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歸真

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歸真          
 
  「至人只是常--反璞歸真」的「常」,當我在寫這個「常」之時又有人提出來說:「奇怪?佛教不是講無常嗎?至人怎幺又是回到「常」?」這個「常」,不是與「無常」對比的那個「常」,只是回復一個平凡、平實、平淡的人,實實在在的一個人。,一個真正的解脫者,就是回到平凡、平實、平淡的一個人--反璞歸真

  (第一節)「世尊告諸比丘:若所有法,彼彼意解作證,悉皆如來無畏所生佛陀所講出的法,也就是所有他體悟的真理,「彼彼意解作證」,都是經過佛陀本身的「意解作證」,「意解」都是經過他去體悟、去求證的,「作證」經過他理解、然後加以求證的。「悉皆如來無畏所生都是來自佛陀無畏智,意即一個真正的解脫者,體證真理實相的人,所有的畏懼、不安都消失了,展現出大無畏精神,因為他所體悟的,就是宇宙人生真理實相,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不管從哪個角度去求證,都是禁得起任何考驗求證的,不會有任何的畏懼,只怕你不求證,不怕被考倒,因為他所講出的,都是真實之語,來自於本身的親修實證

  「若比丘為我聲聞」成為佛陀學生弟子,只要能夠「不諂不偽,質直心生」,真的實實在在、忠厚老實,這樣「我則教誡、教授為其說法」,這樣的材質,心地善良純潔,我就會講解「無上甚深妙法」,讓他能夠「晨朝為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日中時得勝進處」,如果真正聽聞解脫方法--解脫法,早上聽聞,下午、晚上經過你的聞思,就會落實到實際的運用與求證,因此馬上就會受用。「若日暮時為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晨朝時得勝進處」,晚上幫他講解一些法要、法義、法要,他就會加以去聞思求證,於是隔天就會有很多的法喜、很多的體悟。

  一個法喜體悟出來之後,就會轉變他的觀念,因此為什幺會這幺快呢?記得!我們修行的一個重點,是在於整個修行從迷到悟,從凡夫生死苦海解脫,整個重點是在於「轉念」,修行的重點在於你能不能轉念?「迷」就是你在苦海裡面浮浮沉沉,因為你認知錯誤,對真理實相沒有正確的了解,當你認知錯誤之後,就顛倒夢想的抓取,於是導致在苦海中浮沉。今天我們經過法義的聞思、詮述、解析,加上你的去求證,當聽聞之後,就會處處去求證。當你真正去求證之後,發現:喔!原來事實就是這樣,跟我所講的、跟佛陀所講的,沒有兩樣,當你真正去體證到之後,才叫做你的親證。

  當你體證到之後,因為都是心靈去體悟,發現到:喔!原來過去是在顛倒夢想,這時候你醒過來了,就遠離顛倒夢想。這中間沒有增加兩隻手,也沒有多增加兩條腿,你只是轉個念而已。所以,解脫與否,不是在那裡練功夫,不是說我打坐多久、禪定多久,我一定要怎幺樣的姿勢,那些都只是方便法配合,是有助於你邁向解脫。但這些是方便法、不是究竟,它是有助於修行,但是如果你沒正確的深入去聞思、去體悟,念頭沒有轉過來,還是在苦海裡面浮沉。所以,經過你的實修實證,實際去聞思修證之後,受用都很快啊!在這半年上課期間,有學員、有學生就真正這樣去做,以前他也學佛經歷了廿幾年了,他也的是到處在找、在找,但是當他最初去找我,我還跟他講要好好歸零,然後半年的聞思,一步一腳印去做,他真正這樣去做了,因此每次上完課,他就是不斷在歷緣對境裡面,去聞思、去體悟、去求證,當他越體悟、法喜越多

  真正能夠歸零、身心柔軟,你隨時都在體會,然後都是在轉念,不斷的轉念,於是有一段期間覺得最近幾個月,好像也很少打坐,好像沒有什幺修行,但是卻覺得法喜不斷的涌現,就是當下的歷緣對境裡面,都是在止觀雙運。當你的心靜下來,然後不斷的去求證,你的體悟就會很快。所以,昨天晚上跟你講,經過好好體會之後,今天早上就會有很大的轉變。「如是教授已,彼生正直心,實則知實、不實知不實,上則知上、無上則知無上,當知、當見、當得、當覺者,皆悉了知,斯有是處!」因為他能夠隨時歸零,身心柔軟、實實在在,然後不是迷信,又會不斷去求真求證,「彼生正直心」,所謂「直心是道場」,你一定要實實在在、很直心,直心是道場

  「實則知實」當你真正體會到就知道自己有體悟到了,當你沒有體悟到的,也承認自己還沒有體悟到,不要欺騙自己,是在道聽塗說的,也要確信自己是道聽塗說的,別人在批評阿羅漢是怎幺樣?除非你是阿羅漢你能夠親證,不然都要保留啊!要實實在在,你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上則知上、無上則知無上」,有上進心就知道這段期間你有突破,就承認你有突破,這段期間都浸泡在沒有成長,也要知道自己還沒有突破、沒有歸零,還帶著我之心在聽、在懷疑,也要清楚知道自己現在是在什幺樣的情況,這樣才能夠如實照見,這樣「當知、當見、當得、當覺」,應該知道的、你會去知道,應當去體證的,你就能夠體證得到,這樣「悉皆了知,斯有是處!」如此才能夠在短期間內親證。

  這里的課程已經七個多月了,一開始就有跟大家講過,只要這一段期間,好好的來配合,好好的去聞思,你會有很重大的突破,不錯!有人已經可以做到這樣,可以來親證。【法義分享】學佛一開始就要實實在在、腳踏實地。如果你有諂曲之心,或是為名聞利養而修行,那幺與原始佛法解脫道是不易相應的。世間法是越修越學越多,出世間法剛好是相反的,是要讓我們認清實相,然後讓我們遠離過去的顛倒夢想,絕對不是消極悲觀,那是一種如實觀,讓我們如實的了知實相。

  修行人要有道骨。道骨與我慢不同;大無畏與霸氣不同。因為有的人認為修行人要有霸氣,在台上要展現好像很兇猛的獅子吼,你要的是親證,真的是無畏、沒有我慢啊!真的是有我才可以,不然你的霸氣裡面,是充滿著我慢在作祟,而你表面的霸氣、表面的我慢,事實上深層內心裡面是自卑、卑慢在作祟,要靜下來自我好好的解剖、解析。一個真正體證「無我的人,就是會展現出大無畏精神,他是有道骨,但是沒有傲慢氣息,至於說這個人到底是有我慢的霸氣?還是說無我--沒有我慢的道骨呢?只要你心靜下來,就可以感受得到。當當你真實面對自己,別人是真是假?有沒有我慢?可以清楚的感受到。

  水是很柔軟,但是妙用無窮,也是有很多的啟示,而且妙用無窮。「空」是無為、但無不為老子講「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終至無為」無為之後呢?無為而無不為,真正「無我之時,才能展現出大承擔、大氣魄。所以,解脫者是「無為」,然而契入「無為」的人,絕對不是消極悲觀、逃避啊!不是那回事啊!真正的「無我」,生命才會生龍活虎;真正的體會「無為」,才會大氣勢、大氣魄、大承擔,那個是生死也在所不惜啊!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啊!置個人死生於度外,但是這裡面絕對沒有我慢,沒有說要建立自己的宗教事業宗派體系、建立自己的山頭,絕對沒有那回事的。如果有那些,都還在我我所框框裡面繞。

  能放下一切,才能擁有一切,含意都很深,要慢慢去體會,什幺叫做放下一切?當你放下之後,你才能夠擁有。在禪修時,有的人可以體會到了,有部分的同修還沒有真正產生法喜,當時也跟大家提過,你要用「無為」的方法才能夠體悟到法界的法流,你要能夠放啊!種種方便法、種種聞思這些是協助你,來到游泳池的旁邊,協助你來到岸邊再來就是要放啊!「法尚應舍」,你要見法,要用「無為」的心,才有辦法見到法,所以說你要下一切,才能夠有一切;能大死一番,才能不生不死

  修行人要有羅漢托空缽也在所不惜」的魄力與決心,才會有成。否則容易被世俗名利慾望牽著鼻子走;想渡眾生,反而被眾生牽著鼻子走。含意都很深,希望大家能夠慢慢地去體會,慢慢地去求證,你看的越深、越多,包括佛教界、在家、出家眾,所展現出來的這些,如實去看得越深,你的體悟就會越深。人到無求品自高,如此才能真正反璞歸真。無求品自高,絕不是消極悲觀就像現在各位有在上班、有在工作,把你現在當下的這一工作,好好把它做好,至於能不能陞官,你不要去企求、不要去奢求,你只要實實在在的做,每天都過得很高興、很快樂心安理得,升不陞官都無所謂,像這樣才能夠真正把你的生命意義發揮出來,當下該做什幺、我就去做

  (第二節)有人看那些出家人修行,就覺得說你們何必如此自我折磨呢?等於就好像在煽動他,就跟他講說「年在盛時」,你現在年輕時候,「應受五欲庄嚴自娛」,應該要去追名逐利,應該是要好好去享受,為什幺要「違親背族」,一直專心修行呢?人家都一直在工作崗位上爭取位子,你為什幺沒有好好去做這些,卻把修行放在第一順位呢?「悲泣別離,信於非家」,?什幺你想出家念頭很強?比較廣泛的解釋就是為什幺你一直要在找法、找解脫道呢?現在不是這樣很好嗎?你好好去享受享樂啊!「出家學道?」何必如此、何必自找苦吃呢?你為什幺要舍現在世的快樂,然後去「求他世非時之樂」呢?現在就能夠享受了,你為什幺現在不享受,然後在那裡修行我覺得你這樣好苦啊!

  「何為舍現世樂,而求他世非實之樂?」對修行人來講,都是很大的一種誘惑、一種煽動,我們看這些修行比丘就告訴婆羅門事實上,你是不了解的,我們是「不舍現世樂求他世非時之樂」我們不是說放棄現世的快樂,而是去求遙不可及的、未來夢幻世界的樂,我們不是這樣的!因為你們不了解啦!我們是「舍非時樂」,是捨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快樂夢幻世界的那一種樂,事實上我們是捨棄那些的,「而就現世樂」我們是針對重視這一生、這一世,就能解脫快樂的。一般沒有修行眾生,認為說我們現在去打電動玩具、去飆車、吃喝嫖賭、跳舞,都是很快樂,認為我們的青春不要留白,因此當下就要趕快去享受,人生苦短啊!這是一般人的一套說辭。

  但是,真正修行人卻看到你這樣在做,事實上你的背後、你的內心是苦的,你只是一直在找一些興奮劑,找一些安慰劑,找一些刺激的東西,來興奮、刺激麻醉自己而已,就好像說內心裡面的苦,然後去吃一些安非他命、吃一些毒品,他們是看到眾生事實上都是在找一些止痛劑、興奮劑來自我麻醉,不然就是不敢面對現實人生,然後寄託於遙遠的未來、遙遠的他方世界對於真正走原始佛法的人來講,那是不切實際的,於是就反駁他們,然後跟他們講:我們不想去過夢幻世界的那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我們事實上是重視這一生、這一世的心安快樂解脫自在。於是別人就問:到底是什幺意思呢?為什幺說你是「舍非時樂」,而「就現世樂」呢?

  比丘就回答:因為世尊曾經開示我們「他世樂少味多苦」,到他方世界、到來世,或是到他方世界去追逐那一種樂,是「少味多苦」,也就是好處比較少,而壞處呢?卻很多啦!因為很多的不切實際,「少利多患」的意思,益處比較少、患比較多,因為不切實際的未來啊!「世尊說現世樂者」,什幺叫「現世樂」呢?「現世樂」具體展現出來,他是當下這一生、這一世,而且現在就能夠「離諸熾然,不待時節」,內心的苦迫不安、焦慮不安,真正去聞、思、修之後,馬上心就能夠寧靜下來、清靜下來,叫做「離諸熾然,不待時節」,什幺時候能夠解脫自在呢?那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沒有限制你一定要幾年或是幾十年,或是還要幾世代以後,不是這樣的!

  真正一條明明白白解脫道,如果好好實實在在去做當你聞、思、修扎紮實實做,自然能夠「不待時節」,隨時都有解脫的可能,而且每一天都是不斷的,累積小悟、小悟、小悟,到有一就會大徹大悟那是「不待時節」。「能自通達」自己能夠知道現在解脫了沒有,能夠自知、自覺、自作證。「於此觀察,緣自覺知」為什幺能夠受用到現世之樂解脫自在呢?因為「緣自覺知」,都是經過你的親修實證。所以,解脫是當下就能夠受益、受用,快樂自在啊!真正原始佛法修行佛陀早期所帶領大家的,都是很實實在在的,你一步一腳印的做,就能夠很快的受益無窮,不是說三大阿僧祇劫,沒有這樣的說法也不是說一定要到未來世,所謂「未來世」是因為你的心智很弱,你的依賴性還很強,這樣才鼓勵你一些「生天法」。

  只要你可以,當下就能夠得到快樂解脫自在,只要能夠把佛法正確的聞思、正確的去受用,這跟你工作不會衝突工作是在修行凡夫對於客觀的世界,不是樂觀就是悲觀樂觀就是只看正面,悲觀人就是只看負面,有智慧的人對於客觀的世界,既不樂觀也不悲觀,他只是「如實正觀」。這是一個實相的世界眾生喜歡,這邊是白的、這是我所要的,這邊是黑的、這邊是我所不要的,然後二元對立一直在對抗。如果以紅與黑來對比,我們就認為紅的是好的、黑是不好的,這邊是紅的、這是我所要的,這邊是黑的、這是我所不要的,有的人就是這樣取角。

  事實上,有白天、有黑夜,有白天、有黑夜,當有風平浪靜的時候,也有大風大浪的時候,很多人就一直在排斥,有的人只是看世間黑的一面,如果只是看世間黑的一面,你就會產生悲觀悲觀人生,如果你看的只是五彩繽紛的世界,種種快樂美好這一面,光是看這一面,於是產生一種很樂觀的心,但不是一種正確樂觀健康樂觀,此所謂「樂觀」是掩飾掉他所不要的、只追他所要的,到後來他還是會很苦,因為他一直不能夠接受黑的這一面。所以,此即一些比較偏激的文學家,到後來會走上自殺之途之因,因為原來的文學家都是唯美,把世間都看成紅的、要的、美的,因此寫出來的文學方面,都是很動人的,但是另一面卻都是刻意去掩飾,不去看啊!

  問題是你不想看的,它偏偏都會出現,到後來內心的苦、內心的恐慌,沒辦法去接受之時都是苦啊!悲觀的人,他這一面都不去看到。一個修行者解脫者,他這兩面都是如實觀,都去看到啊!人性黑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每個人有優點、也有缺點,我們能不能如實接納自己的缺點,也如實接納別人的缺點?讓每一個人的優點能夠發揮出來,也能夠包容別人的缺點,以及包容自己的缺點,這樣才會是一個健康的、如實觀的完整人格,故而一個解脫者是如實正觀,不去扭曲、不去染污,讓萬事萬物如實的顯現。凡夫的樂,是與苦相對稱的樂,是有得、有依、有抓取之後的樂,此種樂的背後跟隨著的是苦,解脫者的樂是離苦樂兩邊,是無依、無得、也無系縛的樂。

  凡夫的樂是把這些否定掉、掩蓋掉,然後追逐他的樂,就像有的人沒有什幺錢,反正做一天、賺一天,我就吃一天,如果沒錢了,我借來也可以借,至於什幺時候再還,變成只是講求當下的一種享受。事實上,他都是一直在逃避,一直在逃、一直在避,那不是健全、正確心態凡夫的樂是在未來,當目標理想達成之後,一般人都常常想:未來要怎幺樣?然後當目標實現之時,我才會快樂啊!在過程中你都不快樂你會覺得自己沒有到達,我怎幺可以快樂?!但是解脫者的樂是在現在,在永恆的現在,你不要想說自己還沒解脫我現在凡夫啊!因此我現在還苦啊!很苦啊!因為你觀念認知還沒有扭轉過來而已。事實上,如果你真正體悟、體會、扭轉過來,你當下就很快樂,在佛不增、在凡不減,只是你有沒有體悟到而已。

  所以,解脫者的樂是在現在,是在永恆的現在。眾生所能活的只有在現在,其他的過去與未來,那都是眾生腦海中的一個泡沫、一個念頭這是很重要觀念。我們所能夠活的只有現在,但是一般眾生都是活在未來,或是活在過去,被過去的重重的包袱拖累著好苦、好苦啊!被一些業力……很多的觀念,把你這樣拖累著,你的腳都被那些石頭綁住了,因此你走得好辛苦啊!不然就是去想像很多的未來,去投射在很多的未來夢幻世界,然後拚命一直追啊!一直追啊!你現在就過得很苦啊!很緊啊!像這樣什幺時候才能夠停下來呢?如果沒有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就像一具行屍走肉。但是,你不要說我現在活著、我現在好啊!我們這是以高標准來講,你的生命沒有全然的活出來,你沒解脫自在啊!這樣就算在行屍走肉的世間

  禪修就是以一些有為的方法、八萬四千法門,各種方法都只是讓你回到當下來,讓你從過去到未來夢幻世界,從醉夢的世界裡面醒過來、活在當下,持咒也好,唸佛也好,打坐也好,經行也好……,都只是讓你清醒的活在當下。當你清醒活在當下之後,才能夠去看到宇宙人生真理實相,法都是在現在,要見法一定要活在現在,你要入法流,一定要活在現在,如果你的種種方便法門,種種修行打坐、唸佛、經行,如果不是讓你回到眼前來見法,你都還在世間的方便法裡面繞,因此重點要掌握住,不然你很認真修行,然而還是一直在構築你的夢幻世界

  (第三節)有人煽動就是佛陀,因為佛陀成道之後,還是過著托缽生活佛陀的外相方面並沒有什幺改變,而且只是穿著簡單的「糞掃衣」,不是像現在一出家眾所穿的。「糞掃」是什幺嗎?台語是「垃圾」,事實上我們很多台灣話,都是唐宋當時國語,漢語很多都是這樣,因此「糞掃」事實上就是垃圾,「糞掃衣」就是垃圾衣,他們都是廢物利用,而且很多都是人家裹屍體之後不用的,然後那個衣服是出家人才拿來用,他們都是廢物利用,想說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因此佛陀穿的也是這種糞掃衣,然後外相看起來都很不起眼,於是有人就煽動他說佛陀啊!你是一個太子,應該回去做國王,這樣你又可以叱吒風雲,又可以這樣有名有勢、有利。

  事實上,就在煽動佛陀佛陀就告訴他:「我都無心欲作國王雲何當作?我亦無心欲令雪山王變為真金,何由而變?」因為世間的實相,我看的清清楚楚,名利富貴對我如浮雲啊!這裡面絕對不是消極,絕對不是悲觀,真是很深刻的看透人生實相,看透整個生命的實相,體悟富貴名利於我如浮雲,但絕對不是消極悲觀佛陀每天還是一樣風塵僕僕的,到處在跟眾生講經說法,一樣做他所該做的。爾時世尊就說一句偈回答:「正使有真金,如雪山王者」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一個人就算得到整堆像喜馬拉雅山堆積這幺高的黃金大山,「一人得此金,亦復不知足」還是不知足的、不會滿足的,他還是不會停下來的,因為眾生常常是貪得無厭,你得到的越多,結果你的欲貪、欲求,反而又越多越大。

  欲貪、欲求越多事實上展現出來的就是越貧窮當你得到越多,你的欲貪又越大,事實上就是越貧窮。「是故智慧者,金石同一觀」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是「金石同一觀」,要做到這方面也不容易,現在舉大地來講,現在把一堆黃金放在這一邊,一堆鑽石放在這一邊,還有一牛糞放在那一邊,對大地來講,完全都是平等。一個解脫者、了悟真理實相的人,他的心就是去看到整個法界真理實相,因此對這些名利方面,他不執著。就算我們現在送你一堆黃金,跟送你一堆牛大便,都好像都一樣,如果以世間法來講,都是完全一樣。但是以世間法來講,送這一黃金,他可以把它轉換過來,利益眾生、弘法利生方面的,有世間法上面的方便,這是可用,但是對出世間法來講,他是完全平等的。對一個解脫者來講,你有沒有送他黃金無所謂!有,把這些反饋利益眾生,它只是一個工具。

  佛陀了悟再高的王位權勢,再多的金銀財寶都會在黑洞裡面消失歸「空」。任何你所抓的,到最後都只是一場夢、一場空。凡夫因不了悟,所以成為無窮慾望的奴隸,眾生出不了苦海是因為被己之欲貪愛所系縛。有智慧的人,了悟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因而不再去追逐夢幻泡影。出離顛倒夢想世界,活在實相的世界,與大自然溶為一體。所以,有機緣禪修,然後又能夠跟大自然溶為一體,要見法很快的。

  (第四節)佛陀住在舍衛國的鹿子母講堂佛陀早上「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成乞食」這時候有「健罵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見世尊他不佛門弟子,然後對佛陀有很多的瞋恨、不可意的取角,因此看到佛陀來之後,「作粗惡不善語」就一直在罵佛陀,一直在罵釋迦牟尼。「瞋罵呵責」一直在罵他,甚至「把土坌佛」,「坌」就是手抓起灰土、沙土,向佛陀揚灑過去,抓取灰塵丟向佛陀,這時候剛好因為逆風,因此一陣風吹過來,那些土反而又是吹回到丟土的人身上,「還吹其土,反自坌身」結果反而是吹向他的身體「自坌身」上,佛陀這時候就說:「若人無瞋恨,罵辱以加者,清凈無結垢,彼惡還歸己;猶如土坌彼,逆風還自污」一個沒有瞋恨心的人,你對他再怎幺樣的辱罵,他是清凈無結垢」不會受到你這些所左右。

  你罵他、他不生氣,然後你侮辱他、他不生氣,這時候他無動於衷,這時候反而自己不是越生氣,不然又會很羞愧。事實上,就像仰天吐痰,結果還是一樣回到自己身上,對一個沒有貪瞋痴的人,你辱罵他、攻擊他、批判他,都只是自取其辱而已。如果你還沒有解脫自在,你的功力還不夠,內心還不「空」,人家罵你一句,責備你一下,哇!你就在那裡瞋恨啦!生氣啊!這時候你的心境界走了。再者,你的生氣、瞋恨,剛好是正中下懷,對方很喜歡看到啊!對方很喜歡看到你這樣的一個展現。如果你還有貪瞋痴,當你遇到境界考驗,就會境界捲走;如果沒有貪瞋痴,他還是一樣「虛空不礙白雲飛」,管它怎幺飛來飛去,都是讓它自生自滅。

  大家也不用氣餒,不要想說常常人家罵我,我就會在心裡打結,心裡打結就是被境界把你束縛住了,不要想說我常常會有在心裡打結、束縛,這樣不是還差很遠嗎?沒關係你能夠看到,已經不容易啊!能夠看到你內心在遇到境界、遇到不可意之時,然後你就在起瞋,當下你有清楚看到,也是見法!能夠看到你當下在展現「五蓋」--貪、瞋、痴、慢、疑,都是見法!因為當你有看到的時候,才有可能去轉換、去消化。

  佛陀成道之後,仍然是過著托缽、乞食、弘化的生活佛陀常穿的仍是不起眼的修行衣,也就是糞掃衣。當他托缽乞食之際,外觀上與一般的乞丐差不了多少,所不同的只有內心安詳寧靜安詳,而且內心就是常常充滿感恩快樂這就是不同的地方。雖然外表看起來好像一貧如洗,但是人家真的是安貧樂道。如果你擁有的越多,但是你沒辦法去消化,沒辦法能夠放得下,你的苦、你的擔憂、你的煩惱越多。如果把佛陀形容為金色身、金光閃閃,著金縷衣、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後代眾生慾望的投射聚集而成

  像一群小孩子在辦家家酒,如果談到我父親或是我媽媽,小孩子心目中都希望自己的父親母親都是很偉大、很厲害的人,然後都是父母想像成功成名就的人,如果漸漸地長大之後,問到你的父親在做什幺?我父親是在當水泥工的,就變成都不敢講,我父親是在當清潔工的,就不敢講,如果我父親縣長,我父親是立法委員,我父親總統,就講得特別大聲,因此就變成人類都常常在現實中,你不太能夠實現的,你就把它投射出來,我希望怎幺樣、怎幺樣?你看佛教徒,包括其他宗教徒也是一樣,都把他們的教主變成神格化,變成不切實際的一個理想化,然後他們就要怎幺樣呢?眾生就是要比,比較了之後,然後希望比出我們的偶像跟你們的不一樣,我們的偶像比你們的厲害,你們的偶像是正常從子宮、產道出來,我們的不是這樣,我們的是從右脥出來……。真的都是小孩心態在比啊!你們的偶像是怎幺樣的心態,我們的偶像不是;我們的偶像,他的手是很長、很長,他的身體是多高,都是金光閃閃,全身都發亮,全身都是金色……,真的都是眾生夢幻世界裡面,一直在構築他的一種夢幻世界

  佛陀本來是一個很平凡、平實、平淡的人,結果後來眾生就一直這里也添加、那裡也添加,一直的添加上去,結果妝到後來,佛陀就變成:我的手怎幺這幺多,我的手腳怎幺那幺多,我頭上怎幺又好幾個頭呢?……結果後來眾生看,喔!佛陀是這樣喔!看看我們自己,差太多了啦!把佛陀推到又高又玄之後,結果眾生成佛之路就越遙遠啊!有時候就是變成聰明反被聰明誤。事實上,人間佛陀是一個真實、很純樸、很實在的人耶穌也是如此,都是真實、很純樸、很實在的人,因此你真正要解脫,要回到現實人生來看,不要還是在夢幻世界裡面。因此,人間實相的佛陀,是很平凡、很平實、很平淡、很樸實的一位真人,與後代眾生心目中,所想像佛陀是有很大很大的差異

  事實上,佛陀的遭遇,絕不是後人所想像的那幺風光,人間佛陀仍然是常被辱罵、常被批判,佛陀常常是「獨行俠」,到老年雖然有阿難侍者,但是佛陀仍然都是自己托缽乞食。一個真正解脫者,他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平凡、平實、平淡的人,真正要恢復到平凡、平實、平淡,你才能夠看到真理實相。講更深入的就是有宗教要找尋上帝佛教是要解脫,但是跟解脫又有一個相當大的距離,結果佛教又把目標變成是在佛陀身上,然後都把上帝耶穌都塑造成金身,都把他們用框框這樣裝扮起來。但是真正實實在在人間佛陀他就是怎幺樣的一個情況你不可能的,佛陀他也辦不到;你沒辦法無中生有去創造一大堆米,佛陀他也沒辦法;你要吃飯,佛陀也一樣要吃飯;你大便出來的是臭的,佛陀大便出來的也是臭的;你需要睡覺,佛陀也是需要睡覺……,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

  如果你這樣不切實際,去做一個夢幻世界,結果你跟佛陀距離越遠,你就看不到,就沒辦法反璞歸真如果你沒辦法反璞歸真,就看不到法界玄妙。一些宗教所要探討的上帝事實上指的就是整個法界,如果你看不到佛陀的平凡、平實、平淡,更看不到法界的平凡、平實、平淡如果你不承認耶穌是一個很平凡、平實,平淡的人,你找不到真實上帝,因為真實上帝,比耶穌更平凡、更平實、更平淡真實法界佛陀更平凡、更平實、更平淡佛陀還沒辦法讓你踩在地上、踩在腳底下,上帝法界讓你踩在腳底下,上帝法界就在一呼一吸之間進入你的身體你現在所處的「空」裡面,你都浸泡在上帝法界的整個裡面。

  人間佛陀是一個指引的工具,協助我們去看到更平凡、更平實、更平淡的整個法界,但是唯有你能夠活在當下,去看到平凡、平實、平淡之中,卻是處處充滿著「無上甚深妙法」,卻是處處充滿著玄妙,因此最深奧、最玄的宇宙人生大道理,竟然都是在最平凡、最平實、最平淡之中。記得莊子有講過「道在哪裡?」道在那裡也有在那裡也有,還講到後來說「道就在屎尿之間、就在大便之間」,你能不能從這裡面去看到「無上甚深妙法」。在法界之中,大便也是有價值的,它還是有機肥料的,可以長養這些花朵,能夠讓這些植物開出燦爛的花,結出燦爛的果,因此我們要看到最平凡、平實、平淡法界之中,就是蘊藏著無上甚深妙法,而這個不是說到他方世界去,才能夠看得到。你只要靜下來,眼前的一花、一草、一木,眼前的一切眾生都在如實的告訴你。

  (第五節)「爾時世尊金鎗刺足」被尖銳的金屬刺到腳,「未經幾時,起身苦痛;能得舍心,正智正念,堪忍自安,無退減想」因為有些佛教信徒,都認為佛陀很厲害,佛陀身體都不會受傷,都是佛陀形成一個無敵超人鐵金剛。事實上,佛陀的腳刺到金屬物品,一樣會受傷、會腫痛,不是說成佛之後就都沒有知覺、就都不會啦!因此讓你看看人間佛陀他就是一個很實實在在的。但是這時候呢?一般眾生是會在那裡起瞋,或是在那裡哀怨、哀嘆,或是會一直在責怪:我今天到底怎幺這幺倒霉啊!到底是怎幺祖宗八代……,又去牽連很多。佛陀不去責怪那些啦!就是回來當下,刺到了就刺到了嘛!已經刺到了就安住嘛!接受嘛!要敷葯就去敷葯,如果可以不用敷葯,就好好的休息,休息就好好休息,因此佛陀的心不會被境界牽引走,他就是安住在當下,能夠安住當下,傷口反而恢復得更快。人間實相的佛陀也是會生病,腳底被利物刺傷也是會腫痛,與凡夫不同的只有心境解脫他不會苦上加苦,已經是事實他會完全接受事實

  (第六節)這時候就有一個天子佛陀講:你「不處難陀林」不在森林中修行,這樣你不快樂啊!你應該修行到森林裡面去,「忉利天宮中,得天帝名稱」不然就去追逐你的名利,可以回去做你的太子國王,這樣可以得到很多名利事實是在佛陀去追逐名利。「爾時世尊說偈答言:『童蒙汝何知』」「童蒙」是那位天子名字你不知道「阿羅漢所說?」這時候佛陀一樣都是自稱是阿羅漢,所謂「阿羅漢」,事實上就是一個煩惱斷盡的人阿羅漢所說、一個覺悟者所談的、所體證到而說出來的是什幺呢?「一切行無常」,現象界的一切都是生滅無常,「是則生滅法」包括人世間的一切人事物都一定是如此的,不斷的在生滅變化。「生者既復滅,俱寂滅為樂」,當你了悟了生生滅滅,體悟到了「無生」,你看盡了緣起,也體證到了空,這時候你體悟到「無生」,不會被那些名利所牽引。

  佛陀也是自稱自己是阿羅漢,如果再批判阿羅漢事實是在批判佛陀。有資格可以批判阿羅漢的人,只有你是阿羅漢如果你本身不是阿羅漢,就算你證到三果,都沒有資格批判阿羅漢,何況說還沒有證到初果,你在批判這樣都很不好只會阻礙自己的解脫之路。但是一個真正證到阿羅漢的人他是可以分辨真假阿羅漢,對真的阿羅漢他不會去批判,他祇會分辨出這是假的,這樣而已。如果是假的,因緣成熟也不會去得罪他,還是讓他繼續作他的夢。

  (第七節)因為波斯匿王的祖母往生,因此很難過就跟佛陀報告:如果我能用再多的金銀財寶、或是用再多的條件,可以喚回我最敬愛的祖母,我都願意。因為他是一個國王,要什幺金銀財寶、要什幺條件王位權勢……,他都可以跟人家交換,但是他發現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才體會到黑洞、死神的厲害。於是他有相當多的體悟,就在體會佛陀以前跟他們說過的「一切眾生、一切蟲、一切神」,包括一切神、一切眾生六道裡面的都是,所有的眾生、一切神,「生者皆死,無不窮盡,無有出生而不死者今日乃知世尊善說」波斯匿王說:以前我還很鐵齒銅牙,認為說我權高權勢大,可以做更好的醫療保健,但是沒想到還是喚不回啊!於是他就會有更深的體悟。

  你再怎幺愛的人,你付出再多的條件,還是沒辦法他不死啊!這時候因為境界的考驗之後,又有更多的體會啊!這時候佛陀就說「大王!如是!如是!」你今天有更深的體會,「一切眾生、一切蟲、一切神」,六道裡面、包括種種的天神一樣,「生者輒死」有生必有死,「終歸窮盡,無有一而不死者現象界的一切都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這是自然的運轉法則,大自然的運轉法則不是任何個人所能夠改變的,你也沒辦法讓自己不死。因此佛陀後面就講:回憶佛陀以前,包括說他所看到的、以及他自己,不管你是當「剎利大王灌頂居位」當上最偉大的國王、最有權勢總統,「王四天下,得力自在」包括中國以前稱為中原中土,認為是天子,但是你當天子又怎幺樣?你就不死嗎?照死不誤啦!所以「於諸敵國無不降伏,終歸有極,無不死者。」不管你再高的權位、不管你再多大的名利,你都沒辦法避免的。

  「若復,大王!生長壽天」就算你生到長壽天去,「王於天宮」在天宮上你稱王啦!「自在快樂,終亦歸盡,無不死者六道裡面的眾生一定是如此的,只是壽命長短而已,但是你的苦還是一樣,會因為老病的接近逼迫,而內心不斷的不安。所以,佛陀最後就做一個結論,「諸佛世尊十力具足」就算一個解脫者「十力具足,四無所畏」證到四無所畏,「勝獅子吼」勝過獅子吼,也就是法音威猛,但是「終亦捨身,取般涅槃」,我佛陀沒辦法作得了主,我這個色身要維持多久就維持多久,沒辦法的!因為這是整個法界因緣法界因緣不是任何人所能夠主宰的,這一方面去體會「無常」、一方面去體會「無我」。

  【法義分享】有生必有滅,一切眾生、一切天神、一切天帝、一切修行人,都一定會終歸窮盡、無有一而不死者佛陀也不例外。一切現象界必然是緣生緣滅。不論再怎幺神通廣大,在死神黑洞面前,都只是--雕蟲小技。這不是在潑冷水!而是讓你進入如實觀,不管再怎幺法力無邊、再怎幺神通廣大,你只要有我慢、有自我,你的苦就一定存在,而且你再怎幺神通廣大,只要你有我慢,都只是雕蟲小技。那修行人所追求的「不生不死之境在哪裡?能永恆存在、不生不滅不生不死、不增不減的只有「空」。上到彼岸的究竟解脫者,就是融入空海也就是心經》所講的境界這是活著之際就能夠契入,不是死後才到達。

  佛陀了知我的色身一樣會隨著法界的運轉緣生緣滅,任何人都沒辦法去扭轉的。修行跟一般凡夫一樣,都不能夠不死、不能夠長生不老,佛界解脫者所追求的不生不死,到底是什幺樣的境界涅槃寂靜到底是什幺樣的境界呢?凡夫就是不了解自然的運轉法則,於是一直在逃、一直在避,內心得很苦,一直在構築你的夢幻世界,而一個了悟真理實相的人發現到:哇!是事實就是如此,沒有任何人能夠改變得了。而他發現只要你不清楚,不管你再怎幺逃,你永遠都是苦,因此佛陀體悟到實相之後,而且也體悟到雖然生住異滅,但事實上更深層的去體會,他世若生、若住、若異、若滅。事實上,他只是不斷的變化、變化。當你體悟到這些之後,也會體證到什幺叫做無生

  你有去看到整個法界的大因緣之後,我這個波浪消失,只是回歸大海而已,並不是真正的滅。當你了悟到無生、了悟到不生不死,你當下就解脫自在、快快樂樂,因此能夠契入到不生不死世界。那不是幻想,而是你如實去了解之後,哇!你終於不懼怕現象界的生生滅滅了,「虛空不礙白雲飛」就是這樣。

  (第八節)「佛、辟支、聲聞,一切皆歸滅」一切修行人不管有沒有修證,一切眾生都會消失的,波浪不管再怎幺大,它都一定會回歸大海的。「無常無選擇,如火焚山林無常是大自然的運轉法則沒有任何人能夠改變得了的。「阿難白佛言:『雲何名為供養如來?』」什幺才是真正的供養如來呢?後面的回答很重要佛陀就告訴阿難:「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養如來」偈語更清楚!「受法而能行,覺華而為供」身心柔軟、然後好好去聞思法義,叫做「受法」。你接受這個法與丹露之後,又能夠去聞、思、修而能行!又實際去體悟、去體證--聞、思、修。「覺華而為供」經過你的聞思修之後,又實際去覺悟到、去體證到。「華」就是佛法的法,也就是覺悟真理。你覺悟真理實相,才叫做真正供養佛陀

  「紫金華如輪,散佛未為供」佛陀講說如果你用的只是一般世間很大的蓮花,或是用很多很美好物質種種來供養佛陀佛陀說這不是叫做真正的供養佛陀要你供養的不是世間的財勢名利,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夠在陰、界、入裡面體證到「無我」。「陰」就是你要在「五陰」裡面、或是在「六界」裡面、或是在六入處,在根、塵接觸的當下,都能夠體證到「無我」,才是「乃名第一供」,才是真正最高的供養也就是你要實修實證啦!「為法作見證」才是真正的反饋供養佛陀

  【法義分享】◎若能從五陰、六界、六入處各種角度去體悟無我,依法次法向而行→ 斷除我慢諸結,體證到無我、無為,以身為法作見證,這才是真正供養如來。◎佛陀不是要來讓你膜拜;佛陀是要協助你此生此世就解脫自在如果你再怎幺虔誠供養禮拜,但你沒有體會到法味、沒有解脫自在都不佛陀目的佛陀只是要協助你解脫自在啊!其他的供養可有可無、那是次要。但是真正成為一個解脫者、真正為法作見證,這才是佛陀講經說法目的,協助你去解脫自在。當你真正體悟到法、真正解脫自在,就必然能夠佛光普照,就能自利利人利益眾生。◎「無常無選擇」。凡夫的苦來自於與「無常」的法則相對抗,也就是常逆流而游、背道而馳。解脫者了悟宇宙人生身心內外的實相,所以悟道、體道而行道內心與「空」相應,外相是隨順緣起這一次的禪修,就是協助大家去體證這方面,如何應用到我們在日常生活歷緣對境中,來實修、實踐。

  這一次的禪修,原則上就是把前面的聞、思、修、證,要落實更踏實深入的去實修實證。協助大家更深入的去體悟、體證,如何把聞思的這些與實修結合?怎幺樣在工作之中、在上班之中、在家庭工作之中,能夠把法應用上來,因此未來半年是協助大家以實修實證方面。每個月原則上有兩天時間,可能是每個月的第四個禮拜六、禮拜天,找出這樣兩天時間,可以到花園新城來打坐也可以,因為那邊可以接近山水、接近大自然也可以活動、移動式的到其他地方,有時候要到溪頭、到拉拉山、到陽明山都可以,你要一天的、兩天的都可以。如果是在新店,星期六開始。如果星期五下班之後有時間,星期五晚上就可以上去,那個地方是可以開放給大家使用。以後第二個階段像高雄那邊,開始第二階段的上課,也是會找時間,一個月禪修一次,宜蘭大概再兩三個月過年後,也是要每個月找出一兩天的禪修。

  希望大家實際的聞思之後,實際去應用、實際去體悟,讓你的體證真的很落實、很實實在在,什幺時候能大徹大悟,都看你用多少心去體證,能夠歸○就很快。以後我們在課堂這里上課,除了比較重點式深度的來解析以外,因為我第一個階段是要全程、全面式的,也是要對外發行的一個光碟,有些點方面我們沒辦法深入,這也是沒辦法再來第二個階段,我們有時候就要對一些點,來更深入的解析。當我們上課的時候,不是單純的上課了,分三等份,第一部份是上一點課,解析一些更深入的重點、再來就是大家有實際的來操練練習、也就是進入實修。第三個階段就是大家有問題的來互動,有什幺樣的問題提出來討論,或是有什幺樣的心得提出來討論,或是你這樣的聞思、體會、體悟正不正確,提出來心得報告,有需要校正的地方,我們協助大家校正過來,你有什幺樣的心得,可以提出來跟大家討論分享,如果在應用上面有什幺樣的問題提出來,別人有這方面的問題也可以來回饋。

  所以,第二個階段會比較靈活、比較深入,更重視在實用方面。如果大家能夠在未來半年落實在實修實證方面,你要超越都很快啦!

  (第九節)「佛陀於後夏安居中,佛身疾生,舉體皆痛」佛陀一樣生病,全身上下都痛啊!「佛自念言:我今疾生,舉身痛甚,而諸弟子悉皆不在」佛陀常常是這樣獨行俠啊!當然阿難也有身邊啦!但不是後來所想像的那幺風光,總是那幺多人跟在旁邊,不是啦!因為佛陀是這樣,當協助你有成、協助你有證量、協助你成就阿羅漢之後,就是希望你到各處去弘法,到各處去弘法不是說你到各處去成立分支機構,不是這樣啦!他也不會去掌控你,因為當你真正的體證之後,你會自然的大慈大悲,要跟眾生分享這一解脫法,都是自然然的要跟眾生分享,因此他們都是這樣到各處去弘法。但是在你還沒有真正為法作見證之前,就是要不斷的虛心學習。

  就算你證到三果,還是要當助教,還是不能夠獨當一面的。「若取涅槃,則非我宜,今當精勤自力以留壽命」這時候佛陀生病滿嚴重的,他想說如果這時候我取大般涅槃呢?「則非我宜」現在時機不太恰當,因為很多弟子都不身邊,「今當精勤以留壽命」一個人有一種想要留住生命力、意志力,因為他生命力希望留住,還會有一個持續性。因此,現在不是講佛陀放不下有些人在重病的時候,到後來有很多放不下,他的生命在那裡拉扯,你跟他講怎幺樣放下之後,他會很快的放下就走。有的人事情的一種執著也會,但是像佛陀這種解脫者,他是了悟生死大事。他是解脫自在,他只是觀察到現在不是大般涅槃的時機,可以用一種生命力,就像一個人旺盛的求生欲,可以讓生命再延長一段時間

  就好像破舊的車子,我勉強再把它維修、維修,仍然勉強可以在用。所以,不是佛陀貪生怕死,而是佛陀當時覺得說我現在還是留住色身,等將來因緣比較成熟的時候再大般涅槃。但是,因為佛陀當時已經八十歲了,身體疾病一樣都會有啊!「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一輛破舊的車子就是要多加強維修,勉強才可以用。「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方便力」還是要有一些生命意志力,然後讓他留著,不然他要走、隨時可以走了!他隨時放、就走了!「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穩,無有惱患。」佛陀這時候的身體疾病疼痛要走也可以走,但是因為這時候時機因緣還不是很成熟,於是想留一段時間再走,這時候他的身心病痛怎幺樣呢?「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有時候他入定、入比較深的定,這樣身心的分離,身體的痛也比較不會影響。一方面也就是他跟整個法界溶為一體,與這些痛也都溶為一體。

  當你跟這些法界溶為一體,這時候痛一樣都會減少。當你進入了忘我,那個痛也會消失。「時我身安穩,無有惱患。是故……當自歸依,歸依於法(也就是歸依於法界),勿他歸依」佛陀又再強調你們要自歸依啊!要歸依法界啊!不要心外求法、不要心外求歸依啊!為什幺呢?如果要歸依我(佛陀)、要抓住佛陀我這佛陀也是無常啊!我也沒辦法為你的支柱,我只是協助你去看到真理、協助你獨立,因此不要心外去求法、要「莫異依止」,不要向心外去求依靠。

  【法義分享】佛陀的色身仍是會老病死,與凡夫不同的只有隨順緣起,全然接受無常法則,全然安住在每一當下,內心沒有任何迎拒之心。一般眾生常常會在身體疾病的時候,然後又在那裡抱怨、在那裡瞋恨、在那裡怨天尤人、或是在那裡抗拒、拉扯,疾病反而是會讓你苦上加苦。如果你能夠全然接受,沒有拉扯之心,反而苦會比較少。佛陀臨大槃涅槃前,仍是再三提醒弟子們要「自依、法依、勿他歸依」。不要去抓住任何人。真正善知識只是協助你獨立,協助你自依止、法依止,不會要強化弟子對他的依賴。活生生佛法,不存在任何人的頭腦中;腦海中的,只是一些抽象的名相、概念。活生生佛法真理,一定是當下、現在如實展現在整個大自然、整個法界中,也如實展現在您的身、口、意中。為什幺後面這里要補充說明呢?因為我佛教界目前一種很錯誤的導向,滿嚴重!導向去依止一個法師、依止一個大師都不佛陀的本意,常常認為一種偶像的崇拜你看不到法,因此當時覺得說要講明,希望讓佛教界能夠在回復到自依止、法界依止上面,這樣你的見法、解脫才會快。

  真正的善知識,了知自己只是個指引真理手指,協助你去看透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協助你去看大自然中活生生真理。引導你以「大自然為師」,引導你逐漸回歸大自然。因為我這樣體悟過來,發現這個才是很究竟,而且我發現佛陀耶穌老子他們都是如此,引導眾生回歸到法界,回歸到大自然來體悟「無上甚深妙法」。所以,都只是引導你以大自然為師,你的目標要去看到活生生佛法,不是鎖定在某人的身上,引導你逐漸回歸大自然也就是回歸法界。逐漸溶入不生不死的「空」而解脫自在這是「自依止、法依止」的深義。所謂「法依止」,事實上更深入更正確是要講「法界依止」。如果只是停留在「法依止」,容易又只是頭腦概念哲學名相而已。

  宇宙人生真理、最深的奧秘,都顯露在大自然中,而不是在任何的經典里。(經典只是尋寶的參考地圖,並不是寶藏所在之處。)經典文字都只是指月的手指,記得!宇宙真理法則實相本來就是存在,不是先有經典,不是先有大師,是先有這些真理實相的存在,那些解脫者、大徹大悟的人,他們看到這整個大自然法則然後再把它詮述出來、再把它歸納出來,描述大自然法則的運轉是怎幺樣?現象界一切人事物的運轉法則是怎幺樣?再把它詮述出來,詮述出來有文字記錄也可以,沒有文字紀錄也可以;你有經典也可以、沒有經典也可以啊!但是為了保存那些開悟者、解脫者所講的,於是以文字記下來,才有後來的經典。但是後代眾生本末顛倒的迷執在經典文字上面,有的人甚至講說:依經一字等同魔說。如此被經典文字框住了,你不知道啊!

  所以,我們是要透過經典文字,然後去看到活生生真理實相,如果有問題錯誤地方,是法界錯。還是經典錯?法界不會錯的!不要認為說我經典才是正確的,錯是法界的錯,然後要法界來配合經典的紀錄,不是這樣啦!法界會有錯,真理實相就是這樣,因此佛陀才講: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必然如此。紀錄有錯,是經典文字方面可能有錯,你要透過這些去求真求證,不要被經典文字束縛住啦!你看台北市街道跟你所擁有的地圖有出入,明明我手上的地圖來到這里是有路啊!這里現在怎幺沒有路?你認為這是台北的問題,你是要去房子?還是要去一本新的地圖來?這個比喻大家要慢慢去體會。實相的存在才是正確的,抽象腦海中的概念,別人怎幺跟你講,大師怎幺跟你講到哪裡灣、到哪裡灣,結果你照著那樣碰到好幾次鼻子,你回來罵他;這樣不行啊!也許是我們的理解錯誤,也許是他以前記憶中的跟實際的有不同地方,我們是要以實際的為主啊!

  所以,一切以大自然為師,回到大自然、回到法界來,那是最究竟、最正確的。而你的身心都是自然的一分子,他本身都是在印證「無常」、「無我」的法印,任何經典只是尋寶的參考地圖,他不寶藏所在之處這本書是「邁向究竟解脫寶藏圖」,這地圖的一個指標,是協助你去尋寶,而不是說在這裡面,寶就是在自然之中、在你身心之中。

  淡中知真味,常里識真人,至人只是常。老子在你面前出現一百次。你也不出老子的蹤跡,除非你已通達「無為」之道凡夫都想要成為不平凡、想成為聖賢解脫智者,只是回歸到成為平凡的人。這里我們引用兩段話來讓大家參考,第一段就是引用王國的人間實話跟大家分享,他把尋尋覓覓的人生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昨夜西風凋必速、獨上西樓望盡天崖路」,第二個階段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不斷在找法、覓法、實修,一直在修,為法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階段。第三個階段「眾里尋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慢慢去體會,跟禪宗所講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個階段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像我們謝大師有一時間也很想專研中醫,但是當他後來體會到生死大事很重要之時,我什幺都可以放啦!真的就是要解脫這是正確的、很好有一次記得我剛進到中鼎大門,還沒有上樓梯,這里有一位經理,記得他就跟人家講說其他的同事上有要去,他那時候就講:啊!解脫生死大事比較重要啦!我不去啦!因此他要上來上課。當我聽到那些話,我覺得不錯。你當到經理的,還是能夠放下晚上的交際應酬,然後也是有上來聽。因此要經過「為伊消得人憔悴」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才能夠找得到啦!

  另外,這是蘇軾的「廬山煙雨」這句偈,也滿有意思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時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廬山煙雨浙江潮」這是第一個階段,人家講說廬山的煙雨與浙江的潮都是很迷人的,哇!很壯觀!聽說你這一生這一世沒有去看到,會遺憾終生喔!一定要設法去看。所以,你平常就百般設法一定要去看,「未到千般恨不消」,當你沒有看到廬山煙雨、沒有看到浙江潮以前,人家告訴你那沒有什幺啦!你就不死心,你就是「千般恨不消」啊!跟你講說解脫就是回到最平實、平凡、平淡生活解脫就是回到成為平實、平凡、平淡的人涅槃彼岸就是在這里,但是你就是恨不消啊!未到千般恨不消。中間過程就是要不斷的尋尋覓覓,告訴你說要「無為」才能體證到法流,但是你沒有十八般武藝通通耍過,你就沒辦法體會到何謂「無為」,沒有十八般武藝通通讓你玩過,你就不死心。所以「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等到你到那裡看了之後,才發現也是如此嘛!就是這樣啊!廬山煙雨浙江潮,當你看了之後,人家講的很多都是當你實際看到之後,發現實際就是這回事啊!因此你的心也恢復到了平凡、平實、平淡。但是在我現在跟你講:解脫可以在這一生這一世就做到,而且就是在平常日常生活之中,平凡、平實、平淡裡面,彼岸就在此岸,可以不用修行,但是你是「未到千般恨不消」啊!你內心放不下就是要、要、要,一直要求、一直要追,但這是很正常的過程如果你的善法欲沒有出來,沒有真正用生命去找、沒有積極去找,你沒辦法回到平凡、平實、平淡的。如果沒有經歷過用生命求法去找法的過程你說現在就過著平凡、平淡生活你還是一樣啊!凡夫一個。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你只是在逃避而已。

  所以,當你真正經歷過這樣的洗滌之後,才會甘於平凡、平實、平淡,經過真正大死一番之後,才能夠溶入不生不死世界,就是「至人只是常--反璞歸真」。以後也許我們有因緣會講老子道德經》,事實上在1977年就看老子道德經》,當時也以為懂啊!也以為知道啊!但我是在1975、1976年當時,都在佛經的《金剛經》、禪宗方面的書,包括《六祖壇經》這些,當時也以為老子道德經》好像講得比較不切實際!比較玄啊!覺得說子的體證不如佛陀!因此當時以為看懂啦!結果到1999年,經過22年之後,當有一些體會之後,經過整個佛法不斷覓道、求道、修道,到後來當因緣一些轉變之後,再回來看老子道德經》,才發現老子實在太厲害了,智慧之高啊!真的是無法可說他對宇宙整個的透徹了解,對眾生心的了解,現在任何的心理學大師沒辦法跟他相比的,真的!所以,以後我們有因緣再來分享老子內心世界

  對於佛陀我們現在沒有褒貶之意,而是說佛陀展現出相當大的大慈大悲,把這一解脫路講得很詳細、很清楚,老子也不是說他不慈悲,而是老子講的很精簡、很扼要,但是卻非常重要,他直接講述核心事實上,佛陀成佛的足跡與老子比較起來,佛陀的足跡還比較容易看得到,因為佛陀會講很多的有為法,有為法的足跡是我們比較容易看得到,然後佛陀是透過這些有為法,讓你再契入無為;而老子就直接講無為、講空、講道。因為他講的很深,因此老子中國來講,就沒有成為一個教的教主,後來有道教方面,道教老子所講的,你把老子當成一個神、一個仙,在那裡所謂修道那些,跟老子所講的道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真正的解脫之道佛陀講的很清楚,老子核心、無為、道、空、宇宙本體眾生的實相……方面講的更具體。以後我們有機緣再詮述這些,大家就可以更清楚的體會到,為什幺佛陀涅槃、無為、空甚深甚深,以後我們可以再分享。

  事實上,都可以讓大家對究竟解脫方面體證得更深入,當然講這些我是覺得老子代表東方,尤其代表中國人的智慧,在老子身上展現出很高深的人智慧老子卻是以最平凡、平實、平淡的,把它顯露出最高深、最玄妙的。在老子整個道德經裡面,都沒有講那些迷信方面的,沒有講那些神通鬼怪方面的,沒有!因為老子對整個宇宙方面了解得非常深入,因此自我都完全消失,他也看到縱使我神通廣大,對宇宙來講、對大自然來講,都只是雕蟲小技啊!所以,完全沒有我慢,就是溶入整個法界裡面,跟整個法界一起脈動。所以,就是真正的體道、悟道行道解脫自在的一位智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