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六祖寺·大願法師: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學記12

佛說優婆塞五戒經學記12

大願法師講解

制戒因緣

這個盜戒的制戒因緣,根據《四分律》上面說是佛陀成佛以後六年。這個制戒因緣佛陀在游化王舍城靈鷲山的時候,當時比丘都在結夏安居之前,自己用草木搭起一個個簡陋的茅棚,在雨季到來的時候,比丘們都每個人一間,精進用功修習禪定。然後解夏以後,大家要把各自的茅棚拆掉。

但是當時有一位長者,名叫檀尼迦陶師子,這位長老就捨不得拆,其他的比丘都把茅棚掉了,自己游化十方去了,這位長老就一直還是住在那裡面。

以後等到他出去托缽乞食的時候,上山砍柴火的人到靈鷲山來,就把他的房子拆掉作為柴火挑走了,所以他又來造一個。又隔不了多久,出去托缽,這個房子又給那些砍柴的人掉了,所以他就自己動手造了一個很精緻的小泥房子,顏色好像火一樣的。因為這個不符合律制,所以佛陀安排弟子把他的泥房子又拆掉了

這位長老就很憂愁,不知道怎麼辦。突然他就想起他出家以前的一位老朋友,正在給摩竭陀國的國王婆娑羅王看守木材他就跑去跟老朋友說:「國王已經同意了,所以我要拿一些木材走。」就拿那些木材造了一個木房子

婆娑羅王知道以後就非常生氣,警告檀尼迦陶師子說:「這個是防洪的木材,如果盜取的人是犯死罪。」

佛陀因此就制定這個盜戒,制定不與取戒。

但是我們要能夠知道這個戒法的時空適應性,因為時間久遠了,我們一定要能夠了解時空的適應性。當時佛陀制戒的本懷,制定這個不與取戒的本懷是什麼?是根據王舍城當時的法律,如果偷東西在五摩沙以上就是判死罪,所以佛陀就根據這個國法來制定,我們翻譯過來的時候就譯為五錢。有一法師就會把它得很細,值多少錢銀子,現在人民幣是2.47元,然後多少,這樣子去換算,當然對我有一個警惕也是很好。但是一定要有一個變通,要能夠很圓融,要能夠體會到佛陀制戒的本懷和根本的精神是與國法相應。什麼樣子是真正的犯盜,有一圓融的變通的說法,就說是國家法律相應,法律上面要定罪的話,這個就應該是犯盜。這個時空的適應性就非常廣泛了,不管什麼時代,什麼地方,什麼時空底下都可以適用這個持好不與取戒。

當然頻婆娑羅王只是警告檀尼迦陶師子,並不是說真正制他的罪,因為頻婆娑羅王也是非信仰佛法的。我們看《觀無量壽經》,後面他給他兒子阿闍世王關起來,就活活地餓死掉了,但是好在佛陀派遣那些阿羅漢弟子給他說法,所以他在走之前已經證得三果阿那含。當時釋迦牟尼佛在弘法的時候有兩位非常得力的護法,一位是頻婆娑羅王,還有一位就是波斯匿王。

 

犯盜戒的罪業有輕重不同

這個犯盜戒的罪業有輕重的不同,有很多種的不同。

一、依被盜的對象

1、依被盜的對象來說,盜用僧物,罪是非常重。在《方等經》上華聚菩薩說:「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所不救。」你看,哪怕造了五逆罪極重惡業的人,華聚菩薩都有方法救,但是盜僧物者,菩薩所不救。可見這個罪是比五逆四重還要更嚴重,所以要非常謹慎。

佛陀經典上面也說,對於僧寶作障礙所獲得的罪業,遠比對佛寶作障礙所獲得的罪業要嚴重。因為我對於佛寶,或者對於羅漢去犯偷盜,這樣子不會得根本罪,因為他們沒有執著,他們是有權無執。如果是對從凡夫到三果阿那含之間的這些僧寶犯偷盜,因為他可能會產生執著,所以會造極重的惡業,犯根本罪。

這種罪業為什麼會極重呢?因為對於盜僧寶物或者是國家財產,這些所有不作分配的財物,只要是價值超過五摩沙就犯根本罪了。並且所犯的根本罪的數量跟僧眾的人數總量相同,這個就很大了,每一個人面前都犯一個根本罪。如果是盜國家財產,就是在整個國家每個人面前都造一個根本罪,所以這個罪業都是非常重。這是盜僧物,罪極重極重。

2、盜三寶物,罪也是非常重,我們看《百業經》上面就有很多公案講那些盜僧物,盜三寶物後面的這個惡報,種種。

3、盜國家物,這樣子罪也是很重。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你看,這個盜國家物也好,盜城市的物品也好,會有這么幾種情況第一個比方說你是生意的,然後你偷稅、漏稅,是國稅還是地稅,如果是國稅,是盜國家物;如果是地稅,就是在城市大眾面前結罪;這樣子都是比較重。但是佛陀又在另外一種經上面詳細地講了它的開遮持犯,我們到後面就可以來說。

4、盜父母師長之物或者是盜對自己有恩的人的物品,這個罪也是非常大。

5、盜有主之物重,盜無主之物罪比較輕。

 

現實生活中偷盜現象之廣泛

我們如果按照盜戒的這些來詳細地觀察,事實上整個的現實生活中間,偷盜的現象可以說非常地廣泛。我們從哪裡可以判斷非常廣泛?你只要看一樣就可以知道了你看看那些賣防盜門的、賣保險櫃的、賣報警系統的、乃至於賣鎖的,生意都是越來越好,你就知道這個社會上面犯偷盜的現象很多。因為眾生都要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所以看到別人的物品被盜以後,又不知道何時會輪到自己,有一恐懼心,所以樣樣都要鎖起來,自己要進到自己的房子里去,也要經過重重關卡才能進得去。那些賣防盜系統的,種種的生意都越來越興隆,說明偷盜的現象是很多了。甚至於各行各業程度不同的都有存在了:

1、一般的人他搭公交車逃票,這樣子是犯盜。

2、員工上班沒有請假,但是遲到了,然後工作不講效率,下班又早退,但是他拿到的薪水還是足額的,一分都不少,這樣子是犯。

但是要知道一點,如果說你單位上面考勤很嚴格,你遲到多久就扣多少錢,然後到月底的時候,你拿到的工資沒有那麼多,犯不犯呢?應該是不犯。因為你那個當時就已經處罰了,並且來說你沒有一個盜的心。意思就是說你又總是遲到早退,做事又是吊兒郎當的,然後這個工資又拿得完全足額,一分不少的,這樣子應該是犯盜了。

3、農村裡面偷那些農產品,這個也是犯盜。

4、生意人不是因為生活很拮據,而只是因為很貪婪,貪婪成性,所以就去賣假東西來斂財,或者是偷稅漏稅,這種狀況都是犯盜。

5、技術工人做事的時候偷工減料。

6、國家官員以權謀私,這個都是犯盜。並且以權謀私那樣子的犯盜,應該犯的還是很重,因為他這個權是國家賦予的,他是所有納稅人的錢養活的,然後再以權來謀私,這樣子應該犯的盜就很重,結的罪也比較重。

7、做一個單位領導人,他自己本身又不太懂,是外行領導內行,他也不謙虛,經營也不善,然後又去濫用職權,這樣子都是犯盜了。

8、對執法者來說,執法又犯法,去結黨營私,這些都是犯盜了。包庇那些貪污腐敗分子,這個是犯盜了。

9、兒女父母親不孝順也是犯盜,而且犯得比較重。因為父母親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成人,當到父母親年紀很大,老態龍鍾,失去勞動能力的時候,我們如果漠不關心,就是在盜取父母親自己的關愛和心血,然後不願意償還。從這個層面也可說是犯盜。

10、對於老師來說,沒有認真備課,不安心去教學,這個也是犯盜。

11、對於學生來說,不好好地讀書,不好好地學習,一天到晚就沉湎在上網,玩電子游戲,不能自拔,也是犯盜。

12、對於那些知識分子、搞研究的人來說,去剽竊人家研究的成果,去抄襲人家的作品,這個樣子更是犯盜。

13、對於出家人來說,出得家來,沒有精進修行,只是為了名聞利養,在佛門裡面稱為「賊住」,也是犯盜。空耗十方信眾的信施供養,這樣子結的罪也是比較重。

14、浪費也是一種偷盜行為。浪費食物,這個浪費食物中國人這裡可能就很多,很普遍了。因為中國又是很熱情好客的,如果要請人吃飯,明明只能夠吃三個菜,一定要點六個菜,表示自己很熱情、很大方,也表示自己好客,很真誠,然後吃不完通通就倒掉。這個樣子浪費,雖然說你是出錢買了,但是是犯盜。盜什麼?因為你沒有尊重農民的辛勤勞作,一定要能夠尊重所有生命的勞作。從這個層面來說,浪費也是一種偷盜的行為。

總而言之,可以列舉很多很多,可見程度不同的多和少,都總是會有一些犯盜的行為。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個是要明了這個盜戒的開遮持犯,更重要的是珍惜自己的福報,要惜福,「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再一個,我們守持這個不偷盜戒的核心所在是什麼?其實核心在我們剛剛已經講出來了,就是一句話:要能夠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這樣子才是我們守持不偷盜戒的核心所在。更進一步,我們能夠行布施,能夠慈能予樂,悲能拔苦,這樣子就能夠真正地、清凈地守持好不偷盜戒。

佛陀說的《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上面就說到了,是不是犯盜呢?還看你動機,並不是看錶面的行為。經上面說,如果公民不能夠按時地、足量地納稅,這個是一種偷盜行為。如果是天災人禍,因為你確實困難得沒有能力來納稅,這樣子你不交納就不算是犯盜戒。相反如果國王強行要逼他交納,就有搶劫之嫌。

但是另一個層面來說,如果這個人他是好吃懶做,是非邪淫,沒有好好地用功去做事,去經營,然後他沒有能力去納稅,這樣子他不納稅是屬於犯了偷盜罪,屬於逃稅、偷稅、漏稅,應該受到處罰。

我們要把這個層面分清楚。所以決定一個人是否犯偷盜戒,並不是完全取決於他的行為,重要的是看他用心看他動機佛陀制定這個戒的精神就是我們要能夠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