有恨有怨,恨怨原因來自於何?因為傷害自己才注入六道輪迴,我們悟到這個道理後,不管是見到出家或是在家的任何人,都應該生起共一身的心,看到世界無非四相,人相我二個是對立的,眾生相,我在選擇;壽者相,我在計量;計量、選擇、對立、我皆由一心顯現,這一心就是四相,四相皆由一心;一心就是妄心,妄心一斷,四相就斷。所以我現在不要去找眾生解脫的問題,只要你把我執我相給斷掉了,所有的都斷了,是不是?因為人相是依止於我相的,擒賊擒王,抓住了一心的問題,哪有賊不滅的呢?只要我們抓住無生了,哪會有賊生出來呢?賊就自滅;所以呢眾生本空。南摩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