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次第簡介(一)
主講:惟傳法師
一、前言
今天是第二次前來久仰、且熟悉的閩南佛學院,卻是首次在此公開場合與大家結緣。來到閩南佛學院,讓我有一份回家的特殊之感,除了世間的語言相通之外,最重要是在我學佛修行過程中,對我產生深遠影響的二位大師,都與閩南佛學院有很密切的關系。一位是太虛大師,他的宗教改革精神,深深啟發著我勇於去突破;另外一位也是對空海影響非常深遠的,就是幾年前曾到本學院參訪過的印順導師。
這兩位中國佛教近代的改革者,默默的耕耘、默默的奉獻,不計個人的任何名利,為佛教、為眾生付出一生,他們這種典範讓我非常欽佩,也很感恩他們把解脫之路做了披荊斬棘的工作。所以,當我在今年二月份初次踏進閩南佛學院,首站就是到太虛大師的靈骨塔祭拜,當看到太虛大師的靈骨塔,以及這里又設有一間太虛圖書館,與大師的那一種心靈交流,真是不言而喻,就是感恩!也是贊嘆!
今天能夠在全國很有名的佛學院深造,這是大家的福報,也是大家的善根福德因緣,要好好珍惜。這里,曾經是孕育兩位中國近代佛教改革大師的溫床,而且中國近代佛教的改革是從這里開始推動,將來也希望我們這里是整個中國佛教復興的發源地,正法復興的根據地、發源地,我對各位的期待很深、很深。
二、修行次第簡介
每一個人都是在找「解脫道」,不管是世間人,或者是入佛門要修行的人,每一個人都是在找解脫。世間人一樣有苦、有煩惱,他們同樣也在找解脫,認為某種方式可以幫助他,解除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但是卻很不容易覺察到,那是不究竟的、是短暫的。
然而,對人生有更深一層體悟者,會往深層的苦、深層的不安,去探討、解決。這時候,就進入了佛門。但是在茫茫的佛法大海之中,要釐出一條解脫之路,不容易啊!所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天邊;學佛十年,佛不見了」有的人在學佛的路途之中,越走卻越沒有信心,為什麼呢?最主要是因為你沒有接觸到真正的解脫法。
如果能夠接觸到真正的解脫法,要邁向解脫就很快了。如果你的觀念、方向、知見錯誤,要邁向解脫至少要「三大阿僧只劫」,簡單的換算是至少一百億年。如果你的方法、知見錯誤,要邁向解脫之路至少要一百億年。但是,如果你的觀念、方法、知見正確,想要邁向解脫,佛陀就在保證七年之內,至少能夠證到三果;如果因緣具足,可以證到阿羅漢果。如果你的根基、各方面具足,不必等到七年。在北傳的「大念處經」,以及《中阿含》的「念處經」,佛陀都有提到:如果善根福德因緣、以及聞思具足,要邁向解脫、要見法,是不待時節因緣啊!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掌握到正確的解脫道,這樣要邁向大安心、大自在、解脫,就很容易了。
佛法,其實不是佛教所專有。因為「佛法」是講述宇宙的真理實相,「佛陀」是什麼呢?佛陀這是個音譯而已。真正的意思、以及意義,是覺悟者、覺醒者,覺醒什麼呢?就是覺醒宇宙的真理實相,以及我們身心內外的真理實相。何謂「無明」呢?就是你不了解宇宙的真理實相。把「無明」轉為「明」,就是我們下工夫聞、思、修、證之後,來到「明心」、來到「見性」,了悟大自然的法則、真理實相之後,從此不再背道而馳,來到「明行足」的世界,遠離了顛倒夢想,就是成為一個覺悟者。
所以,成佛之路的一個很重要關鍵,就是怎麼樣把「無明」轉為「明」。什麼叫做「無明」?要破除「無明」,非常不容易啊!首先,要了解何謂「宇宙的真理實相」?它是佛陀所歸納出來的,就是「三法印」。一般在苦海中的眾生、凡夫的「三法印」是什麼呢?簡稱為「無常」、「無我」、「苦」。但是,其中只有「無常」、「無我」是宇宙的真理,「苦」不是真理,「苦」是來自於眾生不了解真理,錯誤的認知、錯誤的抓取,所導致內心世界的「苦」。
「苦」若是真理,「苦」就無法消失。正因為「苦」不是真理,真理是超越時空的,是超越種族、宗派、宗教,是經得起任何的考驗、求真求證。佛陀所講的「法印」就是真理,拿到哪裡都可以讓你去印可、去印證,都可以讓你求真求證。經得起考驗、求真求證的,才叫做「真理」。
所以,最終的真理,一定是超越時空、超越宗教宗派。佛陀是為了解決內心的苦悶、為了出離苦海,不斷用生命去修、去找解脫之道,後來他大徹大悟了,發現原來一般眾生,是因為不了解大自然的真理實相,不了解大自然的運轉法則,於是處在「無明」的情況之下,你的所作所為,與大自然的運轉法則,是背道而馳,就是自討苦吃啊!佛陀發現了大自然的運轉法則,還會跟大自然法則在對抗嗎?還會背道而馳嗎?不會了!這時候他就來到遠離顛倒夢想的世界。
今天我們想要解脫,初步是詳細去研究、透視「三法印」。來到佛學院,進入佛門修行,最主要的目的、最主要的核心,就是要了悟真理實相,了悟「三法印」、「四聖諦」。再來,進一步解析大自然的運轉法則、真理實相、「無常」、「無我」。
「無常」是敘述現象界所存在的一切,你所看到的、所觸摸得到的一切,都是「無常」,都是無常生滅變異。一切的人、事、物都是如此,都是生滅變異、成住壞空,這是任何人所無法改變的。不管從多微細或是多粗大,不管從內心的各種角度、五蘊六根,從任何一個角度去檢驗,都在宣說「無常法印」。我們的身心,以及外面的山河大地,外六塵--色、身、香、味、觸、法…這些,你也可以慢慢去考驗、去檢驗,是不是一切都是無常、生滅變化?
佛陀觀察出來,整個自然界的運轉法則,就是不斷的流動變化、川流不息。當他了悟這些以後,才照見到過去的顛倒夢想,我佛陀過去就是在抓「常」,所以有那麼多的苦。當他照見到真理實相之後,那種想要抓「常」、想要抗衡,想要抗拒大自然法則的錯誤觀念就消失了。因此,他就不再跟大自然的法則對抗,了悟「無常」,從此也就遠離了顛倒夢想。
一般眾生,因為不知道大自然的運轉法則--「無常法印」,在內心裡面一直在抓常、一直在追常,一直構築你所要的恆常不變化。因為你所要的,與大自然的實相,是背道而馳。因此,你怎麼有可能實現呢?也許部分是有可能實現,但是沒多久,還是一樣,你沒辦法對抗的、沒辦法掌握的。你的苦、一般眾生的苦,就在於跟「無常法印」對抗,在抗拒「無常」、在懼怕「無常」,大家可去檢驗,你所有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是不是都在懼怕「無常」?大家要好好去檢驗,不管是出家眾或在家眾都一樣。
除非是來到究竟解脫,你的苦才會消失止息,在你還尚未到達究竟解脫之前,你的苦一定存在。請大家靜下來,好好去思惟、好好去檢查,你內心裡面的苦,其中是不是源自於對抗「無常」?大家要去求證。
其次,佛陀敘述法界、現象界的一切,都是「緣起」,所謂「因緣生、因緣滅」,現象界的一切,不是背後有一個大力神在操控、在主宰。佛陀觀察到的實相是整個法界、大自然,包括整個太陽系、銀河系都是一樣,因緣具足而產生,因緣不足、渙散的時候,現象界就消失幻滅。
「緣起性空」是佛陀非常重要的發現,當佛陀了悟這些緣生、緣滅之後,他不會再抗拒因緣,不會再構築夢幻世界。眾生、一般人不了解,就一直在追你所想要的,然後一直逃避你所不要的,常常都在抗拒因緣,抗拒當下的環境、條件、情況,導致你不斷的在逃或是不斷的在追,你的心就很難安靜下來。所以,當一般眾生沒有了悟真理實相,就不斷在構築一個所要的夢幻世界,可以稱為「顛倒夢想」。
第三個很重要的法則,就是「無我」。我以前一直在探討宇宙人生哲學、生命哲學,不斷往內心、往外去探討真理實相,當看到佛陀對「無我」的解析,令我非常震撼,發覺佛陀的智慧真是高人一等啊!真理實相--「無我」,是如此真實的存在,但是一般眾生卻不了解「無我」,然後內心裡面卻一直在抓「我」、「我的」、「我所」。剛才講說你在抗拒「無常」,但是更深入解析苦的根本原因,最核心是在於懼怕「無我」。真正所有苦的根本核心,在於懼怕「無我」、抗拒「無我」。於是「身見」、「我見」就牢牢的抓住,當你有了「身見」、「我見」之後,衍生出來「我」、「我所」的問題,就這樣牽連出來。
所以,內心的種種結縛、十個結,就是從「我」、「我見」,這里衍生出來的,從此無邊的苦海就這樣構築出來。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就在於我們能不能去透視真理實相?能不能真正了悟什麼是「無我」?佛陀已經講得很清楚,「無我」是真理實相,但是我們能不能真的跟佛陀一樣,了悟徹證這些真理實相呢?如果可以做到,就能夠真的跟佛陀一樣,成為一位覺悟者、覺醒者,遠離顛倒夢想,來到「究竟涅槃」境界,就是《心經》所講的世界。
雖然《心經》的內容很簡短,但是涵義卻是非常、非常的高深,所描述的是阿羅漢的世界,是解脫者的世界。《金剛經》是講三果邁向四果,以及四果的境界。大乘佛教的這兩部經典,雖然內容都不是很長,但是卻都把佛教的精髓核心襯托出來。當我以前在青年時期看這兩部經典的時候,就很法喜、很喜歡,尤其是接觸到禪宗的經典,領會大禪師的灑脫、解脫自在,於是很嚮往那種境界。但是,當我越深入之後,就產生一個問題,我怎麼樣才能夠做到呢?怎麼樣來到《心經》所講的「沒有苦集滅道」?怎麼樣才能夠遠離顛倒夢想?怎麼樣才能夠證悟到《金剛經》所講的「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而生其心」,我覺得相當好、相當高啊!問題是,我怎麼能夠做到呢?所以,後來為了找尋這些解脫路、這些方法,我放下醫生的工作,就到佛學院去讀書。因為就讀佛學院研究所,風氣較為開放,老師、法師講授一半之後,其餘就可以自己去自由發揮、去找尋。因為在這么廣大的開放空間裡面,讓我把過去所疑惑的,為什麼原始佛教與當今的佛教,會有這么大的落差?會有這么大的變化?
因為在研究所研習的兩年,很多的疑惑都解開了,讓我清清楚楚找尋到一條很清楚、有步驟、有次第的解脫之路。我自16歲開始到46歲的卅年期間,前面16年,都是在大乘佛法的薰息之下成長,因此我對任何宗派、宗教,沒有任何成見。當我在1987年開始,進入佛學院之後,觀念就不斷的轉換了。我從佛教歷史、佛教思想史的演變,慢慢去了解,一方面解開過去很多的疑惑,一方面也找到了方法,也讓我追本溯源來到了原始佛法。
以前常聽人家講:《阿含經》是小乘的、《阿含經》是不了義、阿羅漢是不了義…。當我後來深入去探討、研究之後,發現這些論斷是不正確的,我們要重新來評估。當今在台灣的一位高僧大德,也就是各方公認、也很尊重的印順長老,就是設法把原始佛法呈現出來,引導眾生回來扣住原始佛法的核心。然後以「解脫道」為主,再發展「菩薩道」,這樣的一個理論架構是非常好、非常完整的。空海也是步著這樣的後塵,而且更重視一步一腳印的實修實證。
當我研究所畢業之後,如果要當學院裡面的教師,當然也是可以,但是我卻覺得:今天我是為解脫而來,不是為了成為一位講經說法的法師,我要的是實修實證,怎麼讓內心裡的憂悲苦惱止息?怎麼讓內心深層微細的不安能夠消失?我要的是能夠了悟真理實相。
於是我後來就放下學院的教學工作,然後一邊行醫,一邊不斷找尋能夠指導空海實修實證的大德,國內、國外到處找,不錯!用了十幾年的時間,不斷再去找尋,前半階段是建立聞思的基礎,後半階段就是著重在把聞、思、修、證做完整的結合。所以,後半階段是更重視修行。因為,如果只是懂得佛法,而沒有落入實修實證,這樣的佛法還只是一個空中樓閣,還只是一個知見。就像你的肚子飢餓,只是畫一個餅在充飢,還只是很抽象,還是沒辦法止渴、止飢餓啊!
所以,我很如實的面對自己,雖然我懂得這么多的佛法,讀過那麼多的經藏,但是我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為什麼還存在呢?為什麼還有那些「身見」?還有那些我慢呢?怎麼樣讓這些都消失,來到大安心、大自在?…。因此,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不斷去尋尋覓覓、尋尋覓覓,就算是在行醫的時候,也是一樣,一邊診療病人、一邊見法、一邊找法,不斷去體悟。
在1999年之後,我的一些因緣情況轉變了,也感恩過去所走的路程之中,有很多的大德、大師們,陪伴空海成長,感恩世間的種種因緣。於是在公元二千年的時候,我編寫這一本「阿含經解脫道次第」,也是以一種反饋的心、布施的心與眾生廣結善緣。在公元二千年,這本書正式發行出版之後,也正式走上弘法之途,向有緣人介紹「解脫道」的次第。
五、解脫道的次第
「解脫道」是有次第、有步驟的,如果引用禪宗所講的四個字就是「明心見性」,但是這四個字又被很多人誤解。如果正確理解我們所有的方法,包括聞、思,佛陀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種種的方便法,是為了讓我們回到「明心」階段。這一面心鏡要清明,在「明心」之後,才能夠照見清楚的真理實相,真理實相就是「見性」。
「見性」不是去見一個「佛性」或是「自性」,「見性」的「性」是大自然的法性、大自然的法則,你、我的身心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同樣不超出佛陀所講的「三法印」歸納。所以,「明心見性」就是要去體證這些真理實相,在「見性」之前,一定要先來到「明心」的階段。怎麼能夠來到「明心」的階段呢?這又是很有次第的。
以前當我在大乘佛法的薰息之下,不錯!我以前是很喜愛、很熱愛禪宗方面,也接觸過很多。但是,很多人講說要從果地起修,或是參公案,或是參話頭…,這些我也是去做過。然而,我內心裡面所要找的答案,還是沒有找到;我內心裡面的疑惑、困苦、困難,還是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就不斷的繼續再找,後來在就在原始佛法《阿含經》裡面,佛陀所指引的一條解脫之路,一步一腳印的深入聞思,然後實修實證。
所謂「聞、思、修、證」,前面的「聞、思」基礎非常重要,否則你就只是抱著一個法門一直深入,這樣很容易走偏差了,都不自知。就像眼睛沒有打開、閉著眼睛,這樣橫沖直撞,很容易出問題,但是我們卻沒有覺察到。「解行合一」,才是最安全、最好的,唯有在你正確理解之後,就能夠知道如何正確修行。所以,大家在學佛的過程也一樣,要重視「解行合一」,聞、思、修、證做完整的結合。今天大家在學院裡面,就是為了具備聞、思基礎,以後大家有因緣,再進入實修實證,要見法就很快了。
實修的過程是有次第的,所有的十萬八千個法門,是要讓我們的心來到安靜、靜止下來的情況,就是來到「停止」的「止」階段。一匹「心猿意馬」能夠安靜下來,才能夠來到「觀」,這時候才得以「止觀雙運」。你能夠「止觀雙運」,後面的智慧就會開發出來。
在學院里,我們都知道「戒、定、慧」,然而不是「持戒」就能夠生定、定裡面生慧,問題不是那麼簡單。「持戒」是幫助我們減少惡緣、增加善緣,讓我們具足更多很好的因緣,能夠聞法、修行。所以,持戒是幫助我們增加各種善緣、減少惡緣。當你具足各種的福德善根因緣,就能夠聽聞正法,慢慢加上配合方法修行,就能夠產生正確的「定」,亦即「正定」。有了「定」之後,又加上前面的聞思基礎,這時候就會知道如何「止觀雙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