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一章 阿含解脫道次第概論

第一章 阿含解脫道次第概論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世間不愛不念、不可意。何等為三?謂老、病、死。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等正覺不出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應、等正覺知見,說正法、律。以世間有老、病、死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正法、律。」

  由於本課程不是依文解字翻譯,大部分就只唸有劃線及重點的地方也不是去解釋經文內容,而是解析經文的重點精華,把字與字之間的空白及精神詮譯出來,而不是做一些白話翻譯而已。如果要白話翻譯,坊間有出版白話翻譯的書

  佛陀在這一段經文就很坦白告訴我們,世間有三件事情是大家很不喜歡的,就很不喜歡、很不愛不念,不會很喜歡可意境界的現前,「不可意」就是很不喜歡境界佛陀就直接講出是老、病、死。如果世間沒有老、病、死這三種事情,我們不必修行,因為大家就沒有苦。沒有老、沒有病、沒有死,就沒有苦。沒有苦,又何必要修行,真的就沒有修行。但是,偏偏事實上實相的存在、現象界的存在,卻都是老、病、死不斷在逼迫著。各位可以慢慢的去凈化、靜下來,然後看看我們自己,回來檢視我們自己,我們內心深層的不安,原因在哪裡?佛陀就直接指出來,因為有老、病、死的問題。

  我們說有「我」、「我所」、有「身見」……,都是因為這個「我」很怕死,於是才演變出很多的抓取,只要「身見」沒有破,就會一直抓、抓。不要想說「我應該沒有抓啊!」除非你是四果阿羅漢解脫者,不然都一定有在抓,只是有沒有發現到而已。有的是抓「名」,有的是抓「利」,有的是財產、妻兒、子女有的是抓各種的成就。有的人認為那些出家人宗教師,應該就是已經放下世間的這些,就沒有在抓了?!除非他已經證到四果阿羅漢,縱使證到初果、二果、三果,都還是一樣有在抓。

  由於這些是很微細的觀察點,以後我們慢慢再加以剖析,自己要慢慢去看、慢慢去發現我在的是什幺?」事實上,所謂的抓取,是因為我們內心有不安存在,如果是真正大安心,就是解脫自在沒有任何的抓取。由於我們內心有一些不安存在,所以要透過一些抓取,來讓我感覺到有所依靠、有所依,讓我們的心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心地方。問題是你所抓取來的,你自認為能夠滿足你的需要,讓你感覺安心,但是佛陀又把你再解析出來,它頂多隻是暫時性、一時性的滿足而已,不可能是永遠的,不可能是究竟的。

  如果沒有去把真正不安的原因找出來,你的那些抓取就好小孩子靜不下來,他需要打電動玩具、打計算機 ……,或是去飆車、去跳舞,或是吃一些葯丸,這些都是在掩飾內心的不安。我們大人的抓取跟小孩子的抓取,在表相上是不一樣,然而本質上卻是一樣。大人一樣有大人不安的這些層面,一樣也會抓取一些「所依」,來讓自己安心

  有的人會問我說,以前的觀念認為百子千孫,就讓人感覺到很滿足。但是你真的滿足了嗎?沒有!那些感覺都只是一時。當你所抓取的那些,起了一些變化之後,你又會有很多的苦、很多的不安。佛陀就是要我們去認清:為了要掩飾這些不安,於是透過向心外去抓,由於你所抓取的那些,一樣都是無常生滅,所以你是去抓個無常生滅,還是去抓無常。但是,偏偏這個無常又會讓你去觸到內心,因為沒有安定感、沒有永久感,於是內心的不安還是會存在。包括自己逐漸面對老、病、死,看到別人的老、病、死,看到自己老、病、死,內心隱隱約約的不安都是存在著。

  在老、病、死方面,不是說世間學問成就多高,就可以掩飾得了,沒辦法啊!世間成就,就算再得三個博士學位,得到諾貝爾獎,問題還是存在啊!唯有當你回來面對,然後找出它的原因,再對症治療,這樣才能夠知道病根,「究竟法」就是要找出它的根本原因,然後從根本來治療,不是只治標。佛陀很明白講出來,因為有老、病、死。

  「以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老、病、死」有一次在其他地方上課,一位學員的年紀已經七十歲,因為他罹患有氣喘病,常常被病折磨,於是他說:「你說死亡會可怕,可是我不怕死,我怕病……」說他怕病、不怕死,因為他罹患氣喘病多年,無法痊癒,常常為病所折磨,發作起來是比死還更難受。我跟他講:因為你常常在生病,現在還沒有真正進入「死」,所以還沒有體會到。事實上,他說他怕病、不怕死很多人認為說一死百了。然而,問題不是那幺簡單、不是那幺瀟灑,眾生就是怕死事實上老、病都是死亡的一部分,不是說到死的時候才死。因為老、病已經在不斷向你示現死亡這個死神在旁邊,所以會那種懼怕存在。

  佛陀講:為什幺一個人沒辦法斷老、病、死,會有生死輪迴之事呢?因為有貪、瞋、痴。總共有十個結,其中「身見」、「戒禁取結」跟「疑結」,是代表十個結裡面的三個結,這里先講出比較粗的三個結。為什幺一個人沒辦法斷那十個結呢?因為「不正思惟、習近邪道懈怠心」佛陀就引導我們大家一層一層去找原因。因為他一直在找原因,後來就知道原來原因在這里。

  「所以者何?以無慚、無愧故放逸」沒有慚愧心,所以放逸。「放逸故不恭敬」為什幺沒辦法解脫苦、不安,很重大的原因就是沒有慚愧。在本書的第四章,就有提到慚愧心的重要,如果學佛沒有體會到慚愧心,就算你很認真在修行,還是在世間法」裡面繞,還是在世間法」。所以,這里就有提出來說,一個人沒有慚愧就會放逸,放逸所以不恭敬,不恭敬所以習近惡知識

  為什幺說沒有慚愧心,就會恭敬、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呢?因為一個人沒辦法照見自己是井底的青蛙。在第一堂課有跟大家講過,要拉開我們的視野才能夠照見原來往昔自己是在井底的青蛙,往昔自己是在「夜郎自大」。當你能發現到這個事實慚愧心會生起才會走上解脫道。所以,一個人如果沒有慚愧心,就沒有精進要走解脫道,就「不欲見聖」、「不欲聞法」,於是「常求人短」。

  「常求人短」就是常常在批判別人,常常在看別人的不對,指責別人的臉黑。真正的解脫法是反過來,回來照見我們自己,看我們自己的臉黑,看我們自己的貪、瞋、痴。前面所講的,就是輪迴原因。「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因此「不信、難教、戾語、嬾墮」。就像我要跟你直接講解脫法,你卻認為這是小乘,是自了漢、不了義,於是不相信,會執著於「需要很厲害的超級偶像、超級大佛、超級的神,可以幫我加持、可以幫我成就……」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難教、戾語、嬾墮,嬾墮,故掉、不律儀、不學戒」「掉」就是一個人很輕浮、吊兒啷當,沒有積極想要學佛,還需要外人的鼓勵、獎勵,聞法的動力還不夠積極。真正的解脫法是返回來照見我們自己,看到我們自己的臉黑,看到我們自己的貪、瞋、痴。

  「不學戒,故失念、不正知、亂心,亂心故不正思惟,習近邪道懈怠心」因為沒有心要走解脫道,於是就去求世間名利。所謂的「習近邪道」,就是不斷在追求世間名利。只要誰能夠告訴你何時可以快速發財,怎幺樣走旁門左道可以快速陞官,就把對方拜為是你的善知識、恩人。「不正思惟,習近邪道」的邪道,不要誤認為「我們所走的才是正道,別人不跟我相同的,就都是邪道……」不要落入這樣的分別。「邪道代表就是沒有真正走在究竟的解脫道上。

  「懈怠心故身見、戒禁取、疑結」就沒辦法破除,因為這十個結沒辦法破除,貪、瞋、痴就沒辦法斷除,會帶著很多的無明,然後在茫茫人生大海裡面一直盲目衝撞,不知何去何從,抓、抓、抓、抓到後面,又是無可奈何的面對老、病、死,於是這時候是沒有選擇的面對死亡。我也曾經遇到一個人說,他的阿媽講說「她已經不怕死」,於是問我這說法解脫者的不怕死有什幺不同呢?一個是沒有選擇,因為這一條路你一直走,走來到這里,哇!死神就在前面,後退無路啊!沒有選擇的餘地,跑也跑不掉,變成說怕也沒用,於是就麻痺了,因此這不是解脫者所謂的不怕死亡。

  真正的解脫者是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剎那都是解脫自在,已經沒有生死之事也沒有這回事了,生死一如。所以,他處處展現都是安心,不是無奈、沒有選擇的面對死亡。如果一個人有貪、瞋、痴,就沒辦法離老、病、死,後面這一段就是佛陀又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前面是解析生死輪迴原因,我們要究竟解脫,它的原因、它的層次是怎幺樣呢?只要你斷除貪、瞋、痴,就能夠離開老、病、死,不落入生死輪迴。但是,你要斷除貪、瞋、痴,必須要先斷除身見、戒禁取、疑結,也就是以此類推。你要斷除這三結,也就是十個結,必須要怎幺做呢?必須要聞法、聽聞佛法,要實際去修,這又有一個層次、次第、步驟。

  佛陀又歸納:「所以者何?以慚愧不放逸」為什幺一個人能夠解脫自在呢?因為有慚愧心,能夠照見到自己的不足,照見到自己被過去很多的觀念框框限住了,常常在劃地自限,常常自以為是。當照見到我的心,原來是一面凹凹凸凸的心鏡,因為我們有貪、瞋、痴的展現,於是內心這一鏡子就不會平整,它就會有凹凹凸凸。但是,不同的人對同樣的境界,會因為彼此的貪、瞋不同,而展現不同的反應,所謂的「法無定法」就是這樣。你認為這件事情是善的,你就會貪,就會把它抓取過去。這件事情他覺得可有可無,沒什幺!於是這個事情他來講,也不會起什幺作用。如果他會起瞋,就會去排斥,會把這個境界推掉。因為每個人的感受、覺受都不一樣。

  他會起瞋,就會排斥這個境界,原來是一條直線,會把它排斥成一個凸形的線出來,然後這是乙所喜愛,就會抓過來。所以,同樣的這些境界事實上是我們內心的貪、瞋、痴,所抓取而形成的境界,這樣就是沒辦法如實看到事情本來面目,我們在這層次情況,就是落入在顛倒夢想世界有很多的要、很多的不要,我們去扭曲,然後不知道。如果不能照見到這樣的心態,我們的慚愧很難產生出來。

  所以,如果一個人有慚愧心,就會不放逸。為什幺不放逸?因為看到自己的臉黑、自己的醜陋,看到自己很多的不足、貪瞋痴,他會接受自己的不足,然後虛心要學習,虛心要走解脫之路,不會再像以前的我是我能、我慢,自以為「我是大學問家、我是學者我是一等的科學家我是頂尖的化學家、我的功勞很高很大……」會看到這些都是展現我慢的情況就會虛心下來學習,於是就會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就是親近知識,一方面也是說他本身也想要做知識,希望真的能夠成為明眼人、解脫者,當你有發出這種菩提心、願力,就會物以類聚。

  你會想成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因為有聽聞正法,就不求人短,我們的心就不再去看別人,挑剔別人的缺點毛病,而是回來凈化我們自己,因為知道所有的眾生只要還沒解脫,同樣都是貪、瞋、痴具足,我們去看別人臉黑,事實上我們臉不見得比別人白。所以,當真正回來看自己,你會看到「啊!真的!我沒有比別人好,我的貪、瞋、痴沒有比別人少……」這時候的慚愧就會發起來,讓自己會更加柔軟的再凈化自己。

  「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你能精進就不會「掉舉、住律儀、學戒」因為到「不掉、住律儀、學戒」,就是已經進入實修了。前面是「不求人短、生信、順語、精進」,再更前面有「樂聞正法」,有聽聞正法,進入聞、思、修,這樣才會進入實修。所以,就會「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就是佛教所講的戒、定、慧。以後我們講解到有關「戒」的時候,將會提到為什幺要有持戒的這些,但是不要讓戒條又成為你的束縛、綑綁。「戒」本來是要幫助你解脫,結果又被戒條束縛住,反而又是更增添很多的束縛。

  如果一個人能夠「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不著身見」「心不懈怠」因為不斷積極精進用功就能夠向初果、證初果,再來證二果、三果逐步上來。於是「心不懈怠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是證到什幺階位?就是證初果的斷三結。「不著身見」就是「身見結」破除了,「戒禁取結」也破除了。有關「持戒」方面,是要持到戒律精神,否則「戒」會變成是你的束縛,如果「戒禁取結」這個結沒有破除,也不可能證到初果。以後我會再講述如何才能掌握到戒律精神而不是被戒條、戒相所束縛。

  「不疑是因為對於佛陀所講的「三法印」,能夠去體會這些實相,於是就不會懷疑,是來自於你前面階段的實修實證。記得!所有疑問的破除,是來自於你的實修實證只要你還沒有親證到,不管你的信心多幺堅強,裡面都有疑的成份存在。所以,「不疑」一定要來自於你的實修親證。「不疑故不起貪、瞋、痴」不起貪、瞋、痴,前面說「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是證到初果,然後你繼續用功、再繼續努力,就二果、三果這樣逐步上來,貪、瞋、痴就能夠斷除、斷凈,十個結斷凈就是證到阿羅漢

  一個人沒有貪、瞋、痴,就能夠離開老、病、死。為什幺能夠離開老、病、死?因為當一個人慢慢凈化之後,你的心鏡是一面平整的鏡子,沒有貪、瞋、痴,這樣能夠如實照見事象原來的本來面目,不會去扭曲它。就像上次有講到現代稻草人的幻燈片,你可以去看到那個幻相、假相,然而卻不會被那個境界嚇跑,也不會被那個境界吸引而去抓取,因為你能夠看到實相,所以就可以遠離顛倒夢想,於是根除掉老、病、死的原因,可以把真正的苦、不安的原因解決掉,這樣現世、這一就能解脫自在。現在這一堂課,先把整個解脫的架構、重點核心標示出來,讓大家明了到達解脫層次、步驟,扣住解脫法的核心其他的方便法要怎幺樣權用,就是看個人。

  佛陀在《雜阿含》、《中阿含》的好幾經裡面,有提到解脫的次第、層次、步驟,以前我在聞思階段協助相當大的恩師--楊郁文教授,在所著《阿含要略》有歸納及系統的整理,如果有心要再深入經典這一本也是可以參考、值得研閱,他就是把這幾經散卷歸納整理,讓我們大家參考自己現在是在什幺層次、什幺階段走到什幺步伐。就像現在要開車到哪裡,你現在走了多少,還有多少沒有走,你會清楚知道。所以,解脫道真的是很清楚,也絕不模糊、不含糊,有沒有解脫?自己心裡清楚明白。以前我也是參考這方面的歸納次第,再經過個人的實修實證之後,做出比較詳細的整理,就是各位手上這本「阿含解脫道次第」所列的整個次第。

  現在再請大家回來看這本書目錄,第一章到三十六章,就像蓋高樓大廈,第○章就是打地基,當地基打穩之後,再來一層一層的蓋起來,這些都有前後的次第關係,從第一章的「概論」,第二章是「善人慈悲喜舍」……,再來深入體會世間苦難--老、病、死,再來為什幺要有慚愧心?都是一個層次、一個步驟,如果沒有具足這些基礎,很認真跑到山上去住茅棚閉關專修,很認真去參禪,很認真的去唸佛,很認真的去持咒,那幺你走偏差了,也不知道啊!落入在「世間法」裡面繞,不知道啊!因為一個人要照見到什幺叫做世間法?什幺叫做出世間法?不容易!真的不容易!所以,我們要釐清楚什幺叫做出世間法的解脫道?什幺是世間法?什幺是方便法?這樣你的修行就會很扎紮實實一步一步的深入。

  所謂的「十六階」,是後來論師整理出來,《阿含經》也有出入息念十六勝行,以後要進入實修實證,現在還是要實際的聞思,然後逐步落實,資料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只要你能夠「歸零」,靜下來好好進入聞、思、修,具有正確的聞思基礎,要修、要證就不困難,如果沒有正確的聞思基礎我不敢保證、不敢講。所以,你要進入實修實證,一定要有前面聞思的基礎四念處是屬於實修,但是前面的聞思基礎要有

  修行的步驟要清楚明了,聽聞佛法之後,然後去思惟、去求證、去體悟,慢慢對法的信心才會建立,才會死心塌地的進入實修。具備正知正見之後,才體會到什幺叫做出世間法,才體會到什幺叫做出世間法,什幺叫做解脫道,什幺叫做究竟法,如果這些觀念沒有正確建立,光是在「修」上面,落入在世間法,或是說走偏差了,你對照不到的,你察覺不到的。

  所以,很多人講說修行就在四念處裡面好好的修,這樣就好了,結果很多人四念處之後,越修越厲害的。就像很多喜歡參禪的人,他越參禪、越修之後越厲害,於是背著一把劍,到處去跟人家較量,到處要去砍、要去殺,把別人比下去,以顯示我的厲害。如果你不清楚前面的次第、步驟,光是在這里修,真的會越修越厲害,這樣第一個步驟的慚愧心都沒有具足,怎幺走上解脫道?!真正證初果,他是修跟證齊行,「證」就是要斷十個結,簡單講就是斷貪、瞋、痴。如果修行不是回來斷十個結、斷貪瞋痴,則都是在世間法。

  要斷十個結、貪瞋痴,沒有了解出世間法與世間法的差別,是沒辦法真正斷除的。因為在你認真修行的背後,都還是有很多的抓取,因此要先聞思,然後再修證。我們這整個解脫道的次第,第1章到第6章是屬於人天善法,培養善根福德因緣階段,第7章到17章是屬於聞思正法的主要內容方法,第18章到27章是實修的內容方法,第28章到34章是實證、證果的內容方法,第34、35兩章是解脫道跟菩薩道合一的具體展現。

  所以,只要大家好好下工夫閱讀這本書然後再課程一起聞思、討論,建立正知正見之後,後面的修、證很快。如果沒有前面這些聞思基礎,你在這里再花十年的工夫,也極有可能是在世間法裡面繞,在聽聞課程的講述以後,就會知道很多觀念是跟以前觀念有很大不同,你根本沒有想到那些、看不到那些的,我們就是要把那些觀念深入解析出來。事實上很多的上課內容,不可能聽一次就能夠消化吸收,當你的心寧靜,聆聽的深度及吸收的內容就會不一樣。

  剛才有一位同修問我,如果對老、病、死方面還沒有那幺深刻體會,修行動力沒辦法打入骨髓,怎幺才能夠讓老、病、死方面的體會更深?我們今天的幻燈片會播放這方面,而且今天老、病、死方面,還只是播個概論部分,有些很震撼性的畫面,在後面幾次課程再陸續播放。當然,幻燈片內容不是很恐怖,而是以前我們習以為常,在逃避的、不想看的,現在以如實的畫面播放出來,沒有刻意去醜化,而是讓我們看到實相、進入如實觀。因為我要了五蘊、六根、六塵的無常,以及根、塵、識的無常還會播放一系列實際屍體的幻燈片,以醫學解剖的角度來看全身的臟腑,一個器官、一個器官播放出來,讓大家很清楚可以看到、了解,因為這也是實相。

  雖然失明的人有某方面的障礙,但是很多器官卻是很敏銳,只要有心學法、有心聞法,一樣可以補足他的不足,所謂「勤能補拙」。所以,不是失明的人不可以聞法,就不可以修行。我們修行是從原來的不知不覺,要慢慢提升到後知後覺,再提升到先知先覺,有的人會認為你在說老、病、死,但是我沒有這方面的感觸,你說人生會有很多的苦,佛陀講說「苦諦」,但是我體悟不到那些苦,所謂的「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我覺得現在過得很美滿很好,我體悟不到那些苦……。

  但是,佛陀以前在皇宮裡面身為太子,難道他的生活會比你差嗎?世間榮華富貴會比你差嗎?佛陀為什幺會要放下一要去修行?就是一個人的智慧成長到一個階段之後,他去看到世間現象界的這些生、老、病、死,現象界的這些無常生滅變化,讓他很震撼啊!在《阿含經》有這樣的比喻,當不知不覺的人本身碰撞到了事情,也還感覺不到,會覺得說「我實在很歹運!我實在很衰!天公對我很不公平!……」都會怪很多的境界,怪很多上司對我不好老闆對我不好太太老婆、先生對我不好… …,都是責怪別人對我不好,責怪我們比較衰運……,怎幺辦?於是趕快來祭一祭、趕快來拜一拜,還是趕快去……,把外面的這些障礙剷除掉……,這樣就好

  這樣的情況就是你本身踢到鐵板,還不知道要覺醒,還在責怪東、責怪西,就是所謂的「不知不覺」。當你遭遇到自己的親人死亡,還沒覺悟,一樣是在「不知不覺」的境界然後再從「不知不覺」的層面,慢慢提升到「後知後覺」,亦即從別人踢到鐵板的境界裡面,從別人遇到一些老、病、死,遇到一些波折、挫折裡面慢慢去體會。有人曾經名利權勢很高很大,但是一個無常」轉變,就成為階下囚,當看到一些現象界之後,從中體會當自己在追逐名利,到最後也可能落入同樣的情況,慢慢就會「後知後覺」,然後再進入到「先知先覺」。於是,不一定是發生自己的親人,當他看到世間現象之後,了悟到自己也會是這樣,當我看你在老、病、死,就像看到我自己一樣,不是別人在老、在病、在死,他會看到別人是在示現,他是天使啊!

  是天使在告訴我真理佛法如果你會看,處處就看到真理、看到佛法,進入「先知先覺」;如果你不會看,處處看不到法、看不到真理還會想逃到他方世界去看。有的人根本還欠缺修行動力,於是會想說到他方世界去,就可以找到真理、找到法、就可以解脫 ……。要回到現在、回到當下,你才能夠見到法,如果你真的會看,天使處處都在,老、病、死都是天使。

  記得在中鼎公司前任董事長往生沒多久期間,有一位中鼎同仁問怎幺樣幫他唸佛?怎幺樣具體幫忙善後工作?於是我就跟他講:最重要是他這樣的一個示現,幫忙你多少?不是說你去幫忙他。當然,我們以慈悲心、善心去幫忙他,這是很好,問題是他幫忙你多少?他是個天使、以身作則,在示現你真理、示現你佛法你看到了嗎?體悟到了嗎?我們去幫他唸佛,去幫他做一些善後工作,不要還是落入「不知不覺」,要「先知先覺」啊!如果你會看,他就是佛菩薩,就是天使在告訴你法、告訴你真理。若前任董事長的過世,能讓你們體會到法,他就是死的很有價值,不要讓他白死,他真的就在告訴你法、告訴你真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