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次第簡介(三)
十四、「法念住」的開發
「法念住」要掌握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就是「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見法,最主要核心就是體證「三法印」、「四聖諦」。見法階段,就是徹證「無常法印」,以及體悟「緣起性空」。當你具足這兩項基礎,才能夠體證所謂的「無我」。現在是講「體證」的世界,不是停留在觀念知見。要具足前面這些基礎,就能夠體悟、體證到第三個法印「無我」。當你真正體證「無常」、「緣起法則」及「無我」,很自然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就會來到「涅槃寂靜」。
「涅槃寂靜」不是一般眾生所理解的,那種死板板認為:「我要做到入深定,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動,叫做涅槃」,不是這樣。「涅槃寂靜」是我慢、貪瞋痴、煩惱的止息,內心的清凈、凈化,就是遠離顛倒夢想,不會再顛倒夢想、海中鑿河。內心不管到哪裡,都是處在凈土的世界,都是處在涅槃彼岸。「明心」之後,即能「見法」;「見法」之後,就能遠離顛倒夢想。
見法,除了體悟「三法印」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處處體悟當下有沒有「五蓋」?有沒有貪心?有沒有瞋心?有沒有我慢?有沒有疑結?有沒有懶散?…。事實上,「睡眠蓋」是昏昏沉沉、懶懶散散、不精進、懈怠…,通通都是包含在「睡眠蓋」。「法念住」就是要觀察到有沒有「五蓋」?當下的「六根」與「六塵」接觸,有沒有打結?不容易啊!修行的功夫、修行的力道,就在於當下的你,「六根」與「六塵」接觸,當下有沒有「打結」?
「打結」就是起了貪婪、迎拒之心,抓取境界、或是排斥、抗拒境界,你的心被境界抓走,成為境界的奴隸,叫做「打結」。在「解脫道」上的修行,就是要打開我們內心所有的結縛。如果我們能夠打開內心裡的種種結縛、千千結,松開一個結、就自在一分。打開內心裡的種種結縛,就來到解脫自在。
所以,「苦海」不是別人在束縛你,而是我們錯誤的觀念知見,讓我們的內心在打結。你自己做了很多的框框、很多的束縛,把自己綑綁住。修行,就是看到藏在內心很深沉潛意識中的結縛,協助大家來到身心凈化,打開我們潛意識裡面的種種結縛,就好辦了!知道自己哪裡有打結,就知道怎麼松開了。
「明心」的過程、「明心」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看到內心裡種種的結縛。看到法界的「三法印」、了悟宇宙的真理實相之外,就是要如實看到我們內心裡面的種種結縛,一個一個打開、解開,讓我們的十個結完全去除,來到貪、瞋、痴、我慢、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結,包括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無明結,全部都破除。所以,「明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
十五、結語
各位有因緣在佛學院讀書,要好好珍惜這樣的善根福德因緣,大傢具足聞思基礎之後,將來如果又能夠進入實修實證,很快就能夠來到「明心見性」。真正能夠明心、見到法,智慧眼打開之後,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解脫自在,這些都是可修、可證、可達。當你真正走過這條解脫之路,再回來看滾滾紅塵的眾生,就能夠真正體會何謂「大慈大悲憫眾生」。很自然的,不必一定說要導駕慈航…,自然就會大慈大悲。
如果真正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很必然與「菩薩道」是完整結合,釋迦牟尼佛就是以身作則,走出這樣的一條解脫路,本身就具足大願力、大悲心,但是他發現這些一定要回過來,從自己本身開始做起。佛陀用了六年的時間,以生命去找法、去修行,當後來了悟真理實相,就開始走上「菩薩道」、弘法利生之途。所以,真正的「菩薩道」是建立在「解脫道」之上。
如果所行的「菩薩道」,沒有跟「解脫道」完整結合,與世間的一般慈善機構、一般的行善,就沒有兩樣。佛教的特殊、佛法的殊聖就在於此,能夠行「菩薩道」又能夠行「解脫道」,能夠「入世間」又能夠「出世間」,能夠「出世間」又能夠「入世間」。所以,佛法是非常殊聖、非常珍貴,非常實際、非常實用,幫助我們解除身、心病苦最好的良葯。佛陀是大醫王,不要把佛法當作只是一種學術、一種學問在探討,或只是一般的觀念知見,很可惜!但願大家能夠去追尋佛陀所走過的路,一步一腳印去聞、思、修、證,很快!有一天你也能夠開悟、見法,遠離顛倒夢想、解脫自在。
今天就為大家簡介「解脫道次第」到此,感謝大家!
※雙向互動發問:
學員問:我是剛考進佛學院的學生,在此就讀了一個月,但是一直不能解開我心中的疑惑,因此又想馬上離開,我的疑惑是:我從小有一個解不開的謎,就是很容易受到驚嚇,成年後做什麼事情,情緒就一直很不穩定,學佛已經三年了,期間請教過很多法師,我為什麼很容易受到驚嚇?情緒不穩定?有時候高興、有時候又低落了,造成性格上的極不平衡,非常孤僻,所以我也想從道家醫學的角度,去探索一下這個心結,請法師為我指點。
法師答:現在很重要的是:你要靜下來,閩南佛學院可以幫助你成長,不要再到處去找尋,讓心定不下來。如果你現在靜不下來,一年後還是靜不下來。你現在要靜下來,好好安住在當下,我們這里有師長可以協助你,把你內心裡的問題、困難解決,而且又可以聞法,是非常殊勝的因緣啊!佛法正是要解決你內心深層的恐懼不安,如果你現在又要錯失這樣的機緣,什麼時候才能深入經藏、深入佛法呢?!
所以,首先把心安定下來,要向自己挑戰,如果沒有好好下工夫深入經藏,就不離開這里,給自己一個勉勵。再來,當你深入聞思,要去消化、要去實踐,亦即「解行合一」。
把剛剛所講的「四念處」,好好去開發,清醒明覺活在每一個當下,你的恐懼、恐慌,常常是來自於你的心沒有活在當下,想著很多的過去或是未來,會造成你內心的幻相,你的恐懼是來自於你的那些幻相。如果你要探討過去的那些根源,太慢了!如果我們的身心有問題、有毛病,該看醫生的時候,我們就要去看醫生,有心病就要找心理醫師,更深層的心病,真的就要找法師。如果你真的靜下心,去聽聞到正法、解脫法,你的內心就會越安詳、越自在。
學員問:法師是學醫的,且在講座中提到很多法,存在潛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
現今有心理學,透過催眠的方法,解決人類心理上的問題,請問:我們如何把佛法與催眠法結合起來?可行嗎?
法師答:我認為,催眠法只是一般心理學、心理醫生,在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如果能夠幫忙,也就象是世間醫術的其中一種,以前很容易與一般所稱的巫術結合。但是,把催眠做比較健康的一種歸納,是治療心理疾病的一種方法,也只是一種方便法、一種方法,還是沒辦法為你解決最深層的問題,因為你在被催眠的情況之下,是別人來幫助你,你還沒有醒過來!還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一種治標方法而已,如果沒有正確的聞思基礎,當你醒過來之後,一樣還是繼續無明沖動,再播種惡因而不自知。所以,真正要解決我們最深層的身心疾病,就是要來到「明心見性」,佛法所能夠解決的,是一般心理學或心理大師所無法解決的問題。
如果一般心理學或心理大師,可以解決這些深層問題,他們就成佛了,心理醫師就是成佛了,真的大不相同,這就是佛陀深深吸引我、讓我佩服的地方,他的見解之深、治病之深,是從最深層的「根本」來著手、解決。治病要從病因、病根中來解決。
學員問:請問法師在開講時,為何把「四弘願」改為兩句?而且把「佛道」放在前面,法師有何用意呢?
法師答:第一,是我們的時間有限、為了節省時間;第二,最主要是因為我以
前深入體會「四弘願」,認為兩個弘願就足以代表了。而且這兩個弘願是「解脫道」與「菩薩道」相提並論,為什麼把「佛道無上誓願成」擺在前面?也是空海所體會過來的。雖然以前我很有心去行醫濟世救人,但是我的醫術哪裡來呢?所以,我必須要退回去,好好把醫學理論全部建立起來,好好向那些老醫師學習。
這就是「解脫道」的過程,「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要學習佛陀大慈大悲大願力。問題是,必須要回到先讓我們自己懂得游泳,先要會游泳才能夠跳到海裡面救渡眾生,跳下水去救渡眾生就是行「菩薩道」。所以,為什麼把「佛道無上誓願成」擺在前面?我們說要學佛,就是要學習釋迦牟尼佛,這一生一世就是要成佛,要有這一種魄力、這一種決心。
如果沒有「眾生無邊誓願度」的菩薩心腸,是沒辦法成就。如果你的心量沒有打開,自私自利、只為自己,沒有慈悲心,對不起!你連證初果都證悟不到。
所以,絕對沒有自私自利、焦芽敗種的阿羅漢。如果你自私自利,連證初果都沒辦法,為什麼?因為你的心量沒有打開、身心不柔軟,沒辦法溶入無常法流裡面,因為無常法流、無常法印是個流體,它是個流動、是個流體,如果你的身心僵硬,或是只為自己、身心狹窄,頻率就無法與法界的法流,一起流動、一起脈動,就沒辦法真正見法、來到解脫的境界。所以,把「佛道無上誓願成」、「眾生無邊誓願度」標出來,其他的也就包括進去了。
你要成佛,「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當然一定是包括在裡面。
法師答:真理實相是一種法則理體,實相不是一種法則,實相就是實際的存在。
你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人、事、物,眼前所看到的就叫做實相,我們修行體悟「三法印」,究竟是體悟「一實相印」。你要體悟實相、真正見法,就是要體悟活生生的大自然法則,你到哪裡都是見法,都是體悟這些法則。
實相就是實際的存在,它不是一種法則。「法則」是人類那些智慧者觀察實相之後,把它歸納出來的,看到大自然的運轉法則。法則,佛陀歸納「無常法印」、「無我」、「緣起」,法則是永遠存在,是不是一種微細的恆常呢?不一樣的。大自然的法則,只要有宇宙的存在,只要有日月星辰的存在,只要有大自然的存在,就一定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
智慧者、解脫者,他們歸納「無常法印」,中國的古聖先賢歸納,即是《易經》裡面的「變易」,是在敘述大自然的運轉法則--「變易」。《易經》又提到「不易」,就是「變易」的法則,不管到哪裡,它都存在。但是你不能說「不易」就變成一個微細的常了嗎?「不易」是人類歸納出來的一個法則,不要在那文字上面繞。
所以,要體會到真正的不生不滅,一定要先體會到生生滅滅。這是有先後,要先體證生生滅滅的「無常法印」,才能夠體悟到何謂「不生不滅」。
何謂「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很深的。因為實相本來是不可說,但如果不告訴大家一個法則,大家沒辦法去體會,沒辦法去求證。我告訴大家一個法則,大家又容易落入語言文字裡面去鑽研,這樣很糟糕啊!很容易形成「見指不見月」。
這些法則是智慧者他們歸納出來的,不管佛陀有沒有宣說出來,大自然都是法爾如斯在運轉。所以,佛陀就講:這些法印、法則,不是我佛陀所創造、所發明的,這個法則、真理實相都是法爾如斯、自然的展現,不因為佛陀有沒有出生,不因為佛陀有沒有講經說法,這個法就不存在。
所以,法則是一個歸納,是在描述現象界的變化。當你能夠徹證「無常法印」,才會體悟何謂「不生不滅」、了悟生死大事,才能體會何謂「不生不死」。
眾生常常從很有限的語言文字,解析很深的法義,這樣的論斷就很容易落入兩端裡面,造成錯誤的結論出來。所以,包括說修行人,後來是來到「常樂我凈」的世界,問題是:糟糕啊!這是很深的,是《心經》所講的世界。如果你沒有徹證「無常法印」,對「常」方面的體會,就是錯誤的體悟,你在抓一個「真常」,但是不管你怎麼抓,就是抓不到常。
唯有徹證「無常法印」,才能夠來到「常」的境界。但是,所謂的「常」,
是超越眾生二元對立的思考空間、語言。眾生的「常」與「斷」是分開的,就像一般人的邏輯推理,是把「白」跟「黑」截然分開。何謂「不常」也「不斷」?「不常」就是沒有恆常,但是它也不斷。如果落入「斷滅空」,就糟糕了。
所以,不要以你現在的語言文字,理解佛經裡面非常深的道理、法義,要給自己保留無限的空間。
法師答:佛陀在《阿含經》裡面有講過:「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法住智」
就是「三法印」--無常、緣起、無我,還有世間的苦,要先徹底去了悟這些實相,才能夠來到「涅槃智」,因為「涅槃寂靜」,是屬於《心經》所講的境界、四果阿羅漢的世界。現在最重要的,是怎麼樣逐步深入聞思?怎麼樣逐步見法?向初果、證初果、二果、三果…,這樣逐步上來。
如果你能夠見法、逐步深入,後面的「涅槃寂靜」,就能夠體會到了。真正能夠徹證「無常法印」,就能夠知道何謂「不生不滅」。你現在一直要我幫你解析「不生不滅」,很難、很難、很難!只要大家逐步提升上來,就可以真正體證到。
學員問:「四念處」是明覺身行、口行、意行,都是令境來安心,若無境時如何明覺以識自己心?
法師答:這個問題有「放箭」的味道,知道嗎?事實上,你真正來到沒有境界,
早就沒有憂悲苦惱、沒有我慢、沒有不安,要來到「無境」,沒那麼容易!空海一路走過來,說要來到「無境」,談何容易!你要來到「無境」,一定要來到「無我」的境界,因為「苦海」是來自於我們有「身見」、「我見」,「六根」接觸到「六塵」,就會產生結縛,就是「苦海」。
如果你沒有身見、沒有我見,歷緣對境的各種境界,才會真正來到沒有境界。所以,是要來到「無我」,才能夠來到無境,這時候是來到心境一體、能我雙泯,心、境的對立消失,這時候才來到「無境」。
所以,要來到「無心」、「無我」,一定要先經歷過十個結縛通通消失,真正沒有「我慢」。如果沒有透過「四念處」的修行,內心裡面很深層微細的「我慢」,不容易覺察到。在修行的時候,很容易展現我慢、我是、我能,自認我的境界比別人高,你不容易覺察到。
佛陀很清楚跟我們講,只要你還有我慢,你的生死輪迴就繼續,十個結的最後的兩個結,就是「我慢」及「無明」,那是最深沉的。所以,沒有真正「明心」的開發,沒有真正「明心」的功夫,要來到「無我」,非常不容易!這是分享我一路走過來的心得,真正一步一腳印最快速,老老實實面對自己,實實在在面對自己,這是最快速。
學員問:法師開頭所講的,佛法並不是佛教所專有,因為佛法是真理,很容易
誤導人,認為在以語言表達方面也欠妥當,值得我細加推敲。
法師答:為什麼「佛法」並不是佛教所專有?因為「佛陀」只是一個音譯,真
正的意思是覺悟者、覺醒者。「佛法」的意思就是覺悟者講出來的法則、真理實相。佛陀本身在經典裡面也有講過,這個法則不是我所創造、我所發明的。大家可以翻書對照,《阿含經》裡面一樣有,在「阿含解脫道次第」這本書261、262頁,在第32章「涅槃、無為、空」章節的第十節、第十一節經文,是在《雜阿含》佛光版334經,在大正藏是296經,第十一節在佛光版是337經,在大正藏是299經。佛陀都有跟我們講過,我告訴大家的法印、真理、緣起法則,所謂「緣起法則」是一個代表,「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不是其他任何人所作,不管我佛陀有沒有出生、有沒有出世,這些法則都是常住啊!法住法界啊!
這些法則、真理,都是永遠跟法界、宇宙、大自然都存在,「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我釋迦牟尼佛只是發現到這些真理實相,然後遠離顛倒夢想,於是回來與眾生分享。
所以,佛陀是非常民主,包括說他承認這些法,不是我私人所有的,不是我創造、不是我發明的,他只是發現到而已,本來就法爾如斯的存在,我佛陀只是發現到而已,難道我佛陀可以申請專利嗎?只有我佛陀自己可以發現,別人不可以發現嗎?沒有啊!
佛陀也講說過去的那些覺悟者如此講,佛陀也是這樣講,不是只有佛陀了悟這些真理實相而已,因此佛陀也不會去申請智慧財產權,不會說這是我佛陀所專有的。真理實相是大自然法爾如斯的真實存在,佛陀他只是發現到,一樣任何人也可發現到。
其實,佛陀最初並沒有要創立佛教,他只是了悟真理實相之後,然後到處弘法、到處講經說法,協助眾生一起走上解脫道,協助大家認清實相、遠離顛倒夢想。如果經過聞、思,又透過實修實證,當你見法之後,就入聖者之流、入僧團,佛陀最初並沒有要成為教主、創立佛教,他只是講經說法,然後協助眾生遠離顛倒夢想。
於是慢慢跟隨佛陀修行的人越來越多,後來僧團就存在了。佛陀講經說法,有法、有覺悟者,有修有證的四雙八輩,慢慢越來越多,等佛陀大般涅槃之後,由於修行的團體越來越多,組織架構才會越來越龐大,後來才有一個僧團以及佛教的組織。
所以,佛陀是非常民主的,「佛法」不一定要冠上我是佛教徒、佛法,或是要入佛門,才能夠體悟到「無常法印」。如果真正身、心寧靜下來,好好去體悟,一樣可以體悟到「無常法印」、「無我」。
「阿含解脫道次第」這一本書,是把《四部阿含經》的精華、精髓集中,然後按照佛陀所講過的次第、步驟予以編輯。所以,如果有因緣,把這本書好好看過之後,一樣可以把整個聞、思、修、證的架構掌握住。再來,就看你所下的工夫,就能夠逐漸深入。
學員問:法師剛才講,好像要先自利,然後再利他。但是眾生根基各異,若是
自己不能先解脫,是否就不能弘法利生?則如來的重擔誰來挑?我們又要如何去報恩?報佛恩?師祖恩?
法師答:我剛才所講的是佛陀他所走過的路線,是很高的要求標準,如果以原
始佛法來講,佛陀本身是走過這一條路。我要先學會游泳,才能夠跳下水去救渡眾生;我要先學會救渡眾生的技巧,才能夠應用各種方法來協助眾生從溺水中拯救上來。所以,他們都具有大慈大悲的大願力,佛陀當年協助那些弟子們,要求本身要先深入聞、思、修、證。以佛陀當時來講,都是在弟子見法、了悟真理實相之後,然後就到處分散到各地,向眾生講經說法。
佛陀的要求都是高標準的,你要成為明眼人,這樣才不會無意中,落入以盲導盲的情況。但是,也不是說還沒有來到高標準之前,就不能行「菩薩道」,我們說要具足各種的善根福德因緣,平常一樣在生活周遭能夠隨緣布施的,我們就去做、跟眾生廣結善緣。
至於講法方面,一個原則就是:我親證的,我講我親證的;如果不是親證的,是聽聞來的,就講這是聽聞來的。再來,我們證悟到哪裡,講到哪裡。如果不是講我們所親證的,一樣我們很如實面對自己,我懂到哪裡,就講到哪裡;我知道多少,我講多少,不要誇大不實。另外,未經過求真求證的,我們要保留。
如果你能夠這樣,比如現在自閩南佛學院四年畢業了,一方面我們能夠知道自己不足,就會繼續深造、繼續精進用功、繼續實修實證,在這當下,我一樣可以量力反饋,學院有需要大家付出、奉獻,一樣可以撥出時間,一方面協助教導這些後輩、後起之秀,讓他們也有能夠聞、思、修逐步上來。但是,這時候你會清楚知道自己尚未大安心、大自在,我現在是懂多少、講多少,當下還是如實的展現,我知道多少、講多少。別人問我的,我不知道,就說不知道;我沒有親證的,就說我沒有親證。
就像我們讀到高中程度,由於地方教育資源很落後,沒有足夠資格的老師協助,這時候我們雖然只有高中學歷,一方面我們深造,一方面也同時可以反饋鄉親。我們利用假日協助鄉親們,教導他們從基本的理論開始,至於說我下一步要怎麼走?我的目標要往哪裡走?我現在當下隨緣量力,與眾生廣結善緣,「解脫道」跟「菩薩道」是不會相違背的,我們同樣可以「荷擔如來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