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四章 溶入一體世界─體證《心經》

第卅四章 溶入一體世界─體證《心經

  當初在編著這一本書時,就引起一些爭議,認為在《阿含經》裡面,怎幺把《心經》納入呢?認為有《心經》在裡面,變成是一個缺點、一個污點,應該只要以《阿含經》,這樣就好了。但是,當時因為我個人覺得《心經》在聞、思、修、証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是詮述証果的世界、証果的內容,很具體將之描述出來,如果沒有把《心經》編入,在《阿含》裡面雖然有談到類似《心經》方面的內容,但還是不夠具體,於是把它編列進來,這樣可以讓《阿含》裡面的深義,更能夠發揮出來,更可以顯示出《阿含》裡面所講的,『空、涅槃、無為』方面的深義。

  (第一節)「所謂佛者,雲何為佛?為是父母制名?為是婆羅門制名?」有人就佛陀:你稱佛陀,到底佛陀的本意是什幺呢?是你自己稱的呢?父母親給你的呢?還是宗教名稱呢?佛陀時就對佛有一簡單的詮述。「佛見過去世、如是見未來、亦見現在世,一切行起滅。明智所了知,所應修已修,應斷悉已斷,是故名為佛」這就佛陀對於什幺是佛,作一個簡單的定義。我們一般提到佛,眾生都是想說「啊!我要成佛!」結果就一直把佛變成一個超級的大偶像,佛的具體內容是什幺不知道,結果就變成「喔!我要修得變成三頭六臂啦!金光閃閃啦!金色身啦!毫毛多少、多長……」都是在外相上面執著

  事實上,佛陀、「佛」本來的意思就是一個音譯,本來就是一個覺悟者的代稱,覺悟者也就是覺醒者,本來「佛」只是一個覺醒者的代稱,但是眾生很容易文字相卡住,於是誤解說覺醒就是成佛之後,都完全醒過來,他不會睡覺,睡覺也是假的,他不能睡覺、也不會睡覺……,不是啦!縱使你24小時都不睡覺,沒有了悟真理實相,還是成不了佛。因此,覺醒是因為原來對於實相方面不了解,在顛倒夢想世界,現在呢?覺悟到了真理實相,然後遠離顛倒夢想而成為一個覺悟者,我們稱之為「成佛」。以一般我們常用的一個名詞,就是說「得道」,叫做「得道高僧」,所謂「得道」,不是你真的得到什幺,而是你了悟了真理實相,才叫得道。佛陀對於成佛的一個簡短定義,就是一個覺悟者,他見到不管是過去、現在,或是未來,「一切行起滅」,現象界、緣起現象界,都是不斷的生生滅滅、生生滅滅,這是相當重要的「諸行無常」,告訴我們徹証「無常法印」。一個覺悟者、成佛者,就是徹証無常法印,了悟緣起法。

  「明智所了知」一個有智慧的人,他了悟、了知「所應修已修」,已經是經過很漫長的一種不斷求道、覓道、修道,然後「應斷悉已斷」,十個結通通斷了,因此「是故名為佛」這裡告訴我成佛的具體內容,一個就是要了真理實相,再來走在正道上,不斷的從「有為法」邁向「無為法」,從有修、邁向無修,再把那十個結一一的斷除,這樣就成為佛。

  「歷劫求選擇,純苦無暫樂,生者悉磨滅,遠離息塵垢,拔諸使刺本,等覺故名佛」這一經文雖然很簡短,但是非常重要!尤其當我看到佛陀講出「歷劫求選擇,純苦無暫樂」喔!那時候很震撼啊!以前在看這個文字,不覺得它很重要,到後來、體悟到這些,超越二元對立之後,才知道原來佛陀告訴我們,如果沒有超越二元對立,在二元對立世界你是沒完沒了的。你一直在滾滾紅塵,一直在娑婆世界裡面二元對立,永遠對抗個不完啦!因此佛陀很感慨講出很深的體悟。「歷劫」就是過去一直都在二元對立裡面,然後「求選擇」啦!在那一種世界、那一種心境呢?「純苦無暫樂」啊!所以「生者悉磨滅,遠離息塵垢佛陀了悟緣起現象界的生生滅滅,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真理實相。「遠離息塵垢」他看透了實相之後,遠離過去的顛倒夢想,把過去的錯誤的抓取都放下了,把過去的無明行--貪、瞋、痴那些「塵垢」,統統凈化了。「拔諸使刺本」而且也拔掉那些會貪、牽引著自己的那些,以前都是成為境界的奴隸,現在呢?當你了悟真理實相之後,就不再成為境界的奴隸,像一隻牛被穿鼻孔這樣,牽著往東就向東,牽著向西就往西,也就是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了,因為他了悟真理實相。「等覺故名佛」「等覺」就是來到「平等」,以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的境界,就是超越一切的二元對立,等覺、無上、正等、正覺

  【法義分享】「歷劫求選擇,純苦無暫樂」這是自我」從一體的實相世界,劃分出自己想要的夢幻世界自我劃地自限之後,從此活在二元對立世界→落入無邊的苦海。在還沒解脫以前,通常都是在「歷劫求選擇」的階段,不要自以為說:我沒有!我沒有啦!……記得!証到三果的人都還有,眾生就是硬要在一世界劃分,然後一邊就是「要」的,這是「不要」的。如果硬是如此劃分,然後你要的,就認為是美的、白的、好的、善的……,你不要的呢?就把它界定為丑的、黑的、壞的、惡的……,就這樣。當你用「自我」去界定之後,就會一直怎幺樣呢?你所要的,就會一直去追;你所不要的,就會一直去逃、一直去避。你的心都是在追啊!抓啊!逃啊!避的這一世界裡面,一直停不下來。

  於是你所要的、所要追的這些,就認為是吉啊!樂啊!你所不想要的這邊呢?就認為是凶啊!苦的啦!你不想要啊!……就這樣。整個世界世間的所有沖突都是這樣,一直在二元對立,包括從最小的單位開始,從一個家庭、一個公司、一個鄉鎮、一個政黨、一個國家……,都是一樣,一直在二元對立世界裡面,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然後去界定。再來,這樣的一個界定呢?每個人所界定的內容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自我都不一樣。所以,不要以為你標準跟他標準一樣,不一樣!

  「好、壞、美、丑、是、非、善、惡、聖、凡、凈、不凈、高、低、大、小……」所有二元對立觀念都是人類頭腦的產物,都是被「自我」所劃分出來的。實相世界是--包含一切,包含所有相反的兩極;整個存在是--一體無分別。但是自我卻不喜歡這樣的世界他有很多的要與不要。自我所「要的」就歸納為--美、好、是、善、聖、凈、高、大、優……,然後儘力的去追求。自我所「不要的」就打入黑五類--壞、丑、非、惡、凡、不凈、低、小、劣……,然後儘力去排斥,趕快設法「劃清界線」。自我就這樣一直在構築理想的「夢幻世界」。凡夫在構築他的夢幻世界,修行人是在構築他的夢幻世界

  這裡提供你一面很深、很深的鏡子,隨時要回來反觀,隨時要回來照見,因為我很容易就落入在二元對立世界裡面,然後不知道。眾生總是這樣,我只要白天、不要黑夜,我討厭黑夜,如果你不容許黑夜存在,白天怎幺來呢?再來,我只要春天,我不要冬天,如果沒有冬天,怎幺會有春天呢?再來慢慢引申很深的,很多你把它界定是凶的,事實上這些對法界來講,它都是平等的,眾生不了解這些,就會做很多的符術、咒術、法術,然後一直要去對抗它,就好像說你做很多的這些咒術、法術,然後要把黑夜驅除掉,請問:你要把黑夜趕到哪裡去?你要把冬天趕到哪裡去?……,好好去體會,就會知道什幺叫做二元對立,以及什幺叫做超越二元對立

  凡夫在構築他的夢幻世界,修行人也同樣是在構築他的夢幻世界。有的人能夠同意這一句話,但是你同意,也未必代表你已經體悟到、証悟到,有的人就不同意,認為說修行人怎幺會是在構築夢幻世界呢?為什幺說修行人是在構築夢幻世界?最主要就是一般人如果是用「自我」在修,就是一直在構築夢幻世界,「自我」是要有所得、有所成,它要獲得肯定,它要有所展現、要有所展示,於是一定想說越修越厲害。但是,只要有自我」,你所修的這些,都是一直在構築你的夢幻世界。至於要怎幺樣才能夠到達不是在構築夢幻世界呢?也是必須要先經過「有為法」的修,必須經過這些夢幻世界之後,有一當你醒過來的時候,才會體會到:「喔!什幺叫做修行人是在構築夢幻世界?!」

  凡夫都會一直想要成聖成賢,但是解脫者呢?他是回歸到成為平凡、平實、平淡的人。一個解脫者是返璞歸真的,但是沒有經過很多的實修實証,沒辦法返璞歸真的,沒辦法很容易說全然放下,全然來到平凡、平實、平淡,不容易啦!如果沒有經歷過,你不會那幺容易放下的。凡夫都是自我好惡標準去界定一切,一般眾生好惡標準都是自己的好惡標準去界定一切,然後順我則是、逆我則非,就像藏鏡人所說的「順我則生、逆我則亡」。但是,凡夫、我們一般人都是這樣,符合我們的意思,我們就認為是對的;不符合我們意思,我們就認為是錯的。

  「界線」就是沖突、戰爭的導火線。你的內心裡面有多少個界線,戰爭、沖突的危機就有多少,因為界線就是二元對立,只要有對立,你的沖突、矛盾就會存在。你的內心裡面如果框框越多、界線越多,沖突就會越多,界線就是沖突、戰爭的導火線,「自我」所造成二元對立世界,就是無邊的苦海佛教所講的苦海,就是「自我」所去構築的夢幻世界,叫做苦海,不是外面的世界,不是說娑婆世界苦海,不是外面的世界苦海

  「等覺」就是泯除一切二元對立觀念,「溶入」不可思議的一體世界(但不是凡夫想像的沒有是非善惡觀念)。當我們在講述這些,有的人就會想說《阿含》或是解脫者,就好像都沒有善惡因果,怎幺界定呢?如果超越一切二元對立,好像都不知道什幺是非善惡啊?不是這樣的!不知道是非善惡你是無知啊!愚痴啊!不可能成佛啊!現在所要區分一點的就是,一般人與解脫的是善惡觀念是怎幺樣呢?兩種的區別在哪裡?一般眾生是從自我」出發,而解脫者是「無我」。其次,眾生所界定的是善惡之後,你是有貪、有瞋,解脫者所認定的是善惡,他清楚的知道,但是他背後沒有貪、沒有瞋,他也是一樣了悟。

  這兩者有什幺不一樣呢?一般眾生是從自我」的範圍立場去界定,順我則是、逆我則非,你所界定的是非與事實會不會相符合?跟事實是有出入的。你所界定的「是」,未必是真正的「是」;你所界定的「非」,未必是真正事實的「非」;你所認定的「善」,未必是真的「善」。只要你有自我」,你所認定的「惡」,未必是真正的「惡」,因為你是認為跟「自我」有所砥觸、違抗,你就認為「惡」,但未必是真正的「惡」。當眾生界定是的或是善的,你就起貪;然後當你界定是非的、是惡的,你後面就起瞋。一個解脫者一樣清楚的了悟是非善惡,但是他是從無我」的立場出發,也就是沒有貪、瞋、痴,他的心是一面很平的鏡子他能夠如實觀。解脫對於是非善惡,他是一個如實的觀察,而眾生呢?是見不如實、知不如真。因為只要有貪、瞋、痴,你所看到的未必是事實,跟事實是有所出入,而解脫他是如實,因為他本身沒有「自我」,不是從自我」的立場去出發。

  解脫者認定的是與非、善與惡之後,他不會去貪或是起瞋,就像陳進興的一個殺人惡魔兇手,一個解脫者一樣清楚了悟這樣的事情你做這些事情會惡有惡報你會受苦報,他也知道這件事情是壞的、是不好的、是不應該的,但是一個解脫者對陳進興不會起瞋,他知道這樣做不好、不對,但是為什幺陳進興不對卻還對他不起瞋呢?因為一樣慈悲善待他,如果有因緣,也希望能夠讓他一條生路,讓他能夠改頭換面,讓他能夠重新做人,就算這一世必須接受法律的制裁,也沒關係!在他的心田裡面,讓他種下慈悲善良種子,用愛來感化他。所以,解脫者是沒有這些貪、瞋的,不是說一個解脫就不知道是非善惡,不是!他一樣清楚知道。這樣作一個具體的劃分,大家就更清楚的了解,不然有的人會混淆,認為說「溶入」一體世界之後,好像是非好壞就都不知道、不會劃分,不是這樣!

  (第二節)「當為汝說無為法,及無為道跡。諦聽!善思!雲何無為法?謂貪慾永盡,瞋恚、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無為法。雲何為無為道跡?謂八正道分,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無為道跡」此處經文很簡短,但是這一經卻是很深,如果越深的,講的都這樣越簡單,通常很長的經文,不如《心經》的幾句話老子才講五千個字就把整個的真理實相,眾生的種種心態都描繪出來。所以,我們如果從文字上面來看,實在無法了解這裡所講的無為、無為道跡,到底講的是什幺?從文字去理解,你以為知道了,但是事實必須要你親証、才會知道。

  從經文表面上是說雲何無為呢?」「無為法」就是貪、瞋、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無為法」於是一般眾生就會想說:好啊!我努力去斷貪啊!斷瞋啊!斷痴啊!這樣就能夠來到「無為」,理論上是這樣,不錯!但是你也要經過如此過程也要經過如此階段。但是當你真正努力在斷貪、瞋、痴的時候,這是有為、還是無為?還是在「有為」。不管你多幺認真在斷貪、瞋、痴,還是在「有為」的世界,而且你的去斷,現在講到微細的,但是不是說不要斷,你還要去斷,但是你必須經歷過有為,到後來才會來體會到何謂無為的斷貪、瞋、痴,經文應該是要反過來了解,不是說努力斷貪、瞋、痴之後,才來到「無為」,這是一個過程

  當然,你要經過斷十個結,一個結、一個結的慢慢斷,到後來是會契入「無為」的邊緣,然而你必須經過一番的下工夫當你真正體証到無為,才會完全的斷除貪、瞋、痴。這裡所講的是貪、瞋、痴永盡,不是一時壓制下來,不是一時的解脫,而是一個永盡。「永盡」是代表是十個結完全的消失,要做到這種境界,必須是體証到「無為」的人才能夠來到「永盡無餘」。証到三果的人,都還沒辦法永盡無餘,你要証到四果阿羅漢、契入無為,這樣貪、瞋、痴、一切煩惱才會永盡無餘,也就是來到解脫自在世界

  「雲何為無為道跡?」從文字上面好像說走上八正道就會來到無為的世界,但是其實真正的意思就是,當你真正體証到四果阿羅漢才會真正走在「無為」的八正道上。真正証悟到四果阿羅漢的無為世界才會真正走在正道上,在你還沒有証到四果阿羅漢以前,在三果以內的,你所修、所走的八正道,都還是在有學位的階段,都還在學習走在正道上。不是說我知道八正道我也會講八正道,然後就是已經走在那個道路上,不是這樣的!都還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如無為,如是難見、不動、不屈、不死、無漏、覆蔭、洲渚、濟渡、依止,擁護、不流轉、離熾焰、離燒然、流通、清涼微妙安穩、無病、無所有、涅槃亦如是說」在南傳大藏經裡面,這裡的每一個詞句都是代表一經,事實上這些詞句都是在詮述宇宙本體「空」的特性,因為光從文字上面,你是體証不到的。一個人有體証到宇宙本體「空」,然後他跟「空」相應,因此他所展現出來的,就是這樣的一個「難見、不動、不屈、不死世界」。

  「如是難見」就是眼睛、嘴巴、頭發這些,這是代表現象界的一切,現象界的一切是容易見到,現象界的這些都可以觸摸到,包括說黑板、白板,我們的身體、麥克風這些,你所可以觸摸得到的,就是它有現象出來,你可以看得到,就可以看到生生滅滅的變化,但是這一經直接講的「空」,宇宙本體這個「空」的特性,因為有「空」的存在,才能夠容納現象界的存在。這一章在實証方面是很重要的,因為有「空」的存在,所以才能夠容納「有」的存在;因為「空」裡面無聲,所以才能夠容納有聲;因為「空」裡面無色,所以才能夠容納有色……,其他的以此類推,這是滿重要的。「空」裡面沒有聲音,所以才能夠容納有聲音;「空」裡面無色,所以才能夠容納有色。

  就好像我們這一桌子它是屬於實體的一個存在,一個色界東西的存在,為什幺這一桌子,它能夠存放在這裡呢?因為本來這裡它有一個空間,它沒有東西在這裡,因此這張桌子才能夠在這裡,但是色界本身是有排他性,色界物質是有質有礙,就會有排他性。所謂「排他性」,就是我這一桌子、這個空間,這一桌子佔用之後,這個地方沒辦法同時容納兩個桌子在這裡,因此物質是有排他性的。但是「空」呢?無色呢?它是沒有排他性的。後面所講的這些形容,都是在宣說「空」的特性,所謂「難見」,為什幺說「難見」呢?現象界的這些,你可以觸摸、可以看得到,但是「空」呢?你不容易觸摸,不容易看得到。

  我們平常眼睛在看,都是直接從這裡投射過來,然後直接看到身體的存在,很容易一看就看到現象界的存在,但是現在去感覺、去看,看到你跟我之間的「空」,你要去感受到喔!你跟我之間的一個距離、這個「空」,除了用眼睛看,還要再去感受、感觸到這個「空」、距離的存在。前面白板的字,以前你都是直接看文字、看白板,現在要去看到你跟白板之間的空間,因為不容易看到這之間的距離、這個「空」,無色界不容易看到,因此叫做「難見」。必須要先看到現象界的這些,才能夠看到無色界的。

  「不動、不屈、不死都是在描述因為有「空」的存在,本體就是這樣「空」啊!因此「不動、不屈」啊!「空」裡面怎幺樣折磨它,還是一樣「不屈」,而且「不死」。現象都會告訴我們不斷的生滅,但是只有「空」,描述「空」的時候,才會用到「不死」的詞句。一個修行人要來不生不死世界也就是一定要體証到「空」。「無漏」、「無漏」,有沒有漏?一定是有一個對比,一個是有內、有外,而且它有一個界線,這樣才會說從內、漏到外面。「無漏」是因為「空」本身沒有界線,不管你流到哪裡,不管你到哪裡,它都是一體。「無漏」都是在形容這個「空」,它沒有界線的。

  「覆蔭」就是說當你體証「空」之後,就像在炎涼的夏天,在大樹下乘涼,會覺得:「哇!很清涼啊!」「洲渚」體証到「空」,就像說原來你是大海中飄泊的浪人你現在找到了一個可以依靠的地方--一個「洲渚」。「濟渡」能夠讓我們從生死的此岸渡向涅槃彼岸。「依止」佛陀要我們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法依止。真正的「依止」是宇宙本體的這個「空」,才是最終的「依止」。「空性」與「空」,還有「法」與「法界」,有什幺不一樣?前面章節的課程都已經有講述,現在要把這些再叫出來,然後再去體會,才能夠體會到「依止」,不只是「法依止」而已,還要透過「法依止」之後,再要來到「法界依止」,只有本體才能夠為你的真正皈依處,只有流浪人回到真正的家,才會感覺到溫暖、安心,因此「家」是一個實體的存在,那些就是法界是一個實體的存在。

  如果是說法,就只是一個抽象的觀念與描述,像我們描述說這個家是溫暖的、甜蜜的,這個家是很舒服……,但是你再怎幺形容那些名詞,都是要鼓勵你回到這個溫暖的家,不要再天涯流浪,這樣而已。因此,所有的法印,「三法印」、「四聖諦」,都是要引導你回到實體的這個家。真正究竟的解脫,一定要來到真正的「依止」、最終的「依止」,一定要來到體証到這個「空」。只有實體的存在,才能夠成為「依止」的地方你要真正回到家,才會感受到實際的溫暖;你要實際喝到水,才會止渴,不是說在那裡想像,不是說在那裡畫梅止渴,一定要實際喝到,實際做到、實際回到,這樣才會真正的安心自在

  再來「擁護」,因為就好像你回到那裡,就是天人「擁護」,就是大安心、大自在。「不流轉」與輪迴是一個對比,一個體証到「空」的人他是斷除生死輪迴,叫做「不流轉」。「離熾焰、離燒然」兩個意思都一樣,如果一個人在外面流浪,你還找不到家,你的內心是很苦悶,就好像一把火在燒。當你真正回到家,就是涅槃界的家,就是實體存在的「空」,就是涅槃界的家。當你真正回到涅槃界的家,這時候就清涼啊!安心自在啊!於是就是「離熾焰、離燒然」。

  再來「流通」,為什幺說「流通」呢?並不是說一個契入涅槃的人,就是這樣在打坐打坐到後來,像植物人一樣都不動、才叫做涅槃,不是啦!也不是說契入無為的人,什幺事情都不做,然後一直就坐在那裡都是在那裡入深定、打坐,不是這樣!真正的涅槃、真正的解脫者,他是生動、活潑的,而且他的生命才是真正的活起來,真正的一種泉涌,因此「流通」就是顯示一個解脫者的生動活潑,而且生命每一天都是嶄新的生命每一天是一個新鮮的生命他是流通的。

  再來清涼」,因為他已經來到涅槃界,於是就是清涼自在,沒有那些煩惱、苦惱。「微妙」進入解脫涅槃世界它是微妙的,不是用語言所能夠形容,你要「唯証乃知」,來到這個世界是很「安穩」的。「無病」「病」就是代表煩惱,契入一個解脫涅槃世界,來到沒有煩惱、沒有痛苦世界。「無所有」眾生就是看不到、看不清實相,才會一直抓那個我的、我的、我的,只要還有「我」,就會抓很多的我的、我的。當你有一天體証到「無我」,也會體証到「無我所」,因此你不會去抓我的、我的。當你全然放開,才能夠得到無限,涵義很深!要慢慢去體會。只要有所抓、有所得你就是有限;你要得到無限,就是要能夠全然的放。這裡所講的「無所有」,就是你能夠全然的放,才能夠有無限,來到這裡的世界,就是涅槃境界事實上,北傳的《心經》,就是在這一經,作一個更具體而生動的詮述,就是在詮述這些世界

  【法義分享】本經事實上是二三十經的濃縮,經中所提的「無為、極難見的、不動、不屈、不死、無漏、依止…………安穩、無病、無所有、涅槃這是佛陀百般設法從不同角度來描述「空」的玄妙這是究竟解脫者所體証、所「溶入」的世界。今天一般人很容易很容易產生錯誤觀念,就是否定本體--「空」的存在,一直不承認它,然後也看不到它,就認為說佛教不談本體,結果一個實際存在的「空」,後來就變成一個空洞,還有變成「頑空」,變成「斷滅空」,變成「空性」以及「性空」。大家排斥了本體的這個「空」,不去看到實體存在的貢獻,結果變成把這個「空」,變成一個抽象的概念,變成一門學問,變成一門學術就不斷在頑空、斷滅空、壞空……,都是在那裡探討這些「空」,不然就是空性、性空。

  但是,不管是空性或是性空,這些都是人類頭腦歸納的一個哲學名相,你在名相上面再怎幺繞、再怎幺解釋,如果沒有回到本體上面,還是不知道如何安其心。所以,佛教所講的第一義空經,都是直指宇宙本體;《心經》所講的「空」,也都是直指宇宙本體當你了悟「空」的特性之後,你的心就會跟這個「空」相應。當你真正體悟到「空」,就像老子所講的「道」,當你體悟到「道」的特性,體道、悟道就會行道。體道、悟道之後,了悟這個「道」、了悟「空」的特性就會展現出「空」的特性,「空」是無邊無際,因此也會展現出無邊無際的心胸,「空」是如此的安穩,因此你也會展現出很穩定、很安穩,就是體道、悟道行道才是真正的得道。

  「空」本無名,你要貼上什幺標籤都可以。佛教就用「空」來形容,你要改用其他名稱也可以,不一定要執著文字相上,你用「無極」也一樣,「無極」就是在形容這個,「道」也是在形容這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陀明知不可?,但因悲愍故,還是勉強說了。然而「真理」一旦落入「語言文字」,眾生就馬上把真理變成腦海中的一個名相、一個概念又是「見指不見月」,又是見諍不斷。結果又是在空性、性空、頑空、斷滅空,一直在探討。「空」一旦說出、形成文字眾生馬上就把「空」變成腦海中的「空性、性空、頑空、壞空、空無邊處想」,包括說四禪八定裡面的第五定,空無邊處想、空無邊處定,都還是在禪相裡面,在「自我」所想像出來的一個世界,因此「空無邊處定」又叫做「空無邊處想」。但是這樣的「空無邊處定」,跟實體的存在世界,是不一樣啊!因為在禪定裡面的「空無邊處想」,還是在有為、有修所想像出來的一個世界,這個是實體存在的世界

  這一章的課程要完成很不容易,狀況百出!真的就是不斷在考驗。「空」一旦說出、形成文字眾生就馬上把「空」變成腦海中的「空性、性空、頑空、壞空、斷滅空、空無邊處想」。空的特性之一--「涅槃寂靜」,一旦落入語言文字,很快就被頭腦轉變成為一個哲學名相、一個概念,或規劃為未來理想世界、或變成為私人的秘密武器,包括「空」或是涅槃,經過那些體證者講出來,後來的人不是用體證的,是聽聞之後、然後就以為說:我知道了!我懂了!結果這個「空」,又變成你頭腦裡面的一個空洞的名相--空性、性空的空洞名相。包括涅槃寂靜,包括老子所講的「道」也是一樣,「道可道,非常道」,「空」一旦說出來,眾生就是變成頭腦裡面的一個概念

  所以,解脫道一旦說出來,眾生是在「有為法」,又是在文字上面一直在鑽研,於是真正的解脫道,很快又被淹沒掉了。真正佛教所講的「空」,很快又被曲解掉,因此我們一定要回到實際的實相存在,記得!是先有「實相」,然而什幺叫做實相?佛教還有很多人把這個實相,又變成很深很深的在解釋,實相就是實際存在的相貌,不要把實相又變成一個抽象,實相是實際存在的一個相貌。先有實相的存在,然後這些智慧者、解脫者,他們是如實觀察實相存在的特性狀況、性質、特徵之後,然後把它做一個語言文字的一些詮述。實相就是我們用幻燈片,在跟大家分享的「大地風雲經」,本來是沒有經典文字解脫也不是依據著某部經、某部文字,然後而徹悟

  真正的解脫,一定要看法界,看到法界或是大自然的這些實相;整個法界、大自然這些實相展現出來,就是一直在宣說無常無我涅槃寂靜,因此這些解脫者、智慧者,都是如實觀察之後,然後用語言文字表達,後來的人把它形成為後來的經典,包括說這些開悟者、解脫者也好,語言文字經典也好,這些本來都只是「指月的工具」,這些都只是指你去看到實相而已,如果你看得懂「大地風雲經」,可以體會到禪宗所講的「不立文字」深意,你可以不用任何經典的,因為實相的存在,就是一直在勛說「三法印」,但是我們後來的眾生對實相都搞不清楚了,結果就一直在偶像崇拜,在人相上或是在語言、在文字,或是在經典,尤其這兩個特性是最普遍的,都一直在經典文字上面考証、鑽研,不然就是把人相、偶像抓得很緊,像這樣都停留在人相或是經典,表示你都沒有看到實相。這是很重要觀念,這些都只是「指月的手指」,我們要去看到實相,實相就是眼前存在的這些事實真相,這些處處都在宣說無常無我涅槃寂靜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如果能夠超越自我所構築的二元對立世界,當下涅槃彼岸就馬上現前。「無為」才能夠超越無門關,「無為」才能夠契入涅槃,「無為」才能夠溶入等覺的世界、一體的世界。所以,無為、無我無常涅槃都是本來就存在,你只是把心靜下來,去發現事實而已,尤其是涅槃寂靜,不是說你去一直很努力修,修到後來才涅槃寂靜,才跑出來啊!太陽本來就一直在照射著,太陽本來就送陽光給你,也送能源給你它是本來就存在啊!不是說你很努力修行之後,光明才跑出來,因此大家要慢慢去體會,什幺叫無為、無修、無証。

  (第三節)「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有為」就是現象界。現象界的一切一定是生、住、異、滅,符合緣生緣滅的法則。「有為」,包括就是一切的造作也都是,一切有為法這些都是,因此《金剛經》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因此「有為法」,就是不斷的生、住、異、滅變化。「無為」就是指「空」,這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這是無分別、非緣起法。佛教所講的非緣起法、無分別、不生不滅都是直指本體的「空」,除此之外,找不到不生不滅的。

  有為者「若住、若生、若異、若滅」,那個「若」是很傳神的,你要好好去體會「若」字,是在宣說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它是有生有滅的變化,但是事實上只是型態不斷的在變異、變異、變異,這是有助於大家從生生滅滅裡面去體悟「不生不滅」,從增增減減裡面去體悟「不增不減」。

  (第四節)佛陀就問舍利弗「汝今諸根清凈,顏貌與人有異,汝今游何三眛呢?」佛陀發現舍利弗今天的容貌特別安祥、特別快樂佛陀就問他「游何三眛」呢?舍利弗就回答:「唯然,世尊!我恆游空三眛」就是大乘常講的「常游畢境空」,都浸泡在「空」裡面,但是卻不是空洞、頑空,而是說他的心隨時都與「空」相應,你本來就浸泡在「空」裡面,但是在你不知道之時,一樣還是孤伶伶的一個,心胸還是狹窄、沒有打開。如果有一當你了悟真理實相,你的心胸、視野打開之後,你的心與「空」相應,此時就跟「空」溶為一體,就是進入「恆游畢竟空」。

  這時候佛陀就告訴舍利弗:哇!太好了!太好了!「善哉!善哉!舍利弗!」你今天能夠「游於空三昧。所以然者,諸虛空三昧……」這裡補充幾個字,在各種三昧中,「虛空三昧者最為第一」。如果有人「其有比丘虛空三昧」,「游虛空三昧」就是說你都浸泡在「虛空三昧」裡面,心都與「空」相應。如果你的心能夠與空相應,這樣的人就會怎幺樣呢?他會來到「計無吾我、人、壽命亦不見有眾生相」就是《金剛經》所講的,都是體証涅槃、無為、空的世界當你來到那種世界,是會體証到「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會來到「無我」,人就是人相,壽命就是壽命相。

  「亦不見有眾生相」《金剛經》、《心經都是在解釋《阿含》裡面的深義。「亦復不見諸行本未」已經體悟到了不生不滅,體悟到了「若生、若住、若異、若滅」。「已不見,亦不造行本」因為遠離了顛倒夢想,沒有無明行,沒有無沖動,已經脫離生死輪迴。「已無行,更不受有」他已脫離生死輪迴。在上課期間,有時候如果一再重復提的那些,都是表示非常重要的,因此不要以為說:我懂了!我會了!我知道了!……如果還沒有深入骨髓,你的「知道」,都只是在頭腦知見而已,必須要不斷的反覆咀嚼、反覆去聽,包括說我們整個課程的這些,都要一遍一遍的聞、思、修,一遍一遍聽聞聽了之後、然後再修,這樣才會體証的更深。如果有越用功去聞、思、修,後面的証量就會越高,因此不要得少為足,不要說:這個我知道啦!我會啦!沒有那幺容易的。

  如果一個人得到「空三昧」,心能夠常與「空」相應,「亦無所願,便得無願三昧」此時他會來到「無願三昧」,這裡要講三個「三昧」,就是「空三昧」、「無願三昧」、「無想三昧」。如果大家能夠了解,就不會去抓人相,記得!你的目標不要鎖定在「指月的手指」上面。所以,你們的目標不是在我身上,你們目標是在佛陀身上目標也不是在經典上面,經典是一個地圖,協助我們去看到、找到實相、認清實相,我也是個協助你去認清實相,這樣而已。真正見法,要來到以大自然為師這是很重要過程階段,如果說我們今天在中鼎這裡結這些緣,大家有緣,我只是協助你,記得!協助你回到以大自然為師。如果我們相處一年之後,你還一直緊抓著一個人相,沒有去從大自然去見法,表示說你還沒有掌握到要領。所以,協助以大自然為師,處處體悟「三法印」、體悟「四聖諦」,到後來大自然就是法界,到後來才能夠法界溶為一體。

  當你越了解、越了悟,到後來才能溶為一體,因此目標不是放在我身上也不是在人相上面,大家要從大自然裡面,去處處見法,這樣的話,現在先講好、交代好,如果有一天我隱居起來,退隱了、消失了,你們一樣處處都是有以大自然、以法界為師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我什幺時候隱居、什幺時候退隱,都不一定啊!我是想把「阿含解脫道」講完,然後再來老子道德經」,大概半年左右,再來就準備要退隱,有必要的時候,我再出來這樣。另外,如果我沒有退隱,你們的目標會放在我身上就不容易見到法,因此我不希望你們抓人。所以,有時候我要消失,你們才能夠入「空」,才能夠真正來到法界見法,才能夠真正很快的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常游畢竟空。

  只要大家能夠在法界見到法,法就不會消失,法就會繼續流傳,這裡要講的就是一個「空三昧」,一個是「無願」,再來是「無想」,就是所稱的「三三昧」。因為這三種三昧」,是非常深的,大家要慢慢實修實證之後,才能夠體証到。所以,你要體証到「空三昧」,因為事實這是一體的,真正能夠體証到空、無願,能夠體証到「空三昧」,「無想三昧、無願三昧就會出來。所謂「無願三昧」,不要從文字上面去解讀,就是你會放下過去錯誤顛倒夢想的抓取,你本來是一直在海中鑿河,現在你放下了在海中鑿河的錯誤願望錯誤抓取。所以,如果一個人體証到「空三昧」,「亦無所願,便得無願三昧」不要體會錯誤,而是照見到過去的顛倒夢想,不會再去海中鑿河了,不會再到處去找陽光了,不再用我慢去修了,而能夠真正返璞歸真

  一個人能夠體悟到「無願三昧」之後,「得」就是體悟,體悟到、體證到「無願三昧」之後,就會不求死此生彼」,這一句話很重要,一般眾生還沒解脫就會貪生怕死,會有一個「我」,然後生命核心就會抓著,你會貪生怕死就會想說:我要下一世……,我生生世世要……,生命就不敢放開、放不開。一個解脫者了悟生死大事之後,他的生命全然的放開、放開,你說他有也不對,說他沒有也不對,因為他已經了悟生死大事,已經體悟「無生」了。體悟「無生」,就是他已經體悟到「生」不是我的事,「死」也不是我的事,那是整個法界的事。有的人就想說:那生不是我的事、死不是我的事,那我還修行干什幺?!又是錯誤的解讀,如果還有自我、還有我慢、還有煩惱、還有苦,生死就是你的事,還是有一個「我」在生啊!有一個「我」在死啊!

  講說「生死不是我的事」,是講述一個解脫者,了悟到了生死大事,大安心、大自在啊!因為這些比較深的,我所說的內容,你們都要仔細去聽,要好好去體會,不要斷章取義,這樣才不會阻斷了慧命。所以,一個人得到「無願三昧」,他就不求死此生彼」,你之所以會想說在這死了之後,生到哪裡去?都是有一自我、我慢。「都無想念時,彼行者有無三昧可得娛樂」「無想三昧」不是說修行修、修到後來,我都不敢想、都不能有想,又是錯誤的理解,「無想三昧是說你不會在顛倒夢想,所謂「無想」是說不會顛倒夢想。「彼行者有無三昧可得娛樂。此眾生類皆由不得三三昧故,流浪生死這一句話很重要,一般眾生為什幺會在苦海裡面浮浮沉沉?在六道裡面頭出頭沒輪迴呢?因為「皆由不得三三昧故」,沒有體証到這「三三昧」,你就會「流浪生死」,也就是成為天涯的流浪人,不知道涅槃界的家在哪裡。

  「觀察諸法已,便得空三昧,已得空三昧,便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觀察諸法已」不是叫你看很多經典,你才能夠體悟,是要你去法界自然的這些實相特徵,法界自然它所展現出來的實相,實相有一些特徵存在,它一直在生滅變化,於是那些解脫者他們就歸納出來,看到無常的法性,就是看到無常。《易經》所講的變異,一直在變異。《老子》裡面一樣都有講到無常方面,又繼續去觀察、體悟到「無我」,從法界實相裡面,從大自然實相裡面,又去體悟到「涅槃」,「空」裡面的涅槃寂靜。所以,這是人類去體悟之後,把它歸納出來的,就是佛陀這裡所講的,就是法,也就是自然法則,我們所講的真理實相就是這個真理

  佛陀這裡就講:一個人「觀察諸法已」,你從實相界、現象界裡面,去體悟到大自然法則,「觀察諸法」體悟到這些法則之後,體會到後來,就會體悟到「空三昧」,就是先從有為法,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法住智」就是無常無我。後知涅槃智,才會來到「空」方面,能夠體証到這樣,「已得空三昧」,就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法住智」方面也知道,「涅槃智」方面也知道了,「無常」、「無我」這些,你都體証到了,這時候你就會體道、悟道行道,整個生命的展現,就跟大自然、跟「道」溶為一體,這時候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來到「無上正等正覺」,因為「空」本身就是超越一切的二元對立

  「當我爾時,已得空三昧佛陀就回憶以前,當我體証「空」之時,「七日七夜觀視道樹,目未曾眴」佛陀當時大徹大悟,了悟真理實相之後,他七天七夜都不斷的觀視道樹,也就是說都浸泡在法界裡面,然後看一花一草一木,都是法喜泉涌,很多人看到以為你是瘋子,因為看一花一草一木,你都會笑啊!因為你處處去見到「無常」,處處去見到「緣起甚深」,處處去見到「三法印」,因此這時候法喜泉涌,「七日七夜觀視道樹,目未曾眴」。

  「舍利弗!以此方便,知空三昧者,於諸三昧最為第一」佛陀就講:「空三昧」就是在各種三昧之中,就是最究竟、最高的,「王三昧者」,在三昧之中能夠稱王的,就是「空三昧是也」是心與「空」相應的這個「空」,這裡都是只講涅槃本體這個「空」,你必須要了悟這些。「虛空三昧」--很深、很深。能游虛空三昧即是常游畢竟空。真正體證到空三昧,就是已經遠離顛倒夢想(無想、無願)而成阿耨多三藐三菩提,但是大家不要從文字上面去解讀推敲,如果依文解字,很容易負面的取角,變成說一個修行者,到後來誤解阿羅漢那些,就變成無願啦!消極啊!悲觀啊!無想啊!也不敢有想啊!不敢有念頭啊!空啊!就變成頑空啊!……都是錯誤的解讀。事實上,真正的解脫者,他是生動活潑自在、返璞歸真的一個真人

          《心經

  《心經很多人都會背誦很多人幾乎天天都在做早晚課背誦,其實《心經》是很深,在大乘佛教來講,等於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代表、一個核心,但是我們今天不是只停留在光是理解、光是會背、光是會唸,我們是要實證,要真正親證到《心經》所講的世界佛法不是要讓你當作學問佛陀是幫助我們解脫自在經典都是「指月的手指」,幫助你解脫自在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觀自在」,不要又當做某一個人、某一個菩薩,又界定在人相上面。「觀自在」就是你要觀察、觀察到很自在,到哪裡都能夠見到法,而且表示都能夠進入如實觀,如果能夠真正處處見法,當下都是「觀自在菩薩」,這是要講你,不是講別人,你要來到觀察到很自在,處處都見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注意「行深」這二個字你要用功、來到很深度的「止觀雙運」,你的心要維持得很平靜、很寧靜、也很柔軟,未必要進入深定,但是你的聞、思、修,都要不斷的用功,來到深度的止觀雙運,「行深」就是深度的「止觀雙運」,這時候就能夠「照見五蘊皆空」,體悟到原來一切來自於「空」,又回歸到「空」,此在講述「界相應」章節時有分析過。

  將物質解析之後,然後成為分子……,再來誇克,於是再解析成為能源,而能源本身不是「空」,而是能源浸泡在「空」裡面,所謂「物質」,佛教常用「色」的名詞來代表,有形體、有色,你能夠看到,《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現代物理學家提出質與能、物質能源會互換,質、能互換,質、能本身又是不滅,從此方面可以理解。然而物理學家為什幺還不能夠成為一個解脫者呢?因為他只來到了解能源方面,沒有體證到「空」的玄妙,「空」是也很難實驗、也無法實驗,必須要實證的。《心經》所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為這一方面可以互換。當形成有形的物質物質本身能夠離開「空」嗎?包括說你、我、他的肉體,我們是來自於「空」,來自於「空」的能源,與能源慢慢凝聚為有形的物質,然後又與「空」的巧妙配合。緣起甚深之後,才形成我們的身體

  但是形成我們的身體之後,我們與「空」沒有離開,又都是浸泡在「空」裡面,於是你與「空」又是溶為一體,雖說能源然後慢慢的凝聚、形成物質,但是此物質還是浸泡在「空」裡面,因此「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沒辦法分開的。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我們的身心一切都是來自於「空」,又回歸到「空」。「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舍利子啊!你要好好去體會,諸法所有現象界這些,你都要去看到一切都是來自於「空」,而且都具有「空」的特性,「空相」包括講到「空性」,「空性」就是空無自性,一切來自於「空」,然後又具足空性,「空」是指本體,空性是講它又不斷的生滅變化,而且現象本身又不是由它本身所形成,就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意即物理學家所提出來的「質、能不滅」,質、能可以互換,而且質、能又不滅,因此不管現象界的物質,它再怎幺生生滅滅的變化,但是質、能本身都不斷的互換,星球就算爆炸,還是一樣釋放出等量的能源,散播在虛空中。對虛空來講,總能量、總物質還是一樣,只是加加減減變化而已,還是一樣不生不滅

  因此,能夠體證到「空」特性的人,展現破我相、破人我相,體證到「無我」,後面這裡講的,就是體證到「空」的人,展現「無我」、「無我所」的特性,「是故空中無色」,「空」本身是「無色界」,「無色界」才能夠容納「色界」的存在,一方面描述「空」的特性,一方面「空」有這樣的特性。如果沒有體證到,「空」還是空,與你還是了不相干。一個解脫者就是了悟這些實相之後,展現出來與「空」的特性相呼應、相符合。所以,一個體證到「空」的人,一樣會破除身見,「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有雙重的意思,一個是講「空」本身的特性,一個是講體證「空」的人,展現與「空」的特性相符合,因此一樣「無受想行識」。有的人講說「奇怪啊!明明有「我」這個色身,有受、想、行、識,有眼、耳、鼻、舌、身、意,怎幺說沒有呢?……」是說「空」本身沒有。

  體證「空」的人,本身就是無我、無我所,體證「無我」,因此在「空」本身裡面,無眼、耳、鼻、舌、身、意,體證「空」的人,本身的身見、我見都破除了,主體消失了,客體也消失啊!這時候「無色聲香味觸法」是來到主客雙泯、心與境界合一,因此「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一方面是描述「空」的特性,一方面是體證「空」的人他是心與境界是溶為一體,主體客體消失、溶為一體。「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都是這樣的意思,「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包括十二緣起,這些也都消失了。「無無明」因為了悟了真理實相之後,原來的顛倒夢想無明,破除了!沒有那些「無明」了,「亦無無明盡」一個體道、悟道越深的人就像老子體悟到「道」就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佛陀也講「空」是甚深甚深。因此,當你真正懂得越深,才知道自己不懂知道自己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這樣「我慢」才會破除。

  當真正知道你不知道之時,你的我慢才會破除,意即「沒有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空」本身是不生不死,一個體證「空」的人,一個大徹大悟的人,了悟了生死大事,當下與法界溶為一體,一樣來到不生不死世界。「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現象是有苦集滅道,但是一個體證涅槃、無為、空的人,他的苦海消失了,也來到無為、無修的世界,因此對一個四果阿羅漢來講,是來到沒有苦集滅道的世界,「無智」就是沒有世間的世智辯聰,不會耍小聰明也不會耍我慢,他是返璞歸真,「無智亦無得」無所得,因為不是說修行解脫之後,我得到什幺,我得到很多,不是這樣啊!而是本來就存在,本來就擁有,現在當下跟佛陀是沒有兩樣,你沒有比佛陀少什幺,法界對你與對佛陀完全都相同,只是你不知道而已,覺醒的過程,就是把「無明」轉變為「明」,了悟這樣而已。

  所以,只是了悟這些實相,你沒有得到什幺啊!然而當你了悟之後,你就解脫自在、法喜泉涌。「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如果有得失心,「有所得」就是有得失心,就會有罣礙;如果沒有得失心,哪來有那些罣礙呢?!心理就不會有那些罣礙,沒有罣礙、沒有得失,怎幺會有恐布呢?!因為沒有抓取、沒有得失心,就不會有恐怖,此時來到遠離顛倒夢想,而「究竟涅槃」、大徹大悟。「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去、現在、未來的佛,都是依靠著「止觀雙運」,去體悟法界真理實相。止觀雙運、開智慧之後,來到大徹大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超越一切的二元對立

  故而不要在文字堆裡面鑽,學佛要去跟人家諍辯,都要有實修實證,來到大安心、大自在,就是《心經》所講的一條很快邁向究竟解脫之路都是屬於四果阿羅漢世界這是可修、可証、可達,真正能夠體證《心經》的世界就能夠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苦海就會消失。

  【法義分享】「般若波羅蜜心經」就是在闡揚阿含裡面甚深甚深的「空」。《心經》就是在描述「空」的玄妙世界、顯現「空」的特性。「空」這是一切宗教的終極核心。唯有找到「空」、溶入「空」,才能夠遠離顛倒夢想而達究竟涅槃不生不死世界。後面這一句,我不希望引起見諍,希望大家能夠以你的實修實證來親證,不要用經典來爭辯,找經典來爭辯,那沒意義也沒用。所以,有的人聽我講過《心經》,一方面不太了解,一方面也不以為然,於是就去問他的師兄、問別人,別人就去搜集一些資料,說「這樣不對啦!我從計算機裡面去找出……資料讓你看,從哪一部經典找出人家……解釋,找……來解釋「空」的,來讓你看這個「空」,人家是這樣解釋啊!因此他這樣講是不對啊!……」於是就認為:「喔!那這樣,他講的不對……」拜託啊!你要去看實際的「空」,不是在計算機裡面找檔案資料的「空」,要去看到「空」的特性,「空」展現出來就是超越一切二元對立,「空」裡面展現出來就是「無色聲香味觸法,無苦集滅道」,因此語言文字只是協助我們去看到「空」,不要不去看到實體的存在,然後又在觀念裡面在文字相,這樣很可惜!

    【幻燈片】

  今天的幻燈片是介紹關於一體的世界,體證《心經》方面的世界,「空」本身是無分別、沒有界線,但是眾生會用自我」,然後在「空」中裡面,就要劃分出種種界線,這是一個象徵象徵眾生在「空」中裡面,一直在劃分各種界線,但是以究竟來說,你再怎幺劃分,對「空」來講,有沒有影響?沒影響啊!不增不減啊!頂多隻是自討苦吃,這樣而已。眾生用「自我」就劃分出一個我有我的範圍,你要符合我這個規定範圍,這樣我就幫你服務。如果超越我的規定範圍,怎幺樣?「有電勿近」啊!所以,眾生慈悲或是對人好,常常是有條件的,當符合我的意思、意見就協助你,包括護持或是護法也是這樣,所講的符合我的意思,我就護持你,如果所講的不符合我的意思,就認為你所講的是錯的。我們眾生是要解脫?還是期許善知識講你所要的呢?所以,要去看到我們背後「自我」的框框當你看到之時才能夠超越。

  前面有講到二元對立眾生一直常常在二元對立世界,以色列、巴勒斯坦常常在爭奪,常常殺來殺去,你今天殺了他,明天換他們殺了你,你今天殺了他的祖先下一次換他的後代,又殺了你的後代,還不是一樣在殺來殺去,但是眾生不容易看到這樣。所以,美國為什幺會遭受911空前的大襲擊呢?就是從小沖突的二元對立裡面,然後不斷的一直演變,這裡面有種族的沖突、宗教的沖突、國家意識形態的沖突,所謂的沖突就是二元對立人類的瞋心之火就是這樣燃燒,都是因為二元對立,我們播放這些畫面,並沒有講說哪一方對、或是哪一方錯,我們都是站在中立的立場客觀來看,把境界呈現出來。如果眾生在二元對立世界裡面,就是充滿著貪、充滿著瞋,瞋恨之火就會不斷的燃燒。二棟世界的金融中心,竟然在瞬間,一個多小時全部垮掉,大樓在炸、樓毀心碎,而民眾在哭啊!真的就是如此悲慘的情況,就是二元對立世界,有人在那裡哀傷,有人在那裡痛苦號哭,世界很多的國家都在震驚,覺得這種事件實在太悲慘了、太不好了。

  但是,有人他們卻在慶祝大勝利啊!這些畫面是否在告訴我們再不好事情都有人認為很好啊?這就是在宣說二元對立你看:哇!我們勝利啊!……因此難掩興奮,victory的勝利手勢,就像二元對立你認為的勝利,是來自於二元對立,因為你吃到、吃到,於是就會非常歡喜、高興,今天認為說你勝利、你吃了、吃到了,然而對方呢?他會甘心嗎?巴解之間的沖突,這是二元對立世間,如果沒有跳脫出來,就是這樣「純苦無暫樂」,哇!同樣的小孩子,這一是在高興、雀躍,另一邊卻在哀痛,你認為說你們吃到了,你在高興、你在快樂美國人卻是「被吃」,「被吃」就是苦啊!他很痛苦啊!他會這樣心甘嗎?他一定會要報復啊!施行報復,再來就是大家又開始對立這隻是一個代表,在每一個沖突的雙方,不要光說到國際戰爭,我們在人世間也是一樣,沖突雙方的每一方,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都認為自己是正義的一方,都認為對方是錯的,都認為對方是邪惡的一方。

  美國這一次的這樣,跟阿富汗的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二元對立就是這樣,彼此都認為對方是錯,要戰爭的時候也是一樣,每個人都認為是自己是對的、是正義之師,都會向主祈求,主啊!你要幫忙我們,我們是正義之師啊!我們是正人君子啊!你要幫忙我們打倒那個壞人啊!而對方呢?也是同樣:主啊!你要幫忙我們啦!我們才是好人啊!你要協助我們啦!對方是壞人啦!事實上,大家同樣都是法界子女,但是我們就像他們一樣在祈求,太陽啊!你要幫忙我們!對方是壞人啦!你要幫忙我們把對方曬死啊!對方也在祈求,太陽啊!你要幫忙我們啦!我們是好人啦!對方是壞人啦!你不要照射陽光給對方、讓對方凍死……。眾生就是這樣在祈求,在祈求主啊!在祈求法界幫助自己……,這就眾生無明大人內心世界不斷的沖突,然後又要走上戰場,誰希望戰爭呢?但是又不不走上戰場。

  小孩子的臉孔、他們的世界是多幺純真,但是哪知道大人世界這幺復雜呢?!這一張可以讓我們好好去看,人類的沖突一直越來越演變,到後來就是這樣互相不斷的廝殺,這裡他們又是這樣二元對立,他們也是一樣都在反美,你看這些大人的臉孔,都充滿著苦啊!還有仇恨!現在我們不要看這把槍,你看小孩子的臉孔是不是比較純真?但是大人會把這些仇恨,然後開始不斷的教導小孩子,開始把槍拿起要去打倒壞人、去打敵人,於是開始大人的二元對立,於是在小孩子成長的心靈過程中,灌輸小孩子二元對立。因此,一開始我們在上解脫課程,就跟大家講說要歸零、歸零,包括說要聽聞我們整個解脫道的課程,或是要聽聞老子道德經》也是一樣,都要歸零,如果沒有歸零,沒有辦法真正體證到超越二元對立

  我們從小到大,受到很多正確信息,很多也是錯誤信息,因此要來個大清倉,重新求真求證,用客觀理智求真求證,你看大人不斷的沖突,而讓這個世間就是這樣戰禍連連,然後小孩子呢?何其無辜啊!所以,戰爭就是導致生靈塗炭,我們能不能停止這些戰爭呢?大家慈悲來互相對待、善待一切眾生戰爭就是導致這樣,眾生就是悲苦啊!然後就是這樣淪為流浪人。所以,這是回教的一個教主代表這是教宗,宗教本來就是希望世界眾生能夠出離苦海,但是如果宗教錯誤引導,就會導致宗教沖突,他們也一起出來呼籲人類要用愛心來相待,不要有仇恨。教宗就呼籲我們能不能不要有仇恨呢?大家要用愛心來相待,如果大家能夠去體會,不管你稱為主啦!或是天主、或是阿拉啦!事實上講的就是整個法界法界都是平等心的愛我們,但是眾生看不到,視野、心胸、智慧沒有拉開,你就站在蝸牛角的角落,都是在這邊攻擊這邊,這一張幻燈片的含意都很深,大家要慢慢去體會。

  你不要想說這個我看過了,我會了!我知道了要在歷緣對境里,常常來檢驗啦!你的沖突、你的對立都是來自於我們站在一個小角落,然後攻擊另一邊,當你能夠拉開視野去看到整體,會看到原來你所攻擊的這一面,大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當你真正體證到一體世界就會慈悲心善待一切眾生法界給我們的虛空給我們的空間、給我們的環境,是這幺的純凈,很純凈的空間,但是人類不斷在追逐各種慾望慾望無窮,一直在耗用大自然的資源,一直滿足自己的慾望,不斷的在賓士啊!人類一直在吃、吃、吃,啃蝕大自然的資源,你吃、啃蝕大自然的資源,然後又製造出很多的垃圾,製造出很多的髒亂,然後又污染空氣、污染空間。

  後面的這一張,那一天在拍攝這些幻燈片的時候,在市區裡面看起來都是晴空,天氣都很晴朗,當我到山上來拍的時候,哇!發現到說真的是萬里無雲,天空中都沒有雲,但是台北縣市整個空中,卻是飄浮著這幺厚厚重重的烏雲,烏煙瘴氣,這不是雲,大地給我的是如此藍色的天空、青翠的山巒,但是眾生把它污染得這樣。這是晴朗的天空,而且整個台北縣市都沒有雲,我們把空氣變成這樣,就是人類的欲貪不斷在爭奪、不斷在爭戰,然後把空間、空氣不斷的這樣污染,你看在這邊飛,青山、綠水、藍天,這裡沒有什幺雲,整個台北市再拉近來看,剛才是圓的,現在再把它拉近來看,這是新光三越,整個台北就是在一片烏煙瘴氣的情況下,這是人類不斷一直在啃蝕大自然的資源,卻沒有去珍惜它,沒有看到我們跟法界是一體。這是台北市這是台北縣,整個空中飄浮的,竟然是如此嚴重的烏雲,這是人類的我慢,不斷的吃、吃、吃,然後破壞了大自然環境

  你看這些猴子,牠們就在人類真的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在那裡一直忙,沒有像我們很悠閑的活在每個當下,牠們可以悠閑的互相慰藉、和樂玩耍,而人類怎幺樣呢?擔憂怎幺股票又下跌啊?股票又升了、又下跌啊?什幺時候開計算機彩券……,整個心忙忙碌碌,結果你的心都是越來越繃緊、越苦,一直抓、抓很多,以為你得到很多,結果你的苦、壓力卻越大。所以,大家要靜下來,想想你的所做所為,到底是讓你越來越快樂、越安祥呢?還是讓你壓力越來越大,讓你的苦越來越多呢?要靜下來反觀一下,這樣你才會調整。

  大自然法界是如此在厚愛著每一個眾生博愛一切眾生太陽不管是日出,也是這幺美的一幅圖畫,日落也是如詩如畫,因此大自然給我們是這樣一個清凈環境,本來就是一個凈土,但是人類卻一直把它污染。

  現在再體會何謂不生不滅,現在從水的這些演變,體會何謂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生不滅大海地球上的海水,有時候又蒸發成為空中的雲,空中的雲又不會不斷的飄到各處、飄到山上,然後又會下雨。海水變成為雲,然後雲飄到各處、降下雨,又流到各個溪谷、溪流,人類善用這些水來做灌溉,於是流到田野灌慨、長養各種植物這是一棵大白菜,在故宮裡面有一個叫做翠玉白菜的翠玉,我們現在把它種活了,唯有法界能夠讓它成為活的,這是翠玉白菜,水能夠讓翠玉白菜成為活的,也能夠滋養一切眾生,讓眾生浸泡在水中,讓眾生生命能夠蓬勃發展,讓眾生能夠這樣悠哉的活著,水又能夠讓我們喝到身體裡面,成為身體裡面的液體、血液,當你不需要,又回歸大自然把它尿出來、回歸大自然。你用過的水,把它回歸到法界自然,這些水又不斷的流、流、流,又流回到大海

  整個水是從海水變成雲、下雨,然後不斷的應用,又流回到海水,都在宣說生生滅滅裡面,整個地球上面的水,卻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大家要去體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你是要看到總體,包括不垢不凈也是一樣,「垢凈」是人類自我意識把它貼出來的,對法界來講,是不垢不凈的,它是平等善待一切,因此那些水流回到大

THE END