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修行次第簡介(二)

修行次第簡介(二)

六、何謂「世間法」?「出世間法」?

止觀雙運」,智慧才會開發出來。如果你不曉得怎麼樣去觀,或是錯誤的觀,後面的智慧是無法開發出來。有的人偏於修「定」,就會落入在「世間定」裡面。所謂的「八正道」,有「世間正道」及「出世間正道」之分,所有的修行法門,包括「四念處」也一樣,都有世間道」與「出世間」的分別。

如果你的聞思基礎沒有深入,不知道何謂「世間法」,以及何謂「出世間法」,結果在「世間定」或是「世間知見」裡面繞,你都不知道。因此,深入聞思非常重要,要清楚知道何謂「世間法」?何謂「出世間法」?包括八正道四念處…等各種修行方法都是一樣,都有世間法」及「出世間法」。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最主要的一個分水嶺,是在於有否與「苦集滅道」、「四聖諦」結合?如果你修行沒有與「苦集滅道」的思惟結合,叫做「世間法」。如果你的聞、思、修、證,與「苦集滅道」、「四聖諦」結合,就是走在「出世間」的解脫道上。

當你有深入聞思,而逐步去修行就會知道如何正確「起觀」。一般人觀察的「觀」,是帶著染污的心在看,帶著成見錯誤觀念知見在看,因此一般眾生很難看到實相。所以,包括有些人修行上,以一種法門深入,就會覺得已經修…到最後,觀察到什麼相、什麼佛像,或是觀察到什麼光…,或是觀察到什麼…。當然,這也是一個修行過程,但是這個「觀」還不是「如實觀」。

七、何謂「如實觀」、「如來」?

「如實觀」是沒有個人主觀的投射,是我們的心來到很客觀、很明覺,沒有帶著成見你的心是一面清明鏡子,沒有凹凹凸凸、貪瞋痴、我慢,來到很客觀的境界。所以,這時候你才能夠看清萬事萬物的實相,真正來到「如實觀」的境界當你真正來到「如實觀」,就可以稱為「如來」。

如來」是什麼?不是很玄、不是很虛,是能夠如同萬事萬物本來的面目來看清萬事萬物。「如來」就是能夠如同萬事萬物本來的面目來看清萬事萬物,一句話很快講過去,很多人也會自認:「我很客觀啊!我學問很高、我是知識分子,我做事情的判斷都很正確、很客觀…」這些都要保留啊!因為你有可能帶著偏見,帶著一付凹凸的鏡子在看這個世間,只是你不知道、沒有覺察到。

如果真正能夠如同萬事萬物本來的面目來看待萬事萬物就能夠很清楚真理實相,就不會顛倒夢想、背道而馳,也就是你的苦海是消失了,來到安心自在境界。今天,只要我們還有苦、還有不安,就要檢討、反省一下,是不是我們的判斷、看法有何問題呢?是不是不夠客觀呢?是不是不夠如實呢?所以,學佛很重要過程就是要回來反觀我們自己,而不是要拿著一把寶劍去跟別人較量、比高比低。學佛也不是充填一些知見,表現我很懂、我知道很多。

真正的佛法,是治療眾生心病良藥;真正的佛法,是讓我們遠離顛倒夢想,讓內心的憂悲苦惱能夠消失、止息。所以,大家要學到活生生佛法佛法是非常活潑、非常生動的,佛法就是活的法,活生生的法。如果打開智慧眼之後,就可以看到活生生的「三法印」,就可以處處見法。

八、沒有『末法時期

佛教界普遍流傳一個觀念,認為:「現在是『末法時期』,我們今天是業障深重,因此沒有因緣見法,要開悟成佛很難很難!…」事實上,不是這樣啦!空海認為:沒有所謂的「末法時期」,法、法印就是真理實相。真理實相一定就是超越時空也就是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必然如此。

佛陀當時可以徹證「三法印」、「明心見性」,我們現在難道不可以嗎?可以的!只要大家一步一腳印的聞、思、修,跟隨著佛陀所走過的「解脫道」,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去修,一樣可以來到「明心見性」,一樣可以見法。所以,對自己要有信心佛陀就講是不待時節因緣

九、「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如何實修實證

四念處」的修法要怎麼樣應用?大乘佛教所講的真理佛法的法義也都非常高、非常好,空海受到很大的啟示,吾心亦嚮往之,問題是:我怎麼樣才能真正做到?因此讓我更重視方法讓我怎麼樣做到?坐而談、不如起而行,說一丈、不如行一尺,腳踏實地去修很重要。當我慢慢溯源到原始佛法發現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引導弟子們實修實證最重要方法,就是扣住「四念處」的修行方法。今天的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南傳地區,修行的法核心都是扣住「四念處修行方法空海品嘗過這些方法的實用,也覺得相當好,在此大家一起分享。

四念處」是講身、受、心、法,但不要把他界定為小乘阿羅漢、不了義…,我們現在把那些觀念知見通通放下,因為空海也一樣是從沒有任何成見情況,來接觸各種法門,今天是把覺得很好的一些修法有次第的修行步驟、解脫方法,毫無保留的跟大家分享,不妨把過去的方法暫時做一個保留,把過去的觀念知見暫時保留,重新去體驗什麼叫做原始佛法修法解脫道,為什麼以前佛陀在引導弟子修行的時候,大家要開悟、要見法都很快?那都是原因啊!大家不斷的聞思,然後修證都結合起來啊!所以這樣見法就很快。

十、「身念住」的開發

四念處修法,首要是「身念住」,是由淺入深。修行就是要修正我們的身行、口行、意行,這三種是有粗、有細的,最粗的就是我們的「身行」,其次是「口行」,「意行」是很微細、很不容易覺察到。如果我們的「身行」沒有明覺,意根的「意行」就更看不到,你的起心動念就更看不到。

所以,禪宗所謂的「參話頭」,其實是要清楚看到起心動念之前的那一剎那。在說話之前最前頭一開始有波動,也就是最初起心動念的念頭,你都要清楚看到,也就是要念念分明。問題是:要能夠來到念念分明,談何容易!是要來到「明心」階段,沒有前面「身念住」、「受念住」的基礎功夫,想要來到「明心」、「念念分明」,不容易!

由於空海走過這一條路發現很容易變成只是口頭禪,空口說白話。所以,後來就回到一步一腳印,依著「四念處」的方法實修。至於,「四念處」的「身念住」要如何開始?大家在聽聞過後,現在就可以開始練習、開始應用,包括在學院或在家居士,回到個人的工作崗位,或是在家庭裡面,一樣都可以應用。然而,要怎麼樣應用呢?「身念住」所要掌握的一個要領,就是行、住、坐、卧、語、默、動、靜,都保持清楚明覺、都正知之。不管當下正在做什麼,都保持清醒明覺。

如何保持當下動作的明覺呢?我們平常走路都是很快,尤其身處在工商業社會,越是都市化,腳步就越快。大家都急急忙忙的走,趕時間、趕時間,趕快、趕快…,都在那裡趕、在那裡沖,這就沖動。當你在趕快、沖動情況下,這個行就叫做「無明行」。今天落實到修行上面,第一個要領就是要把腳步放得比平常緩慢一點,慢個八分之一拍、六分之一拍,每一個腳步都能夠清楚覺察,右腳左腳、右腳左腳。

走路的時候,請清楚覺察當下正在走路的情況。不要以為這不重要,誤認為修行要在禪堂裡面打坐,如果平常「身念住」沒有辦法開發出來,在禪堂裡面還是在妄想。所以,「身念住」的開發很重要佛陀是一個覺悟者、覺醒者,「身念住」的開發就,是覺醒過來的第一個最重要步驟,如果這個步驟沒有做出來,後面的覺醒就免談。因為,粗的方面,你沒辦法覺察出來,微細的就更無法察覺出來。

修行是越來越微細,我們的心越來越清越明,觀察力越來越微細。所以,要從粗的動作開始覺察到,當下走路的腳步,左腳、右腳,保持清楚覺察。再者,請你的腳步放輕、放柔,當你在沖動的時候,走路是啪、啪、啪…,尤其在上、下樓梯之時,更是這樣啪、啪、啪…,都是大聲。如果真的有把「四念處方法應用上來,你的走路會是輕柔明覺,但也不是怕踩到什麼的躡手躡腳,你會安詳、輕柔明覺的走路。所以,在走路方面,把速度放慢一點,腳步放輕、放柔,不會那麼粗重

在掃地的時候,也是一樣。掃地、掃地是掃心地,但是當下在掃的過程請你也保持手的動作姿勢,掃把到哪裡,你也覺察到哪裡。武士的人練劍,劍到哪裡,覺察力就全神貫注在哪裡。能不能也將掃把當作劍一樣,掃把到哪裡,你的覺察力就到哪裡,不要在那裡邊掃、邊在打妄想如果你的心與境一致,當下真的就是在修行,連掃地也是在修行,幫助你醒過來。

不要以為說我現在眼睛睜得那麼大,難道就沒有清醒過來嗎?!這是一般人所認為的「醒」,現在所比喻的是佛陀所講的覺醒、覺悟如果你智慧眼沒有打開,雖然你有兩個眼睛,但是因為你法眼智慧眼沒有打開,你還是看不到法。如果見不到法,以佛陀標準來講,就是你還沒有醒過來。「覺醒」就是智慧眼打開、處處見法。能夠遠離顛倒夢想,「法眼開」就是醒過來。

因此,「身念住」的開發,就是幫助你法眼打開的重要基礎。當你在做各種工作,包括洗衣服、洗澡,也是一樣,請清楚覺察你當下的動作,包括穿衣服也一樣,把你的心安住在當下的動作你要衣服、寫字…等其他事情,也一樣要「置心一處」,這樣就能夠「無事不辦」,清楚明察你當下比較明顯的動作。走路當下比較明顯的動作,就是覺察腳步,如果現在當下走路的步伐不是很明顯,是手的動作比較明顯,你就覺察當下在手各方面的動作工作,安住在當下,這樣你的心就會越來越清涼

包括吃飯也是在修行,不要急急忙忙的,或是邊吃邊怨嘆:「我業障深重、沒有智慧…,佛學院這裡的照顧不夠好、哪裡不夠好…,院長很少來看我、教務長也很少來看我…」邊吃邊抱怨,這樣就錯失掉很多修行機會。我們一方面要體諒師長們的辛苦、辛勞,當你能夠處處去體悟,就會充滿著感恩,而且會珍惜當下的因緣,我們每一餐飯都是來自十方法界眾生布施,大家要好好的惜福

在吃飯的當下,要怎麼去用功呢?一樣大家保持輕松放鬆,當你把飯菜放在缽碗之中,在挾菜的時候,請你也清楚覺察到,我的手伸出去,再夾回來送進口中,這個過程都保持清楚覺察。然後,把飯菜送到嘴巴裡面的咀嚼過程你也清楚的覺察。當飯菜在口中,由粗漸漸咀嚼變細、吞咽下去的過程,你也能夠清楚覺察,不要囫圇吞棗。囫圇吞棗、動作粗魯,就叫做「無明行」。

我們今天學佛,就是要把無明」轉為「明」,把「無明行」轉為「明行」,慢慢不好習慣就會變成良好的習慣有一天就真的能夠來到「明行足」。「明行足」就是佛陀的十個名號之一,因此不要小看這個過程,我們的「身行」要保持清醒覺察。

在我這一甘露水,是法界的恩賜。包括喝水,我都抱持著感恩的心,今天來到閩南佛學院與大家結緣,空海也是以一種感恩、知恩、報恩的心來回饋大家。

十一、「口行」的修法

「口行」怎麼修呢?我們平常講話就像機關槍一樣,唧哩呱啦的一直彈射出去,講話都很快。現在請你講話速度稍微放慢一點,假如平常一分鐘講300個字,能不能減為250個字如果你平常一分鐘講250個字,能不能減為200個字講話速度稍微慢一點,慢個八分之一拍、六分之一拍。

再來請你清楚聽到當下自己正在講話聲音、聲調、內容,不容易喔!如果沒有相當的覺察力、反觀力,你沒有辦法清楚聽到自己講話聲音不信你自己回去檢驗看看,包括說從以前到現在,你有多少時間清楚聽到自己當下正在講話內容聲音這是修「口行」方面相當重要的一個原則。包括在家居士也是一樣,你在歷緣對境的時候,可快、可慢,但是不管是快、或是慢,你要清楚覺察,清楚聽到我們講話聲音,在講話聲音裡面,有沒有諷刺別人?有沒有展現我慢?有沒有講酸澀的話語?…。

所謂「禍從口出」,為什麼呢?如果講話的「口行」是「無明行」,在講話過程,無意中造很多的惡緣、散播很多的惡因,卻不自知。這些惡緣、惡因散播出去之後,就會惡果,禍就會從口出。所以,修「口行」非常重要,我們每天面對眾生,處處都是講話,如果能夠把「口行」修好,保持清醒明覺,你的惡因、惡緣就會漸漸減少,當下又能多播種善因、善的種子將來善的果就會越來越多這是修「口行」。

十二、「受念住」的開發

「意行」方面的開發,就是「四念處」裡面,「心念住」開發。在這過程中,「受念住」的開發就相當重要,剛才介紹的是屬於「身行」、「口行」方面。至於「四念處」的第二個步驟-「受念住」,怎麼修呢?如果要能夠清楚覺察你內心裡的各種感受,當然最好是有禪定、禪修的基礎就能很容易覺察到。在平常的時候,你可以覺察到比較粗的,但是如果有禪定基礎就能夠覺察到更微細的。

「受念住」是除了清楚覺察身體的各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之外,你內心裡面的苦悶、不安、恐懼、恐慌…,也要清楚覺察到。「受念住」主要是著重在現在、當下是在苦受、還是樂受?身體的酸、脹、痛、麻、癢,要能夠清楚覺察,現在內心是很鬱卒、很苦悶?或是內心裡面是很快樂、很高興、很興奮?是喜、是樂?也要清楚覺察。

為什麼覺察「受念住」很重要呢?因為你內心潛意識心態,是不容易覺察到,潛意識是會透過你的身心身體的展現,身體的各種感受、覺受暴露出來。當你在生氣的時候,會覺得好痛心、火冒三丈,如果有清楚覺察,事實上整個身體裡面的氣血會繃緊的往上沖,身體的當下是很苦的,你的心也是很苦的。如果你有覺察到當下的身心是這么苦,當我在罵別人、在生氣別人,到底第一個受苦的人是誰?是自己。

你在罵別人、在瞋恨、在生氣事實第一個受害、受苦的是自己。所以,透過「受念住」的開發,你會覺得自己何苦來哉?!何必如此折磨自己?!每一個人都想要快樂、想要安詳,於是你的生氣方面,就會大大的減少。當你要生氣的時候,就會覺察到你的血氣就要上升了,當如此覺察到了,就會認為說不要生氣了,生氣是跟自己過意不去。所以,當「受念住」有覺察到,你的種種沖動就會漸漸減少,因此各種苦受、樂受,你都要清楚覺察。

十三、「心念住」的開發

心念住」的開發,是非常重要。我們身體的感受,一方面是透過酸、腫、脹、痛、麻…反映出來,另一方面還有內心的苦悶、不安,也會透過身體的覺受顯露出來。事實上,覺受方面,是內心無形的一個語言。因此,要來到「心念住」,前面的「身念住」、「受念住」必須要經歷過,有了這些覺察之後,再來才能深入到去觀看你的心,來到「四念處」第三個階段--「心念住」的開發。

心念住」的開發,非常重要。如果「四念處」能夠依循著一步一腳印的,深入來到「心念住」的開發,就是來到禪宗所講的「明心」階段。如果「心念住」階段能夠開發出來,後面來到「法念住」就可以見法,就好辦了。

心念住」怎麼開發呢?前面「身念住」、「受念住」的基礎具足。能夠掌握「心念住」,因為你的心越來越寧靜、越來越清明、越來越微細。所以,當你在起貪的時候,可以覺察到我現在有起貪心;當你在起瞋心的時候,「心念住」就是開發深入到觀察你的潛意識,一般眾生是表裡不一,嘴巴講的是回事內心裡面卻又是不同的心態。一般眾生所表現出來的,都是表面意思,而潛意識是非常不容易看到、非常不容易覺察到。

當今最深的心理領域,也無法像佛法如此深入剖析,到達人類最深層的心裡。真正的佛法,真正「心念住」的開發,是最深奧的心理學,把心理方面解析得非常深入。所以,真正「心念住」的開發,是來到「明心」的階段,你當下有沒有起瞋?潛意識裡面有沒有起瞋?表面上是說對人家好,說:「歡迎你來!」其實內心裡,卻是期望對方早點走。當我們表裡不一,能不能清楚看到?當我們說話言不由衷,能不能清楚覺察到?當我們說話裡面有在設計、陷害別人,能不能清楚覺察到?當我們的心量狹窄、看到別人好,有沒有「見賢思齊」的雅量?還是看到別人的好,內心興起我慢之心?或是狹窄之心?或是忌妒之心?…這些都是心念住」要開發的。

心念住」方面,是來到「意根」的修行,我們的「身念住」、「受念住」,包括「身行」、「口行」,都是屬於外相,真正潛伏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根源,修行能夠來到「心念住」的開發,看到你的起心動念能夠「念念分明」,「意行」、「意根」的沖動才會漸漸地止息,才會漸漸凈化,才能夠來到「明心」的階段才能夠把「意行」修好。

當你的「身行」、「口行」、「意行」,都修正、都凈化,很自然就會展現出「三妙行」。這時候,起心動念能夠清楚覺察,有沒有在播種惡因?有沒有在結惡緣?當下就可以馬上覺察。所謂「眾生怕果」、「菩薩是畏因」,如果眾生的「身行」、「口行」、「意行」沒有修好、沒有清凈,常常在無明沖動之下,播種很多的惡因而不自知、而不以為然,就是無明沖動的可怕。

修行就是「身行」、「口行」、「意行」,都能保持「明行」、身心柔軟,「三妙行」的展現,當下身、口、意所造作的,自然會過濾、會凈化,惡因、惡緣就會逐漸減少,善因、善緣就會逐漸加深。因為具有「受念住」及「心念住」的開發,又能夠「將心比心」,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喜歡別人這樣對待我,因為我會有痛苦,於是會「將心比心」,也不應該這樣去對待別人。

如果我們所造作出來的,會讓自己苦、不安,而且也會帶給眾生苦或不安,就會知道這是惡業、惡因,你當下就會停止,不會去播種那些惡因。所以,善、惡的界定,包括慈善界,都是從我們的心開始出發。各種善行、或者惡行都是從我們的心出發,如果深入我們的內心世界,能夠「將心比心」,就真的來到所作所為,都是慈悲喜捨出發,跟眾生廣結善緣。因為你也想要安詳快樂,「將心比心」,眾生也是喜歡安詳快樂,我們不希望別人帶給我們痛苦,我們也不要帶給別人痛苦,這時候會慢慢來到以愛己之心去愛每一個人、愛護一切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量,就會慢慢擴展出來。

所以,「明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轉折點,所有的聞思基礎就是要來身心靜下來,來到「明心」的階段,然後才能夠進入第四個階段--「法念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